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色龙续写范文

变色龙续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变色龙续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直接走了。

奥楚蔑洛夫离开后,又走到了一家珠宝店,他去珠宝店挑选了一些珠宝,然后想送去将军家。奥楚蔑洛夫心里想:“买这些珠宝带去将军的家里面,再在将军哥哥面前说这‘小猎狗’是我找到的,将军的哥哥会不会奖励我帮他找回狗了呢?说不定还会提拔我呢!”奥楚蔑洛夫情不自禁哈哈大笑起来,在珠宝店里的客人和店小二都在用怪异的眼光看着奥楚蔑洛夫。

“长官,我们还是快点挑完走吧!”巡警说。奥楚蔑洛夫微微看向一边,看见众人的目光都注视在自己的身上,笑声顿时就停止了。“嗯,好,我们快点挑。"奥楚蔑洛夫说。

挑完首饰,奥楚蔑洛夫向包装的说:”一定要包得精美,华丽一点啊,听到没!”包装的人笑着回答说:“放心长官,我一定包得让人无可挑剔。”

奥楚蔑洛夫走出珠宝店向将军家里走去了。

第2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关键词]教材 课文 写作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像被念紧箍咒的孙悟空,感到万分头痛。在作文时,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平淡、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全篇不是空话套话,就是无病。面对这些现象,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著名作家张志公先生就这样谈写作功底:“学字,学句,学篇章。”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来指导学生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学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吸引读者,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对标题进行推敲锤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文章标题的拟法。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个标题既能提示内容,皆有比喻象征意义;朱自清的《背影》,标题既是文章主要描写对象,有是全文的线索;黄蓓佳的《心声》,这个标题一语双关。教师在授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推测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再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经过多次这样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中学会多种拟定题目的方法。

二、积累词句

要想让文章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必须要用词准确、描写生动,而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入选教材的文章不仅文质优美,还富有人文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1、 积累词语

课本中优美的词语数不胜数,可以一边积累一边进行联想。比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时,积累“喑哑”这一个表现声音特点的词语,并让学生联想同一特点的词:沙哑、嘶哑、低沉,再进一步拓展意思相反的词:清脆、嘹亮。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者几类的词语,增加了词汇量。

2、 积累句子

句子的积累可以分成几个类型。如按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写人,写物,写景;还可以按修辞手法来分,明确各种修辞对句子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另外,在句式积累时,可对部分句子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随文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美,一举两得。

三、揣摩构思

构思包括组选材料、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确定角度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主题。而在这一点上,学生往往缺乏新意,落入俗套,表现“母爱”都是“下雨天送伞”“半夜生病送医院”,结构安排也是平淡无奇,没有波澜,读了上文就能猜出下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教材中的一些构思精巧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巧用细节描写为下文埋下伏笔;《心声》一文插叙的巧妙运用;《变色龙》一文选取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当时社会现状;以及通过奥楚蔑洛夫在狗主人身份不同时态度的几次变化来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这样不断进行分析,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会认真思考选什么材料,如何巧妙的安排文章结构,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四、课堂练笔

课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方式有很多。

1、抓重点词句进行联想。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连《山海经》的书名都不清楚,却能帮“我”买来,让学生想象一下“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进行练笔。

2、学习课文句式进行仿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捕鸟的片段,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如何捕鸟写的准确生动,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用上适当的动词描写一件事。

第3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关键词】教材;总结学习仿写续写改写

正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能够运用。而运用的手段就是表达,口头的表达和书面的表达。作文,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生活积累少,无材写;语言贫乏,无话说;生活感悟少,无思想表达;写作技巧生,无法成功作文等,很多学生厌写作,很多教师怕写.如何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爱上写作,将语文学习、生活实际和写作练习巧妙结合起来呢?其实教材就是很好的平台,活用教材,服务于课堂习作,让教材学习与习作训练自然巧妙结合,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完成习作训练。

一、语文教材特点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挑选编著而成。无论从选取的内容还是课文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技巧,还是思想内涵等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都可以成为学生现成的学习写作的教材。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潜在的思维,从而唤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尘封记忆

学生怕写作的一大困难就是:无材料可写。不是学生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实际上,很多作者的成功作品,都是从生活小事激发创作出来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这一点出发是很关键的。所以在讲读课文时,及时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写作材料的积累和训练是很有效的。

例如讲《羚羊木雕》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无和文中好友一样的朋友,有没有令你难忘的经历,学生马上想到然后七嘴八舌的说开来;有没有类似的和家人之间的矛盾,学生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后我以《我的好友》和《爸爸或妈妈你听我说》为题,让学生把刚才口述的事情及时写下来,要求尽可能的详细。

三、课文写作特点总结是帮助学生成功作文的关键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在读的基础上完成的,读书应很好的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课文写作特点总结,正是吸取别人长处,帮助自己成功作文的第一步。讲读课文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结合自己的事例完成写作,就达到了学为己用的目的。同时对课文写作特点也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对学生作文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根据写作特点进行仿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把钥匙

在总结写作特点基础上,教师依据教材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学有所练。如学完《背影》,学生总结出如下特点:抓住人物特征、以小见大、烘托、细节描写等。教师及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抓住人物的一个典型特征,有意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学生有材料可写,又有方法可依,成功就有了可能。

五、根据文章进行续写,是挖掘学生写作潜力的有效途径

续写是在原有故事情节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使情节更完整,更有新意。

例如讲《变色龙》后,我们总结了人物性格、文章写作特点、文章主题后激励学生写作“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后的情节。学生兴趣激昂,想象着奥楚蔑洛夫以后的情节,但我要求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生动展现人物性格,最好语言也运用对比,更好的揭示社会主题。

有的同学续写他向别处耀武扬威去了,和文章一脉相承;有的同学续写他得意洋洋回家后,如何筹划明天的事情;有的续写他去了将军家,如何在将军面前夸那只小狗,尽情展示他的奴才相……让我们在嬉笑中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的印象和对主题的理解。

教材原有情节为学生引发了思维,拓展了空间。续写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六、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改写,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改写源于教材,又游离于教材;让学生有据可依、降低难度,又让学生离开教材,独立思维,独立创作。是锻炼学生独立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4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写作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选择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感悟事物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一定的见解。这和肯定人、发展人的人文主义可谓不谋而合。写作教学表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

学生心畏作文由来已久,应该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日常积累和适当引导

夏尊认为,写作是一种郁积的发泄,犹如爆竹的遇火爆发,如果平时储备着火药,只需一条药线,就会爆发起来,就会感到一种郁积发泄的痛快。这里提到两点要求,一是教会学生储备火药,二是给一条药线。

(一)日常积累

“储备火药”意味着平时多观察多积累。教师要多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教学生观察事物时,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效运用比较法,从多角度去分析。在观察时要包含自己的感受,要做到以小见大。比如分析事件的大致步骤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发生了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后有什么影响”。教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思路,然后带领学生练笔,等学生熟悉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写作手法。

学生平时积累的主要途径来自于阅读。教师应首先教会学生读书,大致过程是在跳读中抓主要内容;在速读中,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在细读中,归纳文章中心;最后在深读中品味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完成吸收文章营养的目的,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可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把那些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建立自己的词语库,要能活学活用。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通过收看电视节目、浏览网络信息等途径获得,学生要善于抓住时下流行话题,把握好时代流行趋向,有利于体现作文的时代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比如续写《变色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懂得文章的重点和写作思路是什么。

(二)适当引导

“一条药线”意味着一个好题目。作文是生活的写照,学生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焚书・杂述》中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要避免偏离学生实际的题目。对于作文题目的选择,可以发动学生们共同创题,针对某些现象大家集思广益说说可以从什么角度出发去拟题,然后让大家自由选用。

二.立足文本课堂教授写作

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加强对于文体的解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要教会学生区分不同情境所采用的词语是不同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在课程安排间隙,解读符合学情的优秀范文。截取某个片段,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或者续写。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出“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模仿文体风格可以养成写作习惯,还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依据性情锻炼文采。也可以点评那些学生写的有问题的文章,让学生知道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在评价这类作文时,力度不能重,防止伤害该学生的自尊心。

三.鼓励学生亲身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写报纸、出黑板报等,这样做既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积累素材,锻炼写作的实践机会,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培养班级文化。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对一天的回顾和总结,能有效规划自己的生活,不虚度每一天。写日记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要求学生写周记,把一周内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感受写下来。

四.端正教师态度爱护学生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很多时候是和教师在一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学生往往会受到教师的治学习惯、为人作风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学生所侧重的写作方向也不同,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对于那些通过文章表现出悲观情绪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重视,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其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些学生有话不好意思说出来,往往通过作文向教师倾诉,教师对此应当多鼓励。

第5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教师成了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配角,只能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走。1991年根据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16原则:“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其核心是主体 参与,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构建学生主体,发展学习主体,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什么是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的内涵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生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新一代新人。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特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二、主体参与贯穿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1)上网查询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图片、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帮助了解课文。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计算机网络存储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是当代学生获取资料的最佳选择。如“白莺”,由于白莺是北方的一种鸟类,学生缺少直观认识。

因此,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白莺的有关资料和图片,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找到的资料和我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图文对照,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作者抓住白莺外形、生活习性的特点描写事物的写法,探求本文的目的。讲“变色龙”,由于历史背景和年代的久远,阻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我让学生查沙皇的专制统治制度,重点理解沙皇制度的制定和功能。

讲“苏州园林”,让学生查找拙政园、留丁园、狮子林等重要园林的游览图,下载名胜景点,制成简单的 课件,增强对各种园林特点的直观认识 。课上,在教师的带领下,理清说明顺序,使学生边欣赏秀丽风光,边掌握课文形象的特点。同时教师抓住学生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的心理年龄特点,举行竞赛,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

正是由于利用了计算机存储的大量文字、图片、动画、影音 视频资料,丰富了举例资源,使学生从无兴趣到有兴趣转化,从抑制状态到兴奋状态转化,愉快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充分利用学生周围人所占有的教学资料。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他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群体中的分子。让学生从身边的家人朋友中间发掘教学材料,比教师强硬灌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如,讲《记一辆纺车》之前,我先简单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及亲友,获取长辈们在1958-1961年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请学生写成采访纪实报告,在课堂上举行交流。在学生的采访报告中,涉及到祸害期间,祸害的来源(虫灾、干旱、水涝、疾病);灾害对农村、城市的影响:农村以柳加玉米面为主食,城市粮食不能保证供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极大丰富了本文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吴伯萧写作本文的目的,从中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方面是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师生间、家长孩子间缺少理解。为此,我特意给家长留作业,让他们倾心与孩子交流,让家长诉说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倾听家长诉说自己的成长过程。然后以“我的心里话跟谁说”、“在爱的怀抱中成长”为题写作。实践证明,学生们在谈心后写作,感觉有东西可写了,深切感受到了家人的爱了。我特意挑选家长开放日讲评作文,沟通家长与孩 子的心灵。学生赵丽莉、金晨的家长都说,这种做法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亲近了许多。

(3)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学资源。讲“甲骨文到萎缩图书”,从天人、大元入手,分析字形字义,诱发学生兴趣。为了解中国文字的特点,我要求学生查阅“说文解字”一书,抄写5个字,详细观察它们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对此,学生们体现了极大的热情,36位学生查阅了240个字的形、音、义。同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识记一些难字。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本宗旨就是弘扬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即主动性。

课堂教 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道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道信息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教师给学生“捕鱼”之法,及“点石成金”之术。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主要有

(1)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直观。如讲“活板”,为了突破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句型,说明这一句型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课上,让学生观看“活版印刷术”的教学片,然后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再利用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活版制作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实践证明,学生能在观看中自觉思考、归纳,获取课文的内容和要点。

(2)编排课本剧也是调动学生自主性的一种良好方法。如讲“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欲望,以班为单位展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才能。学生们借来大衣、制服,从家中牵来宠物狗,细心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精心编排表演。特别是那些平时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显示了极高的热情,背台词,一丝不苟的排练。学生们在观看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整理和筛选文章知识信息的能力,达到了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是他们在高中学习生活中记忆最为深刻的。

(3)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讲“天上的街市”前,我会给学生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有的想象成一对男女在云中款款而行;有的想象成牛郎织女在点点星空中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有的想象成自己乘着飞船遨游在广阔无边的星空。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连最差的学生也发言了。

借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作者郭沫若以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写作手法。讲“,你在哪里”时,先播放哀乐,其中穿插教师饱含深情的任务介绍,组 织学生为总理遗像献花,在浓烈的哀悼氛围中,领会亿万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的情绪被感染了。

(4)通过比较,训练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提高形式探究、质疑、辨析、欣赏的能力。在比较阅读中,我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同一内容,不同文体的比较,如“死海不死”与“死海 见闻”的比较;“记一辆纺车”和“谈骨气”的比较。

重点体会作者号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写作意图。同一文体,不同任务的比较,如鲁达与武松的比较;袭人与晴雯的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比较。重点认识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同一种写作方法,不同表现方式的比较,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和“三十年重量”的结尾在升华主题的写法上的不同,重在欣赏认识表现方式的取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文化素养和时代背景等。作为教师,我在课堂上做好适时的指导点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一个个背景阅读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背景切入点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表达能力。

(5)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有意增强了仿写作文训练和想象作文这一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分析的文章续写结尾,分别对“最后一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范进中举”等小说添加了各式结尾:小弗朗士的前途有悲有喜;于勒的命运亦真亦幻;奥楚蔑洛夫的结局或前途无量或一 败涂地。

仿写也是培养小说创造力的渠道之一。讲解“爱莲说”、“白杨礼赞”、“寓言四则”时,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仿写“小草赞”、“爱梅花”、“山羊和老虎”等短文。从学生笔下涓涓而来,或文言或白话,抒写了学生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借助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方便灵活地进行课内交流与点评,给每个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提高学生辨析欣赏的能力。

作为教师,此时要高度重视欣赏的创造力,随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欣赏,在自评和互评中领悟和提高,使创造力萌芽得以茁壮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尊心是中学生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很重视旁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性很强,自信心又往往很脆弱。对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鼓励评价会感到是对自身的尊重、爱护,久而久之,本人不仅会产生一种奋斗的心理,而且会形成尊重和爱护别人的良好心态。 [来源:学科网]

第6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关键词: 创新 作文教学 智慧

写作永远是一个强调个性创造性的劳动,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启发想象,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模仿到创新的阶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做好“攻心”工作,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袤的天地,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索。

创造机会,向学生介绍各个领域富有创新意识而取得成就的典型事例;结合情境,组织学生开展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讨论;共享美文,评论创新写作的价值。相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出发,作者即能够创作出万花筒般风格迥异的优秀文章。欣赏这样的文章,学生自然对创新与循规蹈矩作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向学生提供朱自清和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营造出的不同意境。另外,文人喜欢的秋季,笔下大多描绘的是落叶满山,寒蝉凄切的萧瑟之境,但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表现出的则是高昂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唱出非同凡响的秋歌。

列举这些例子,能让学生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为耻,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为荣,激发写作创新的强烈欲望。当然,结合作文练习,选取一些人云亦云,不求创新,一味模仿方面的负面材料,让学生评论文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比较、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意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期望“有创意的表达”的出现;只有真正做到了“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每一个学生本来都是一位诗人,一个画家,他们眼中的世界缤纷灿烂,如诗如画,作文教学更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让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当学生写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独特创造,“你的想象很形象”等话语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脑子灵活的,让他们工于构思;语言幽默的,让他们精于表达;思维深刻的,让他们挖掘内涵;喜欢体育的,让他们多些竞赛;关注社会的,让他们多些评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从而显得个性十足。作文要求中的文体不限给了学生更加宽广的空间。

三、留些空白,让学生想象无限

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文献《诗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对文学形象、意境等展开充分的想象。留些空白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一对想象的翅膀,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创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有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如《变色龙》结尾是这样的:“‘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诺夫向赫留金恐吓说,便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后来的情景怎样,课文没有交代。这样的空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我让他们把后来的发生的事想象出来,并加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批阅他们的文章,我感受到他们仿佛进入了角色,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或添加内容,或补充情节,或续写故事,或遥想历史,或注入时政,让学生开阔思路,放飞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走进大自然,引领学生碰撞灵感

作文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是很不够的,广阔的社会更能够给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养料。所以让他们了解祖国绮丽风光、壮美山河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观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刻苦求知的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把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把自己所看到的美丽景观、感人的事件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知道祖国不仅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还有引以为傲的山川河流和人文风情。

第7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一)

纲领就是将教材的内涵精心概括、提炼、压缩、集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展思维。将教材概括为“大问题”及“小练习”,让学生在问答之中感悟,讲练之间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例如宁鸿彬教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时,将教材浓缩为一个大问题:“一个________的皇帝”。先让学生以此给文章加小标题,教师通过引导、逐一检查,启发鼓励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同学之间讨论辨别自己的正确与否,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中心内容高度概括为一个字――“骗”,成为理解这篇文章的纲领,使学生在听、读、说中轻松地学会,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会学。

又如《羚羊木雕》这一课,可先将文章概括为“羚羊木雕是________”这一纲领,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填充。如:羚羊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礼物;是“我送给万芳的礼物”;是“爸着我去要的礼品”;是“我伤心的东西”;是酸涩、泪水、苦雨……并由此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词句,在读说中品味语言的运用。进而将教材概括为“一个________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填补,可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认识情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概括纲领的问题应新颖、精当,应能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概括的练习要在“大问题”的主导下,对全文要有启迪作用,让“小练习”解决“大问题”,达到“小剂量、高疗效”的目的,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的纲领性练习要重实践性、实用性。如教读长篇文章概括为“大问题”,再把“大问题”细化成“小练习”,或换词,或填词,或调段,或续写,或删改,或谈心得;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内容,或变换对话;或体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限定字数进行表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从而发展其爱好、特长、个性。

(二)

拓展是在纲领的感悟、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将相关相近的同一“话题”引进课堂,逐步拓展延伸,由此及彼,增大阅读量,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拓展的形式很多,有理解发散性拓展、对比性拓展、创造性拓展、实践性拓展等。

理解发散性拓展是把相近相关的内容融进教材,进行扩充、散射式品读,加大积累。如在浓缩理解了《提醒幸福》之后,让学生品读刘洋的《我说我幸福》、王安忆的《关于幸福》、李春的《收集快乐》、李国文的《寻找快乐》、巴克莱的《幸福》、李爱莲的《幸福就在你身边》、马自珍的《一瓢清水》等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提醒”的内涵,即寻找幸福、发现幸福、珍惜幸福,进而摘引歌曲《幸福在哪里》的歌词来进一步加大积累,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珍爱幸福,了解幸福是怎样得来的,认识创造幸福的前辈们。

对比性拓展是把与教材相反相成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让学生体味其写法、立意、情趣等。如教读《狼》时,可将另外两则《狼》的寓言故事引进课内,在对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培养对事物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创造性拓展是在学生拓展的同时,鼓励学生放胆质疑教师所讲的问题,发现问题。如教学《宋定伯捉鬼》时,将故事浓缩为一个字――“诳”,鼓励学生从人和鬼两方面去认识、体验,充分发表不同的看法或改写故事结局等。交换位置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成为另一事物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实践性拓展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观察人的形态动作、采集标本、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衡量别人,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教读《背影》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父亲送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加以体味。生活中细微的生活情景很多,我们应该自己去观察总结。如教学《变色龙》、《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认识、体味,从而体验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时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纲领与拓展是在短时间、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中,让学生快中求好、求活、求实,促使学生自由学、积极动、灵活用,以实现课堂的最优化。在这开放式导学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引路人,除了必要的点拨外,更多的应是让学生领悟、发挥、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第8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范围也最广,教学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让学生创新,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老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又如学习梁衡的《夏》,老师可引导学生懂得作文选材的创新;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老师可让学生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中体会作文立意的创新。

二、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绝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等。如教《竞选州长》,老师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作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去再现、填补、延伸、再造课文内容,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触类旁通,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象能力。学生联想、想象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地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五、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第9篇:变色龙续写范文

【关键词】 口语交际;说话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口语”远远多于“书面语”,学生平常的交际也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学中有个内容一直是重要的,就是提高说话能力。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中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这样,我们教师就要转变课堂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语)的观念,也就是说“换教材就要换脑筋”这种做法。

基于现代大部分教师依旧偏重于读写教学而忽略听说教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即使工作了,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仍不够,写不出什么东西而且说话也不流畅,表达不好自己的本意。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正规并且系统培训过这些,因此,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坚定地树立起为了学生终身需要而加强说话训练的教学思想,努力提高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兴趣。

一、还口语交际训练的本来面目

口语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常被扭曲为读写训练,认为只要动笔就行。在口语教学中首先引进有声教材,让学生从听开始,比如听报告、广播、朗读等,慢慢熏陶。然后逐步深入地培养说话能力,同时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而非笔答。逐步做到说话态度大方,清晰,有条理,看对象,讲方式,乃至简明、连贯、得体等。

二、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

“说”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能力。是实现交际的第一工具,交谈、讨论、打招呼等都离不开说,特别是在传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多的信息传递要靠口头语言进行。因此,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能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而认识到说话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举马三立、侯宝林等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相声表演事例,让我们感受汉语的幽默有趣,耐人寻味,举赵本山和黄宏的小品,男女搭配的赵、宋,雅俗相随的朱、陈,都可为我们所模仿,从而对说话能力的训练,予以充分重视。

三、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项目

能否激发学生滔滔不绝的说话的冲动,保持学生长久不退的说话热情以及提高说话水平,精心设计训练项目是最关键的一步。而且,多种方法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说能力,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一)朗读

可以朗读的东西非常多,现成的比如课文,课外的精彩美文,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文章等,都作为朗读的内容,朗读训练的基本步骤是:

一是,范读,放录音设备等。

二是,朗读技巧,如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

三是,学生模仿练习,抽出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练习,对于写得好的段落可以要求背诵。

(二)自由说话训练

开展课前自由演说活动,每个人限几分钟时间面对大家随便发言,可以背诵也可以自拟题目演讲,意在督促。所以爱讲什么就讲什么,旨在练胆量,找感觉,一律表扬,使多数学生稍作努力,就成功。

(三)连词说话训练

学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后,把文中的“出奇制胜、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刮目相看、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等成语集中起来,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成语连词说话,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时间准备,指名当众联缀说话,除此之外,还经常找一些中考题目来训练,例如莆田市中考题用“魅力、潇洒、别出心裁”三个词语写一段话。也有的是用“呼呼、滚滚、闪闪、哗哗、一片”等形容阴雨天景色的词语,接着让他们自行描述阴天景象,对学生口语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口头缩写或扩写训练

对于课文内容较长的文章直接让学生来练习归纳浓缩,简化文章的能力,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语缩写训练。当然也可以对一些短诗或文中略写之外,让学生根据对诗词的感悟和理解,合理想象后进行扩展和续写,用口语叙述出来,如学习《木兰诗》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用白话重新讲出这个故事,补充原文中的省略部分,扩充情节。

(五)答问式训练

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上课时,当场回答同学的提问。老师只作宏观上的调控。引导学生从书中找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互相质疑解答的时候气氛比较活跃,也放得开,同时这种类似于辩论的场合更能培养其应变能力,开发了说话和思维的潜能。同时,对于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又敢说话,就应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

(六)开展语文活动课

利用集中的时间把自己谈到、听到、见到的事情,通过加工变成有形象、有情节的故事,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的说话形式,或者要求根据成语故事谈一谈自己的不同看法,有时为了训练层次较高的,进行必要的辩论,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争论如“中学阶段用手机到底该不该?”“校园文化是否应该追求多样性?”等等,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辩论,也使他们摆正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提高了认识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除了上述训练方式外,集中训练还可以展开讨论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

(七)口头作文的训练

口头作文既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我每学期都要进行几次口头作文,让学生在讲台进行说话练习,因为这个过程中边讲话边思考,还要措辞,同时,自己也明白,这种情况下说的话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所以,这也是较高难度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八)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完一段陈述性的文章或其他内容,然后让学生来实际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出来,我们称之为“角色扮演”,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等。还有像《变色龙》、《花市》等文章,都是表演的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表演好,必须首先熟悉材料,光熟悉还不足以演好,还要能深入理解,体悟其中的细节甚至感情,所以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