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规划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移民安稳致富。事关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通知的通知》渝办发〔2011〕15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作联动机制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后扶办”负责日常事务。县发展改革、财政、教育、民政、人力社保、国土房管、环保、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畜牧、水务、扶贫、卫生、文化广电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后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积极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渠道不乱,作用互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原则,合力加快建立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县后扶办要建立和完善日常协调机制。及时通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范围、现状、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安排等相关资料,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指导;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情况,将各级各部门投入的资金和完成的工作量及时汇总统计上报,并适时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
二、拓宽投资渠道,整合公共资源,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大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力度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合力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投入,切实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市上统筹下达的库区基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0.5厘电价加价资金等移民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县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优先用于投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县民政部门要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优先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三)县发展改革、财政、教育、民政、人力社保、国土房管、环保、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畜牧、水务、扶贫、卫生、文化广电等部门在安排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水土保持、扶贫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完善、空心村整治、农村社会服务、污水与垃圾处理、土地整治、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学前教育、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新农村建设、农户万元增收等涉农项目资金时,按照不低于涉农项目年度投资计划10%的比例,优先向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逐步缩小和消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差距。
三、突出项目扶持,创新管理模式,鼓励移民参与项目建设
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以投放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为主,以解决当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提高移民等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为重点,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及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等民生项目为主攻方向,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优先实施符合相关规划、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项目。
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积极探索创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项目的选择要尊重移民群众的意愿。项目管理要尽可能减少流转环节,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建设成本。对山坪塘改造、人行便道、土地整治等建设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项目,要探索建立移民自建和“先建后补”制度,实行移民自建,验收合格后兑现补助资金的办法;对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标准较高且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的项目,可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编制规划,统一制定建设、投资和验收标准,统一采购材料及设备,由移民自行建设,验收合格后兑现补助资金;对技术标准高、规模较大的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尽可能吸纳当地移民劳动力参与建设,增加移民收入。要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建管分离、相互制衡,确保项目建设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移民群众,坚决防止因信息公开不够,项目建设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引发新的问题或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目标成本规划邯钢经验
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商品市场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一步被细化,要想生存,就必须擅长开发新型的并能满足消费者质量与功能方面需求的产品。能够确保这种产品的开发并获取足够利润的手段就是采用目标成本规划。目标成本规划的全称为Target Costing,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成本策划或成本企画,也有人称之为目标成本法。我们认为,前两种叫法忽视了目标(target)的地位,而后一种称谓又混淆了Costing与Cost的语意。
目标成本规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开始被欧美的企业所引进,并引起了欧美学者日渐浓厚的兴趣。1995年之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规划也开始给予关注,做了许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也存在运用了目标成本规划的案例。我们认为,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虽然存在许多偶合,但邯钢经验决不等同于目标成年规划。
为说明我们的观点,本文拟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一、目标成本规划的基本原理
目标成本规划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的并且若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便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成本规划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内部事宜,决定了在运用目标成本规划时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目标成本规划的共性又是什么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美国管理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划分为如图
1所示的三个部分(Cooper and Slanmulder,1999)。(略)
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首先从如何满足市场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的要求入手。“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过程的关键是市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市场所允许的产品成本,再将这个可允许的成本所代表的竞争性成本压力传递到产品开发与设计者身上。“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就是要促使产品的开发设计者朝着“许可成本”的目标发挥创造力。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上的目标成本,它又会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零部件的层次上,以此又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样,供应商也必须想方设法去设计、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从而保证供应商在将零部件卖给企业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因此,“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将促使零部件供应商与产品的制造商一道向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共同努力。
从时间上看,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重叠的。除了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可以在产品的构思阶段就早早展开之外,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并非要等到由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设计出市场可允许的成本之后才开始运作,而可以同时采取某些行动。比如,企业可以确定按照的设计工艺和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产品的现行成本以及收集一些供应商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调整优化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能力意味着企业要不时地返回到市场中来,以确信产品设计的调整没有偏离目标销售价格。因此,“市场驱动目标成本规划”与“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同理,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必须在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早早地开始,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供应商情况的估计(虽然正式的成本分解以及与供应商订立协商供应价的行动应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接近尾声时才进行)。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也存在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确定的成本降低的规模有一部分是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必须满足的,而这种成本降低的目标又必须早早地根据供应商方面反馈的信息不断加以改进。
二、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
对目标成本规划的一般过程的描述和把握可以揭示这种或技术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相比,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意味着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与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工业经济下的,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其它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在
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具有重要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传统观念局限于产品的实体形式,而营销提出了产品整体的新概念。美国有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略]),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胡树华,1998)。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Support Cost)的比重日渐上升。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企业的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其比例如表1所示(王威,1998)。
制造成本 研发成本 管理成本 销售成本 技术后援成本
55%
16%
8%
15%
6%
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制造成本之和已高达45%),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重要程度,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可见,产品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的成本都不能忽视,必须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国外有学者将产品成本的管理范围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做法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方法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它强调与每一产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克服了传统成本只重视制造成本,而忽视上游领域(如与开发)和下游领域(如客户服务)的成本。
②它突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成本发生比率的差异,有利于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③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只能以日历年度为极限(与报表的编制相对应)的主观做法,将其延长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与经济实质更相吻合。
2、目标成本规划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激烈竞争的市场,按照这种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明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的手段则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从内部确定各种成本标准,揭示各种差异,从而达到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提高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3.整个目标成本规划的枢纽部分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譬如,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又譬如,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高,则对投入产品制造的原材料的要求也可能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一步说明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过程而非研发设计过程的做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一个证据,即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5%至90%之间(Hertenstein,1998)。
4、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旨在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压力的一部分传递给为制造产品所需的零部件提供货源的供应商身上,压迫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产品制造商联合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共同。这样,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但可能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更超出了单个的界限,使得在成本管理上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同时提高产品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实力。日本许多先进的制造企业正在实施的“零存货”管理战略就是这些企业与其零部件供应商通力合作,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实例。在美国,纺织品制造商、服务制造商和零售商组织了一个志愿产业通信标准委员会,通过使用一个大家共享的全产业数据网,使从共同的系统中压缩1200亿美元的库存变为现实(黄尚勇,1999)。这是成本管理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共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又一实例。
5.目标成本规划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必须改变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以战略性成本管理的观念。战略性成本管理所追求的是不损害企业竞争地位前提下的成本降低的途径,如果成本降低的同时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地位,这种成本降低的策略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譬如,若市场调查表明顾客需要某种产品具备一种功能,则产品的设计者就必须为产品增设这种功能,虽然这种做法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如果不增加这种成本,则企业的竞争地位反而会受到削弱。成本管理中的这种辩证思维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中是很难找到影子的。原因很简单,即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完全忽视了事前管理。而目标成本规划旨在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表明该或技术的落脚点完全是事前管理。至于说通过目标成本规划所确定的产品层次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用来进行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则与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本身是不相干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后文中对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三、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目标成本规划的中心问题
要深刻地理解目标成本规划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贯穿于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即如何设计并传递成本压力。目标成本规划中对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的过程可用图3来表示(略)。
(一)可允许成本的设计与信息传递
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为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旨在确定一个为维护市场竞争地位而需要的一个可允许成本(allowable Cost),并通过可允许成本的概念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转移到产品设计者身上甚至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身上。来自于市场的可允许成本的公式为:可允许成本=目标销售价格一目标边际利润。在确定可允许成本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l.目标成本规划开始于制定企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目标,其目的是确保开发设计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能为企业的长期利润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长期计划的可信度非常重要。这涉及到两个因素:首先,企业应通过仔细所有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对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来制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计划;其次,企业只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任何不切实际的考虑都要予以摒弃。
2.在确定目标售价时应时刻牢记,销售价格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顾客对产品追加价值的看法,这些追加价值或来自于产品的功能或性能的提高,也来自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开发设计的新产品只有在功能或质量上不但超过了旧产品,而且超过了竞争者的同类产品时,才可以提高售价。另外,考虑到目标定价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中的重要性,企业也应十分谨慎地制定尽可能切实可行的目标售价。
3.确定目标边际利润的目的是要确保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设置边际利润的通常方式是紧紧依托旧产品的实际边际利润,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譬如,日本的尼桑公司采用这种,利用机模拟确定售价与利润的关系,然后从这种经验关系出发,根据事前制订的目标售价,反过来确定新产品的目标边际利润。这种详细的目的就在于设置切实可行的边际利润,以保证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要注意的是,如果生产某种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或者预计某种产品的售价或成本在其生命周期内会有重大的变化,则企业就应对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获利能力进行谨慎分析,并相应调整目标边际利润。倘若没有这种调整,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决策风险,有可能生产在其生命周期内没有足够回报的产品。
设计可允许的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向产品的设计者和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传递来自于市场的成本压力的信号。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可允许成本的计算是以企业自身切实可行的长期利润目标为基础,因此:①可允许成本只表示企业有什么样的竞争方向,并不能做为衡量企业与其竞争者的竞争实力大小的基准。要使可允许成本有这种作用,就必须设置以同行业最先进的获利能力为基础的目标边际利润;③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并没有考虑产品设计者以及产品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实际潜力,从而不能保证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与代表着市场压力的可允许成本完全相吻合。
(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设计及其信号传递
在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二个过程,产品设计者应干方百计地在可允许成本的水平上开发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但事实上,产品设计者并非总能成功。因此,在给定的企业能力和零部件供应商的条件下,设计出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往往是对可允许成本有所放大的结果。计算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的公式为:产品层次目标成本=现行成本一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
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指的是在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是通过经验估计而来的。之后,就可以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主要的供应商等方面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的数额。仅就产品的设计者而言,有几种工程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者降低成本,如价值工程(VE)、生产组装线的设置(DFMA)、质量功能分解(QFD)等等。VE是一种综合的使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产品设计方法,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产品的功能。相对而言,DFMA在节省成本方面更注重改进产品的生产或组装方式,同时保持产品的功能水平。QFD是一种老方法,用来保证顾客的需求至上。由此可见,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和市场可允许成本的差距,企业不但常常把技术与生产程序推向一个极限的位置,还必须在其它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如与供应商进行零存货安排等等。
如果产品设计不能够实现市场所允许的成本,企业的长期利润就会下降,由此说明企业没有达到竞争环境所要求的效率水平。此时,若将现行成本与可允许成本之间的差额看作是成本降低的总目标,而把成本降低的总目标与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之间的差额定义为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话,以下几个就值得特别注意:
1.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划不能过大,否则就表明新产品不值得开发。
2.如果不新产品的开发可行性,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也不能过小,否则会使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过大,从而有可能使得有关人员面对过度的成本降低目标,导致生产力的崩溃,并最终使得目标成本规划系统失灵。
3.在新产品值得开发的前提下,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都将作为对供应商施加压力的依据以及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考评的依据。
4.在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适宜的情况下,该目标将给予产品设计者和的供应商一种额外的压力——即在下一代产品身上应将这种潜在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如果企业在下一代产品身上不能做到这一点,则企业将不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三)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的设计与信号传递
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就可以衍生出该产品各零部件的目标成本。对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可以将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性成本压力明确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个过程的目标成本规划只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企业大都是水平式而非垂直式的集合体。这种企业一般向企业外部而不是内部购买大部分的原材料和部件。
要进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首先要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的主要功能层次上。比如,汽车的主要功能部分包括:引擎、冷却系统、空调系统、传动系统以及音响系统等等。然后,再由总工程师负责设立每一个主要功能部分的目标成本。各功能部分目标成本的确定通常是通过总工程师与设计小组成员进行广泛的协商而完成的。一般来说,企业要以以往的成本降低率水平为基础来制定这些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一些企业采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归纳法确定成本降低目标,而另有一些企业采用了更复杂的,如功能法和生产能力分析法等等。一些日本企业在制定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时,还会因安全性考虑设置一种“生产管理的缓冲数”,目的是为了允许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因某种设计所导致的一些少量的成本超支。如同对待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那样,这个缓冲数的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企业一旦确定了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就可以适当地将其分解为组件或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目的是为了对主要的外购零部件设立一个合理的购买价格。一般来说,将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至主要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可以由各功能设计小组负责完成,每个设计小组负责实现其自身的预期成本降低目标,对零部件、原材料种类的设计以及制造程序的设计都由他们自行处理。总工程师只是偶尔指定某些特定部位,特别是高成本部位的成本降低目标。
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设定以后,成本压力的一部分将最终传递给零部件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报价太高,企业便可以和供应商进一步协商直到达成某种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则表明该供应商可能不具有竞争力。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目标成本规划中,如果供应商通过积极的努力提出的报价低于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企业可给予供应商一些额外的回报,从而与供应商建立一种共同的伙伴关系。而且,即使供应商的报价并不比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低(假设刚好等于),但与以前的报价相比降低了较大的幅度,企业也应给予供应商适当的鼓励,以便企业在开发另一种新产品时,因新产品的零部件成本还将面临不断降低的压力,从而要求供应商不断地予以配合。
四、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
1996年在全国推广的邯钢经验,归纳起来有两条,即“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所谓模拟市场,指邯钢只是采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来“模拟”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模拟市场”并不是为了对内部单位作出最佳的“外购抑自产”的决策,而是为了全公司齐心协力地得到更高的利润(韩李瀛与杨继良,1998)。邯钢“模拟市场”的具体过程为,首先以钢材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减去税金和目标利润之后为钢材的目标成本,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即为全厂应挖掘的潜力。班组再把指标落实到人,形成一个以保障全厂目标利润为中心由十几万个指标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与厂内各部门和个人密切相关,成为一个严密的责任。这样,由于目标成本的测算是以市场价为基础的,是客观存在的,市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如果分厂、班组或职工对下达的指标有异议,他们可以找市场去核实,而不必去找厂长讨价还价(王世定与李润等,1997)。
邯钢经验的第二个特点是“成本否决”。也就是说,无论其它指标完成得再好,只要突破了分配给分厂、班组或个人的目标成本,工资和奖金就要受到。这样,邯钢就树立起了“成本权威”,并将成本作为影响、诱导和矫正人的行为的杠杆(刘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
从对模拟市场的引入过程来看,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中出现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的概念与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是“成本策划”法在我国已经萌芽的证例。其市场、倒推、全员、否决的基本模式与成本策划活动程序基本相同,各个环节的指导思想实质卜也同‘“成本策划”的观念完全一致(王寅东,1998)。而我们认为,邯钢经验虽然在某些做法上与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相类似,但两者在本质匕并不是一回事。理山如下:
1.邯钢经验是在首钢等其它早已实行的一套内部核算经验的基础上,添加了“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杨继良与徐佩玲,1997)。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以成本作为控制和业绩评价标准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换言之,“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引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不可否认,邯钢经验所采取的控制标准直接来源于内场而非企业的内部,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邯钢经验就是美国的“泰罗制”,邯钢经验的“成本否决”就是“泰罗制”的标准成本制度,它们主要用于提高生产或作业效率。因此,邯钢经验不适合那些产品没有市场或销路有的企业刚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与此相对照,目标成本规划的根本目的却是帮助企业开发与设计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的功能或性质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虽然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也用了“倒推”的概念,即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功能层次直至零部件层次,与邯钢经验中将来自于市场的目标成本采用倒推的办法分解到分厂、班组或个人的具体做法相类似,但分解的目的和前提条件是大相径庭的。另外,虽然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以作为在产品投产以后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依据,但就目标成本规划的本意而言,其落脚点却完全是事前控制的概念。
2、按照我们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理解,与其说该方法是为了对成本进行规划,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产品进行规划。而邯钢经验却与产品规划毫无关系。
3.邯钢经验中含有全员参加这个特点,指的是各分厂、班组和个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目标成本的压力。邯钢经验中的个人的确关系到了企业的策划。设计、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部门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了全员参加的特点。但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虽然为了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关系到了一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因为要对各个部门中有可能发生的与规划中的产品有关的成本提前进行估计),但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所涉及的人员主要是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而不是整个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就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而言,“全员参加”的含义完全不具备可比性。要说明的是,按照日本和欧美企业的经验,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应来自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营销和人员),但组长却无一例外地由工程师所担任。
4.由于目标成本规划的落脚点在于事前管理,故此,对成本管理实际成绩的评价不可能成为目标成本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邯钢经验中“否决”的概念就与目标成本规划无关。
5.在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中,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起着枢纽的作用。要完成这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主要取决于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如何进行设计,以及如何对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有关的成本进行把握。而邯钢经验并不涉及开发新产品的问题,该经验的产生是以邯钢大量生产的产品比较标准化、技术规范稳定为前提的。因此,如何改善成本管理,加强对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价,就成为邯钢经验产生的催化剂。
6.目标成本规划比较适用于制造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器和机械制造业入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按照市场信息来改变产品设计,不需要另起炉灶。钢铁则大不相同,一旦确定了产品方向和生产流程,就很难改变,除非另觅投资,大量更新设备,以创造新的、大量出现需求的、能创造更多“净增值”的产品(韩季瀛与杨继良,1998)。而在国内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和中,却根本看不到邯钢在产品设计的改良方面是如何有所作为的。
7、根据日本的经验,目标成本规划要实施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市场定位和如何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之外,就是如何与其它相关企业一道,找到共同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也绝少涉及这方面的。
如果细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其它一些能够表明邯钢经验如何不同于目标成本规划的依据,但因篇幅所限就不再继续列举。本文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解析以及将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相对比,并不是为了贬低邯钢经验,而是旨在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即在或介绍外国某方面的或时,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1、王寅东.成本策划法在我国的产生.,1998;4
2、杨继良、徐佩玲论管理会计的会计研究,1997;12
3、刘小明、于增彪、刘桂英《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之质疑会计研究,1998;6
4、韩季瀛、杨继良、论邯钢成本管理经验会计研究.1998;8
5、陈胜群.论日本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成本企画.会计研究,1997;4
6、缪艳娟.成本目标管理会计研究,2000;l
7、黄尚勇.市场条件下降低成本的战略思考会计研究,1999;2
8、正威价值创新:企业的战略选择价值工程,1998;4
9、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价值工程,1998;1
10、Robin Cooper and Regine Slanmulder.Develop Profitable New Products with Target Costing.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9;Summer
11、James W.Dean and Gerald I.Susman.Organizing for Manafactarable Desing.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January-February
12、Robun Cooper and W.Bruce Chew.Control Tomorrow’s Costs Through Today’s Design.Harvard Bassinets Review,1996;January-February
【关键词】 居住空间环境 现存问题与分析 人性化建筑尺度
我国的城镇居住空间环境建设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提高,可是当前的居住环境无论在规划设计上还是建设管理中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人们的居住理想存在差距,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障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住宅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不仅对住宅有巨大的量的需求,而且对于居住环境的标准、装饰装修的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研究、总结已取得的住宅建设成就、发现现阶段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并科学预测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住宅科研建设者应当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 住宅内部空间现存问题的分析
①空间尺度和功能布置问题
作为建筑,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们对于空间的要求。在居住面积标准逐步提升的今天,住宅的前室空间、厨卫空间和储藏空间不足仍然是困扰广大居民的普遍问题。
A. 前室空间普遍欠缺
很多住宅的入户门正对客厅,缺乏缓冲空间,不能满足住户进门的整理,更衣要求;还有的以狭窄的走道连接入户门和客厅,造成面积的浪费和使用的不便。居住实态调查表明,住户装修时普遍设置了入口前室以方便进入家门换鞋更衣的要求,在出门的时候也能有一个空间整理衣着和妆容,这表明住宅的前室不但很受欢迎,而且非常必要。
B.储藏空间严重不足
适量和分配合理的储藏空间能大大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效率,还对家庭居室的美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储藏被认为是居民通过装修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设计中往往被忽略。许多居民由于储藏空间不足,往往将阳台甚至窗户外加设的防盗网作为储藏空间,还有些大件的、很不常用的则堆放在楼梯间,影响美观和公共交通。
C.厨卫空间缺乏前瞻性
由于多年来的经济原因和传统习惯中对于厨卫空间的“辅助”定义,厨卫设计总是能省则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厨卫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厨房不仅能用来准备一日三餐,也是家人享受烹饪乐趣,共同劳动、交流感情的场所;卫生间不但是人们排泄、洗浴的地方,也是放松神经、调养身心,锻炼身体的场所。
②户建筑面积过大
与功能空间面积不足并存的,是住宅户建筑面积不断增大的趋势,120、130m2早已属于最普通的面积标准,170、180m2,也不算新鲜,200m2、甚至300m2的超大套型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额。
然而,使用这种套型的家庭人口并不一定多于普通家庭,过大的面积势必产生较长的交通流线,造成使用上的迂回;各个功能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则可能造成使用效率低下。有些套型的客厅达到五、六十甚至近百平方米,过大的面积不但可能在空间和能源的使用上产生浪费和低效,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③功能空间布置不合理
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
住宅的结构是由其功能需要决定的,人们不断变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住宅得以更新和变革的根本力量。如果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常量,一成不变地按某种特定的模式进行设计,就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A. 空间秩序的不台理组合
有的住宅由入户到厨房需要穿越客厅,卫生间远离卧室,洗衣空间远离晾衣空间,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行为规律,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套住宅的面积不大,却要满足多种活动的要求:不同空间的功能布置、秩序组织、流线安排怎样才能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住宅设计的每个细节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进行周密的考虑:门窗的洞口大小,不同的开启位置、方式和方向会对房间内家具的布置产生哪些影响,是否会对日常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在的住宅设计方式是否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更高要求?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决还存在很多不足。
B.公用空间的不合理分割
有一种观点,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居住空间的功能分区应该更加明确。为了保证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按年龄、辈份、性别等生理原因分室居住是合理的;按洁污程度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对辅助空间进行划分也是为了保证卫生和生活效率;然而,对家庭公共活动空间一分再分,以至于一套住宅内出现过多难以互相联系的房间,这对人的需求是满足还是割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我国住宅的使用情况,几十年来,在人均居住面积较低的情况下,许多住宅的主要卧室就是家庭的公共空间:休息、会客、吃饭、写作、娱乐等多种活动部在这里发生,这一空间兼备卧室、客厅、餐厅、书房、家庭娱乐室等多种功能。而目前有些套型将家庭的公共空间生硬地分割为客厅、家庭厅、餐厅等几个相互隔离的房间,造成空间的割裂和一定程度上的面积浪费。
二、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问题
住宅户外空间环境是居住者进行邻里交往、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要求在宁静美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在设计上存在重形式轻功能,重异域轻本土,重量轻质、缺乏特色等问题。
①空间模式单调划一
由于规范的限制和住宅开发商追求最大利润的本能,现有居住区在套型设计和楼层选择时大多分为五类:六层左右(顶层跃层)的多层住宅、十一层左右(顶层跃层)的小高层、十八层左右(顶层跃层)的高层住宅、三十层左右的高层住宅和一百米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前三类住宅占领了住宅市场的大部分江山。一般来说,多层住宅最受欢迎,在景观布局中多被放在景观效果最佳的中心地带,而另外几种住宅则渐次被排列在场地,居住者不但距自然环境最远,缺乏良好景观视野,还不得不忍受城市交通产生的噪声和灰尘,马太效应。在此得到了有力印证。
套型分类和布局的高度统一造成了不同住区空间的相似性,同一组团中多选用相同层数的住宅楼又造成了同一住区内空间层次单调划一的局面。为了分期开发销售方便的需要,小区组团往往选用相同层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相同的开发成本)的住宅楼进行布局,由于日照间距和消防安全的要求,加上开发商追求“最大建筑面积”的要求,居住建筑多呈现出“楼房包围草坪”的模式化形象。
②环境只可观不可用
近年来,不少居住区建成了大面积的绿地、水景及种类多样的小品,然而,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居民还是有美中不足的感觉——小区内可供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舒适程度不够,小区环境设计可观不可用,可亲不可近。
③环境噪声污染严重
部分居住区建筑间距不符合规范,造成相对的两栋楼不但有视线干扰,还有噪声干扰;一些住宅建材不过关,隔声效果差,固体传声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位于小区边缘的住户除了以上烦恼,还需忍受汽车轰鸣和喇叭声等城市交通嗓音。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噪声污染等居住环境问题引发的官司数量不断增长。
三、总结
居住环境问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在社会、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更大的系统内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提高居住环境的整体建设水平。不但使居住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营造理想的居住场所,还应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不但应保证当代人生活的舒适性、个性化,还要为后代留下可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住宅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贾倍思等著,《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002年8月至2004年10月,我在安徽省宿松县挂职担任副县长。由于多年从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挂职期间常以特殊的视角观察政府职能运转情况,有所感悟,兹录如下。
联席会议
上任不久,就接到县委办公室通知,参加县几大班子联席会议。第二天下午2:30,会议准时开始,议题只有一个,即研究县棉麻纺织厂破产改制及该项目招商事宜。
县棉麻纺织厂是县供销社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已多年停产。县供销社提出了对该厂实行破产改制并同步对外招商的一揽子方案。这是宿松县第一个破产改制企业,大家都拿不准,所以要上联席会议研究,对县供销社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评议和决策。
参加会议的有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涉及的县发改委、财政、工商、税务、建设、土地、环保、银行、公安、招商、体改等十几个部门和单位,这些部门的发言大多是从本部门的职能出发,提出政策性意见或建议。县几大班子主要是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成员,他们的发言相对宏观一些,大多是先谈改革改制的重要性,表明自己是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然后再谈谈应该注意的事项和问题等等。如此下来,除列席会议的县委办、政府办工作人员外,参会的几十人都做了发言,间或还有争议、讨论,会议一直开到晚上。最后形成的决策意见是:原则同意供销社的改革改制方案。成立县棉纺厂改革改制领导小组,下设改制组、招商组。县棉纺厂的改革改制决策就这样形成了。该厂改制很成功,工作很平稳,也成功引进港商对该厂实施整体收购,一个5万锭规模的“香港互益纺织有限公司”诞生了。
联席会议是县里除县委常委会以外的最高决策会议,主要是研究关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诸如一年一度的计划生育考评和检查、县城规划和旧城改造重点工程等,都是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做出决策的。
从党政职能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党政承担着各自的职能和任务,因而工作上相互间也有适当区分。但县级工作往往很具体,县委要做出决策和部署,政府组织实施,人大、政协统一思想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具体落实。这样,通过一个联席会议,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既是民主协商、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的工作部署,同时又是落实任务、狠抓落实的过程,几个环节紧密相联,几大班子相互协调,相关部门力量整合,把许多问题在一个会上都解决了。在县级,联席会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和管理模式。
小孤山管理体制
到宿松挂职之前,就知道宿松境内有一个著名景点小孤山,大家都劝我尽快赴小孤山一游。
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秋阳将江北平原镀上一层金光。远远地看见小孤山尖尖的山峰,一行人的心情有点激动。但当真正走近小孤山,才发现景区远没有我想象中的繁华热闹。空地左侧一排约10多间低矮破旧的平房,好象无人居住;通向山脚入口处约有50米的便道,便道两旁售货亭破破烂烂、东倒西歪没有一点生机;山脚下几个零星的小贩在向游客兜售当地的土特产。
下山后,风景区管理处徐主任把我们领到一排低矮破旧的平房里,这时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管理处办公用房。管理处是隶属县旅游局的股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小孤山景区的安全、修缮、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等日常管理工作。表面上整个风景区是由县旅游局管理,但实际上县里有4家单位都有管理权。按照国家《风景区管理条例》,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由建设部门负责,县建设局负责风景区整个规划、建设的管理;风景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县文化局也在管;风景区主要由小孤山及山上寺庙组成,寺庙管理职能在县宗教局。县旅游局与县建设局、宗教局、文化局都是平级单位,在整个风景区管理上根本无法协调,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带来的恶果就是整个景区建设各行其是、随心所欲,不按规定和程序建设。
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1994年,山上有一景点“龙耳洞”,寺庙欲将景点封闭用于堆放生活用煤,管理处发现后上山制止施工,双方发生冲突,导致关门三个月。此事一度闹到市里,市里协调达成三点意见:保留管理处,门票收入由寺庙和管理处四六分成,所有居士由寺庙发证免费上山。这次协调,虽暂时缓解了管理处和寺庙的矛盾,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小孤山风景区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寺庙既享受门票的分成,又有居士发证收入和香客进香收入,但对整个景区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规划等没有明确的责任与义务,而管理处及旅游局对此又显得无能为力。小孤山每年游客约12-15万人次,约一半为免费的居士、香客。所以每年实际门票收入平均在20万元左右。管理处在编正式职工10人,另聘请了4位农民工,年工资支出12万,办公经费3万,剩下的只有5万左右,根本无法满足整个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需要。
小孤山风景区管理上的问题,典型地反映政府对风景区管理上的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风景区管理体制的调整,必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部门间职责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按照统一管理的模式,设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安全、宣传、宗教、文物保护等职能。
市管县与“效率漏斗”
200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原则上每个县都要设立县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在这一大背景下,宿松县决定在县城西北方向以将军山为中心约1.4平方公里的荒丘地带建立县工业园区。设立工业园涉及县城规划调整、林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征地报批等,审批程序复杂。
作为分管城建、土地的副县长,这项工作毫无疑问地落到我的身上。此时已是10月初,12月底省国土厅将停止受理用地审批,要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难度可想而知。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 实训 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践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实训课程改革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为景区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景区管理人员。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且进行景区实训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特点,注意把握教学难易程度。
一、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目标体系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涉及市场营销、规划、生态等领域的知识,牵涉的面较广。旅游景区实训围绕景区管理课程展开,这就使景区管理实训有多个知识目标。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知识体系包括旅游景区行业动态、景区规划知识、景区市场营销知识、景区游客管理知识、景区安全管理知识、景区环境管理知识、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能力目标。以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进行实训设计。景区实训课程教学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包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景区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和根据要求提出景区设计的具体方案。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小组进行总结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3.素质目标。景区管理实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景区、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景区管理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另外,实训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设置的实训课程教学项目需要学生用系统、缜密的思维方法才能解决。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另外,景区管理本身注重可持续发展,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各项目时注意遵循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二、景区管理实训课程内容体系
1.景区规划。景区规划课程涉及地理、经济、生态等领域,其理论、方法较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加之高职院校规划方面的师资缺乏,景区规划课程一般未纳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但景区规划课程中的内容与景区管理课程中景区资源、环境保护、游客管理、景区产品类型等方面的内容直接相关。鉴于以上原因和景区规划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景区规划教学内容通过实训完成。这样可以避免因理论过多给学生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感。但应把握好实训的难度,引导学生了解景区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以规划文本作为蓝本,给学生教授景区规划的内容和分析景区规划的成功之处等。景区规划实训中的子项目根据景区规划的顺序进行安排:一是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的方法;二是旅游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环境构成的要素和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三是景区的空间布局。要求学生了解景区空间划分的意义,掌握景区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模式;四是景区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各功能区项目设计的原则,各种项目的要求,并根据所给的功能区的主题、功能设计出景区项目;五是景区游览线路的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合理线路设计的要求、原则、方法。
2.景区市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的方法和学会使用SPSS统计软件。景区市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周边的景区(建议学生选择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作为调查的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授课教师讲授学生问卷调查的步骤和设计问卷的方法及设计问卷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首先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问卷。授课教师对问卷进行指导,指出学生所制作问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在景区内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教师以学生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为例教授学生使用SPSS17数据统计软件进行问卷统计和数据的分析方法。学生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该实训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市场调查和分析市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准备。
3.游客行为管理。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景区内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和景区引导游客行为的方法。这项任务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反省自己游览景区时发生的不文明行为。
4.景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掌握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选取就近的森林公园作为实训场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景区内存在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另外,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森林公园内寻找景区内遵循“减量原则、再用原则和循环原则”进行生态设计的项目。
5.景区安全管理。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和程序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景区安全管理实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景区内通过实地考察找出景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作成PPT进行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排除景区安全隐患的措施。另外,在实训实验室设置景区情境,由学生演练处理景区安全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6.景区行业动态。邀请景区方面的专家讲座和座谈,为学生提供与业内权威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专家的讲座是订单式讲座。授课教师建议专家讲授的内容包含学生上课时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如景区经营模式问题。同时,专家介绍现阶段景区发展现状,包括景区规模、经营模式、经营状况等以及现阶段景区经营存在的问题。专家座谈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
7.园林知识。要求学生能认识一定数量的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对园林中铺地、花坛、花镜、绿篱等有一定的认知。
三、景区管理课程实训的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教师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为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发表意见,最后老师对各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授课景区游客管理、景区安全管理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景区管理游客的方法、景区安全管理的措施。为某景区线路设计是否合理等。
2.角色扮演法。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和角色,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讲授处理景区安全事故时,授课教师设计一位游客在游览景点过程中遭到抢劫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游客、景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警察、歹徒等角色,处理该安全事故。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案例分析法。景区实训课程教学中可大量使用案例分析法。例如,在讲授景区分区时,以某一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功能分区的目的、方法等。
4.专家座谈法。邀请景区行业的专家来跟学生座谈,为学生提供一个跟景区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专家给学生授课后,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难题请专家解答。经过专家的剖析,同学们以前的疑惑便迎刃而解了。专家采用实际案例的方法为同学们破解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问题。
5.实地考察法。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在景区内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认识景区内的铺地、树木、花卉、绿篱、花坛、花镜、驳岸等园林景观要素;要求学生在景区实地考察景区解说系统、道路设计、功能分区等。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的认知。
四、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
在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认知、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专家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景区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有直观的认识。在实训室内进行的模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直接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零距离就业,需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这样可以在真实岗位上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学生参与景区规划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接待部门等部门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期间的岗位安排实行学生与景区双向选择。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注意将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景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旺季。
五、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实施的条件
1.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参与景区规划项目的机会较少,缺乏景区管理实践工作经历,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高职院校应注重景区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培养方式包括将教师派往景区挂职锻炼、让教师参加景区管理培训班、参与景区规划。
2.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景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训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将景区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条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旅游专业教师可以在与学校合作的景区内挂职锻炼,积累景区管理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在景区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授课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景区课程教学安排的不足,为构建合理的景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供依据。另外,也可以请景区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景区课程设计,使景区课程更贴近景区用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端海.浅析校外实训基地对高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2).
[2]陈启新,张耀武.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2).
明中都遗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9年开始兴建的都城,六年之后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停止建设。明中都遗址在建国之前并未引起国家与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直至1982年时,中央政府才将其确立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下半年,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明中都遗址进行挖掘,至2016年4月,明中都遗址挖掘工作基本完成。为让明中都遗址产生更好的文化旅游效应,滁州市应对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一、在原有遗址基础上对明中都恢复重建
截止目前为止,明中都遗址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毕。在未来,为更好发挥明中都遗址的文化旅游效应,建议政府部门积极拨付资金,用于明中都遗址的恢复重建工作。据史料记载,明中都气势恢宏,丝毫不亚于北京紫禁城。待明中都遗址得以恢复重建之后,便可恢复往日雄风,成为滁州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明中都遗址进行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原有遗址进行保护。诸如,奉天殿遗址、承天门遗址、东南角楼遗址、宫城城墙等,均应极力保护。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明中都遗址形成更好的文化沉淀,让游客更好体验到历史的沧桑。对明中都遗址进行恢复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建议滁州市相关部门将具体计划书及资金需求上报给省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从而获取更多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倡导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积极为明中都遗址的恢复重建工作捐款捐物,用于明中都遗址的恢复重建。
二、对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进行科学定位
滁州市在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明中都遗址属于典型的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打造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应对景区内的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应在原有皇城遗址的基础上,对部分建筑遗址进行重建。为增添景区内的旅游吸引力,还应对景区内的各种景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如植被规划设计、河流的规划设计、假山的规划设计等。在景区打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科学的恢复明中都皇城原貌。待明中都遗址景区打造完成后,可借鉴扬州瘦西湖景区的做法,对游客售票。为更好实现明中都遗址的文化旅游价值,刚开始定价时,门票的价格建议不要过贵。如若门票不贵,则会吸引更多游客来此进行文化旅游。待游客越来越多,且景区设施越来越完善时,可适当提升门票价格。这样的做法更利于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滁州市对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必须进行科学定位。
三、明中都遗址景区周边需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如今,明中都遗址的发掘工作刚完成不久。周边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为更好发展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滁州市政府需积极做好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诸如,完善明中都遗址周边的道路设施建设,完善明中都遗址周边的酒店建设,完善明中都遗址周边的其它商业设施建设等。有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滁州市在将来发展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时,方能更显成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明中都遗址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在此之前,滁州市政府、旅游局及交通规划部门,应做好通力合作,积极发挥好各部门的重要作用,共同做好明中都遗址周边的配套设施规划与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征求旅游界专业人士的意见,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做好明中都遗址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四、积极做好明中都遗址旅游的媒体宣传工作
目前,人们对明中都遗址并不了解,仅有少数人知晓明中都遗址。为更好发展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滁州市政府及旅游局应对明中都遗址发掘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报道,积极利用媒体优势,让更多人了解明中都遗址。这样的做法可为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发展做好重要铺垫。除此之外,滁州市还应将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积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待景区打造成功后,更应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向外进行宣传,引导更多人到明中都遗址进行文化旅游。总而言之,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在未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要想真正发展好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从现在起必须切实做好明中都遗址文化旅游的宣传报道工作。
五、结语
自《湖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条例》为纲,严格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着力提升规划建设管理品质,为推动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广泛学习宣传,在贯彻《条例》中凝聚共识
始终把宣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首要工作,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学习宣传,营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一是强化会议宣传。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上传达《条例》精神。以县委名义召开创建湖北旅游强县暨禅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推进会,全面传达学习《条例》,并就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管理等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多次组织召开风景名胜区综合管理会议,深入宣传贯彻《条例》。二是强化社会宣传。管委会主要领导带头到一线向站村干部宣讲《条例》。组建专班,多次深入风景名胜区相关乡镇、村组开展宣传,面对面向村民、游客和生产经营单位宣讲,现场发放自行印制的《条例》1000余本、宣传单4000余份。在名胜区重要路段设立宣传栏13块,出动宣传车11天次。利用微信、广电、网站等媒体,以图文并茂方式向社会宣传《条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强化培训宣传。组织开展两次全员法制培训,邀请县法制办和法律界资深人士现场授课,有的放矢、学用结合地进行培训、交流、讨论。组织管委会全体干部进行《条例》知识考试,确保《条例》入脑入心入行。
二、坚持科学规划,在统一管理中精准发力
紧紧围绕《条例》,着力做优规划,全力规范管理,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切实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出台《黄梅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景区监管工作责任体系的意见》,建立责权统一、分级监管、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高效严密、全面覆盖的管理体系。厘清责任界限,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建立由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协调联动、信息互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总规、后专项”,精心编制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四祖景区、五祖景区、挪步园景区详规和重要景点修建性详规及各种专项规划,形成全面、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为适应形势需要,启动编制《五祖寺(挪步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目前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在报批之中。三是加强建设管理。严格实施规划管控,做到“没有规划的不建设,已规划的严格按规划实施”。建立建设项目核准审批制度,依法依规办理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核准手续。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限制核心景区建设行为。四是强化资源保护。突出资源保护的核心地位,保证生态人文风貌的整体、协调与统一。加强与文物、林业、住建、规划、国土、水利、宗教、旅游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善保护措施,安排专人保护;对垅坪水库等水源保护地进行全流域保护,周边居民予以搬迁,水库养殖严格清退,并安装围栏;对森林公园等实行一地一策,予以重点保护。
三、严格监督执法,在依法履责中担当作为
燕舞春风世泰和,虎振雄风兴百业。今天,我们在此次隆重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全市旅游工作,安排部署2015旅游工作任务。可以说,是一次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再动员、再鼓劲、再誓师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劲加油,大干快上的会议,是一次聚集合力,明确任务,展望未来,再踏新征的会议,会议内容丰富实在,要求明确具体,措施切实可行。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凸显优势,切实增强发展旅游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以及世博旅游年的带动和多个假日经济的累积释放效应的激发,我市旅游经济运行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更趋明显,为全市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首先,世界旅游发展格局的变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世界旅游组织曾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旅游消费需求的释放,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20lO年,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标志着旅游业正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再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落成,为我省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政策支撑。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支线航班、高速铁路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江西这个旅游硬件环境的改善,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是我市发展旅游业最好的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全省旅游行业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挑战,确保全市旅游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我市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调结构”工作要求,也切实符合的发展实际。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工业资源低质同构,以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工业的主体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带动服务业规模扩大和产业提升,促进实现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转型。因此,我们借鉴国际上旅游产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化全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大管理”体制。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把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产业,这是基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作出的重要决策。第一,旅游业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方面优势明显,因为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覆盖面广、重复性强、增长潜力大,有条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一个战略重点。第二,旅游业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生产性与生活性于一身,既是推进经济发展、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又是推进社会进步、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第三,旅游业能够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与环境结合最好、对环境破坏小、对生态优化作用大。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第四,旅游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旅游是一种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旅游的过程就是亲近自然、品味文化的过程,可以在休闲中享受人生,在度假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品质,让人们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所以说,旅游业是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产业,旅游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消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一系列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关联性。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最为直接,对繁荣市场的效果最为明显,能有效地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直接拉动最终消费,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载体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关联度强,乘数效应明显。从经济功能上看,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产业组合比较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先导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不仅让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行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为现代服务业开辟了新的领域,促进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新业态的快速兴起,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
(五)、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加速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生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品牌。为了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与“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战略决策,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既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又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旅游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无烟S-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我市城市转型、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
总而言之,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的机遇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善于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努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经济强市建设。
二、众志成城,齐抓共管,回顾“十一五”以来全市旅游工作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来抓,作为推进市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在组织机构上,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加快发展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加快发展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文化商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县区旅游考核工作方案》等文件,将旅游工作纳入县区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体系,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工作责任落实上,自省委、省政府召开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后,我市积极响应号召,迅速认真传达会议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会、旅游工作调研座谈会、旅游工作任务分解落实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武功山、安源、杨岐等景区,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调研,市政府把旅游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副市长定期主持召开一次调度会,研究布署旅游工作,切实解决实际困难,通报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在部门联动上,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积极配合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形成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协作机制和强大合力。
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旅游精品,狠抓旅游宣传促销,整治规范旅游市场,初步形成了“红、绿、古”三色旅游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有景区12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自然遗产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风景区2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行社33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30多万人,逐步完善了我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要素的必备条件。特别是2015年旅游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预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43.96亿元,同比增长18.5%;接待入境旅游者4.4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1374万美元,同比增长15%。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工作任务,尤其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背水一战的结果,更是各个部门、各个乡镇(街道)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团结奋战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艰苦创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表现,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三、寻找差距,挖掘潜力,打破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旅游业发展,必须在开发、营销和品牌打造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上水平,一是营造发展氛围,进行高位推动。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快旅游发展,进行全面融合。将旅游自觉置于社会系统中,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使旅游业顺利发展。三是发展旅游,进行整体打造。既包括各类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体系,也包括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内容。。四是开发旅游产品,不断创新。不仅要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而且要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会展赛事、民俗表演乃至重大节庆活动等一切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增强旅游产品的魅力。虽然,我们旅游业起步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也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是,认真对于照省里总体要求,眼睛向外参照兄弟省市旅游景点先进开发经验,我感觉,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一定不要有“夜郎自大”的心理,不要沾沾自喜,戒骄戒躁,追求卓越。因此,旅游业发展任重道远。全面客观分析,当前我市旅游发展存在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安源景区存在多头管理局面,景区建设和发展缺乏统一性;武功山景区和杨岐景区的管理体制虽然进行了调整,但仍然不能满足景区发展。二是行业整体投入不足。旅游项目建设投资大,目前景区负债重,财力非常有限,资金成为发展的首要瓶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县区政府年度预算1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此项经费目前各个县区都没有得到落实,县区旅游规划和宣传促销经费没有保障。三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重点景区专业管理人员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从业人员中缺乏专业人才,行业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四是行业接待能力偏低。目前,全市共有11家星级宾馆,其中四星2家、三星5家、2星4家,从结构上看,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规模档次不高;从分布上看,二家四星级酒店未在市区,三大景区均没有星级酒店,接待饭店设施简陋,接待档次和接待容量均难以有效满足未来旅游业大发展要求。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高度重视和重点改进,塑造品牌形象,实现规模效益。
四、实现转型,科学规划,努力开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明确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实施
2015年旅游业应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框架上,我们要围绕“打造龙头,形成合力,打造大旅游,完善产业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围绕培育旅游业促城市转型的大局,按照“打造龙头,形成合力,打造大旅游,完善产业链”的思路,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主导品牌,开发特色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消费市场,严格规范管理,逐步把建设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形象鲜明,景区布局合理,产品类型丰富,文化品位高雅,旅游功能齐全,旅游商品多样,交通便捷通达,环境舒适优美,市场规范有序的国内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力争全年接待国内游客871.92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1%;接待入境游客5.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创汇165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努力实施旅游工作“365行动计划”:实现“3个目标”,实施好“6项工程”和“5个一计划”。
(二)瞄准既定目标,形成工作合力
1、精心编制,大规划大手笔谋划大旅游格局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征,与旅游业紧密联系的关联行业分布于几十个行业部门,产业界定模糊。因此,我们一定要突破就旅游业谈旅游业的观念局限,建立“大旅游产业”视角下“大市场管理”体制,能有效地对旅游业与关联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联合管理,充分放大旅游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
具体的讲,就是要进一步实施旅游规划创新提升,找准旅游形象定位和市场地位,以“谋划大项目,建设大景区,构建大产业”为出发点,以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市场性为着力点,以提高我市旅游规划水平为落脚点,坚持高标准、宽视角的原则,科学编制《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形成指导性、操作性、建设性强的产业规划体系,谋划和指导我市旅游业发展。
2、严格标准,全力创建国家A级景区提升旅游品位
众所周知,国家A级旅游景区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是目前全国旅游景区(点)评定标准。而我市提出分别建设“4A级和3A级生态旅游县”,就是参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有关标准,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和完善旅游设施的新概念。它的灵感来源于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同时又可能超越其有关标准,打破其有关框框,是对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完全有利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借鉴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有关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全市旅游软硬环境,全面提升全县旅游景区、接待酒店、道路交通和城市化经营水平,提升旅游服务接待档次。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严格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景区设施,以优化周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全力推进武功山、安源影视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孽龙洞景区、麻山幸福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
3、增加投入,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增强旅游硬实力
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是旅游业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要在提升旅游业软实力的同时,从抓旅游发展的规划、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工作入手,不断提升“硬实力”。该县为将文化渗入旅游,充分挖掘县内旅游资源,千方百计招引开发项目,不断增强旅游“硬实力”,打造金字招牌。积极向上争项目。认真研究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及时、紧密掌握政策动向,依据政策做好项目的筛选、包装、储备,精心编制旅游项目库,积极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门,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千方百计整合资金投向旅游业,切实提高争项目争资金的针对性,争取尽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发展规划。并且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招商引资中重大旅游项目引进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资金给予奖励。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靠前指挥,现场督办,形成高压态势。旅游工作调度会议及时研究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必要时召开现场会。加快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将其打造为集旅游客运、游客接待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急救站、游客投诉中心、旅游商品销售等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设施。
4、建巢引凤,切实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壮大旅游软实力
人才兴,旅游兴,经济兴。事实上,各地旅游业的竞争,就是观念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软硬件以及市场营销的竞争。因地制宜推行旅游就业行动计划,创新用人机制,广泛吸引人才,鼓励省、市内院校毕业生就地就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指导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各类旅游单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导游员、酒店服务员等一线员工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着力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兴办旅游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信息咨询、广告营销、技术评估等专业机构,增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
5、完善体现,依靠宣传与营销的互动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面向21世纪的旅游业,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形象力、营销力和产品力上做好文章,整合资源,营造氛围,精心策划,强势营销,创造需求。应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尤其在营销力上,更要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游客,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利用日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公益广告,重点宣传全市旅游总体形象和主打品牌。争取与强势媒体、著名企业合作策划举办各种节庆活动,集聚人气,扩大影响。积极参加江西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深入挖掘,积极提供我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素材,借助网博会这块新的旅游宣传阵地,加快我市旅游信息化建设,深化旅游信息服务,将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发扬光大,将网博会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网络展览平台。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在巩固长株潭、南昌等周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福建等成为核心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知名度的目的,进一步把旅游融入全国大旅游圈。
6、构筑工程,实现旅游发展惠民强市宏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