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第1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

第2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舒城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的实证分析 舒城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舒城县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舒城县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舒城县高峰乡民生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一事一议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种植业合理布局初探 舒城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舒城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小波分析的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舒城县气象局一次网络故障分析及解决 2013年舒城县晚粳机械化插秧试验研究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安徽省城l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都市绿色社区、田园生态社区布点规划(2013―2020)[R].2013.

[3]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4]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5]黄德清.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4,28(3):312-314.

[6]中国舒城[EB/OL].http:///.

[7]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8]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以月亮湾村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13.

第3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生态景观规划的见解,以期对以后的土地复垦工作提供生态景观规划方面的建议。

1.土地复垦的内涵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生产建设活动是人为对土地的破坏,如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自然灾害损毁是指因自然原因对土地造成的损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

土地复垦始于工业发达的国家。美国对土地复垦有复原、恢复、重建三重定义;英国要求将破坏的土地恢复或重建到有益的用途;德国规定破坏的景观应恢复生产力和视觉吸引力;加拿大政府并不要求复垦恢复成原貌,而是要求因地制宜,但不能低于原来的生态水平。[1]我国目前的土地复垦目标是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复垦已经不能简单地要求为使土地恢复生产效能,而是提倡科学复垦,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开发,并且融合生态和谐、景观协调等方面的考虑。

“土地复垦”侧重于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利用;“生态重建”则侧重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是土地复垦中应包含的重要内容;而“景观规划”是对复垦土地景观的美化与修饰,复垦的土地增加了景观功能,使土地复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土地复垦的生态恢复

土地复垦不仅包含一系列工程措施,为了维护复垦区域的动植物生态平衡,还应采取一些生物措施,对复垦区域的土壤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恢复和改造。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它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正的天然系统,但是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

生态恢复有三种修复手段:微生物修复、物理修复、植物修复。[2]

人为损毁的土地也许是小范围的,自然灾毁的土地常常是大范围的,复垦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自然界中有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多自然型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人为创造的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人们对复垦土地的要求来制定对策。土地的损毁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滑坡、泥石流损毁土地应以预防性整理复垦模式为主,而其他损毁的土地则以修复性整理复垦模式为主。[3]

3.土地复垦的景观规划

对复垦土地进行了生态的修复后,使其养成了健康的“内里”,此时如再辅以景观层次的规划,就能给复垦的土地披上一层良好的“外在”,那就是对复垦的土地进行景观规划,使其能尽量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景观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里面都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景观是“活”的景观,景观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景观结构、景观格局、景观动态。景观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

损毁的土地复垦后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加以合理的景观规划还能改善人居环境。遭损毁的土地往往景观破碎化严重,土地生态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考虑复垦区域的景观生态系统,从而规划更为贴近自然的景观结构。在对于农村土地的生态景观规划中,有一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生态网络模式、行政单位分级规划模式。[4]

在对于复垦区域的土地景观评价的方面有许多学者都曾做过相关的探索,大多是在GIS成像的基础上,用Mapgis或Arcgis软件进行解译,再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聚类分析或者综合分析,并选取和景观相关的指标来评价,如: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选取各类景观类型面积、景观百分比、斑块数等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择景观有适度、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指标。[5]

4.土地复垦未来的发展方向

纵观世界各国对土地复垦的要求,都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未来我国的土地复垦应坚持数量与质量并存的,并在传统的土地复垦的基础上,增加对复垦土地的生态景观规划。在对复垦土地进行生态景观规划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损毁区域的土地情况都不尽相同,土地复垦没有固定模式,只有值得参考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态和景观的层次上,每一个地区的环境都有其无可复制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土地复垦的生态景观规划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

实事求是的原则。国家已经对土地复垦工作颁布了明确的法律法规,许多地方的土地复垦也是为了应付政策或者面子工程。这样做的危害往往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土地复垦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成正比,有的土地复垦后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复垦工作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使复垦的土地尽快恢复其价值,要多从环境的视角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工作。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复垦是为了让损毁的土地尽快恢复到当地的生物圈中,让动植物尽快参与当地的自然循环,即便是人为的手段来改造土地,也要注重对原有环境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倾向的掌握。在生态修复的时候,尤其要考虑外来物种与本土种群的兼容性,最好在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再来科学规划。

景观改造与自然协调的原则。大自然的美丽在于景观的体现,复垦的土地景观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复垦的土地不仅可以具有生产价值,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能赋予其观赏价值。在本该拥有自然气息的美丽乡村,却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城市化得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美丽,其实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未来的规划一定要留住自然最本真的美。

第4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公园;设计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农村背景下的建设发展现状,乡村公园景观规划及营造,成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的乡村公园规划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

1现阶段乡村公园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景观趋同,缺乏吸引力

经济发展带来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乡村公园景观建设也是如此。但有部分城市规划者,将景观建设现代化片面地理解为“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国外的景观设计元素与形式,忽视了地域文化的本土差异,涌现了大量的“大广场”“大草坪”等,致使国内各地纷纷效仿,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同时,将乡村公园景观单纯地看作视觉审美需要来创作,再加上盲目套用现代化模式,不重视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真正诉求,与当地地域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没能很好地融合,不仅造成了景观的趋同性,而且降低了居民的游玩兴致。

1.2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乡村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才能具备协调性与整体性。然而现代化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一些乡镇建设者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即简单地美化已存在的空间,景观只是建筑的附加物之一,只需随意地在建筑周围种树栽花,不需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导致所构建的乡村公园景观设计是片面的,与周遭环境割裂开来,显得十分突兀。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2.1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理念

2.1.1因地制宜。从乡村实地现状来考虑,应使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元素,充分尊重农民提出的想法与建议,最大程度地为村民提供一处包含民风民俗且能开展休闲活动的开放场所。2.1.2突出特色。围绕当地独特的文化墙、园亭、景观长廊等景观建筑,将当地的优秀风土、民俗文化统一起来,使得当地独有的文化与景观在乡村公园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给游玩者、休闲者带来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

2.2乡村公园总体规划原则

2.2.1生态优先。以生态学原理为根本依据,利用绿色植物优点,有效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植物造景方面,考虑到地形要素,通常是采用鲜明的花草、灌木、草坪等,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2.2.2适地适种。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模式,从而实现长期观赏景观效果,实现乡村公园自然效益。2.2.3地域适宜。凸显新农村乡村公园建设特征,根据调查收集的具体信息,了解村民生活特征。有目的性地选用适宜的景观方式,充分体现乡村公园独特的魅力,为当地村民及观光游览者提供休息、娱乐的好去处。2.2.4乡土文化。乡村公园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塑造的景观要符合村民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以达到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目的。乡村公园设计,既要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又要有益于乡村优秀文化的延续。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

3.1景观空间规划

3.1.1空间格局布置。在乡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空间格局潜在于景观中的各个部分,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乡村公园景观游玩的顺序上。空间格局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设计的,公园规划必须具备完善的空间格局,既要保障乡村公园景观的中心位置,不能喧宾夺主,其他次要景观围绕景观中心有规律性地布置,又要把握好景观轴线,让游玩者产生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3.1.2空间序列组织。乡村公园的空间序列可以通过视线,将各空间连接起来,也可以通过某个具体的观赏点组织起来。规划空间时,可采用景观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景、先抑后扬、漏景等,充分体现乡村公园景观空间的良好作用,让人们可以细细地欣赏与感受其中的韵味。

3.2景观结构规划

3.2.1点状景观结构模式。通常由具有观赏价值的个体景观设计景观连接成一组或多组景观群,这些景观群会成为乡村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较为容易地将景观形象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凸显极强的凝聚力。3.2.2线状景观结构模式。是指具有长条形状的景观点连接成景观群,这些景观群将乡村公园中发挥独自作用的区域有序连接起来,相关联系、相互贯通,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的线状景观格局。3.2.3面状景观结构模式。是指以点状、线状或点状与线状景观体共同形成的功能分布明确的景观网状结构,规划覆盖内容丰富、多样、具体,可充分体现出乡村公园优质的观赏效果。乡村公园景观结构的3种模式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点状结构受到多方面的要素影响,通常是以文化实体景观组合成群为主要组成部分,而线状与面状结构的乡村公园景观具备鲜明的方向性。3种景观结构模式都是在考虑如何运用造景手法,以重点突出主景,展示各种类型景观场景的吸引力,满足游玩者玩耍、休憩的需求。

3.3生态环境规划

乡村公园生态环境规划可以解决生态问题,特别是注重植物分布的合理位置,因地制宜,保证植物的丰富性及成活率。与此同时,还需顾及到其他动物、微生物及组成的群落,共同构成完整、丰富的生态景观。所以,生态环境规划不仅要统一规划,完成所需绿化面积,而且要保证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

3.4文化景观空间场所

3.4.1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因此,要做到面面俱到、合理规划。3.4.2空间场所的选择。合适的环境氛围有利于文化活动氛围的产生,反之则会阻碍,所以,在不同文化活动中都应选择适宜的,利于环境氛围营造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活动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功能。在开展活动型文化时,需要通过特定的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合理规划景观,选择出最佳的空间场所。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设计实例分析———以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为例

4.1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概况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位于山东省蚕庄镇,而蚕庄镇坐落于招远市西部,辖6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被誉为“金都明珠”,在规划建设前,地区交通出行方式较为单一,生活配套设施较为匮乏,缺乏市民绿色公共活动空间。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南北长225m,总设计面积1.8hm2,覆盖面积较大。公园原始现状为一片土壤地,生长着些许植物,公园周边分布农田,空气质量佳,没有受到重污染,具有十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见图1、图2、图3)。公园规划方案设置有景观亭、特色花架、健身广场、湖泊、栈道等景观,加之栽植以当地主要树种为主,景观与植物之间相互衬托,打造出可以供人们观赏游憩、健身娱乐及组织开展多类型乡村文化活动的综合性乡村公园。

4.2项目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1)理念: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坚持贯彻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理念,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乡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有效利用保留下来的景观元素,重塑乡村面貌,将村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等元素融入公园规划设中,凸显当地特色,插入新鲜设计元素,赋予村民公共空间更多丰富的功能活动,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乡村公园。(2)原则:将当地村民需求放在首位,提供娱乐设施,供村内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去使用;合理保留原有资源,营造特色多样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多功能的乡村公园。

4.3项目定位

公园性质定位———以乡村景观和环境为依据,突出当地人文风情与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一处集文化传承、休闲活动等多元素于一体的乡村公园。公园形象定位———“乡村、生态、文化、休闲、运动”,主要目的是践行新农村发展建设,具体展示出丰富、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内涵,自然朴素的乡村韵味,美丽迷人的风光与景色。

4.4项目功能区

4.4.1中心主景区。将公园中部位置作为主路口,主道路沿边设置景观花坛,花坛种植颜色鲜艳的芳香花朵,进入公园就可以闻到令人身心放松的花香味。通过主道路进入公园中心区域,广大的中心广场作为全园景观的重点,并加以花池点缀,红花、黄花等花色给中心广场增添了一处绚丽的风景线(见图4)。4.4.2安静休闲区。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安静休闲区,该区域配以素雅的景观亭、休闲廊架等景观小品,选择使用花坛、假山水景进行点缀,结合体现休闲的青石板汀步,再栽植当地树种,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轻松、幽静的半私密空间,给当地村民及游客提供一处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休息的安静场所(见图5)。4.4.3地方文化展示区。蚕庄镇有着自身的文化氛围,但在村庄里面没有一个主要区域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于是在乡村公园规划下,选择一块区域作为地方文化展示区。采用素雅的文化墙,合理放置文化墙,并配以鲜明的花坛点缀,可以展现出文里李村革命历史文化与文明古村的魅力(见图6)。4.4.4儿童活动区。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设置为一小广场作为儿童活动区,主要采取塑料及软质铺装为主要材料,加以色彩丰富、鲜明的鱼儿、海豚、章鱼等形状点缀。设置适合儿童娱乐、安全的活动设施,例如,跷跷板、木马椅、摇摇椅等;设置小型沙池,并放置小型的、安全性能高的攀岩墙,满足儿童玩耍的乐趣;设置休闲廊架,可以提供儿童休息及便于家长看护孩子(见图7)。4.4.5滨水游憩区。通过结合水体、景观小品、种植本土特色植物的方式,设计出具有优美、迷人、观赏性好的乡村公园特色景观。在湖边设置亲水平台,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亲近水的兴致;在湖面上设置景观亭与活动平台,可以欣赏沿岸的风光及进行休闲活动(见图8)。4.4.6娱乐活动区。乡村公园需要满足玩耍、休闲的需求,于是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划分出一块区域设置为公共开放广场作为娱乐活动区。在娱乐活动区内,放置休闲树池坐凳与景观花架,供人们休息与交流,同时,设置简单的户外健身设施,提供村民及游客等多种活动的选择。人们在公园游玩、散步、活动的时候,可进一步促进人们的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友好感情(见图9)。4.4.7休闲健身区。需要满足当地的锻炼需求,设计满足要求的活动空间,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休闲健身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区域内设置有1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及若干乒乓球台,同时,放置球场灯与休息坐凳,可选择在各时间段内进行锻炼或开展比赛(见图10)。

5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稳步推进乡村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乡村公园建设传承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可以使乡村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保护。对乡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十分重视行之有效的乡村公园规划理论,在分析农村原有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对园区功能、道路、植物等进行人性化设计,推动乡村公园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德骏,谢鑫泉,李敏,等.地域特性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5):122-125.

[2]郭毅.新时期下新农村景观环境设计探索及创新实践———以山西太原阳曲村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146-148.

[3]朱金水.基于设计事理学的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以木兰溪流域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21,28(05):96-101.

[4]许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翥山公园为例[J].低碳世界,2017(35):216-217.

第5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健康成为了城市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游山玩水,乐农赏景成为了大多游客的首选。休闲农业则成为了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新兴产业。而现状很多园区的经营者都是为了快速追求的个人利益,而不注重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因此在景观规划上便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现状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园区景观雷同,重复建设。现在很多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多为当地的居民,当他们认识到休闲农业可以提高个人收入时,便急于求成,不经过合理的规划,同时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园区的景观单调,无论游客走到任何一处地方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可以令游客可观、可赏、可拍照的景点,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2.不注重农业文化景观的挖掘。现在很多休闲园区都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没有对具有浓郁气息的传统农作物、动植物、服饰、风俗习惯以及农作方式等作为文化景观进行挖掘,其最终导致园区没有特殊的文化特色景观。

3.人工化现象严重,不注重生态环境景观的营造。许多园区的选址都在依山傍水处,游客来旅游的目的就是想体验这大自然的纯正景观,可有很多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将原有的树林植被景观和山间小溪大手笔的利用人工技术进行改造,这恰恰违背了游客游玩的真正目的。

二、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针对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在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注重景观设计的变化和美感。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要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设计多样且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景观设设计时要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景观规划时,不要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景观,同时兼顾美学要求,使环境美观、协调。

2.要有独特的田园风景和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景观设计要做到与休闲农业的氛围相协调,避免与城市公园景观相雷同。园区内景观的设计需遵循乡土风格,创新之理念,着重创造具有田园气息的景观环境。

3.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农业成果。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快速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在农业观光旅游中大力应用,建立科技园区,展示科技文化景观,以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

4.充分挖掘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景观。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中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种民俗和民间文化绚烂多彩,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以特殊的文化景观向游客展示,才能让休闲农业更加繁荣发展。

5.引进国外品种,展示高科技的农业新产品。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旅游的需求,园区要积极关注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变化,引进国外特有的农业新品种,以新、奇、特的高科技产品展示给游客,培植新品、精品也是塑造园区的景观之一,让游客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更要关注园区的农业景观。

三 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园区的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具有功能性。根据农业景观的特征,充分利用园区的闲置空间, 利用当地材料, 建设具有特点的景观设施小品。

2.具有美观性。结合周边环境, 在各项设施物的设计上, 表现出农业文化的美感。

3.具有多样性。提供多样化游憩功能, 配合地形、植物等给予游客不同的空间感受, 创造弹性而多变性的体验空间。

4.具有文化性。在环境设计上巧妙地将具有指引或导示功能的设施物与空间融合进来,进而创造具有解说功能的环境。

5.要人性化设计。结合景观设施小品创造和谐而又浪漫的休憩空间, 让游客真正体验园区的人性化功能设计。

四、马耳山乐农庄园景观规划设计

马耳山农乐庄园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姚千户镇马耳山村的西部,距沈阳市区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规划欲将园区打造一个集绿色餐饮、商务会议、田园住宿、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圣地。

从功能分区上突出园区的景观性,根据园区发展需要,并结合各功能区的景观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园区分为入口景观区、温室景观区、农史文化区、会议休闲度假区、采摘区、娱乐活动景观区、自然生态景观区等多个功能区。

入口景观区:主要方便游客入园和换乘园区的游览车,园区大门外观朴素但不失美观之气,气势壮大,并与接待中心和农产品销售的建筑恰当的融为一体,使其成为马耳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到园区在入口处设置一座景石,周围设有景观植物做映衬,显得格外美观。通向园区主体建筑的是10米宽的景观大道,中间设有2米宽的景观带,两侧设有座椅和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景观设施小品。

温室景观区:主要为农业科普观光园,展示高科技的农业景观,主要采取有机农业栽培种植模式进行绿色蔬菜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园区主要以番茄为主题,打造番茄联合国,同时兼种一些彩色辣椒、五彩甘蓝,西瓜大世界等辅助特色品种,形成温室内的特色景观,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还能品尝特色瓜果蔬菜。

农史文化区:展示农业的发展历史、农业工具以及农村过去居住的相关生活设施等,以特殊的文化景观展示给游客,让生活在现代繁华都市的市民对农业知识有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会议休闲度假区:该区的景观所在主要为园区的主题建筑,建筑风格为“生态演绎的新传统风格”,建筑融山浸水,贴近自然,并配合周边地势布置景观植物,是园区的一道重要景观点,为游客创造拍照留影的好去处。

采摘区:根据果品的不同,划分为多个采摘分区,在景观营造上保留原有的农田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点的园林小品设施等,让游客边采摘边欣赏农田风光。

娱乐活动景观区:主要为游客设置多样的游憩景观和娱乐活动,并运用当地材料,对该区设置奇特的景观小品,创造多样且具有弹性的游玩和欣赏空间,给游客带来更多的。

自然生态景观区:主要为自然山体及树林,规划在山顶处修建瞭望亭,方便游客在休憩之时尽览自然之美、农事之趣。山上野生林木比比皆是,形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森林氧吧,同时可通爬山、挖野菜、摘野果来感受生态,回归自然,让游客真真正正的体验这美丽的自然景观。

五、结语

休闲农业园区在景观规划设计上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要巧妙的将其与人文景观和植物景观融合在一起,为繁华而嘈杂的都市游客创造一处休闲娱乐、家庭聚餐、小型会议、乐农赏景的最佳旅游圣地。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6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景观 设计 环境

一.景观的概念以及含义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二、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2.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2.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2.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2.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2.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2.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三、结语

第7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小城镇;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特有名片,它的形成无不与其自然环境、地理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主观意识以及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则需要通过充分认知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提炼出特色文化元素符号,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盐城小城镇发展的可行性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濒临东部沿海,是著名的东方湿地之都,拥有美丽的黄金海岸线。近几年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盐城的社会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为小城镇规划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盐城地处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差甚远,因此在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盐城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一是盐城属于红色革命老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生产总值较苏南地区差距大,可以通过基础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二是盐城濒临东部沿海并占据较长的海岸线但是由于地质关系无法建造深海港口,而与苏南三角经济圈距离较远,难以接收到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为小城镇带动城市建设提供条件;三是盐城本身城市偏小,无法与苏南那种小区域内便有一座中心城市作发展辐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相比拟,因此小城镇发展具有可行性。

盐城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指导原则

盐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盐城地域文化呈现三大特色,即因为盛产海盐而围绕海盐的制作过程提取文化元素为海盐文化,而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曾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说法,故而因“红色文化”也享有盛名,因濒临黄海,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优美从而具有“绿色文化”特色。

1.以城镇的居民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

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该基于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既要保持城镇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区别于原有的城镇景观单一化,譬如对于串场河区域的城镇文化景观可以利用废弃的运河、晒盐场、船等作为设计元素,在设计中让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有所寄托,让后辈们对于前辈们辛苦劳作“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的精神有所了解。对于红色古迹比较多的城镇区域的文化景观设计时,需要加大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对于绿色文化则是在水网纵横、湖荡相连的水乡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设计湖海景观,使新的城镇文化景观四面环水,展现浓烈的水乡文化风貌。同时在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时还需要杜绝对城市景观形式的简单随意的效仿,否则这样的设计只会脱离城镇居民生活的节奏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

2.以完善城镇文化景观功能为设计要点

完善城镇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当下小城镇景观设计中没有从城镇居民的需求出发,而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简单模仿,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都与城市居民不同,因为城镇居民的生产方式单一,主要以基础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对于娱乐设施的需求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夏忙秋收时无暇娱乐,而春冬时节则属于农闲期,需要有可以解决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镇是对于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因此很多传统节日依然在邻里之间延续,所以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功能的需求,设置可以供人们民间庆典或乡村舞蹈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不应与城市广场攀比,不然会给人以陌生、乏味的感觉,无法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

传统的集市是小城镇特有的商业活动场所,三日一集、五日一会,都需要专门的商业街市。对于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或商业形式都需要强化城镇文化景观的特色,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城镇商业活动场所。

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小城镇是周边乡村功能服务集散的中心区域,因此它的传统风貌和文化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能最直接的体现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地域特色。对于盐城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是在提取盐城地域文化特色后进行的,“海盐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充分理解后设计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示城镇的历史风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总之对于盐城地区的小城镇而言,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探索研究在当前沿海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要捉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盐城小城镇发展的可行性条件,做好整体前期规划,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盐城市统计局.盐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

[3]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

[4] 庞艳.文化型小城镇景观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9

[5]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1三岔河乡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地理区位优势三岔河乡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城东北,距习水县城38公里。北与重庆四面山相邻,南与良村镇隔山相望,西与程寨乡接壤,东与大坡、温水镇一岭相依,习水河穿境而过。同时紧邻世界级丹霞地貌自然风貌旅游区,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域的重要节点。全乡幅员163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客源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集镇旅游开发提供了保证(见图1)。

1.1.2生态景观资源优势三岔河乡自然环境优美,乡内阡陌纵横,江河、绿田、古树名木相映成趣,优雅静谧;景区内更是山峦重叠,云蒸霞蔚,山大沟深,纵横交错,沟沟有溪流,岔岔有清泉,竹木繁茂,林静幽深。其紧邻的国家4A级自然风景区丹霞谷景区,有着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是避暑休闲、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胜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资源是三岔河乡发展乡村旅游的雄厚基础。

1.1.3旅游政策优势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旅游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习水县按照贵州省“建设旅游大省”和遵义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思路,确立了“把旅游业建成后续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全县上下致力于把旅游培育成为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不断加大旅游规划和宣传推介,积极招商引资,着力改善旅游各项设施条件,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我们发现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表现出对旅游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并在产业的发展中给予支持,三岔河乡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发展前景大好。

1.2劣势分析

1.2.1旅游形象单一不突出三岔河乡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备山水或人文等资源条件,但其资源并非知名和独特。旅游区目前活动内容还是一般性农家餐饮、垂钓等,形式较少、旅游产品质量低、形象单一,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由于低层次开发,尚未开发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包装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吸引人气,汇聚商气,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大发展。

1.2.2公用设施存在制约近几年三岔河乡逐步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乡内公路、村舍、环境设施有了基本改善。但如果面对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需求时,现状的公用设施建设仍然对市场需求存在制约。如专业的导游、住宿、餐饮、卫生等设施较缺乏,“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旅游服务产业缺乏,导致目前旅游接待水平一般。

1.2.3管理和经营技术欠缺三岔河乡现有的建设内容、土地利用、生产生活方式等,基本都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而来。面对乡村旅游这样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当地群众相对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和意识及市场开拓能力。因而,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暴露出产品开发陈旧、管理松散、经营模式随意化、服务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熟的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2美丽乡村特色的旅游规划策略探讨

在乡村旅游热的潮流下,三岔河要在众多乡村资源重复建设和激烈的竞争中走出自己的方向,“美丽乡愁”成为我们规划中资源整合的主线。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田园风光、生产形态、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乡村聚落等不仅是构建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城乡人民寻找的心灵慰藉和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尺。

2.1总体规划思路

2.1.1项目定位三岔河乡周边山体环绕、景色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是体验山水自然的绝佳世外桃源,可谓“山作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弦”。规划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农耕文化、红苗文化、工业文化交织在一起,给这个世外桃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规划避免“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改建,明确强化本土优势资源和风土民情,树立自身特色。在依托北部紧邻的世界级丹霞地貌资源和自身经济、生态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三岔河乡为一个集“旅、居、业”和谐一体的风情旅游度假小镇,使之成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域的旅游新高地。

2.1.2旅游空间结构在乡域镇村体系的“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结构中,规划依据各村的旅游资源异同,避免同质竞争,确定梯次合理、一村一景、集中发展的特色发展思路。利用全乡规划的两级旅游线路,有效串联乡内各级旅游景点。其中,以程寨乡至重庆四面山的二级公路为依托打造一级游线,加强丹霞景区与旅游服务集中地的有效联系;乡内各村景点景区则依托二级游线加强联系,形成连线成片开发模式(见图2)。

2.1.3用地规划特点用地弹性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划分用地属性来满足乡村旅游和生产生活发展需求。考虑到大量旅游人群的涌入对当地各项用地标准产生的冲击,规划中对于各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对外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工程设施用地等指标相较一般乡镇的指标略高。目的在于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2.2美丽乡村的旅游规划策略

2.2.1生态景观规划彰显自然之美,改善人居环境(1)生态景观保护规划以乡村原生态为基调,以乡村风情为特色,采用规划先行、生态保育的方法,发展与保护并举,以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乡村美丽田园风光的保护,达到见山见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境界。在核心景区规划以保护原生态和营造度假养生的景观为主;在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中心集镇区则以农业种植景观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为主,包括滨河开放绿地、山体周边带状绿地和各居住片区内部绿地。(2)环境保护和改善规划中提出营造乡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优美环境的发展目标。针对核心景区接纳大容量的游客对环境的冲击,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依据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在全乡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包括整治已污染河水,改善水质;实施卫生设施改造,提高抽水马桶安装率、化粪池覆盖率;开展垃圾分类工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初次分类,综合利用分类垃圾;对乡村进行全方位规划,科学布局,实施村民广场美化、道路拓宽绿化、太阳能路灯亮化等工程,逐步完善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3)乡村旅游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塑造了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当地的生态景观品质。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优化农业景观等,彰显了自然山水之美,直接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了美丽乡村的自然之美建设。

2.2.2乡土风貌规划传承文化之美,突出人文情怀(1)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记录着人类文明足迹和人与自然相处过程的乡村文明,原生态的自然乡村风土人情是现代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和认同,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和谐社会的根基。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便是发展的关键。依据三岔河自身的特色,规划推出两种文化旅游品牌,分别是在山水恬适之间体验高品质山水景观的自然文化游览和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红苗文化和手工业文化交织盛宴的民俗风情体验游。规划通过将乡内散落的乡村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传统进行系统组织和开发,使乡村文化得到继承和保护(见图3)。(2)乡村风貌改造在三岔河集镇旅游接待区的风貌规划中,规划汲取了当地黔北建筑特色和体量尺度特点,以求新建开发内容与传统特色有机融合,使村内整体风貌和谐。此外对村内公共场地、围合庭院、小公园等也进行风貌整治,为当地群众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文化展演和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的展示等提供了场所,使农民群众在也享受到旅游文化发展发展过程的成果(见图4、图5)。(3)乡村旅游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不仅让游客认识到三岔河乡丰厚的传统文化,感受到当地淳朴热情的民风,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市场经济下文化资源和生产生活的流动融合,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

2.2.3公用设施规划奠定生活之美,推动民生建设(1)旅游服务设施需求规划坚持设施先行,加大公用工程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投入,以确保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工程设施来提高三岔河乡的旅游服务能力。全乡打造外优内畅的道路系统,对外加强与周边区域的道路衔接,对内衔接旅游线路。集镇旅游接待区增加旅游客运设施,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并根据旅游车辆数量按照国家标准在各旅游换乘处、本村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此外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包括在集镇道路、沿河以及村内景点配置废物箱、公共厕所、通信设施和休息座椅等,提升旅游接待水准。(2)群众生活需求考虑到外来游客对于当地各项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对于集镇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指标控制规划略做提高处理。其中作为旅游接待管理和人民日常生活服务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扩大了建设面积并改善了办公条件;文体用地则表现在增加文化活动场地和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的配置;医疗卫生用地主要是建立医疗等级服务体系,并在三岔集镇新建一处综合医院,特别满足游客和村民的使用需求;商业设施用地主要是对现有的沿河商业进行整合,并在集镇中心设置大型商业卖场;此外还完善了公用设施用地,新建了邮电通讯设施等。(3)乡村旅游推动民生建设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种期盼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驱动力。而这些恰恰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完善生活的各项设施建设,大大的提升了乡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美丽乡村靓丽生活的实现。

2.2.4产业结构规划提高经济实力,夯实发展之美(1)产业结构全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生态立乡,旅游活乡,畜牧强乡,农业稳乡”的发展战略,力争把三岔河乡建设成为习水县北部地区第一产业稳固、第三产业发达,商贸繁荣,环境优良的旅游度假型小镇。依据现状生产力分布、公用设施条件与产业规模,三岔河乡产业规划布局呈“两核一轴带两区”的布局形态。“两核”分别是作为全乡旅游产业发展桥头堡的丹霞谷旅游接待区和政治文化中心的集镇区。“一轴”是指沿贯穿东西的二级公路的经济发展空间主轴线。“两区”指以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和以生态农牧业和旅游服务产业为主的南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见图6)。(2)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旅游区的发展除了要做到特色经营,还需提供专项的旅游配套服务,包括高档住宿、娱乐、休闲餐饮、特色购物、会展、户外健身等,这些服务业大大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势头下,我们应避免就旅游谈旅游,要结合三岔河乡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和效益最大化。此外,乡村旅游要从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养生、绿色美食、文化体验等多方向拓展,不断推陈出新,深度拉动农民就地创业,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长效动力。(3)乡村旅游提升全乡经济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大量低门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无技术的就业障碍。如果把美丽乡村建设比作建大厦,那么这个大厦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事关美丽乡村建设全局。而在乡村游带动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3结语

第9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范文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旅游乡村;价值挖掘

Abstract: Water for r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sources guarante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villagers, but also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tourist experience village culture.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is the ba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from the element refinement, design, embankment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leisure content loading aspects of rural tourism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rural tourism; value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渴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1]。在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思潮影响下,都市人的休闲旅游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深层次,需要满足“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求或者对休闲旅游的复合型需要” [2]。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升温,旅游乡村内的所有资源都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美丽产品,滨水景观作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开发和设计的重点,甚至是核心要素。如何通过设计挖掘和提升旅游乡村滨水地区的价值,平衡水各种功能的利用度,满足旅游者多种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成为设计师、开发商、村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1、滨水地区的旅游价值

水体除具有交通、灌溉、水源等实际的使用功能外,还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等附加价值,构成滨水地区旅游价值挖掘的基础。

1.1 生态价值

生态功能是指乡村水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 如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净化环境、分解各类污染物, 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水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护构成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石。人类必须以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过度地侵占其他生物的领域[3]。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滨水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主要表现在生境营造、可再生水循环系统构建等方面。

1.2 景观价值

水与村落往往相伴而生,既是生产生活资源,也是独特的景观标志。水的声、光、影、色,滨水地区由于水与岸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滩、湾、潭、岛等等特殊形态的场地,水与植物的配合,水与建筑的反衬,都构成丰富的景观。滨水地区设计中,既要注意营造景观的自然美,也要注意人水互动界面和平台的打造。

1.3 文化价值

滨水地区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沉淀了乡村生活形态,引水灌溉、渔业生产、水运贸易等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记忆。滨水地区在维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有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灵感来源以及为都市人提供精神依托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滕头村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2.1 资源现状

滕头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南临四明路,东与肖桥头村相望,北临江口街道,西为萧王庙街道,东南是奉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场地四周为水系所环绕,生态和景观资源丰富。规划设计以村域空间资源为基础,重点对滕头村内的水系进行了提升。

2.2 设计策略

设计提出,在场地西南角打造C型水系,通过深入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承载丰富的旅游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图1 滕头村C型水系的设计平面图

策略一:以水为源——突出水作为生命之源的根本价值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人类,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依赖本区域水土生存的生物群落。水景设计必须突破单纯地为人类创景这一浅显和功利的目的,而应尽量去争取为地块生物的丰富度做出努力。设计方案提出了建设浮岛、生态篱笆墙、草根英雄岛等项目。以草根英雄岛为例,是指在人工河岛上,以“草根”为主题,反映滕头人民一犁耕到头的草根英雄精神,种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植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鸟类来此栖息,建成生态鸟岛。

策略二:活水为本——以构架可循环可再生水系为原则

通过多元化植物的配置,水体流过C型水系后,起到良好的自然净化的作用,构成水体自循环的基础。设计方案对屋顶绿化和雨水回用提出了设计引导,促进低碳建筑的探索。设计也对硬质路面进行了改造,增加透水性,如提出建设生态停车场。经过水系净化过的水,还可以通过生态喷雾系统加以利用,即结合用不同功能和不同主题进行布局,类型主要水上七彩喷雾、绿色负离子喷雾、稻田养生雾、生态降温雾、水上七彩雾、生态遮阳遮雨系统等,即提高了水的回用率,又起到了降温、造景、养生等功能。

策略三:美水为魂——赋予水体自然而韵味十足的美感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符合自然美学的规律,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感受。除了生态驳岸、乡土植物配置等措施外,设计还策划了水上蔬果廊、十里花境、水岸花庭等景观项目,构建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十里花境为例,提出沿着溪流营造一条花卉长廊,规划种植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春季桃花、梨花;夏季荷花、薰衣草;秋季桂花、芦苇;冬季腊梅),形成四季滨水美景,不仅具有观赏、散步的功能,还起到引导游线的作用。设计还提出,在不同河段根据周边项目的设计来配套不同主题的生态桥梁,考虑到河道游船的通行,所以桥梁均采用微拱设计,营造独具特色的河道景观。

策略四:亲水为意——提供人类与水互动的空间与平台

旅游规划是为人服务的,生趣盎然的、便于使用的亲水界面的设计,是决定滨水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结合乡村景观元素,策划了玉米码头、水稻码头、高粱码头、麦子码头等各具特色亲水平台,极具乡土气息。以玉米码头为例,提出在游客服务中心附近树立一个玉米造型的建筑,其中,玉米芯可以散开作为遮阳遮雨用。

策略五:游水为乐——提升人类对水文化的认知并升华

以水为脉,承载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和农耕文明,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层次,增强吸引力。设计结合乡村生活特色,策划了诗画人文廊、古越渔民和水上集市项目。以古越渔民项目为例,主要展示古老的捕鱼方式,如用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并设置店面,售卖渔具、鱼缸、鱼饰品、鱼玩具,对外承包给商户经营,景区获得出租收入。

3、小结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 以人为本 ”,通过充分挖掘滨水地区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满足人对景观环境的多元化需求。规划还要特别注重本土化设计元素的提炼,并运用到环境营造和项目策划上,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乡土文化特色的再生。旅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要义,是在不损害滨水区环境的基础上 ,继承、保护和发挥已有的景观特色,创造出生态的、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实现水、人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春花.乡村旅游:21世纪旅游新趋势初探[J].韶关大学学报,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