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油田;海外项目;供应链管理;物资;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F752.68;F251;F42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一、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背景

(一)国际石油市场的新挑战

自2014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与需求出现明显不平衡,供大于求的特征逐渐突出。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开始逐步下跌,尤其是OPEC在2014年11月做出任由市场自行定价并重新实现平衡的政策决定后,国际油价在2015年呈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以来国际油价仍保持低位震荡,原油市场投资规模缩减,导致中国石油海外项目市场工作量减少,生产经营工作进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海外项目提质增效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中国石油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在不断加强,但改进空间仍然广阔。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淡薄的市场观念、“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体制使得物资管理仍然是海外项目管理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加强和改进物资管理大有文章可做。创新运用国际供应链管理模式,做好采购供应工作、提高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是提高公司海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物资供应链管理对石油项目而言意味着加强供应商管理、节约交易时间、降低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减少库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采购产品质量。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油田海外项目企业经营方式向专业协作化、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供应链上各企业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各自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快速响应需求,才能实现共赢目标。

二、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海外项目物资供应链管理涉及生产计划、供应、物流及需求四个主要方面,其基本的内容包括计划管理、产品技术保证、采购、库存控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而辅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力资源、信息传输和共享,它是基于供应链的物资服务与物流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链交互信息管理,项目部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项目部物资供应链管理目标是实现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实现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实现与上下游供应商的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与供应商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建立起安全、稳定的物资供应和管理体系、达到规避物资供应风险、保障生产物资所需、实现物资全周期成本节约的最终管理效果。

三、物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解决项目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物资管理方式适应新的市场形势需要,推进项目部降本增效工作,项目部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科W设计管理框架和流程,为管理体系运行奠定基础

项目部以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形势和现实需要,进行了物资供应链管理设计(图一)。项目部以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和国界运作进行控制。整合供应商、库存管理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通过信息流的交换(图二)和资金流的科学管控(图三),促进物流的通畅和成本的降低,形成规范的物资管理流程(图四),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图一:物资供应链框架

图二:信息流

图三:资金流

图四:基本流程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制定和实施物资计划,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制定以需求为中心的经济批量采购计划:

为确保物资计划在数量、批次、采购周期上科学、合理,项目部应开展物资供应链消耗定额管理、储备定额管理、经济订货批量采购模型的应用。

项目部根据生产的具体条件,结合工作量和钻井工艺要求,采取理论计算和技术测定为主,经验估计和统计分析为辅的方法来制定最经济、最合理的物资消耗数量标准,按照公式“消耗定额=钻井周期*定额数量”确定各队各类物资消耗定额。

为规避物资短缺、货运受阻带来的供应风险,在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项目部采取按需采购为主,储备一定物资为辅的管理原则。为细化物资储备定额标准,项目部按储备类型和作用分为:经常、保险、季节、竞争储备。根据各类物资采购渠道是否畅通、运输是否容易误期、供应是否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等到货周期影响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类测算如下:经常储备定额=平均日需要量*供应天数、保险储备定额=平均日需要量×保险储备天数、季节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要量×季节性储备天数、竞争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要量×竞争性储备天数。

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中,需求和计划是管理链条中的关键,在满足需求和控制库存的同时,还需实现经济采购和确保生产物资供应(图五)。项目部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中采用如下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图六),EOQ模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

需求率已知,为常量;年需求量以D表示,单位时间需求率以d表示;一次订货量无最大、最小限制;采购,运输均无价格折扣;订货提前期已知,为常量;订货费与订货批量无关;维持库存费是库存量的线性函数;补充率为无限大,全部订货一次交付;不允许缺货;采用定量系统。

基本参数:

P―单位产品价格;

C―单位产品每年的存储成本;

N―年总需求量;

S―每次订货成本(与供应商的联系费、采购人员旅差费、招标费等);

Q―订货批量;

TC―年总成本;

图五:库存量、订货批量之间的关系

图六:经济订货批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订货成本+持有成本

订货成本=

持有成本=

总成本

最佳经济订货批量

实例如下:项目部2015年固井水泥的需求量为N=8000吨,每次的订货费用S=8000美元,每吨原材料的单价为200美元,存贮费用为4%(即每吨原材料贮存一年所需的存贮费用为原材料单价的4%)。

按上述公式求得Q=4000(吨), TC=16000(美元),计算结果可知,如果一年订购两次固井水泥,每次4000吨,从总成本上考虑为最经济的采购批量。通过EOQ模型的应用,项目部2015年固井水泥总成本比2014年节约了9.6万美元。

(三)周密规划物流工作,压缩到货周期和物流成本

1.进行全周期成本考虑下的物流规划

物资流转环节成本(以下称物流成本)控制是项目部物资供应链运营总成本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费用的组成包括物资在实物运动过程(如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等)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项目部在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以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的,对影响物流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及时发现与预定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物流费用合理化。

在物流费用上项目部与物流运输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采购周期和货运周期有机结合,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包装方式和存储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与物流企业的双赢。项目部与物流企业结合采用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方法(图七),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模型与图形来揭示物流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单价、营业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测算“保本点”,进行物流规划。

图七: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2.合理选择经济、适用的运输方式

在物资计划实施后,项目部应根据不同货物的形状、价格、运输批量、交货日期、到达地点等特点,从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对运输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进行物流规划和设计,一是合理选择拼装整车运输、轻重配载、解体运输、多样堆码、组合运输等方式以减少空载;二是运用现代技术降低运输成本,例如托盘化运输、集装箱化运输及其它特殊运输工具等;三是采用集运方式降低运输成本,即通过运输车辆合并、仓库合并、时间合并形成整体、协调的运输批次和规划,使物流链条上的各“企业”最大程度的压缩运营成本。另外,直达运输也是追求运输合理化的重要形式,项目部在油品、配件、劳保用品等物资的运输操作上尝试从原产地国家直达运输到作业现场,从而减少中转换载,提高运输时效,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

(四)施行库存分类和批次管理,降低库存、实现共享

项目部按照物资供应链管理整体设计、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库存结构,加快物资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依据物资需求计划平衡库存,避免过多的储备造成物资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也避免储备量过少,造成停工待料。在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工作中,项目严格执行库存物资分类管理和批次管理,将物资分为常规储备物资、特殊储备物资和积压物资(图八),重点关注入库3个月未领用及入库6个月未用完的常规储备物资,推进调剂和共享。

图八:储备物资的划分

项目部作为物资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监督作用,制定库存管控方案和物资积压责任追究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库房大清查工作,及时掌握库存数量和物资消耗速度,按月进行物资库存结构分析工作和库存情况通报。为降低积压库存,使物资得到有效利用,项目部实施内部材料有偿转让,推行项目物资“两级共享”,即同一国家各项目部间物资共享,项目部内部各队伍间物资共享的“两级共享”措施。项目部应建立“物资库存信息平台”,实现队伍间库存信息共享,使物资共享、调剂更方便、更快捷。

四、结语

油田海外项目构建适合项目发展的物资管理框架和流程,形成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物资管理内控措施得到持续优化、外部资源管理得到有效拓展、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将规避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物资管理风险;通过对战略合作供应商进行协调、优化管理,充分利用了企业外部Y源快速响应物资需求,将解决了采购周期长、采购风险高、资金占用大等问题。油田海外项目通过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将最终赢得在成本、质量、市场响应、经营效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甲方满意度,活跃资源国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树立海外市场品牌。

参考文献:

[l]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业出版社,2005.

[2]于会强,罗兵.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D].重庆大学,2004.

[3]程坤.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模式;协同

一、 引言

现金流,作为企业的血液,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为融资难问题所困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实务界及政府提出并尝试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和措施。在这其中,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一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十分广泛,同时有关这一模式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优化措施,期望能为我国企业融资难及现金流管理方面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贡献。

二、 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 关于现金流的研究。西方国家对于现金流量及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较早,FASB在其1984年公布的SFAC NO.5中就曾指出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应报告期间内的现金流量。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现金流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尼森(Denison)的关于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对“现金短缺”的诱导效应研究;二是以瓦尔特(Walter)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应用的研究;三是从投融资角度对现金流与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詹森(Jensen)的自由现金流理论,以及梅耶斯(Myers)、麦吉拉夫(Majluf)的啄食顺序理论;四是以尤金·法玛(Eugen Fama)、詹森(Jensen)等人为代表,从信息有用性视角考察了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有效性市场假设理论。国内学者关于现金流的研究多偏重于其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的应用。陈志斌和韩飞畴(2002)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企业如何实现对现金流的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结构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流程的改造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和效益。

2.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以Santomero(2000)为代表的研究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出发,认为供应链与金融中介服务的结合使得金融中介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拓展服务品种等途径获得巨大的增值空间;Michael Lamoureux(2008)则强调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对资金的成本和可得性系统优化的过程;Aberdeen(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供应链成本流程的优化方案。国内学者中夏泰凤(2011)则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模式收益分析、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方面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在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并以此框架为蓝本提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仓储服务模式。

3. 关于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Gonzalo Guillen等(2006)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对企业的运作、现金流融通与管理的作用以增加整体收益。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Wesley S. Randall和M. Theodore Farris II(2009)基于案例演示的研究,表明强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能够通过现金流量和共享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以减少财务成本的供应链。国内学者冉辉(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全流程的供应链融资在满足不同企业多样化需求同时,更有助于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高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融资业务的良性循环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4.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从上述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已经离不开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以及现金流的有效管理,并从企业及银行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和管理方法。然而以往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是孤立的看待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量管理,在对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还不充分和深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以弥补上述不足,为供应链金融以及相关现金流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三、 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模式梳理

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上游的企业将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而获得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对象是那些在商品销售阶段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这些企业资信水平通常不高,因而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授信渠道获得贷款。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债权的转让,银行因获得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担保物而降低了信贷风险,也就愿意提供短期信贷给企业,这样一来企业面临的资金缺口就可以得到弥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避免了上游企业因应收账款未收产生资金占用,提高其现金流的管理效率,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价值最大化进程。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包括债权企业(上游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及银行间联接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债务企业以对下游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物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授信;上游企业向银行等及金融机构还款的资金来源是应收账款的变现,因而当上游企业在还款方面出现问题时,下游企业需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这部分损失承担责任,在整个体系中扮演反担保人的角色;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借款人及下游企业作为双重还款保障,其最大的坏账风险不再是传统授信业务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而是下游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盈利能力,换而言之,也就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应收账款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企业在赊销过程中,需要考虑下游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及往来关系,关注对于其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债权能否作为抵押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同时,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信贷的上游企业要提前做好信贷偿还的资金准备,以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更好的维持与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下游核心企业同样需要关于应收账款因素对于现金流的管理的影响,避免因上游企业不能及时偿还信贷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追索责任,而给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

2. 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指在销售方(上游核心企业)同意回购的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担保,在取得提货权前提下,向下游企业授信的业务模式。这一融资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向销售商垫付账款,同时又存在资金短缺的下游企业。在该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支付预付账款的形式从上游大企业购买原材料,然后将原料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逐笔缴纳保证金分批提取原材料。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按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负责质押物的监管和运输工作。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获得了信用增级,提升了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分批付款的模式也减轻了下游企业因订货而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上游核心企业也能够从这一模式下获得诸如提高销量、扩展市场、降低存货占用成本等好处。同时,物流企业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可以扩展其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因而,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扩大客户资源增加收益,其他几个参与主体也能从中各取所需,获得好处。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存货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生产企业应当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出发,通过增强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过多依赖于银行信贷,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应收账款的减少也将保障的资金的回笼。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则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融资便利盘活现金流,集中订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易获得银行信贷解决资金短缺;另外,对于销售存在季节性差异的产品,可以通过反季订货,在避免旺季资金紧张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3. 融通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生产企业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以此作为担保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短期信贷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存货或半成品的企业。在供应链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担保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因而生产企业能够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品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避免生产中断的窘境。在这一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扮演着融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相互融通中介的重要角色,负责存货存储、价值评估和监管等职责。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融通仓融资在使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存货对于现金流的挤压,实现资金的周转和产品的再生产,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效率。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赢得了客户资源,扩大的经营规模能够使得仓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这将进一步增加其经营利润。融通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要立足于资金流与物流相互拉动、盘活这一核心理念。企业(特别是对于产品附加值大、发货频率高的企业)在协调管理好融资、流通、仓储三者关系下,能加速货物的流动、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优化对策探讨

1. 转变各参与主体思维,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应当认识到,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下的各参与主体首先要转变过去单一主体的经营思维,学会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去思考和寻求解决现金流缺口、提高现金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办法。各参与主体中,核心企业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受到过去传统经营理念和文化的影响,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能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下,企业往往需要为其他企业提供偿债担保,这无疑会增加自身的风险和责任,因此核心企业对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意愿并不强烈。这种保守和不积极的心态正是基于单一经营主体角度,忽视了当下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环,仅通过自身努力孤军奋战已经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相反,依托于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以身作则盘活整个体系,其自身必将能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提升中获得巨大收益。其次,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在理解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成为直接受益者同时,应当认识到环环相扣的业务模式下,只有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赢得核心大企业的信任,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服务者角度出发开展业务,并积极拓展新模式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而应当寻求与企业及银行等主体合作拓展诸如估值、担保、监督等业务。

2. 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尽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引入的时间较短、各参与主体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基于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缺乏规范性,因而导致了企业对于现金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并不理想。专业化、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无疑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以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而这一规范化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各参与主体积极协作的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可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为现金流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化起到牵头引导作用;核心大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化的改进方案,在完善自身管理体系的同时督促其他企业积极整改;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的问题以及核心企业的整改意见,需要积极配合,结合自身实际规范企业现金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协助供应链金融下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进程。即按照银行金融机构牵头、核心大企业主导、其他企业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助的思路构建规范化的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体系。

3. 做好控制措施,共同防范风险。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单一主体的信贷融资模式,会涉及上下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多个主体。而较多的参与主体及较长的信贷链条无疑会使得传统业务中即存在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会进一步被放大,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对于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企业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企业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去,以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单个主体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无法应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风险。企业在做好自身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与其他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物流公司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化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益和效果;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积极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质押物的验收、价值评估、监控等工作;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营运状况、交易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评价信贷风险、严把准入机制,避免不合理的业务给自身及供应链其他主体造成负面冲击。

4. 政府主导,建立供应链金融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的管理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工作的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各主体紧密关联、业务环环相扣,经营管理活动越是一体化越需要及时相关的高质量信息。然而,目前各主体信息标准不统一、配备设施不完善、协调能力差等问题的存在,却严重制约了各主体的决策效率和效果。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个集成的现代化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立,但考虑到平台的研发建立成本高、风险大,单凭企业难以实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破解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积极寻求高校、科研机构的帮助,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出适合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于这一现代化平台,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能够及时实现信息共享,这无疑将有效促进整个供应链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志斌,吴玲玲.中国企业现金流运转状况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58-66.

2. 鲁其辉,曾利飞,周伟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2,(5):10-18.

3. 王婵.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7.

4.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80-86.

5. 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浙江大学,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金流价值创造与风险显现嬗变机理研究”(项目号:70972039);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基于GFS与政府会计体系融合的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价统计研究”(项目号:2012LY176)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内的石油石化等行业已经逐步地被打开,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同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其发展关键和生存的关键就是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石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指标是桶油成本,桶油成本也是石油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指标。但是桶油成本中的开采、开发和勘探的过程中,管理和生产成本的压缩空间却越来越小,所以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的重点就是降低其物流成本。作为石油企业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企业实施的关于物资的采购系统,据悉,石油企业至少要营业额的一半来进行原材料和各种零部件的购买,而在国内的石油企业当中,它的比例更是恐怖地占到了营业额的70%。因此可见,物资的采购肯定是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背景下物资的采购分类方式

需求程度分类法:需求程度分类法是较为传统的采购、储存管理方法,它在在物资采购与储存管理中已经被使用多年了。需求程度分类法是参照恒定的基准把采购的物资分成 ABC类,然后依照不同的类型来管理。但它有着自身的缺点,因为它只依照采购的物资对其自身企业所生产的等级来划分,这就只关注了自己内部的生产对所需物资的标准,却没有思考在采购物资的时候,能够影响它的外部因素――供应市场的状况。所以物资采购分类得从物资对企业的需求程度和市场的供应状况来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

同时采购的分类方法:石油企业需求采购的物品繁多,就必须考虑十分复杂的采购情况,就让采购管理非常复杂,也增加了供应的成本。所以,为了保证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但同时又得降低成本,就的依照供应市场的风险程度和采购物品的重要等级对采购物品进行分类。但是,这种物资采购所带来的价值往往会大于其本身价值。所以,应该有效地进行物资的采购。

三、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背景下的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组合策略

1.最低成本策略

平衡物资特征是在采购物物资品种中所占的比重和资金都较小,这对石油企业来说比较重要,对此物资采购实行一种活跃的供应方法。同时,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其代替品或新的物资来代替。采购部门应该把自身的需求作为标准,运用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从而为企业做出贡献。该物资的采购通常通过竞标、投标的方法来选择理想的供应商,筛选出具有优势的供应商,保证高质量及连续性供应,优化物资的订购量,减少自身的库存,运用理想价格来管理是本策略所关注的重点。而至于重要的物资,理想的采购战略应当将采购目光放到签订短中期的合约上来,从而促使采购者可以不断地寻求更多的资源,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2.双赢策略

从物资的类别中不难发觉,战略物资的特征是种类少,采购金额大,而且供应的风险很高。比如牙轮钻头,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对油田的钻井工作进程,如果出现问题,甚至会造成油井报废,直接损失上千万元。牙轮钻头的价格水平有一点点微小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钻井的成本,所以必须密切地关注市场发展以及供应商市场的变化。如果只有1个商家能够对深井用的牙轮钻头进行供货,而有3个商家对浅井用的钻头进行供货,这3个商家产品的质量又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会导致很高的供应风险。所以我么要重点地管理采购牙轮钻头相关的工作,和供应商进行良好的合作,促进采购成本的降低,使其获得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竞争力,确保钻井质量的提高以及库存水平的降低,最终使钻井的生产设计与对钻井的生产变化具有更迅速的反应速度。而供应方也能够在保障其市场需求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够对石油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节能型更好的了解,确保其运作质量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

3.最低管理成本的策略

石油企?I的物资采购需要采购的物资品种纷繁多样,然而,其占用的资金比重较小,容易从市场上获得。所以,我们要对买方市场的各种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物流及其管理复杂性的降低。对一般的物品来说,其风险与成本都不太高,控制其成本时应该节约其交易的成本,尽量地简化对其进行采购的流程,重视其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促进其采购成本的降低,节约其采购时间、送货时间、储存时间以及支付时间等。此外,确保和供应商之间合作方式的多样性,例如:物品的品种标准化、供应商的条形码、电子数据的交换以及供应商对库存进行管理等,实施最低管理成本的策略,使石油企业在其供应链的管理背景下能够实现较为高效的物资采购。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炼油厂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基本对策

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形式就是炼油厂、化工厂,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需要有能源和化工产品的支持。石油化工行业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得石油化工行业其是已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石油企业也难逃一般的规律,其是一把双刃剑,石油化工产业的危险系数会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扩大而增加,其是作为一种高危行业存在我国行业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在这里如果没有把安全问题考虑好的话,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此可见,石油化工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我们当前石油企业亟需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它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1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的应急事件管理状况

我国于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初期就对化学事故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在全国各地的化工企业建立了化工职业病防治所,其在初期对相关安全问题提出了预防的措施,但是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安全问题往往很令人担忧。

1.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已经出现过很多起重大的石油安全事故,其往往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往往相反。例如在1989年10月4日韩国幸福公司ABS树脂厂就是一家石油化工企业,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2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韩元。事故直接和火灾,原因是因为16号挤出机上部覆盖的帆布处泄漏大量粉沫树脂,由于处置不当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操作上的问题粉沫树脂分解产生大量可燃气体而发生爆炸;在991年日本狮子株式会社千叶工场由于精馏塔发热,最终导致产生爆炸,使其经济出现大规模下滑,从而造成工厂损失严重;1997年1月21日美国托斯科埃文工厂炼油厂由于加氢裂解单元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46人受伤(其中13人重伤),人员死伤损失惨重,事故直接原因是因为2号3段反应器没有遵守“反应温度超过426.7℃时泄压停车”的安全规定而使温度失控发生爆炸;2001年3月13日美国阿莫科聚合物工厂内由于储槽中热熔塑料的喷出引发爆炸着火灾事故,造成多3名员工当场死亡。

1.2国内的现状

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在建设初期,就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安排,相应的在各个企业设立了职业病防控中心。我国石油企业的龙头老大,中石化、中石油等都实现了应急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颁布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办法》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等法律法规,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尤其是这些法律法规对行业内的危险企业做了相应的应急工作的详细的管理和规定。包括我国大型的石油化工巨头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的规定,成立专门的事故救援人员组织。而应急管理方案需要由相关安监部门指导制定完成,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石油化工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理的方案,以防止石油化工企业事故带来巨大的损失。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出现的问题

石油化工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处理好面临的安全问题,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在这个特殊情况下,要是有企业没能够对安全问题起到足够的认识,甚至消极面对,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下就是几个经常会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

2.1企业安全意识缺失

忽视安全生产是石油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企业对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制度置之度外,没有正确的认识其重要性,没有考虑忽视其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有的企业只是表面重视安全生产,但是没有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只有真正出现了安全事故才进行相关的处理,这往往会导致对事故调查不彻底,往往会手忙脚乱,最终导致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事前监督与事后管理步调不一

当事故发生时,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才能想起安全生产是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影响是后悔所办不到的。所以石油企业要做好监督工作、要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石油企业不能出现漠视安全生产的管理者,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隐患,因为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隐患,还会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产生严重的后果。

2.3技术存在严重缺陷

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在安全生产方面还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还是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使用安全技术的范围过窄、没有充足的能力去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与国际安全技术的探讨过少、没有形成完备的安全技术生产体系、对事故的预警防范技术落后,由于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使得安全技术很难得到提高。石油企业主要存在缺乏应急预案的实践和演练,其应急管理系统落后,难以满足现今的发展需求。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高危工作,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应急救援队伍才是安全生产的一道保障。这样就要求应急队伍要在平时做好应急设备采购、训练的工作,在突发事故面前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石油化工企业事故处置对策

3.1加强企业安全防范意识

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样就可以保障企业的再生能力。

3.2构建安全管理机构

企业要在适应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本企业安全机构的建立,要认识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不能只注重事后管理而忽视事前监督,注重事前监督,才能更好的解决事故的发生,当然企业不能忽视对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3.3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的积累机制建设

提高应急建设的重要因素就是可以准确的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应急的系统应对机制,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内容,间接以提高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事故处理的灵活性,可以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3.4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大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演练重点内容应包括装置着火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人员中毒伤害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等。通过多次的应急演练和应急培训,来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处理突发事故应急能力。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注重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渐加剧。如果仅仅依赖于企业自身,就难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优势。为了能够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企业之间就要整合优势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而提高生产经营能力,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之间密切协调,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和谐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但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这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在树立供应链管理意识的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实施战略管理创新,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分析

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着市场需求而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所有信息进行优化、整合,据此而将与产品原料、加工、销售相关的各项元素建立起关联,对企业各个环节实施集成化管理。企业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经过整理后为企业的运行提供参考。企业供应链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集成性、互补性和战略性。

11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性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性,体现在资源整合上。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企业的运行环节得以简化,由此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供应链管理使得相对松散的企业资源得到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包括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生产水平都得到了提升,由此而加快了产品创新速度,以使企业更能够适应竞争环境,提升竞争优势。

12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互补性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互补性,是为了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而满足各自运行中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运行的动态化需要企业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市场风险抵抗力,做到风险共同承担,以避免经济损失。企业之间要达到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就要从自身的不足出发选择合作对象,实现包括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整合。随着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市场竞争力就会提高。[1]

13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是企业间的合作,更多的是资源上的合作,在合作中通过竞争而实现相互促进。企业要通过提高管理效率而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避免在企业供应链中被淘汰。

2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21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供应链合作企业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在这些企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受到自身利益驱使而不合作的倾向。一些企业虽然乐于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也仅仅是暂时性的,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就要退出供应链。企业供应链要获得长期效益,就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针对这其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就需要构建激励机制,才能够维护供应链的稳定。

22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技术整合。所谓的“技术”,一方面是指供应链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是指供应链运行技术。前者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目前中国企业的供应链运行情况来看,虽然很多企业都参与到供应链合作管理中,但是在企业管理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并没有采用合作管理的态度,而是各自为政,由此而导致资源浪费。后者而言,在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资源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以及物流等,这些资源都存在着时间差距,在地域上也存在着跨度。这就需要构建信息链管理平台。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而导致供应链合作存在着缺陷。

3供应链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策略

31将供应链合作的信息机制建立起来

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合作,企业是供应链的节点,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不信任而导致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避免信息失真而影响供应链运行,就要将供应链信任机制构建起来,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供应链信任机制是基于共享信息平台而建立起来的,企业之间可以在平台上针对生产、经营、销售等相关的市场信息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以建立信任管理,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比如,针对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市场信息问题进行交流,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市场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以及售后服务信息等。要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获得这些信息,就需要企业之间密切交流与合作。通过网络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构建起来,有助于以信任促进合作,推进供应链企业的战略管理创新。

32将供应链合作的动态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起来

供应链合作是多个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虽然以合作为主,但是这些企业多会从自身的利益上考虑问题,因此,构建供应链合作的动态监督检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监督检查是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检查,包括进展情况、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以及经营策略等,都要符合供应链合作规范。[2]供应链合作是企业之间采取了合同管理方式,根据供应链发展目标而实施动态管理,以根据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状态进行过程性监督,实施全面管理,以避免供应链企业合作中出现外生变量而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供应链合作的动态监督检查主要是针对供应链运行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的监督,以便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33将供应链合作的协调机制建立起来

现代企业管理大多关注企业的生产等核心业务,而将其他的业务外包出去,由专业服务单位来处理。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使得企业之间建立动态联盟,各项业务都能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但是,当供应链处于运行状态的时候,就会存在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这也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所在。按照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往往是企业之间形式上的合作,而不会存在信息合作。这种不愿意信息共享,就必然会导致合作失败。可见,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的市场经济竞争是获得市场份额的竞争。消费者是竞争的焦点。只有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够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供应链合作的协调机制的建立,使得具有共同目标的供应链运行系统构建起来,建立协议式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还共同分担风险,以使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化,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加入WTO后,将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与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倾向于把自身价值链上非核心业务外包,同时为了能够以更快的反应时间和更快的交货速度响应客户的需求,企业越来越需要对于所在供应链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这样不仅需要完善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而且要协调与其他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以及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管理和协调。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越来越被各国企业所重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性运作时,全球供应链管理是很关键的部分,跨国公司在其良好的管理基础和长期跨国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正在逐步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原有供应链.

国内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严峻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入跨国公司相关的供应链体系中,努力使企业适应全球供应链竞争的要求。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供应链管理内容和演变过程,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和风险控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努力梳理出在当今环境下跨国公司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策略和自身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版权所有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物流配送作为企业供应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供应链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3102

1青岛啤酒

1903年8月,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第一座欧洲技术建筑的啤酒厂――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后经过百年沧桑,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青岛啤酒”生产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1.1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混乱的运输,延误造成的“保鲜”之痛。

在啤酒市场的不断扩大的时期,混乱的物流网络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运输的混乱使啤酒的新鲜度受到极大的考验。又由于监控管理的力度薄弱,销售剩余的不新鲜啤酒重返青岛,迫使美誉度下降,影响销量。

(2)高库存量带来的资金的浪费。

由于运输上的混乱,带来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市场监管不不利。进而导致企业对销售计划的预估不准确,使得安全库存数据的可信度急剧下滑,几乎为零。

(3)长鞭效应带来的问题。

供应链上需求量的变动影响生产计划,增加资金的大量投入,大大降低资金的领用价值。长鞭效应时而导致缺货引起的收入减少,从而误导生产,最终导致“新鲜度战略”无法实施。

1.2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1)打造协同供应链平台。

打通整个供应链,建立统一平台。青岛啤酒各分公司不仅要做市场管理与拓展,还要负责所在范围内的物流运作。由于终端的有效维护,青岛啤酒能够准确地做好销售计划,报给招商物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协同供应链平台。

(2)采用外包实现跨企业供应链平台。

由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涉及应用广泛,地域范围广,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较大,成本过高。因此采用外包方式来发展企业的供应链平台,最终实现跨企业供应链平台的形成。

(3)优化库存结构。

青岛啤酒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对每条配送路线都规划具体时间,实行自动车辆配载,从而提高了配车效率和配载率。在储存设备的管理上,取消了原有的仓库及物流职能,实行“中央仓―区域仓―客户”的配送网络体系。真正的做到企业优化库存结构的行为。

(4)信息化管理。

从运输到仓储,青岛啤酒改变过去人为管理模式,通过使ERP系统和招商物流的SAP物流管理系统项目的自动对接,借助信息化对订单流程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使“新鲜度管理”的战略在企业中得到实施。

2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1984年还是一个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所有制小厂,而在2001年已发展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二、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17年间海尔集团先后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

2.1与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合作

(1)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海尔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流程为核心的统一采购组织模式。集团重新整合外部供应商资源,重新定位与供应商之间的以订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关系,达到最终双赢。

(2)与社会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

海尔集团利用集团的配送货源,整合社会仓储、运输网络资源,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络配送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与分销商的战略合作。

在国内,海尔与经销商、商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店中店和专卖店。海尔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辟的“海尔店中店”是致力于拓展全国市场销售的主渠道。在海外,海尔集团利用现成的外商经销渠道,建立起海外营销网络。

2.2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有效搭建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共享,海尔集团使用世界一流ERP软件供应商SAP提供的产品,最终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发展,海尔集团完成贯通采购、设计、生产、销售、财务等企业所有方面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

2.3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实施

(1)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

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从过去”纵向一体化”转向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一体化”协作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应该从企业内部资源转变为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通过供应链建立的广泛业务联系。

(2)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模式。

企业要想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就必须以流程为中心进行组织。因此,企业首先应该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对企业内部各职能活动加以横向集成和协调。形成一个管理良好的业务流程。相对而言业务流程再造又被称为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

(3)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真正的竞争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的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最终形成企业供应链之间的双赢关系。

3联想集团

3.1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支撑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支撑系统见图1。

3.2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竟争优势

(1)信息集成的竞争优势。

(2)经营方式的竞争优势。

(3)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4)管理技术的竞争优势。

3.3搭建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经验评估

(1)高层管理者充分重视供应链管理实施。

联想高层决策者对供应链的搭建与实施给予充分重视,并且时刻关注国际一流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

(2)建设适合于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联想投入巨资购买世界一流的有关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软件,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管理资源,建设适合于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3)进行调整以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联想为使各自的业务流程和人员配置能与供应链管理系统完全契合,进行业务调整、员工培训,使公司最大限度的契合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

(4)遵循严格标准挑选合作伙伴。

联想在供应链管理的物流配送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项标准对合作伙伴进行挑选。从而在商品的交易过程中充分的保护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从而提高联想的销售水平,促进消费人群的增加和推广。

(5)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全方位提升。

实施供应链管理后,库存量减少并大幅度降低库存成本,客户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成熟,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连波,史峰,莫辉辉.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多代竞争遗传算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05):7579.

[2]李泽华.带时间窗约束的生鲜产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问题[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关键字: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实质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就是指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

2.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在高客户服务水平与系统成本之间谋求平衡。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组织或部门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的管理,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二、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计划、采购、生产、分销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飞速发展而引发的商品运作模式的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因而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协调提供了机遇

供应链管理要通过联合预测与规划来实现协调,前提是要在供应链内建立协调合作关系,必须要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供应链上的波动,保证各阶段决策的基础数据如销售量、需求量和库存量等的一致性。事实上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一直面临挑战。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信息孤岛的连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同时,电子商务应用将改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影响范围,改变传统的供应链上信息逐级传递的方式,为企业创建广泛可靠的上游供应网、大幅降低采购成本提供基础,使许多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

2.电子商务使供应链模式由推式转变为拉式

在电子商务时代,消费者可以对所需要的商品提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设计要求,生产商和相应供应商组成的虚拟联合体会依据消费者的要求,共同完全产品的设计,然后组织生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时的网上新产品信息机制,以更低廉的方式吸引顾客,提高消费效率。此时,销售模式由生产者推动型转变为消费者拉动型,供应链模式也由推式转变为拉式。

3.电子商务消除了供应链上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电子商务是在由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系统构成的网络中实现的。通过Internet,生产商可以不经由分销商或零售商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了运输和销售费用等。此外,利用Internet进行零部件和产品的订货、发货,能够合理安排库存,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库存和营业费用。

4.电子商务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电子商务的要求首先就是网络设施建设,在企业内部建立起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在企业之间建立外部网络(Extranet),使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这样,供应链上的信息才能得到共享。此外,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使得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商务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优化和整合, 提高了供应链运营的效率,使得供应链具有更高的适应性。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竞争是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吸引、保留现有客户,要为其提供更快捷、成本更低的商务运作模式,保持与发展和客户达成的密切关系,使供应链提供新的业务增值,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保留现有客户。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住现有客户。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促进各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核心业务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保留现有客户,而且由于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业务,必然吸引新的客户加入供应链,同时也带来新的业务。本质上讲,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产生新的业务增值,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目标。

4.有利于提高营运绩效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使供应链各个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需求响应时间和市场变化时间,还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使客户能够获得最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实现最大增值,能为供应链中各个企业提供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实现全球市场和企业资源共享,不断降低运营和采购成本,提高运营绩效。

5.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

基于电子商务供应链交易设计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让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和最有效的实现方式。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成栋.电子商务[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1-96.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优势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153-01

摘要: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为此必须注重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适合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包含了产品自原材料至最终用户移动过程中全部相关活动,包括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控制、订单处理、库存控制、运输、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同时还包含对连接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系统各项活动的管理。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协调并集约供应链中所有活动,最终实现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它包含并连接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作为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些参与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承运人、3PL、信息系统供应商等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提出的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的综合。

2、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流程的管理,由过去的生产导向的生产活动转变为市场导向,客户驱动。通过市场导向,原材料、成品、包装材料的流动实现最优化――从而降低库存――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压缩订单前置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3、供应链管理的要点:

(1)供应链是一个单向过程,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2)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从总体来考虑。如果只依赖于部分环节信息,由于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导致计划失真。

(3)不同链节上的库存观不同,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不把库存当做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其看成是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4)供应链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诸如用总体综合方法代替接口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链寻求总体平衡,用简化供应链方法防止信号的堆积放大,用经济控制论方法实现控制等等。

4、供应管理的效益

供应链管理的突出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二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供应链管理,就要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对顾客的需要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信息沟通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交易方式及交易流程的变化,从而大大地缩短了交易周期,同时降低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减少浪费或降价,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和要点

1、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尤其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型百货商场看起来气势不凡、然而其内部却是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单独进货,各有各的进货渠道。这不仅加大了进货成本,而且使整个企业失去了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没有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优势。观念落后、管理模式跟不上时展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我国企业界还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链。其结果是使我国企业失去竞争实力。

2、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要点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适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我国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怎样将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有机地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与供应链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是关于生产系统设计时间问题。就传统而言。有关生产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制造企业的内部环境,侧重点在生产系统的可制造性、质量、效率、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对企业外部因素研究考虑较少。在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对产品成本和服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扩大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系统设计范畴,把影响生产系统运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联系起来。因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就成为构造企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