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核心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概念格 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使命 任务 能力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2-02
引言
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是由学生、教师和环境三方面结合的体系。使命任务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方式的描述,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能力是由学生所提供的,是从学生角度对教学体系的一种描述。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使命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教育教学体系对于使命完成的支持情况是联系学习目的和具体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概念格方法是德国数学家Wille R. 于1982年提出的,他的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作为一对相互对应的对象进行研究,并形成了概念格[1-2]。概念格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分析,决策分析,数据挖掘等领域[3-6]。概念格约简就是在保持对象集不变的前提下,寻找最小的属性集,它能够完全确定形式背景上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也就是说由这个最小属性集确定的概念格与用全体属性集确定的概念格同构。本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力对于使命任务的支持矩阵,建立能力-学习任务概念格,更好地反映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力与使命任务之间的关系。
1.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使命――任务分解
与一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所达到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目标称为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使命。对于高层的复杂使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使命目标,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使命目标而最完成其使命。一个使命由一个或多个使命目标组成,每一个使命目标由一个或者多个学习任务支持。学习任务是使命的细化,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习任务不特指由某单一的学生、老师完成。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能力,是教学体系执行或完成学习任务所具备的“本领”或应具有的“潜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能力是体系的固有的能力。
从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使命到教学体系能力的映射是由相关人员或环境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得到子任务;然后根据分解的任务及其任务目标分析得到具体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获得完成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能力需求。
对于学习使命MIS,令U是用于完成学习使命的学习任务的集合。根据学习任务对于学习使命完成的贡献程度的不一样,学习任务可分为三种类型:使命本质任务(Mission Essential Task, MEsT)、使命支持任务(Mission Supporting Task, MST)和使命使能任务(Mission Enabling Task, MEnT),记为U={UMEsT,UMST,UMEnT}。其中:
Ⅰ 使命本质任务:只执行某个组织的使命时必需完成的基本任务。一个组织可以有多个使命本质任务,UMEsT代表使命本质任务集合。
Ⅱ 使命支持任务:是用于帮助实现使命本质任务的活动。支持任务一般是由同一层次或下级学习元素执行的,UMST代表使命支持任务集合。
Ⅲ 使命使能任务:成功实施使能任务时完成使命本质任务的前提。成功执行使能任务并不能保证使命本质任务的实现;但是如果没有执行使能任务就一定不会实现使命本质任务。使能任务是使命本质任务的必要条件,UMEnT代表使命使能任务集合。
使命本质任务,使命支持任务和使命使能任务对于使命的完成的重要度分别为a1,a2,a3∈[0,1]。
定义3: 设(X1,B1)≤(X2,B2),且不存在(Y,C),(Y,C)≠(X1,B1),(Y,C)≠(X2,B2),使得(X1,B1)≤(Y,C)≤(X2,B2),则称(X2,B2)是(X1,B1)的父概念,(X1,B1)是(X2,B2)的子概念。
概念格生动地描述了隐含于数据中的概念之间的泛化和特化关系,其中每个概念都是对象(外延)于属性(内涵)的统一体。对于形式背景(U,A,I),如果(X1,B1)是(X2,B2)的亚概念,(X2,B2)是(X1,B1)的超概念,那么(X1,B1)具有较少的外延,更多的内涵,它更具体,是(X2,B2)的特化,(X2,B2)则具有较少的内涵,更多的外延,它更抽象,是(X1,B1)的泛化。
概念格中的概念体现了所包含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能力与学习任务之间的支持关系,同时概念间的父子关系体现了所有的能力与学习任务之间支持关系间的关联,反映了能力变化对支持的学习任务的影响。
3.概念格属性约简
学习任务集合的完成通常需要若干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力支持,能力缩减则描述了完成此学习任务集合所需要的最少的能力集。
定义4:设L(U,A,I)是概念格,其所有概念外延的集合记为
LU(U,A,I)={X|(X,B)∈L(U,A,I)}。
若对于两个概念格L(U,A1,I1)和L(U,A2,I2),有LU(U,A1,I1)=LU(U,A2,I2) ,则称L(U,A1,I1)和uL(U,A2,I2)相等,记作
L(U,A1,I1)=uL(U,A2,I2)
如果L(U,A1,I1)=vL(U,A2,I2),那么显然有L(U,A1,I1)≌L(U,A2,I2) 。
定义5: 设L(U,A1,I1)和 L(U,A2,I2)是两个概念格。如果对于任意(X,B)∈L(U,A2,I2),总存在(X',B')∈L(U,A1,I1),使得X'=X,则称L(U,A1,I1)细于L(U,A2,I2),记作
L(U,A1,I1)≤L(U,A2,I2)
如果L(U,A1,I1)≤L(U,A2,I2),那么Lu(U,A1,I1)=Lu(U,A2,I2);如果又有L(U,A2,I2)≤L(U,A1,I1),那么L(U,A1,I1)=UL(U,A2,I2)。
记对象集U不变的所有概念格的集合为
l={L(U,A,I)|(U,A,I)是形式背景} 显然, (l,≤)是偏序集。
在形式背景(U,A,I)下,■D?哿A,记ID=I∩(U×D),那么(U,D,ID)也是一个形式背景。对于运算X*(X?哿U),在(U,A,I)下仍用X*表示,在(U,D,ID)下用X*D表示。显然IA=I,X*A=X*,X*D=X*A∩D=X*∩D,X*D?哿X*。
定理1: 设(U,A,I)是形式背景,■D?哿A,D≠Φ,总有
L(U,A,I)≤L(U,D,ID)
定义6: 对于形式背景(U,A,I),如果存在属性集D?哿A,使得L(U,A,ID)=UL(U,A,I) ,则称D是(U,A,I)的协调集。若进一步?哿■d∈D,L(U,D-{d},ID-{d})≠UL(U,A,I),则称D是(U,A,I)的约简。所有(U,A,I)约简的交集称为(U,A,I)的核心。
定理2: 设(U,A,I)是形式背景,D?哿A,D≠Φ 。则
D是协调集?圳L(U,A,ID)≤L(U,A,I) 。
定义7: 设形式背景(U,A,I)的所有约简为{Di|Di,i∈τ} (τ为一个指标集)。可将属性集A中的元素分为以下3种:
(1)绝对必要属性(核心属性)b:b∈■Di。
(2)相对必要属性c:c∈■Di-■Di 。
(3)绝对不必要属性 d:d∈A-■Di。
其中,非核心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不必要属性e:e∈A-■Di 。它要么是相对必要属性,要么是绝对不必要属性。对于绝对必要属性b,相对必要属性c,绝对不必要属性d,显然b*≠c*,c*≠d*,b*≠d* 。
定理3: 对于任何形式背景(U,A,I)而言,约简一定存在。
4.结论
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具有层次化特点,分析了使命、任务和能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将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引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学习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构建学习任务――能力概念格,给出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力缩减和核心能力集的定义,从而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使命、任务和能力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映射关系。
参考文献:
[1]Ganter B,Wille R. Formal concept analysis.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M]. Belin:Springer,1999.
[2]Wille R. Restructuring lattice theory: an approach based on hierarchies of concepts[J]. In Rival I.(ed.) Ordered sets. Reidel: Dordrecht-Boston, 1982, 445-470.
[3]张文修,姚一豫,梁怡. 粗糙集与概念格[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4]Shiqing Fan, Wenxiu Zhang, Wei Xu. Fuzzy inference based on fuzzy concept lattice[J]. 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6,157:3177-318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几年前的文件中就提出三个方针性的中心问题,即针对性、质量与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也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工作。正因为如此,厦门大学正在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两岸四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实质上就是一次盛大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的启动研讨会。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关系到大学办学的方方面面。其中,现代大学质量观是作为思想引领的前提;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是质量的载体;招生、就业、投资、管理等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是质量建设的关键;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则是质量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在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上。教学文化是指教学改革、创新、提高的生态系统,营造积极向上、和而不同的生态环境是当前150万大学教师的任务。因此,大学教师的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学文化是建设的核心,而大学教师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一个是核心,一个是基础,二者在质量建设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优质的教学文化生态系统为大学教师所营造,而优质的教学文化生态环境激发了大学教师发展。这次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研讨会所讨论的正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主要问题。
大学教学文化和大学教师发展都是新的概念,具有新的内涵。但很容易同有关的老概念、老经验混同,如果认识不清,就会导致在实践中新酒装在旧瓶里。例如,一看到“文化”两个字,就认为是回到老传统去,用传统文化观念来评价现代大学教育质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需要保留、发扬,但我们面对的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教育质量,必须将传统的文化融合于现代的教育需求之中。又如,很多人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培训,有的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从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仍然只是办新教师培训班。教师发展是指教师自主、自觉地发展,而不只是作为被动的培训对象。针对教师发展,可以采取某些方式如办培训班等,但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组织教师自我提高。
这次研讨会上,有几篇报告专门探讨了这两个新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更多的报告则围绕着会议的主要议题,交流教学改革经验,有几篇报告研究了高职、民办、地方、民族等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教师发展,还有的报告专门介绍台湾地区“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引进与改进、PCK的运用,以及MOOCs、翻转课堂的评介等。研讨内容丰富。
作者:潘懋元①(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关键词] 科学人才观 高等教育 新理念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靠培养的人才来完整,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也是特殊的培养人才的过程;服务社会,一方面社会建设需要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各类人才的科研成果也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同志关于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指示,不仅是对过去人才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对以培养人才为其核心功能的高等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必须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一、终身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解决了对人才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渠道,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的要求,关键是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新理念: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初等教育后的所有后续教育任务。传统高等教育确定的是阶段教育的理念,它指向的仅是人一生的特定阶段――初等教育结束后的提高教育阶段:从年龄上看,大致是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从层次上划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阶段教育理念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人们在“学成毕业”之后,就总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显然,这个前提假设是不成立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每个“学成毕业”的人在工作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从个人来说,应是重新学习;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是要进行人才资源再开发。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阶段教育理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使人们一辈子都是人才。
二、大众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揭示了成才对每个人的平等性,解决了对人才成才途径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应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资源来开发,只有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足够的人才保障。
为适应“把每个人都当作人才资源来开发”的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应当确立大众教育的新理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传统高等教育确立的是精英教育理念,它指向的仅是人民群众中的很小一部分――通过高考被录取的高中毕业生。精英教育理念认为,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会成为人才。这是偏面的。精英教育理念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大量需求的要求,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应遵循“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将精英教育理念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理念,立足于为每个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帮助每个人成为人才。
三、 人本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观念”阐述了人才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解决了对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理论认识问题,这一观念要求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前进。
为保证人才在“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及鼓励、支持、帮助人才干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高等教育应当确立人本教育的新理念:尊重每个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在张扬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基础上重视共性教育。传统高等教育确立的是知本教育(知本――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的理念,它指向的是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传授。知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任务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知本教育理念既忽视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动活泼的人,更漠视不同的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不同个性,这与社会发展的主旨――人的全面发展是格格格不入的。高等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鼓励并帮助受教育者发展个性,并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四、 素质教育新理念
科学人才观中“人才概念”是以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人才的根本衡量标准;而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两个基本判断标准。一个人若已经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显人才”;若还未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满足两个基本的判断标准,那么他就是“潜人才”。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抓住为社会建功立业的机会,“潜人才”就可能转化为“显人才”。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for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n Shandong, takes Jining polytechnic which is the first project construction unit of province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how to build the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for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next step,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
Key words: skill-oriented;personnel training;construction of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64-02
0 引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启动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此工程简称“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又被誉为“山东省211工程”或“鲁版211工程”,主要是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从而解决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1 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的实施背景
众所周知,过去的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000多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其中山东省更是在2011年达到了29.8%。全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总数以及所占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截至2013年5月3日,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上升到2481所,山东省共139所,具体见表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不仅是毛入学率的提高,更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观念、功能、学校类型与规模、质量标准、入学与选拔方式、教育内容和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党的十报告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启动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该工程旨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增强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升山东省高等教育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类型层次清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山东省高等教育体系。
目前,山东省首批28所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已经确定,其中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0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3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济宁市唯一一所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依托已建成的机电、汽车、生物等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全面启动了省级特色名校建设。
2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与山东提出的建设制造业强省及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是基本适应的。但随着山东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高职教育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高职特色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职教育的使命应是为中国现代化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在职业岗位上称为“灰领”或“银领”,他们既会熟练操作,又有一定的现场技术处理、沟通、协调能力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面对企业一线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大多数高职教育未能及时应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严重不够,无法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不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2 办学观念陈旧,办学定位不明确 相当一些学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某些专业的设置没有考虑到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只考虑目前浅层次需要,或把各专业的工作手段都看做是专业来设置,很难与相应的专业区分开。这种教育模式虽然便于学校管理、降低成本,但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培养人才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差距甚远。
2.3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校企合作联系不紧密 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多侧重于传统的认知性知识讲授,企业一线中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与实践能力几乎很少涉及,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培养出符合现实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4 管理粗放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一些院校在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的同时,缺乏系统设计与协调,造成许多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少学校占地很大,没有房子;房子很多,没有设备;设备很多,很少使用。其次,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培养渠道不完善。再次,对办学绩效的监控和考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院校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无法持续发展。
3 对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几点建议
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特别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服务方向,基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设计、实施、评价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数控技术专业对接山推等主流企业加工中心操作等核心岗位,细化为工程机械方向,优化培养方案,建设省内领先的数控加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依托校企共同体,各专业按照学岗直通的要求,推动“五进五合”: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学生进工段、项目进教学、产品进实训;车间与课堂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合一,学习技能与加工产品合一。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依托济宁市汽车职教集团,在校内建设一汽3S店校中厂,在润华集团建设厂中校,实施“分层渐进、循环提升、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济宁和鲁南汽车服务企业,培养汽车机电维修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3 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按照岗位分析—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设计的步骤,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与职业岗位直通,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丰富网络课程、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施工员职业岗位相对接,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专业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3.4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完善“三级实训、三段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三级实训,即教学做一体的课内实践、基于真实任务的专项实训、双证融通的综合实训,使学生实践能力分层渐进、逐步提高;三段实习,即岗位见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中养成、提高。按照“双向选择、协同管理、共同考核”的思路,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强化顶岗实习流程化管理,逐步提高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和留用率。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校内机电实训基地、博特车间(校中厂)、山推股份(校企共同体合作企业),构建校内三级实训、校外三段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3.5 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企业生产过程、工作流程、实际案例,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适应企业生产周期和工作时段,按照职业能力养成规律,打破固有模式,实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酒店管理专业根据酒店市场淡旺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淡季在校内学习与旺季在酒店实践相结合,培养酒店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6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和《科学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定期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毕业生来院作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依托群团组织,成立创新创业指导机构,组建创新创业社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引进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创业实训模拟公司项目”,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技术研发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建设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高新区创业孵化园合作,选择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创业孵化,支持大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走向创业之路。
3.7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课程、教学环节、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等质量标准和教学事故认定标准;实施学院与企业“双线监控”,建立教务处—企业技术部、院(系)—企业车间、专业教研室—企业班组“三级管理”的教学管理组织,构建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四方评价”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采集机制,实现数据源头实时采集;建立学院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和二级教学单位年度质量报告制度。
总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整体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学院社会声誉得到进一步认同,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突出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声誉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文件,2012(11).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 :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本科教学;高校;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62-0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与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文件精神基础上,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加强专业整改建设,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找出制约专业发展、影响经济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因素。明确本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13年4―5月对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五邑大学等四所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这是教育部继1993年以来先后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又一次评估,2004年8月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正式建立。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专家和学校一致认为,审核评估工作条件已经成熟,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拉开了序幕,本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时间为2014―2018年。这是继我国1993年开始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以来,在全面总结以往本科教育评估经验,学习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评估思想、理念、办法与措施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注重以学校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体制的又一次评估。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提升育人环境,使本科人才培养与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取信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保障机制。
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对于构建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教育规划纲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精神的具体要求,改进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而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开始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本科各项评估工作当中,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议题。所以,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有利于强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使高等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以推动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促进高等学校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监督与了解的透明度,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发展对高校改革的新要求
普通高等教育连续多年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愿望,相应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了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遍提高了公民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生源数量逐年增加,部分高等学校由原来的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或其他几所相同层次,或不同层次学校合并组合成本科院校,部分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实践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实习(生产)基地等投入不足,甚至个别学校因某种原因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等状况,不同程度影响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高新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需求量增加,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社会迫切需求学校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素质好的本科毕业生,以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本科人才。但由于部分高等学校对本科教育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而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导致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知识结构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与需求。虽然本科生毕业人数众多,确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就业工作岗位,或处于“学非所用”的境地,而用人单位又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矛盾性的尴尬局面。导致有些人纷纷把矛头指向高等学校,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着重学术、重理论,轻应用、轻实践,使得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应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既要强化本科特色专业设置,及时调整其他本科专业方向,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对人才知识结构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也要关注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本科特色专业,从我国经济社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本科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新形势下国家依据《高等教育法》对以社会需要和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准绳的评估。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坚持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建设”为原则,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本科办学水平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是高等学校通过评估自我诊断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立获得和维持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可信度,逐步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强国,全面提高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表现和时代的要求。高等学校应以本科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全面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高等教育与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和提高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在专业设置方面,既要体现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又要重视对本科教育知识结构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能够肩负起着为民族意识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培养的专门人才;在办学质量方面,必须达到国家教育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肩负起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以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办学理念方面,加强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1]。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2]。
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加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办学体制,增加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完善现代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基础设施等建设。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坚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高等教育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本科审核评估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以现有教育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变化对培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使高等教育由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向知识技能型培养转变。
(二)完善专业结构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转变,也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本科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着供需与就业失衡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人才与知识结构多样化的需求大量增加,形成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本科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质量的一个突出性问题。
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科专业设置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切入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它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直接影响着本科学生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机制,是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培养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应把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本科专业设置、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切入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设置,要立足于本校现状,在全面分析本校学科优势、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师资结构状况和现有教学水平等基础上,结合学校本科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实际,确立本科专业发展特色,围绕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集学校优质资源创建多学科交叉交融、
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或学科体系,形成以本校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有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避免一味追求大而全的本科专业设置,把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工作的重心投入到建设与发展特色专业上来,使学校特色专业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工业化、信息化、学科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努力构建具有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对学校原有本科专业,应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与改革方面不仅要考察专业整体布局,还要结合本校自身的条件和办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定位,在认真总结本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状况,深入进行市场与社会需求调研,结合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近期和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等综合情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校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定位。不断修订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整改与建设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新型本科人才。
四、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努力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不是评估本身,而是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通过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对加快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本科专业整改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与增强,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生存与发展潜力,提高自身生存与发展,也是推动高等学校加快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改革步伐的一种手段。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应在认真贯彻党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基础上,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构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良性运行环境。总结本科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本科教育人才质量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增置特色专业,拓宽专业口径的建设,明确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出具有改革、建设规划及相应配套的措施,大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对学校整体布局的考察与调整,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与特点,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新时期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3]。
参考文献:
[1]伊继东,张绍宗,铁发宪.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 工程能力 模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60-02
[收稿时间]2013-06-04
[作者简介]童玲(1963-),女,浙江宁波人,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 研究方向:微波测量与遥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背景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等院校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努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的因素是人才,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支撑和动力的高等学校,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培养大批接受过良好工程教育,具有坚实基本工程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 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尽管国家针对高校的软硬件投入也大规模增加,但是在如此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出现端倪,优秀师资资源严重不足,软硬件匮乏,培养模式陈旧。大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培养,注重知识学习、弱化能力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工科类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差距逐渐加大,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在加大。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国高等院校采取了多种教育改革措施,也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一套适合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和竞争实力,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远远无法满足国家、社会、企业等对人才的渴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单向灌输”,过分强调对已有知识体系的传承,加之以“分数”为考核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占主导地位,在培养模式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导致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等,出现了著名学者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因此,如何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引导、激励、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形成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实施的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电子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四川省重点教研项目等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支持下,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测量技术上的领先优势,结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点,经过近十年研究与实践,提出打破课程界限,以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系列综合设计为手段,以知识点为要素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化构建为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面向专业特色,以高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前沿科技创新项目为牵引,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工程观念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与科研融合、创新与基础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总体思路:打破专业核心课程界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全新的“以知识点为构成要素”的专业核心教学模块群。同时,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设计系列阶梯形综合设计性实验研发项目,在前沿科技创新项目的牵引下,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工程观念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与科研融合、创新与基础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1.针对学科和专业特点打破课程界限,建立了全新的、以知识点为构成要素的专业核心教学模块群架构。依据学科分支的相互关系,形成专业核心知识教学模块体系,实现一种打破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界限的全新教学模块群构架,形成以专业知识点为教学单元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打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核心课程“电子测量原理”、“自动测试系统”、“虚拟仪器原理”专业核心课程界限,建立“计量与误差”、“基本电参量测试”、“时域测试”、“频域测试”、“测试信号产生”、“网络测试”、“测试总线技术”、“测试系统集成”、“虚拟仪器软件”、“模块化仪器”等由低到高、由单体到系统、由理论到实验完整体现专业核心知识的教学模块群。
2.全面改革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依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了“三位半数值电压表”、“波形显示系统”、“频谱分析系统”、“接口技术”、“测试系统集成”知识相互衔接、难度阶梯上升的综合设计项目指南。以“项目管理”模式将课内外结合,由科研实力强、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项目管理组”。全面训练学生研发团队组建、资料查询、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申请报告撰写、项目申请答辩、项目实施、技术总结等综合能力,提升团队精神、领导能力、表达能力、社会交流、技术文档撰写等个人综合素质。
3.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由教学团队承担专业核心知识模块群教学任务。教师个体承担的教学模块单元与其研究方向对应,将其前沿研究成果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个体的教学内容高、精、尖,教学团队整体的教学内容广、厚、实。将课堂从知识灌输的场所变为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技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增强专业能力的平台。
同时引入国际著名企业专家参与授课,将模块内容与企业工程设计案例结合,形成基础知识与实际工程相融合的案例教学,如:安捷伦公司分别安排了数字电压表、波形分析与显示、频谱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分部的设计师分别参与模块课堂教学,向学生全面介绍了知识模块对应的一线设计技术。
四、成果特色
1.针对学科和专业特点打破课程界限,提出了全新的以知识点为构成要素的专业核心教学模块群构建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针对学科和测控专业特点,打破课程界限,在国内首创并实施了一种全新的以知识点为构成要素的专业核心教学模块群构建思路,并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适合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和竞争实力,培养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创建了“教学目标+学科方向+知识体系+科学考评”的多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以优势学科为牵引,针对学科方向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块,将一线科研成果融入知识体系中,以不同学科方向的高水平师资和科研队伍保证每个教学模块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并针对学生在每个知识模块中的创新活动成果进行科学的考核及评估。形成全新的面向“研教结合”的“教学目标+学科方向+知识体系+科学考评”的多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建立了创新人才遴选、激励与培养机制,形成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针对培养创新人才中存在的“培养谁”、“怎么培养”的问题,建立“测控专业”本科四年拔尖创新人才遴选、激励、培养机制,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科学评价体系,构建了新时期适应国家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童玲,王厚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08,(6).
[2] 丁钢.创新:新世纪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刘献军.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职能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13-01
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自1978年初版以来,为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学者所精心研读。本书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是从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旁征博引各家学说,提出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由于中美两国的社会性差异,文化、地域等的不同,布鲁贝克基于美国学者的视野得出的研究观点并不能完全移植到我国,但他的观点对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大学有三大职能: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一直受到人们的认同,而服务社会却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议。布鲁贝克从哲学的高度讨论大学的使命: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强调认识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提出大学要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教育必须保证他的精力集中于自己本质核心的、且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求知”的使命;持政治论的人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应该对社会的变化做出积极反应,通过教学、科研、服务成为社会生活和民主进步的力量,承担起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后者还强调,如果知识和思想不能使人们产生社会行动,那么他们就是无效的。大学追求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更是一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手段。
但这种服务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如何在保持自由和为社会服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学可以在忠于知识的情况下提出建议并观察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的社会服务 职能,应该通过知识创新、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来服务社会。
一、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大学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大学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大学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大学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科技服务职能
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大学必然对社会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职责。大学的发展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但大学又具有独立的发展机理,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首先必须顺应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发挥大学的优势作用和提升大学的办学实力。鉴于大学的自身特征,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知识的沉淀、潜能的挖掘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应该做到努力构建科研转化机制、积极提升理念引领作用、主动把握前瞻社会问题,为提高所在地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层次、经济发展层次、全面提升所在地区和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懈奋斗。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每年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大学中,理所当然希望大学每年也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产生更多的效益。现在各地方政府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在这个宏伟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希望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力量雄厚、知识储备丰富的优势,参与进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为地方经济做更大的贡献。在这过程中大学将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这些高深知识理论也将进一步得到升华结出累累硕果。可以预见,如果那所大学不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那么以后它将会被社会所遗忘。
三、政治服务职能
大学的政治服务职能在于推动政治的发展,而不是直接介入政治为政治提供服务。大学的政治服务职能并不是体现在直接参政,而是培养人才和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大学应该发挥大学“思想库”的作用,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政治是一门软科学,它的科学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思维和智慧,优质的人才是政治发展的保障。
四、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崇高使命。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具有着互动的、双向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就应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就应当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就应当处理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的关系,就应当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文化进一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起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制度;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优秀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87-03
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化教育时代过渡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求实的科学态度、合理的智能结构、健全的人格个性和开放的现代意识的优秀大学生,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课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高等教育总规模逐步增长,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1999年不到100万到2009年突破600万。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教育还有三大历史性任务,也就是2020年前后,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以及一大批比较拔尖的创新人才;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服务,作出贡献。无论是科技还是社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发挥重要的作用。2011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和国力发展的尤为关键的时期,是决定我国能否真正挤入世界强国之列的关键时期。为此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改革力度。
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有学者认为,重启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破题难度最小,阻力最小的。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它的理念诉求,就是需要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以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实就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以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设计思路应当分为三个层面上的要求。一是操作层面,它涉及大学教育内容、模式、制度等,其宗旨是使学生从各种考试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完善真正的学分制,给学生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二是价值层面,它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学术风气等。大学教育的转型动力在于要真正树立一个国家的教育精神。这种教育精神可以开启新的教育理念与开发出新的教育模式,即以公民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创业教育为四维模式架构。三是法治层面,要依法改革,即要建立或完善我国在教育体制内的相关法律建设,为改革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来源与保障。曾担任过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章开沅强调说,比起好校长,现在好制度更加缺失。任何优秀的校长总有自己的任期限制,但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往往可以延续数十年。
二、国外高等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