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中医科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科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科学原理

第1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岚皋县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岚皋县唯一一个以现代医学康复与传统中医理疗技术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多功能学科。该科成立于2012年,它担任着全县因各种急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及意外伤害导致有功能障碍人士的康复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在这里,你总能见到一群充满朝气、笑颜如花的天使们忙前忙后--------她们就是这里的康复治疗师,她们的病人都亲切地称她们为“老师”。科里康复治疗师一共7人,其中5人都是女生,占总人数71%,平均年龄31岁。她们每天忙碌于康复治疗室与病床之间,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用她们的无私奉献、用她们的青春谱写了一幅幅动人画面……

瞧,张奶奶正在吃力的练习翻身,歇息时还“呵呵呵”地笑出了声,尽管很累、很艰难,一点也看不出她的疲惫。那是她的小袁老师一边耐心地引导她做动作,一边讲笑话逗她开心,以消除训练的疲乏与枯燥。

哟!那边陈大伯这是怎么了?沮丧的坐在角落里直抹眼泪,她的小徐老师紧挨着大伯坐着,一边小声地说着什么,一边为他擦去眼泪。哦,原来一直要强的陈大伯自生病以来,接受不了自己“瘫痪”这沉重的打击,情绪出现了问题,小徐老师正在耐心地给他做心理辅导。       

咦?言语治疗室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小周老师在给王大叔做言语训练,一直发不了音的大叔现在也能有模有样地跟着唱歌了!看他从愁眉不展到现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大家都跟着高兴。

办公室门口,李大伯自己小心地慢步走过来,双手紧紧握住了他的小卢老师的手,鞠着躬哽噎到“谢谢、谢谢你们……”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所有人眼眶都湿了。原来,李大伯因脑出血致右侧肢体偏瘫,坐都坐不起来,当初想着后半辈子可能要在床上度过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现在他恢复的比较理想。今天出院,来和大家告别了。

康复治疗工作非常繁杂,随着近些年心脑血管发病率日益增高,科室患者也大幅增多,因其特点为突然发病,致残率高,偏瘫、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导致患者不仅仅是肢体的功能障碍,随之而来的情绪变化和防卫机制组成了形形的异常心理反应,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急躁易怒,这就给康复训练增加了极大难度。所以治疗师们不仅要给他们制定合适的肢体康复计划,还要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给于适宜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战胜病魔,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

第2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ICU2015年10月—2016年10月8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使用TIS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每日需要的护理时数,根据对照组患者评估状况,对本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的82例患者进行护士配备。其中,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32例;年龄62~83岁,平均79.58±7.35岁;入住原因:外科大手术23例,多发伤21例,重症肺炎12例,消化道大出血11例,心脏骤停后复苏9例,感染性休克6例。观察组,男48例,女34例;年龄63~82岁,平均80.01±6.54岁;入住原因,外科大手术24例,多发伤20例,重症肺炎14例,消化道大出血12例,心脏骤停后复苏8例,感染性休克4例。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均≥15,患者或其家属已了解本研究的基本流程,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TISS-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各配备护士18名,其年龄、业务能力、学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TISS-28评分系统是ICU工作量评估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将工作量化,然后合理地依据工作量进行人力分配,评估内容包括7个项目(基础治疗、呼吸支持、心血管支持、肾脏支持、神经系统支持、代谢支持、特殊干预),通过对24h内的各种治疗等需要的护理活动量化来评估护理工作量,其对工作量评估的Cronbachα系数在0.8以上,高度可靠,且只需3~5min时间即可以对患者评估完毕。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需要的工作量越大。每46.35的TISS分值相当于一个护士24h内的工作量,按照一个护士一个班工作12h,每日需要护士人数的计算公式为:每日需要护士数=(每日ICU患者TISS总分/46.35)×2。依据计算每日需要护士,对本科室护士进行重新配备,将观察组护士增加为17名。

1.3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配备护士工作质量、每日工作时间、满意度;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状况、满意度为研究结果评价指标。其中护理质量考核方法为:每周由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考核,每月由护理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6项,即,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药品管理质量、感染控制质量、护理服务规范性、科室管理质量。每项内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质量越好。患者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压疮、导管滑脱。护士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按照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评估。护士满意度评估内容包括:工作量、精神压力、工作时间、周末轮休次数、周末加班待遇6个方面。每项内容分值1~5分,满分30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患者满意度评估内容包括护士解决问题能力、操作熟练度、是否及时巡视、服务态度、责任心、安全性6个方面。每项内容分值1~5分,满分30分,分值大于等于25分表示患者满意,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1,3,5]。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工作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质量在各个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表2)。

2.2两组患者TISS评分与护士每日工作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TI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护士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两组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2.5两组患者及配备的相应护士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观察组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

3讨论

3.1ICU患者病情重治疗多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ICU患者病情较重,特殊治疗与护理操作较多,且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6-7]。但是,我国护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难以保证ICU的护理质量,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护士的健康及护患关系的维持也有一定不良作用。文献报道,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护士工作压力[8-10]。

3.2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有助于更好地护理患者

我国现行的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是按照1978年制定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执行的,即依据医院总病床数与工作人员比例分配护士,但是并没有将病床的实际使用状况、不同疾病类型的护理及不同级别患者的护理工作量考虑在内,导致护理工作量与护理人数配备严重失调[11-12]。虽然部分医疗单位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进行一定的改善,但是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科学性、均衡性等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13-15]。怎样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源获得更满意的护理效果,是护理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重点。TISS可以根据患者的护理工作量对患者进行分类,进而合理安排护理工作量,是监测、治疗与护理患者等综合措施的提醒,更直接地反映患者病情状况,是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护理的前提,同时也保证护士能够得到合法休息[1,16]。

3.3本研究显示TISS评分能够辅助人力资源合理分配

本研究对本院ICU患者进行TISS评分,并依据TISS结果对82例患者配备了相应的护理人员,结果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护士,而观察组护士的每日平均工作时间却明显少于对照组,这说明观察组护士在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方面要好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护士花费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对照组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观察组的患者经过TISS评分后,合理分配了护士资源,保证护士能够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同时也减少护士每天的工作时间,使护士工作不会出现过于繁忙和过于清闲的状态,减少护理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协调[17-18]。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病情恢复明显较对照组快,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患者得到应有的护理,保证护理质量的高效性,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是观察组患者无出现压疮的发生,这说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在一定程度有改进,原因可能是因为护士工作分配合理,能够抽出时间给患者翻身等,保证患者基础护理的需要。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观察组患者与护士的关系更和谐,可能是因为护士高质量的服务,使患者病情恢复较快等,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明显,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观察组护士对工作量的安排、休息时间及加班补偿等满意,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观察组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合理,既保证工作的有效完成,也保证护士的休息时间不被占用,减少护士工作的压力,但是由于护士人数较少,护士满意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TISS对ICU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能够更好地将护理人员合理分配给不同患者,这与相似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9-20],但是本研究从护士与患者两个不同的层面分析使用TISS对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效果,证明TISS系统在临床中的适用性,给本院ICU的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3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创造学原理;专业课程;创新能力;应用

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工科类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程序式和刻板化的,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习惯性的忠于教材和教学大纲。很多实践教学往往演化成演示、观摩和简单体验,实际动手和操作环节流于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形成了唯书本和考试的心态,重成绩和考核要点,轻应用和实践。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导致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理论教学的效果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深化,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变成流于形式。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知识不扎实、上手太慢”,这也给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教研课题《创造学原理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为依托,对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组合原理的应用

组合就是一种“叠加”,它是创造学里最简单、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和原理。恰当的组合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点子或新品。爱因斯坦认为“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常用的组合法有同类组合、异类组合、主体附加与重组组合四种类型。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组合原理的应用也是最多的。首先是在教学手段上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组合,将理论知识讲解与视频、动画等相组合;在教学内容上将课堂传授与课外自学、研读相组合;在教学形式上将老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相组合。这些在教学形式、手段和内容上的同类或异类组合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有利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主体附加是指原有的主体事物中附加新的组分或功能等。比如早期上软件类课程都是在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由老师演示,然后提供一定的上机课时。我们应用主体附加原理后,将教学地点改在机房进行。教室在讲解和演示的同时,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同步操作演示,让同一个教学载体(机房)在同一时间段承担教学场所功能的同时附加了同步操作和演示的功能,使学生能迅速掌握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重组组合,即打破旧组合,产生新的组合。早期制造类专业课中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数控机床》、《自动化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有很多重合和交叉,同时部分内容如“机床设计”和“夹具设计”等内容又都介绍得不够系统和详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单独开设又没有足够的课时。课题组在多次研究和研讨后决定将课程体系重新调整,在保持现有课程数量的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组合。如将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从其它课程中分离后重组,将夹具设计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中分离后和机床夹具设计重组等等,新的调整计划将在2009级学生中实施,根据新调整方案而编写的系列教材也将陆续编写完成。

2逆反原理的应用

逆反原理其实是逆向思维的具体体现。人们往往习惯于识别事物的某一方面属性而不会关注其相反方面的属性,与一般的做法、想法完全相反的做法和想法常常能够在教学、学习和研究中收到独特的效果。这也为逆反原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很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有点枯燥,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又很关注其成绩。常规的考试,学生为了获得比较高的分数,往往采取考前突击记忆和死记硬背往年试题,甚至冒险抄袭和作弊,这种学习方法本身便不可取,不利于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我们应用逆反原理“反谈琵琶”,改革考试或考核的形式和方法:(1)考核内容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减少记忆性的内容;(2)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折算成成绩,激发其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增加互动环节的比例。逆反原理的应用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3移植原理的应用

所谓移植原理就是将某一领域里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结构、功能等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中,解决目标问题或产生新的成果。

我们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引入企业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小组内部再按项目任务进行角色分工,协同完成项目任务。特别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将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习中完成部分调研,使实习目的性增强,也更好地为设计服务。对于来源于生产和科研项目的真课题完全采用产品开发模式,在项目调研、方案设计、计算机仿真模拟、样机制造、调试和试验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都感到顺心应手,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层次过渡。

4迂回原理的应用

迂回原理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如果受阻,可采取暂停在该问题上的僵持,或转入下一步行动或从事另外的活动,带着未知问题继续前进;或者试着改变一下观点,不在该问题上钻牛角尖,而注意其它与该问题有关的另一个侧面,等其它问题解决以后,该难题或许就迎刃而解。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也非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难题。例如在毕业设计环节,经常遇到超级“大侠”级学生,对专业知识可谓“一窍不通”,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难度太大。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先把落下的专业课程系统补习好,再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但是时间上又不允许,且学生本身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根据迁回原理,我们采取分步实施,交叉进行的办法,既要补习课程,又不能影响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度。我们将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细化和分解,划分成若干部分,分阶段完成,同时制定同步课程补习计划。让学生带着课题任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复习相应的课程。将专业知识弥补、毕业设计、课程补考和专业工具书使用等任务融为一体,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畏惧心理,完成了专业知识补习和课程补考,还按期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顺利毕业。

5还原原理的应用

任何创造发明都有创造的起点和原点,就某一个层次或水平而言,其创造的原点只有一个,而且是唯一的,而创造的起点则可以很多。如果采取先还原到原点,再从原点出发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回到根本上去抓住问题的关键,往往能取得较大的成功,产生突出的成果。这便是创造学里所讲的还原创造原理。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由于课题类似或者相同,经常会出现抄袭现象,部分多人协作完成的课题也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存在“任务扯皮”现象。而其“原点”便是课题相同或者任务有交叉,我们根据还原原理对课题设置进行改革,实行每人一题,便从根本上杜绝了抄袭和“任务扯皮”现象。

与此类似,在很多课程的考试中,作弊问题也是屡禁不止,作弊的花样层出不穷,仅仅靠校规校纪里的处罚条例对作弊行为的作用已经很有限。根据还原原理,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使学生“无从作弊”,消除作弊的可能性。据此我们对考试形式和内容作了调整,大幅度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增加创新设计和综合分析类题型的比例,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甚至允许开卷答题。改革后,考试作弊的问题便从根本上解决了,监考也变得很轻松。

6其它创造学原理的应用

创造学的其它原理还有完满原理、群体原理和变性原理,其中,完满原理是“完满充分利用原理”的简称。人们只要对现存事物和产品做充分利用的分析,一般总能找到许多未被充分和完满利用之处,对这些“不方便”、“完善”、“不合理”和“不到位”进行研究并加以改进,就能获得“创造收益”。在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如我们根据完满原理完善课件,使得课件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金工实习环节进行改革,增加基础理论介绍、视频演示和创新制作等内容,更加丰富了实习内容。教学活动的手段、形式、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总是存在不完满的地方,任一方面的完善都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群体原理的核心便是团队协作和人才共生效应。人与人在一起形成研究群体,彼此间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因而经常在一起商讨和研究问题对于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很有益的。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不仅教会学生使用635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团队学习和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也常有互动和交流,达到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方法和改进和完善。此外,我们还依据变性原理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4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死亡;比较;构成比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成立以来,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通过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预后。现对2007~2010年死亡病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新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2007~2010年病例资料。

1.2方法 以病案首页为依据,疾病诊断、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均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诊断统计,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未统计在内。

1.3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分析采用构成比。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7年收治患者2119名,死亡138名(放弃治疗和自动出院患者除外),总病死率6.51%,最大85岁,最小2天。2008年收治患者2858名,死亡143名,总病死率5.03%,最大85岁,最小9月。2009年收治患者2803名,死亡150名,总病死率5.35%,最大88岁,最小1岁。2010年收治患者3189名,死亡161名,总病死率5.05%,最大90岁,最小1岁。

2.2首诊科室顺位分布 2007年住院死亡患者首诊科室顺位前四位为神经外科(46.39%)、心脏外科(18.84%)、普通外科(14.49%)、内科(10.15%)。2008年为神经外科(46.36%)、普通外科(17.48%)、内科(15.38%)、心脏外科(13.98%)。2009年为神经外科(40%)、内科(18%)、普通外科(16%)、心脏外科(12.67%)。2010年为神经外科(34.16)%、内科(22.98%)、心脏外科(15.53%)、普通外科(14.91%)。

2.3年龄及性别分布 2007年病死率在20岁组之前为3.62%~7.97%。30至70岁组为12.32%~20.29%,病死率最高峰位于50~60岁组,80岁组为1.5%。2008年病死率在30岁组之前为3.5%~9.8%,40至70岁组为13.29%~18.88%,80岁组为4.2%。2009年病死率在30岁组之前为2.67%~9.33%,40至70岁组为16%~21%,80岁组为6.67%。2010年病死率在20岁组之前为3.11%~7.45%,30至70岁组为10.56%~21.12%,最高峰位于50~70岁,80岁组为11.18%。

2.4死因顺位情况 2007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意外伤害、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共死亡108人,占死亡总数的78.26%。2008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意外伤害,恶性肿瘤及循环系统疾病,共死亡103人(72.03%)。2009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意外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共死亡115人(76.67%)。2010年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循环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共死亡111人(68.94%)。

3 讨论

2007至2010年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数量逐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外科。重症医学科的治疗方向主要是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外科疑难危重患者,通过监护治疗及加强护理,保证了患者的治疗质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进一步提高全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007至2010年死亡数据表明,年龄以40~70岁为高发年龄段,平均死亡年龄53岁,肿瘤的死亡平均年龄超过60岁,原因主要是随年龄的增长,各种老年基础病也随之增加,以及器官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在重症医学科中的病死率明显增加[1]。80岁以上组病死率逐年增加,考虑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关[2]。2007至2010年我科患者死于意外伤害患者28~37人,其中大部分是交通肇事和高处坠落造成的复合外伤,这类患者的死亡平均年龄仅41.5岁,对社会及家庭造成较大的损失。要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就要加强急诊科、外科、手术室、麻醉科及ICU的协作,健全完善绿色通道建设,成立急诊医疗团队[3],为危重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

2010年我科收治患者首次突破3000例,来自于全院59个科室,而危重患者的治疗本身又涉及多个学科,这就需要多个科室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为患者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4,5]。完善绿色通道建设,加强各科室协作成为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英勋,矫环庆,于帮旭.ICU患者病死率危险因素的前瞻性临床研究.QingdaoMed[J],2007,Vol39:332-334.

[2]方积乾,孙振球.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

第5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案例,基本原则

当下,多数学生对德育课的理解往往是传统说教、死板无趣,这一现状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德育课认识的偏差,尚未意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种普遍逆反心理的存在也影响着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入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学生共鸣,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在课程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可选在此处破题。在选取德育课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主要依据以下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内容不断更新

德育课与其它基础课程相较,更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由于教材的出版和更新有一定的周期,教材案例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若仍沿用教材上提供的案例,就可能出现与社会生活、学生思想实际背离的情况,再加上学生对德育课原本就有的抵触情绪,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案例,以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

2.控制半径,时间空间接近

德育课教学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案例发生的时效性和空间性原则,发生时间越接近当下,地点越接近本地,学生对此案例的兴趣度越高,教学效果会越好。

时效性原则即选取时间轴上距离当下越近的案例故事,其效果越好。中职院校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相对浅薄,对古代或近代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而时间上离己身越近的人物或事件则会越熟悉,当然这也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娱乐节目的丰富化、多元化。

空间性原则即选取在空间半径上距离教育对象越接近的案例越好。即使是教学对象十分熟悉的外国人物的案例仍远不及本土化的故事更贴近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甚至会因为自己身边、自己国家就拥有可以与国外人物相“抗衡”的优秀代表而倍感自豪。

3.关注热点,结合学生兴趣

此处所指的热点可以是新闻时事热点,也可以是案例选取时社会大众关注较多的社会热点。当然德育案例应特别针对德育课教学对象的兴趣点来选取社会热点,很多成年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未必是当下中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如教师课堂上讲授成功和挫折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选取时下深受青少年追捧的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中参赛选手的成长故事做案例。“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是青年人成就梦想的舞台,也承载了观看此节目的人们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因此,在教师讲述这一案例时,教学对象会立刻兴奋起来,话题感十足。

4.年龄相仿,人生经历相似

德育课教学案例所涉及人物的年龄段和人生经历越接近教学对象越好。教学对象会对这类人物倍感亲切,甚至对案例人物的故事感同身受,从而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进行同类或相似对比,更容易从案例中受到启发。例如,在如何使教学对象了解职校,对自己充满信心的问题上,可以选取王洪军、苗俭等职校生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取得职业生涯成就的案例,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时,年龄段与我们的教育对象相同,也有相同的职校生活经历,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大。

5.见微知著,从细小处着眼

德育课程包含着许多学生认为的“大道理”,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如果一味从理论高度阐述或选取英雄事迹来做案例讲解,其效果未必理想。而如果从生活小事或教学对象的个人微小行为引申出“大道理”,则更能够使学生从情义上接受进而内化为个人思想上的认同,最终通过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体现出来。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时,选取、等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事迹,其效果可能不及选取汶川地震时万人齐聚天安门默哀呐喊爱国的案例。在这里,虽然英雄人物是伟大的,他们的事迹是惊天动地的,但同时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太遥远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这时,选取切入点小,起点低的案例,反而能使教学对象体悟到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实践“大道理”。

6.导向正确,信息传递准确

选取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以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是必须的,在案例再加工的过程中,应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如案例论述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应保持一致,案例的内容应该与事实一致,避免数据或其他方面的错误等。整个案例在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价值导向的正面性,特别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更要给予全面的评价并注意阐述其正面意义。例如,在讲授拒绝沉迷网络世界时,可以介绍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导致猝死的案例,在案例的介绍过程中,对事件人物及事件过程的介绍应准确,从中得出结论,沉迷网络十分有害,但同时应传递一个信息,即网络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问题不在于网络是好是坏,网络是中性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不能因为网络存在危害就一味排斥,只要在运用网络的时候把握好“度”,凡事不可“过度”即可。

7.图文并茂,呈现手段多样

“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案例若要达到好的效果,也需要注重其呈现方式。单纯的口头介绍一般较为枯燥,如果采用图片或简短视频等方式呈现案例,其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对图片或视频进行一定的编排,其效果会更好。例如:讲授知识点爱国主义时若涉及到问题,单纯口头讲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图片展示更加直观,会立刻吸引学生眼球。

8.总结启示,画龙还需点睛

第6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方法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关于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有多种表述。《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界定为:“为设计课程和制定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方法。”“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王曼文、丁益民《浅议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根据课程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历史课程资源概括为:在历史课程目标指引下,能够支持、服务并且保证历史教学活动顺利地朝着课程目标进行的一切条件和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以前,我们普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漫画《古巴导弹危机》

(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仅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会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实现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力资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一些历史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其实,教师也是有效开发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兴趣及心理活动都极为清楚,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极易得到他们的认可。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历史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历史教师在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始终要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周边的历史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历史教学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遗迹遗存、文献资料等。特别是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一方面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辅助和解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学校图书馆资源也是一项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加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扩展他们的视野,摆脱教科书的限制,让学生巧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史书、史料、报纸杂志、档案等资源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三)挖掘学生资源,师生共同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致使许多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忽视了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这些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利用起到一定的影响。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甚至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组织的重要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说法,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按照这种逻辑推断,学生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解消化知识,同时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这些无疑都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教学,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改革;“四诊”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B520048)。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除了编译中基本的理论方法外,更有很多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处理问题的思路等,这些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与实现、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开发和利用等能力非常重要,是在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中受到一定的锻炼后,从系统的级别上对程序、算法认识的再提高[1-2]。

“编译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所以不同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宜采用大、精、深,面面俱到的做法往往会面面不到[4-5]。再一点就是根据学时安排,合理分配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摆脱枯燥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编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1.教学内容的组织

以我校为例,“编译原理”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陈火旺院士编写的经典教材《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本教材是编译原理方面的经典教材,被全国80%以上的高校选用,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册。这本教材对大多高校的学生来说,难度都非常大。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切中重点,多进行方法和应用的训练,少进行深奥理论的探讨,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者在教授编译原理课程中多年积累的经验,特对教材内容按如下几个原则做出处理:

1)简化教材,偏重于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2)注重应用和方法,淡化理论推导。

3)注重和其他课程的联系交叉。

4)引入最新的科研应用技术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课堂教学中主要讲授编译原理的基础知识(第一章),词法分析中的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第二、三章),语法分析中的LL(1)分析法、算符优先分析法及LR分析法(第四、五章),属性文法、语义分析及中间代码的生成(第六、七章),简单优化及目标代码的生成(第十、十一章)。其中第二、八、九、十、十二章基本不讲授(主要在实验课教学中供程序设计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作为讨论和参考),第六、七、十一章讲授部分内容(构造完整的编译器时语法制导翻译及中间代码和目标代码的生成内容),第一、三、四、五章是编译中用到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是本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这几章全部讲授。

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重新编排及组织,既能很好地覆盖编译原理的所有知识点,又能将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的生成、优化及目标代码的生成这几个阶段都涵盖进来,使整个知识系统连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中,能保证理论教学在36个课时左右讲授完毕,剩下16个课时左右去做实践教学部分。通过几年的摸索与总结,这样的教学内容组织非常适合我校的学生,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学生也在实践和科研方面做了基本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教学方法

在“编译原理”的课堂教学中,作者合理地引入了传统中医诊疗中“望闻问切”的“四诊”教学法。“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借鉴和引入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贯通、适当改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编译原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2.1 望

课堂教学中的“望”就是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同时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先修课程等,去合理地选择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和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微动作。所以这里的“望”,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科,了解教材,了解学生,对此教师要做大量的实践调查、资料查阅工作和充分备课。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动作、状态等去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方法。比如看到多数学生表情茫然,状态低迷,一般说明学生对所教内容似懂非懂或完全不懂,这是就要调整方法,是不是太难了或者太理论化了,还是没讲清楚异或进度太快了。总的来说,“望”就是全面观察了解,小到一个动作,大到整个学科,我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变通课堂教学方法。

2.2 闻

课堂教学中的“闻”就是听,这里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学科知名权威专家的,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全国名师以及同事的,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获得的学生的想法,看法等等,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以及对重难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无建议或意见、对教学方法是否认同、教学进度是慢还是快、符不符合学生的需要等。“闻”虽然主要是被动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但我们可以把被动变主动,开辟多个渠道获取学生的想法。比如可以让学生随时以小纸条的形式给老师传递建议,或者留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其他联系方式,让学生可以以写电子邮件、打电话、发短信、留言等各种方式反映学习中的问题和建议。这样我们就能更多地综合学生的想法,实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2.3 问

课堂教学中的“问”就是提问,沟通交流。要想及时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提问和课下交流沟通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应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沟通交流思想和看法的主要阵地,让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或者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对疑问进行分析处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必拘泥于老师讲台上问,学生课桌前答的固化模式,有些时候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会显得更贴近学生,能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状态。作者以为这种带讨论型的问答方式应尽量找学习程度好,对这个问题能回答正确的同学去提问,这样相当于让回答问题的同学重新对全班同学讲了一遍,一般情况下比老师重讲一遍的效果要好。再者是课下的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可以利用课间,也可以安排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去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编译原理”课程,每周作者都会安排至少2个小时去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与学生做沟通交流。实践证明,这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4 切

中医中的“切”指切脉,摸脉,课堂教学中的“切”和中医中的“切”相去甚远,这里主要是指找到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切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藉此来促进教学。所以,其一:“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不能固化。课堂教学内容基本固定,而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合理选择。其二:教学评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虽然这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比如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题目的多少、知识的覆盖面、考场纪律、评分标准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课程的兴趣度、有无进一步探究知识或做相关科研的动作、实验课中的动手能力,熟练程度、对相关课程的理解认识程度等等都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好的评价标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3.结语

总之,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教学教法上也有很多与其他课程相似的特点,所以这种引申过来的“望闻问切”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融入到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去。当然,课堂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去寻找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探究,多改进,有机会的话也应该走出去,与学科大师交流,与广大的同行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避免“闭门造车”的无奈。

参考文献

[1]陈火旺,刘春林,谭庆平,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Alfred V. Aho, Monica S. Lam,Ravi Sethi,et al. 编译原理[M]. 赵建华,郑滔,戴新宇,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Alfred V.Aho,Ravi Sethi.编译原理技术与工具(英文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8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医学英语;ESP;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71-02

一、前言

当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英语课多为基础英语课,起着打基础,作铺垫的作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流合作机会的增多,英语学习和使用逐渐向纵深发展,使用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英语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为ESP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Hutchinson & Waters (1987)认为,ESP教学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ESP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语言能力,帮助学习者具备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学习的能力。

目前,贵州省内各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英语课多为基础英语课,但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性较强医学类院校,在经过基础阶段的教学后,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医学生而设置的医学英语课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贵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中医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研究医学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情况,剖析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在该教育环节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以贵州几所医学本科院校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对三所大学ESP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基于在本科一、二年级都是进行英语阶段基础教学,笔者主要对大三或大四的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

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通过对以上三家高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医学英语授课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了解教师课堂使用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理论模式等。

问卷调查及访谈主要涉及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教师对ESP课堂的态度、对教材的看法、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三、研究结果

1.课程设置。通过对以上三所学校调查,发现在贵州本科三所医学院校里,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不完全相同,开设的课程分别为:贵阳中医学院开设中医英语、医护口语;贵州医学开设医学学术英语、拉丁语;遵义医学院开设的医学英语。

2.班级学生人数。班级学生人数多为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于50人以上,其中遵义学院的学生是在大四上课,每个班的学生有近200人,学生水平不一致,不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课题气氛单调沉闷。

3.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均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的专门人才。医学英语课程由英语教师担任还是以医学专业教师为主进行授课,各校做法有不同。

4.教学理论应用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医学英语课堂都是采用传统的阅读加翻译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学生进行课前复习(阅读),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然后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分析语言句子结构,语法等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5.学生观点。通过问卷,有71.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96%的同学认为应该进行小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应该控制在50人以下、68%的同学认为医学英语是可以开为必修课、8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62%的同学认为应该通过医学英语教学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92%%的同学认为医学英语的困难在于专业词汇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认为教材难度适中。

四、贵州高校医学英语ESP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医学英语的动力。在贵州医学本科院校中,学校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这对他们来说是获得学历证书、获得好工作的有效保障。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占总数的67.4%,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基础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结果也显示,大学生在通过四级或六级考试之后,对医学英语的学生不太感兴趣。62.8%的同学认为学习医学英语对他们将来没有多大用处,73.4%的同学学习医学英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有很多同学上课还迟到、缺旷等,这说明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2.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应当强于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加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目前,贵州大多数医学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大课堂教学为主,有50%的学生不想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课堂上的学生的数量能够减少一些,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有所提高。有60%的学生比较厌烦老师读课文和翻译段落,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

3.医学英语教学策略缺乏。目前,贵州医学本科院校的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公共基础英语教育,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充分理解英文医学文章和先进的科研成果,这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医学知识需要由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操作构成,英语教师只靠从词典中获取医学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即使教师知道某个词汇的意思,也不会了解如何去应用,这样就使得教师在翻译文章时会担心出错,严重的影响力教学的水平。基于此,教师在解释、翻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高水平的ESP教师队伍,是贵州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教师力量是医学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应当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五、如何提高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医学英语ESP理论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根据ESP教学特点,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之外,教师可以采取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主导)、或者交际法的教学方法。

2.使用更新的医学教材。贵州三所医学院校因为医学特色的不同,所开设的医学英语也不尽一样,教材更是各选所需,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建议引进国外的医学教材,或者是国内权威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医学英语教材,或者是参考国内重点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教材,所选教材内容要紧跟医学发展前沿,知识新、词汇新,且课文内容要达到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结合,做到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的需要及医学本身的发展状况。

3.课程内容需丰富、形式要多样。医学英语的课程应该包括听说读写译,而不是传统的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除了选用权威的医学英语教材供阅读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通过互联网阅读医学英语原版文献,并就所读内容写出心得体会与读书报告,或是将所读文献翻译为中文,充分提高医学生对英文原版医学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定期观摩学习国外原声的医学讲座、报告,利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所听报告与讲座,并能运用英语复述报告内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可以由学生进行模拟医院查房交流,,用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病情诊断,病历记录等,逐渐淡化或减弱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贵州高校医学英语教师大多是从事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抽调的,他们的医学知识储备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组织青年英语教师积极学习医学课程,因为,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他们取得的进步更加明显,在学习之后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医学英语教学;二是鼓励英语教师多听医学专业的教授和国外专家的英语讲课,尤其是国际交流中心对外国留学生的授课,或者选派一些英语教师到ESP医学英语教学水平较高的国内外高校进修,使教师们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ESP医学英语教学。

总结:ESP课程体系是未来大学英语的重点发展方向,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应当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积极推动ESP教学模式的开展,只有向ESP教学模式转型,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各高校要通过一些有益的改革,进一步提高ESP教学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ESP教学带来的便利,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2).

[2]林云.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3,(05).

第9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

1 中医护理的教师培养 

现如今,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生专业成绩较低,同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日益明显降低。高职教师面对学生这一发展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并实施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学生发展优势不断扩大。教师不仅要传授丰富的护理知识,还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和帮助者,以此增进高职生和教师之间的友谊[2]。此外,在中医护理课堂中,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赋予学生,为学生理论知识时实践提供机会,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护理基础知识,掌握职业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际病例鼓励学生尝试病例分析,即以赋予学生角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体验,促使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护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时、顺利完成。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中医护理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医学院校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尤其是护理专业和医疗专业,这类中医护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匮乏,且临床实践经验较少,知识结构也略显单一,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理论知识的全部传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中医护理问题,教师也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深入讲解问题,由此不利于打造高效的中医护理课堂。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申请外出学习,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教师的中医护理素质[3]。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西医相关知识引导本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入研究,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自身护理水平。例如,为了减轻胃肠手术患者的疼痛,缩短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提升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可以应用合谷穴位按摩方法;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艾灸或激光照射至阴穴矫正妇产科胎位异常等;在注射法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等。这不仅会巩固中医护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而且这对中医护理事业进步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中医护理的教学实践 

在高职院校非中医专业中开展中医护理的课程困难很多,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深奥的的学科,加之受学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较多阻力,如果这时护理知识的学习阻力不能及时消除,那么以后的护理知识学习也得不到良好铺垫,最终导致学习环节脱节,不利于学生中医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并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学生中医护理的成绩会呈下滑趋势发展。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中医护理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2.1 整合中医护理教材 

对中医护理教材进行合理优化、重新整合,更加突出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加强现代与经典的结合是指学习中医护理学要更加重视现实,着重适应现代的护理模式、吸收现代先进的护理理念[4]。对中医辨证、中医基础理论这些课程时,高职护理学生应把它作为选修,不仅可以维持知识结构的完整,同时可以缩减学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医护理学中以现代护理程序为基础,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结合辨证施护与中医理论的传统内容,这正是结合了现代与经典的内容。 

2.2 好的开篇内容是成功的一半 

中医护理学的教学中好的开篇内容是成功的一半。应对中医护理学的绪论篇章精心设计,综合采用讲解小故事的形式充分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上与历史上在医学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目前,不论是在卫生防疫、临床治疗上,而且在中医药的科研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贡献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需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习中医护理学课程增添动力[5]。 

2.3 完善课程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中医护理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根本理念,同时需要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既要凸显中医特色,又要强调整体,达成此目标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丰富中医护理教材内容,补充并更新临床实践教学实例,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对于临床护理的所需医疗用品、评分细则、具体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操作的目标等均需要完整的编写,同时严格监督使护生的中医操作水平更加规范性和系统性,在课堂传授的时候更加条理分明,更能掌握临床护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6]。其次,根据整体护理这一概念重新设置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学习人文护理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加强中医护理、西医护理的理念有机统一,即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有机统一、护理程序与辨证施护的有机统一、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的融合。最后,严密结合人才市场需要,着重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强调中西医结合,加大就业范围。 

2.4 充分发扬中医特色 

目前不管是学科建设还是市场需要,中医护理正以这样的趋势在发展,即中西医结合。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特色巧妙融合,更好地凸显中医护理的独特之处,更能提高实际的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亦可以教授学生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饮食合理控制和调整,这不仅会促进患者较快康复,而且还会促进中医护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7]。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选择带教教师着重思考的是其中医临床护理操作步骤是否娴熟,是否拥有教师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否牢靠。此外,构建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系统,促进中医护理事業更加系统化。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任何在职护理人员均应接受相应的课时培训,并且不少于90个培训课时,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强化培训对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培训护理对象的护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评估中医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多向评价法,即教师之间互评、护生与教师之间互评[8]。 

2.6 优化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 

在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必须以调动高职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主,同时,教师应创新中医护理的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中医护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医护理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多样化、系统化,更加积极地培养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促使高职生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活动,并且,教师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锻炼高职生的学习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护理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考核以高职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主,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交流水平和创造能力。 

2.7 提高重视力度 

中医护理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且要求标准较高。因此,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鼓励高职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中医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实践实训课程,教师应正式中医护理培训,并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此来打造“双师型”的中医护理学教师。研究组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中医护理事业有序发展、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浅议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9(23):647-769. 

[2] 程敏辉,王琳.高职医学院校《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J].教育论坛,2008,98(10):73. 

[3] 胡桃英.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4):73. 

[4] 申惠鹏.中医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范新六,赵唯贤.中医护理学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4):398-400. 

[6] 袁志坚.中医护理学课程中针灸模型教学和真人教学的体会[J].教育论坛,2009,109(9):69. 

[7] 吕明.中医推拿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