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学前教育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的重点

第1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际、学习、融合、传播和继承文化的工具。汉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对外交往也主要使用汉语和相关的外语,因此,汉语水平越高越能迅速的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强调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发展双语和强调外语教学一样,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在双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方面体会如下:

1、做到“五个到位”引领双语教学 ① 思想认识到位。向家长和学生把汉、维语的信息传播优势、适用范围和社会交际功能对比;把掌握双语与只懂维语的就业渠道、就业区域及其就业待遇对比;把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下区域之间、人际之间的往来由松散到紧密、由原来的一般性往来到必须往来,对讲汉语,增大交流能力,赢得更加广泛的机遇需求对比,认识语言通、交流通、情感通、一通百通的道理。②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③ 管理制度到位。制订了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划了推进双语教学的步骤和措施,把推进双语教学纳入干部考核和教师考核。④ 结构布局到位。坚持双语教学从学前抓起。积极兴办双语学前班。

2、① 建设双语教学配套工程。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从一年级起选用汉语言教材,用汉语授课,三年级后加授母语。中学双语班则是语文、数学、物理选用汉语言教材,用汉语授课,逐步过渡到自然学科用汉语授课。②建设双语教学科研工程。注重突破培养语言结构交际功能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结构功能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围绕课文重点词语进行,在浓厚的语境中进行反复的训练;注重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操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培养创造性的习惯和实际语言能力;注重集体备课着手,缩小课堂教学和新课改要求的差距,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抓优质课例,以点带面发挥其导向作用,改变有些教师使用维语教汉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学节奏慢,教学容量小的现象。③建设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工程。大力倡导、推广在一切场合学习使用双语。组织师生参加汉语会话比赛,营造听说读写双语交流的区域大环境;建立民汉联谊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汉语学习兴趣小组,增强沟通交流机会,创设交流平台。

几年来,我校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成绩显著。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受到双语教育者的语言测试、概念形成、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均比受到单语教育者表现得好。

3、双语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优越性①、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在以母语为主体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不会发生过早“断奶”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②、实施双语教学有利的推动了民族团结,使学生从小就在心灵中播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从而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③、双语教学为实验班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学生立志好好学习,做到了使用民汉两种文字学习文化知识。④、实验班学生在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牢固的掌握了汉语,成了民汉兼通的双语人,而且熟悉两个民族的文化。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宽、眼界也更加开阔。⑤、双语授课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学语言模式改革的途径来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实验班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总体成绩始终高于平行的普通班。

第2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一、注重平时学习习惯的培养

只有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好了,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同样的教学任务,完成的时间就快,效率就上去了。那么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方面来培养:

1.说和读的习惯

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学生在接触它的时候,首先是一片空白的。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的一定要是准确的读音,让学生首先掌握单词的读音,然后反复朗读,读熟练,先慢读,再快读,之后放到句子中读,这样,学生自己的耳朵慢慢就习惯了这个单词,以后做听力的时候就不会陌生。

2.听的习惯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要想说,首先得会听。我非常注意学生听力的培养,这个听,不光是指听录音带,还包括上课的时候老师的发音,学生的发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的对话,甚至自己的发音,也要仔细去捕捉,琢磨,然后细细咀嚼,体会差异,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读音。同时,我还经常在课余推荐给学生一些英文歌曲,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3.写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的学习必须以听和读为前提,然而要真正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仅靠听和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形成。我平时上课非常注重学生的写的习惯。首先,上课讲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都要求学生作好笔记,每个单元的写作任务,我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做到全批全改,并给予一些有建设性的评价和评语。

二、注重音标和单词的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的英语还是基础部分,而其中音标和单词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牢记。学生的音标和单词如果没有掌握好,学生做什么都是空谈。

然而记音标和单词是十分枯燥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到一处。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几十个单词抛给学生,规定用多少时间给我记下来。学生一定会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酿造一个非常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记的话,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把记音标和单词的任务完成了。

1.音标的学习

只有正确掌握了音标,才能更好拼读单词。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学音标不要怕花时间。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在教音标时绞尽脑汁,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法,不管三七二十一,老师教读,学生跟读,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也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学会了,但更多的同学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泄气了,因为他们没有从心底认识到学音标的重要性。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没有急于给全班同学教音标,而是先让几个比较喜欢英语的同学学会了音标,然后我就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记英语单词比赛,结果,学会了音标的几个同学记的单词记得又多又快又好。让没有学音标的同学羡慕不已。这时我把学音标的重要性又和盘托出。听了后,大家强烈要求学音标。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学音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被激发起来。

2.记单词

记单词的方法很多,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就地取材法,一切皆为我所用,不必为教具发愁。方便实用,学生颇感兴趣,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我就顺手拿起学生的书包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这个书包里面的东西用英语怎么说吗?看一看谁能把他们认出来?”当然我也常拿出自己制作的图片道具等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们兴趣盎然,争相举手,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把记单词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最好能做到随时随地记单词。外面的世界总是精彩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云雾雷电等皆可为我所用。我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去听去看去闻去摸去感受。这样抽象、枯燥的英语单词就更容易记了。

三、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逐步适应,并在潜移默化中无负担的去学习。

四、重视合作学习

第3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47-01

体育教学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掌握的情况如何,决定着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掌握的明确、系统,对个人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此对这方面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何谓体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1、体育教学中的重点

首先,无论是理论课还是体育实践课,都要有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是写好教案的首要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出发点,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技术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发展与培养能力目标等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把体育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化为: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目标的具体明确是捕捉教学重点的“源头”,因此,要准确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首要问题是深刻的分析、理解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重点通常是技术动作比较细腻、解决难点问题的基础、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如:在健美操的教学实践中,传授学生四个八拍的动作过程中,通常手型的控制与变化、手臂的伸直和运行路线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结束动作与起始动作的衔接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要反复的突出强调,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主动的确立正确的动作整体概念。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会随着教学的进程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重新生成和确立,在接下来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来源中会进一步阐述。

2、体育教学中的难点

体育教学中的难点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领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学对象来说的。一般难点比较复杂、深奥、学生难学、教师也难教。表现在学习效果不好,经过反复的练习都难正确的掌握的地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经验的累计及学情等的综合分析能够预知的。

3、重点、难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重点、难点问题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这个问题解决的即时和有效,就能够迅速提升体育常态课的质量和缩短全体学生自我动作构建的时间,从而提高运动效果。但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也不一定是难点,随着条件的改变,不乏有时二者统一。一般来说,两者又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解决了难点,方能更好的领会重点,进而能对教学内容有更透彻的理解。

二、重点、难点的基本来源

探源问题,是掌握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准确把握、即时抓住重、难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难点来源一:教师要认真的钻研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大纲中的单元教学计划,具体落实到确定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该项教材与不同年级的衔接与联系;把握住该项教材的技术结构,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源二:认真的备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体育运动基础,身体活动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的放矢。来源三:根据确定的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每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来源四:认真钻研本次课的技术动作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抓住本次课教学内容中的关键之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解决重点、难点的基本方略

1、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

根据重点内容的基础性、关键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内容要突出强调,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详实的理解,语言要干练,直述要点,文字描述、概括性要强,动作示范要准确,尽量做到边做边讲解,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方法,总结出规律与方法传达给学生,要做到“授学生予渔,不要授学生予鱼”,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对细节动作要每次课都要练,关键性的技术动作环节要堂堂练,不要搞突击性的练习,那样解决不了重点内容问题。另外,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加强重点内容的共性和个性的处理,这样问题的解决在深入和全面具体。

2、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难点

难点的突破,首先要解决好重点问题,重点问题解决的好,难点问题也就会很快的迎刃而解。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以攻破的阻碍,从学生的心理上就存在对问题的抗拒,教师要有敏锐的思维,灵活的方法的运用。对难点的问题要分析划分成环节或步骤,一环一环或一步一步的解决,直至突破要害。在其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多变化练习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要给予即时的评价、指导和关注,增强综合因素对难点问题突破的的力度,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要关注重点、难点问题的个性化和时间化

随着教学的进展,对同一个教学对象或团体,内容的重、难点会发生变化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和捕捉。不同的个体对象有的时候,难点则不同,教师要重视区别对待的原则,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同时挖掘,不要拘泥在统一的方法上,因人而异,因问题而施法,这样重点、难点问题才解决全面而有效。

综上阐述的三个层面,使对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对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个人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一定的帮助促进。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

[2]何劲鹏.生命视域中体育教学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6.2

第4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把握 重点知识

一、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

二、针对不同的语言文字务实教学

语言的理解扎实。近几年,“整体感知”的教学由于不能在重点词句段上下细致的功夫,语文教学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肤浅。没有细致的语言教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师语言教学的细致堪称典范。如,袁老师教《狼和小羊》,课文中的“嚷”与“喊”,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对理解小羊的弱小无助和狼的凶残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中,袁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浮现在脑子里,从而体会词语的内在意思。她先教“喊”,对可怜的小羊的“喊”,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小羊“喊”时是怎么想的,从而赋予“喊”以具体形象的感情;接着教“嚷”,对狼的“嚷”,她引导学生想象狼逼进小羊时的凶相,再引导学生体会“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喊”代替“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嚷”含有无理取闹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来代替的。

语言的积累扎实。三位大师都能随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如,教学《开国大典》,考虑到学生描写欢乐场面词语的贫乏,斯老师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语让他们欣赏、积累,如描写部队行进的词语,描写红旗的词语,斯老师认为此类词语学生仿效运用都不是太困难的,然而不给一定的提示,归纳,却也易为学生所忽视。

三、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生释义

在中小学的课本上古诗和文言文还是占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师在教授时对字词的解释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曲解词义,误把随文释义当作了义项,有的不考虑文献性质而胡乱解释,如将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疑是”解为“好像”,事实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遥看”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没看到其景,但古人认为实有“银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这瀑布似乎是来自九天之银河,这正反映了当时李白的认知心态。还有,《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是“井干”的意思,并非我们现在的“床”。再如,将“唯贤是举”的“是”翻译成“适合”。事实上,这是一个宾语前置格式,翻译过来就是“举唯贤”,“是”是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在平时多读古代汉语的书,增加知识,在讲到这些翻译时就可以给学生最准确的知识。

四、运用修辞知识训练学生技巧

引导学生把理解和运用修辞的方法结合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巧妙的比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请你展开想象,也来个巧妙的比喻,赞美一下小丘。我相信同学们会想出很好的比喻。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学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第5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词语 创新思维 体会 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同志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性、极具创造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 笔者就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第6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1.坚持使用,敢于实践。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英语语言的规律,主要还是为了跟外国人交际,也就是能用英语听说读写译。这应该说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光靠理论的解释是不行的,要在实践中反复地、长期地训练才能成功。因此,有志于学好英语的同学,应该赶快拿起文章阅读,打开录音机收听,张开嘴说。多接触英语,对英语的领悟就会加深,也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对中国人来说,练好说的能力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怕出错,不怕别人笑话的勇气。中文英文,差别甚大,发音方法很不相同。开始练习说,肯定错误百出。这时候,一定要挺砖?没有开始阶段的“胡说八道”,就没有一口漂亮的口语。

2.起始阶段要格外重视语音语调。由于读音习惯的不同,中国人要说出标准的英语,很不容易。这就跟外国人学中文一样,让他们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也很困难。但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我们必须下决心掌握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中学生年龄小,是学习语音语调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语音方面打下好基础,将来终生受益。而中学英语说得不好,再大一些就不好改正了。目前的中学生中,很多人用心模仿外国人的读音,他们反复听录机,一遍又一遍地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大声讲英语,不怕犯错误,不怕别人说自己是中国式的英语,并在听说的实践中逐步接近英美人的口音。他们的作法是值得借鉴的。学习英语,应坚持听说领先的原则,尤其在起始阶段。我们看到许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发音很糟糕,却在那里用心地钻研语法规则,这真是本末倒置。须知语法规则以后是完全可以学好的,而良好的发音和口语能力一过了这一年龄段就不好弥补了。

3.抓好阅读。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的重要能力,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最便捷的手段。中学生应从精读和泛读两方面努力。所谓精读,就是仔细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将结构和意思搞明白。对不明白的词或短语,要翻查辞典,务求弄懂。文章读完后,还要学习归纳、综合和推理判断。有时候,将比较难的英文句子译成中文对准确的理解英文很有好处。中学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和一些英语名篇都可以作为精读的材料。泛读是中学生容易忽略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谓泛读,就是泛泛一读,只求了解大意,不去考虑句子结构和某些词汇的用法。泛读的材料多种多样,简易读物,中学生英文报纸,各类比较浅显的英语文章,均可以供中学生泛读。读这类材料时,不要一碰到生词就翻辞典,尽量靠上下文来猜测词义,除非一个生词反复出现,不知道意思实在影响理解全文,否则就不查。泛读还要讲究一定的速度,有时也不必逐词细看。泛读多了,语感就会强,还能逐步锻炼出跳读与扫读的能力。可以说,不会泛读的人,就不叫会阅读。

4.写作。中学生学英语还有一要事要做的,就是写作。听说读写其实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写的练习可以稍后进行,但初中生无论如何是应该经常写一写简单的英文句子。写作,可以使我们对英文的掌握更精确,也可以促进听说读的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写英语,开始要从写简单句练习起。逐步发展到五句话、十句话。初学写作时,可以依照中文意思译成英文,慢慢地靠头脑中的英文思维直接写出英文。初学写作要使用小词、小句子,也就是常用词和简单句。待有一定水平了,也可以适当用一些复杂结构,强调句型等等还要练习用好连接词语,因为连接词语用好了,可以使意思表达更准确,文章更顺畅。

背诵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学英语,只有在死记的基础上才能活用。背诵就是死记的第一步。背诵以背小文为好。如教材上的一些小短文、对话内容有趣,用词浅显,背诵的好处很多,可以使我们熟悉英语的词汇和结构,增强语感。由于背下来的东西已在你头脑中深深扎根,这就为你在使用英语时模仿英美人的句型打下基穿?否则,你该如何说?如何写呢?如果仅仅是从语法规则来编造句子,那样的英语很可能是不地道的英语。背诵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未来作积累。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中学背会的东西常常能永生难忘。没有中学时期的大量背诵,将来的在英语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困难了。

5.词汇与语法的学习。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学英语,只要跟着外国人说就行了,不必学习英语语法,也不要费力气钻研词汇的用法。这种听说万能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学生学习英语是有特定条件的,首先他们是中国人,中文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深深扎根,让他们在开展思维活动时完全忘掉中文是不可能的。其次,语法学习如果得法,会使学生在应用英语时更准确、更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另外,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也决定他们不会有较多的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他们更多地是在从事阅读的活动,而语法知识,对精确地阅读好处是很多的。

6.关于词汇的学习,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背辞典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合适。结合句子记单词好懂,好记,还会运用。至于说词汇量,中学生应首先掌握好课本上所学的基本词汇。当然对一些感兴趣的课外词汇记一记,也有好处,但不必专门花很多时间扩大词汇量。基础打好了,词汇量问题好解决。

第7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渗入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崛起,不但给现代教育带来极度大冲击,也给现代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知和感悟世界。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启动思维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点。可见,应用多媒体到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很多的优越性。

一是模拟真实环境,情感体验

世间万事,情最动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却很丰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语文当作纯工具性的东西,对语言做静态的分割,做技术上的分析,不注意用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或者语文教师为了说明或阐述一件事物,往往千方百计地根据课文内容用口头语言结合身体语言进行描绘,顶多制作图形或简易的模型辅助,但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掘语文字中的情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把课文中的描写真实地再现,带着他们进入自然的怀抱,接触真实的生活,让生活和自然美景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表现情感的语言文字。如《鸟的天堂》一课,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现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让学生感受和激发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草原》一课,当学生看内蒙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象是无边绿毯上的朵朵白花,满目翠绿,神情气爽,自然会产生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这种教学效果与教师让学生硬背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能比的。如《长城》一课,在长城全景图上,制作动画,让蜿蜒曲折的长城与龙的图像重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城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心同其情”地学习语文。这就是在虚拟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

二是增进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电教手段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电教手段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第8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

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实践性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创设和谐的环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以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要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中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二、运用求同辨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谋求惟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我们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求同辨异中得到创造性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那位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这样,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

例如,在计算机操作中方法是多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操作,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大家在众多方法中找到最简便快捷的方法。

三、注重联想和想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像,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还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记账凭证编制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先让大家想一想,手工做账时是怎么做的,有哪些要求,两者进行对比,然后再讲解。

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促使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第9篇:学前教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电教媒体;语文教学;选用原则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走入语文课堂已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但有些语文教师违背了多媒体的选用原则,过于重视课件效果,盲目扩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走进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于是,出现了许多不从实际教学出发,误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

一、音频、视频朗读代替教师范读

随着电教设备在学校的普及,许多教师喜欢在语文教学中播放音频或视频朗读,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范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音频、视频朗读是不能完全替代的。

有一次笔者在教授《琵琶行》时,为了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选择了视频朗读。那浔阳江头悠悠的江水,瑟瑟的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芦花,让学生在一个荒凉冷落、寂寞凄清的意境中,聆听琵琶曲的同时,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可是,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朗读时,他们却表示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个结果让我很快想到播放的视频把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看”画面上。于是,在下一次教学时,用教师范读代替了视频朗读。随着“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由高到低的起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显然,学生“听”和“看”教师范读时,已经与老师一起融进了这瑟瑟的秋风里,忧伤的音乐中。接下来,学生们争相选择段落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这节课便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结束。

古人云:“以吾身入其文中,方能识其真味。”可见,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融情入境至关重要。委婉悦耳、绘声绘色的示范朗读可以沟通师生与文本的感情,形成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范读是学生兴趣的“激发器”。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这是缺少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视频朗读所无法做到的。

二、花哨、繁多的画面代替语言品味

语文的媒介是语言,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教师“说”的引导。 同时,文字描写的意境,不可能全部由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更多是通过人的想象、联想体会到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是传统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一种要求。可当前一些语文教师脱离课本,讲究视觉冲击,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多媒体手段只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

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夜色诗情画意。读着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那里有诗、有画、有情、有意境。因此,许多教师从网上搜索大量精美的图片,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就将各种荷塘美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马上对荷塘月色有直观的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教法偏离了语文课的根本,舍弃文本,去欣赏大量图片,便演义成了一堂美术鉴赏课,品味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想象、感受情感等语文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起沉醉于语言的感性世界,欣赏语言的色彩,呼吸语言的芬芳,触摸语言的温度,咀嚼语言的滋味,聆听语言的心声,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与作者同悲共喜。

三、机械的“人机对话”代替了“人人对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本应是师生情感交流调控者的教师,成了课件“放映员”,师生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随课件进程机械运作,教师和学生都围着课件转。多媒体已经充当了“第三者”,插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机对话”取代了“人人对话”。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可见,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介入,以音频代替范读,以画面代替品味,以课件代替交流等毛病浮出了水面,多媒体俨然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失去了应有的教学辅助价值,成了束缚师生思维、限制师生互动的桎梏。如何更大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呢?

笔者认为应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认清辅助作用,可不用时绝不用

无论哪一种多媒体,都存在性能上的优与劣、利与弊。因此,可用可不用电教媒体的,就不用,以免画蛇添足。

2.明确文本特点,适时适度选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高水平地设计媒体数量,使用的时机等,发挥电教媒体的教育功能。

3.把握媒体特性,现代与传统兼用

毕竟电教媒体所展现的图像、声音、色彩等,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文字的感知,语言的品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4.理解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活动的中心。精心设计,让电教媒体充满弹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能够主动利用媒体自学,以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如果因为电教媒体的使用有很多弊端,就因噎废食,放弃使用;因其发挥很多作用就多用、滥用,都是不对的。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该出手时才出手”,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