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藏王菩萨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东阳木雕;佛教建筑;木雕装饰; 佛教个性
Abstract: Dongyang woodcarving belongs to the four kinds of Chinese woodcarving, and it not only famous for its plane anaglyph, but also famous for its unique decorations for architectures and furnitur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decorative and constructive styles of Chinese temples,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Wei and Jin eras, and the origins of decorative styles of woodcarvings in royal palaces,then to analysis the aesthetical and religious functions of the woodcarving decorations in Buddhist architectures. This article also contains some typical cases about the excellent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Dongyang woodcarvings in modern architectures, then to draw a conclusion: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Dongyang woodcarvings in Buddhist architectures should based on Buddhist icons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artists should express their idea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indication of specialized Buddhist culture, the oper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he display of Buddhist symbols.
Key Words: Dongyang woodcarving, Buddhist architectures, woodcarving decorations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至中国,由于初期并无固定的寺院,木雕艺术在佛教建筑中还没有用武之地。而汉代早期的中国木雕本身还处于“童稚期”,多用于生活与礼仪装饰,与建筑并未发生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一、光丽斋宇内的豪奢木雕,缘于魏晋时期比肩皇宫的寺院木雕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宣扬,佛教建筑的营造在中土大为兴盛。据北朝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河南洛阳城内及城郊有佛寺70余处。而这仅是“九牛一毛”,因为据史料记载: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永嘉之乱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社会遂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中国寺院营建的,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时期,木雕是否已在佛教寺院中被运用?《洛阳伽蓝记》给出了答案。其“卷一・城内”篇载:“(永宁寺)绣柱金铺,骇人心目……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由此可见,此期寺院,梁柱之上已用了木雕技艺作为装饰。景乐寺“有佛殿一所,像辇在焉。雕刻巧妙,冠绝一时”。修梵寺与嵩明寺“并雕墙峻宇,比屋连甍”……其余寺院,莫不“斋宇光丽”,装饰豪奢。
从上述记载,可以清晰看到木雕已经大量被运用于佛教建筑,且主要为两大领域:建筑空间与佛教造像。而且,此时的木雕艺术与佛教文化,已经形成水融之势――统治阶级沉迷佛教,特别赋予佛教寺院以平民难得一见的宫殿营造规格进行营建,从而既显示了佛的尊贵,又形象化地展现了佛国的富饶安乐。如建筑学家傅熹年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所言,神仙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例如: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黄琉璃瓦只有宫殿及佛殿可用,而王府及菩萨殿用绿琉璃瓦,可见诸佛菩萨受到皇帝颇高的礼遇。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林木资源相当丰富,为佛教建筑中的木雕提供了优质材料。木雕工艺也在这时期趋于成熟,并在佛寺中的运用出神入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技艺的成熟也与佛教寺院的大肆营建密不可分。
一直到清末,中国本土寺院的木雕装饰都呈直线上扬态势,而且从皇室蔓延到民间,带动了村落祠堂与庙宇的木雕装饰。
这个时期的佛教建筑装饰,是否有东阳木雕的身影?目前尚无史料确凿例证。但从流行民间的传说推测,唐代东阳木雕匠人已为在京任职的冯定、冯宿兄弟建筑府第,整体建筑大量运用了木雕作为装饰。可以料见,不甘于贫瘠资源禀赋束缚的东阳人,极有可能北上中原一带,参与修建宫观寺庙。明代,东阳木雕艺人被大批征召参与北京故宫建造,此际亦是中国佛教汉化南传的重要时期,佛教建筑中已大量出现东阳人的手笔。而宋代东阳南寺塔内的圆雕木质佛像,则从根本上坐实了东阳木雕技艺在佛教艺术中的应用。
二、木雕装饰的佛教功能,附于建筑艺术的佛法义理温柔说教
中国传统寺院的建筑雕饰,主要体现在各种构件上,包括梁、枋、斗拱、柱、额、椽,等等;同时大量运用于门窗、桌案之上。其紧密附着于构件,起到不减力而增美观的功能。这种木雕文化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营造佛国氛围、彰显佛教地位,从而吸引普罗大众虔诚信仰佛教、坚定修行心念――通过这种修行,有朝一日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同时,在这种环境艺术所构成的氛围,庄严、肃穆,令人高不可攀,从而使信众顶礼膜拜,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
西方艺术家认为:“雕塑呈现出一种时间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谧之中,神的力量愈发穿透时空。”其实,这种观念是中外共通的。否则,人们就不可能在西方的教堂与东方的寺院中,看到如此之多的雕塑艺术品。几乎每一座宗教建筑,都是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共同构建的艺术殿堂,以空间与装饰两种艺术形态的合而为一,形成独立于传统民居之外的特殊体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寺院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静的灵活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间接阐述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侧面开放”的布局,导致步入寺院的信众极易受寺外山水画般的风光吸引,故而木雕装饰成了吸引人们注意力不可或缺的手段。试想,信众行走于深山幽林之间,欣赏着群山、松柏、流水……假若进入寺内,抬头只见殿堂空落,唯有佛像,势必会礼佛完毕就匆忙退出,无心再作流连,转而到室外欣赏殿落与亭廊相互呼应、组合变幻所展示出的和谐宁静、含蓄蕴籍的韵味,佛教借寺院而宣扬“净土修行”的意旨难道不大打折扣?而如果寺院中有众多画面丰富、内涵深厚的木雕装饰,信众行走其间,细细端详,就会受到无形教育与感化,这种直观而感性的教育与感化,比无言而机械的参拜更能深入人心,从而提升佛教文化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中国木雕特有的文化功能之一。同时,这些木雕装饰提供的游览功能,使人们不像进入欧洲大教堂那样,感觉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神明的保佑;相反,众多木雕既张扬了木质温暖的亲和力,雕刻的内容又让人仿佛置身生活空间,构成了佛教的“生活化、世俗化”传播特点,令人产生亲近。
同时,寺院环境清幽深绝、晦明不定的空间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镂空门窗对光线的过滤与光线的自然移动,构成迥异于其他凡世场所的独特审美意趣,这种门窗也因此成为木雕装饰的重点。从我国现存的宋、辽、元寺院遗构看来,正殿前有着逐层抬高的台阶,当信众踏上第一级台阶,仰头就能看到殿内佛像头部。而随着台阶抬升,人眼视力逐渐被门墙遮蔽,只能看到佛像下部。此时,吸引信众目光的就换成了建筑上的装饰,雕饰于木构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及佛教通识符号,既避免了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的单调感,又在逐渐丰富的佛教视觉艺术中,唤起心头的神圣与皈依感情,形成无言的教化。
三、佛教个性的木雕表达,对于地方文化与佛教符号的有机融合
2013年8月,安徽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高99m的金地藏铜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当下唯一的佛教文化综合体,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一期的核心建筑“弘愿堂”大量运用了东阳木雕作为装饰,是东阳木雕界继无锡灵山梵宫后的又一装饰杰作。该作品借助传统木雕技法与创新木雕语言,结合传统佛教建筑装饰仪轨以及现代室内空间装饰艺术,体现了对东阳木雕在佛教建筑中的装饰功能与模式的探索性尝试,其意义可以总结为三方面:
1.对特定佛教文化的表达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因此,地藏菩萨的“大愿文化”是木雕装饰的核心主题,如此也有利于形成这组建筑显著的识别符号。何谓大愿?佛教经典专指地藏菩萨发下的愿语:“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此,“大愿文化”也可称为地藏文化。这一抽象的“愿语”,该如何用木雕语言进行直观诠释?用平面浮雕形式讲述地藏菩萨本迹故事及金地藏卓锡九华的故事,可以感性展示大愿文化的本相。根据东阳木雕构图技法设计的8幅大型浮雕作品,安装在弘愿堂中庭壁龛内,打造出环形的视觉重点区域,品读此组木雕作品,让人对九华山地藏菩萨的缘起与发展历史,一目了然,并与其他佛教名山文化加以鲜明区分。
地藏文化依托九华山水形胜而形成。明嘉靖修山志,陈凤梧撰序:“大江以南,山之峭拔而秀丽者,莫如九华。盖其高数千丈,上有九峰,若莲华。然合诸峰,凡九十有九,扶舆磅鳐之气,实于是乎钟焉。然其地僻在青池之南,去江百里而远,故禹迹之所不经,职方之所不载。自昔以九子称,至唐李太白始易今名,咏之以诗,且读书其中,而九华名遂闻于天下。”此序道出了九华山的形貌特点与得名由来,也为用东阳木雕表现九华山地理文化提供了依据。因此,弘愿堂二层展廊圆形壁龛内安装10幅人物图案主要表现九华山历史衍变过程中重要人物及重大文化传承事件,其内容分别是:杯渡开山、李白更名、冠卿录迹、宗杲传宗、无L应身、阳明宴坐、智旭弘法、弘一教赞、仁德发愿、朴老寄怀。将自古至今与九华山有关的著名佛学与文学、理学等人文佳话“一网打尽”。这些作品以东阳木雕深浮雕技法制作,形制为圆形,直径为1.1m,寓意佛教中的“圆满”“圆融”。
2.对当地传统营造的运用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处安徽池州,整体建筑大量运用了徽派建筑典型符号,如马头墙、牌坊、花窗等等,融入金地藏渡海来中国时的唐代建筑风格、金地藏金乔觉的祖国新罗的建筑风格。根据中国佛教建筑“室内与室外互为联系”的特色,弘愿堂木雕装饰大量借用了徽派建筑的营造特征。最显著的是中庭莲瓣形壁龛上方,装饰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门罩,又称“垂花门”,整座门罩用了浅浮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玲珑剔透,富丽堂皇,衬托着龛内紫红色的大型浮雕地藏菩萨本迹故事与金地藏驻锡九华山的过程,典雅庄重。
中庭“九华地形图”上方的圆形“藻井”四周装饰围栏与栏板,其中的栏板采用了徽派建筑的挂落形制,这种栏板也大量应用于东阳传统民居与家具中。而东阳籍著名学者王仲奋考证,所谓的徽派建筑,其实是由“东阳帮”工匠依据东阳传统民居的营造法式建造而成。栏板上的图案,雕刻的是安徽民间文化佛教故事。由于“九华地形图”体量庞大,而弘愿堂层高并不突出,为了便于观看九华地形全景,设计方案将中庭天花板打通,使游客站在二楼围栏边,俯瞰九华地形图,同时可以近距离观看栏板上的图像。因此,这部分木雕主要采用浅浮雕技法,在射灯照射下,层次丰富、雕刻细腻的画面显出皖南地区特有的典雅气质,完美衬托了这一宏大、庄严的徽派佛教艺术空间。
此外,在空间的分割上,冬瓜梁、狮衬等构件也兼具了东阳与安徽建筑的特色。尤其是狮衬,其形式与作用等同于东阳的“牛腿”,起到撑拱的受力作用。但在徽派建筑中,由于这种撑拱多雕刻成狮子形状,故被称为“狮架”。在这里,它完全不起受力作用,仅被用于装饰。狮衬、斗拱、挂落、马头墙、格子门等徽派建筑元素,勾勒出鳞次栉比且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营造出“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子窗”的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
3.对佛教通识符号的展示
佛教通识符号繁多,该如何选择反映九华山大愿文化的符号,再以木雕装饰予以表现?根据建筑内部整体设计方案选择了以莲花作为主图案。清乾隆皇帝曾为九华山题字“芬u普教”,“芬u”是莲花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俗称“白莲花”。“普教”意为普众回向、广施教化。这正与地藏的大愿文化不谋而合。位于弘愿堂贵宾接待室及讲经堂内的圆形莲花壁龛,将东阳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技法有机结合,融入背景装饰,显得空灵通透,层次分明,高贵典雅。弘愿堂大厅的顶部是一簇簇美轮美奂的莲花藻井,藻井四周是一片片舒展的花瓣,在灯光的烘托下更似佛光普照。同时,弘愿堂墙面壁龛上都有一个统一的装饰造型,形似一把钥匙。这些“钥匙”,也嵌入了东阳木雕雕刻的莲花图案,象征佛法乃开启心门的心灵之钥,也是启迪心智的智慧之钥,更是进入艺术殿堂的方便之钥。
此外,弘愿堂中庭8幅木雕壁龛的上方的毗卢帽(又称五佛帽)木雕造型,也采用了佛教符号,正前雕刻的是五方五佛,从左往右分别是不空成就佛、阿弥陀佛、大日如来、阿z佛、宝生佛。壁龛的下面是莲花座,周边是大理石雕刻的舟形背光。这是地藏菩萨造型的一种抽象表达――头戴五佛帽,脚踏莲花座,身体散发着舟形背光。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内的木雕装饰,既严格遵循了传统佛教建筑的仪轨,又完美体现了九华山地藏文化特性与安徽传统建筑风格。某种程度而言,它是对灵山梵宫为代表的东阳木雕佛教建筑现代装饰模式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更为显著,徽派特征、地藏文化特征非常显著。同时,通过木雕语言与现代环境空间艺术的结合,使弘愿堂内的生活气息更加明显,实用功能也更突出,出色的木雕建筑装饰效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在颇看重家庭伦理的东方人心目中,生育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如果婚后久久不孕,在寻医问药无果的情况下,很多人便转向求得心灵的安慰。有很多地方,便是因为传得玄之又玄的“灵验”求子事件,而成为知名的求子目的地,引得众多善男信女。带着信仰目的去瞻仰和朝觐,既放松了心情,又达到了安慰心灵的目的。
理由,有时候比行动更为重要。
泰国曼谷求子圣坛,壮观的生殖崇拜让人脸红心跳
泰国被称为千佛之国,同时也是一个崇尚生殖崇拜的国家,比起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地的生殖崇拜,泰国的生殖崇拜形式更多样、更活泼,甚至颇有喜感。
在曼谷的瑞士奈乐特公园酒店后面,有一个不为游客熟知的Lingam圣坛,圣坛周围散落着数以百计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木制和石制雕塑,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让人看起来脸红心跳。如此之多“身形巨大”的生殖图腾成堆成堆地陈列,用“壮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
这个圣坛是为了纪念一位叫Jao Mae Thap Thim的女神,据说她住在这里的一棵榕树下。据曼谷神话记载,一名妇女在这个圣坛许愿后成功求得一子,从那以后,想生孩子的女人都会来这里许愿。
灵验指数:
旅游指数:
日本东京增上寺,捐一尊小婴石像求子安胎
众所周知,春天里增上寺是日本东京著名的赏樱胜地,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里还是日本著名的求子胜地,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求子或安胎。
增上寺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芝公园,是一座净土宗寺院,山号为三缘山,全名为三缘山广度院增上寺。增上寺既是日本净土宗镇西派的七个大本山之一,也是江户幕府德川家族的灵庙之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增上寺,现在位址的周遭拥有三十多间子寺院,其中更有多处是日本所指定的文化财产,俨然形成这地区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
增上寺院内,供奉着主管生子或安产的迷你地藏(千躰子育地藏尊),日本人喜欢在这里捐一尊小婴石像,写上自己的姓氏,或为它们换上新的红帽和围脖,祈求早生贵子或安胎。这些错落有致的小婴石像是增上寺最著名的一条风景线。
灵验指数:
旅游指数:
普陀山上百子堂,拜一拜最灵验的求子观音
浙江的普陀山,素来以供奉有“最灵验”的求子观音而扬名海内外,每年都有许多新婚夫妻专门到普陀山烧香求子。
普陀山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以及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因与观音故事有关,而披上了观音的灵光,笼罩着美丽的神话。除了颇有名气三大寺院和众多佛塔,普陀山还有另外一处求子超灵验的百子堂。
百子堂送子楼的送子观音是求观音赐子的最佳之地。早在清康熙“柏子庵”时期,该庵堂观音送子“有求必应”的灵验事例就数不胜数。送子楼修建后,百子堂求子观音更是名闻遐迩,蜚声内外。据记载,如果拜一拜这里的观世音菩萨,生的男孩会集福德智慧于一身,生的女孩美貌与品德兼修。看来这里的菩萨不仅可以保佑生子,还能保佑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呢。
灵验指数:
旅游指数:
有求必应的泰山奶奶,山顶上“拴”个娃娃带回家
到泰山求子,也被称作“拴娃娃”、“押子”,是泰山信仰民俗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民俗事象。
到泰山上拴娃娃,比较有名气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山顶碧霞祠送子娘娘殿,山下王母池,登山半途中的斗母宫。除了这三处以外,泰山上几乎凡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都兼有为求子者送子的职能。泰山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和王母娘娘的神案上,常年摆放着很多泥娃娃,这些泥娃娃大都光着身子,有的戴着红兜兜,带着项圈,或坐或爬,都是男孩,而且还故意夸张地露着“小鸡儿”。
婚后多年不育的妇女,来到神案前,烧香叩头,祷告一番,然后便从神案上选取一个泥娃娃,交给主持仪式的道士。道士取出一根红绳,拴在泥娃娃的脖子上,红绳的一端系着一个铜钱,道士摇动红绳以钱击罄,一边口中念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之后,道士会给未来的小孩起一个通俗而吉祥的乳名,嘱咐回家把泥娃娃放到卧室里。按照传统的说法,泰山上求得的孩子不能到泰山上来,因为怕老奶奶把他收回去。
近年来,到泰山上求子的人在拴娃娃以后,还要在树上拴一个红布条,名为“拴子”。如今,满山遍野的红绳倒成了泰山的一景。
“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故称元月,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年中元节是哪一天介绍,欢迎阅读!
2021中元节是哪一天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中元节也叫做鬼节、七月半,佛教把它叫做盂兰盆节。同清明以及重阳节相同,都是祭祖大节,同时还是汉字文化圈诸国的文明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的正月十五叫做上元节,乃庆元宵,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把七月十五叫做中元节,祭奠先人;十月十五叫做下元节,乃食寒食,敬拜伟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的来历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来到了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那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十分之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实在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然恂私情,让看守牢房小鬼偷偷的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也都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不是国家节假日中元节是我国民间缅怀和纪念已故亲人和先祖的最大的专项节日,在中元节当日及之前的几日里,有许多祭奠已故亲人和先祖的各种仪式。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元旦,春节,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国庆。这其中就不包括中元节,所以就没有假期了。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菩萨为了拯救众生而投入地狱,看似下地狱,对他而言却与上天堂无异;而现实中的一些人,为了救助对方而结婚,看似步入幸福的天堂,其实却游走于地狱的痛苦边缘。
有一对夫妻就是如此。她从小丧母,生活困顿,窘迫得只能住在单位的小仓库里。他看见她这么可怜,就娶了她,想给无处安身的她一个自己的家,更想通过自己的帮助,让她能够幸福,不再那样可怜无助。时间一天天过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妻子并没有在这场婚姻里感受到幸福,反而时刻担忧自己被丈夫抛弃,更无法回馈他的感情。而那位一心拯救妻子的丈夫,反而在这场绝望的婚姻里崩溃了。
丈夫的善意没有错,但是他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拯救方式,因为婚姻可以是爱与情、灵与肉,但绝不是一场拯救。
拯救是英雄的热血,是巾帼的慷慨,是伟大的崇高,是不世的大爱。但是,它不能用于婚姻――一个只有我和你、夫与妻的狭窄空间以及一段长达一生的漫长日子。
因为拯救意味奉献,它注定施与者会高高在上;因为拯救是单向的,它注定接受者可能无以为报;因为拯救生于忧患,它注定可能要死于安逸;因为拯救发于瞬间,它注定要被岁月销蚀。
你站得那么高,我怎么才能接近你?你给了我那么多,我怎么回报?我能有今天是依赖你的支撑,一旦你离开我,我的日子何以为继……在拯救式的婚姻里,受救者心怀感激,诚惶诚恐地过着仰人鼻息的日子,像菟丝花一样紧紧依附,不敢忘恩负义;施救者,在比萨斜塔一般的失衡婚姻里,极力隐藏着业已摇摆的信念,将婚姻当成慈善事业一样苦心经营,即使千疮百孔,也不敢舍弃,害怕背负始乱终弃的恶名。一个从一开始就不平等的婚姻,一段即使痛苦也不敢终止的感情,如何会让人感觉安全与幸福?
所以,我欣赏那些为爱而结婚的人,但担忧那些为了拯救而迈入婚姻的人。曾经有的人,仅凭10分钟的电视报道,就决心嫁给素未谋面的残疾流浪者;还有的人,顶着所有人的压力,嫁给了因为见义勇为而失去的英雄……这些带着拯救情结的人们,是那么崇高,却又是如此悲壮。就像荆棘鸟一样,将身子扎入荆棘之中,哪怕此时的歌声宛如天籁,但是却注定与痛苦共存。她们的下嫁曾经让很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她们的美好与纯洁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但是,这种建立在怜悯与感动的拯救式婚姻里,究竟有几分爱情?10年之后,她们是否也在期待着别人的拯救?
其实“二郎洞”这个名称,是七十年代铁道兵89210部队48团在此施工时命名的,是一个根据藏语的“阿郎(gling)”读音,以音生意而创造出来的词汇。当时的工程队还将“二郎洞”这三个字用红漆醒目书写于洞口。从此,很多人把本土民众本原的名称“甘珠尔洞(bkav-vgyur-brg-khung)”置于一边,逐渐被边缘化。而以“二郎洞”三个字为鉴,心安理得地掘出许多有关二郎神的历史传说,与之匹配,与之对号入座。殊不知它的本来面貌,不追溯其出处来源,使“二朗洞”之说不胫而走,随之而来的学术“论证”更是纷至沓来,似乎跃然成为一个早已定论的事实。尚有人就此不甘心,煞费苦心地将“二郎洞”又“研发”成什么“西王母石室”等等,把《汉书・地理志》、《汉书・郡国志》、《十洲记》、《西宁卫志》以及《西宁新府志》对于西王母石室的坐标定位于临羌(今湟源)的记载于全然不顾,执意塑造二郎神与西王母在此活动过的历史背景,俨然将其化为一个史实。更有甚者,借二郎神及西王母的神秘传说把此洞用文学艺术手法描述得活灵活现,浮夸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
近些年来,诸如此类的有关文章及报道更是目不暇接,不绝于耳,致使以讹传讹之说的“二郎洞”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给学术界造成了一个莫须有的虚构文化,啼笑皆非,实在是个天大的遗憾!
对本土历史的偏见
传说此地为二郎论者,大多在谈论天峻地区藏族历史时以清朝末期的北迁入居作为源头来看待,从而对当地藏人的历史传说带着一种偏见的心态,总认为他们的口传历史不那么悠久,不值得借鉴和引用。这个错误的判断造就了这些以专家自居者的偏见。其实根据藏文史书以及历史传说,藏族先民自古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尽管后来有一些外族的融合,但还是有一定的延续性的。根据藏文史料《嘛呢宝训集》、《贤者喜宴》、《柱间史》、《递吾宗教源流》等记载,大约公元三世纪之前,这个地区为古代藏族氏族部落董氏(ldong)和折氏(vbri)的地盘,这个时代青藏高原上的藏族部落先后经历了十二邦国和四十个小邦国割据状态。于三世纪末开始此地等环青海湖地区的古藏族部落逐渐被西迁入侵的鲜卑人吐谷浑所统治,直至公元640年,吐蕃将此地纳入己下,完成了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大业,天峻一带成为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的腹地。公元845年吐蕃王朝灭亡之后,此地还一度被称为宗喀王的吐蕃王室后裔厮统治近一个世纪。元代至明代一直有藏族部落在这个地区繁衍生息。到明代晚期(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此地先后受到东蒙古亦不刺、阿尔秃厮两部迁居和这之后和硕特部的入侵,当地藏族部落大规模南迁至黄南、果洛一带,近两百年之后的清朝末期又北迁入居故土至今。
以上是此地历史的简短概述,在各朝各代史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地的历史沿革中最使人联想到断层的阶段就是蒙古各部入居之后的时代背景。但是根据历史资料,在这个历史时期,蒙古各部入侵迁居此地之后,原有的藏族各部不是一个不留地南迁而去,有相当一部分对蒙古首领俯首称臣的藏人留在了这片故土上,与蒙古民族共同生活下来。如今海西地区的蒙古族前辈们的语言及服饰起居习惯于藏族的风俗就是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结果。不仅如此,海西地区的蒙古族还保留和传承着一些藏族古代地名的原因也在于此。后来,清朝末期参与洛桑丹津反清时的众多藏族士兵都是来自此地与蒙古部落杂居的这些藏族人。从另一方面讲,南迁之后的这些藏族部落也不是一直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异地他乡,而是不间断地北迁故土,又不间断地被迫迁返当中度过了近二百年的游牧生活。这些历史事件在《明史》中有较详尽的记载。最终,罗桑丹津的举兵反清失败之后,这些南迁藏族部落(汪什代海、果密、日安等)才得以重返故土安居。
因此,根据上述背景资料,我们可以断言,天峻县及都兰县地区的藏族部落返迁入居的历史事件不是开始了历史,而是延续了历史,此地的历史主脉是延续的,而不是断裂的,尤其是一直到明代晚期此地的藏族历史一直是连贯的。否认这个实史,就意味着丢失了本地历史的最初轨迹。所以,研讨此地的历史,以清朝末期为起始点,既不合常理,也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公正之原则。那样的论证,最起码都解释不了海西地区数以万计的藏族先民古墓。
关于藏语“阿郎”
“阿郎(gling)”是格萨尔这个名称在藏族民间所称郎・格萨尔的简称,这个“郎”字在汉语记音时由于声韵母的差异产生“阿郎”这样的译音。格萨尔在裕固族、土族等地流传的如《阿布郎创世》、《二郎娶亲》中的“阿布朗”与“二郎”都是在指格萨尔,而不是说什么二郎神。
如今,《格萨尔王传》学术界认同格萨尔实为历史人物,因此天峻地区有关格萨尔的传说也与其他藏区一样是古老而富有历史色彩,是具有史实因素的,根本不是什么很近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些学者把该地区这些格萨尔传说说成是 “藏族人民移居天峻后,也有为崇拜藏族人民的大英雄格萨尔王而开始传说的故事”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那样,最起码把该地区沿用至今的“疏勒(gzhog-leb)”和“羌柴达木王(vjangs-tsa-vdam-rgyl-bo)”“喀喇昆仑山(gyag-ra-smug-bo)”“羌紫山(vjang-ri-smug-bo)”乃至整个海西地区的古老藏语地名都无法解释的。
由于“阿郎”与“二郎”的相近发音,再加上格萨尔与二郎神共同的神话特点及英雄形象,格萨尔在甘青等汉区流传时往往与二郎神相提并论,从而把格萨尔的一些故事强加与二郎神,创造出另类的故事。如“据传:二郎神杨戬路过此地,见此地山明水秀,又是东往西去的大路要道,但地处偏僻,十分荒凉,不见人烟,往来行人到此,只有露宿草地,便拔剑削下了那座高峻大山的这个带石洞的山峰,置于大道之旁,供行人投宿(又说该智合崆是杨二郎静修处),故曰‘二郎洞’”。可见,此传说分明是以格萨尔征讨霍尔时的故事情节蜕变形成的。这个故事原形在当地藏人中是这样流传的:“格萨尔王与霍尔大战时,其弟壤吾叶德合在此战死,格萨尔悲痛之余拔下剑,一刀削下关角山的山头置在山谷中央,又用剑戳成一洞,在洞内静修诵经,为其弟念颂《甘珠尔》108部,历时九年九月零九天,终于将其超渡成仙”。
暂且不说《格萨尔王传》的史实成分有多高,不容置疑的是因为这个故事,造就了当地藏族人民称此洞为“关角智合崆”,为藏语“甘珠尔岩洞”之意。洞内桌上所置108枚石子和洞墙砌的108块长方形石块也被传为代表《甘珠尔》经108部。其所在地的“关角沟”和“关角丫豁”皆由此而得名。那座削下山峰的山,更名为果罗山,意译则为“无首山”,现在位于关角智合崆的北边。
当地还传有对甘珠尔石板的另外一版本,但这个故事分明是后人以以上故事为基础增加了佛教思想。故事是这样的:“赤松德赞时代,萨霍尔堪布莲花生大师,降服妖魔鬼怪,众生灵及天龙八部,发扬佛法,其后浊世野蛮时期,周围的毁坏誓约的魔鬼拥向前藏,千位佛、莲花生大师及神变的格萨尔王,将假约上签字的血眼刹女,用神变智慧的剑,砍下血淋淋的头,将血眼魔女压在这山下。唯有菩萨心的缘法,真诚的誓言又盖上信誉的印鉴,在修练的印鉴旁又盖上坚如磐石的《甘珠尔》印,格萨尔王叫三遍“嗦”声,包括傲慢鬼神八部,顺从地接受。关角沃赛智合崆(关角智合崆),未来由谁来信仰,可消除烦脑和障碍,二利(自利和他利)事竞成。这块地方东方有日杰伦宝圣山,南方有察措嘎木(茶卡盐湖),西方有阿萨香哇大树,北方天峻圣山巍峨屹立,此地的景观秀丽奇特。朝圣时,围其转一万圈,一切灾难就会自行消失,转七千圈就会得到如意妙果。磕一百个头就会消除灾难,磕一千个头就会得如意妙果,磕三千个头就会得共同成就和不共成就,到这里巡礼朝圣和磕头的人们,赐于共同成就不共成就的吉祥,消除一切衰败让青春焕发。莲花生大师神变和格萨王的能力,从魔地到这里,制止一切妖魔鬼怪的危害,压制无常鬼域野蛮的祸害,世界和平藏区幸福”云云。
岩洞名称的出处还可通过著名探险家俄国布里雅特蒙古人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的传记《佛教香客在圣地》一书中的描述得到例证:“早上八点十五分动身上的路,一直走到一个叫甘珠尔・丘卢(甘珠尔石块)的地方。在一块异常宽阔、平坦的谷地中间矗立着一座小石山。小石山的西北面有一个大洞穴,可以骑马走进此洞穴,向后转个弯,还可出来。该洞穴的洞口有一堵用大石板垒成的小围墙,高约丈余。石板端的边缘处有凸缘,这是作为墙盖用的。洞口对面的围墙上装了个大门,大门完全是由大石块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门两边的短墙由于时间的关系向外倾斜着,造成两道裂缝。洞穴左面的那道裂缝小一些,它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因为,据传说,有一位王公的公子曾经在这儿被挤死了。右面的那道裂缝被认为具有清洗罪孽的功效。在这里,我正好看到了一些男男女女是如何尽心竭力地穿过这道裂缝。他们相信,如果一个人是有罪的,那么裂缝便会缩小并长时间地折磨他。罪孽深重的人是根本无法通过这道裂缝的。”
崔比科夫先生在有关此地的描述意提到了“甘珠尔・丘卢”,这和藏语甘珠尔石板是相吻合,从中也可以证明到“甘珠尔智合崆”这个名称自那时起就在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王公的公子被挤死的故事”,这分明指的是格萨尔王的侄子壤吾叶德合在此战死的传说,在此不用赘述。因此,这个一个世纪前的记载也说明这个岩洞的出处源自格萨尔,而并非二郎神。
藏文史书《世界形成志宝贝经珠》中也有格萨尔王在此修行云云之类的记载。
靳玄生先生的《青海历史的古迹》一文对这处景点的围墙描述时除描述了些石板情况外,“甘珠尔”的汉语异记,大藏经经律论,没有什么二郎洞之说。
另外,诸如这个地方的有关格萨尔遗址传说,还有快尔玛(红城)乡的“雅则红城”,称之为霍尔城堡;城墙上的据说是霍尔坦夏色波鸟“乌鸦”的石头模型。方圆四周,有相传各路霍尔在此商议入侵岭国事宜而集会的“霍尔措合”;辛巴隐藏犏牛的“作莫贡隆”;森达阿东追赶霍尔马群的“阿东贡卡”等等符合霍岭大战某些故事情节的事迹也是一个例证。
关于汉语“二郎神”
关于二郎神的原形,其来历有五种说法: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说,隋代嘉州太守赵昱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记玉皇大帝外甥杨戬说、晋襄阳太守邓遐说,还有一个相传是四大天王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二子独健说,以上都一致尊为灌口二郎神。关于二郎神的这些来历有些显示为历史人物,有些则为神话人物,将其供养为守护神,大都集中于如今四川地区,且没有青藏高原东北一带这一说。
就中国内地民间俗神信仰而言,二郎神的影响相当广泛。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的二郎崇祀为正宗,至今在都江堰岷江东岸还有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兴盛,凡驱逐疫鬼、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无不借二郎神。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该地区的地名、山名,但从来没有传说在西部青藏高原形成二郎山名,或者地名。
有人以所谓“二郎洞”附近曾发现“长乐未央”、“常乐万亿”数块古代的碎瓦片来引证这个推理。笔者认为这些不足以证明与二郎神有什么因果关系。把汉代瓦当作为此洞为“西王母石室”依据更是没有根据的。请看看这个地区与汉朝的关系就会明白这个道理。“长乐未央”、“常乐万亿”这两种瓦当可谓是当时的皇帝宫城御用建筑材料。这个地区的古代原住民不管是羌部还是吐谷浑国,都有着向慕华风的思想基础,因此,把这些事件看做一种借丝绸之路,相互文化交流的产物何尝不可呢?况且这个地区还夹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之间。诸如现代社会流行的建筑风格,国度之间、种族之间的相互穿插流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制约而进行着,即便它包涵什么族群的文化。如果那样的推理成立,以海西地区出土的古波斯文字和古波斯纹饰的文物也可以引证许多关于古波斯的神话传说了。因此,以这两个瓦当来“引渡”二郎神是说不通的。
不仅如此,而且把这个故事里的山洞言之凿凿地称之为“西王母石室”,把天峻参康说成“昆仑山祠”,强行与二郎神有关的故事匹配,搞了个子虚乌有的话题,实在是无中生有,贻笑天下。
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艺术
概述东西塔与瑞云塔的雕刻作品,分别代表了当时福建地区雕刻工艺的高超水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
1.东西塔及其雕刻概述: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左右两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塔相距约200m。东塔名镇国塔(见图1),高48.27m;西塔名仁寿塔(见图2),高45.06m。西塔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间,为花岗石仿木八角形攒尖顶空心楼阁式建筑,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层层收分,塔内中心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结。东塔建造时间比西塔晚10年,建筑构造与西塔基本相同。东西塔从整体造型到营造结构设计缜密、工程浩大,反映了13世纪闽南乃至福建地区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东西塔每层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共160尊,在须弥座上还有佛传图40幅、花卉鸟兽图48幅以及负塔侏儒16尊,这些雕刻使东西塔犹如一幅佛国的缩影,反映了佛教发展概况与佛教义理规制。虽然东西塔雕刻是南宋时期的作品,但由于泉州地处中国东南部,中原文化传入需一定的时间,因此文化发展速度较慢,所以还保留了部分唐代雕塑圆满、雄浑、大气的风格特征,同时又兼具宋代秀婉、细腻的特点。东西塔塔身雕刻的丰富与壮观在同时代我国其他古塔上是少见的。南宋时期,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已接近尾声,所以东西塔雕刻可以认为是对我国佛教石雕艺术新的传承与发展。
2.瑞云塔及其雕刻概述:瑞云塔(见图3)始建于明万历34年(1606年),是福清人万历首辅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和知县凌汉聊募捐兴建,并由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与施工,最终于万历43年(1615年)完成,前后历经10年。瑞云塔建筑样式美观,造型挺拔,雕刻精湛,外观线条和谐,是典型的中国南方风格的楼阁式石塔,堪称明代石塔的瑰宝,1965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瑞云塔为仿木构楼阁式空心塔,平面正八角形,共7层,高34.6m,由基座、塔身、塔盖和塔刹等4部分组成,塔身外设走廊,每层有腰檐,外形力求仿木构造,突出斗拱、梁柱等各种构件的作用与特点,逐层略有收分,整体造型笔直,古朴典雅。瑞云塔塔身自下而上布满了400余幅精美的雕刻,有佛、菩萨、罗汉、高僧、金刚、飞天、力士、麒麟、狮、奔马、玉兔、鹿、猴、花卉、树木、山水等形象。瑞云塔不仅外壁雕满了浮雕,而且塔内也有雕刻,每层塔心室内均设有佛龛,左右两边雕有菩萨、罗汉等像,甚至在每层台阶通道的顶部还刻有观音造像,堪称明代石雕的精品。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艺术虽创造于不同时代,相距达350余年,但均代表了当时民间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作为塔,它们之间有不少相同点,但也有许多差异之处。
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的对比
由于东西塔是由僧人主持建造的,具有浓厚的佛教义理和妙胜的含义,其中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东西塔的雕刻内容紧密结合佛教的主题思想。东塔雕刻以佛教修行的5种境界即五乘为标准,从第一层到第五层依次为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与佛乘,并按照人物之间“性类相近,相应对称”的关系,每两尊一对排列在塔门和佛龛两边,形成尊卑有序、层次分明的佛教人物图,表现了东方娑婆世界的佛教精神。西塔代表的极乐世界提倡众生平等,因此,人物排列没有东塔如此分明的等级次序,而是相互穿插,每一层均有佛、菩萨、罗汉和高僧像。瑞云塔是由当地官员倡议建造的,具有佛塔和风水塔的双重功能,因此,雕刻在内容和排列上比较自由,不仅有佛、菩萨、罗汉、僧人等人物,还出现了大量与佛教关系不大的雕刻题材。通过对比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题材的差异性,可以窥见古塔雕刻艺术演变的状况。
1.佛菩萨造像的对比
东塔的佛菩萨雕刻严格遵照五乘来排列,第四层与第五层分别代表菩萨乘与佛乘,因此,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宝华菩萨、地藏菩萨等均在第四层,而第五层则为圆佛、通佛、三藏佛,以及释迦牟尼佛。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从二至五层,均有菩萨造像,如第二层的香积菩萨、妙音菩萨,第三层的无名菩萨,第四层的观世音菩萨、相信菩萨、光明菩萨、月光菩萨,以及第五层的清凉菩萨、宝昙华菩萨等。这些佛菩萨像都位于塔壁上,形象高大,刻画生动。瑞云塔佛菩萨像所处的位置相比东西塔较为隐蔽,如塔第一层塔壁除塔门外,其余七个面每一面塔壁佛龛上方有并列5尊结跏跌座的佛像,7面共35尊,但体量较小,动态统一,刻画简洁。二至七层塔壁外面,并没有佛菩萨像,只是在每层塔心室正中的佛龛内安放佛像,而只有第三层塔心室佛龛两边各有1尊普贤菩萨骑象雕像与文殊菩萨骑狮像。另外,每层通往上一层的石阶上方,分别雕有1小尊观世音菩萨像。总之,瑞云塔的佛菩萨造像相比其他雕刻数量少,体积较小,造型变化简单,均位于较次要的地方。可以看出,造塔者无意强调这些佛菩萨圣像,只起了点缀的作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东西塔雕刻十分突出佛菩萨形象的威严,而瑞云塔的佛菩萨像更像是其他雕刻的配景,这说明东西塔更加注重佛教意蕴的缔造与渲染,而瑞云塔的佛教气氛相对较弱。
2.高僧、罗汉造像的对比
东西塔高僧、罗汉造像的位置是遵照佛教中的规范顺序排列的。东塔第二、三层分别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因此高僧、罗汉等像均集中在这两层,其中,寒山、拾得、丰干、法显、玄奘、宝志、慧思、道宣以及布袋和尚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都出现在第二层,代表他们的是声闻乘,而阿难、迦叶、普化、长眉、佛图澄、目连尊者等代表缘觉乘,均位于第三层。代表西方净土的西塔则各层塔壁都有高僧和罗汉形象,如第一层的普化和尚,第二层的寒山、拾得,第三层的目连尊者,第四层的唐三藏,第五层的香严大师,其中西塔第二层上的香积菩萨头戴七宝冠,项后有圆光,弯眉秀目,身穿天衣,脚踏莲花,左手执一只香炉,右手将檀香放入香炉里,而第三层的迦叶摩藤尊者圆光头顶,大耳穿环,面部丰满,身穿袈裟,左手施智慧印放胸前,右手执扇。东西塔的高僧、罗汉造型均较端庄严肃,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包含宗教意蕴。瑞云塔每层塔壁都有许多高僧、罗汉造像,数量比佛菩萨像更多,排列顺序较为自由。第一层塔壁佛龛两边,刻有2幅高僧、罗汉像,但面积都不大。第二层至第七层塔壁和佛龛两边的高僧、罗汉像是瑞云塔雕刻中较为突出的塑像,每尊高僧、罗汉像刻画得十分生动幽默,突出人物动态和表情,性格鲜明,特别是第四层塔壁的一幅罗汉穿鞋造像,滑稽有趣,塔的第二层至第五层佛龛上、下方,还有一些高僧、罗汉造像。这些高僧、罗汉的动态比较活跃,如第五层佛龛下的一幅浮雕,伏虎罗汉坐在老虎背上,而另一名僧人用双手抓住老虎的尾巴,似乎不舍罗汉离去,想留下他继续讲经说法,而在同一层的另一幅图中,一名高僧骑在马上,前有一名和尚牵着马绳,后还有一名和尚挑着扁担和行李,这幅图应该是描写西行取经的故事。第六层还有一幅高僧行脚图,中间2名僧人带着斗笠,双脚踩在云彩之上,左右两边各有一名侍者背着行李,显得风尘仆仆。这几幅雕刻作品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像是将寻常百姓的生活形态加以提炼与夸张,人物动态有着世俗化印记。总体看来,东西塔高僧、罗汉造像颇为严肃,具有宗教神秘感和威严感,而瑞云塔高僧、罗汉从动态到表情都比较活泼,更加具有社会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趋向世俗化特征。
3.神将、金刚等造像的对比
东西塔还有许多神将、金刚等造像。东塔第一层代表人天乘,因此神将和金刚像最多,如东、西、南、北方四大金刚神,还有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等四大天王,他们全都武士装束,威风凛凛,如东塔塔壁西北面的西方广目天王,武将打扮,头戴宝冠,大耳穿环,额上有净天眼,表情严肃,身披盔甲,彩带飞舞,狮蛮腰带,脚穿战袍,双手抱拳夹住金刚杵,而南方金刚神头戴宝冠,上身赤膊,锦带缠绕,面露怒相,手执金刚杵,赤脚套镯,具有古印度武将的风格特征。东西塔上的这些神将和金刚造像,作为护法神,全都孔武有力,威风八面,有着不可一世的气概,体现了佛教的崇高地位和宗教尊严。瑞云塔只有在每层塔门的两边立有神将形象,7个塔门共12尊,这些神将是瑞云塔雕刻中最高大的塑像,其中第一层塔门两边的神将,面含微笑、披坚执锐,神采奕奕,一手执剑,一手放在胸前,有着明代武将的衣着特征。比较东西塔与瑞云塔神将等的造型,瑞云塔神将显得温文尔雅,贴近百姓的生活,明显是借鉴当时武将的形象,远没有东西塔神将来得威武和严肃,而是有着文人的气质,更具亲和感。东西塔和瑞云塔须弥座八转角还有八尊负塔侏儒力士,他们都矮矮墩墩,几乎都是单腿跪地。两座塔的侏儒力士造型动态基本相同,只是东西塔侏儒力士的手脚更加粗壮。唯一明显不同的是,瑞云塔有两尊力士用手拿着海螺拼命地吹着,仿佛在用号令指挥其他力士们努力托住高大的石塔,而同样西塔也有力士在吹口哨,但只是把2个手指放在嘴里吹,逼真地反映了福清当地海边渔民自然悠闲的生活场景。东西塔里面的人物具有写实性特征,每个人物都反映了一个佛教故事,传递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如童子求偈、青衣献花、忍辱仙人等佛本生故事,而瑞云塔的一些人物造像,少了几分宗教意味,却多了些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情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
4.动物造像的对比
东西塔的动物造像基本处于配景位置。东塔须弥座上的佛传故事雕刻,包括佛本生故事、佛本行故事、佛教比喻故事等共40幅,由于故事的需要,往往会出现马、龙、象、兔、羊、猪、鸟、狮、蛇、鹿、虎、鼠等动物,但这些动物只是作为配景出现。可以看出,东西塔的动物除了双狮戏球和二龙抢珠中的狮子与龙等少数动物是瑞兽,其余的大都具有佛教故事中的比喻含义,如“三兽渡河”中的兔、马、象,只是用来比喻声闻、缘觉、如来三乘行法的深浅。“丘井狂象”里的大象是比喻人生无常,黑白双鼠比喻黑夜与白昼,四条毒蛇比喻地、水、火、风,而“薄荷示迹”中的猪则是菩萨为救度畜生道众生的化身。瑞云塔的动物形象有龙、凤凰、狮、麒麟、马、鹿、鹤、猴、兔、金翅鸟、喜鹊等,均为常见的瑞兽,具有吉祥的象征含义。塔雕中如麒麟嬉戏、双狮戏球、白马奔腾、麋鹿踏青等,无不体现造塔之人祈求幸福、平安的心理。麒麟作为神兽,来自天上;石狮是权力与威武的象征;马是雄壮、力量的象征,代表了民族生命力和进取精神;鹿是天庭瑶光星散开时生成的瑞兽,与神仙、仙鹤、灵芝、松柏在一起,布福增寿,保佑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昌盛繁荣,而且“鹿”与官员俸禄的“禄”同音,代表了永享禄寿,加官进爵,这也反映了倡建瑞云塔官员们浓厚的儒家思想。另外,鹤是长生不老的仙禽,在我国民俗中,鹤与长寿永生、羽化升仙、平安祥和等寓意相伴随,含有道学思想,而“猴”读音同“侯”,有封侯的含义。东西塔动物雕刻更多是作为配景,虽然也出现不少动物,但几乎都是出现在佛传故事,不是主要形象,而是蕴含深刻的佛教哲理内涵,宣传教义成分更浓;而瑞云塔的各种动物雕刻往往作为主体形象出现,编具祈福之意。与东西塔相比,瑞云塔上的这些瑞兽蕴意更为丰富,不仅含有某些佛教内涵,还兼具儒家、道教以及民间风俗的含义,赋有喜庆、吉祥的象征性,寄托了当时官民的美好希望。
5.植物、山水造像的对比
东西塔的植物与山水雕刻几乎也是作为主体雕刻的配景。东塔的40幅佛传故事中众多的植物和山水图像皆是为了衬托佛教故事,如“玉象剃塔”里的花卉、“雪山苦行”中的树根、“童子求偈”和“田主放鹦”中的树木、“萨诃朝塔”中的山石等,这些植物和山水遵照现实主义的风格,造型风格写实。相比较而言,西塔须弥座和踏道两旁象眼板上的花卉图案还算较明显,造型完整,但与整座石塔雕刻相比,也是处次要地位。瑞云塔的一些植物与山水却是作为主要形象来表现的。如第三、四层塔壁佛龛下方的大型莲花图像,工匠们改变了原有中国传统莲花纹样严谨的装饰特征,模仿国画的造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曲线来表现,虽然西塔石阶踏道边也有类似的莲花图案,但画面比较拥挤,缺少瑞云塔莲花的灵动感。瑞云塔三层塔壁的兰花造型飘逸灵动,清雅潇洒,几瓣兰叶向左右伸展开来,显得雄健刚劲,花朵在绿叶间绽放,风韵清丽,幽香清远,显然借鉴了国画中的兰花图,婷婷袅袅非常可爱,令游客从中品味到毛笔一波三折的韵味,感叹古代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在塔的同一层外壁上还有图案,开着硕大的花朵,姿态优美,在风中昂首挺胸立着,令人肃然起敬。瑞云塔第三、四两层上的假山造型也颇为奇特,表面纹理纵横,姿态奇特竣削,曲折圆润,通灵剔透,具有苏州园林中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塔上雕山石在许多塔中也有出现,但雕刻太湖石在我国古塔中却极其少见,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也绝无仅有,颇具生活气息,反映了福清当地文人墨客向往抒情悠闲的生活情趣。总之,瑞云塔植物和山水形象比东西塔的更加飘逸,更具有明代文人画的风格特征。而东西塔的植物、山水形象只是佛教故事里的配景,并不代表宗教和哲学含义,相较之下,瑞云塔的山水植物所具有的文人气息与民风民俗特色,更多更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福清地方文人士大夫和民众普遍的审美情趣。
东西塔与瑞云塔建造的不同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像,瑞云塔雕刻不同于东西塔,佛菩萨圣像明显减少,更贴近民间的罗汉、动物、植物、山水等造像和图案增多,且风格鲜明,集中地体现了福清民风、民情、民性。同样作为塔,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出现的这些异同点,究其因,与它们不同的建造背景有一定关系。
1.东西塔建造背景
我国佛教在隋唐是鼎盛时期,但由于唐末五代中原地区战乱,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中原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帝王们多热心佛教。宋代福建的佛教寺院数量为全国之冠,泉州佛教也呈上升趋势。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当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坛,而寺观之存者凡千百数”,此时是泉州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寺院和僧人们拥有巨大的财力,佛教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当时泉州地区寺院多达170多座。原本东西塔是在唐通年间和五代后梁贞明时建造的木塔,因被火烧毁,后又建成砖塔。到了1228年,僧自证先将西塔改建成石塔,之后,东塔也改用石材。建塔期间,虽然有官员与民众参与,但主要还是由僧人来主持与设计,如僧本洪、僧法权、僧天赐等都曾主持建塔工程,因此东西塔完全按照佛教的仪轨进行雕刻,故其更多地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与观念,极具佛学含义。另一方面,东西塔的建造,体现了泉州佛教最兴旺的黄金时期,表明当时佛教已深深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之中,并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东西塔的建造,可以说是南宋泉州佛教极盛的标志。
2.瑞云塔建造背景
明代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缓慢,已经失去唐宋时期的繁荣,而且由于佛教与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此时的佛教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与民间信仰的结合中,与民风民俗进一步协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由于当时风水学开始在我国盛行,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大量建造风水塔,较少有建如东西塔那样纯粹的大型佛塔,而瑞云塔建造的动因首要就是要建座风水塔。瑞云塔的建造,是为求得国家兴盛,人民富足,渴望改变风水,改善居住环境,宣扬儒家尊君孝道的思想,且还有“镇邪”之用[3]。瑞云塔是由一班福清当地儒生倡建的。儒生们热衷于科举取仕,求取功名,建造风水塔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因此,瑞云塔众多的雕刻,除了与佛教有关联的佛菩萨圣像、高僧、罗汉、莲花、狮子、龙凤、飞天、力士等外,还出现了许多与儒学、道学以及民俗有关的其他形象,如马、鹿、鹤、猴、兔、喜鹊等。瑞云塔雕刻艺术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思想与民俗特征,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包含了人的品格以及对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创造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建筑作品,将神圣世界同现世生活联系起来,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和谐圆满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明代佛塔不断世俗化的文化特征。从瑞云塔的雕刻中可以体会到,它的造型样式与表现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仪轨的制约,体现工匠们的创意思维,反映了佛塔中国化的特色。瑞云塔雕刻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理想的向往,也表明了建造者具备福建民间艺术海纳百川、接纳多种文化思想的胸怀,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现实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把明代士大夫及民众的思想、情感、观念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东西塔与瑞云塔的雕刻艺术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
古塔雕刻艺术演变的文化学意义
1.反映了福建古塔雕刻艺术的历史沿革
如果把福建古塔建造年代以元代为界限,比较元代之前的塔雕刻和元代之后的塔雕刻,就会发现许多古塔存在着类似于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之间的差异性。元代之前(包括元代)的塔,如唐大中2年(848年)的连江仙塔、五代闽国永隆3年(941年)的福州乌山崇妙保圣坚牢塔、五代的仙游天中万寿塔、北宋元丰5年(1082年)的涌泉寺千佛陶塔、北宋政和7年(1117年)的长乐三峰寺塔、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福清龙江祝圣塔,元至元2年(1336年)的石狮六胜塔等,均是典型的佛塔,塔上的雕刻虽然已有某些世俗化倾向,但主要还是体现了佛教的教理。元代之后的塔,如明万历16年(1588年)的连江含光塔、明万历31年(1603年)的福清鳌江宝塔、明万历年间的莆田雁塔、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马尾罗星塔、清道光11年(1831年)的永泰联圭塔等的雕刻,则有着明显的儒、释、道以及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特征。因此,通过比较东西塔和瑞云塔的雕刻艺术,就能窥见福建古塔雕刻艺术的演变历程,进而反映出中国古塔的演变过程。
2.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的演变
我国佛教文化在魏晋时期已初具规模,南北朝时趋于兴盛,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而宋代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佛教开始衰落,并逐步世俗化,佛教思想与民间信仰相互结合,成为明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特色。自此,印度传入的佛教经过不断的中国化而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民族宗教,对社会心理和民族习俗都起了深刻的影响。可以发现,古塔雕刻内容是随着佛教文化发展的历程而演变,东西塔与瑞云塔雕刻题材的差异性,正反映了这种变化。
3.反映了中国不同时代人文思想追求与艺术取向
古塔雕刻题材的变化,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唐宋时期,佛塔还具有较为纯粹的佛教功能与佛学内涵。宋代以后,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禅宗得到快速发展,它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的观念,使原本威严、神圣、高深的佛学逐渐进入普通、平常的世俗生活,淡化了佛教高不可攀的神秘气氛。随着佛教在我国不断地中国化与世俗化,也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学与道教学说的融合,佛塔以及雕刻已逐渐由单纯的佛教功能,演变成具有儒、释、道及民间传统思想观念的建筑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世俗化的趋向。从泉州东西塔雕刻到福清瑞云塔雕刻题材的演变过程,也正是佛教日趋世俗化的过程,是中国既有的民族意识将佛教文化消融吸纳过程的一个侧面反映,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文思想的追求,也决定了艺术的取向,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趋势。
结语
河南少林寺导游词【1】 各位,我们现在要去参观游览的地方就是中国禅宗发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
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山门,山门就是少林寺的大门,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少林寺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大家看,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我们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
少林寺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我们看少林寺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少林寺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00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4a级旅游区。
河南少林寺导游词【2】 各位来宾,我们现在要去参观游览的地方就是中国禅宗发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XX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4a级旅游区。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
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
山门:山门就是少林寺的大门,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
大家看,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我们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
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我们看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 我们现在看到是第二进建筑天王殿,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 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这块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们看到的是清乾隆XX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内塑的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的报身、法身、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是1982年重建的,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火车上,能明显感觉“进山了”。城市密密层层的灰色房子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满眼深深浅浅的绿色,远处,毛绒绒的森林铺满了山坡,近处,是郁郁葱葱的稻田。住户密集的公寓楼少了,一幢幢灰墙黑瓦的小屋多了,还带着生长着松树和竹子的院落,看起来比大都市的生活环境好了不是一星半点。滨风号特急列车快速地经过蔚蓝色的小湖泊,穿过一片片高耸的杉树林,通过隧道,跨过山涧,一点一点将城市抛在了身后,仿佛要将我们带到一个世外桃源。 如果赶上四月来到古城,就可以见到小桥、流水、樱花。
这个世外桃源的名字就叫做城崎温泉。
城崎温泉是日本的古老温泉之一,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时被称为“但马汤”。它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地方,日本古代的文学名著《古今和歌集》和《徒然草》都提到过“但马汤”。近代的日本文学家德富苏峰、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也都通过作品介绍过它,但最有名的或许还是志贺直哉的代表作《在城崎》、《暗夜行路》。
“我一个人,没有人跟我交谈。读书写字,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屋前的椅子上看山路上来往的行人。不然,就靠散步来打发生活……我常常在晚饭前来这里散步。冷沁沁的夜晚,沿着清冽的小溪,穿行于寂寥的秋日山谷,只想想就已经令人沉静下来。这是很寂寞的。然而,我却有着宁静而安适的好心情。我常常思索自己的受伤。”――志贺直哉《在城崎》
尽管城崎温泉因他而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志贺直哉的作品其实算不得城崎温泉的最佳代言,因为在文中弥漫着一种寂寞、迷茫,绝望的,死气。而现实中的城崎温泉,或许会更像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所呈现的那般惹人眷恋――当然,没有可没有杀人事件。《名侦探柯南》的剧集里,真的如同为观众导游一般介绍道:城崎温泉源自1400多年前鹳鸟疗伤被发现,由道智上人开创,有七大温泉,附近有日本三景之一天桥立以及之类的很多名胜,盛产松叶蟹和但马牛。
尽管远离大阪与京都,但是这个有着一千多年的温泉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却经年不衰。在日本平安时代就是京都贵族、文人的清游之地。如今则不独是日本人,还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地方。 寺院里的丝竹之声。
清清的河水从城中穿过,河边生长着扶风的垂柳,一座座小巧的石桥横跨在河上,好比我们中国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秀气景色。桥下,白色的鹳鸟在河面上自由地游来游去,桥上,身穿娇艳浴衣的女孩子叽叽喳喳的自拍,实在是美好得很。沿着这条小河的就是小镇的主要街道:温泉街,街道两边都是吃食店和旅馆,一个个小小的店面和古色古香的旅馆不但不会让人觉得商业气息浓重,反而觉得可爱又淳朴。小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像城崎温泉的吉祥物小人的挖耳勺啦,螃蟹样的指甲刀架子啦,还有白鹳的冰箱贴,都非常有趣。
卖当地小吃的店里,有豆乳冰激凌、黑糖栗馒头、温泉蛋、但牛肉馅儿或者是蟹肉馅儿的包子之类的小吃,它们用诱人的气味和外形吸引着每一个经过的游人。所以尽管小镇不大,但是要是逛吃逛吃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无聊。
小小的餐馆门口,有着大大的螃蟹或是肥美牛肉的招贴,毕竟这里盛产美味的松叶蟹和但马牛呢!《在城崎》一文中就写道:“从街上沿着小河渐渐上山,是很适合散步的好地方。环绕山脚的地方有小小的水沼,水沼中聚集着大量的鳟鱼。若再仔细看看,还能看到脚上生满茸毛的大河蟹,如石头般静静地憩着。” 每逢秋天,餐馆和海产专卖店就会摆出个头巨大,长手长脚的大螃蟹,橙红的颜色非常惹人怜爱。而但马牛,作为日本名物神户牛的妈妈,也是肉中珍品,深受老饕们推崇。尽管不如神户牛那么有名,但是就我们这种粗人而言,吃到嘴里味道质感丝毫不输给神户牛。每年的秋天都是吃蟹品牛的好季节,正值这两样名物最肥美可口的时候,天气渐渐寒凉,红叶又层林尽染,口尝着美食,身体享受着温泉润养,眼睛欣赏着户外的红叶盛景,无怪乎那些平安时代的贵族喜欢来这里疗养清玩了。
当然,最值得称道还是这里的城崎七汤:一之汤、御所之汤、曼荼罗汤、故乡之汤、柳汤、地藏汤、鸿之汤。镇上的高级温泉酒店都有自己的私汤,而这七个温泉是面向公众开放的。七个温泉沿着温泉街次第分布,它们大小不一各有特点,每个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故事。“一之汤”的特色是洞穴温泉,旁边有一块“海内第一泉”的石碑,这个称号源于江户时代中期著名中医师香川修德对这里泉质的称赞。御所之汤外观看上去就显得格外高端大气,内里面积也不小,露天的温泉有山涧制造水景,水深潺潺,林木森森,而且还有桑拿浴室可以蒸。鸿之汤是传说在日本的飞鸟时代,曾有一只鹤为了治疗疾病飞到这里洗澡而得名,这个温泉以对治疗疾病的疗效卓著而有名,所以很多人以泡汤来祈求长寿和夫妻圆满。曼陀罗汤的由来也非常古老,城崎温泉的开创者道智上人来到城崎,在此诵曼陀罗经祈愿千日后,当地涌出了泉水,于是“曼陀罗汤”诞生。地藏汤是传说中地藏王菩萨曾从温泉源头现身而得名。柳汤是传说从一棵从中国西湖边移植过来的柳树底下涌出而得名,据说有求子的功能。而故乡之汤在城崎温泉火车站附近,面积很大,而且可以体验和式和西式的温泉泡法,所以也很有意思。泡完汤,学着日剧里的样子,买一瓶玻璃瓶装的森永牛奶,冰冰凉凉地饮下,镇静了被温泉暖得烫烫的身心,舒服极了。
泡汤的费用每次大概二十多块钱人民币,里面设施非常完备舒适,性价比真是超高,只要你能呆得住,一天泡一个池也行。或者如果你有集邮一般的收集癖,要把七汤全部体验一遍也没问题。只不过,七个汤实行每天轮休,想想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好像上班一样,汤也要喘口气呢,所以也就是说如果赶上这个汤今天休息,那么就泡不上,明日请早吧。而你要是入住在城崎的各大温泉酒店,酒店就会给你发放一个二维码的牌子,只要拿着这个牌子去任意一家温泉,工作人员扫码之后,把印着各家酒店的木屐分类放好,然后就可以免费入内泡汤了。 入乡随俗,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去求个御守。
回首过去的30年。我们看到太阳神消失了、我们熟悉的乐百氏也消失了,我们熟悉的波导消失了,我们熟悉的柯达和诺基亚也消失了,十年前我们熟悉的品牌都消失了。品牌没有给他们代来大家预期的结果,他们都是在神话的时候,几乎到了人们感觉已经是不可战胜的时候,他们倒下了。他们的倒下,并没有让整个行业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他们后面站起来的企业站在他们倒下的尸体上,走的更远了。
在中国的市场上,品牌的故事如汹涌的波涛,潮起潮落。一浪接一浪的品牌竞争,把整个市场搅的热火朝天。但是回过头去看看,昨天活跃在圈子里的品牌一个一个如拍在沙滩的死鱼一般,没有任何生气。看看原来的太阳神,看看原来的秦池酒,还有孔府家酒,三株口服液等。从我们记事起到现在,我们记忆中沉淀下来的这些僵尸品牌都不计其数了。就是是因为什么让他们在经历如此的风光之后又如此的惨淡的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的。重要的是在看到他们这样倒下之后,能给我们一些怎么样的启示。
行笔至此,笔者想到了一个佛教里的“开光”一说;寺庙落成,佛像都修好,都有“开光”一说,包括有人去寺庙里请一些佛物也讲究“开光”,开口闭口的说是开过光的。“开光”成了佛主灵不灵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开光”又是何意呢?在佛教里开光其实经像我们正常的奠基典礼一样,只是一个仪式。而并不是有其它高深的含义,而这些佛具和佛像它能开启我们的心智之光。很多人心智之光没有打开,不知道对这观音菩萨是应该开启什么样的心智之光,也不知道地藏菩萨应该开启我们的什么样的心智之光。当我们遇到观音,如果知道他是开启我们的慈悲之光,遇到地藏菩萨是开启我们的亲敬之光,这才算是开了光了。这也是芸芸众生在寺庙拜菩萨的时候,会有灵与不灵之说。一样,品牌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他既是企业知名度的体现,也是企业美誉度的体现。等于我们买了奔驰就是典雅尊贵。买了沃尔沃就是买安全一样。但是我们很难说沃尔沃的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定就会更加认可。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消费喜好和习惯。
那么品牌究竟是什么
在一定的程度上,品牌就代表着企业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品牌在传播的过程中,首先是知名度,企业有知名度,有好也有不好的,但是从知名度开始,只有吸引大量的人群来关注这个品牌了,人们才会尝试着购买。通过购买了以后,感觉买的产品还是可以的,这样才会产生美誉度,而美誉度是人在消费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才产生的传播意愿。这时候人们慢慢会对品牌产生信任度,就的这个品牌生产的东西就该是如何,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出现购买的行为,而在重复购买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内心已经产生了排他性的购买意愿,这时候,品牌的忠诚度就出现了。通过对品牌这四个过程的简单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品牌就是从商标符号到消费者购买信任度的转换过程,那么商标对于市场的销售来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一般的食品饮料企业的销售都要面对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销售层面的,销售层面的问题主要是解决消费者的购买问题。品牌对于招商和渠道建设来说,是利益相关体。这个层面的合作,不看你的品牌代表着产品品质如何,不在乎你的品牌代表着什么样的技术,他们在乎的是中国个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利润分配是不是合理,产品流速如何。如果产品利润低,流量又不大,那么品牌在大,也没什么价值。比如旺旺曾经生产过瓜子,但是实际旺旺的瓜子销售非常糟糕,旺旺的果冻等,这些产品用了旺旺的品牌,但是市场的表现并没有旺旺的雪饼强大。娃哈哈也做了方便面,但是娃哈哈的方便面却在市场上基本上见不到货。为什么,同样的品牌,但是套在饮料上,会如此强大,而逃在方便面和童装上,却是如此惨淡。最后这些品类都在品牌之下,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第二是消费层面的。消费者这个层面对于品牌来说,主要是看品牌带来核心价值是什么,比如这两年的王老吉,消费者把他认定是凉茶的符号,卖凉茶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王来吉的品牌授权生产的绿豆汁,八宝粥等产品,基本上全部是在通路上呗消化了,并没有多少被消费者所接受。格力代表了空调,这是消费者对格力这个品牌的认定和忠诚,但是格力出的手机,却基本上很难入市。在消费者的心智里面,品牌是有所指的,而不是一个篮子,啥菜都可以往里装的。
对于渠道来说,品牌就是一种规则,告诉所有的合作伙伴,这个品牌的产品应该是怎么操作的,而没有太多的其它含义。对于消费者来所,品牌就是一份品质的承诺。其实这里请注意,品质的承诺不等于是功能需求的承诺,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功能发生变化了,而这个品牌还是坚守,那么这个品牌的问题也就要凸显出来,比如柯达,当人们的数字影像的需求急剧爆发的时候,他还在坚守他的胶片影印。所以柯达在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重大的变化时候,品牌反而成了他的负担。因为消费者的心智里,柯达就是胶片影印的代表。柯达的品牌无法继续成为传奇,而是成了教科书上的失败的案例。食品饮料这个行业的旭日升和健力宝也一样,当企业把品牌当做资产来看待的时候,这个企业的问题的就来了,一定是资产虚高了。因为品牌的价值不是机构来评估的,而是由谁来为它买单的购买者决定的。
品牌的含义
广义的“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 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
狭义的“品牌”是一种拥有对内对外两面性的“标准”或“规则”,是通过对理念、行为、视觉、听觉四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则化,使之具备特有性、价值性、长期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总称。这套系统我们也称之为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体系。
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于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品牌承载的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企业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
无论我们在品牌的定义中怎么寻找,他都是一种符号,代表的是溢价的无形资产,他代表的是企业理念、行为、识别的一种文化符号。所以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就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
任何文化都有他生存的机会点,但是这个时间段以后,他就可能要面对着衰败,从这点来看,我们曾经熟悉的品牌,从我们的记忆力消失,也是正常的。因为品牌他是符号,他有他的传播力量,但是他却没有办法让品牌能够重生。品牌自身他不具备重生和自然生长的力量,他的生长力量来自己企业的文化创造力。我们看到那些风光一时的企业,重金打造的品牌,在完成了品牌的知名度的传播以后,他的文化创造力就枯竭了。这样的品牌自然会倒下。
品牌一说在改革开发以后,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在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得到了高度的认同,几乎企业只要有了品牌就可以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了。所以很多企业被一些媒体和机构游说以后,都贷款的往媒体砸钱,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梅地亚达酒店。一年一度的黄金时间广告的招标,几乎就是创造神话的地方,但是后来细细的研究后发现,那些财大气粗砸了广告的企业全军覆没了,只有梅地亚还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还在。只是换了一拨人而已。
对于食品饮料行业我们如何来看待品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品牌学说,对于中国的食品饮料的行业的发展的确起了非常积极及其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行业来说,品牌究竟价值几何呢?我觉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可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食品行业我们曾经熟悉的品牌,太阳神,南方黑芝麻糊,乐百氏,秦池,孔府家酒等这些品牌,红极一时以后,这些企业都前后陷入了发展的泥潭,有的早已经成为失败的案子被大家分析来分析去了,而我们现在去看旺旺,康师傅,娃哈哈等这些还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品牌,基本上都是一根旗杆上挂着大旗了。在原来的主力产品形成以后,就鲜有新的局面打开。旺旺的品牌也出过凉茶,但是凉茶根本就没人会买。娃哈哈也出了苏打水,结果现在苏打水还做不过河南的一个小厂。我们耳熟能祥的恒大集团,高举高大的推出恒大冰泉,我们熟悉的明星基本上都上了他的广告,但是恒大冰泉的一处水源供全球的野心没有成为现实。而恒大冰泉的品牌梦想除了造就了一批媒体人,其它就没啥事了。
笔者对于可口可乐的品牌一直比较推崇,一个碳酸饮料,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碳酸是属于非健康饮料。但是它的销售和管理却一直仅仅有条。销售的业绩也不是我们一般的饮料企业能够创造出来的。可口可乐前期的发展也和我们国内的所有小饮料厂一样,对于一个完全颠覆了人们喝饮料习惯的一款饮料,他们也通过了一个漫长的培育期,但是他们对于品牌的理解就很深刻,既然品牌是一种文化,那文化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的,需要不断的更行和完善。保持这种文化的创造力。这种文化的创造力不是来自品牌自身,而是企业对于文化的创造力。这个理解和我们国内的企业对于品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是简单的宣传就完事了。而是不断去挖掘打动一个特定人群的文化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