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

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术后的康复重点是尽量使髋关节伸直。具体训练方法是:①仰卧位时,在患侧臀部下方垫软枕头,使大腿后伸,②手术后如果还有残余的髋关节屈曲畸形,可让患者俯卧位,做大腿后伸运动,使髋关节能尽量伸直。也可以让患者趴在床上,在臀部加上适当重物(如大沙袋),训练时可逐渐加大重量,以患者稍微感到疼痛为宜,治疗中可随时调节沙袋重量。通过压力可逐渐伸长、拉开挛缩的组织,使髋关节伸直。但需注意不能强用暴力,以免拉伤髋关节周围的肌肉,甚至造成骨折,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③患者趴在床上练习后伸患肢,以增强后伸髋关节臀肌的力量,可促进髋关节屈曲挛缩的纠正。每天上、下午各训练1次,每次做50个左右的动作,以微感疲劳为佳。

髋关节不稳定手术后的康复训练①床上关节活动训练:手术后患者的石膏拆除以后(一般在手术后6~8周拆除石膏),患者应及时开始床上训练,这时髋关节僵硬、活动困难,可练习在床上缓慢坐起,做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各关节的主动活动或者主动借助活动,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但应防止强力牵拉关节活动,以免拉伤。②站立训练:在床上训练关节活动2周以后,可开始试行下地做站立活动训练。先扶物站立,接着做不扶物站立。动作练习应以身体能够承受,手术部位无疼痛为训练适度。③行走训练:患者能很好地站立后,再进行行走训练,先在双杠内由他人保护下做行走练习,熟练后再训练扶拐行走,最后达到独立步行的目的。

因膝关节屈曲、下肢外撇等畸形在大腿外侧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这种手术一般是将大腿外侧引起下肢畸形的一条紧张的筋膜条索切断,所以手术叫做“髂胫束切断”,术后患者要注意是否发生如足和足趾发麻、疼痛,原来会动的脚趾不会动了,脚趾发凉,颜色变紫、变白等,若有这些表现发生,应立即找医生诊治,把腿由伸直再变回屈曲,以免发生下肢坏死。

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①祛除石膏以后要积极进行髋、膝、踝关节主动活动训练,以及抬起大腿训练。②在石膏祛除以后,及时进行患肢站立和行走训练。此时应尽量保持膝关节伸直,必要时可以用细木板、厚纸板或大画报垫上棉花作保护缠在膝部,维持膝关节伸直的位置,保持腿的站立姿势,并可防止膝关节屈曲畸形复发。站立和步行训练应先练习站立,站立功能熟练掌握后再练习行走,训练应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难度,同时训练时要注意保护,防止摔伤,此期训练进行3个月左右。③训练站立和行走活动时除膝关节注意伸直外,还特别要注意髋关节要尽量伸直,克服髋关节屈曲的异常,保持身体正直的良好姿势。

膝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大腿股骨下端切断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手术后,起初要特别注意神经、血管的牵拉操作,如发现要及时处理。

第2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关节置换 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ealing training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xa joint substitution.[Method] Make inpidual healing training to 85 cases of THR.[Resul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0 months;under Harris score standard,60 cases were excellent,19 good,5 intermediate,1 bad;choiceness rate was 92.9%.2 had dislocation,occupying 2%;1 had fracture under the prosthesis of the same side,occupying 1%.[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ystemic,full execution of training procedure in proper sequence,the nurses shall completely pay attention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e.disease state,whole state,doctors’ skillful operation and patients’ mental status,trying to make every patient get self max functional healing.

Key words: artificial coxa joint;substitution;healing training

自2006年9月开始作者专职担任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8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94髋,男41例46髋,女44例48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7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5例,轻度老年痴呆3例。Harris髋关节功能平分16~72分。

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 此期康复训练要求不必过高。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腘绳肌训练: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频率同上,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10次为1组,每天5~10组。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 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h,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3],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h,最迟72h,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2]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互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活动、踝关节的伸屈和环绕运动。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职康复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每天3~5组。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1]。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劳情况,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好腿上天堂,坏腿下地狱”。行走求质适量,调整步态、步幅。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3]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Tredelenburg步态或Duchenne类步态。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前有代偿性脊柱侧凸和骨盆倾斜而术后两下肢绝对长度相等者,应引导患者逐步学会正确的步态和姿态。对于任何程度的下肢长度差异最好通过鞋底的高度来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1]。

2.3 第三阶段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随访: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

1.3 髋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 结果

本组85例获随访3~10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60例,良19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92.9%。两例脱位,占2%。1例同侧假体下骨折,占1%。

3 讨论

康复训练的对象是人,并非是操作一台机器,所以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4)肌力、ROM及本体觉的恢复训练同等重要,应同时进行,但不宜对患髋进行直接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的锻练[4]。(3)肌力、ROM的恢复训练需要时间,更需要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恒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第3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81-02

交叉韧带的损伤是较为严重的运动性损伤 。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不进行修复或重建 ,会引起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一种康复快、 临床效果好 ,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正确的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1]。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年龄18~50岁,均为男性,均在关节镜下行重建术。其中35例使用自体绳肌腱,15例使用同种植异体骨-腱-骨。

1.1术前护理

1.1.1 心理护理 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术中配合及术后的康复是非常必要的。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顾虑 ,往往会产生焦虑、 烦躁、 恐惧及紧张等心理。本科首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差异 ,制订系统的个体化康复计划 ,用和蔼的态度、 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向患者讲解进行该手术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的优越性 ,尽可能地使患者了解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目的、 步骤 ,并请病房内术后效果好的患者与术前患者交谈 ,消除他们的猜疑和顾虑 ,保证患者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1.1.2 术前准备 (1)完善常规的术前准备,行胸片,心电图 ,膝关节的正侧位片及 MRI ,检查其它系统有无重大疾病; (2)术后患肢制动须在床上排便 ,术前有效的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可预防术后因排便方式的改变引起的排便困难; (3)按医嘱行术前皮试; (4)术前宣教 ,嘱患者术前晚22 :00 禁食 ,24 :00禁水 ,以免术中引起恶心、 呕吐情况 ,避免误吸及窒息; (5)按医嘱予以术前晚静脉滴注抗生素。

1.1.3 术前康复训练 为了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 ,术前指导患者行正确的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必要的[2]。指导患者学习并掌握踝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 ,股四头肌肌肉静力收缩 ,患肢直腿抬高等训练。

1.2 术后护理

1.2.1 一般护理 (1)硬腰联合麻醉后护理常规:禁食水 6h ,神经阻滞麻醉后护理常规 ,如术后返回病房无恶心、 呕吐可进食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2)术后伤肢予棉垫 ,棉花腿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外用伤肢长腿夹板固定好 ,垫于一软枕上抬高。观察伤肢血循环 ,趾端动度及感觉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弹力绷带包扎松紧是否妥当 ,包扎过紧会导致静脉回流不畅 ,包扎过松会导致关节腔积血。(3)同时观察伤口敷料情况 ,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换药。(4)术后立即予冰袋持续冰敷患处。冰袋下垫一张治疗巾 ,以免浸湿敷料。常规冰敷 72h。72h后改为每次锻炼后可适当冰敷。(5)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和抗生素 ,防止感染。

1.2.2 伤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 负压引流瓶为一次性引流瓶 ,有利于关节腔积血积液的排出。伤口负压引流管术后 12h开放 ,应注意引流管引流是否通畅 ,有无扭曲 ,脱落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性质和引流量 ,并做好记录。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 ,应及时报告医生。术后 48h 内关节腔活动后未见明显引流液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1.2.3 功能锻炼 (1)麻醉消失后即可行踝关节的跖屈及背伸运动 ,股四头肌肌肉静力收缩训练 ,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利于静脉回流 ,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促进消肿。(2)术后第 1天 ,拆除伤肢长腿夹板进行膝关节屈曲训练(训练方法: ① 坐于床沿 ,被动屈膝90° 或健侧下肢放于患肢上 ,帮助屈膝。② 仰卧位 ,双手抱住患肢大腿慢慢将膝关节弯曲) ,活动范围0~90°,3~4 组/天 ,2~3 次/组 ,这有利于关节腔积血的排出。继续予踝关节的跖屈及背伸运动 ,股四头肌肌肉静力收缩训练。(3)术后第 2 天 ,视关节腔引流液排出情况拔除伤口负压引流管。拔管后患肢制动 4~6h后才活动。除前两项锻炼外 ,增加直腿抬高训练 ,4~5 组/天 ,20~30 次/组。运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4)术后第 3 天 ,可带长腿夹板扶拐下地伤肢部分负重练习行走训练 2~3 周 ,带夹板下地行走时间为 6 周 ,6 周后可换成患肢用护膝保护下下地行走。未负重行走时去除长腿夹板可自由伸曲膝活动。

1.2.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 ,做好患者的出院宣教。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中的训练: (1)术后 6 周以后逐渐增加膝关节弯曲度训练(和正常的腿相比尽可能的弯到正常 ,每天坚持活动) ; (2)肌肉力量的训练:直腿抬高练习,术后 2 周后加沙袋在踝关节处进行直腿抬高练习 ,重量从 2. 5kg 开始 ,以后逐渐加重量运动以第 2 天晨起不感肌肉酸痛为度 ,坚持 3~6 个月; (3)术后 6 个月后可行浅蹲训练 ,门诊 X线摄片随访后可逐渐开始行慢跑 ,游泳等锻炼; (4)术后 1 年后异体移植的韧带可进行所有的体育锻炼(如果是自体移植的韧带术后 7个月后可进行所有的体育锻炼) 。

2 结果

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 ,最长36个月 。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 ,无关节内感染病例 ,6周后复查 X线片均骨性愈合 ,未发现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心得 伤后膝关节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大部分患者会产生紧张、 恐惧的心理。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 ,制订不同的护理计划 ,从而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消除术前的紧张及恐惧心理。总之 ,护理工作除了加强基础护理外 ,还应重视心理护理。

3.2 术后护理要点 (1)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 ,促进消肿; (2)早期冰敷有利于止血、 消肿、 消炎、 镇痛; (3)早期屈曲功能锻炼 ,促进关节腔积血的有效排出 ,能够减轻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减少感染的机会 ,减轻对软骨的破坏 ,防止关节粘连。总之 ,术后正确的康复护理是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3]。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护理对于治疗效果非常重要。本组患者术前、 术后均接受了康复训练 ,改善关节活动度 ,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总之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操作精细、创伤小,结合积极的康复训练 ,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秀英 ,李贵坚 ,叶云娇 ,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J] .河北医学,2006 ,12 (2) :174.

[2] 张巧娥 ,杨巧巧.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6 (4) :312.

[3] 刘春梅 ,唐康来 ,韩琳 ,等.关节镜下松解治疗原发性冻结肩13例术后的康复护理[J] . 重庆医学 ,2006 ,35 (13) :

第4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膝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13-01

关节镜手术是国内广泛开展的微创手术,其具有损伤小,切口小,术后疼痛小,反应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向前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明显的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而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80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在精心护理后取得很好的康复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年龄18-50岁,其中男44例,女36例。运动损伤33例,车祸致伤22例,坠落伤12例,慢性炎症损伤13例。均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术。

2 护理

2.1 骨科术前常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个体不同的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出现的主要有焦虑,恐惧和盲目乐观心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目的和术后注意事项来减轻焦虑和恐惧。有些患者认为手术结束后患肢功能即可完全恢复正常,对术后需较长时间的功能锻炼缺乏心理准备,应告知只有坚持正确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1.2 术前准备 做好全面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患肢需制动,大小便很不方便,术前需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

2.2 术前训练指导

在术前说明训练的必要性,依据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训练项目,整个康复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锻炼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以及本体感觉的锻炼。术前对患者进行了康复指导,让患者体验并且熟悉康复过程,能够提高患者术后主动性,对于的术后恢复有较重要的作用。患者一般于术后一周出院,康复训练大多需要在院外自行实施。因此,必须正确指导患者掌握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方法和目标。

2.2.1 早期 术后水肿期(术后1-7天)的训练指导内容

2.2.1.1 手术当天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

2.2.1.2 术后第1天(1)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每日2小时1次,每次1~2组,20-30次/组。 清醒时尽可能多做小腿肌肉收缩,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大腿前侧肌肉绷紧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20-30次/组,组间休息1分钟,连续练习2-3组,3次/每日。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方法:尽量伸膝,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背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秒后再放松1次。(3)绳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1分钟,连续练习2-3组,3次/每日。

2.2.1.3 术后第2天 拔除引流,继续以上练习,增加训练项目,(1)髌骨松动:手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10次,3次/日。(2)直腿抬高:平卧床上,伸直膝关节,先协助患者被动将腿抬高10-15°左右,然后缓慢放下,进行数次后指导患者主动练习(3)侧抬腿练习,30次/组,2-4 组/日,组间休息30秒。5-10次/组,2-3组/日。

2.2.1.4 术后第3天 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1)应用CPM(膝关节被动活动)进行锻炼:2次/日,从30°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每天增加10°左右。屈膝速度不宜过快。(2)屈曲练习。患者可以试着坐在床边,将膝关节自然下垂到30°微痛范围内。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5-15分左右。(3)伸展练习,去除支具,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30分/次,1-2次/日。与屈曲练习间隔时间尽可能远。

2.2.1.5 术后第4天 继续以上练习,开始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双足站在地上时负重相同。5分/次,2次/日。注意:不要负重行走,行走时要扶拐,而且手术膝关节只负重体重的三分之一,屈曲练习至0°-60°范围。

2.2.1.6 术后第5天 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逐渐至可用患腿单足站立。如可轻松完成,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注意:不要负重行走,行走时只负重体重的三分之一。屈曲练习至70°-80°范围。并可开始主动屈伸练习。

2.2.1.7 术后第6天 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10分钟/次, 1-2次/日。

2.2.1.8 术后第7天 加强以上练习,达到膝关节屈曲角度到90°,主动屈曲也可以90°。

2.2.2初期 最大保护期(2-6周):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1)被动屈曲至90-100°。(2)强化肌力练习。直抬腿可达6分钟。(3)如关节无明显不稳,室内行走可脱拐。(4)伸展可达与健侧同。(5)指导自行练习屈曲,坐椅子上患足踩地,健足帮患者腿屈膝90°。(6)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

2.2.3 中期 保护阶段(术后7-12周):强化关节活动度至与健侧相同,控制行走阶段加强肌力训练肌力练习。加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如侧向跑、后退、V行跑等。增加患肢肌力和关节灵活性,被动屈曲达120°-130°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术后6周开始完全负重。逐渐尝试保护下全蹲。

2.2.4 后期 恢复到主动活动阶段(术后13-24周):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逐渐恢复运动。

2.2.5 全面恢复 (25- 52周)强化肌力,逐渐恢复剧烈活动,和专项训练。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位6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膝关节下垫一软枕,抬高患侧肢体15°-20°,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以减轻肿胀,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局部冰袋冷敷24h,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及足趾末梢循环,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通知医生。

2.3.2 功能锻炼训练 按照制定的功能康复锻炼计划。鼓励患者主动按照术前所告知的训练方法进行练习。

2.4 出院健康指导

出院前详细了解患者对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为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使之遵循。出院时须带活动型关节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半年内避免体育运动,1年后可恢复运动,

3 结果

通过对80例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所有病人均临床治愈出院,无关节内感染病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1年后可以参加各自工作。复查膝关节CT片示骨性愈合,膝关节无退变,无膝关节松弛或内固定物松脱现象。关节稳定性良好,效果满意。

4 护理体会

膝关节镜是一种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内窥镜技术,其切口小,皮肤疤痕小,术后疼痛轻,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逐步成为治疗膝关节损伤最有效的方法。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护理,着重于术前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掌握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方法和目标,提高其术后其依从性,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使其掌握正确的系统的功能锻炼方法,从而有效的减少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能够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淑英.膝关节镜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56.

[2] 邓妹,黄合晴,付娟等.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健康指导[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2):2.

[3] 姚菊英,高春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康复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6(18):23.

第5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作为手术方式的一种,人工关节置换术越来越成熟,对于治疗关节疼痛,有效地帮助关节恢复已有的功能,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很好的功效。这些关节可以是膝关节,也可以是髋关节,所以作为治疗方式的一种,人工关节置换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康复护理进展作综述。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进展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来讲,其实质就是借助人工关节将病关节、坏关节、乃至死关节置换掉,这样原本已经僵硬或者畸形化了的关节就不再疼痛,可以恢复运动。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操作,尤其是后期的功能恢复,护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术前护理

1.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的功能锻炼

(1)对锻炼予以指导:为了避免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的现象,选择平卧的方式或者半卧的方式,不过病患部位的髋屈曲应该小于45°,不能够侧卧,患肢保持处于中立的姿势,外展三十度。(2)进行引体向上的训练:患肢在外展而且中立的状态下,患者处于平卧状态或者半卧状态,屈健康边的下肢在床面上发挥支撑作用,用双手将拉环吊住,抬高身体,臀部处于离床的状态,停顿五到十秒之后放下。(3)训练活动关节:对健康的体肢、患病的踝关节以及足趾都要进行指导,让它们能够获得能够充分,在弯曲的时候,曲度应该小于四十五度,避免出现或者发生内收或者内旋的现象。(4)拐杖正确应用的指导:拐杖要准备双拐,一定要合适。高度和患者相匹配,拐底装橡胶,拐顶包软垫[1]。对患者进行使用的训练,最后期望做到不负重时,能够正常的行走。

1.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前的功能锻炼

(1)踝泵:借助踝泵部位的运动,下肢肌肉就能够收缩,血液可以加速循环,避免下肢发生静脉血栓,肢体出现肿胀的现象被减少。取仰卧或者坐姿,膝关节保持伸直,最大可能的让踝关节屈背伸,坚持三到五秒。两个动作作为为一次。(2)股四头肌:平卧姿势或者坐立的姿势,直腿并且抬高,脚和床面之间相距20厘米,伸直踝关节背,并且将小腿三头肌拉紧,围绕膝关节这个支点将股四头肌予以收缩。每次坚持十秒,十次一边,每天五到十遍。(3)膝关节:坐床缘,腿下垂,足悬空,将膝关节予以摆动。

2术后护理

2.1常规护理

对生命体征的具体变化状况予以严密的观察,运用心电进行监护,对患者进行甚至、皮肤以及面色的观察,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术区尽可能的保持干燥,并且做到清洁,如果发生了渗血,要马上更换。对引流液进行认真观察,保持畅通。如果四十八小时之后,引流的量小于二十毫升,就考虑将管拔掉。

2.2疼痛护理

(1)环境要舒适。帮助患者获取治疗信息,提高患者耐受力。对于老年患者,要认真观察其反应,同时做好护士的自我评定。(2)治疗选择持续的冷冻方法,这样一方面疼痛可以降低,水肿可以减轻,出血也能够减少,止痛药的使用得到抑制,关节的活动状况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3)提前进行镇痛,传统治疗方法下,患者感觉疼痛的时候才用止痛药。但研究发现,有周期的持续给药能够更好的缓解疼痛。(4)手术之后的二十四小时到四十八小时内,用自控镇痛泵,而后调整成口服。(5)在膝关节周边进行注射,研究发现,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后,注射0.5%布比卡因到关节周围,和使用1∶200000肾上腺素进行比较,前面的药性更好,能够更有效的减轻疼痛。拓展活动范围。

2.3康复训练

2.3.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1)手术之后的头两天对患者进行指导,指导其屈伸自己的踝关节,固定患肢,放松肌肉。每个动作坚持五秒,每组做二十次,每天做两到三组。(2)手术之后的三到七天的时间里,训练股四头肌的收缩;背屈踝关节,将腿部肌肉保持十秒的绷紧,而后予以放松,循环治疗;直腿并且抬高,将屈膝屈髋这两种不同的活动小范围的展开,和床之间相距二十厘米,停顿五到十秒。每个小时做三到四次的引体向上。活动全都要在患肢处于外展并且中立的情况下展开一直训练至可下床活动。(3)手术之后两到六周的时间开展训练步行以及站立情况下保持平衡。对于站立平衡,通过扶助行器,让脚保持自然的分立状态,将重心缓慢的移到健康的肢,将术肢慢慢抬起。等到复位以后,移动重心到术肢,抬起健肢,如此反复的进行。

2.3.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1)手术之后1到三天时不能进行距离运动的,这个时候可以指导患者练习静力收缩股四头肌、关节与踝泵运动。(2)手术之后4到7天的时间里,疼痛感在慢慢的减轻,肿胀也慢慢的消除了,患者能够坐起于床上。这个时候对患者进行指导,可以练习抱腿,通过仰卧,抬高患肢,用双臂抱大腿中下部,让髋关节达到九十度的屈曲,通过重力下垂小腿,将膝关节予以用力的屈曲[2]。这个时候,家人可以协助进行屈膝。(3)手术之后1个星期左右,按照患者自己情况的不同,按照伤口状况的不同,可以考虑用CPM机,具体方法如下:放患肢到CPM机之上,将固定带系好,大腿尽可能的近贴近,通常始于30°,此后,每天增加十度的伸屈,出院时至少要到95°。并且对患者指导练习直腿抬高。

总而言之,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护理,加上科学的训练指导,这样关节就可以得到更快的恢复。按照护理的具体内容,对患者进行锻炼的改善,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保证患者关节能够恢复到良好的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17-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手术。随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康复治疗将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早期的康复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06年4月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对临床诊断为骨性关节炎Ⅳ期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3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90例;年龄56-80岁,平均67.8岁;病程3~20年,平均5.8年;单膝关节置换120例,双膝关节置换15例;均使用进口骨水泥全髁型人工全膝关节,其中Stryker公司的Scorpio型全膝系统120例;Zimmer公司的LPS型全膝系统15例。手术按常规方法进行[1]。术后按康复计划训练;术前关节活动度(55°-100°)平均79.7°;内翻畸形(0°-30°) 平均18°;HSS评分10-56分, 平均31.7 分。

1.2康复治疗方法

1.2.1术前期患者入院后立即向患者进行康复宣教,让病人了解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不仅要语言表达清楚,而且还要做标准的示范动作,让患者充分领会功能康复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患者观看其他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练习使用拐杖,掌握膝关节周围肌肉训练方法,尤其是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直腿抬高,屈伸膝关节的方法,尽可能增强股四头肌及绳肌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ROM)。

1.2.2术后早期即手术当日至术后第3天,此期疼痛比较重,为减少疼痛和出血,牵拉挛缩的软组织,常规将膝关节于伸直位制动。方法:① 术后立即从足趾直达腹股沟处以弹力绷带包扎, 应用5 d。②术后抬高患肢30°,膝部冰袋冷敷。③麻醉过后立即进行最大限度主动或被动踝关节曲伸及环绕活动(10次/h); 股四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髋关节被动及主动练习,患者定时进行翻身、叩背、主动咳痰、间断半卧位;(3) 药物:镇痛药、抗生素、术后12 h起应用低分子量肝素;④术后第2-3天,酌情拔引流管。

1.2.3 术后中期术后3 d至术后2周,中期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减少粘连,增加ROM,至少为90°,其次是肌力恢复训练。方法:①被动关节活动器(CPM)从伸直0°,屈曲30°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45°,每日二次,每次45 min,每天增加10°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第一周内增加到60°,第二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应中止使用CPM。被动活动(CPM)处理中,一旦出现刺激征象或疼痛则要暂停,带刺激征及疼痛好转后方可继续。屈曲能达到90°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CPM。使用CPM期间,在活动治疗以外时间,膝均置于伸直位。②主动膝ROM训练: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坐于床边患肢下垂主动摇摆小腿。③股四头肌及绳肌肌力增强训练:仰卧位,膝下垫一个圆枕,主动伸小腿下压膝关节,使股四头肌收缩,持续10-15 s,重复15-20次,以达到大腿酸胀为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2-3次/d。④术后第3天拄双拐下地,患肢着地不负重行走,以后负重每天增加5 kg(脚踏体重秤体验)⑤髋关节康复锻炼。

1.2.4术后晚期即术后14 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并增加其获得的ROM,增加主动、抗阻力的主动肌力练习的运动量,进行生活功能训练,如静态自行车、上下楼梯等。夜间伸膝位固定,一般应持续6-8周。

2结果

本组病例均按照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膝关节屈曲到达90°的平均时间11.6 d (9-14 d)。术后3-5 d鼓励病人下地站立,平均扶拐行走时间11.6d (5-17 d)。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6.5°。术后平均HSS评分为82.8分 (66-90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4例肥胖患者髌前脂肪层厚达2 cm,切口液化坏死,经局部换药清创缝合后愈合。

3讨论

TKA的患者大多高龄,存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和软组织挛缩,术前、术后的康复对TKA的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手术的成功取决于手术的技术和术前、术后的康复,术后的康复包括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应遵循早期、全面、无痛、个体化及循序渐进的康复原则。

3.1早期原则

从时间概念来言,康复措施应该从置换手术前就开[2]。术前即开始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术后康复[3]。患者入院即开始熟悉使用拐杖行走并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术后入病房即开始定时翻身、叩背、主动咳痰、间断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肺部并发症;麻醉失效后立即开始踝关节主动曲伸及环绕运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4]。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5]。术后低分子量肝素药物的使用结合弹力绷带、CPM、主动锻炼等体疗、理疗方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

膝关节术后常规使用CPM已被广泛应用。术后早期应用CPM可以减少膝关节粘连的发生,增加术后关节活动度。被动活动同时可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有利于防止下肢血栓形成。研究发现CPM训练屈膝超过40°时,伤口的氧供应明显减低,说明术后早期如屈曲过度,可导致伤口愈合障碍[6]。故认为屈膝初期不宜超过40°,屈膝角度应逐渐增加,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应中止应用CPM。对于CPM使用中出现刺激征象或疼痛则要暂停,待刺激征象及疼痛好转后方可继续。

由于TKA手术的病人常伴有膝屈曲挛缩和内外翻畸形,所以手术中需切除或切断大量的骨组织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因此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围的肌力来维持。肌力不足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矛盾,因此应尽早及长期进行肌力训练。只有肌力增加,病人行走时疼痛才会减轻以至消失,提高独立行走能力,从而维持关节稳定性。另外,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的膝关节伸直位的牵伸及术后3-6 d的夜间伸膝位的固定,可以使术中软组织松懈的治疗效果得以维持,能有效地防止屈膝畸形的发生。

3.2全面原则

即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原则,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除运动功能康复外还有身心健康康复,大多进行TKA手术患者术前长期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类风湿性骨关节炎患者部分具有类风湿人格,抑郁,焦虑,对抗,心理状态异常,意志力薄弱,对医护人员往往存在不信任。这种人格特点对术后康复极为不[7], 因此术前要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加强生活上的关心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让其与成功的术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了解手术,术后康复的必要性,康复的过程,康复的效果。

3.3无痛是早期功能锻炼的必备条件

患者不能忍痛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疼痛是限制早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原因,疼痛能导致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抵触情绪,术后可使用度冷丁或吗非结合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进行止痛。

3.4个体化原则

针对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每个患者的心理、生理、膝关节具体情况及手术方式不尽相同,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

3.5循序渐进原则

术后康复训练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软组织的修复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8],因此术后康复运动强度和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避免影响软组织修复,康复训练后出现的膝关节肿痛经一夜休息和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后应明显减轻或消失,否则就要减少训练强度,忍痛超负荷训练只能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临床经验证明,出院后只要坚持锻炼,活动范围将继续增加,到术后l年运动弧将不再变化[9]。术后进行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吕厚山,等. 66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体会[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4):162.

[2]Isaac D,Falode T,Liu P,et al.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after total knee[J]. Replacement Knee,2004,12(5):346-350.

[3]Rodger JA, Garvin KL ,Walker CW,et al.Preoperative physical therapy in primary totai knee arthroplasty[J]. Arthroplasty,1998 ,13(4):414.

[4]Jay R. Preventa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12):39.

[5]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6]Johnson DP.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wound――healing and joint mobility after knee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 (Am),1990 ,72(3) :421-426.

[7]Feeney S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old adults:anxiety as a predictor of pain [J].Anxiety Disord,2004,18(6):733-744.

[8]Gehrke W,Arold W.eds. Mobility outcome after knee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and subsequentphysical――factors influencing rate of success[J]. Rehabilitation Stuttg,2001 ,40(3):156-164.

[9]郭文正,张元健.全膝关节置换术[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298-300.

第7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方法:对2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锻炼指导。

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充分肯定护理人员做好术后护理和指导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49-01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中老年人重症膝关节疾病最有效最成功的方法之一,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创伤关节炎、膝部肿瘤等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外科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其目是切除病灶,缓解疼痛,矫正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恢复并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我院2010~2012年共收治2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对其实施科学的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56~77岁。术前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术前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伴跛行;术前患膝活动度为30°~100°,膝关节HSS评分为23~55分。一期双膝置换5例,单膝置换15例。

2 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I/甲愈合,未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3年,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膝关节活动度为95°~120°。膝关节HSS评分为83~92分,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效果满意。

3 术后护理措施

3.1 病情观察。术后24h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保持膝部引流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血块堵塞;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肢体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注意患肢保暖。术后接好导尿管,并记录尿量,保证尿量在每小时60ml以上。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2 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故术后6 h多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持续低流量吸氧;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适当抬高患肢,一般是高于心脏水平面30°,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2]。膝关节取伸直位,股四头肌给予约4kg重物,以利于膝关节伸直,关节周围持续冰袋冷敷24h~48h,减少切口出血并减轻疼痛[3]。

3.3 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不但使病人痛苦而且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防止病人焦虑烦躁,还可以减少术后应激反应,促进组织创伤后修复,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肺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术后常规放置镇痛泵2―3d。镇痛泵撤离后给于西乐葆口服。指导患者听音乐、看电视使其转移注意力。同时做好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

3.4 饮食护理。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宜进糖尿病饮食,高龄患者适当补钙,如排骨汤、牛奶、豆浆等。

3.5 心理护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暂时失去自主活动能力,以及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正性的心理疏导,及时消除患者心理障碍,适时施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护理服务态度和自身病情了解的需求,又有对疾病治疗护理方法了解的需求,还有对医疗护理技术的需求。因此,要满足患者的需求,仅靠躯体的护理是不够的。心里护理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反应,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还能改善护患关系。

4 预防并发症

4.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DVT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它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0%以上[5],DVT 的后果不尽相同,轻者引起下肢肿胀、疼痛,住院时间延长,影响功能康复;重者可因肺栓塞而导致死亡。DVT的基本预防措施:鼓励病人尽早开始足、踝的主动活动;尽可能早期离床下地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力袜;抗凝治疗:抗凝血疗法是现代治疗DVT 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6],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钠、利伐沙班等,若发现患者有下肢疼痛、小腿水肿、浅静脉充盈等循环障碍现象,应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4.2 预防肺栓塞肺栓塞。肺栓塞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之一,是因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疾病。急性肺栓塞常见的症状有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疼、咯粉红色痰、晕厥等,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①术后6h 即可适当摇高床头,使患者半坐位。尽量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上肢运动及扩胸运动,鼓励患者咳嗽,如有痰不易咳出时,应采取叩背、雾化吸入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遵医嘱给与抗凝治疗,术后即可进行患肢被动运动,如足背伸、跖屈运动和被动的向心性按摩。

4.3 感染的预防。注意保持切口外敷料清洁干燥,出现渗液、渗血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4h测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并遵医嘱合理安排抗生素。患者在术后1~3d体温略高,多在37.5℃~ 38.5℃(腋温),为吸收热,无需特殊处理。如体温持续在38.5℃(腋温)以上,关节疼痛明显且活动时加重,关节肿胀充血则提示有感染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鼓励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4.4 防止假体脱位。功能锻炼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基础动作开始,由易到难,不能急于求成。防止过度训练导致假体松动脱位。

5 术后功能锻炼

为了预防和治疗膝关节活动障碍,早期康复锻炼很重要。患肢肌肉收缩可促进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粘连与关节外肌肉粘连、挛缩、消除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锻炼:麻醉完全清醒后即可指导病人行踝关节背伸跖屈练习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术后1d~3d,病人疼痛较重,一般不主张活动关节,可抬高患肢,继续主动行踝关节背伸跖屈练习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每天3组~5组,每组10次~20次,循序渐进,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7]。中期锻炼:术后3d~14d,病人疼痛明显减轻,此时康复锻炼的重点是促进膝关节活动,使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达0°~90°,术后第3天进行持续被动运动(CPM),首先CPM训练范围为0°~20°,每次进行1 h,每天2次,训练量由小到大,以患膝无不适为宜,每次逐渐增加5°~10°,1周内尽量达到90°,CPM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逐渐增加,对早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帮助。不适用CPM训练的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下床站立下蹲锻炼等,可在医生帮助下被动活动。晚期锻炼:术后2周~6周,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并保持关节活动度训练。指导病人坐在床边,主动伸直小腿多次;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小枕,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主动伸直。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配合全身关节运动,如散步、上下楼梯等。

6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前,护士教会病人及家属训练方法,指导病人可在家做一些家居运动,来继续增加肌力和保持人工膝关节的活动幅度;嘱病人出院后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可搬运重物,站立或行走时间不宜太长,以减少膝关节负重;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梯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时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的挫伤,卧床休息时将双下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定期门诊复查,检查膝关节功能及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

7 小结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较大,对病人的心理反应、机体能力、手术耐受性有比较高的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掌握全膝关节置换各环节护理方法和康复指导理论,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总结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经验,为病人制订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康复锻炼的积极性,以尽早恢复患肢肢体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勤,朱红英.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这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

[2] 陈天艳.预防和治疗下肢肿胀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28):2753―2754

[3] 曹淑慧,张继萍.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增刊1):34

[4] 鲁昕,邱贵兴.围手术期镇痛在骨关节手术中的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4):1873-1874

[5]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667

第8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55例,女31例,年龄43~78岁 ,平均57岁,经头颅CT或MRT确诊,无明显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4例,脑梗塞52例。患者康复出院后进行随访,生活能自理48例,部分自理27例,总有效率为87.21%。

2 康复训练及护理

2.1心理护理:要严密观察,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使其感受到家庭亲人的温暖,多用热情和蔼的语言与患者沟通,鼓励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以坚定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做好其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康复知识,配合做好康复护理。

2.2 康复训练内容:康复训练前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及训练方法、时间。如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48h内不再进展,早期康复护理即可开始。

2.2.1 护士帮助患者将患肢摆放于正确位置,包括仰卧位及侧卧位。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以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侧卧位(在骨隆突处垫一软枕)为主,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适当抓捏瘫痪肢体并对患者各关节行被动运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协助患肢肘关节屈伸、旋转、肩关节外展、内外旋,膝关节和髋关节屈伸。徒手对关节面适当加压以增加关节的稳定;用热毛巾擦敷患肢,使皮肤发红有微热感,以唤起肢体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指导患者将健腿置于患腿膝下,沿患侧小腿向下滑至踝处,用健腿带动患腿上下活动。

2.2.2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起立、 站立平衡及步行训练。可在床尾拴带子,通过拉带子协助做起立动作(抬高床头,从30度开始,逐渐增加高度并延长时间);坐于床边如无不适,即行站立,站立时间从几秒逐渐延长至数分钟;行走时将瘫痪手臂用三角巾吊于胸前,抬头挺胸,眼睛向前看,尽量抬高患肢。锻炼初期如患肢不能抬起,可在患脚的前掌部位拴绳,辅助人员用手抓住绳的一端,当患者迈步时用力拉绳帮助提起患肢,不要拖地、画圈;患者存在平衡障碍时可用“T”行拐等辅助用具协助步行。

第9篇: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身体功能训练;力量训练;排球专项;运动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82-02

一、身体功能训练与力量训练

1.身体功能训练。身体功能训练源于康复训练领域,其训练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在长期的康复训练中已被证实。目前在北美、西欧等地,身体功能训练已被成功地引入到竞技体育训练之中。2011年,我国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目标,将身体功能训练引入到体操、跳水、游泳、射击、击剑、柔道、曲棍球、乒乓球、排球等国家队的训练中,目的在于加强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灵活性及稳定性、动力链传递效率等训练的同时,期待在运动员的损伤防护方面发挥其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上述项目的成绩已经充分证明了身体功能训练的有效性。竞技体育中最佳身体功能性训练共包含了4个层次:第一,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训练;第二,基本动作模式的训练;第三,爆发力、速度、平衡能力等竞技能力的训练;第四,专项动作模式的训练。对于任何项目的运动员而言,前两层次的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而爆发力、速度、平衡能力等竞技能力,是竞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身体功能,也是竞技动作的基础,其直接影响在专项比赛中“专项动作”成功与否的贡献率。在不同的项目训练中,爆发力、速度、平衡能力等竞技能力的训练方法与内容有所不同。

2.力量与力量训练。《辞海》中“力量”的意思为功力、能力、作用和效力,《体育大辞典》中将“力量”界定为身体素质的一种,体育科学中常指肌肉力量,即机体完成动作时肌肉收缩对抗阻力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的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中指出:肌肉力量是绝大多数运动形式的基础。肌肉力量可表现为绝对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几种形式。田麦久把力量素质界定为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把力量素质划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王卫星等人的研究中力量素质是指人体对抗阻力或对抗阻力又使肢体发生位移运动的机能能力。力量训练,在身体功能训练中能够促进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平衡能力等竞技能力的提升,是提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训练途径。力量训练的方法与内容应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科学的训练,才会收到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效果,如举重训练高翻中屈腿下蹲翻肘接铃练习,对提高举重运动员的专项表现力有着直接的作用,而将此动作运用到赛艇、游泳、跳高、滑冰等项目的运动员训练中则不具备功能性。力量训练,即为了提高肌肉工作的能力,而对人体的运动系统所实施的一系列专门性生物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力量训练的大致分为五种,即:有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等动收缩训练、超等长收缩训练、循环训练法,其训练方法的整体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

二、排球专项运动队力量训练的现状分析

作者在长期参加、跟踪某市队的排球训练中,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法,总结出排球专项队训练中力量训练的现有状况与问题,并予以分析。

1.重点追求单独肌肉的力量,忽视力量传导与整体动作模式优化。日常训练器械多采用的是杠铃、哑铃、壶铃,训练内容为推举、纵跳、蹲起等。由此可见,该队的常规力量训练重点在追求单块肌肉力量的增长。这种长期的力量训练势必会忽视运动过程中动作模式的整体表现,造成排球扣球技术中起跳的高度不够、攻击性不够大等问题。起跳的高度不够会被理解成腿部的股四头肌力量不足,扣球的攻击性不够大会被理解成运动员手臂力量不足等。从身体功能性训练视角下来看,在助跑起跳环节,身体是由多个关节主导的全身性整体动作,助跑起跳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多关节主导的全身性整体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的高低,由此可以判定该队的常规器械力量训练在追求单独肌肉的力量成效时却忽视力量传导与整体动作模式的优化训练。

2.重视训练负荷,忽视训练质量。力量训练的负荷能够有效刺激运动员局部力量的增大。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训练的负荷和训练关注度比较大,但是通过对现场训练的观察,发现教练员、运动员对复合训练的质量重视不够。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目标训练质量达不到,同时会造成由于符合代偿带来的伤病。例如负重半蹲的力量训练,目的是使股四头肌和臀肌力量增大,使起跳时的爆发力增大。训练要求运动员的正确练习动作为膝关节尽量不要超过脚尖,上身平行于小腿即膝关节在脚尖的垂直线上,并要求运动员始终控制自己的身体姿态。但在实际训练中发现,大多数运动员膝关节严重超过自己的脚尖或者脚尖严重外展等现象出现时,这说明运动员的下肢灵活性不良,以及上肢的胸部脊椎或者盂肱关节的灵活性受限。由此带来的是负重的重量由膝关节承担,腰部出现代偿动作。这种训练长期进行的结果,是运动员的膝关节一直处于超负荷承重和腰部长期处于代偿,致使运动员出现膝关节损伤和腰部的疼痛。

3.缺乏力量训练过程的监控。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在力量训练中“运动员主动向教练员交流自己的训练感受”的人数很少,使教练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状况,阻碍教练员对力量训练计划改进与实施。教练员也应及时主动地向运动员了解训练后的感觉和反应,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力量训练的进度和负荷的精准度。最后教练员还需向运动员反馈训练的状况,使运动员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情况和训练效果,从而提高运动员对自己训练情况的重视。

4.整理放松流于形式,恢复手段较少。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在科学的力量训练情况下,要重视恢复手段的有效性。作者跟队训练的过程中发现,每次力量训练结束后,教练员都会安排运动员进行放松整理的练习,说明教练员和运动员比较重视训练后的恢复,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整理放松整体流于形式,恢复通常采用肌肉拉伸和两人互相踩压肌肉等方法开展,方法单一且质量不高。因此,肌肉达不到最好的放松状态,致使训练结束机体产生疲劳。不仅影响本次的身体恢复,同时也会给接下来的训练带来不良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对策。从身体功能功训练角度出发,教练员团队应该根据运动员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案。首先要对运动员进行基础性分析。第一,对队员灵活性、稳定性、平衡性以及动作模式感知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评价;第二,对运动员的伤病、潜在运动损伤、营养、运动竞技能力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评价;第三,对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评价。进而根据排球项目中,运动员场上位置、技战术需要、运动员有氧和无氧代谢机能的比例等指标或特征,制定针对本队每个队员的个性化力量训练方案;最后,需要完善监控和反馈机制,形成有效、科学、开放的力量训练与监控系统。

2.建议。制订科学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案,加强训练的系统化监控与管理;增加功能性训练器械的训练项目;增加核心力量的训练规划与实施;加强运动员力量训练后的恢复和再生训练。

参考文献:

[1]Vern Gambetta.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身体功能训练的艺术和科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