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新时代教育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时代教育评价

第1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2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 缺失; 归因 ;对策

新加坡的一位校长曾说过,“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国耻” 。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公民,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接受良好的文明教育。知廉耻方能知进退,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懂文明,有礼貌,堂堂正正的人,然后才是成名、成家,这是广大教育工作中者责无旁贷的使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却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堪忧。从而社会上发出“青少年道德滑坡”的惊呼!本文将从现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缺失入手,探究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现状和缺失

虽然在总体上讲,学生的文明礼仪方面有值得可定的方面,但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诚信守时观念淡薄,不能按时、守时、诚以待人。

2.审美观念扭曲,奇装怪服、长发、染发、怪发,以奇为美。

3.网络道德缺失,因网络问题发生的纠纷不断。

4.自私自利、心高气傲,尊老爱幼、和睦同辈不够。

5.遵守社会公德有需加强,损人不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

6.好高骛远,难以脚踏实地。

7.爱慕虚荣,攀比现象严重,攀比成风。

8.勤学苦学不足,弄虚作假屡见不鲜。

9.法制观念淡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

10.交友尺度失衡,交友缺乏标准,甚至是饥不择食。

…… …… ……

二、造成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道德底线的一次又一次地被击穿:“我爸是李刚”、“瘦肉精事件”、“小悦悦事件”、“留学生归国机场捅母”、“研究生、公务员打爹骂娘”等等恶性事件,比比皆是,不得不让人拷问:道德价值为何?要文明礼仪何用?

2.家长对子女培养目标的错位:“读好小学 读优质中学 读名牌大学读研留学”和“读好书 上好大学 赚大钱(做大官)”,文明礼仪对学生的发展处何地位?又如何能够坚守?

3.对学校的评价依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升学率绝对是重要的指标。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能抓好安全教育就不错了,还在乎文明礼仪教育?

4.学生的审美偏差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使得文明礼仪的教育难见成效。

三、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一)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行动。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才能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也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应通过媒体、报刊、简报、板报、电视台、家长学校、社区座谈会、学生演讲、学生辩论赛、征文比赛、手抄报、专题美术作品展、专题音乐演出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形成共识,为文明礼仪的教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我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过程中,整合语文、品德与社会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在班会活动课上开展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美在我身边”的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歌舞、情景剧、诗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针对生活中出现的文明礼仪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中心校举行的“文明礼仪情景剧比赛”这个契机,随着学生深入地探究和挖掘生活中、校园中缺乏文明礼仪的种种现象,编排出了“争当文明监督员”的校园情景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得到了文明礼仪的教育。

(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大讨论,学“规范”, 明是非,识美丑,营氛围

“真理越辩越明”,所以应该大力开展“新时代是否需要文明礼仪?”、“传统的文明礼仪过时了吗?”、“新时代需要哪些文明礼仪?”等问题的大讨论,让学生从思想上、从内心深处感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氛围本身就是一股教育的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制约性,进而让学生自觉接受文明礼仪,化外加为内驱,从而事半功倍。

同时要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在学生掌握“规范”的内容,明确“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的最低要求的前提下,运用“规范”待人接物,同时要加强对 “规范”的训练。通过训练,真正让“规范”成为学生内在的规范。如:全校性集合排队,进场秩序、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姿态、队礼、队歌、国歌、升旗仪式规范性等等。这样学生既有准绳,又有训练,就为全面的文明礼仪教育奠定基础。

(三)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约,开展行为规范评比,奖优罚劣、惩恶扬善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具有强制性,对违规者要有惩戒权,文明礼仪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统一思想、明确是非的前提下,就必须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约,对违规者给予制约和惩处,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制度和公约必须取得同学们的认可,实施惩戒时,必须让受惩者心服口服,并且留有余地。 同时,开展以仪容仪表、卫生、纪律、文明礼貌、诚信守时为主的行为规范评比,表扬先进,鞭策落后,使文明礼仪教育深入开展。

(四)开展“日行一善”活动,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文明礼仪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因此开展“日行一善”活动是比较有效地教育活动之一。“一善”就是一件好事。也就是要求学生尝试、并坚持每天做一件好事。“善事”不一定是“大事”,是遥不可及之事,只要“善”就行!如:擦黑板、捡垃圾、帮助同学、提醒同学……,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久而久之,必成文明之美德,反之,在日常教育中也要注意“小恶”的纠正和整改,以免让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成自然”。

(五)改革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以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评价永远具有指导性。新课程所提出多元评价观、动态评价观都应该落实。要坚决杜绝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不管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评优评先、毕业鉴定等等都要考虑文明礼仪素养的评价,在评优评先时,甚至可以采用“一票否决制”,从而真正让学生重视文明礼仪的养成,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学生,评价他人和自我

文明礼仪素养的形成既是一个让外部评价和认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个体内省和反思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让学生经历自评、他评、老师评价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应是“对事”与“对人”的有机统一,重点在于发扬文明,改正不足,扬长弃恶,目的在于促进和鼓励学生更好地发展。

(七)注重家校、社会的联动,实现全面育人

第3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

1高职学校青年教师师资结构特点

高职学校因本身的条件限制,无法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获得较好的资源。因此在师资投入方面一般只能招聘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下资历比较浅的年轻教师。这类教师刚才高校毕业,因高校知识传授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基础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区别较大。同时,年轻教师需要对职称和学历的提升,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无法达到“双师”的要求,难以胜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任。

2新时代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压力

因高职学校“双高”专业群教师自身学历、职称和技能基础能力差特性。高职学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临诸多压力,主要表现为:

2.1学历和职称提升的压力

原来高职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一般承担了学校主要教学任务和课程建设任务,学历和职称不高,与高职本科师资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同时,该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渴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的需求。但是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提升自我,因此该类教师面临职称和学历提升的压力,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学历水平,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2.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压力

对于高职学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几乎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本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学院有所区别,高职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本科学校更多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这类教师一般缺乏专业职业技能经验,也对职业教育理念了解不深,无法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呈现“高学历,低技能”状态。这一部分青年教师到高职学校工作后,首先要提高实践技能,更渴望得到职业技能培训。该类教师既要面对学历、职称提升的压力,还要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任教压力都比较大。因高职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年轻教师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系统培养提升,以致该类教师入职高学校后感到无法适应,产出辞职的念头。

2.3“三教”改革下教学任务的压力以及职业院校科研提升的压力

随着我国最近几年市场经济突飞猛进,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家对职业教育也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国家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生源规模占高等教育五成以上。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增加,使得职业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接踵而来的问题呈现,高职学校师资队伍配备严重不足,导致高职学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所获得的职业培训机遇低下,能够参加培训的时间也极为有限。同时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改革重点推行“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来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梳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之间的“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问题,教师无法顾及自身的技能提升和科研学习任务。职业教育科研水平一般比较低下,高职学校的教师并不像本院院校一样获得较好的科研资源。他们需要比别人花费多倍的努力去挖掘科研资源,搭建科研团队。这与高职本科对科研水平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6-7]。以上问题反映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面临了巨大压力。因此,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理清专业教师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新时代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议

为了解决高职学校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个人发展的困惑,高职学校教师培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未来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学校应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培养方案,引导年轻教师快速健康成长,为高职学校建设做贡献。

3.1构建新时代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类型

针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把专业教师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师。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师分类进行培养和考核,有助于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专心发展某一项专业技能,减轻高职学校年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高职学校整体竞争力。①教学型教师:该类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效果好,能较好的处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关系,深得学生的喜爱。该类教师主要承担高职学校的繁重教学任务。教师个人发展应重点培养教师教学法的问题,培养处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中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②科研型教师:该类教师具备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但是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通过对专业教师进行分类,承担高职学校的科研任务的教师应当以科研为主,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控制在一定数量,这样可以让科研教师专心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在期末进行绩效考核时以科研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目标。通过科研型教师的划分,可以解决了高职学校普遍科研水平低下难题,为高职升本科、高职招硕士研究生做好准备。③职业技能“工匠大师”型教师:该类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分类出职业技能“工匠大师”型教师,减轻该类教师的教学负担。该类教师的个人培养应重点提高职业技能成熟度,以便承担更高级别高职学校的技能竞赛任务,以及承担更多学校的社会服务培训项目,满足学校的“大国工匠”和“双师”型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3.2构建新时代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分类培养和考核体系

针对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师分类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技能型教师,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制订不同教师发展培养计划。教学型专业应注重培养教师教学方法、质量,课程改革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等;科研型专业教师重点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技能型则注重培养教师技能竞赛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了保证新时代高职教育专业教师个人发展利益,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制订不同考核评价方案。教学型专业教师侧重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科研型专业教师考核内容主要是科研贡献,包括科研立项、科研、专利申请及科研成果转换等;技能型专业教师考核教师或带队技能竞赛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教师社会服务的贡献程度(如表1)

4结论

通过分类培养专业教师分类,制订分类培养管理体系和考核方案,有助于专业教师发挥个人特长,专注于某一项工作任务,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可以促进专业教师的健康发展,提升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

[2]中国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刘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54-59.

[4]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9(11),32-33.

[5]王子原.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09(1),58-60.

第4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公共美术;课程;改革

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部属高校须于2019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新时代,公共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美术课程的发展及其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该文件,全国84.6%的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共艺术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已有13年。已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打下坚实基础。《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宣布,未来三年,全市所有高校应要求提供公共艺术指导并记入学分,每个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参加1~2门艺术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2017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通知》文件,要确保在2017年底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与此同时,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明确学分,大学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其专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目前参照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对于实施学分制的高等教育机构,每名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部的下属“211工程”学校和省重点学校应开设上述课程。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其他院校尽快开设。明确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特色等的优势,提供任意艺术选修课程或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介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各省在实施该课程时基本没有统一的课程大纲。该课程有艺术介绍、音乐赏析、歌剧赏析、戏剧赏析等,没有实行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课程建设才有了依据,各省出台政策建立完善美育工作,公共艺术课程有待改善和完备。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日渐使我国高校学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共艺术课程通对大学生艺术理念的灌输,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力,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合一全面均衡发展。

二、改革的建议

第一,以世界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为研究背景,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主线。从学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主观、客观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新时代重视美育思想下,以国内外美育课程设置为研究资料,以高职公共美术课程改革为研究基点,解决公共美术教育体系普遍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美育的实施普遍意义。形成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且有目的地对课程设计、目标、内容等研究设计,形成系统的研究中的问题,然后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系统的课例等记录和分析,形成量化的研究指标,再以充分的实践证明形成结论,形成系统有效的研究。第二,对公共美术课程、美术艺术活动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发展。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包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自身院校、专业等特色、特点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如何设置。公共美术课程人才培养是艺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各学年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教学等工作思路,制定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学规划和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教学收获的实际效益。第三,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艺术实践性研究: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应当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不拘泥于课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搭建校园艺术展示平台、组织课间课后欣赏活动、线上微课、校园媒体平台互助、组织校社团交流等方式,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文件中要求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修订,学生艺术团队成员的选拔、挖掘,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平台展示课,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应该让众多学生乐在其中的参与。第四,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共美术课堂、德育与美育之间课堂融合的研究等。在新时代美育思想下,紧跟时代潮流,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思政也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融入思政课堂德育教育,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

第5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1、管理模式过于僵化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服务的,也即是围绕着如何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如何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养而服务,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当中,担任管理者的一般都是学校领导,而被管理者就是教师和学生,学校领导说什么,教师和学生就要执行什么,这明显是过于专制和独断的,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再者,很多高校都是由某科的任课老师来兼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而并没有专职做这项工作的人,因此导致教育者花费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管理效果自然也较差。

2、过于强调管理速度

现如今,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过于强调管理速度,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管理质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变得片面化和简单化。有些管理者只注重管理的形式,却忽视了其管理的实质,显得过于急功近利,并且在管理之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导致很多管理工作都并没有真正落实好。例如,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了尽快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将指令简单地传达下去之后就要求对方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对方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管理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既不能够有效促进被管理者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又不利于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物质生活需求的越来越高,不良思想的传播也越来越多,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是无法达到明显成效的,因此管理者不应当过于强调速度、急功近利,而应当要从长计议,在确保管理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管理速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指导性思想,它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理念,就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而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来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新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够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服务的,是为人民群众而服务,其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被管理者、考虑被管理者的实际情况,而不应专断独行。

2、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现如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都要开展管理工作,例如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确定其教学目标、预测其发展前景以及进行教育决策等,然而虽然开展了管理工作,但却比较缺乏监督评价。监督评价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个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建立完善了相关监督评价机制,才能够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对管理者的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考核,从而保证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大多都是灌输式的管理模式,而若想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必须要改进其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摒弃以管理者为主导的灌输式管理模式,而确立以被管理者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意见,积极挖掘被管理者的潜能,使被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影响及渗透。

三、结语

第6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一、树立新理念,走向德育新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和时代同步,和学生同步,继承创新,顺应潮流,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德育工作才能入脑入心。如果思想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还是重复那些脱离实际的陈旧过时的老话,其效果往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一头雾水。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因而,我校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始终牢牢把握育人为本这个根本。在当今信息时代下,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首先倡导要树立一种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教育思想,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之“材”,用发展的方法教育人。其次是树立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主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教师观,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不同层次中,在不断获得成功的满足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成长,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体魄。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才能更好地收到成效。

第7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信息素养的诠释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具体体现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的能力。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一)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提出将信息技术应用专业能力分为五个维度。一是技术素养。引导教师熟练应用与教学相关的CAI软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二是计划与准备。引导教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情,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契合点;三是组织与管理。利用学科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四是评估与诊断。能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五是学习与发展。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业,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二)培养提升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不断更新知识等。

2.具备逆向教学设计能力

逆向教学设计,是从“向追求的学习结果”出发,考虑评估方案,具体规划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方式。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教与学行为之间的有机关联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也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

(三)提升教师具备创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要靠创造型教师来培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备创新教育思想,应为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创立潜力,指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新时代教师。

(四)提升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能力

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品格。

(五)培养提升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激励着教师去获得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经验、技能与理解,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须创造性和愉快的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与学科相融合。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体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案例信息,创设教学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到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逐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探究、实践、反思中体现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时,首先,应提出问题,探究知识;其次,解决问题,具体实践;最后,是验证知识,反思提高。实践是学生在理解、领悟知识基础上,提升信息能力。领悟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探究是起因,实践是过程,领悟则是追求的结果。

(三)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体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第8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化

时代呼唤语文教育改革。21世纪,人们敏锐地感觉到新时代的气息。面临着悄然到来的新的时代,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也必然要反思,找到应对措施。

一、信息化

信息化社会显著的特征是信息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爆炸”――社会最流行的语汇,正是对此生动的说明。而且,信息纷繁复杂,传播迅速,信息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的工具和手段不断更新。

信息化给语文教育诸多启示:

1.学会学习。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和掌握有限的知识,如果指望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传播给学生,则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即使一辈子不出校门,也不可能学习和掌握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学校教育必须也只能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各学科都是如此,语文也不例外。书读不完,关键是要爱读书,会读书。

2.处理信息。搜索、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能运用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具有选择和鉴别信息的眼光,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储存和记忆有用的信息,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传递、、交流信息。

3.高效快速地阅读与表达。在快节奏的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社会,人们必然对阅读表达的速度与效率提出新的要求。“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时代也为这种速度提供了可能,网上查找资料、网上阅读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阅读和表达的速度,并非仅仅是方法与技巧问题,它有对他人的尊重,有对时间的珍惜,有思维的敏捷与流畅,还有对简洁的美学追求。

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新时代的又一显著特征:不管你喜欢不再欢、愿意不愿意,你总是地球村的居民,做不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

全球化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启示:

1.开放的心态和视野。语文教育应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把学生带入现代文明。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的光荣,但长期的农业文明容易成为我们的包袱。因此,母语教育中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学生具有现代社会应有的价值观和文明素养,尤其是开放的心态和视野,从而真正面向世界。

2.增进国际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使我们接触更多的外来文化,各种各样的思潮和文化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面对多元文化,首先,我们要尊重和理解。尊重理解一种文化,就是尊重理解一个民族。只有尊重和理解,才能增进合作与交流。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有所选择和取舍,这种选择和取舍需要水平和眼光。促使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鉴别能力,努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理所当然成为语文课程教学任务。

3.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是全球化社会中现代公民之必需。文明相处,合作共事,尊重、理解与宽容,沟通、表达与交流,都是语文教育应该关注的。

三、个性化

个性化是新时代的追求,是对以标准化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逆反:个性化引起语文教育多个角度的思考。

1.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工业社会的大批量、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已不合时宜。一方面,消费者需要个性化,因而,产品追求个性化。另一方面,产品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和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创新,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而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必须以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为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会有多强的创造力。

2.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我国在由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人的精神需求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不同,正在个性化,因为人都是不同的单个人。语文教育有责任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培养健全人格。

第9篇:新时代教育评价范文

碧莲镇中心小学 徐仙乐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新课程理念"等一系列的名词被追为时尚,与之有关的书籍也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在这些书籍中我最喜欢李烈老师编著的《我教小学数学》,它让我深知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刻苦研究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找到了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符合的要求。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利而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以"爱"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充满对学生、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才会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符合时代的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对于回答失败的学生,应给予弥补的机会,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获成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居高临下",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认真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赏识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有时学生精彩的发言恰恰是问题的根源。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从自身找原因,采取"内归因"的做法,而不是去指责、埋怨学生。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和言行,努力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获取学生的信任。这正是新时代的教师应遵循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要"以爱育爱",努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以爱育爱"是本书阐述的中心之一。教师只有对人生、对事业、对学生爱得真诚、爱得执著、爱得深刻,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的感染、情感的迁移,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自己爱的情感培育学生爱心的途径,即称之为以"爱"育"爱".书中列举的 "第一印象不可忽视"、"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出错’是‘权利’"、"站到学生中来"、"亲师才能信道"、"数子不如奖子"……都是以"爱"育"爱"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做法。在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摆脱"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看作是生命交流的过程,用满腔的热情去尊重、理解、支持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且能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真正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育人工作相结合,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悟到工作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感受到教师工作的高尚。从而更爱自己的工作,并会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从事的事业。

三、立足新课标,能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

"以会教会"是本书阐述的另一个中心。新时代的教师要出色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势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素质,尤其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新世纪对学生的"会"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会"的内涵自然也就更丰富了。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要有专研、发掘教材的能力,要能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例如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教师应创设内环境,激发"生长点",即积极做好知识准备工作,激活旧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对于较难理解的新知,应选好"突破口",联系生活,化解难点。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主张低起点,高终点的原则,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重视解题策略,寻找最佳方案。让孩子们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四、能从实践中探寻合理的教法

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而又必将回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擅于从实践中去探寻合理的、适应所教学生的教法。比如,对学生作业本的使用,可要求学生写上"日期"、"作业出处",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这样能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还可培养学生做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对事业的负责、对孩子成长的负责,是一种爱的表现。又如,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知识点和知识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进行引导,使所学的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且有利于知识的提取和应用,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再比如,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除了掌握生动、亲切的有声语言,还可以适度地运用无声语言。这是因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思维往往需要的是一种静静的环境、无声的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声的、深刻的思考空间,教师应做到(1)话不能太多。(2)时间要给够。(3)减少无意识的干扰。(4)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如果课上能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呈现一种有动有静的美,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美。由实践中找到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是站的住脚的,是不同于空中楼阁的哲理论述,是新时代的教师可以模仿,可以参照的可靠依据。

五、相信学生,正确运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