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师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以“学案”的形式先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学案”自学,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内容知识,学会概括、总结知识网络,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
一、“学案导学”概述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练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启思导练,当堂达标”,这也是该教学模式的灵魂。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三个阶段
(一)预习导学阶段。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是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第一层: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辨别课文的文体、主要表达方式,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抓住关键词语,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阶段主要分为检查预习一知识链接一合作探究一精讲点拨一拓展视野一归纳总结等六个环节。首先老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领悟课文,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合理选择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梯度逐层设置,要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如在《我的母亲》的“课堂合作探究”环节中,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以下2个问题:(1)作者选取的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那些性格特点?(2)从母亲严厉但仁慈、温和的为人及教子方式中,作者体味到了一种怎样的母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作探究,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作者笔下母亲可亲可爱的性格特征,体会到了作者内心所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爱戴,在这基础上,又因势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了叙事散文的阅读赏析方法,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学习目标。
(三)检测反馈阶段。
“当堂检测”,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测,是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在完成课堂讨论,基本达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部分,并及时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做,既加深了记忆,又提高了应用能力;通过完成当堂检测,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测试的题目首先要典型,直奔学习目标,适度适量,便于学生完成,其次题目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做到低起点、多层次。时间不宜过长,可采取分组互评等方式。例如,与学生完成对文章《我的母亲》探讨分析后,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10分钟内完成这样的测试题目,(1)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请分别加以概括。(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结果学生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在相互纠错的过程中各自巩固了对易错点的记忆及文字深意的理解。可以说,“当堂检测”既是“预习自学”和“合作探究”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三、结语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对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讲,都极为重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丰富阅历,还可以增长见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阅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祖国未来栋梁和希望的初中学生,更应当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从教学的层面来讲,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阅读的过程需要靠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处于引导启发的地位。当前,笔者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阅读教学仅仅是摆设,徒有其名罢了。以下,笔者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较之传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不得已而为之,选取利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依然不被重视。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对于阅读教学来讲,学生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这就是源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教学主体认识不清所导致的。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得面面俱到,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探索能力。同时,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章节的归纳,并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得如同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影响是极为严重的。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同时,也会制约学生个性能力、创新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样的教学现状,源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课堂教学现状。
2.阅读教案流于形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相应的教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制作精美的教案,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所谓的教案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教学教案流于形式,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生搬硬套的教学局面。阅读教案流于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也是国家教育体制的败笔。
3.阅读教学手段单一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阅读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现状。教师的阅读教学往往都是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的流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注重标准答案的灌输和讲解,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观点,也不关注学生是否深刻了解文章的含义。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1.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对于学生须占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来讲,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当仅仅体现于初中阶段,而应当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终身的习惯。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意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强学生,增加课外阅读;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词汇、句式的培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摘抄、批注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不断对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积累,积极思考,“读”“思”结合,才能积少成多,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对祥林嫂等角色的扮演后,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此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深刻意识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以新课程改革和当下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设计选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 ;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但是由于教育资源仍然不平衡,城乡差距还相当大,农村初中语文水平还比较低下。我在边远农村工作了十几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下面就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及主张。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原因
1.资源匮乏。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农村初中普遍存在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比如: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缺少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资金的匮乏,教师的外出学习机会不多,加上农村交通不便,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
2.教学模式固化落后。身处农村的一些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依然还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没有走出一条适应农村学生的教学模式,老师之间缺少合作精神,集体备课依然处于形式阶段,没有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3.农村初中生源质量差。现今社会,留守儿童太多,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性格怪异,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教育很艰难,他们中绝大部分属于学习困难生,厌学情绪较浓,对他们的转化难度极大。
二、培养并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
1.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改善设施,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增加校际交流活动次数,努力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2.探索并创建符合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勤写教学后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3.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效果。要结合学生本身素质较差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经常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公开大胆地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之间产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从而达到创造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挖掘教师自身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要是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5.强化集体备课。教师之间探讨也是培养和强化农村语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村的语文老师常常感觉到自己在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呼呼而睡。这不仅仅是学生素质差的问题,其问题还在于老师,固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不适应于现在的学生,学生之前本来就不知道老师要讲什么,课堂很难与老师合作探究。对此,本人建议在强化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行教学案一体化。教案的使用,学生课前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下一节课的目标,学习有了针对性,学起来也容易得多,学起来也饶有兴趣。在教案一体化设计中,教师重点研究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将学习重难点转化为文本,编制在教学案中。这样,学生参照教学案就能明确预习的要点及任务,实现了先学后讲,将预习落到实处。学生在预习时经过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对于哪些知识能够理解,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清楚明了,学习更具针对性。在具体授课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大大压缩了课堂讲解的时间,扩充了课堂容量,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传统课堂模式中,老师讲得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而使用教案后,教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而老师也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练习,显著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
2.培养课前预习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讲,课前预习更为重要,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为他们争取了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进而获得好成绩。
3.了解学生心理,狠抓课堂教学。农村初中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但非他们笨,而是由于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依然还采用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心理上充满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新课程改革力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就必须让学生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这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要想做到很难。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坚信我能行。
一、基础知识部分。(20分)1、下列加框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澄清(chéng) 糟蹋(tà) 颤抖(zhàn) B.凝视(níng) 应和(hè) 玷污(zhān)C.敷衍(yǎn) 收敛(liǎn) 岔道(chà) D.瞬间(shùn) 栖息(qī) 聒噪(guò)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A.分歧 瘫痪 憔悴 不可抗拒 B.决别 仗义 脸颊 形影不离C.欹斜 徘徊 海鸥 美不胜收 D.惭愧 辉煌 辛辣 蛛丝马迹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 A.《我的老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魏巍写的。B.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C.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老的报告。 D.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 )着万顷绿地。②初到台湾的“团团”和“圆圆”表现不( ),在众目睽睽下悠然自得,以它们顽皮、娇憨的俏( )向台湾同胞拜年,祝台湾同胞团团圆圆、快快乐乐!③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 )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 )不该错过。A.滋养 俗 样子 只要/就 B.滋养 错 样子 如果/就C.滋润 错 模样 只要/就 D.滋润 俗 模样 如果/就5、下面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B.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游戏的害处。C. 他工作能力强,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班长。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所以,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在受挫时,是绝不会消沉的。②人生之旅是曲线的,人类的历史也是曲折的。 ③因为,他们总会透过暂时的风雨,探测到未来的阳光。④一切的挫折、低谷,只是前进道路上的小插曲而己。⑤但曲折,并非人生前途的黯淡和历史潮流的倒退——人生之途虽然曲折,但前程似锦:人类历史虽然曲折,但时代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A.④②⑤①③ B.②⑤④①③ C.②③⑤④① D.④③⑤②①7、对下列句子的运用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晋祠,真不愧为这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比喻)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设问)C、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拟人)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8、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B、《济南的冬天》——老舍——北京人,现代作家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大诗人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9、关于《繁星•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冰心,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B、诗作以“小诗”为主,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C、诗作的内容包含三方面:一是对母爱的歌颂,二是对童真的颂扬,三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D、小诗“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出自这部诗集。10、下面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人人讲究卫生,争当文明市民”(街道旁标 语)B.“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 标语)C.“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院”(医院门口标语)D.“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道路旁标语)二、古诗文默写。(8分)11、《论语》中阐释“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12、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3、水何澹澹, 。14、 ,江春入旧年。 15、 ,浅草才能没马蹄。16、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7、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三、阅读分析。(27分)(一)《陈太丘与友期》(7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8、解释划线词语:(2分)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19、翻译句子:(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2)友人惭,下车引之20、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二)《春》(10分)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2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你说一说。(2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2、“春花图”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2分)23、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无形的春风。请问,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2分)24、“春雨图”中,作者除直接写雨外,还写了些什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
25、最后三个自然段,除了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三段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特点?(2分)
(三)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10分)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 kuī 见她在流沮。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26.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ī_______见 (1分)27.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_________ (1分)28. 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2分) 29. 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0.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1.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2分)
三、作文(45分)32.文题:那一天,阳光好温暖w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②体裁要求:记叙文;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七年级语文试题答案一、1、C 2、B 3、D 4、D 5、B6、B 7、B 8、D 9、C 10、C二、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博学而笃志13、山岛竦峙14、海日生残夜15、乱花渐欲迷人眼16、枯藤老树昏鸦17、曲肱而枕之三、 18、离开 回头看19、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友人惭愧,下车拉元方20、做人要守信用,懂礼貌21、拟人,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22、侧面描写(烘托)了花多、花美、花艳、花香23、触觉 温柔(温暖、温和、柔情)24、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而和平25、拟人 新、美、力26、窥27、委婉(婉转)28、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29、“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30、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31、略32、略
一、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带动课堂气氛
初中语文教学虽然经历了教学课程改革的洗礼,但是教学手段和方式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适当采用科技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发挥出技术手段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带动整个语文课堂的气氛。以多媒体技术为例,将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拓展语文课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能够“激活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魅力和吸引力,进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的内容预先设计、制作相应的PPT课件,辅以视频、声音、图像等元素,使之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可以设想,将这样的课件拿来在课堂上放映,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语文课堂的能量。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学校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和设施,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业已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基础,并不断加以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大都是新鲜、好玩的事物,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喜好,必然能够引起他们的喜爱,这恰恰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适度、适当和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先选择,也应该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学生是否真正喜欢语文课堂,能否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是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教师采取何种策略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将课堂还给学生,既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诉求。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过去那种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例如,教师要尽量摒弃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要总是滔滔不绝“干巴巴”地讲课,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发问的时间,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消化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所学内容的实质。诸如此类的小策略、小方法,不一而足,其实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办法,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地落实和执行,最后方能看到实效。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都十分重要,都对教学的成败产生关键的影响。教师应该认识到加强师生互动、沟通和交流的必要性,并自觉地将师生塑造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其次,师生关系的好坏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而糟糕、恶劣的师生关系必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拖累”。因此,密切师生关系,频繁开展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提振课堂教学“士气”的重要策略,其实践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8-01
伴随课程改革进度的不断加深,针对初中语文课堂进行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可以说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发展,针对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化成教育强国而言,也是一条必须途径的路径。所以对于初中教师而言,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可谓任重道远,相关研究人员以及教师应当全身心的投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令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可以得到明确的方向,最终令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确切的提升。
一、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并且伴随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教”学生知识并不是教师职责中的重点,而重点应当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学”知识,并且不能单单的满足于“学会”知识,而是应当使学生发展为“会学”知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而不是停留在知识“受众”的层面上。只有令学生确切的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在此情况下,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变得高效。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索一首贝多芬的著名乐曲,在课堂上播放给同学听,使学生能够更随乐曲去感受贝多芬的一生,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认识,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依据以人为本设计教案与备课,重视课堂问题的生成
教师在授课之前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设计教案与备课,因为这项工作不仅能很好地将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与水平展现出来,而且教师对整堂课的把握与教案设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因为课堂是活的,课堂上往往会发生很多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应对课堂的生成将会影响到课堂的进度、降低效率。课堂上学生可能突然针对某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而教师如果仅仅为了赶进度而不向学生进行解答,则会令学生产生不被尊重的感觉,甚至导致学生乐于提问的精神被压制。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与备课的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地思考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时下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并且预留出为学生解答疑问的时间,这样学生在提出疑问与得到解答的过程中,便会对课文中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极大的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往往课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决定该堂课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的激发出来,也就势必创建出一个高效的课堂。但是以往在引入课堂时,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或者是为学生预留做“模拟题”的时间,毫无过渡的直接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会习惯这种课堂形式,最终造成学习上的麻木,只懂得生硬的背诵教师讲解的知识,即使学生能够大量、准确背诵教师教授的东西,也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事实上,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理进行充分的诱导,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进而对其展现出的学习心理充分把握。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两篇短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自己所知道的童话,并和同学充分探讨自己所讲童话的意义,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创建高效课堂。
四、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
以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采用的教案、管理方式甚至考试的内容都有着统一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实现这个标准。但是如果能仔细地进行思考,便能够意识到并非每名学生的学习结构都是相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掌握的知识水平、拥有的兴趣与智商均呈现出不同的差别。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若仅仅使用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缺少了针对性,会导致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感觉课程乏味、令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感觉同不懂教师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时,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开展教学,令所有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课堂的成就感,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对课程充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以此创建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文章从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依据以人为本设计教案与备课、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四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相关研究人员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媛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学周刊,2015,05:62.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脱轨”现象主要表现
1.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体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是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精心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正如有的老师“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着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更有甚者,老师亲自说出正确答案。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打开的。
4.问题的评价,缺乏激励性
在实际教学中,口头评价呈现这样两种现象: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中口头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低,许多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或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感悟,更是缺乏及时的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这不仅忽视了口头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可怕的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脱轨”现象形成的原因
1.教师生本观念薄弱。
“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未能赶走传统观念。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已把问题想得很细,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提问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是与文本对话,把教学的主体放置一边,不去深入了解学生,不知学生之疑难,不知学生之思维,提问抽象、空泛,缺乏启发性。因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比较肤浅和被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被调动。
2.教师文化底蕴不厚。
现阶段部分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很窄,凡是教学中涉及了文学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内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远之”,毫无生发开去的胆量,生怕节外生枝,担心学生贸然提问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耽误时间无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师工作任务重,空闲时间缺,交流学习机会少,因而掌握的教学技艺难以达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像扔石头硬梆梆地丢给学生,不知如何铺设一条启发之路,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区别地评点,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3.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差,做为评定语文教师教学的优劣唯一依据。促使某些语文教师陷入了以赶进度、出成绩为目标的怪圈。落后的评价机制,让部分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单一的评价机制,也成了课堂提问出轨的第三个原因。
三、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脱轨的应对策略
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让提问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业务修养。
1.把握问题,以学习钻研为基础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不仅要求学生能问、会问,教学生的教师也要边学边问,是否深入并且问得好与否,则决定于教师本人功底是否深厚,决定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是否深入,体会得深,就能提出问题,具体的、重要的问题。反之体会得浅,就找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找到笼统浮泛,大而空洞的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切实钻研功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教师个体的业务修养和课文深入的钻研,是善于提问的坚实基础。
2.设计问题,以学生思维为中心
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同时,提问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思维个体的差异,因材提问,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提问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出学生思维特点,找到提问的思维切入点。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知识发展本身有渐进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把学生导向“冲刺”,它最贴近于最后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逐渐推进,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
3.解答问题,以启发引导为途径
首先,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点拔技能的掌握。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得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应重在疏导,不能当即提供参考答案,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这种疏导即着意于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指导方法,开拓思路,也就是着意于启发性。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隐形备课;问题与措施
提高学生的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也是新课程的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很多教师在关注着自己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怎么样,却逐渐忽略自己备课的重要环节,其中尤其缺乏隐形备课。备课作为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重要的部分,是值得钻研的,平常的写作、查找、利用教具等都是最简单的备课准备,而教学经验的获得,教育教学灵感的交流等便属于隐形备课。初中生是一个喜欢追寻的群体,他们对于语文学习中的突发性东西非常感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在隐形备课方面准备的东西反而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上课是非常轻松的,他觉得上课省心省力,但别人却没办法像他一样。曾有一次在课后他就用非常有意味的话告诉记者朋友们,想要像他一样上好优质的课需要一辈子做准备。由此可见,做好隐形备课可以让教师上课省心省力,同时也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备课方式,当总的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语文教师忽略隐形备课。有的教师写的教案字词美观,表意清楚,备课非常仔细。但是在被问到你为什么这样备的时候却不知怎么回答,更不用说在课上学生提出疑问能得到教师的解答了,这就是忽略隐形备课的一个表现,同时这种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师群体备课中还比较多。忽略了隐形备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
2.语文教师没有做好隐形备课的思想认识。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在遵循新课程的课标要求,自行作了学案,引导学生学,在备课方面的功夫开始消减,有的备课已经流于形式了,隐形课的准备就更加没重点,久而久之已缺乏隐形备课的认识。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就更加不能备好完整的隐形课。
3.语文教师几乎不做备隐形课的准备工作。有的教师在课后是放开了休息,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管,上课时想到的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不记录,得过且过。这就导致隐形备课的资料越加不足,使隐形备课的实施收到阻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能备好隐形课,应该做到的是:
1.端正自己的态度,加强学习。如果教师没有一个负责的态度,认为备课可有可无,那么必然是不能备好隐形课的。另外,很多隐形课也是经验的汇集,教师应该加强与新老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听取他们的教学故事和心得,从中找到备隐形课的启发和灵感。
2.仔细钻研课文的遣词造句,深入了解作者意图。教师在备隐形课时,应该对语文课文有仔细的通读,把握好作者的行文特征和意图,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相关的故事等等在课堂上随时进行迁移。
3.做好相互之间的经验和灵感交流,积累素材。教师的经验是积累隐形备课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语文隐形备课应该对这些经验做好整理和记录,以便将来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加以利用。
总之,提升隐形备课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省心省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增强隐形备课环节能让学生从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地学习,潜意识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变为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真正锻炼学生发现生活知识的素质能力,实现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国民.试论中国师范教育专业的应用性[J].学理论,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