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过去十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稳健,也积累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的相关经验。电影产业化改革八年以来,截至2010年,国内城市票房增长11倍,年均增幅超过35%,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故事片产量达526部,约为全球电影产量的1/10;全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电影票房也首次突破百亿元(101.72亿元),较2009年增长6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达57.3352亿元,占总票房的56.37%;全年累计有17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
那么,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呢7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电影产业的经验来进行比较。2008年美国全球票房收入280亿美元,海外票房收入183亿美元。以美国电影产业发展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大国经济规模和文化折扣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影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小:其中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
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来自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这一无法被模仿和替代的基础。因此,我国电影产业的理性繁荣,其起点在于如何利用我国作为大国的国内市场规模这一优势,建立起统一、自由、竞争、平等的市场秩序,为国产电影走出去奠定优势基础。据一位电影产业管理者的观察,中国电影产业今年之所以有相对均衡的发展,主要归因于国有公司并没有在该行业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开放与自由竞争是过去十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经验的核心价值。
我们看到,征求意见稿第六条正写到:国家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促进电影市场繁荣。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
尽管相关表述有些含混,但还是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即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生产将成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目标格局。这一格局是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获得较好发展的核心经验体现。
但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目前电影产业竞争中的不合理情况也比较突出。例如,尽管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占56.37%,但近50亿元的进口业务却基本被国有的中影集团等垄断,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大多数民营电影公司的收入总和。这对民营电影公司来说是明显的不公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7在征求意见稿中语焉不详。
此外,还有一点应注意,即可考虑电影产业促进工作的主体多元化,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促进工作。
征求意见稿第十条称: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电影产业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产业促进工作。而第十一条称:电影行业社会组织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业务交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电影衍生品;知识产权;商品化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80-02
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票房收入呈现井喷式的增长,2015年,我国年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了440亿元。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战略产业,电影产业业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驱力量。尽管如此,我国电影产业链还不够成熟,营利模式较为单一,票房收入与植入式广告约占总收入的九成以上。而在全球电影产业最为发达的好莱坞,电影衍生品收入占影片收入的73%,远高于电影票房。如美国《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全球票房总收入是18亿美元,而玩具、游戏、图书、唱片等电影衍生品的总收入的销售额却超过了45亿美元。如果说,电影作品本身主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诉求,那么作为电影产业链终端环节的电影衍生品,则将触角延伸至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从而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
一、电影衍生品的知识产权属性
电影衍生品,是指根据电影而衍生出来的后电影产品,是除银幕放映以外一切增加电影产业下游产值的产品,包括各类玩具、音像制品、电子游戏、服饰、海报甚至主题公园等。这一概念最早发端于美国,在国外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电影衍生品表面上看去与一般产品无异,却能引发消费者的追捧与购买,它的价值追根溯源在于其衍生于电影,跟电影情节、人物、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了特殊的价值,而这恰恰是蕴含其中的知识产权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对电影衍生品的权利属性进行剖析:一方面,其作为知识产权载体,而享有物权;另一方面,其蕴含了音乐、美术、文字等作为版权保护客体的无形权利。因此,衍生品是有形权利与无形权利的复合体。实现电影衍生品价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蕴含在电影中的人物、情节、动画、场景设计等创意元素与周边产品结合后,将知识产权商品化的过程。被赋予了商业价值的特定知识产权在商品化后成为了权利人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学理上将其称为商品化权。所谓商品化权,通常是指将蕴含商业信誉,具有商业流通价值的角色或角色特征及其他形象因素进行二次商业性使用,从而在商业领域创造出一种大众需求,以达到商业促销目的的权利。其权利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创作者有权将该形象要素投入商业领域利用而获利的权利和有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进行商业使用的权利。商品化权的主要内容在于权利人经济权利的保护。商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实现对知识财产价值的二次开发利用。广义的商品化权中,人物、姓名、肖像、虚构角色、声音、装潢等要素均可以成为其权利客体。而狭义的商品化权,仅指将作品中的角色投入商业使用的权利,即角色商品化权。在电影衍生品中,玩具、服装、饰品、音像、日用品等多为利用电影作品的人物、姓名、肖像、虚构角色等要素实现这些日常产品的增值。事实上,电影衍生品可来源于不同的电影要素,并不局限于角色形象,只要是跟电影密切联系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要素,如场景、情节、道具等都可以成为商品化的对象。可以说,电影衍生品的权利内核就是商品化权,是权利人自己行使或授权他人行使商品化权,制造、使用、销售特定权利商品以实现获利的过程。
二、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障碍
我国在连年电影票房屡创新高的形势下,衍生品产业的发展却举步不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授权机制不健全
衍生品的授权是指电影的版权方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电影中的元素,制作玩具、游戏、光盘等相关产品进行商业活动,而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是支付一定的版权费。当中国商家竞相争抢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舶来品的衍生品授权时,国产电影衍生品的授权却乏人问津。除了商家对国产电影衍生品盈利能力信心不足外,电影版权方与可能的产品制作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授权难产也是主要的症结。一方面,想购买衍生品授权的商家无法及时获知版权方欲出售版权的信息,另一方面,版权方又很难找到愿意合作的制造商。另外,授权操作的不专业同样导致合作难以为继。按照国外的惯例,授权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在给付版权方一定数额保证金的基础上,按产品的销售额由被授权方与版权方按照一定比例来分账;二是被授权方一次性付给版权方版权费从而买断衍生产品的版权。而国内一些电影版权方常常突破授权的行业底线,实行无保证金授权。这种授权方式因为缺乏对被授权方的约束,可能导致衍生品盈利后,版权方可能无法获得约定的利益从而引发纠纷,进而对双方的合作造成消极影响。
(二)盗版侵权产品猖獗
近年来,很多制造商未经授权,擅自生产电影衍生品。或以被授权方的正版产品为原型,大量生产盗版产品,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销售渠道,依托“电子商务”,形成了完整的盗版产业链。如当电影《让子弹飞》热播时,未经授权的盗版麻匪面具在网络上热销。再如,市面80%以上“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卡通产品为盗版产品,其获利却数倍于正版产品的经销商。盗版横行带来了几个问题,一是盗版衍生产品往往制作粗劣,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二是其以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大量衍生品市场份额,吞噬了正版经营者的利益,挤压其利润空间。
(三)相关法律缺失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版权保护的立法除《著作权法》之外,还包括一些行政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规章虽然对电影市场的管理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立法层次和法律效力较低,缺乏司法程序,因此还不能实现对我国电影作品版权的有效保护,特别对于电影衍生品的保护力度较弱。此外,我国迄今仍未将商品化权作为独立的无形财产权加以保护,这就使得作为多种权利复合体的电影衍生品遭遇侵权时往往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考虑到维权的巨大成本,版权方在遭遇侵权时往往无奈地放弃了衍生品收入,更无从谈起衍生品市场培育。中投顾问薛胜文曾经说过,如果美国电影市场的版权保护状况与中国相似的话,那么即使好莱坞的电影创造再高的票房收入,其衍生品收入也将达不到影片收益的一半。所以,要想促进国内衍生品行业的发展,相关法律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
三、促进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授权制度
通过电影行业协会建立完善的授权机制,如建立预交保证金制度和售后利润按比例分配规则。鼓励制造企业积极依法获得电影元素专用权,并运用法律的救济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授权方可采取分类授权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电影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权授予不同商家,使得不同被授权方在产品品类和地域上具有排他性。这一方面加大了授权方的获利空间,同时也避免了被授权方因为产品的同质性而产生的恶性竞争。此外,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影版权人可加大与电商的平台合作,既拓展了衍生品的销售渠道,又可以掌握较为真实的销售数据,有助于双方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实现对衍生品的全面保护
确立商品化权是促进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设立商品化权,并规定其可以构成在先权,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法律趋势。”由于商品化权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而只是作为学理上探讨的一种法益,无法像法定权利一样得到完善的保护。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所保护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涉及到智利成果的不同方面,保护条件、目的差异显著,尚未正式入法的“商品化权”常常处于“非此即彼”的模糊地带。故而当衍生品侵权纠纷发生时,由于无法可依而得不到有效的救济。为突破这样的窘境,我们应该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寻求将商品化权作为一种独立权利加以保护的路径。此外,特殊标志保护模式为电影衍生产业保护给出了另一种启示。当今国际上早已经确立了对五环等体育运动特殊标志保护。那么,对于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标志形成的衍生品如麻匪面具、飞天扫帚等也可借鉴这一制度进行保护。
(三)打击盗版,提高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建立衍生品制造行业的行业自律规则,实行对盗版产品更严厉的制裁措施,在行政执法和司法裁判中加强处罚的力度,提高罚款的数额。注意净化网络销售渠道,阻断盗版衍生品的网络销售。通过法律宣传加强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设立相关制度鼓励消费者举报盗版产品的生产、销售商,规范市场秩序。
(四)建立培育衍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
衍生品不是电影符号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电影元素地深入挖掘,拓展了电影的创意空间。所以,电影版权人应该首先转变衍生品开发的观念,不要只把衍生品看成是电影的附属品,而要本着持续发展的理念,把衍生品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电影版权人应加大与设计公司的合作深度,不断丰富衍生品的种类,尝试开发一些个性化的衍生品,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再次,电影版权人应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合理的市场预期,预测电影上映后可能受到欢迎的电影元素,评估衍生品可能产生的市场销售额,提早设计、策划,待电影上映时借影片的热度推广衍生品,以避免过去出现的正版衍生品滞后于电影放映周期、盗版衍生品横行的状况。最后,电影版权人应加大与院线的合作,在电影院设置衍生品销售专区,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转变过去常常把衍生品与爆米花捆绑销售从而给人们留下的低廉劣质的印象。使衍生品作为电影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渐进式地培育人们的衍生品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四、结语
[关键词]SWOT;网络电影产业;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网络电影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760103)。
网络电影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兴电影艺术形式,既具有网络传播特征,也具有电影艺术特征,是网民们自娱自乐的产物。网络电影形式多样,有微电影、系列剧、摄像头、静电影等形式。当前微电影的发展较好,生产数量较多,很多人甚至将微电影作为网络电影的统一称法。
由于网络电影满足了网民们自由创作和传播的需求,深受网民喜爱,在短时间内掀起了一场创作和观看网络电影的热潮。这一现象引起了以视频网站、广告主为代表的商业利益集团的注意,并且开始尝试参与创作网络电影,在他们的参与推动之下,网络电影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出现了《4夜奇谭》《11度青春系列电影》等一批高品质的网络电影,网络电影的产业价值逐渐显现,据艾瑞报告数据显示,网络电影市场容量已远超100亿元。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同时也是一种生意,必须既重视艺术属性也要重视商业属性。本文将以SWOT分析法作为研究基础,在深入系统分析网络电影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基础之上,提出有利于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网络电影的产业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低、发行放映不受限制、电影受众多等方面。
1.生产成本低
电影拍摄由于受到演员片酬、摄制、后期制作、广告宣传等费用的限制,拍摄成本居高不下,拍电影一直是电影爱好者可望不可及的梦想。网络电影的拍摄可以由一般普通拍摄设备完成,DV、手机、照相机、摄像头都可以,后期的制作主要依靠电脑编辑软件完成,没有演员片酬压力,也不需要广告宣传费用,所以拍摄成本非常低,几百元、几千元的拍摄费用是每个电影爱好者都可以承受的,电影拍摄不再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例如,一部由高中学生李礼贤主创拍摄的网络电影《友爱》的制作成本一共才3 000多元(包括配套道具和剧组人员的盒饭、报酬等费用在内),虽然拍摄成本只有3 000多元,但是影响却不小,上传到优酷等网站之后点击总量已经超过60万次。
2.发行放映不受限制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制片、发行、放映三方之间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2012年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等国内五大发行公司与万达院线、广州金逸珠江、北京新影联、广东大地、上海联合院线、上海大光明、世纪环球等13家院线的冲突就是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反映。除了制片发行与院线放映之间分账比例的问题以外,电影上映还受到院线屏幕数量的限制。网络电影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将网络电影上传到各个网站,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这给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极其大的发展空间。
3.电影受众多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一直维持稳定扩大的态势,从2007年底的161亿逐步增长至2011年底的325亿,视频用户占网民比例由2010年底的621%提升至634%。这些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的视频收视习惯在不断转变,互联网已经成为影院、电视之外,居民收看视频的重要选择。①庞大的受众数量为网络电影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电影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主要表现为网络电影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盈利模式、版权风险等。
1.质量良莠不齐
人人都可以参与创作,这样极低的创作门槛是网络电影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拍摄手法粗糙,内容低俗的网络电影。质量低下的网络电影不仅会对受众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与我国鼓励生产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精神不相符。
2.缺乏盈利模式
我国影院电影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票房盈利;另一种是广告盈利。对于网络电影来说,付费下载是一种盈利手段。但是,中国网民们付费下载的意愿非常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中有过付费行为的占比仅为76%。所以,网络电影目前还不能靠付费下载的方式盈利。当前广告收入是网络电影惟一的盈利模式,广告主投资直接参与拍摄或者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广告投入虽然在短时期内解决了网络电影的盈利问题,但是,长期发展下去,网络电影创作必定会受到广告主的制约而走上艺术萎缩的道路。
3.版权风险
版权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版权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败。网络电影的版权风险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侵权他人版权的可能;另一方面是网络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侵权行为。版权可能存在的风险是网络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机会(opportunities)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频网站因为版权压力开始自制剧和广告主的积极参与,网络电影迎来了发展机遇。
【关键词】光电产业 应用发展 策略
一、光电产业的概况
(一)国外光电产业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末起,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便积极提倡“节能环保”,并依靠政府采取补贴、税收和贷款等一些优惠政策发展光电产业,进而推行阳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光电产业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光电技术和产业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所生产的单晶硅电池由以前6%的低效率快速增加到24.4%,多晶硅的实际能效也较过去增加了20.4%,非晶硅等电池的能效虽然较晶体硅电池有明显差距,但改善情况也较为显著。光电技术现以急速发展之势弥漫全世界,并扩大了商业化规模。
从产量和产值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太阳能电池产量于20世纪末便有了飞速增长。到了21世纪,全球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也已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预计在21世纪中期,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行业销售也因经济规模化、高生产率和超水平工艺而达到了720亿美元的高收入,较以前的收入水平增长了7倍之多。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光伏发电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主导之势。世界联合研究中心曾大胆预测,光电电力在21世纪中至21世纪末将达到世界总电力供应的66%以上。
(二)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状况
1.光电产业发展大规模化。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的急速增加仅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已发展成为列居世界前三位的光伏电池制造国。2.光电技术快速升级。我国光伏电池的生产技术目前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多晶硅的生产工艺也已被大部分企业所掌握,并实现了高质量、高产量。同时,非多晶硅薄膜电池开始成为光电产业中的新亮点,很多国内外的大企业通过相互合作已开始着手准备发展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3.光电成本减少。21世纪初,我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一直低于50元,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也仅控制在30元以内。目前,我国的光电成本不超过4元,基本上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接近一致。
二、导致我国光电产业停滞不前的原因
(一)发展规划不够成熟。光电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较为长远的发展目标,争取在21世纪中太阳能电池装机容量能够有新的突破,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的装机容量也能达到一个新高点,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光电产业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光电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光电技术发展迟缓。1.工艺水平较低。目前,高纯度硅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要生产工艺,85%以上的市场都被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所占据。2.光伏电池能效达不到要求。我国的光伏电池、商业化光伏组件、一般商业电池的实际能效呈阶梯状依次降低,但国际高效聚光光伏电池的能效却稍高一些,高效平板电池的能效也仅次于此。3.薄膜太阳能电池工艺水平不高。国内缺乏关键设备,更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因而影响了我国的光电产业发展。
(三)产品出口比重大。我国95%的光电产品出口欧美国家。一旦国外市场经济出现问题,将会牵连到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也都根据本国的《再生能源法》及《能源自主和安全法案》开始采取逐步对光电产业减少补助及优惠政策的措施。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旦减小,其光电产业的发展之势也随之减小,而国际市场需求量的降低,必将增大我国光电产业的市场压力。
三、我国光电产业的应用发展策略
(一)确定发展目标。在大规模发展光电产业的前提下,满足市场要求,加大光电终端产品的生产量,实现光电终端产品的购买与建筑相结合,完成我国光电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带动技术的不断升级。根据国内外光电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的指引,争取实现近期光电的发展目标:1100万千瓦~3000万千瓦以上。并以完全掌握欧美的“改良西门子法”、硅片切割、高效电池开发后续、硅薄膜电池等技术为目标,逐步实现掌握第三代新型电池技术、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硅纳米材料电池技术、二氧化钛纳米电池技术、化合物太阳电池技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等中长期目标。
(二)争取政策扶持。我国光电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其发展和培养市场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以我国目前光电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应将暂缓扩大出口规模和借鉴国外先技术,而将国内市场的开发和技术革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电价、财政和金融等政策。电价政策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而制定的标准电价,其电价成本已由各用户均摊。金融政策是根据开发银行或其他国家专业银行的贷款项目而制定的优惠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技术研发依靠财政补贴或财政风险投资基金的扶持;金融机构通过政策补贴扶持光电产业;光电产品的研发依靠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原则上国家对光电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应与国家对其他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相一致。
(三)鼓励技术创新。国家应鼓励光电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重视标准制定以及监测工作。政府各部门也应在光电产业的发展上各司其职,同时沟通与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国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机制,从事光电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并加强光电专业人才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时璟丽.可再生能源产业(太阳能利用)发展概览[J].阳光能源,2009(01).
[2]孙玉芳,李景明,刘耕,郑戈.国内外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比较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05).
关键词:农业产品;市场营销;批发市场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一、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各类专业市场,分布广泛。改革开放初,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385个,1990年时为9750个,其后,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3%,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数量发展到了27167个,并且农产品市场的类别繁多,门类齐全,包括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其中部分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了亿元以上,规模较大。当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基本都建立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市场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实施营销品牌策略。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符号、社会信誉上,更表现在它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上。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设,更要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相关服务,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农业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发挥自身作用,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采取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营销构建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将农业营销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合理推进。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监测标准,把产品安全与质量合格摆在突出位置,向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与形象,这也是成功实施品牌策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教程(第四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快速反应;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713.3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引言
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大大减少了商家的运营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但是电子商务要保证其营业优势和发展就要建立可靠的物流运营作为保证。对京东、淘宝、唯品会等电子商务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个企业所报的销售额很高,但是实际盈利却达不到预期,关键问题在于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建立高效、快速反应现今客户需求的物流产业链,是电子商务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本文主要对企业的物流快速反应产业链进行研究。
二、电子商务和企业物流快速反应概述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根据所涉及的范围和使用的工具可以分为狭义的电子商务和广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利用电子设备等进行商品买卖,而狭义的电子商务只是利用互联网等虚拟网络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在此,需要明确的是,电子商务并不仅仅是指商品的零售,还包括信息的交流、公司管理等。
2.企业物流快速反应概述
快速反应,顾名思义,是指对发生的现象或出现的事物反应迅速。快速反应的提出来源于美国一家公司对服装产业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快速反应被定义为:一种反应状态,在合适的时间内可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质量和价格,而商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减少库存。核心思想是,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以便获得新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三、影响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因素
1.物流成本
对销售商来说,一笔交易完成的前提条件是成本在可控范围内而利益达到最大化。电子商务行业中,商家的经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物流成本占据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成为商家考虑的首要因素。物流成本也是影响整个供应链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2.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
电子商务中要使订单全部完成,涉及到整个系统内的多个单元,需要电子商务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和信息流通性直接决定着整体的反应速度。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反应速度,就要尝试新技术的应用。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产业链形成路径
1.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从上述分析的影响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因素可以看出,信息流通是商家与客户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企业物流快速反应,首先要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括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平台建设和企业的客户之间的平台建设和企业供应链的平台建设。这些平台建设与订单的完成、产品分配和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2.优化消费者服务降低运行成本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基于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因此,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首先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满足需求的商品,才能加快商品的流通。同时在流通过程中,要降低运营成本才能为自己的盈利争取更大的空间。
3.建立广泛的产业联系
企业的物流产业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和其他产业密切联系的复杂工程,产业之间的联系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反应速度。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要迅速发展,就要尝试与生产企业等建立密切关系,为商品流通和产品分配提供保障,作为物流企业的合作伙伴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掌握商品,以保障商品质量和物流速度。
4.例证分析―以京东和淘宝为例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网上购物也汹涌发展,京东和淘宝作为网上商业巨头,发展也相当迅速,而作为各自的物流平台,京东物流和菜鸟驿站的发展也是各具特色。
京东配送服务,它主要服务于京东商城的自营业务,京东物流基本形成了购物、仓储、快递和售后的闭环体验,使得始终保证京东坚持的产品质量和物流速度。京东自创立以来,始终以“多、快、好、省”作为自己的服务理念,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由截止2014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的8280万,增长至截止2015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的1.319亿,目前京东已拥有超过1亿的优质用户,经营13大类数万个品牌数百万种优质商品,日均访问量超过2亿,京东的自建物流体系由6大物流中心、27个城市仓储中心、近1000个配送站、300个自提点组成,覆盖全国1000个区县。但是保持物流速度优势并不容乐观,极容易被唯品会、淘宝等商家占据,同时,维持这种优势所需花费的成本也较高,对整体流程的末梢的控制也存在难度,在对京东的物流产业链的研究中,成本控制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提高服务质量,尽量减少运送环节是应该借鉴的。
作为京东最大的对手之一,淘宝的菜鸟驿站物流网络的发展也有鲜明的特色。与京东物流相反,菜鸟驿站可以总结为共赢模式,驿站本质上可以算作一个整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的快递公司的资源,形成一个物流数据平台。菜鸟驿站一方面为淘宝、天猫的购物平台服务,另一方面也是阿里巴巴物流产业链的一环,对阿里巴巴的资本积累也有一定贡献。
五、总结
本文就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产业链发展进行探究,对定义的界定、影响因素、发展路径等都做出了比较合理的阐述,并以京东物流和菜鸟驿站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供探究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韩朝胜.刍议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物流技术,2013,5.
关键词:钻石模型 电力产业 竞争力 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3
电力产业作为基础设施产业能否引入竞争,在学术界是一个引人争议的问题。不少学者发现,从那些同时存在两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和只存在一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所收集的可比较成本数据看,竞争不仅没有导致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降低了成本水平,降低了消费者价格。同时,消费者在竞争性电力市场得到了更好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竞争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同样适用于基础设施产业。
1 模型的引入
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产业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从而有较强竞争力。
“钻石模型”理论一出现便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使其成为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六个因素决定的,它们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这六个要素。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见图1)。
一个“钻石”的形成,需要四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在形成初期,可能四大要素都在发挥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中一种或者几种要素发展较快,然后带动其他要素形成,最后进一步地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形成“钻石”模型。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政府政策不是决定性的,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四大要素为基础。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波特“钻石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电力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
(1)电力产业需求因素
电力产业需求对于电力产业的竞争力影响非常大,因为只有建立在一定规模且能够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发展。该文重点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2)电力产业供给因素
电力产业供给是指整个电力产业为社会提供的电力产品总量。它是电力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文主要从总供给量、电力资产水平、电力生产水平等来分析电力产业供给因素的。
(3)电力产业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相关及辅助产业是否健全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持产业是能够对电力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产业。该文主要是从银行业和外资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对电力产业发展的影响。
(4)电力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电力企业的战略、结构是否合理对电力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的相同产业的企业在目标、策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是极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就成为产业竞争优势。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该文主要从发电及电站供热时能源转换效率来分析。
(5)机会和政府因素
作为竞争条件之一的机会并非企业内部的能力,甚至不是政府所能影响的。而政府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影响那些对电力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政府可以放大“钻石模型”框架中的作用力并使这些决定因素升级,政府对电力产业的实施政策主要体现在电力监管、宏观经济政策、相关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四个方面。
该文将去除机会因素,因为机会因素通常是超过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很难对其进行定量的评价。表1所示为我国电力产业影响因素。
由于电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为了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电力产业竞争力各方面的状况和特性,就需要将复杂的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故该文按照钻石模型将不同指标进行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电力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合上面的评价体系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的2005年至2010年的各指标数据。
3 因子分析的实证过程
该文运用SPSS17.0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因子得分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定,这与因子分析可能得出的结果相符。表3为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按因子得分的大小衡量,将指标层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类别:关键因素(>0.5)、重要因素(0.1-0.5)和一般因素(
下面以企业战略、结构因素的因子得分变化为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发电及电站供热时能源转换效率的得分均有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要提高电力产业的竞争力,能源转换的效率起到的关键的作用。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今天,提高能源转换的效率是低碳发展电力产业,提高电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同理,根据表3中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影响电力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如下。
2005―2010年间,人均GDP和总用电量的因子得分呈增加的趋势,逐渐由一般因素转变为关键因素。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扩大内需引起的用电量的增加,对提高电力产业自身的竞争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电力产业R&D投入比重的得分呈下降的趋势,由关键因素逐渐转变为一般因素。这说明电力产业R&D投入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减少,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每单位的R&D投入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呈递减的趋势。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在2005到2010年间变化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电力消费的增长也相应的促使其他能源消费的增长,所以其比值变化不明显。同时,电力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消费品,其需求和消费是缺乏弹性的,所以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对电力产业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影响。
总发电量和电力总出口量的得分呈上升趋势,逐渐转变为衡量电力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电力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如下基本特点:首先,电力商品的生产、供应、使用是瞬间同时完成的;其次,不能储存,没有中间环节。所以总的发电量和总用电量基本相等,其对电力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也是相同的。电力总出口量的增加会提升我国电力产业在国外的影响力,对电力产业吸纳外资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银行和外资用于电力产业的投入比重在减少,同时银行和外资用于电力生产的投入的因子得分在减少,这说明由于银行和外资的投入减少导致得分的减少,从而对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政府用于电力产业的财政支出以及国家预算的比重先是增加的,后又有下降的趋势,而因子得分变化是先减少后又有所增加。由于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政府更应该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加大力度,完善电力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电力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 结语
第一,在保证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发电量,同时努力扩大电力出口量;第二,在各行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快发电及电站供热时的能源转换的效率,从而做到节约资源以及降低成本。第三,政府和银行对电力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层面上的保障,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
[2] 徐建红.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青岛家电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3] 王维维.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保险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一)电影产业概念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行业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如音像制品、相关图书及玩具等)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影评等相关产业。由于电影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同于一般产品,电影产业的发展与电影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联动紧密,在电影产业每一个相关链条上的产业资本运作,都关系到整个电影产业的运营,只有电影产业中的各个行业运营良好,才能带来真个电影产业的大发展。
(二)资本运营的概念
经济学上的资本运营,“就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因此资本运营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达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具体到电影产业资本运营就是指电影产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把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资产形态的有效合理的运动变化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影产业资本最大限度保值增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贯穿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后期产品开发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等相关产业。电影产业资本运营重点体现在其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兼并、收购、资产重组、不良资产剥离、借壳上市、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版权预售、广告植入等手段实现产业资本的增值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电影产业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暴利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产业,从事这个行业,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演绎暴利的神话,更多的企业因为没有良好的资本运营意识和资本运营策略而倒了下去;电影产业的高资本密集度、和电影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生产特殊性,使电影产业在资金筹集上面临着巨大压力,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同时由于电影产业中存在产权不清晰、缺乏熟悉资本运营的专有人才、对于电影产业的风险不能很好的驾驭等问题都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健康、良好的资本运营,可以使电影企业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二、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现状分析
传媒产业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国重点监管的领域,其对外开放的程度远不及其他一般行业,然而电影市场却是整个传媒产业中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市场,不但行业外资本有进入的准入资格,而且境外资本也允许一定程度的介入,这就为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提供了良好的资本条件;另外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2001年至2009近七、八年的市场化运作后,已经被资本市场所熟悉,近年来,来自各种专设电影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入股、广告植入等多渠道资本的投入,使得电影产业的融资规模日益扩大;同时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主体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模式,形成了国有资本、境外资本、个人资本、民营资本混合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投融资体制;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其他形式的资本运营也开始被电影产业所熟悉,并运用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政策障碍已经缩小
由于电影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国家对其监管比较严格,业外资本进入限制较多,因此在传统上一直是国有资本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从2002年明确了电影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对电影产业政策的限制,降低了资本准入的门槛,拓宽了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资本限制。《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电影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产权归属和经营责任,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鼓励电影系统外国有、民营、外资参与电影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投入,搞活经营,增加产出,拓展市场。鼓励电影企业之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实现资源重组和资本结构改造,条件成熟的,应积极争取上市。”应该说本意见的出台对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指明了方向,并提供政策保障。
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更是坚定了国家对于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支持和决心。决定中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等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从政策面来看,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障碍在逐渐缩小。
(二)金融资本对涌入电影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融资数额在整个电影产业资本需求中所占比例仍偏低
2007年某种程度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资本市场元年,国内外、业内外,越来越多的资本在寻找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投资热点时,嗅到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强烈信息。在全国票房连年飙升,国产影片连续五年票房收入超过海外大片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对涌入电影产业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但仍局限于行内知名的公司或知名导演参与的影片、。近年来大制作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集结号》都曾与银行有过资金合作。《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了香港渣打银行金融资本的支持,业内人士估计贷款金额约为1000万美元;200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夜宴》的海外发行提供了1年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保额为1500万~2000万美元,这份担保也为《夜宴》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这是中国信保首次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内地银行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2007年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集结号》其中5000万来自于招商银行提供的无抵押低息贷款。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三部影片能够获得银行和保险公司青睐的,那是因为有名导演以及名导演背后的名制作公司做保障,一般的电影公司很难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而在美国,除了各影业公司的自有资金和业外投资,金融贷款是其电影产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美国可能70%的资金是向银行贷款,30%才是自有资金。而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者彭祝斌调查发现,我国影视产业的融资来源大约有90%是自有资金、7%来自于政府投入,而社会资金投入只占2%。
虽然一些新的融资模式也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如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和影展项目融资,但在目前的电影产业发展环境下,这些融资渠道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很难利用起来;上市融资因为具有融资规模大,资金成本低,资金可以长期使用等特点已经提到电影产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上。2008年初中影正式启动了上市进程,华谊兄弟也公开表示了上市意图,上影目前也正在酝酿上市计划,但是寄希望于部分影视公司上市来以解决电影产业资金瓶颈仍不太乐观。上市融资的资本可用来从事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常常利用股市融资来进行重大的企业并购行动。上市融到的雄厚资金,完全可以让国内的电影企业通过投融资组合,加大制片投入,完善产业链,实现对同类或者相关企业的并购,以及业务的重组等,以实现电影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甚至带动整个电影产业升级换代。
(三)资本运营从影院建设到影片制作、发行深入迈进,风险评估体系与机制尚不完善
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电影产业的资本运作能力,目前业内外资本已经渗透到影院建设、电影制作、发行等环节,但是由于国内市场对于电影产业经营的风险控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规模与范围。
在国际电影市场上,银行贷款是十分常见的融资形式,相当数量的影片投资来自于银行贷款。而国外银行对于投放电影业的贷款也有一套成熟的风险评估体系与严格的申请投放流程。在好莱坞电影的融资过程中,通常影视公司是通过保险机构为影片按商定时间、预算与质量完成交付而进行担保,提供担保的保险机构即影片的完片保证机构。在国内,目前尚无这样的完片保证机构,影视业向银行借贷成功目前尚是个案,还未形成统一的流程、规则和体系。
虽然资本运营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电影产业真正实现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之路,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例如资金的短缺、类型的单一以及后产品开发的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的发展,也成为电影产业在向资本化运作转型时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电影产业的从业者们,还应该从实际操作、政策引导、理论研究多方进行努力,力求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四)缺少既熟悉投融资业务、又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专业管理公司
关键词 电影产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转型
中图分类号J94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接近300亿人民币,而这个数字在十年之前的2004年才刚过15亿。2015年的票房增长更是快得惊人,仅7月份一个月全国电影票房就54.9亿。超过了2002至2005年全国票房的总和。与此同时,影视产业的并购潮更是炙手可热,2014年的并购案例中,平均每6天就会在行业内发生一起影视类的产业并购案,1600亿元的资本如猛虎下山般扑向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大文化产业。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还是电影产业的并购升温,金融资本在这个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资本与全球经济金融化
对于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几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都存在着产业资本(或称“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两种非常重要的资本表现形式。需要明确的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不是就资本的存在形式来进行区分的,而是就利用资本的行为者及其目的来进行区分的。
关于这一点,卡萝塔・佩蕾丝在其经典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表述:“金融资本代表了以货币或者其它账面资产持有财富的那些当事人的标准和行为。他们可能获得利息、红利或者资本利得,但是无论通过何种手段,最终他们的目的仍然致力于以货币的形式拥有财富,并使其增殖。从本质上讲,金融资本正是重新配置与重新分配财富的行为者。相比之下,生产资本则体现了那些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创造新财富的那些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这些当事人向金融资本借入货币,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然后与其分享所创造的财富。如果他们使用自己的货币,那么他们事实上要执行两种职能(笔者注:即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两种职能)。作为生产资本,其目的在于为生产而生产。他们在本质上是建设者。”简而言之,产业资本通过从事实际生产而赚取利润,金融资本通过从事借贷或投资等非实物资金运作,即钱生钱,来实现资本增殖。
金融资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天生的逐利性,它们在本质上是无根基的,哪里有利润,它们就会迅速的流向哪里,它们会广泛投资于大量的产业、企业或者产品以趋利避害达到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虽然产业资本也以盈利为目的,但它却会较长时期地专注并扎根于某一自身所能胜任的产业、地域、企业或者具体产品,经历产业的形成、成长、成熟乃至衰退,并在这个过程中直面风险、探索创新或寻求转型。
金融资本或者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它一方面可以投资于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而获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依靠吸收更多金融资本投入金融市场形成泡沫而获利,因此,金融资本在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在一个现代经济体中,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当金融资本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时候,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经济金融化。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不断扩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在非金融企业拥有的资本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也在上升,金融部门在国内利润中所占比重、来自金融业的利润在企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均在不断上升。”在全球领域,这一进程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得到发展,90年代加剧并异军突起。
在中国,经济金融化的趋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也表现得日益明显,这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资本积累程度的提高,以及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房地产业、出口外贸业等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相比之下,金融领域仍然有着较高的预期利润,这就使得很多产业资本不愿意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去,反而从产业部门中游离出来转向流动性和利润率都较高的金融领域进而形成金融资本,并最终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可以更为自由灵活的根据自身对于利润预期的判断选择到底是流向纯粹的资本市场还是流向新兴产业领域,或者流向更为复杂的全球资本市场。
这样,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蔓延,“金融资本作为一种隐遁的决定性力量,其扩张性的逻辑突破了民族国家边界、超越空间领土范围,全面控制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主导着当今全球化的进程,就某种意义而言,全球化的展开方式是金融资本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金融化趋势使得金融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而言获得了更大话语权甚至是支配性力量,进而凭借其强大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在全球任何地域、任何产业或者任何一家具体的企业长驱直入,影响着区域的政治经济、产业的兴起与衰退以及企业横向纵向的重组整合。
二、中国电影从产业经营到资本运营的转型
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反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周期在时间上常常是不同步的,有时甚至出现逆势上扬的情况。事实也的确如此,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低迷却没有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反而带来了这个产业的极大繁荣。美国经济学家将这种因经济箫条而导致低价产品(口红)热卖的经济现象叫做“口红效应”。事实上,经济不景气会使得人们的消费就转向购买廉价商品,电影票也是类似于口红的一种廉价商品,它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心理慰藉。因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下行周期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电影产业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应地,传统实体经济的利润降低使得大量闲置资本从那些领域游离出来形成金融资本,并迅速流向价值被低估的电影产业等新兴领域。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多年快速成长之后,虽然跟国外比起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毕竟中国的电影产业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无论在内容创作、拍摄手段、特效制作,还是在演员阵容、营销发行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生产出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的能力。也就是说,电影产品在市场方面存在着同质化激烈竞争的事实和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而就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企业而言,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它们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一定的产业资本。产业竞争已经从成长期的电影作品竞争进入到产业整合的转型阶段。电影产业的整合沿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方向,不同的企业存在不同的整合路径。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电影集团的整合普遍趋向于大资本、大融合的集团化模式,资本运营是国际大型电影集团的常规战略手段。“总的来看,电影产业的集团化是多元资本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展开并互相渗透的”,而在集团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才能将电影企业做大做强,仅凭借产业资本的缓慢积累则难以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电影领域的产业资本也恰恰需要借助更强大的金融资本以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说,当电影产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由于内在的扩张动机而导致产业对金融资本需求的不断增大。
因此,通过资本运营扩大规模、整合资源,成为中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传媒资本运营,就是将传媒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都视为有经营价值的资本,通过价值成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传媒资源配置,扩张传媒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电影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进行融资、兼并和结构调整,实现自身的几何级数增长。而资本运营模式与产业经营模式最关键的差异就在于金融资本的介入,金融资本的介入使得电影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1)。图1中A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第二阶段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B企业没有采取资本运营的方式,仍然按照产业经营的思维缓慢的进行着资本的积累。对于电影产业而言,产业经营阶段的电影企业经营重心放在了电影作品本身上面,而电影产业的资本运营突破了单纯的电影作品生产销售的限制,它的运营中心不是电影产品本身,而是资本,这就使得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电影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和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并通过规模化、多元化、一体化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发展以及资本的保值增殖。这对于我国的电影产业和企业而言都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电影产业中部分较有实力的企业,除了继续通过电影制作发行等产业经营的方式进行资本积累之外,还开始通过资本运营的手段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例如2009年华谊兄弟的上市、2013年开始的电影产业并购潮等,而企业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更多的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关于这一点,希法亭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是集中过程,这些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形成而扬弃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资本便采取自己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金融资本形式。”这样,电影产业的发展对金融资本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依赖性,产业资本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多地被金融资本所占有。当然,电影产业也在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下显示了其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三、金融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表现
2015年的中国电影票房,首先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就站上了百亿大关,之后在暑期档的整个7月就高达54.9亿元,此外,《捉妖记》创下了国产单片电影22亿元的票房神话……一系列中国电影市场快速扩容的表现,背后都与金融资本对电影产业的支持有着巨大的联系。“金融资本能够推动产业资本运动更快更好地发展,能够提高产业资本的利用率,能够促使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在一起,从而更加有利地推动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随着经济金融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闲置资金集中到了金融机构形成了金融资本,然后再分配给电影产业中的产业资本家使用。无论是银行贷款、基金投资还是电影众筹等,实际上都是金融资本的重要形式。具体而言,金融资本在电影作品的投资、电影企业的资本运作和电影产业的并购整合方面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电影项目投资
2014年,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提出要“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为电影信贷提供支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投资电影产业”。事实上,在电影作品的拍摄制作方面,除了电影产业自身积累的产业资本之外,包括银行(债权)、投资基金、民间资本、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多层次金融资本也已经全面介入中国电影产业的生产和宣发环节,与产业资本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当前中国电影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极大提升。在银行贷款方面,随着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以及传统制造产业和房地产业近两年的持续走低,银行也加大了对电影产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早在2006年招商银行就曾经向《集结号》投入了5000万元的无担保贷款,近年来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和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也曾分别获民生银行1.5亿元和北京银行1亿元的贷款,以往电影项目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银行贷款支持电影的案例越来越多。
在电影产业投资基金方面,近几年来几乎每一部票房较高的国产电影背后都活跃着电影产业投资基金的身影。2013年8月博纳影业联手诺亚控股、红杉资本发起的博纳诺亚影视基金(第一期)投资的影片中,共有5部上映,分别是《澳门风云》《窃听风云3》《盗马记》《白发魔女》《智取威虎山》,累计票房17.36亿,电影项目层面的平均收益率在30%以上,基金所代表的金融资本的收益也超过了20%。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娱乐宝。网民出资100元(1000元封顶)即可投资热门电影作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首期募集资金大约在7300万元左右,投资于阿里参与的4部电影《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非法操作》和1个游戏《魔范学院》。此外,《大圣归来》则尝试了电影众筹的方式,获得了来自89位投资人780万元的金融资本的支持,这项投资预计将获得本息约3000万元的回报,平均每位投资人可获得25万元左右的收益。
(二)电影企业上市
中国的电影产业以前对金融资本和资本市场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更少有人懂得上市对一个企业所产生的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直到华谊兄弟在创业板挂牌成为内地第一家上市的影视企业之后,很多电影产业的从业者才开始意识到,上市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机会,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上市将电影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打通,进而获得了持续资本运营的能力。这样,如何以产业经营为基础,有效地运用资本运营的手段,使企业获得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很多电影企业开始重点思考的问题。借助于资本市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融合互相转化,资本市场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渗透提供了更加直接和便利的场所。2009年上市之前的华谊兄弟仅仅拥有6家全资或控股公司,但是上市之后通过短短五年的资本运营,借助更强大的金融资本的力量,它在电影作品本身的产量和规模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以电影为核心逐渐向多元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成长为拥有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电影公社、文化城、主题乐园、游戏、新媒体等集影视娱乐、实景娱乐、主题公园、品牌授权、电商平台于一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可以说,上市为电影企业提供了一个更方便获得金融资本的融资平台或资本工具,上市之后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在华谊兄弟之后,华策影视、保利博纳、光线传媒、华录百纳、新文化、中影集团、上影集团、万达院线、保利文化、唐德影视、天马影视、幸福蓝海影视、金逸影视等电影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的企业陆续在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随着新三板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搭上行业大发展的“资本快车”。
(三)电影产业整合
产业整合是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内在要求,在产业加速发展和快速整合过程中,金融资本为电影产业提供大量的货币资金,实现电影产业的集中与整合。而电影产业则通过自身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分配给金融资本,从而实现金融资本的增殖。无论对于传统产业还是电影产业,并购都是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当前电影产业的并购主要有横向兼并、垂直整合及跨界收购等三种表现形式。
1.横向并购。当电影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互联网+”带来新的技术冲击和转型机遇的时候,电影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扩张、加固主业等手段来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华谊兄弟收购常升影视,光线传媒入股新丽传媒等并购案例,就是通过横向并购的方式来提升产业集中度的。
2.纵向并购。打通电影产业的上下游进而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是很多影视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尤其是一些影视类的上市公司,希望通过纵向并购整合电影上下游的产业链,确立并巩固自身在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虽然阿里影业在2015年上半年净亏高达1.5亿,但该公司仍计划在未来一年投入至少20亿元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如此充足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阿里巴巴集团注入的大量金融资本,使得阿里影业有机会在内容创新、投资、研发、制作和发行等环节不断探索互联网元素和传统影视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融合互联网基因的全产业链影视娱乐巨头。
3.跨界并购。很多传统领域的上市公司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经营压力以及自身转型的内在需求,会选择跨界并购一些新兴的高成长性产业中表现良好的企业。例如电影公司等,以期获得更大的资本效应和媒体效应,进而迎合金融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盈利的需求。中南重工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100%的股权,皇氏乳业7.8亿元收购盛世骄阳100%股权,喜临门作价7.2亿元收购绿城传媒100%股权等,都是典型的跨界并购的案例。但是也有质疑认为这些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寻求转型和重生,而是在于借助影视的概念助推其二级市场的股价飙升进而达到管理市值的目的,这无疑也是金融资本逐利性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中国电影产业,文化金融论抑或文化资本论
电影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骨子里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金融资本要借助电影产业的实体实现钱生钱、利滚利的价值增殖,电影产业要利用金融资本的手段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发展目标。二者都希望能够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是这场“恋爱”是由电影产业主导的呢,还是金融资本主导的呢?通常的回答都是产业为本,金融为器。也就是说,资本也好,金融也好,只是发展和繁荣电影产业的工具罢了。无论对于政府政策而言,还是对于产业资本而言,金融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也都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图景而已,于是关于金融支持电影产业的文化金融政策密集出台。我们将这种观点和立场称为文化金融论。它将电影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放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探讨,核心是要通过借助资本的力量,多快好省的实现文化资源资产化、产业化和金融化,并形成金融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的文化金融新业态,为电影产业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成体系的金融支持。
然而,在当前电影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模式相互交织、相互矛盾、漏洞百出的情况下,金融资本来势凶猛,它是否真正能够按照政府和产业所希望和设计的那样,充分发挥其金融支持产业的功能而不对电影产业造成伤害呢?还是它将充分利用转型过程的空当,不顾一切地展现出金融资本最本质的逐利面容,使电影彻底沦为一种经济附属呢?这样,将会是金融为本,产业为器,“产业公司由凯恩斯和熊彼特所描绘的经济的发动机转变为其首要任务是以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即工人、消费者和管理者)来增加大股东的报酬及决策影响力,服务于大股东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食利者”,这样,电影产业就演变成了金融资本的获利手段。我们将这种观点和立场称为文化资本论。由于包括电影在内的我国的文化产业都还相对的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强大的传媒集团和产业资本,在此时大量的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进入。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投机性和对电影产业的过度热捧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产业泡沫,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会造成产业资本对业外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的越来越多的依赖。从这个角度来讲,资本之于产业,可以是淡水,但却更可能是海水,越喝越渴,越壮大越依赖,甚至使得原本积累的大量产业资本转而流向资本运营领域成为金融资本,企业家不是苦心经营自身的事业,而是热衷于按照金融资本的逻辑一味浮躁地追求规模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