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景观设计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的原则

第1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字: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原则;方法

1 保障性住房景观现状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已建成了一批标杆式的保障性住房,如杭州的彭埠家园、紫薇公寓,深圳的西子湾等,但是在建设资金的限制下,一些早期建成的保障性住房景观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

1.1 空间布局不合理

首先,在规划景观布局之初,由于没有参照建筑日照分析、风向分析等科学数据,造成以高层建筑为主的保障房景观环境缺乏日照充足的活动空间。其次,场地空间没有细化,无合理的老人休闲空间和儿童活动空间,且由于空间界定的不明确,造成活动空间面积被大量侵占,如被用作停车、晾晒、堆砌杂物等功能。

1.2 景观设施过少

考虑到节约造价等因素,保障性住房小区中的景观设施过少,特别是坐凳、亭、廊等基本的景观休憩设施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市民户外空间活动的需求。

1.3 交通组织混乱

由于保障房大部分采用地面停车形式,所以交通组织不合理就会造成人车混行,特别是对于老人与儿童的活动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停车组织无序,停车场的界定不明确,无灌木或者地形做分隔,形成噪声和尾气的污染。

1.4 绿化率低

由于造价的限制,保障性住房中绿化率低,基本无大乔木遮荫,中层灌木也较少,因此缺乏适宜的软质空间围合,活动空间利用率不高;且植物养护情况不佳,观赏性不强。

2 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实用性原则

保障性住房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决定了它的景观设计必须以住户最根本的实用需求为设计的第一主旨。所以,切实了解保障性住房居民的根本需求,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形成相应的功能空间,满足住户的需求是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

2.2 经济性原则

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力量参与,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景观设计方案之初,必须要明确造价的预算,在方案之初以至最后的施工阶段都要秉承经济性的原则,尽可能地控制造价,通过设计和工程的相关手法来解决由造价所带来的矛盾。

2.3 文化性原则

虽然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景观以实用、适用为主要特点,但赋予其相应的文化主题,营造一种归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新型保障房建设提出“绿色、环保、低碳”的概念,强调在有限成本下提高住房品质,具有时代特色。履行国家“四节一环保”产业政策的要求,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研发,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效模式。

3 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的方法

3.1 合理布局功能空间

要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实用性原则,关键在于能提供给住户最需要的户外空间。因此,首先必须从分析保障性住房人群的需求出发,找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其次,需要借助一些科学数据分析的手段来实现真正的合理布局。

3.1.1 分析保障性住房人群需求。保障性住房居住人群多是拆迁户与低收入家庭。从居住者的生理需求层面上来看,景观的空间功能必须要满足基本的户外活动需求,包括老人休闲健身、儿童趣味活动、青少年户外运动等要求;同时通过造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阳光、空气、绿植等基本生态要素的生理需求。

从居住者的心理层面上来看,保障房住区的建设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外,更需要为这些弱势群体营造一种家园的归属感和社区的安全感。这些都可以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来实现。如:设计强化家园归属感的主题文化景观,为住户营造良好的邻里沟通的组团环境,营造安全有序的户外交通网络。

3.1.2 科学数据分析。运用天正建筑日照分析软件、sketch up等进行日照分析,将老人和儿童活动场地布置在光照充足的空间。依据不同日照条件配置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种类,降低养护成本。运用PHOENICS软件进行风向分析,在夏季主导风向上设计景观廊道,利于通风降温;在冬季主导风迎风面上种植高大常绿乔木,阻挡冷风,为冬日户外活动营造更适宜的环境。通过日照分析与风向分析,设计合理的景观和功能空间布局。

3.2 合理控制造价

目前国内各地保障房成本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投入程度、保障房类型差别都会有不同。这里说的“控制”是在保证基本的安居要求前提下,秉承“重点空间重点打造”的原则,通过景观设计的相关手法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消耗,在成本与效果两者之间平衡的一种态度,具体方法有:

3.2.1 控制构筑物的数量。这些构筑物包括亭子、廊架、景墙、花坛、坐凳、活动设施等景观小品。在设计中,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构筑物的出现,如处理地形尽可能减少挡土墙的出现,将坡度放缓,运用植物造景处理高差。另一方面,针对居住区主入口、主要节点做重点空间的打造,可适当多放置一些休憩设施满足居民活动的需求。

3.2.2 控制硬地铺装的面积。在规划布局时主要在入口处及中心节点和老人、儿童活动空间设硬地铺装,其它宅间景观设计简化,以绿植为主。

第2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意义;原则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的立体化与密度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绿色空间却在不断减少[1]。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创造出新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活素质,已经成为城市园林从业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屋顶花园作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绿化空间形式,以其建设周期短、方式灵活且紧密联系城市生活的特点,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推崇。

2屋顶花园的功能

屋顶花园是指在一切建筑物的顶层、露台、阳台、窗台、女儿墙和墙面等靠近城市居民生活居住场所的狭小区域中所进行的绿化装饰和造园活动的总称。作为一种与居民生活工作场所零距离的综合绿化空间,其在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及效果如下:

2.1改善城市生态

随着城市建筑的不断增高,城市居民生活居所正在离绿地越来越远,而城市空气环境却在PM2.5和浮尘的作用下越来越差。而屋顶花园的植物本身的生长地点层次多而立体,且离城市居民的住所更为接近[2],可以更有效地起到为城市居民吸收有毒气体、阻滞浮尘、释放氧气的作用,这是地面绿地植物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另外,屋顶花园还能够截留雨水以及保持建筑内的温湿度平衡。据统计,一般平面屋顶花园可截留70%左右的雨水,这部分雨水既可以在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同时,还能通过植物本身的蒸腾作用释放到城市大气中,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与此同时,因绿化层覆盖,建筑物内部空间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生态空间,有效保障了居民工作生活空间的温湿度平衡。

2.2美化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紧凑,高楼林立,人群拥挤,平地绿化空间只能点缀狭小的城市局部空间。而对城市居民而言,屋顶花园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屋顶花园可丰富城市景观的层次感,使城市居民在城市中俯仰之间都能感受到绿化环境的美好;其次,屋顶花园大大增强了城市绿化空间的可视性与可达性,不单有效柔化了城市建筑群的冰冷轮廓感,更有效拉近了人们与绿色的距离;再次,就局部建筑绿化的环境感受来说,屋顶花园可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游憩环境,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通过植物本身的季相变化,不单提供了城市空间的绿意,更将自然生态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直接带到了城市居民的身边,美化了人居环境。

2.3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屋顶花园为城市本身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除去因环境美化带来的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效率的提升外,对城市建筑本身及城市居民能源的使用均有正向的经济效益。首先,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通过绿色植物层的覆盖,避免了建筑本体受到风霜雨露的侵蚀,更好地保护建筑本身的结构,为建筑本身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延续性保护。其次,因为植物可吸收阳光辐射和空气水分,在夏冬两季时,可有效保持室内的温度与湿度[3],减少了空气废气的排放,为城市节约了能源。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东京的平均气温升高了3.5℃。绿化的屋顶比未绿化屋顶的温度低2~5℃左右。如果日本所有建筑的屋顶都进行绿化,因少开空调而节约的电能,足够少开1个核电站。

3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注意的原则

屋顶花园不同于一般的平地花园,虽都是在绿化环境中追求园林美化艺术的展现,但屋顶花园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建筑空间结构与承重构造在造园活动中的协调与平衡,其设计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3项:

3.1屋顶花园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由于受到建筑固有空间架构的限制和建筑结构承重的制约,屋顶花园与平地绿地在设计施工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一方面,屋顶花园得考虑屋顶自身的承重和屋顶防水层的设置;另一方面,施工完成后,花园本身的荷载能否均匀分布于屋顶承重,将直接影响屋顶花园的使用效果和建筑物的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采用以下的方法。首先,屋顶花园应尽量选择轻质材料,包括轻质建材和轻质栽培介质。通过对建筑本身一些技术指标的调查核算后,判定建筑屋顶楼板总的最大荷载量与局部最大荷载量,避免因屋顶花园的附加重量超过楼板本身的荷载而带来的楼板安全问题。其次,屋顶花园须注意防水层的设置,目前一般做法有刚性防水和柔性卷材防水2种。其中刚性防水容易受到屋顶热胀冷缩和结构板层受力变形而形成不规则裂缝,而柔性防水则因本身材质特性容易在几年内老化,所以2种都无法保障屋顶花园不漏水。笔者建议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本身的结构、防水层的等级、防水层的构造等条件,在项目经费允许时采用双层防水,即先布设多层次的玻璃布和防水胶,再采用水泥砂浆覆盖其上。当然,好的防水层设计是基础,选择好相应的材料后,施工的规范才是关键。良好的施工将能够不损伤原屋顶防水层来增强和延长房屋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3.2屋顶花园设计的环保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屋顶花园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业主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安全可靠的休憩场所。所以在设计时除了考虑花园环境的美化要素,还应重点考虑花园的环保性与可持续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在于设计时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和花园的后期维护以及管理。一方面,在前期材料选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减少因植物替换或管理带来的各种损耗[4]。另外,尽量使用可以降解的施工材料,或者是轻质的天然材料,在源头上保证使用的环保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后期养护管理过程中,对屋顶花园自然维护中带来的废弃物就地处理或者利用,比如对树木的枯枝落叶可腐化成有机肥料重复利用。此外,在植物管理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

3.3屋顶花园外在表现形式的实用性原则

屋顶花园的设计源远流长,从古代巴比伦“空中花园”[5]到现代都市屋顶花园设计[6],拥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及流派,如中国古典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式、现代中西结合式、后现代主义表现式等等。在设计方案阶段,应追求因地制宜,在满足屋顶花园使用功能、绿化效益、园林美化的前提下,全盘考虑其设计表现形态和实用性的协调。由于屋顶花园的设计难点就是存在空间有限和建筑结构承重的双重制约,而植物的生存环境也较严苛,如不顾实际情况追求景观表现形式,会直接影响屋顶花园方方面面的使用感受。

4小结

屋顶花园从实用价值来说,它能有效扩展城市绿地空间的面积和容量,形成城市的立体绿化系统,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居民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屋顶花园设计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希望通过阐述屋顶花园设计中的所体现的各种社会、生态功能,明确屋顶花园设计的基本原则,让人们对屋顶花园 有一个较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促进屋顶花园在我国的建设和推广。

作者:廖仲英 单位: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守红.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5-29.

[2]黄金锜.屋顶花园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3]ONGBL.

[4]杨森,赵志刚.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屋顶花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6):37.

第3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生态园林,乡土树种

 

1  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其功能得不到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过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则,但主要局限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全面的思想行动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植物景观设计的尺度。以下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作一探讨。

2.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之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迷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 2  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如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2. 2. 1适地适树。

乡土植物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2. 2. 2 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 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白蜡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2. 3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免费论文。

2. 3. 1 形式美法则。

植物景观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4 大原则。植物的形式美是植物及其“景”的形式,一定条件下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它是由环境、物理特性、生理感应三要素构成。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间色彩明暗的对比、不同色相的搭配及植物间高低大小的组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形成富于统一变化的景观构图,以吸引游人,供人们欣赏。

2. 3. 2 时空四维原则。

园林艺术讲究动态序列景观和静态空间景观的组织。植物的生长变化造就了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的景观效果。同时,规划设计中,还要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的多少及配置方式,运用植物组合美化、组织空间,与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相呼应,协调景观环境,起到屏俗收佳的作用。

2. 3. 3 景意交融。免费论文。

园林中的植物花开草长、流红滴翠,漫步其间,使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芬芳的花草气息和悠然的天籁,而且可以领略到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意境。免费论文。意境是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贯穿于园林艺术表现之中,即借植物特有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赋予植物人格化。如松竹梅被人们喻为三君子,这一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4  景观生态性原则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如何使这些生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在设计中,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区域景观规划,对设计地区的景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 5  经济性原则

节约为本,共建和谐社会。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3  景观设计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植物保护及树木养护技术的发展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加稳定持久,园林绿化也从二维绿量(绿化覆盖) 转向三维绿量(绿色量) 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将发展成为涉及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树木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植物保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

第4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社会环境;城镇广场;景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3-01

一、以城镇背景为原则

小城镇广场空间是人工环境与大自然相互依存,构成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城镇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字典里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要尊重自然和自然亲密的相处。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追其根源,一个城镇的形成是经历很多年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一个城镇自己的城镇文脉,设计者应该从城镇文脉、传承和风格这三点来贯彻整个设计理念,在历史与现实间,找到合适的取舍点,既要传承历史,有药改善地区环境,振兴地区活力。

在城镇广场建设中,要以区域城镇背景为基础,主义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当地的文化传统特征,从城镇广场建设中认识到自然要素与文化传统的宝贵,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文化的形式呼应,主用利用城镇背景来创造空间特色。

二、以生态基础为原则

重视原始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与水被称为广场上的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型广场。能够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幽静的环境,享受自然带来的生机。一般说来,小城镇广场的绿化率不应该低于50%,水虽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水体的造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是小城镇广场的生命所在。

城镇广场的开发应该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和保护,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在宏观调控规划发展格局中,科学有效的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从而不会危及到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良好的生态坏境、优美的视觉景观,是城镇广场的先决条件,是城镇广场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三、以社会公众为原则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意动需要和认知、理解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具体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设计在以人的各种需求和现有条件下,不仅考虑人物质性的生理需求,也将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协调、平衡情感对于社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更好适应社会的生存,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小城镇广场设计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并非一个单一笼统的概念,而是各种参与社会活动的民众集合体的代称。设计从来都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最初的价值是“人”,最终的价值尺度也是“人”,但“人”不是孤立的、物质的人,而是社会的、精神的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正是这些有着相对独立性,统一存在且又相互联系的群体的集合构成了整体的社会公众。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

四、以城镇未来发展为原则

(一)创建有活力的生活型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是人造的生活空间,是对自然、对生活条件的反映。可以说,小城镇广场的休闲交往活动是小城镇空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设计小城镇广场时,必须十分关注场所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因为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和展示场所,社会活动为小城镇空间创造活力和个性,空间与行为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适应城镇环境的城镇广场环境场所空间。

(二)创造生态、平等、效益的小城镇广场

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是“环境、社会、经济”大循环的系统下,简易个“生态、平等、效益”的区域特色生态小城镇景观广场。生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绎规律,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形式作为广场资源的驱动力。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理由保证自然和谐,生态稳定的社会环境。效率:在小城镇广场的建立中,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和调动经济关系,在小城镇广场的基础上,发挥其广场自身的功能潜力,以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创造适合城镇未来发展的小城镇广场

小城镇广场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特色的表现。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人文历史景观,极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因此,在城镇广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要处理好小城镇广场区域的历史文化景观,将其继承,并深入挖掘和提炼,运用到小城镇广场上,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第5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社会低碳发展理念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共同追求。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净化以及城市发展品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城市将生态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且已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生态景观是城市建筑与规划景观的统一整体,而从细观层面,生态景观包含植物层次结构的规划,植物与环境的协调设计以及植物颜色等的搭配协调等。因此在进行有效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必须根据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开展工作,从而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

2 传统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景观生态规划决策的做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第二,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从生态景观学层面分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景观设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的将景观设计融入到整体环境设计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已经逐渐从实际的景观融合转化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因此,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应当具有新的时代意义,而这种设计原则的意义更多的应当是从人与自然两个层面出发。

3 生态景观的设计创新原则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及出发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当然设计的原则还是要建立在传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但是,它所突出的是生态与景观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共同的融合。

3.1 和谐性原则

随着国家“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和谐一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产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和谐性原则。具体而言,生态景观在结构及内容的规划构架层面,不能局限于景观设计本身,而更应该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发展的需要等层面进行设计。生态景观的和谐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从设计应用层次分析,和谐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主旋律。例如,东营市广利河东段生态自然区景观概念设计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将生态景观设计完全的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了和谐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局面。

3.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原则中的综合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是建立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将生态景观有效的融合到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中,使之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具体而言,在景观设计时,要将多种原则综合考虑,景观搭配有效的融合到居民小区建设、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娱乐场所中,使得生态景观从形式以及内容上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元素。

3.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也是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原则是摒弃了景观本身的植物、景物等组成部分,而是将生态景观中的各个元素与城市中的建筑、产业、人文思想、物种等各个元素重新搭配,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具有层次性、结构多样性的规划系统。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这种多样性原则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内容,使得景观设计形成有效的多层次、多目标群的结构。国外很多城市,如巴黎、纽约等一些郊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利用物种及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一定区域的生态农田庄园,非常适合居民生活。这种方式当前在我国武汉、北京等地区已经被采用,利用当地的优良自然资源,形成多样性的生态设计结构,能够更好的达到生态景观设计的效果。

3.4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的健康安全生活出发,保证生态景观的设计安全性。从具体出发,安全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安全性。材料的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建筑型材料,景观设计一定要选择安全性的材料,特别注意例如有害气体挥发性等材料的选择;第二,景观规划的安全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不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不能影响正常的交通,侵占人们生活的必要场所等;第三,生态景观设计的心理安全性。生态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上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态景观设计作品。

3.5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是当前低碳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景观设计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的理念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以来的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景观设计能够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展开。第一,自然优先原则。要保证可持续性的目标,必须要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整体设计的成本;第二,材料的合理利用。在景观设计中,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从而减少材料的一次性使用浪费,形成了有效的循环利用模式;第三,选择节能技术。当前很多先进的技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为社会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当选择有效的技能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利用等,从循环的能源利用过程中达到设计的要求。

4 结语

生态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也在发生变化。文章从当前社会发展出发,重新定义了五个基本原则,能够为实际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顺英,张勇浅析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性与乡土化[J]. 山西建筑,2009,26

[2] 金章利,刘高鹏,夏振尧. 随州绕城公路生态修复中的景观设计[J]. 中国水土保持,20098,7

第6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一 概念

(1)RBD

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即城市游憩商业区。我国著名学者保继刚教授给RBD的定义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RBD的功能

一方面满足了旅游者的基本需要(住宿、交通、餐饮等),同时还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服务于当地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比较集中的用于休闲、娱乐、品尝美食、购物等活动的空间。

(3)RBD的构成要素

首先要有步行街或者街区;其次是要有娱乐场所,既要有传统的,也要有现代的,并且这些娱乐设施能够尽可能满足各类人群;第三就是需要各种小商业,代表一定时代潮流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等等;第四就是要有小饮食,规模不一定大,但是要有特色,种类要齐全,这样才能使整个RBD生动活跃起来。一般可以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

(4)RBD与CBD区别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城市中央商务区又称商务中心区。公司总部、银行和金融服务以及专业化生产服务业,成为当今中央商务区的三大职能机构。CBD景观必须优先满足“商务”的需求,有其特殊的服务对象——企业和企业员工。企业是它的服务对象,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一种根本特征。建设商务街区,也是在为工作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在工作环境中感到舒适,是景观设计体现人情味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目标,所以,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存在,是其区别其他景观设计的最大特征。

(5)RBD景观特点

RBD景观更偏向“商业性”,独特的城市气质融入到商业街的叫卖、购买商品等商业活动中,地方性的人文传统通过商业旅游传播,体现所谓的城市形象、特色建筑商铺以及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商业街不仅服务于外地的旅游者,也是本地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物质生存环境,能唤起人们情感上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生理和精神双重满足。开敞广场,公共街道等公共空间,是其主要的空间特征。

二 设计原则

优秀的城市游憩商业区设计,使景观场所中的主体(人)、客体(景观环艺设计要素)与周围环境三者关系有机协调。

(1)功能性原则

首先应把握其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原则。不同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可以让人获得不同精神层面美的享受:三五结伴赴度假休闲、亲朋欢聚无拘无束、爱侣相拥喃喃私语、闲来无事看别人热闹、节日万人聚会庆祝、步行街一角逗留观光、城市里寻访先贤古迹… …而即便同样的使用功能又因其地域、文化、气候、使用对象等的差异,有了不同。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用地的功能性,了解其使用对象对该场所的具体使用方式,对该场所使用时的基本氛围基调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用地比例依据不同性质的需要作出合理的布局分配,从宏观上保证其景观场所功能的合理性,从而确保其指定行为的顺利发生、实现,满足人们的各种特定需求。

(2)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就是要充分体现所在城市的地方特色、人文习惯等区域特征,强调其城市的地方独特性。商业区景观视觉形象分为硬性视觉形象和软性视觉形象。硬性视觉形象是景观的静态视觉,软性视觉形象则是动态形象,如服务态度、服务语言、管理效率。在硬性视觉形象设计中,要用最鲜明、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人文习惯、地方特色,作为其招徕宣传的视觉识别符号,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憩商业区名称、鲜明醒目的标徽、代表性的主题色调与标准字体、象征性的人物、旅游纪念品、户外广告、区域内企业视觉形象、交通工具。从心理学的认知过程来看,这些比城市游憩商业区景观本身更容易也更快速的被人们所感知从而形成基本形象。

(3)宜人性原则

宜人性是所有的要素都要适宜人在景观场所中完成预想的一系列生活和体验并获得身心的愉悦,更加关注景观场所中的主题感受。宜人性的实现,要求设计师具备对于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长期细心观察和积累,对于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材料学、色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了解,确保设计成果真正贴合人的需求。

(4)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游憩商业区看见的或者从其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毫无例外的与一种整体的设计控制计划相协调,这意味着景观形象要与周围的高楼、公共空间、树木等所有的符号都有一种可以相呼应的交流方式。这需要通过系统的分析、处理,整体地把握人、环境、景观形象的关系,使景观中的各要素整合在某种统一的设计思想下,达到景观的整体和谐。这种统一的设计思想,就是游憩商业区的主题。那么,如何确定一个主题?在商业区规划时,就要策划的很明确。①要善于挖掘地区性文化科技内涵:在商业区策划中,把商业区经营提升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贴近商业的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各种科技概念来策划项目的也为数不少,使商业区呈现更加个性化的特色。在因特网、智能化、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较之以往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要善于挖掘商业区项目的文化科技内涵,使民族文化精髓和科技文化理念融为一体,比翼双飞。②要十分注重建筑设计的理念创新:建筑设计理念的策划创新,不仅仅是商业区塑造区域个性特征、营造独特商业氛围的有利手段,同时也具有繁荣建筑创作、促进建筑文化、改善城市景观的良好社会效益。我们知道,建筑设计是产品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规划、平面布局以及立面效果等很多方面影响项目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把握好,在施工建设的时候要修改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不计较金钱,那也很费时费力。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好建筑设计理念和策划创新问题,使产品跟上时代的要求。③要把握好主题概念的整合和推广:有了独特、富于个性的策划主题后,怎么把它整合推广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主题概念就像一条主线,把项目分区分期推出的产品珍珠串成一条项链;主题概念就是一个中心,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围绕这一中心完成;主题概念还是一种说法,整个项目的构成、功能、风格、形象等均通过它得到合理的深入人心的阐述。因此,整合和推广好策划主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5)强化视觉印象原则——突出重点视觉功能空间

人们在游憩商业区内从事“吃、行、游、购、娱”等活动时,对不同区域的视觉形象会留下不同的印象。部分区域的视觉景观成为视觉印象的核心区,其他的地方属于视觉印象的边缘区。根据城市游憩商业区各功能区对旅游(游憩)者形成视觉形象的方式和作用差异,需要注意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典型镜头区的塑造。这些主要意象点应有入口、出口的景观设计,标准化的牌示系统设计, 使众多分散的视觉符号形成统一、鲜明的形象特征,以加深游人对该商业区的视觉印象。

坐落于鱼尾狮公园中的原鱼尾狮雕像高8.6米,重70吨。他面对海滨的美景背靠新加坡中央商务区的摩天大楼为背景,也是典型镜头区。入口景观应该具有点题的作用,使主题能先入为主。对于出口,应该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售卖给游客以回想,并再次对整个游憩商业区做全面的介绍(可以通过指示、音响、解说等方式),但注意不应该与入口处雷同,并且应该简明扼要。

(6)整体意境的创造原则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商业区意境的创造必须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采用多种方法来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得感受;二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实景是指山水花木建筑物等物质形态,虚景是指声、影、光、香等要素,这种虚实结合,在视觉上主要体现在光线、植物、材质的设计上。

阳光的动感带来的变化是景观的一大因素。四季不同的变化,朝霞和夕阳的光线照射方向和产生的影子,特点各异。铺装材料的纹理和质地可作为影子显现,柔和的光线透过树木,洒落在地表。因此有必要观察在哪个时间段能照射进来哪种光,检查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考虑到光线,巧妙地利用光线会使商业街区景观平添多种味道。灯光的巧妙设计会令一个场所在夜晚与白天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会幻化咸另一个美丽、奇幻的艺术品。夜景成为城市游憩商业区最典型的景观标志。总之,游憩商业区景观设计要以鲜明、生动、突出的形象为主要特征,通过时间、空间、尺度、比例、大小、色彩、质感、形态等艺术语言,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展开。它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分析,选取适当的主题,通过游客的观赏参与进行感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

[2] 马欣 基于市民需求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3] 史明著 景观艺术设计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第7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景观设计中,无论场地大小,所有的使用功能、形式美感或特色风格都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表现,这些载体就是景观要素。各要素之间本是独立的个体,经过设计师的创造而成为有机联系的景观系统。要素的精心设计和合理搭配,是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成功的关键,形式美法则能赋予更多的活力与魅力。

空间的形式美法则

设计要素能通过点线面组合,形成具有规律的美,这被概括为形式美法则。它是永恒而普遍存在的美学依据,对于庭院景观的美学效果有决定性作用。

1.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物体或一组造型内的尺度比较,如高与宽,上部与下部。尺度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庭院中须充分考虑人的观察点、视距、视角等因素,比例和尺度可划分为细部、近人和整体几方面。

2.节奏与韵律

节奏在设计上指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出现而产生的运动感;韵律是节奏的“夸张或动感”形式。庭院设计中,可利用此法则使具体形态元素(如台阶、盆栽、铺装)有规律的排列重复,通过色彩、材质的协调搭配形成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对称与均衡

对称指借助中分线,使上下、左右两部分的形量相等或形态重合。均衡也叫平衡,没有完全对称的轴线但有对称重心。对称体现庄重、条理和静态美感,相对而言,均衡更能达到轻快、活泼的效果,体现一种动态美感,弥补对称的单调。

4.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元素间相互的比较,突出对抗性,使效果更生动活泼、个性鲜明。调和指不显著的差异,借助元素相互间的共同性达到和谐统一。对比与调和在庭院中可运用于单一要素也可用于不同要素的搭配。

庭院景观要素的形式美设计规律

景观要素在环境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任务,涵盖了地形、气候、道路、植物、小品、水、构筑物等,且各有对应的设计手法和原则。别墅庭院景观环境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四类:铺装、植物、水和设施小品。通过合理而多样化的组合,最终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别墅庭院。

1.铺装的形式美设计

别墅庭院作为私人所有,在铺装设计上主要依据业主的功能和艺术需要,对面积和材料几乎没有特殊限制。庭院铺装本身就具备观赏性价值,也可作为建筑、雕塑小品、盆栽植物等景观焦点的背景。铺装对整体空间比例尺度、色彩色调、风格质感都有影响。常用的庭院铺装材料主要有:砖石、沙石、木材、塑性材料。方式有普通铺装和花式铺装,有规律的铺装和随意性铺装等。庭院铺装效果主要体现在各材质肌理和色彩的变化组合,如人字纹或席纹铺装的青砖体现出典型中式风格,而粗粝褐红的仿古砖则凸显地中海或加州风格。

2.植物的形式美设计

庭院是人在别墅中最充分融入自然的空间,植物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出古人重视住宅中植物要素的传统。植物景观的形式美法则可通过形态、色彩和意境等方面营造。其形、色、质、味以及枝、叶、花、果都能服务于形式美。

常见的植物按形态可分为:绿篱、乔灌木、草坪、攀援植物、盆栽等;依据观赏重点可分为:观花、观果、观叶、观枝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美搭配,例如观花与观叶植物对比烘托,乔灌草的对比协调,乔木的韵律种植,绿篱的矮、中、高尺度与比例的配置,规则与自然式的均衡,水平与垂直绿化的节奏,“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对比,高大乔木与别墅建筑的体量协调等。植物的色彩、形态与其他要素搭配也对别墅整体风格有重要影响。

3.水景观的形式美设计

水的形、态、声、势、意、韵能丰富空间环境,给人美的感受。庭院水景尺度普遍较小,利用水的流动性、静止性、可塑性等特点打造水景观。其形式美设计主要有(1)点景。一个喷泉,一座水池,或种植着睡莲的花盆都能成为视觉焦点,丰富空间节奏。(2)配景和纽带。水静成面,动而成线,能形成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感。水的倒影可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动态水带与静态水面亦能相互

衬托。

4小品的形式美设计

庭院景观中的小品主要有:业主收藏的艺术品、纪念品、景观灯具、造景的小品、座椅、门窗、桥等,以及趣味休闲的设施,如烧烤台、秋千、吊床、健身设施等。任何一种小品或庭院设施,都被视为景观环境中的家具,要能体现业主的审美水平和独特个性,增强环境的归宿感。具有高度形式美感的小品能成为庭院环境的一件艺术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语

第8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1.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与施工应关注的原则

1.1 安全性原则

确保行车安全是首要的原则,从安全驾驶、美化、环境保护三大要求出发,确定绿地栽植的形式与规模,为驾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

1.2 生态优先原则

注重场地自然环境条件特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基地的景观底色,以乡土乔木为主体,多层次布置相结合,以最大绿视率和绿量,把道路绿地打造成不断向中心城输送新鲜空气的绿肺。同时充分考虑绿地的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形成季相景观序列空间。

1.3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景观道路再生设计必须为驾乘人员提供优美而良好植物景观效果空间。在科学合理布置的基础上,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亲近感。

1.4 地方性原则

把握地段特征,体现基地精神,构筑具地方特色和基地感的空间景观。同时注重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长兴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建设成就。

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重视植物的多样性,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使绿地群落环境不断发展。同时多选择抗污染、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多种优点的植物树种,以减轻后期道路绿化的养护成本。

2.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应关注的功能

2.1 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交通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景观优美为目标,整体要求简洁、明快,并通过现状香樟的利用、乔灌草结合以及色彩搭配,达到“浓荫覆盖、四季交换”的绿意盎然的景象,为行人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视觉和绿色游憩空间。

2.2 设计理念

以自然生态型绿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营造一个道路、建筑、城市以及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环境,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

以高大、浓郁、常青、多彩、群落化为设计思路,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速生与中慢生树种、绿叶与观花树种相结合,形成以速生落叶乔木为主、树冠形态各异、林冠线起伏错落有致的生态背景林带,以中生的常绿乔木、亚乔木和花冠木搭配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中景林带,以花色和叶色鲜艳的中、小灌木为前景,结合柔线飘带状色块及草坪,形成多层次的道路景观开敞空间。

2.3 设计构思

2.3.1尊重场地的原真性,严格保障沿线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场地内保留的珍稀繁密的成年香樟及池塘、水系,强化道路原场地记忆感,使原场地的文化脉络在新建的道路空间中得以延续。颀秀的香樟树将成为该路段绿化隔离带中最主要的植物。

2.3.2 以自由曲线为构图中心结合直线型构图形式布局,以乔木为基调、亚乔木和花灌木为骨干,地被植物为陪衬形成层次错落有致、具有最佳生态和环保功能的植物景观效果。

根据本地实际,植物选择多选用芳香类植物广玉兰、白玉兰、桂花、腊梅、丁香、含笑、茶花、栀子花、月季等,与现状香樟一起共同构建芳香型植物群落,为行人提供一个健康、美丽、生态的自然道路空间。

2.3.3道路沿线为噪音、废气、污染源积聚之地,绿化种植设计和树种选择以抗环境污染、适地适生和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为设计目标,建成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多种人工植物群落,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考虑绿化对视线的引导、道路线形的预告、眩光的遮挡等功能性要求。

4.设计施工总体思路和要求

4.1 总体定位: 以“绿树浓荫”为主题,承担着生态防护绿廊、视觉走廊等各项功能,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条芳香型生态景观大道。

4.2 具体设计和施工原则:设计通过利用、遮挡、借景、造景四种不同的景观处理手法,丰富道路沿线的景观效果。

①利用:充分利用现状原有香樟,对缺株区段尽量补齐、改道区段移栽,增加落叶色叶植物及耐阴地被。

②遮挡:对沿线效果较差、影响道路景观的建筑、围墙、农田等区域以植物进行遮挡。

③借景:将沿线河流、池塘及部分观赏性较佳的农田、农舍等自然风光引入,使其融入道路的整体景观中。

④造景:对沿线两侧可利用的绿地空间,以人工植物造景的手法营造自然景观。

5.工程实例

5.1 概况: 湖州市长兴县龙山新区明珠北路延伸线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南起合溪新港,北至夹浦新街,全长约6.94公里。全线以与经三路岔口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绿地总面积约17.002公顷。其中中央隔离带长约4340米,宽4米(局部路段拓宽至11米),面积约2.257公顷;两侧人行道绿带总长约12030米(两侧),分2.5米、4米两种宽度形式,面积约3.3公顷;路段两侧绿地总长约11980米(两侧),宽约8-10米,总面积约11.445公顷。

5.2 道路沿线现状及周边情况:道路沿线以湿地、池塘、农田为主,有部分农居、厂区等分布道路两侧,沿线两侧用地在湿地、池塘、农田等路段与道路形成1-2.5米落差。区域内河流、池塘水质较好,有多条河流和道路相交,可作为绿地养护用水与亲水性绿化景观节点。

5.3 对具置保障功能实施的措施:

5.3.1 隔离带绿化:对分中央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带及侧分隔带绿化二种栽植类型,主要是为了改善原场地植物景观的单调感,强化地被植物的多层次布置,考虑不同花色、花期的观叶观花地被植物相间分层配置,现场合理调整不同植物的布局,营造香樟林立、鲜花四季常开的极具森林感的生态景观空间。中央隔离带绿化选用狭叶十大功劳、大花栀子、小海桐拼块间距50米交替栽植组成1.5米宽的水纹流线型色块,两侧配合南天竹、金丝梅、金山绣线菊、八仙花点缀与满铺的兰花三七、大花萱草、虎儿草,共同组成林下生态地被空间。保留的现状大香樟成为区域主景。

5.3.2 人行道绿带及侧分隔带绿化:应考虑绿带具体宽度,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高层利用现状保留(或现状移栽)的香樟为主景,低层采用直线型构图,内侧面向人行区域以杜鹃、红花继木间距30米交替栽植,外侧面向车行道区以红叶石楠、大花栀子间距60米交替栽植,中间区域以间距20米夹种棣棠、南天竹、八仙花,形成丰富的林下空间。

5.3.3 通岛绿化:位于环丁线叉口,以营造花海迎宾氛围为目标,以现状保留(或移栽)的大香樟为植物景观特色,配合底层飘带状构图的植物色块及四季草花,结合景石、红枫、樱花的适当点缀,形成道路景观亮点。

5.3.4 道路两侧绿化:分农田风貌区、水系池塘区、集镇厂区、集镇民居区四种栽植类型,总面积约11.445公顷。

5.3.5 视线遮挡路段:沿线大部分路段考虑纵向的立体轮廓线与空间变换,植物配置疏密相间、曲折有致、高低错落、色调相宜,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景观的生态型植物群落,营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色。

以青桐、女贞、马褂木为背景,以广玉兰、银杏、黄山栾树、杜英、夹竹桃、花石榴、桂花、茶花为中景,以樱花、丁香、红梅、垂丝海棠、紫薇、紫荆、重瓣木槿为中前景,以金山绣线菊、红花继木、狭叶十大功劳、小叶栀子、金森女贞、八仙花、南天竹、锦带花、棣棠、美女樱、大花萱草为前景,草坪选用马尼拉。

5.3.6 视线通透路段:对沿线部分自然风光较佳的农田、农舍等路段,植物配置分高低二个层次布置,高层背景林布置沿用视线遮挡路段的布置形式,低层选用耐阴观花、常绿地被植物,构成丰富的林下植物景观,中层植物空缺,以确保视线的通透性。

5.3.7 水系池塘区路段:以现状水系作为设计的背景,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艳的乔灌木装饰绿地空间,同时注意林冠线的起伏与透景空隙的开辟,形成曲致开合的亲水岸线和水泽空间,将远处农田、村庄与近处的水景共同纳入道路景观。为增加绿地情趣,部分路段落差较大区域建议设置二级驳岸,栽植水生植物,将绿地自然过渡到水面。

高层乔木选用垂柳、水杉及孤赏大树朴树、柿树、香泡、榆树等;中层选用樱花、桃花、木芙蓉、茶花、桂花、红枫、含笑等,地被植物结合孤赏大树成片布置;水生植物以慈姑、千屈菜、湿生美人蕉、黄菖蒲为主,点缀布置再力花、旱伞草等。

5.3.8 集镇厂区路段:由于该区域位于人流相对集中的集镇及其周边区域,选用春季繁花植物白玉兰、樱花为植物景观特色,采用乔木、灌木、球类、地被进行多层次配置,增加栽植密度,营造绿色屏障。

选用广玉兰、白玉兰、珊瑚绿篱为背景,桂花、樱花为中景,大花栀子、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无刺枸骨球为前景,各景观层具有较大的色调与色度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增加绿地进深感。

5.3.9 集镇民居区路段:结合现状民房店面要求,对沿线场地空间作硬化处理,同时考虑到道路空间景观要求,设置树池,栽植孤赏树银杏,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6.种植施工与质量管理

应严格根据现行的规范与规程组织施工,主要依据《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34)和《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球根花卉种球》(CJ/T135),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布的有关文件,作为指导施工的行为准则。

实施方案,根据总工期和季节性施工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的施工方案,组织苗木的采购供应,在隔离带内主调树种为原场地成年大香樟,两侧绿带区域树种配置体现道路绿地生态意境,以乡土乔木为主体和最佳景观效果出发,做到树冠线、林缘线错落有致,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科学地制定树种规划,突显地带性植被特征,促使植物景观稳定与和谐可持续发展。遵循统一与变化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常绿树种为基调,与多种辅调树种组合,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效果。注重植物的四季景观效果,同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以乡土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园林植物配植的技术经济指标。

7.结语

第9篇:景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新闻事件 化学实验 文献资料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利用,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境创设。那么,如何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呢?

1.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原则,即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觉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不胜枚举,比如新闻事件法、化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实物模型法,甚至戏剧文学法、魔术游戏法、天文地理法等等。

2.1新闻事件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闻无疑是书本世界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社会生活实际中一些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利用化学品来欺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医药、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新闻事件来创设情境,再加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氯气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包括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麦地枯黄、油菜变白及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实行救援或疏散等影视资料。以这样社会上发生的事实事故为背景,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随后提出问题并请学生根据以上的情境以及学生桌面上放置的实验用品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毒地枯黄、油菜变白的情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推测出氯气能漂白,当他们把干燥的红纸条放入氯气中,发现红纸条不褪色时,联想到氯气能使油菜变白,可能是植物含有水份的缘故,把红纸条用水浸湿后放入氯气中,红纸条果然迅速褪色,最终他们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确结论;根据情境中在场的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的镜头,学生推测氯气能跟碱反应,并通过实验加以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了比较完整的氯气化学性质。同时依据有关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这样,更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通过液氯泄漏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新闻来创设情境,可以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社会生活世界的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但对新闻中的化学问题,要注意正确归因。由于新闻自身的特点,新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往往是化学的负面作用居多。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直接引用,过多地谈论化学的负作用,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充满戒心,甚至会厌恶化学,降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逃避化学。

2.2化学实验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Cu与稀硝酸反应时我曾经创设过这样一个情境:演示教科书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此实验的目的既非验证亦非探究,而是为了创设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教科书第16页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学生发生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质疑:没有观察到“气体无色,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红棕色”这一过程,从而驱动对教科书第16页图1―18Cu与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学生根据以上情境自主提出问题:①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的关键原因在哪里?②如何改进才能观察到“这一过程”?进行讨论探究后得出:①关键原因:试管上部事先已有空气(O2)存在,且有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②改进方向:如何在反应前除去试管上部空气(O2),即避免2NO+2O2=2NO2反应提前发生。然后,学生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新实验方案并选取其中的典型方案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现象,完Cu与稀HNO3反应的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并分析得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使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2.3文献资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