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

第1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单调化;多样化;多媒体

初中科学的课堂活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的科学小实验及其他课堂活动,学生在做实验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教师对这些实验的设置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增强其多样化,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科学的发展步伐。

一、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活动呈现单调化

每年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青少年的理论成绩总是不错的,可是与不错的成绩表现相反的是,他们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小学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科学实验课上就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材上要求的实验,教师自己上手操作,只给学生进行演示,或者直接通过课件用多媒体播放等。虽然这样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却限制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得初中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极大地扼杀了青少年的活力,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另外,在实验的设置上,普通实验道具都比较精密,对于那些冰冷的实验道具,学生会产生一些不知所措的心理,再加上教师对这些仪器一定会宣布安全问题,学生在实验时只敢严格按照老师所讲授的实验步骤操作,最后得到实验结果。结果造成了学生并不能对实验形成更多的思考。

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由于教师的思维限制,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有了局限性,这样就是对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思维的活跃程度造成了影响。

二、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1.丰富实验道具的种类

现在初中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实验仪器都是较为精密的,这些精密的仪器就算是成年人使用都不一定完美无缺,会产生一些误差,而且因为价格较高,还需要谨慎对待。所以这些仪器在学生手中成为要小心翼翼对待的易碎品,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丰富学生现在使用的仪器种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够等到最大的活跃,而现在很多玩具都是由科学原理制作而成的,把科学实验的用具改装成结实好玩的玩具,使学生玩耍探究,反而会达到不错的效果。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经费,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把不倒翁带入课堂,演示重心的知识,把万花筒带入课堂,演示光的反射,把三棱镜带入课堂,演示光的折射……这些玩具都有着操作简单、色彩鲜艳、效果明显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2.改进科学实验

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时候只是严格按照教材上的说明进行,做完了一个实验,这堂课也就结束了,学生往往在经过了一堂不甚熟练的科学实验课之后仍然是一知半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继续对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讲解,强化记忆。此外,新课程标准更对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原理作出思考,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挖掘实验装置新的用途。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说,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试验中,可以在做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操作后提供其他的试剂,让学生再次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另一方面还让他们熟悉了实验装置的用法,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学在各科教学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会呈现出一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教学对于科学教学没有用处。相反,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如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都有着极大的好处。除了用课件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对科学知识进行教授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东西。把一些科学前沿的视频等文件,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对科学产生更多的憧憬。比如说将一些前沿的科技如3D打印机、虚拟实境眼镜等具有科幻色彩的发明创造向学生介绍一下,他们对科技的崇拜便油然而生了,甚至还可以催生出一些学生对科学的远大理想。有了兴趣的基调,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更容易得到成果。

初中科学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既要兼顾科学知识的普及,又要坚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初中教学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姆・菲尔蒂格,董亚男.从科学学科看有效教学[J].上海教育,2009(2).

第2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科学实验 变式教学 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49-01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即“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伽利略曾经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习科学必须重视实验。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的现象。学生做实验只是根据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器材、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去做。对老师演示的实验只注重最后的实验现象、结论或数据,对课外的小实验都视而不见,甚至为了应试而忽略实验,最终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鉴于上述原因,笔者在科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作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1 借助实验中的趣味故事,唤起实验兴趣

好奇心是科学家的一种重要品格,不断强化好奇心,锲而不舍地追求,便可能独辟蹊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创造欲高。因此,只要引导有方,他们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发明思想和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而利用实验使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浮力跟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述那个著名的“王冠之谜”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才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然后再做此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做这个实验的欲望也更强烈了。最后告诉学生科学家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寻找新的东西。

2 利用实验中的变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智力开发的核心,而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验。问题是现在的实验教学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实验课题已知,方案已知,几乎没有留给学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这样实验教学常会导致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减弱,遇到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很少想到要再做一次实验,检查一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把理论数据或结果作为自己的实验结论。因此,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原先的实验方案略作一些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1 更换实验器材,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更换实验器材,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并且利用科学的特点,把知识运用灵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例如:测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要求学生从求浮力的几种方法:(1)弹簧秤前后两次读数之差求浮力;(2)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3)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等。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用到不同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大烧杯、溢水杯、细线、量筒、小桶等等。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器材去研究同一实验,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由此可见,更换不同的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对激化、深化、活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富有有效性和启迪性的。

2.2 变换实验形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式,即“启发+问答+操作”的单向教学信息传输通道,让学生按教师意图沿固定顺序、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教师“启发”的牵制下观察、思考,学生的思维被压缩在极其狭窄的单线性思维空间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想象力。造成思维的被动、狭窄及惰性;而变换实验的形式,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把习题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操作性实验等。例如:鉴定一瓶无色溶液为硫酸,可以把它改成鉴定这一瓶无色溶液是什么?虽然难度增加了许多,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巩固了酸、碱、盐的性质,又因为事先不知道实验现象,必须在实验中认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得到什么结论又不知道,必须对实验的全部记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进过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开动脑筋而获得规律和知识,可以给学生无限的乐趣。

2.3 更改测量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变换实验的测量方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初三复习电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后,让学生只用一只电表(电流表或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来测定未知电阻Rx,启发学生从公式R=U/I来考虑,学生设计出很多的方案。并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并选取最佳实验方案。事实证明,通过不断更改实验测量方法,既能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懂得多中选优,择优选用的原则。

3 开展自主式的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通过课外活动的不同形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1 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在活动中广泛应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学生参加经济建设和开展较复杂的科技活动打下基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周围常见的东西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3.2 组织实验竞赛

组织竞赛并非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校内举办一些实验操作、自制仪器等竞赛。通过竞赛,同学之间竞争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另外,还可开展趣味实验、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观看科技影片、实验录像,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他们既动脑又动手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让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实验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实验的乐趣中培养兴趣,掌握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是每个科学教师的教学职责。

第3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程 课外拓展实验 教学改革 皮肤电阻

1.引言

1990年前后,浙江省全面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以“自然科学”课程取代,课程名称后来又改为“科学”。在初中科学教育目的中,主要任务不再是为高中阶段打好学科基础,而使学生建立必要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是主要任务[1,2]。

农村学生比较特殊,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增加了科学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实验教学,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更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的科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我长期从事农村初中的科学教学工作,深感必须重视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必要适度抛开教材,因地制宜地适当开展课外拓展实验。

2.课外拓展实验的具体项目

课外拓展实验的具体项目很重要,首先应符合农村初中学校的客观条件,其次内容应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致,应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简单易做,并且实用有趣。

2.1人体皮肤电阻的测量

在直流电路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人体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非常复杂的导体,体表有一层导电性最差的皮肤,体内为导电性较强的液体和具有不同导电性的各种组织。皮肤的最外层是表皮,包括角质层,其中有汗腺孔,下面是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有大量血管。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导电性较好[3]。

实验器材主要有直流稳压电源(可用干电池代替)、电压表、电阻器、电极、导线、纱布、NaCl溶液、棉球、消毒酒精,等等。图1是实验电路示意图。

实验以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测量对方手臂皮肤的电阻。手臂皮肤先用75%医用消毒酒精清洗,再用电极夹住蘸有NaCl溶液的纱布,固定在待测手臂上。实验中,电源输出电压为5.0V,电阻R=1.0×10Ω,按图1连接电路。由欧姆定律可知=,即手臂皮肤的电阻R=R。

皮肤的干湿度对皮肤电阻产生影响,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人体皮肤汗腺孔水分增多,皮肤电阻发生变化。在实验中可要求学生分别在平静状态、肢体运动状态下进行测量,分析电阻的变化规律。这个实验包含着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注重电学与人体结合,直观地展示了生物电现象,生动有趣。该实验也可简化定量测量,改为定性观察实验现象。

2.2人体血压的测量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作用在血管壁的侧压强叫血压,血压的单位一般用kPa或mmHg。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此时血压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末期动脉压所能保持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实验仪器采用常见的汞柱式血压计和听诊器,实验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互相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血压计使用说明书,记录血压值,并与人体正常值相比较。这个实验包含着压强、声音传播等力学知识,同时也包含简单的生物医学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实用。

2.3 实用小仪器的使用

精心选择一些实用小仪器,把它们引入拓展实验中,必将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实用小仪器。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

光以速度c在空气中传播,在A、B两点间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则A、B两点间的距离d=ct。因此,测距离就是测时间。可安排学生测量教室长度和宽度。

便携式读数显微镜:

该仪器使用白色LED光源,便于携带,可调焦,放大倍数有40、80、100、150倍等,并带有刻度,可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可安排学生观察人民币纸质与普通书写纸质的差异、丝绸与麻布纤维的差异、观察植物病虫害情况,等等。

眼镜片超声波清洗机:

该仪器包含着超声波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使学生了解超声波的基本特点。超声波使液体流动而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微小气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振动,当声压达到一定值时,气泡迅速增长,然后突然破裂,在气泡破裂时产生冲击波,击碎周围不溶性污物而使它们分散于清洗液中,从而达到清洗目的。

上述仪器简易实用,价格便宜,类似这样的仪器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

2.4 数码摄影

随着摄影技术的高速发展,喜爱摄影的人群年龄越来越小。可组织学生到野外摄影,拍摄新农村景象,拍摄鲜花、禾苗、小鸟,感受大自然之美。而把摄影引入科学拓展实验中,则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创造,提炼出摄影技术中的科学要素。实验前可向学生简单介绍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照相机的结构、人眼生理特点、色彩学知识等。照相机成像原理就是凸透镜成像理论,这需要学生掌握几何光学基础知识。

3.结语

每一个农村初中教师都肩负着提高农村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树立创新理念,不断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根据本地区的教学特点适当开展课外拓展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伟杰,钱长炎.STS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08,(8):27-30.

[2]谢正喜.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5):97-98.

[3]王正,姚云云,张红静等.大学生皮肤电阻实验设计与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5,(3):27-28,31.

第4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 科学实验教学 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6-01

一、传统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传统的初中实验教学由于学校设备的不全而导致以实验为主的课堂变成多理论少实验的课堂,这样以理论代替实验的教学非但不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具体过程和结论,反而有可能由于口头阐述产生的不清楚,而导致学生对实验知识理解上产生偏差。另外,传统的初中实验教学中还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教师一味地讲述课本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比较沉默,从而不利于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阻碍了实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死板的讲课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不断降低,导致学生上课开小差等现象的频繁出现。

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式

(一)做好实验演示

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能够将所讲实验合理有效地演示给学生看,相对于传统的对照书本的口头教学或者视频播放实验的教学,这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目的

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学生在了解实验目的之后就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思维和课堂上的实验演示所连结起来,就能有目的地去思考教师为什么这么做实验,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将实验的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更好得去学习这个实验,增强课堂讲述的有效性。

2.要尽量做到实验现象的清晰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应当合理操作,按照规范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以保证实验现象的清晰,在关键地方应当让学生特别注意实验现象的变化。例如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观察实验之前烧瓶中的固体碘,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碘升华成气态,瓶内充满紫色气体,接着移除酒精灯等烧瓶冷却,烧瓶中的紫色气体慢慢变淡消失,瓶壁附着很多小晶粒,然后再加热烧瓶,紫色气体再次变多。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步的清晰的实验现象,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知识,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做实验的成功率,倘若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不注意导致实验的失败,一方面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所得的结果可能让学生得出错误结论,其次学生还有可能对教师的能力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反感心理。所以,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的成功率十分重要的,其直接关系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关注实验中的有趣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

为了提高初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实验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我在讲到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时,我会先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作出猜想,以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两种液体混合之后的体积应当是等于二者体积之和。然后再简单让两种液体混合,学生便能很清楚地发现总液体的体积小于二者之和,学生对于这种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便会产生很大疑惑和不解,接而转变为好奇和兴趣。然后我再对该实验做出改进,利用长颈漏斗来让液面差变得更加明显,同时我还在酒精中滴入了品红溶液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酒精分子逐渐扩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原理。通过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能很好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加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提问,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做好实验演示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相对于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知识而不与学生交流的课堂而言,教师对学生适当的提问,不但能让学生提高对课堂的注意力,还能让教师对学生的掌握实验的具体情况有一个了解。当然,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大胆说出他们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对其耐心解答,通过这样双方的提问交流,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上课中的疑问,还能活越课堂气氛,养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在我讲到电解水的实验时,我会让学生在做完实验的时候分辨阳极与阴极分别得到什么气体,并说出理由。这一问题与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能直接反映出他对这个实验是否完全掌握。同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一名学生还问我为什么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我便回答他稀硫酸的作用能增加水的电解性,让实验更加容易进行,听完学生便对稀硫酸在该实验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像这样通过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实验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检查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并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需要教师演示好实验并做好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还需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1.仔细观察实验演示

当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学生要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的仔细观察,这样学生在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就会有较大把握完整地完成实验。例如做一些简单实验的时候,虽然学生一开始对实验的具体目的要求不是很清楚,但当学生通过对实验演示的仔细观察和模仿,再经过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琢磨,就能对实验原理有个大概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掌握度,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严格服从教师的安排

于教师而言,不仅要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方式熟悉认识,还要让他们了解实验室的要求和规范,告知他们实验器材该如何摆放,做完实验该如何打扫卫生。唯有学生对实验室的要求有所理解,他们才有资格去进实验室做实验,这不但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规范实验的前提,能有效避免实验中的意外事故。

3.正确操作,规范实验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还需要帮助他们规范操作,正确地去完成实验。例如,在做物质酸碱性和pH测定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时的具体操作。要杜绝有些学生为方便,将pH试纸直接放入溶液中测定,这样的操作方法是错误的,而要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溶液滴到试纸上再观察颜色变化,并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这样强调实验的规范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从而能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对实验进行整理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正确做完实验并不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整理和交流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些交流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他们通过交流能很好地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从而集众人之力能更好地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得出合理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和教师进行讨论,向教师讲述他在实验中习到的心得,来探讨学生想法的正确性。例如在做完用石蕊溶液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实验后,我都会要求学生互相讨论,来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学生们的互相讨论,他们就能得出和结果相近的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在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从实验前的演示操作、实验间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实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实验后的整理讨论四个方面来着手处理,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处理,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能很好地开展,取得不错的教学质量,值得所有教师去尝试。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科学课外活动 实施策略

一、农村初中科学课外活动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课标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初中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活动,而部分活动特别在农村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完成的。让活动向课外延伸,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活动探究。通过课外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挖掘和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科学课外活动能体现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并会展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无形中发展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会凭空就能产生的,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好动和好奇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外活动的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3.课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课外活动的很多材料来自生活,学生在寻找和利用材料的过程中锻炼了动脑与动手的能力,促使他们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解决科学的实际问题中提高了能力。

4.课外活动能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课外活动中同学之间不分成绩的好坏和性别差异,他们之间互动互助、合作交流,这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课外活动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互相融洽并进一步升华。

二、农村初中科学课外活动现状分析

笔者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科学活动大部分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综观当前科学课外活动现状,形势不容乐观,很少有教师去布置,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⑴客观条件限制了课外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活动材料准备难度大,学生往往由于找不到材料而无法进行活动;⑵各科课外作业特别多,学生忙于完成繁重的作业;⑶学生不善于主动创造活动条件,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依赖于现成的知识和教师的灌输;⑷教师对课外活动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指导、评价及反馈;⑸家长急功近利,不重视活动,只关心子女的书面作业与考试成绩,不配合子女对活动材料的准备;⑹现行的考评机制影响了课外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对科学课外活动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许多教师没有有效的实施策略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三、农村初中科学课外活动的一般类型及实施策略

将初中科学课外活动进行分类整合,其一般类型有:探究性活动、制作性活动、家庭趣味性活动。

1.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活动是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活动的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为了保证探究性课外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有计划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实验技能,合理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作为探究性课外活动的内容。一般来说,探究性实验可以围绕这样六个环节进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和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价。

(2)辩证地处理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摆脱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不可能得到完善和提升,但教师切不可代替包办。以“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为例,此课外活动不适合在家做,需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给学生提供干燥的种子及可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物品,提示学生做出假设:种子中可能含有水、无机盐、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设计实验方案:①水分的检测。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只有合理即可。②无机盐的检测。提示学生无机物和有机物区分的原理: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把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最后烧不尽的灰即为无机物。③淀粉的检测。对有困难的学生做适当的提示:淀粉的检测用什么方法?如何处理?④脂肪的检测。把种子烘烤后放在纸上挤压,观察现象。以上检测的方法教师只能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适当的提示,切不可步步告之。最后要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各自的不同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结并写实验结论。

2.制作性活动

制作性活动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综合利用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动手制作能力。学生在制作活动过程中是不断动脑筋、查资料、定方案的过程,也是运用木工、电工以及机械加工等基本技能的过程,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非智力因素。

(1)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要让学生把完成制作活动形成为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不是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教师要激励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完成制作活动的愿望与兴趣,制作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在八下册学了《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后,笔者要学生人人做一个指南针,到野外用来辨别方向。学生的制作热情一下高涨起来。笔者发现,无论哪种科学活动,只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就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2)提供丰富易得的制作材料。每一次制作活动教学所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往往准备材料的时间比制作还要多。学生制作过程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所用的材料。如何提供丰富易得的制作材料呢?一是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带材料的任务,告诉学生与制作活动有关的材料、工具及替代品,以及寻得材料的场所和途径;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力准备齐全,以防学生没有准备材料而在制作活动课上空闲起来。因此,学生用心收集材料,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是开展好科学制作活动的关键。

(3)组织好展示、评价活动。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搞发明似的成就感。展示的形式有:①在课堂上展示;②在实验角展示;③在仪器保管室展示;④在各级教学用具及科技小作品评选中展示。不同的制作者展示出各自的成功作品,贡献出自己的成功做法;在交流评价中学生学会涉取、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成果,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作品。

(4)让制作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足的时间是保证学生有效制作的前提。一是学校实验室课外要坚持开放,让制作兴趣浓厚的学生有制作场所,能够得到教师的更多指导;二是教师可将一些制作活动布置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制作,这样能得到更为合适的材料。

3.家庭趣味性活动

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原动力。家庭趣味性活动的内容具有趣味性、活动器材具有家庭化的特点。可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如食盐、食醋、鸡蛋壳、铁钉、铅笔芯等。同时,可以用生活用品替代实验仪器,如:用水杯代替烧杯、塑料饮料瓶作为反应容器、家用塑料小勺代替药匙等等。

(1)要让家长认识到活动在科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小实验也是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使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尽可能让家长配合学生准备器材和药品,使学生与家人一起完成实验。这样,氛围轻松,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乐趣。

(2)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要详细地审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对于学生难以预想的影响实验效果的一些因素要提前向学生说明。此外,教师还应对家庭小实验进行安全指导,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要提前预测,提醒学生注意,并向学生介绍有关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

(3)对实验结果进行验收评价。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在家完成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根据家庭小实验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验收方式。对于有实物样品的实验可展示样品,师生共同参观验收;对于注重实验过程的实验可以采用手机录像带到学校展示。学生在参观、比较、评价别人“实验成果”的同时会主动对照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优点和不足,分析原因。教师在对实验结果验收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实验的成功之处要充分肯定,对于不妥的地方要提出指导意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学习品质。

总之,科学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创新精神、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科学课外活动的几点建议

1.动课之前明确活动的内容、目标要求,使活动的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但不能要求过死,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以便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能和个性。

2.课外活动应是课堂渗透与课外延伸相结合,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合理应用。

3.设计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定向于具体的科学目标,活动之后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所期望的目标。采用适当的启发策略,让学生在其活动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促进认识的升华,从而实现活动的真正价值。

4.课外活动的评价不要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的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积累科学活动的经验。

5.课外活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在开展课外活动时要把握好“度”,同时要长计划短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曾 刚 阳文凰 周筱芳《初中理化生实验大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2.续佩君译《国外中学实验•物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

3.韩小令《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的尝试》(《贵州教育》2008.21)

第6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托盘天平;分度值;量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98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走近科学》第3节建立健康信息档案中有关于刻度尺、温度计包括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介绍,第4节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中有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介绍。其中,教材中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介绍得比较详细,对于刻度尺的读数做了特别注明: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体重部分中没有关于磅秤读数的点滴介绍,但14页小资料中有一张平均身高体重对照表。测量体温部分中关于温度计的读数只提到读数的方法与刻度尺相似。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中只介绍:读出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待测物的质量即为两读数之和。科学教师在介绍这几种定量实验仪器时通常对刻度尺的读数要求比较高、比较规范,而对温度计和托盘天平的读数介绍时一般只提到不需要估读。从许多习题的参考答案中,笔者感觉有不规范(确切地说是不正确)之处。如:

例1. (2010.河南)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 g。(部分题目)

此题参考答案的读数为:物体质量m=50g+10g+4g=64g。故答案为:64g。

笔者认为该试题答案错误,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定量仪器读数要求

教材中虽然没有对托盘天平的读数问题作仔细介绍,但作为科学教师应该知道托盘天平作为一种粗略测量固体质量的仪器,虽然不需要估读,但其读数值却能反映该托盘天平的准确度。该托盘天平的标尺分度值为0.2g(称量标尺的分度值是天平的感量),故其读数应到十分位,也就是说64.0g才是该题的正确答案。对于该问题笔者曾请教过多位资深科学教师,令笔者失望的是:一种说法是看题目中的情况,题目中已知的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几位,那就保留到小数点后几位,还有一种说法是:此题中游码的指示值是4g,读成4.0g那不是估读了一位吗?托盘天平是不估读的所以该题的答案是64g,64.0g是错的(另外甚至还补充了一句:小数点后末尾的0是没有意义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64g=64.0g,所以小数点后末尾的0不影响数值大小故没有意义。但从科学定量仪器读数的角度来说所读数值不仅表示其数值大小,而且可以反映实验仪器的准确度,所以64g和64.0g的差异大了,前者可以看出其测量仪器的分度值为1g,而后者明显其测量仪器的分度值

二、教材中也有间接说明

科学教师只要仔细思考不难明白托盘天平的读数问题。刻度尺的读数要求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而托盘天平不需要估读那就是读到最小刻度位,而该托盘天平标尺的最小刻度位是十分位所以该题答案是64.0g才是正真正确的。如果是初中阶段想要放宽要求64g也不算错(也给分)那是可以的,但参考答案给的是64g就不对了,不仅是对学生而且对教师的导向性都是错误的。

三、高中阶段的要求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就经常会涉及托盘天平的读数问题。例如:高一时关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中最基础的题目:现实验室需配制1mol/L的NaOH溶液100ml需称量氢氧化钠多少克?类似的题目不管在平时还是在省会考或高考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那就是4.0g。再如在高中阶段的实验题中有许多关于物质质量的计算问题,其计算结果必须保留到十分位。对于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总是搞错,笔者认为这也和我们初中阶段对这一问题不加注意有关。曾有教师这样说,“这是高中和初中不一样的地方”;也有教师说我们的学生读了高中以后回来说:“我们高中老师说你们初中老师教的是错的”。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是的,高中和初中是不一样的”。真的不一样吗?同一个仪器同样是科学领域可以不一样吗?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难道不应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也有教师会说,有些型号的托盘天平分度值是1g的不一定能准确到十分位。这也是这个题目答案非4.0g不可的另一原因,托盘天平属于定量测量仪器,而所有定量仪器使用前都必须根据其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仪器,所以中学实验室要称量4.0g的物质,选择量程为100g分度值为0.1g的最合适。而且中学实验室中常备的托盘天平就是量程为100g分度值为0.1g或量程为200g分度值为0.2g的托盘天平。

源于以上三点理由,笔者坚持该题正确答案为64.0g。

例2. (广东初中生毕业生学业考试第13题)某托盘天平的全部砝码及标尺如右图,此天平的称量(即称量范围)是 g。若将此天平调节平衡后测一物体的质量,物体应放在 盘。当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再加入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

该题,笔者最先是在学生自己从新华书店购买的资料中看到的,当时就觉得该题的第一空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题目?这不是为了出题而出题吗?后来上网搜索了才知道此题的出处。出题者对第一空设计意图很明了,就是根据砝码和标尺最大示数确定该托盘天平的量程是210g。提供的参考答案就是是210g,但这对吗?笔者认为该题的答案不是210g而应该是200g。理由如下:每架托盘天平的底座上都有铭牌,铭牌上标有分度值及Max值。从托盘天平的设计原理看其量程应取决于刀口的应力承受能力。砝码盒内的砝码质量和个数是根据测量时的需要,设置最少个数的砝码就能测量量程以内的各种质量值而配置的。由于砝码是一种标准质量,出厂时就大致根据托盘天平的量程配置砝码,所以会出现所配砝码总质量略大于天平量程的现象,小质量的砝码及游码主要是为完成精确称量用的。如果超过了Max值可能会使支撑横梁的刀刃损坏,影响天平的精确度。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的量程是:100g、200g、500g、1000g其对应的分度值为其量程的1/1000,即0.1g、0.2g、0.5g、1g,而中学实验室中学生用的托盘天平一般为前两种居多。很明显对于该题第一空,命题者肯定没有仔细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对托盘天平的铭牌没有加以留心过。网上对该题的讨论也较为激烈,有的认为托盘天平量程应该看铭牌Max值,有的认为看砝码质量之和,有的认为看砝码质量之和加标尺示数最大值,还有的认为有铭牌看铭牌没铭牌看其他的。一架托盘天平可以出现如此多不同的量程吗?这科学吗?笔者对后几种情况均持保留意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介绍的知识首先应该是正确的、符合科学事实的,其次再思考教学方法等问题。科学教师不能只本着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忘了自己应尽的本分。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立足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教师应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多动手、多动脑,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为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思考再三,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1. 立足教材和课程标准

面对教材,不断思考教师该教些什么?怎样教?学生该学些什么?怎样学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教师应认真反复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张表格、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实验,通过反复推敲,找到最合理的解释最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正确的知识、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实验操作要领,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2)精选习题,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筛选习题,做到习题为教学知识服务,而不是以习题为中心,习题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另外,要不断地对习题中的答案质疑,科学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过程中,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

2.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阅读教学理论论著或教育专家的随笔、参加学科培训、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及听课、评课等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时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

3. 加强学科知识学习

作为初中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对初中科学教材烂熟于心,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翻看高中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了解学生下一阶段将要学习哪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和完善自身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初中科学教学时的度。利用课余时间翻看教学参考丛书,从中了解当前同仁们正在讨论或研究的问题。每年不仅要看和做各地中考卷,还要关注高考试题的变化和要求,有利于自身把握的教学方向。

4. 不断反思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自身逐步培养和发展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乃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细细品味深入钻研,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以上几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但我们至少要有这样的意识,经常对照、不断努力,做不到完美但可以减少缺点。

第7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科学实验 科学教学 培养兴趣 思维习惯

一、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对初中学生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对科学的兴趣”的总体要求。所以,我们广大的教师必须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有一个高度认识。

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直接兴趣,但是,对实验的作用和应用决不能停留在直接兴趣的水平上,否则学生会仅仅满足于看实验现象,看新奇的实验结果,而不会自觉地迁移到科学理论地学习中去。我们需要注意地是,如何通过实验激发直接兴趣,然后过渡到间接兴趣。即不仅让学生看实验,而且要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不仅让学生注意新奇的现象,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让学生体验实验中的艰辛和困难;不仅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而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概念的学习和规律的掌握。对于科学这样较难的课程,一定要注意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的转化,否则,浅层次的直接兴趣一旦消失,深层次的间接兴趣无法建立,那么科学实验教学将很难有效地展开。

二、科学实验能提供感性认识,奠定学生思维的基础

科学学习中,有许多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都是比较抽象的,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脱离了感性认识,理解起来就很困难。这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由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的,或者说就学生的生理发展来看,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否则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质量。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会对科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也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因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多来自复杂的运动形态的组合,如力、热、电、光等现象交织在一起,本质与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简单的规律往往被包裹在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中,容易迷惑学生的理解。例如,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虽然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平面镜,但仅靠生活经验的积累,很难得出像与物等大这一规律的。这是由于人的视觉和感觉造成的结果,而通过简单的实验,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去探索新的问题。如在教学“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时,分成四组内容,一组是解决“体育课用的铅球是铅做的吗?”二组是测量“不规则砖块的密度”;三组是“选种用盐水的密度的测定”;四组是测量“课桌体积有多大?”教师:“同学们的桌上放有一些实验器材,你可以利用这些器材进行设计,也可以不用,你还需任何器材,实验室都有,把你想要知道的什么问题通过实验来解决吧”。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热烈,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在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在考虑实验原理是什么;有的在考虑所需器材、可能有的方法和实验步骤(教师巡堂参与),然后让学生讨论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动手成为一种学习乐趣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科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因此,在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了解实验器材的构造和性能,使用方法是做好实验的保证,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教学“用电流表测电流”和“用电压测电压”实验时,特别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反复练习两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及读数,要求达到熟练程度,不出差错,为以后的“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焦耳定律”等实验中的连接、读数技能达到规范准确打下基础,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只有学生实验技能提高了,才能独立动手操作解决一些课外的电学小实验遇到的问题,达到“授人以渔”之目的。

让动手成为一种学习乐趣。方法一:创造条件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比赛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课外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比如,我们组织开展的“小实验大作用”活动,展示中的“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有男生创造性地设计成民房家庭火灾报警器,虽作用不大却显示学生创新精神。给鸡“自动喂水”装置、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针孔照相机”、“风向标”“纸盒烧开水”、“楼梯开关”等小制作,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

方法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做实验,验证学生平时的猜想,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这样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这也新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方法三:每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方法新的结论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即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有种成就感。

五、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许有半点马虎。“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只要实验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实验过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偶然性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充满了实验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而且实验的结果必须是真实的,虚假的结果苍白无力,实验是最务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六、结束语

科学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基础,其在科学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教学如果离开了基础实验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分利用好科学实验器材,对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剑敏,楼国康.初中实验会考的改革设想[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12) .

[2]贾立洋.科学实验对学生认知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

第8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科学;隐性知识;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笔记模式,它以直观形象的框架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将知识结构图像化。思维导图也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科学思维导图是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应用思维导图为主的科学教学方法和科学学习方法。使用科学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时,把握全局;分析习题时,理清思路;梳理知识时,突出重点;解决问题时,抓住关键。

科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中考的《考试说明》都越来越强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隐性知识”的挖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框架的构建巩固和学习科学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影响到科学学习的效果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如果把知识比作一场盛宴,显性知识就是能够用眼睛观察直接获得的用料、数量、色泽等部分,而隐性知识则是美食的具体口感、香味、咸淡,非品尝不能获得。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科学思维导图是学习隐性知识的有效认知工具,它能将隐形知识的隐蔽性显示出来,便于我们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本文主要从科学教材中章节的引言、专题的标题、教材图表图画、课标、教材中的实验等问题,运用科学思维导图的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将初中科学隐性知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思维导图在隐性知识学习中的应用

(一)梳理知识,建构网络浙教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第4章在引言中有如下描述:“我们认识了地球、月球、太阳和星星…...物质有哪些存在的状态?物质存在的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同物质有什么不同的特性?”设置这样的引言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本单元时,能够迅速抓住核心问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性。但短短的几句话里,包含着很多的隐性知识,一般学生在自学教材的时候,往往并不注意,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一笔带过,觉得没有多少值得讲解或可以讲解的东西,没有使引言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新课学习或者复习中,适时地使用思维导图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本章知识的引言,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思维导图:

(二)纵横拓展,挖掘提升

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将教材知识往细处挖掘、往宽处拓展、往高处提升。

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第4章第2节“电生磁”中有如下内容:

学校的电铃是怎么响起来的?磁悬浮高速列车是怎么“悬浮”的?我们还是从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rsted)对电流磁现象的发现说起。下列是模仿奥斯特在1820年时的实验。

活动:

1.在小磁针的上方拉一根与小磁针平行的直导线,当直导线上通电时,你观察到了______

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稍转方向______

2.在有机玻璃板上穿一个孔,一根直导线垂直穿过小孔,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些铁屑。给直导线通电后,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

通电导线的周围和磁铁一样也存在磁场。电流的磁场与电流方向有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直线电流磁场的分布规律是:______这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教材显性的知识是:一是通电导体周围确实存在磁场,通电导体下方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小磁针受到“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就是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对小磁针的作用;二是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是以导体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即可以用图4-20的直线电流的磁场实验来模拟显示。但对于学生来说,隐藏在活动背后的隐性知识却是很多,并且既给学生激发了好奇,但也带来了很多疑问,这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疑问建立如下思维导图。通过将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化为显性的知识,将学生难以表述的问题以框架结构得到了呈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问题引导给予强调。这样不仅使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得到了显性化的呈现,拓展了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困难明显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力。

(三)突破重点,解读难点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2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中,有一个实验,如图,“覆杯时纸片为什么掉不下来”?教材安排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但在实验的背后却隐含着包括大气压的作用方向、大气压的大小、液体压强等知识,这是一个难点,不仅在于实验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并且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思考、能否根据实验现象对以上的隐性知识进行联

想及了解。如果,我们在进行该实验时,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就能清晰地将其中的隐性知识展现出来。

关于大气压强知识的教学,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认为纸片不会掉下来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只是一个假说,而不是结论。学生可能提出的“纸片被水粘住了”猜想,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如何化解这一猜想中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和认知上接受正确的认识,建立科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和重点。在这一教学案例中,以思维导图为线索,结合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配以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提问讨论,明显地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4.化零为整,形神皆备

科学学科的知识错综复杂,但有关知识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隐藏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因此,只要善于繁中抓简,乱中抽线,就能抓住跳动在科学知识中脉搏。隐性知识大至整册书,小到一章一节,无所不在。我们结合综合的实际知识,运用思维导图,设计了一堂“汽车上的科学”复习课,将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联系。

通过这样一张思维导图,既将整节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他们深入学习和理解,细化他们自己觉得尚有欠缺的内容,补充和梳理相互关系;也为他们在复习其他内容时,提供了一个复习的样本,可以模仿进行类似的知识归纳、分类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体现了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实际性,使得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往往是有不同体现的,也是综合性的表现的,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方便,而将知识分拆成不同的概念、规律,实际运用时,要将多个知识综合性地思考。

二、利用思维导图开发隐性知识的方法

(一)抓住主要问题

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关键要抓住主要的问题。在学习概念中,思维导图就要围绕概念展开,在分析问题时,就要将问题全面展现,在操作实验时,就要将实验的难处、关键处点到、分析清楚,在复习旧知识时,要将知识的脉络完整地呈现,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和着力处。

(二)构建知识网络

正如前面提到的“科学学科的知识错综复杂,但有关知识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隐藏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对科学知识及其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归纳和概括,教师可以通过专题复习或单元复习的途径,加强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构建科学知识的网络体系。

(三)注重讲练结合

第9篇:初中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初中;科学教学

作者简介:郑斌(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系统也相比以往更为全面,这些都是有益的.从新课改以来的初中科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教师理念的转变前提下,最重要还是缘自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有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尝试,这正是本文要触及的点──以探究式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这跟我们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小学开始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精细化替代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缺失对“度”的把握导致学生不爱动脑;其次,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受教师自身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要改变这一陋习,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去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实际、符合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探索精神和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想要从传统教学中去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艰难.之所以说不简单:其一,教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究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二,把握方向,从文本中去寻找并挖掘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生活生产中的体验与实践等.其三,通过探究性教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允许的范畴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其科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电阻》这一内容进行的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打开探究之门

师:请同学们观察事先带来的各种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4―6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提出问题.

(由观察导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课堂充M了合作、探究的气氛.)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多用铜丝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

教师结合问题(1)要求学生再联系旧知及实物,加深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然后教师结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铁丝或普通不锈钢丝等材料来代替铜丝?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一: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镍铬合金丝等不同金属丝的导电情况.

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讨论分析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方案,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发表结论性意见.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补充、纠正、完善.)

师: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合理取材,处理对照,控制变量等.

生:实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做好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实验前的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很重要.这样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很有兴趣,观察很细致.碰到有些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不相符合时,感到诧异、奇怪,促使他们去质疑、再思考、再讨论、再实验.)

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去推测通过的电流大小,并发表见解.(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⑴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⑵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本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师:组织学生研读“电阻”这一节内容,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2)对书本第7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本环节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图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刚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新问题,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

生: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互相交流得出较好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和实验结果:

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是否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启发、引导.)

2创新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⑴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⑵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作用: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作用: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作用: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作用: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生:小组讨论得出:(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无法变阻.为能变阻,正确接法应接A(B)和C(D);(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实践操作: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实验过程由各小组完成).

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本环节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3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O想.

师:补充介绍“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各小组课后去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教师:师生共同构筑的“知识树”.

4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实践,简单描述了在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上的浅显尝试,笔者发现与原来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在课外实验完成率提高,且克服了以往实验设计的思维定势.⑵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实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示中,探究了横截面积与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的机会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优点:其一,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对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剖析,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从探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探求知识内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概念课探究得栩栩如生,促成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其三,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认知深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更是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看出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