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曹操遇蒋干范文

曹操遇蒋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曹操遇蒋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降香; 柚皮素; 异甘草素

降香Lignum dalbergiae Odoriferae主要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中国药典》中对于降香的质量控制仅限于规定降香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8.0%[1],但是对单一成分未有明确的定量方法。本课题组对降香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2]。本文用自制的柚皮素和异甘草素为指标,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了11个不同来源的降香药材中的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四元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自动进样);柚皮素、异甘草素对照品(实验室自制,经UV、1H-NMR鉴定结构,HPLC检测,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纯度大于98%);甲醇为色谱纯、乙醇等试剂为分析纯。

    

本实验所用降香样品的来源见表1。表1  不同来源降香样品(略)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柚皮素对照品4.74 mg于5 ml容量瓶中,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948 mg/ml溶液,再经0.45 μm滤膜滤过得柚皮素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取异甘草素对照品7.16 mg于5 ml容量瓶中,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432 mg/ml溶液,再经0.45 μm滤膜滤过得异甘草素对照品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按照正交实验的结果,精密称取各样品粗粉2 g,在90℃下用70%乙醇提取3次,1.5 h/次,合并提取液,蒸干。残留物用7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   ml。经0.45 μm滤膜滤过得供试品溶液。

2.3  HPLC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迪马公司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60∶40);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柚皮素的检测波长为372 nm,异甘草素的检测波长为290 nm;进样量为10 μl;柱温30℃。

2.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紫外扫描柚皮素对照品溶液显示其最大吸收在372 nm处,异甘草素对照品溶液最大吸收为290 nm。因此以此波长作为含量测定的检测波长。

2.3.3  线性关系考察柚皮素工作曲线:按“2.3.1”项下色谱条件,分别吸取柚皮素对照品溶液1,2,3,4,5 μl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结果见表2。以峰面积×10-6为纵坐标,样品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5.570 6X -1.8206,r=0.999 9,线性范围是0.948~4.740 μg。表2  柚皮素进样量与峰面积(略)

    

异甘草素工作曲线:按“2.3.1”项下色谱条件,分别吸取异甘草素对照品溶液1,2,3,4,5,7 μl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结果见表3。以峰面积×10-6为纵坐标,样品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得回归方程为Y=3.521 8X -1.575 2,r=0.999 5,线性范围是1.432~10.024 μg。表3  异甘草素进样量与峰面积(略)

2.3.4  精密度考察精密吸取柚皮素对照品溶液5μl,按“2.3.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其峰面积,连续操作7次。测定结果为 =4.685μg,RSD=0.61%(n=7)。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3.5  稳定性考察精密吸取降香供试品溶液5 μl,在0,1,3,6,12 h,按“2.3.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柚皮素和异甘草素的峰面积,分别以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工作曲线计算。柚皮素的测定结果为 =4.668 μg,RSD=0.47%(n=5),提示样品中柚皮素含量在12 h内稳定。异甘草素测定结果为 =7.092 μg,RSD=1.01%(n=5),提示样品中异甘草素含量在12 h内稳定。结果见表4。表4  柚皮素和异甘草素稳定性考察(略)

2.3.6  重复性考察取同一号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处理,依法测定,求得RSD为1.43%。说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3.7  各样品的含量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10 μl,按“2.3.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柚皮素的峰面积,以柚皮素的工作曲线计算各样品中的柚皮素含量,同样测定异甘草素的峰面积,以异甘草素的工作曲线计算各样品中的异甘草素含量。结果见表5。表5  各样品中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含量(略)

    

本实验对11个市售降香药材的分析表明,降香中的柚皮素含量在2.585~5.429 mg/g之间,异甘草素含量在7.526~28.329 mg/g之间。

    

降香样品(以样品1为例)在372 nm和290 nm下的HPLC图谱见图1~2。

3  讨论

    

降香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其中,本实验已分离出的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含量较大且其药理活性与降香药材的药理作用相似,故选用这两种化合物为指标测定含量,为降香的质量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提取总黄酮的次数、时间、温度和乙醇浓度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本文的提取方法。

    

本实验选用的两种对照品异甘草素和柚皮素经紫外扫描分别在290 nm和372 nm处有最大吸收。使用PDA检测器,得到200~400 nm范围内的全波长图谱,分别选取290 nm和372 nm下的HPLC分离得到的紫外吸收图谱,建立各自的工作曲线,并测定相应波长下的峰面积从而定量。

    

选择流速1.0 ml/min,调整甲醇、水的比例,发现当两者比例为6∶4时分离较好,但是峰形不够好。所以在流动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磷酸,当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60∶40)时,异甘草素和柚皮素的峰均能较好的与其他峰实现分离。

    

实验表明降香药材中的异甘草素含量高于柚皮素含量。从广西购入的降香中柚皮素与异甘草素含量均较高。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降香药材中柚皮素与异甘草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本研究建立了HPLC法测定降香中柚皮素和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及重现性良好,方法稳定准确,操作简便。

【参考文献】

第2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精选10句:

1、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4、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5、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6、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7、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8、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9、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0、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150句:

1、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4、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5、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6、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7、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8、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9、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0、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1、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2、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3、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4、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5、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6、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7、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8、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9、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20、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21、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22、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3、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4、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5、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6、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7、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8、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9、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0、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3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32、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3、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4、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35、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6、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7、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8、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9、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40、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2、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3、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4、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5、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6、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7、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8、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9、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50、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1、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52、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3、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54、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55、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56、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57、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58、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59、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60、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61、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62、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3、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64、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65、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66、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67、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68、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69、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70、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71、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72、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73、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74、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75、诸葛亮征孟获—————收收诸放放

76、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7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鹅毛扇

78、诸葛亮的-神妙莫测

79、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80、诸葛亮要丑—————不知

81、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82、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83、诸葛亮妻—————为事业着想

84、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85、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86、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87、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88、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89、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90、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91、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92、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93、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94、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95、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96、刘备编草鞋—————内行

97、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98、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99、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00、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101、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02、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0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04、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105、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106、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107、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108、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109、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110、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111、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112、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113、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114、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115、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116、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117、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118、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119、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120、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121、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22、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23、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24、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25、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26、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27、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28、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29、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130、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131、曹操转胎—————疑心重

132、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133、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134、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35、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136、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137、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38、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139、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140、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141、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14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143、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144、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145、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146、阿斗的江山—————白送

147、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148、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第3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2、张飞扔鸡毛,劲难使。

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4、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5、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6、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7、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8、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9、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第4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2、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5、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6、(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7、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8、孙二娘开店————进不得

9、诸葛亮说周瑜————请将不如激将

10、诸葛亮辅刘禅————聪明帮糊涂

11、诸葛亮帮蜀国————鞠躬尽瘁

12、诸葛亮华容道上用关羽————有意放曹

13、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1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内柔外刚

15、诸葛亮江东斗群儒————独占鳌头

16、诸葛亮得姜维————将遇良才

17、诸葛亮伐孟获————征战不如心战

18、诸葛亮兄弟争国事————各为其主

19、诸葛亮唱“空城计”————急中生智

20、诸葛亮为周瑜造兵器————草船借箭

21、诸葛亮失街亭————用人不当

22、刘备投曹操————寻找时机

23、刘备离曹赴徐州————逃之夭夭

24、刘备陶谦让徐州————你推我攘

25、刘备投袁绍————委曲求全

26、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

27、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28、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9、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30、刘备招亲————玩假成真

31、刘备东吴作女婿————乐不思归

32、刘备襄樊撤军————拖泥带水

33、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

34、刘备复仇败夷陵————倾国倾城

35、刘备庞统入西川————生离死别

36、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37、周瑜谋杀诸葛亮————忌贤嫉能

38、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借刀杀人

39、周瑜杀蔡瑁、张允————曹操代劳

40、周瑜招亲————反中诸葛亮算计

41、周瑜配小乔————郎才女貌

42、周瑜火攻遇东风————天作之合

43、周瑜打黄盖————打在黄盖的身上,痛在周瑜的心上

44、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5、张飞战马超————①棋逢对手②白花脸杀黑花脸

46、张飞买刺猥————人又刚强,货又扎手

47、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千军

48、张飞发怒————气冲斗牛

49、蒋干盗书献曹操————包藏祸心

50、陈宫离曹操————反目成仇

51、袁绍用兵————优柔寡断

52、袁绍待许攸————疑而生妒

53、孟获归顺诸葛亮————心服口服

54、孙坚回江东————猛虎归巢

55、孙权向曹操献关羽————嫁祸于人

56、孙策向袁绍献玉玺————借兵兴国

57、庞统当县官————大材小用

58、刘禅上朝误斗鸡————顾此失彼

59、刘禅封安乐公————乐不思蜀

60、刘禅遇邓艾————自缚请降

61、关羽洛阳赴王直宴————文进武出

62、关羽出席鲁肃宴————单刀赴会

63、关羽华容道上放曹操————知恩图报

64、关羽走麦城————终身悔恨

65、关羽门前耍大刀————挑战高手

66、关羽下葬————首身分家

67、关羽死后看太阳————日出日落

68、曹操为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69、曹操躲马超————落荒而逃

70、曹操用关羽————真心实意

71、曹操遇蒋干————背时或倒霉

72、曹操找王垢借物————杀头稳军

73、王麻子的剪刀——货真价实

74、伍子胥过昭关——“更添”三分愁

75、曹操唱京剧————满脸奸诈

76、曹操见诸葛亮————一生未有

77、曹操看张松————以貌取人

78、曹操对诸葛亮————又爱又恨

79、曹操用母得徐庶————四两拔千斤(军)

80、曹操兵败赤壁————遗恨终身

81、曹操接许攸————赤脚相迎

82、曹操天下归司马————白忙一场

83、司马昭笑刘禅————乐极生悲

84、司马昭之心————篡国诡计

85、司马懿装病————暗藏杀机

86、司马懿铁笼山火中遇大雨————绝路逢生

87、董卓吕布夺貂禅————争风吃醋

88、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89、落风坡前见庞统————死而复生或青史留名

90、赵云曹营救阿斗————横冲直撞或勇冠三军

91、徐庶进曹营————苟且偷生

92、徐庶为曹操献计————自食其言

93、草船借箭属孔明————历史误判(实属周瑜)

94、吕布为人————见利忘义

95、魏延妄喊谁杀我————自取灭亡

96、草船借箭————只借不还

97、陆逊夷陵败刘备————少年老成

98、陆逊入八卦阵————迷途不知返

99、关兴杀王番章————报仇雪恨

100、王番章向关兴问路————鬼使神差

101、黄忠打头阵————宝刀未老

102、徐庶投曹操————尽孝不尽忠

103、孙策急火攻心————意气丧命

104、邓艾率兵过秦岭————九死一生

105、刘谌自刎————与国共存亡

106、刘谌与刘禅划界线————殊途不同归

107、淳于琼守乌巢————小材大用

108、刘关张桃园结义情————同生共死

109、安禄山起兵——反了

110、——痴心妄想

111、照镜子——一幅好相

112、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113、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114、老海瑞上金殿——为民请命

115、王羲之的字帖——别具一格

116、慈禧太后听证——专出鬼点子

117、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118、萧何追韩信——连夜赶

119、秦始皇收兵器——高枕无忧

120、秦桧杀岳飞——罪名莫须有

121、齐桓公用管仲——不记前仇

122、杨国忠做宰相——冰山难靠

123、称帝——不得人心

124、姜太公算卦——好准啊

125、孔夫子的弟子——贤(闲)人

126、宣统坐江山——只有三年

127、康熙替父还债——碗(晚)了

128、西施坐飞机——美上天了

129、王安石画圆圈——留下一个尾巴

130、王恺斗石崇——甘拜下风

131、冯妇打虎——重操旧业

132、王佐断臂——留一手

133、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134、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135、比干丞相——没心

136、楚王戏宴子——自讨没趣

137、狄仁杰的门生——桃李满天下

138、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139、管宁割席——断交

140、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141、匡衡凿壁——借光

142、来俊臣的高个儿——请君入瓮

143、吕不韦拥立秦王庄襄王——奇货可居

144、孟母三迁——望子成才

145、木兰从军——女扮男装

第5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1、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2、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3、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5、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8、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9、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0、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1、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2、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4、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5、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6、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8、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9、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菜

20、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21、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3、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4、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5、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7、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8、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9、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0、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1、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2、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3、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4、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5、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6、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7、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8、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9、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0、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1、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3、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4、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5、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6、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7、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8、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9、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50、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51、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52、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53、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4、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55、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56、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57、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58、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读后感)

第6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精选)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曹操转胎--疑心重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热门)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阿斗的江山--白送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扮新娘——装不像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的鹅毛扇——玄妙莫测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最新)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关羽开刀铺——人强货硬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关夫子面前舞大刀——献丑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相关文章:

1.出自名著的歇后语

2.出自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第7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赏的人非曹操莫数了。许攸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样一来,扩大了人才来源的基础,便于在全社会内得到更多由真才实干而被埋没的人才。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与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刻的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第8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搁笔的瞬间,我想起的几句诗: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第9篇:曹操遇蒋干范文

关键词:为 被动句 被动标记 被动助词 施事介词

从春秋时期开始,汉语中陆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以往不少学者对“为”字被动句进行了探讨,但在“为”字被动句的来历及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同时也没有对“为”字被动句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机制进行系统地说明,对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机制的认识也有所不足,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一、以往学术界的观点

关于“为”字被动句的来历以及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为”字被动句产生于上古时期,“为”是被动标记

这种观点认为,“为”字被动句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为”是被动标记,但是并没有探讨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问题。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15、128、267)认为,上古汉语中的“S为V”和“S为NV”句式都属于被动句,“S为V”句式中的“为”是助动词,“S为NV”句式中的“为”是“表被动”的介词。王力《汉语史稿》(1980:421-422、424-425)认为,“S为NV”句式属于被动句。比较有影响的古汉语语法专著和高校的古汉语教材一般也都持这种观点。

(二)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判断句,“为”是判断词

这种观点认为,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本质上是判断句,这实际上是认为那些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如马建忠在《马氏文通》(1898:160-161)中指出,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N所V”句式是判断句,其中的“为”是判断词。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38-39)一书中指出,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被动式”,但他认为其中的“为”是“系词”(即判断词)。卞仁海(2002)指出,“最初的‘为N(之)所V’结构是判断句式,正是被动式‘为N(之)所V’的源头”。

(三)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是主动句,“为”是动词

这种观点认为,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为”字句本质上是主动句,它是以主动句的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其中的“为”是动词,意思是“成为”。这种“为”字句后来演变为被动句。如俞敏(1987:165)认为,“甲为乙所杀”本来是指“甲成了乙杀的对象了”,可以用来表示被动的意思。方有国(1992)指出:“‘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被动句之一,格式很多……最初它用述宾结构(或主动形式)表被动义……从句意来看,‘为刑戮’‘为戮’当解为‘成为刑戮之人’或‘成为被杀之人’,‘为’是动词述语,‘刑戮’或‘戮’作宾语。”蒋冀骋(2012)也持这种观点。

在上述三种观点中,本文赞同第一种观点。下文论述“为”字被动句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及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过程和机制。

二、“为”字被动句的形成及被动助词“为”的语法化

“椤弊直欢句的形成过程与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说明。

(一)“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

从当前所能见到的古代文献资料来看,“为”字被动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是“S为V”式,其中的“为”是被动助词,用来表示谓语动词“V”所表示的行为是主语“S”所承受的行为,相当于被动助词“被”。例如:

(1)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於君,不可悔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2)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左传・襄公十年》)

(3)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左传・宣公二年》)

例(1)~(3)中的“为戮”“为笑”“为禽”分别是“被杀戮”“被笑话”“被俘获”义。如前文所述,有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V”句式应理解为“S成为V的对象”或“S是V的对象”。不过,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春秋时期,“S为V”句式已经成为被动句,“为”已经正式演变为被动助词,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S为V于N”式的被动句。这一句式是在“S为V”式被动句的基础上,在谓语动词“V”的后面用施事介词“于”引出“V”的施事。例如:

(4)彼其父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e。(《国语・楚语下》)

例(4)中的“为戮于楚”是“被楚国杀戮”义。有些学者把“为戮于楚”理解为“在楚国被杀戮”,但历史事实是:王孙胜的父亲太子建因为被楚国的佞臣费无极诬陷,遭到楚平王的追杀,逃到了宋国,之后又逃到了郑国,在郑国被郑国人杀害,而不是在楚国被杀戮。因为太子建被杀是由楚国的追杀引起的,所以在王孙胜看来,就等于是太子建被楚国杀戮,因而例(4)中说“彼其父为戮于楚”。

(5)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J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墨子・法仪》)

例(5)中的“(暴王桀、纣、幽、厉)为J于天下”是“(暴王桀、纣、幽、厉)被天下人侮辱”(指被议论、批判)的意思。有些研究者,如方有国(1992),误以为“为J于天下”中的“J”表“杀戮”义,他认为,前面既然已经说了“身死”,后面就不会再说“被天下人杀戮”,否则不合逻辑,从而否认“为”是被动助词。其实,这里的“J”就是后文例(11)中的“J”,义为“侮辱”。例(11)中,先说“此四王者……为天下J”,接着说“此四王者”属于“不义辱人”,是“由于不仁义而受侮辱的人”,说明“J”是“辱”义。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在“侮辱”这一意义上,“J”通“戮”,“戮”本就有“侮辱”义。例如:

(6)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左传・襄公三年》)

例(6)中,晋侯的弟弟扬干扰乱了队伍,魏绛杀了扬干的车夫,而不是杀了扬干,所以“扬干为戮”指的是扬干被侮辱,其中的“戮”就是“侮辱”义,因而下文说“何辱如之”(什么耻辱能比得上这个)。

“S为V于N”式被动句与“S为V”式被动句的区别只在于施事是否出现,“S为V于N”式被动句中,由于出现了施事,突出了“S”的受事主语的性质得以突出。“S为V于N”式被动句的存在,可以证明“S为V”句式在春秋时期已经是被动句。

第二,“S为V”句式有时与“S见V”式被动句交替使用,这也可以证明“S为V”句式是被动句,其中的“为”是被动助词。例如:

(7)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

例(7)中的“厚者为戮”与“薄者见疑”互文,用来表示提建议者所受到的轻、重两种处置,“薄者疑”是被动句,“厚者为戮”显然也是被动句。

(二)被动助词“为”的语法化

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提到:“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确如此。汉语发展演变的事实证明,汉语中的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的,被动助词“为”就是由动词“为”虚化而来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说,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V”句可以比较合理地理解为“S成了V的对象”,如“妻子为戮”可以理解为“妻子儿女成了杀戮的对象”,而“成了杀戮的对象”就意味着被杀了。由此可以推知,被动助词“为”是由表“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的。那么,表“成为”义的动词“为”为什么能演变为被动助词呢?这是因为“为”在表“成为”义时,有时用名物化了的及物动词作宾语,从而形成“S为V”句式,用来表示“S”成为“V”的处置对象,而当人或事物成为某种行为的处置对象时,也就意味着人或事物被施以这种处置,于是人们将“S为V”句式重新分析为被动句,同时也就将其中的“为”重新分析为被动助词。不过,语法化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种句式或一个实词发生语法化之后,在其新旧用法之间有时很难找出明确的界线,正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V”句不是被动句,其中的“为”是动词。但事实证明,“S为V”句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被动句了,其中的“为”是被动助词。至于“S为V”式被动句可以比较合理地理解为“S成了V的对象”,这很正常,就连现代汉语中的“S被V”式被动句也可以这样理解,如“他被批评了”可以比较合理地理解为“他成了批评的对象”。因此,我们不能仅以此为根据,不考虑上文提到的两个证据(“S为V于N”式被动句的存在和“S为V”式被动句与“S见V”式被动句可交替使用),就否认上古汉语中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V”句是被动句。由于缺少春秋时期之前的文献资料,我们暂时不能确切地说出被动助词“为”的形成时间,只能说在春秋时期它已经成为被动助词。

三、“为”字被动句的形式发展变化及施事介词“为”的形成

如前文所述,“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是“S为V”式。由于“S为V”式被动句中的被动助词“为”与动词“为”同形,因而“S为V”式被动句与“S为V”式主动句不易区别,而“S为V”式被动句又具备了“S为V”式主动句所不具备的语用功能,这就决定了“S为V”式被动句必然要朝着具有区别于主动句的明显的形式标志的方向发展变化,事实也正是如此。“S为V”式被动句首先被扩展为“S为V于N”式,然后被扩展为“S为NV”式,同时“为”也演变为施事介词。在“S为V于N”式和“S为NV”式被动句中,由于施事“N”的加入,动词“V”的被动语态更加明显。但是由于“S为V于N”式被动句的语用功能有所不足(详见下文),而“S为NV”式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还不够明显,因而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S为NV”式被动句又被扩展为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主要形式有“S为N之V”“S为N见V”“S为N所V”“S为N之所V”“S为N所见V”“S为N之所见V”等。下文详述“为”字被动句的形式发展变化及被动标记“为”的进一步语法化。

(一)“S为N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及施事介词“为”的语法化

“S为V”式被动句作为“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只能用在不需要说出施事的场合,因而被扩展为“S为V于N”式,在“V”的后面用施事介词“于”引出施事(见例(4)和例(5),这一点与传统的“SV于N”式被动句相同。但是,“S为V于N”式被动句虽然可以用在需要说出施事的场合,但其施事却位于句末焦点的位置上,而通常情况下,被动句的语用功能在于强调主语受到了某种处置,因而需要强调的不是施事,而是主语所受到的处置,所以应该让句中的谓语动词“V”出现在句末焦点的位置上,从而使主语所受到的处置得到强调,而“S为V于N”式被动句显然不符合这种要求。因而,人们很少使用“S为V于N”式被动句,更多情况下是把施事“N”加在“为”的后面,形成“S为NV”式被动句。在“S为NV”式被动句中,由于施事“N”的加入,“为”从谓语动词“V”的前边移到了“V”的施事前,失去了帮助“V”表示被动意义的功能,却获得了引进“V”的施事的功能。这样,由于句法地位的改变,“为”由被动助词演变为施事介词。例如:

(8)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左传・襄公十年》)

(9)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乃可以免。不然,必为吴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0)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11)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J。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墨子・所染》)

例(11)中的“为天下J”在《墨子・法仪》中被说成“为J于天下”(见例(5))。“为”,在例(5)中是施事介词,在例(11)中是被动助词。

俞敏(1987)、方有国(1992)、姚振武(1998、1999)、蒋冀骋(2012)等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的“S为NV”句式不是被动句,其中的“为”不是施事介词,而是动词,是“成为”义,而“NV”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可以理解为“N的V的对象”,因而“为NV”是一个动宾短语,义为“成为N的V的对象”。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如果“S为NV”句式中的“NV”是名词性偏正短语,那么当人们用代词代替“N”的时候,应该使用表示领属关系的人称代词“其”,而不是人称代词的宾格“之”,而事实恰恰相反。例如:

(12)夫大国之人,不可不慎也,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例(12)中,“(我)为之笑”中的“之”是代词,是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指代的是“大国之人”,是“为”的宾语。“(我)为之笑”应该读为“(我)为之/笑”,而不能读为“(我)为/之笑”,因为“之笑”是不能成为一个短语的。由此可见,“S为NV”句式中的“NV”不是一个短语,“为N”才是一个短语,是“V”的施事状语,所以“为NV”等于“被NV”,而不能理解为“成为N的V的对象”。

(二)“S为N之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S为V”式被动句扩展为“S为NV”式被动句之后,“为”演变为施事介词,但由于它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来的,因而容易被看作表“成为”义的动词,这样,“S为NV”式被动句就成了主动句,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语用功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N”和“V”之间加上助词“之”,用来强调“V”所表示的行为是“N”所发出的,也就是强调“N”是“V”的施事,从而突出主语“S”的受事性质。因而,“S为NV”式被动句被扩展为“S为N之V”式被动句。例如:

(13)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左传・成公三年》)

(14)(纣)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管子・七主七臣》)

方有国(1992)、蒋冀骋(2012)等学者认为,“S为N之V”句式中的“之”是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N之V”是一个表领属关系的名词性偏正短语,从而否认“为”是施事介词。实际上,如果“S为N之V”句式中的“之”是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那么,其中的“N之”便可以用表示领属关系的人称代词“其”代替,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有“为其V”之类的说法,如“*为其笑”等,但事实上并没有,却有“为之笑”的说法,见例(12)。可见,“S为N之V”句式中的“之”不是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S为N之V”句式与“S为NV”句式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S为N之V”句式中“V”的前面多了一个施事助词“之”而已,“S为NV”句式中的“NV”不是一个短语,“S为N之V”句式中的“N之V”自然也不是一个短语,“S为N之V”句式应该读为“S为N/之V”,而不是“S为/N之V”。

另外,“S为N之V”句式中的助词“之”是由结构助词“之”演变而来的,是施事助词。“之”本来作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把“之”放在施事“N”和动词“V”之间,表示“N”是“V”的施事,这是对“之”的语法功能的扩展。

(三)“S为N见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战国时期,人们为了避免将“S为NV”式被动句看成主动句,有时在“N”和“V”之间加上助词“见”,用来强调“V”所表示的行为是由“N”发出的,也就是强调“N”是“V”的施事,因而,“S为NV”式被动句被扩展为“S为N见V”式被动句。例如:

(15)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例(15)中,“为天下见善”的意思是“被天下人称赞”。值得注意的是,“S为N见V”式被动句中的“见”不是被动助词,它类似于“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中的“见”,用来强调前面的“N”是后面“V”的施事,属于施事助词。

(四)“S为N所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战国时期,人们为了避免将“S为NV”式被动句看成主动句,有时也在“N”和“V”之间加上施事助词“所”,用来强调“V”所表示的行为是由“N”发出的,也就是强调“N”是“V”的施事。于是,“S为NV”式被动句被扩展为“S为N所V”式被动句。例如:

(16)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7)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四》)

(18)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史记・高祖本纪》)

(19)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蒋冀骋(2012)、龙国富(2014)等学者认为,“S为N所V”句式是主动句,而不是被动句,其中的“为”是动词,是“成为”义,“N所V”是名词性偏正短语,“S为N所V”义为“S成为N所V的对象”。龙国富(2014)认为:“‘申徒狄为鱼鳖所食’指‘申徒狄成为鳞介水族所食的对象’……”这种看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忽视了“S为之所V”说法的存在(如例(19))。“S为之所V”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之”代替“S为N所V”中的施事“N”,“之所V”不能构成一个偏正短语,“N所V”自然也不能构成一个偏正短语,所以“S为N所V”应该读为“S为N/所V”,而不是“S为/N所V”,不能理解为“S成为N所V的对象”。第二,忽视了主动句和被动句语用功能不同的事实。主动句用来陈述主语的动作行为、变化等,被动句则用来陈述主语所受到的处置,而“S为N所V”句式正符合被动句的用法。例如:

(20)公子n何罪而为商鞅所擒?(《论衡・祸虚》)

例(20)的意思为:“公子n有什么罪而被商鞅俘虏?”强调的是公子n无罪却遭受了不合理的处置。如果把其中的“为”理解为“成为”,“(公子n)为商鞅所擒”就由被动句变成了主动句,强调的是公子n的化,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再如:

(21)充国初以司马从二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困。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前汉纪・孝宣皇帝纪》)

例(21)中的“大为虏所困”是被动句,强调的是赵充国所受到的处置(被敌人严密地围困)。如果把其中的“为”理解为“成为”,“大为虏所困”就由被动句变成了主动句,强调赵充国的变化,这显然也不符合作者的原意。

事实证明,含有被动意义的“S为N所V”句式是“S为NV”式被动句的扩展形式,从产生之初就是被动句,其中的“所”是施事助词。那么,施事助词“所”又是怎么来的?其实“所”本来就有施事助词的用法,最初用在作定语的主谓短语的中间。例如:

(22)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例(22)中的“所”是施事助词,用来强调“居”是由“仲子”发出的,也就是强调“仲子”是“居”的施事。而“伯夷之所筑”中的“所”是代词,指的是“筑”(建造)的对象,如果在“筑”的后面补出“筑”的具体对象,如“室”,说成“伯夷之所筑之室”(前一个“之”通常省略,整个句子通常说成“伯夷所筑之室”),“所”就失去了指代作用,但获得了强调“伯夷”是“筑”的施事的作用,也就是成为了施事助词。施事助词“所”就是这样由代词“所”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和重新分析。把施事助词“所”用到“S为NV”式被动句的“N”与“V”之间,强调“V”是由“N”发出的,也就是强调“N”是“V”的施事,便形成了“S为N所V”句式。

由于施事助词“所”比施事助词“之”“见”更常用,所以汉代以后,“S为N所V”式被动句取代了“S为N之V”和“S为N见V”式被动句,成为“为”字被动句的主要形式。

(五)“S为N所VC”和“S为N所VO”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从汉代开始,人们有时也用动补短语“VC”或动宾短语“VO”代替“V”作“S为N所V”式“为”字被动句的谓语中心,从而形成了“S为N所VC”式和“S为N所VO”式“为”字被动句,这是“S为N所V”式“为”字被动句的两个变体。例如:

(23)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四十万众同时俱死。(《论衡・辨祟》)

(24)其夕,G军为羌所围数重,因留军中,三日不得去。(《后汉书・方术列传》)

(25)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三国志・蜀书・马超》)

(2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史记・匈奴列传》)

(27)食于道旁,乃为鸟所盗肉。(《汉书・黄霸传》)

蒋冀骋(2012)认为,在“为+N+V”结构和“为+N+所V”结构中,“V”带宾语是“为”成为被动标记的句法条件。他又指出:“‘为+N+所V’结构中的‘V’带补语,是‘为’成为引进施事的介词的标志。”而事实上,“S为N所V”式被动句中的“V”是否带补语,并不影响“为”的语法功能,把例(23)~(25)中的补语去掉,“为”仍然是施事介词,“S为N所VC”式被动句只是“S为N所V”式被动句的扩展形式而已。至于例(26)、(27)中的“S为N所VO”式被动句,同样是“S为N所V”式被动句的变体,是将动词“V”换成了动宾短语“VO”,表示施事“N”通过处置“O”来间接处置主语“S”,句子的意思仍然是“S”被“N”所处置,句子仍然是被动句。由于“S为N所VC”式被动句和“S为N所VO”式被动句无法理解为“‘S’成为‘N’所‘VO’的对象”和“‘S’成为‘N’所‘VC’的对象”,蒋冀骋(2012)等学者才承认它们是被动句,但将“为”字被动句产生的时代推迟到了汉代以后。

有些学者根据乔姆斯基的空语类理论认为,被动句中的主语“S”本来是主动句中谓语动词“V”的宾语,由于语用的需要,被移到了主语的位置上。但是,汉语“为”字被动句的形成过程表明,汉语中“为”字被动句的主语并不是从谓语动词“V”的后面移过来的,而是由主动句的施事主语演变成的,所以“S”可以是“V”的直接处置对象,如“杀戮的对象、擒获的对象、围困的对象”等,也可以是“V”的间接处置对象,于是就产生了“S为N所VO”式被动句。

(六)“S为N之所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汉代以后,出现了在“S为N所V”句式中施事助词“所”的前面加上另一个施事助词“之”的现象,从而形成“S为N之所V”式被动句。例如:

(28)故人主之意欲见于外,则为人臣之所制。(《淮南子・道应训》)

(29)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惜誓》)

蒋冀骋(2012)指出,在“S为N所V”句式中,“所V”是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N”与“所”字结构的关系是领属关系,为了彰显这种领属关系,故在“N”与“所”字结构之间加“之”字,变成“为+N+之+所+V”结构。笔者不赞同这一看法。如果“S为N之所V”句式中的“N”与“‘所’字结构”是领属关系,那么应该有“S为其所V”的说法,用第三人称代词的领格形式“其”代替“N之”,而实际上晋代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晋代以后虽然出现了这样的说法,但这时“S为其所V”句式中的“其”等于“之”,因为这时的“其”有了宾格用法。例如:

(30)颠倒上下,无有根本,徒丧身命,为其所困。(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倒灌喻》)

例(30)中的“为其所困”等于说“为之所困”。试比较:

(31)楚当时为之所困,削弱矣,诸侯侵之,易可得志。(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定公元年》疏)

事实证明,“S为N之所V”句式中的“之”和“所”是两个并列的施事助词。

(七)“S为N所见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东汉时期,出现了“S为N所见V”式“为”字被动句,在“S为N所V”句式中施事助词“所”的后面另加一个施事助词“”,这也是施事助词的连用。例如:

(32)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途所见缀缚,自作祸福。(东汉佛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33)臣国先时人众殷盛,不为诸国所见陵迫,今转衰弱,邻国竞侵。(《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蒋冀骋(2012)认为,“S为N所见V”式被动句中的“为N所见V”是“成为……施加V的对象”义,其中的“为”是动词,是“成为、变成”义,“见”也是动词,是“施加”义。而事实上,“S为N所见V”式被动句有时与“S为N所V”式被动句交替使用,这足以证明“见”不是动词。例如:

(34)忝承先业,嘉庆无量,忽为恶子所见争夺,遂失本国……此是大家国,今为恶子所夺。(《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例(34)中,前面说“为恶子所见争夺”,后面说“为恶子所夺”,可见,“所见争夺”是“所夺”的变化说法,“所见”的语法功能与“所”相同,是两个施事助词的并列连用,连用 的目的主要在于强调“N”的施事地位。另外,把“为N所见V”理解为“成为……施加‘V’的对象”,有时会严重违背句子的原意。例如:

(35)孤以常才,谬为尊先君所见称,每自恐有累大人水镜之明。(《晋书・载记第二十六》)

例(35)是说,“孤”本来是个平庸的人,却被“尊先君”错误地称赞。这里的“谬”是指向“称”的,是“尊先君”的“称”“谬”,“尊先君”的“称”是“谬称”,是“尊先君”“看走眼”了。这是秃发仗矗南凉国国君)的自谦之辞。如果按照蒋冀骋(2012)的观点把“为”理解为“成为”,把“见”理解为“施加”,则“谬”就指向了“为”,句子的意思就成了“孤错误地成为尊先君所施加称赞的对象”,错误在“孤”而不在“尊先君”,自谦之辞就成了后悔的话,这显然不符合秃发仗醋郧的本意。

(八)“S为N之所见V”式“为”字被动句的产生

约东汉末年,出现了“S为N之所见V”式被动句,是在“S为N所见V”句式中并列连用的施事助词“所见”的前面另加一个施事助词“之”。例如:

(36)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37)中道之邮亭、人舍,多为尊官有力者之所见占。(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积薪》)

“S为N之所V”式被动句、“S为N所见V”式被动句和“S为N之所见V”式被动句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动句的辅助形式标志,不够简洁,严格说来并不完全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因而很少使用,而“S为N所V”式被动句由于繁简适中,在汉代以后始终是“为”字被动句的主要形式。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为”字被动句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和机制以及被动标记“为”的语法化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为”字被动句包括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S为V”系列被动句有“S为V”和“S为V于N”两种形式,此系列被动句中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有“S为NV”“S为N之V”“S为N见V”“S为N所V”“S为N之所V”“S为N所见V”“S为N之所见V”等形式,此系列被动句中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通过这种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坚持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研究汉语的句式和语法化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是2015~2018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语空语类语法研究”[W20151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卞仁海.古汉语被动式“为N(之)所V”探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方有国.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结构考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W版),1992,(3).

[3]蒋冀骋.先秦汉语“为+戮”结构的性质和“为”字成为被动标志的条件[J].古汉语研究,2012,(2).

[4]龙国富.试论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J].古汉语研究,2014,(3).

[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姚振武.“为”字的性质与“为”字式[A].古汉语语法论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