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

第1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适合;学生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教学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变化,必须体现新思路。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界推行新课程标准的浪潮中,它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场大的改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也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初中数学教学观。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数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到九年级数学下册的《抛物线》时,提到本地的石拱桥——象不象抛物线,知道是谁人设计的吗?为什么是抛物线?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改革实验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根本性变化,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九年级数学中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价

(一)树立新的教学评价的体系。

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让学生的特长更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教育的成功。

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概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二)明确新的教学评价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的特点: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面向大众。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应适合每一个学生,因而要改变唯一标准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要求应是多层次的,方式应是可供选择的。

承认差异。《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所有人朝一个目标看齐,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

第2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教材内容上还是从课堂上,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与此同时,在此次变化中也产生很多的疑问。本文笔者从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巧设恰当情境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大多学初中数学教师认为,情境创设教学模式适合每节数学课的教学,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都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其实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些课是不适合创设教学情境的,因为创设教学情境就会觉得太过被动、太过牵强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一节课时,如果教学创设了以下这个情境导入设计语:当一个学生一不小心掉了两支铅笔在地上,会有怎么样的情况发生呢?本来,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无非是想让学生说出会出现平行或相交的这几种情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是很不现实的,因为当笔掉到地上,学生想到的情况肯定是马上把它们捡起来,不会想到掉到地上的两支笔会成什么关系,再说,两支笔掉下去时,构成平行的概率并不多见。所以采用这样的情境设计导语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帮助意义。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欲的最好的方式,但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及教学需要来进行恰当的设置。因为不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反还会起到不好的作用,让学生久久不能进入新课题的学习状态中去。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新课题的内容中去,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探究意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从而能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先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发掘出数学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但是,在新课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过分的强调探究教学模式,觉得如果某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没有牵扯到探究,就觉不符合课改的需要,所以,在许多数学公开课上,教师们都唯恐哪个地方没有体现探究的理念,总是把原本很简单、很明了的,能够用一句话讲明白的知识点,有些教师总是会兜圈子、设悬念,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活动。熟不知,探究学习只是一种科学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数学教师即不能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也不能贬低探究性学习对学习的不良作用。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接受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也不能排斥探究性学习。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探究理念和意识,把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巧妙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生活化和数学化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且高于实际生活,但又为实际生活所服务,这也是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初中数学一定是生动、丰富多彩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又能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还能去感悟生活。这就不是单纯的数学,而是要经过一番数学化的过程之后,才能让学生体会生活在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大力提倡这一观点,让这些要求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但是还有少数教师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认为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也可以偏离原来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缺少目的,一节课下来,问题多多,但是都离题万里,而达不到新课题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处理的同时,也不能让"生活味"冲谈了数学本身的味道,在数学课上,一定要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价值的同时,能正确把握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具体关系,避免被生活化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其他课,从而改变原来的数学教学内容。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练习

受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教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课堂练习就不太重视了。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生采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还应观看多媒体的教学步骤和演示,余下进行操作练习的时间就少至又少。如今大多数的数学公开课,只看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授数学知识,而没有发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的,使得数学课堂作业成了遥不可及的事,笔者认为得这样的教学是不实在的,难道不用任何练习,只需听听或做做游戏就能完全掌握所有知识吗?其实只有当堂课把所学的知识用练习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发现错误之处马上纠正过来,这样印象才会深刻,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练习、去尝试、去纠错、去演练,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一层楼。

总之,在初中数学新标准实施下,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各种教学情境,并带领学生大胆创新,在探究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新旧教材 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修订,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数学教材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体现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等特点,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1]到《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中“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形成和应用。”[2]新课标中也别提出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结束前都设置有“数学活动”的栏目。笔者发现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改变?希望能为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理解提供帮助,以及为教材编写的修改提供参考。

一、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数量的比较

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安排在每一章末小结的前面,并且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都由2至3个数学活动组成。其中,在旧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三个数学活动,而新版教材中有的章只有两个活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个数有所删减。第一、二章的活动个数没变,第三、四章都分别从三个减为两个。其中第三章被删掉的活动是一个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中,新版教在旧版教材原来的三个活动变为了两个,将“莫比乌斯带”这个活动删掉了。

从活动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活动数量较旧版教材而言少了两个。为什么在新版教材中数学活动只少不增呢?教师们应引起注意,也值得思考。为了增加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素材,笔者认为,在删掉其中的活动同时可以换成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二、新旧教材“数学活动”内容的比较

从七年级上册中“数学活动”的内容比较来看,栏目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变化不大,第一、二章的数学活动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中的活动有细微的改变,活动1的改变在于题目问题的呈现,基本结构大体一致;活动2的改变在于题目中的问题情境的不同,旧版中的问题情境是用直尺与棋子做平衡实验,而新版教材中变为了木杆与重物的平衡实验。后者较前者来说与生活更贴近,普适性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因为题目中的木杆与小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物,而且重物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其替换成任意的具体物体;旧版中用的是尺子与棋子,都是非常具体的实物,且范围比较狭窄,这样以来,就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素材没有更新,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都是沿用旧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而且几乎是一个字都没有改,素材大都有些偏陈旧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选取上应该更具时代性一些,才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关于活动数量的减少,在笔者看来,数学教材中像这种以明确的活动形式存在的数学活动并不多,而且据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材中提供的数学活动的素材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学活动的数量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便教师选择。

2.数学活动内容有细微的调整

首先,新教材对问题的表述作了相应的修改,其中,问题中的情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缩小为一个小的地区,这样修改之后,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情景更实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次,问题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旧版教材中是个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收集数据的途径,如报刊、图书、网络等,这样让学生就少了自己动脑思考,从什么地方收集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动脑思考的权利,而新版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问题表述上作了优化,问题的表述更简洁了,并且没有限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出新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新的数据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本的教材各有各的优缺点,教材的不断改进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更换不是说换就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所以说教材中的素材与当下的背景相比很快就会变得陈旧,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只能尽可能的做到更好,但是最好的活动素材还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教师去发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究。好的素材也可以为教材中的活动素材作为参考,因此,教材的完善需要广大的教师学生们一起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第4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1.新课程标准改革前的初中数学课堂

中国是最早采用笔试制度的国家,古代科举就要求考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往往不求甚解,所以,受考试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数学课堂的“互动方式”就像是“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一样的问答式,对与错都是老师设计好的,“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老师既是导演,又是主持人,学生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了。

2.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方向

国家教育部2011年新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1.多讲数学小故事,提高学生兴趣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好奇心与感兴趣开始的,教育应重视培养兴趣。爱因斯坦提到过两个概念,一个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索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探索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个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进行独立地思考。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打击,与成功的喜悦始终无缘,那么学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

如讲到黄金分割点0.618时,就讲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数构成的,认为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有这样一个传说:毕达哥拉斯有一次路过铁匠作坊,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迷住了,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中肯定有着一定的规律。于是,他走进作坊测量了铁钻和铁锤敲打位置的尺寸,发现当它们的比为1:0.618时声调最和谐优美,自此他受到启发,进一步阐明了敲打乐和弦乐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并发现了无穷美妙的黄金分割率和音乐定律中的和音数学规律。”

如讲到圆周率时,就讲到平面测量术在《周辞算经》内已记载着用矩来测量高深远近,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而这一记录在保持了一千多年以后才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得到同一结论等等。这些史料的学习,必定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

2.多用形象思维,做到“深入浅出”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并按照描述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形象思维的特征是表象作为思维的外壳,形象伴随着思维,使思维鲜明生动,丰富具体,形象其表,思维其里,一表一里,相得益彰。形象思维不同于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为思维材料的形象已不再是原始形象,而是经过加工改造了的形象,它高于感性认识,又不同于抽象思维。

例如,讲到正负数时,学生也许很难理解负数,我们可以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演示,大家从同一个地方出发,一个向左走3步,一个向右走3步,设置问题:“我们从数学上应该怎么表达他们的行为呢?”自然就会想到方向相反;

又例如今年初三,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由于初三时间比较紧张,学生们对于下学期的教材《二次函数》、《相似图形》、《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射图》等比较害怕,我就简单地用“一条彩虹”、“一对双胞胎三角形”、“一副三角板”、“一个粉笔盒”这样的形象事物来打消他们的恐慌念头,结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习效果非常好。

3.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学习不枯燥无味

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有句话道出了教学方法的真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简单、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不会很久,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兴致、活跃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例如,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可设计以下活动方式:分组活动、小组交流式;活动材料:可以借助阳光下的影子、小镜子的反射、测量工具等(但是不能直接爬上旗杆测量)。

方案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如身高165cm的小红)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其他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同学测量该同学的影长,另一部分同学测量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

方案2:利用观测点与旗杆之间的一面镜子的反射,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人,在观测人与旗杆之间放一面镜子,在镜子上做一个标记,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移动,直至看到旗杆的顶端与镜子上的标记重合,此时测量好各个所需要数据。

方案3:利用辅助标杆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略。

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表情的艺术激发学习热情。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体态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为高兴,笑若桃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数学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所以,教师要“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 。

4.落实多元的评价方式,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评价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

评价结果多元化体现在既要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等。

第5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一、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吸收新课程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无暇顾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上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且部分掌握程度较低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吸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紧跟现代教育发展步伐,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适应学生心理、知识发展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课程中涉及很多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这些都要求学生要能够准确掌握并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采用数学情景教学模式,将这些抽象的数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再适时给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给学生播放一些与平行线有关的现实生活场景的图片,如:单双杆、校园跑道、火车铁轨、竖条栏栅、滑雪轨迹等等。当这些图片播放完之后,教师问学生:上面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学生答:图片都出现了两条平行的线,教师此时将平行线的基本知识、概念、性质等逐渐引入到图片中,让学生对平行线的相关概念、性质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分析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概念、计算、定理、几何证明等知识点,由于这些知识点都拥有不同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知识点的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方法中,除了第二点中提及的情境教学模式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1. 实物教学法。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展示我们生活的立体图形,如:纸盒、饭盒、书包等,通过实物化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几何概念直观化,克服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且让整个课堂学习变得轻松。

2. 电教设备教学。在初中数学课程中,部分章节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若单纯地边讲边写,则在预计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若能够充分运用电教设备,快速展示相关概念、结论、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如: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中,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画出函数的图形,并利用图形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电教设备以形象、直观的图形方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约化,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合理设计课堂练习。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够真正检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因此,在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内,教师可采用学生板演方式进行课堂练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传统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归纳、反思,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归纳、反思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将基础知识教学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反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本堂课教学效果,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已学知识。

第6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材;衔接;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化,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拟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高中教材安排不合理、高一课程容量偏大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的5个必修模块基本涵盖了以往课程的内容,4个选修系列中涉及以往课程知识和新增内容。内容的增加使得教学内容偏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为适应高考,采用两年上完新课,一年复习,这样一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学完4本必修。课堂容量的加大加上高中学习方法与初中存在较大区别,使许多学生进入高一很到数学学习跟不上,教师也普遍认为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难度。教师们有这样一个疑问: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从哪里来?【1】

对策:吃透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内容,更新教学观念.

1、对重点的传统知识的拓广要适当。对重点知识要多次呈现,逐步拓广。比如函数模块学生对定义域概念较难理解,可分多次呈现并逐步加深。

2、讲授时注意把握尺度。对新课标增加的一部分新的与高等数学有关的知识,在教学中不应该按高等数学要求来讲,只要让学生明确基本思想即可。对新课标淡化的知识、新教材中已删除内容一般不要过多涉及。

二、新教材内容不系统

新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实践中发现这样一些弊端:

1、教材知识体系不完备,有前后知识点不太衔接现象。如一部分知识前面介绍一点,到了后面再拔高时,部分学生已经遗忘,教师再回头复习,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数。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安排使整块完整的内容分割开来,这显得整体上不够系统性。比如,解析几何中在高一学习直线和圆,到高二才学习圆锥曲线等。

2、有些知识的编排顺序不合理。近年来,新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如在讲解不等式之前,先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这就导致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解决困难。再如理科学生把排列组合放到概率后边讲,让教师授课时感到很不习惯。

3、代数与几何不同步。如新教材中余弦定理在高二第一学期才学到,在立体几何中应用时没有讲到。再如在必修2的第二章直线与方程中要用到诱导公式,而必修4还没有讲到。

对策:善于重组教材,调整个别内容,适时补充知识。

讲课不能脱离教材,但为了适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将教材内容重组。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需以优化课堂效率为目的,还要明确阶段性培养目标。

三、相对其它学科要求而言,教材编排上存在滞后现象。

高中数学课程对物理课程影响较大,这主要因为数学的工具作用与应用价值。现行高一物理教材在讲到力的分解时,需用到三角函数,而这部分内容在高一下期才讲,明显存在滞后。另外,也存在数学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没又讲到现象。如《必修4》在讲函数的图象时,提到物理中的简谐运动等物理知识,却还未讲到。此外,对选修内容“几何证明选讲”,数学教师师因难度大不愿选讲,会影响在物理中的应用。

对策:在教学过程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四、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问题。

新教材对使用计算机教学提出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总体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使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多限于一些常用信息处理软件,与熟练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般年轻教师能熟练制作课件,而老教师对相关软件学习主动性不足。

2、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盲目性。部分教师片面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手段,出现了多媒体代替教师、电脑代替人脑、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观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2】。有的教师利用别人现成的课件上课,这样做缺少自己的东西,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容量大的特点,发挥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

对策:1、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可派出教师对外学习交流,然后在本单位辐射。

2、加强教研与合作交流。同行之间展示、交流自己的思路,大家取长补短,有利于使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互相提高,一方面发挥新人的计算机优势,另一方面成熟的教师可把自己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融入课件的制作过程之中,可以实现新老互带。

五、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程在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所学数学知识不能无缝对接,同时个别地方与大学数学知识脱节,不能满足高等数学学习要求。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存在以下问题

(1)初中数学相对于高中数学而言,部分知识要求降低。

比如:初中淡化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这对立体几何的教学产生影响。初中因式分解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配方法等新课标不作要求;高中数学内容中讨论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经常需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以及立方公式、分组法分解因式等知识和方法,而这些知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删去【3】。

(2)初中与高中知识存在衔接方面问题。

比如:初中阶段对整式、分式的学习提出了相应要求,高中阶段不再学习这些内容。但高中阶段用到这些知识时明显比初中学习要求高得多。再如在新课标中,初中阶段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园幂定理删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几何中常常会用到等【4】。笔者认为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初、高中教材中针对性的增加一些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

2、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要求存在差距

中学数学注重运算,大学数学侧重逻辑推理,前者侧重于常量,后者侧重于变量。大学数学的教学难度、教学方式及培养目标与中学不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中学生近八成有机会到各级高等学校深造。中学课程标准变了,而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没有相应变化,这给大学数学教学提出挑战。笔者针对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数学素养下降的学生增多、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欠缺等,召集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学数学教师座谈,归纳出如下观点:

(1) 中学数学编排中删去的部分内容,与不变的大学教材出现了衔接问题。

如和差化积公式、反三角函数等在高中阶段没有涉及,但在高等数学中却广泛应用。再如,一元多项式根与一次因式的关系,3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在大学数学中经常用到,但中学数学中缺少探讨;中学文科学生不讲数学归纳法,导致经济类学生学习行列式时出现障碍.

(2)中学数学削弱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学数学的要求

在有些省份,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为选学内容,由于高考可以不选做该类题,有的学生甚至没学过,这对高等数学学习产生直接影响。

(3)大学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数学教学

许多中学都推广一定的教学模式,有的甚至把不同课型、不同难度内容的一节课都规定好讲授、练习等占用的具体时间,但上习题课时又教学生如何套题型,本质上讲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教育不够。另外,限于当时学生认知水平,中学数学有些概念给出的不太严谨,如最大公因数定义中没用涉及0和0。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学生面对大容量而又注重理论的大学教学时措手不及。

(4)中学人为文理分科对大学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文理兼收的专业(如经济类)对数学要求起点是一致的,由于文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加上高中阶段文科学生弱化或少学部分知识,所以一开始这部分学生就产生了自卑感,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5)很多大学学习的重要概念,如极限、导数、定积分、矩阵、行列式等编入新的课改教材中,但应该在中学学习的复数等却淡化了[5]。

对策:

1、了解学生情况、搞好基础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不论从事那个年级的课程都应该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熟悉初中教材,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知识的衔接提前或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补充。目前许多学校按所需内容由数学教学组统一编写衔接教材,抽两周时间统一补课,是一个成功的做法。但要注意衔接教材一定要在衔接上下功夫,补充相应的知识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变相的增加难度,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2、大学数学教师要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中已经涉及的内容(如导数),要明确把握新授课的起点。对中学降低要求或删去的内容,需要时适当补充。教师还要注意对不同省份学生做好调研,了解生源地知识背景,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加强大学教材建设,编写与新的高中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教材,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因材施教。

六、选修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高中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各地都开设了部分选修课程。但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对选修课开设都存在认识不足。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包括一些重点中学在内的数学教师甚至没有见过本省考纲以外的选修教材,有些见到教材的教师也承认学校开设选修课的能力普遍不足。相关调查表明:对选修3,4的16个专题,“能胜任专题教学工作”在职高中教师不足10%[6]。

目前,选修内容开设基本上是考试什么,开设什么。以中部某省为例,考纲规定考试4-1平面几何;4-4参数方程;4-5不等式。由于是三选一考试,所以许多学校在评估题型难度、教学花费时间、学生易错概率、得分率的高低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按模块将讲授内容排出顺序,实施时采取对优秀的学生讲两个模块,对接受比较困难的学生只讲一个模块,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这样做与课程标准要求是不符的。

对策:

1、开设选修课要注意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开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发展潜能,要把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到首位。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将学生自主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2、开设选修课应充分考虑必要性与可能性。学校还应通过研讨班等形式加大相关课程内容的培训,加大投入,为开设选修课创造相应的条件。还可以让选修课的开设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课联系起来,这样做学生可以在集体协作中轻松学习,避免因学习内容不在高考范围而带来的抵触情绪。为提高选修课的开出率,让学生跑班上课是一个成功的做法。

结语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已颁布十年,有关专家要重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及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优化。同时,中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这一刚性要求,加大改革力度,运用新的理念把提高学生能力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应加强学习,苦练内功,真正吃透标准的精神,把改革落到实处。目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二者衔接问题的研究逐步被重视,而且与数学有关的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涵.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36-40.

[2]张健.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教育研究,2008(2):7-11.

[3]彭燕伟.高中数学新课程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综述[J].数学通讯,2010(2):30-33.

[4]潘时敏.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138-139.

第7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连续性 统一性 有效衔接

一个小学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后,计算“3-2”时写成“3-2=3+(-2)=+(3+2)=+5”,算错了,老师问:那不是小学的口算题吗?学生回答:那是小学的算法,现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还一样吗?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使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摆在初中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耐心引导,衔接学生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少男少女们由依附服从变得独立反叛、由温顺平和变得倔强好胜、由喜欢父母变得喜欢同伴、由尊敬老师变得鄙视老师。学生步入中学校门后,学习科目从原来的语、数、外三门主科增加到七门,每科知识量增加,而学习课时却减少了,考试比原来频繁了许多,难度也有所提高。学生大有不适之感,甚至无所适从,惶恐不安。

五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属于童年期,但到初一开始就进入青少年前期,如何让学生从童年期顺利进入青年期,这就是初一这个关键年级所要解决的问题。科任老师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做一个有心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解决上述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

二、精心设计,衔接教学内容

与小学内容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抽象概念相对较多,初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都给部分学生的继续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钻研,找准知识生长点,衔接好新内容;要力求与小学的相关知识联系类比,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知识的类比、迁移与衔接中生成新知;问题要精设巧问,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质疑释疑的机会;要严格控制深度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当前解法与小学时解方程的方法联系起来。

老师:小学时我们是怎么解方程x+5=7的呢?

学生:x=7-5,x=2(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

学生:x+5-5=7-5x=2(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减去5)。

老师:现在我们七年级课本上怎么解呢?

学生:x=7-5,x=2(移项,把“+5”从等号左边移到等号右边变为“-5”)。

老师:观察以上三种解法,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七年级解方程的方法是小学时学习的解方程方法的延续和完善。从而得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三、因材施教,衔接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热衷于学习。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初中生思维则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也是思维活动的活跃期,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好衔接。

1.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了解小学、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备课和教学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更具有针对性。

2.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认知结构深入分析,制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例如:在引入“角边角”证明三角形全等新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我制订了这样的方案: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①有一个三角形玻璃被打碎成三块,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三角形。

3.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周围,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爱数学、钻研数学的浓厚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指导,衔接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侧重于打下数学基础,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经常重复一些公式、题型、模板,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不错的卷面成绩。而一旦到了初中,随着学习科目、内容的增加,学生花在一科上的时间少了,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对学生的学法要求自然也就高了。我认为,做好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1.课前预习。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你在上课的时候节省很多读题和熟悉课程内容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紧跟老师的脚步,不至于走神。

2.上课专心这一步最难也最重要。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能掌握知识点,使课后复习变得轻松。

3.课后复习。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再将它们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训练,以熟练掌握之。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模式

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是必备的课程,在整个初中教学占据主要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的重要地位,初中数学在初中素质教育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对师生的能力要求都有了新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新发展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发展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W方式。合理的作业布置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数学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标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高度的重视,需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往往是按照教学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保证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但是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数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就是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新的课程标准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没有办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教师带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情况,激发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要重组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方式,采取探究的形式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来开展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讲授相关的概念,然后在讲解例题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在生活中的相关的事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在事例的研究中,逐步的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的存在,从而进一步的引入课程知识,通过交流、探讨、小组合作等活动,解决例题以及在课堂上出现的其他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改变作业布置的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往往是在课程教学完后曾之后,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获得学习上的反馈,这些作业对于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学作业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程知识开始之前,既要布置好预习的相关的作业,发现自己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进入新的课程知识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学生在学习之后回顾先前的作业,对于学到的知识能够再次的巩固,这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探究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三边的平方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的完成作业,就是发现其中的特殊的形式,在第二天的学习中,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与教师一起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率大大的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中。

三、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媒体工具

教育领域对数学教学高度重视,许多的初中学校都完成了多媒体工具的配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获得了多媒体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大部分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多媒体的展示,使知识更加的形象化、立体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的直观,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下,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比较确实的。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的描述下,没有办法形成直观的想象。例如,在学习圆形的旋转的知识的实收,教师需要通过平平淡淡的语言或者手势的展示,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脑海中没有办法形成动态的知识。在多媒体投入到教学的使用中,教师需要通过课件或者是Flash的动画,将圆形的旋转路径展示出来,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的形象化,学生对知识具有直观的了解,教学效果逐渐得到提高。

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考核

所谓的个性化的考试,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考核的试卷是完全不同时,而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进行分类,优秀的学生分成一组、弱点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在试卷的编制中,需要有70%相同的基础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其他30%的部分是不同的考核题目,使全班的学生在测试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基础知识的考核,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因材施教,最终引导班级学生获得共同的进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小,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获得了新的改进,学生的培养从基础知识的学习一直到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探索新的积极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考核,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过去的课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保持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9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 空间观念;数学教学;提高方法

一、前 言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的特点,它对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尤其是空间想象力是其中学习几何所必须用到的一种能力.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学科. 所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空间观念的含义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逐渐增多,教育界也开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 经过了几百位专家的共同努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时代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培养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

2. 提高培养人才水平的需求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因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都是设计者先根据想象画出设计图,然后做出模型,最后才完善成功的. 在这个过程中空间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初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来说,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数学中的几何科目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渐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 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借助实物模型

人的认知思维习惯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尤其初中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借助直观形象进行逻辑思维是其主要认知习惯. 所以,教师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对实物和模型进行认真、有序的观察是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关键. 如在认识长方体时,可让学生观察粉笔盒、方砖等实物图形,然后呈现长方体教具模型,最后观察长方体图形,以丰富的实物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在对长方体进行观察时,要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让学生逐一观察,特别在让学生认识比较抽象的“棱”时,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对12条棱分组进行观察,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棱的特征. 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实物模型中得到相关表象,建立空间观念,经历从对实物模型的直观观察到对图形的直观观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2. 强化动手操作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强化空间观念. 实验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空间观念就能宜于形成和巩固. 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可通过撕角、折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实验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

3. 加强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的空间观念才会得到升华. 正是借助于空间想象,学生才能在平面图上认出立体图形,才能理解空间上没有分大小的点、没有分粗细的线、没有有厚度的面等概念. 如在试卷中常有要数平面图上的正方体的个数,因为图形中含有被遮住看不见的部分,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才能解决问题. 正是借助空间想象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得到了升华.

4.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空间观念不是通过简单的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从而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五、结 语

综上所述,空间观念是以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体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方法应当是多元化的,要在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林婵.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J].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09(7):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