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为学生配置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且也配备有数量充足和结构合理的专门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队伍。教师除了授课,还在课余时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及时和到位的心理疏导服务。高职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但其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调节、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及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则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进而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进行自我调节;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第二,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和生命r值的教育。第三,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和个别辅导等;生命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和进行实践活动等。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第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高职学校应对教育途径进行一定的创新,突出体验教育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感知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生命的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和促进生命发展。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兼具人文关怀和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高职学生的生命情感。第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现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更加得到凸显。
2.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学校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合一的课程体系,进而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课程体系应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然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其进行串联,再开展关于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将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和情感分享等方法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对社会交际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充分感受,培养其坚韧、宽容、奉献的品格,并使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珍爱生命。
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现融合有着重要意义。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5
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频繁出现,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高职院校突出导向和技能学习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生命关注的缺失更是严重。学生的生命状态更是让人担忧。高职类大学生是大学生族群里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是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环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高职院校学校教育的改革应从生命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将围绕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为核心,从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几个方面来开展。
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必须在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导引下来实施。目前,针对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其本身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注重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不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完整性的特征。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中所占比例欠均衡,具体表现为过于偏重学生的自然生命,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例如,在目标的设置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份量过少。虽然,高职院校从总体的教育目标表述中一直强调“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等等,“以学生为主体”及“全人”等与生命教育相符合的教育理念,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很少将学生个性生命的差异性融入课程目标之内。
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中设计生命教育内涵的表述上,体现出抽象和宏观的特征。目标的表述关系着课程实施的全局,制约课程实施过程,决定课程评价的展开。抽象而宏观的表述往往导致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尤其是生命教育课程本身内容的抽象性质,需要具体分层次的目标指引。因此,高职院校在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应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面,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及个体生命出发,分层次表述。
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还不稳定,通常是针对突发事件选取内容。在课程的选择与组织上的缺乏规范性和计划性,体现出高职院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
2.1 课程内容的选择
结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原则,高职院校在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生命教育的宗旨为核心围绕自然、社会及个体生命三个维度来决定课程内容。
自然生命维度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涉及到保存和发展生命多个方面的知识。主要涵盖意识生命自身以及保存生命安全和发展的知识。意识生命包括懂得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等,保存生命安全是使学生对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维护和关怀意识的养成,以及生命保护常识与技能的习得等方面的知识。生命发展指懂得在现有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生活,懂得反思生命。通过对社会生命关系的理解与体认的学习中,学会欣赏、尊重、宽容、学会共同生存。具体内容涉及学会与自己和他人交往以及学会在环境中生存的相关主题。这个层面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着力点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暴力,有自杀、伤害他人的生命等;在个体生命维度,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对个体生命的情感态度,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对个体生命的个体生命的发展动力是情感态度,生命发展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只有热爱生命的个体才会珍惜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生命的热爱是最为重要的生命情感与态度。人对生命的敬畏感是热爱生命的一个重要体现。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生命教育应让学生经由爱学会让学生热爱普遍的生命,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寻,鼓舞学生走向光明人生的信念。
2.2 课程内容的组织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考虑如何将生命教育的宗旨融入到课程当中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一般而言,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有渗透课程和单一课程。渗透课程是将生命教育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式地实施生命教育。单一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独立的系统课程体制。单一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它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将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按年级、学期等形式划分层次和单元的形式组织。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也是在生命教育不受重视的背景下最好的强化突出的方式。但是,单一课程的生命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容易导致生命教育形式呆板。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以技能培养为根本目的的课程体系中,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可能落入形式化的教学。
渗透式课程组织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的维度和方式思考生命问题。生命教育需要各个方位的配合,学校教育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身上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益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问题。但是,这种课程组织缺乏连贯性,需要全校教师的相互协调。教育的效率低于单一课程的组织。此外,这种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懂得如何将生命教育与学科结合,渗透式就变成了拼接式。这样反而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负担,愈加远离了生命教育的宗旨。
在具体组织课程内容时,第一应该考虑的是内容的衔接性。课程内容在不同学龄阶段要具有连贯性,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展开。第二,应考虑课程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各种课程设计形式都各有利弊,应在高职院校内结合起来实施。最后,高职院校组织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时,结合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学生的现实情况、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及具体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学校经过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本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选择并组织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完成了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根据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渗透性和单一课程各有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践生命教育。
3.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目标的实施的程度,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相关学习行为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处理后,根据课程目标预设标准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可以为新的课程提供建议,以增进教与学的水平等。生命教育课程注重生命情感的体验及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追寻。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中认知本位教育的影响,课程评价基本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课程的优劣。这种固定模式极其容易引导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偏向远离生命教育宗旨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应尤其注意知识本位的课程评价的影响。知识本位的课程评价适合于一定时间内掌握部分系统知识量的评价,不利于人的终身发展。生命教育课程关注生命的价值、意义、关注学生的终身幸福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多是内心的体会和超越。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课程评价以生命教育的宗旨为核心,强调体现真实性的评价,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在评价的形式上,应该尽量避免将教育结果进行简单化处理,可以采取如录像录音、观察记录、活动心得以及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来判定教育结果。
在生命教育课程评价原则上,第一是要坚持多元性原则。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用同一的方式评价,因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尊重生命。作为一门内容主题广泛且灵活的课程,应针对不同主题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第二是要遵循个体经验的原则。生命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其变动的过程中,生命在不断的进行着有意义的体验,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使其生命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激发其生命的情感,从而促使其生命的意义得到延伸。那么生命教育课程就应考虑到生命的体验性特征,以便为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成长提供最真实性的场景,使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成为学生展现真实生命的过程。第三,要注意整体性的原则。生命中的知、情、意、行是不可分割的几个部分,因此在评价的时候要以学生的生命知识、生命情意、生命意志和生命实践等几个方面的整合为基础,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评价时必须兼顾到学生生命的每一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计划的落实。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着缺乏持续性,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现象浅化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首先,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保证是关键因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制定定期的评估,并利用行政资源整合民间团体与个人的力量配合推动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等政策来保障生命教育的实施。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如果缺少政策保障,仅靠教师和学术机构、一部分地区和高校来推动是不够的。政府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承担起责任,认识到生命教育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加强对高校生命教育的政府干预,确立起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制度合法性。此外,学校层面也需就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学校在生命教育的实施计划、课程构建和教材编撰、主题活动开展方面,应有制度化的保证。例如,在台湾地区,学校的生命教育政策中有定期举办各类生命教育主题的研讨会,聘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做专题报告,鼓励教师从事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研讨会论文、研究成果均编撰成册等方面的措施。正式学校、政府等各方面政策的合力推动,才使得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蓬勃发展。
其次,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聚合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合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在其中要发挥生命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及社会的教育资源。从在社会上营造珍惜生命、积极组建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鼓励与推动各种有关生命教育团体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要注意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高职院校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消极思想的影响,营造珍爱生命的健康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三、生命教育师资的建设
生命教育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对生命的意识和关怀的看法决定着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影响者,高职院校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注意在教师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只有注重提高教师本身的生命素养,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生命教育的实施才能得到保证。然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是对本专业理论和技能较强,这种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生命教育的实施。
作为生命教育的实施者,教师首先自身就要有一种对生命的关怀意识。只有具备生命意识的教师才会欣赏学生和关怀学生,才能主动为学生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只有具备生命意识的教师才会善于感染学生,才会善于与学生交流感情,只有具备生命意识的教师,才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从而去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美好。因此,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教师应有不断完善自己生命教育的能力,他们只有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幸福体验与生命价值实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生命的体验。其次,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专职教师要对生命教育要有一定的研究,只有对生命教育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便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最后,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的情况,经常提供教师相关知识更新培训的机会,使教师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是高职院校展开生命教育实践的核心高职院校学校教育的改革应从生命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然而,同时生命教育的实施又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全方面的关注,其中学校教育应作为核心环节统整各方教育资源实施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的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在实践层面反复思考生命教育更加有效的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萍著.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价值是引领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仍存在信奉“拿来主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割裂个体完整的生命、忽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问题。为此,应携手合作,开发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走向他人,以生命体验生命;协同教学,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反省;外引内培,打造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关键词]
系统思维;大学生;生命教育;反思
当前,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蔚为主流,传统的价值观瓦解,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让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想模糊、信仰缺失、目标虚无、心理浮躁、缺乏进取心等成长困境,更会带来对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质疑。当前生命教育也被一些高校列为通识选修课程。但也要注意到,对生命教育认识的偏差以及思维方式的限制,也会让所谓的“生命教育”徒增一个热闹的“光环”,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质变化。因此,转化思维方式,反思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切的方法加以引领与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
生命教育源自于上世纪美国学校开展的死亡学与死亡教育。而在我国的不同的省市和地区也已经开展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工作。台湾自1997年开始推动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计划”,1998—199年度全面实施生命教育课程。2004年,上海市和辽宁省先后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8年云南省全面推动生命、生存及生活的三生教育,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共鸣。其中一个基本的困境是:生命教育究竟是什么?如果不能对此做出一个清晰的认识,缺乏彼此之间的对话,闭门造车就不可避免。以台湾生命教育发展为例,由于参与生命教育的学科领域、社会团体或宗教团体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诠释不同,生命教育又和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价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其定义内涵各有侧重。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台湾生命教育在理念与内涵的形成上由最初的散乱逐步过渡到统整。2008年台湾《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定义为“探索生命之根本课题并引领学生在生命实践上达到知行合一之教育”[1]。生命之根本课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三问”: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又如何才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人生目的与意义的探索、人生应行道路的分辨以及知行合一的修养[2]。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终极关怀与实践、伦理思考与反省,以及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帮助学生深化其人生观、内化其价值观及统整其知情意行[3]。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彰显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在内涵、目标、方法等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理解社会,这将是我国未来生命教育的趋势与研究重点。实际上,没有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他人生命的理解,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一个“畸形儿”。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4]。生命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体现在生命教育内容的完整性、目标的多元性、层次的关联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在横向上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纵向上应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连贯系统,其核心价值即是引领学生迈向知行合一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
然而,研究的视角一旦回到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大学生生命教育仍存在信奉“拿来主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读、割裂个体完整的生命、忽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等问题。正视问题并厘清思路,这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一)注重借鉴引用,缺乏特色发展
生命教育的借鉴是必要的,在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彼此交流、包容、欣赏与共识中取长补短,为国人生命的安全与社会的祥和作出贡献,这是我们研究的基础。但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范畴的设定,更不能纯粹地“拿来主义”,还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学生现状等进行分析、设计。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决定了生源的多样性,即使同一地域、同一学段学生又有先天资质、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要与他们的已有经验、性格等适合,进而设计具有文化适切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所遇到的生命问题有的放矢,而不仅仅是方便地撷取他人的“似乎”富有启示的教材,其结果可能导致“水土不服”而无法被学生认同。
(二)注重抽象解读,缺乏真实体验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一般而言,对生命的认识主要从自然生命以及超越自然生命而上升至类的层面的、意义的生命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在高校的课堂上,多以概念思维为导向,旨在抽象地、单纯地理解生命的观念与内涵。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每个个体都具有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追求,在当下物质至上、竞争残酷、就业压力大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下,那种对抽象生命意义的解读显然不能解决大学生理想的苍白、精神的空虚、信仰的虚无、成长的困惑等实然存在的问题。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体验和感悟,在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把握生命的价值,在亲身实践和行动中去理解生命的意义。但我们的生命教育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实践活动,大多都是预设的,活动的过程往往被简化为道德的授受和服从规范的过程,生命和教育处于游离状态。另一方面,通讯与网络社会的影响,大学生自身也缺乏交流、合作与共享的意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感悟。
(三)注重割裂训练,缺乏系统认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许多政治教师的视野里,生命教育就是认知的教育、理性的教育,从课程的设计、知识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考核评价都没有脱离这一认识,他们过多地用机械的理论知识把完整的生命个体割裂开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培养。由于缺乏系统的思维,课程设计极易陷入零碎化与片面化的困境。如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伦理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学生基本伦理修养的培养。在欠缺基本道德需求素养的前提下就进入专业伦理的探讨,尽管也有一些成效,但却掌握不到道德判断的系统思维方法。这种对生命教育课程整体思维的欠缺,忽视了一个专业人的根本身份是“人”,而不仅仅是专业。亦即专业人员能否坚守专业伦理与其专业伦理知识的多少关系甚微,更在于作为人是否能肯定生命的意义,并能在人格等方面有统整知行的深刻智慧与修养[5]。思维方式的断裂,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理性有余而人性不足的“单面人”,也扭曲了人的生命的完整发展。
(四)注重自我价值,缺乏理解社会
生命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宗教观、伦理思维和生死观,统整学生的知情意行,提升其生命境界。但这种强调个人价值的观点很可能造成学生会把他人的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问题,从而忽视现象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对他人、社会层面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就可能会形成认知偏差。一方面,学生会误认为只要我有适宜的反省与觉悟,我就能转化自己的生命。其实,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他人、社会现象在一些方面是平行而无交集的,特别对于一些“经验的存封”[6],学生是鲜有生活经验去想象的,也缺乏一定的机会去接触他们,这也是造成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除了要关怀自身的生命困境之外,更要去体察、探索人类生命的普遍课题,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
三、系统思维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索
系统思维要求将认识对象系统化,考察问题注重整体性,综合运用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同时把握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及外在规定性,并且始终重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7]。系统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认识对象和解决问题,全面协调、注重关系、动态发展,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系统化、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携手合作,开发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通识课程
我国通识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基于地域与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合力优势,挖掘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课等不同课程的生命教育意义,努力构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当下与未来生命体现的知识,便成为生命教育的重点。开发生命教育的通识课程,要避免盲目模仿和照搬西方或其他地区的形式与内容,不能把开设生命教育通识课程仅仅看作是取悦社会的“应景之作”,而是要真正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切入,调查、了解学生亟需的生命教育内容,并将之与既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机整合,提出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建构模式。我国高校的多层次性与多元性特征也决定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可能达成共识。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该做些什么?应包含什么教材?该用什么教学策略、资源与活动?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及工具来评鉴课程的成果?其来源也是多层面的:科学、社会、永恒与神圣、知识及学习者等[8]。这就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携手合作,提供丰富多元的关于生命课题的观点。
(二)走向他人,以生命体验生命
个体的生命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有机统一,脱离具体的实践体验,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成为一种“无根”的教育。“人就其本质而言并非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回归现实,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因此,鼓励学生由自我走向他人,以生命关怀与生命体验为主题,深入到医院、敬老院、社区、幼儿园,真实地与他人互动交流,将学生的真实感受带至课堂上进行分享与报告。正是这种与他人当下面对面的原初经验(primordialexperi-ence)[10],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有关生命、生命关怀的知识、技能,也不再是靠想象来理解有关的情景,学生在接触到疾病、伤残、老年、死亡、痛苦等生命的脆弱时,他们会有一种与自身生命极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会造成他们感官知觉上的冲击,从而更能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撼动,从而对生命有了较之以前更为深刻的感悟与珍惜。
(三)协同教学,引领学生对生命的反省
当代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他们生活在较为富裕的环境中坐享其成,自然容易缺乏生命的斗志而没有生活的目标。实际上是他们还没有看到,也没有认真去寻找生命的意义。鉴于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要挖掘社会其他组织、机构、成员的力量,多角度、多层面邀请具有丰富社工、志愿者、义工等经验的老师、学生或社会人员进行研讨,通过分享他们自身的生命故事,以及在生命里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这种“现身”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命基本内涵的认识,更能引领学生反思:自身生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价值?此外,正是不同人员的参与,也让学生从与自身世界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多元观点的学习,毕竟,“一个感人的故事所能带给人的感动与启发远胜过长篇抽象的论述。”[11]而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改进完善生命教育的形式、内容与主题,从而持续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这一良性的循环也是生命教育系统性的应有之义。
(四)外引内培,打造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现阶段,由谁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是一个问题,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培训机制的滞后,都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从某种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是一个思想家,认真严肃地探讨生命问题,并由之建立深刻的生命学问,而后才谈得上‘深入浅出’,以深刻而不肤浅的方式来进行有意义的生命教育。”[12]也可以说,生命教育不能仅靠强烈的热情和价值的灌输就能达到效果,它更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深厚的生命教育智慧与人格修养,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为此,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专家引进,充分发挥生命教育专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基于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的需求,积极为他们创设适切的、安心的工作环境,再结合系统的培训、针对性的学习,尽快让高校的辅导员、通识学科教师成长为“人师”,具有很高的智慧与爱心。如此,才能以生命感动生命,以生命来转化学生的生命。总之,生命教育没有终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命?如何在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与期待中看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诠释者,为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做出负责任的自由抉择,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Z].台湾“教育部”,2008.[2]孙效智.主编的话[J].生命教育研究,2009(6).
[3]孙效智.生命教育与大学生通识人文素养[A].大专校院生命教育学术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2-3.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5]孙效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J].通识在线,2008(19):4-5.
[6]A.Giddens.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226.
[7]杜立英.基于象思维及系统思维对肾藏象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D].沈阳:辽宁医药大学,2012.
[8]Ornstein,A.C.,&Hunkins,F.P.课程发展与设计[M].方德隆译.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0]江兰贞.生命关怀与体验教学之反思:以一所科技大学生命教育为例[J].生命教育研究,2009(6):88.[11]
一、培育教师生命教育智慧
(一)整体设计,全面推进
在生命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培育具有生命智慧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目标。
2010年,我校参加了顺义区教委与首都师范大学的区域合作项目,成立了“赵全营中心小学生命教育研修班”,聘请专家进行全程指导。生命教育校本实践从六条途径展开,即:学校文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具体思路为:以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生命校本课程为主导,通过环境、课堂、教育活动渗透。为确保研修实效,我们把活动与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十二五”科研课题为“农村小学生命教育校本实践研究”)、与教师校本培训结合(把全体老师分进六个课题组,人人进组参与研修)、与日常工作结合(在活动、课堂中渗透实施)。教师在我要说、我来设计、我当编辑、我写我的生命故事等参与式培训中,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每位教师参与一个课题组,从一个领域去重点实践,每个领域的深入探索都为教师形成生命教育智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队伍拥有了“生命教育”的观念与能力。
(二)开展培训,深化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教师培训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其他学校有哪些实践,我们将进行怎样的探索……认识这些问题是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我们确定了“请进走出”的培训思路,请首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多位教授专家为教师进行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带领教师多次走进首都师范大学初教院主办的生命教育活动:参与“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参加“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馆”开馆典礼;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课题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视野开阔的培训让教师了解到生命教育的最前沿理论与实践,把握到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
(三)通过交流,达成共识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对生命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是分散的、个体的,需要经过交流、碰撞,达成共识,才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为此,学校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思想碰撞平台、二是学习交流平台、三是宣传平台。
思想碰撞平台指的是每次的研修活动,都会安排一两个课题组的教师就一个专题进行研讨,邀请专家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想法,思想碰撞,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研讨,确立了“课题实施方案”、“生命课堂调研”、“生命彩虹读书方案”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学习交流平台包括个人理论学习和外出学习后的交流分享。结合顺义区彩虹读书行动,学校开展了“生命彩虹读书行”教师专题读书活动,目的是通过读书、交流感悟达成共识。此外,教师外出学习归来,都会安排学习交流会,让外出学习教师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思考与全体教师分享,达到学习资源共享。
宣传平台包括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网站、创办生命教育专刊《生如夏花》等。宣传生命教育活动,展示教师思想和学生成长实际。
三个平台的搭设让全体教师在教育思想上提升了高度,使生命教育理念在每个教师心中扎根。
(四)生命叙事,连接理念与实践的桥梁
有了共同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教育实践对接,寻找到~个连接理念与实践的桥梁十分关键。我们选择了生命叙事,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校引领教师生命叙事采取了五步走:第一步,专家讲座。请教授为全体教师做“生命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第二步,典型引路。第三步,任务驱动。全体教师每人撰写生命叙事。第四步,叙事分享。召开分组和全校叙事分享会,将活动推向。第五步,引领教师由叙事提升到叙事研究,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生命叙事五个步骤中“叙事分享”是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教师们将自己的生命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是一种认同,自我认同和同伴认同;是一种感动,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在认同与感动中,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内化。
二、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生命成长
校园环境是学校无形文化的有形载体,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营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校园环境是生命教育的需要。
(一)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释放生命活力
我校环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对于班级、楼道环境建设学校仅提供空间、材料和交流平台,做到班级自主建设、学生自主管理。低年级班主任与学生协商,帮助学生布置;中高年级班委会研讨建设方案,学生自主建设,教师参与指导。“我参与我实践我快乐”、“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秀我字”、“我的生命故事”等一个个彰显学生鲜明个性的活动应运而生,班级文化成了展示班级特色、学生个性的小天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心,锻炼了多方面能力,体验到了主人翁意识,增进了对班级、对学校的情感。
这些创建校园环境的文化活动不仅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个性鲜明、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生动自主的学习空间,积极健康的进取状态和价值取向,无时无处不在感染着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积极的生命价值体验。
(二)播种良好习惯、收获优秀人生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样说。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壤,播下良好的习惯如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生活的一切细枝末节都受到习惯的影响与支配。
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培养学
生学习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挂钩,作用于校园文化中,比如在环境标语的选择上,我们坚持选择与习惯有关的具有积极价值指向的语言。譬如垃圾桶上:“靠近我,你就收获一份干净。”:楼道内:“关心送他人,信心留自己。”等等“教室文化”、“操场文化”……校园文化能使学生能在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发挥导向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优质品德、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态度,以使学生的生命坐标更加完整,人生旅程更加完整。
三、社会实践活动凝练生命教育精华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师的教育活动,就是直面的教育,就是面对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面对一个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的教育。
(一)活动体验,感悟生命内涵
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抓住的核心词是“体验”,触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学校常规活动,如社会大课堂、节日庆典等,结合生命教育理念进行了细化设计,融入了生命教育元素,初步形成了“三原则、四结合、一机制”的活动体验组织模式。“三原则”即:安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四结合”即:与活动主题结合、与安全保障结合、与综合实践课程结合、与生命教育主题结合:“一机制”指建立体验机制。这一活动模式贯穿于每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过程、后期分享之中,将活动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在“我参与、我实践、我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主题下,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设计了“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爱科学”、“体验生命、挑战自我”等小主题。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生命体验教育紧紧融合在一起。教育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认识生命,体验自我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呵护生命成长
目前很多课程都是以认知结构见长,课程教学主要在知识层面探讨,缺乏超越知识层面涵养生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淤积的各种生活困惑无法消解,久而久之会衍生出不少影响生命健康发展问题。基于此,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它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但生命教育课的开设必须慎重,要本着为学生生命负责的态度谨慎行之。经过多次研讨、请教专家,我校目前基本确立了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从学生面临的困惑出发,直面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设计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若干小主题。如,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直面挫折、感知幸福、提升自信等,在不同年级开设。师生在此类课程中处于共同的生命场,共享生命的情愫。教师更多的注入个性化的“心”与“力”,学生们则在教师的感召下,更多的发现人间的真善美。师生在生命的互动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生命。例如,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感知幸福》一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跑到讲台前,请求教师再看一遍与非洲的同龄朋友相对比的图片。很多同学写下了自己对幸福的感悟:“看了图片才知道,有些人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仅此而已,跟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非常幸福啊,而我们却全然不知。”“当发生不顺心的事情时,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就能快乐、幸福,当一切都存在你身边时,你要珍惜。”“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多得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五颜六色,当幸福真的离开了你时,你才真正感受到幸福真的没了!”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从初步尝试到思路清晰地全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创建了生命教育专刊——《生如夏花》和《我要成为优质的我》,以记录生命教育探索历程、展示师生成长足迹;赵全营中心小学教育文集《静听师语》已正式出版,书中收集了我校全体教师撰写的生命叙事和生命彩虹读书感悟。
关键词:研究生;困境;绿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6-02
绿色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在绿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绿色德育教育中的绿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出现的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论,忽视现实人生的价值选择
目前,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偏重教育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系统灌输,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往往学校德育工作与政治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有的空洞地说教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至于动性德育,则为活动而活动,而且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并未充分发挥其德育效能,以致德育率与德育效益相对低下,面对此起彼伏越演越烈的研究生的种种生命危急显得束手无策。疏离社会、疏离自然、疏离生命己成为研究生的一大特质。长期以来,不论从德育的内容还是从德育的目标来讲,我们都把德育看作是一种改变失落人生观、世界观的政治性工具。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把这种价值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关照了人的价值,但由于忽视了学生个体自身生命价值在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存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对自然生命的漠视和人生价值的忽视。
(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忽视生命教育
从高校研究生德育的方式看,简单说教式居多。在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经常采取灌输教育,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忽视个体生命所处的具体、现实的道德情景,以抽象、单一而绝对的“善”与“恶”、“正”与“错”为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个人的动机与行为。美国杜威批评这种从行为中抽象出来孤立讲述的道德学科,就像离开肉体的骷髅,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样地迁腐可笑。我国朱小蔓教授也指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视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现实的德育变成了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弭了德育的内在魅力。
(三)高校的道德教育无法解决研究生的绿色生命教育的匮乏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生沉溺于虚拟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现代网络就像毒瘾一样,让缺乏自制力的研究生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与人丰富的情感被网络割得支离破碎,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情感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人际关系中突出的特点。不论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成长经历来讲,个体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却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来发挥作用。学校中的德育体现为一系列统一的制度、刚性的规则,技术化、程式化的教学。其直接结果导致德育过程不再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对研究生的绿色生命知识的教育。
二、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融入学科的并且是持续性长久的教育。学校的“绿色生命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追求绿色的基点相吻合,以“适应、塑造、解惑、责任、理想、信念”六
大板块为依托,通过相关的活动,在研究生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具体为:研究生一年级以“适应教育、塑造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二年级:以“解惑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以下就是研究生中实行绿色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绿色生命
教育名称 绿色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研一 适应教育
塑造教育 1、校园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
2、文明礼仪教育,塑造健康的学生形象。
3、传统美德教育,陶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珍爱生命教育,完善学生的生命发展。
研二 解惑教育
责任教育 1、群我关系教育,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2、学力持续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的学习质量。
3、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人内涵的理解。
4、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研三 理想教育
信念教育 1、承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
2、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人生目标。
3、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高校的“绿色生命教育”旨在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认识自我、珍爱生命、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关心人类的危机。 生绿色生命教育的措施
面对这些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就需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作用,发挥研究生非正式群体促进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加强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营造尊重生命的氛围,发展学生的丰满人性,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活力,培养学生真正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尊敬自然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一)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引导教育
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2: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部分研究生虽然可能有些阅历但偶尔也会产生许多困惑: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题,确实让人深思不己。为此导师应该给学生做一些人生的辅导,传达一种正确、正气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本体,把学生生命本身的发展全过程作为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重要内容,那么才可能真正的推动学生生命的扩展。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深刻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输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去。但是个人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
(二)利用研究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其对绿色生命教育价值的认识
研究生的特点决定研究生正式群体意识比较淡化,他们比较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
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对生命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针对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就更少,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启动。应坚持课题先行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大力开展国内外高校间有关生命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成功的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的经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大力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努力寻求开展生命教育的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以理论指导实践,一边抓科研,一边抓实践,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发展理论。另外,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总之,“绿色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德育工作者在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将更加充实,其结构与功能会继续完善,尤其是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将会促进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惠,刘旭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2930.
[2]尹发跃.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4144.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生命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相应手段和途径唤起被教育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培养被教育者较高的生命智慧,并自主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较高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另一种存在形态。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充分朗读,升华生命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词句优美、意蕴深远、朗朗上口的优秀名家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学生读后,教者宜趁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人是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在追求高尚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何种崇高的人格?借此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充分讨论,尊重生命
教师适度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在教学中设置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一系列训练中感悟生命之主旨,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三、充分品读,体味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段,积极引导学生对该教材进行细心品读,在充分品读中体味生命的重要意义。莫怀戚的《散步》最后一个片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寓意非常深刻。它以轻显重,不仅深刻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这个承上启下的中年人――对家庭和生命的责任。最后一句话则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的升华,与文章的第四段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遥相呼应,起到点明全文主旨、深化课文内涵的画龙点睛作用。掩卷长思,本文文字中体现的意境如同暖暖的春风在心中漫涌。朴实无华的字句间,充盈着欢快、挚爱、平和,贮藏着希望、召唤、眷恋,饱含着贤淑、孝顺、责任。一读,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美景和人间真情;再读,我们体会到深沉的生命之美;三读之后,我们一定会不禁产生对那沉甸甸的生命的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1]王,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02).
关键词:校园;生命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29-01
一、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
(一)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在中国兴起生命与安全教育的背景下,什么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存是生命之本,那么怎么样才能生存的有意义,这就需要生存的教育。从孩提开始,学校、家庭、社会就要让受教育者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掌握生存的技能,提高生存适应能力。生命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存观、掌握生活的技能,体验生活的过程,在自身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下,再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生命的教育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尊重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从而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积极的生命意识,才能去开创有价值的未来。现在中国式的教育已经是畸形的教育,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有两个字:“成绩”,这从根本上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中,云南省的“三生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这才是真正把握到了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值得我们其他省市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教育才会使千千万万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益。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中除了学科知识以外,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应该重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我国的教育往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学校教育要多进行积极的生命教育,这才是重点。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建立了关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还专门设定一天为生命安全教育日。可见,国家一直在强调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宣传力度还是不够的,还是有很多安全事故发生。
三、让生命安全教育走进校园
自生命安全教育被提出以来,各省市都作出了相应的教育工作。作为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也拟定在中小学校开设“生命与安全”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分段,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生命与安全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一)加强宣传教育
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多多开展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才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竞赛,这样的教育模式既不死板,又可以让学生牢牢记住生命安全相关的东西,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
长春市教育局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信息,每周安排0.5个课时作为生命教育的课时,要求把生命教育提上课程表,并安排编写中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教材。这样的做法是很好的。其实,现在的学校教育需要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的存在,而是要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课程学会些什么,要让他们在每一个科目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到生命教育的无处不在,开始让他们慢慢重视生命教育,提高生命价值。
(二)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得以顺利的实施,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要有生命教育意识,这样他们才会在学科教学中很好的运用生命教育。现在学校的教师,很少从学生的生命看问题,他们的教育方式大都是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的,对学生的不公正态度是普遍的现象,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的,这些都属于反生命的教育,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早期的死亡教育类课程
早在1990年,武汉大学教师段智德在哲学系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哲学家对于死亡的探讨,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两个方面——生与死,使学生建构起现代健康合理的生死观念,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91年8月,段智德教授所著《死亡哲学》一书出版,“死亡哲学”一词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1994年,郑晓江教授开始在南昌大学首开“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1997年,又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使学生了解生死哲学的意义,把握建构合理人生观与人生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提高生活品质与人生品质。2006年,郑晓江教授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为基地,组建了徐春林、曾勇、马九福、朱清华、罗永梅等若干位老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课程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该课程很快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此后他陆续出版了《穿透人生》《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中国生命学》《生死学》等多部有关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著作。
医学院校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开展。死亡教育可以使医学生真正地思考生命与死亡,在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特别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比如,广州医学院(2013年1月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死亡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或作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讲授内容开展教育;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学生死亡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定期到临终关怀医院参加社会实践,直接面对患者的死亡,参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学习临终关怀技术;广东药学院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作为教材。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也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让学生写遗书、撰墓志铭,并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同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以145名大学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识别、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等。授课教师以生动、感性的事例,启发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刻思考。
2008年春,浙江传媒学院成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9年,该课程进一步开设为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来自于大学城的14所高校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2010年9月,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正式开课,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2011年开设“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课程。几年来,不仅创建了“华夏生命教育网”,并主编了《生命教育》电子期刊,还指导学生编印了《生命》报,而且陆续出版了《生命教育引论》《大学生命教育论》《从心到灵的生命守护》等“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多本,形成了以何仁富教授为首的生命教育教学团队。
2008年秋季,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
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公选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公共选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开发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在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的影响下,他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纷纷在任教的院校开设了生命教育选修课,如黄瑜在广东商学院开设“生死学与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黄德锋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校公选课,陈金香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黄艳红在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和选修课。
开学“第一课”感悟生命价值
2008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福建师范大学将生命教育列入了第一个月的重点教育内容。学校专门为学生们举办了大型生命教育图片展,不仅包含了如何在地震、火灾、台风、洪水中进行自救,还增加了如何应对生命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创伤等内容;学校还聘请了专家给全体新生开展“生命历程”“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责任”等专题讲座;同时,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此外,学校还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好生命教育的“第一节课”,体会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
2009年9月,湖北经济学院在13个院系的667名军训新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知识讲座、露营实践如搭帐篷、宿营等。这是该学院首次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重大突发事故及自然灾害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技能。同期,学校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报名学生可在上课时间游泳,不需缴纳费用,作为一项学生要掌握的自救技能;学校还与武汉东湖高新消防大队联合进行消防演习,学生学习遇到火灾火险时的逃生自救、扑救火灾的方法、逃离火灾现场的途径等,为新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课。
2013年秋,天津大学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纳入4000余名本科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开学后第一、二周开展8个课时的生命教育教学,使生命教育课成为每名本科新生的“必修课”。这一课程改革,通过在思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入手,深入体会人本质的社会属性,进而珍爱生命,乐观生活。
其它形式的生命教育课
当前,许多高校采取了讲座类生命教育课程,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为大学生做相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报告。如武汉大学组织以“如何善待和开发生命”为代表的生命教育系列讲座;廊坊师范学院为大一学生举办“大学生生命教育”讲座;深圳大学组织承办以《生命的跨越》为代表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等,都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本质,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在生命教育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类生命教育课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悟生存与死亡;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组织“关注心灵,关爱生命”“面对死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利用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然,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原有课程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下更多学校的选择。比如,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承担了201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后,组织编撰了《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并在开设的“大学生心理训练”“心理咨询”选修课中,对大学生遇到失恋、求生、死亡、困惑等几个场景做相应的训练和辅导。
由于生命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中国计量学院从2003年起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包括以火灾逃生为代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和“自救自护实验室”模拟平台演练,学院还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之中。
链接
美、英、日生命教育课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等内容,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教育理念指引着办学思路,指导着课程建设,制约着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近年来,紫薇在传承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结合区域特点,逐渐探索出一条大教育观的办园理念,以此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紫薇的大教育观,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在时间维度上,探索0~6岁学前儿童的全时程教育。在空间维度上,探索园所、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在主体维度上,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发展、教师持续发展和家长共同发展的多主体教育。在发展维度上,探索幼儿在认知、情意、人格、品格和体格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二、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在大教育观的办园理念的指导下,紫薇从办园之初,便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0~6岁婴幼儿综合性教育机构的设想。构建了0~3岁启始生命教育课程和3~6岁多彩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家园合作的生命教育到园、家、社三位一体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课程理念、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探索等多个层面,逐渐树立起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品牌。
(一)生命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
“生命教育”意指有关生命的教育,也指回归生命的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其核心是“全人教育”,帮助幼儿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4个维度出发,从“生命的养成”、“生命的自主”、“生命的构建”教育价值出发。紫薇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有四大方面,分别是:认识生命:帮助婴幼儿唤醒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体的存在和生命体基本需要。保护生命:帮助婴幼儿学习初步的生命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热爱生命:帮助婴幼儿感受生命的多元、快乐和精彩,学习关爱、学习感恩,激感。尊重生命:帮助幼儿发现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各种形态。紫薇的生命教育涵盖了0岁~6岁生命起步全阶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教育,幼儿、家长、教师、全面成长的园本课程体系。让紫薇的生命教育成为社会关注早期教育的源点,成为孩子人生起步的摇篮,成为年轻父母完成人生蜕变的起点以及教师成长发展的舞台。
(二)0~3岁启始生命课程体系
脑科学研究,婴儿出生后2年内,神经细胞迅速发育并相互联结。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幼儿生活的经历决定的。这说明0~3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期、关键期。这个时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它高级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但是,相对于3~6岁幼儿教育而言,0~3岁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规划还是实践素材都少之又少,社会机构开展的早期教育指导总的来讲存在碎片化、浅表化、机动化和多变化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课程支持,不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观。自1997年开始,紫薇幼儿园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历经十多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果,分别是发展水平提要研制、养育课程开发、起始课程开发以及发展课程开发,前两类课程为父母与婴儿共同参与的课程,最后一类课程则是幼儿独立在园课程。伴随三类课程的开发,分别形成了父母育儿学校、送教上门、在园教养等实施模式本班制创建。
1.开发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提要。
紫薇自1997年开始进行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提要的制定,依据婴幼儿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阅读梳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聆听专家的意见,结合本园大量0~3岁婴幼儿教养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记录汇编了《0~3岁婴幼儿发展水平提要》。
2.养育课程开发与父母育儿学校的开办。
1997年针对0~3岁幼儿教养我们开发了养育课程,分营养与保健、大动作等六个模块。课程实施要求亲子共同参加,我们开设0~3岁父母育儿学校,围绕育儿指导做了大量探索。1998年,为了能使父母育儿学校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过渡与衔接,紫薇实验幼儿园首创了小小班(2~3岁),为托幼一体化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施。在父母育儿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小小班课程体系。
3.0~3个月乳婴儿起始课程开发与实施。
2000年紫薇实验幼儿园在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基础上,拓展性地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拓展至社区散居0~3个月的婴儿父母,形成了0~3个月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开辟0~3个月婴儿教养电话热线,辐射了300多个康健社区0~3个月的婴儿家庭。《0~3个月婴儿家庭教养模式的研究》被列入了2005年徐汇区重点课题;建立了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新型模式填补了0~3岁婴儿早期家庭教养指导的空白月龄段。
4.婴儿独立在园集体教养的发展课程研发。
自2007年开始,幼儿园开始探索发展课程的开发与班制创建。2007年开办了19~23个月机构内全日制宝宝班,首次进行2岁前婴幼儿机构内集体教养活动的实验和研究。期间积累了近千份观察记录;形成2岁前机构内教养学制的研究;积累了2岁前婴幼儿机构内教养活动方案。2009年首创16~18个月机构内半日制囡囡班。2009年,在《2岁前婴幼儿入园适应性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开创了16~18个月半日制囡囡班,形成了适应该年龄阶段的作息制度;形成了大量的集体教养活动方案;创新形成了家长志愿者配班制,让家长参与小年龄幼儿的幼儿园教养中,以帮助婴幼儿能顺利过渡分离焦虑,效果非常明显。
(三)3~6岁多彩生命课程体系
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多彩生命教育,是对3~6岁幼儿共同性课程的有效整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特殊需要。通过十个单元的构建与设计,家园合作、多方位、多途径地实施课程,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认识生命,进而学会保护、珍惜生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最终落实到幼儿对所有生命形态及生存形式的尊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小中大三个年龄、融合国家课程四大板块、突显学校生命教育特色,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并采取不同的组织实施方法。CLC课程,从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三方面来设计与实施;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综合、互动和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认识生命,进而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四)实践“大教育观”的课程实施的创新模式
1.联动社区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紫薇实验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中始终关注对社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让社区资源充分为孩子成长服务、为丰富课程服务、为提升家长服务、为教师培养服务。同时,作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服务社区,共享建设成果,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与社区“共建、共享、共赢”从而践行社区、学校、家庭的大教育观。
2.家园合作丰富课程内涵
紫薇的生命教育课程中充分关注课程中全人发展的精神,让家长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获益者,最终提升整个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水平,促进家长的成熟和孩子的终生发展。如:在保护生命教育过程中,由家长牵头,家庭参与,形成了指向家庭安全教育的“亲子安全七互动”系列活动。如:形成每月一报、每月一讲座、每月一论坛、每月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每月一推亲子游戏等家园合作的生命教育系列特色活动。如:组建了由校级家委会家长组成的课程研究部、家长参与课程保障部、形成家长安全护校队、家长课程志愿者队伍、家长讲师团系列、还建立了家长监督委员会。随着课程实施中家长的多纬度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也不断发展创新,形成家园合作十种新模式:亲子游戏法,电话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网络媒体沟通法,资源共享法,辨析反思法,管理监督法,成长记录法,展示分享法,社会实践法。紫薇生命教育课程,还形成了面对0~6岁婴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系列,并将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规范课程中家长的参与和合作,形成工作日常化,管理化、细致化。
3.专设特色活动夯实个性化发展基础
围绕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紫微探索了多种特色的课程活动,如多彩星期五社团活动:紫薇“多彩的星期五”作为紫薇实验幼儿园园本化生命教育课程的一部分,通过混龄户外区域性体育运动、世界风情自助餐、紫薇星期音乐会和社团活动等从各个方向出发围绕着紫薇生命教育“感受生命、认识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求,使每一个孩子根据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其生命今后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比如强调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紫薇实验幼儿园围绕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创设每月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现场操作,真实场景的体验学习。
4.师资建设保驾课程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