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1.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讲求层次性和针对性:一年级为试探(扩展)期,主要任务是端正专业思想、安心学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为定向(探索)期,主要任务是打牢专业基础、培养广泛兴趣爱好、设计人生方向;三年级为冲刺(浓缩)期,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优秀综合素质、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四年级为分化(抉择)期,主要任务是掌握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求职技能、力争顺利就业。
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的系列专业教材。面向社会开辟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2.将职业规划辅导列为政治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复旦大学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深入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2003年4月,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职业规划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3.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研究机构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依托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力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机构。借鉴中山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有条件的高校启动校内专题研究项目,鼓励相关和相近学科科研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研究力量,组织相关的大型主题研究项目。
4.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借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大学校园内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或相近主题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5.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各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此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造积极条件以促成创业计划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6.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新生职业导航”活动,围绕“大学生涯战略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系列讲座,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于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间即4~7月举行“就业前线”大型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等等。
7.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由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家顾问参与,成立学校一级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培养校内职业咨询师相结合,对全校从事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专兼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就业指导部门“二传手”角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学校购买或自主开发专业的测评技术软件,开设学生职业测评室或推出网上免费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印制、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放就业书屋等。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开展,并不在于孤立地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其主旨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主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抓好工作队伍的培训,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督促。我们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
2.健全工作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活动贯穿大学四年,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相互配合,体现全方位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根据最新对中国高校大学生调查表明,高校中存在很多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很茫然,不知离开学校之后将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不知道如何在茫茫的求职生涯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不知道如何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提示个人优势,找到自身职业未来。本次宣讲会针对大学生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茫然,特别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三、大四学生,特以此次宣讲会为我校部分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思维,指引大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明确奋斗目标,提升个人竞争优势,为将来的事业道路做好准备。
二 活动说明
2.1活动主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名师指导,从现在规划职业人生,让成功不再遥远。
2.1活动时间
2011年4月14日晚6:30—8:30
2.3活动地点:教二001
2.4活动对象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全体学生
2.5活动嘉宾
*老师等
2.6活动主办方
*电子商务协会
三 讲师简介
孟远哲:管理学硕士、高级经济师、营销专家、首席咨询师、第一伙伴网创始人
高胜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历任上海英科集团营销总监
浙江中誉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
具有极其丰富的沿海和内地招聘实战经验
营销和人力资源专家
曾在武大和华师等高校成功举办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题讲座
是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导师
第二章 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⑴由活动策划部向学校提出活动方案
⑵电子商务协会召开全体会议进行活动任务分配
①宣传部准备活动宣传海报,4月13日到各宿舍楼下贴小海报,4月14日摆摊一天,派发宣传小单子。
②淘宝部负责借活动期间需要使用的器材,网上宣传、拉一些赞助
③外联部负责申请教室,邀请校内各个媒体,与淘宝部一起拉赞助
④秘书部负责广告稿的撰写,4月14日投稿校广播电台。负责当天的会场秩序和签到,与技术部一起负责邀请嘉宾等
⑤技术部负责宣传单的设计,网上宣传,协助其他部门工作等
2、活动期间
⑴各部门无课成员提前到会场布置场地
⑵秘书处提前到会场对电商协会成员签到,并进行会议记录
⑶各部门无重要任务成员一起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⑷技术部负责音响设备的调控
⑸外联部负责礼品发放的工作
3、活动后期
⑴电子商务协会到场人员进行场地清理
⑵淘宝部进行器材归还工作
4、活动流程
4月14日晚6:00—6:30进行嘉宾和校内记者签到
6:30—6:40 主持人讲解此次活动
6:40—7:40 孟远哲讲师进行职业生涯主题的宣讲
7:40—8:10 互动提问环节总结宣告此次活动结束
第三章活动的组织及物资需求
一、组织
1、会场秩序(这是会议成功开展的关键);
2、互动环节时,主持人要调动全场气氛,避免冷场。
3、后期工作
(1)秘书处对会议记录进行整理
(2)全体参赛人员进行会议,进行会后总结
二、物资需求
1、 横幅两条(写:预祝电子商务协会第一届职业生涯高峰论坛圆满成功。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电子商务协会宣。)
2、 周三展摊一天(需桌子一张,椅子两把)
3、海报两张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职业化;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0505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教育要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 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1]。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角色也呈现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本科教育面临着专业与职业化教育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规划师职业角色的分化与单纯规划技能教育存在脱节
城市规划职业在传统上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该理念坚信改造城市是改革社会的有效途径[2]。国外将城市规划事业作为一项社会职业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城市规划服务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机构外,还有公司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个人。英国的p.Healey教授就曾将规划师职业角色归纳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公共官员、发展政策分析者、中介者、社会变革者五种类型。张庭伟教授以职业规划师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关系为主线,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具有作为“经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规划师”的三重社会身份,反映了中国当前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规划师角色正从单一属性向多重属性的转变[3]。目前城乡规划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依然是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设计院所、规划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咨询等相关行业。由于中国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忽视或欠缺规划职业角色模拟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衔接存在脱节。部分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对城乡规划的职业认知和训练不足,导致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的茫然失措,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人才的要求。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技能认证和评估制度尚不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职业认证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教育管理机构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RTPI),由其制定全国规划教育认证准则,专业学生只有在通过其认证的院校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和有可能获得规划协会执业资格,而不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美国则由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和大专院校规划教育协会(ACSP)一起组成城市规划评估理事会,对全国规划类院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学生必须毕业于通过评估的院校才有资格参加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的考试。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戴军浅议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1998年设立了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向规范化和职业化方向的发展。但由于现行的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组织和主导,缺乏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协会的认证和评估,造成了高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背离。同时教育评估制度与执业制度考核的重点和内容不统一,缺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接轨和衔接,造成城乡规划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专业评估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存在忽视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层造成了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标准界定的复杂性,不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规划师往往存在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解释。目前专家学者界定城乡规划职业道德标准的主流思想认为规划师应该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倡导者”、“利益协调者”、“公共利益倡导者”、“价值中立者”等。中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也强调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要求规划师职业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
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本科专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规划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认知,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心系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高校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规划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上面,这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或缺位,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认知的不足。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性和职业化能力结构分析
(一)国外经验与借鉴
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表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国外职业规划师供职部门比较广泛,职业规划师的社会认可度较高。规划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比如英美两国的专业教育评估或职业教育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第二,美国和德国的本科教育生源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也多样,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开放程度高,采取了多元化教学形式,比如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与学生职业个性发展的相互结合。第三,美国和英国的规划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能力培养结合紧密,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规划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第四,重视职业规划师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注重规划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表1英、美、德三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组织与对比[4-6]国家美国英国德国人才培养特色生源来源背景广泛,人才培养与学位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偏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参与实际项目从职业考试转向依赖教育保证规划师的素质,体现了单一管理与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结合单一梯级制和组合型学习制相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领域的学生混合教育是其重要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框架核心课、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和实践体系规划理论基础、规划操作、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实际项目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跨院系选课和学分互认等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对口单位实习、分组课题讨论等体验式教学、集体讨论与交流、专业实习(BPS)、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等规划师供职部门通才型与专业型结合,供职于政府公共部门、私营公司,以及各种社区发展组织、老龄人权益团体等非盈利组织主要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划部门任职政府规划部门、私人规划事务所、各类建筑或住宅开发公司、高校研究所及社区发展协调部门。职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职业导向明显,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规划中的组织与交流、可视化分析与模型模拟、艺术与图形交流等方面体现了本科生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科研工作的结合。强调与城市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和调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 由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规划教授组织以及职业规划师组织、美国注册规划师学会共同组成“规划专业评估会”(PAB),评估标准由执业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共同制定。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是唯一执行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审定和教育评估机构,实现了本科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欧盟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的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作为统一学位分级标准规划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规划方法应用数据与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项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如统计学与数据处理、信息与交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不专门开课,贯穿于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提出的职业价值标准进行评估设置价值取向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价值观体现在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类型比较多,主要就业去向为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相关研究教学机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城乡规划职业能力要求也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等(表2)。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充分发挥各高校本科教育优势和地域特色,妥善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评估并没有紧密联系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专业评估是否通过与学生是否能从事规划师职业和获得规划师执业资格并与直接联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开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90余所,在校生人数3.67万人,但其中仅有30所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7]。总体上来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城乡规划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需要从数量的扩展往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重视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和规划技术应用,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断加强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化导向。表2中国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城乡规划专业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规划技术、规划管理、规划教育和规划研究等职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师职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等。1.规划设计院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建筑设计院所、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院所等)
2.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规划编研中心、园林、环保等单位)
3.开发公司与企业(房地产公司、工程策划咨询公司等)
4.科研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相关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
5.其他相关单位1.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规划设计交流与沟通能力
3.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4.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掌握与运用能力
5.图纸绘制与文字撰写的能力
6.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
7.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取向
8.其他方面的能力(二)引入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加强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背景学科过分关注,造成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封闭式学历教育,忽视了多学科综合开放式职业教育的问题[8]。课程体系结构也相对固化,缺乏必要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经验(模拟、个案),从中吸取知识和启示,然后再通过学科教育去弥补其他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9]。建议各高校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意见,关注城乡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注重与市场职业需求和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对接,从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落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
(三)大力改革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人员不能成为简单的“工匠”,而应成为纵览全局、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脉搏的城市建设总参谋部的“智囊”[10]。面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和“三规”合一等城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与实践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和地域背景,积极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场景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校际和校企教育联盟和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和多边师资交流,推进教育学分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相关院校的知名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根据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职业需求,对规划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空间虚拟技术(VR)、统计学与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培训与应用尤为重要。
(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真题比例,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在校设立企业分院(分所)等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对口单位实习效果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内涵。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功的经验说明必须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才能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富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另外也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参与国家执业注册规划师考试,增强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应注重规划师职业能力的训练,由具备职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可聘请相关高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基础。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金融危机的冲击,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而今很多大学生不懂如何去面试,在考官面前显得紧张,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使自己的才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从而错失良机。针对这样这种形势,我们南昌航空大学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协会准备在社团文化节期间举办大学生模拟面试大赛,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提高昌航学子在未来求职路上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与学校、学生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建立一个平台。
二、活动目的
通过该活动,能够架起一座学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搭建学生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使企业能够走进校园,了解高校教育状况,有针对性地展开人力资源工作;使学生能够根据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作好职业规划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达到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为此,我们策划了这次校园模拟面试大赛。
本活动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对待就业、择业和创业。组织该活动基于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对社会就业方面的具体情况缺乏切身的体会,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失去对未来的追求,而企业也无法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补充大量新鲜的血液,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难觅人才的现象并存。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人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面试的礼仪,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拟举办模拟面试大赛,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应聘和就业技巧,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应聘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企业支持
我们在和企业联系时发现,因时间跨度大,企业难以确定具体的时间等,且我们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了解,因此在这方面具体细节上需进一步商讨。活动的具体安排我们在确定好参加的企业后,和企业共同确定。
四、活动对象
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大学生,欢迎广大同学积极报名参加。
五、组织安排
本次活动由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办,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协会承办,将邀请企业或社会机构进行冠名赞助并协办。对于本次比赛的筹划和组织,我们将联合成立比赛组委会进行规划和统一安排调度。
六、活动方式
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或社会单位人事部负责人到我校举行面向全校的大型招聘会,现场为参与者提供意见、建议;传授应聘技巧。由各企业选出根据职业要求和参与者表现最终确定一批的应聘成功者可获得由我协会颁发的获奖证书。
七、活动可行性分析
1、企业方面
① 通过本次模拟应聘会大力宣传和展现本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在学生当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树立良好的人才培育使用环境。
② 可以提前介入人才招聘程序,发现高校优秀人才,进行人才储备。
③ 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高校的教育状况,有针对性地展开人力资源工作,为公司以后在本校选拔优秀人才创造平台,提供机会。
2、学生方面
大学生普遍希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和位置,而往往会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迈出校园走进社会的起跑线——应聘上就已经比其他人落后了。此次模拟面试大赛可以让在校大学生体验面试场面,了解面试的礼仪,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应聘和就业技巧。而且通过这个招聘会各选手也将会深入了解到目前的市场情况,更清晰地剖析自己,弥补不足之处,发扬优点,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大一、大二、大三的同学可以把此次大赛当作一次经验,明确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从而确定自己大学的学习目标,朝着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大四的同学则是真实的招聘会!从而增加自己的应聘经验,提升自己的应聘技巧。优秀者将被企业录用!
八、大赛具体流程如下:
(一)活动宣传
1、海报宣传
在全校的宣传栏张贴大型海报,此海报可以由外联部成员去拉赞助,最好是喷绘海报。与此同时,宣传部的人负责画4张以“大学生模拟面试大赛”为主题的海报!
2、传单宣传
在各楼栋的通知栏处张贴大赛通知,通知上标明初试投稿地点和时间。
3、咨询点宣传
在社团文化节期间,我们在一食堂门口摆设咨询点,接受学生的咨询,介绍本次活动的相关事宜和注意事项。另活动期间,我协会办公室大学生活动中心345每晚5:40—6:40将会安排干部值班。
(二)大赛初选阶段(征稿)
征收个人简历和求职书,并请指导老师进行初步审查,选拔出优秀选手进入复赛。
请有意愿参加此次大赛的同学将你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书在11月15日——11月17日交于大学生活动中心345室。
(三)大赛复试阶段
1、主要环节:
关键词:就业创业;分类;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1
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作为民生工作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稳定、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社会成员的价值实现。为更好地提升就业创业工作质量,高等学校应改变当前单一的、停留在理论上的指导与服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与服务,进而真正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当前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不足
为提升就业工作成效,各高校纷纷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进行工作推动与深化,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的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系统性不强。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整合全校各部门及院系的力量共同去推进。但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往往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单方面在做工作,虽不乏创新之举,但因未整合全校力量,未形成“组合拳”,而只是在一定层面、范围解决问题,满足学生需求,因而缺乏整体工作的系统性。
(2)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不够。网络化的普及使得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电子产品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导致电子产品价格逐渐降低,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够购买并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智能手机,因而使得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再加之学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即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定的规划,或就业,或升学,或创业。对于学生逐渐清晰的职业规划及目标,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显得单薄而无力,针对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需加强。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各高校都在探讨、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措施与途径,甚至有些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停留在书面的居多,真正付诸于实践的为少数。或者当理论真正用于实践时,便发现未能非常理想化的解决原有问题,有效性不强。
2 分类指导与服务的必要性
为切实解决当前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有效性,必须对学生加强分类指导与服务,从创业、就业、升学三个领域分别做文章。
(1)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急切要求。学生因自身性格、特点、专业、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可以提升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目标实现的成功率。
(2)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日益加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多,2012年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国家给高等学校的生均拨款达到了每生每年12000元。但最终具体到高校的经费则取决于高校本身在各级各类评估、排名中的位次。而作为受众人瞩目的就业创业工作则是各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必须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而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到分类指导与服务。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的发展,区域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的能力,但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分类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可以更好地在学生意向的领域深入开展工作,提升人才培养的速度与成效,进而更好更快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分类指导与服务的主要方法
(1)实施分类指导教学。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一至大四不断线的原则下,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即将教学过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就业指导教育3个模块,在大一至大四开设。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可以加大升学学生的理论教学比例;同时开设演讲与口才、职场礼仪、化妆技巧等课程供直接就业的学生选修;并开设SIYB、GYB培训班等提升创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2)实行双导师制。为满足学生综合发展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升分类指导的效果,高校可推行双导师制。一方面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前沿理论及实践的了解与把握,一方面可以邀请本专业、本领域的优秀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作为学生的课外导师,在升学复习技巧、职业发展、就业创业实践、能力拓展等方面给予学生辅导与帮助。
(3)运用好两个手册。为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性,实时了解掌握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及实际工作进展,高校可以制作《学生职业规划手册》、《目标推进记录本》两个手册。大一时,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对其进行测评,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业进行过程中,可以依托《学生职业规划手册》指导学生不断修正、调整发展目标。大三开始,高校可打破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升学班、创业班及直接就业班,以《目标推进记录本》为载体,制定分类培养计划及月份工作目标,并加强日常的跟踪辅导力度,帮助学生清晰阶段发展目标,并及时做好检验与反馈。
(4)课程设置全面推行学分制。高校一方面可以适度降低部分公共课程的必修比例,由升学意向的学生重点选修;一方面可以在大一至大三年级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大四不再设置必修课,直接就业、升学的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意向选修课程,创业的学生可专注于自身的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学分互认、学分置换等工作,创业成效明显、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性学分。
(5)积极开展分类项目考核与奖励。为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过程及目标管理,高校可以制定《就业创业工作日常考核细则》及《就业创业工作奖惩办法》等政策,并且对升学、就业、基层服务、创业等工作成效分别进行专项考核,并进行奖励。
(6)科学规划学生社团。为对应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学校可规划成立考研(专升本)提升协会、就业指导促进协会、生涯发展协会、营销精英俱乐部、创业协会等社团,并配备辅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学生社团可积极开展考研强化培训、简历制作大赛、“我的求职体验”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学涯规划大赛、创业梦营销大赛等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就业创业工作分类指导与服务的具体做法
4.1 多措并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一是打造全覆盖信息平台。学校在设立开发校内就业创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库、基层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完善毕业生派遣单位信息库、基层服务校友档案等,并通过就业团队QQ群、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型媒体渠道,全覆盖式地向毕业生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确保学生能及时知晓相关的政策及岗位信息。
二是开展基层项目就业专题培训。国家的基层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为提升学生报考等的成功率,高校应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的专题培训。同时为提升学生报考的积极性,高校还应通过政策咨询平台搭建、校内宣传氛围营造、优秀基层服务人员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为在校学生展现基层服务人员的魅力所在。
三是落实一对一帮扶工程。为帮助困难学生就业,高校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详细记录每一位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困难原因,召开院系就业困难毕业生分类座谈会,了解学生具体需求,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就业训练及具体帮扶,确保学生顺利就业。
四是丰富服务方式。首先要细化学生就业目标,在学生分类确立职业发展意向的基础上,大二时学校可以将其就业意向细分为技术类、管理类、社会类等,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及内容。其次要丰富指导方式,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优秀人物访谈、“简历门诊”等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点铁成金”。同时高校还应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开展订单式服务,建立行业学院,有条件的高校也可通过收购企业、建立企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2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升学质量
一是组建专项培训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开设考研班、专升本训练营。且要根据文理科学生继续深造的不同需要,适当调整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比例,增设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打牢专业基础课程。
二是进行具体帮扶。根据报考情况,高校可将拟报考同一院校或同类院校的学生进行再次分类,利用校内资源帮助其做好专业选择、答题技巧、面试辅导等,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录取率。
4.3 终身服务,打造立体化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搭建课程支持平台。高校在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做好32个学时的创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可适当开设《创业学》、《创业思维》、《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程及GYB等专项培训,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技能。
二是建立社团支持平台。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营销精英俱乐部等社团,定期邀请企业精英、优秀创业型校友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梦大讲堂、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浓郁创新创业创意氛围;并配备教师对社团会员进行专项辅导,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是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平台。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创业营销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类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计划等活动的基础上,可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及学科竞赛,通过竞赛锻炼和检验学生创业能力,并对优秀项目重点培育,给予资金支持。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类社团;指导;学生竞赛;科研调查
高校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以及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更是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大有帮助。该类社团受到学生的“热捧”,社团在招新时录取率约为10%。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的角度,提出指导和发展该类社团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高校发展迅速,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团活动表面化和断续化,社团组织整体稳定性不足,专业教师指导缺失,经费与活动场所等难以保障,社团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社团的发展。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和资金来源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兴趣社团或协会,主管部门为校团委,指导教师为团委或由社团聘请的辅导教师。以这种方式成立的社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有很强的探索意识和尝试精神,但是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足和学校重视不够的情况,造成社团发展缺乏外部环境或资源支持,活动开展中碰到不少的困难及社团发展方向迷失等问题。另一种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议成立。以这种方式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较多,虽然也属于团委管辖,但实际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也有专职指导教师。这类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经费支持、企业人脉、活动开展的外部环境中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社团合理的管理制度(运转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管理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筛选社团的指导教师,是由团委还是就业指导部门聘任,指导教师是否应该选定有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在实际中,社团的指导教师多是兼职的指导教师,更替也较为频繁,未能有延续性的教师指导,导致社团管理与发展不能有效延续;如何把企业资源人士纳入到社团运作中也是一大困惑。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因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是高校内与企业接触较多的社团,具有较强的对外性。但实际运作中,社团缺乏有效揉合企业、学校、毕业生的途径,社团往往只是举办一些讲座、论坛、兼职实习等“表层次”的活动,没有把企业的相关活动与社团的发展有效耦合。制度上的不完善、“双重身份”、企业资源整合不足使得社团在发展中处于尴尬的位置,很多活动流于表面,影响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
2.注重社团的服务功能,忽视成员个体成长
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新载体——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为高校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实践了学生社团“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理念。目前,由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紧缺,高校在开展校园招聘、招聘信息、毕业生派遣咨询、毕业生鉴定、档案咨询、校友论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繁多就业事务中,都开始借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成立的目标就蜕变为就业指导部门日常工作的“外转移”,社团成员每天都在做反反复复的就业服务工作,而不是身在一个职业生涯探索的兴趣团队。目前,很多高校都忽视了此类社团的核心性质,仅把其当做一般的学生社团看待,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就业指导部门交予的“工作任务”,把社团只当作“老师延长的手臂”
或“学生业余爱好组织”,学生只是了解就业指导表层的事情而没有进行内化吸收,如此必然导致了社团为其他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不专业、不深入。另外,因为缺少实际锻炼,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和其他学生相差无几,从而使整个社团失去了吸引力。当前,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和繁多的工作安排,不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都疲于应对就业指导部门交办的就业事务,大大限制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发展,也忽视了社团个体成长。据笔者了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成员的流失率很高,而问题的根源是很多成员认为社团的活动只是完成就业指导部门事务性工作,留在社团收获不大所致。
3.社团特色不鲜明,“职业规划”味不足
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大多简称SCDA(英文全称Student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较早成立该类社团的都为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立团的宗旨是:连接单位、学校与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成才的平台。社团关注的重点是职业规划理念的了解、传播与内化。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虽然发展迅猛,但普遍存在特色不强等问题,这类社团工作还局限于组织与就业、职业相关的活动或者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处理常规的就业事务。社团成员自身在就业和职业方面的能力蓄成不够,多数学生还不能在就业指引与服务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为其他学生进行就业指引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初始定位已经异化。实际上,社团只是完成具体的业务,而没有把具体业务与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素养教育、创业创新意识教育等有机的结合。社团成员只是完成具体任务,而没有把具体工作中涉及到职业规划的因素(如企业对人才需求、人职匹配、政策需求、职业定位、职业路线制定、职业环境了解)学习内化,导致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很多所谓“品牌活动”,如招聘会、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大型兼职对接等活动,社团成员虽然参与其中,却未能融入其中。
二、基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角度的社团指导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通过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增加支持资源
优化职业发展类社团建设,首先,要理顺社团管理,高校应该固定相应职能部门负责社团指导,以便落实指导责任。基于该类社团的性质和服务功能,该类社团应归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管理较为合适,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归管部门为就业指导部门,具体活动安排和具体经费都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社团只是参与到团委的日常社团考核中。由此社团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好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企业资源。其次,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很多都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背景或者接受过相关的就业指导培训(现阶段高校和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较为注重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人员业务培训较为完善)。最后,稳定的指导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和科研调查增加学生社团的经费。笔者担任指导教师期间,指导社团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了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港珠澳青年创业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别克汽车训练营等竞赛,还参加了企业的饭堂满意度调查、劳动政策知悉度调查、职业类高校的招生宣传等调研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增加了社团的经费收入,提高了社团开展活动的自由度和效度。
2.加强指导与培训,让个体融入到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中,促进个体成长
现阶段,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发展迅猛,但普遍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活动还多局限于组织一些与就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社团成员在就业和职业指导方面的能力不够,加强对社团成员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如何把完成具体事务与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成为指导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事项能诱发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操能力、环境适应力等重要职业素质,其中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就是很好的途径。五邑大学就有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电子商务大赛、港珠澳青年创业大赛、商业大赛等竞赛项目,而这些项目多由就业指导部门与相关院系合办。另外,开展科研调查也是良好的锻炼途径,在校内可开展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毕业生创业状况等相关就业、职业方向的调研;在校外,可以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企业员工情况调查等,通过实践类的科研调查既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了解职业上的实际需求,也促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积累了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锻炼了创新和合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综合能力。竞赛与调研相对于枯燥的书本教育来说,形式更多样化、更贴近实践,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内化吸收更多。这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指导、优化和促进社团成员成长的一个新途径。指导教师要多积累和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善于组合各类资源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便利。
3.通过学生竞赛与科研调查,塑造社团品牌,增加社团凝聚力
要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持续发展,在校园内产生积极的影响,社团必须建立自己的社团品牌,发挥社团的示范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不能仅满足于自身的内部建设,还需加强与外界的接触,拓展社团的活动空间。现阶段,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因此,应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等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比重,而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较于其他社团有更大的资源优势。合理组建的社团竞赛团队往往能在就业、创业比赛中获取优异成绩,而在竞赛中获奖往往是社团树立品牌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学生社团年度的获奖情况或者社团的影响力对社团的招新有很大的影响。社团只有具有良好的形象和影响力,才能吸收到优秀的新鲜血液,才能更好的在未来活动中体现品牌特性,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另外,通过科研调研也可以塑造社团自身的形象。社团成员可以参加各类型的企业调研或者参加企业的实习,如企业产品调研、员工调研、企业形象调研、暑期工调研等,通过就业指导部门的中介作用,让其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能自觉地以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来指引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活动中表现出色的负责人、参与性高的社团成员也可以受到表彰,并重点培养,这会在社团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合理的工作秩序,也有利于塑造社团的品牌、增加社团凝聚力。
根据酒店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一方面,2009年至2012年,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2011年,酒店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74.37%,2012年同比增长64.32%;另一方面,求职人数增长缓慢,2011年同比增幅仅为12.23%,2012年同比增幅仅为27.92%。显然,人才的需求量大于人才的求职量。从人才供求比来看,2009年至2012年,人才供求比一路下滑。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酒店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流失严重
2014年5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中国酒店投资展望报告》,指出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量以1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其中,五星级酒店的客房供应量发展势头迅猛,复合平均年增长率为20%。相比2000年,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和客房供应量均翻了五倍。截至2012年末,中国共有星级酒店117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54家,四星级酒店2201家,三星级酒店5545家,一、二星级酒店3306家,共提供客房超过157万间。由此可以看出,酒店业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与此同时,酒店业员工的流失率越来越高。统计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酒店甚至高达45%。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的33家二星至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的调查得知,近5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达23.95%。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缓慢,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第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大,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尚不完善。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3年,酒店管理各层次专业人才招生约13.3万人,毕业生约12.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本科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902)的高校有104所,全国共招生7533人,毕业766人,在校1.49万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有1067所,共招生4.73万人,毕业4.95万人,在校14.56万人;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近1000所。其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共招生2.53万人,毕业2.54万人,在校7.19万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5.13万人,毕业4.59万人,在校11.85万人。虽然酒店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相当可观,但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在职业规划、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度过辛苦的基层工作、克服社会地位低等一系列尴尬局面的精神支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对职业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便于学生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掌控,使他们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它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他们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进取。
然而,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更不用说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高校虽然为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鉴于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2.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脱节
目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教学严重脱节。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能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锻炼和技能保障,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不能直接胜任管理人员的尴尬局面;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基层服务人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过高,当真正从事酒店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对服务业缺乏理性认识,最后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
3.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太强,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服务水平和其他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致使很多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后,无法快速适应新工作角色,缺乏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客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主管的人际关系,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忠诚度不高。
4.培养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而是和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一样,大规模地培养同质人才,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同质性强,专业性差,特色不明显。
5.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
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经得住利益相关者的检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而言,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酒店。但现在,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只一味地按照自身的条件来培养学生,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能胜任专业工作。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1.明确职业规划
高校的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应了解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及时将酒店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此外,高校还应不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设置形式新颖、方法多样、内容突出且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高校应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酒店业务流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酒店岗位构筑流程的结合。酒店管理的课程可以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等组成。
第二,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突出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就业做好铺垫。
第三,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实习机会,并辅导和跟进实习过程;完善实习学分认证制度,突显实践学分的重要性。针对就业环节,高校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求职技巧培训选修课,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单位和就业形式。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校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高校应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专业实践。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系每年都会安排专职教师陪同学生实习,教师在带队期间能获取大量的酒店信息,进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4.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
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HOSPITALITY培训包模式之所有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是其输出的人才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于大学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知识相关者,是指以知识相关者组织为依托,与知识有关的人员,包括与传播知识、发现知识、转化及运用知识等过程有关的主要人员。
沙龙现场气氛活跃,五家主办方高层及个别当地设计协会、期刊社领导及设计师出席了沙龙活动,而多数参与者为即将毕业、面临择业的设计院校学生,也有已经从事设计工作但对工业设计颇感茫然和困惑的设计师参与沙龙活动。与会嘉宾与同学们分享设计心得、共同探讨设计师职业规划,而即将毕业的学生提问踊跃,嘉宾回答问题中肯,颇受好评。
此次沙龙不仅为企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还为设计界带来一些新颖的创意设计和独特的创意思维。在这场比赛中,无论是参赛者还是主办方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线下的沙龙活动中,名企老总、设计精英、名校学子相聚一堂,共同构想未来的设计蓝图。嘉宾们不仅就学生们关注的就业、择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和详细指导。同时,还以自身为例,希望同学们能够始终如一的热爱设计,努力学习,不断在设计企业中发展成长。
此外,嘉宾们的一些思想与观点引人注意,他们对国内工业设计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致力于推动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如品物顾问与设计董事长钟荣提出“工业设计需要做精做专,不能朝三暮四”;北京嘉兰图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远巍告诫道,一定要谦虚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快的成长。木码设计总监丁伟提出“设计立县”的思想;而深圳嘉兰图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总监陈兴博说,要将设计当成自己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才有不断创新的动力;杭州飞鱼设计总监李楷说,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因为出现需求,出现问题要结果才来设计。几大设计机构不仅有着优秀的设计团队,还积极推动设计产业化发展,并将努力开展ODM方面的业务或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几大支持媒体致力于国内外设计的前沿报道,为各大企业提供及时新颖的信息。
【关键词】生涯规划;模块化;心理素质;核心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块设计
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始于黄炎培先生,他创办中华职教社,毕生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关于生涯规划的内涵,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者将生涯规划等同为职业生涯规划,但台湾生涯辅导学者林清文指出:生涯规划不应仅局限于职业规划,而应越过狭窄的职业选择或职业准备观,回到人本关切的主题。本文认同林清文先生的观点,并认为:生涯规划教育概念的外延比普遍实施的就业指导广泛,大学阶段主要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部分,它在尊重个人性格、能力、价值定位等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将此自我意识转化为合理的生涯选择与可行的生涯计划,指导个人取得生涯成功。
模块化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概念,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包含着两个过程:系统“分解”并建立模块,将问题的处理单一化、纯粹化;模块“组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生涯规划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价值澄清、职业认知、目标决策、目标执行五步骤。本文采用模块化的思路将这五个阶段划分为三个模块:将自我认知、价值澄清阶段归为“基础模块”,由心理专业教师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将职业认知、目标决策归为“定位模块”,在区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由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职业环境,最后指导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做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把就业能力强化、目标执行归为“核心模块”,由辅导员和德育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中就包含生涯目标执行所需相关能力),即个人核心竞争力。
三大模块有明确地分工:基础模块让大学生“知己”,并提升其生涯规划能力;定位模块让大学生“知彼”,并指导其制定生涯规划;核心模块则提升大学生生涯成功的“软实力”。三大模块实施范围由小变大,基础模块针对个人,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体现人文关怀;核心模块针对班级,应强调培育社会意识和核心职业能力;定位模块针对专业和全校,应紧扣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定位。模块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原先抽象、狭窄的就业指导教育,它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具体可行,不仅能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获得期望的幸福。
二、基础模块的实施: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模块原因有三点:一是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它的前提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推断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二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教师不能替学生去做出选择,生涯规划教育要用有益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去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他们生涯发展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是以其心理品质为基础的,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与生涯绩效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心理专业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和心理情绪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自主开展生涯规划奠定心理素质基石。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第一,让大学生通过沟通发现自我。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忽视“害羞”,缓解社交不适,并教给他们一些“开始”交往的技巧;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表情,体会别人的情感,从中发现真正的自我。第二,进行职业自我认知。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再次采用心理软件测试,项目包括: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获得职业自我测试结果;四是学生比较自我评价和测试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提升职业自我认知。第三,呵护大学生的自信。生涯规划是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一是要赞美,要经常赞美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二是要信任,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鼓励其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要在失败时及时鼓励,安慰学生并使他们明白正视失败和取得成功同样珍贵,失败和成功只差一步,坚持就能成功。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一,以乐观人格为指导,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乐观与悲观的看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阳光心态;其次,应该通过事例和集体活动影响学生: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财富、地位上的成功划等号,踏实勤劳、帮助他人,得到集体的认可才是快乐的长久之道。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竞争,学会合作。要让学生认识到竞争的内涵是各方战胜自我,向更高领域的共同进步,而非敌我间的拼杀;积极开展体现合作与竞争的团体辅导和文体活动,尤其是球类比赛、模拟招聘面试和辩论赛,能通过压力和团队竞争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竞争力和团队协作力。
(三)消除负面情绪
第一,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和被理解的,使其负面情绪得到平复。第二,帮助学生描述情绪。描述情绪可以将无形的、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有界限、可以被处理的感觉;同时学生专心描述自己情绪对其神经系统有安抚的效果,能使人从不安中较快地恢复。
三、核心模块的实施:德育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强化核心职业能力
随着对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际上却具有许多共通的职业能力结构部分――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能力,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为了明确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包含哪些能力,笔者参考澳大利亚工商业协会(ACCI)的就业能力结构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五所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样本,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了“认知和学习”、“社会和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解决问题”、“计划组织”五项的核心职业能力,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除了“计划组织”与“社会和人际交往”、“解决问题”不相关外,其他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是生涯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需要修炼的能力之一。所以,生涯规划教育理应肩负起对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在高校教授专业能力、求职技能等“硬件”的范围之外,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软件”。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德育――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没有引入生涯规划概念之前,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也在做着与之类似的工作,故此,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可以通过礼仪教育、团体拓展训练和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等形式,来强化大学生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强化生涯成功“软实力”。
(一)强调礼仪教育
礼仪不但能够规范行为,还是提高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包括尊老爱幼、守时守信、谦让合作等多方面内容。礼仪教育在大学校园并不是多余的约束,而是获得他人喜爱和尊重,适应社会,赢得机会的必修课。首先,应充分认识礼仪教育“以礼修德”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讲座或课程讲授礼仪和风俗知识;其次,开展礼仪体验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来强化学生礼仪意识和行为;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时刻强调礼仪细节,起模范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二)团体拓展训练
团体素质拓展是以活动为道具,以体验式学习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寓教于乐的独特培训方式。首先,要利用团体素质拓展加深学生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认识,消除了学生、学生干部、教师之间因为沟通不足、角色对立而造成的隔阂与误解;其次,通过各种拓展活动分别对五项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专项训练;最后,要让团队素质拓展变成一面镜子,使每个人都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变得更加自省和宽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迫切愿望,只要合理引导,其核心职业能力就能得到充分锻炼,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摒弃以往上下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建立起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良性发展;其次,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自,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锻炼学生计划组织、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执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起榜样引领作用。
四、定位模块的实施: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而已。本科侧重科学教育,高职侧重职业教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学术的研究与完善,推动科学进步;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服务经济和生产活动,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承担着“职业为主,科学为辅”的任务,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是集中存在于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当中。
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必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存在着照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知识、轻实践,缺乏特色和独立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各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科学型的拔尖人才和劳动者占少数,占主体地位的是职业化的专门人才,这正是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所在,也是其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而是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引导学生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所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通过体验式教育方法,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一是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企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明晰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空间和定位,使其明确以后的职业定位;二是提前讲解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礼仪和面试技巧,使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早进入就业警觉期;三是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四是采用“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建立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分析和总结学生体验结果,并根据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方式;五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特定岗位领域中更具竞争优势。
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而是根据市场对专门化、应用性人才需求,培养既有“够用”理论知识又有“必要”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引导其通过考级、考研、留学来成为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所以,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强调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重,培养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一是通过参观、实习、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性质单位的需求和用人制度,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训练创业的精神和方法,调整择业心理,摆正其对职业发展、薪酬等的期望值。二是让在学生搜集升学、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指导学生处理好各阶段目标和生涯目标之间选择、分解、组合的关系,在现实处境与实现美好愿望间建立可拾级而上的阶梯,循序渐进。三是教会学生实现阶段目标,可参考以下步骤:(1)明确目标,目标要切实具体;(2)要考虑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与代价去获得成功;(3)要设定期限,使行动有紧迫感;(4)拟定计划,并马上付诸行动;(5)将前面四点写出来,并斟酌修改;(6)每天在早起之后和就寝之前看一遍计划,不断强化并深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娟,周祥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P18.
[2]姜琪,邱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化设计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0.5:P23-24.
[3]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P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