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课堂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国家提出人才全能发展战略思想导向,教育部门在发展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一体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今后社会大环境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储备基础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是支撑这一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柱,音乐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核心素养为思想基准,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中,所囊括的思想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若干个方面,即文化底蕴、联想思维、审美思维、实践能力、情感体验、综合素养。可以说,涉及到的能力培养范围比较广泛,从学生的思维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建设,是支撑音乐学科素质改革的核心思想。在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该思想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不仅能够完善现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育人价值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改善现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以及深入探索的强烈热忱,对于保障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音乐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贯彻核心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音乐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优化课程导入,丰富文化底蕴
音乐虽然是一门艺术学科,但是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也是支撑其艺术思维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立足于这一目标进行教学革新重点考虑,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譬如词曲作者的简介,亦或者是音乐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所要诠释的文化内涵等,通过资源之间的系统衔接与整合,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入环节便能够对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明晰,从而支撑其按照特定的方向,以及有效的思路引导,去学习课程知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古诗新唱《梅花》”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文化素材,例如分别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词内涵加深理解,增强情感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古诗新唱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能。
(二)构建音乐情境,培养联想思维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经过联想处理之后,对音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与本质特征加深理解,方便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合理规范课堂情境,为学生自主想象和深层次的联想提供一定的环境辅助支撑,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程内涵,提高课堂学习效能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花木兰》欣赏课程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花木兰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的动画片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审美和赏析,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而提供助力。
(三)组织合作鉴赏,培养审美思维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而鉴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对此,教师要加强思想重视,站在学生主观层面满足音乐课程领域的具体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以往灌输性的鉴赏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学生以自主的、合作的方式对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进行合理化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团队配合品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发展领域的环境适应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欣赏教学时,则可以合理组织分组鉴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分别对歌曲的节奏、艺术内涵,以及在演唱中所诠释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鉴赏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组织演唱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Phonetic Forum 音教论坛即时性。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演唱训练活动,为学生提 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熏陶下,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供丰富的实践空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演唱方法、技巧的传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音乐游戏,组织击鼓传花,或者接歌词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演唱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五)拓展课外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领域,教师需要积极顺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改革趋势,拓展教学范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和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领域所表现的具体兴趣。之后以此为重要的行动参考,组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较强的兴趣和动力支撑下,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艺术资源或者平台,组织丰富的音乐表演活动,例如在儿童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出,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教育,比如组织学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文艺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孝敬老人方面的品德认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六)融合其他元素,提高综合素养
在音乐教学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在音乐歌唱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的艺术元素,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艺术技能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热情和动力更加丰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歌唱与表演、舞蹈、乐器相融合,让学生经过综合性的训练和演出,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整体修养。让学生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可以专门成立兴趣社团,以此为载体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在支撑小学音乐教学系统革新方面,所呈现的作用十分显著,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支撑,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在音乐课上,教师要优化课程导入环节,构建情境,组织合作鉴赏、演唱训练、课外活动,融入其他元素、让学生无论从思想、能力还是在音乐领域的整体素质方面,都获得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发友.基于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J].黄河之声,2019(11):92.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教师素养;课后反思
在现今的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和更新方面,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教学支撑。现今我国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些艺术类的学科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尽快找出对策,将其解决。
一、教师综合素养是基础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基石。音乐教师不仅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学习者和评价者。换句话说,能胜任新型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身兼多职、积极学习、勇于探索才能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素养的提高,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课堂备课能力的展现,也应当包括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教师顺利备课的前提条件,而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必备环节。任何一堂课的成功,总离不开精心的备课过程,备课的充分性又是提高课堂讲授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音乐教师必须以音乐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吃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以确定教学重点、分解教学难点。也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一些参考资料,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没有良好的审美习惯,体验能力、表现能力缺欠等特点来选择课堂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以体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备课。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教材为媒介而进行的一个特殊的双向认识和互动过程,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面对的是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备学生也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同时也能反映出备课的充分性。总之,作为教师素养的提高决不能只看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备课也决不能只备教材,还需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既能使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又使教师的素养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提升,进而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技能是核心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技能包括课堂语言、授课技巧以及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备好课不一定能讲好课,备课是正确的思维沉积,而讲课却是知识能力的升华。课堂讲授是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穿“精讲”原则,所谓“精讲”就是将重点、难点、疑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好基本知识,这时教师的语言必须讲究艺术性。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指语言的抑扬顿挫、眉飞色舞,更重要的在于传授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一般地说,教师的课堂用语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和运用,讲求言简意赅,力争科学生动。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及时地集中到知识点上来对其进行准确地把握和领会。也只有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才能使学生直击目标,使他们在明了之中,亲近音乐、接受音乐、体验音乐,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当然,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也只是相对的。课堂上,教师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意识地插入故事,讲笑话或借助适当的肢体“语言”等,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用语就具有幽默、风趣,而包含感彩。但不能忘记传授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身为音乐老师的我们在语言方面就更要生动形象,不仅要善于运用声调的轻重急缓来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还要不断地创造出最优美动听而魅力独具的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增强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应通过必要的授课技巧来有逻辑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直到全面而透彻地掌握基础知识,进而激发起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
三、课后反馈是关键
课后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常常以布置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在这种终极评价方式中,学生也能从教师认真的批阅中得到启示,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已,做好习题,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但是,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于检验音乐课堂效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未能充分的展现音乐课堂的开放性、有效性。我们认为音乐课堂的课后反馈至少应当包括课外音乐活动、文艺表演等应用范畴以及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方面。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而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做到既能掌握理论,又能培养其音乐实践的能力,而音乐实践能力的养成必将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需要懂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并以此为科学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音乐资源,考虑教学的组织形式,安排教学时间,采取高效的音乐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上好音乐课,才能提升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金.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0(23).
[2]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途径;生机
探索拓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了解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各项弊端,为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打造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存在“走形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播放音乐和看视频来代替讲课的内容,这体现了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忽略。第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小学音乐教师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对音乐知识进行基础的讲解,从而拓展到音乐的发展历史等,这是多年来音乐课堂不变的模式,因此也使学生感到音乐课堂比较无聊。第三,各学科教师和家长自身对小学音乐没有足够的重视,总是认为音乐教学可有可无,常常利用文化课取代音乐课提高学生的成绩,不能达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针对以上三种情况,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是目前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主要途径。多元化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且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存在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打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1.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的前提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前提条件。现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差异较大,但是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贪玩而且好动,好奇心较强。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共同特点,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既能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又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切实有用。所以在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保证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认识课堂中所必备的乐器及其歌曲演唱的方法节奏等,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综合素养,尊重学生的意愿,在音乐课堂导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进行导入,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例如,最近比较火爆的《小苹果》,这首歌曲是学生喜欢的主流。
2.开展音乐课堂活动是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的核心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开展音乐课堂活动,这是实现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的核心部分。由于学生上课过程中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根本不会在课下去刻意学习音乐。所以,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课堂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歌曲的多元化丰富课堂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演唱不同的歌曲,但是要围绕同一主题。例如,利用关于春天的主题歌曲开展相应活动。小学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春天在哪里》《春天的小河》《嘀哩嘀哩》等相关歌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然后根据学生表现程度进行打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活动,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效率。
3.创新教学方法是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教学的保障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是小学音乐课堂多元化的主要保障,也是其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我的朋友 do re mi”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引导学生自主编创歌词表演,或者是进行接力比赛等。这一系列的方法,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多元化教学的目标。除此之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小学生天性善良单纯,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对他们的关怀,从而使他们能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其素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克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现行的各种弊端,不断地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确保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可以掌握必备的音乐知识及音乐技巧,保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人生的众多挑战。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开展时间并不长,2014年开始,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响应《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基点,提高自身整体综合素质为重点,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
考虑到中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发展需要,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以欣赏音乐作品为主,舞蹈、戏曲等艺术欣赏作为辅,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本文从中职学生音乐素养现状出发,提出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中职学校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提升中职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
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提升中职生的音乐素养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要求。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中职生的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对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艺术教育课程中,音乐课能使学生增强表现力和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社会特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社会或者行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具有过硬的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技并重”的综合素养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通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旨在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中职学生社会竞争力,关注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实现“德技一体”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学生自身终身发展的要求。中职学生在求学成长的过程当中,接受到音乐课的教育,使得心灵得以陶冶,情绪得以调节,自信心得以树立,就是音乐课的价值所在。提升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将来是行业内强有力的竞争力,更是能体现学生自身终身发展的要求。
二、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绝大数的中职生热爱音乐,但受成长环境、地域差别、物质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及影响,他们接受音乐的渠道大多通过网络媒体,所接受的音乐类型大多都是流行音乐。而这种接受是“被迫”型的,也就是说媒体播放什么类型的音乐,就只能接受哪种类型的音乐。
目前也有很多缺乏音乐素养的媒体人,在对音乐作品的宣扬及导向上,存在一定的误导,靡靡之音、另类音乐让本身欠缺辨别高雅与低俗音乐能力的中职生来说就成了“重灾区”。 中职生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综合素养不高,音乐礼仪素养欠缺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礼乐教育了。也就是说音乐与礼仪是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作用。但是,中职学生大多欠缺基本的礼仪素养,如: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老师讲课未经允许就乱插嘴讲话的,课间使用手机铃声未关闭的......这类现象屡见不鲜,倒置秩序感不强,杂乱无章的课堂现象。处在一个无秩序无规矩的环境中,想要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带来的愉悦感,实施起来是很困难的。
2、音乐教育缺失,音乐背景知识欠缺
欣赏音乐作品,特别是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大多都要求具备音乐以外如:文学、诗词、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例如,《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古典音乐,因为现在听已失去它的“时代感”又可能由于学生对这首曲的背景不熟悉,且对语文学科唐诗部分的功底不深厚,学生也无法理解和感受乐曲给人带来的柔婉质朴的旋律,安宁的情调以及流畅多变的节奏。
3、经典音乐欣赏导入困难,学生热衷于通俗流行音乐
通俗流行音乐歌曲通常都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背景题材的。在中职生的年龄阶段恰属青春期,正是情感处于很情绪化的状态。时而外向,时而优郁,流行歌曲恰巧符合其心理特征,因此,中职生接受流行歌曲是能够使之心灵产生共鸣引发共振的重要因素。中职学生难以接受经典音乐作品欣赏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接受经典名作的基础薄弱,欠缺理解和享受经典音乐作品感受力;第二,受年龄、心理特征及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的影响;第三,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三、提升中职生音乐素养的教学理念
艺术教育里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学生通过在学习音乐课程中,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摸索及创新,找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增强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及鉴赏能力,提高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1、音乐素养的培养关键是学生欣赏习惯及养成教育
第一次的音乐课,笔者都会要求学生把“嘴巴闭上”,把“耳朵张开”,教学的理念上,这就是被称为养成教育。“倾听”习惯的养成,在众多课程当中,音乐课是最有效养成教育的途径。
2、音乐素养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活动育乐”
音乐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让情绪得以调节,得以放松,让心灵得以陶冶,听到动情处,能舞则舞,能泣则泣。情感情绪都能通过音乐作品摄入,得到充分的抒发。“活动育乐”的方式也为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开展多元丰富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活动中对音乐作品时行相互感悟,相互体验,树立信心,体会课程带来的快乐。
3、音乐素养的培养要关注中职生的终身发展
音乐课培养学生对音乐素养的学习,对于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及终生发展路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平台可供学生尽情的展示能力,尽情的释放情感情绪。关注学生能力上的全面发展及终身的发展,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通过对音乐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和职业的生涯中,有更好的表F力及最强的适应力。
四、提升中职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策略
音乐课程的学习,是获得音乐审美及体验的手段,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根本及有效途径。提升音乐课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以下是有关提升的教学效果及有效策略:
1、音乐课教学的前期准备要充分
(1)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升
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及广泛的兴趣爱好及才能。通过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各类艺术活动、表演活动等,加大对教师专业水平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在个人的形象设计上,要有时髦得体的装扮,言谈举止的文明,活泼可亲的笑容,以最新、最美、最优雅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2)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音乐资料库
音乐作品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时代特点进行筛选,其内容包含集国语流行乐、粤语流行乐、欧美流行乐、摇滚、民谣、欧洲古典等元素的音乐作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以对音乐的感知力、领悟力为提升点,为学生建立其适合中职生兴趣的音乐资料库。
2、明确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1)明确音乐课程目标体系
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作品,了解多种音乐的形式;学会分析作品情绪的表达,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终身音乐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教学内容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独特、鲜明并富多元化
教师要避免教学内容滞后的情况出现,要利用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利用学生方言的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内容可加入粤曲、闽语歌曲、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等多元素。教学创设的景境要多样化,可加入乐器拉、弹、奏、唱、跳、诗配乐等形式,广泛的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才能。音乐课堂更是要把握时代性,从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出发,培养学生再创新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在音乐课堂上的自信心。
3、创设良好的听觉环境,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互动,实现“活动育乐”
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视听环境,一个具音响设备、录音设备、投影技术、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为一体及多个麦克风的课室。学生禁止携带手机到课堂。教学方法重点突出的是,如何挑选出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对应的音乐作品,防止一些庸俗的音乐作品在学生中流传。另外,在学生已具备对音乐的理解掌握一定的听辨能力后,还可利用优质的麦克风及音响设备,组织一场卡拉OK比赛,让学生上台演唱歌曲。
4、开展校园音乐文化活动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学习的渴望,做事效率的提升。创办与音乐相关社团,可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施。
第一,学校广播站,兼容音乐、新闻、文学、通知等功能。每天定点播放主题节目,使得成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开设音乐专栏,内容涉及中、外音乐家故事,校内音乐社团的通知及趣事。
第二,校会集体高唱国歌,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渗入;开学典礼的校歌,增加主人翁精神及自豪感;上、下课的铃声设计。让歌声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里。
第三,丰富多元的音乐风格,创办爵士、民谣、摇滚等种类音乐风格的社团,把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及特长的人聚集在一起。
(2)举办各类音乐活动,以学促赛,以赛促学
学校组织各类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以比赛为平台、以提高音乐素养为核心实现“活动育乐”的目标。校园里定期举办音乐嘉年华会、卡拉OK大赛、合唱比赛、配乐诗朗诵、舞蹈大赛、健美操、文艺节等和音乐相关的主题活动及比赛。此类活动及比赛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音乐素养、审美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者系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梁小红.浅谈中职教师音乐素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黄霞.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改革探析[J].广东教育, 2013(6)
[3]闫建军.论音乐欣赏对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J]2016(3)
关键词:音乐课程教学;素质培养;体验式教学;探讨
引言:中学音乐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在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当下创新性的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模式出现在我们的眼中,该模式不仅是一类全新的教学法,而且在其他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并且该教学法的内容十分适合于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以下主要对该模式在中学音乐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学音乐课程的现状及特征
1.较为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中,音乐教学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为音乐课程既不是单纯的审美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该门课程的教学是依托于音乐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为指导方向,旨在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意识的课程教学。依照其教学模式,中学音乐课程的核心是艺术体验,借助学生对音乐产生独有的理解和体会,塑造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觉和体会以及音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基础,形成学生感受音乐而音乐影响学生的“双边关系”,而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升音乐课程的教学效率,保证素质教育的正常施行。
2.音乐课程的课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由于具备较为显著的年龄特点,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意识形态,音乐课程在帮助学生摆正意识形态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但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该类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所有类别的课程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不仅学生对该类课程拥有极低的关注度,就连音乐教师也不怎么看重音乐课程的教学,导致音乐课程无法发挥出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模式的构建
体验式教学主要以学生自我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为出发点,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项目来获得对课程最为直观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并通过分享体会不同个人的理解,进而提升对课程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体验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的课堂中的作用,重视开发和训练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W音乐教材中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音乐课程教学的实质不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其关键在于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例如,通过《命运交响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曲目中强烈的生命力和作者坚强的意志;《义勇军进行曲》则让学生感受到其中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结合音乐课程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音乐课程中的实施可以从下述五个层面进行:
1.核心为课堂教学;
2.通过举办音乐类比赛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3.参加班内或校内的文艺汇演,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4.以聆听为主进行音乐体验的教学实践。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曲《丰收锣鼓》中,教师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哪一种打击乐器写下来,思考:听了这首乐曲,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这是农民丰收的场面,农民有割稻子的,有堆谷子的… …。学生从第一部分的锣鼓中表现的节奏明快、情绪高涨的音乐,感受到气氛的热烈、欢腾。在第二部分中,从吹管乐器奏出富有号召 性的音调到弦乐、笛子演奏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内心喜悦,再到弹拨乐的轻快、跳跃 的旋律,表现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理。第三部分音乐中以明亮的音色、散板的旋律展现美丽的田园景色。第四部分以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表现紧张、急促、激烈的场面。
5.以歌唱和乐器演奏为主进行音乐体验的教学实践。在学习《中国民族打击乐》内容时,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金、革等打击乐,学习戏曲中的锣鼓经。学生听课件中的《冲头》、《急急风》等锣鼓片段,学生在听到猜想情境,教师出视频画面,向学生介绍冲头是戏曲中的开场、 走场、舞蹈动作的锣鼓经,而急急风是用于表现紧张、急促的锣鼓经。教师通过展示锣鼓经节奏,作简要介绍后让学生练习打击乐演奏冲头、急急风。
通过以上五个层面的学习和拓展,让音乐课程教学在效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美学教育熏陶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在与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后,依据教学要求组织和设计教学实践,具体分为下述三步:
1.构建项目,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借此激发学生
对音乐的热爱,教师需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音乐作品点评环节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对作品进行现场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演唱环节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将教室布置成舞台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2.组间组内交流,让不同思维进行碰撞。在体验中认识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也一定
具有共性,在不断的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素养。
3.总结评价。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后由教师
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喜乐;李东.中职教学新尝试:体验式学习.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第三期.
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教师逐增,然而音乐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设备进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以下就是笔者总结的一些不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
(一)束之高阁,不以理睬
由于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仍属于新兴的教学技术手段,仍需要教师的细心学习。部分教师由于对新兴教学技术的不了解,于是产生了畏难情绪,还有部分教师在学习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技巧时缺乏积极性,因而使用技术相对较差,致使多媒体设备被束之高阁,不被理睬。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在课堂上教学,使得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未能得以发挥。
(二)过多依赖,倒置本末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致力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运用各种方法,制作出精美异常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只在一堂课的开头说上一些串联式的问候语,剩下的课堂时间全部用于展示课件。这就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成为课件展示课,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到音乐知识。而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过多依赖,把教学设备作为主体,忽略了学习者本身,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疲于学习,对音乐学习产生疲惫情绪。
(三)制作粗糙,脱离课程
有些教师目标预设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以提高课堂效率,此种目标是合理可行的,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却粗糙应对,讲述甲种原理,却配以乙种音乐,致使课堂内容与课件内容相脱节,与教材内容也产生偏差。如此一来,反倒使得学生无以适从,产生迷茫情绪,不仅不利于教学进度的推进,课堂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二、在音乐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议
(一)调动热情,学习使用
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因而中专院校应当提升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和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对音乐课堂的看法,从而增加音乐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学校也应当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多媒体设备的具体操作。中专院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观摩学习,通过观摩,让本校教师吸取他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长处,避免他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短处,以增加教师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环境,合理操作
音乐课堂是一门别具雅趣的课堂,环境的创设将会使得音乐课堂更具魅力,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合理操作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雅致的音乐环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到音乐的细腻,更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感受到浓厚的音乐气息。但是教师在课件的使用上需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要一味的展示精美制作的课件,播放优美的歌曲,要注意教学的本质。氛围需要教师创设,多媒体也需要教师合理操作。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制作出合理的课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用心制作,丰富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核心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深化教师教学知识,使得学生理解更为容易。因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需要认真制作,不能敷衍了事,在熟悉课本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出与之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使得课件和课程内容相符合。在教学中,辅之以适当的课件,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时更为容易,教师讲解过程也会相对轻松。
三、总结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研究动态,通过实践,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论证了音乐本位意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是2001年7月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音乐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音乐本位意识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之中,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认识的最佳途径。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2.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教学精神内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至少需要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兴趣能力、欣赏能力。面对不同的音乐客体,音乐欣赏的主体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过程,既是一个三种能力递进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愉悦的过程,也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本位意识。
3.器乐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乐器,注意音准和音色,不可把音准、音色不佳的乐器引入课堂。要重视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不宜偏大偏难。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的配合,也可课内外有机结合,以提高器乐教学水平。通过器乐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器乐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精神的。
4.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具备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选择教学用谱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识谱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和唱歌、器乐、欣赏教学的配合,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机械的技能训练,又要适当注意自身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识谱教学应着重培养节奏感、听觉能力、准确歌唱能力、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审美的感知,也有利于找准音乐本位意识。
二、对《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为本”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一)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
从中不难发现,《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相比起《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减少了音乐的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降低了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难度,更加贴近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实际。但是它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音乐的本质认识不够,缺乏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第二、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的美育功能和音乐教育“育人”的本质,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第三、有德育化倾向,把音乐作为实施其他教育的工具,削弱了音乐课程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失去了音乐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淡化了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音乐和育人为本位,突出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人文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音乐课程内容在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与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内容框架的不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的,突出的是音乐学科的特点;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的,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除了将《音乐教学大纲》原有的课程内容整合成感受与鉴赏、表现两个方面之外,还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两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围绕人文音乐主题的学习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感受,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新教材体现了以音乐本位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时刻关注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人文的关系,深刻强调了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
三、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核心理念的音乐自身功能的教育。音乐不再是德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而是回归了它本身,以音乐本身的审美为本位意识的思想深刻反映在音乐课程标准之中。笔者以自身的实践为依据,发现现代中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本位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中突出的显示,并且以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论证了新教材中所体现的音乐本位意识,以实践材料、直接和间接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得出客观结论。
参考文献:
[1]周芳.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乐本位原则”[j].
儿童音乐,2009(8).
[2]李玉芬.立足音乐本位,打造静、净、实、雅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 智慧课堂 歌唱教学
G623.71
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并不是完全专业的来训练学生的歌唱准度以及嗓音的培养等等,而是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
一、把握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突出唱歌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设置是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小学音乐应指导学生基础的音乐知识,培养简单歌唱技巧。但是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很多时候学生们不爱唱歌。这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勇气在课堂中表现自己,或者是学生们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害怕其他同学会笑话自己,但更多的因素还是学生们没有得到专业的指导,不熟悉唱歌的技巧,这样在唱歌的时候很难唱出悦耳的旋律。基于以上几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课程目标,鼓励学生们树立信心,同时在课堂中要教授学生们一些唱歌的技巧,并且在每一节课为学生们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唱歌水平。其次,音乐课程应成为小学生快乐的伊甸园,在这里没有课业的负担。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们学生们唱歌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们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中得到缓解,另外小学生们在唱歌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气质,使学生们在平时会有一种自信的气息。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唱歌,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方法激励学生们唱歌,比如在课堂中进行传递瓶子的比赛,在两分钟内,瓶子传到哪位同学的手中,哪位同学就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一句一句引导学生们唱歌,同时提问学生们在课堂中唱歌,唱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建议,让学生们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自己。或者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设计一种奖励制度,学生们在课堂中表现的比较好的话,教师可以为学生们颁发一些小奖章,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唱歌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中积极展示自己。
二、趣味情景 多元导入课堂
1.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教材的多元化,能够实现听觉、视觉共同呈现的效果。运用多媒体开展小学音乐的歌唱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歌唱的声音,同时结合画面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歌唱的情境。同时多媒体这种多感官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学生才能更加有兴趣的投入到音乐歌唱的学习中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椭教师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参与到歌唱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妙语激情,以情感人
“言为心声,音为心语。”美妙的语言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从而来提升自身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声音的魅力,一方面是要利用自身教学语言的魅力来提升教学质量。自身教学语言的魅力就需要教师能够灵活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的教育的对象,不同的教学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这样才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用自身的教学语言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歌唱的学习中。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这种语言的魅力,教师在进行音乐歌唱教学教材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比如合适的流行音乐。这样学生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就会提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这样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来有效的提升自身歌唱教学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三、鼓励自主练习 提升歌唱技能
1.情感体验
专业的音乐歌唱学习是非常复杂并且有难度的,但是对于小学生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并不完全需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歌唱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某首歌,再高一些的要求是帮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歌唱的技巧,从而在学习其他歌曲的演唱的时候,能够将学习到的歌唱技巧进行运用,从而来降低学习新歌曲的难度。因此教师在音乐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听唱和模仿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进行正确的歌唱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再一步步的对学生的歌唱进行针对性的改正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歌唱的状态和特点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一步步的掌握一定的技巧,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歌曲。
2.技能操作
对于歌唱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有难度的并不是一堂课两堂课的学习就能完成的,并且也需要很多的实践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歌唱的技巧。但是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大多是通过一些教师的示范和文字资料来开展的,对掌握歌唱技能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再加上小学生自身的歌唱条件也是参差不齐的,并且小学生自身的技巧掌握理解能力也是有效的,这就会导致小学生出现错误发声歌唱。因此,发声歌唱练习时,学生应多动脑子,少用嗓子,在遇到困难时可求助于老师或进行一些辅学习。如:模仿同自己相近的歌唱声音或观摩一些优秀歌唱家的演唱。
四、结束语
小学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并不像专业的音乐学习那样需要提升学习者的唱歌的准确度,对歌曲的把握度等等,小学课堂的歌唱教学更多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素质。因此在小学课堂歌唱教学开展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进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并且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来找到学生歌唱的难度和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技术来提升课堂的质量,并且要多运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作为教材开展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小学音乐课中歌唱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72)
[2]邓萍.浅谈小学歌唱教学的优化[J].音乐时空,2011(12).
近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趋向于将音乐教育尽可能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 利用音乐对人潜移默化、浸染式的影响来提升音乐教育在个人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音乐中蕴涵的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灵, 每聆听一次,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一次, 增加一次记忆与联想。” [1]可见, 音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之一, 既能将通识教育真正有所承载, 也能使大学生沉浸于通识教育的氛围之中, 本文将对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院校除外)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及落实路径进行分析。
一、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学界普遍认为, 通识教育发源于美国, 它的原词“general education”, 又被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2]事实上,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 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曾指出: 中国之教育在于养成娴于经典之文化人, 而不是训练专才或激励英雄性格。[3]北京大学老校长先生曾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谢希德也倡导大学生要全面发展, 着眼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关于通识教育的具体理念, 梅贻琦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指出:“通识, 一般生活之准备也”;“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4]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前辈对于大学生通识教育都曾提出很好的见识与倡导, 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和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直困难重重, 直到今天,“通识教育”重新提上教育日程。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奉行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识”教育, 注重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但在产业化日益升级, 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否则就可能丧失再学习的能力, 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 高等教育不仅要着眼于传授系统性、完整性的专业知识, 还应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素养。整体而言,“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实现人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因此, 高校理应树立并坚持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注重实施通识教育。
二、音乐课程教学的通识教育价值
音乐教育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实现情感交流的功能, 同时也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审美价值
人们之所以需要音乐这种精神食粮, 缘于它的愉悦性能够给人以享受, 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和美感。目前,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其中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开设较为广泛的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而亲身体验音乐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育人的成效远远胜过单调、乏味的音乐知识灌输; 让学生通过鉴赏音乐来理解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所产生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远远胜过对音乐元素的单纯讲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艺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以音乐为媒介交流审美信息, 令其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讲, 音乐课程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提高审美素养, 使学生通过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这才是音乐课程的理想目标。
2. 创造性发展价值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例如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 研究音乐对于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学校核心课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6]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 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作曲、表演和欣赏三度创作的过程, 学生的表演或欣赏也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是创造性表现的组成部分。同时, 音乐由于其艺术性和语义性, 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且音乐的情感特征,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发掘其内在的创新能力。
3. 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 这种表现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大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 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咨询培训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澳音乐教育试验项目”, 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了音乐的表现价值, 结果证明, 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增强了勇气、自信心、特别是对音乐的兴趣。[7]此外,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 大量音乐活动都是群体行为, 必须以音乐为纽带相互配合。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也通常以集体活动方式进行, 需要学生树立群体观念, 以音乐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这种社会交往价值也正是音乐课程的通识教育价值之一。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
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进而推进通识教育, 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与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从而使之获得审美体验。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在课程设置方面, 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效应, 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观, 树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创生新知的能力。[8]在音乐教学任务和内容方面, 应当尽量实现开放、灵活的内容体系, 尊重学生音乐爱好的多样性, 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指向。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加强知识沟通与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参与性, 促进教学相长。
2. 以培养音乐兴趣为教学基础
学校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 让学习者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是启发学生、提高素养的重要关注点。在音乐素养教育中,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应当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活动, 还要注重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等等。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先导, 让学生们带着浓郁的兴趣实现良好的音乐体验, 并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 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让音乐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心灵体验。
3.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按照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 大学音乐教育应当着重突出艺术审美等特点, 将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的教学和相应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结合起来, 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识。[9]笔者认为, 音乐课程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审美价值, 就大可不必向学生灌输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知识, 而应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 尤应通过因需设课让选择性学习成为现实,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领悟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升华与内化。升华就是要对学生思想有所滋润, 有所熏染, 有所感化; 内化就是使人文精神成为学生的观念、情怀、态度和素养。只有这样的音乐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其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摈弃以科学实践的方式授受音乐的做法, 使音乐课程回归艺术实践的本质,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作品, 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 尽力开阔其音乐视野, 使其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产生强烈共鸣, 进而学会体验和享受音乐之美, 发展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突出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譬如对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音乐感受是指音乐作品对学习者的一种情绪和情感的激活、唤醒、生成与转换, 即由对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联想、想象、记忆、思维与感动等。感受需要个体的个性化领悟, 也就是将学习者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与作品发生关联, 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而音乐体验则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参与、亲历音乐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体验者亲身经历的, 有真切体会的, 并从中获得乐趣。学生正是在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中逐步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 音乐教学应当还原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强调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性。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探索
在教育技术特别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音乐素质教育应积极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优化课程设置, 将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与音乐体验等音乐教学的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利用率。
1. 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音乐课程
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应用形式就是课程整合, 这也是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将引发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与模式的深刻变革。[11]
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普遍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 多是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工具和方法, 借助软件、教学课件进行专题学习或专项技能训练, 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这种方式必然是以音乐知识、问题或资源为中心, 而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整合形式还处于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 但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出现在音乐课堂上, 已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涉及面也更广, 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12]。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应当在此基础上,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音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音乐课程体系中, 使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完成音乐课程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互动系统, 依托网络资源库开发出系统的音乐课程体系, 最终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机地组织音乐课程的信息网络。
2. 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改革
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立足于网络环境下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试图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建立开放、有序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提高音乐校本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这些改革实践主要是利用音乐学习资料库系统、教学系统和互动系统的关联, 将音乐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及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等资料进行整合, 丰富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创作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 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效率。
3. 融合跨学科内容,落实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音乐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音乐素养课程应当不断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知识的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 通过不同领域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音乐素养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 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实现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学科领域知识的完美结合。
4. 全方位调整音乐素质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