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方式
所谓的现代农业指的就是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全面的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企业化和专业化,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的结构发生很大程度的转变,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谓的物理农业指的就是通过声、光、热、辐射、磁等物理知识或者是物理信息等技术和方法,并将其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等目的,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生态环境的退化,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化,这是一种无污染、高效、清洁的现代农业模式。现代物理农业的发展主要依据的农业物理学,农业物理学的完善和发展给现代物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现代物理农业模式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收益的最大化。物理农业是一种具有高技术、高知识的发展模式,而这正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将各种物理知识和物理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高速度发展。
二、现代物理农业模式的应用
现代物理农业模式的发展,主要将物理农业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将物理因素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和将物理技术应用到农业生a过程中。
2.1.物理因素的应用
通过声、光、热、辐射、磁等物理因素或者是物理信息等方式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质,或者是对农产品的储藏时间以及储藏环境进行调节,起到延长农产品保鲜期的作用。
例如通过对植物施加一定的声波,使植物的生理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振,从而提高植物细胞内电子流的运动速度,加快营养元素的传输和转化,增强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和光合作用的强度,加快植物根、茎、叶的生长,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由于物理声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蛋白质、糖等有机物的合成速度,这样也能够提高植物的品质;由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传输速度和转化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这样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从而实现植物的早熟;同时,部分敏感的害虫遇到声波,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害虫的不能繁殖或者是主动离开,这样就能起到祛除敏感害虫的效果;通过激光对种子进行照射,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种子的休眠期,从而大大缩短种子的休眠时间,提高出苗率。并且激光照射种子也会造成种子内部的DNA基因突变,这对于培养新品种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静电场的方式对不同活力的种子进行分级,由于活力不同的种子在静电场中存在取向场强的差异,一般活力低的种子早取向,活力高的种子晚取向,这样就能优选出活力高的种子;还可以将种子放在磁场中进行处理,由于磁处理的方式对于种子造成的损害程度低、操作快速、简便,在种子的诱变育种、杀菌保鲜和促进增长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2.2.物理技术的应用
通过声、光、热、辐射、磁等物理技术,将其作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进行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通过波普、质谱、光谱、生物显微等现代化的物理技术对农作物进行评价和鉴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例如,在农产品的储藏过程中一般会进行储粮害虫的检测,传统的检测方式是通过人工抽样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检测方式不仅费时费力,结果也不准确,不能准确推断出害虫发生的趋势以及虫害爆发的准确时间,通过声检测技术对仓储害虫进行检测,由于害虫在进行吃食的过程中,会发出一定的频率,通过声检测技术能够得到一定的参数,并且该参数直接关系到害虫的数量,这对于推断害虫的数量以及谷物的受损程度有直接的帮助;在研究农业肥料是如何进行转化、固定和损失情况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由于同位素示踪技术主要利用的物理学原理是中子活化,通过将考察元素的中子进行活化,能够分析肥料、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并且还可以实现多种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位置分析、深度分析和结构分析等等,这样就能清楚地研究出肥料是怎样作用于植物的内部,从而起到一种的生理作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大面积的农田进行喷药、施肥、灌溉、耕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也保护了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物理农业模式已经成为国家公认的安全生产方式,并且由于相关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纳入,使得物理农业发展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好时机,因此,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将物理技术和物理知识更加深入地应用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维范.基于温室植物病虫害的现代物理农业防治技术与设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2]胡伟.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一、一个经营效益考核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管理方法的考核体系。农村的存贷具有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核体系有利于发挥商业银行在农村特殊地域和特殊产业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收购中更能体现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的贷款比重,才能促进农产品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促进农产品的流动,而对农产品收购的贷款比重的增强实际上更加考核了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农产品收购贷款只是其中考评的一种,建立农村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拓展新型产业化重点客户、对不良用户进行加息罚息的措施等都是经营效益和管理方法的考评。
二、一个业务推广方案
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是属于新兴的金融机构,既是中小商业银行,又是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农村商务银行的业务功能总体来讲不是太多,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要设计农村商务银行的业务推广方案。也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逐渐增加一些业务功能。这些功能要突破汇兑业务的局限,努力开拓发展农村个人的金融业务、中间业务、理财投资业务以及诸如金融保险等近年来时兴的商业银行业务。总之要把农村商业银行这些功能尽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每个相关业务要进行细化,形成一个合理总体的业务方案。
三、进行企业化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依然保持者计划经济的痕迹,也就是很多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在商务功能、银行管理上没能体现商业银行的性质。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纷纷改制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因此也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在业务流程要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要实行企业化的改造。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也要实行企业化的招人、用人、管人机制,也就是一定要做到适岗适才,把那些精通银行业务、具有管理能力、道德素质高的人才聘选进农村商业银行里去。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管选择是首先要以银行的业务能力为主,要对高管进行合理配置与管理,总之不管是在业务流程还是在人才选拔上都要实行企业化的管理。
四、一个统一的监管体系
随着十几年来制度的不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在促进支持“三农”方面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己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健运行对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虽然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比起城市来要小一些,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贷款业务迅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逐步加大,因此为了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要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就要积极发挥银行的内部审计和内控机制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风险进行终于基本的防控,及时了解银行业务的各种情况,从而有步骤的实现农村商业的经营目标。内部审计和内控机制也是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管和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从事的具体业务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总之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语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3]鲁阳,冯成骁,杨喆剑.“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2.
【关键词】农业机械产业模块化技术成本
美国的IBM公司首先应用了模块化的技术,开创了模块化时代,继而模块化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模块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尤其是在农业机械中,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产业中的模块化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讨论,预测了模块化在农业机械产业中的使用前途。
一、模块化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含义
模块化是指可以独立的半自律的子系统。模块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和模块化的生产制造。模块化可以划分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就会形成模块的设计标准,这样的模块通过一系列的集成后能够组装成完整的产品。依据模块化设计的要求,对生产制造系统进行配置以及布局,模块制造完后,组装成成品,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制造模块化的过程。组织上的模块化外包就是供应商参与到制造商对模块化设计中来,按照农机产品模块化设计的要求,独自的完成模块化的内部的设计,设计的模块要达到制造商的要求。然后采购各零配件,以此来达到模块化的制造以及组装,并配送给制造商。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农业机械的模块化可由一个独立的企业完成,而组织的模块化就需要许多的不同企业通过合理的分工来一起完成。
二、模块化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效果
1.模块化在农业机械的设计、质量以及成本中的应用效果
目前农业产品以及零件的设计存在着重复的现象,这样样就增加了农机的研发周期,对于技术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此外,一些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单机的利用工率低、附加值也不高、技术性能较差,这些农业机械的整体安全性差、制造的质量低。
模块化的设计能够减少结构的复杂程度,使农机研发的过程减少,还可以增加研发过程的成功率,耗时减少。模块化具备产业的经济性和网络的经济性,在农业机械的改进和开发过程中,采用已有的模块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设计,这样就会减少时间和费用。模块化能够很大程度的缩短开发的周期、减少研发的费、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产品的质量。同时可以降低成本,对于开发中高端农机产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模块化可以满足农业机械的多样性、个性化
目前的农业机械的品种少,类型业非常的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这样就使得农户的购买意愿不高,严重的障碍了农业机械的普及。
产品化的生产具有品种的类型多、结构的复杂程度高以及专业性强的特点,这就是把产品的共性以及个性的不同部分区别开,将共性部分的零件进行批量制造,在个性部分的时候,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制造以及成品的装配,这样就会缩短周期,提高制造效率。
以产业化的制造价格低廉,提供小批量、专业化、丰富化、个性化的农业机械就可以达到不同农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开发新的市场,使农业机械的普及率更加的广泛,提高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效果。
3.目前农业机械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状况包括的产业现状
我国的产业现状大多数的农用器具,至今还停留在国外20世纪八十年代的阶段,也就是说宏观看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相当落伍,创新能力薄弱也不够积极,高技术农用设施还要依靠进口。
模块化的作用效果:农机产品构造要采取模块化,因为此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事后的选择,所以说模块化绝对是农用时的优先选择。不同地方的模块连结综合使用能让系统产生全新的改变,从而制造出新的体系。完成创造超前化,彻底除去旧的机械运作,模块化的隐蔽技能躲避在黑箱里,也就是允许不确定性的现存,而且具备相对的适应性。比如,在农机产品买卖场地,买主的需求理念随着时代的再进步也有所改变,农业机械上也就要求更高。从而看出农业机械市场需求变化和技能在发展上又上了一台阶,但某个地方还需改进时,可以对相关的某个部位模块采取改进策划,而且可以在复古的老产品,使用新模块取代旧模块的方法。所以一个模块是可以远离整个产品,能采取自行完善的。当然此状况的产生也引发了模块供应商间的激烈竞争,不过这倒是加快了市场模块的改进技术,而且还能直接使用经过专业人员研究后的农业机械。每个独立模块的日趋前进,加快了农机产品引进新技能的速度,也促进了产品的全面发展,比如进行智能芯片的装配,智能化农机产品,芯片的硬件和软件升级后,局部可以调换成智能防控模块,要尽早的提升农机,智能化,操作技术,不可以忽视整个农机设施。
模块化的发展前景:利用农机产品需要进行某个部位的改进,就是尽早的抓住全新技术从而加以使用,完成更新换代的理念,实现农用机械的超前发展。热卖中的农机机械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水平。供应商之间有力竞争使模块设计又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加快农业技能结构整合,与企业竞争力有密切的联系。产业实际状况分析:据统计,当今本国有机械制造企业8000多家,相关作业人员41万人,可是80~90%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还不到500万元,而且中档机械产品和低档农业机械产品,成构造过多的状况,生产集中度慢,企业缺少创新观念,市场竞争意识、管理不严密、设施工艺相当落后、规模太小、效益不好、乱竞争、导致了产业内部恶性循环的形成,各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模块化理论与实际操作技术水平,使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采取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可使产业实际出现的问题和当前产业困难得到解决,所以要求全面发展有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业,进行农产品的跨越式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庶萍,郝春晖.大批量定制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2005(2) : 39-42.
[2]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 2006(6)17-18.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自主学习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6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search of graduat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el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 proposed in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the realiz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ability,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utonomous learning; college education
自主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研究领域比较热点的研究内容,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对于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学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竞争和国家竞争对大学生的要求。面对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自主学习不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帮助,而且是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完善自我性格和人格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创新形式下的高级学习,学生有意识的通过自身调节来明确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改善知识结构,最终成长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当然,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自主学习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不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是不行的,尽管有种种认知和形式上的障碍,同时人们的意识还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当然传统教学模式也有其优势,我们进行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是要立足于现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吸收先进教学理念,为我所用。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对农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自主学习模式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来控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通过自学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而是强调必须以学生本人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以我为主,激发潜能,是与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自学,它是更大的一个教育范畴。
它可以分为三点:一是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预先规划和安排,做好总体设计;二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做自己学习的主考官;三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调整和完善,不断通过学习实践来改进自己的学习。针对不同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也不可能一致。
Zimmerman对自主学习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出自主学习应具有的三个特征:(1)强调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自我指导和自我计划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2)强调自主学习是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学习方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进行学习,并且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不断反复调节自己的学习路径;(3)强调自主学习者应该明确如何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学习实践做出正确的反应。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学精神,能够运用比较科学的学习技术和方法,及时准确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解决困难,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②
大学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考试方式的导向作用对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本科教学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知识型课程,通过探讨以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③
2 自主学习理论在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产生、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直接面向生产和技术实践。因此需要我们非常重视专业培养当中的实验和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地完成与电子信息设备系统的生产、设计、开发、集成和运营有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农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直接面向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创新实践的前沿工作,特别是对电子信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围绕安全可靠、整合先进的信息化理念、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与一般工科院校有明显的区别。
随着自主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兴起,很多研究者发现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完善健全人格,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心理。本项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大学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研究。自主学习模式的特征主要有内容的开放性、学生的平等性和过程的自监督性等。该模式下的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呈现出明显的自我导向特征,要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首先必须建立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自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减少对学生们的干预,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监督者、辅助者和引导者,相信学生。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进行学习的大学生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更好的学习效果。本项目研究结果结果可以为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3 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前,必须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否则就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浪费时间和精力,反而还一无所获。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在自主学习前确定和规划好选题,明确教学目的,规划教学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有教育性,能让同学们知道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寓教于乐,让同学们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主动进行学习的欲望,达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之所以和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育不同,在于它主要是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个人的教学计划,在老师的辅助帮助下,主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和实践,一定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完成教学计划,不能还象过去那样过分依赖于老师,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实现学习的目的。
三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自控性。所谓自控性,实际上就是学生们自己控制自己进行相关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学生的自控性认识不足, 所以老师既是课堂的讲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还是课堂的秩序维护者。所以,学生们只能日复一日地被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一定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但是也不能包办代替,一定要取得平衡,关键是针对学生特点,预测在某个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应随时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根据典型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内容,依靠学生发挥自控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精神,但是也要估计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因为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谆谆善诱,步步深入。一定不要拔苗助长,或者撒手不管,否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折心理和畏难情绪,进而影响自主学习的进行。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做思想工作,善于引导,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在学习实践中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内容一定要由简入难,学习内容不要过多,要渐入佳境,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统一,使课堂教学将学习、实验和实践融为一体,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4 对未来教育教学的思考
要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论,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课堂教学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使大学生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思路的转变。使大学生培养起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优良的学习品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实现自身价值。在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教学经验,要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纠正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沟通能力去解决自主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实现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则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关键词】村镇银行 盈利模式 保险信贷模式
自2006年底开始,,中国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并决定最初在四川、内蒙古等六省(区)进行试点。自此,村镇银行开始走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脚步不断深入进行各种业务的开展。
村镇银行,顾名思义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农民和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在中国,村镇银行的成立,必须经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自然人活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出资成立。
村镇银行有许多种盈利模式,但是由于存在融资能力较差、存贷比过高、信用风险较大等缺陷,不能仅仅利用传统盈利模式即以利息收入为最重要支撑,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探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成本并有效地提高银行的营业收入。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这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开展与保险公司的银保协同机制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近年来,广东、浙江、山东、新疆等地对各种“农业保险+ 信贷”模式进行实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负担较大和农业“贷款难”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促进了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以及农村金融三方面的共同良好发展。
一、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就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两大金融行业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并可以共同发展而进行资源共享,在业务上进行创新合作以谋求各自的利益。
银保合作从狭义上讲,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这一渠道来进行保险产品销售、保险费用代收、保险金代付等银行保险类业务。对银行而言,就是借助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从中获取手续费的一种特殊中间业务行为;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保险营销中环节上的一种类中间业务。
而从广义上讲,却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互相购买对方的股份,并通过该方式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相互融合从而谋求共同的发展。双方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开辟崭新的领域来扩大经营范围,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对于所要讨论的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保险信贷业务,目前仍处在狭义的银保合作阶段。双方只是通过互相的业务,尤其是村镇银行对保险公司的中间业务来谋求共同利益,并未上升到银行与保险机构互相购买股份的层次。
就目前中国的银保合作状况来看,寿险方面与银行的合作发展良好,而财险方面则稍为薄弱。产险公司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职能部门提供保险资源由产险公司业务人员上门办理业务和销售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合作的方式,合作内容有企业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汽车抵押贷款保险、个人住房抵押和按揭贷款保险、安居综合保险、金锁安居家财保险等;因受保险资源限制业务较少,还未能成为产险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销售渠道之一。
二、村镇银行信贷保险模式的盈利点分析
对广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优惠信贷利率”模式,浙江的“新型农业综合保险+信贷+政府扶持” 模式,山东的“农户贷款+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模式,新疆的“保险+信贷+政府补贴” 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采用信贷保险模式的关键是银行与保险业务的协同,通过这种协同达到共赢。这种共赢对村镇银行体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的盈利增长:一方面,降低了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风险成本,信贷成本是影响银行业绩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最大,而信用风险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风险成本最高。
村镇银行的资本构成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未分配利润,而较少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本。村镇银行往往以提高自己的经营程度来显示其安全性。
《新巴塞尔协议》规定: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应对市场风险所需资本+12.5*应对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00%≥8%
由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就可以得出银行安全性高的业务链:信贷风险下降=>信用风险下降=>资本充足率增加=>银行安全性高。
村镇银行信誉不高,业务有限,负债缺乏弹性,为应付顾客提存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流动资产而使资产盈利率降低。同时还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补偿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使资本成本曲线远离原点,不仅使最佳资本需要量很大,而且资本成本很高。
由此:信贷风险下降=>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减少=>最佳资本需要量减少,资本成本降低。
呆账准备金是弥补贷款损失的价值准备。“信贷+保险”模式中,保险补偿了一部分贷款损失,使银行的预期贷款损失减少,也可以减少呆账准备金的数量。
银行通过收取手续费用,能够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盈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开业村镇银行800家,中西部地区机构占比61.2%。资产总额为4343亿元,贷款余额为2330亿元,其中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占84%[1]。然而在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盈利能力却呈现两极分化和地域分化的趋势,从总体看真正实现稳定盈利的还是小部分,大部分仍然在盈亏平衡波动,同时在数量占比较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总体盈利能力较弱,实现稳定盈利的村镇银行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2]。当前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亟待提升。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分析
村镇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金融机构,其盈利性是在安全性与流动性基础上的最终要求,同时盈利能力的大小也最终决定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对村镇银行总体盈利的衡量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其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银行业普遍采用的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资产收益率,净利差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非利息收入占比等。
(一)与银行同业平均的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比较,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以江西为例,2012年,我国银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为1%,而在江西辖内村镇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仅为0.5%-0.7%,同时行业平均净利差率为2.6%,而江西辖内村镇银行净利差率为2.2%。由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等原因,在净资产收益率、非利息收入占比等核心指标上中西部村镇银行均低于行业平均值。但是处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二)与同地区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对象主要是农信社和邮储行。由于市场后入和公众认知不足与政策扶持力度小,村镇银行发展受到限制,吸收居民存款缓慢、依赖资本投入,5%的营业税率高于农信社的3%,结算渠道与涉农贴息未得到政策支持等,因此村镇银行的成本费用等支出性指标要比同地区农村金融机构高,但是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其他银行分支机构表现出来充分的灵活性却要大的多,创新中小微及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形成了小微金融战略的有效延伸,扩大了其在县域、村镇的市场份额。
(三)当前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外部环境和政策制约严重。中西部村镇银行大多处于发展中的县乡,金融需求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盈利空间狭窄。村镇银行吸储较慢信贷结构单一,同时信用体系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对村镇银行的帮扶政策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并未具体落实,削弱了村镇银行竞争力。
国家应放宽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结构及股本的限制,鼓励多种资本参与[3],活跃农村金融,强化村镇银行与地方政府联系,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落实补贴支农业务政策,提高村镇银行竞争优势。
2.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亟待加强。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资本单薄,公众对其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信心不足,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民对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更高。村镇银行内部治理没有统一的制度要求,同时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信贷风险控制不足。
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制定统一的村镇银行内部治理控制要求,同时加强监管,建立市场推出与风险保障体系,村镇银行自身应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与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岗位监督与员工职业素养要求。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当前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一)当前盈利模式分析。当前村镇银行由于所处环境与自身条件限制,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净利息收入,业务模式主要是零售银行业务为主,其中零售银行业务当中涉农存贷款占到62.5%。而在东部地区的村镇银行以及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成功的村镇银行中,其盈利模式中批发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混业经营业务呈现多元化趋势,中西部的489家村镇银行中的90%主要以零售业务为主,而在东部的311家村镇银行中这一比例不到50%。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导致盈利稳定性较差,业绩波动大。
同时村镇银行在区域金融的竞争中不能有效联合资本,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过于重视资本的逐利性,盲目追求扩张,盈利模式的一味求大而没有保障其合理性与流动性。
(二)当前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业务结构单一化制约着村镇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获利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其抗风险能力与资产收益。在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尤其是村镇银行所处的县级城市金融需求日益增大,村镇银行却不能因需定求,导致发展陷入困境。
村镇银行应平衡业务结构,合理配置资本,将业务面向区域金融的需求,面向中西部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同时挖掘涉农潜在业务,优化业务流程,开发适应三农发展的金融产品,保障盈利模式质和量同步提升。
2.盈利模式僵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前村镇银行存款主要由资本投入组成,加之公众了解不够,吸收居民和企业存款滞后,导致流动性下降,资产管理水平下降,同时面对区域内同业竞争缺乏有效应对,不能扩大盈利空间。
村镇银行应积极与区域内国有资产、大型企业合作,互相注资参股,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与地方政府协作[4],提高公众认可度,创新信贷方式,推广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12年报,2012.
[2]赵冬青,王树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0.
收入可以来自直接客户;也可以对直接客户免费,由第三方出钱;也可以同时向直接客户和第三方收钱。成本可以企业自己出,也可以由第三方出,也可和第三方一起出,或者是可变成本为零。把这些选项组合起来,就有12种盈利模式。但是,不论数量多么复杂,盈利模式都有其规律可循,也都有先决条件。 从固定、剩余到分成
创立于2000年的嘉兰图有着国内最大的工业设计师团队,但是在设计项目的收费上,仍然采取固定收费的盈利模式:每个设计项目按照工作量、难度不同,收取几十万至上百万元的设计费。
由于采取固定收费,面向市场的失败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设计师避免了风险;但另一方面,设计费成为客户的成本支出,客户则要压低成本。单一的定价模式使得工业设计市场竞争激烈,设计费一降再降,环境恶化。2009年,嘉兰图在它的新产品――老年手机上尝试了新的定价模式,初战告捷,一举跳出了恶劣的项目价格竞争。
嘉兰图是怎么做到的呢?它采用的是先设计出老年手机,申请专利,然后把设计授权给需要它的客户,再根据客户的生产量收取授权费用。这样,嘉兰图就和客户共同承担了设计失败的风险。设计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客户支付的价格也有了可靠的计量。
那么,嘉兰图怎么能保证客户会告诉它准确的生产量呢?很简单,嘉兰图和客户有协议,老年手机某个关键生产元件必须通过嘉兰图来联系采购,因此嘉兰图能够可靠地掌握其生产量。通过老年手机这一个项目,嘉兰图当年就收到近1000万元的授权收入,相对原来几十万到百万元的项目收入增加了十倍甚至更多。
嘉兰图的案例中,涉及固定、剩余、分成等三种盈利模式。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如何划分合作的产出,基本都可以包括在这三种盈利模式当中。
原有盈利模式下,嘉兰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价位,获得固定收益,与设计案为厂商所带来的收益多寡无关;采用其设计的厂商则赚取产品销售的剩余收益,除了支付给嘉兰图的设计费,设计案所带来收益的剩余部分都归厂商所有。换言之,嘉兰图获得固定收益,而厂商获得剩余收益。
一般来说,获得剩余部分的利益相关者会尽自身最大的力量来增加交易价值,而获得固定的一方则有可能只贡献一部分力量。在固定模式下,嘉兰图只收一次固定的项目费,产品能够销售多少与它的收益并无关联;而采取分成模式后,嘉兰图要获得后期的一系列授权费,就需要产品热销,产品越是热销,嘉兰图的收益越大。这两种不同的盈利模式,显然对嘉兰图的激励力度是不同的。 把盈利模式引入企业内部
对很多企业而言,内部存在多个活动环节和多个部门,它们之间如何设计彼此间的盈利模式也很重要。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了内部部门间交易的盈利模式。
传统内部盈利模式下,企业部门间交易时,一般采取固定的方式。比如,生产部门将产品交给销售部门销售,建立内部销售价,销售部门销售给客户时,在内部销售价之上的部分即为销售部门的毛利润。即生产部门获得固定收益,而销售部门获得剩余收益。这种模式下,假定销售的决定性贡献来自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仅仅是配合销售部门而已。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改变了这种模式,采取让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分成的模式。具体的操作是:生产部门把产品交给销售部门销售,销售部门为产品定价,其售价的一定比例即为销售部门的佣金。如果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为70元,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商定的销售佣金比例是10%,最后销售部门确定售价为100元,则销售部门获得佣金10元,生产部门获得利润为20元(100-100×10%-70=20)。这种模式下,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均获得分成收益,共创价值,共担风险。
换言之,销售定价是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共同定价的:佣金比例由两个部门内部商定,间接决定销售定价;最终定价由更了解市场的销售部门决定。这两个部门可以形成很好的互动:如果产品销售不好,那么两个部门都会受到直接影响,会迫使两个部门坐下来一起讨论应对方案。即使是离市场稍微远一点的生产部门,也可以时刻掌握市场的波动。而在传统内部盈利模式下,生产部门只获得固定的价格,对市场的反应是滞后的。对于京瓷这种客户相对稳定、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导向的企业而言,这种及时响应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这种市场响应,充分拉动各个部门一起为企业创造价值,京瓷还设计了另外两招:
第一,打通外部市场。即如果外面供应市场比内部质量更优、成本更低的话,可以向外面供应市场采购;同理,如果外面销售市场比内部条件更好、售价更高的话,可以向外部销售市场销售。
第二,单位时间核算。由于各个阿米巴都可以清晰地计算收入和成本,通过进一步地核算到单位时间,每日公布核算结果,从而可以评判和调整内部各个不同阿米巴之间的竞争力,也使各个阿米巴都能时刻感受到内部相互竞争的压力、彼此激励的动力。 降低盈利的风险
交易可分成搜寻、讨价还价和执行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产生了交易成本。相对而言,获得剩余或者分成的利益相关者更有动力监督获得固定的一方是否尽力最大化交易价值,而这一监督的过程,就是获取和完善信息的过程。如果获取和完善信息的成本较小,比如获取固定的利益相关者同质化高,投入产出易于确定,那么采用交易前订立契约或者交易后有效监督的方法就能最小化交易成本。
以农业为例,在企业拥有充分资源,而农户供过于求时,每个农户为了得到这份工作都会努力耕作,其产出易于计量,此时采用工资制契约可以降低讨价还价和执行的交易成本,为最小化成本的方式。
企业拥有的资源,比如土地极其广阔时,监督成本就会上升。对于种植高手来说,拿固定的工资不利于激励其生产,同时又给了不认真种植者搭便车的机会。当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监督成本甚至超过交易价值时,企业就会转向分成契约方式或者租赁制契约,以减小讨价还价和执行的成本。例如,租赁制契约让种植高手获得剩余收益,不但有利于鼓励最大化交易价值,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
在逛一个综合商场的时候你一定会有以下经验,有的消费在柜台结算,有的消费则在收银台结算。因为商场与商户的盈利模式有三种:固定、剩余和分成。
首先是固定,即固定租金专柜,一般在柜台结算。商户在缴纳了固定的租金费用后,自负盈亏,商场并不需要了解其销售情况,因此监督成本很低。这类商户对商场的依赖性也并不是很强,获得剩余能更好激励其提升经营水平来吸引消费者,间接提升未来的租金水平,如商场中的餐饮店。
其次是剩余,即自营销售业务,则商场相当于零售商,从商户处购买产品后,再卖给消费者,赚取价差。这种往往是消费者需求较稳定的产品,商场通过长期合作稳定了进货价格,通过投入人员和管理获得这部分销售利润。
第三种是合作销售专柜业务,一般在收银台结算。销售人员开单,客户到收银台缴费,销售情况向商场和商户公开,作为销售分成的依据,这一监督成本并不高。此外,商户对商场的聚集效应依赖性较强,但是这一效应难以计量成固定租金,因此采用分成的方式。这种分成本身也有分摊成本、风险的考虑因素。
想要有交易价值,利益相关者必须进行投入,而其产出却是不一定的,这就是交易风险。比如之前讲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工资制契约方式,监督农民的监督成员很有可能和农户勾结起来欺骗企业,这就是一种风险。 三驾马车可变组合
一个企业往往要和多方进行合作,不同合作方的性质也各不相同,因此很少有企业只采用单一的定价方式,而往往是多种定价方式的组合与变形。
比如变动的固定收益。例如万达这样的商业地产商,在商圈培育阶段,地产商收取的租金较低,但随着广告的投入和品牌的彰显,地产商会逐渐提高租金。虽然此时商业地产商仍然只收取固定的租金,但是实际上已经从租金数额上分享了商圈繁荣的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业地产商会在广告上进行巨大投入,又邀请人气明星来商场做宣传活动的原因。
比如保底的分成。例如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公司星灿制作,它与浙江电视台约定,如果收视率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则星灿制作把没有达到该收视率的损失赔给浙江电视台,如果收视率超过该标准,则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
比如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设计不同的定价。比如天虹商场针对固定租金专柜、自营销售和合作销售专柜分别收取固定、剩余和分成。
比如对同一利益相关者进行不同定价的叠加。深圳农产品交易市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深圳农产品交易市场,一级批发商(连接供应方)销售农产品给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连接需求方)销售农产品给其他客户。
【关键词】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数据库产业化
一、农业期刊与三次售卖理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相应地,农业期刊在发展新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我国期刊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工作条例》给出的定义可知,农业期刊是指提供大农业服务的“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产、水利、农电、农机、农产品加工、农村金融、乡镇企业、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工程等科技类、社科类、人文类期刊”,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
我国农业期刊的传统盈利点集中在发行经营和广告经营两大块,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且严重依赖广告。这一盈利模式不利于农业期刊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期刊业开始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商业模式,即盛行于国际期刊业的“三次售卖理论”。传媒经济学认为,媒介产品在经营过程中包括三次售卖。第一次出售的是媒体的物质产品,以受众为消费对象;第二次售卖是指卖受众的注意力,以广告主为消费对象;第三次售卖既面向普通受众又面向广告主,出售的是媒体的品牌资源,利用这一无形资产来发展衍生产品。于农业期刊而言,“三次售卖”即卖内容、卖读者、卖品牌。
二、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形式
1、数据库和网站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期刊大部分以电子版形式加入了网络数据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农业期刊1291种。截至2015年7月底,加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农业科技类期刊分别为625种、582种,农业经济类期刊分别为127种、72种,总计分别为752种和654种,加入维普期刊库的农业期刊共计1101种,分别占农业期刊总数的58.25%、50.66%和85.28%。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期刊的集中入库走势良好。
除了集中加入网络数据库以外,一些农业期刊还建立了个刊网站和群刊网站。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放获取期刊在高校的应用现状与评价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中113种有网页建设,占该类期刊总数(141种)的80.14%。2013年,建有网站的农业科技核心期刊增至125种,占总数的88.65%。其中,《中国农业科学》、《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茶叶科学》等期刊建立了域名国际化的个刊网站,编辑部拥有网站的版权,《作物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水稻科学》建立了群刊网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期刊社顺应时代,转变观念,逐渐组建并运行起自己的网站。
2、巧用客户名单
期刊社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脉资源,部分农业期刊社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成含金量高的客户名单,以精准地进行“第三次售卖”。为了使客户名单在“第三次售卖”中更好地发挥效用,一些农业期刊社适时推出增值服务活动,来巩固自身的品牌价值。如江西《农村百事通》杂志社开展咨询、培训、公益、送科技下乡等多项服务,以此提高自身声誉、优化民众口碑,为突破期刊经营的单一局面、进行多种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蔬菜科技期刊,《长江蔬菜》杂志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信息渠道,进而形成了包括读者和广告主在内的客户名单,便于其开展多项服务、拓展经营格局。例如,凭借在民众中树立的优良口碑,向农民销售蔬菜种子、为广告主提供技术材料等。这也成为了农业期刊社中巧用客户名单的典型案例。
3、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期刊的传统盈利模式呈现出“长短腿”的特征,以广告为“长”,以发行为“短”,农业期刊业便在这一模式下颤颤巍巍地前行着。“长短腿”的盈利模式显然是不健全的,然而,仅仅调整两条“腿”的长度并不能真正解决农业期刊的发展问题,还得增强两条“腿”的力度,使之更为壮硕。为此,部分农业期刊社改变了过去期刊经营的格局,变小打小闹为产业化经营,走上了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以《广东农业科学》杂志为例。《广东农业科学》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农业综合性技术类期刊。广东省农科院情报所以该杂志为基础,带动《广东农村实用技术》(科普月刊)的出版。同时,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整体化运作。此外,广东省农科院还将有形资产和期刊品牌相融合,通过农业信息咨询、农业实用技术声像光盘经营等服务,优化旗下期刊品牌,形成产业链效应。
三、对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建议
1、开发关联产品
“第三次售卖”是期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理应注重自身内容的整合、加工与拓展延伸。农业期刊社可以在已出版期刊的基础上整合产品内容,创新产品形式,如发行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等版本,以及制作相关方面的图书、光盘等。中国老牌刊物《故事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推出了《中国历史故事丛书》等一系列图书,扩展了产品外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出版期刊的同时兼营报纸、图书、地图及音乐CD等业务,并涉足旅游、探险等多个领域进行产品开发……上述措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借鉴和学习。
2、举办会展活动
会展是人们聚集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形成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可定期举办一些展销活动,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为期刊社做了宣传,提高了期刊社的知名度。同时,还应积极参加书展活动,从各地区的小型书展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再到享誉国际的法兰克福书展,农业期刊社需找准自身的定位,尽可能多地去参与、去尝试。书展为各农业期刊社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绝佳机会,以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商、图书馆人员洽谈业务的场所。农业期刊社在书展上宣传刊物,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期刊贸易的发展。
3、进行品牌授权
作为期刊社和读者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期刊品牌承载着人们对其产品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给期刊社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应重视品牌的建立与维护,部分知名期刊社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品牌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进行品牌授权等。期刊社可将本社所拥有的商标或品牌通过合同的形式授予合作方使用,继而创造经济效益,加速市场推广和品牌延伸,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边全乐,《我国农业期刊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C].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②姜虹、陈雪冰,《媒介营销中的“三次售卖理论”及应用分析》[J].《商业文化》,2008(3)
③周桂莲、李桂丽,《对40种农业科技期刊上网及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3):55-358
④杨贤智、陆顺满、洪建军等,《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3)
⑤曾祥秀,《我国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