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1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现代教育制度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社会生产与分工、社会阶层与财富的存在形式以及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不同规格决定了现代学校的分层和分类,教育在人力资源分布、社会阶层格局方面扮演者重要的功能,因此,也决定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必然存在一些基本矛盾: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与选拔功能,全面发展与专才培养,教育功能上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以及现代教育的标准化普及运动与多样化地方文化知识的矛盾。此外,不同的国家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进程中,也会面临各自特殊的矛盾和危机。当前,现代教育制度建设在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有:

教育为“资本―劳动力市场”所控制。近30年来,我国在“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背景中开始了社会转型,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为经济服务,教育产业化一度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培养目标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取向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得以实现,因此,办教育“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课程和考试上,而且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教育与考试、就业、生计、功利联系更为密切。人们通过考试和文凭进行劳动市场的初次分工,国家(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投资)承担了劳动者的培养的全部费用,因此,带来了社会财富和资本积累的最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三十年来的教育制度,培养各式各类“教育―就业”型人才,为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上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当前的教育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应试教育和教育的不均衡,但实质上,这两个问题的症结确是共同的:即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控制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地为市场经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培养后备军,而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并由资本主宰。

“市场经济”定位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窄化了教育的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现代教育的多方面功能窄化为各级学校为劳动力市场服务,带来的后果是:

第一,公共教育演变成仅为个体和家庭“升学―就业求职”私人利益服务工具,国民养成的公共学校的培养目标狭隘地附着于个人或家庭范围内的利益计算上,只培养资本主导的经济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孩子通过教育更好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的根本动机。无论是学业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学校对他们的意义都是“找工作、挣大钱”。

第二,公共教育全面为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所制约,不光为市场驱动的“就业―生产”服务,同时也为市场驱动的消费服务,“高收入职业―高消费”人生模式也成为青年一代学生的全部追求,替代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教育―就业―高工资―车、房、体面消费―现代化生活”的模式,几乎成为与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追求目标,主导了我国现代教育办学方向,造成了应试教育有效、德育教育低效或无效,培养目标重“材”轻“人”,重人的工具性而轻人性和人格的局面。教育忽略社会新生成员的全面发展,忽略公共教育机构的“公共性”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挣钱―消费”狭隘人生目标。

第三、通过市场,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谋得中、高端职位,已经成为全社会追逐的真实的教育目标,由此,导致办学者、求学者、教育投入(公共和家庭私人投入)者都为当前经济利益、效率所制约,例如,大学的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校历安排都与就业挂钩,忽略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尤其是公共教育对个人、社会、民族以及国家根本而长远的利益的影响。

公共教育功能危机:公平和质量的扭曲。教育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法旗帜下,全力为资本主导劳动力市场服务,掩盖甚至加剧了这些年现代教育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市场和资本主导着教育资源配置,其结果是破坏公共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学校在追逐利益、效益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社会贫富阶层对接的分层学校。不同的学校又根据在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位置吸附着不同的生源、教师和就业的市场,社会像资本主义经济追逐最高利润一样地追逐最好的学校。

现代教育制度本质上是国家的公共教育,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教育发展只为当下劳动力市场服务的“急功近利”目标,势必带来公共教育的功能失灵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危机。当前的危机表现在: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出现,劳动力市场的起伏与波动直接危及成千上万劳动者的就业和生存,也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育―就业”的功能链条失灵,一方面加剧教育的投入和竞争,在危机中的劳动力市场,“(教育)文凭―职业”的匹配机制被打破,破坏社会公平的各种力量迅速显现,例如,家庭资本、权贵资本等。这些因素破坏了教育通向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公平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就业―挣钱”的培养模式,联结着所有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十几年教育投入和求学生涯的全部意义,失去就业机会的学生(毕业生、在读学生)厌学、愤怒、对未来绝望、无意义感普遍滋生。“教育―就业”通道的受阻也影响所有家庭,带来社会的绝望情绪,而这些显然不是心理疏导和临时性的就业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些现象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和人的危机。

建立以培养目标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体系

经济危机以及由此提出的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型,促使我们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及现状,重新思考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探寻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明确公共教育的宗旨和办学目标是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教育始终是一个使国家和民族“后继有人”的事业,“百年树人”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则是现代教育根本宗旨和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是现代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关键所在。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质量的核心。现代教育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全面实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社会多方面的功能。教育为当下的社会职业、岗位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共教育的部分功能。而且,片面地为资本主导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现阶段,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以国家、民族、个体当下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按教育规律办事,排除资本市场在制度上和文化上对公共教育和国民教育的过度干扰,通过学校教育传递对个人全面而发展有意义,同时为社会所认可的品行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目前我国教育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以下基本内容:

――教育要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并尊重个人的求知欲(智性、终身学习);

――教育要使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力);

――通过教育,建立青少年一代对国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家认同)

――教育要使学生懂得: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生存价值、思想的价值得到尊重(尊重);

――教育要教学生知晓: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能力和智慧是丰富多样的(平衡、智慧);

――教育可以使人以及人群的自治能力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减轻(自治、自由);

――通过教育,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依赖的,扩展人对人的关系的认知,并促进和谐相处(友善、和谐);

――教育使人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获得尊严和体面的生计性劳动(权利、尊严);

――通过教育,每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可以更多地得到认可(自信、幸福);

――教育要教会每个学生:人类劳动的安排和管理都应该遵循人性和发展的原则(劳动及劳动者的价值);

――教育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至关重要的连接人,他(她)们足以让每个人珍爱生命,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依赖、关爱)。

以上的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建立教育制度的所应遵循的,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确立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

公平和公正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重建的契机,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建提供了政策和资源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质量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是人们对标准化的测验和统一考试越来越迷信,越来越偏离合理性和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尤其在一个社会诚信和社会公正水平下降的氛围中,应试教育的致命伤便是教育质量窄化为可度量的“分数”;单纯测试部分认知能力的教育质量评价测验工具及其实施对全体学生学习过程产生很大的指挥作用,扼杀和限制了原本可能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过程。

第2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康社会终身教育成人教育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成人教育

1.1成人教育能够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定位。我国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层级结构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多样化的进修培训与成人教育等。国家考试制度、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从不同侧面支撑着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比较完整,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较高层级的教育欠发达,后续教育体系比较薄弱,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重视不够。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是以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成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成人院校、培训机构、远距离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农村扫盲及技术培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成人教育是以年龄划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实质上它涵盖了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来就占有一席之地。按大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管理体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成人教育是学校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总称。因此,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一定需要完整的成人教育。

1.2成人教育可以实现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是一个定量目标。这个目标既把握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也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盲率为6.7%。截止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仍有8507万人,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及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14%,这一组数字清楚地表明扫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8507万人的后续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大部分需要以成人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在未来的20年中,按教育规划,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由85%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0%,则文盲、半文盲比例可下降到3%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这是一个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翻两番同步,也是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必然过程。保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需要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不但必须保持,而且应该发展。

1.3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并已逐步成为主导教育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有天然的联系,前者最能彰显后者的特征和原则,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最先接受和传播的类型与通道。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广,获得的知识比重达90%~9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只靠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社会的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来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和阶段性的,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只能通过多样性的成人教育来完成。教育将从一种强制的、功利性的灌输,转变成贯穿人们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成为自下而上的状态和准则。必须着手将社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转变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状态。接受成人教育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

1.4成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发展与时展共进这一客观规律所制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的知识到能力,从品质到心理的全面健康,就是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拥有实用和赢利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目标高远的人,是追求和谐发展、珍爱生命、意志坚定的人,是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文明的人。人类要追求生命质量与自我完善,还要通过以成人教育为表征的继续教育来承担起这一义务,因为成人可以通过回归教育认识世俗价值观的缺陷,医治思想深层的精神症结。由于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远距离、“虚拟化”、有针对性的短训、有选择性的“教育超市”,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只有用“大教育”的观念,整合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才能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现状

(1)我国人口众多,物质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落后,就业难题多,职位岗位相对缺乏,这就要求人才市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界定一个最低的进入门槛,通常是用文凭加以限制。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文凭的获得有一定限制,人们便寄希望于成人教育文凭,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工具理性”取向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初衷,也必然降低其整体水平。

(2)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困扰着很多人,要想让他们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就要进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3)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工作种类、工作机会随之相对增多,但是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单凭以前的技术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即便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外语、国际法或国际贸易上的知识缺乏,也大大降低了竞争力。

3成人教育的创新

3.1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与学习的观念是,一次性学校教育能够满足人一生正规学习的需要。这显然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系统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接受教育不仅是择业的需要,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2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除了舆论宣传与倡导外,更重要的是用立法和制度保证。我国教育法规和条例在逐步完善,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发源于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种组织的内部制定治学促学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学习培训机构的投入。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让所有的毕业生或者成人学习者,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在其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原校或到别的任何学校接受再教育,建立带薪学习制度。

3.3划分成人教育的结构层次

成人教育由于其接受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专业不同,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发展成人教育也应该按照客观实际情况来决定。多种形式办学,扩大自由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水平,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来。现阶段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一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种学位授予制的成人教育是较高水平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开放性大学里举办讲座、培训班的形式传授知识;二是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对本单位内部职工进行长、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范围小,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社区内部培训,即针对本社区特定人员的培训,比如说,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利用单位优势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这也属于大的成人教育范畴之内。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笔者认为第二种情况是最适合、最可行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培训,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比其他两个途径更能发挥作用。

3.4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办成学习型组织,共同参与成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适宜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拆除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快成教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老龄人口增多,家庭生活时间增多,社区活动的对象和时空成倍放大,但是,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还停留在扫盲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经费,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没有农村的成人教育,就没有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地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幼德.面向21世纪构筑继续教育的新框架[J].继续教育,1997(4)

第3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本土;外来

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也是当今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日本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研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有必要先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做一个基本的研究,纵观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合理改造别国文化为自己所用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兼容并包、注重改造、为我所用的特点。所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也不例外。为了便于表述,本文将其分为本土的和外来的,但是由于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这种独特的创新和消化吸收,因此其本土的理论可以说不是纯粹的本土,同样,外来的也不是纯粹的外来,而是一个不断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一、本土理论

1、神道教理论。神道教简称神道,其核心是神国观念,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习惯。神国主义思想对日本古代以及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圣德太子开始,历代天皇都被看作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后代,神国主义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断的强化,日本以神国自居,鼓吹大和民族的优越性,日本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教育出一代代服从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以为天皇贡献自己一切的忠臣良民。神道教理论可以说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

2、国民教育论。森有礼的国民教育论对于日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主义。国家主义认为“精神的实体”高于一切,社会有机构成是神的化身,一切个人及个人要求都应从属于国家和国家权力。在教育上强调培养国家观念和忠君爱国的品质。1885年森有礼掌管文部省以后,推行一整套国民教育制度计划,把其国民教育论变成实际行动,对明治中期确立国家主义教育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

3、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指武士的道德及行为准则,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在其作品《武士道》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份而来的义务。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尽忠是绝对的价值。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因此武士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武士道精神不仅仅是对日本的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整个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4、福泽谕吉的道德教育思想。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劝学篇》和《文明论概略》,基本的教育主张是通过教育来改变日本国弱民愚的社会现状,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从而使国民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福泽谕吉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是一个人内心的准则,他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在除了学校以外的多方面展开,家庭、社会都应该成为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日本明治时期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外来理论

1、中国的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此后便一直受到日本历朝统治者的广泛推崇,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被深深打上了日本社会和统治阶级的烙印。但是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日本国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中国的儒家思想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认为“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家思想在日本经过改造后,变为把忠、义、勇、信、俭。忠诚被看做是日本最重要的美德,这种忠诚不仅仅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领主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这种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对近现代日本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后,美军占领日本,为了保证使日本不再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安全与和平,同时为了建立一个“和平而负责任”的政府,美军在占领时期实施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措施,教育改革也相应的在这一指导下进行。美国要求日本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3月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以个人主义、民主主义价值观否定了战前《教育敕语》所规定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成为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3、杜威的“多元主义”思想。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大正时期传到日本以后,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杜威主张与传统教育不用的民主教育,在思想道德领域应实行“多元主义”思想,他认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主义”,在真正的民主社会中,只有通过自由的相互交流,才能使社会不至于僵化和静止,才能促进个体和群体的道德发展。“多元主义”不是道德教育的目的,而是其工具、手段和条件。此外,杜威的思想在美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在二战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美国,所以杜威的思想恰恰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同时也成为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以上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其本土和外来的界限不是特别明。虽然本文为了便于研究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分为本土和外来的两部分,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本土理论中渗透有很多外来的思想,同样,外来的理论也在不断地被日本本土思想所融化和吸收,越来越趋向本土化;二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二战后变化较大。这是因为日本战败后先是被美国统治,独立后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所以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二战后受美国影响下有较大的改变,这也是很多学者在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以二战日本战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的原因。

时至今日,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仍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一方面,本土的很多理论在当今国际化的进程中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思想和理论;另一方面,各种外来思想和理论又在不断被打上日本本土文化的烙印。所以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分析也要用一种总体和发展的思维,认识到其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荪瑞.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家存,徐瑞.外国教育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王友良,周勇.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第4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中图分类号】G729.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1-01

近年来,英国、加拿大、丹麦、西班牙、瑞士等OECD成员国在成人教育政策发展上扮演着标杆角色,引领着成人教育政策的实践走向。成人教育政策价值取向,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包容。目前全球成人教育实践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这就需要成人教育政策必须是动态化的延续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一状态,其政策就会出现片面性和短期性的失衡。成人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评估主体,开始突破单一的官方u估模式,实现了官方与非官方共同评估的态势,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全球成人教育政策的实践走向,拓展了我国成人教育政策实践的空间。

一、成人教育现状分析

(一)总体生源锐减,内部生源分布不均衡

近几年在岗从业人员的生源比例逐渐降低,应往届毕业生逐渐成为 成人教育的主要生源。1999年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连续几年幅度不断增加,广大莘莘学子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新的调整。从2004年开始各类成人高校生源逐年下降,有的成人高校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成人中专更是举步维艰,生源已近枯竭。在成人教育内部,专业生源分布进一步不平衡,热门专业生源尚可,一般专业难以为继,冷门专业门可罗雀。总之,普高扩招给成招带来了巨大影响,总体上生源锐减,内部生源分布进一步不平衡。

(二)生源质量下降,学院声誉受到冲击

伴随着生源的萎缩,成人教育招生选择的余地缩小,一些非热门专业甚至出现生源少于计划的现象,使招生已无选择的余地。当学院为完成招生计划而找生源时,其生源质量就可想而知了。生源质量下降使教育的难度加大、教育质量下降。学院声誉受到冲击、毕业生就业也更加困难。

(三)办学条件差,人力财力投入不足

目前,成人教育是依托普高的设施、资源和力量来办学的。伴随着高校扩招,校舍师资需求大大增加,对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挤压。在教室、师资和管理人员配备上更是减了又减,纯粹把为创收的手段。能挣钱就行,不挣钱就关门。致使本来就不足甚至捉襟见肘的成人教育资源被分割、占用。

二、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定位。成人教育是以年龄划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实质上它涵盖了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来就占有一席之地。按大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管理体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成。因此,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一定需要完整的成人教育。

(二)成人教育可以实现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是一个定量目标。这个目标既把握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也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未来的20年中,按教育规划,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由85%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0%,则文盲、半文盲比例可下降到3%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这是一个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翻两番同步,也是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必然过程。保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需要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不但必须保持,而且应该发展。

(三)成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发展与时展共进这一客观规律所制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的知识到能力,从品质到心理的全面健康,就是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拥有实用和赢利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目标高远的人,是追求和谐发展、珍爱生命、意志坚定的人,是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文明的人。由于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远距离、“虚拟化”、有针对性的短训、有选择性的“教育超市”,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只有用“大教育”的观念,整合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才能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成人教育的创新

(一)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与学习的观念是,一次性学校教育能够满足人一生正规学习的需要。这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系统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接受教育不仅是择业的需要,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

(二)建全现代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除了舆论宣传与倡导外,更重要的是用立法和制度保证。我国教育法规和条例在逐步完善,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发源于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种组织的内部制定治学促学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学习培训机构的投入。

(三)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适宜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拆除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快成教发展。

作者简介:宋艳敏(1992―),女,汉族,山西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国际教育,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娜.基于市场需求角度的成人教育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17,(2).

第5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自学考试;策略;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70-02

自学考试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教育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形势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自学考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若不积极应对,势必会影响自学考试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对自学考试工作面临的困难、解决途径、科学发展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面临“重围”

一是,生源空间日益缩小。高考落榜生是自学考试的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日趋多元,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近几年普通高校300分的专科录取分数线、成人高校100多分的超低门槛及辅导点延伸到县、电大免试入学的开放式教育、“只要懂上网就能读大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各种职业认证教育等,考生接受和选择高等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更加便利,使得有限的自考生源迅猛流失的同时还导致生源质量降低。

通过率低成了生源增长的“拦路虎”。长期以来自学考试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原因是其通过的难度大、学历硬。有的学生边工作边考试,考了四五年才过一半课程,甚至仅因一门课屡考不过而最终放弃,“自考10年的努力抵不上成考3年”的感慨增加了其他自考学生的畏惧感。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大城市转移,而最近几年的劳动力转移又往往以青年为主。作为自考的重要生源部分,大量农村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早早离开家乡,造成本地区自考生源数量的迅速下滑。

二是,缺乏亮点吸引力弱。拥有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认证资格可以让用人单位大大节约人才培养成本,因此认证教育受到了人们亲睐。在各种认证教育眼花缭乱的同时,自学考试却显得过于稳重,缺乏引起人们注意的新招,亮点不足。如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和考试内容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让不少自考生的观念向“实用主义”态度转向于各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认证教育。

三是,重视学历忽略品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决定,考生主要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业,从而获得学历文凭。因此,在整个自学考试过程中,考生追求的是能够达到60分,以获得文凭为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自学考试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从考生到考试管理部门,关注更多的是考试的合格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削弱了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思想品德修养的塑造。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不单是考试主管部门、学校造成的,也不是考生个人的原因,而是国家用人体制和人事制度等深层原因所致。改变自学考试的功利性,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综合治理。

二、应对策略

第一,与职业能力教育结合,拓展适用领域。高教自考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的结合,可以改变和克服高教自考教育脱离实际的偏向和缺陷,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辟广阔的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高教自考更紧密地切合社会需要和实际生产需要;有利于取长补短,办出特色,拓展高教自考的功能和办学渠道;更重要的是能以此推动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考试的科学性,使之不再局限于一张试卷而是结合社会实践工作进行,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第二,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设实践考核。参加自学考试的主体生源是在职人员,而各自考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显然在职的考生难以适应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面对这一特定的生源群体,自学考试可针对不同的专业需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和学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部分课程实施两种考试模式,分为知识性考试和技能性考试。

走学历考试与非学历证书并重之路。允许经国家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机构参与实践性环节的培训工作和助学工作乃至考核工作,考生实际技能考试如通过社会权威机构认证并发给职业资格证。自考毕业证加资格证书,证明自考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为乡镇企业或其他企业提供服务,为自考谋求长远的发展。

第三,适当降低考题难度,操作方式灵活。对广大自考考生来说,考题难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英语、高等数学两科,更是考生完成学业的两座高山。对于某些专业仅剩下一门两门课屡考不过的考生,建议增加操作上的灵活性。比如适当降低难度,或单独组织类似于补考形式的考试,或由各地集中强化辅导,帮助考生结业,利于考生成才。

第四,落实毕业平等待遇,纠正学历歧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给予自考毕业生政策上的平等对待,也直接影响了自考生源。例如,在地方公务员招聘提干、企业招工用人等方面,自考考生往往享受不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待遇,“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等限制让自考毕业生无可进之门。“自考等于白考,还不如考别的”,这就造成其望而却步、放弃自考而转投其他。

不可否认,普通高校毕业生因为是全日制地学习,其专业知识毫无疑问地比自考毕业生更为扎实,但是自考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却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不能望其项背的。自考生并不需要要政府降低门槛,而是需要政府的软性政策,政府在对教育的监管、定位上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让各种教育形式公平竞争。

三、科学发展

一是,解放思想。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开放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些规定已明显滞后,迫切需要明确自学考试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出台新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自学考试事业的持续、稳定、科学发展。

二是,健全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自学考试的开放性、灵活性,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指导考生学习,规范考生行为。要将报考、自学、辅导考试等一系列的规定、制度印制成《考生手册》,在报考时发给考生,让他们了解报考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参加自学考试的有关要求,提高考试的针对性,避免参考的盲目性。加强对考生进行考试纪律教育,端正考风,严肃考纪,营造一种“遵纪守法光荣,违纪舞弊可耻”的良好考试氛围,正确对待考试和面对考试挫折,考出水平,考出质量。

三是,完善社会助学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和水平。质量就是自考的生命,自考生源数量虽然下滑,但质量不能放弃,考核标准不能降低。要想在不降低自考试题标准的前提下,提高自考的通过率,必须健全助学体系、全面关怀考生上下功夫。

要完善基层的自考服务,在县以下设立服务机构或有专人负责相关管理工作。农村考生在参加学习和报名考试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很多困难。一些地区考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而产生报名难、咨询难、购买学习资料难的问题。自考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有的以我为主的心理态势和工作作风,树立起自考是为考生、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意识。把政策咨询、教材和辅导材料的供应、考点设置、助学辅导、成绩发放等方面的工作做细,以满足考生学习需求为宗旨,站在帮助考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度,实实在在地为方便考生报名、复习、考试服务。

四是,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完成了以满足学历和提供学习机会为主的历史使命后,今天的自考使命更多地转移到为全民继续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提升公民自身素质上来。自考管理部门和自考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形式灵活、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强、促进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教育资源最大效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

五是,提振信心。近年来,虽然自考作为'中国第一考'的地位产生了动摇,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自考依然具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自学考试属于国家考试,与国际通行的教育制度接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与良好的社会信誉,毕业证书也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人人可报考的高度开放性、教育成本的低廉性、最大限度地支持他们个性发展的灵活性等优势,是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无可相比的。虽然有的地方与普通高校学生待遇仍存在差异,但自考生与电大、成大学生相比,他们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这说明自学考试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近三十年的自考发展历史,我们看到自考有过无比的辉煌,也面临着如今的困境。社会的转型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自考抛上高峰,又将之推向低谷。走出低谷,循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之势,转变观念,进行改革,大胆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作自考新贡献、再创自考新辉煌,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自考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6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何为民族教育,即民族教育的概念是什么,这是十余年来中国民族教育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在探索争论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明确界定民族教育这一概念,不仅有其作为实践依据的意义,而且还有其理论研究上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在构建科学的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前,对民族教育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有以下5种说法:

1.单一民族教育说(Ethni。Edueation)

日本《大百科事典》定义为:“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集团的民族的成员所进行的培养他们具有能够主动地追求自己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态度和能力的教育。”①国内有学者撰文认为:“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培养其新一代的社会活动,是根据本民族的要求而对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的人,为本民族服务。”②

2.国民教育说(NationalEdueation或EdueationforNationalities)

国内有的学者指出,民族教育的概念有时是国民教育的代名词,这有两种情况:“其一,在单一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的概念往往被国民教育的概念所代替;其二,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成了泛指多民族教育总和的集合概念。只有这些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候,才使用民族教育的概念。”③

3.少数民族教育说(EthnieMino五tyEdueation)

在中国,民族教育似乎约定俗成专指中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教育。如(教育大辞典•民族卷》认为:“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他55个民族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少数民族教育(EducationforNation以Minorities),就是在多民族国家内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简称民族教育。在中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

4.多重涵义说《EthnieEdueation,EdueationforNationalities,EthnieMinorityEdueation,Nation-alMino五tyEdueation,NativeEdueation,Imrni脚ntsEdueation)

有学者认为:“民族教育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含义的概念,第一层含义是指少数民族教育;第二层含义指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教育的总和;第三层含义指世界各民族教育。”④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民族教育是由“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所构成。“单一民族教育,不仅指各个少数民族教育,同时也指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的民族教育”;“复合民族教育,是指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教育,……中华民族教育是中国56个民族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理论升华。……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民族教育。……这种两重性构成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特点,而贯穿于它的全部过程。”⑤

5.跨文化教育说(Cross一eulturalEdueation)

1990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在阐释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将民族教育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一种“跨文化教育”,即“所谓的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狭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①上述5种不同的说法都有其不同的内涵,在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如何界定和运用民族教育概念的内涵,是我们遇到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理解民族教育的内涵并给其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有的学者认为,首先要从剖析民族和教育这两种社会现象人手,从而认识民族教育。②我们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

二、民族教育概念新析

何谓民族?首先我们可对民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民族史学家一般认为:自从猿进化为人,并逐步由原始群发展演化为血缘家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之后,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原始民族,便在人类的史前的朦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和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开始形成了。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原始民族逐渐演进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无论是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还是现代民族,尽管其每个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涵义,但正像斯大林为民族下的定义那样:“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③伴随民族历史的发展,在古代民族形成时期,由于阶级和国家形态的出现,世界上便出现了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从上述人类历史发展和斯大林为民族下的定义的粗略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以下三点:

1.民族是由带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联盟—种族发展而来的,但民族是以上述四个共同基本特征为标志的。所以,民族并不等于种族。

2.国家是民族发展到古代民族形成时期,由于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国家可由单一民族组成,也可由多民族组成。民族不是一种社会组织机构,而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④所以,民族并不等于国家。

3.任何人都必然隶属于某一民族,是某一民族的成员(即使混血儿也必有其民族认同倾向),不是民族成员的人是不存在的。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英汉对照的方式来分析当代汉语内民族的确切涵义。在英文中,或多或少反映汉语中民族概念的英文单词有如下一些:Nation、Nationality、Race、EthniCeroups、Ethn。.+、Minority、Nalive、I~邵皿ts等。除了这些英文单词或多或少有汉语中民族的涵义外,它们一般在涵义上有其特指的内容。如“Nation”,一般指国家、国民;“Nationality”,一般指国民性;“Race”,指种族;“Ethni。”,一般指少数民族的成员或民族成员;“Ethno.+”,一般指民族;“Mi-noritr’’,一般指少数或少数民族,在现代英文报刊文章中通常用“EthnicMinority”指少数民族;“Native”,一般指土著人;“Illlllligrants”,指来自外国的移民。因此,在英文中,种族、民族、少数民族、国民、土著居民、移民等都与汉语一样有其确定的单词,而民族这一涵义往往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单词或单词组合来加以确定概念的。因此,很少出现中国学术界时常出现的不加界定而概而统之地使用民族这一概念的情况。

何谓教育?古今中外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教育都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教育学家认为: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劳动,为人类社会所必需,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一定社会的教育水平是该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同时又对它们以影响和反作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连起来用的是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释教育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国家,教育一词是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含有“引出”之意,意用引导的方法,使年轻一代身心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学家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并将教育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认为,凡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方式,在当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所以当代文化人类学家要研究学校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要研究文化传承的其他所有渠道,如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人类学家还认为,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

因此,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是文化人类学家比较喜欢使用的一个概念,首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oskovits)提出的。文化濡化概念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是一个种族或民族区别于其他种族或民族的最基本的标志之一。人类具有两种传承功能,一种是生物性传承功能,即人类的生物繁衍;另一种是人类与动物不同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也就是文化濡化,其本质意义仍是人的学习与教育。①社会学家把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唯一途径。社会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两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人的自然出生,称为自然人;第二次出生即为人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这时的人称为社会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要通过教育来完成。著名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E而leDurkhaim1858一1917)在其1903年出版的(教育与社会学》一书中,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能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并认为教育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地实现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把一定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及社会价值体系,在个人人格中产生内化作用,以养成个人的“社会化”。①通过对教育概念的历史与多学科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1.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人类文化传承的唯一途径和手段。2.教育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3.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机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某种文化的教育,任何文化又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综合以上我们对民族和教育的历史与多学科分析,我们已经有了如下基本认识:(l)民族不等于种族;(2)民族不等于国家;(3)每个人都隶属某个民族;(4)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人类文化传承唯一途径和手段;(5)教育必然是某种文化教育,而某种文化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从上述分析来的基本概念中,我们可以推演出如下:1.民族教育不是种族教育。2.民族教育一般不等于国民教育(单一民族国家除外)。3.教育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任何教育都是民族教育,无论是原始民族教育、古代民族教育、现代民族教育,还是多数民族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

因此,根据上述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教育的定义,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一般可以表述如下:民族教育是指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动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动。上述民族教育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际与前面列举的5种说法中的“单一民族教‘育说”是一致的,只不过表述不同而已。英文表述为EthnicEducation。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种形式,英文表述为Ethni。MinorityEducation。只有在单一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才与国民教育的概念内涵相一致,即Ethni。Edueation等于NationalEdueation。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既有单一民族教育(Ethni。Edueation,无论是少数民族教育EthniCMino找tyEdueation,还是多数民族教育EthnicMajo石tyEdueation),也有复合民族教育(MultiethniCEdueation),复合民族只有在真正形成一个“共同文化群体”的时候,其教育才能成为在更高一级层次上的民族教育,这种民族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Cross一eulturalEdueation),或称为多元文化教育(MuliieulturalEduea-tion)、多元一体化教育(Multieultu耐Inte脚tionEdueation)。笔者通过多年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潜心研究与分析,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应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并据此提出了一个“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构想。②

该理论构想形成的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并共同组成代表某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群体”,即形成如教授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构想的内涵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括主体民族成员。“多元一体化教育”的内容,除了包括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习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也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一代适应主体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

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意识。“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依据“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构想的观点,单一民族教育与复合民族教育概念的区别有如下几点:1.单一民族教育是某一个民族文化群体的教育,而复合民族教育是由多数民族所组成的共同文化群体的教育。2.单一民族教育的实施对象和实施主体均为同一民族的成员,而复合民族教育的实施对象和实施主体则是“共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也就是说,既可是少数民族成员,也可是多民族的成员。3.单一民族教育的内容是本民族的文化,它们既可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可是多数民族的文化,而复合民族教育的内容,不仅包含多数民族(或称主体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包含少数民族的文化。4.单一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对“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并成为为本民族服务的人。而复合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与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培养具有跨民族、跨文化意识的为人类共同利益献身的现代人。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已大致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民族教育、国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数民族教育(或称主体民族教育)、单一民族教育、复合民族教育等一些基本概念,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下面我们将从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与现状来考察上述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当人类进人阶级社会后,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态在民族这一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由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形成的一种权力组织机构,教育便成为国家对内发展生产、划分社会阶层、实行民族歧视与压迫,对外进行国与国竞争的重要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除单一民族国家外,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实质是主体民族教育,也就是说各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是单一主体民族教育。他们为了掩饰这种民族歧视,则把这种教育称为国民教育,这与本世纪初西方流行的同化主义理论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发达的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意识的觉醒,以美国黑人运动为主流的各国少数民族提出了国家实施以多元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主张,也就是说提出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实施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的国民教育的主张。这种主张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一股具有人类美好理想的思潮。

当前,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实施具有复合民族教育的国民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实质上是在国民教育的框架里,增加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其目的是解决当前和21世纪世界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面临的实际问题,即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成员要适应以主体民族文化为主的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少数民族争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而且更是保存人类社会文化基因库,求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如此的理念: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象征。综上所述,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作如下的阐述: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民族教育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1.依照共同化的民族和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之分,民族教育则分为单一民族教育和复合民族教育两种主要形式。2.依照多民族国家中人口的多少,单一民族教育又分为多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①3.依照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划分,单一民族教育又分为支配民族教育与被支配民族教育。21世纪前的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实质上是占支配地位民族的教育。4.在单一民族的国家,单一民族教育基本上等同于国民教育。5.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国家理想的国民教育方式,是民族教育的更高级形态。其近期目标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即将经历国家阶段和全球阶段的“多元一体化教育”。

第7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摘要: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素质教育者既要认真考虑“素质教育的性质”,又要关注“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和“怎样做好素质教育”,是一个双重考验的问题。这就要求素质教育者在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思考,经常性地进行工作总结和的教育效果反思,认真思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词: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现状;发展

一、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的现状

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是要将素质教育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内容上必须体现素质教育所特有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教育效果上,以实效和时效为基础和目标,教育方法上体现艺术性。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要求素质教育者要时刻把机关公务员的思想动态,要把素质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以精心的态度实现素质教育效益最优化。

1、各大机关单位较为重视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

目前,国内各大政府部门机关和单位实施意见和方案中已逐渐重视公务员的素质教育,并且到目前为止许多机关都明确提出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如:湖南省工商局在实施意见提出:提高对“人性化”工作认识,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可靠的岗位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并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认识并坚持推进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稳步前行。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配合国民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中央16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了对机关公务员进行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不断促进关公务员健康成长和成才。

2、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机关公务员进行素质教育

各大机关单位都在积极地探索机关公务员人性化的素质教育工作平台。湖南省建设局提出要增强和拓展政工干部协会、政工干部核心工作团队、机关公务员工作理论研讨会的平台,要积极开展建设系列平台建设性系列活动。如:集体交流思想,同事间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自发组织外出考察,按学习型研讨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自主设定研究主题,进行具体的分组,与平形机关单位搞好关系,相互学习和考察,相互交流经验,以达到拓宽视野的目的;开展学习调研活动等。针对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热点问题,及时组织专题培训,鼓励政工干部积极参加在职进修、资格培训、及攻读学位。

3、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制度不段完善

素质教育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机关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并鼓励素质教育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其评估标准采用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动态评估方案。许多机关非常重视对本机关公务员进行素质教育的绩效评估,有些单位还单独建立了素质教育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和沟通机制,开通绿色沟通渠道。在反馈沟通中让承担教学任务的教育者充分明白素质教育绩效评估的作用,让素质教育绩效评估者明白自己的教育工作重点和教育成效,同时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还需要加强学习。对连续素多次评估不合格的干部则采取开诚布公地点拨缺点,揭示其是否职位(岗位)不适,耐心做好工作并关心他们。

二、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发展

1、倡导素质教育人性化

“人性化”主张以人为本,这种理念所追求的是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高标准;并极其注重素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和教育全过程;不但如此,素质教育还强调具体的执行力。当然,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教育工作巨细无遗。从对湖南机关单位实施的“人性化”方案和“人性化”教育意见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省大部分机关单位都是围绕如何将教育工作具体化、细化这个关键点来展开教育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必然缺乏对素质教育“人性化”的总体规划和领导。从而缺少正确处理素质教育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的衔接关系。因此,在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过程中,通常忽视教育的科学性要求,从而过多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2、注重素质教育制度的刚柔结合

“人性化”是一种极富有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用在教育中,则是一个纯净的教育理念。这既要体现管理中制度落实的“刚性”约束,又要体现机关文化的“柔性”浸染,正所谓刚柔相济。各大机关单位对公务员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中都制定了较严格的教育规章和制度。这些“人性化”规章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规章制度固然是保证“人性化”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基础,但素质教育“人性化”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人性化管理,因此素质教育也不同于企业文化和企业职工的教育。

3、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环境优化

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一般是在“机关”这个特定环境中进行,其素质教育对象自然是具有一定学识和素质的公务员;他们本身就有思想,有想法,有意识;同时还有主见,这完全不同于企业中流水作业线上的一个个零件和等待组装的产品。对机关公务员进行素质教育其全过程要注重环境的熏陶,环境是育从的关键点。从各大机关单位具体实施的素质教育的反映中看,大多数机关在进行公务员教育时忽略了以“人性化”为主体地位。因此,素质教育“人性化”要实行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制度。

三、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的弊端

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中政工干部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有的单位要求政工干部要定期给机关公务员开展素质教育;少谈话1人一次扣2分等工作量化和考核要求。每个机关单位在他们的素质教育实施文件中都明文规定了要求政工干部每月要找机关公务员谈话至少不得少于1次的硬性规定,融入机关公务员生活当中,这说明政工干部并没有认真执行文件中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重要指导思想。而政工干部过多的量化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也就是说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人性化工作落实效果并不佳。

其次,“人性化”要求工作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湖南机关单位自实施“人性化”教育以来,也在不断地强调素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在素质教育中应用,要改变素质教育单向、管教、经验、粗放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式,同时使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能向双向、民主、互动、精致的教育理念转变。

再次,机关公务员素质教育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要求标准化,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制定规范的考核记录表,明确实施素质教育考评办法、奖惩方法、考核细则等,并按照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实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对素质教育工作者的考核主要更为广泛一些,其涉及的考核面要有一定的覆盖性。考核指标体系必须与机关政治工作的相关法规相适应。(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哲,对1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的综合研究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1):46

[2]马福运,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6(12)

[3]王薇,徐刚,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4]沈湘平,王葎,简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1)

第8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大学;教育开放;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和所接受。纵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后,大都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进当中,使终身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层面日益凸显。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均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当中,纷纷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承担起终身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大学从自身社会责任的角度把推进终身教育作为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构成,使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教育与个人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终身教育时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面临的问题与对应

在智力资源作为发展因素与物质资源相比越来越占优势的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的保管者、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学经验的主要工具,具有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导未来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力量。在终身教育时代,大学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社会责任仍然要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功能加以实现。但是,当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去考察这些功能的发挥情况时,就会发现尚有诸多问题存在,这正应该成为我们沿着终身教育的逻辑起点进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下问题的存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一是在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教学科研质量的保证方面,一直存在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这与政府资金投入的偏差、社会阶层分化、种族文化差异、教育机构制度缺失等密切相关。

二是大学生毕业失业和人才外流破坏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信誉。以我国为例,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21世纪初,扩招后的大学生开始走向社会。白2005年起,大学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大学毕业人数由2005年的338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30万。而大学毕业就业率却持续走低,大学毕业就业率从2006年的83%下降到2010年的72%。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三是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的偏差造成学科布局失衡,导致劳动市场上毕业生类别失衡,使毕业生和雇佣方对高等教育机构传授知识的质量感到不满和失望。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终身教育时代下高等教育的传统使命与新的使命。

首先,大学必须继续承担发展和传播知识的使命――大学聚集了与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相结合的所有传统职能:研究、革新、教学和培训、继续教育。近年来,大学的国际合作职能日益受到重视。而在终身教育时代,大学的这一使命不再仅仅体现在传统意义的学生群体,而要体现在所有的年龄、身份、地位的人群当中。

其次,大学必须把帮助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不可懈怠的责任――当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核心地位后,它作为科研和知识创造的智力中心,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面临的某些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可以通过选拔培养社会精英,为政界、知识界、企业界、教育界输送优秀的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第二,大学可以针对未来社会的各种重大伦理和科学问题展开辩论,成为为环境保护、民众福祉和社会和谐提供保证的先锋,发挥引导社会的作用;第三,根据社会普遍存在的学习需求,大学可以与教育系统的其他部分(如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教育产业的教育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中小学、社区学院等)联合,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形式,向成人提供重新学习的机会;第四,大学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智力资源和学科专业背景,作为研究、丰富、保护和推广文化的中心发挥作用。

固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但在不同的时代,大学所应对的具体问题是有所区别的。在终身教育时代,开放教育应是当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终身教育理念与国情

终身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于这一思想、理念、原则的理解和践行是不尽相同的。同时,这一理念和原则并非是靠哪一类、哪一层,哪一个局部的教育来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靠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来共同承担。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各种规格教育之间建立起通畅的“立交桥”,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通力合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认真考察、梳理和分析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特色和优势所在。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在上世纪60年代后,“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社会”一直是引领其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固然,沿着这一基本方向,教育结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评价制度的调整与完善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但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进行比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都基于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与文化传统,面对各自固有的社会需求,带有明显的特征,呈现出不同和差异,演绎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60年代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后,欧洲许多国家率先接受了这一思想,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归教育的理念,把解决未能完成正规中等教育的人们重新回归学校接受教育,从而将提升国民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70年代,美国面临大众化后教育公平和培养精英的矛盾,于是,将终身教育的思想演绎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即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变革和任务分工,旨在一方面保证普遍入学和向全社会提供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促进出类拔萃,培养社会精英,用对“优秀”与“公平”双重保障来应对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使移民国家精英教育保持高水准,使国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普遍满足;80年代后,日本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目的在于改变本国应试教育造成的学校教育功能严重缺失状况,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及后现代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全新要求;90年代,社会构成以族群众多为特征的台湾,把终身教育与“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相结合,以谋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而达成多元文化社会的共生与和谐。

由此可见,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改革模式与教育实践。对这些实践的特征和意义加以探究和明确,将有助于我们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特别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特征和需要,规划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最新的教育发展规划中,以前所未有的篇幅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不断充实和丰富自我,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要求使社会不同群体受教育机会得到充分保障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我国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使学龄人口的减少和越来越庞大的老龄群体旺盛的学习欲求并驾齐驱。但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对应性还有大量的问题等待我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加以探究与明确。固然,经济的繁荣、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必要条件,但具体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大学开放教育的射程与界线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更具有核心的地位与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开放教育是终身教育时代大学不可回避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一,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来说,大学开放教育主要体现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拓宽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使其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发展、学会生存。避免将教学工作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授,而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现实需要,使其具备应对生活、应对社会各种可能性和机会的能力与素质。这首先要求大学从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意义,使大学的信息化、国际化、卓越化、多元化建设有明确的逻辑起点和努力方向。同时,需要教师调整教育质量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观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组织制度构建等操作层面下功夫,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对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来说,大学开放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以及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来体现的。

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成人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主要由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和各大学中继续教育学院的成人高教白考、函授教育、远程教育承担;在大学传统的教育组织――院系中,没有成人学生,没有二部制。本科教育中对于成人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完全是两套教育系统。但师资往往来自于相同院系,而教师们参与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又完全是个人的、临时性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走穴式的经济行为,既缺乏大学组织制度层面的保障与管理,也没有与教师的评价、考核挂钩。如此师资状况,加之本科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完全是市场化运作与管理,不仅造成对大学教育资源的无序占有与使用,对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产生不良影响,更使其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成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则由大学中传统的教育组织――各个院系承担。除了MBA、MPA、EMBA、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有相应的培养制度,一般成人的研究生,无论是硕士层次,还是博士层次,仅在入学标准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而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位授予与评价等方面,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没有区别,尚未做到根据成人有家庭、有工作、可自由支配时间有限的特点,通过弹性化的制度来保证教育机会与质量。故而,无法避免研究生教育对应性不强、缺乏特色及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与个人发展需要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当然,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

成人非学历教育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职业培训、资格培训和兴趣教养三个方面。教育对象涵盖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各类社会群体。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知识创造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针对成人非学历教育需求,努力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而在这方面,不足与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大学教育开放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仅承担针对某些特定群体的职业培训、资格培训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展一些与职业相关的教育活动,极少涉及其他社会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教育工作。其次,虽然每个大学都拥有图书馆、体育场馆,在一些大学设置了老年大学,拥有博物馆、艺术馆以及各种讲座等设施和资源,但管理分散,社会开放程度不高,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没有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再者,大学党团组织、教师和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的重要资源,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学习援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以及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大有可为,但目前尚没有学校层面的组织制度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保证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通过开放教育,可以在促进区域中小学教育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学的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客观上为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师资教学水平以及中小学生拓展知识、增长见识、接触社会提供了可能性。怎样针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问题,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利用好这些资源,是终身教育时代大学应当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探索空间,有待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加以充实与完善。

第9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12-02

学前教育作为终生学习的开端,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学前教育已实现基本普及,并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制度系。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事业,甚至纵观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前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基础薄弱、地位有待提高的境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下文同)强调除了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外,也要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1]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纲要》的基础上,针对今年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四点对策:

一、以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待遇为基础

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我国的学前教育还未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有些公办园的幼儿教师及全部的民办园教师仍不属于在编教师,尤其是人们对幼儿教师工作性质的一些不正确理解,只把幼儿教师看作是看孩子、照顾好孩子吃穿、陪孩子一起玩的保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往往十分尴尬。非在编幼儿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或者偏远山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要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薪酬水平,有些幼儿教师甚至会陷入难以解决生存问题的窘境,最后就会导致大量的优秀幼儿教师资源流失。幼儿教师地位待遇不高,是造成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最根本因素。

2.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只有解决了幼儿教师的生存问题,解除幼儿教师的温饱之忧,给予其合理的地位工资待遇,才能既留住幼儿教师的人,也留住幼儿教师的心。即使不能给全部幼儿教师解决编制问题,也应该不断地改善幼儿教师的工作、进修和生活条件。幼儿教师才有充分的精力将自身价值投入到幼教事业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幼教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才能更好地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二、以加强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为核心

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首要方面。[2]由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殊性,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师德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内容是:热爱幼儿,热爱教育事业,有敬业和奉献精神,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能以高尚的情操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可以说幼儿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的言行必须高度自律,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应处处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

1.重视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价值。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教师师德修养。现阶段我国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和发展,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甚至是一些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幼儿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些不良变化。幼儿教师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幼儿教师物欲上升,道德修养下降,责任心丧失,对幼儿的态度恶劣。有一些幼儿教师将不良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对幼儿轻则辱骂恐吓、重则殴打致伤,甚至也出现了一些由于教师责任心丧失造成的本可以避免的幼儿致死的惨剧,可以说这种种不良现象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建立幼儿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幼儿教师师德修养刻不容缓。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的、相应的幼儿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幼儿教师的考核内容,将责任感、奉献精神真正的内化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行为。对于一些思想开了小差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对于有严重师德修养问题的幼儿教师应该坚决辞退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幼儿教师师德修养,是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对提高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以健全幼儿教师管理制度为保障

1.严格执行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提高幼儿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幼儿园教师应该有相应的幼儿教师资格证,并建立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对已经在园工作但还未达到持证上岗要求的幼儿教师,要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对培训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幼儿教师要坚决辞退。只有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资质合格,才能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2.完善幼儿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在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逐渐完善幼儿教师师资的评价管理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素质,使幼儿教师教育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关心幼儿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幼儿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应该对在农村地区或者是偏远山区长期从事幼教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幼儿教师给予奖励。

四、以提高幼儿教师业务水平为方向

提高幼儿教师业务水平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方向。只有提高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有效的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以提高幼儿教师业务水平为方向,就要不断的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不断的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结构。

1.完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重视幼儿教师教育,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重点建设各高等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加强幼儿教师教育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招生管理和学前教育科研等方面给予高水平的督导和监管,将优化幼儿教师的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素质的第一步。

2.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逐年增加幼儿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数量。通过科研培训、学术交流、项目投资等方式,培养骨干型幼儿教师,满足普及幼儿教育在师资数量方面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培训的课程,要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丰富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

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提高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刻不容缓。国家在将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大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待遇为基础,以加强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为核心,以健全幼儿教师管理制度为保障,以提高幼儿教师业务水平为方向,才能有效的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有效促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最终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郭建英.浅议新时期幼儿教师的师德修养[J].科技向导,2010,(3).

[3]虞永平.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

[4]黄嘉丽.浅谈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政府的责任[J].新课程,2011,(6).

[5]蔡迎旗,冯晓霞.我国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沿革与创新(上)[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6]蔡迎旗,冯晓霞.我国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沿革与创新(下)[J].学前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