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机化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素质教育;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机化学是普通高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冶金、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第一门化学专业课。无机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有机金属化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物理无机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等,更为无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成为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机化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有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而且需要反映出无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成果。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动作示范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传授。但是这种只重知识的传授,缺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忽略了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忽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也感觉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研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开放性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化学有趣而且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当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
1重视收集和听取学生的意见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而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作用,协调配合去完成。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学生中收集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作业布置、考试方式和知识点等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
2创新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在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应该做到内容精练,剔除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便于讲授,利于自学。例如:热力学的内容将会在物理化学中系统学习,因此只需要讲一下焓、熵、自由能的物理意义及简单计算、应用即可。而对于元素部分,内容繁杂但易懂,有些内容高中时期已经学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可以只讲授重点同时加以总结、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并将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网站报道的最近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在讲解碳族元素时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发展、应用及前景介绍给学生。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讲授方法的优化是关键,教师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讲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学生不再喜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积极,反应迟钝,有压抑感。学生也希望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式教学,使其积极参与。优化讲授方法至关重要。
3.1教学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讲授时,利用熟悉的生活信息情景为切入点(如“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立足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多角度来探索化学课程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有关章节交给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写小结等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定期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介绍,让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转变。
3.3教学模式
开辟无机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开放式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弥补课题时间的不足;提供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例如:通过开设电子邮箱,将每章的学习要求、预习要求以及讨论课程的题目发给学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答疑。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体系要从侧重基本知识的考核转到侧重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上来,因此,采用兼容并重的考核体系,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并举,多角度来考察学生,避免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应付考试,注重学习效果和过程,提高学生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知识。我院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成绩由原来单一的闭卷考发展为3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出勤及课堂表现10%;习题作业20%;期中期末考试70%。
5实验教学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取消陈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选择那些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紧密联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实验中增加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在研项目,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课外实验研究,通过查找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验研究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加强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的方法及相关知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韩冰 张捷 张静涛 刘炳坤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婕.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2):79-81.
[2]李海霞,符小文,吴良,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2,28(1):24-36.
[3]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3(81):146-153.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5-02
无机化学(工科)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材料、环境、生态等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有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每年约有900名本科生学习该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较高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用化学的思想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前沿并重,开拓学生们的化学视野
无机化学是一门传统的化学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介绍的知识都是非常经典的,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较为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在相应章节的学习中将该内容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使讲课内容不显得空泛和枯燥,学生也会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大有用处,学有所用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我们在讲到原电池部分时,适当介绍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等的原理及应用;讲到晶体缺陷时介绍掺杂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时介绍水热合成法的原理;碳族元素的学习中,加入纳米材料的研究等。
2.诺贝尔化学奖的编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诺贝尔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编辑了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链接在课件中。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们现在学习内容的发现历史和发展历史,有助于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实验性、理论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研究过程的介绍,使他们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基础课程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例如,当讲到杂化轨道理论时,我们介绍了杂化轨道理论的创建人,著名的美国化学家,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L.Pauling,指出Pauling之所以取得这么巨大的成绩,与他独特的研究方法是密切相关的。L.Pauling作为化学家,他具有比一般化学家更多的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这使他在研究中能更好地将其他学科的发展与化学相结合,采用移植方法,开拓边缘学科,不断地在物质结构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通过这类例子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必要性,作为非化学专业学生学好化学及其他学科的意义,重视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
通过这些措施,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机化学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基础必修课,每年约有900名本科生学习该课程,因此开设了多个讲台。随着教师新老交替的进行,如何尽快地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等问题上统一认识,则讲台间差异会很大。为了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授课质量,使教学更符合课堂要求,同时也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课程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内容有:请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讨论教学要求;交流教学体会。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经验丰富,甚至已退休的老教师参加活动。针对某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请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然后根据这门课的教学大纲,各位教师各抒己见,针对某一具体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进行讨论,最后再做总结归纳。同时各位教师就自己上课的体会或碰到的问题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到氧化还原反应一章时,沉淀、配合物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一直是讲授的难点,大多数教科书都是直接从Nernst方程导出结果。在集体讨论时,有的教师就提出均从化学热力学出发,利用ΔG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来讲授,关系简单,学生应该容易接受。但通过课堂上的实践后,发现从化学热力学出发,道理简单,但计算繁琐。最终认为,两种方法都可以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理解的出发点,会收到异曲同工之效。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使大家明确了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如何进行教学,对多媒体课件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
三、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
无机化学课程采用大课讲授,辅之以答疑、网上课件、网上习题等方式进行。
1.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建设中最富于时代气息的一个环节。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课程建设现代化的标志,各高校已充分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制作工作[2,3]。自2002年起,在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始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件不断地修改完善,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课堂教学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改善。
2.视频演示实验。传统的课堂实物演示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实验用品和试剂;在演示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大班课堂,总有许多学生会看不清楚或根本看不到;此外实验的安全性是传统演示实验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有些实验就受到了限制而不能搬到课堂上。为了克服传统演示实验的这些问题,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反应现象拍摄成32个视频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利用演示实验辅助课堂教学,不仅大大方便了教师,而且因为现象清楚,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可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掌握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
3.教学课件网上播出。多媒体教学,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量大、知识点多,单位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大,从视觉上讲前后衔接不是很理想,有时会使学生思维不能高度集中,课堂笔记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少数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不扎实。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复习,我们安排教学课件在网上播出,使学生对课程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可上网复习、查阅,使他们能紧跟教师讲课的节奏,随时了解课堂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4.网上习题。对于刚从中学题海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进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4]。如果没有合适的课后练习题做,他们往往会觉得复习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只有课后教师布置的习题对他们来说要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是不够的。而从图书馆找来的无机化学复习指导书,由于年代、对象不同,不一定适合工科学生,所以编写一些符合现行大纲要求、适合本校学生的练习题十分必要。我们积极搜取素材,对每一章内容都仔细斟酌,共编写了2千多道练习题。该习题集按全国高校现行无机化学的考试模式,分为: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配平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六种类型。习题集的完成,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习题集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掌握知识的不足,使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补充,习题内容充实,既围绕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又紧密联系实际应用,使学生达到学而会用、学而有用的目的。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用以巩固知识和检验学习效果,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学习的场所。
下一阶段,我们将制作《无机化学》视频课程,争取早日在网上投入使用,使无机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阎雁,史苏华,徐家宁,等.无机化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化学,2002,(4):33.
[3]张霞,,李光禄.工科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课堂实践[J].大学化学,2008,(4):31.
[4]李雪华,赖泽锋,黄燕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药学本科《无机化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6):9.
[5]任玲,胡长文,吴侠.无机化学的教学创新探索[J].大学化学,2011,(1):23.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大学无机化学 知识衔接
化学学科被分为不同深度展开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各教学阶段的衔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中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受到不良影响。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因此,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有效开展教学,找出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其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生的发展影响重大。
一、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差异分析
(一)教学方式和目标的差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发生巨大变革,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高中化学教学中增加大量实验环节,但是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受限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实验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教师通常采用黑板教学的方式将实验环节取代,从而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化学实验的了解甚少。如此,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之间就出现衔接问题。首先,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区别。高中化学知识学习是为大学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大学化学知识学习则是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学在应试制度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化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
高中化学主要是模块学习,各章节间基本上是彼此独立的,并且涉及的理论知识不多,而且为了应付高考,课程学习不全面。大学化学教学中,例如无机化学教学,其虽然包括一些实验环节,但主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学习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多达七成以上,而高中化学课程无法为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策略
(一)高中阶段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深学生对高中化学的了解,明白高中化学学习是为大学无机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得到转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学习将关系到今后大学学习中哪些专业,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在思想层面上的有效衔接。高中化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应注重“启后”,然而并非将大学化学内容的教学取代,而是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加强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为学生大学化学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做好今后大学无机化学的学习的思想准备。
(二)大学阶段化学教学
首先,在保持教材不变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其中,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的不同和知识需求的差异,理论根据化学类和医药类的区别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需要进行高中化学欠缺知识的完善,并将重复赘述和无关紧要的内容删除或跳过。也有一些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所提及,但是并未进行深入讲解,那么这些内容需要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进行补充,从而使化学知识紧密衔接。其次,化学教师应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贴近实际的展现形式,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化学教学活动的引导,实现学生自主思考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高中化学知识。并且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化学研究条件,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化学的技能知识具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并获取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新知识及方法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
结语
我国教学改革一直重视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寻找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促进高中学生和大学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及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进行优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娴,张欣.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大学无机化学电化学的衔接[J].化学教育,2015,07:12-15.
关键词:创新精神;学习主体;教师创新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对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中,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对创新认知的态度和追求。这种对创新认知的态度和追求大多来自于后天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欲,对有创新态度和追求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激励。例如,在学习无机化学“化学反应熵变”时,要先让学生了解“熵”是用来表示体系内组成物质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让学生了解熵变增大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那么再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溶解性、解释同种物质的固液态的熵值大小等。这样能让无机化学课不再沉闷、不再枯燥,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展现出来。
2.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呼声不断提高。呼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当然教师的引导是全方面的,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地位、教学内容、方式等诸多方面综合才能完成。
高校教师不像高中教师那样紧张,教学上的压力不大,同时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高中阶段大大降低。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上有一定的优越性。高校中的无机化学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满堂学”,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目前宿迁学院正在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讲课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之内,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无机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编)“晶体和非晶体”这一章节时,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介绍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查询晶体和非晶体分类以及液晶的应用(上课前我让每个学生都把手机带到课堂)。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积极讨论、主动用百度查询,特别是对应用较广的液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3.创新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怎么做,更应该从教师做起。
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仍有少数老师沿用多年来的讲义,所用的讲义已经泛黄,甚至都“破烂不堪”了。“讲义用了一年又一年,一点新知识也没有,有的与新科技甚至相差甚远,听着一点意思也没有。”有的学生课后这样反映。陈旧的知识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把学生“逼”出课堂。在高校里往往会有这种的情景:有的教师的课“场场爆满”, 有的教师的课“门可罗雀”。 “场场爆满”的教师往往学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紧贴实际。“门可罗雀”的教师往往就是恪守一本大纲、一本教材,知识陈旧、照本宣科。
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气氛是一种教学精神环境,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愉悦地学习,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探索,不缩手缩脚。在“创新”上要肯下功夫。要发挥自己的个性,不断总结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摸索,才能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大胆地对现有的教学常规发起挑战,这样自己在教学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才能有所创新,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01):1―7.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大学无机化学;相关知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2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天津市于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此次课改“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许多新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师应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改革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等等。鉴于此,本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识点对比,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2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化学新课改在天津市中学实施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配合,本研究以天津市几所中学的250名高一学生(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市崇化中学、天津市杨柳青一中等)和50名一线在职高中化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对收回有效问卷239份(学生201份,教师38份)进行统计分析。所选取的学生和教师分别来自市重点校、区重点校及普通校,可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3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大学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它们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因此确定哪些知识是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的“相关知识点”是教好新课程必修教材的一个前提,否则就会在教学中难于把握很多尺度,按照新教材的顺序讲旧教材,失去课改的意义。为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深度,笔者对照课程标准,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 、选修3、选修4),以及宋天佑等人编著出版的《无机化学》(上、下册)中的相关知识点,作以简单对比,见表1和表2:
表1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与选修模块的“相关知识点”
表2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点”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化学有兴趣,喜欢上实验课,认为实验直观、形象,对化学元素知识的学习和化学概念的理解都很有帮助,如学生问卷第23、34题表明,有59.7%的学生喜欢上化学实验课,有54.2%的学生很喜欢做实验(见表3);在参与化学的探究性学习中,47.8%的学生能主动参与,但还是有很多学生(40.8%)对探究学习的参与取决于自己是否感兴趣(见表4);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喜欢这种模式,但当老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时,又不能主动参与,常在别人的带动下参与或不参与。
表3 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调查结果举例
表4 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情况调查结果举例
4.2 教师调查问卷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76.3%)参加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了解《标准》,并有一定研究,但认为《标准》对于开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或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78.9%的教师不完全按照《标准》,某些知识点的教学要参照旧教材,学生探究在某种程度上仍属于验证性实验(见表5);教辅资料与教材对应性差,找不到合适的教辅资料符合新课程的内容标准;50%的教师认为现在每周3―4课时的化学课课时不够,课时紧,学生负担重;多数教师(86.8%)大学毕业后5―6 年基本遗忘了大学化学知识,在毕业后2年,对大学所学化学知识的遗忘度在26%―50%的居多(见表6);此外,教师在必修课的讲授时由于对选修教材不太了解,很难把握深度;对于选修教材的讲授,教师则出现了专业知识上的过时与遗忘等问题。
表5 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及执行的情况调查结果举例
表6 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举例
5 建议与展望
5.1对相关知识点的适当把握
对于A类知识点的讲解要大胆适当:在教学中大胆引入一些大学化学知识不一定就是超纲,增加学生负担,适当介绍这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对于价电子互斥理论的讲解;对B类知识点的讲解要扩展适度,而不是全讲解,尽量加深,无限拓宽,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造成了课时紧张。
5.2重视探究性课题的教学和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生动形象的实验教学,并希望上课时能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思考。因此,化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对于探究性课题,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在课下动手做一做,并给予指导;对于增加的讨论框图题,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讨论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5.3 教师应及时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调查中发现,化学教师对大学化学知识的遗忘是一个突出现象,而新课程的选修模块中增加了一些大学化学知识,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化学教师需较从前熟悉大学化学教材,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减少知识的遗忘度,更好地把握高中化学知识的深度。
以上建议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得出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同时希望能够对当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宋天佑,程鹏,王杏乔.无机化学[M].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动态需求 耦合式教学 模式研究
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合并成为一门课程。这种改革,一方面能够将交叉学科中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课程的重复。另一方面,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结合,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是在看到改革的正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教学工作带来的不便。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增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同期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呈现。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需要,更好的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一个课题。结合一线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应该从教学方式、专业需求、学科进步、学习反馈、学校实际等五个方面加以“耦合”,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耦合”式化学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耦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线开放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得以在实际中运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必须要与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才能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化学课堂中就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理论系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丰富,这样即可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而言,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化学原理和化学过程,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将这些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这些化学理论和化学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影像、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方便学生的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包括溶液和胶体、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以及化学分析等多项重点内容,这些重点内容大都比较艰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重点、难点相关方面耗费较多时间,由于这些内容大多过于空洞,即使教师一再讲解,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容易产生疲劳感,紧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轴心问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突破重点、难点问题,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放弃。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公示、符号都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二者的“耦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特点,相互补充,更好的丰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的化学课程,是很多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到的公共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
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起到支撑作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能够奠定学生专业课程的根基,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专业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涉及到各个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之间的耦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教师要充分研究各个专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并据此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学科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三、课程设置与化学新知识之间的耦合
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但是在大学课程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则相对固化。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到溶液化学平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分析、重要的生命元素等知识内容都是不变的。社会的发展和化学知识的发展,需要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加入新的知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一些无机和分析化学的知识,如果到大学阶段,再重复这些课程,学生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化学的新知识互相融合,将一些化学的前沿知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和发现告诉给学生,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在给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四、教学任务与学生反馈之间的耦合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以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明确这一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将教学的任务与学生的反馈相耦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特征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实际的实验技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个教学任务兼顾,通过科学的设定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两方面的提高。在学生的反馈上,可以采取课堂测验、学习反馈、学生意见表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促进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五、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耦合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学生发展情况等,将这些情况考虑到实际的教学中,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情况的耦合。
一些学校以农林专业为主,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学习中,就要重视其对农林专业的基础部分,在课堂的实践中,就重点考虑应用于农林专业的部分。一些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在无机化学的学习中,就要充分考虑其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让这一学科的基础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
六、结论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课程设置与与化学新知识、教学任务与学生反馈、教学目标与学校实际五方面的充分耦合,为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这五种耦合模式的动态性,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使无机与分析化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宁粉英.分析化学课程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3期
【摘要】 目的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阐释中药配伍理论中“人参畏五灵脂”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参与不同剂量五灵脂配伍后水煎液的人参皂苷含量,配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药渣中人参总皂苷的残留量,找出二味药配伍后在化学成分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人参中加入五灵脂水提取液中人参皂苷的含量降低,并且随着五灵脂配伍剂量的增加人参皂苷逐渐减少。相反,人参与五灵脂水提后的残渣中人参皂苷含量随着五灵脂加入量的增加逐渐增多。结论“人参畏五灵脂”有一定科学道理,五灵脂可以抑制人参皂苷在水溶液中的溶出,推测可能是五灵脂中某种成分与人参皂苷在水溶液中发生络合不溶于水而沉淀于残渣中,而甲醇能够使络合物解离,使人参皂苷溶解在甲醇中。
【关键词】 人参; 五灵脂; 配伍; 化学成分
中药十九畏的歌诀中有“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其中的“人参最怕五灵脂”指的就是人参畏五灵脂。十九畏中的“畏”与中药配伍七情“相畏”含义不同,实际上是指“相反”。为了证实人参与五灵脂配伍是否相反,我们运用现代检测仪器对人参与五灵脂水煎液进行人参皂苷分析,然后对煎煮后的残渣利用甲醇再提取进行分析以求揭示五灵脂对人参化学成分的影响。
1 仪器和材料
Waters 600 HPLC系统, Alltech 2000型蒸发光检测器(ELSD), 检测器条件为Temp:92℃;Gasflow:2.7 L/min;Gain:1;Impactor:off. Agilent 1100 Series 自动进样器;日本资生堂Shiseido-CAPCELL,C18-ODS(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0.2%醋酸水溶液。时间程序为0~50 min:25%~50%A,75%~50%B。进样量10 μl 。甲醇为色谱纯试剂(美国Fisher公司), 水位超纯水(18.2ΩPa), 0.45 μm微孔滤膜(安捷伦公司)。 Varia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KQ2500E 型医用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甲醇,冰醋酸,香草醛试剂为分析纯(北京化工厂);人参药材购自吉林抚松,五灵脂购自吉林大药房,人参皂苷标准品Re 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制备
2.1.1 人参单煎对照液的制备取人参药材粉末3 g,精密称定,加100 ml水浸渍45 min,加热回流提取2次,2 h/次,合并两次提取液,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浓缩至20 ml,加95%乙醇使溶液中乙醇含量达到75%,静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干,甲醇定容至10 ml量瓶中,备用。
2.1.2 人参与五灵脂共煎液的制备[1]精密称取五灵脂1,2,3,4.5,6 g,分别加入3 g人参粉末,加150 ml水中浸渍45 min,加热回流提取2次, 2 h/次,合并两次提取液,离心10 min,合并上清液,浓缩至20 ml,加95%乙醇使溶液中乙醇含量达到75%,静置过夜,滤过, 滤液浓缩至干,甲醇定容至10 ml量瓶中,备用。
2.1.3 样品残渣溶液的制备将人参与五灵脂不同剂量配伍煎煮水提液残渣分别用50 ml甲醇超声波提取1 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用甲醇定容至10 ml量瓶中,备用。
2.2 不同剂量五灵脂对人参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2,3]将人参单煎液与不同剂量五灵脂配伍提取溶液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实验条件测得各色谱图见图1~2。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人参中的皂苷类化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并且在梯度洗脱条件下基线平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可知图中1~11号色谱峰分别为人参皂苷Re,Rg1,Rb1,Rg2,M-Rb1,Rc,M-Rd,Rb2,Rb3,Rd,Ro(另文发表)。可以明显看出,随着配伍五灵脂剂量的增加,人参皂苷色谱峰面积依次减少,在人参与五灵脂配伍比例为2∶6的情况下只能看到Re+Rg1,Rb1,Rc,Rb2,Rd,Ro人参中最为常见的单体皂苷。对以上7 种人参皂苷进行峰面积积分结果见表1和图3。
2.3 样品残渣溶液中人参总皂苷的测定[4]
2.3.1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e标准品10.01 mg,用甲醇定容于10 ml量瓶中,制成每毫升含1.001 m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移取对照品溶液30,60,90,120,150 μl分别加入干燥具塞的试管中,水浴挥干溶剂,各加入新配制的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 ml,高氯酸0.8 ml,于60℃恒温水浴加热15 min,取出,流水冷却2 min,加冰醋酸5 ml,摇匀,随行试剂作空白。于550 nm处测定吸光度,得出标准曲线为:Y=0.116 93X - 0.036 04,r=0.999 8,样品在0.01~0.30 m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表1 7种人参皂苷峰面积积分结果(略)
2.3.2 样品含量测定取供试品20 μl,水浴挥干,加入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 ml,高氯酸0.8 ml,60℃水浴15 min,取出后流水冷却2 min,加冰醋酸5 ml,摇匀,于550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取3次平均值。
2.3.3 测量结果人参∶五灵脂为3∶1,3∶2,3∶3,3∶4.5,3∶6的人参总皂苷含量分别为12,21,36,42,60 mg,分别占3 g人参粉末含量的0.4%,0.7%,1.2%,1.4%,2.0%。
3 小结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人参中加入五灵脂水提取液中人参皂苷的含降低,并且随着五灵脂配伍剂量的增加人参皂苷逐渐减少。相反,人参与五灵脂水提后的残渣中人参皂苷含量随着五灵脂加入量的增加逐渐增多,说明五灵脂可以抑制人参皂苷在水溶液中的溶出,推测可能是五灵脂中某种成分与人参皂苷在水溶液中发生络合不溶于水而沉淀于残渣中,而甲醇能够使络合物解离,使人参皂苷溶解在甲醇中。因此,中药十九畏中“人参畏五灵脂”对于水煎剂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如果是粉末配伍直接服用或现代中成药是乙醇提取工艺是否符合此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嘉瑞,常章富,张 冰,等.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后人参皂苷Re煎出量变化研究[J].美中医学,2006,3(4):42.
[2]张 旭,宋凤瑞,王隶书,等.人参与藜芦配伍化学成分变化的HPLC-ESI-MS与ESI-MS研究[J].化学学报,2007,65(9):829.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上机考试;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a)-0149-03
Study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on computer
WANG Han-yan GUO Dong-mei
Biological Chemistry Department,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Exam on computer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llege exams,but at this stage pass rate of exam on computer mode is relative lower compared to the paper pattern exam.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on computer still has many problem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iochemical examination on computer 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form and how to fully implement th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reform.
[Key words]Medical biochemistry;Exam on computer;Mode;Personnel training
上机考试区别于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考试及考试相关活动,是计算机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新型考试模式,上机考试的有效实施建立在上机考试系统的建立基础之上,教师运用上机考试系统管理操控整个考试的实施及考后的阅卷评分,学生则运用考试系统考试答卷及进行考后的查询成绩。上机考试亦支持考试报名、生成试卷、生成阅卷成绩等多种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上机考试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考试方式,一大批资格考试已经引入计算机操作,如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及驾驶员考试等均已实现上机考试[1-2]。
传统考试采用人工纸质考试方式,考试的时候教师使将纸质考卷发给学生,学生纸质考卷手写答题,考试完成回收学生试卷,批改试卷,评定成绩。人工纸质考试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诸多不便,如这种考试方式整个过程完全依教研室及教师把控,需教师人工管理,教师严格控制考试过程及试卷批阅及成绩统计和分析,这导致教师工作量大,琐碎繁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考试无纸质,考试息化已经成为各个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3]。医学院校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医学生化课程考试的目的是检测考试者对生化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为了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医学院校的理论类课程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上机考试的尝试实施则是对现行考试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将成为医学院校未来重要的考试方式,它将对高等教育体制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医学院校上机考试的应用需求出发,对医学院校上机考试系统进行了分析,根据川北医学院校园计算机,网络资源,首先面向小专业进行上机考试改革。
1机考介绍
教师和学生是机考系统的用户,机考依托机考系统,机考系统可实现试卷管理、在线考试和成绩查询,机考系统由考试数据库和上机考试软件组成,系统设计包括了数据库设计、系统的功能设计和系统应用模式[4-6],教师将试题输入系统,建立题库,考试结束获得考试相关各种数据,评价教学效果;学生登录计算机,使用机考系统在线考试。目前,国内许多大学校园网覆盖了教学区、各职能部门及教学部门,学校良好的网络设施可为机考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7]。
2机考的优点
上机考试的实施需依托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这使涉及考试的考卷选择、考试监考及考后阅卷等环节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为加强考风考纪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考试过程公平、公正;减少了考试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可能的考试不公,对促进考风考纪建设起到积极作用。①机考知识面覆盖广泛,命题规范、考察全面。机考试卷是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题库中的试题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细致;题库中的题型多样,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多选题 、单选题及判断题等多种题型。②机考因其可避免学生抄袭,因而提高了考试的公正性。每个考生的机考试卷都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随机生成,各人抽取的试卷不同,因此极大避免了考生作弊; 教师根据统一的标准对考生提交在系统中的试卷进行评分,避免了教师主观评分上造成的误差。③机考革新教师工作模式。机考试卷是根据题库内容随机生成的,且题库中是大量的涵盖知识点的标准化试题,考卷中的客观题可通过计算机自动判卷,这极大地提高了阅卷效率;判卷结果直接输送到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统计及试卷分析,计算机系统给出考试成绩分析图,极大地压缩了教师工作量[8]。考试分数可体现学习效果,反教学质量。传统纸质考试试卷批改依靠人工,机考的试卷批阅直接由计算机进行,相比纸质考试的阅卷效率更高,且基本不会出现人工阅卷经常出现的漏判、错判的现象[9],提高阅卷的准确率及公正性。另外,现阶段很多工作已经实现网络、计算机信息化,机考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做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10]。
3医学生化机考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为确保机考系统顺利实现,并在生化专业课中得到普及,实现上机考试改革,达到相应的教改目的,生化课程的各教学环节也需要实施相应的改革,为上机考试能在同类课程中推广做好前期准备。
3.1机考应用的教师队伍建设及考生准备
3.1.1 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学生化人才,要重视教师培训,建立一支团结互助、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增强学者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并掌握生化研究进展及相关考试动态,确保实际教授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11-12]。
3.1.2C考应用的教学及考生准备 为更好地实现上机考试,前期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学生学习行为,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原来的课堂教学全部应在多媒体教室中讲授;学生作业全部采取网络作业;对学生平时的测试由原来课堂的笔试改为在上机测试。考试环境的转变及考题类型的多样化增加了考试难度,考试从以往的有纸化考试模式转变成上机考试模式后少数考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并不是很高,如果缺乏前期上机考试训练,考生会非常不适应机考模式。考生会不熟悉操作界面,在调换界面时手忙脚乱,进而影响考试心态。
另外,机考是基于一个大的考试平台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大的题库,题库中的试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细致,因此机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考试难度。
3.2建立医学生化上机考试模拟操作及考试系统的试运行测试
3.2.1建立医学生化上机考试模拟操作 机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为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上机考试模拟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另外,在上机考试模拟操作下考生可进行平时测验、考试自测以及作业练习等各种模拟训练,便于考生随时检查的学习效果。
3.2.2考试系统的考前试运行测试 为使学生学熟练使用上机考试系统,首先考前教授试点班级学生使用流程,进一步研究此机考系统是否能稳定,技术是否达标;为确定题库的题目是否客观、合理,涵盖知识点,应科学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对参考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分析上机考试对教学带来的积极性影响,比较机考与纸质考试的优缺点;总结机考的经验及优劣,进一步完善医学生化教学体系,为机考的广泛实施做好准备[13]。
3.3完善题库建设,加强题库保密管理
3.3.1完善题库建设 合格的题库是机考的核心支撑,机考的许多优势,如避免考生抄袭,激发考生全面掌握知识点, 在很大程度上与题库建设密切有关,因此,相关命题老师要挖掘题目,丰富题库,并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题库,加强题库建设[14]。选题时需要多经验丰富老师进行操作,多个老师协商对题型难易进行分级,题库里的试题应覆盖知识点,同时试题本身应具备严谨性及科学性。为保证生成的试卷严谨、科学及公平,注意同类试题难易度一致,不同种类试题难易度区分。同时要求题型要新,题的切入点、考点应符合大纲的要求,即语意清晰、考点明确;答案要求要点清晰、分值明确。
3.3.2加强题库的保密管理工作 题库是机考的根本,是各个考生试卷的生成来源,若题库泄密,无异于试卷泄密,因此,教研室及计算机室各级部门应全力做好题库的安全与保密工作,指定专人管理考试系统。指定教师在得到授权后方可对题库进行增补或修改调整;之后任命专人审核题库试题;专门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专门管理人员保管题库,下发权限,各司其职。
3.4合理安排考试,注意监考环节
根据机房计算机配置数目,合理安排考场人数,机考的每个考场配备的监考教师中应至少有一人是计算机管理人员,可及时应对并有效处理考场的网络及计算机突发事件,保证考试顺利进行。一个考场的考生不宜过多,因在计算机操作,考试时敲击键盘声音过大则会影响考生情绪、不利学生思考。提前做好计算机检查及系统准备工作,合理安排考试时间,避免因准备不足而造成考试过程中出现各种突发事件[15]。另外,为保护及保密题库,防止病毒入侵考试系统或试题泄漏,严禁考生携带U盘、手机等数据存储、移动、传输设备进入机房,有条件的机房可提前限制和封闭数据传输接口、软件及网络。
3.5做好考务人员培训及软硬件技术支持
由于机考环境特殊,主要操作依赖计算机,因此为确保上机考试的顺利实施,相关部门应组织好考前计算机维护、组织好监考教师的系统操作及突况处理等方面培训,以应对考试中的突发事件对影响考试;考前应对考试系统做好网络限制,避免考试系统的考场外登录或考场内的网络作弊。另外,在学生的考试登录设定为 “按场次登录”模式,这可使考试时间更精准,管理更规范[16]。
4小结
纸质考试中的工作量大、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可通过上机考试解决,因此,机考成为现代教育研究及改革的方向之一。要适应上机考试,教师需更新授课内容、提高授课水平,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开发能力,因此,机考促进了教师教授水平的全面提升;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要上机作业、学习及考试,因此学生更为关注课程内容的安排,需投入一定的精力用于上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学习方法与传统考试下的学习有所改革,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上机考试使教师不再手工批卷、统计成绩及试卷分析等,改变了教师了工作方式;上机考试还可端正学风,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因为机考基本可以避免考试中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影响,降低考生尝试违纪的侥幸心理,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考试不公。机考的成功实施需要优质的题库保障,但机考题库建设需要足够的积累及许多优秀教师的协同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有很多科目机考的基本条件尚且不够;机考系统的建设及维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希望各高校可给教师提供更多支持、鼓励考试创新,大胆尝试更多的科目上机考试。总之,上机考试的全面推行将促进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上机考试改革将在大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考核形式、高校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教师的工作形式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爱芹.会计专业无纸化考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利弊[J].商场现代化,2016,(1):207-208.
[2]翟银山.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新形势下的改革与发展[J].河北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64-66.
[3]刘伟,王秀霞,刘芳兵,等.基于的安规调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表,2009,(5):48-51.
[4]陈平,褚华.软件设计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1-229.
[5]江军强.基于的题库管理系统的开发[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25(2):184-188.
[6]金旭亮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3-374.
[7]唐猛,朱瑾.NCRE上机考试环境构建研究与实践[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2):149-153.
[8]安志红.谈加强高校考风考纪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8):9293.
[9]李经梅,陈庆声.高校考风考纪现状与对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61-64.
[10]王博.上机考试的优越性与实际应用[J].考试周刊,2012,(42):8-9.
[11]成耀.对上机考试监考的思考[J].教学互动,2006,(4):43-45.
[12]王玉娟.谈网络考试及管理方法[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22-25.
[13]袁晓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常见故障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49-51.
[14]柯玉立.无纸化考试的应用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6,(6):144-145.
[15]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WINDOWS版)上机考试培训资料[Z].2010.
关键词:云计算 学科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030-01
1998年学科馆员制度在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建立,现如今学科服务逐渐普及到国内大多图书馆。十多年间,学科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联络人特征)逐渐向第二代学科馆员发展(嵌入过程、融入一线)。尤其针对不同的学科,其信息需求不尽相同,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科服务新模式。近几年,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理念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组织、传播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为实施学科服务铺垫了新的道路。
1 云计算与学科化服务
1.1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按需提供服务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根据 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可以方便的、按需访问共享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等)池模型,它可以最小的管理代价或交互来实现快速的资源供给和释放[1]。
1.2 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为适应社会新的信息环境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其主体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直接面向用户,是学科化服务发展的有力的推动者。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相比,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它以学科馆员、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服务为内容,根据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2 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2.1 云计算下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
基于“云”技术和理念的学科化服务,以学科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学科知识创新、深层次、智力服务,促进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在云环境下,采用应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组织、管理与分享,达到充分满足不同学科用户对知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高层次智力服务。将与计算技术运用到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不仅可以解决图书馆人才、设备、资金、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薄弱问题,还可以扩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提高其服务质量,以达到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
2.2 云计算下学科化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专业背景缺乏、专业性不够,专业覆盖面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难以充分服务到位;其次,图书馆本身资金来源有限,资金保障机制缺乏或不健全,学科馆员的再教育机会和培训机会有限,服务水平没有提升,这些因素均影响学科化服务效率和水平;最后,学科化服务在国内发展时间尚短,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及成熟的服务机制,对其服务效果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在学科化服务中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图书馆设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学科化服务的开展,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3 云计算下学科服务模式
3.1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图书馆购置的软硬件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升级,不仅给图书馆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也会给图书馆员带来时间的压力。云计算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学科化服务的成本,囊括了学科服务构建过程中的运行模式的基本内容,例如然间服务、基础设施数据服务等。云计算的另一个优点是:将学科服务的建设者从管理服务器硬件以及软件的运维升级等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学科服务的建设者可以集中精力来构建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学科服务的内容构建。
3.2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云计算技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将各种设备内大规模数据存储在云端[3]。云计算对于多台服务器的运行模式是进行动态的管理,如果图书馆本地的某一服务器遭受攻击,云端的其他服务器就会接替出现故障的服务器进行工作,不会因此造成图书馆数据的损坏和丢失[4]。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存储和读取通过网络上传的方式存储在云上,学科馆员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上传信息资源,且具有权限的其他学科馆员可以即时获取这些存储在云上的资源。这一特性增强了学科馆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科服务组的团队工作效率,加快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速度。此外,云端与网络相连接,也有利于学科馆员及时收集和发送最新的科学前沿资讯。
3.3 信息服务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学科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模块建设在云端,以云平台的方式形成一站式的服务模式。通过云平台,学科馆员可以在任何时间用任一终端建设云上的学科信息资源,这就使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随时展开,学科信息推送更加快捷和及时。学科用户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地点,随时利用各种终端接收到学科馆员从云端推送的信息情报,从而实现学科服务随时随地使用的愿景。
4 结语
总之,学科化服务代表着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不仅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学科服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应用云计算技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增强新功能,扩大其内容与空间,基于云计算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和开拓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江泽林.云计算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陕西日报,2014-01-21(012).
[2] 何芳.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1(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