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

第1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 街道建筑色彩;青年大街;CMYK印刷色彩模式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全面进入快速建设时期。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力度非常惊人,城市规划部门又缺少系统控制和管理的科学依据,这导致新老建筑并存,各个时代建筑立面色彩不协调的局面。此时对城市重要景观大道进行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迎接2013年沈阳市全运会的盛大召开,配合第十二届全运会展示沈阳全新面貌,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沈阳的运动美、时尚美、传统美,于2012年2月开始展开对以青年大街沿线为重点地区,以建筑立面粉饰为主要手段的街道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一. 相关需求的提出

在城市街道建筑色彩规划设计上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形象和特色危机,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成为城市相关决策者和设计师的历史重任。

另一方面,街道建筑的色彩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既要符合当前街道段的文化、功能、环境特色,还要再大的环境下迎合大背景的氛围,配合植物、天空、河流、山体等【1】。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

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法国著名色彩学专家让•菲利普•朗克洛从色彩调查开始,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色彩地理学”的观点,即地理条件(包括自然与人文2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建筑材料和色彩的差异,现代色彩设计应体现这种地域性。让•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地域色彩景观规划及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2】。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设省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法案。意大利城市都灵制作涂料样本,形成电脑档案,并依靠历史性的延续主导色彩景观规划,制定了城市色彩规划的导则

2. 国内相关实践

(1).天津

考虑到天津地域基质色彩主要为“无彩色系灰色”,结合天津传统文化的色彩多为纯色,色彩纯度、明度,提出初步的城市色彩总谱。色彩规划上提出了天津的城市主色调。包括为点亮城市未来发展的亮灰色、引领城市环境提升的暖黄色,保护历史文脉延续的砖红色和砖灰色。以及五大道西洋建筑区的紫灰色。

(2).北京

概念方案色彩以二环为界“内灰外彩”,根据《北京市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概念规划方案》,拟将二环路重点实施绿化,打造成北京的“绿色项链”,以二环为界,粉刷时形成“内灰外彩”的城市形象。

(3).青岛

康有为先生“红瓦、绿树、碧海、青山”的经典评价,无意中概括了青岛的地方色谱。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城市景观。为此,青岛在沿海地区全力打造以彩墙红屋顶为主的建筑色彩搭配,营造海港城市的美丽风景。

(4).济南

济南城市色彩总定位则是为“湖光山色、淡妆浓彩”。以暖灰、素雅、明快的“淡妆”为基调色,以低明度、中艳度、高彩度的“浓彩”为点缀色,表达一种沉稳大气、中庸随和的海纳情怀。

(5).上海

上海为迎接2010世博会,采用不同区域不同色彩趋向,在居民区较多的徐汇区、长宁区,主打红色屋顶的住宅区,在历史遗迹较多的黄浦区、虹口区,多用米色、浅褐色,配个铜绿色的屋顶,在浦东新区就主要是亮灰色为主。

三. 青年大街街建筑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1). 现状分析

青年大街与小西路、中山路、大西路、十一纬路、热闹路、十三纬路、西滨河路、文艺路、文化路等主要干道相交,是城区南北主干道之一,是沈阳重要的市容街道,被冠以“金廊”的美称。南部东西两侧高楼林立,沈阳市五星级酒店皇朝万豪酒店、皇朝万鑫酒店、丽都喜来登饭店,华阳大厦,罕王大厦,茂业百货,久丽百货,世茂五里河,华联购物中心,夏宫城市广场,以及风景秀丽的青年公园,这里主要是体现了沈阳的现代气息;

青年大街的北端延长街道是黄河北大街,有象征着沈阳悠久历史文化的北陵公园,还有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新乐遗址,这一文化已成为沈阳地区史前文化典型代表和历史源头。

青年大街的南端延长街道是全运北路,拥有全沈阳运动场馆的绝对奥运体育中心,沈阳奥体中心工程为一场三馆式布局,“一场”为主体育场;“三馆”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主体育场是奥体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占奥体中心总面积的一半还多,建成后可保证6万名观众在体育场中同时观看比赛。是代表沈阳全运文化的核心。

(2).规划设计理念

本着便民,整洁,特色,文化,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街区功能,完善街区形象,将金廊打造成沈阳的城市名片,全运会期间的城市展示廊道。突出沈阳市区以下三方面特征:1.全运城市 2.国家现代中心城市 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3).具体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段为全运文化:色彩以暖色系米色调为主,米色平和、温柔,具有白色的纯净浪漫,又多了几分温暖和高贵,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纯洁,再辅以赭、褐色暖色调使人感觉温暖而亲近 ,同时这些色彩靠近红色,能表带对运动的激情和渴望,有表达的较为含蓄,不太声张。

第二段为现代文化区:色彩以灰色调为主,辅以赭灰、白色;灰色具有中庸、温和、谦让、高雅的感觉,象征着宁静、沉着、理智,这种色彩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理性。白色给人印象光明、朴素、恬静,赭色为暖色偏灰,更显沉稳庄重,故略有色相感的含灰色能给人以含蓄,文明而有素养的高档感觉。

第三段为历史文化区:色彩以暖色系米色调为主,辅以暗红、褐色等;为体现轻松舒适,欢乐兴奋之感,故主色调选择暖色系米色调。选择暗红色是红色的目的是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清代皇城、陵寝,再与灰色的叠加,红色使人感觉温暖、兴奋、 幸福等向上的倾向,而暗红色也具备了灰色的宁静、沉着之感,不显跳跃唐突。

(4)城市建筑CMYK印刷色彩模式规划导则

减少对建筑单体逐个选择颜色的工作量,降低肉眼选色带来的色偏,同时也为方便施工,街道建筑色彩规划设计选用CMYK印刷色彩模式。

四.结语

沈阳由地铁2号线提供南北轴线的交通支撑。青年大街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其色彩景观对沈阳的城市环境具有重大影响,这也说明对青年大街及其延长街进行统一的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和控制的重要性。色彩规划不仅仅是恢复历史,更要面向未来,这是一个双向过程。青年大街色彩规划设计从视觉美学和地域文化两个个层次,从联系历史和面向未来两个方向进行色彩规划,同时又与奥林匹克生活取得和谐,将青年大街建设成为以人为本,宜居的城市街道。

参考文献

【1】吴薇,刘红红.城市环境中的色彩景观规划【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3):33—35.

第2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 商业街 空间特征 建设经验

引言

现代化商业街已经突破传统的商业空间模式,不仅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的发展与开放,还表现在建筑与建筑构成的整体连结和流线组织方式,强调以步行者的动线组织串连起商业街两边的建筑群体,促发商业建筑打破自我封闭的服务系统,向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购物体验的同时,增强消费者休闲、娱乐、餐饮、交往体验(金静宇,2006)。

在商业空间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造有活力的商业街空间,如何通过提升空间的品质与特性来提高商业街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对新加坡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及形态特征的分析,结合城市设计及消费心理等原理,对商业街空间应有特性和活力展开研究,并探讨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商业街空间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乌节路商业街的发展概况

乌节路商业街位于新加坡城市中心区,以Tanglin Road为西北端起点,一直延伸到东南端的Bras Basah Road,全长2.2公里,是由近800,000平方米商场、餐厅组成的综合商业街区。乌节路最初以种植肉豆蔻和辣椒的种植园而得名,19世纪末在种植园没落后分割成为小型的地块作为住宅使用,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成为商铺的汇聚地,50年代时出现第一家购物中心,后逐步发展成购物、餐饮、娱乐多元化的综合商业区。至今,乌节路商业街有超过5000家商店汇集于此,使这里成为新加坡的中央购物区,也是全球最有魅力的十大商业街区购物中心之一。在这里拥有最新的时装、电影,最好的酒店、商场、餐厅和艺术画廊,吸引着年轻的人群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乌节路如同传输能量的管道和脉络,连结着建筑机房和城市生活场所、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和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构建城市公共中心的话语权,对整个新加坡公共开放空间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展现新加坡人民都市生活的门户。

乌节路商业街的空间特征

(一)整体街道空间

乌节路商业街区横贯新加坡版图的中心位置,从平面形态上看为一条狭长的城市交通带。道路宽度约为40m,其断面保留20m为机动车道,两侧各10m为人与非机动车共有空间。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模式引导的街道空间设计以人和车的特性为基本点展开。

1.街道横向空间。乌节路商界业街截面呈现一个碗型,从外侧最高的商业建筑,通过建筑裙房、通廊、前广场、台地等空间逐渐降低高度至步行道,形成一种具有内聚力的空间形态(赵齐,2011)。有研究表明,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为1∶1可形成良好尺度的空间(芦原义信等,1985)。显然,乌节路街道过于开阔,在道路中间设计绿化带,一方面分隔人流车流,一方面美化街道景观。从乌节路商业街横截面可以看出其空间序列呈现:“车行道―绿化带―步行道―铺装休闲带―建筑通廊―室内空间”的基本模式,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融为一体,建筑边界被弱化,随着边界上的活动变化形成连贯的各有特色的商业街道景观(见图1)。

2.街道纵向空间。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般人的步行活动半径为400―500m(运迎霞等,2008)。乌节路2.2公里的长度不免使人感到疲劳,设计措施是通过绿地、开敞空间、横向街道与建筑主体穿插,形成完整而有节奏的空间景观序列,使人在心理上张弛有致,缩短心理上的步行距离。沿街建筑高度错落不一的天际线变化也减少了高大建筑综合体对街道产生的压抑感(邵莉等,2003)。

(二)街区功能空间

由临街建筑的外立面围合出乌节路街道的空间轮廓,为消费者带来具可辨识性的整体认知。为方便进一步研究乌节路商业街区的建筑组织关系及内部空间形态特征,按照功能划分为四个具体空间:商业消费空间、交通组织空间、休闲活动空间、绿色景观空间(闫晓璐,2013)。

1.商业消费空间。凯文・林奇指出,空间序列上具有一定的韵律会使人对城市环境印象深刻,“组成需要一定时间间隔来体验的形态”。

链式结构特征:乌节路两边的各类建筑设施作为主体置于街道中心、起点或结束点,与绿化空间、街道广场相结合,串连起来构成链式形态,形成乌节路整体空间的外在结构化表现。与传统商业的封闭状态不同,乌节路商业街的建筑综合体多为开放性空间,通过中庭、内庭院、门厅过厅等公共空间丰富自身的购物环境,并延伸至入口广场、街边绿化,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即链式结构上的一环(见图2)。各大建筑主体及入口广场担任乌节路空间序列中转换的节点,连接、导向人们的行为和视线,引领人们购物的序幕、发展、、结尾等角色(张翼飞,2007)。这种链式结构促使乌节路整条轴向的延伸空间看起来更加具有序列性和层次感,再通过结构上的环形拓展空间,使人们深入到各建筑内部的消费空间。

清晰的建筑组织界面:乌节路商业街两端建筑类型迥异,东西风格均有,但感观上较为协调。建筑外观由实体结构特征占据主导力量,严格控制建筑立面上广告及标识设施,颜色、材质也与建筑风貌相协调。即芦原义信所谓第二次轮廓线的元素在这里被融合在第一次轮廓线中。因此在乌节路商业街中,建筑组织形成的商业空间边界是清晰有序的。

2.休闲活动空间。Coleman 认为当代商业区应提供现代的、方便的、大小适宜和多样的零售空间。由消费者特征引导下的街道空间商业属性不再是单一的购物环境,而是拥有便利化、现代化、综合性的公共空间。

鲜明的场所性格:乌节路商业街非常重视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的打造,如Shaw House充分利用建筑入口下沉区域设置台地咖啡座为人们打造一处消磨时间的休闲场所,The Paragon在入口广场设置雕塑渲染商业文化氛围吸引游客注意力,Orchard Central建筑入口处设置动感十足的光圈环绕电梯(见图3),通行时如光临二次元世界。更多建筑内部空间利用错层变化、转角、材质和光线等手段在大空间内界定出二次空间,使人们拥有私密性的空间感受,又能够观赏外界景物。这些空间设施,注重功能和内容的补充,创造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和容易识别的场所,让人们停留在其中与之产生互动,以此提升空间活力并加强场所认同感,从而提升客源量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骑楼式建筑廊道:同新加坡住宅底层架空有异曲同工之处,乌节路商业街多处建筑一层沿街面带有通廊,一方面避免游客受到风吹日晒,一方面通过开敞的底层平台增加公共空间渗透,减少街道带来的压抑感。把原本和购物并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场所与购物空间的穿插、交织与并置,形成了乌节路商业街综合体各项设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这种商业空间中的功能混合模式,为商业街发展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积聚效应(金静宇,2006)。

3.交通组织空间。城市交通的便捷性是城市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体化交通系统:通过多层次与多种类型的步行、车行和公共运输动线系统来组织商业街区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形式(杨沛儒,2005)。新加坡首先构建了一套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Mass Rapid Transport),在乌节路商业街上共设有Orchard、Somerset及Dhoby Ghaut 3座地铁站(见图4),站与站之间相隔不足1公里,是新加坡轨道交通“南北线”上重要的一段。地铁站处开设通道直接到达商场内部,连接地下通道的周边开发商业街铺以增强新的商业价值。在乌节路商业街地面上则建有横跨机动车道的过街天桥,相邻大型建筑综合体之间有二层平台或廊道连接,实现行人和车辆的隔离,既保证交通的畅通,也可保证行人的安全。这些交通措施在国内的商业街中也有见到。

“通道树型”建筑综合体:为形成无缝衔接,一体化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乌节路商业街还建造了多处便利通车的建筑综合体。以ION Orchard为例,内部人流动线和城市交通系统通过地上、地下及建筑中庭的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将建筑空间开拓到地下四层,停车场设置在地面五层以上,位于地下楼层的客流通道可以与隔路相望的彼岸建筑相连接,并设有通道直接通往地铁站,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交通体系(见图5)。毗邻ION商场左右两侧的乌节路和乌节林荫道上还有公共巴士路线,这不仅遵循了城市立体化原则,合理紧凑安排空间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为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带来更多的商机。Plaza Singapore 、Shaw House等建筑也同样能够直通地下的轨道换乘站,形成高效的商业交通机制。

4.绿色景观空间。立体绿化体系:新加坡早期就将“花园城市”作为城市生活主题代入规划中,紧密联系土地开发政策,以绿色空间引导整个城市规划的发展框架。乌节路商业街沿袭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脉络,将绿色渗入整条街区。如Shaw House、ION Orchard等建筑在顶楼上开发屋顶花园体系,The Cathay、Concorde Hotel & Shopping Mall则将建筑立面进行绿化,不仅增添新的视觉效果,而且优化了建筑结构。绿色网络: 乌节路商业街充分利用街道绿化减少高楼给人的压迫感和材质的冷硬感,对一些稍乱的街景起到遮掩和统一的作用,另将公园建设纳入整体的街景规划中,在乌节路商业街周边有Istana Park,Mount Emily Park,Fort Canning Park三处公园相邻,增强了绿色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提取公园及乌节路周围的绿地、道路绿化等绿色元素,可以看到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绿色网络(见图6),成功实践了新加坡政府关于“公园联道系统”的规划理念。

乌节路商业街空间建设的经验

(一)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1966年,新加坡城府颁布了《土地征用法》,该法令赋予了政府征收土地的权利,使土地国有化之后得以更好的执行城市发展策略。在新加坡精确计划的引导下,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和城市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对商业设施的分配布局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保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有效整合。1974年,新加坡政府任命URA完成中央区的再发展和更新计划。这些关于土地利用分配、零售计划和城市发展的政策对乌节路商业街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空间分配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新加坡城市在强调城市土地分配时,坚持“花园城市”的精髓目标,求得城市合理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而,乌节路商业街的规划发展是始终作为新加坡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来完成的。它结合轨道交通系统,绿色网络系统,一起被纳入整片国土规划之中,在历史政策、规划意识形态和政治监管的协同作用下,保证与城市整体建设的统一性。

(二)详尽的城市设计导则

新加坡政府对土地的管控非常严格,每一寸国土利用都掌握在新加坡政府的精确规划和细致管制中,但最终实现设计方案使之落地还有赖于城市设计导则的构建。通过对建筑、景观、交通的研究分析,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框架来控制设计实施,从而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控制,取得预期效果。如运用新的三维表现技术,以及对现场地块的实验测试,可以直观的看到城市设计导则预期赋予空间的效果。详细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导则亦可以在小的地块上预先构建实施,验证作用影响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发掘城市空间的潜在品质和了解更细致的设计需求(邵莉,2003)。乌节路商业街设计的成功得益于城市设计导则在开发建设中的有效实施。新加坡城市重建局(URA)和新加坡旅游局(STB)公布《无限可能的乌节路》规划提案,并制定相关设计导则,从街道空间、建筑主体、交通系统三个层面,以定性、定量的方式组织和设计街道物质空间形态,激发商业街区空间应有的活力(王瑞瑞等,2012)。

(三)公民参与政策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公民参与”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公民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市政组织,有效制衡政府权利,促进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加符合民意需求。新加坡政府在制定或修改城市规划政策前,会通过相关部门公开相关文件,并组织专家研讨会、公众听证会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意见交流。新加坡政府针对乌节路成立发展委员会(ORDEC),形成一套完整的公众意见反馈、处理程序与机制,根据公众的满意程度来评估规划设计方案,从而制定获得更好的政策和决策执行。并且促使决策制定者获得公民的认可和同情,由此分担政府的责任,增强城市设计实践的综合效益(王瑞瑞等,2012)。

结论

纵观国内外商业街在产生、衰落、复苏、发展的变化过程中,逐步重视步行者在商业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关注空间质量对人的意义(宋智,2002)。但现代模式的商业街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仍存在很多不足。新加坡乌节路商业街的空间塑造及其建设经验,正可以作为当下国内商业街借鉴参考的一个经典案例。商业街建设应注意必须立足于整体的发展,认真考量商业空间形式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在政府协同各部门的合作下形成统一意见,指导建设既有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空间模式,使商业街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现代商业街建设还必须突破过去单一的营销界面,作为一处开放式、跨区域的商业空间群,通过内聚力和辐射力与城市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去满足人们的多元生活体验,包括展示、表演、休闲、娱乐、餐饮在内,给人们提供可以交流、休憩、欣赏的空间。通过空间人群的汇集创造有活力的氛围,同时刺激商业街的消费。

参考文献:

1.金静宇.综合体建筑中的商业空间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06

2.URA Singapore.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Tender:Sale of site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n land parcel at orchard road[M].Singapore: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4

3.Hee L. Singapore's Orchard Road as conduit: Between nostalgia and authenticity[J].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Review, 2005, 17

4.赵齐.北京新街口商业街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 2011

5.芦原义信,尹培桐.建筑科学. 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6.运迎霞,于洋.商业步行街舒适性设计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 (3)

7.邵莉,吕杰.重塑城市街道的生活空间―济南市泉城路商业街空间环境设计[J].建筑学报, 2003 (11)

8.闫晓璐.城市商圈的规划建设指引探索―基于人群, 空间和设施的特征与策略分析[J].建设科技, 2013 (15)

9.(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10.张翼飞.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1.Peter Coleman. Shopping environments : evolu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msterdam; Boston ;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12.杨沛儒.城市核心区设计: 新加坡的亚洲经验[J].城市规划, 2005,29(3)

13.Webb R. Urban forestry in Singapore[J]. Arboricultural Journal, 1998, 22(3)

14.Ooi G L. Urban policy and retailing trends in Singapore[J]. Urban Studies, 1991, 28(4)

第3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封闭式居住区 城市空间 开放社区 人性化

一、封闭的居住环境

从1991年到2000年,一种新的空间模式――封闭式小区,正在改变着我国城市居住区的面貌,它不仅是郊区新建大型住宅区的标准形式,同时也出现在市中心的城市改造楼盘或传统住区街道也以某种形式被封闭起来。在这段时期,广东省封闭了54,000个小区,覆盖70%以上城乡面积及80%以上人口。

封闭式居住区是从外国引入的(最早在美国开始出现),但这一居住形式在国外一直都有争论,而它在国内则蔓延的速度远超过国外,颇有后来居上之势。我国封闭式小区与国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规模。我国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为3000~5000户,而国外的住宅区,以美国为例,平均只有300户左右,其中几乎有一半的社区只有150户甚至更少。其次是建筑形式。我国城市人口密度一般均远高于美国。所以美国城市居住建筑以低层独户住宅为主,而国内则以中高层公寓,近年来广州的超高层住宅比比皆是。现阶段国内住区管理机构的法理基础薄弱和执法力度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封闭住宅区被看成是不需要增加警力就能防止犯罪的速效药,使住户失去了决定要否封闭的权利。昔日和谐的邻里街区关系都比挡在高墙和楼层电梯之外。

二、封闭的副作用

暂不考虑封闭住宅区是否真的可以防范犯罪的发生。一些城市学者指出了一个更加危险的问题――封闭对城市社交生活的副作用。在传统的城市街区,街道是人们的交往空间,同一街区内,不同阶层的人一起共享这一空间来增进相互了解。街区外的人,通过这一空间,认识和了解该街区的人文、历史等等,从而提供一个“社会安全阀”。而物质的墙,只会破坏这交往空间,不断加高已经由经济、文化、种族等筑成的“墙”,导致一个社会的不和谐。

由于城市的高人口密度限制了居民家中的私有空间,封闭的小区使居民必须依赖城市公共场所来进行必须的社交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析了为什么中国居民使用道路、公园远比西方频繁,而小区内的街道、广场则“无人使用”。

“鸡肋”的公共设施。典型封闭小区规划模式,往往为了保住足够的服务半径,超市、市场、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小区边缘外侧,与城市道路相临。小区自用的绿地、球场、会所等设施设在小区的中心。由于单个小区中使用者人数有限,同一小区居民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也可能较为单一(特别在新建的小区内),这些设施往往经营惨淡,对激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交没有什么帮助。加上我国居民通常靠步行来解决大多数的日常生活需要,去一次小区外的超市或诊所对老弱病残或带幼儿的父母来说就变得比较困难。

三、开放的社区

完全开放的住区显然不符合人们对安全和私密的心理要求。如何既满足居民的心理需要,又避免封闭小区所带来的副作用?吸取传统城市的经验和当前住区规划设计的趋势,提出一些设计探讨,同时将用作者与英国Foster+Partner公司合作的广州科学城某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来图解这些概念。

1.增加城市性与控制密度

住区开发往往为了形成本区的优美环境,目光仅集中在区内中心空间,周边设置围墙尽量封闭,出入口以少设为佳,与城市边界冷漠。这种孤岛的规划模式往往与城市失去联系,割裂城市生活机理,缺乏活力。开放的社区,这并不意味着正个小区的开放,开放的意义是将小区内的空间分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小区内部空间,也就是将城市的空间引入小区内部,形成了小区内的城市街道,并利用街道与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回归城市活力。

开放的住区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区与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交通体系,还可以利用分散在住区内的绿化形成城市的整体风貌。采用局部组团围合、院落封闭的手法,组图内部既安静适于住户交往,又提供城市多元的活力,保持与城市密切互动,住区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密度的控制,是高品质住宅环境的一项重点。住宅建筑间距不仅只考虑日照要求,还须考量景观绿化间距、视觉私密性间距等要求。譬如,别墅之间的间距标准就不能单以日照、消防而决定,而应当是包括私密性和环境绿化及大自然空气享受等综合要素。

2.公共设施的混合

现行的住区规划往往只注重空间组织秩序和空间结构明晰条理性,却忽略了居民生活相对的含混复杂的内在空间机理,提供形式多样的空间结构是必要的。规划可以把小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部分商业网点混合集中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尺度的人车混流路,恢复传统生活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多种类型的生活空间。

3.人性化的空间层次

如果说小区内城市空间的引入是从城市规划的大尺度上对空间的丰富,那么住区的各空间层次则是在中小尺度上对居住空间的深入探讨,这直接影响到居住区内住户的室外活动空间的质量,同时对社交活动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交往空间。如案例小区内的中心步行街(小区内的城市空间),围绕着景观水体,作不同水面边界的处理,形成休憩、戏水等空间,让住户保持与城市的密切互动。三个组团各自围绕保留山体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的住区内部空间,住宅首层架空,有利于此绿化空间的延伸,提供住户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大量的空中花园设计,一方面增强小区的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为住户再次提供一个半室外的社交空间,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层次得到更大的丰富。

4.景观风貌设计

景观绿化是经济生活提高,居民不再满足解决基本居住空间需求,而且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住区公共环境旨在创造最宜人的交流场所,户外空间的设计要为人民在闲谈娱乐时提供一个舒适的停留空间。同时在满足公共开放的聚集交流外,同时还要考虑提供一些私密静思的空间。景观绿化要把阳光、空气、水、生物体和人联系起来,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生态环境。树木配置要与朝向,季节变化等联系。环境雕塑、建筑小品等应当重视形态和地方文化,并且先有环境然后才有雕塑,因为雕塑需要固定的生存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了解住区环境主题及其意境,并与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有机融合。

结束语:住宅是形成城市面貌的基底,极大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趣味和品味。传统上,建筑师的兴趣偏重于追求技术美学和理性专业知识,而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等转变及因素没有深刻体会研究。经历了一阵猛烈的“拿来主义”和“拷贝”跟风之后。中国当前的住区设计开始回归自然内敛和质朴的住区感受。在住区空间探索过程中,诱发人们经历眼前的环境,触动情感,进入人生体验,更发现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未来高品质住区生活所应体现出的规划和设计水准,也是当前提升开发物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设计者应该从“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角度考量,通过精细化操作、实现性考量创造出更多拥有高附加值的宜居社区。

参考文献

[1] 刘嘉峰,城市活力源自开放,《房产》,2001年1月

[2] 李效军 陈翔等,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0年5月

[3] 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建筑学报》,2001年5月

[4] 周金萍 周联军等,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住宅科技》,2001年6月

[5]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住宅科技》,2001年6月

[6] 李熙成等,21世纪人居环境的建设,《住宅科技》,2000年3月

第4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1.1民族宗教文化的延续

这点主要体现在以北院门为代表的回坊聚集区的穆斯林文化上.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西安以北院门为核心,形成了独有的街区面貌和穆斯林文化特征.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开始到清代,西安回坊有“七寺十三坊”的说法.目前西安世居回族居住的回坊就有13座清真寺,居住的回族有4万余人.这些清真寺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政府主持修建或者穆斯林由于宗教需要购置房地修建.宗教是回民内部联系的主要途径,古寺的内外凝聚力,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宗教联系.回民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支柱,婚丧嫁娶、一日五拜、一周一次主麻都离不开清真寺.像北院门回坊风情街范围内的大学习巷清真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寺坊平时来做礼拜的信徒群众有二百多人,主麻日来聚礼的更多一些,最多时有一千多人.西安的清真寺比较保守,对于非穆斯林严禁进礼拜大殿,像化觉巷清真大寺更是在礼拜大殿门口建了一排护栏,且有专人把守监督普通游客,与宁夏等作为景点的清真寺相比宗教气氛更浓厚.西安历史街区内的清真寺是回坊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1.2城市历史发展的传承

西安城区内主要的历史街区基本上沿袭了从唐到近现代的历史.北院门区域的街巷有很多曾是各种贸易的场所,街巷得名多与商贸产品有关.像大麦市街是源于清北桥梓口有大的粮庄,粮食交易多集中于此;西羊市在元朝时,这一代已形成羊只和羊肉交易为主的集市,因此街巷最早得名羊市;大、小皮院皆拓建于明洪武年间,因经营皮业得名;麦苋街清代起以街上出售煤炭、麦草的店铺较多而得名.其他的街巷多与政权发展有关.在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里,仍可以从这些有韵味的名字中,感受到一些历史的气息.很多时候,想象和阅历,会让你走在街巷中,产生在历史中穿越的体验.

1.3特色饮食文化的聚集

仅在回坊,回族小吃就有100多个品种,而西安本地的特色小吃也很丰富.这些历史街区无形中成为饮食的聚居地,体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在以回民街为代表的街巷里,有回族清真特色的如水盆羊肉、羊肉疙瘩等;西安本地特色的有各种面食、锅盔、荞面饸饹、凉皮、肉夹馍、搅团、麦饭、油糕、石子馍等;还有散布全国的中国传统食品.除了各种作为主食和小吃的现做餐点外,各种干果和炒货也及其丰富,如花生酥、绿豆糕等.陕西省共有2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家分布在历史街区内,老孙家在北院门有分店;还有6家临近这些老街巷.陕菜虽未跻身于菜系,但八百里秦川黄土地的厚重与历史的渊源仍在此地的饮食烙上浓郁的地域特色.南北咸宜的口味有着很广的适应性,像凉皮、肉夹馍等小吃更是遍布全国.在西安的历史街区北院门等地,与当地人一起吃着羊肉泡馍,是最生活化的西安体验.

1.4西安传统文化的会聚

书院门、三学街每年都会有大批书画名家会聚西安,在这里举办各种展览陈列数十次.这里集聚了众多爱好书法的人,很多人选择去碑林看各式各样的碑帖,然后在出来时沿街购买一些拓片和字帖带走.也活跃着很多的民间书画组织,如“碑林书画会”、“关中书画院”、“秦风苑画廊”等.卖字画的商家是在这条街上分布最多的,很多店主就在街边研磨挥毫.这些卖字画的店铺名也是颇为雅致,例如“醉默轩”、“雅古尚品”、“赏钓阁”等.还有一些配套的笔墨纸砚、印章、书院门古玩艺术城等分布与此.除了有形文化外,历史街区还传承者一些无形文化.在大昌吉巷里,一批演奏古乐的古乐爱好者成立了长安古乐社,演奏经过发掘整理的大约2000多年前的宫商曲调.南门护城河边,经常有自发聚集的秦腔爱好者吹拉弹唱.书院门售卖的乐器埙,是秦地的古乐器,也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古乐器,最早出土于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这些传统文化是陕西历史文化的沿袭和发扬,也是市井生活的重要构成.在历史街区可以感受到最具文化气息的西安.

2西安历史街区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以及劳动等手段,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综合需要的服务的总和.?结合城市旅游的特性,城市旅游产品则是指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该城市所提供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产品的组合.全球一体化时代,人们期望在世界各地所见不同.旅游地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变得更加重要“.任何城市都存在着历史传统,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本之一,这种‘城市文化资本’鼓舞、激励着城市人生存的意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人的文化资本和心理文化的结构符号”.除了独特的风景资源外,代表城市的更多的是其文化特色,形象设计成功与否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技巧.城市旅游形象包括原生形象(originalimage)和公共形象(commonimage)两部分.原生形象代表城市的个性特征,来自城市的历史、纪念碑(物)、宗教及其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风味小吃、古建筑等;公共形象来自城市的住宿、公共交通、通信、购物、娱乐夜生活、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设施、交流语言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应当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魅力.

2.1景区层次

以清真寺为依托发展穆斯林宗教风情游.回民街区有着11座各具风情的清真寺,这些平时供穆斯林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可以开辟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但要保持穆斯林的原有习惯,做礼拜的地方禁止游客入内,维持其神圣性.其余可开放的空间引导游客参观.

2.2主题街区层次

以穆斯林饮食文化为特色的回坊街区.分为清真饮食区和陕西地方特色饮食区.将西仓巷自发式的每周二、四的花鸟市场进行规划,形成定制.像云南昆明的斗南花市就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去游览、交易,同时可以丰富回坊街区的旅游资源种类.恢复承天门遗址.西安现在发展的比较好的大唐芙蓉园就是恢复历史上极富盛名的曾经存在的园林,承天门作为天子曾经检阅凯旋、百官朝贺的场所,如能恢复必定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2.3文化小品层次

在对华盛顿西雅图市先驱广场周围的历史街区进行成功整治中,政府就制订了一套“标志性建筑导则”用来规范那些强化这个地区特性的元素,例如街道小品、隔离桩、照明标准和铺路方案,另有一系列“出入口导则”,侧重六个重要的出入口的建设,来强化进入历史街区的感觉.西安老城内的主要历史街区虽然有保留较好的古建筑、石刻及现代人文景观,但一些曾经在历史上意义重大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建筑等恢复起来难度较大,牵扯到恢复的拆迁及改建的费用、城市的整体规划等诸多问题.所以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不易恢复的一些有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以小型的旅游吸引物、文化景观点来体现.

2.3.1打造古街牌.不管是回坊内的诸多街巷,还是书院门、三学街的街名来历,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有趣的典故.在街口通过立牌的形式,介绍这些街巷的名称来由.恢复一些古街巷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例如在红埠街恢复一段红土墙,可供游人感知遥远的历史,并通过一些街巷导引图,使得游客在寻找这些历史遗迹时仿佛寻宝的游戏.

2.3.2设立纪念碑和纪念馆.这些历史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许多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与这些街区结下不解之缘.例如香米园街曾为寇准故居,在香米园街可恢复寇准的花园,并陈设寇准生平的介绍.通过这些文化符号提升街区的魅力.

2.3.3通过壁画及浮雕等装点.例如广济街,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即是吟诵此街.可通过壁画等形式再现这首诗的意境.洒金桥街可通过浮雕重现唐玄宗洒金钱让官员拾取的典故.使得游客在历史街区内漫步时,被这些元素吸引和提醒,会随时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2.3.4修建雕塑.西安的大雁塔南广场有很多陕西民俗的雕塑,例如陕西怪的碗盘难分开等,南广场的秦腔雕塑不仅是游客很多本地人也喜欢在前合影留念.但目前还未见有以特色小吃为主题的街头雕塑.例如锅盔最初是用头盔烙制、柿子饼是纪念闯王形成的习惯,这些典故都可通过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街头的风景线.

3旅游商品层次

开发旅游商品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体现地方文脉原则.旅游商品的表现物、原材料以及包装方面越具有地方文脉特征,就越能吸引游客的购买,并且使得游客在事后的反馈中,产生“睹物思游”的情感.设计和售卖能充分体现秦人、秦风的陕西地方特点的旅游商品,这些商品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代表着秦地的特色.例如可在面人馆、皮影院、剪纸馆提供面人、剪纸、皮影供游客挑选.在如特色小吃如柿子饼的包转盒上内,可以静美的卡片或书签、台历的形式简述其典故,增强其传阅性.历史街区内的各个街巷的名字都蕴藏着久远的历史和故事,可以针对此制作地名典故的旅游商品.印章能为游客的旅行足迹打上个性化的烙印.钟楼邮局临近北院门等历史街区,可推出“汉”、“唐”等特色印章供游客免费盖做纪念;或者以“长乐未央”等瓦当的图形和文字制作特色印章,增强游人的体验性.书院门的店铺可推出一些个性化的特色印章,例如自己店铺的的名字“醉墨轩”等,或让游人自己选取一些文字或唐诗之类篆刻.在印章种类上可推出不同材质和价位,例如橡皮印章价格就非常低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结语

第5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第五立面,城市建筑,规划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of a lot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landscape, that affect most of the material of roof for city facade, clearly show that the fifth elev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mea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ifth elevation made bold, pilot, steadily promote roof greening initiatives. Advocated by the use of spac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us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 purpose, a large space system intensive population, economy, science.

Keywords: fifth elevation, city building,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新!为您提供类似表述,查看示例用法:

伴随着都市的发展,大量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只要我们有机会登临这些城市的所谓标志性建筑的观景平台环顾俯视时,人们会俯视到城市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建筑屋顶)及诸多地面景观要素。我们不难发现几处由第五立面呈

现出的大煞风景之处。要么是刚性平顶屋面上破损严重的隔热板要么是柔性防水材料历经日晒夜露加之排水不畅衍生的杂草,要么是随意搭建在屋顶的破旧构筑物这一幕与一幢幢新建建筑的立面形成强烈反差。这一问题若不能认真对待逐步加以解决将成为城市的又一顽症。这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全面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第五立面控制与管理的意义

城市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人的精神状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把城市建设的得漂亮一些、美丽一些、绿色一些、干净一些、整齐一些、通畅一些,这是广大市民所热切企盼的。西安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有众多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西安市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的引导,力争建设具有鲜明古都风格的城市,特别是随着《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唐皇城复兴规划》的陆续颁布实施,西安在恢复古都风貌和加强城市特色方面的步伐正逐步加快。

城市的第五立面是城市规划结构形态的立体化展示、对人们获得城市特色及其景观结构识别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第五立面是一个具有极大使用潜力的城市剩余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屋顶的功能在人们的意识里只是围护作用,通常被当作竖向空间的结束面,屋顶上的空间利用率并不高,屋顶作为建筑空间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却被忽略。近年来城市建筑屋顶空间与城市土地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共同

构成城市立体空间资源,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如何发挥城市空中资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建筑第五立面从而成为城市的又一个重要节点。第五立面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人是环境建设的主体,必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建设中的主力军,成为我们美好家园的风景线。因此,要全面推进西安市屋顶的规范性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维护屋顶市容卫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项工作靠少数人不行,靠少数部门也不行,必须确立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效益的认识,通过爱环境、讲文明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广大城市居民参与市容管理活动,使市民群众自觉地维护城市的整洁,共同塑造一个“净化、美化、亮化、序化”的西安城市

规划编制部门经过研究归纳,总结制定出具有西安地方建筑文化历史特色的屋面形式、语言符号,结合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功能特性、布局分区,以及地形地貌、风格高度等要素,并根据各层次规划的不同深度和指导作用,在城市总体设计中设立第五立面规划子项,运用城市设计语言和方法,科学合理地提出各设计阶段的建筑第五立面的规划设计导则和技术要求,将能较为有效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

例如,出台《城市建筑屋面设计导则》对城市屋面设置构筑物时要在重视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外型设计美观,以便其在屋顶设置时能兼顾屋顶景观形象。又如,随着太阳能在城市居民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云集在城市的屋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以往设计师们在设计时一般没有考虑屋顶存放太阳能热水器的位置,以致现有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设置混乱无章,破坏了屋顶原有的构图,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却损坏了城市的景观形象。因此,对利用太阳能特殊功能要求的屋顶要进行合理的景观化设计,应把太阳能板(管)纳入屋顶的组成部分整体设计,统一构图,同时将其水箱等附属设施隐藏在屋顶的背面,这样既满足功能要求,又满足景观要求。

2、试点先行,稳步推广屋顶绿化美化

屋顶绿化是改变屋顶景观的极佳方式。据专家们介绍,屋顶绿化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提高绿地率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保护生态、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遮荫覆盖、降低室温和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景观,在节能、环保方面效益更是巨大。在欧洲(如德国的许多城市),以及现在的许多北美城市,都把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看待,一如城市的园林绿化一样,其建造和维护费用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城市的财政预算里。国内很多大城市也已积极推行了屋顶绿化美化,如上海,为推动更多企业单位投入屋顶绿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对中心城区的居民住宅屋顶绿化,政府全额补贴;按照城市建筑物屋顶绿化设计要求,在技术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公建上人屋面种植植物,进行绿化或设置屋顶花园。同时,为充分调动各建筑物产权人的积极性,经市规划、绿化部门认定,可将公建屋顶绿化面积折算后计入项目绿地率指标,调整出的绿地面积可用于建设单位停车泊位。为鼓励直管单位改建,从2002年起,凡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由政府奖励建设方10元,并按照“谁使用、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屋顶绿化还是相当可行性的。据了解,上海市地面绿化养护一年平均费用为每平方米11元,除了一次性投入建设费用外,上海空中绿地年平均养护费用已低于地面绿化。目前已经研发的轻型屋面绿化种植系统已基本成型,通过对防水、排水、贮水,基质的保水肥、透气性、防渗漏,植物的抗旱、抗高温、抗涝、耐贫瘠性能,系统的荷载、景观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3-4套屋顶绿化系统。因此西安市要从自身条件出发,预先选定一些住宅区或楼房作为屋顶绿化美化试点,从试点中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广,稳步推进屋顶长期的绿化美化工作。

3、加快改造,打造城市亮丽的凌空风景线

城市天际线是表达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城市屋顶是城市天际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中高层、多层和低层建筑的组合,高低错落有致,可以形成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的城市天际线,而各类型建筑屋顶上良好的空间形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西安市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时代精神,将这些特定的要素进行提炼,形成某种抽象的符号,并应用在城市标志性建筑屋顶上,就能形成城市的标识和精神象征,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如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厅,其顶部运用了上海市的市花——玉兰花进行构图,既表达了上海的地域特征,又寓意上海的繁荣昌盛,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又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其独特的屋顶成为悉尼港的地标,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

要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首先要对已建建筑物进行清理、整治,清除屋顶杂物,拆除违法搭建物,整治广告牌、天线等,在不影响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对屋顶蓄水池、空调冷却塔等设施进行遮蔽和美化处理,使屋顶达到整齐、洁净的效果。其次,要加快屋顶的形式、色彩的创建和改造。一方面可以建立“符号式”屋顶,逐步将原有形式单一的平屋顶改为形式多样的坡屋顶,以形成新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合理搭配屋顶色彩,使屋顶敷上具有一定个性的色彩后,一改过去单调沉闷的灰色景象,反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感受城市屋顶色彩的机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此外,还要加强屋顶的亮化改造。屋顶的亮化是夜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勾勒出了整个城市的轮廓,拓展了城市景深,使城市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天际线在夜色中再现出来。因而在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情况下,可以考虑运用具有动感的照明技术,丰富西安城市夜景,展示一幅精美的城市图画,改善城市景观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使城市充满了生机活力。

4、完善法制,强化屋顶规范管理的有力保障

依据《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唐皇城复兴规划》建筑控制范围将我市划分为老城保护控制区和新兴城市建设区。结合《西安顺城巷及周边建筑环境整治与改造工程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标准,对重点地段建筑屋面一律“平改坡”,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并对其立面加以修饰、改造,达到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基本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统一。以空间利用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征,以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的空间大系统。法制是实现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把城市管理纳入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才能有效地实现城市管理。西安市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就要实现依法治理。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西安市目前除了市容标准和屋顶绿化有些规定外,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要规范屋顶管理,就要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健全的法规制度,来规范屋顶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只有统一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才能变消极为积极,自觉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

二、结语

第6篇:城市街道设计导则范文

本文将在智能技术与输配电网自动化、输配电网自动化的现状和输配电网自动化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目的是能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配电网的发展现状,体验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从而促进配电网自动化的优化与发展,让这项技术更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智能技术,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1.配电网的自动化

配电网的自动化主要运用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中。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实时的对配电网进行实时监控、保护和控制。一般情况下,配电网包括“馈线原理的自动化”、“配电变电站的自动化”和“SCADA”这几个方面。配电自动化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把整个环状的配电网经过分段设立独立开关将整个供电线路变成独立的供电区域。通过配电自动化处理的供电线路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故障时产生的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在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的把故障区域的控制开关跳开并进行隔离,从而保障供电的可靠性。

2.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配电网(SDG)

智能配电网就是运用智能技术对传统配电网进行改革,但是它不是简单的将传统配电网进行改进和提高,而是通过把不同的技术进行合理的集成、融合,从而使系统的性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的功能特点如下:

(1)安全性。它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对配电网的影响;(2)自愈能力强。它可以自动检测出电路网中的故障并进行对应的修复操作,使电路可以正常工作,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它的影响降到最低;(3)电能质量高。提供给用户更有效的电压;(4)互动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用电时段;(4)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通过实时监控来提高系统容量的利用率,减少对设备的投资,从而提高资产的利用率;(5)可视化管理。实时的采集配电网的运行数据,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对数据进行研究,进行可视化管理;(6)配电管理和用电管理的信息化

3.智能技术实现配电自动化

智能技术实现了配电的自动化,通过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把配电网的结构、运行数据、设备、用户和地理图形等信息集成,得到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从而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的监控和管理的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提高了供电的质量、对用户的服务品质以及对配电网的管理效率。配电自动化主要包括配电网运行的自动化、配电管理的自动化和用户自动化。

(1)传统的配电网是环状的,当智能技术运用到配电网中时,传统的配电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供电的线路由原先的统一的整体变成独立的供电线路,当发生电力事故时,自动化的系统可以及时的反应,把事故区域进行切断并且隔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保护大部分供电线路,避免了整个配电网的瘫痪,加强了供电的稳定性。(2)我们国家目前实现配电自动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通过重合器使配电网络实现自动化;第二种:在复杂的交叉配电线路中使用重合器和分段器,当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的隔离故障线路和恢复电的供应,这种方式简单并且实用;第三种:在城市街道我们采用绝缘电缆架空建设电网,这种电网可以智能化改造,可以采用逐渐优化的方式将它进行升级。

4.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技术

为了实现配电网自动化在工作和生产中的实用化建设,应该在规范功能和导则的基础上,在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多并且手段健全的前提下,制定能够实现的实用化验收规则。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技术有:(1)FTU应该可以有效的,可靠的对故障信息进行捕捉,并且可以通过通信和算法来实现对故障的隔离以及恢复电网的功能,从而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分布和分层控制;(2)通信方式对系统的支持,通信的速度和通信的可靠性应该满足配电网自动化要求,系统的通信结构应该满足当发生一路通信故障时,数据也可以畅通,得到很好的传递,并且配电自动化的功能也可以正常的得到实现,还可以解决因为信息量过大导致的信息的“瓶颈”效应:(3)采用全工业级的设计,满住户外恶劣的环境,方便对配电网进行维修:(4)配电的主站采用开放式的平台技术,拥有大型的商业数据库,它的实时数据库具有服务器技术,信息可以在系统中实现传递。

5.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和农村的配电网不断地进行改造,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满足供电指标,提高供电网的自动化是我们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几年来很多城市在不同的规模和层次上对配电网的自动化进行实践,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进展和主要问题如下:(1)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关键是原本依赖进口的设备逐步转向使用国产设备,例如:FTU已经有了国产的入网许可证,性价比高。(2) 配电网的自动化由原本单纯的对配电的监控,数据采集系统转向更加完整的配电自动化系统。(3)通信方式多样化。配电网的通信有多种方式,例如光纤、无线、电缆,无线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但是主通信线路倾向于光纤。

6.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网体现出配电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和互动化,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配电网自动化的综合型受控端,可以实现实时的监测系统的电压情况,系统的频率快慢以及系统是否稳定。受控端之间通过相互通信,提高数据的精确程度。(2)通信技术和IP技术的应用。(3)定制电力技术可以实现系统的实时优化,满足更高层次的用户的需求。(4)优化系统配电网的运行,提出最优的方案,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防止因为系统的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5)实现信息一体化,实现配网智能化,配电网不再是单独的部分,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搜索。

7.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配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自动化是现代化发展必然的趋势,科技在进步,技术在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在提高,智能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的领域应用广泛,实现配电自动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扩大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提高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优化电力服务。就目前对智能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方面的应用情况,有些内容只限于开发,研制和试用。智能技术对配电网自动化具有重大意义,在解决我国电网出现的问题有积极作用。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兼顾长期与近期的利益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设计开发出更加先进智能的配电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