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数字时代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时代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时代教育

第1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第2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趋势 数字化 非功利化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4-02

1.前言

希腊罗马神话之Janus的神,传说中长了前后两个面孔:既可以看到前面也可以看到后面,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同时也象征回顾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瞻望未来,憧憬无限美好明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变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高,时代变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然而回顾建筑教育的过去,在近30年,数字化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而建筑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我们的建筑教育与当今时代要求的脱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产生诸多的弊病而亟待改进。建筑教育的主流传统,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那种重技务实和革故鼎新的理性精神。

2.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扩展,人们迎来了“数字时代”,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功利产品的社会”,数字化、非功利化、虚拟化是这一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建筑设计的数字化趋势: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数字化生存”为特点的新型行为方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同时引起建筑出现了向虚拟空间发展的趋向。人的生存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在原有的实体空间之外,出现几乎是无限度的数字空间,给人、建筑、城市带来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同时也会使建筑、城市等实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解构重组”。

数字化设计,可以分成“数字化”和“设计”两部分。建筑设计的定义是指合理的组织视觉元素:功能、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和结构造型等。这好像更加接近我们平常所能感觉到的设计(当然两种定义是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出发,之间并没有矛盾)。建筑设计其创造的过程是遵循实用美学法则的,是特殊的艺术,建筑设计的技术特性,表明了它总是受到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二)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非功利化趋势:数字化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语境,它的介入改变了原先传统的设计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设计内容的非功利性。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体现为自由的创造,非功利设计的发展使得过去功能性较强的建筑设计特质中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内容变得越来越艺术化。建筑艺术的重心已经不仅是某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逐渐脱离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靠拢。

(三)设计的虚拟化趋势:数字化浪潮对建筑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这种情况下,形状、构图、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设计要素数字化后也变成了虚拟的数字信息,建筑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虚拟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仿真结果,人们的一切艺术想象几乎都可变为现实,现在数字技术具备了辅助设计思考的能力,电脑可以作为重要的设计思考媒体,那么源自几百年以来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现实生活环境都将会产生质的变化。

3.建筑设计教育变革

高等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动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科技的进步,现在培养的建筑设计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遇上无法想象的情况和要求,这些新情况是传统建筑设计教育所不曾面对的,建筑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建筑设计教育应围绕“人”而不是问题来组织教学。教育内容分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模块。

4.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修养: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功利最大值。而作为产业教育的自然是重视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忽视了人作为主体存在,训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肤浅的“技术人”。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建筑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鼓励形成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第一次为建筑系的学生讲演时,就向学生提出“住者有其房”的社会理想,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不仅是做建筑师,也是做人最根本的。以世界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人类的前途为自己的前途。

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强调美德育。当前建筑系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理科基础,而在感性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感性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建筑系的美术课在这一方面可以有很大作为。当前有一种趋势,将美术课由传统的技法造型训练衍生到美学培养,由于中国学生的特点,美术课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力,同时,在广义的范畴内强调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美学的发展。只有真正地热爱美,理解美,才能真正地进行建筑创造。

(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电脑及其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瞬间接触到浩瀚如海的知识,使得“博闻强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方法,并通过解决问题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表现出:对自称掌握知识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和怀疑;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充满成见和偏见。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由于长期以来建筑教育是以灌输式为主,教条化、简单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唯唯诺诺渐渐弱化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个性也渐渐暗淡。最可怕的是慢慢失去了对建筑的直觉和兴趣。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体系也有责任。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能够也应当去主动地学习,教师则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学术问题应与学生进行探讨或组织学生探讨,而不能进行包办。另外,对学生不成熟的创造性构思不轻易做出否定,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去独立地发展,即使不成熟也不要求全责备,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特长去创造。这就不只是使学生做一些形式的游戏和模仿立面造型那样简单粗浅的方式,而是一种开放,深入的结合个性的教育方式。

(三)专业基础修养:建筑设计包括专业学科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至泛专业,建筑设计人应具有较广泛的艺术历史与理论、工艺技术和文科方面的知识,同时涵盖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到室内设计等专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解决多种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修养,在建筑设计训练的基础阶段,应让学生徒手的、笔绘的、模型的和电脑的表现能力都得到均衡合理的培养。一些理论课的内容也增加了生动直观的环节。如认识建筑参观,对中国建筑史中提到的一些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等。选择所喜欢的知名建筑和建筑大师的作品制作模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建筑理解力。随着空间想象力的不断发掘和设计软件的运用,学生们的电脑表达水平在提高,借助于工具的模型训练也要逐步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图像思维表达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是手与脑的配合,学生在图面表达(包括徒手)方面的这一传统“强项”,也应将之作为一个选项保留在教学的环节之中。譬如徒手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只要表达设计意图的目的明确,就非但不应弱化或取消,反而应当保留并增强。

5.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建筑教育的沃土。设计是一种致用之学,这决定了建筑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建筑教育应实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作业题目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程作业题目的设置都应明确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

其次,重视数字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变革。第三,全面培养创造力,当前对建筑创造有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认为有了新的形式就万事大吉了,而根本不问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天然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若能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的建筑系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设计课则是老师一个挨一个地改图,要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的气氛,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发组织活动。比如将学生组织起来,提倡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与一流建筑设计院校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这样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学生其实有很大的创造力,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很好地发挥。

最后,我们认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打破学科建制,增加跨学科教学,培养T型通识人才;应强化创业意识教育,设置创业辅修课程,鼓励学生尝试创业,甚至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从错误中学习”,“把挫折当朋友”。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扮演了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角色,必须将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承担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6.结语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人的权利和自由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把人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完善人格,教育应为培养这种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建筑教育要颂扬人本精神,我们应该变革旧的、单一封闭的建筑教育模式,建筑教育变革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仅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应该将其看作新因素和旧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旧系统。要鼓励学生们形成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 探究引起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新建筑》2001年04期

第3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一、面向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使用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指在教学或者教学的活动上面表现出来的一定认识的体现,其也指人们对于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态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信念。高校艺术教育一般情况下分成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和普通性的艺术教育。专业性的主要的任务是培养艺术方向的人才,其授课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专业性的手法;普通性的主要针对的是非专业性的学生,其主要让学生欣赏或者理解一些普遍所知的艺术知识,重点是培养学生欣赏力度和艺术活动。通常情况下,这种艺术的教育存在的机制是非常的合理的,这也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高校艺术教育机制还远远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其主要体现在艺术和人的素质,以及民族的文化没有相结合起来。在专业性的艺术教育中,过重的强调手法而忽视艺术和人文的价值。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都是被动的接收新的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跟上数字化时展的需求。现代化艺术教育工作,应当注重现代化发展教育所处的环境,应该积极的寻找艺术教育的资源,比方说,注重大脑的开发、主体的转移、创造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才能完成高效技术教育的正常转型。

二、面向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力量

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教学力量涵盖了所有可以提供教学资源的事务,比方说物质上面的、精神上面的、校园内部和外部的,以及有形和无形的等。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讲这些资源转换成数字的形式,在用多媒体或者计算机网络展现出来。在现代艺术教育中主要使用的有:有声音的设备,比方说录音机、扩音机等;还有一些影像设备,比防火锁摄影机、录像机等;还有一些电视媒体和光学投影设备等。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有效的结合了现代化教学的理论,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集声音、影响、文字以及演奏等为一体,是很好的艺术教学力量。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艺术的课堂增加了很多的丰富元素,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也将虚拟的事物转换成可被理解的事物,可以说将复杂的课堂转变的更加简单易懂,也是将枯燥的知识转变的更加生动有趣,所以,新科技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面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传统的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

三、面向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教育老师的水平

艺术教育可以说是高等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促进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艺术教育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但是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水平,也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数字化教学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给高校艺术教育增添了很多的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在教师的素质水平上面。高校艺术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还应该充分了解数字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以便更好的展示艺术作品和开展教学活动。数字化的时代,需要教师有一下几点素质:为年轻人工作的思想;自身就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掌握所有新科学技术的技能;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并且有一定的变革意识;对艺术和人文艺术比较敏感;有一定建筑学上面的知识;最好是地方艺术或者博物馆的会员;了解传统艺术和现在艺术;知道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热爱生活等。

第4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 泛广告 原生广告 改革 广告传播

2004年开始,全国新开办广告专业增量开始放缓,广告人才趋于饱和。在互联网快速增长的同时,网络营销人才却全线告急。2012年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量约为116万,求职者数量为50-60万左右,整体缺口达到55-65万,未来三年网络营销岗位需求会以30%的幅度增长,目前有超过76%的中小企业表示迫切需要网络营销人才的加入。随着消费需求的碎片化和个性化发展,媒介形态日益复杂,以往提供综合广告业务(称为全案公司)的广告公司已经满足不了广告主的新需求,除了新媒体广告投放外,广告主迫切需要广告公司能提供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如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出现。一些专业数字营销服务公司开始直接向广告主销售策略和方案,分流了部分综合公司的业务和客户,发展潜力巨大。

1传播模式由“中心扩散”到“多点互动”

传统受传模式得到突破,新媒体不同于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造就了受众新的信息接触行为与信息接触习惯,即人们在信息获取与传播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喜好不断发生分化,从而造成“大众媒体”地位的衰落,和“小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地位的提升。新媒体传播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传播形式,是一个全新的融合的平台,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空间。

2 广告营销模式定位精准营销

新媒体的核心价值就是精确营销,通过细分受众,找到广告主最想要的人群,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广告主的广告费用。新媒体这种细分受众的属性也受到了广告主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开始尝试新媒体的投放。如宝洁CEO Robert McDonald表示宝洁将减少传统媒体的投放。 新媒体的“精准”,使得它可以大胆地宣布“按效果”收取广告费用,如网络媒体的CPA(cost per action)、CPC(cost per click)等收费方式。

3 广告受众消费心理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正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尤其在体验式经济的今天,消费者的媒介选择行为和购买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为了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为了体验,为了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文化价值。随着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型网站,以及各大门户网站推广的博客+微博应用的普及,网民在网站获取信息的行为将不断被改造,并最终形成以我为中心、以好友推荐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4 传播终端“便携为王”

现代人沉浸在“幸福”的“电子三屏”生活图景之中,阅读变成了E读,读书变成了读屏。这“三屏”包围着人们的视觉,其未来的趋势是小屏通吃。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的正在被广泛使用,在原先多媒体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又导入了地理位置这个维度,并且实现现实和虚拟的叠加,形成广义的互联网。

5 广告传播方式更为隐蔽和“软性”

新媒体的发展使病毒营销、社区营销、数据库营销、反向沟通、互动体验、口碑传播、精准营销、焦点渗透、事件营销、植入广告等各种新的广告形式和营销方法不断出现。各种营销方式的宗旨都是让广告更加“软性化”,让广告变得越来越不像广告。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广告的生存环境,影响广告营销策略,如低成本的互动精准营销成为驱动,而广告营销格局的变化进步影响技术营销,如开放格局下增强技术营销的精准力、社会化网络驱动技术营销精细化、人格化等。带来营销思维和策略的巨大转变,展示出丰富的实践案例。如凤凰卫视的“原生广告(Native Advertising)” 打破传统的做法,广告所传播的价值不是单一基于品牌需要,而是媒体内容。内容更加融入媒体环境,更注重价值内容的提供。乐视网在世界杯前夕提出的“泛娱乐”营销概念。乐视5×5的世界杯战略即有两个关键词:众筹和娱乐。旨在希望通过众筹的玩法和娱乐DNA的布局玩转世界杯营销。通过内容的营销、明星营销、跨屏营销、互动营销,和事件营销推动“泛娱乐”营销方式。

“宝马公开课”的“知识营销”模式,从话题设置、客座教授挑选、活动地域范围都有全新的尝试。宝马中国认识到了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性,从而创建了‘公开课’的沟通平台。央视在今年首次引进专注于互联网广告大数据的第三方广告技术公司“秒针系统”,在原有电视直播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同步直播收视监测,并首次启用“全媒体收视率”这一全新指标,对春晚全媒体收视传播效果进行监测评估。

中国广告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郑苏晖等2010年发表在《现代传播》中提出“广告教育存在消费者研究不足”、“广告主关注不足”和“新媒体跟踪不足”,几年过去了,新媒体时代轰轰烈烈到来,数据时代的广告教育又迎来新的问题。“专业教师匮乏、课程体系陈旧、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落伍是中国目前新媒体营销教育开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初广志)。数据时代的广告教育不仅仅需要转变,更多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创新改革。

(1)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国际上,很多大学开始逐步扩大“广告学”专业内涵,专业设置和人才就业目标放宽,如伊里诺伊斯大学打破专业边界,采取‘去边’(cutting edge)的宽基础教育方式,“这种‘去边’(cutting edge)的方法能借助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哲学等大量不同的学科,去实现教育和研究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融合、信息交流的需求, 广告与宣传、营销、公共关系等其他形式和手段的界限逐渐模糊。如学界普遍提出的“大广告”或“泛广告”的概念。

新媒体营销类课程中,涉及到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微信营销、手机终端营销、APP设计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营销学、传播学、设计学、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而数据时代对于广告教育的要求还有,数据挖掘和监测技术。如sohu2014暑期实习职位中,精准广告研发中心产品经理职位就要求“进行日产数据监控和分析,关注与分析行业内外相关产品”。

(2)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现阶段的中国广告教育基本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辅助课外作业和校外业界专家进校园的形式。特别是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形式比较有限。就目前而言,最常见的是“课堂上实时链接互联网络”、“建立QQ 群互动”,其他新媒体授课方式,如“建立微博的‘微群’互动”的教学方式采用率则并不高(2013,初广志,中国传媒大学)。当高校管理者将重心放在手机弊端的时候,不妨充分利用这一终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共同构建课堂和谐气氛。比如对于即兴想到的话题,或者学生的提问,当教师脑力储存还不能够更深刻解答的时候,不妨发动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来搜索相关内容,从诺大的信息数据库中寻找最新最权威解释,教师再提问,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权威,更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起来,所谓“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3)实践环节的改革。“以赛代教、以赛代练”的实践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大部分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认同。数据时代人才培养依然可以沿用这一策略。当然在广告赛事的选择上,更多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技能。如历时10年之久的“全国大学生广告与艺术大赛”优秀作品中,历届新媒体互动类广告越来越多,flash技术、3D技术结合传统广告的创意和整合营销,广告作品日益精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通过比赛,实现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新环境适应力三种能力的创新、内化和整合。

数据时代来临,广告的生产与运作、广告公司的形态的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广告学科的发展的思考和全新的广告教育模式的建构思路。数字传播对传统广告的生存发展,对广告的整体运作,对广告教育,冲击和挑战是全方位的,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入,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金定海)。

参考文献:

[1]陈培爱.《数字化时代中国广告教育改革的思考》.《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年第8期,第32页.

[2]初广志,李晨宇.《中国的新媒体营销教育: 挑战及对策―――基于广告学专业教师的调查》.《现代传播》,2013 年第 3 期,第140-141页.

[3]倪宁,金韶.《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及其传播策略―――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现代传播》,2014 年第 2 期,第103页.

第5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1、数字时代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

艺术设计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来提高审美水平,是对情感的丰富和个性的培养的一个系统化的教育。然而,艺术与设计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它们的发展受到当前时代下的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都对艺术设计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数字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艺术教育通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艺术教育是指传统的艺术类院校,例如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和戏剧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对于艺术教育制定详细周密的周期性教育计划。通过完善系统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的实践练习,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能力的把控和艺术修养的理解。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指各类各级艺术院校或组织机构以及以家庭为单位所开展的广泛的艺术教育活动。从艺术的功能性来看,它有着认识、审美和自我的教育意义,首先人们通过艺术赏析活动来更加深刻的认识物质和意识。其次,人们通过艺术审美活动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与生俱来的教育意义。从艺术的发展上看,艺术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结构和形态都有着不同的主题、风格、表现方式以及情感寄托,体现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的规律。其次,由于人是群居动物,社会结构和人文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社会人文的这种不确定性,才使艺术的发展规律变得复杂起来,它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是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信息化时代下,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够快速的获取图像、文字、信息的传播,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才更加依赖于数字化的智能传输对象,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获取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变化的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快速准确传播。同时,艺术教育基于艺术的发展进行探索,而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革新,革新就包含着新的表现手法、新的主题以及新的时代精神,这具有典型的时效性,而智能传输设备如多媒体、互联网等即时性信息传输媒介能很快的进行图像、文字、视频的数字化传导,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同,没有科学发明就没有现代摄影、舞蹈、电影甚至音乐艺术。然而,随着现代科学飞速发展,艺术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设计是人们把自己的计划或想法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而设计教育是学校或某种社会团体、组织机构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对人的设计方法进行指导的行为过程。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悄然改变,设计也同样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变革。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创新研究首席教授Ken Friedman 说过在早期的工业设计中,主要工作重点在有形的产品上。然而今天,设计师也处理组织结构和社会问题,从事交互、服务和体验设计。许多问题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所以,设计师已经成为应用行为学家。因此,现在的设计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加高效可行的行为方式,同时要为社会商业提供必要的价值。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注重技能或实践训练,而现代设计教育相比实践训练而言,对于主观的设计思维和必要的知识结构也同样重视。正因为设计是由设计师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已经转变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它是包含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政治特点、传统习惯等内的一个系统的整体。

二、当今世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1、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国内艺术教育呈现出一种全民艺术的虚假繁荣景象,使原本不受关注的艺术教育受到广泛的注目,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艺术教育却难以受到市场经济的把控,充分的生源导致艺术院校找到了扩大招生的理由。但这就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显得十分令人担忧,例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资源配置缺失、教育理念的不合理等。这不仅没有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反而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艺术的整体质量。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发展方式会导致中国艺术的未来永远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具有深度的艺术内涵。而西方艺术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或法国都有着深远的艺术传承,因此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是我国艺术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进步并确立了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宏伟目标,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设计创新对于打造国家的可持续化战略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2016 年在国内专利申请方面,国家电网和中国石化以6111 件和4372 件分居企业专利申请的前两位,在民营企业方面,欧珀、小米以及奇虎科技的专利申请量也分别达到了3338 件、3183 件和2777 件。专利数量固然是衡量国家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更加不等同于设计竞争力。苹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据美国2015 年的专利统计表中,排名前三的依然是IBM、三星电子和佳能公司。因此中国的转型之路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过程中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而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又与设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设计教育始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方向。

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到德国包豪斯到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建立,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但不幸的是教育却始终没有被当做一个引领一个时代艺术设计水平的重要活动来看。今天的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地高校都纷纷开展艺术设计教育相关课程,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急功近利的院校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师资、教育设施和前卫的资讯,比起社会经济的的突飞猛进,艺术设计教育却显得营养不良。

2、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国,无论是包豪斯还是乌尔姆学院都孕育了一大批专业的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是艺术与技术统一,奠定了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工业生产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法国作为一个浪漫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浑厚的艺术气息,首都巴黎成为艺术之都,法国的教育理念重视以人为本的同时鼓励学生将优秀的成果加以利用,帮助学生让自己的创意理念实现增值。美国艺术设计学院十分注重高层次教师人才的引进,并且鼓励教师进行特色教学,为国家的艺术设计__发展提供软实力,同时倡导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和市场状况进行紧密结合。

三、资源配置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又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投入非常大,有超过百所高校都开展了相关课程。尽管如此,仍然有多数高校在基于传统技能培训来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其水平有待提高发展方式也有待商榷。提高教育资源覆盖和利用率是发展艺术设计教育最为直接的方式,但艺术设计教育资源是一个系统而整体的因素,它包含着图书、影像、视频资料、网络、多媒体甚至教育工作者等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此外,当今的设计教育和上世纪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无论哪个范畴的设计师,都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它不仅包含着艺术和技术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设计已然变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产业中,完善和整合教育资源又是发展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落后的教育体系才是一个国家设计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从硬件水平上,我国的设计教育条件依旧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发展设计教育的高校中对于教育设备的完善意识不够充分,部分教育设施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不够融入,使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信息没有得到合理的反馈,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设计教育的资源建设。

四、我国设计教育的未来之路

第6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广告教育;开放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23-01

一、广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广告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实践目标与内容过于宽泛、空洞;许多广告实践项目是由教师凭空编导,教学内容与广告活动实践存在差距;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活泼,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了经典的广告理论、方法,却缺乏运用这些理论方法的机会和能力,造成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相对封闭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常常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 在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这些矛盾在面临数字时代的冲击时显得尤为突出。

二、改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方式

(一)提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

关于广告教育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大多为案例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引进较新的真实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 展开开放式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提出策划、设计方案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然后与真实广告创作和实际效果对比,找出差距和优势,改进不足,逐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专业工作室建设,以此推动实践教学

成立配套的实践教学工作室能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与衔接,在相关广告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项目或在专业工作室模拟公司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更接近真实的行业环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求知欲,使学生在现实与理论的互动中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团队作用,共同完成项目课题

加强广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还能从队伍建设入手,高校可以聘请行业精英作为客座教授,开设阶段性课程或综合性项目实践课程,引进一些结合数字媒体的真实项目及科研课题,以学生团队为中心,由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并指导学生团队共同完成项目课题。

(四)开展广告主题讲座,拓展专业视野,达到自我完善

使广告教育了解广告行业变化的方式多种多样,最直接的就是开展主题讲座。通过以反映广告学科前沿的专题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互动,把广告行业最前沿的理念、知识和技术传达给学生,及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同时还能丰富校园文化。

(五)专业实习与企业直接挂钩,走产、学、研道路

高校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企业开设学生实践渠道,定期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例如广告设计、广告运作、广告营销等,使学生深入广告行业市场;或者实习基地的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把参与比稿、投标、广告创作等部分任务布置给学生,内部评比择优推荐给广告主、广告公司,及时反馈学生的实践成果,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的广告理论应用于真实的广告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类的活动,培训和考核学生,为企业自身储备人才。

(六)参与社会广告比赛,展示广告成果,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在广告教育实践环节中,高校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广告大赛,在竞赛奖励的基础上,设置院校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内前瞻性研究,促进学生与广告行业的交流。

(七)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加强学术交流

为了保证广告教育紧跟时代步伐,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建设网络共享式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共享案例资源、教师资源、实习基地资源等。目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或者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探索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具有实际意义。

数字媒体时代是一个高科技融合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体系应主动接受新思想完善自我,充分认识到模式更新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全面整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数字媒体时代广告教育的必然选择。通过建设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中国广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是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教师探索可行之路,不断改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我国广告教育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大学语文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语文研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局部领域的研究,如教学方法的锐意改革,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说明大学语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教学目的模糊化。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包括中小学语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均为社会诟病。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模糊,如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工具性的强化都加诸其上;仅对“语文”的理解就很难统一,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章”。无论是长期研究语文的专家,还是扎根一线的教师都难明究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形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混乱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娱乐化与教材编写的经典化。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大学生作为时代急先锋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学语文讲周杰伦;北大教授孔庆东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鲁迅不如讲张爱玲受欢迎。

(三)教学手段电子化。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以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与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相结合,这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被视为落伍,当前没有进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越来越少,似乎以信息技术与复制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无结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传媒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动画、声音、图像等资料的重组,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原因分析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弊端:视觉形象过于泛滥,课堂教学喧宾夺主,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朗读相比,它又有与语文学科相悖的地方。语文学科主张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这种情感体验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营造氛围,同样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眼神言语交流,朗朗的读书声对于大学语文课堂而言几近绝迹,这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我们以多媒体朗读代替,体悟体验被视听觉刺激取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精心的板书设计、抑扬顿挫的朗读被现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代替。过度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忽视人脑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将为我们塑造一代又一代只会复制的学生,思想和感悟是无法通过快捷手段来复制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注重了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教学资源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多地来源于中学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互动教学法就是数字化时代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从探讨交流到互动生成,没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自列强以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国人对本民族的东西就丧失了自信。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理论外国文化的崇尚,说明在深层文化心理上我们依然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与研究沿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全盘照抄显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上,毕竟这些是经过两三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结晶,更适合国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决策略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研究虽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发展还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一)加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建构。这是当前大学语文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体性理论建构,大学语文的改革将很难走远,继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语文局部研究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但在关涉整个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上却还存在太多争议,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资源研究。包括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融合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效融合,提升母语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母语教学研究的本土化。

(三)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遴选既要避免盲目排斥非经典,又要防止出现唯经典是从、非经典一律打倒、固守传统经典的一边倒做法。两者兼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比例如何把握?经典和非经典又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如果经典以可憎的面目出现,学生自然就会远离经典;如果过多选取大众流行文化,一味迎合学生口味、哗众取宠,可能使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脑中空空。这就需要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的教学内容。

(四)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需具备课堂协调能力、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明白其兴趣,并了解社会要求,紧扣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教学

伴随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的逐步实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突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的目标,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尽快适应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突出影像学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

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来说,影像学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大纲要求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像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新技术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教材未删减。从教材内容看,仍以介绍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X线设备为主,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所占比例很少,很难适应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影像学技术教师多为兼职,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基本素质,而且很多教学医院中,掌握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专业教师为数不多,这就影响了影像学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思路

3.1 专业课内容的扩充与删减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如工程学、解剖学、诊断学等,但要尽量减少重复。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3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准备几份典型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阅片、分析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判断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随着专业技术的进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为医学影像学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专业特点的需要,教学计划中需增加断层面的解剖、X线解剖等内容。

如今计算机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进程迅速,教材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有前瞻性,知识面要宽,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2]。教学过程中随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接受新技术,适应影像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新技术在影像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普通X线摄影技术逐步进入影像学数字化时代,如CT、MR、CR、DR、PAC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术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如荧光摄影、体层摄影、记波摄影、气管造影、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强化“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广泛的医学基础。按大纲要求,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见习课的比重,毕业实习也应兼顾临床医学和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实习,丰富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为今后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实习,一方面要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化影像学设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影像学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学技术界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课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采取诱导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讲、学生想,不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医学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片,但真实图像又比较复杂,初学者较难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简洁清晰特点的简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际照片或多媒体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很好。

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进与实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对我们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其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存储与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术的教学课时比例,增加见习、实习教学的课时数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医学影像学学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昆成. PACS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 医疗设备信息, 2005,2:14.

第9篇:数字时代教育范文

摘要: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资讯时代多元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通过资源配置、创新服务、馆员素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建设,发挥图书馆潜在的教育力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2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高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所强调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笔者从图书馆学角度,在资讯时代多元媒体环境下,利用新技术来提升大学图书馆教育力,让潜在教育力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求异思维、动手、合作能力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的文化软实力。

1资讯时代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泛指学校的整体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风气以及传统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其包括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指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绿化美化、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学习生活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条例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活动指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为实现学校的各种职能和自身发展而开展的一切学术性、娱乐性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校园精神文化指师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与信念等以校园主人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学校精神风貌、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是学校的灵魂。不管百年老校,还是成立时间较短的新校,都有其自身的校园文化,体现其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一方面体现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的传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征;另一方面反映着大学校园其特殊社区的面貌、个性的特征。因此,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通过一个学校长期教育、培养、实践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教育、文化功能的集合体,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场所,是校园文化的窗口,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象征和精神之源,必须责无旁贷地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资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的发展,使得电子媒介层出不穷,如:电子书刊、博客文章、网络小说、手机书等,信息的载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目前,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和渠道日趋多样化,这给图书馆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2.1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信息浩如烟海,不仅拥有大量纸质资源,还有数字资源,以书刊、设备、建筑物等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通过馆员学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服务每一位读者,构成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在资讯时代,影响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单从传统图书馆服务角度去探讨“读者如何利用资源”,自然难于掌握读者的实际需求。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丰富的信息,这些多元化的、便捷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校园文化也从相对封闭的状态变为开放的状态,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向、趋同向辩证、发散以及崇尚独立思考转化。通过网络,人们占有信息的数量和获取信息的机会变得均等,发表个人观点的自由度增大,这使得校园文化的环境呈现出平等、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宽松、舒适。从消极面来看,网络信息“杂”、“乱”无序,信息获得的“易”和信息来源的“广”,使得网络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有造谣谩骂,欺诈诽谤,在互联网传播,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可能造成危害,如“末日现象”荒诞之说背后,是网络推手的所为。“作为图书馆有责任和能力培养师生利用信息的技能,让他们高效、准确地获取网络信息,拓展知识面,而不沉迷在网络“无为”的环境中。利用图书馆恬静优雅和谐的阅览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人性化的服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气质、知识、行为等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可见,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导向、教育促进和精神陶冶等作用,是校园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的重要场所。

2.2图书馆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普遍渗透于校园的各个方面,既影响着整个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管理原则,又制约调节着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图书馆作为保障学生文化权利的设施之一,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主动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创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作出贡献。同时,图书馆能以信息资源为凝聚剂,将具有共同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读者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如: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拓展、学校的学术交流等,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存储纽带展开的,因此,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毫不例外地带有价值观的痕迹,若是丢掉了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和图书馆文化都将毫无意义。现代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与时俱进,采取新的措施、开拓新的领域,将传统的图书馆导读服务工作延伸到网上,拓展定题服务、专题信息检索服务内涵,创新网络导读、咨询服务工作,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2.3校园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互动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里的一个重要文化群体,与学校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很多大学图书馆都是学校标志性建筑,并发挥自己的功能和效用。不仅馆舍设计、馆藏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图书馆队伍的建设、学术活动的开展、图书馆环境的美化等诸多方面,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图书馆文化既受到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又能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图书馆建筑风格、馆藏布局的设计与人性化服务,在采光、照明、书桌的设计、合理的藏书布局、色彩基调的运用、花草树木的种植、标识指引等方面,为读者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宁静舒适和赏心悦目的图书馆人文环境,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与温情。

3图书馆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教育力

3.1有效配置资源

在资讯时代,根据用户的需求及使用文献的趋势,图书馆要适时调整优化馆藏结构,兼顾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互补建设,重点保障师范院校特色馆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目前,图书馆建设的重头戏是数字化资源建设:①加快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数字化阅读资源。②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数据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民族民俗库”。③以共同出资、资源共享为原则,组成图书馆联盟,加强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除购置传统数字资源,如中国知识资源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电子书刊,还应积极与手机书的数字经营商(如中文在线、方正阿帕比公司、移动梦网公司等)接洽,联合采购手机书,为用户提供手机书的下载、阅读服务,满足资讯时代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总之,师范院校图书馆要密切注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关注教育改革动态信息,经常保持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随时掌握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基础教育的新变化,在馆藏资源结构上进行合理配置,使资源购置经费合理,避免采购中的随意性、盲目性。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系统收集有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重点入藏与学校学科建设有关的文献资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前瞻性地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使馆藏资源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3.2强化服务内容

3.2.1分层次服务

图书馆服务对象类型多样、读者需求不一,有必要同时开展分层次的服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图书馆宣传教育视频;对入馆须知、规章制度、部门职能等介绍资料做配音讲解;对图书馆概况、馆藏分布、操作规范、服务介绍等内容进行实物录制和现场演示录制,以获得生动直观的播放效果。为方便读者学习,把它们刻录成多媒体光盘发放到班级,由班级安排观看学习。同时,可把这种宣传资料放在校园网上,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让学生随时巩固学习。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既避免馆员为每个班讲解同样内容的重复劳动,又能方便读者随时学习,从而提高宣传图书馆功能的教育效果。另外,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如由读者提出主题的讲座、毕业论文写作资料收集培训、教案撰写培训、课件制作培训、实习资料查找培训、就业指导培训、数据库使用培训等,还可举办与图书馆资源利用相关的有奖活动,我院图书馆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周” ,目的在于介绍资源和鼓励使用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学会如何独立地检索和获取信息资源,促进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文献资源,增进沟通、了解、建立感情,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2.2互动式服务

馆员在为读者提供学科服务时,不要惧怕服务对象的高职务、高学历、深资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如书刊订购、数据库资源、馆际互借、网络资源导航等丰富的文献保障和熟练的检索技能。同时要与服务对象保持经常联络,不能坐等用户上门或是盲目推介资料信息、闭门造车,要随时了解、跟踪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和科研动态,推荐题录、摘要、全文资料等最新信息,做到推荐的信息有用而不被搁置或遗弃,真正达到个性化、交互式服务。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其文献需求,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利用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荐及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满足用户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信息需求[4]。如以电子邮件、计算机系统定制手机信息等方式主动将资源库中最新信息在设定的时间内通知用户;及时收集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材料,了解相关专业前沿及最新动态,主动提供教学文献需求和科研项目查新、定题等服务。加强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访问方法及其运用的培训,提高读者对信息技术工具、在线交互工具、工具、文字处理工具以及其他常用工具的操作水平,通过与用户建立新的合作互动关系,尝试各种新方法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真正发挥出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指导性、针对性,力求实现知识挖掘和信息导航,开创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格局。

3.3完善队伍结构

资讯时代,图书馆能否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适应当今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整体素质高、人员结构合理、具“为学、为师、为人”理念的和谐队伍。一流大学除了一流的文献基础、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之外,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队伍[5]。

3.3.1加强交流,提高服务效率

为适应技术发展需要,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需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当前,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不再是局限于图书情报专业,吸收了很多计算机、管理、经济和英语专业人才,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头脑灵活,他们是图书馆提升学习力的主力军,他们可以为图书馆的改革发展和服务创新提供思路,为学习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馆内业务培训及馆外业务合作,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综合服务岗位定期轮换,业务技能强如技术部、编目部等可另行考虑,以增加馆员对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程度;利用培训、交流、合作,提升自身专业文化素养,拓展服务内涵,提高服务层次。文辅相先生在《素质﹒方法﹒创新》一文明确指出:“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提高素质,让人们能驾驭知识,把握机遇,具备发展自己的功底和基础;需要掌握方法,让人们更快地获取知识,扩大知识面,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创新”[5]。馆员通过提高自我教育力来提升服务技能和文化素养,才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

3.3.2完善人性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以尊重独立人格和个人尊严为前提,激发主人翁责任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被管理者产生健康的情绪、奋发的热情和自觉的行动。要关注图书馆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其能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的发展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信任感、能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创建一个诚挚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创新的和谐团队,就能留住人才,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对于任何工作目标的实现,靠的都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也不例外[6],和谐的图书馆队伍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社会分工愈专门化、学科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从事信息服务人员需要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往往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信息来源渠道广、数量大、分布散等特点,无论个人阅历多丰富,都难以有效地面对读者不同层次需求。而团队精神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性,它需要社会环境尤其是系统教育制度的后天教育和认真培养[7],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有利于孕育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环境是能否进行集体精神教育的关键。

4结语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开展的活动日益丰富,而且越来越多元化,给师生们教学科研搭建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当前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问题,如缺乏科学管理和创新意识,有些工作开展不深入、效果不到位,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师生参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崛起,信息市场的形成和信息咨询的兴起,使高校图书馆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资讯时代,要以人为本,从方便读者、引导读者,以读者为中心来改革和建设适合时代要求和读者满意的新型图书馆,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11-01-20].http://.

[3][7]金子元久. 大学教育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饶坤英. 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5]文辅相. 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