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者言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言哲学;笛卡尔;方法论;基础知识;本体论语言哲学
中图分类号:B5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01-03
一、对笛卡尔的总体性反思
勒内・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创立了“普遍数学”方法论 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论原则为根据,并推导出超乎神创论的确定知识。在语言哲学的范畴中,笛卡尔将自身价值融入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笛卡尔对于基础的人类知识的追问与钻研迎合了整个西方哲学的研究主导方向,并对其做了合理的延伸。这种以人类为主题,通过揭示人和人的世界从而了解人性,探求人性,最终完善人性的理论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越了当代西方哲学家的语言现象的经验分析。故,西方哲学家更是无法满足于“瞎子摸象”的现状。而另一方面,通过“我思故我在”及“我不怀疑我怀疑”这两个话题,直击人类世界,将人们的关注点聚焦于人的思想世界(精神世界)。[1]这一系列的哲学探求为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建立与发展建立及方法论创立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由于其语言的对象为语言,那么分析与解释就是其必要的研究方法,而这种探索其目的就在于人。解释和了解人与人的世界是诸多哲学家一生所追求的。
二、 探索笛卡尔哲学基础
由于笛卡尔生于新旧知识新旧时代的交接时期,他接受的是旧时期的教育,提出的却是引领时代的理论,他能直击传统经院哲学体系基础的弱点,亦知道如何顺应时代,证明新兴科学的合理合法。笛卡尔的《方法谈》和培根的《新工具》同样是为理性时代而制定的,承认现代科学的全新的“游戏规则”。[2]
在一代哲学家笛卡尔的眼中,科学是靠综合的方法考察得来的,在他认为,数学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物理学、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其他的许多学科也都是服务于人的。这就好比哲学是一颗大树的主干,而其他则是大树的其他部分,我们想得到果实,光依靠树干是行不通的。
笛卡尔引入普遍数学的概念,并将数学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如“度量”和“顺序”应用到其他学科。他从哲学的角度看待并解释这样应用的合理性。这超越了旧时期孤立的哲学研究,将多种学科相互融合,从另一个侧面来捕捉研究对象的同、异特点。这是哲学乃至科学的研究对象的概念的改革,这一点是史无前例的。
在完美的环境中,科学研究存在着这样的顺序,一个是由简入繁的综合性研究,另一个是由繁到简的分析性研究。在数学中,以上的两种方法是可逆的,但是哲学中不同,正如形而上学的因果关系研究,上帝创造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上帝却是无限的,这样,原因与结果并不同质。正因如此,哲学的范畴无法直接论述因果,而是从一个容易理解的点开始着手,构建有关原因,确定一个简单明了的系统。由方法论看来,分析是形而上学的首要方法,通过分析寻找确定第一原则,然后利用科学的方法综合理解,进而得出结论。
笛卡尔的方法论规则认为只要是没有印证过的东西决不能当做真实的接受。简单来说就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点影响,除了真实的放在面前的东西以外,不接受任何掺杂到里面的东西。化整为零,一一解决。按事情的次序进行思考,解决。理清事物的先后次序,逐次解决问题。全面考虑,避免遗漏。任何事情都要理清头脑,全面考察,避免重复,确信做到毫无遗漏。有人曾分析以上几点,确立了如下观点:首先面对问题要先进行分析,找出真实可信的点。其次要说明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顺应事物的发展方法,对问题进行分化,直到能解决的程度。再有就是综合分析的过程,由简单明了的道理一点点向前推进,最终收获完全真理。最后说的是分析要彻底,不可半途而废,执着追求才能达到真理。其实,笛卡尔对于思想的研究的切入并不是真正的证实,相反,是一种伪证,就是一种从反面考察人类思维方法的手段。其一是说笛卡尔的研究,其二就是其研究的落脚点――怀疑。
三、我不怀疑我怀疑
在笛卡尔的角度上,他怀疑一切的知识,并都将其放在不可靠的点上。想要重建知识,首先的切入点就是一个坚实可靠的结构基础,一个哲学家,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就像盖楼一样,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是一切的前提,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用自己的力量一砖一瓦的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那么,为了打牢地基,修缮自己的基础,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所有的“不可靠”,要注意的是不可靠和不真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里说的不可靠是因为有些东西并不能完全确定它是真实的,所以不能够成为基础。因为一旦基础被毁,这个理论城池将不复存在,那么整个理论体系也将子虚乌有。所以,这里,我们用的是怀疑的方法,确保了理论体系基础的坚实可靠。在笛卡尔的眼中,怀疑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其中包括了一般人们认为的不可怀疑的确定性,这包括了周遭的世界,我们身边常存的各种观念。于是,笛卡尔会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用有条理的怀疑来验证这些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怀疑观。
(一)怀疑哲学的过去
由于某种哲学提出的时间、背景不同,可能原则上的哲学家们说过的那些无可怀疑的事放在现今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怀疑了。既然过去的和现在的意见看法不同,那么在未来,这些看法和意见也会受到怀疑。这就说明我们完全可以怀疑现在的意见,也就是说任何哲学家的任何观点都可以是怀疑的对象。
(二)怀疑周围的世界
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都是我们感受到的意向。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造成欺骗的经历不是周围的世界,而是我们的感觉,我们应该去怀疑的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世界要首先成为知识。然后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只是,一旦世界成为了知识的基础,那么它就不再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了,它,不过是一种形象。形象,不过是意向,是不同于原型的,而在这其中造成不同的就是人的感觉。这样,感觉和感官依旧是怀疑和反思的对象。
(三)怀疑我们的感受
就像我们有时会陷入思维的圈子,如幻觉和错觉。笛卡尔就以此为论证,提出我们的感受也是值得怀疑的观念。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很多时候,骗你的就是你的感受。这也证明了,人的主观意识有时是会出错的。因此,我们的感觉依旧无法成为体系中的基础,因为我们的感觉也是值得怀疑的。
(四)怀疑数学观念
在笛卡尔的角度上来看,数学是简单的,数学的观念亦是明了的,看起来像1+1=2这样的东西好像不会出错,因为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动荡,1+1都不可能等于3这是死的,无法改变的。自然也是不值得怀疑的,然而,数学作为我们思想的对象而存在,那么我们思想的对象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每个人的心都不止一面,有可能一个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却被我们的内心封存,存在我们的心灵之中。但是这些都不是思维的产物,而是一个错误的根源,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点上。
(五)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中心逻辑论证
他的分析是关于这周遭的世界的,要证实一系列的论证,我们就要用可信的另一系列的论证去证实,此外,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用来证明的论证也不一定是可信的。所以我们原则上依旧持怀疑态度。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我们可以将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理论放在分析范畴,他的分析由繁入简,由世界到个体,再到简单的数学理念,最后才是论证方法。在他眼中,无论是哲学传统,周围世界,我们自己的感知力,还是数学观念到逻辑论证都是可以被怀疑的,换个说法就是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怀疑的。对于这个理论,笛卡尔也提出了实验来论证。在试验中,我们要探求的是我们是否存在怀疑的标准?分析一切可能的规则,他在最后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是笛卡尔开始怀疑自己,从而找到他的第一原则,我不怀疑我怀疑。
四、我思故我在
根据笛卡尔的理念,怀疑的对象既可以是思想之外的也可以是思想之内的,甚至我们可以怀疑我们的思想,但是不能怀疑我们自身在怀疑。我们可以怀疑思想活动中的一切,但是不能去怀疑“我在怀疑”,否则,怀疑将无法进行。再者,怀疑活动一定要确立一个怀疑的主题,要知道作为怀疑的主题,“我”是存在的。
由此,“我思故我在”的理论被提出。有人将I think therefore I am中的I am译为是,其实这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很难通晓其中的真正韵味的。这也正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必要性所在。作为语言哲学的价值,我们可以将他看做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他用地域性的民族编码,要研究人及人类的世界,就要分析和解释这种自然的编码,因为这是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这个命题我们暂且分为“我思”与“我在”两个部分。这其中,“我思”是指思想的东西,那么什么才是思想活动呢?用笛卡尔的话讲,就是怀疑,在肯定与否定、愿意与不愿意之间感觉的东西。“我思”自然指我所思,就是我所想的一切,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不管是聪明还是糊涂,不管是各种情绪,我思就是我思。更为要紧的是,“我思”作为一种纯粹的活动,如果他有具体的内容和对象,那么他就是可以怀疑的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思”不过是一种自我意识,既然已经表达出这样的道理,那么这就是一个思考与反思考的活动。
笛卡尔认为,思想中的“自我”与“本我”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我思”与“我在”中的“我”也是同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逻辑因果关系,而是阐述了“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必然联系。“我思”说的是“本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思考,同时验证了“我在”中“自我”的客观存在性。我们思考问题时要从事物的本体出发,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客观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来思考研究,从中得出结论:“‘自我’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客观存在的实体。”[3]
笛卡尔哲学思想的中心论点就是围绕“我思故我在”进行的,其根本意义在于将“自我”这一概念归结为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客观存在的个体,但是对于“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没有深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出发,在确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他知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自我思考演绎出的本我存在这一客观真理不仅存在于思辨范围里,还适用在思辨范围外。思辨与实质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研究对象,如果想将二者结合就需用到笛卡尔的“普遍数学”中的“度”。因为“普遍数学”中的“度”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在对比中才能体现其公正性。
笛卡尔在自己的研究体系中认为,“自我”这一概念由于其存在的客观性本身就可以作为衡量研究对象的“度”,也就是说,“自我”本身就具备数学中“度”的客观真理性。这也就证明了“只要是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的正确的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真理性”这一观点,而这一观点的提出使笛卡尔在哲学上的研究由分析过渡到综合,以“自我”作为“度”来衡量一切研究目标。按照这种观念可以将以往很多混淆不清的观念重新梳理,如数学中诸如1+1=2之类的问题,由于其浅显明了不足以为真而缺乏依据,通过这种“度”就可以将这种简单不足以为真的数学观念定义为真实的。笛卡尔将哲学研究对象按观念不同分为三类,即天赋,外来和虚构,虚构观念就是由“本我”这一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根据其主观能动性思考出的观念,虽然“本我”是真实的,但“本我”思考的问题却是不真实的,而天赋观念和外来观念却是由外界事物产生的,一部分是真实的。
五、笛卡尔哲学思想的语言价值
笛卡尔作为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以普遍怀疑出发,以“自我”与“本我”为核心构建的新的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与意识形态上有着伟大的价值,语言研究大体崇尚思辨哲学的分析,而笛卡尔早在17世纪就将数学中的“度”这一概念引入到哲学研究中,使以往由于语言逻辑上的缺陷造成的混淆不清的概念有了新的度量。由此可见,实现科学研究的目标重点不在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而是在于方法论,“我怀疑我不怀疑”与“我思故我在”是将实践方式与科学研究完美地运用到形而上学中,笛卡尔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找出一个清楚明白的道理作为认识论的出发点。
对于怀疑与怀疑对象,其实他们的本质都是同属一个范畴的,就像希望,信任,是非,喜恶,等等,都是思想。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一种思想行为。并且我们要知道的是,思想的主题终归是逃不开人的,思想行为的主题也必然是人。笛卡尔的思想就将人限制在了“我”之中,其哲学思想昭示了一个根本的道理,那就是一切可以用来认知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不能够拿来作为认知的基础,更不能成为第一原则。唯一的,不能够被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也就是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整个欧洲的哲学世界研究目标开始转移,它开始注重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世界上的组织,而不再继续周旋于漫无边际的大千世界。
按照上文的叙述,结合真实的标准与上帝的存在证明,我们可以探求了解笛卡尔真实标准的核心,在一方面,是体现自我的,也就是对于自我的理解与领会,是一种对于自我思想的意识,同时这也是真实思想的标准。在另一个方面,“我不怀疑我怀疑”与“我思故我在”两个思想的指引下,要明白物质的本质,将中心放在自我行为上,当然这也包括了思想行为。
总而言之,笛卡尔时代引领了西方哲学时代,开始了人与人类世界的探求,将人的思想推到了关注的中心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笛卡尔的整个研究和建构上,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以人为本,而且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体人――我为基点,进一步推进了西方哲学研究世界的人与世界。而这一系列的理论与推进,也正为整个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志红. 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本体论语言哲学解读[J].外语学刊,2013(03):82-86.
引言
图书馆工作遵循的必要准则便是服务,读者服务在图书馆工作过程中以贯穿线索的形式存在,一直以来,读者服务工作都属于图书馆工作过程中的核心与重要组成,公共图书馆的创设以及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读者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是一种面向全社会与读者的服务类工作。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属于图书馆各种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越发重视,良好的服务属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图书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条件,对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意义明显。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服务工作过程中,秉承和谐观,体现图书馆高服务水平[1]。
一、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工作现状
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显现出巨大的改变,在信息网络环境的背景下,判定图书馆地位高低以及作用的大小程度,并不是单纯的以图书馆面积规模为标准,而更多的在于信息服务质量的优劣。从这里可以发现,信息数字化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有了更高的新要求。现如今,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信息与知识的检索、收集和传播的程度上,信息服务已经成为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组成[1]。
2.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现如今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面临着信息数字化的巨大问题,在读者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下列问题,(1),无法满足网络环境背景下的读者要求。在网络环境背景下,读者的阅读要求表现出了新型特征,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难以和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要求保持一致,无法为读者传递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社会背景下,读者对文献的要求挣脱了时空束缚,表现出多极化特征,公共图书馆无法达到以上要求。另外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内容过于陈旧,和读者新颖化的要求不相符。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读者提供的文献信息必须是最新的,公共图书馆因为受到事业经费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准备到足够数量的文献资源,跟不上读者时代化的阅读要求;(2)公共图书馆在面对读者的过程中,信息素养教育严重不足,难以和不同的读者要求保持一致,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部分读者因为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足,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又没有切实的掌握程度,加上公共图书馆对读者的指导力度不足,使得馆内的各种现代化检索视听设备利用程度不够充分,很多的读者还是使用一些传统的检索工具书进行信息的获取[2]。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读者类型也被分成了研究学者型、业务课题型、应试学习型以及大众休闲型几大类,各种不同类型的读者有不同的信息要求,其体现的服务对策彼此间存在差异,可是现如今还是有大量公共图书馆没能在读者服务的过程中设立针对要求,无法满足大部分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二、新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组成要素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发展时期背景下,读者服务工作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组成要素始终和时展脚步保持一致。不管是文献承载表现形式、读者要求,还是服务体现方式、服务体现内容与体现手段等等,都不能够和自身行业发展规律相悖逆。
1.纸质载体朝着多元化载体区间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存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不断出现,例如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等各种全新的载体,因为具有大存储容量、便利存储方式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也就使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内在结构方面的创新成为了必然[3]。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与共享的网络信息资源等共享的局面还是持续,读者服务工作基础在于资源载体形式把对读者服务工作的先进性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2.知识获取朝着社会文化获取的方面转变
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来到图书馆已经不再满足看到多少书、阅读多少知识,而是转变为社会文化的感受。所以图书馆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对于提升其服务质量有促进性作用。读者入图书馆,首先接触的便是图书馆管理员,因此管理员队伍要和谐统一,用良好的服务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亲和,另外整个图书馆的组织系统需要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动力,从始至终贯穿人文服务精神,以提升读者知识获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传统服务向网络服务延伸
在新时期环境背景下,电子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继出现,人们的需求模式也朝着更高的层次拓展,挣脱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束缚。所以,等着读者踏入图书馆,之后再对读者进行固有的服务,已经不再适应信息传播的发展,也无法和读者的要求相适应。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上,大量图书馆把服务类型朝着传统网络模式延伸,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大浪潮下,图书馆需要抓住新兴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应对接踵而至的挑战,以达到读者服务做到最佳的要求。
4.个性化服务与共性化服务共存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的图书馆服务内容还局限在共的基础上,可是因为每个读者对信息资源、服务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环境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针对单一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性化服务是和个性化服务并存的,将是未来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一项必要发展趋势,占据着重大地位[4]。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依然包含着单项服务朝着多元化服务递进的发展趋势,以及单层次服务朝着多层次服务过渡的要求。从这些全新的发展趋势中可以发现,读者的服务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工作进行相应调增,加速读者服务水平的提升要求。
三、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全新发展思路
建设公共图书馆,离不开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创新,但是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崭新的思维辅助,这也是我们坚持贯彻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发展动力,结合新环境背景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建设重要性以及其建设新趋势,找寻新的读者服务工作前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
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优劣直接关系着图书馆服务职能开展建设的好坏,直接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败相关。图书馆管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要求自觉的遵循并且维护读者的权益,在服务过程中保持谦虚热情、文明礼貌的情绪,并且在这个服务过程中,秉承着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认真工作,踏实负责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服务。另外,在服务过程中遵循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是十分重要的,真正将读者的忧虑解决,并且新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员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图书馆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全面、系统的文化组成知识,掌握各种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与交叉的情况,不断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信息的搜集、处理和评价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2.正确对待问题读者处理
公共图书馆需要秉持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可是对问题读者也不可忽视,在处理问题读者的时候,不能够一味的将问题读者诱发的事件责任全部归咎到“窗口”工作人员之上,而是需要在管理层面上订立一个问题读者的处理方式,怎样条件下需要尽可能的安抚读者,怎样环境下可以拒绝回答问题读者的提问,对问题读者可能产生的最坏影响事前要有一个预设,并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依照各种可能出现问题读者的情境,培训图书馆管理人员,尤其需要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训,以提升其在面对问题读者时的应变能力。
3.扩大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
不管哪个国家,其不管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一定存在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弱势群体是指一些有少量或者基本没有三种资源的产业工人阶级、农业劳动者阶级与城乡无业、失业与半失业的人员阶级[5]。就当下我国弱势群体的一般情况分析,包括了下岗人员、以零活散活摆摊的残疾人或者孤寡老人等。这些人员数量超过1.4亿人次,在全国人口中占比约为11%,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有递增的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弱势群体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存在极大的矛盾,所以发展公共图书馆,强化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公共图书馆能够构建盲道、视障阅览室,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或者盲人专用电脑等,在一些下岗工人或者农民工数量集中的区域,设立社区书屋以便于周边群众更好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要关注老人与智障儿童,在图书馆摆放老年读者适宜的桌椅,并且配备老花镜与放大镜,以更好的为老年读者提供服务。
4.树立终身教育价值观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人的素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教育属于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表现职能,公共图书馆是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场合,因此需将公民的素质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公共图书馆开放面向广大的社会群众,社会的需求便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公共图书馆除了为公民提供学习场所和必要的文献资料外,还需要满足公民自主择业谋取和更大发展空间的要求,可以定期的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以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其掌握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6]。公共图书馆只有将关注点深入到经济建设和学习生活之中,才可能切实的解决公民的实际问题,提升公民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度,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内容摘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我国循环经济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将生产者对其产品所负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废弃物处置阶段,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但在责任划分与追究力度上仍有不足,为了完善这一制度,应明确与细化生产者责任以及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 生产者责任延伸 对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具体而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生态规律,通过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减少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使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而在经济增长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刘国涛,2004)。
我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高消耗、高污染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经济增长。循环经济正是我国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主流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在我国于2009年1月正式实施,这也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第二章基本管理制度中列出了六大基本制度,其中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可谓是该法的一大亮点,通过实施包括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以规范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本来意义上的生产者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到延伸意义上的生产者责任―后产品责任,循环经济立法的这一创新,使经济法的理念和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程信和,2007)。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这让人类社会开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循环经济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理想模式和长远目标。
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正是在这一经济环境和背景下提出的。1988年瑞典的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教授在给瑞典环境署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延伸生产者责任的概念。托马斯教授认为:延伸生产者责任旨在保护环境,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它通过使产品制造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产品的回收、循环和最终处置负责来实现。托马斯教授对该责任的描述涵盖了生产者对产品环境安全损害、产品的清洁生产、提品环境安全信息、废物回收、再循环利用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链条上的责任,并特别强化产品消费后阶段生产者预防和治理废弃产品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安全的责任。这种思路,与以往生产者只负责产品的制造、流通和消费阶段不同,强调了产品全生命周期责任,从此开创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新纪元。与传统的责任划分类型相比较而言,EPR制度的突出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产品在回收方面的管理和费用方面的责任部分或全部由地方政府和社会向上游产品生产者转移;二是使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引入环保理念,具有考虑环境影响的动机,力求从源头上防治污染。
发达各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规定
目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已经在欧盟、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有关废弃产品管理和污染控制的立法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理论起源于欧洲,在欧洲的发展也相对完善,现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循环经济法律中规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其中最突出的是1991年德国颁布的《商品法》中要求“制造厂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负责”,由出售商品的商家负责回收,由制造厂商负责再利用,也就是“谁卖出谁负责,谁制造谁负责”。在美国,其在联邦层面对实行和鼓励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有:环保局的废弃物处理计划及绿灯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等;而在日本,由于其是最早接受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国家,因此在日本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环境立法也是比较系统和成熟的,如《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了生产者的产品责任和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处理责任。《家电回收法》规定了各类家电的回收利用率,生产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若达不到法定标准将受到处罚。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策略
(一)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确定过程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念早已在我国立法中予以采纳,如1989年颁布的《旧水泥纸袋回收办法》中明确要求水泥厂对废旧水泥袋进行回收,并规定了生产者的回收比例,构建了押金―退款制度,该办法可以被视为我国最早的体现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的立法,其所建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我国最早的适用于特定包装物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2002年6月,我国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7条、39条都规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形成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整框架奠定了基础。之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得以体现,如2003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联合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5年1月起施行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5年4月施行的修改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2007年3月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2007年5月正式实施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
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者的回收利用责任。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生产者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负责无害化处置;第二,销售者、其他组织或废物利用处置企业的回收和利用责任。由于企业产品和生产情况的不同,对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方式也不同,生产者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专用产品回收利用体系,也可委托其他人或组织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置;第三,消费者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虽然生产者应承担产品和包装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的主要责任,但由于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消费者对列入国家强制回收名录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要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其他组织,不能擅自丢弃;第四,有关政府部门的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转由生产者主要承担,但这并不代表政府不负责任。《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规定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名录及管理办法。由此可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的“生产者”应做扩大解释,法定生产者责任的范围要大于经济学上的生产者责任的范围。从现有各国的相关立法及我国立法实践来看,生产者责任延伸的主体不仅包含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生产者和制造者,也包含产品的销售者和进出口者,甚至包括消费者和国家政府。因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强调生产者主导责任的同时,还注重产品生产链中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产品的销售者、进出口者、消费者和国家政府)的责任分担问题。
(二)生产者延伸责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以生产者的回收处置责任为主,包括销售者、其他组织及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接受委托后的利用处置义务,消费者的配合回收义务以及政府部门制定强制回收名录的责任在内的不同主体间的责任分配,全面考虑了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置事宜,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法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上较我国现有立法已有进步,考虑到责任的分摊、回收的执行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比起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和政策执行仍有不足。
首先,责任划分过于笼统。《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5条规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该条规定将生产者列为主要的回收责任主体,而销售者、其他组织、废物利用或处置的企业甚至是消费者起的是次要的辅助作用,只是规定这些主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回收、利用或处置废弃产品。
其次,违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所产生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5条对生产者延伸责任的规定,虽然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应当如何履行义务,但在第六章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找不到违反生产者责任延伸义务后所担负的相应法律责任。这是因为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生产者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应具有自主性,对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施加过多的、直接的行政干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由原则。因此,我国现行的有关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大多数规定属于指导性规范,没有明确规定不履行延伸责任的法律责任以及如何有效地追究法律责任,作为经济性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在行为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守法成本与违法成本,其规定起不到一种约束作用,特别是当守法成本明显高于违法成本时,生产者更不会有履行延伸责任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法律执行、实施力度上的弱化,削弱了其应有的促进生态保护的作用。
(三)生产者延伸制度的完善措施
明确与细化生产者责任。首先,针对违反生产者延伸责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在相应的章节中予以明确,即令生产者预知自己的违法成本,在行为时即可选择守法或是违法,否则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执法者,都不会达到立法者预期的目的。其次,由于不同的产品、寿命、构成不同,市场分布状态不同,产品回收价值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这就决定了靠单一的法律难以有效地规制生产者延伸责任,必须针对不同的产品,确立不同的生产者延伸责任。一般而言,产品回收价值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大小应是决定该产品是否单独规定生产者延伸责任的主要因素。对于回收价格高、环境影响较低的产品,不需单独规定生产者延伸责任,市场可自发地形成回收再生体系。对于产品数量多,环境影响较大、缺乏回收再生商业利润的废弃产品则需要法律规制,应单独设立生产者延伸责任。最后,从借鉴国外生产者责任延伸立法的成功经验来看,违法情形规定的愈详细,就愈可有效地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立法者意图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在生产者延伸责任方面依主体细化责任,这样才会保证执法的可操作性。
完善与生产者延伸责任有关的配套制度。制度是一系列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行为的准则,它旨在激励和约束主体的行为以求得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良好的制度是实现理念或某种事业不可缺少的保障。生产者延伸责任的履行同样需要具体制度的保障,这些具体制度包括: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如产品的分类标准、产品的报废标准、产品的回收拆解技术规范、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等;制定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奖惩制度;确立生态设计制度实施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环境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生产者延伸责任履行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监督体系,包括完善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内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互监督;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等(肖陈翔,2007)。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的是强调生产者为主,销售者、消费者、其他组织、废物利用或者处置企业起辅助作用的回收再利用模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循环经济众多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国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解读―推动循环经济 促进科学发展.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控网
3.程信和.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者责任.中山大学学报,2007.4
4.贾国华,叶婷.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9
──恩格斯《反杜林论》
在广州购书中心买书,逻辑类的书籍中既然有《泛演化逻辑引论-思维逻辑学的本体论基础》(何新着,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从该书引用的文字,简称何着页××,表示该书第××页)这本书。何新先生名气虽大,但逻辑圈的人知道他不是做逻辑的,何以他也写下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呢?出于好奇,我随手翻了一下,发现很有些东西能够刺激我们这些专搞逻辑的人。便买下了何先生的书,由此有了这篇读后感。
一 大话学者:从反杜林论谈起
大约在150年前,德国出了一个大话学者杜林,他创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哲学体系。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体系时,杜林的东西总算还被恩格斯称为高超的胡说。杜林,这个创造体系的所谓「智者,自称为在哲学和所有科学领域中都实行了全面的变革,并对所有的知识前辈都用嘲弄谩骂的语气予以了无情批判。
在时间之轴上,不同时段的事件和人物虽各有不同,却有惊人的可比较之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个半世纪倏忽而过。在当代中国大陆也出现了一个大话学者,其著作等身,几乎全知全能。中国的这位「学者似乎比杜林的功劳更大,不仅在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硕果累累,在宗教、艺术、古代中国文化、历史、政治、甚至是国际政治领域,他也争取到机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一番,远远超越了当年杜林所涉猎的知识范围。甚至一般学者望而生畏的逻辑和数学领域,他也敢大大咧咧地闯将进来,并极为自得地宣称:「布尔、弗雷格创立布尔代数和数理(符号)逻辑以后,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一种新的逻辑工具而感到欣慰。(见何着页11)
不仅如此,在他洋洋自得宣称的同时,几乎对所有的现代逻辑,不仅仅是逻辑知识本身,也包括对逻辑研究的先驱和后学,使用了非常不得体的评论方式。这种评论堪和杜林对知识先辈的评论相媲美。
我们先看恩格斯引用的杜林对哲学家的评论:
缺乏任何优良操守的莱布尼兹,这个一切哲学侍臣中的佼佼者;
出现了特别是叫做费希特和谢林的这两个直接模仿者的谬误和既轻率又无聊的蠢话;
达尔文主义的半诗和变态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卷第70页)
我们再来看何新这位大话学者对现当代逻辑学者的评论:
罗素试图以愚蠢的指号论消除哲学本体论。这种独断论的逻辑斯蒂,可以戏称为「逻辑中的「法西斯蒂。(何着序言页11)
当今国内的主流逻辑学界,几乎已被维也纳学派和分析学派独擅言语权。因此,当时我的文章自然难以发表。但正是在那个会上,我有幸第一次接触了中国的「逻辑斯蒂学派的若干主要代表人物,欣赏到了他们那种笨拙地模仿罗素的「当且仅当的有趣独断论观点。(何着页12)
逻辑正好是我所从事的专业,虽然在这个领域,一个以教学为业的逻辑研究者并没有做出甚么开创性的工作。但逻辑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中国逻辑学界是一个有着良好学术传统的团体。以致在当今哲学界,有很多人认为,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这个团体,最鲜明地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国际规范。尽管这个团体有其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把独断论说成是中国主流逻辑学界的特点,实在表明评论者对中国逻辑学界的无知。这种无知,又是评论者对逻辑学本身也无知的一个体现。出于对逻辑学科的良知和感悟,也出于对我所在的逻辑学团体的尊重,我感到有一种无法遏止的冲动,要对这种无知的大话学者和无理的大话逻辑予以清算。
二 大话逻辑:有根无叶的哲学思辨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评论他所在时代的德国学术界,有一段妙语:「近来在德国,天体物理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卷第46页)
我把泛演化逻辑称为大话逻辑,就是因为这个逻辑要就不建立,一旦要建立,那就不仅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是导引和拓荒意义上的体系,它还是一个革命性的体系。泛演化逻辑的大话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这样一种逻辑的「根本重要点在于,它并不是一种形式化的主观的数理逻辑,而是一种有效预测事物演化趋势的智能逻辑。
第二,这样一种逻辑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可以构成古典逻辑的本体论基础。
第三,泛演化逻辑,乃是逻辑的逻辑,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
第四,现代逻辑多以数学中的形式集合论为基础,我的泛演化逻辑对于概念类集理论的重新研究必将涉及逻辑基础的重大革命。(何着页11)
更令人惊诧不已的是,这种逻辑他早就应该完全建立起来,但何先生志趣深广,「当时中国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激烈的思想和文化冲突与辩论吸引了我,我的研究重点转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何着页112)。按照和何先生历史概念类集的思辨方法不同的方法,现在,何先生对逻辑的兴趣回归了。他从对泛演化逻辑的兴趣,迁移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时过境迁,他再复归为今天的所谓逻辑兴趣。这样一个短暂时间段内的兴趣迁移,似乎是浓缩了个体有关概念历史演进的另一种一般进程。但这里没有进化,作者还在原先知识的起点上。
但奇怪的是,所谓的创造性竟然依旧存在。这个逻辑依然是别人没有做出,只是他做出的「完全新型的逻辑。在知识变化如此迅速演进的现时代,时隔二十多年。还敢于声称这种逻辑是完全新型的逻辑,真让人佩服他的自信和勇气。但有点令人欣慰的是,他开始把逻辑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了,远超出他以前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重视。因为在何文中,何先生声称:他那个有关泛演化逻辑的著作成了何先生一切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了(何着页11)。
何先生的逻辑是不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创造呢?我先做出两个简要的评述,在本文第三部分再讨论何氏逻辑的核心部分:概念历史类集。
第一个评论,泛演化逻辑只有哲学思辨的根,没有逻辑的根和叶。
现时代的知识体系,其专业门类纷繁复杂,对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现时代的任何一个学科分支,都有其圈内的游戏规则,首先得遵守规则,然后才有可能突破规则。我想在这一点上,何新不可能是例外,虽然任何规则都可能有例外。
但遗憾的是,泛演化逻辑只有主流哲学和主流思辨的根,除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却没有任何逻辑学者的工作。它既和主流的逻辑无关,和我国的非主流逻辑研究也扯不上关系。在何先生眼里,只有哲学家和革命家是逻辑学家,只有钱学森先生是逻辑学家,其它的人都不是。而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呢?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个人重视并且理解之外,只有何先生重视并且理解,再也没有其它人重视和理解。这实在是对中国逻辑学界的一个歪曲,在中国逻辑学界,既有何先生所说的主流逻辑研究学者,现代逻辑的研究团体,辩证逻辑研究也是逻辑学界中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也有一个专门的辩证逻辑研究团体。
谈及现代逻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则何文的态度简直是认为不值一提,现代逻辑几乎全是陷入死胡同似的东西。用何先生的话:现代逻辑正在变成一种及其主观和非常形式主义的东西,一个内容及其空洞的东西(何着页117)。相信进化的何先生出此之言,进化大概就只能理解成退化了。
逻辑是一门很专门的学科,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但外行不能代替内行,外行也很难代替内行。哲学家或者革命家从圈外层面上来看待一个学科,这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弱势的联系。权威是有语境限制的,权威的论断不能代替学科本身的发展。逻辑有其自身的发展契机和进化历程。某个政治家的青睐,某个财团的资助,某个圈外权威人士的首肯,不能改变学科本身的发展轨迹。在二十世纪的整个一百年,逻辑学科枝叶繁茂,生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群落,何先生视而不见,也未看到作甚么研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热闹领域玩腻了之后,换一个游戏场所,看一点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就摆起开山祖师的架势。几十年前这尚有可能,在如今的普适大众传媒不再,整个市场细分,整个知识门类细分的条件下,无异于天外梦想。
第二个评论,现代逻辑并不排斥黑格尔逻辑。
何文说:由于罗素、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近代逻辑学家根本搞不懂黑格尔逻辑,反而由于无知而对黑格尔持轻视的态度,因此他们对黑格尔的动态逻辑原理可以说一无所知(何着页117)。
简单地把现代逻辑学者都看成是黑格尔逻辑的反对者是不公道的。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初期,黑格尔哲学(包括他的逻辑)因为其思辨性质而成为科学拒斥的对象。但现代逻辑发展到二十世纪的5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辩证逻辑也开始受到现代逻辑学者的关注。当然,伴随着这种关注,仍然存在着重大的争论。
辩证逻辑是源于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产物,作为不同于主流经典模式的一种逻辑,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辩证逻辑更适合于看作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方向,看作是数理逻辑在非经典逻辑方向上的一个发展。如同道义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因此道义逻辑实际上就是演绎逻辑的一个延续一样,辩证逻辑也应该看作是演绎逻辑的一个延续。由波兰学者卢卡西维奇,雅斯科夫斯基和巴西学者科斯塔开创的次协调逻辑研究,体现的就是对辩证逻辑的一种研究。
这样一种逻辑,芬兰逻辑学家冯赖特作过颇带辩证法意味的一个估计。一方面,冯赖特表示,这一逻辑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意义的发展之一(桂起权等着《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3页);另一方面,冯赖特又表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逻辑的非经典方向的发展中,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但我认为是不可靠的同盟军,那就是源自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我们可以希望的最好结果是,用次协调逻辑和相关的变异逻辑的形式工具对辩证法的处理,能够有助于阐明它的那些不大适合理性理解的特征。(冯赖特着,陈波等译:《知识之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6页)
我并不完全同意冯赖特的看法,我对辩证逻辑承认矛盾的新奇思想是取支持态度的。辩证逻辑的一些思想是对经典逻辑的某种颠覆,含有野性思维的成分。而正是野性,才可能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同桂起权等着,第10页)。但是何先生对待辩证逻辑、对待现代逻辑的态度,却让我颇存疑虑。在学术上,谁具有独断论的色彩,把何先生的话语和上述冯赖特的引语相对照,结论就是一目了然的了。我们关于逻辑的讨论最好是不要讨论了,最好的思想和最革命的理论已经创造出来,逻辑本体论的基础已经建立起来,那里还需要我们去做那些无聊至极的学术讨论。
三 告别大话时代:普遍性诉求的衰落
何先生逻辑的核心内容,是其历史概念类集,以马概念为例:
集合A:马∣白马-黑马-红马∣,
集合B:马∣始祖马新马真马∣
集合A是马的空间分类,是非历史的。集合B则是描述动物进化过程的一个历史概念类集。由这个类集的理解,概念的逻辑关系依然参照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间关系,但呈现黑格尔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同一关系矛盾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及种属关系(何着页36)。
概念真是这样一个进化过程吗?逻辑也相信直觉,但这里的概念进化过程,让人很难直觉地接受。一个更容易产生的概念间关系的直觉,并不是何先生的概念的思辨想象,最大的可能是基于基因的生物链联想。何先生先有一般关系的想象,再找一些并不得体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想象,无非是共相在先,例证在后的先验观,不知道其中的创新之处何在。看看在现代经典逻辑基础上建立的模态逻辑,看看集合论,看看今天横亘于逻辑和数学之间的关系语义学!你就会感觉到,和主流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在其中所讨论的关系结构和关系性质相比,所谓泛演化逻辑的历史概念类集,是一个多么小儿科的东西。类集概念分析实际上仅仅只是对亚里士多德词项外延间关系的笨拙模仿,毫无任何现代感可言。很难理解,钱学森这位科学家为甚么把这样的常识性理解看成是一个创造,并把这个概念类集的简单图示美誉为一个专业的「何新树的称谓。现代模态逻辑早就在研究树结构,还有其它的结构方式。何先生对树的小儿科理解,哪里能够和现代逻辑学家对树和其它关系结构的研究相比(见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模态逻辑》,第一章基本概念部分)。
即使这个逻辑构想真是一个合理的构想,那也用不着抬到具有革命性转折意义的高度。革命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也许用不着革命同样可以实现进化。而夸张说泛演化逻辑是逻辑的逻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这不过是普遍性诉求在何文中的回光返照。今天的时代,是告别大话的时代,普遍性诉求正在衰落。即使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无法去除各个社会群体、各种社会知识的个性特征和语境特征。
人类知识体系,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似乎都假定了至少有一个被认为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长新,因此非常可能是万世不移的普遍原则,它被当作是知识体系的基石。通常这类据信为「绝对无疑的普遍原则,被人们称为「金规则。而且,那些在历史中各自独立地自发生成并且以不同方式表述出来的金规则,似乎含义上也「都惊人地相似,其逻辑语义也似乎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就表明,金规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必然原则。
然而现代社会的实践活动表明,所谓普遍必然的原则,现在到处都在面临挑战。就是在作为理性标准的逻辑和数学领域,也并不存在一个理论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历久常新的万世不移法则。在美国学者克莱因的著作《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克莱因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数学之确定性、绝对无疑性并不存在,逻辑也同样如此。1930年哥德尔的著名定理既是对数学提出的质疑,也是对逻辑学提出的质疑。正是哥德尔的这个定理引起了数学和逻辑的巨变,并且使数学和逻辑随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麻烦。但是,这些麻烦并没有消灭数学和逻辑,而是给数学和逻辑增加了更多可能的结构,同时把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分成了更多的不同派别。用美国数学家克莱因在《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的表述:
数学的当前困境是有许多种数学而不是只有一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每一种都无法使对立学派满意。显然,普遍接受的概念、正确无误的推理体系──1800年时的尊贵数学和那时人的自豪──现在都成了痴心妄想。与未来数学相关的不确定性和可疑,取代了过去的确定性和自满(克莱因着,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何文建立起来的所谓泛演化逻辑,充其量不过是逻辑学探索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支流。企图把这个思辨探索的粗糙猜想看成是某种普遍逻辑法则,甚至是法则的法则,这只是一种知识的迷信和盲目的自大。数学原则和逻辑原则通过我们的直觉就有可能被我们所接受,但仍然是有可能受到质疑的。就此而言,泛演化逻辑普世化的知识诉求,在今天这样一个永不停息地推陈出新的现代社会中,在竞争和博弈几乎存在于一切现存领域的社会中,也许永远只能是我们的主观想象,而不能是生活世界的现实。 转贴于
四 现代逻辑走进死胡同了吗?
何文的无知主要不在其泛演化逻辑,他至少看了很多黑格尔的书。在其《泛演化逻辑引论》一书中,粗略而且保守地估计一下,其中讨论黑格尔思想和著作的篇幅占到了全书的四分之三以上,讨论现代逻辑的章节却一个也没有。
所以,他就有资格说全世界只有他真正地懂得了黑格尔。就是恩格斯也「并没有彻悟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因此他所谓『辩证逻辑体系从未建立成功(何着页6)。
所以,他也就有资格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这虎是厉害还是不厉害他全然不知,冒犯了也可以不负任何责任,顶多就是被老虎咬伤吃掉而已。但谁能吃掉一个思辨的天才,一个雄心勃勃的知识界英雄?
看黑格尔的书并不意味着你就懂现代逻辑,现代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的逻辑。何先生把现代形式逻辑独断地、武断地认定为:「现代逻辑在形式化道路上愈走愈远,现在已经陷入了死胡同(何着页117),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仅以我所关注的模态逻辑而言,这一新逻辑正获得其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极好机遇。这个说法可不是信口开河,仅凭思辨和懂一点黑格尔思辨逻辑就能获得的。
模态逻辑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最富成长性的一门逻辑分支。路易斯在20年代针对实质蕴涵提出严格蕴涵的概念,到30年代,由路易斯创立了最早的模态逻辑系统。自50年代以来,模态逻辑在语形方向、代数方向、模型论方向以及道义、可证性、多值、直觉主义、认知等等领域发展迅速。一直到今天还继续保持向许多领域渗透和扩张的强劲势头。模态逻辑既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形上思辨的启示功能,例如在伦理道德、法制建构、社会博弈领域;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今天,模态逻辑几乎是我国所有逻辑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近二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都对模态逻辑的研究给与了支持。这些钱绝不是白花的,它为中国逻辑学研究和世界接轨,并创造出新的逻辑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确保我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个人认为,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就要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并在新观念的指导下寻求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最佳途径。
1、摒弃传统的学科本位体系,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体系。作为以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要坚持立足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避免学科越分越细、各门学科自成体系;理论内容偏多偏深,实践内容可有可无;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整体优化。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能力本位思想,探索集群式模块教学(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规律,最终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课程的应用性、整体性、综合性为特征,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体系。
2、实现由单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向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计划经济劳动分工的简单化向市场经济劳动分工的复杂化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一个人一生从事的职业将由一种向多种转变。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移动化、个性化为标志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所以,我们应更新观念,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某一特定的岗位需要的专项技能和多种职业都需要的通用技能上,同时,又具有在某一岗位群内转岗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
二、以人为本,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要求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与合格工程师为一身的双师型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做到:
1.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但要对自己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它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研究,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邻近学科的知识,并有能力及时吸取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
2.具有自我学习提高能力所谓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就是教师在总结前人、他人和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所教专业,继续将最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过来,自觉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确保自己知识系统的先进性,并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因此,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有自我学习提高的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去传授、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提高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努力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和最大限度发挥老师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包括评估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等;组织、教育教师加强学习,增强角色意识,树立优质教学理念,做敬业、好学、爱生、爱校的合格老师;珍重知识,珍重人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对教师进行人性化、人情味的服务管理。
三、结合实际,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我个人认为,要在结合我校教学管理实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规律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有重点的、有特性的探索。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评价。改革以传统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取得职业教育同仁的共识。因此,改革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以模块教学法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块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需要教师成为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并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教育教学人才。当然,“模块”素质、能力的具备,“模块”教材的建设(选择、编写),“模块”法的探究等也将成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努力掌握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现代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就是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也是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过程。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对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充实、调整和更新,也包括借鉴、引进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教学工作应体现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地位要避免一个由原来的“结论灌输式”向“满堂提问式”的简单的、极端的过渡。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主要应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探索新知识,使学生从“认识型”变为“智能型”,从“继承型”变为“创造型”,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的开端、课中、结束三个主要环节要做好艺术处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要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利用、研究意识和能力。幻灯机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与出现绝不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的标志,教育发展到今天,它只能是一个被广大教师所基本掌握和接受了的辅教学手段。虽然,它在相当长的时期起到了完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今后也将被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利用,但是,课件的运用在未来的教学中将占有主导作用。为此,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进一步广开思路,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索,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的更加充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努力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我校应着力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综合化的研究。课程综合化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作为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之一,很多学校都有所探究,取得了有实效性的成果。我校的课程综合化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对所设专业课程综合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都做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逐步探索课程综合化的规律和原则。
二是教材建设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质就是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应主要打破教材学科本位体系,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解决知识内容陈旧,增强弹性内容四个方面的问题。应根据我校实际,结合现有教材,逐步进行完善。这势必为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创造一个良好条件。我校的教师们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探索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规律,也可在模块式教材选择、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一些实验探讨。
四、学习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训、课堂教学以外的生产实习等。我个人认为,我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按操作技能形成规律组织实践教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接触感知、操作模仿、协调完善和熟练掌握四个阶段。接触感知属于技能训练中的低级阶段,具体讲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本层次技能训练的目的、意义、内容,对掌握的操作技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操作模仿是指在教师引导或示范下,按照正确的程序与动作规范要求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协调完善阶段是学生把已经掌握了的局部动作连接起来,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指导操作技能的完整性,加强局部动作的综合练习;熟练掌握是指经过反复训练,技能已达到精练纯熟的程度,并能把已经掌握的动作运用到实际工作或模拟环境中去。在四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在于训练与其他技能相关的联系和融合,以完成新的任务。
以上四个层次说明,操作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操作技能形成的始终。为此,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有组织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更高的水准,也必将使从我校的学生们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按三个原则管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我校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我校应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生产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管理。具体地说:一是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计划管理;二是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网络和信息反馈网络,实施网络化管理;三是研究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正确分析、评价和完善实践教学。
五、立足长远,完善教学的科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教学的科学管理体系。
1、逐步实现管理标准规范化。我校教学的科学管理,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要求,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出具有可行、可操作的学藉管理、教师考核、考勤、备课基本要求以及教学检查、总结等制度,使之形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开展科学的教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应该特别注重利用计算机将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地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贮存,为教学组织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造成的误差,使教学管理水平达到高效能的程度。
[关键词]东方汽轮机;高压遮断模块;泄漏;
中图分类号:T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10-01
随着东方汽轮机市场份额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领域使用该系统机组,本文以某厂系统为例,分析汽轮机高压遮断模块实验回路节流孔带压在线堵漏的方法。
1.简介
某厂汽轮机为东方汽轮机厂引进日立技术生产制造的超临界压力汽轮机,型号为:N660-24.2/566/566,是典型的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双背压、纯凝汽式汽轮机;最大连续出力为695MW,额定出力660MW;。该汽轮机采用复合变压运行方式;汽轮机具有八级非调整回热抽汽。
2、高压遮断电磁阀试验功能描述
在高压遮断集成块上有四个高压遮断电磁阀5YV、6YV、7YV、8YV及压力开关PS4和PS5(现在有的机组以改为压力变送器通过逻辑判断送出PS4和PS5信号)。当进行5YV或7YV的试验时,中间油压将升高,压力开关PS4发讯,表明被试验的电磁阀已有效动作;当进行6YV或8YV的试验时,中间油压将降低,压力开关PS5发讯,表明被试验的电磁阀已有效动作。
3、事件背景
某厂#1 机高压遮断模块试验回路测试孔渗油给机组安全运行带来的隐患,拟在机组运行中更换高压遮断模块试验回路测试孔堵头,(该孔暂时安装一块压力表)
4、处理过程
(1)办理工作票,联系值长及运行人员;
(2)强制“安全油压低”(
(3)工作票期间运行不得进行5YV、6YV、7YV、8YV定期试验,工作过程中与运行保持联系,运行加强PS4、PS5开关状态监视;
(4)将高压遮断模块试验回路测试孔所安装的压力表投入运行,以便更换测试孔堵头前判断压力值是否已安全泄压;
(5)取掉8YV电磁阀线圈插头,使8YV失电,相应的卸荷阀开启,同时观察测试孔压力表示值是否回零(或已泄压)、安全油压是否正常,否则不得进行下步更换工作;
注:由于5YV、6YV、7YV、8YV高压遮断电磁阀采用“两并-两串”的跳闸回路,当其中只有一个电磁阀失电动作不会引起安全油压消失(此种情况与定期试验是等同的)。
(6)只有在确认试验回路测试孔压力表已泄压的情况下,才能够小心、缓慢进行压力表取样表管的拆卸工作,拆卸过程中必须严密监视高压遮断模块安全油压力表,当出现安全油下降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拆卸并恢复;
5、结论
高压遮断模块的安全、可靠性,对汽轮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运行人员精心操作和认真巡检、汽机点检人员严格把守安装质量、热工检修人员维护好 DEH 系统软硬件,熟悉实验过程以及其产生的衍生影响,才能消除由于泄漏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国产600MW汽轮机DEH系统说明书》.东方汽轮机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传媒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夺取受众的竞争,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理应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寻求突破。应当说,新闻评论在满足受众需要方面大有作为,通过如下分析不难理解这一点。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时代。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时代的新闻发掘"有时尽",信息的整合却"无绝期"。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信息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组合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解释性报道就是着眼于多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通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不言而喻,网络时代的媒体竞争将面临着从"卖新闻"到"卖观点"的转变,新闻评论也是一种整合信息的方式,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向受众作阐释与批评。搞好新闻评论,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原创和独家信息的阅读需求,适应从"卖新闻"到"卖观点"的转变。
网络时代是强调个性化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受众更加重视个性化传播。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形成、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对它的生存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独家新闻是最能体现媒体个性的传播内容,一家媒体披露的独家新闻多,自然就有了必读性和不可替代性。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更易于形成独家。独家新闻靠发掘,独家评论靠阐释,阐释的观点别的媒体没有表达过。独家新闻的发掘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独家评论的阐释更多地源自内部积累。显而易见,新闻评论是党报的强项,理应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形成更多的独家新闻,突出传播的鲜明个性。
新闻评论将满足受众对新闻解读的需求。浏览各媒体,因为新闻来源相同、内容雷同而缺少个性,其优势正在随着个性的缺乏而弱化并渐渐失去。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要了解新闻,但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人们尤其是编辑部对新闻的态度。而新闻评论正是解读新闻的重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且是不可克隆、无法重复的,对受众而言,评论是最具价值、最具判断力的,也是最具有原创魅力的信息。谁为受众提供了这样高质量的关于新闻的观点和信息,谁就会显现出其个性,拥有独特的新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新闻低质量重复的窘境。
若想打造杀手锏,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取得宣传上的规模效应,零打碎敲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绝对不行的,而只有经营好新闻评论专栏是取得这种规模效应的制度保障,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所着力经营的新闻评论专栏以刊发什么品种的新闻评论为价值取向。通常,党报新闻评论可分为大型言论、中型言论、小型言论三个层次。社论、评论员文章属于大型言论,300字左右的署名小言论属于小型言论,而千字左右的署名言论属于中型言论。小型言论篇幅短,论题单一,议论只能点到为止,思想展不开,难于对较重大厚重的题材发表议论。大型言论虽然权威分量重,但由于目前新闻体制及大型党报言论体例等原因,多属"命题作文",具有党委政府代言人性质,也不便于对读者所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随时发表观点或态度,因为读者习惯于把党报大型言论发表的观点或态度视为党委或政府的观点与态度。这就是说,党报大型言论的运用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打造杀手锏方面与小型言论一样作为不大,只有党报的中型言论有所作为,因为它不具有两者的短处,却具有大小型言论的长处:篇幅较大,承载的思想含量大,对复杂厚重的思想观点能从容展开,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系署名言论,不具有官方背景,发表言论束缚较少,自由度大,能伸展开拳脚,对各类读者关注的问题均能发表议论,而且写法灵活,容易形成不同风格,等等。
毋庸讳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理论版囿于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理论版是权威的施教者,受众是被动的阅读者。理论编辑则囿于这样一种角色定位:我们说的是真理,受众必须去接受。正是受到这种思维定势和角色定位的束缚,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打折扣。
焦作日报的理论宣传在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角色定位束缚上作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报理论宣传也要做到雅俗共赏。实现雅俗兼顾,也就是说要实现报纸理论宣传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雅,即指导性,这是报纸理论宣传的本质特征;俗,即可读性,这是增强理论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只有寻找到这二者的有机统一的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效果,雅俗共赏,读者受益。
满足受众参与的需求,给受众搭建一个发表言论或倾听“声音”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纷呈不绝的新观念、新问题使人目不暇接,每天发生的事件都让人思索回味,人们的思想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和认识,而且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的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思考和观察着面临的、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种种问题有着刨根问底的强烈欲望。受众的这种欲望。正是报纸理论宣传开展服务、大显身手的地方。报纸理论宣传的服务就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在思想认识、观念养成上提供服务,不仅要讲是什么,还要讲为什么,回答读者的疑问。当前报纸《新闻时评》等专栏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观点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新闻接受,而更愿意发表或倾听“声音”。《焦作日报》理论版开办《论坛》专栏,就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适应读者的需求,给读者搭建一个发表言论或倾听“声音”的平台,让读者说话,发表见解,倾吐心声。
开办《论坛》专栏,关键是组稿。《焦作日报》理论版在选稿方面既兼顾雅,又兼顾俗,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因为报纸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理论从来不能离开地面。理论文章要发,但不要都是“阳春白雪”,离开了地面,受众不愿意看。所以,不管是谁写的评论文章,只要文章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能以事说理,反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不管是褒扬人或事,还是批评人或事,可选取编发文章的精华观点,使受众能从中阅读到各界人士发言的“声音”。
同时,《论坛》刊发的评论文章要反映民生问题、时政问题,既要保持言论宣传与新闻报道一样具有新闻性,又要注意把握二者的不同个性。新闻言论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说理,重在把道理寓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之中,用理论阐明新的事实,说出新的道理,实现言论新闻化和新闻理论化的统一。新闻则意味着时效,言论的新闻性一旦凸显,时效性就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感召力也就相应增强了。《焦作日报》理论版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发言,围绕就业、就医、教育、医保、住房、股市、环保等民生问题,组织编发了大量评论文章,起到了解疑释惑、稳定人心的作用。
《焦作日报》理论版还及时紧跟、跟进焦作市委、市政府开展的中心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确立“工业强市”形象、叫响旅游名市品牌、大力加强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开发“四大怀药”等中心工作,组织刊发新闻评论和心得体会文章,宣传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十七大召开后,《焦作日报》理论版开办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笔谈》栏目,给读者搭建了一个谈心事、谈学习、谈收获、谈见解的平台。
满足受众求新求知的需要,寻找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点
《今日美国》的编辑经常告诉记者,遇到一个新闻事件。你必须问自己:用什么样的新闻方式进行报道?用什么样的新闻意识、理念进行报道?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也在思考:作为地市级党报,应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最新的理论动态宣传,寻找理论宣传与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点,让受众能“倾听”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民生问题、时政问题的最新评论,进而在理论层面上实现雅与俗的对接结合、“上层”与“下层”的对接结合。在寻求这个结合点上,《焦作日报》理论版进行了尝试:开办《新论选登》专栏。
《新论选登》专栏,就是从报纸杂志上摘编国内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研究动态和时政言论进行刊发,这类文章要具有理论上的权威性、思想性,而且视角新颖、观点独到。但是在摘编文章时应坚持理论研讨无、理论宣传有分寸的原则,把社会效果始终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摘编文章要从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大局角度,去辨别和取舍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时政言论。
另外,选稿要突出可读性,就是说《新论选登》专栏的文章在内容上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履行教育、引导、提高读者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的职能作用,要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使理论宣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读之受益、读之管用。
《焦作日报》理论版摘编的新论文章在可读性方面突出了以下“四性”:一是针对性,就是针对受众需求的信息,及时刊发,犹如雪中送炭;二是实用性,着眼于为受众服务,不仅释疑解惑,还给予鼓舞和勇气;三是知识性,就是理论文章的知识量要大,使受众能开阔思路,加速知识的骤增和更新;四是艺术性,就是文章要美,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新颖,能启人联想、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十七大召开后,《焦作日报》理论版及时刊登了十七大报告的新观点、新提法、新表述及十七大词典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强调视觉效果,让理论文章好看耐看,吸引眼球
报纸新闻,其实就是视觉新闻。受众的视觉意识改变了编辑们组织报道的思维方式。理论版如何在文章形式、版式上求新?如何在视觉上悦目、引起受众视觉上的兴奋和阅读兴趣呢?除了理论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从表现形式看,就是要求文章语言散文化、体裁多样化、版面精美化。比如,可把抽象、严谨、厚重的学术概念转换成形象、生动、活泼的具体词汇来表达,文章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读者读起来似江河放舟,能在轻松阅读中捕捉知识、在愉快中解读学问。
《焦作日报》理论版坚持不以文章的长短、选题的大小和作者职位的高低论分量,大胆采用受众喜欢又适合理论宣传特点的诸如访谈、评论、调查、述评、摘编等体裁的文章,使文章表现形式从单一变为多样,生动活泼。文章尽量压短,一般在1000字以内,只要能阐明道理就行,因为文章太长了读者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也对不起读者的阅读时间,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而时间短缺的世界里。
一张好报纸需要好品相。版式设计决定了报纸产品最终面对市场时的视觉形象,即所谓卖相,更进一步讲就是品相。为追求一个好品相,《焦作日报》理论版注重修饰“边幅”,版式不是“傻、大、黑、粗”,板着面孔,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具体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在组稿方式上下工夫。以开辟言论小专栏、组织座谈会发言摘要、编发心得体会等形式,将文章进行集纳式编排,既造成了版面强势,又能使受众有选择地阅读。二是版式上突出个性特色。版式是报纸的第二种语言,在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只有在版式上制造差异,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文明传承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继而形成一定的阅读心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中国读者阅读心理的真实反映,《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其他章回小说,在章末的吊人胃口之语,可以说是这些名著赢得读者的“雕虫小技”之一。读者的“后知欲”和作者的“下回分解”,是“心理”与“小技”的关系。掌握了这般“小技”,作者就能牵着读者走。
以上所言是文学,其实报纸新闻也一样,都绕不开阅读心理,既然如此,在新闻制作供应中搞“下回分解”,乃是赢得读者之举。章回小说中的“下回分解”,对应于报纸新闻,便是“新闻追踪”。随着版面的增多,广州日报的服务意识增强,其新闻追踪的意识和力度前所未有。以2009年11月 25日广州日报为例,A8版的头条《新兴矿难18矿工家属签补偿协议》,这篇稿属于新闻追踪,A15评论版的三篇稿《应为遇难矿工开追悼会》、社评《规避留学风险要把好三道关》、专论《糊里糊涂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是新闻追踪,报纸所追踪的新闻事件,是读者所欲了解的事件及其新的进展,当一则追踪新闻呈现在读者眼前时,报纸便完成了对读者心理的契合。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再追踪、再契合就有可能反复进行下去了。
新闻追踪的几个断面
新闻追踪的涵盖面越广,报纸读者的涵盖面就越广,广州日报的新闻追踪,在时间衔接上是日日不间断,在内容安排上广及各种追踪类别,在版面安排上不拘于要闻版、都市版、评论版、专版,而且追踪的势头各不相让,以下是新闻追踪的几个断面:
l.本地新闻追踪。这是新闻追踪的重头戏,地方党报追踪本地新闻是理所当然的,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也是吸引读者的必然要求。2009年11月4日,广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出《105岁残疾婆婆晚景堪忧,儿孙有心力薄谁来帮一帮》的新闻,大篇幅介绍了黄婆婆的身体状况、连遭不幸的经过、家人的情况等,配发照片及制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次日,广州日报又对该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了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黄婆婆的情况,新闻追踪延续了4天。
2009年11月12日A19版边栏头条《醉驾警官或丢饭碗,“白衬衫”身份未明》,是对11月9日A17版头条《酒后驾O牌车撒野,叫嚣我是“公务员”》一稿的追踪。12月4日都市调查版头条推出《黑中介承包太平间,趁你断气“宰一刀”》,对广州殡葬黑中介进行曝光,引起良好反响,12月7日A15版又对该新闻进行追踪,推出《一医院职工向本报揭殡葬中介承包医院太平间黑幕,黑太平间不买寿衣就扣遗体》报道,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报社又获得读者的举报线索,12月8日A20版头条推出《三甲医院太平间老职工“曝家丑”,殡葬黑中介四宗罪,一个死亡信息100元》。这组追踪报道将殡葬黑中介及太平间里的黑幕层层揭出,把这个行业的利益链展现在读者面前,报纸的影响力在不怒而威的行动中产生。
以上诸例都是对发生在当地的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这类报道在广州日报每天的新闻中所占比例最多,是记者、编辑们最为关注和着力的。
2.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追踪。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是读者很想了解的新闻点,谁能及时报道突发事件发生的经过,及时给读者解答事件的原因,谁就能赢得读者,广州日报对国内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和追踪,可谓反应敏捷而又“斩获多多”。2009年11月12日,山东威海发生旅游车坠海事故。广州日报于次日刊出《天雨路滑旅游大巴坠桥入海广东游客6人生还13人遇难》的新华社通稿后,当天即派出记者前往威海采访,先后刊发了《落水何姨临渊不惧协救3人》等5篇追踪报道,将广东游客的遇难、获救经过以及善后事项一一给读者告明。仅隔10日左右,11月21日凌晨黑龙江发生鹤岗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广州日报11月22日刊发了综合稿,即日派出记者前往事故现场,于12月23日至26日,刊发了4篇追踪报道。对这两个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反映了该报的一个出发点:广州人关注的(接近性)要报,国人关注的也要报,不能只关心接近性,而让关心国内大事的读者失望。这还是一般的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追踪,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广州日报的追踪,时至今日还在进行,不但在新闻报道上见功,还在募捐救灾上出了大力。
3.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追踪。突发事件读者关注,国际国内热点新闻人们也是很关注的,对此,广州日报亦不惜力。2009年9月4日,国务院总理去北京三十五中听课,9月7日广州日报采用了新华社通稿――《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时强调,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地位,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还配发了听课图片。对于这样的热点新闻,采编人员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反复研读,又从新华社发的照片中发现了新闻。9月8日,广州日报推出追踪报道――《“温总理与学生一起上课”图片中只有总理坐姿端正引热议(副)学生仔坐不直危害健康,成年人坐不正怎当表率(主)》,这个追踪将学生坐姿与成年人考试坐姿进行对比报道,有说服力,影响力极大。
2009年12月14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集会演说时遭袭,12月15日,广州日报在A3版头条位置刊发《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遭突袭鼻折牙飞,一醒来就要看报》一稿,整个报道占据半个版面,信息量很丰富,十分吸引读者。12月16日,又在A10版以头条刊发《袭击者向老贝道歉,称为自己“浅薄、怯懦、轻率的行为”感到后悔》。这两篇报道环环相扣,使人手不释报。
2009年11月上旬,举世关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预告消息发出后,这个会议即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从那时开始,广州日报就对该话题进行追踪,先后推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特别报道”、“即将消失的版图”等系列报道,这一次跨国采访,凸显了广州日报的独特影响力。
4.新闻言论追踪。推出消息、通讯是报纸客观向读者提供新闻的活动,而新闻言论则是报社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从而形成报纸影响力的活动。两者互相呼应,可以增强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正因为如此,广州日报在编辑实践中,加大了新闻言论追踪的力度。2009年11月23日和29日,在对黑龙江鹤岗矿难进行追踪报道的同时,该报发表了两篇新闻评论《治理矿难需要整体性的省思》、《“国企安全论”也是一种安全隐患》,言辞犀利,让安全生产管理者闻之警醒。12月9日A3版对湖南湘乡育才学校踩踏事件进行报道之后,12月10日AⅡ7版发表社评《从踩踏事件反思安全教育》,新闻和言论一前一后紧紧抓住读者。12月10日,该报对农民工甲流弃儿进行首次报道,之后连续追踪,并于12月11日配发快评《政府救助不能等弱者上门》(A3),12月12日配发评论《甲流男童被遗弃背后之痛》(A11版)、《是什么让父母选择了放弃》。这些评论分析了事件的根源,也对政府如何应对此类事件提出了建议。言论追踪既是对消息、通讯追踪的补白,又是对消息、通讯报道的深化,它既可以灵活地为报纸牵住读者,又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言论追踪如今成了吸引读者的手法之一。
新闻追踪的运作模式
整个报社如何运作新闻追踪?从广州日报社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循着如下轨迹:
1.决策层有明确、高端的战略定位。根据广州日报所处的激烈的竞争环境,报社提出了广州日报人的追求:“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目光;有重大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在现场;有众说纷纭的事件,就有我们的观点。”要实现这个高端的战略追求,没有新闻追踪是无法完成的。换言之,新闻追踪是实现报社战略要求的必然选择。
2.操作层面有切实可行的采编战术原则。为实现上述战略要求,广州日报采编部门推出了“新闻专题化,报眉独立化,报道系列化”的采编原则,其中报道系列化就是要求进行新闻追踪,对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延伸报道,从而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每天关注报纸。
3.“一日两会”落实新闻追踪。有了高端的战略定位和独特的战术原则,关键还要抓落实。报社坚持每日中午的采前会和下午的编前会制度,在这两个会上,“发现”和“追踪”是主题。所谓“发现”就是解决“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这个问题,所谓“追踪”,就是解决“昨天的报道今天做何延伸”的问题。会议对记者的一个个报题进行“会诊”,新闻追踪最终得以落实。
4.落实奖励制度助推新闻追踪。广州日报的评稿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等级稿件的奖励额度,每周三次评稿会评定整个周的好稿。此外,部门还根据实际情况对记者进行奖励,今年9月份,广州日报政文部对“听课照片只有总理坐姿正”报题者和写稿记者进行了奖励。・
新闻追踪出影响力和竞争力
报纸的影响力决定报纸的生命。广州日报在提升报纸影响力的努力中,举措颇多,但是通过新闻追踪扩大影响力,是诸多举措中作用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