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自然的造化使植物禀赋了特有的生机与内涵、坚韧与高洁、风韵与雅致,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气象万千的植物形态、丰富多样的植物类型,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创意空间。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把植物的造景艺术展示给人们。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愉悦人们的感觉器官,使人们在大自然的昂扬生机面前,感受景观设计带来的靓丽与豁达、宁静与和谐。景观设计往往把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植物景观设计中,使植物景观设计富有独特的魅力。植物景观设计某些方面来讲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是时代价值观念的表征,也是设计者个人审美情趣的有效表达。景观设计还原了人们对大自然母亲的亲近,还给了人们享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自然美景的权利。满足了人类心灵安稳、身心舒展的强烈需求,迎合人们对于自然环境、自然山水、人文情怀的渴望和向往。自然界中的绿色草木、灌木、鲜花不仅起到了净化空气、美化空间的作用,还能给人们带来炫丽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令环境赋予美学欣赏价值、生活使用功能,也保障了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园林植物要素构成所在
植物要素是景观设计中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高大挺拔的乔木、俊秀疏朗的灌木、登攀向上的攀援植物,绚丽多姿的花卉、草坪等。自然界中植物四季变换景观,多种形态、鲜艳的色彩、沁人心脾的芳香等均是造景设计的选用题材。将园林植物和景观所处的地形、地貌,水体、建筑、假山、奇石等有机融合,便形成了优雅的环境、奇特的景观。自然界的生物景观往往是动植物共荣共生、和谐相处的结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动物景观要素融入到园林设计规划中。
3植物合理配置的造景功能所在
3.1改善景观所在地的小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建造中,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往往是景观的“主角”。在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功能非同寻常,十分丰富,具有改善景观周边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有较高的生态呵护功能。
3.2提高生态维护功能
自然界中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提高了景观所在地的空气湿润度,维持了局部环境的碳氧平衡,吸收了部分粉尘颗粒、毒害气体,有效洁净了空气,净化了景观周边的环境。尤其是树木能更多地阻挡、过滤和吸附粉尘污物。除此之外,还可防治噪声、消毒灭菌、夏可遮荫、冻可挡风。
3.3美化景观的功能
自然界植物的加入,能丰富景观建筑群体轮廓线,为景观建筑的艺术效果着色,丰满了景观的雅致,提升了景观的美感,营造了景观的人文美与自然美和谐的氛围。
4植物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4.1合理组合空间构造景物景观
景观设计可以将自然界植物的遒劲与阳刚,纤弱与妩媚的个体之美、任性之美浓缩于一身,这是景观设计中最大的看点。而自然之美,可以丰富园林色彩,地域特色可以赋予景观以人文特质、文化观念、审美情趣,这也正是景观设计者用心所在。园林设计采用植物造景为主角,充分张扬植物特有的靓姿、美色、幽香、风韵等给人以视觉、味觉美感的强烈冲击。采用诸多造景搭配、和谐过度、自然多变等艺术形式手段,可以巧妙地组合出园林优美的景观空间,构造出园林之美的经典之作,比如“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的雍容华贵之美,“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秋季悲壮之美。
4.2四季之美浓缩景观之中
季相的更替造就了万物的新陈代谢、此消彼长。万千植物的枯荣变化表征了季节的更替,植物芽的生长、花的开放、果的成熟都有其特别的美孕育在其中。景观植株的变换就可以使人感慨人间季节的变换,感叹四季的大美,可以浓缩在园林景观中。
4.3巧妙利用植被改观地形、装点山水
利用植物大小、高低不同,巧妙地搭配可以造成林冠线的起伏变换,改观地形,覆盖地表,填充园林空间空隙。在假山、叠石及各中水面之中,亭、廊、轩、榭之间可用植物来衬托风景,顶起山水的气韵,可以让山华、水秀、亭媚。园林设计可以巧用植物线条的质感、色彩、形状的强烈对比,让植物的韵律感充满在景观之中。
【关键词】景观;低碳;应用
低碳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低碳概念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低碳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说法,其基本实质是对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概念。可持续的景观是指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而低碳景观,就是对可持续景观提出了更加明确发展要求。
1 低碳景观概念
低碳景观是指在景观设计、景观材料、景观设备、景观生产、景观建造、景观维护的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及温室效益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健康和舒适,低碳设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
2 低碳景观设计原则
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因此,低碳景观应遵循以下原则:
减量: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再用: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再生:低碳景观提倡更少的改造自然,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
3 低碳景观设计技术
3.1 低碳材料选用
景观材料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元素,对景观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设计师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用来表达设计理念的物质载体。景观材料分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低碳材料,指能够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 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使用寿命长, 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 低碳材料在生产、使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 是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的材料。低碳材料不但符合新时期对景观材料提出的低碳环保的要求,节约了能源和物资消耗,还一定程度提高施工水平。
3.2 低碳材料特点
低碳材料环保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低碳材料具有可再生性。低碳材料对各种再生原材料循环利用,从而整合开发出新型产品,不仅节约了天然资源,而且新型产品皆具混合天然资源特有的美观和质感,更具有耐腐蚀、耐水、防火、无污染特性。
其次,低碳材料具有健康性。低碳材料在其制作过程中采用的原材料不仅具有再生性,而且具有健康性,低碳材料无毒无害,更符合现代景观设计的要求。
再次,低碳材料具有实用性。相对很多传统景观材料,低碳材料更具有实用性。低碳材料的可再生,大大缩短材料的生产时间,节省材料的生产成本。大部分低碳材料具有原材料的整合特点,相比单一性能的景观原材料,更具有强度高、结构合理的特点,更加适用于强度要求高的户外环境景观。
另外,低碳材料具有低成本。由于低碳材料普遍采用工业化生产模式,因此,质量稳定、成本低廉,低碳材料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低碳材料不仅材料本身不造成环境污染,在生产过程能耗耗能和污
染也比传统材料更少。
最后,低碳材料应用前景广阔。随着低碳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低碳材料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与传统的景观材料相比,低碳环保材料性价比优势显著。
3.3 低碳材料的发展趋势
低碳材料是未来景观材料主要的发展方向,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景观材料也将会取代传统材料。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历史悠久,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景观园林受西方影响很大,材料的运用丰富而具有国际化特征,在低碳材料的应用中,应特别注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在对低碳材料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避免造成新的浪费,低碳材料适度使用,改善景观环境;对低碳材料进行重复利用,实现材料的最大价值,是低碳材料另一大趋势。
3.4 低碳技术
景观要素分为建筑、地形、植物、水体四大要素,景观设计不外乎这四大要素的综合设计,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营造美的自然环境。低碳景观同样表现在四大要素的综合设计中,通过低碳景观设计,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美观的景观环境。
3.4.1 建筑
景观建筑要符合环保、节能、节水、无污染、舒适性原则,建筑风格与景观环境和谐统一。低碳技术重视建筑整体布局,满足景观构图、功能的基础上,将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探索如何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减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及新技术,对建筑环境进行生态分析,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例如,景观建筑的内部格局采用南北通透,利用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利用竹质材料代替木质材料,竹材比木材更环保,因为竹是速生植物,3-4年即可成材,而木材需要几十年的锤炼。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是一种新型的景观生态设计手段。很多户外景观为保证其观赏性,需要通过色彩、灯光、温度的调节来达到美观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景观的资源耗能,采用隔热性和保温性材料,大大节约室内的电耗,节省电费开支,实现景观低碳化。
3.4.2 水体
景观设计中,水是最活跃的要素,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表现部分。水能起到组织空间、明确游览路线,协调景观环境的作用。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将景观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设计。如透水砖,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将建筑排水与景观排水相结合,景观水与灌溉水相结合,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3.4.3 植物
在景观四要素中,植物最能体现低碳的设计理念。植物配置考虑植物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适地适树,选用生态化、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营造舒适、美观的景观环境。通过乔灌草的植物生态群落设计,常绿与落叶搭配设计,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设计,利用各种形态、各种花色的植物,配置成多样、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这种植物配置方式,既丰富了植物的层次与观赏性,又使植物三维覆盖绿量达到最大化,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更多的氧气,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体现植物低碳设计理念。在植物设计中,尽量采用乡土植物,适量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营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景观,而且能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减少后期的苗木养护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低碳设计效果。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植物,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使植物能自播繁衍。
3.4.4 地形
地形是景观环境构成的骨架。在地形低碳设计中,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因势而建,尽量避免动用土方。在景观施工准备阶段,动用地形,往往会使原地形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低碳设计技术要尽量满足原有地形地势,因坡而建,因洼而蓄。
4 小结
低碳景观使用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景观使用方式,倡导在景观参与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尽可能的减少垃圾的产生与能源的消耗。从宏观总体决策到使用个体的环境意识,可持续的环境理念应该贯穿于景观各个构成环节。
【参考文献】
[1]朱向红.景观设计要素和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
[2]王贞,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3]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精神生态;景观要素;心理需求;医院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97-01
1 相关概念阐述
1.1现代医院景观设计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旧时代下的营养不良、传染病等,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由于社会压力、环境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自杀、酗酒、脑血管病、心脏病等,而这些疾病的根源来自于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问题。由于科技和经济的不断提高,医院对于现代疾病的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对先进的地步,人们对于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已是十分关注,这便要求医院和相关机构提高对于精神和心理当面的重视以营造一个更加完善、和谐的医疗环境。
1.2精神生态观
鲁枢元提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主要是人)与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精神生态学是以人类内在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他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其中,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体现为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在以往的设计中,人们大多关注的是物质生态,而今,精神生态的和谐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 基于精神生态学的医院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2.1人造景观
2.1.1标识设计
人类活动的环境都需要引导、警示、说明、提示的,方便于人们很快地熟悉并适应身边的环境。对于医院而言,标识设计的作用不仅需要满足说明、警示灯基本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医院的标识设计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好的标识设计具有标准规范、安全性、易识别、整体性等特征,同时还具备艺术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其使用者大多为生理、心理较脆弱的病患以及医务人员和探病者。他们大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医院的识别系统不完善无形之中会加剧他们内心压力,例如:焦虑、暴躁等。
2.1.2功能设施设计
在医院的景观中,功能设施包括了座椅、灯具、亭子、廊架等,这些设施的设计都关乎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医院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了存在着行动不便、体质较弱,在外出的时候容易感到身心疲劳,所以在医院的景观中功能设施的数量、质量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1)座椅设计
座椅作为医院景观设施中最基本的元素,在满足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使病人能够彻底放松身心休息,感受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座椅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材质的选择,户外座椅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导热性、纹理和硬度。导热性强的石材或铁质材料在夏天会呈现出温度过高或在冬天呈现出温度过低的状况,在冬天寒冷刺骨,夏天却炙热难触,这些都会导致患者情绪不佳,也降低了患者的户外参与率。相比较而言,木质的座椅是最佳的选择,不但符合上述要求,其纹理略有凹凸不平的质地,在触摸时可以刺激患者的神经,对预防老年痴呆等症状也有重要意义。
(2)健身设施设计
医院中有专门为患者设计的健身设施,健身有利于疏通血液,缓解心理疲劳。无论是对于健康人而言还是患者而言,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健身设施一般应该选择光照充足、风速较小、空气清新、噪音较弱、景色优美的地方。另外,由于医院使用人群较为特殊,在置放健身设施时应该考虑到设施的难易程度、适用人群的特殊性等。例如可以为腿脚不便的患者恢复其步行能力而设置辅健身设施等。
(3)亭子、廊架设计
亭子、廊架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手法的一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沿用。亭子和廊架不但又遮风避雨的作用,廊架的结构和布局也会给人们的心理层面上造成特殊的感受。亭廊的屋檐、柱子以及廊架的回环曲折等的遮挡关系可以使景物和人物时隐时现地出现在视角中,而亭子的位置又将人置于较为重要的位置。这些小景的设计很巧妙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即可站于亭中环顾四面八方与自然全身心接触,亦可处于时隐时现的廊架中满足可以看到别人又不被看到的私密感。
2.2知觉设计
2.2.1视觉感受
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对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医院景观中正确运用色彩可以帮助病人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治疗病症等,对医院的医疗起到辅助作用。例如红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促进低血压病人的康复,对忧郁病患者也有一定的刺激缓解作用。绿色可以安抚情绪,松弛神经,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环境作用。绿色作为大自然的本色,象征着生命、年轻和朝气,能够给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感觉。据相关资料显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百分之二十五能够帮助消除视觉的疲劳,环境心理压力。
2.2.2嗅觉设计
现在的医院中经常能闻到血味、消毒水味、卫生间味等,而医院的外环境中也充满着汽车尾气、烟味等,这些气味经常让人难以呼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们恶心、呕吐等,从吃饭、睡觉等人们的生活点滴中给带来危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国自古就有熏炉焚香、香囊等,利用味觉来调节人的身心状态。在现代医院的景观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分泌气味发挥物质功效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辅助治疗,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据了解,泥土的芳香有治疗抑郁症的功效,而植物的芳香有助于人们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为大脑提供充足的养料以保持长时间的旺盛精力。例如梅花、桂花有减轻头痛的功效,栀子花对肝胆病有辅助疗效,天竺花能够使人镇静、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
2.2.3触觉设计
触觉感受作为最直观的感受之一,无时无刻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人们在接触物体的瞬间便与物体之间产生了短暂的交流、融合,人的感觉会融入物体中,而后反射回人自身,人与物相互融合便产生了共鸣。在医院景观设计中,良好的触觉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感、舒适感,令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甚至还可以激发患者的生理反应,对医疗辅助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2.3参与性景观
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人产生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联系,时时刻刻都与人有着各式各样的互动,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体验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感受。在人的参与、劳动过程中病人可以自己种植物、修剪、采摘植物,增强患者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信心。使病人在参与过程中丰富生活、锻炼身体、缓解情绪,愉悦精神。
3 结语
本文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探讨医院景观设计元素的设计方法和原理,这些医院的景观元素设计融合了精神生态观,不同于一般的医院景观元素设计。结合精神生态观的医院景观设计不仅致力于治愈人们的生理疾病,更试图去缓解甚至治愈人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化解患者压力、舒缓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水因其特有的物理性质,动静皆宜、洁净清晰的外观形态及所蕴涵的哲理思维成为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尤其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园林的血液和灵魂。
水景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满足功能性要求。从水的性质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所以设计首先要满足艺术美感。此外,还要满足人们的互动娱乐和健身等辅助功能。二是满足环境的整体性要求。一个好的水景作品,要符合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达到与整个景观设计的风格协调统一。
二、动态特征
水是园林中最具动态特征的元素。水的外在特性是随着水体容器的特征如坡度、形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而变化的,所以,水具有高度可塑性,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设计产生许多趣味性。
在水景的设计中,形、声、色是三大要素,三者都具有很明确的动态特征。
1.形是指水景的形式和形态,是水景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⑴水形的可塑性。“水随器而成其形”。水无常形,形态可由容器的形状造就或喷射成型。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和处理容水之器或喷水的喷嘴形式来间接塑造水体形象。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现代水景设计中的水幕电影和灯光喷泉也是此类设计的延续。⑵水形的可变性。重力使水从高处向低处不停地流动。根据水的流动状态,分为动水和静水两种。动水最能体现水的特征,如:瀑布、喷泉等激烈程度状态的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静水如湖泊、水塘则比较平静舒缓,往往给人带来安详平和、宁静致远的心情和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法同样有动态和静态之分。静态取“自然随意”之感,塑造出湖、池、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水平如镜的水面,倒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2.水,无论是涓涓细流,还是轰鸣的爆布、咆哮的海浪,只要处于运动状态,都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它所创造出的奇妙的意境往往能引发人们不尽的想象。特别是在当今喧闹的城市中,水声能弱化各种噪音,为市民提供一个清新愉悦的声感世界。
中国园林理水擅长利用水声造景。正如“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使人感到平和舒畅;而“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则使人感到情绪激昂。
3.水是一种透明的液体,本是无色的,但自然界中的水色丰富,这是因为水面反映着周围的景物色彩,并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水的倒影和反射会使水景发生戏剧性变化。画坛中有“画水不画水”之说,意即画水应靠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同样,古代造园家擅长运用水的倒影效果将天空、树木、亭台、山石以借景的手法引入其中,使园林变得宽广而深远。
三、空间特征
“空间”作为一个物质存在,有造型有色彩,可以直观的感觉。但空间并不是独立的,它随着人的活动而变化,所以,它必须依托人的活动才有价值。综合到水景设计中,水体具有空间界面的功能,同时发挥着多种作用:
点景和衬景作用:小面积的水体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景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处于其它景物包围中的水体,形成视觉中心,起到视线收敛作用;大面积的水面,作为池岸和水中景物的基底,从而产生天空及远景的倒影,扩大视野和丰富空间,产生空旷辽阔的效果。
引导和组织作用:水体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潺潺的水声以及闪烁的光影,常激发人们 好奇心,进而引导人们发现隐蔽的空间。各个景点以水面、水系相连接,游人顺着水的方向欣赏美丽的景色;利用整体的水环境设计手法组织空间,将水景的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等园林作用综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分隔和联系作用:在园林设计中。水能造成可望而不可及之感,随着水体宽度的增加,其实际分隔功能亦愈明显。为避免单调,不使游客产生平淡的感觉,常用水体分隔成不同情趣的观赏空间,拉长观赏路线,丰富观赏层次和内容。同样,人们常利用水体的连续性,连接众多景点,产生整体感,使散落的景点统一起来。
四、结束语
从景观园林中的水要素的艺术和理水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水景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独特的观赏视角,表现形式多样,巧于变化,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在古典园林中发挥着物质与精神享受的双重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那在现代景观和园林设计中如何抓住和充分挖掘园林水景的自然特性和文化特性,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更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更有文化内涵,是我们今后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的重点。
[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研究生科研启动基金(省级)。]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设计问题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蔽建筑物的作用。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建筑形体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造景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显然柔和多变化,种植以后,起到软化建筑物硬线条的不良影响,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自然气氛倍增。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姿态轻盈、叶小而冠密的树种。
1.2园林造景植物对山、石、水体的衬托作用
山水虽然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需有造景植物的装点陪衬。“山因水活,石因树灵”。造景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树木,可乔、灌木错落搭配,欣赏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能显示出水体的灵性,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造景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
1.3园林造景植物与园路组合成景的作用
光秃的路面两旁如无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不但生硬呆板,而且直接影响到行人的情绪。树木栽于曲折道路两侧分隔空间,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也可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没有空间虚实之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园冶》中计成说过:“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植物配置上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园路绿化的特色。同一条路段上植物配置要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
1.4园林造景植物对园林小品的强调作用
现代园林中往往以常绿树或用绿篱作为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的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强调园林小品所处的特定景点,加强人们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起到点景的作用。
1.5园林造景植物的不同选择关系到庭园的绿化
单位庭园绿化是通过造景植物的选择和精细的配置来营造优雅的环境。工厂则要用具吸尘或具抗有害气体能力的植物;医院应选用杀菌能力强的植物。一般庭院要用常绿树种,面积较大时则要适当种植落叶、半落叶的植物。但各类庭园对造景植物选择都有共同的要求;即树形、花色、花香、叶色等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园林造景植物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2.1造景植物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一般绿地内地表径流仅占降水的10%左右,70%以上可渗入地下,如使绿地略低于道路广场则可以提高涵养水源、减少洪害的能力。在坡地上铺草则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被冲刷流失。在园林工作中,为了涵养水源,可选择树冠厚大,郁闭度强,截留雨量能力强,耐荫性强,生长稳定,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树种:树木的根系深广,可加强固土固石的作用,并有利于水分渗入土壤的下层,一般柳树、枫杨、水杉、侧柏、南蛇藤、胡枝子等根系较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由于植物降低了地表径流,从而也减少了地表径流对河、海、湖的污染。
2.2造景植物能防风、固沙
当风遇到树林时,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但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为最显着,所以在以防风为目的而设的防风林时,应将被防护区设在林带背面。防风林带的方向应与主风向垂直。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为了防风固沙而种植防护林带时,在选择树种应注意选择抗风力强、生长快且生长期长而寿命亦长的树种,如东北和华北的防风树种常用为杨、柳、白蜡、黑松、乌柏、圆柏等。在有河流泛滥 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2.3造景植物的其他防护作用 在地震发生较多的城市可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燃作用。它们既起到美化作用又有防火效果,常用的树种有银杏、女贞、棕搁、苏铁、珊瑚树、山茶、八角
金盘等;此外,在寒带可以用树林形成防雪林带;热带海洋气候地区可在浅海泥滩种植红树作防浪墙;沿海地区可种植防海潮风的林带以防海风的侵袭。
造景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辐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放出氧气,造景植物枝叶能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明显的减尘作用,部分造景植物还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净化空气,有些造景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横跨寒、温、热三带,花草树木种类繁多,从园林绿化建设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言,园林造景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园林造景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环境因子,合理配置园林造景植物,建立和谐的人工群落,充分发挥造景植物的绿化功能,将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造景植物的绿化功能,有效制止环境的持续恶化,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景观设计;应用
一、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应用细节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原始居民数量骤降,各类新建的现代居住区也开始呈现出趋同的迹象,至此居住区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不仅模糊了居住区自身的可识别特性,同时,不利于传承周边城乡的特殊文化。因此,尽快理清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细节,显得尤为紧要。
1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但这部分文化的衍生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蜕变过程,并且时刻经受自然生态和人文因素2方面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则容纳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它们都是居住区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客观表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淋漓尽致地凸显。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要在迎合城市空间布局、地形和气候等要求基础上,蕴藏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最终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在历史沿革期间衍生出的生活习惯。归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要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2)经过文化基因植入以强化居住区的可识别特性。(3)凭借独到的景观艺术欣赏功能,持续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官效应,并维持居住环境的多样性。(4)透过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的融合,激发居民强烈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持该类群体安定和谐的生活交流秩序。
2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2.1文化特色非物质形态要素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地域文化特色,其可以说是城市改革发展的灵魂,尤其贯穿到居民区景观设计环节中,该类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予以全方位呈现,确保居民可以长期保留原有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主体,切勿盲目关注甲方规划需求,同时,针对居住区居民生活内容和习惯做出系统化校验,目的是了解该类居住区域居民存在和不同于其它区域的需求。这部分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将透过公共空间塑造加以呈现,即该类空间中的景观设计风格和环境氛围,都不允许和统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发生冲突。如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契合吴语区居民隐逸于山水的精神需求。北京原始居住区主要包括四合院和胡同,居民一切生活都在房前和树下开始,因此,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环节中,理应着重借鉴传统活动场所的位置,为居民设计开放传统的文化交流广场景观,方便他们随时聚集于此下棋、聊天或是晒被子,使得居住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得以有机传承。
2.2文化特色物质要素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交接
人眼不容易清晰观察到4000m以外的景观,一旦人眼和景观的距离达到500m时,视线就变得模糊,缩减至250~270m时,看到的景观轮廓才算清晰,维持达到几十米范畴时,便可以识别花木等自然景观。依照人的视域范畴,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想要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必须选定一类人眼识别能力最强的区域范畴。
2.2.1居住区建筑类景观设计方面。尽管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师的核心职责,不过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注意针对相关物质文化要素加以引导控制,确保彰显出标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定位工作,尽量保持低调状态且位于配角位置。至于景观设计形式,则可考虑在居住区盛行的宗教或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抽取特定符号,设计尽量内敛。整体上确保映射出居住区整体的文化氛围,最终顺利地表达出特有的现代城市性风格。
2.2.2居住区自然类景观设计方面。在配置植物过程中,保证结合小品建筑,进行特定场所传统文化氛围衬托,同时,结合活动场所位置有序地布置一些树冠较大的树种,并且想方设法维持活动空间整体和景观设计的协调美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尽快创设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和存在多样化景观的现代居住区,需要设计主体预先针对居住区所在的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准、民众生活习惯等要素加以全方位把控。之后深入性挖掘居住区的传统人文内涵,提炼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并在居住区内部不同类型景观中予以整体性设计。相信长此以往,势必为我国现代居住区合理化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协调化发展以及居民各类生活、文化和审美需求满足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作者:唐祎祯 单位:中南大学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人性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作为时下流行的设计新的理念人性化,有人性化的路线设计、人性化交叉口设计、人性化的交通设施设计以及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人性化被普遍的提及,但却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很少有明确指出究竟如何将人性化落到实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进行探讨。
1 道路景观特点
根据道路的不同,通常我们将道路景观分为公路景观和城市道路景观。在实际景观设计中,风景区道路景观由于和前两者不同,也将风景区道路单独列为一类。故本文不在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多做讨论,本文重点对公路景观和城市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特点进行分析。
1.1公路景观
我们定义公路景观设计为,在公路交通条件下,根据司机、乘客的视觉特性,从动态角度来研究线形的连续性、可预见性、视线诱导以及路线与环境的融合等。按照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公路景观分类,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按客体构成要素
公路自身及沿线一定范围内的所有视觉信息都包括在内,适用于保护、利用、开发和研究公路沿线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②按主体的活动方式
根据公路景观主体的活动方式划分,公路景观被划分为静态景观(景观主体静止或者慢性)和动态景观(景观主体高速行驶);两者均包括道路用地范围内、外的景观;对于研究景观主体处于高速行驶或者静止慢性状态下,对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的生理感受、心理感受和视觉观赏特征,以及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动景观系列的空间设计与静景观组景的技法、手段的应用,均适用于这种分类。
③处理方法
对于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创造、建设者来说,可以在公路规划、选线及设计中明确哪些景观需要给予保护、开发、利用和改造,哪些景观需要在规划设计时进行设计与创造。
公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功能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公路的需求,已经从运人载物转变为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畅出行,而且目前对于公路的功能需求,正向着追求满足公路相关与自然和谐情况下的乘车感受方向发展。也正是因为对功能需求上的改变,公路景观人性化设计才越来越被充实起来。
1.2城市道路景观
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动脉,贯穿于城市各处。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重要的线形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景观质量直接受到道路景观质量好坏影响。相对于公路景观,城市道路景观客体更加复杂、主体更加多样及丰富、处理方式也比较多样。它主要从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行为特性研究角度,来组织城市道路,探索城市道路与视觉环境和谐统一。城市道路景观可以按照设计要素进行划分。它被分为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城市道路景观的控制要素。构成城市道路景观的各种迹象为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反映城市道路景观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的为城市道路景观控制要素。
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需要从构成要素和控制要素方面去落实实现。它需要保证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和周围环境整体之间达到统一协调,城市景观设计人性化不仅仅是单纯某一条或者几条道路本身的景观设计,而是要与整个城市的空间、整个城市的居住着关联,这是城市道路景观人性化设计的核心。
2 如何实现人性化设计
2.1 何为人性化设计
道路景观人性化设计是指在满足基本的景观要求的情况下,还能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景观设计。道路人性化设计的不仅仅是一场景观设计运动或者一个景观设计团体能够完成的,它是人类在设计景观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每一场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在现有条件的制约下为人们探寻出最满足人们需求的道路景观。道路景观设计必须立足于人性化。
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时,道路被作为了人工景观建筑或根本不作为景观组成,单纯的停留在视觉效果和审美角度上。道路设计缺乏整体性、连续性、环境质量差。对于主体人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人与景观、道路被分离,各种功能设施不完善,缺乏可停下来进行交流的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中,汽车霸占城市的道路公共空间,吞噬和威胁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空间,更不用说景观的人性化布置被排挤在外。道路景观设计缺乏大众认同感,处理手法单一,整体空间交流差,使人缺乏存在感。
2.2 如何实现人性化
道路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核心还是在与人。无论是公路还是城市道路主体也都是人。讨论如何实现人性化,必须以人为出发点,才达到我们的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2.1 人的融入感
在以往的景观设计中,从立项开始到设计结束,甚至施工结束,作为主要使用主体的人都是无法参与进来的。而人性化的设计倡导的是最终使用者参与与自身相关的道路景观建设的决策,设计、和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最终让使用者参与进来,不管是做哪种设计,都是功能与景观的结合体。因此,景观设计一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依据,强调人的参与性,使人融入与道路景观及景观设计中,这样的设计才称为好的设计。
2.2.2 人的安全感
关注于人的安全感方面,对于机动车驾乘人员的人性化设计需要重点从动态景观进行分析安全性。如中央分隔带的人性化设计、护栏的人性化设计。而对于城市道路其他使用者,应该从静态景观考虑。如在注意道路景观环境的无障碍性、辨识性、可监护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情况下,建设安全的步行通道,人与车实现真正的分流,综合考虑驾乘者、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低收入阶层,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安全、舒适、准时的出行需求,并提高城市道路的安全性。
2.2.3 人的人文意识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道路景观设计,人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就必须注重人对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需求,而道路景观设计正是人们接触、展现最多的城市要素。道路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考虑文化内涵设计,会使人们得以认清景观的真正性质,产生认同感,使人了解并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从而获得归属感。人性化的道路景观不仅体现在眼前的景观实体上,更体现在隐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中。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景观能更贴切、更生动。
2.2.4 人的平等感
公平、平等主要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给予重视。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使用。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该普通人为本。要人性化的综合考虑各个阶层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儿童、低收入者的安全、舒适、准时出行需求。城市景观设计时,将占用道路资源较少的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而不是私家车作为重点考虑,并对人们进行合理的组织引导,让人们自觉方便的选择所需要的交通方式。同时,作为景观设计,应该深入到城市的所有道路,而不是作为城市面貌的示范性景观大道或高档住宅区,应该使城市各区域的没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美好的道路景观环境。
3 总结
现在许多景观设计都遵循着规划、建筑、道路、景观这样一个流程。建设甚至于规划景观往往留在最后阶段,使大部分的道路景观设计和道路的主体设计脱节,环境与周边统一感,很多问题在之后就出现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理念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的道路景观在设计时应该去遵循“可观、可行、可用”的原则,使设计更具人性化,更贴合生活,更利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没置浅议[J].防护林科技,2004,(4):50-52.
[2]李金路.城市中“以人为本”的交通[J].中国园林,2003,(2):26-29.
[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利:,2004.
关键词:现代艺术;景观设计;空间;城市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使用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利用。城市景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只有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景观设计表现出精巧的美,必须是城市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形态特征,景观设计应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城市景观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一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等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素。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核心景观,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除了依赖于直观视觉印象,更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反应等等。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它不仅仅体现上海滨水景观的特质,更体现了它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特征。
二、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
总体说来就是景观设计的不能贯穿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往往尽在局部考虑景观设计,而再整体环境中不协调统一,或者在整体有形象控制,而忽略局部的城市环境设计,使不合理的景观设计破坏了居民居住环境。在实践中,景观规划和设计虽然融合在一起,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无从体现。例如:引进新种植的单一树种,景观特色无变化;而景观设计为达到加强环境艺术效果,引进一些大树和老树,由于水分散失气候不适,造成生长不良和虫害高发的危害,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特别是由于景观设计人员不熟悉植物特性,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大量采用外来花草,很少采用本地植物,这样很难彰显地方特色,破坏了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初衷;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不仅要侵占人居环境,还要喷撒化学药剂,造成环境产生污染,对景观设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人以具有华而不实的感觉。
三、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的对策
1.发挥环境景观设计的优势
环境景观设计对城市各种实体要素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影响。很多城市景观由建筑构件、开发空间、景观小品等各种要素整合构成。好的环境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构成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质,避免形体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状况。有形空间的景观特征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景观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给人带来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同时景观设计的人文性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求,保持不同人群生活方式,使得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人文性。
2.景观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代景观设计注重社会与功能设计,采用生态的方法进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不断吸取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景观的影响十分重大,这也是非常必要而且现实的问题。研究西方现代景观对设计师的思维和构思,形成我国景观设计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艺术是现代建筑和现代景观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它反应的时代精神也比设计师要敏感得多。现代景观可以体现出设计语言的个性化和现代特征。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景观设计利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模式,保持设计的原创性,提倡一种不断努力突破追求的艺术精神,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3.利用绿地景观设计的互动性
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人们生活观念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面积绿化为主观赏性种植,利用拆除危棚简屋和违章建筑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辟出一定面积的用公共绿地,不但改变旧城的环境形象,而且集中了人群和流动场所的互动。绿地景观设计可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是此类街头绿地设计的重点,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是人性化理论的深层次表现。很多时候街头绿地景观建设时仍然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例如:很多人把街头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大面积的草坪使生态效应低下,绿地场所缺少活力与吸引力。绿地景观设计的互动性就要有意识的运用人的行为因素,符合人的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对街头绿地的各项需求。
城市街头绿地景观建设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便与生活区或商业服务区联系密切的开放公共绿地往往区别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等。优美的城市街头绿地景观是市民陶冶情操心灵净化的理想场所,形成多元化绿地景观设计要素,呈现出集中一分散一联系一融合一网络连接,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充分利用城市中“边角带”营造充满活力的街区环境互动性,创造出适合人们活动、交往的各种不同的景观空间。
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演化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发有艺术价值的景观设计,创造出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明确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为我国城市规划景观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