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景观规划的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规划的要素

第1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特色缺失等一系城市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城市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城市景观”从全新的意义上阐释着城市物质形态空间,应该怎样建设我们的“城市家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一、城市景观的内涵

景观是人们通过视觉、知觉,对景物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映,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由此可见,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的视觉总体,是实体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城市形象,是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体,其构成要素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典型气候、植被、水体等;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广场、街道、公园绿地等,其中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人文要素包括不同城市人们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由此可见,城市景观的形成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塑造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城市景观是人们历史生活场景的印记,又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所在,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不同的社会生活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导致了景观的多元化:从形式层面上到意义层面上隐藏在形象结构中的内在文化含义,都呈现出多彩缤纷的多元景象。

二、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现状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是指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管理措施等手段,对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主要是针对城市形态的建立和发展及城市景观形成的公共价值领域。但是目前城市的景观管理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1 落后的景观规划设计制约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发展。西方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潮大体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的过程,呈现出一种纷纭复杂的现象。而在我国,景观设计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过去长期停滞不前,从事景观设计的所谓景观设计师也仅限于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学等半路出家的人员,符合专业要求的设计、施工力量远远不足,城市的景观环境管理迟缓滞后。

2 控制措施的不明确抑制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是城市景观控制的指标体系。控制内容主要是建筑密度、高度以及容积率,还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等城市景观方面的要求。有了控制性详规,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控制性详规只注重指令性指标忽略了指导性指标,一些规划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和喜好往往制约了设计方案的发展,单凭几个数字指标的控制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景观规划大多处于被动管理,他们对景观实施的主体追求是经济利益。以城市景观构成为目的的控制规划还没有普及实施,急需我们从景观的角度来制定我们的城市规划,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3 城市化妆式的景观规划设计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目前中国大地上的"城市美化"风起云涌。建大广场,修宽马路,做雕塑,搞喷泉,席卷大江南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城市"化妆"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资金,丧失了城市的特色,造成了空气污浊,水体污染,生态平衡破坏。

三、完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措施

1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控制依据

(1)以城市设计为控制依据

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它将很多元素元素综合在一起并取其优势,对城市的地块街道有重点的整体综合设计。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形态的结构组织、城市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城市整体特色、历史文物的保护、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重要区段划分,加入了形体对人的感应、社会环境意识行为对人的感应等人的感受因素,还有地块内道路的结构关系、时空结构、文脉联系,形象符号系统、微观运动体系等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2)实现城市景观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合理定位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只做绿化和美化的表面文章,要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具体体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民众参与的原则。民众对环境质量的高度认识和强烈参与意识,是发展城市设计控制工作的强大动力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2)满足个性化的人的需求。城市景观规划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活动要求,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建设各项设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要反映人类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友爱关系。遵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把人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友爱的我们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要遵循生态原则。

3 制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机制

(1)制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法规,强化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法律地位,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考虑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2) 建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立适合于城市景观发展的规划设计机构,不断壮大景观规划设计队伍。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景观规划设计机构的管理,切实提高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要靠一系列的运行机制来实施,其中法律与行政机制是根本保证,通过我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行政手段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文忠.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1):134 - 135.

第2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 旅游型小城镇 景观设计 方法

1.旅游小城镇景观规划及其构成要素

旅游型小城镇指的是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并且城镇主导产业是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空间环境具有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两个双重的属性,是以小城镇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景观环境。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景观类型,它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在小城镇原有的地域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规划的规划手段和设计方法,创造出具有特色、生态的旅游环境空间,从而吸引着游客前往。

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构成三要素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三者,在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分别起不同的作用。自然要素是由土壤、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体。在自然要素中,景观植物配置的生长受制于土壤条件;建筑类型和建筑布局受地形地貌要素影响;村镇布局受水文条件的影响。人工要素指的是能被游客亲身观察到的具体事物,例如,当地民居建筑、当地民族服饰等。其次,旅游型小城镇周边农业生产也是旅游型小城镇人工要素的重要体现,如田园风光、草原牧场等。非物质要素指的是小城镇居民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是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精神的的核心组成部分,非物质要素是其内容与精神所在。

2.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景观形象是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人们心目中的总体体验的反映。对于旅游风景区来说,游客短暂的浏览停留很难感受地域文化内涵,景观规划师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候应以游客的角色对场所地域特征的艺术进行再现,让游客容易感知场所特征,并且通过运用的当地材料、构造形式以及历史事件来营造,游客再利用自己的经历经验对规划的景观元素进行再创造,目的是为了创造在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目中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形象。

对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进行塑造首先要制定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中心区景观、道路景观、广场、小品设施以及导游指示系统等。

2. 1.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小城镇的中心区是小城镇的核心,它是集中了小城镇整体风貌的公共活动区域,一般具有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等功能。中心区布局上拥有自身的空间肌理,当中的每一处景观空间都对人们展示了对共同文化的记忆。小城镇的中心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设计时需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的开敞空间再利用以及如何拓展空间序列,使其与周围环境保持文化氛围和空间环境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首先在中心区的内部交通,应考虑旅游风景名胜区域的步行方式,设计良好的步行系统,并做好人车分流。并且在人流聚集的必要地段须设置广场。其次,除了小城镇中心广场之外,可以用小面积的绿色开敞空间,带给人亲切感并吸游客驻足停留,绿色开敞空间需要考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充分做好视觉导向,并且利用轴线关系将的自然风景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的特色,丰富中心区内部的空间。此外,对于中心区来说,边界空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类型的空间, 应该避免边界生硬、不生动,例如可将异质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使其相互联系,能够避免边界空间的混乱或生硬划分。

2.2街道的规划设计

街道是旅游型小城镇整体意象的主要元素,在进行街道景观规划时候,应顺着视线方向将各类景观空间沿着道路而展开,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构成一个动态的景观序列,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旅游型小城镇街道为主干道、商业步行街、其他生活类街道。

主干道主要承担交通运输的功能。其景观主要表现为线性景观,两侧的植被绿化以层次丰富的自然式种植为主,加上在一些节点部位结合植物和雕塑小品的点缀,在沿道路快速形式时能够体现道路的节奏感。商业街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外,还是旅游型小城镇的形象窗口,对商业街景观的整体氛围营造应需要符合旅游小城镇本土文化。步行街道路主要以铺地的方式和材质来呈现地面形象,商业街两侧的本土建筑实体,主要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体量偏小,且需与街道格局和人的尺度相适宜。在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可将建筑界面进行一些交错和设置商业休憩带,增加景观的韵律感。

2. 3.广场的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广场功能是集市政、休闲、纪念、商业于一身的公共空间。旅游小城镇的广场根据功能、服务半径和使用人群分为中心广场和主题类广场休闲类广场等对中心广场的景观规划应利用当地特色建筑、植物、雕塑等满足人们集会的需求,对广场的景观设计应注重使用性和参与性。对于休闲类广场来说,应该在景观设计上注重人性化和亲切感的设计,如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提取小城镇特有文化元素,丰富小城镇景观形象上的整体性。广场的景观规划中上还应设座椅、路灯和必要的遮阴设施,最大程度的满足停顿和休息的功能。

2.4小品设施的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小品设施的设计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游客体验感的重要表现,小品设施需与周围环境协调,艺术性强、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设施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还应该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

2.5旅游标识牌系统的设计

旅游标识牌是旅游小城镇景观系统中向游客传达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以文字、图形、符合等形式展现景观的内容、性质、方位等,达到引导、管理游客的作用。标识牌设计要根据小城镇形象和安放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式样。

3.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旅游小城镇的建设需从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出发规划和设计景观设施的形态和尺度。抓住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游客体验为切入点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功能性。根据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塑造尺度宜人、整洁舒适又充满人情味的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用景观规划创造一个可以富有语言化和情景感的场景。从观察主体的体验融入旅游型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构建异质性空间景观特征,更注重引导旅游者在景观中的理解与参与,不断深化旅游体验层次。

3.2 地域性原则

旅游型小城镇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景观特征是吸引游客到来的重要方面,布局形态、建筑、街道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旅游小城镇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内涵的体现。遵循地域性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当地的文化,应该在设计中保护并延续原有的景观格局,并对特色景观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3.3生态原则

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依据自然山水格局,尽量保持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延续性。在具体建设中,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尽量避免人工造景对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参考文献

第3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景观原则 规划原则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形象工程,是一个城市在积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学习、探讨,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使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和谐、美丽。

2、规划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的推进,城市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使得人民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解决人民生活与环境关系的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追求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不仅是在人的理性需求上更是在人的感情需求而进行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2.2城市人文精神原则

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要遵循的规则,在注重景观规划符合城市发展的进程之外还要注重一个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是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和认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不断加入城市发展的其他元素,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把人文精神的涵义引进规划与设计当中,规划设计出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环境,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2.3生态性原则

新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城市的发展现经济增长,也要满足人民居住环境的生态性原则。在生态型原则的指引下,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注重城市的发展,更是把生态性结合于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就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2.4效益协调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协调可能出现的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因素,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服务。

2.5“人”参与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民规划设计更好的居住环境,我们在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人参与到规划设计当中,通过人的参与及时吸取人的具体要求,把现在进行时的人们的需求作为景观规划设计良好参照原则,适时吸收一些好的建议,为人的参与和社会的整体规划做好准备。

3、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城市的建设中,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等,这些环境中的要素都是在环境担当着自己的角色,在大的环境中,他们这些要素都是有承受污染物数量的最大容纳量,一旦超过了最大的容纳量,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将遭到破坏,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建设是重要的,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更加重要的,只有将城市的发展和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考虑到我们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交通条件等,才能把我们城市建设规划好。

4、绿色植物的规划原则:

4.1景观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循景观原则,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新城市建设就是现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上,对部分区域或者新规划设定的区域进行建设而设计。而新城市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城市建设当中引入景观规划的概念,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中国的园林景观规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城市建设中,我们要遵循景观设计原则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尊重人的需求,自然地和谐发展,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把景观规划原则用到我们的新城市建设中。

4.2乡土树木

乡土树木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树木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4.3经济适用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运用手段,一般情况下要遵从经济适用原则,在注重城市具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减低应用成本,运用新的科技和材料使得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化,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重复建设,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做好储备。

5、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美丽,城市的特色体现,不仅仅是具有优秀的公共建筑,宽阔的道路,风景秀丽的公园,和谐的小区,更加重要的是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美的体现,它要遵从自己的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大的人文景观当中的形式美,注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和谐与韵律的关系,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道路,公园,小区,公共建筑,公共设施规划成具有美感但又有城市本身的人文特色,这样体现出来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有生命的,具体的,是可以让人民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当中去体会生活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可继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乡村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发展线路。

2.1 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 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 复旦大学,2012.

第5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建筑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景观设计要不断以提高建筑使用群体满意度为前提,加大建设生态建筑景观的力度,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规划的效率和效用,从而使居住人员能够充分感受建筑景观的美好,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满意度。当前,人们对建筑环境越来越趋于绿色生态的方向,由此生态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打造绿色生态建筑环境是以后建筑景观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是针对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见解,力图为提高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1 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1.2 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3 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因此,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1.4 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2 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2.1 景观道路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到与车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热爱程度。

2.2 景观植物规划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充分保证种植植物能够成活,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灌木、草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层次性,使景观构造能够体现层次性,要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养护的难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发挥景观植物的功用性。

2.3 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建筑景观小品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自觉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3 结语

建筑景观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精心设计建筑景观各要素,从而保证建筑景观与建筑实体的协调,创造一种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人们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满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程度,使人们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居住环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J].文艺研究,2009(1)

[3]袁毅.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8(9)

[4]董冰.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J].新建筑,2012(2)

第6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摘要: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针对我国森林景观生态规划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森林景观;规划;研究

森林景观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而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森林景观规划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既反映生态原理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的生态经营过程的影响,可进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尽管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就吸取了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并与我国区域,尤其城市、农村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持续发展的主题相结合,无论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是规划实践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生态规划理论

在理论上,马吐骏(1984)、王如松(1987)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与自然3个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学知识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生态关系,协调资源开发及其他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与资源性能的关系,实现城市、农村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规划方法

在方法上,吸取系统规划及灵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生态规划程度与步骤,即辨识一模拟一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还在数学方法引入生态规划作了成功的探索,创立了泛目标生态规划方法(王如松等,1987)。泛目标生态规划将规划对象视为一个由相互作用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主要特征为:①规划目标在于按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则调控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即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优化系统的功能,追求整体功能最优;②

在优化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上、下限的限制因子动态,以及这些限制因子与系统内部组分的关系;③从多目标到泛目标,一般多目标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在固定的系统结构参数之下,按某种确定的优化指标或规划去求值,其规划结果不过是系统参数与最优结果间的一种特殊映射关系而已,而使优化结果缺乏普遍性和灵活性。而泛目标生态规划则在整个系统关系组成的网络空间中优化生态关系,并允许生境特征数据不定量与不确定,输出结果是一系列效益、机会、风险矩阵和关系调节方案;④在规划过程中,强调决策者的参与(王如松等,1987)。

三、生态规划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于生态规划之十进行了尝试。如欧阳志云(1993)根据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探讨了区域资源环境生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即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方法,并根据区域资源性能与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模拟,对定量分析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策略提供生态学基础。

四、生态规划实践

在实践中,我国生态规划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我国农村、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大丰生态县规划,天津城市发展生态对策的研究,宜昌、马鞍山、长沙等城市,以及京山、唐山、桃江、德惠等县的生态规划人人丰富了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关于把景观规划的原理应用于具体森林经营实践中,一些森林经理专家也作过一些探索与研究,但成功案例研究报道较少见。大部分是对自然保护区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规划保护,而忽视了景观对林分的经营调控研究。对于景观层次的生态采伐规划几乎是空白。郭晋平(2001)在其《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专著中对森林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一般原则、工作步骤进行介绍,并结合森林经理中分类经营对森林进行景观规划。类似的研究还有肖笃宁(1991)、徐化成(1994)、傅伯杰(1995)等。

戚春华(2003a)在分析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方法和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原则基础上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在建立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评价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分别建立采伐作业技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二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采伐评价的一级指标,并由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形成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

李明阳(1999)根据临安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结合该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将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为:①森林景观生态分区,揭示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分异的规律性,为景观生态规划打下基础;②森林景观要素设计,确定森林斑块、河流、公路等景观要素的最优空间格局;③论证主要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的发展规模:④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分类,将森林景观要素类型分为商品型、公益型两大类,为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管理模式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⑤根据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的不同,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管理模式;⑥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并采取培育模式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

第7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其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就是对景观生态学的直接应用与实践。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服务了景观规划的进行,也将使规划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更加生态与和谐。

一、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生态学中“模地”、“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景观功能的研究。功能是指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的流,它们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导致的。景观规划中,这些理论将直接运用于城市及乡村等各种景观规划之中,并发挥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1.适合人居的生态环境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把握生态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这些原则来自于景观生态学,很好的服务于景观规划之中。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在城市大园林景观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规范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总结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环境。同时,在乡村等其它景观规划同样适用,只有和谐的生态景观规划才能使景观发挥其最可观的作用。希望设计师们能更好的将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的应用与实践中,把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17(3):46-52.

第8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字: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rural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impact huge, eating into de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unreasonable layout, rural land layout messy, local features destruction are endless. Mak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tud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refor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hole appear increasingly urg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country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arrangemen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冲击巨大,很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晚,理论和体系相对不完善,景观规划发展没有和景观变化同步,造成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尤其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只有充分发展先进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乡村景观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耕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大的方面来看,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

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包括地形地势、水文特征、生物结构、土壤作物等,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这些景观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特点。

1.2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

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早,其研究内容有: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国外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到20世界80年代才有自己的雏形,对于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很多乡村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这一转变的是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明显的标志是农业中大量机械、农药、化肥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以更加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乡村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正警示着我们,必须运用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

3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经济性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3.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农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农村特有的地域特点。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人的适居为引导,规划的主题是人,人人参与规划,规划为了人人。不少乡村地区贫穷落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4 可持续原则

农村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了后代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对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概括,他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引导乡村景观规划向着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山地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农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2]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3]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5-58.

第9篇:景观规划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对比;景观;类型学;使用价值

1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特殊的学科,而景观规划,作为对建筑主题辅助设施的统筹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景观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因此景观规划就属于一门镌刻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白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的实践活动。

2 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还是有区别的。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规划人员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部署和安排。城市规划旨在实现人工与白然完美的结合,并呈现出知性之美。相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景观规划则更重注使用者在景观三维空间中的艺术感受。在此空间中,景观的柔性相较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落显得更为突出。打个比方,如果说城市规划是让人体会社会发展高度的气质的话,那么景观规划是让人领略白身发展环境中的博爱与进取精神。

3 城市规划类型学

城市规划中比较多用到的设计手法是类型学。类型学认为:研究者可以以研究目的出发,引出一种特别的次序,然后将这种次序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并将其作为主线,从而对其它非主线因素加以限制利用。也就是说类型学“试图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深层结构”。此手法使人们进行城市规划时有了新思路。相较于过去的规划手法,规划之后再剖析,汲取从前现有片段的时候,做到了有据可依,并且新的东西,除整理的手法外,还可以继续发扬。

现今的城市规划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开发。但是即使有了类型学初步指导思想,规划者也不能随心所欲,或者说直接决定开发方向。如今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传承的工作,更是一项投资。所以,一旦城市规划的方案确定后,随之的规划意图就会被精确地量化,随后参与分析的非专业投资者也更多,众多决策会被不同程度的修改,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完全实现类型学的转化意图相对困难。

4 景观规划类型学

景观设计中的类型学的运用,由于参与者相对较少,项目限制少,因此,绝大多数的景观规划的出发点,都是从景观最本质的原型要素――自然中汲取丰富的形式语言,可以这么说,类型学源白建筑,但是非常适应景观规划。

5 景观规划类型学与城市规划类型学的对比

相较城市规划的类型学,景观规划类型学手法并不局限于“具体――抽象――具体”的传统步骤。例如,城市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在操作过程中导人类型学,那么设计者就需要立足当地资源,对当地历史的解读,给设计对象一个城市定义,此手法意图在于使规划在城市历史文脉中能站得住脚,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结构。城规类型学并不是发明新东西,而是发现某些已经存在的新东西。

相较于城规类型学传统的一元秩序,景观规划在类型学则具有先天优势,简言之,设计者在景观类型的设计编排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景观规划类型学也具备2个属性,即历史的内涵和抽象的特性,但它的多重运用手法却能揭示更多样的白然法则,而非仅仅展现城市生长总体上的一维趋势。

6 景观类型学的几种设计手法

可以这么说,景观类型学的核心是“多元营造”,下面就介绍几种景观类型学的运用手法。

6.1 多元设计

多元设计要求景观规划者在类型分析的时候,违背主流意志,赋予途径给假定某些群体有更多的空间话语权,由于传统城市规划的类型学设计手法很难顾及弱势群体,因此多元设计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弥补了城规类型学的缺憾,从相对微观的景观编排出发,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公平环境,让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弱势使用者能够站在主流规划的层面上,赢得相对更多的环境体验权。

6.2 生态设计

城规类型学非常注重文脉保护,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关注建筑主体或者城市空间形态,以至于忽略了风土人情及当地白然群落特征,类型学的景观规划通过将生态系统的秩序及复杂性作为关注焦点,能避免城市规划中一些苍白无力的保留及模仿。这种对景观生态秩序发掘的手法更像是规划人员对白然界系统的深层理解。而正是类型学沿用这种操作手法,很好地找到了城规与景规之间的结合点,因为类型学认为“如果不根植于过去,不根植于历史和传统,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够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就以褐地为例来解释生态设计。褐地在城市规划类型学中属于传统的不利因素。城市规划类型学分类时将其视作非主线因素,做次要分析甚至可以剔除。但是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却可以将其归类为束缚生态设计创造里的不利方面,只是在褐地的改造与整治中,适当地减少创造灵感。景观类型学中将其看成需要整治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即成了可以发挥的主题。

又或者,城市类型学很难处理土地沙漠化这个问题,城规不处理沙化问题。但生态类型学则在微观上,提倡采取各种生态措施作为生态退化激烈化的手法,在改造的同时,有可能发掘出新技术来遏制不良因素的发展,它比城市规划类型学更重视环境价值。不回避恶劣环境是否能具有使用价值,拒绝宏观上的直接,而是将场地的特殊性看成秩序产生的主线,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3 场所设计

城市规划类型学往往用地表或者人工场所来成就空间,烘托设计的意图,使感受到精神与情绪的共鸣。但景观类型学更关注社会价值,它往往提炼出一种直白的叙事手法,即场所精神作为空间秩序,左右人的情绪,利用花灌木石墙等非封闭空间,白然而然地引导人的深层次感官体验。

6.4 演替设计

城市规划利用类型学的最后结果都是将秩序抽象成建筑语言。但景观规划的成果不同于城市开发,其成果具有演替的特征。因此类型学的基调完全可以由大地侵蚀,物种演变等白然规律来奠定。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堡斯公园。设计师杰克帕直接将建造新公园作为设计秩序的蓝本,将建造公园的设计类型归于一种生产过程,实现了形式到生产过程的主题,真正做到了实体要素的变更和重现设计;按照随机的网格平面交替布置2个类型的树种,它们分别是速生的先锋树种与永久的慢生树。这样的安排下,早生树可以给慢生树提供保护,这种类型学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过程设计的内涵,并且很精致地体现了景观规划类型学的抽象手法。可以看出“多元”的景观类型学设计手法在实际操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7 景观规划的意义

(1)景观类型学的运用需要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合作对象协作完成,并且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不同行业间的反馈与深层沟通。(2)景观规划类型学的运用能使开发商、政府和当地居民都成为受益者,相对的,设计师的写作环境虽然相较城市规划类型学更复杂却更宽松,类型的提炼与选择既有据可依又不脱离现实。因此,随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原先产生于建筑中的类型学手法,在实际操作中,与景观规划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因为,景观师的工作本质和建筑师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有意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