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合同的实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然灾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 A
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电力系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国内外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大面积停电的实例层出不穷,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增多,电力系统更是有待完善和发展以应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挑战。
一各种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毁坏电力基础设施,造成供电中断;二是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事故隐患。同时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对事故救援产生不利影响。
(一)极端气温
极端气温使得设备老化加剧,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极端气温情况下系统负荷率较高,多数设备满负荷运转使得系统抵御事故的能力极差,极易酿成大停电事故。
(二)风害
风害对电力系统的危害程度与风速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风速超过一定值的时候,可使悬垂绝缘子串偏斜,容易发生相间短路、对树放电和导线烧伤等事故;风速过大时还有可能导致输电杆塔发生倒杆、折弯,变电站内架空软母线、跳线、引下线易对挂点放电或者短线之间相间短路。
(三)水灾
暴风雨、飑线风、台风、洪水等都伴随有强降水,强降水对于电力系统的危害程度与降水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以及降水发生地区的地貌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四)冰灾
覆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覆冰量与导线半径、过冷水滴直径、含风量、风速、风向、气温及覆冰时间等因素有关。覆冰导致输电导线的重量倍增,弧垂增大,进而发生闪络事故;融冰时期易形成冰闪,持续电弧可能烧伤绝缘子,引起绝缘子绝缘强度下降;覆冰导线易发生舞动进而引起杆塔、导线、底线、金具及部件的损坏,还可能造成频繁跳闸、停电、断线、倒塔等严重事故。
(五)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六)雷害
雷害对电网影响比较大,经常导致大量线路同时跳闸,有时还使线路多次跳闸、多次重合,使开关设备受到冲击,也给调度运行处理带来困难。雷电还易造成配网线路断线,对电力系统通信、自动化设备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七)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发生的概率与森林火险等级有较大关系,而且线路走廊着火对电力系统影响最大。森林火灾的影响特点是不易抢救、危害时间长,一般为永久性故障,线路跳闸后重合、强送均难以成功。
(八)地磁感应电流
GIC对电力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GIC的变化频率一般在01001~011Hz之间,与电网50Hz的交流电相比可以看作一个准直流电。GIC如果过大,会造成变压器铁心半波高度饱和,给电网中变压器、电流互感器、保护装置等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一系列有害的影响,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二、自然灾害威胁电力系统安全原因
首先,输变电设备抗灾能力不足直接导致电力系统无力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使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脆弱的不堪一击;其次,输电网在结构上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自然灾害降临之时,输电网不能很好地低于其所带来的伤害,导致电网出现事故,且电网结构复杂,对灾后的恢复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阻力;在历次的自然灾害面前,电力系统不能很好的抵御危害,而是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灾后恢复上,在冰灾初期,对冰灾产生的的影响后果评估不足,冰灾造成大范围的输变电设备故障后,才进行救灾应急策略的研究,但因为缺乏有效的融冰手段,部分输变电设备依赖人工除冰,效率低而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导致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缓慢,重恢复轻预防,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加强我国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必须从根源入手,完善电力系统。
二电力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对策
(一)建立综合电力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电力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除电网所有输变电设备信息、基本地点和地表附着物外,还整合已有的雷电探测系统,增加冰区划分、地震烈度区划分、山火、台风、泥石流、特大暴雨等历史信息,与气象等相关部门合作,根据运行情况变化,绘制各类自然灾害的预影响图,增加区域的污秽等级图,并能方便地实时查询。建立综合电力 GIS系统首先将完善电网的规划设计,电网规划时避开自然灾害高发和频繁区域,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其次,各类自然灾害的实时情况,将有助于电网运行和维护部门提前预警,准备相应的处置方案,减轻灾害对电网设备和社会的影响;最后,自然灾害危害的滚动评估,有助于抢修部门灾后制定抢修计划,同时电力 GIS 系统可以与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 整合,提供辅助决策功能和策略。
(二)开展灾害破坏机理研究
自然灾害因其形成过程或表现形式不同,其对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的损害过程及机理也不同。变压器因其体积和重量大受损较多,断路器、避雷器等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损毁率很高,而 GIS 设备、隔离开关受影响较小,研究地震对输变电设备的破坏机理,采用新型避震和减震措施,可降低地震时输变电设备的损坏率。架空导线表面覆冰与气温、湿度、降水、风速、天气和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受地理条件影响,高海拔、迎风坡及微地形中的风口、垭口地区覆冰严重。
(三)加强对电源建设的引导
对电网的投资要比对电源的投资迟后,电网建设被动适应电源建设,造成电源远离负荷中心,负荷中心没有或者缺少电源支撑,电网安全过于依赖输电通道的安全运行,加大了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安全的影响。在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负荷中心和电源的矛盾,加强电网对电源规划建设的引导,增加分布式电源的建设,提高就地电源的比例,增强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
自然灾害对不同地区电力系统的影响不一,如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台风主要集中在丰水期,凝冻气候主要发生在冬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对专项自然灾害应急处理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上述问题,并根据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进行修订,确保预案符合电网实际,必要时,可以准备多套应急处置方案。对于重要用户及场所,为最度减少停电损失,应考虑配备必要的应急电源。另一方面,为及时发现当前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电力系统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需要进行演练和联合反事故演习工作。
(五)加快一体化进程
近年的一体化管理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思路和方向。通过全网一体化,整合全网的人、财、物资源,构建全网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行维护规范,自然灾害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全网统筹安排抢修、调配人员和物资,将缩短抢修时间,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结语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威胁,保障电力安全供应,成为电力系统应急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深入地研究了各种自然因素对电力系统的危害,及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我国电力系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电力系统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的情况报告[R].2008.
[2]谢强,李杰1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的现状与对策[J]1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4): 126-1311
[3]林建勤,陈庆彬1泉州电网自然外力破坏分析及对策[J]1中国电力, 2006, 39(5): 41-441
关键词 变电站;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TM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123-01
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久,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也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改善电网运行现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着更多的传统型变电所逐渐的步入无人值班化改造的阵营。但毕竟两者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难免在综合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建、改造以及常规变电所的无人值班改造中产生很多值得探讨与解决的问题,这也对于我们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综合自动化的优势
综合化的自动化是指综合的自动化,此系统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高供电质量以及电压的合格率,同时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可靠的运行。此外还可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以及便于管理、方便升级的目的。
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系统,综合利用了一二次设备的技术以及直流交流电源,危机监控系统综合了模拟屏、变送器屏、仪表、控制屏以及中央信号系统。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通过网络和总线实现连接,改变了传统的手段。同时实现了操作监视的屏幕化以及管理的智能化。
2 计算机监控系统
2.1 设计原则
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必须满足处于无人值班时仍可以正常的工作,因此其设计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并且严格的遵循以下的原则:1)计算机网络安全应该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执行。2)计算机监控系统不配置远动专用设备,使用可以进行远程控制的计算机系统与分层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与此同时要简化其后台部分。3)实时监控、控制、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由计算机系统独立的完成,除此之外不再增设其它的模拟屏或者控制屏。4)使用硬接点来传输重要的信号,例如保护动作信号与报警装置信号。5)使用交流采样来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综合模拟量采集。6)为了避免重复采集以及设备的冗余,可以通过远程数据设备资源与计算机主站资源共享。7)为了完成防误闭锁操作,计算机系统需要具备相应的防误闭锁功能。8)为了实现保护装置、间隔装置、控制层的时钟同步,可以使用双时钟源的对时系统,例如GPS系统。9)最后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实施向调度端上传的保护以及远动信息量。
2.2 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
变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使用分布式的网络机构,与之相应的协议为TCP/IP。其间隔网络、网络媒介、站控制层网络分别使用总线网、双绞线或光纤、单网配置。
此监控系统的完成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变电站的监视、测量、控制,实现对于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合理性以及完善设备的分析。此外还具有远动功能,包括远程测量、远程通信、远程的调控以及与监控中心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换等。
3 相关设备的使用
3.1 二次设备布置
二次设备的不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二次设备的布置建议使用集中布置的方式,监控设备室与继电器室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分割或者合并的方式。2)保护装置的选择及监控系统的测控装置的组屏方式要合理的选取,同时使得二次设备的外形、柜体的结构以及颜色统一、协调。3)继电器室内的装置设备可以集中布置以下几项:控制层设备、主变压器保护柜、测控柜、故障录波器、电能表柜、直流柜通信设备屏柜以及110 kV系统,同时在室内预留出备用屏的位置。4)在35(10)kV的开关柜上布置相应的测控装置。
3.2 直流系统
直流系统布置于继电器室内,不增设相应的电池室,而且电池的数量级容量也要根据具体的参数来设定。直流系统的额定电压使用220/110 V,并通过单母线分段接地。其配置有:一套直流接地的自检测装置、两套冗余配置的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设备、一套阀控式电池组。当然,如果变电站的规模较大也可以增设一套电池组,其容量一般为100 Ah-200 Ah,每组蓄电池由104只密封式的铅蓄电池构成。
3.3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
计算机监控系统需要一套不停电电源系统,实际中使用一套UPS系统。此系统通过220/110 V的直流的电源提供电流而不自带电源,可以采用模块化的N+1冗余配置,每套的容量一般在3 kvA。实际的使用中要根据符合来对此系统的容量进行选择。
3.4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图像的监视是为了方便运行管理,及时的发现为题,,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可以完成对于变电站内的防火、防盗以及安全的保证,并且安全报警点的信号可以远程传输到调度段或者是集控中心。
3.5 元件保护配置原则
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中要注意设备元件的保护,其原则也是:1)对于主变压器的保护要使用双层保护的微机型保护,即主保护与后备保护,前者置于继电器室内。2)如前所述,将35(10)kV的测控装置装于开关柜上,并设置分段设备的自投功能,形成一体化装置。3)用危机的保护装置或者是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小电流的接地功能。
4 结束语
以上针对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现状,阐述了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并从系统选型、综合设计原则等方面对设计过程作了相应的说明做了简要介绍,也是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1]刘连永.试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系统设计[J].科技传播,2011,3:40-41.
【关键词】配网运行;供电质量;自动化系统;协调控制;用电负荷;经济可靠;技术先进
0 引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配电系统的管理水平不高,供电损耗大、自动化程度低、故障处理恢复慢,已经严重制约了供电企业的降耗、增效,尤其不适应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完善的配电管理系统将有助于解决此问题。但是,建立配电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我国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导致配电网建设在全局性规划上存在缺陷;区域电网中不同自动化程度的设备同时运行,给设备改造和控制系统升级带来难题。
1 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层次划分
馈线自动化系统分为一次设备、控制设备、配电网二级主站(馈线自动化控制主站)及配电管理系统主站等四个层次,各层次间通过网络通信连接。
1.1 一次设备包括
1.1.1 开关。实现馈线自动化首先要求配电网采用环网分段开关的供电结构,故障区段的定位、隔离及自动恢复供电是一个重要功能,实现这一功能有两种方式:按顺序重合及SCADA监视系统配合遥控负荷开关、分段器。后一种方式利用SCADA监视系统数据,可智能地给故障区段定位,通过网络遥控负荷开关、分段器,实现故障区段的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自动恢复供电,可以避免按顺序重合方式下多次重合到永久性故障引起短路电流对系统的冲击和开关反复动作及负荷冷启动从配电网上摄取大量功率,是一种较合理的方式。
1.1.2 电压、电流互感(传感)器。一般使用体积小、造价低的传感器。
1.2 控制设备包括
1.2.1 远方控制终端。分为柱上远方控制终端(架空线)和环网柜(地下电缆)控制终端。按照面向对象的原则,每个远方控制终端对应一个一次设备或设备组合,负责其保护、测量、重合闸、遥控分合闸、事件记录、开关的在线监测等功能。
1.2.2 操作箱。配合远方控制终端进行保护跳合闸、就地手动跳合闸、遥控跳合闸操作,指示开关状态和开关操作回路是否完好,实现电气防跳。
1.2.3 开关操作控制电路和不间断供电电源。
2 馈线自动化的设计要求
2.1 馈线自动化相对独立模式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电力系统和用户都很关心的部分,实现故障的定位、隔离和恢复对于提高供电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供电可靠性的指标,没有馈线自动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系统设计时,可以优先考虑馈线自动化的实现,在设计时要注意馈线自动化的相对独立运行模式,可以在有限投资的情况下,大大改善供电质量。
2.2 兼容多种通讯方式和规约
由于目前的馈线远方控制终端形式多样,通讯系统非常复杂,通讯方式和规约多样。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开关和终端设备的不标准和多样化将长期存在,所以馈线自动化的设计必须兼容多种通讯方式和规约,才能适应实际的需求。
2.3 通过远方控制终端实现数据中继
远方控制终端技术发展迅速,功能不断增强和完善,在实现配电网SCADA时,可以利用远方控制终端实现数据中继,减少通讯系统的投资。
3 馈线自动化的功能要求
(1)数据采集与监控:检测运行状态,将实时运行数据送往控制中心。
(2)故障区段的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段的自动恢复供电。
(3)分析应用软件:包括潮流计算、电压/无功自动调节、网络重构、负荷调整、操作顺序自动生成的防误系统、事故分析软件、状态检修分析软件。
(4)自动绘图/设备管理或地理信息系统:包括配电网接线图,设备实时位置、状态、运行参数显示,操作记录、事故记录,开关变位、故障区段隔离及网络重构显示等。
馈线自动化和二级主站结合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故障定位、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FDIR)”。它主要是依靠新型远方控制终端具有数据采集、控制和通信功能,实现对故障的一次性定位和隔离,既可免去开关试投所增加的“冷负荷”,又可缩短恢复供电的时间。利用远方控制终端的智能和通信能力,还可进一步开发网络重组和负荷的自动转移功能。远方控制终端沿线路安装,运行环境比较恶劣,需要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很高的电磁兼容能力。
4 二级主站系统系统规划
4.1 二级主站的必要性
4.1.1 采用二级主站(FA控制主站),可以实现继电保护类似的故障识别和恢复供电系统,独立性强,宜闭环工作。
4.1.2 通过二级主站的就近控制,免除信息的逐层传送,实时响应快,系统结构灵活,可扩展性好,可以简化馈线自动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配合。
4.1.3 如果采用安装在变电站/开闭所的二级主站取代RTU和远方控制终端通讯,原RTU不动,较为符合国情。
4.1.4 作为后台主站的配调DA服务器,不仅起到后备保护作用,还可和地理信息系统、按负荷平衡原则选择开环点以降低网损相结合,既保证了安全、又扩大了应用范围。
4.2 二级主站的功能
4.2.1 提供人机接口。
4.2.2 FDIR功能:自动处理来自线路的远方控制终端数据,对故障点定位,遥控线路开关,实现故障的隔离恢复提供人接口。
4.2.3 数据转发功能:作为配电自动化的节点,与上一级SCADA/DMS 主站通讯,上传与接收SCADA监控及配电系统管理信息。
4.3 二级主站的两种建设思路
4.3.1 一个变电站设置一个FA控制主站:这种方式FA主站接受与管理来自远方控制终端及变电站RTU或智能监控装置的信息,完成FA主站及变电站监控功能。如不想影响变电站已有的二次系统或二次系统软硬件资源有限不宜再扩展自动化功能时,可考虑单独设置一个基于PC机的FA控制主站,该主站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主站或主RTU通讯,接受来自变电站内馈线监控保护装置的信息。这种以变电站为单元设置控制主站的做法,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与变电站自动化综合考虑,共享软硬件资源,但从通讯通道的灵活性及成本等因素来考虑,不一定十分适合,特别是当本变电站的出线与其它变电站的出线构成环网时,该主站需要与其它变电站的主站或出线上的RTU 交换信息,在此种情况下这种设置方式的缺点就明显了。
4.3.2 设置区域控制主站:为防止上一方案中FA主站出现问题影响变电站的系统监控功能,可采取设置区域控制主站(集控站)的措施:在一定的地理范围或小区内,设置一个控制主站,对变电站及其出线上的设备进行监控。它一般被放在小区的一个变电站内,亦可放在变电站外,由该主站完成馈线自动化的功能。这一做法的优点是有利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道设置,每一个变电站及线路开关的RTU与控制主站就近相连,避免了与SCADA/DMS主站之间的长距离直接相连,可显著地减小对通讯通道建设的投资。
5 结束语
总之,实行配电自动化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可靠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这些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要从全局效益出发,既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配电管理系统,又要考虑配电系统运行部门的实际设备状况,还要顾及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堂,赵祖康,陈星莺,等.配电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刘东,丁振华,滕乐天.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7):16-19.
[3]刘健,毕鹏翔,董海鹏.复杂配电网简化分析与优化[M].中国电力出版社.
[4]罗毅,丁毓山,李占柱.配电网自动化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核电厂;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 TM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27-02
数字化仪控系统在核电厂的应用,可以使核电厂工作人员能够对当前核电厂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并判断核电厂工作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智能化操作系统理念之中,利用数字化仪表可以实时监控的优势,对核电厂模拟电子线路以及功率变量进行准确判断,有效帮助核电厂工作人员对核电厂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能及时掌握,从而达到核电厂控制系统的有效控制。
1 核电厂运用数字化操作系统的原由
众所周知,核电厂利用核能进行发电[1]。核能在地球上储备十分丰富,可以为人力提供的能量要远远超过传统化石能源近十万倍,同时核能在性价比上也要远远高于传统能源,其体积小而能量释放却要高于化学能源几百万倍,同时由于其开采成本低,利用核聚变反应技术更是可以利用海水作为核电厂能源燃料,这就使得核电厂发电成本极低。
据相关部门实验与统计,传统火电站在工作运营状态下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以及氧化氮等物质会严重污染周边地区环境质量。而核电厂由于在工作状态下严密保护,为防止核能泄漏会设置层层壁垒使得其对外基本零排放污染物质,即使是有其污染程度也要远小于传统火电站。权威部门认证核电站在工作运营状态下,向空气排放的污染物一整年对周边居民影响程度,还远不及居民做一次X光受到的辐射剂量。因此目前世界超过16%的电能皆由世界各国的核电厂提供,有9个国家接近半数的电量直接产生于核子能源。
数字化仪控操作系统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控制以及安全防护,能够通过核电厂能量平衡性,以及核能的爆发状态数字化显示,帮助工程师对核电厂全局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履行其监控职能。同时数字化仪表控制可以高效处理核电厂工作大数据,通过集成数字化内容,帮助工程师及时测量和检测整个电厂的工作运营装填,保障其可以实现核能利用率高,信息监控系统集中化显示,降低核电厂工作操作难度,减缩工作流程。
所以为有效确保核电能源的安全性质,对核电厂运行情况实时掌握,必须利用数字化仪表对核电厂做到24小时工作状态有效监控。
2 数字化仪控系统在核电厂的可靠应用
2.1 智能化操作界面,简化核电厂监管操作流程
核电站可以为人类生活输送更多电量,更多能源,不过核电厂的安全也是人们一直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在核电厂过去几十年发展道路上,世界曾发生过两次特大的核能泄漏危机事故。一个是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由于工人操作过失,导致核反应堆彻底被损坏[2]。一个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泄漏事件,其也是由于操作者连续操作失误,致使四号反应堆状态不安定,导致爆炸产生。因此可以看出核电厂核心危机基本都是由于人为操作导致,所以利用数字化仪控操作系统,简化核电站操作流程十分重要。
智能化的操作界面可以有效减轻工程师工作压力过大,同时可以帮助工程师克服反应堆监测数据过多,过于分散问题。有效降低观察者判断以及分析监控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能够减轻工程师操作需求,提供给核电厂操作工人更为正确的事故解决措施。同时简化核电厂监管操作内容以及流程,使其更加智能化,操作更简便,有效降低核电厂操作事故。
2.2 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帮助维护安全性能
核电厂数字化仪表具有高度安全准确性能,信号通过仪器汇集以及传输,及时将核电厂工作状态有效传达。仪表仪器的控制系统需要极高的安全性能才可以运用于核电站。并且仪表操控系统因其庞大的操作系统和流程,需要核电厂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保障其能够一直可以处于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状态。
数字化仪表以及控制系统是一项工作内容强度较大,技术专业程度比较高的项目。安排工程师定期学习以及维护它,有效控制数字化仪表操作系统工作负担,可以为核电厂的安全运作提供有效保障。
2.3 数字化操作是未来科学进步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人类生活越来越简单、方便。数字化信息操控系统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其能够将实际具体数值以及信息展示在数字展板上,让人们能够及时掌握系统内部安全性能。相比较传统纸笔记忆操作或者是大量繁琐的按钮操作,数字化面板操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记忆关联性,帮助工程师正确掌握电子工作内容,有效控制操作失误,规避庞大工程量所造成的信息记忆掌握失误。
所以,未来核电厂工作运转,必然离不开数字化操作系统。数字化面板仪表控制系统帮助核电厂,提高核电厂安全控制效果,及时掌握核电厂系统内部运作状态。应用数字化操作系统管理核电厂,将是未来核电厂发展必然趋势[3]。
3 核电厂内部操控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核电厂安全控制与发展必然离不开分散系统DCS,以及控制器PLC和现场总控制系统FCS结合[4]。因为其三者融合可以有效帮助控制仪表设备翻新问题,并从中检测设备内部可能存在的故障情况,通过加以管理分析,及时掌握核电厂内部运营状态,了解其运行参数。
同时核电厂管理人员通过对数字化控制系统内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得到较为安全的工作实时情况,了解核电厂工作内部运营故障原由,避免事故发生。最后利用现场的智能化工作管理程序,对核电厂设备系统内部进行及时监管。因FCS需求的系统变数较小,能够大大降低核电厂工作运营成本,间接地提高核电厂工作运行状态,提升其直接济利益。
4 结论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核电厂数字仪表操控对于核电厂安全生产来说,极其关键。同时数字化仪控系统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今天,运用于核电厂也是未来为有效满足核电厂安全、高效、质量的必然需求。在未来核电厂操控系统一定会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加以创新和改进,使其能够既保障核电厂工作质量还要保证周边地区供电安全。核电厂对于人类来说利要大于弊,为有效控制其弊,减少核电厂操作以及系统漏洞,必须要加强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应用,保障核电厂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从而确立核电厂工作安全核心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忠武.电气自动化在发电厂的应用与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6(49):193.
[2]李定川.我国电气自动化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综述[J].智慧工厂,2016(5):51-55,62.
[3]刘中明,陆荆,李红英.核电厂数字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3):244.
[4]杨成,鲁陈林.核电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4):138.
现代化电子工厂批量生产的PCB电路板,在最终打包出厂前,需要做电路功能测试(FCT)。在该功能测试应用中,霍尼韦尔综合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构建一套完整的包含音频、视频及各种电压、电流、频率、开关量等测试量的综合性垒自动功能测试平台,最终需要通过该系统实现对各种不同PCB的功能测试。而且当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PCB时,该系统需能方便地实现功能扩展。
系统构架与实现
随着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测试功能越来越复杂,普通的功能测试台已经无法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测试(例如音频、视频测试等)。要构建一个包含所有功能的测试平台,倘若都采用传统仪器,单从设备费用上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开支。霍尼韦尔与NI的工程师讨论后,确定了基于PxI平台的系统方案,通过软件定义的模块化仪器系统,实现以下功能:
(1)通过多路双向高速数字I/O实现对测试系统状态监控,同时能够实现IC等协议;
(2)通过多路模拟量输入输出,模拟PCB的输入信号,并采集输出信号;
(3)通过矩阵开关,方便控制信号通断,并可以复用仪器;
(4)通过R$232、R$485接口模块实现串口协议通信;
(5)通过万用表模块实现直流参数测量;
(6)通过任意波形发生器产生视频信号;
(7)通过数字化仪实现示波器功能以及视频信号采集;
(8)通过动态信号采集卡实现音频信号采集;
(9)可编程电源。
功能测试系统
有了稳定可靠的PXI模块化硬件,霍尼韦尔的工程师使用NI 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结合方便易用的驱动API,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各种自定义测试测量功能(例如,信号生成、采集、分析、结果显示等),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开发。
通过该平台无须更换测试硬件,新产品加入时,只需更换一个测试夹具,结合所需的PXI模块化硬件重新连线,并修改相应的测试软件即可实现对新产品的全自动全功能测试。即使未来产品的扩展功能无法用现有设备进行测试,也只需添置相应的模块化硬件即可。
霍尼韦尔仅花费了最初预算的一半费用就实现了全部系统功能。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测试,霍尼韦尔将多台这样的功能测试台运用到实际产线中,节省了大量费用,并且工作稳定可靠。
电子商务虽然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是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交易各方不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而是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通俗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以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的电子处理和传输为基础,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活动(如商品服务的电子贸易、数字内容的在线传输、电子转账、商品拍卖、协作、在线资源利用、消费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它涉及产品(消费品和工业品)和服务(信息服务、财务与法律服务)、传统活动与新活动(虚拟商场)。具体而言电子商务涵盖广泛的业务范围,包括:信息传递与交换;售前、售后服务,如提品和服务的细节、产品使用技术指南及回答顾客意见等;网上交易;网上支付或电子支付,如电子转账、信用卡、电子支票、数字现金;运输:如商品的配送管理、运输跟踪以及采用网上方式传输产品;组建虚拟企业,组建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企业,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权限,提供比任何单独公司多得多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等。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电子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电子邮件拟定的合同,即达成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协议或者契约。其实现过程就是用户将有关数据从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传送到有关交易方的计算机方信息系统的过程。关于电子合同的形式问题,《合同法》第1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同时,《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指合同书、信笺、数据电子(包括电极、电传、传真、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的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电子合同实际上是《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合同的一种。
传统的合同形式包括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两种。电子商务合同与传统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在法律上有着许多明显的区别,有着许多新的特点。
其一,邀约承诺通过互联网进行,合同双方当事人都通过网络在虚拟的市场上运转,其身份依靠密码的辨认或者认证机构的认证,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方式被数字签字所代替。
其二,电子合同和传统合同的定立、变更、解除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法律有着严格的规定。电子合同的订立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标的额小,关系简单的交易表现为直接通过网络订购、付款,如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软件。
其三,传统合同和电子商务合同在合同成立的地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合同的生效地点一般为合同成立的地点,电子合同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做法是以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三、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和效力
一般而言,要约和承诺是订立一项合同的两个必要环节,也是一项合同得以成立的基本程序。任何一项合同其实都是当事人通过要约和承诺所作出的真实一致的意思表示。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程序,只是要约和承诺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瞬间传递、瞬间完成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主要是以电子方式自动作出。这就使得在认定电子商务合同是否成立时首先应明确电子商务合同订立过程中要约可否被撤回或撤销。要约的撤回与撤销都是使要约丧失法律效力的行为,撤回发生在要约人发出要约之后,要约生效之前;而撤销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后,被要约人做出承诺之前。电子商务合同的特别的订立方式,使我们需要在此问题上根据其特征,确定适用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要约规则。
在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下,由于通信方式和传输速度的快捷,接受订单的计算机是自动处理信息并通知有关方面进行作业的,要约的发出和接受也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撤回和撤销显然无法实现;点击式电子商务合同中,合同的成立是由消费者或客户的点击“确认”而实现的,合同成立的即时性使商家发出要约后,撤销和撤回就更无可能。作为《合同法》,对要约的撤回和撤销作出规定,其目的在于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体现合同订立时平等、合意的原则。然而,对于电子商务合同的考虑则不能单纯地像传统合同那样片面。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交易形式,特点就在于快速、便捷,人们认可电子商务,使用电子商务合同也就是看重了这一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若非要将电子商务合同也套入传统合同法规定的条框中,承认要约的撤回和撤销,不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而且也不适应电子商务合同的特点。因而本文认为对于电子商务合同中的要约,原则上应当认为是不可撤销或撤回的。
在原则认为电子商务合同中的电子要约是不可撤销或撤回的同时,应允许特殊情况的存在,例如要约人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一份可撤销的要约,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并没有马上答复作出承诺,此时要约人可以撤销要约,只要要约人撤销其意思表示的通知在对方答复之前达到对方。但若受要约人使用了自动回应系统,对符合条件的要约自动进行回复,则要约人可能无法撤销要约。对于合同而言,承诺一经生效合同即宣告成立,因而电子商务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也就是电子商务合同中承诺生效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关于承诺生效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即到达主义和投寄主义。“到达主义”,即受要约人发出的承诺到达要约人所支配的范围内时承诺生效。据此,合同成立于承诺到达之时,合同成立地为承诺到达要约人的所在地。根据“到达主义”,要约人收到承诺通知时承诺才生效,合同才成立,如果由于邮局、电报局及其他原因导致承诺通知丢失或延误,一律由发出承诺的人承担后果。根据“投寄主义”,一旦承诺人将承诺信件丢进信筒或者把承诺的电报交给电报局,则承诺生效、合同成立,不论要约人是否收到。因此,承诺发出之地和时间即为合同成立之地之时间。承诺的通知如果因为邮局、电报局或者其他原因迟延、丢失,后果由要约人承担。然而随着电话、电传、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投寄主义”在适用上出现了许多困难,许多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出或接受信息,这样如果还采用“投寄主义”,则会造成合同成立地点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的多样性使情况变得复杂化了。在EDI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的信息传递速度极其迅速,并且由于双方都各自拥有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因而采用“到达主义”原则来判断承诺的生效与否更具合理性。而在点击式电子商务合同中,消费者一旦在网页上点击“确认”,无论商家是否收到了消费者确认的信息,则合同都已经成立,显然应该适用“投寄主义”原则。
在电子邮件式电子商务合同中情况则又不同了。许多电子邮件的用户并没有自己的收件服务器,而一般是通过其他网络服务商提供的设置在他们服务器上的邮箱来收发邮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到达主义”原则来判断承诺生效与否,则对“到达”这一概念无法认定,因为若仅仅把信息发送到了电子信箱中就认为是已经“到达”了显然没有道理,因为信息并没有到达当事人控制的范围内;而如果认为只有当事人阅读到了这些信息才算到达,则又会使到达的时间不确定,使信息的发出者对发出的信息处于无法期待的状态,这样一来合同的成立与否也就难以确定了。
但是要是适用“投寄主义“原则,承诺人发出的承诺信息无需送到要约人就已经生效。对于承诺方来说,该项原则无疑对之有利,但是对要约方而言,他收到的电子邮件的时间无法确定,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收到承诺信函。这对于要约方来说是很不合理的。由此可见,对于包括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合同而言,统一规定承诺生效以及合同成立时间采用“到达主义”或“投寄主义”都无法将所有电子商务合同中的要约与承诺问题适当的解释。目前实践中这个问题大部分还是通过当事人之间订立协议来解决的。但是通过订立协议来解决承诺生效问题一般只适用于EDI合同和一部分电子邮件式电子商务合同,对于其它的电子商务合同,特别是点击式电子商务合同,由于其基本上都是涉及金额很小的交易,并且存在着交易人不确定的情况,双方不可能预先订立协议来专门解决承诺生效的问题。而要求每一笔交易都在合同中协商好合同成立时间的确定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作为合同特殊形式的电子合同的生效需具备以下几个法定条件:
其一,订约主体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既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亦可是合同当事人的人。对于不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订立的电子合同的效力,有人从保护无过错方当事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应将使用电信的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视为有行为能力人。但是,这样无疑会鼓励网络上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及泛滥,非但保护无过错方当事人的初衷不会实现,反而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这样也与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主旨不符。因此,一方当事人缺乏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电子合同也应当确定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合同。
其二,电子意思表示真实。即利用资讯处理系统或者电脑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意思表示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内心意思之主观要件,二是此意识外部表示之客观要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事人可能运用机械的或自动化的方式来为要约或承诺作出意思表示。在网络发达的今日,计算机程序或主机在其程序设计的范围内自行“意思表示”,而当事人则完全不介入意思表示的过程,此为“电子人”,电子人应独立代表个人的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其所代表的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三,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我国合同的缔结方式必须经过要约、承诺两个阶段,并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电子合同的要约是指表意人通过网络发出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通过网络作出承诺,一般都是针对网络上发出的要约而作出的。承诺人既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也可以点击的方式作出承诺。如果仅仅只是在网上进行谈判,而在网下通过面对面的签约或以电话电报等方式作出承诺,则仍然属于一般合同订立中的承诺,而不是在订立电子合同中所作出的承诺。
电子合同的签名的法律效力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电子合同一般并不具有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此时所谓的签字盖章也就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这就是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于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相关,可用以识辨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及表示签署者同意电子文件内容者。随着电子签名确认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上给予其认可,确认其效力。目前,国际上已普遍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中心(CA),对电子文书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和鉴定。2004年8月2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四、电子商务合同的履行和纠纷解决
电子商务合同的履行方式是多样化的。从当前电子商务开展的情况看,基本上有三种履行方式:第一种是在线付款,在线交货。此类合同的标的是信息产品,例如音乐的下载。第二种是在线付款,离线交货。第三种是离线付款,离线交货。后两种合同的标的可以是信息产品也可以是非信息产品。对于信息产品而言,既可以选择在线下载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离线交货的方式。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电子商务合同的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即电子商务合同的当事人应遵循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并有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解决电子商务合同纠纷的机制有协商、仲裁和诉讼等,此外还有较新颖的在线争议解决方式。所谓在线争议解决方式,是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形式来解决争议。目前,在线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有4种形式:在线清算、在线仲裁、在线消费者投诉处理、在线调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享有对电子商务当事人或者电子商务行为的管辖权,是进行管辖和规范的前提。电子商务当事人只能向有管辖权的机关寻求行政、司法或仲裁救济。行政救济主要根据属地管辖进行,仲裁救济主要根据协议管辖进行,最复杂的是司法管辖,即诉讼管辖。电子商务合同所依据的数据电文的特殊性,特别是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的全球性、虚拟性,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甚至国家界限等特点,使得确定管辖法院可能出现困境。在我国,首先就级别管辖而言,多数第一审电子商务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重大涉外案件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认为应当由自己审理的案件。其次,在符合级别管辖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除了合法的协议管辖之外,国内电子商务合同纠纷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关键词] B2B 供应链 电子商务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商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不只是单独企业间的竞争,而将是包括电子商中整个供应链间的竞争。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交易方式等均没有与国际接轨,加快供应链管理已成企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结合供应链管理,设计出一种基于B2B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框架(B2B-SCM)。
二、B2B-SCM框架
通过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将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集为一体,成为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本文提出的B2B-SCM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该B2B-SCM系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系统,系统的服务器和数据信息集中部署(通常考虑部署在制造商Intranet中),主要参与者包括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和物流商,通过访问该系统完成各自的业务功能,并实现相互间的协作活动。银行和认证中心(CA)等辅助参与者与本系统通过特定的网关、接口或协议实现交互和协作。整个系统的供应链流程如图2,其中:
销售商查询产品信息是指销售商通过网站查询或通过厂商的电子邮件获得厂商产品信息。
销售商提交订购信息是指销售商提供自己的订购信息,包括所需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等。
厂商确认是指厂商根据销售商订购信息进行谈价。
厂商与销售商协商签订合同是指厂商与销售商协商合同细节,并签订合同,该部分可能包括传统的手工合同。
自动/计划生成需求信息是指生产总调度根据市场需求或销售商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确定采购信息并通过网上,包括部件名称、规格、数量、交货时间及其它相关信息。
供应商查询需求信息是指供应商通过网站查询或通过厂商的电子邮件获得厂商采购信息。
供应商提交竞标信息是指供应商提供自己的竞标信息,包括所提供部件的名称、规格、数量、交货时间、交货方式及其它相关信息。
厂商评标是指厂商根据供应商竞标信息选择供应商。
厂商与供应商协商签订合同是指厂商与供应商协商合同细节,并签订合同,该部分可能包括传统的手工合同内容。
合同执行是指厂商与供应商均可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查询并追踪合同的执行情况,包括发货情况、到货情况、付款情况、到款情况等。
三、主要子系统设计
根据供应链的流程,我们设计的子系统如下:
1.制造商子系统:主要完成与制造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部件订单信息、物流信息维护、资金信息维护等
2.销售商子系统:主要完成与销售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包括浏览制造商的产品、合同协商与维护等
3.供应商子系统:主要完成与供应商相关的信息管理,如浏览制造商的部件表、在线签订合同;合同追踪等。
四、系统技术实现
1.开发平台:
本系统基于J2EE平台利用工具Eclipse、JBOSS应用服务器、MySQL数据库进行系统开发与实现。
2.安全策略
笔者选用了高效、安全、易用、勿须额外付费的页面安全控制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JAVA SERVLET和SESSION。对每一个JSP页面调用一个SERVLET来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我们对企业员工进行等级权限划分,并且采用了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机制进行授权,授权方式相当灵活。
五、实际应用
某汽车制造厂和其企业合作伙伴的电子商务系统中,采用了B2B-SCM框架和相应的技术进行了实现,并将这一电子商务系统运用于实践。实践证明,基于B2B-SCM框架的电子商务系统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六、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然后结合B2B和供应链管理提出了B2B-SCM框架。使用该系统架构实现了基于网络的供应链一体化,达到了高效率、便捷、直观的商务数据存取和管理,保持商务活动中相关企业之间高效率的交互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协作能力和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和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军董宝田: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海南许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J].JOURNAL OF COMMERCIAL COLLEGE,NO.4.2004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形成电力企业物资超市化采购平台,实现需求计划提报简单直观、采购过程规范快捷、配送服务高效优质的目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超市化采购 计划及需求管理
伴随着集中规模采购规范及降低采购成本支出、和供应商形成一体化的战略伙伴关系要求的背景下,物资超市化采购业务效益越发凸显。按照“以ERP为主线,ECP负责与供应商交互”的原则,依托信息化手段完成物资超市化采购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构建覆盖合同签订和履约全过程管控的交互平台,着力提高合同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1 概述
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是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主要系统,承担了物资计划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到货验收管理、库存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支撑。
1.1 电子商务平台概述
通过电子化的采购寻源、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手段实现采购模式与方式多元化、合同执行可管可控化、供应商协同一体化、决策支持科学化等转变,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好的物资供应保障与服务。
1.2 ERP系统概述
ERP系统业务范围覆盖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满足电力企业价值链上相关业务管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管理要求。
2 超市化采购设计
2.1 业务流程设计
超市化采购是合同执行策略的一种,基于寻源采购管理,通过前期需求分析,明确寻源物料类别,以物资采购量、采购金额比重大的物资作为寻源主要对象。在协议期内,供应商可针对寻源物料更新具体商品的规格型号、价格、配送及服务信息,形成最终的超市化采购目录,供电力企业需求部门通过目录进行商品选购,如图1 。
3 电子商务平台与ERP系统功能设计
超市化采购,主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ERP进行交互实施。具体功能分工如图2所示:
4 电子商务与ERP系统接口集成设计
4.1 应用集成方式
根据对电子商务平台和ERP系统办公用品超市自助采购集成需求分析,接口采用应用集成方式实现,主要涉及电子商务平台与ERP系统。为保证系统接口边界划分清晰和业务的连续完整性、信息安全性,应用系统集成采用企业服务总线实现应用集成,接口集成额数据通道采用ESB两级级联的方式,数据传输性能稳定。
4.2 应用集成架构
电子商务平台与ERP系统接口共分为四类,分别为电子商务与ERP(国网)集成接口(国网ERP提供服务)、电子商务与ERP(国网)集成接口(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电子商务与ERP集成接口(ERP系统提供服务)、电子商务与ERP集成接口(电子商务提供服务),如图3。
5 效果
目前,超市化采购业务已经成功上线,功能运行稳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ERP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统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的物资超市化采购业务管理,有效地解决了采购物资标准不统一和采购效率低的问题。随着超市化采购业务流程不断的完善,目前超市化采购已涵盖的物资采购业务范围包括: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劳动保护用品、零购固定资产、项目物资、生产运维物资等共31个物资中类、255个物资小类,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效率。
6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资集约化向纵深发展,越发体现了信息化集成的重要性。电子商务平台超市化采购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并降低业务跟踪费用,还能提供图形化物资电子目录,实现需求计划提报简单直观、采购过程规范快捷、配送服务高效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物资采购效率低的问题,大幅度提升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萍.ERP环境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J].管理现代化,2011(04).
[2]毕子健.电力物资管理ERP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11.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运转方式和流通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采购模式也从传统的不透明模式逐渐向着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发展。本文结合电子商务理念,以采购业务需求为基础,阐述了电子采购系统的实现方案。
【关键词】电子采购 企业 B/S体系结构 设计与实现
1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运转方式和流通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采购模式也从传统的不透明模式逐渐向着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发展。就我国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并且以其反应迅速、协同方便的特点也逐渐被企业所认可。下面我们尝试对电子采购系统的实现方法做以探讨和论述。
2 需求分析
通常,企业的采购管理流程都要经过供应商准入、采购实施、合同执行、合作评价等四个阶段,供应商准入阶段对供应商进行初始核查,确定潜在的合作对象,合同实施阶段汇总采购需求,并开展相关招标采购工作,确定最终合作厂家,合同执行阶段按合同条款及时发货验货,合作评价阶段对供应商合作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确定供应商等级,筛除不合格供应商。这四个阶段形成对供应商的闭环管理,每实施一次采购流程都会对供应商名录进行一次优化,使得采购工作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采购效益和效率的持续优化。
供应商准入阶段:分析潜在合作供应商,并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厂家实力,将合格供应商列入准入供应商名录。
采购实施阶段:包括采购申请、招投标、采购评审、合同审批等环节。其中采购申请环节由公司内各部门提交采购需求,通过审核的需求提交到采购实施部门,实施部门汇总需求,并根据情况确定采购方式,之后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确定合作对象后,需要将相关评标结果总结上报。最后中标通知书,确定合同条款,开展各项签约工作。
合同执行阶段:供应商发货,公司收货人员收货,并对货物进行验收。
合作评价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评估,既有合作过程中的实时客观评价,也有合作后的主观评价,从而得出供应商的准确评分,确定供应商的合作等级,便于以后采购工作的持续改进。
3 系统实现方案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我们设计了一套电子采购系统,包括供应商门户系统和采购管理平台两个子系统,具体又可以划分为供应商管理、采购申请、电子招投标、采购评审、合同审批、合同履行监控、供应商评估等几个子模块。系统采取B/S架构,网络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
其中供应商门户系统服务器提供供应商门户网站服务,是供应商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采购管理平台服务器提供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网站服务,是一个规范采购工作的强有力工具,各服务器可以进行横向扩展。
3.1 供应商管理
系统具备供应商管理功能。系统建立供应商档案库,在供应商门户网站提供调查问卷,搜集供应商企业信息、产品等信息,审核通过后进入供应商名录,这些信息也是供应商的身份信息,将贯穿与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3.2 采购申请
系统具备采购申请功能。采购申请是采购实施工作的起始流程,从这里开始,将会为采购事务分配唯一的采购事务ID,其后紧跟的招投标、采购评审、合同审批、合同履行监控等流程,和采购申请一起通过采购事务ID关联为一个大的采购事务,通过该事务ID可以查询到整个采购事务的处理状况,例如处理到哪个阶段,进展如何。
系统提供采购方式确定功能。采购申请流程结束后会流转到采购部门确定采购方式,例如比选、招投标等采购方式,考虑到这些操作和采购申请流程的关系比较紧密,可与采购申请流程合并为一个流程执行。
系统从采购申请开始将涉及到大量的电子审批流程,为了提升审批流程的可维护性,审批模块可以应用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可提供流程逻辑的定义方法,以及根据流程逻辑来调度业务对象的功能。这能使我们避免在代码中硬编码,因为硬编码难于理解和复用,并且非常容易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维护起来极其困难。
工作流引擎负责在各环节中传递流程信息,并在信息到达某个环节后,给相关责任人分配任务(比如“审批”任务)。工作流引擎的应用步骤:
3.2.1 定义流程
应用流程定义语言定义流程规则,得到流程定义(ProcessDefinition)文件(例如,把媒体审批流程定义出来)
3.2.2 部署流程
将流程定义文件部署到工作流引擎服务器中,引擎会分析定义文件并记录到数据库中。
3.2.3 执行流程
根据流程定义的规则,针对具体业务对象进行调度。例如:张三创建了一个媒体审批流程,现在就把这个审批单对象交给引擎来进行调度(在各审批人之间进行调度)。引擎将会启动一个流程实例(ProcessInstance)来调度每个具体的业务对象。
3.2.4 电子招投标
系统提供电子招投标功能。招标管理人员可以针对采购需求信息发起电子招投标流程,通过系统将招标文件发放到供应商门户系统中,供应商在线购买标书,编制好标书后在门户系统上传标书及报价,开标后,评标人员在系统中即可查看各家标书情况,方便开展各项评标工作。
3.2.5 采购评审
系统提供采购评审功能。系统提供采购评审电子流程,采购主管可以针对招标信息发起采购评审流程,填写评审单,提交评审总结资料,并按照指定流程提交到各位评审人员以及领导处进行审批,审批结束后可以开始合同审批流程。
3.2.6 合同审批
系统提供合同审批功能。系统提供合同审批电子流程,采购主管可以针对采购评审单发起采购评审流程,填写合同审批单,提交电子合同,并按照指定流程提交到各位评审人员以及领导处进行审批,审批结束后即会进入合同履行流程。
3.2.7 合同履行监控
系统提供合同履行监控功能。系统针对合同类型提供不同的合同监控流程,对货物到货情况、验货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例如实物类合同,将交由收货人填写到货时间、到货质量、货物包装情况,而对于服务类合同,则需要填写施工准备情况、施工现场情况、组织协调情况等等,为了方便评分统计,将这些信息组织成选择题方式,按比例分配分值。每当提交完成一份收货单或验收单,系统即会自动统计评分作为客观评分记录入供应商档案库中。
3.2.8 供应商评估
系统提供供应商评估功能。系统提供供应商360°评分功能,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收验货人员、实施人员、使用维护人员等会对合作供应商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主观评价。汇总供应商的客观评分以及主观评分可以得出供应商的总评分,基于此对供应商进行评级,从而控制供应商的准入资格。
4 结束语
无论是在电子采购技术的成熟度上,还是在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改造方面,电子采购在企业中的应用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有效的整合企业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
王天柱(1980-),男,河北省阜平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中移全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