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质量管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

第1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发展情形下,很多企业为了提高绩效,提高顾客满意度,尝试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基于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在使用恰当合理的条件下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绩效,提升产品质量。但由于很多企业对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够深入,限制了该模式效用的正常发挥,所以需要研究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1 全面质量管理要素

以美国质量奖评价标准为基础,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包括战略决策、人力资源、领导作用、测量分析与改进、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评价要素包括过程管理与经营结果。该要素体系弥补了其他要素体系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对要素的选取、分类与分析也更加合理清楚,是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与具体化,是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的有力工具[1]。相比其他质量奖评价标准,美国质量奖评价标准要素体系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出企业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情况,并反映出全面质量管理各要素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大小,从而为企业绩效的提高与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对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有效评价。

2 全面质量管理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2.1 概念模型

以美国质量奖评价标准要素体系和我国卓越绩效评价框架为基础,提出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概念模型,各个要素直接或者通过其他要素间接的作用于企业绩效。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关联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路径中每一单箭头代表了一个研究假设(一条路径):箭尾变量对箭头变量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2.2 样本选择与问卷调查

从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CMM)零售业监测报告所得数据中选取市场份额在本行业中排名前20的制造企业,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份。问卷内容设计成三大部分,包括企业及个人基本情况,全面质量管理情况和企业绩效,其中全面质量管理包括战略,资源,领导,顾客与市场,测量、分析与改进,过程管理6个维度[2]。后两部分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法,分值1,2,3,4,5分别代表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

2.3 结果分析

经效度与信度分析得出,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0.7,而全面质量管理6个维度与企业绩效的信度分别为0.703,0.731,0.712,0.785,0.808,0.828,0.798系数也全部大于0.7,说明问卷总体设计和各量表设计合理,问卷内容能够较好的反映被测变量所在维度,且调查所得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有效性。

路径分析法是通过分解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分析各变量之前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以及检验变量相关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相关系数通常分解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未分解效应和伪效应四个部分,依次用D、I、U、S表示。如下即为路径分析公式,R为i变量与j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Rij=Dji+Iji+Sji+Uji

经路径分析得到,每个路径方程的F检验值显著性水平系数都为0,而统计量值范围介于0.678和0.968之间,表明回归方程可接受;T检验显著性水平系数全部低于0.001,说明路径系数也是可以接受的,即在概念模型中各路径的设置是合理的[3]。

综合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得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战略、领导、资源、顾客与市场、测量分析与改进、过程管理6个维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75,说明每个维度与企业绩效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全部呈正相关关系,因而整体而言,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紧密相关性。

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绩效的对策

3.1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满意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这一特性,提高企业绩效,应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应提高对顾客满意度的重视,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顾客真实需求,找出影响顾客满意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以提高顾客满意度,满足顾客期望,与顾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同时,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加强对客户的管理[4]。对于产品的市场定位与市场营销,需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了解与掌握本行业市场当前发展状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把握客户实际需求,跟随市场发展与市场需求生产切实被需要的、质量良好的产品。

3.2 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领导作为企业决策者,决定着企业发展方向与发展能力,以及各种计划措施的落实情况与执行情况,充分发挥企业高层的领导作用,在详细布置各部门工作前提下,协调各部门工作,保证各部门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领导应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加强自身在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参与度,加大对产品质量监控力度,从而提高企业绩效[5]。领导层干部应带头参与质量管理培训,在基层员工面前树立起模范形象,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基层员工对质量管理培训的认真态度与参与积极性,学习先进质量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通过培训提高领导自身质量管理意识。

在此基础上,让全员共同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为企业绩效的提升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

3.3 优化资源配置

企业拥有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金等,对于这些资源只有全部得到优化配置,才能服务于企业绩效与产品质量,尤其是人力资源。

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求企业首先提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与开发,然后按照技术水平、文化程度、专业等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统筹规划,科学设定各部门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合理分配各部门员工,促进不同员工能力充分发挥。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准则与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业务处理水平等基本情况。在招聘、培训等各环节对人员工作能力做出明确、详细、具体的规定,确保每一位通过者均有能力胜任求职岗位。

对于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企业将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数据信息加以分类处理、高效管理、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整合内外部信息资源,深入挖掘数据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根据不同类别信息构建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4 结 语

第2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药品监管;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56-02

一、我国药品监管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药品市场复杂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成为各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虽然同样重视药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但是监管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监管水平相比,我国的药品监管存在偏重于事后监管,监管过程科技含量低,群众参与度小等等不足。随着药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药品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非法假劣药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从全国来看,只有上海、北京、浙江等少数省市药品监管部门正在探索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配备比较完善的规章,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推行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管理信用体系等方式建立相对完善的药品监管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药品监管的质量问题普遍地表现在监管诸环节中,所以如何更加细致、广泛、有效的加强药品监管仍是目前的难题之一。

二、国外运用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药品监管的经验

(一)美国:健全的药品监管体系

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己成为世界最大的、制度最完善的药品监管机构。FDA采取大区制将全国划分为6个大区,各区分别设立1个大区所,大区所下又设若干个地区所。对于州一级的药品管制采取“以州为界,属地管理”的模式。美国各级FDA在对药品实施监管时,充分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1.重视对监管人员的培训

管理层和监管人员的重视是实施药品监管全面管理的核心。FDA十分重视管理层和员工在此方面的培训,他们会定期在专门负责政府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和培训工作的美国联邦质量学院进行培训,以求得上下配合,取得较好效果。

2.监管工作透明规范

首先,明确规范工作流程。FDA内部设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对已制定的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规范进行鉴定、记录和共享。同时汇编生成参考列表,供所有工作人员参考。从新药审批到核查稽查的各项业务都有详尽的要求和描述。其次,明确规范业务流程。例如,药品审批程序非常的清晰,并且公开所有参与审批的专家的知识背景和审批意见。再次,设立顾问委员会。任何一个符合公布各项要求的普通公众,都可以申请成为该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可以同专家学者一起讨论有关科学和政策的一些重要事务。因此,顾问委员会在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众对于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信任度非常高。最后,FDA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消费者提供指南,建立电子“阅览室”供查询者阅读。

3.预防式的全程持续监管

第一,FDA对企业的监管是主动的,从试验到审批,都会与企业进行详细主动的沟通,并积极提供帮助,这与我国家长式的监管有很大的不同。第二,FDA还在不断完善支持产品审核的科学工具,采用现在最高水平的科学提高决策的可预见性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响应的审核程序的现代化水平,以满足未来10年出现的新型产品对于新一代产品审核工具的需求。第三,FDA通过多年来各药监项目总结发展而得到的各种方法和数据库来满足对伪造、掺假、标签错误、非法上市或进口产品全程追踪监管的需要。另外,由于没有任何预防项目是完美无缺的,FDA还很关注二线保护,即发现问题后和问题造成伤害前的干预工作。

4.广泛参与式的科学监管

美国FDA按照药品的适应性和制药学科设置了48个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它为FDA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由于这些专家委员会的科学家不仅来自药学、医学、分子生物学,还有信息学、计算机及管理等领域,所有FDA得以在医疗领域紧跟科学前沿,利用各行业最新的科学技术加强药物安全监管。

此外,FDA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定期普及医疗产品的益处及风险信息。FDA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介药品安全信息,药品生产企业也可以自发或者在FDA组织下公布药品安全信息,FDA还向医疗卫生人员以信件的方式传达重要的药品修改信息、广告修改信息、警示信息等等。

(二)法国:完善的药品监管体制

法国的医药监管由具有很强独立性的国家健康制品卫生安全局全权负责,由一个局长办公室及7个下设部门组成,其下属还有11个委员会。主要工作包括:对健康制品进行科学、临床和经济分析;管理健康制品的研制和广告活动;监督网络上有关健康制品的销售和广告;向专业人士及公众通告有关健康制品的信息和决定。为了确保这个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法国政府在医药监管方面赋予该局充分的权力。

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充分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首先,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如在申请手续方面建立电子注册程序。其次,广泛参与,全过程监管。新药上市后,相关人员在发现药品有严重副作用时,必须及时向所在地区的药品监管中心报告;各制药厂必须定期向国家药品警戒委员会报告药品安全情况;药品警戒委员会对市场上的药品进行抽样检查,一旦确定有问题,它将有权责令制药商从法国市场上收回药品,并尽快通告所有医务人员,对企业还有罚款、查封、修改、暂停,甚至吊销上市许可证和向大审法庭等处罚措施。最后,各个环节严格控制。不仅对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严格监控,在对宣传和使用广告方面也有严格的管控措施。

(三)日本:科学的药品监管方法

日本以成功的质量管理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的药品监督员约有2 700人,其中约80%是药剂师,但也有约70%同时兼任药事管理之外的其他相关职务。他们定期接受质量管理的培训,负责对相关企业进行未经许可药品及假劣药品实施监督、执行GMP检查、禁止虚假广告等的监督等。在日常的药品监管是由地方政府对药品及类药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进行抽样式的现场监督。在进口药品方面,由口岸的药品监督员在海关的协助下负责。在药品广告方面,由厚生省官员和地方选出的药品广告监督员组成的理事会根据药品广告的相关法律负责药品广告的严格管理。

日本药品监管部门实行质量管理中,首先,注重监管人员的质量管理和服务意识强化,对监管人员进行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其次,注重药品监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监管没有盲区;最后,扩大了权威专家的参与,使监管更具有科学性。

三、国外的经验启示

(一)保障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有效性

药品监管的质量问题普遍发生在监管诸环节之中。而在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中,管理者对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质量管理机构的权威性、质量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是质量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监管部门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不失时机地有效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纳入到监管改革的主体过程之中,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保障贯彻和实施的有效性。

(二)不断强化质量机构的职能

没有一流的理念,不可能有一流的管理;没有一流的管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质量。由国外的应用经验可以看出在药品监管中导入质量管理体系,都树立了“质量第一”的理念,即整个公共组织都必须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不断加强对质量工作和管理过程的重视,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监控部门的权威,在牢固树立质量观念的前提下,配之以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使质量机构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三)提高质量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实施药品监管全面管理的核心是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加强管理层和监管人员对实施政府全面管理的重视。同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药品监管部门重视科学和有效的培训,通过培训求得管理层和监管人员上下有效的沟通和配合,促进服务监管建设,取得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质量考核力度

在组织内建立以质量取胜的管理战略,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将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药品监管的内部文化中,将提高监管质量变成药品监管人员的自觉行为。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基层监管人员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药品监管部门的整体服务质量,推动药品监管部门的全面发展。

(五)推动质量体系的可持续改进

综合配套、逐步推进是实施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西方各国在实施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往往是综合配套采取市场化、绩效管理、电子政务、战略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政府治理新工具和手段以及预算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同时,在监管部门中也是逐步推进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并不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统一步调。同时成立专门的、权威性的研究和推进机构。如咨询委员会和知道委员会等,设立专门的质量官员职位,以指导和支持药品监管部门具体的质量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第3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摘要】本文分别从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构建完善的质量体系、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统一质量标准、编制QMS体系文件、确保各类资源符合标准以及积极开展全员培训工作灯六个方面,对开展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血站;全面质量管理;分析

为了加强全国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卫生部于2001年引进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血站质量管理”项目(WHO/QMP)。基于 IS09000标准,国内一部分血站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另一部分血站则根据《药品质量生产管理规范》(GMP)来开展血站质量管理工作,本文认为,可以以全面质量管理(TQM)为理念,根据QMP的要求,并借助IS09001:2000标准,协同开展血站质量管理工作,做法如下:

1 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构建完善的质量体系

作为血站的总体质量宗旨和以及质量监控导向,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与血站工作质量有关、并致力于追求和实现的结果体现,同时也是策划QMS的前提。具体而言,血站的质量方针可确定为:“以人为本,依靠科技,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向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和优质的服务”,质量目标则更加具体,可确定为“要确保材料设备合格使用率、职工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率、血液检测准确率以及无偿献血率达到100%.成分输血率>90%。一针采血率>99%,血液非正常报废率95%,”等。对于构建质量体系而言,可根据组织管理、质量标准、文件化、培训、评价五大QMP质量体系五大要素以及GMP标准策划来实施科学的构建工作。

2 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

血站组织结构体现的是血站工作人员以及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写,血站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综合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科、体采成分科、血源科以及检验科,并严格依据按照适度性和规范性原则,将整个血站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相对独立的业务工作岗位,并由此进一步对各科室、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明确每个科室和岗位的工作接口,实现既“没有真空”,也“没有重叠”的状态。同时还可建立“一点、一站、一网”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具体而言,“一点”即由站长任命专人作为专门分管质量的站长,其职责不同于业务站长,并由其全权负责QMS的管理;“一站”即在人力、工作权限以及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强质管科建设,以此确保质量管理科能够真正履行全站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一网”是指建立由管理者代表、各科主任、和班组长组成的TQM领导小组网络。

3 统一质量标准

血站标准主要由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构成,其一,管理标准主要包括IS09001:2000以及GMP标准等;其二,技术标准则主要包括《献血法》、《血站基本标准》、《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管理办法》、《GB 18467-2001》、《GB 18469-200l》以及单位质量标准等。

4 编制QMS体系文件

QMS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质量标准、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和质量记录表单等内容,此外,还应该收集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各类试剂和仪器的详细使用文件等资料。在上述文件中,质量手册作为QMS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又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体系总要求、资源提供、管理职责、采供血过程控制办法和测量分析改进措施等具体内容。

5 确保各类资源符合标准

各类资源主要包括工作人员、采供血原辅材料、设施设备、操作方法以及工作环境等。对于确保资源符合要求而言,从工作要素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对各项操作方法加以明确,二是要对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要有效控制原辅材料以及具体工作环境;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看,一是综合管理办公室要按照《人力资源控制程序》、《采购控制程序》、《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以及《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开展资源管理和控制,办公室要确保所有人员须持《上岗证》方能上岗,所有设施设备挂《合格证》才能使用,血站管理者要根据验证和质量检测情况,对所有原辅材料须签发《放行证》后,才能对其放行使用;二是质量管理科要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规范开展质量检测工作。

6 积极开展全员培训

培训是增强员工质量意识的有效手段,血站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QMS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好坏。具体而言,培训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质量管理基础理论、质量体系文件以及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三部分内容。在培训实践中,为了确保所有员工都能够真正掌握必要的质量理论和开展具体工作时所涉及的QMS文件规定精神,培训方可根据血站新进职工、在岗职工以及转岗职工等各种不同培训对象来采取相应的针对性培训方式,并在今后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融入培训过程,即把培训工作持续开展下去,由此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培训教员工具书[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9月版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4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 血站 血液 质量管理 血液安全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医疗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完善,社会对血液安全事故高度关注,也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

1 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血液质量的根本

1.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管、各业务科室主管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它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单位意见,对各部门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及时汇总,并提出改进措施;(2)设立质量控制科。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质量监控权力,其组成在配备优秀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应配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必要的先进仪器和设备。(3)聘请社会监督员。从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人为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广泛地研究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落实方案。

1.2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

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是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质量分析会讨论解决。质量管理委员会应每月召开1至2次质量分析会,对各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改进及跟踪改进落实情况等进行审核,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3加强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培训是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首先是质量意识的培训,质量是血站的核心和生命,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病人生命的保障,质量是血站生命的意识。第二,是质量知识与管理的培训。通过培训员工都能熟练掌握质量的概念、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内容,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在站内形成一种质量文化氛围。第三,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了确保员工的知识能够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血站要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定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及岗位技术比赛,派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一系列方法,大大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血液流程数字核查

网络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手段。

血站每个业务科室的微机应全都联网,包括质控科、检验科、成份科、献血服务科、供血科等模块,全站各种信息集中管理,能够全面了解采供血等情况,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2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核心

2.1严把试剂质量关

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试剂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按照规定采购由卫生部批准的定点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和“批批检”手续的酶免试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采购时应考虑该试剂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和在全国血站中的市场占有率等情况。根据自身血站使用量决定采购量,一般三个月使用量为最佳库存。试剂采购进站后,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否则坚决退货。对试剂的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对检测记录及“批批检”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

2.2提高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认真做好初复检工作

血液检测实验室是保证血液质量中最重要的一环,应不惜成本建设好检测实验室,给实验室配备有责任心的、学历资质好的人员、国内血站使用中公认最好的设备,不同人员用不同产家试剂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血液标本严格检测。从环境方面来说,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孵育箱和水浴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3 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

3.1血液采集

(1)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应保存10年。(2)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3)采血环境要符合清洁区标准,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每月至少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检测。(4)采血前献血者应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穿刺部位消毒面积不少于10 cm×10 cm,一针穿刺率大于9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5)血袋使用前必须对血袋进行质控,包括热源、无菌试验和理化项目的检测。(6)血液采集前要认真核对献血者、采集中贴标签要再次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不能张冠李戴。

3.2在成分制备方面

成分血制品的安全依赖于诸多因素,成分血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成分制备条件,建立无菌间,装备大容量低温离心机、低温操作台、血液暂存冰箱等。另外,还要求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无菌用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溶液一般1周更换1次,梅雨季节1周更换2次,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换工作鞋,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

第5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1.1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

现代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理念主要有:

(1)企业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为核心,以让顾客满意为目标;

(2)企业必须重视产品或服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要求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

(3)树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念,协调好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的质量都管理好,企业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上去;

(4)看清质量与成本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市场的需求和顾客的需求,在满足顾客的同时不断预测顾客的需求;

(5)强调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要求领导者要起到模范作用,引导员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1.2中庸之道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是形成这个社会成员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基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从企业战略方面来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认为,战略是目的、意图、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意图、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和方针的一种模式,规定着正在或者应该进行的经营领域和经营类型.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思想一贯主张,我们在做人做事时应遵守不偏不倚、无过和无不及、保持适度和合理的法则.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人做事时总是试图让自己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不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到最好,也不会无所作为.但是由于无法精确地确定这个最佳的标准,我们常常会凭借自身经验和感觉在最好和最差之间选择一个标准,并且认为这个标准就是离最佳标准最近的标准.正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企业的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往往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感觉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根据企业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状况来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使战略目标失去了统领组织全局行为的作用.其次,从企业制度方面来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合理而严格的制度,这国家将会变得动荡不安.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如果制定的制度不合情理,企业的日常活动也将难以进行下去,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员工都比较重视做人而较少重视做事,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所以只要人际关系做的好,什么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国人更倾向于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做人上,把较少的精力放在做事上,自然在做事上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一旦企业出现问题时,肇事者往往就会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诚心地承认并改正错误.最后,从企业员工行为方面来说,由于受到中国儒家经典文化思想的感染,企业的员工们在工作时倾向于保持适中的状态,他们既不会拼尽全力去工作,也不会不努力工作而是尽量做到适中,既做了工作又让自己不至于感到太累.他们认为保持一种合理的工作量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须知,企业的成功,是企业的全体人员一起全力以赴、努力拼搏的结果.如果每个员工都只考虑自己如何可以过得舒服而不全力以赴工作,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2我国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

2.1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了质量竞争,质量对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愈加重要.虽然我国企业也积极引进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培训,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国家还设立了“质量奖”.虽然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水平较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似乎并没有适应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潮流,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质量问题.大部分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企业的质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深加工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传统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山寨产品泛滥,假冒伪劣产品多,自主创新产品少.

2.2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在质量上的投入较少,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领导层只顾眼前利益,对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员工在提高质量上缺乏动力;企业没有建立一个适当的质量环境,这使得员工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检查部门的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在对待质量管理活动时态度不端正,认为质量管理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别人,没有真正理解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内涵;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许多员工粗心大意,消极懈怠,贪图自我安逸,认为事情只要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做到最好等等.

3结论及建议

3.1研究结论

本文在研究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从中庸之道思想的角度研究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陷入困境的原因,经过对社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由于受到我国传文化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使得我国民众在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上都有悖于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在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下,企业的全体员工以及管理层大都会持有这样一种思想:认为企业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要重视质量管理,但无需在质量上过分关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一个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利益的标准.不幸的是,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企业无法专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员工在质量生产的全过程中不全力以赴地去探索如何提高质量,做事时总认为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追去最好,员工们还经常犯一些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错误,凭借着经验来管理生产、装配等工作.员工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与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点相违背,使得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无法进行或者进行的效果不佳.因此,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推行.

3.2对策建议

因此,我认为要想解决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国家首先要在质量教育上下功夫,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知识的教育;

(2)领导层应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员工质量管理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技能;

(3)建立适合企业的质量文化,以新的质量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第6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管理能力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环境保护部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a.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b.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第7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2014-2018年,我公司克服重重困难,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我们提供了奋斗和成长的舞台。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公司,感谢领导和同志们。

在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主要负责公司产品工艺质量管控及客户技术服务工作,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1、开展产品实现的策划工作,编制了质量计划,修订了小颗粒配方改造后各种预焙阳极的生产技术条件。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抓好生产过程控制。

根据客户质量要求和生产实际,适时调整原材料使用配比,优化生产工艺参数,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

严抓工艺纪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严格执行工艺纪律考核办法。

针对客户意见反馈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指导各生产车间制定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条件。

根据生产情况和客户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原材料和产成品样品送检工作。

3、建设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以来,组织了三次体系标准和质量管理培训,开展了五次体系内部审核和年度管理评审,组织编写修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每年均顺利通过体系年度监督审核,并于2018年取得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4、根据客户的质量要求,组织差异化生产,收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对产品质量做出评价。配合市场营销部赴客户现场进行技术交流和服务,妥善解决了客户抱怨和投诉。

5、积极参与公司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工作,解决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展工艺优化试验共计 6次,为公司小颗粒配方改造一次性成功奠定基础。开展质量跟踪共计27次,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6、严把原材料到货质量关,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原材料严格按流程进行让步接收或退货处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

7、对质量管理制度和工艺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按照改进控制程序落实预防与纠正措施,工艺纪律检查完成率为100%。

8、每月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编制质量月报,产品质量动态,针对产品质量状况和突发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制定纠正预防及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和效果评估。

9、监控各部门、车间ISO体系运行状况,确保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10、协助周贵清书记开展机关二支部党务工作,组织开展机关工会工作。

11、产品质量情况:产成品合格率保持良好,产品的理化指标稳步提升,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二、2019年工作重点

2019年公司面临市场低迷、装备落后的重重压力,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加强服务为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1、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顾客创造效益。

严肃工艺纪律,强化生产工艺秩序和过程管控,加大质量考核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均质性。

针对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开展质量活动,开展配方优化和降低煅后焦真比重工艺试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产品理化指标和上槽使用效果。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创造效益,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2、加强工艺管控,确保各流程运行顺畅高效;提高对质量数据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做好事前控制,力争将质量问题控制处理在萌芽状态。审慎调整和变更关键工艺参数,避免工艺波动。

3、进一步做好产品质量总体策划工作,加强产供销沟通协调,严格控制原材料到货质量。在满足客户质量需求同时,控制好产品质量成本。

4、加强学习交流,掌握行业动态,积极探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与行业先进企业的技术对标工作,找出不足,不断提高我公司工艺技术水平。

5、创新思维,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三、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1、产品理化指标虽然不断提升,但上槽使用效果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生块油比偏高,体积密度偏低,成品抗氧化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8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手外伤;治疗及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68

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 其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 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 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1, 2]。手受伤后, 最大限度地修复解剖结构, 恢复功能是治疗的主要目标[3]。相关资料显示手外伤患者为外伤患者的20%~30%。本院对手外科手外伤患者分别予以了不同的管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41例手外伤住院患者, 男84例、女57例, 年龄16~69岁, 平均年龄(39.2±10.9)岁。断指再植19例、伸指肌腱完全断裂23例、屈指肌腱断裂21例、手背皮肤撕脱伤14例、指骨开放性骨折17例、指端缺损指骨外露9例、伸指肌腱断裂并指骨骨折22例、掌横纹以远毁损伤1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70例)和观察组(71例)。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具体如下:①创建PDCA循环管理模式小组。小组组长由本科室护士长担任, 2名主管护师为副组长, 科室其余护理人员均予以PDCA管理培训。②小组成员培训学习由小组长及副组长组织开展, 将集中培训与个别辅导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际案例结合, 借助文字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手外伤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学习。③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落实。P(计划):应用鱼骨图法和头脑风暴法分析影响患临床疗效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4]。从患者自身原因、家庭环境、护理乃至客观因素等各方面进行分析。D(执行):依据寻找出的影响患者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入手, 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应用优化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以促进创面愈合;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优化康复训练手段, 有效保护患肢未被受损组织, 坚持按摩10 min, 2~4次/d;对于患部长期予以内外固定方式护理;确保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态度温柔、动作轻柔、有耐心;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的, 并抓好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工作;关怀患者、鼓励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选择舒缓的音乐进行音乐辅助疗法;加强护理流程的规范操作;定期举行交流探讨会议及护理、评估、认知等培训;加强病室的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汇报等。C(检查):每星期由小组负责人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 对护理中存在问题的人员进行单独培训, 注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与建议, 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理制度及时予以调整。每月抽查护理情况, 对不合格的护理人员采取培训与扣分处罚等手段以规范护理操作。A(处理):小组成员定期召开评估会议, 对影响手外伤患者疗效与护理质量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总结得失, 并把相关措施与建议反馈落实到具体人员, 形成层层反馈与分层落实的反馈信息系统。将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出并提出新的改进措施, 以防在下一循环中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患者手指关节活动情况以及与手指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拟问卷调查表, 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态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对比 两组康复治疗前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与手指关节度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康复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穿衣、梳头、洗脸与吃饭等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2. 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8.5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P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为通过对P、D、C、A四个阶段的循环、持续、永不停止的应用, 实现对管理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持续向前发展[5-7]。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不断暴露出其在管理中的缺陷, 很难满足人们以“人”为中心的护理需求, 因此, 注重以人为中心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种护理模式能够全面系统地确保管理质量,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患者进行管理, 严格遵循计划、执行、检查与调整的几大管理步骤, 使得临床护理目标更为明确, 护理效果更为显著。本院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 发现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问题原因;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改进计划;对护理管理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对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并及时采取补救手段, 并由此制定新的计划与执行措施;PDCA循环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 总结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得失, 将发现的问题给予明确指出并制定正确的改进处理措施, 以防在下一循环中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有由点及面、较强的组织与执行力等优点, 通过确保各环节有序进行来实现护理管理目标, 且这四个环节是持续的循环的过程, 当完成一个循环后解决掉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又在进行下一个环节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 以利于全面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 手外伤患者临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 可有效提升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与日常生活能力, 效果显著, 深受临床欢迎。

参考文献

[1] 谭春兴, 杨艳青, 潘新喜, 等.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5, 29(10):3771-3773.

[2] 黄璐, 龚洪玲.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武警医学, 2013, 24(1):87-88.

[3] 陈婉红, 吴艺, 陈世玖, 等. PDCA循环法在提升手外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应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2(2):146-148.

[4] 路芳, 何小燕, 叶红梅, 等.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对手外伤患者临床疗效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安徽医药, 2014, 18(5): 994-996.

[5] 吴庆彩, 谭云娣, 周敏卿.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 2013(10):150-152.

[6] 秦姣红, 徐文娟, 朱玉叶.探讨 PDCA循环在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5):133-135.

第9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引 言:

近几年,城市化脚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加快,并显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市政道路而言,其建设已经影响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涉及到市民的满意度,此外,市政道路工程还关系到政府的公众形象以及影响到政府任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是各级政府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并由此体现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这就对道路施工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此外,考虑到国家对市政道路建设持续增大投入的政策,施工工程数量的增加自然离不开相应增加的更多的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给予支持,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有力支撑。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城市的市政道路施工项目中出现了诸如施工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以及施工项目本身重进度轻质量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归根结底都体现于市场道路施工的质量管理缺失,这样一来,一方面会给市政道路施工项目带来后续的质量隐患,另一方面更会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对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对于市政道路还是其他工程项目而言,凡事从其本体看来,质量便是工程的生命,在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最终都会对整个工程产生严重的后果,总体来看,我国市政道路施工工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施工过程中某些环节的难度较大

在路基及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结合实际施工过程来看,以下的质量问题往往会频繁出现:(1)容易在挖方工程中出现土方超挖、侧移、下陷以及坍塌现象;(2)在回填工程中回填土标高厚度会出现表层不平整现象,或出现回填土密实程度较低等现象;(3)以混凝土施工为例,由于养护力度不够,从而使混凝土表层风干收缩,时间一长,就容易在其表面形成网状或发丝裂纹。并且,由于角隅处基层具有较小的接触面积,从而相应增大了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即压强增大,导致基层相对沉降也由此增大,最终会导致角隅处形成局部裂纹,随之产生了安全隐患。

2.施工周期要求严格

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因素,另一方面还会使居民的出行受到影响,于是会对施工环境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对施工周期做出严格要求来减少这些干扰。市政道路的施工周期在实际工程中只能提前,不准推后,这一严格的时间约束条件会促使很多施工单位忙于抢工期,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在施工之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给予保障,因此会导致整个施工过程缺乏科学的计划安排,一方面加大了整个施工过程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

3.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决定整个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无疑是施工人员这一群体。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从事市政道路施工的作业人员绝大部分由农民工群体组成。该群体在施工过程中尽心尽力,吃苦耐劳,尽管如此,由于他们施工安全意识不高,甚至缺乏相应的质量安全意识,而主要凭借个人的经验来操作,因此,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安全事件,这样一来,就进一步体现了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的缺失,从而加大了施工难度,影响了施工进程。

4.施工环境复杂导致施工困难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面临相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还存在施工工期相对较短的时间约束。复杂的周边环境会对整个施工过程带来不便,从而延长工期,因此,如何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平衡,从而在能够保证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使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竣工,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此,以下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二、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对策

1.建立目标责任体系

(1)要严格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标准和文件,在市政道路施工初期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目标的开展具体体现于目标的分解与落实过程中,使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各个目标分项以及各个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从各个方面保证工程质量,并严格遵循施工本合同的规定,使整个施工过程和质量控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从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使市政道路工程得以有序进行。

(2)要加大目前执行的考核力度,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来操作,不能仅凭经验办事,而是要用数据说话,运用科学仪器检测,要对每道施工工序以及每个施工结构层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工序,更是要加大质量管理的力度,对其给予全方位的严密监控。

(3)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整个道路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可以在施工工地设立检测工作的观察室或实验室来针对某些难点问题事前开展独立试验,并注意要对施工单位的检测数据进行定期抽检和复检。

2.系统设计市政道路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能够起到规划蓝图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市政道路施工方案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设计本身既要能够统筹项目全局,科学规范,又要与标准规范相符合,道路施工方案在设计之前,不仅要考虑施工地段的燃气、热力、电力等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到施工地段的通信设备以及给排水等管线的平面布置以及交叉状况。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有效避免对路线进行大幅调整工作,从而节约了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施工单位首先要健全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作为制度保障,并且要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定期为全体施工人员提供针对性强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还应该定期为其提供安全管理培训。为了保持施工工作的持续性,并对其所学的专业技术内容以及安全管理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对施工人员开展必要的资格认证和技术水平认证。并在上述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尽量为施工人员改善劳动条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实施市政道路工程的项目管理

市政道路施工的整个过程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会对工期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为了能够使工程项目在环境约束的条件下顺利竣工,可采用项目管理理念,基于动态施工设计原则。例如,对于环境相对复杂的地段,可先不急于治理,而是由项目指挥部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监测单位采用监测手段,对边坡以及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高难度施工环节或有可能出事故的迹象,就应该向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迅速作出报告,进行工程变更,从而使施工方案能够在动态把握整体施工状况的前提下,及时解决道路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潜在隐患,从而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