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识字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

第1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泰安电视台农科频道播放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我在收看了讲座后星期天,学到了很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它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我们要躲到桌子下或墙角处。游泳时要做到四不要: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尽量不要下水营救,应大声呼救请成人过来营救,第二要用救生器材或当时可以利用的竹竿、木板、绳索等物件营救。第三就是溺水者不要慌乱,尽量让嘴和鼻子露出水面保持呼吸等待救援。我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1、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行走。2、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3、遵守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4、不钻(跨)越交通隔离设施。5、不在汽车临近时或车辆前后横穿马路,不在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6、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嬉戏、打闹、游戏,不要边走路边看书。7、夜间步行要尽量选择穿戴浅颜色的衣帽和在有路灯的地方横过马路。

通过观看这个安全知识讲座,我学到了很多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了一些逃生和自救的小常识,这样我们才能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使自己和他人能避免或减少受到的伤害,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泰安师范附属学校五年级:张晓宇

第2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一、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原则

依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特点以及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识字微课资源的设计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微课的短小精炼这一设计原则之外,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互动性、相关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趣味性原则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教学设计必须依托学科的具体特征,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微课设计必须注意遵守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并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设计基础,教师应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原则,通过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教学成效。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这对提高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证微课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遵循识字教学规律的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规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注意遵循识字教学的规律。识字教学规律包含识字本身的规律、识字汉字的规律等等,在识字的微课资源设计中,教师必须遵守识字教学的规律,注意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有效结合,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避免出现过分重视教学形式,忽视教学内容的课堂设计。

(三)互动性原则

新课标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识字类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应用中,教师必须重视互动环节的设计,不能出现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问题。为此,教师在设计识字类微课时,应该注意采用多种媒体素材混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注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生字,从多个层面去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教学中添加声音、图片、动画等方式,增强课堂的师生互动,提高微课的实际教学价值。

(四)相关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三部分,其中识字教学对后两者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只有打好识字基础,掌握足够的生字,才能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写作,由此可见,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为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识字教学与阅读、写作的相关性,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单个的生字教学与其他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单单的认识生字,而且可以利用生字来组词、造句,提高小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生字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识字类微课资源的具体设计应用

(一)小学语文微课资源设计前期分析

为了提高识字类微课资源的实际教学价值,教师必须做好教学的前提分析工作,对相关的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识字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其应该多认少写,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分类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记住。在前期的分析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细化为几个小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划分确定教学目标,进而借助微课资源在教学中不断贯彻实施,提高微课教学的针对性,以确保微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微课资源的教学设计开发

做好微课资源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由于微课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主语教学顺序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通过吸引注意、告知目标、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生字。另外,教师还必须注意教案的设计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而练习环节的设计也应该注意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了提高微课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制作高质量的PPT课件,课件的内容应该尽量保持鲜亮,风格要统一,避免太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小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实施与评估

在小学语文识字微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坚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微课评估也是微课资源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以确保微课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性。

第3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教学 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 学习兴趣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为此,我们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师肩负着语文教育的奠基工作。要达到学生汉语拼音拼读发音准确,汉字读音标准,书写姿势正确,字迹工整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是我们第一学段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把握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科学构思教案,把握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及阅读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做好相互渗透,灵活组织教学,使学生思路融入在探究语文知识的奥秘之中。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一、抓好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及汉字标准发音的工具,是学生接触语文规范教学的开端,也是学生感到最枯燥无味的内容之一。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枯燥无味的汉语拼音通过教学艺术手段的加工,创立适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汉语拼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一课a o e以故事加多媒体导入。一幅多媒体画面映入学生的眼帘:老师导言:春天,山村的早晨,太阳公公慢慢的爬出山头,露出笑脸,美丽的小姑娘在清澈的小溪边情不自禁地唱起a字歌,大公鸡在草丛中也激情唱起o字歌,白鹅水里欢快唱起e字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汉语拼音。老师把a o e板书展现在黑板上,拉开教学的序幕,使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动画的情境中自然进入汉语拼音学习状态,产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欲望。同时随着教学的进展,联系实际,自编歌诀,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在乐趣中记忆,在乐趣中强化。在标准的语言环境中,纠正方言对学生汉语发音的不良影响,为学生提供一把进入语文知识乐园的“金钥匙”。

二、抓好汉字认字写字教学,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汉语拼音是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钥匙”,识字是写字的前提,汉字是学习语文的根基。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是紧密联系的,必须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融合,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1.识字是写字和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复杂的汉字结构,对小学生来说,识字是枯燥的。为此,我们要从小学生兴趣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识字方法,在识字教学初期,利用适合学生形象思维的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用“画”和“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象形字日、月、山、水、田的图片与汉字形相近,学生对知识很容易接受理解,使学对汉字发展产生兴趣。随之教学的进展,学生汉字量的积累,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发现汉字结构规律。如一木不成林,双木才成林,三木字读作森。使学生感到新颖形象,发现汉字结构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讲解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结构融入汉字的起源故事,而引起学生探究汉字奥秘的兴趣,启发学生对汉字的形进行归纳联想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规律的认识,对于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第一学段教学是学生写字基本功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板书水平和课堂对学生写字的指导能力是培养学生写字基本功的关键。众所周知,教师的板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板书写字的每一字笔顺,都是学生效仿的机会,每一个字形都是学生欣赏评价的话题。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写字基本功,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写字的“活字帖”。在这种教学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要做好示范。以小学生写字歌为标准,“要求学生头正,身直,两脚平,眼离书本一尺高,胸离桌前是一拳,手力笔尖一寸长”。及时纠正学生写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

三、抓好汉语阅读,为学生强化知识,拓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创造条件

新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汉字记忆,理解简单词义的重要手段。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有图文结合阅读、读演结合阅读、读画结合阅读等多种方式。这些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课文《雪孩子》利用图文结合来阅读,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连环画插图,分析各插图中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利用这种学生通过对图片观察,根据图片的情节,通过大脑进行归纳整理,在语言表述中释放个人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再阅读课文,使学生感悟课文的内涵来摄取课文的新知识。这样,即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初衷,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只有教师能够科学地设计教案,充分发挥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灵活地组织教学,把听、说、读、写、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表现空间,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会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3,(01):43.

第4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一、“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别于其他级段和其他学科。但不少教师身处课程改革的氛围中,却对“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现象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有必要引起我们认真分析和审视。

现象一:规范地履行教案。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感受,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规范地执行,一旦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于教师的见解,往往以“课后再说”来搪塞,唯恐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如果在下课前履行完教案设计的内容,教师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得不错”,若因为某些因素未能完成教案预设的路线图,他们就会很自责地说:“这堂课失败了。”

现象二:简单的小组合作。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齐唰唰地回头,小组中不分角色、不分主次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有的学生在谈话,但谈话的内容与讨论的主题无关。一段时间后,在教师一声“停”的命令下,学生的讨论声嘎然而止,一片寂静。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思是……

现象三:机械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历来成为教学探索的重要方面,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五步教学法、语文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四步式作文导引法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不假思索地实行了“拿来主义”,机械地加以运用,造成教学思维的混乱,严重地违背了教学本质。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率、低层次和低品位的教学仍然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教育之本,在教学工作中去伪存真。

二、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

“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根源是教师教育理念的的滞后和教学思维的惰性。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激活教师的教学激情,打造自然、高效、灵动的课堂。

1.构建生活的课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那种完全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只关注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是呆滞的课堂教学。

如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的语言教学,就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基础基本来源于学生平时的家庭及其生活环境,所以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语言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语言习惯,而且能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构建自然的课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常态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自然的课堂。我们要脚踏实地,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情境实际进行课堂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自然流畅,教学内容切忌雾里看花或者人为地设置很多的山重水复。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然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果。要依据教材内容体系、逻辑顺序,遵循教育对象认识发展的顺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打造一个自然、流畅的课堂。

3.构建生成的课堂

有效的生成必然植根于自主、开放的课堂。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常常是复杂的,“变”是课堂的基质,“应变”是教师调控课堂的基本能力。课堂的有效生成需要师生双边活动的高质量,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学过程才能迸发出生成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明察学生的思维,予以启发、引导,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因势利导,培育生成点。

4.构建灵动的课堂

第5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课堂上,广大教师已经开始较普遍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各地教师,也不在单单依赖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究竟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怎样的魅力呢?我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爱美、求美是少年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艺术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具有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古典诗歌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应的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青山流水间,便能真正领悟到古典文学的魅力。而在教授一些抒情类课文时,可以则可以选择播放一些诗歌散文朗读大赛的片段,供学生们学习和模仿,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感受,让师生和谐的融入一体,美在一起。

2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双边互动,创新阅读教学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在好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美,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朗读更具艺术美感,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优美的环境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内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很多内容都感到陌生,如年代已久的历史文物,罕见的自然景观等等,使之不能罗好地进入状态。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这些内容构建出真实情景,让学生闻其声、见其人、观其事、临其境,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合时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合时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小学语文新教材内容比较深、比较广泛,难度相对比较大。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通过借助录音,录像,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去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可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一些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制作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的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立即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好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现代学生的需要。

第6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地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以独立性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自学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阅读能力以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学生自信心;加强学生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堂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形成了学习的正迁移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学生自信心

一个人要有足够的自信,这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会、要能正确认识自己,要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能比别人学得更好、做得更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有动力去学习、去做事。任何一个学生都想学好,但为什么有的学生贪玩、不学、不做作业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没有自信,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作为教师就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信心,教会他们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和理想自我比较,和他人比较,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以生活为基点,从具体的生活小事中体会自己,从观念、言语、行为等多角度观察、反省、分析、探索自我,从自我形成的过程及自我的变化中认识自己。鼓励他们自我表达以及注意倾听他人的表述,比较合理地评价、反省、分析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清楚自己的特点是什么,相信自己具有良好的发展变化趋势。相信自己能学会、学好、超越他人,实现自己的理想。

2加强学生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自信心,要去学、要学好,得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行,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注重加强学生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2.1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识字能力,能轻松的完成识字任务,还为独立阅读书刊、吸收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2.1.1在教识字的过程中培养识字能力:我结合学生所识的字,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汉字的基础知识、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把教识字和培养识字能力统一起来。2.1.2教学生掌握识字工具,培养识字能力:汉语拼音、汉字基础知识、查字典的知识是识字的三套工具,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识字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这三套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这三套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低年级时应特别重视,要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2.1.3在课文教学过程中随堂识字,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的能力: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应把自己讲解字义的方法转换为学生独立理解字义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理解字义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聆听他人说话,并认真理解其所说的话的意思,想一下把话写下来该怎样写,遇到不懂的字查字典或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理解。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揣摩字词的意思或查字典解决。这样,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习惯也逐步养成。2.2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也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在备课时,要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时,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引导,读后引导学生回想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把这一方法不断地应用于阅读实践中去。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阅读习惯也逐步养成。

3让课堂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第7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1.自由练读课文中的词串。

2.检查学生自由练读情况:先后出示带拼音和去掉拼音的词串进行认读、正音,运用了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在检查认读的过程中还穿插提问:“台”字加偏旁是什么字,“梅”字偏旁是什么等。

3.分行教学课文中的词串,教学时通过出示与词串相关的配图、儿歌、视频、音频等课件辅助教学,同时针对每一行词串又设计了填空练习:

教夏天、台风、雷雨时设计的填空是: 夏天到了, 刮起了( ),下起了( )。

教桃子、梅子、西瓜时设计的填空是:夏姐姐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好吃的( ),有酸酸的( ),甜甜的( )和( )。

教蝈蝈、青蛙、知了时设计的填空是:( )的蝈蝈在( )。( )的青蛙在( )。( )的知了在( )。

教葵花、茉莉、荷花时设计的填空是:金黄的( )向着太阳笑,雪白的( )散发出( ),粉红的( )上站立着小蜻蜓。

为上这节课,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无论是课堂教学语言还是课件的制作,其教学思路总体上是清晰的,从课堂来看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但笔者听后总感觉这节课缺了点什么,方向上偏了点角度。缺什么?缺的是集中识字怎么看不到老师教学生写字。偏什么?偏的是集中识字需要这样的语用开发吗?

课后,笔者翻阅了老师们手头的教案参考书,发现书中的教案关于集中识字进行类似填空的“语用”开发比比皆是,又上网搜索,发现网上的许多教案也大同小异。如此看来,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关于集中识字到底应该怎么教,值得探讨。

一、集中识字要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句话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多出了“教科书编者”几个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集中识字采用的是韵语识字的编写方法,即围绕一定的主题编写,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元曲小令。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韵语识字,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连类而及,容易联想,容易记忆。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字(词)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熟读成诵。如果当成过去的‘看图学词学句’来教,就难以发挥韵语识字的优势了。”[2]教材常务编委钱锡铭先生也强调苏教版教材的集中识字,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认识几个字,而是创设了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努力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愉快地识字,并且受到美的熏陶[3]。这就是编者的意图,十分明确。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充分地将编者的意图体现出来。那么,以编者的意图来审视一下《识字5》的教学,教师显然没有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而只是在初读时认读了词串,纠正了字音,没有让我们感受到词串语音上的和谐顺畅,上口悦耳,更不要说“熟读成诵”了。尽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音频、视频等课件,这些课件的确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但是教师的目的并不是用来识字而是为了完成自己关于“语用”的开发设计。

二、集中识字要突出识字的教学重点

集中识字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多地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更多的汉字,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苏教版教材为了进一步提高集中识字教学的效率,借鉴传统识字教学的方法采用韵文识字的编写方法。

通常大家认为识字教学要让学生达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的“四会”要求,笔者以为还应该在“四会”的要求上增加“会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即达到“五会”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五会”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活动,不能在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达成前就去忙“语用”、忙“审美”等等。以上《识字5》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认读并读准字音是达成识字教学目标的正确举措,但是直到下课教师也没有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好好地书写汉字,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教师精心设计的填空让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出发点好,但方法不当。

苏教版教材关于集中识字的编写理念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一专”在前,“多能”在后,这“一专”指的正是“识字”,做好了“识字”才能顾及其他,不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三、集中识字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集中识字需要学生识记的生字比较多,识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而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为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显著提高集中识字教学的效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先教学重要的内容,而不要在课前谈话、新课导入等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识字5》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课堂观察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效果也较好,可以说明问题。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节奏,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通过健脑操或者其他有趣的方式让学生适当休息后再继续教学。教学中要尽量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游戏、表演、竞赛、儿歌等多种方式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识字5》的写字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在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后让学生比赛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生字,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

四、集中识字要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热爱

这一点是笔者要特别强调的。在《识字5》的教学中,教师教读生字的读音,认清汉字的字形,主要还是把这些字当作符号和工具来教的,这样教当然没有错但却是不够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是表音表义文字,可以说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和文化。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强调,不能仅把汉字看作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书面符号,汉字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根,对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教识字不光是教给孩子一种工具,还要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没有这个意识,另一个方面缺乏与文字学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难以教出汉字背后的文化。

此外,前文已述苏教版的集中识字是韵文的编写体例,就像元曲小令,押韵而有节奏,体现了汉语特有的音韵美,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如在《识字5》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变换词串的顺序让词串不再押韵,引导学生阅读发现有什么不一样,自然就能很轻松地让学生发现押韵之美。

五、集中识字要适度开发“语用”

对教材进行“语用”开发,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识字5》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的努力,但是《识字5》的“语用”开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握好“度”,作为集中识字的重点在识字,不应把重点放在“语用”上,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语用”上,而作为基本的识字要求没有得到落实;二是教师的“语用”开发多数仍然处于“认知”常识的低层面,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帮助不大。我们看教师设计的填空题,只有在蝈蝈、青蛙、知了三个词语时设计的 “( )的蝈蝈在( )。( )的青蛙在( )。( )的知了在( )。”是真正的“语用”,其他填的都是本次集中识字中学到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名词属于常识类的,设计这样的“语用”题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不会带来多少提升。

根据《识字5》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在学完全部词串之后,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运用而不需要像原教者那样“全面开花”。如: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有( )的葵花,( )的茉莉,( )的荷花;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有( )的桃子,( )的梅子,( )的西瓜;

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有( )的蝈蝈,( )的青蛙,( )的知了。

这样的设计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又创设了诗的意境,既进行了“语用”的开发训练,又让学生获得启发、熏陶、感染和提升,一举多得。

集中识字教学不同于阅读课教学,因为理解认识不同,集中识字教学容易跑偏枯燥,也是不少教师感叹集中识字教学难教的原因所在。也正因如此,集中识字教学更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识字方法

识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识字学生会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作为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探究中,积累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游戏形式,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游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设计识字教学活动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游戏识字激发了小学生的主动性,使小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你猜我演》《词语接龙》《生字开花》等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你猜我演》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张字卡,上面写着一个汉字,并标有拼音,从全班学生中挑选出一名学生来进行表演,其他的学生根据这名学生的表演猜出汉字。如“跳”字,当教师把这张字卡展示给学生后,学生就可以表演出跳跃的动作来要让其他学生猜。欢快的课堂学习气氛很快乐就会使学生融入其中,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也可以去表演。表演后学生在带领其他学生认读汉字,达到掌握的程度。

《词语接龙》就是教师说出一个词,学生根据这个词的后一个汉字来进行新的组词,以此类推。游戏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每一个小组出一名学生来进行组词,如果学生不认识这个字就把机会让给其他小组,而且要减一分,组词正确的小组可以加一分。例如教师说出“太阳”,学生可以继续组词“阳光―光明―明亮―亮丽―丽质―质子……”这种带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动力,他们在课下都会积极地学习,扩大自己的识字量,在课堂上大展身手,达到更多识字的目的。

《生字开花》则是教师说出一个字,学生围绕着这个字来组词,每小组各组一个词,一词一分,组词最多的小组为获胜小组。如教师说出“生”字,学生可以组词:生字、学生、花生、生日、生理……为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学生在课余和回家后都会积极阅读,无形中认识更多的生字,提高了识字的数量。

二、大量阅读,开阔视野

为了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反复阅读就会了解很多字、词的用法,理解他们的含义,掌握他们的书写,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如《笨狼的故事》《长颈鹿的长脖子》《穿皮鞋的胖熊》《飞来的青蛙》《长头发的狮子》等。这些都是故事性的书籍,内容有趣,难度不大,理解起来很容易,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他们在阅读中会逐步地提高,积累更多的生字,进行有效地识字练习。而且通过阅读他们还能够不断地对学习过的生字进行练习,在反复阅读中达到灵活掌握,更好地理解汉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读能力。

三、做手抄报,改变方式

教师对学生识字的引导关键在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可以参与到识字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学习汉字,了解汉字。教师的教授方式也要不断地变化,如果只是把汉字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跟读并组词,这种机械地学习会慢慢地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聊,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活学活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点燃学生识字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手抄报,给学生提供主题,比如“我爱读书”“教师节”“中秋节”“说文明话,写规范字”。

通过学生广泛的阅读学生不仅会对手抄报主题所涉及的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且会产生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不断地积累中学会汉字。手抄报的教学形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自己主动地寻找“问题”,在思考中探究规律,在分析中掌握生字。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进行独特的设计和绘图,把手抄报装饰的非常漂亮,增加学生学习生字的动力。

四、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学生的识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进行识字练习,使识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很多地方学生都可以进行识字练习,这里就是最好的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他们身边有很多识字的机会。如衣服上的商标“小蚂蚁”“大黄蜂”“童泰”“七波辉”等不同品牌;过年时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对联,读对联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练习;大街小巷上有很多的门市和店铺,他们的门牌就是一张很好的“教案”,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生字,而且学会了汉字的使用;另外学生还可以观察到处都是的广告牌,路牌,街道名等。

生活中的汉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学生足够认真,足够细致,他们一定会观看到生活中的汉字,并且通过不断地阅读认识这些汉字,增加自己的汉字积累,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学生要善于借助生活这个舞台进行汉字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增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础。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他们动起来积累更多的生字,了解他们的读音和用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识字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语文识字教案范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四、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五、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整理摘记,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才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