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drought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theory,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theory and GIS technology, and using drought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disaster-causing environment, hazard-affected bod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as the factors for regional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drought, it gets to the drought disaster risk zoning map of Jingyang county taking township as a un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drought disaster high risk area: Longquan township, Yongle township, Chongwen township, east of Gaozhuang township, north of Sanqu township;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secondary-low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Baiwang township, Kou township, Wangqiao township; middle area and other place are medium and secondary high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关键词: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s;risk zoning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23-04
0 引言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新形势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加快建立“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风险管理”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可以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决策科技支撑,有效增加防抗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我县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
干旱是泾阳县境内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997年4月8日-9月10日长达156天期间。泾阳县无一场透雨,较常年偏少78%,加之气温较常年偏高,蒸发偏多29%,日照偏多26%,使土壤水分损失加剧。全县秋粮受旱11400.0公顷,严重受旱8933.3公顷,绝收5800.0公顷;2001年2月24日-4月19日54天降水5.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7%,4月25日-7月9日76天降水53.6毫米,较同期偏少65%。两次干旱造成6666.7公顷小麦受旱,其中严重受旱2666.7公顷,18000.0公顷玉米受旱,绝收3600.0公顷。为此,本文利用GIS作为工具,在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泾阳县干旱灾害做风险区划,以期为气象防灾减灾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决策科技支撑。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泾阳县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市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中部为冲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总面积792平方千米,人口51万。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农灌设施比较发达,粮食产量很高。泾河流过本县,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3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泾阳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县域内为八百里秦川冲积平原区,地势地坦,水流平稳,比降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1.2 数据来源 研究的气象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气象局,包括泾阳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数据、年高温日数、年最高气温及区域站资料等;灾情资料为1984-2011年泾阳县以乡(镇)为单元的干旱灾害普查数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以乡(镇)为单元的行政区年末人口(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年末耕地面积(公顷)、GDP(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等数据以及有效灌溉面积(公顷)和旱涝保收面积(公顷);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泾阳县1:25万数字高程(DEM)、土地利用资料、水系数据和植被数据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数据资料包括各乡镇应急预案指标、气象预警信号能力、政府防灾减灾决策与组织实施水平等。
2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及区划因子
高庆华、黄崇福和赵阿兴等学者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灾体的结果,可以表示成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函数。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气象灾害风险定义为灾害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而不是气象灾害本身。具体而言,是指某一时间内、某一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破坏损失、活动程度及对自然环境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的大小。
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思路,结合泾阳县实际,本报告中基于灾损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主要是根据各地过去出现过的各地各类气象灾害产生的损失的大小,计算各地灾害风险度,然后将每个气象灾害分成几个等级,求它们的出现概率,再结合各地的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每个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
2.1 干旱气象灾害危险性 气象灾害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影响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因素主要包括:旱灾规模、强度、频率和影响范围等。而这些因素变化的程度越大,旱灾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严重,相应地,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反之,旱灾的风险就越小。在灾害研究中,致灾因子的这种性质,通常被描述为危险性,其高低通常可用干旱灾害的变异强度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来表达。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地市分五级将干旱灾害危险性进行区划,分别为低危险区、次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次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
2.2 干旱灾害发生地的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 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自然物理暴露是孕育灾害的温床,自然物理暴露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地质地理环境(又称为孕灾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海拔高度、山川水系分布和地质地貌等。
影响干旱灾害的自然物理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地表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变化、地表湿润度指数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质地、田间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态等)和植被状况(植被类型、覆盖度、分布等)。自然物理暴露包含因素较多,各因素间关联比较复杂,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对于自然物理暴露的分析,采用植被覆盖度、田间持水量和地表湿润度指数三个因子为评价指标。植被覆盖度越大,物理暴露度也越弱;土壤田间持水量越大,物理暴露度越小;地表湿润度指数越大的地区,物理暴露度越弱;三个指标的变化都与旱灾的敏感性成反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五级将物理暴露度敏感度进行区划,分别为低敏感区、次低敏感区、中等敏感区、次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
2.3 干旱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和城镇生命线等。承灾体是灾害风险作用的对象,是蒙受灾害的实体。潜在气象灾害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对象(包括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安全)时,才可能造成灾害,而存在危险性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会发生。一个地区人口和财产越集中,易损性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越大,气象灾害风险越大。
对于干旱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的分析,通过选取泾阳县人口密度、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比、地表湿润指数和干旱灾情等评价指标,构成泾阳县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泾阳县各个乡(镇)进行干旱气象灾害易损性评价与分析。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承灾体易损性指数进行区划,分别为低易损性区、次低易损性区、中等易损性区、次高易损性区和高易损性区。
2.4 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是指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各种用于防御和减轻干旱灾害的各种管理对策及措施,包括减灾投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资源准备、管理能力等,表示受灾区在短期和长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的程度。防灾减灾能力越高,资源设备先进,管理措施得当,管理能力强,可能遭受的潜在经济损失就越小,干旱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小。
防灾减灾措施是人类社会、特别是风险承担者用来应对灾害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技术、方法和行动的总称,一般分为工程性防减灾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减灾措施两类。非工程性防灾措施包括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组织实施水平以及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等几个方面。
对于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分析,采用财政支出、旱涝保收面积比和非工程性防减灾措施等,包括应急预案指标、气象预警信号能力、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等多个因子。
根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各灾种防灾减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因子,建立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指数模型,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将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区划,分别为低防灾减灾能力区、次低防灾减灾能力区、中等防灾减灾能力区、次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和高防灾减灾能力区。
2.5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在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了反映各乡(镇)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将风险区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然后根据灾害风险评价指数法求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FDRI=wh×(VH)+we×(VE)+ws×(VS)+wr×(1-VR)
式中:FDRI为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则灾害风险程度越大;VH、VE、VS、VR为分别表示风险评价模型中归一化的灾害危险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评价因子指数;wh、we、ws、wr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针对不同类气象灾害,wh、we、ws、wr取值不同。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经过对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各个评价因子及指标的权重。泾阳县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评估指标权重详见图2。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五级将干旱灾害风险指数进行区划,分别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
3 泾阳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图3-8)
①从区划结果来看,泾阳县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为干旱灾害中等及低危险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为干旱灾害次高及高危险性区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影响,白王镇东部、口镇西部、王桥镇大部、桥底镇、中张镇、太平镇为干旱灾害次低及低敏感性区域,高庄镇、崇文乡、三渠镇小部分则为高敏感性区域,其余部分为次高敏感性区域;受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泾阳县大部为干旱灾害高易损性区域;更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减灾行政能力等影响,王桥镇、云阳镇、泾干镇、永乐镇为干旱灾害高防灾减灾能力区域,其余地区多为中等及以下防灾减灾能力区域。
②综合以上因素的泾阳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显示,东部龙泉乡、永乐镇、崇文乡、高庄镇东部、三渠镇南部为干旱灾害高风险区,白王镇、口镇、王桥镇为干旱灾害次低及低风险区,中部大部及其余地区则为中等及次高风险区。
③影响区域干早灾害风险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数据资料不易获取,所以要将干旱灾害风险影响指标完全定量化研究有很大的困难,并且有些指标的归类存在模糊性。随着数据的易获取性及处理技术的提高,在研究干早灾害风险时,还应该考虑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及质地、河流密度及缓冲区等指标对成灾环境敏感性的影响,社会经济要素方面还应该考虑当地的灌溉条件、水利设施、产业结构等指标的影响。
④本文所建立的干旱灾害的社会属性,即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是静态分析的结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加之数据处理的技术会不断提高,相应的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结果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社会经济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风险区划才可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其防旱减灾作用。
⑤尽管运用GIS建立指标模型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及区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为了更好使区划结果为规划所使用,必须进一步调试和改进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各种指标及模型,如旱灾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成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各因子和指标如何使得其选取与量化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何更合理将各因子和指标及综合风险指数分等级等,从而使区划结果更合理,更接近实际。
参考文献:
[1]杜继稳等.陕西省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与风险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2008:29-35,170.
关键词夏玉米;大风灾害;风险区划;GIS;菏泽市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南岸,下辖8县1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大风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夏玉米是菏泽市最主要的秋粮作物,夏玉米播种面积占可用耕地面积的74%以上。大风倒伏一直是制约夏玉米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影响更大。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追求更高产量,一方面种植密度越来越大,植株之间争光争肥,秆细纤弱,另一方面大量施用氮肥,容易旺长,造成植株过高,次生根少,增加了夏玉米倒伏的发生。同时夏玉米生长季正是菏泽市的多雨季节,往往是雷雨大风同时造成危害。许多学者对夏玉米大风灾害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4],但针对菏泽市夏玉米大风灾害的研究鲜见报道。笔者利用1971—2015年菏泽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近45年来菏泽市夏玉米大风灾害风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夏玉米大风灾害提出了防御措施。
1资料与方法
选择菏泽市8县1区地面气象观测的大风资料来分析菏泽市各县区大风灾害发生的风险等级,主要利用日最大风速观测资料,资料年代序列为1971—2015年。大风标准的确定以地面气象观测为准,日最大风速指某时段10min平均风速的日最大值。大风日数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等方式,以5级风作为对玉米等高秆作物造成损害的风力下限,即日最大风速≥8m/s为出现一个大风日数[5]。区划使用的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5万菏泽市基础地理背景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1∶25万等高线数据转成高分辨率(1000m×1000m)的数字地形模型(DEM),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地形定量分类技术研究。根据菏泽市8县1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夏玉米生育期间大风发生范围、发生频率及发生强度,将各个乡镇的大风倒伏日数进行分级,然后将大风日数等级进行0、1的标准化,作为大风灾害的风险系数,最后利用ArcGIS软件中的Kriging插值法进行插值绘图[6-8]。
2夏玉米大风灾害特征
根据1971—2015年菏泽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大风灾害气象资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2004—2015年是菏泽市玉米全生育期出现大风较多的时段,最高有12d大风。随着气候变化,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大风暴雨天气增多,加重了大风倒伏灾害的影响。统计历史资料发现,菏泽市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大风灾害多发生在7—8月份,特别是7月下旬夏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之后。7月份之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大风灾害发生的概率小。7—8月份大风灾害较多,加之夏玉米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容易造成夏玉米倒伏。
3夏玉米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根据菏泽市8县1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各站多年平均大风日数,经归一化处理后确定菏泽市夏玉米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图(图1)。由图1可知,菏泽市夏玉米大风倒伏风险等级呈放射状分布,从牡丹区(即市区)向各县逐渐增加,由于受市区建筑物高度的影响,降低了夏玉米倒伏的危险。其中,成武县、单县的部分地区位于高风险区,夏玉米生育期内大风日数>4.3d;牡丹区、定陶区、巨野县位于低风险区,夏玉米生育期内大风日数<3.1d;其他县区位于中值区。
4夏玉米大风灾害的防御措施
夏季7、8月份,菏泽市常会出现大风暴雨天气,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甚至绝收,对夏玉米高产稳产造成较大影响。夏玉米大风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应当尽量选用株高较矮、穗位较低、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且坚韧的品种。②搞好苗期蹲苗,促进下扎,增强抗倒抗灾能力。③搞好中耕培土,并进行合理施肥。可在玉米拔节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要做到氮、磷、钾配合施用。④夏玉米在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风出现倒伏时,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我调节进行恢复,基本不影响产量。而对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风出现的倒伏,应及时扶起,以免植株间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在受灾后,对成熟前倒伏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及时将倒伏的玉米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茎折,应将倒伏的数株玉米捆在一起,使植株之间相互支持[9]。
5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日光温室;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信息扩散;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641.20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2-0124-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122 aut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facility production season from 1984 to 2013 and the greenhouse auto-micro-climate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Linzi, Laiwu and Dongying from 2007 to 2014,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in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by 80% guarantee rate method. Then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chilling injury of greenhouse tomato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lling injury mainly happened in December, January and February. The risk probability values of 122 stations in Shandong under different chilling injury grades for different time length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atlab program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e risk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aps were drawn using ArcGIS platform for chilling injury in Shandong.
Keywords Greenhouse; Chilling injury;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diffusion; Shandong Province
低温冷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导致农业减产的灾害类型[1]。我国低温冷害多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新疆等地的大宗作物[2-6],一般采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风险分析,而风险评估模型包括3类[7-16]:(1)描述灾害本身发生强度等级及其发生概率的灾害强度风险评估模型;(2)以灾损指标表示的描述灾害强度与承灾体直接和间接损失的灾损风险评估模型;(3)反映社会生产水平或承灾体本身抗灾能力的评估模型。然而,大多数风险系统具有模糊不确定性,基于此,黄崇福教授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信息扩散理论,并将其引入风险评估中[17,18]。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将信息扩散理论应用于灾害的风险分析[19-22],如冯利华等[22]利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地震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张丽娟等[20]依据信息扩散理论,提出了基于灾害发生标准直接估算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风险的计算方法,是信息扩散理论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充分应用的很好例子。
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设施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设施作物与大田作物的生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我国北方冬季生产中所使用的大多为非加温型日光温室,其热量完全依靠太阳辐射,受外界气象条件影响极大[23,24]。番茄是山东省冬季日光温室生产的主要反季节蔬菜之一,其产量及品质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因此,本文利用常见的风险评估模型中的第一类,即描述灾害本身发生强度等级及其发生概率的灾害强度风险评估模型,引入信息扩散理论,通过Matlab程序编写计算不同程度低温冷害的风险概率值,对山东省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ArcGIS绘制其分布图,为实现设施生产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试验数据来源于1984年至2013年设施农业生产季内(当年10月至次年4月)山东省自动气象观测站(共122站,不含泰山站)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资料,2007年至2014年临淄、莱芜、东营三个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逐小时最低气温数据资料。
1.2 数据处理
基于文献查阅得到的日光温室内番茄低温冷害等级指标,将日光温室内小气候逐日观测数据资料与相同地区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资料进行匹配提取,利用80%保证率分别计算不同等级低温发生时温室内、外气象资料对应关系,最终确定低温冷害的外界气象等级指标。
将日光温室的种植季分为三季,即秋季(10-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春季(3-5月)。根据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低温冷害的外界气象等级指标,统计1984-2013年10月至次年4月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不同等级低温冷害的日数,采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对30年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低温冷害的概率风险进行信息扩散计算,得到全省30年来各年代、各季节不同低温冷害发生等级的风险概率值,即灾害发生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判断值。
1.3 研究方法
信息扩散方法是为了弥补信息不足而优化利用样本模糊信息的一种对样本进行集值化的模糊数学处理方法。当样本点不多时,所有样本点提供给我们去认识风险的知识并不完善,具有模糊不确定性[17,18,25],此时不应该把一个样本点的信息看作确切的观测值,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样本点的代表,看作是一个集值,是一个模糊集观测样本点。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模型可通过设定灾害指数论域、利用信息扩散函数将单值观测样本点进行信息扩散、对样本点进行归一化信息分布计算等最终得到样本点概率估计值[20]。
在信息扩散评估模型中,扩散函数与扩散系数是关键,直接关系到结果准确与否[4,11,23]。黄崇福教授对不同扩散函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样本容量不大的情况下,简单正态分布要优于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故本文选用正态扩散函数(公式1)。
式中,h为扩散系数,可根据样本最大值b和最小值a及样本点个数来确定[4,20]。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等级指标构建
日光温室番茄生长过程中,当气温低于6℃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10℃以下生长缓慢,15℃以上为最适生长温度,因此,将6、10、15℃作为划分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等级的阈值。
将临淄、莱芜、东营三个日光温室小气候自动观测站数据与对应的三个地区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匹配提取,并按80%保证率方法求算,得到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气象等级指标(表1)。
2.2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风险发生时间变化
2.2.1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利用1984至2013年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生长季内(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全省122个自动气象监测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等级指标进行统计,重度冷害平均发生天数为20.2天,中度冷害平均发生天数为16.4天,轻度冷害平均发生天数为57.7天。从近30年全省日光温室番茄苗期低温冷害累计发生天数逐年变化图(图1)中看出,以轻灾为主,发生天数明显高于重度和中度冷害;重度冷害与中度冷害多年平均发生天数接近。各月平均冷害发生天数从10月至次年4月分别为0.3、8、25、29、22、10天和0.5天(图2),表明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冬季3个月内。
2.2.2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风险时间变化 结合2.1中全省各县站生产季内不同月份内出现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的日数,确定离散论域选取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山东省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因此,利用信息扩散理论,确定离散论域,分别对12月、1月及2月的不同冷害等级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因全省站点过多,文中仅以鲁西北、鲁中、鲁南三个地区的代表站点,即东营、潍坊、临沂为例,给出不同低温冷害发生时间下的中度冷害发生概率变化(图3)。由图3可以看出,生长季内,各代表站点发生5天中度低温冷害的风险概率最大,其中东营接近80%,潍坊12月及2月的概率超过80%,临沂1月概率在90%左右;发生10天中度低温冷害的风险明显降低,东营、潍坊仅为20%左右,临沂1月较大,在50%左右,但12月和2月同样明显低于5天概率;发生15天及更长时间低温冷害的风险各代表站均极小,可忽略不计。
2.3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风险空间变化
利用ArcGIS9.3绘制山东省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冷害发生概率分布图,其中概率值过小的冷害发生时长不单独绘图,如12月内低温冷害发生时间分别为15、20、25、31天的概率值全省均约为0,不列出概率分布图,同理,若该月内某时间长度的灾害发生概率值全省差别不大,均不列出概率分布图。
从图4可以看出,山东省12月日光温室番茄,各地发生10天轻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均在84%以上,除鲁西北北部、鲁中东部、半岛南部及鲁西南局部地区在84%~96%之间,其他地区均在96%以上;中度低温冷害发生可能性较大的地区为鲁西北中东部及半岛内陆地区,概率值在20%~47%;重度低温冷害主要集中在鲁西北中部、鲁中东部等地,概率在55%~74%之间,鲁南大部、半岛北部及东部发生概率最小,仅在17%以下。
1月,发生10天轻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呈现中、北部较低,东、南部较高的趋势,其中,鲁西南地区概率最大,在89%以上;中度低温冷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区域主要为鲁西北及半岛局部,范围小,且分布不均;重度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山东中、北部地区,其中,鲁西北大部均在93%以上,表明发生10天重度低温冷害的可能性极大(图5)。
2月,发生10天轻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分布无明显规律,全省发生概率均在80%以上,各地局部均在98%出现可能性;发生10天中度低温冷害的概率分布特点与发生5天的相似,仍为东部地区大,西部地区小,其中,半岛地区发生概率最大,在12%~28%之间;全省大部地区重度低温冷害发生概率在29%以下,其中,鲁南大部地区仅在8%以下,鲁西北、鲁中及半岛内陆局部地区发生风险较大,概率在42%~66%,为需要关注的地区(图6)。
3 讨论与结论
(1)利用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数据,基于80%保证率方法,统计得到日光温室外番茄低温冷害气象等级指标,该指标为开展低温冷害风险区划的基础。
(2)利用1984-2013年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生长季内自动气象监测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低温冷害气象等级指标,统计得到全省122个自动气象站30年平均重度冷害发生天数为20.2天,中度冷害发生天数16.4天,轻度冷害发生天数57.7天,且主要发生在冬季。
(3)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分别计算山东省各月内不同时间长度、不同灾害等级的发生概率,并利用ArcGIS分析制图,得到日光温室番茄发生低温冷害的概率分布,为开展精细化服务提供了依据。
(4)信息扩散理论已被应用于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理论方法成熟,可以利用该理论方法对山东省设施农业不同灾害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为设施生产提供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王书裕. 农作物冷害的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2] 杜鹏,李世奎.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J]. 气象学报,1997,55(1): 95-102.
[3] 霍治国,李世奎,王素艳,等.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692-703.
[4] 陈红.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5] 李文亮,张冬有,张丽娟.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 干旱区地理,2009,32(5): 756-758.
[6] 谭宗琨. 广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及灾害风险区划[J]. 广西气象,1997,18(1): 44-50.
[7] 王春乙,张继权,霍治国,等.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2015,73(1): 1-19.
[8] 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等. 农业气象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 77-86.
[9] 张继权,李宁.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薛晓萍,李楠,杨再强. 日光温室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J]. 灾害学,2013,28(3): 61-65.
[11]黄崇福,白海玲. 模糊直方图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 工程数学学报,2000,17(2):71-76.
[12]赵静,张继权,严登华,等. 基于格网GIS的豫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J]. 灾害学,2012,27(1):55-58.
[13]史培军.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7-42.
[14]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1996,5(4):6-17.
[15]史培军.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16]罗培. 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17]黄崇福.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8]白海玲,黄崇福. 自然灾害的模糊风险[J]. 自然灾害学报,2000,9(1):47-53.
[19]刘引鸽,缪启龙,高庆九.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J]. 气象科学,2005,25(1):84-89.
[20]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2009,29(2):250-254.
[21]冯利华.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要素风险分析[J]. 气象科技,2000,28(1):27-29.
[22]冯利华,称归燕.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地震风险评估[J]. 地震学刊,2000,20(1):19-21.
[23]李楠,薛晓萍,张继波,等. 日光温室黄瓜低温冷害预警模型构建技术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9):106-11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析
安徽省小麦品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析
玉米锈病的研究
安徽省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
黄瓜枯萎病的研究
设施栽培黄瓜枯萎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海南降香黄檀病虫害调查与防治
氰戊菊酯的研究
植物性样品中甲草胺残留的测定方法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与生态毒性研究
我国玉米抗旱性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单项指标法在黔东北地区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气候变化对锦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湖南人工干预冰冻野外催化研究
检疫性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检疫现状及除害处理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干热风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宁夏红枣干热风气象等级预报
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板蓝根新病害——根肿病
褐飞虱的鉴别与防治措施比较
甲草胺的研究
60%高巧悬浮种衣剂与6%立克莠湿拌剂混用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及增产作用
50%氟啶虫胺腈WDG对棉花盲蝽蟓和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苏州地区草坪杂草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碱性条件下晶体敌百虫中毒塘鱼的解救方法
木霉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铜川市农业污染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西安市南郊冬季PM2.5中重金属污染与危害分析
内蒙古河套灌区面源污染的途径与防控措施
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探索
光助芬顿反应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研究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农产品中戊唑醇农药残留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测定猪肌肉组织中的氯霉素含量
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钩蛾科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鸡坏死性肠炎的鉴别与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
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虫害预警平台设计
昆山地区水稻大螟种群数量动态及综防技术研究
多菌灵贮存稳定性研究
玉米病虫草害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番茄烟粉虱和韭蛆的防治效果研究
45%毒死蜱EC不同剂量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不同除草剂对小麦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评价
养猪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贵州止泻草药对仔猪腹泻的预防剂量筛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西地区为例
林州市常见冬小麦冻害及防御措施
近40年南洞庭湖区农业生产霜冻·冰冻和冬酣灾害研究
春季低温晚霜冻对成县核桃生长的影响
基于GIS的辉县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沧州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一、充分认识气象服务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农村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也是气候的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工作关系农业的科学发展,加强气象工作,既有利于防范、减轻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农业的危害,又有利于趋利避害,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极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的不稳定;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民生改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峻威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气象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要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在3年时间内,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加快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要建立县、乡两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全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到重点部门有联络员,每个乡镇有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有气象信息员,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灾害防御、传播气象信息、反馈受灾情况和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等工作。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设。要做好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要按照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气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各县(市)至少要建成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粮食作物关键农事时期的天气预报服务;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二)推进现代农业“两区”气象服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需求,在“两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各县(市)至少建成二个园区气象工作站和一支园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验基地,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为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逐步建成农村有线广播、iTV气象直播频道、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农村气象信息接收设施,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四、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为载体,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各地要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按照“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设施、有气象科普活动”为内容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示范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所有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10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各县(市)政府要大力支持,市、县(市)气象部门要加强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抓紧推进。对已通过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验收的单位,要按照标准定期复查,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五、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考核,完善制度。各地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对下一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农口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财产保险是指以各种物质财产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的保险责任一般来说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导致保险标的的经济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7000亿美元。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00亿~400亿元,70~80年代约为400亿~500亿元,80年代末期增至600亿元以上[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年均达1580多亿元,近3年更是高达2600亿元[2]。气象信息是对大气变化状态的搜集、整理、分析预报和综合,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近百年气象历史资料,各种天气状况的实时监测系统、未来天气趋势预报、灾害性天气评估分析和预警系统(如台风、暴雨、霜冻)等等。在财产保险中所指的自然灾害特指:雷击、暴雨、洪水、台风、龙卷风、雪灾、冰凌、雹灾、泥石流、崖崩、突发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等,其中,有80%以上属于气象灾害。所以,保险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气象信息,了解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为保险精算提供准确的、科学的数据,指导保险企业在不同地区实行差异化经营,必将为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气象信息在承保决策中的应用
整个保险活动由展业、承保、核保、管理、理赔等环节构成。其中,承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以后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承保决策也就是承保选择,是对可承保的标的进一步分析、审核,确定承保的费率条件。承保选择的过程是: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确定可保风险-确定保险成本。风险评估是防范承保风险的重要途径,借助专家的分析、采用科学手段事先进行评估,使承保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财产所承保的标的,自然灾害风险都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气象灾害的风险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气象灾害风险的正确评估,能使保险公司承保决策更科学,承保失误风险明显降低[3]。利用气象信息和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应用统计决策理论可以做以下3方面评估:①灾害发生剧烈程度的可能性评估,如暴雨、台风等可能出现的概率各占多少,强度有多大;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最坏和最好的评估;③如何以最少投资来换取防灾抗灾最佳经济效益的决策手段评估。其中前两个方面的评估可以为承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不必要的经营风险。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的核保人对某一特定的保险业务,会考虑到同一类保险标的的历史赔付情况,抗灾能力等因素。
利用气象部门所提供的天气趋势预报,便能了解某一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决定用何方式承保,合理安排再保险,以确保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如:对货物运输保险,应用气象部门的短期天气预报,可以分析要保的标的是否处在极度危险状态,从而决定是否承保,防止投保人的逆选择行为。著名学者郭迎春等根据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季内所遭受的气象灾害,确定出作物受灾级别和损失程度,提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率的计算和分区方法。刘丽等[4]以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和易损度指标值作为评判因子进行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综合评判,根据评判结果得到了各风险区的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并绘制了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保险公司也可以借鉴这些评估方法,根据当地的气象历史资料和未来的天气发展趋势,制定出各种气象灾害评估和损失程度的指标,从而决定是否承保,预计承保成本并作出承保方案。
2气象信息在防灾核损中的应用
防灾核损,就是为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有效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它是保险的派生职能,也是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有3种: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就保险标的而言,对于气象灾害的风险,可以应用气象部门的专业技术和气象预报信息,结合保险法律赋予保险人的权利,从而达到损失控制和非保险方式转移风险的目的[5]。具体说来:就是保险公司根据气象部门所提供的气象服务信息,对所承保的保险标的进行逐一的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发整改通知书的形式,督促投保人整改,从而达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如果投保人拒绝整改,当发生气象灾害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时,保险人可以依法不予赔偿。下面从气象信息服务角度来讨论其在防灾核损中的应用。
①全方位实时天气实况监测系统。气象监测仪器的广泛设置,为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责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保险条款规定的保险责任中的暴风、暴雨在气象学中是有严格定义的。保险标的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所造成的损失时,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气象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可以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灾害发生的整个过程,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监测的客观记录,判定灾害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以及灾害所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最大程度,以利于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开展保险理赔。此外,气象部门的防雷技术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对防直击雷和感应雷的措施日趋完善,提供给保险部门的防雷整改措施更具权威性。保险部门可以根据气象部门的意见,作为要求投保人整改防雷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雷击给保险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②历史气象资料和未来天气趋势预报。气象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广泛应用,使中、短期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大大提高,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历史数据和根据实时监控所作出的中、短期预报进行分析:一是风险区气象灾害可能损失的预评估;二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减灾预案;三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评估。例如:气象部门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可以提前72h作出预报,这就为保险部门的防灾防损工作从时间上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等级对保险标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例如:2001年7月23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茂名市茂港区支公司在强热带风暴“玉兔”登陆前24h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台风中心最大风力9级,阵风11级,并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根据这一信息,该公司有针对性地发出了25份通知书,并对重点客户派出专人现场监督。由于事先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有了了解,台风登陆后,该公司仅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查勘定损工作,灾害造成保险财产损失25万元。由于防灾措施得当,经评估,减少保险财产损失约60多万元。在大部分自然灾害的防灾核损上,保险公司可以成立防灾理赔专家组,专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气象信息,从而使经营风险的防范由一般检查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使防灾核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6]。#p#分页标题#e#
3气象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保险公司实行差异化经营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区的活动频次、危害程度悬殊很大[6]。比如在南方,台风所造成的灾害是比较常见的,而在北方和西北地区是不可能有台风存在的;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西部地区要好等等。但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的财产损失保险,未能体现这些差异和变化,仍然对不同地区采取统一条款,差异不大的费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这种简单的经营方式,会严重影响灾害低风险区的投保积极性和高风险区的保险收益,不利于保险业的发展。专家研究表明:我国气象灾害的风险度是由东往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如果按全国统一的条款和差异不大的费率水平经营,将会严重影响着沿海地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和经营效益。因此,保险企业应当以财产基本保险为主险,根据各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保险风险程度,制定不同地区的费率,相应地开发若干个附加险种(如:分别附加台风、暴雨、洪水、龙卷风、雪灾、冰凌、雹灾、突发性滑坡等),供不同地区的客户选择。这样,既便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也解决了不同地区财产风险存在差别却承担一样的保险费的矛盾,实现风险差异化经营。
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99号)和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向气象部门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要的气象探测信息和有关水情、风暴潮、灾情等监测信息。各级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洋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要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国务院办公厅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大气象灾害防御建设投入,加快县、镇(乡、街道)两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夯实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及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强化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负氧离子、土壤墒情、风能、太阳能、GPS水汽等专业观测系统。尽快做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延伸工作,充分发挥其监测预报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实现每个镇(乡、街道)、每个风景名胜区、重点景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每一座大、中型水库,境内主要河流上、中、下游地段、重点非煤矿山的每一座小(一)型以上尾矿库,每一处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等至少建立一个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的目标,力争今明两年分批再建4个重点地质灾害防御点中尺度灾害性天气自动监测站。尽快建成车载式气象灾害应急观测系统。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尽快建成与县级气象信息处理中心相链接的信息接收与传输系统,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紧完成可视天气会商系统。建设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快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相关灾害气象预警服务系统以及农业、林业、水利、粮食、卫生、交通、国土、工矿企业等专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服务能力与水平;重点加强对危害性大的暴雨(雪)、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大雾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评估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
(三)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水平。由县气象局牵头,按照集约化的要求,以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四级公共信息平台,力争2009年汛期前完成全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和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建设。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广播电视、报社等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实现各种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向社会公众的免费。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天气手机短信免费群发和广播电视信息接发机制。20*年12月底前开通重大气象灾害天气信息播发绿色通道,实现对不同级别气象灾害发生地手机(小灵通)用户的免费、快捷、定向群发,以及电视全屏覆盖或滚动字幕等接发工作。加快车站、主要交通要道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建设,以便和接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交通安全等各类公共预警信息,保障城镇、乡村等区域的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受众面,全面实现各类预警信息发送接收渠道无障碍。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利用有利天气条件,开展对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作业;要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城市降温和绿化、降低高森林火险等级、扑救山火、消雾等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在皂头、花厅等地设人工消雹基地,在中型水库(茗洋、上潭、下会坑电站)、重点林区和灵山风景区等重点地区,建立和完善不定期人工增雨作业基地。
(三)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建设。各镇(乡、街道)、村(居)委会、生活小区、矿山企业以及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落实防灾减灾信息员。县减灾办要定期对全县560名防灾减灾信息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防灾减灾信息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传递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和反馈灾情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调动防灾减灾信息员工作积极性。要整合资源,将水利部门的报汛员、森防林护员、义务消防员等其他自愿者队伍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员多能、一员多用的工作要求。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灾害分析评估工作,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要建设和完善水库、城镇防洪排涝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及时疏通河道,对病险水库、矿山尾矿库、堤防等重要险段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防雷减灾安全工作。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安全技术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易遭雷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工作。要严格执行防雷安全管理“三同时”制度,确保防雷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切实将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和验收纳入建设审批程序中,严格规范防雷设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防雷安全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将单位、各生产企业应将防雷安全生产纳入各自的目标管理工作中,明确责任,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适时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做好督促整改工作。要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各有关单位和企业要主动申报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工作(即年检),对安装不规范、年检不合格在使用的防雷装置或设施,要及时进行整改,以消除安全隐患,否则将依法查处和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防雷产品质量监督与管理,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依法进行查处。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对全县初中、高中部、中心小学规模所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学校都安装上标准化、规范化的防雷设施。
(四)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主要农业产业、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工程项目实施、重要工程设施及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五)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我县的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切实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要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部门同意。
六、建立和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
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气象支出基本预算要保持稳定增长。要将涉及民生的公益性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要充分调动公民、法人、组织等社会投入气象灾害防御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七、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镇(乡、街道)、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尽力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