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 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 逐步实
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城市依水而生,城市水系的发展和演变一方面是自然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伴随着城市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城市水系正从以自然属性为主向人工属性为主演化。
1 水系在古代城市中的景观作用
古代城市水系归结起来除了具有军事防卫、供水、灌溉养殖、交通运输、排水排洪等作用外,还具有塑造景观的价值。
在我国古代,城市水系的景观作用已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城市水系中的湖泊,常造园林绿化,供人们游览和娱乐,如杭州西湖、绍兴的鉴湖、扬州的瘦西湖等。江南一带由于城市水系发达,将城市水系引入园林之中,展现江南园林风韵。
2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城市的水系有着不解之缘,杭州因西湖而名扬天下;苏州因河道密布而有“水城”的美名;济南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被誉为“泉城”。因此水系的名称、分布、功能等为现代城市中水系的梳理、功能的分配提供依据。
我国古代城市水系有以下一些特点:
(1)河道疏密排布有序
在我国太湖地区,大多河流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前人挖掘而成,因此排布十分均匀。在城市市中心地区建筑密度高,河道密度高,便于人们利用,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城市边缘地区建筑密度低,河道密度相应较低。
(2)功能明确等级分明
工业化以前城市河道系统主要包括城外运河、城河及其支流以及城内的市河三部分。城外运河主要承担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功能,通常呈放射状,较为宽阔,适合大运量运输。城河通常呈圈形、椭圆形、方形等,河面宽而深,是城市内外水运的过渡、衔接部分,内外通过有限的水互相联系,同时也起到城市防御的作用。
城内市河一般呈网络状或鱼骨状,主要承担城市内部生产和生活的运物功能。市河宽度较窄,但密度很高,四通八达。
(3)名目繁杂各具特征
我国古代水系众多,名称繁杂,如江、河、溪、塘、浦、沟、渠、洪、楼等。不同名称,代表了不同的水系特征。
2.1 对现代城市中水系的分析
城市水系在现代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改变,水系军事防卫的功能已经消失,供水、灌溉与养殖、交通运输的功能也逐渐衰退。但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塑造景观和调节气候作为现代城市水系的主要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水系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1)景观价值
水陆之际,是风景最美之处,因此要以城市水系为核心为市民和旅游者营造难忘的美景。城市中的水体以其灵动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塑造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形成城市中重要的景点。水系空间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的文化景观。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之外,还有近水、亲水、观水、傍水而居的天性。人们对水的亲和与关注,使水与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
(2)生态价值
水系空间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是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和边缘效应。城市中的湿地更是许多珍稀鸟类生活和迁徙的重要生活环境。
(3)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系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水系空间功能转变后其社会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有的滨水区被开发成为休闲娱乐用地,有的滨水区被开发为疗养区,有的滨水区被开发为景观廊道。如今一个城市的水系空间的开发不是单一功能的利用,而是基于整座城市综合规划设计的结果,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的社会效应。
(4)经济价值
城市水系不仅能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旅游区、商业中心、水产养殖等;也能给城市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如水系空间开发好了、环境漂亮了,周围的土地价格就会随之攀升。一个成功的水系空间的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上海外滩及上海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2.2 水与城市形成发展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农业都依赖于水,所以居民点大都是靠近河流、湖泊,人们傍水而居。早期的城市形成与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居民生活离不开水,城市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最早的一批城市主要分布在沿大江、大河以及其冲积的平原上。例如,我国的一些重要城市都是沿着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流域分布和发展。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生活也都离不开水,水是城市的命脉。由于交通便捷、航运发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许多,如,对外航运城市:希腊的雅典、泉州;内河航运城市:苏州、杭州、南京、长沙、武汉等。
2.3水系是城市生态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文明对水系生态资源在质与量两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水系的生态资源性对于城市的基础功能作用贡献越来越大。建立城市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对于城市水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非常重要,由于各城市基础条件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应该在国家标准总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和城市分别制定,作为各个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3.水利工程建设中景观规划的发展与需求
20世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4.水利工程景规划策略
(1)沿河绿地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 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 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 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设计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二、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2、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3、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关系的变化,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三、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误区
1、滨水区景观模式趋于雷同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2、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3、与上一条相对应,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四、新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
1、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介入,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伊通河滨水区的生活适宜性也是我们需要注重的。
2、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注重生态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3、融入历史环境人文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
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一定存在独特性,并且是可以融入到城市中的。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这个城市的河流的,城市河流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也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城市是历史文脉发展的产物,每个城市的每段历史都会在这个城市身上留下烙印和痕迹,这对于整个城市的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可以为现代人们提供含有底蕴的公共活动空间。传统文化是每个城市所独有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蕴含着民俗风情文化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成为地标性作品,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五、结论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滨水区是大自然赋予城市得天独厚的一份宝藏,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有的景观元素。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滨水区开发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促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增值,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形象,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品质,提升城市对外的影响力和城市品牌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贵利等著.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关键词:城乡公园; 广饶绿轴; 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
1 规划区概况
广饶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营市南部。北连东营区,南靠淄博市淄博区,东与潍坊市寿光市接壤,东南与潍坊市青州市相接,西与滨州市博兴县毗邻,东北部频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1.86公里。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6.2公里,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
广饶县城市绿轴位于行政中心区块中轴线上,是广饶市民广场景观轴线的延续,也是广饶县的绿色生态走廊。
2 规划理念和原则
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提高改善城市环境为目的,在保证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综合运用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运用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突出绿轴的城市生态与防护功能和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城市历史,提高城市绿廊对城市景观的作用和影响,带动城市的整体景观建设,推动城市建设的综合开发。
在保证绿轴的城市生态功能前提下进行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不能影响绿轴的功能运行。结合城市用地性质综合考虑城市绿轴的开发功能,有效发挥文化、景观、绿化、休闲方面的作用。城市绿轴以植物造景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和周边景观的有机结合,强调环境整体绿化效果,达到“出于人工,形如自然”的景观意境。在宏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城市绿轴规划为采取弹性灵活的建设开发模式,留有一定的余地。
3 规划构思
3.1整体构思
广饶城市绿轴的基地特点和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引导了我们规划设计方向,其风格不应同于广场的大气精致、功能齐全,也不同于郊区公园的小桥流水、移步异景,它应该林木成荫、生态野趣的生态廊道,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一处温婉的室外休闲场所。
3.2 分区构思
根据城市绿轴的区位特点和结合周边用地,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体现其“自然、生态、休闲”的特色,本概念性规划把绿轴段划分为“一轴三区”多景点。
“一轴”:指中央景观轴,即贯穿绿轴两个端点的生态景观轴线,运用硬质铺装的方式,形成简洁、大气的园林基调,并以此串联各节点,使各部分依傍此轴形成一个整体。
“三区”:指根据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分为:
科普文化体验区:此段为花苑路--傅家路,以植物科普为主,采用片林的形式展示植物的群体美,形成春夏秋冬不同的植物景观。同时点缀一些观景和文化经典,营造一个充满野趣、富有诗意的休闲空间。
绿色运动健身区:此段为傅家路--啤酒路,以运动健身为本段主题,通过一条慢跑道经将头尾两个入口相连接,并且沿着慢跑经设置健身活动场所。绿化设计秉承绿轴“春花、夏荫、秋叶、冬香”的设计原则和风格,配合运动的主题,无论是植物还是园林小品,在色彩运用上更为丰富,充满活力。
都市休闲活动区:此段为啤酒路--潍高路,以都市休闲活动区为本段主体,在入口处设置以雕塑,配合灯光设计,作为生态绿轴的标志性景观,成为视觉焦点,体现城市风貌。
4 分项规划
4.1园林土建规划
结合场地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和功能的划分,各部分用地在空间组织上注重突出各自的功能性特点。
园林土建主要包括园路、广场、停车场、小品等。
园路设计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进行合理搭配、自由组合,力求新颖,形成变化丰富,形成富有韵律行进美的园路景观。
广场设计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细节设计,利用特点不同的铺装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简洁、大气的广场景观,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
停车场设计结构强度保证行车的需要。
小品设计采用分片区设计的方法,体现生态、休闲的格调。通过不同材质、样式、风格的设计形成丰富的小品景观,并与所在环境相协调;园林小品设计以人为本,注重舒适度的体现;各类园林小品均注重园林化、意趣化的设计,使其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保证安全稳固,装饰设计上注重新颖、独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将文化元素、地方特色融入小品设计中,充分表达设计内涵,使其更亲近现实生活。
4.2 园林绿地规划
植物选择坚持适地适树、植物多样性的原则,构建自然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的绿肺功能实现城市绿轴的规划目标。
根据各景观元素的设计要求合理选择植物。植物选择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常绿阔叶比为1:3~1:4。同时兼顾绿化景观的近、远期效果。绿地景观营造时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质感的绿地景观。充分利用植物树形、色相、季相的变化形成美丽的林缘线和天际线,营造四时演替、花繁叶茂、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实现“春花、夏荫、秋叶、冬香”的主题意向;根据植物季相和主题的设计合理搭配植物,形成专类植物园;植物搭配注重最佳观赏面的设计,并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疏密相间、高低错落、开合有致的绿地景观空间。
4.3 园林配套设施规划
为了保证公园运行效果,在规划中设计绿化给水和夜景照明。
采用喷灌的形式来满足绿化后期养护需要,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照明在城市夜景的意义在于其对所处的公共街道产生的夜间视觉景观效果和对从远处观看整体城市夜景形象的塑造。同时,为提高观赏效果,在各小品、植物绿化周围设置景观灯、射灯等照明形式,使景观的夜景效果更加突出。
5 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绿轴的设计与改造,挖掘绿轴的生态、景观、休闲等方面的潜能与优势,创造出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休闲廊道和理想的人居环境,带动城市建设与城市房地产开发,为广饶县营造出一条具有文化底蕴和自然气息的户外休闲场所和生态廊道。
整个绿轴生态廊道成为一个富有人情味与人性化的驻足空间,给人与人、人与自然提供了亲近和交往的机会--林荫休憩空间、体育健身场所、林中步道......让青少年在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郑志峰.小城镇色彩规划研究.规划师,2007(8):19-22。
[2] 孙斌,李亮.小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及规划设计原则[J].城乡建设,2010(5):42-43。
[3] 张宁,毛伟伟.关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196-198。
[4] 傅志毅.小城镇景观设计现状与景观设计原则.艺术探索,2008,22(2):101-102。
[5] 单霓,郭嵘,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4。
关健词: 城市 园林景观工程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1.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城市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别墅豪车,也要有园林景观、小桥流水,所以现代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将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综合也全新地体现了出来。它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1.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虽然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都有些神似,缺乏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特色,具有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少。另外,在很多城市中园林景观的建设容易出现盲目追求欧式风格,而不考虑地方实际条件的现象,不但达不到想要的视觉效果,反而事得其反。
2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路
2.1 园林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其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创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来。其中包括景观的通达性、建筑的生态性、生态的稳定性以及景观的优美性等。应该在人工环境中尽量地体现出自然的魅力,以增加景观的生物多样化和视觉多样化,并且尽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全面的生态绿色空间体系建立,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经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上,而是开始介入到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中。其中包括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遵循、对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应用等。园林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其根本就在于发展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保证满足预期目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的应用,并相应地减少物质投入,从而减轻对环境的生态影响。
2.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合理应用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代表着该地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载体,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地域文化景观所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它侧重于对地域景观空间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文化策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原则是:
( 1) 设计的多样性原则。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差异性,将其表现在景观的特质上面。但是多样性设计在注重保护和继承地域的现有文化遗产时,更要将这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改善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才能把握好地域特征,指导好景观的物质空间建设,从而丰富城市的生活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质。
( 2) 乡土性保护的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还应该充分地重视和保护好地域的乡土性。乡土性的保护并不是说一味地进行历史的复制,而是要强调在继承传统时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将传承到的有价值的文化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赋予现代景观新的文化内涵。
2.3 城市园林景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
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国家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让国家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生活得更幸福。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能有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设计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的调查研究,举行园林规划听证会,吸取群众的建议,因为园林的设计是要服务群众,而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同时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与城市的特色相结合,体现出城市的发展理念,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要照搬照抄国外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只会东施效壑,适得其反。人们已经厌倦了每个城市单调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希望在园林设计上能让市民们看到一丝新意,看到这个城市的与众不同,看到这是我们居住的城市。
2.4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坚持科学化的设计理念
科学的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现代园林的特色、功能、艺术性等全面体现出来。为了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具科学性,就必须全面地开展园林景观学的系统研究,大力培养各类园林规划设计人才,从而努力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尽快地将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做好各类园林的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具有专业内涵。
3 结束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想要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就必须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规模、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内涵,使园林真正成为城市的形象工程,从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杜爽,王. 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J]. 现代园林论坛,2011( 5) : 10 -13.
把依法治军的原则贯穿于工程建设经费管理实践之中,使其沿着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首先要解决执行中的偏宽、偏软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最基本的标志是建立能够体现军队工程建设活动特点,客观反映军队工程建设活动规律的军队工程建设经费管理法规制度体系。这是军队工程建设经费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规范军队工程建设活动的可靠保证。因此,为规范军队工程建设经费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应该考虑进一步建立健全军队工程财务法规制度。
二、充分论证项目,加强部门协调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重要方向、重点部队、重点建设项目上。要通过周密的项目论证,解决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要分清工程建设的轻重缓急,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对那些关系未来作战胜负、平时战备训练又必不可少的工程项目,一定要优先安排,优先保障。同时还要对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工艺设备、方案、投资估算等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军事、技术上的可行和经济上的节约,从而为决策机构提供准确可靠的判断依据。由于工程建设涉及到作战、财务、营房、审计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必须明确职责分工,才能统一协调,整体筹划。按照分工,作战部门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及具体项目的定点、立项工作;工程主管部门主要抓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管;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工程经费的统筹安排和综合平衡,审核、编制战备工程建设经费概、预算和决算及其经费的请领、划拨和结算,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的定点、立项的论证,审计部门主要是加强工程建设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因此,各有关部门必须各尽其职,互相协调,互相制约,杜绝互相推诿等现象。
三、实施全程监控,发挥职能作用
一是强化参与意识。经费管理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工程建设经费主管部门的财务部门一定要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增强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对工程项目计划、设计、预算、标的、承包合同、工程结算等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切实把好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工程建设定期报告制度。各级后勤财务部门应定期向上级后勤财务部门上报工程开工、进度、拨款、经费开支等情况,及时反映工程经费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上级财务部门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有效地实施经费供应保障和管理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工程财务监察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审核工程造价的模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跟踪问效、全程监控,随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第一手资料。要参与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及概算审查,参与招投标工作,审查标底造价,监督工程价款结算,审查年度财务决算,进行竣工决算审查。四是在财务部门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资料库。从工程的立项、初步设计、计划实施,到最后的竣工验收,从项目开工前的原貌、土石方等掩蔽工程的开展,到最终建成交付使用全过程的有关文件、数据、图片整理归档,以备随时调用,真正做到熟悉情况、心中有数。
四、做好经费保障,确保资金安全
军事工程在时间、质量上要求都比较严格,资金能否及时保障到位,关系到工程能否按时保质顺利完成。因此,财务部门应将资金的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确保经费供应,落实预算执行。在经费的供应上,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按照工程建设程序、批准指标、年度预算和实际施工进度掌握拨款。
工程资金保障量比较大,流动快,加强资金管理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制度。坚持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日清月结制度,每月坚持由财务主管、会计会同出纳核对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并签名备案。认真落实内控制度。严格落实“四分”制度,即会计出纳分设,支票印鉴分管,开票收费分开,结算报销分审。做到相互牵制,全程监督资金运行,从根本上防范资金风险。严格提现和转账审批制度。填制“银行业务受理通知单”,按照不同的审批权限由各级领导签批后,方可到银行办理付款业务。与银行共同监督资金。针对工程资金结存较多的特点,为防止银行和部队内部出现问题,可与开户银行签订《资金安全管理协议书》,通过银行共同对资金进行监管,主要内容:协调银行指定专柜负责部队业务;办理业务除出纳外任何人员不得受理;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必须核对部队出具的“银行业务受理通知单”,核对预留的领导签名及单位公章后,方可办理取现转账业务;积极与银行协调,采用高科技防范手段。
五、加强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som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how to apply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to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en building a park, and then the solution is found.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理论;生态原则
Key words:city park;landscape ecology theory;ecological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50-01
1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1.1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
1.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景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源增多、面积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而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他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公园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应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2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2.3 连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2.4 生态位原则。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2.5 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我们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
3 生态景观原理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应当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多采用本土树种,铺装及景观小品等装饰材料选用当地材料。
3.3 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在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应用植物的姿、形、色、味等生态特性,使得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3.4 处理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极为有限。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的“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此,建设生态公园,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性,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作为景观设计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讨论[J].中国园林,2003,(12):51-53.
[3]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2002,21(3):61-64.
[4]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56-57.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owever the city as a people to survive the space, the ecological maintenanc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ecological park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us to make urban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1]。行业标准CJJ/T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二、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3]。
2.2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园林美学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现。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有特殊的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2.3人本主义理论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让公园景观能自我延续,持续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前于城市公园景观研究的最大问题。文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城市公园不单只是城市景观的生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3.1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四、我国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4.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4.2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3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4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五、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CJJ/T 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还可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城市公园主要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2、城市公园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1)景观意义
公园是城市园林中的精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是城市的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
(2)社会意义
在公园的林下、湖边、绿荫广场上,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对促进老年娱乐,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陶冶人的情操等各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公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2]。
(3)生态意义
公园中所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温度、湿度、减低噪音,对净化土壤,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档次"
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3)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的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3]。
2、关于城市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城市公园的设计不应过于追求档次,应全面考虑公园对人们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园。
(2)城市公园的设计应考虑景观美学,又要重视人的行为活动,为人们提供活动、休憩的场所。
(3)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专设有残疾人通道和休息娱乐场所、儿童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休息区等,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公园。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定位以及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平衡建设,根据各自区位的特点、亮点规划综合公园或主题公园。
(5)精心设计,用心建设。设计出题材多样、内容新颖、彰显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或综合公园 ,结合水系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建设,把公园建设成生态精品、文化精品、娱乐精品和旅游精品,突出当地的特点、亮点,建设一个核心公园,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环境软实力[4]。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未来发展展望
(1)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风格
在设计时,要在公园中体现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的特点,充分运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等造园手法,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借古建今。我们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不是去照搬照套古典园林,而是要学习和借鉴古典造园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出既有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又符合城市的地方风貌,富有时代特征和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城市公园。
(2)因地制宜,遵从自然
城市公园地形地貌的处理,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高于自然。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创造阴、阳、向、背不同的景观;不但能创造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地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和接受能力,特别注意设计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特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轮廓线连贯清晰,起伏顺畅有致,富于变化并与周边景观保持和谐。
(3)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公园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群体观赏、游玩的需要。在设计时,城市公园各景点、各区域的多元化布局要科学合理,做到主景突出,次景丰富,景观不重复,休闲区、娱乐区、观赏区等功能区块特色鲜明,过度自然。在公园各景点的设计中,可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图重心,利用园路、溪流、土丘等造景要素,和回廊、花架、花坛、景墙、公园小广场等景观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后呼应,有机地组织公园的各个部分,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形成和谐的公园景观。
(4)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公园设计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绿化造林和植树造景是城市公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考虑栽植植物的林相和季相,植物栽植时松紧适度、疏密有致,林冠线与林缘线层次分明、错落顺畅、连贯美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以及有色叶树种与观赏性树种等的选择与搭配要科学合理,要高度满足环境美的需求和人们观赏要求;利用各种栽植手法,如群植、片植、孤植、对植、悬植等,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的群体美和个性美[5]。
参考文献:
[1] 董晓华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209
[2]王秀娟主编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23
[3]李承承,郭高燕,李先源. 浅谈社区公园的功能和特点[J] . 南方农业,201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