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文化、规划设计

中山市东凤镇属于西江、北江冲积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中淤积而成。全镇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为鱼塘和含沙泥层。镇区内主要河道为镇北部的鸡鸦水道。和穗湿地公园项目就位于鸡鸦水道河段的细沙岛上。如何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体现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表现形式,是该项目的重要探索点。

一、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东凤镇利用现状河网和过渡性的湿地打造公共空间,既有利于这些自然水道生态环境的养育、护育及修复,维护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又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布置让人能够观赏、体验,甚至有科普科研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的和穗湿地公园位于东凤镇中东部细沙岛上,用地形态犹如浅滩上的戏水游鱼,整片规划用地属堤外滩涂地,周边主干路网完善,区域可达性强。和穗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山市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二、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公园的主题性、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公园的美化三个方面体现。其中,公园的主题性是以某种游乐的形态为目标,围绕该种游乐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公园内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服务,形成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线索。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则是设计者对用地利用的把握态度,例如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遗迹,还是运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进行改造的决策态度。公园的美化则是通过对公园的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建设风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湿地景观文化的表现类型

1、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景观设计不应单纯等同于一般的滨水景观设计。优秀的湿地景观设计,应是综合考虑其包含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参与的湿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构筑具有完整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湿地生态系统,兼顾湿地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市民服务的综合目的。

2、历史、人文的湿地景观文化

生于水边,长于江岸,以舟为家。岭南文化中的龙舟竞渡是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沿袭下来。“水任器而方圆”,赛龙舟成了岭南人性格的最好诠释。随着歷史的发展,岭南龙舟文化将一些传说与民俗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节的节日民俗活动。这项运动年月久远,传播并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南宋时广东已有大型的龙舟竞渡比赛。

东凤镇的“五人飞艇”项目,其实是由中国传统中的龙舟演变而来,是东凤镇人民对龙舟运动的精简与提炼。作为岭南水乡的生动显影,五人飞艇的龙舟习俗在东风镇绵延逾千年,成为融入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项传统运动。2012年,五人飞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意义上需保护的传承民俗。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十届“五人飞艇”公开赛,吸引了镇内外70多支龙舟队参赛,每次比赛有近万人观看,成为当地一大盛事。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和穗湿地公园就承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以“五人飞艇赛”为文化主题,以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不仅营造贴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与熟识的公共性场所,更要为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保护。

和穗湿地公园将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带,岭南文化在这条充满回忆的景观带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公园中的展示区将把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或是流传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现,历史传唱。和穗湿地公园,将是承载东凤镇文化历史的画廊长卷,将是东凤镇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态、科教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3、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园湿地的审美价值和游憩价值同时,我们也应更加重视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教育价值。湿地不等于通常意义所理解的滨水区或滨水景观。它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系统,它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其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应该是完整的。通过设计的引导,环境的教育,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湿地景观文化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4、美学角度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美学文化,应体现大众的审美需求。湿地园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将设计者的思想、美学观和价值观用一系列的手法通过景观解构、建设风格等形式体现出来。

此次和穗公园湿地规划将坚持将生态功能的保护欲恢复放在首位,避免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尽量保留桑基鱼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鱼塘,以自然为主,并进行细微的人工干预。整个公园将以开敞式为主,通过点、线、面的传统美学设计手法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

四、 规划设计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湿地公园中蕴含着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态水系

湿地公园地处新沙岛对岸,紧邻鸡鸦水道,周边水网交织、河道纵横。风景原始古朴,水乡风情浓郁,两岸植物丰富、风景秀丽。水,既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基本载体,也是景观的首要组成要素。作为鱼眼点睛之笔的人工湖,是基于现状鱼塘水系开拓出来的大面积开阔水域,紧随其后的桑基农田,体现了湿地公园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东凤镇和穗湿地公园(文明林)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江河入口的带状空间

湿地公园位于鸡鸦水道的河口处,滩涂平缓悠长,适于延滩涂布置休闲步道,形成步步为景的观赏层次,呈现出一面为水、一面为林的文化空间特征。

3、水林相间的景观格局

公园力求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格局,打造一个较为安静休闲的景观空间,形成水林相间、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格局,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观景互动,交流,休憩的舒适场所。是湿地公园文化的整体架构。

4、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单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宫、莲花池形成了一个个姿态迥异的系列景观单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围城”绿色行动的主打项目之一,通过种植主题,赋予树木人文色彩,体现追求和谐的生活文化思想内涵。天后宫,则寄托着人民对妈祖的崇敬与纪念。这些景观单元或借助自然风光,或依托人文古迹,体现出系列型的观赏主题和情感关联,成为湿地公园文化的支撑要素。

5、龙舟观演区(五人飞艇)

五人飞艇比赛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五人飞艇观赛场地设置有中央观赛龙舟主题广场,赛时可提供300个参观席位。广场的北侧预留龙舟文化展示区与龙舟博物馆,体现出东凤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丰富的植物资源,以简洁、大气的造景手法营造充满亚热风情特色景观。在湿地水域中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利用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以具有体量感的整形灌木营造空间纵深感。高层植物以挺拔树种形成竖向线条;底层植物以带状分布形成清晰的层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第2篇: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字:园林规划 园林设计 空间合理运用

园林规划设计是将待建园林进行创意设计,完善其功能,丰富其内涵。根据经济条件和艺术法则的相关指导进行落实,并在图纸上创作的一个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为人们创造优美舒适、健康文明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游憩环境。因此,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技术和生态问题,同时还要在艺术上考虑美观的问题。那么这就涉及到了设计出来的形象与空间的结合。园林规划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观察周边的环境与自然特征。

1.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

任何的园林的设计都不是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在形式也各有差异,同时都有自己的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处理不当的地方,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相关人士进行研究讨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同时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可以让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的基本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的发挥。

2.园林规划

城市绿化对社会经济的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园林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按地域来分,它包含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公园规划;按规模来分,可分为规划大纲、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它的重点在于分析建设条件,研究存在的问题,确定园林主要功能和建设规模,确定地皮和地皮之间、地皮与工程之间、工程与经济间的合理时间和空间关系。合理的园林规划可以为整体的园林设计带来整体的协调感,同时也可也进一步为园林的规划设计和空间的合理结合以及应用提供保障。

3.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然而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却又是近几十年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

在设计建筑或者规划设计时,对周围环境的整体考查和设计时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协调自然,让它在使用时更方便,更舒适,提高整体的艺术价值。我们还需要把握景观的主题化、生态化、情境化、娱乐化、动感艺术化等景观设计五大技术。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新颖性和自然性。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个性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可以使整个园林的感觉截然不同,在不同的细节上用以不同的装饰方式,这便可以使得园林的整体上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4. 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保护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 而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而我们无法想象的是一个美丽的园林可以坐落在一片沙漠之上。

其次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然后是适地植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给园林带来属于它本来的生机景象。

最后是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

5.园林空间的利用

园林的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的作用。它像一个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连成整体。然而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园路规划决定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并且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有方位的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到园林艺术之美。园林的空间不具有独立性,好比一片空地,如果没有参照物那么他也不能说明是片空地。通过规划虽然设计了园林,但并不能给人看到一个自然美好的园林,这时便需要规划与空间的结合。在空间上把握好整体的协调性。

6.设计规划与空间的结合

这个结合包含了很多层意义,比如植的树要与周围的假山、小路相协调,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要有美观大方之感。结合的时候要具备建筑美、绘画美、整体美的特点。结合的时候也需要避免一系列问题。如:1.不可生搬硬套,把其他园林的优点搬到自己设计的园林当中,使景观缺乏新意,让它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造成没有创意、乏味、枯燥之感,最后景观就成了“一潭死水”。2.植物的分配不合理,在园林中植物占着很大的比例,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植物的分布,就会使结果适得其反,使他看起来像一团乱麻,让游客心生反感,想要抓紧时间离开此地。

7.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