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时代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强化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实施德行结合的策略
在校风形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要放在首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尚不稳定,抓常规行为训练,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主要教育切入点。
可利用和发挥好德育教育阵地的作用,在少先队活动中,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利用班会、队会、品德课程等思想教育平台,进行教育和行为的规范训练,让孩子们在明白道理的时候,把道德观念自觉地内化为个人行为意识,让我们在校园中,孩子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言谈习惯的展现,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人格风尚得到展现,从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推进社区教育,实施家、校、社结合策略
学校作为专门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具有一支掌握着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手段、方法及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再加上学校与家庭有着以学生为中介的特殊联系,具备其他部门和组织所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利于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已经建立的家长学校基础上,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班级微博,班级家长QQ群,建立社区教育园地,创建《家校直通车》校园报,开辟教育专题板块,通过家长学校这座桥梁,形成德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的教育活动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道德的内涵,实现人人都是德育者、教育者,最终构建起家、校、社相结合的“三维”教育网络策略。
三、创建“爱心”工程,实施结对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考试成绩这一单项指标来决定。作为教师,过去的评价方式和技术在新时代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单从考试成绩一方来验证,对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新视角评价中学生。
现在,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六七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人,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轻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碰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碰到难题,生活中碰到不顺利的情况时,经常失去自信,破罐子破摔。任性、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假如继续用原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人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没有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和四周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假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轻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面临一种尴尬: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传统方式对待他们。例如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练习,假如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非常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人道德的内涵。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熟悉新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评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新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要求每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打好基础,学会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和发展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又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科技犯罪,因此呼唤人类对道德规范的重新审视和关注,都呼唤人们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2 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2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2.3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创造性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2.4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 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教育,全面质量是基础,高质量是核心,个体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有个人特点的发展,是个性的形成过程,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他们都得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1.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展,高校体育从业者必须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勤于思索,大胆尝试,争取更好地发挥体育不可取代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服综合素质服务,造就时代所需的有用之才。可以说,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变落后现状,提高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契机。
2.素质教育与跨世纪人才规格
2.1社会及人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际教育界认为,以K(Knowledge知识)、A(Ability能力)、Q(Quality素质)作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全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综合需要,反映了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个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高校教育将告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日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在教育思想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反映了教育发展中的规律,受教育界特别是体育教育界的重视。
2.2对现状的反思。
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越显重要。在一些高校中大约有80%的学生不喜欢运动,身体素质差。事实证明我国大学生在入校、学习及工作阶段的体质状况及对健康的认识均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处于理论上重视而实际上忽视这样一种落差极大的态势,在全面发展的三育中无一席之地。顺应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贯彻,是体育教学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捷径。
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
3.1素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3.2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首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4.高校体育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途径
4.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明确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方向。
首先应当更新观念,使体育教学与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增强体质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它为进一步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4.1.1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在新的技术革命全面发展时期,社会分工精细,节奏加快,压力骤增,体育能力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只有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
4.1.2以促使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
体育教学活动要从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功能及规律出发,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审美效益等。整体过程需要学生身心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统一发展。
4.1.3以终身体育为方向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行为。不断适应社会,着眼未来,健康的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载体,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4.2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4.2.1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用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培训教师,使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接受素质教育观念,认识其重要性,了解其深刻内涵,从而造就一大批顺应素质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师群体。不断提高对体育教师在晋升职称时的综合素质要求,促使教师全面钻研努力,提高整体水平,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4.2.2重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以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着重从学生角度审视体育教学,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角度规范体育教学,使学生一方面按社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努力使自身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最终成为富有主体精神的体育人才。
4.3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4.3.1综合使用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成为一种多边互动行为,这既增加了学习中的交流渠道,又增加了学习交流的方法。体育教学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而体育教学方法是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单独出现都难以培养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教学方法的组合中,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注意方法综合、配合运用。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组合方案,强化教学效果。
4.3.2教学组织形式应体现多样化特点
素质教育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因此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学组织既强调教学情境的合作性,又强调教学形式的个体性,教学组织形式应体现多样化的特点。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依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即将来临的21世纪培养了有用之才。教学改革形式上由“体育教学”转变为“体育教育”,在教学内容由“体育技能传习”转变为“体育文化传承”,也就是既教给学生体育的人文思想、科学思想和技术原理,又向他们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在体育教育中把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水准。
参考文献: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3-35.
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担负母语教学重任的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基础,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我们要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第三,这是创新性的本质决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性与人的知识占有量和人的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绝不是受的教育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人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的关照和培育。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当,受的教育越多,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反而会越低。那种只知苦干,拼时间、拼体力、不讲效益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要肯干能干,还要会干,干得正确。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能够使教师和学校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可以说,抓住了创新教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必然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初中语文教学,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必须毫不含糊地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的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历史使命的初中语文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更要靠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中学语文,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且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重视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思维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的禀赋、优势、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此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三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创新心理素质;四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才干。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上述特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创造出充满探索气氛的语文学习环境,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素质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某个语文知识的发现,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到的发现和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探究未知领域;要积极带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并给他们提供施展语文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以上内容是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初步认识,也是我们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创新教育列入语文教改的首选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采取多种教育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一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无论在教育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职业性为前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点,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目标的应用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要精,要管用”,重点是教会学生以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提高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地方性的服务面向。要在实践教学领域里开展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把职业伦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在教育中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较大的挑战。
2.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曲解,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重“管”轻“育”,重“技”轻“德”,突出“动手”,忽视修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受到冲击。
3.多元化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都加大了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对策
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出发,有效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三条对策:
1.针对生源特点,开展自尊自强教育。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是阐明高职院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些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密切相关,符合企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需求的内容,尤其是要解决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并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 高职 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素质教育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ZC1211002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综合素质尤其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要打造精品、着眼学生需求,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就学习成绩而言,不受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他们存在内心自信不足,不敢正视自身优点等问题。对于时代性来说,他们都是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存在集体生活适应,缺少团队协作精神,自我为中心和偏执等问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营造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手段,不断克服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此,学院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时代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又可以建立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给学生提供发展平台,成立了学生乐队、主持社团、舞蹈社团、演讲社团、话剧社团、视频编辑社团等多个学生社团,给他们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为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练就了“真功夫”。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各个学生社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他们提供了感情和心理沟通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为步入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学生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气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名毕业生因为艺术特长被中海油和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录用,并收到很好的评价。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是形成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学校的文化育人需要一种氛围,它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内在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对学生的外在形成循序渐进的素质培养。为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学院于2011年一二·九,举办一二·九诗歌朗诵会,抒发全院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于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卡拉OK大赛、演讲比赛;也包含具有青春气息的舞蹈大赛、健身操大赛;还有石油特色十足的“我是铁人”擂台赛、铁人知识竞赛等27项活动。其中榜样的力量五四颁奖典礼为二十名“青年岗位能手”和“青春榜样”颁奖,表彰“青年岗位能手”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青春榜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今年“青?中国梦”第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不但保留了上届艺术节精品活动,又增加了“我的中国梦—美丽中国”主题微电影创作大赛等多项具有时代特征的活动。文化节的全程利用互联网络,海报条幅,校园广播进行全方位宣传,渲染气氛。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也在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学院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文化育人的优势,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各个社团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舞蹈社团自编自排自演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石油特色的舞蹈《百湖秋色》、《青春献石油》参加了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套马杆》在全国大学生舞蹈大赛中取得佳绩。这些精品节目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营造良好文化育人氛围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全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学生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得以彰显。对于日常早晚自习、早操评比、宿舍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和领导能力。在活动中积聚正能量,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每次都有新的提高。学生在日常的表现也日趋成熟,克服了刚入学时行为散漫,课余时间浪费在网吧等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学院制定定期开展班会、团课制度。保证班级内的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会、团课的组织、策划中。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成就感和荣誉感,在课堂表现中也有积极的表现,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意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学院注重学生感恩教育,每年寒暑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项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我为父母洗次脚,为父母做件事”的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孩子的成熟和成长,每学期都有家长亲自来校或来信来电感谢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学生通过文化活动的熏陶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历练,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体谅理解他人的难处,尊重他人的习惯和想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几年,学院学生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多个省级优秀班级、青年志愿者集体。学生就业工作也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我们看到:随着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文化的不断沉淀,青年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以树立。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青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和思路更宽阔,知识面更宽广、灵魂更趋于高尚,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也在参与和营造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角色目标和人格社会化,从丰富的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并使之更切合现实的需要。我们要以德育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的新方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创新的主力军,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己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大学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人才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在创新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在实施创新能力教育中的优势
1、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知识积累,高校图书馆有着无可比拟的知识信息资源优势,独特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学生通过与图书馆的亲密接触,思想会变得更加活跃,创造性思维会很快被激活,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与国际互联网的开通,拓展了信息获取方式,使学生可以快速、直接地了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同时在对信息进行的过滤、筛选、加工、重组利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掌握信息和知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重组能力。
2、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知识重组,引导读者走一条正确、有效的道路。营造一个宁静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教育。高校图书馆馆员由多种专门人才组成,具有文献信息的发掘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图书馆的应知应会教育,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修养和信息鉴别能力。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获取了大量信息后,思想更加活跃,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高校图书馆在大学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能够而且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而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设备对人才的全面成长,特别是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人才知识构成、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促进作用。
2、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第二课堂”
做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是人类历史上各种知识不断积累、沉淀的储存场,也是大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训练场所。
三、高校图书馆在实施创新能力教育中的举措
1、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它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舒适环境。图书馆中优良的学风,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大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埋头苦学。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模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开展相关学术问题的资料检索、学术研究等创新性实践活动,使图书馆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2、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创新教育资源。
根据学校教学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改善馆藏结构,加强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对已入库流通的图书,要及时剔旧,优化藏书结构,防止馆藏老化,提高馆藏质量。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对文本、影像和数据进行确认、存放、索取、分析、比较和修改,以最大限度地将读者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按学科门类设置文献资源的藏、借、阅、咨询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服务对象是知识层次较高的读者群。图书馆员的素质在图书馆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馆员从“事务型”向“技术型”“专家型”转变,加强图书情报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专业训练,为图书馆开展培养一批观念新、知识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馆员队伍。
4、提高大学生对图书馆创新能力教育作用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图书馆教育和服务功能的认识不全面,较少或不使用图书馆的学生比较偏高,即使使用较多的学生也有相当比例仅把图书馆作为自修室或阅览室。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图书馆本身、学校领导及师生三个方面统一认识,将图书馆建设和利用的水平评估作为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内涵来考察,以便师生牢固地树立图书馆意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创新能力教育职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
大学生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服务机构,既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高等学校信息资源的中心,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是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和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配合高校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哲云.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教育职能[J].图书馆论坛,2002
[2]吴浪.高校图书馆工作与大学创新教育[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中文版),2004,3
[3]刘宗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要点;分析;兴趣
前言
幼儿舞蹈教学,主要内容就是把幼儿的身体动作、幼儿语言、音乐节奏等进行结合,从语文、音乐、舞蹈等几方面对幼儿进行情感、智力的熏陶,把幼儿培养成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人而努力。幼儿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一般成人对比来说,可能具有耐心差、理解难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重点把握。
一、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当前很多家长让孩子提早进行舞蹈教育,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于舞蹈的不合理认识,很多教育机构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幼儿舞蹈教育过早的“成人化”,在幼儿舞蹈教育中,进行超强负荷的基本功训练,严重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虽然这样做显得更加的专业化,但却是以扼杀儿童对于舞蹈的喜爱为代价的,最后导致家长辛辛苦苦的吧孩子送到教育机构,教出来的却是一群根本不爱舞蹈、甚至是对舞蹈深恶痛绝的孩子。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代幼儿舞蹈教育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重点分析,促进幼儿舞蹈教育的完善和进步[1]。从时代性来说,这是由于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独生子女的教育成本加大、社会竞争压力加大这三点共同作用造成的,促进了幼儿舞蹈教育发展,所以具有时代特征;从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来说,首先舞蹈自身就带有运动属性,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功效,而它对于形体、节奏、美感等方面的研究,还会对儿童运动的协调性具有帮助;其次舞蹈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在表达中具有诸多作用,可以培养儿童自觉自律的向好的表达方式进行学习,并能激发儿童对于舞蹈的观察、想象,促进思维的发展;最后,舞蹈具有群体性,强调互相之间的配合,培养了儿童关爱他人、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不足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诸多不足,比如说,缺乏规范性、教师素质良莠不齐、舞蹈教育观念落后等。这也是舞蹈教学发展过快的一个表现。从规范性来说,教育部门没有对舞蹈教学进行有效管理,造成很多教育机构教学条件恶劣、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并且,在舞蹈教师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很多教师是演员出身或者是受过正统舞蹈教育的学生,但是基本上都不懂儿童心理学,具有专业素质却没有幼儿教育素养。据统计,这一部分人占到了幼儿舞蹈教师队伍的80%以上,教育队伍正规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教育观念上,很多家长教师没有意识到,幼儿舞蹈教育并不一定是专业素养的教育,它重在对于孩子的培养,导致很多教师把很多学生排出门外。并且,现今舞蹈教育功利化太过严重,主要为了获得奖项,把舞蹈美、想象力等都弃之一旁,幼儿舞蹈教育成人化倾向明显。直接后果就是加大了儿童的心理负担,使儿童对于舞蹈教学产生厌烦。
二、幼儿舞蹈教育中应把握的要点
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幼儿舞蹈方面的教学,使儿童能够欣赏舞蹈、喜欢舞蹈,我们要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探索。
(一)幼儿舞蹈教育特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幼儿舞蹈教学中,面向的是未成年的儿童,区别于成年人的舞蹈教学,它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模仿性,模仿是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直观性,幼儿的身心还没有发展成熟,无法理解深层次的舞蹈内涵,思维和形象都要具体,所以,舞蹈中的表达情绪和情感都需要肢体直观进行;想象性,舞蹈是幼儿进行自我展现的一种方式,使他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途径,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幼儿会进行夸张、虚拟等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想象性;趣味性,可以说趣味性是幼儿舞蹈教育的核心。儿童年龄小,以后的发展方向不能一锤定音,舞蹈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素质,儿童愿意学、喜欢学,教学目标就达成了一半。如果以后从事舞蹈艺术,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以后不从事,对于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未来陶冶情操[2]。
(二)幼儿舞蹈教育要点
概括来说,幼儿舞蹈教育的要点是:兴趣培养、素质教育,还有对于儿童表演天性的开发。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兴趣培养对于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引导学生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就应该注意,选择恰当的舞蹈素材,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用新奇、有趣、活泼的素材吸引他们。在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上面,要提炼活泼、有趣的舞蹈动作,加大对肢体语言的应用。儿童语言体系还不完善,肢体语言是他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通过这一点进行舞蹈动作的教育,可事半功倍。此外,舞蹈教育形式多样化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的一大方式。
在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美学意识、内在气质、集体意识、审美观念和表到方式。从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
最后是表演天性的引导,表现自我是心理学上人的基本需求,只有良好的表达,才能促进孩子更好的与社会、与他人、与父母的交流理解。表演天性也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只有良好的开发表演天性,才能使儿童爱上这门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活跃气氛激发孩子表演欲望,引导儿童表演天性的迸发[3]。
结语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每个教师都希望获得教学上的成就,幼儿舞蹈教学目前在国内还很不完善,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就会促进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
参考文献:
[1]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