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

第1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监控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71-03

Abstract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course system of talents-cultivating plan is set up by the requirement and flexibility, through monitoring feed-

back mechanism,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optimized by in and outside school.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lents-cultivating plan; monitoring feedback mechanism

1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位列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独立性看,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极大。从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一方面是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又不能较好满足企业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工科教育不能脱离产业需求,必须要和工程相结舍,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不仅是工科教学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工程教育的国际惯例和未来教学评估的趋势[1]。

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重庆理工大学确定为首批拟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在近几年的工程教育探索过程中,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打造适应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2];

二是满足个性化的人才成长需求,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前提下,为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柔性化;

三是推动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专业和区域内产业的吻合度,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持续反馈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最终实现校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趋同化 全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区分度不大,主要通过学习国内“985”“211”重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相差无几,专业特色不明显。

课程体系未能紧贴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当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也不断涌现,而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缺乏企业界的人员参加,无法做到与市场需求对接。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满足需求主体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变化。

专业评价缺乏反馈 在专业建设方向,通常比较重视师资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等相关方面,教师层面较少关注教学效果和能力知识达标度,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教了什么,对本课程的贡献度和毕业生能力实现缺乏深刻认识。

3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研究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1)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3)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3-4]。

以学校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为契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为此,专业系与区域内电子信息企业共同组建电子信息教学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校企双方将毕业要求分为5个方面:1)具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2)具有从事电子与信息工程工作所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3)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4)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备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同时加强到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达成以下共识: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培养目标及毕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2)把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并落实上述能力形成矩阵的实现途径。

构建需求牵引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紧密跟踪、研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动向,也注重与企业沟通,反馈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需求牵引”打造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分为“3+X”。其中,“3”是本专业已确定的核心课程群,“X”强调专业的应用和针对性,突出需求牵引,即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界的需求。

课程群是多门有较强联系课程的集合,核心课程主要休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教务处的资助下,专业系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3个核心课程群。

1)建立信号处理课程群,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DSP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研究信号的分析、变换、处理和实现等环节。

2)建立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ARM技术与实践和SOPC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和工程实践,着力打造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

3)建立传感器网络课程群,包括通信原理、RFID技术和传感器网络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信号感知、采集、传输和组网。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就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时跟进调整,那就需要不断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不断增设新课程。当前可以开发的新课程有许多,如新型显示器、移动互联网、RFID技术等课程,新课程的开设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的要求,要注重与现有课系的衔接和呼应;

二是在要注意整合和完善专业的已有课程体系,如将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和数字电路课程进行整合,适当压缩数字电路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如卡诺图化简和分立器件的讲解,而注重强调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实现。

柔性化设置课程体系 专业方向的柔性化设置能更好地适应毕业生自身发展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但需要处理好专业面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平衡,使专业教育与时代同步。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如下。

1)课程体系设计柔化,解决传统课程体系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如在本专业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三个方向,主要涉及软、硬件两大模块。为提升学生对专业方向的认知度和避免盲目选择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系的博士、教授和企业导师分别介绍专业方向和市场需求;大三的时候,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并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实践;在大四进行企业顶岗实习。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鼓励各专业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实施差别化、层次化培养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如与区域内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积极探索“嵌入式”“校地合作式”“分段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教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条件。

4 健全监控反馈机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处于多种环境之中,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系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坚持以产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听取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专业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6],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监控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5 结论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导,贯彻“需求牵引,工程应用,成果导向,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工程应用教育,完善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牵引和市场反馈,坚持系统优化、稳中求新的原则,形成持续改进的电子信息工程工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1-66.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4,28(3):113-116.

[3]马增强,李韶华,司春棣.构建适应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8-51.

[4]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第2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社会的发展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复合型工程技术本科院校的诞生与前进。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种类不同的背景下,在复合型工程技术本科学校同传统本科学校的交叉前行间,地方本科院校要把人才培养方向定在:造就具备较好技术基础理论、兼具实践技能,为产、管、建最前战线做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改革战略。总理强调:加速推进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其策略之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中职、专科、本科至研究生的前进管道,促成一些普通本科学校转轨至应用技术类学校,而普通本科学校数量庞大,问题繁杂,参差不齐,决定了分流转型改革是必然的,且地方高等学校是转轨的重点分子,“转型方向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填补这个缺口”。地方院校顺应社会形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其不二的选择。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明显错位,使地方本科院校出现输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脱节现象。复合类工程技术本科教育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它与其他教育有什么区别?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它的课程体系、育人程序如何满足其人才培育目的?怎样评议其教育的好坏?地方性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该如何布局呢?

一、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当前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本科院校要着重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系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专门性技术技能人才,应在课程建设体系方面实施变革。(1)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课程建设方面应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在相应的学期选修方向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安排,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学校要强化实践实验课程教学,彰显“重能力、能创新”的培养理念,增加实习实训和集中实践的课时比例和学分比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重点学生的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学校可结合创新设计竞赛组织,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先后邀请了校友、省内外相关兄弟学校、用人单位等人通过座谈,征求人才培育计划的修订稿,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前后共修订6次之多。2015年10月31日,学校利用在本校承办《湖南省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会学术年会》的机会,请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相关兄弟院校把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新增、删除。教学内容调整:《智能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名改为《电子综合设计》(主要讲解经典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和《智能电子系统软件设计》(主要讲解针对电子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编写)两门课程,课时由纯理论64课时改为理论32+24课时、实验32+16课时。理由: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新增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原因:教育部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机器人方向增加了《PLC原理与应用》《机器人学》,删除《数字图像处理》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理由:根据专业调研和已毕业学生反馈的就业市场需求。

2.注重电子信息类行业需求,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建设,注重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环节移步至企业一线,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适应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从一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予以考虑,设定相应的课程与学分。相关措施还包括邀请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尤其是根据当前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的需要,学校结合生产一线技术与流程建构、技术技能体系的具体要求,将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内课程设置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前发展的前沿与技术革新,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选修行业内课程。

二、地方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的策略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国家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建立有地方、行业、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综合改革指导委员会制度,树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观,重点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等内容的改革。学校打造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产教一体化机制,与培养人的育人模式相和谐,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行把学生作轴心的合作型、启发型、参与型教学,一步一步推广学生主动选课的空间。学校以企业技术创新课题当作人才培育的首要平台,以行业企业的当务急需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源泉,广泛推进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学校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推行教改,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凭借专业管理建设试验点的改革,促进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愈加有特色,期望在国内外同类学校里喷发推介力与榜样力。具体如下:(1)学校成立“校企用”专业综合改革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评价过程,将社会人才需求跟踪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常态化、制度化。(2)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探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群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的“三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教学、生产、科研三方面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深化学校与行业合作进行学生工程实践锻炼,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此形成“三化”相连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大于30%。(3)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学校强化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开设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学校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学校积极开展学校与行业共建的“多维课堂”。学校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讨论课总学时达120学时以上,形成一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方式

改革教师配置,调整教师聘任机制与评议方法,踊跃调进行业一致认可的专业能才,聘用企业出色的专技人才、高管才俊与高技才俊当专业发展的领路人、专兼职教师笔者所在学校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建设,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努力建成一支符合“三并”原则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工程背景的老师比例达到60%以上。学校聘任9~10人以上的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每年为学生开设工程实践类型课程,专心打造在省内学校具备些许号召力的教育团体,培育1至2个在省内电子信息工程范畴拥有较高认可度的学科领路人,3至4个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研核心人。

3.夯实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

与质量监控体系,不断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工作理念,构建“学校督导检查、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日常检查、学院教学检查(教务秘书、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检查、学生信息员的检查、随机教学检查和教学专项检查”六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4.通过政府引导与经费支持、校企实验班、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班等方式,重点建设一批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笔者所在学校对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抓好校内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由企业主导、教师参与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创建一种“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开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一批一流的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行业认证考试、学生就业拓展到

国际市场、引进海外名师授课、引进国际学术前沿课程和教材,实现教育国际化。学校努力建设并形成一种对接国标、国际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范例。

6.对接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建立协同职业培养机制,强化职业综合素养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转型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方向的变革无疑是促进产业间流转与产业内升级的一大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突出“地方性”特点,根据其地方性特质,密切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

三、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实践

(1)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校应充分考虑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与特色。学校应该走访行业内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实际需求,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以原来专业设计为根基,按照新时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4112”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就业水平。在大学教育的前4个学期,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第5个学期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第6个学期开始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第7、8个学期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项目实训。其中最后1学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作为企业项目实训的延伸。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实施“考证结合”的“双证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做到“两个渗透”。

2.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方式,建成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笔者所在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助教—导师”制度,在教研能力等方面加大培养和训练力度,使他们尽快成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支持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学、外单位进修等,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完善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等梯队结构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充分考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团队建设,与学校人事部门协调,引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高层次师资队伍。(3)实行教学人才队伍的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学校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或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找不到本校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开展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特别是核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有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

3.打造用“多维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踊跃探究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类才俊的培育模式,建设实习、生产、论坛、合作、模拟等多彩别致、规模丰富、分合协调的“多维课堂”,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1)学术前沿的论坛课堂针对电子信息的热点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的一种创新形式是专题讲坛,由学校教师同行业兼职教师所采取的探讨式教育方略,和学子一起探究专业热点问题。(2)真题亦真作的生产课堂“毕业式实习”课需要学校与企业的生产课题相联系。学校要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基地,开展“参与型”教学模式,深入生产一线,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探究现实疑问。(3)由专家评议的模拟教室“课程设计”课常使用“真题而假作”,使用“集体式评议”教模式。学校教师、行业兼职教师或专家团体对学生开展模拟评议。(4)携手努力,协同创新《电子全面设计》课与生产目标“真题亦真作”的结合,采取“合作型”教育模式。人人参与,公共材料共用。教师与学生依据多重而全面的评议完结一个优秀预案以成就生产硕果,齐心协力成就初评预案或者正规成品,团结一致成就一套合适而简便的设计成品并参与答疑辨析。

4.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创建“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班等方式,创建一种“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育系统,充分提升学生的创造技能与工程践能。学校建设校外高质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习与实训内容,建设省级产学研基地,以学生学习、科研、生产的全过程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创新能力。

5.创新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构建一套全过程、立体化的“多位一体”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计划的安排要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该专业本科教育出现学科内容膨胀快、课程门数增长快、总课时反弹快的“三快”现象,这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所以,教学管理改革需要修改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削减课堂教学学时,以与“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相适应。(2)提高对教育进程的管制工作学校采用“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开放性学习环节大大增加,因此教管尤为重要。学校加强教管工作,有利于学校尽快找到教学的不足之处,且马上予以修正,能规避教学的偏差。学校依据多种途径掌握教育情势,收集各方建言,以此推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促进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成效。(3)对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改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首要改善的是对教师教育的调查与考核策略。因为,校外教学环节增多,如果教师不认真组织教学,许多实践环节会流于形式,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4)建立一种符合专业特点的评价考核机制传统的卷面考试形式已与“4112”新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称,学校需要改变单一的“一考定乾坤”和“分数定高低”的现象。根据专业特点,学校采用“ETSR”(即考试、测试、仿真和答辩)和专业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评测。根据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获奖成绩,给予其一定的学分。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综合改革实践证明,该培养机制是行得通的,能解决课程建设系统改革的问题,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有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设计比赛上赢得优异成绩。学校依据采取“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践履能力与创新水平,促进了学校同企业的彼此认识,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便于产学研一条龙式的实施运行,推进了双方在产学研诸多内容上的综合协作。该路径有不足之处,如某些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如何取舍、课时设置的量、先后怎样设置等。它们需要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善,使该路径日益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祝秋香,肖卫初,张学军,等.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2]郭慧,贺杰.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29

[3]周小清,邬云文,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三化”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2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电磁场;电磁波;教学改革;仿真教学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理工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1][2][3]电子信息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在社会各领域和部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带动了一批新的创新型、交叉型、科技型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创造了人才需求,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4][5]为了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契合企业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所革新。[6][7][8]本文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并针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多类别毕业导向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措施。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类型最多的人才,其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同的基本特征为: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培养具有创新开发能力,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创新型人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的主力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创新和创业尤为活跃的今天,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和创业的主战场,是振兴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该领域的产业发展急需大量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专业人才。从当前理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来看,尽管国家推出了一些质量工程项目,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立,培养模式还在摸索之中,整体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

(一)探索“按大类招生、分段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专业界线,满足共性需求,首先进行两年的大类培养,第三年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进行一年的培养,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实施专才教育,体现个性需求;最后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分流培养一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该改革方式打破了传统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面。采取的“分段培养”模式,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为配合“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开展了多元化、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工程背景和企业实践,制订相应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探索构建出了“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大类招生、分段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方向特色”的综合化

“多层次”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方向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梳理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共性基础,构建“基础平台”,打通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特色。基础平台是通才教育平台,按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模块是专才教育平台,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设置总揽电子信息类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创业课程、订单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专业面,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方向特色是指差异性教育平台,突出本专业特长的差异性,突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前瞻性,安排多门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突出光电传感和光纤通信相关课程,讲授科技前沿、产业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和技能。该体系优化了现行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问题,适应了教育个性化的趋势,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建立“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包含实践技能层、学科基础层、综合应用层、创新实践层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学院的实验中心将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共分为“基础实验层”、“综合应用层”、“设计开发层”、“研究创新层”四个模块。形成了“以培养方案为根本,辅以实践能力培养补充方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目标,解决了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1+1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工程创新能力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专业类实践模块培养工程实验能力公共实践模块培养工程认知能力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学科基础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创业实践毕业设计计算机上机专业核心课物理实验外语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机械制图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业类基础课工程认证企业培训专图2“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打造“校内教师+学科专家+企业工程师”的“多主体”教育的教师团队

通过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打造“校内教师+学科专家+企业工程师”的“多主体”授课教师队伍。校内教师主要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体课程;学科专家主要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导论课和方向特色课程,并指导拔尖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和科学研究;企业工程师主要承担资格认证相对应的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其结构如图3所示。

(五)以“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为导向的“多类别”毕业生培养

“多类别”就业群体指毕业后参加工作、攻读硕士学位、海外留学、自主创业等类别的毕业生。宽口径的毕业途径有利于提高学校就业率和知名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调整和增设相关的课程。大一通过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志愿定好毕业去向,并鼓励学生选择创新和创业通识课程;大二鼓励学生加强对英语的学习,考托福和雅思,申请国外全额奖学金或申请留学基金委基金等;大三开设本专业重点考研课程,并安排教授或名师讲课,增加考研的砝码;大四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讲授本科生课程,宣讲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前沿、产品特点、生产流水线等,并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走出校园学习企业管理、生产加工等实践能力和知识,为参加工作或创业做好准备。课外,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

三、结束语

第4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8-02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学校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了一批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入选了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山东半岛制造业和蓝黄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与智能电网发展,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学院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等6个方面对专业进行了建设。

一、专业基础及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前身为农业电气化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服务于电力及其相关企业。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生产实际,形成了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输电线路暂态分析与保护、现代电气传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技术等特色优势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另外3个分别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由于4个专业中既有“强电”专业,也有“弱电”专业,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弱结合,协调发展。

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山东“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展开,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开发、分析研究等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相关企业对电气传动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电力及其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及内涵

根据山东省特色名校的建设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制订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框架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制订了“一强二弱,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主要学习电机、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弱”指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其中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主要学习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系统通信方面,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融”指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其中企业专家融入师资队伍,指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指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指将本专业在电力系统故障监测与定位、智能配电与用电、电气传动与节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程。

“四化”指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其中,课堂教学同步化,指将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等基础课实施“同步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实践项目层次化,指实践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和生产实习,实验课程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由实验室过渡到实训中心,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新性,由实训中心过渡到创新实验室,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综合化,指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综合2门以上课程,3~4名学生设计一个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实战化,指毕业设计题目紧密联系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实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对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厂矿企业节能降耗的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构建“一强二弱,三融四化”课程体系,提出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构建模块化培养框架,[1]在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的基础上,专业课由专业公共课、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力电子及其应用4个方向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号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备注

1 专

课 强电课程 弱电课程 专

控制类 通信类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分析

电气控制与PLC

高电压技术

电力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自动控制原理

嵌入式系统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气检测技术 信号与系统

现代通信原理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原理与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方向

电力传动与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电子及其应用方向

2 公共必修课 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体育、文献检索

3 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 素质教育课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导论、经济学概论等

5 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

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生产实习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

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毕业鉴定

提出对“嵌入式系统基础”“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信息技术”等,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并形成教学案例。

在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更新,不求全和细,重视精和新,并且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有3名教师可以讲授,制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剔除了后续课程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减少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了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了课程综合化程度。[1]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进行先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资助下,学院通过硬件条件的建设,实现了“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同步互动式”教学,即讲、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将对“电气控制与PLC”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同步互动式”教学改革;另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电路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等进行了“案例式教学”改革,[2,3]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框架式”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能自主创新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主要改革成果

第一,在“一强二弱,三融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安排进行了规定,并进行了实施。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课时和科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对人才队伍进行了建设,每年选派至少2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启动了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作,通过到知名高校助课、下企业锻炼、学历提升等渠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每年至少聘任两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了建设,新建高电压技术实验室,110KV变电站仿真实验室,扩建了电力自动化综合实验室,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

第四,积极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了多门核心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双语课程,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资源。

第五,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对3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3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88-89.

第5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实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询会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结合2014版培养计划修订,做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现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2] 张军国,刘西瑞,张健,燕飞,阚江明. 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09,S1:93-95.

第6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福建招考网整理自:福建省教育厅 2008-1-23 9:27:11 在线报名

•厦门东海学院2008年全国热招报名中! •高中生求学热选清华IT工程师订向培养 •上大学读北大青鸟都能成为有用人才

•厦门南洋学院2008年全国招生报名中! •软件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北大青鸟就业班 •来福州华林北大青鸟高薪高起点就业

•全日制专本连读福大师大农大本科报名 •不上重点大学就上福州时代北大青鸟!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08年福建招生

•08鼎点设计教育设计师订单培养工程! •苏州港大思培学院2008年福建招生中!! •厦门游戏学院2008热招报名中!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最新中,点此查看!

附件2:

福建省2008年选拔普通高职高专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招生专业类及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名称 类序 对口专业类 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参考用书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1 计算机类、数学类、电子商务类 1、大学英语

2、高等数学 3 ①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

②“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或“操作系统”(报考软件工程专业考生考“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生考“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基础》,张杰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与算法》,王晓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黄旭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陈志泊、李冬梅、王春玲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版

《操作系统》,宗大华、宗涛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02 电子类、通信类 1、大学英语

2、高等数学 3 ①电子电路

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胡艳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电子技术》,杨志忠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高职高专计算机系列教材,张迎新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土木工程 03 土木建筑类 1、大学英语

2、高等数学 3 ①工程力学

②建筑施工 《建筑力学》第三版(一~三分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04 机电类 1、大学英语

2、高等数学 3 ①机械设计基础

②工程制图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杨可桢、程光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机械制图》(第六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2007年7月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05 财经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3 ①政治经济学

②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刘熙钧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3版

《西方经济学导论》,梁小民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法学 06 法学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3 ①法理学

②民法 《法理学》,张文显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

《民法》(第四版)(高职高专法律系列教材),杨立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艺术设计 07 艺术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3 ①素描

②色彩

会计学 财务管理 08 财经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3 ①基础会计

②财务会计 《基础会计》(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樊行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财务会计》,陈德萍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工商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9 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3 ①管理学原理

②市场营销 《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2版

《市场营销学(第二版)》,吴健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工程管理 10 建筑土木类、管理类、经济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①管理学原理 ②建筑施工 《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2版《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新闻学 11 新闻与广告类、艺术类、图形图像制作类 1、大学英语

2、大学语文 3 ①传播学

②广告原理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广告原理与方法》,陈培爱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版

汉语言文学 12 中文、文秘 1、大学英语

2、文学基础 3 ①写作

②秘书学 《大学语文》(第二版),吴雄、邵良棋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写作》,陈家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秘书学(增订本)》,陈合宜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5版

英语 13 英语类 1、专业基础英语

2、大学语文 3 阅读、英语写作与翻译 《英语》(第三、四册),黄源深、徐青根等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LISTEN TO THIS:2英语中级听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VOA新闻听力训练》,潘培忠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吴冰等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版

生物技术

食品科学与工程 14 生物类、水产养殖类、畜牧兽医类、商检类、资源环保类 1、大学英语

2、无机与分析化学 3 ①有机化学

②微生物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宁开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有机化学》,李贵深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微生物学教程》2002年(第二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园林

15 农林类、生物类 1、大学英语

2、植物学 3 ①植物生理学

②土壤肥料学 《植物学》许鸿川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版

《植物学学习指导》许鸿川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版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五版

《土壤肥料学》,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

临床医学 16 临床医学类 1、大学英语

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3 ①内科学

②外科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五版),窦肇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第五版),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学》(第五版),梁力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第五版),祝惠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社

医学检验

17 医学类高职高专全部专业 1、大学英语

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3 内科学或生化检验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五版),窦肇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第五版),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化学检验》(第二版),李萍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第五版),祝惠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护理学 18 医学类高职高专全部专业 1、大学英语

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3 内科学或内科护理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五版),窦肇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第五版),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第五版),祝惠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护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尤黎明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药学 19 医学类高职高专全部专业 1、大学英语

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3 内科学或药剂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五版),窦肇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第五版),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第五版),祝惠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剂学》,孙耀华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学 20 医学类高职高专全部专业 1、大学英语 2、中药学、分析化学   ①中药鉴定学

第7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养;大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13-03

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教育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如何准确地定位、获取信息,如何评估、组织获取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专业问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成员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信息社会人们生存立足的首要条件,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层次。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参考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我们设计了针对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旨在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调查,摸清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素材,为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定义。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的人。信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信息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就。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3.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有关,但对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影响更大。一个具备信息技术技能的人可以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数据库来完成学习、工作或其他个人目标,着重点在技术。而信息素养侧重于内容、交流、分析、信息检索与评估,是通过有效的调查方法、敏锐的洞察力和推理来认识、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信息素养借助信息技术发起、支撑和拓展了终生学习的理念,但从根本上和信息技术又是独立的。

4.信息素养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中心使命是培养终生学习者。通过培养学生具备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提升事业、如何扮演好信息公民和社区成员的角色。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贯穿于大学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它要求大学各位教师、员工的密切合作。大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作业时有很大的责任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和信息的兴趣。大学老师应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为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指导。

二、信息素养调查分析与结论

我们在认真研读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调查表主要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调查表包括30道题,其中信息意识9道、信息知识8道、信息能力10道、信息道德3道)。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信息知识指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道德指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我们对我校六个学院、近千名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青海民族大学大一到大四的部分在校学生,涵盖了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的16个专业、28个班级。

各学院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和男女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物电院、化生院)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略高于文科院系,信息意识最高分59.2,最低分42.7;信息知识最高分51.8,最低分29.4;信息能力最高分47.4,最低分37.2;信息道德最高分73.8,最低分40.0。由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院女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各院系平均得分相差不大(介于37~52之间)。

从图3可以看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高于文科院系。总体来说,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的建议如下:

1.全面普及信息素养类课程。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不仅可以加强新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更好地发展专业技能也大有益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课程应包括信息论基础、信息技术导论、信息组织查询与检索基础、网络基础、信息道德伦理基础等内容。使学生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社会作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培训学生准确、迅速查找校园内信息。包括图书馆图书资料、电子书、电子文献库,各种招生就业信息,各种教务、考试信息,各种学生工作信息,各种院系活动信息,各种学校、社团、社会活动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校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各种信息及时向学生以网站、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通知确认。

3.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加强信息道德宣传力度。一方面,校图书馆、网络中心、校广播电视台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优化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信息伦理道德水平,使他们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约束网上行为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4.教师应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专业信息(包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状况;学术文献及研发现状;专业教材与专业实验设备信息;就业信息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价值,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通过老师有意识地灌输和教育,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利用现有各种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够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并形成良好互动,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四、结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校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大学生能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利用和创新的能力还有明显不足,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分较低,少数同学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意识较淡薄。我校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密切关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发展状况,搭建良好的校园信息平台和校园网络环境,大力宣传和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学校做出贡献。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EB/OL].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08].

[2]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EB/OL].http:///acrl/standards/infolitscitech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29].

[3]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标准[EB/OL].http:///acrl/sites/.acrl/files/content/standards/ilstandards_te.pdf.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29].

[4]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8):1133-1138.

[5]x,魏令芳.大WY素B通R教育之研究[J].台湾通R教育,2002,9(2):45.

[6]王梅玲.大学生资讯素养课程设计与评a[J].台湾图书馆与信息科学,2004,30(2):134-142.

[7]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许征尼.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9]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32(11):75-80.

[10]崔金玲,吕惠聪,陈继超.基于ANP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5):56-60.

第8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现状形势;课程体系;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焦点问题。

袁贵仁部长于2011年11月在京举行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讲到,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在总量压力持续上升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并明确提出加强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分析高校毕业生的症结并找到解决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

20世纪末至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由原来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目前的一位数。按照经济学的原理,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因此增加一百万个。与此相对应,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就减少一百万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大大减少了劳动岗位的供给。传统行业要么缺少市场竞争力逐渐被淘汰,要么是因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政府职能部门减员增效也减少了对大学生的需求。[1]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等相关就业体制有待完善。

(二)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全球金融危机来的警示,就是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危机。经济较发达繁荣地域,选择过热,就业压力较大,中西部省市用人需求较多,但条件、待遇较低,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级别来看,学校的差异与就业好坏产生正比例关系。[2]从学历上看,社会越趋于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上看,偏向于计算机、电子、通讯、机械、医药等专业,而对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专业需求较少。

(三)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诸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调研发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团队素质普遍略显不高,很少受到就业指导培训,只是任凭工作经验和主观认识开展工作。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在教育手段上缺乏投入,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实用性不强,新鲜信息量少且滞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心理学知识尚未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得以应用。[4]最后,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短缺、信息相对闭塞,导致市场信息不顺畅,使得有关信息传播、反馈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断路现象。

二、某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

安徽省某高校率先进行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提出了“不让一个人学生失业”的就业精神。

(一)探索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理解为“‘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以是以现代工业产品或系统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进甚至终结废弃的全过程为载体,在继续保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能力。其标准直接参照工业级的需求。[5]CDIO提倡的精神与其高校的“应用型”校址不谋而合,其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

CDIO对工程毕业生培养目标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故在就业课程体系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全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

该高校开设的课程知识架构和内容围绕“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指导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采用Inquiring-based Learning和Experimental Learning,[6]即探究式和实践式教学模式。促进知和行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2.CDIO教学模式教学阶段(如图1)

3.就业指导课具体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计上,采用“计划――实施――评价”三位一体,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听懂多少知识”到“用到多少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概述章节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师思路引导学生应探讨的课题”。该高校压缩了授课课时,课程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

这种培养突出了CDIO的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个人素质、团队意识、系统适应能力与综合调控思想得到有效提升。

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评价

完全根据CDIO教育模式的12条标准,[6]且实施学生自评。自评各项涉及:学习效果、工程就业导论、实习心得、专业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等。

(二)将奥德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就业指导课中

就业指导课如何从内容、形式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案例教学法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1.通过真实的正反案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采用奥德案例教学法时候,选材注重真实性、实效性、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以及启发性。案例教学过程是:案例展示――组织引导案例分析――案例点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媒体,并注重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毕业生就业心理培训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下就业指导工作新的要务。该高校首次将心理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成为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是指毕业生在求职或就业过程遇到挫折,无法看清人生方向产生的消极情绪。轻度焦虑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但过度焦虑易造成生理问题,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目前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天之骄子”的自负心理;

2.“白玉有瑕”的自卑心理;

3.“温良恭俭让”的保守心理;

4.“举棋不定”的犹豫心理。

该高校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培训,配合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成功解决了一些毕业生的心理障碍,扼杀这些不良心理诱因于摇篮之中。

(四)建立就业指导信息对话平台

此平台是一个保证学生就业的综合平台,包含提供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咨询、社会需求信息、就业活动、校企合作论坛等。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方便之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自身,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赢得对未来的主动权。

通过QQ、Fetion、Email、留言等网络新鲜载体,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空间,及时实习单位具体信息,供学生参考选择。同时开展各类就业指导活动。

三、就业工作的若干对策

(一)政府角色定位

目前,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着指导者、监督者和调控者的角色。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从计划走向市场的演变过程,正是政府对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7]。

1.政府应是大学生就业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大学生就业系统模式是“市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自主创业”,重新诠释为“政府×(市场+学校+用人单位+自主创业)”。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彻底,政府与其他要素建立起伙伴关系,在政府良好有序的市场调节和人力资源配置前提下,才能让各个要素有效执行,发挥积极效用。

2.政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就业质量

当前各个高校的就业率数字表面让人看上去放心,但就业质量让人担心。就业质量不仅仅只是是否能就业,还包含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待遇福利、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的忠诚程度等内容,反映出就业的优劣、层次、结构和性质。这些年来,就业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整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政府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更多发展战略性新型企业;其次,加快对区域性经济结构的调制,缩小省与省、市与市、城与乡的经济差距,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再次,对所有制有所协调,政府应把毕业生的就业重点扩大到中小型企业。

3.政府需引导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政府通过对就业需求的宏观预测,引导高校对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政府利用政策法规和宏观调控对高校招生人数、学历层次与专业设置进行监督,防止盲目扩展、盲目设置,建立起“就业面向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政府主动协调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加强对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之间联系与互动。

(二)就业指导队伍专家化

前文已阐述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员素质不高,这直接牵扯到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高校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迫在眉睫。

1.指导队伍应具有正确鲜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职业道德。这样才有资格去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

2.其次,就业队伍需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对市场机制、企业用人机制、市场需求机制需深入探究,这样才能有意识、有方向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与用人单位深入及时有效地交流,将毕业生“营销”给合适的企业。

3.就业指导队伍革新观念,转变思想,及时学习。应从管理学生这种习惯性,转换角色,用新的理论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不断研究就业市场变化,研究供求变化,研究资源使用最佳原则。

(三)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位面向应用的学科,在中国高校教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应采用“研究性学习,自我发现为主”,培养学生调研采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能够对信息观点进行自我报告、自我剖析,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以寻找策略以解决问题,并能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创新研究。

美国学业指导事业发展蓬勃,通过调研发现主要是美国文化崇尚个体,在教学中体现为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美国高校更强调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教师只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引路人与辅助者,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起保驾护航与航向灯的作用。这种教育内驱动力值得我们高校深思。高校应该在学业指导课程中有大胆尝试,安徽某高校逐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走在高校前列,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修正,适当时机向高校辐射。

(四)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分年级逐步实施就业指导,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创业指导等内容,将求职、就业意识逐步强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全程化指导的理念。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主要侧重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初步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设定人生总目标和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

大学二年级。主要侧重于就业能力的培养,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学会挖掘自己的潜能。督促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如: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三年级。主要侧重于职业定向指导,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大多数同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选择方向(考研、参军、出国、就业),可采用咨询、讲座、交流会、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指导。要积极开拓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己想从事的行业、企业、职业中寻找实习锻炼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大学四年级。主要侧重于就业实战的指导和服务。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掌握面试技巧、求职心理教育等,采用多种方式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模拟招聘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应聘。此外,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观教育、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参考文献

[1]吴庆.演变、定位和类型―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2]刘艳,李树民.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2).

[3]叶许可.浅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5).

[4]包枫娇,刘畅.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5]查建中,董刚,奚春雁.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国行[J].计算机教育,2010(11):3-7.

[6]顾佩华,陆小华.CDIO工作坊手册[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研究;应用型本科;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9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4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重现”的模式,教师常常忙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较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误,较少反思实验方法和结果。由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倡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自学课程内容,师生在课间参加教学活动和交流互动,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获得良性发展。翻转课堂为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等将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具体设计课内实验阶段的交流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 翻转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

1 翻转课堂的发展和内涵

早在2000年,美国迈安密大学的三位教授Lage,Platt和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微视频的出现则使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2004年,SalmanKhan为侄女录制了视频帮助其补习功课,侄女反映视频便于她略过已经掌握的内容,也利于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的策略开展教学。在课外,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基本知识,有效实现新知识的原始积累。在课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并当面解决学生疑问,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法。首先,教学微视频其实是教师讲课场景的复制品,一旦录制长期保存,可被多人反复使用。用微视频替代讲课,避免教师重复讲解,减少工作量。其次,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由控制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进度和次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最佳发挥教师辅导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内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此时很少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在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却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调整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课外自学,取得新知识基础后,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交流互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第三,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以自身为主体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指深刻认识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和相互关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即是知识内化。学生只有实现知识内化,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视频免除了教师讲授的任务,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被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课期间,教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并演示操作过程。随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缺陷:

首先,实验进展缓慢,效率低。学生基于实验指导书完成预习,较难把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学生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他们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进展缓慢。

其次,开展相同实验的次数多,教师重复讲解工作量大。不同班级可能开设相同实验,每个班级往往需分批进行同一实验,因此实验重复次数多。有些基础课程实验重复量相当大,重复多次讲解相同实验内容的巨大工作量使教师无暇改进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的集中讲解效果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每次的实验人数又很多,实验老师的集中讲解通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把握实验方法和要求。

最后,实验过程忽视学生内化知识。实验成绩通常以结果的正误来评定,学生大都只追求完成实验项目,取得正确的数据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教师经常忙于解答学生的操作问题,较少有技术性指导。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学相长。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在课前,主要通过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减轻教师讲解负担。在课内,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其理论基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报告。以下详细介绍课前和课内的主要活动。

(1)课前活动

①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编写指导书。对于各实验项目,除原理、步骤以外,指导书还应详细说明要求取得哪些结果和结论,并给出与本实验相关的1-2个思考题,以便课内开展探究活动。

②教师录制讲解实验原理的视频。该视频可采用幻灯片方式加讲解语音的形式,或者板书加讲解语音的形式。同时录制现场操作过程的视频,以使学生能熟悉实验环境。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自由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最佳状态下高效率学习。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④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参考指导书,开展理论分析和计算,规划实验报告,完成预习。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思考题,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查找资料解决。

(2)课内活动

①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基本实验内容,教师也能在此期间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②开展协助探究活动。该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学生得到基本实验的结果后,通过相互交流,纠正错误。第二,学生开展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针对指导书上的思考题,组织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分别讨论思考题,探讨结论,并在基本实验的框架上,设计和拟订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予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该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展示和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选择2-3个小组为示范小组。各示范小组依次为全体同学介绍解决思考题的依据、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针对展示的情况,其他同学对比本组实验方案与结果,讨论和补充改进方法。

④实验效果评价与反馈。经过探究活动、展示和交流后,每个学生首先自我评价自身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评价基本实验和探究实验采用的步骤、所得结果的情况,并列举本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示范小组,每个学生对其实验方法和结果打分,指出其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整理和总结评价材料,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对示范小组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对应小组,促进他们提高实验技巧。学生自评有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互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处和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 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傅立叶变换与频域滤波”实验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程序设计开展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本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为验证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和旋转不变性,实现图像低通频域滤波,学生应掌握傅立叶变换原理和特性,熟悉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了讲解原理的视频,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和讲解的视频。此外,指导书中增加的思考题为:在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域中,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什么信息,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基本过程及其程序设计方法,熟悉了常用的读图、傅立叶变换、显示等函数。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对实验验证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方案。

课内,学生独立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验错误。之后,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针对思考题,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并拟订技术路线。再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方案,最终给出图像处理结果。

示范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种方案的流程图,图2中FFT和IFFT分别表示正、反傅立叶变换。首先,将原图作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数据。然后,分别设计2个低通滤波器、1个高通滤波器,其中一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接近零频。接着,分别将三个滤波器与图像频域数据相乘,再将乘积作反傅里叶变换,得到滤波结果,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处理结果图,很容易得出,傅立叶变换域中的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平均亮度、概貌和景物边缘信息。

如图4所示为第二种方案的流程图。它的基本流程与方案l一致,只是逐渐增加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获得多个低通滤波结果。当截止频率fe很小时,处理结果与图3(b)一致。当截止频率fe分别取为10、20、30、40个像元时的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截止频率增加,滤波结果的图片越来越清晰。由此可以说明,零频代表图像平均亮度,低频代表图像的轮廓,高频代表图像的细节。

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案,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其优缺点发表意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方案l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优于方案2。最后,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整理打分材料,并将意见反馈给示范小组学生。通过本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傅立叶变换本质的认识,牢固地掌握了傅立叶变换和频域滤波的程序实现方法,提高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