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样一位资深的经济学者几乎从未显山露水地接触媒体,而是长期耕耘在自己的领地,进行着粤港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研究。他的学术成果或许不能简单地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但从这部30多万字的《百年利丰》一书,就可窥得其深厚的功夫。
把这部书向企业界推荐,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远远超越了不太懂行的记者们写出来的公司传记所给予企业管理者的东西。在此,我们也仅能点到一二。
快捷、全球化、创业精神
利丰集团,是华人冯氏创办的老字号商行,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传承三代,如今仍然屹立不倒,多年来占据着《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十以内的位置。
利丰现今的掌门人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在1970年代就已分别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到企业后,他们不断推动利丰的内部改善,从旧式的家族经营转向现代化的专业管理;也就不断拓展利丰的外部市场,从琐琐碎碎的出入口贸易到构建起了采购、经销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及电子商务业务。
其中,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佼佼者。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对利丰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做了多个商业案例分析,《哈佛商业评论》则称之为“香港风格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快捷、全球化和创业精神”。
在利丰看来,这个世界,各采购国之间将没有边界,利丰就要拥有一个在“平的世界”中管理供应链的有效模式。就说在美国,任何一家商城里都会有30%~40%的商家是利丰的客户,消费者们基本不会注意到利丰公司,但在各类服装和家庭用品的背后,却是利丰在提供服务。
利丰供应链管理四大特点
冯邦彦教授研究认为,利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积极拓展全球性的采购经销网络,不断对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并注重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紧密合作,以争取“零售价里的软三元”。
软三元,指的是当一件产品的生产成本是1美元,零售价是4美元时,传统的市场智慧是研究如何把价值4美元的产品卖得更多、卖价更高;但最好的办法,是向供应链上的3美元增值入手,依然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使来自供应链上的收益可直接增加经济溢利。这就是冯氏兄弟的经济哲学,通过拓展全球性的采购经销网络和不断改善供应链管理,来赚这软三元。
第二,建立从采购、经销到零售的一条完整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架构,重视并不断强化各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利丰贸易,专注于组合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以协调和监控采购、生产、运输等活动;处于供应链中端的利丰经销,则专注于经销和批发业务,以构建完整的工作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在市场推广、品牌、品类管理、物流服务、销售渠道的拓展上,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而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利丰零售,用连锁店集团的运营紧贴消费市场,针对目标客户的需要提品和服务,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提高效率。
第三,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动式(牵引式)供应链运作,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增值服务。
宜借鉴鹿特丹智慧港口建设经验推进我市港口智能化发展与国际接轨
作为欧洲最大的贸易港和世界信息大港,鹿特丹港在智慧港口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智慧港口发展模式与特点,对我市智慧港口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与智能化水平。近年来,鹿特丹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控制、智能计算等技术手段,强化码头前沿水平运输作业、堆场内作业、道口进出等全过程的自动化、一体化控制。耗资40亿美元的马斯莱可迪二期项目于2015年4月投入运营。该码头采用全自动化码头技术和远程控制船岸起重机,到2035年全部完建后,码头运营效率将提升50%以上。(二)注重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应用。鹿特丹港致力于推进港口数字化进程,一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局域网、云计算、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GIS、视频监控系统等,为港区、码头、堆场及港口物流等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建立港口运营管理CITOS系统,实现信息系统指令与码头机械设备控制功能的无缝衔接,使各种港口资源高效、合理的分配和调度。(三)创新港口物流链协同化服务。鹿特丹港实行自由港政策,注重全方位的港口物流价值链服务,促进港口物流链高效组织与协同化运作。一是构建港口物流链全程信息服务体系,为物流企业、上下游客户提供多方业务协作及运营基础平台,实现高效物流服务。如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港口社区系统,将不同的物流供应链和工作网整合成一个条目清晰、协调的体系,提高港口物流链一体化服务水平。二是提升增值服务比例。借助电子服务平台,整合“欧洲门户服务”网络中各方面的参与者通过信息增值服务保留货源。如提供定制化的运输服务,以及中转与多式联运相结合等服务,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建议
(一)提升港口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以平台化思维和生态化思维,重新诠释港口的定位与经营模式。改变原本封闭的运作模式,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前海蛇口自贸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盐田“智慧港”示范工程、妈湾“智慧港”等建设工程,加快重构多边界、系统化港口生态圈。(二)夯实智慧港口发展基础。在顶层设计框架下,优化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高效衔接的多式联运,增强港口覆盖和服务腹地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加快蛇口港、深圳港数字化转型,推进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完善港口信息化管理与运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机械设备等,推进港口运营自动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港口运营效率与服务柔性水平。(三) 强化高效协同的物流链服务。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在现有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基础上,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充分利用港口处于物流链中心的优势,加快完善互联互通的港口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通物流链中的产业壁垒,促进港口服务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重塑终端货主和物流参与方的服务体验。
关键词: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信息产品
1引言
在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城市的规划、发展及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引起诸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垃圾围城等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城市病”。城市管理部门为了解决“城市病”问题,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过程中。在此背景下以提升城市整体效益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充分实现了城市稀缺资源的整合,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智慧化服务。而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跨界经营成为常态,智慧城市的功能就不限于此,它对于技术创新的诱发效应愈加显著。例如,杭州以“电商之都”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先行发展智慧产业,吸引相关优质要素集聚,进而通过科创园、高新区、海创园等智慧经济载体进行资源整合及系统集成,诱发众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引发创新效应。从本文研究的主题来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收益长期性等特点,必须要借助高效的外部支撑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体制,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而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整合,进而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现实意义上,本文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2智慧城市发展中信息产品消费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2.1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分析
一般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4大要素包括创新者、机遇、环境和资源。考虑到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因此企业为了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来减少不确定问题,就必然要通过权衡技术创新的4大要素。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内容,包括技术类信息、环境类信息、市场类信息及企业自身信息。而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势必会对企业技术性信息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技术类信息产品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项目决策、研发设计、投入生产及市场实现等各个阶段。本文接下来以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阶段和实现实现阶段为例进行分析。在企业技术创新构思阶段,新一代信息产品可以将社会需求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大大提升技术创新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方面企业的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等可以通过信息产品广泛而深入的与用户产生接触,掌握用户的需求动机,收集有关用户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市场和用户,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产品实现对用户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市场研究与预测,获取一定时期内特定用户的系统信息,进而为后期技术创新奠定具备导向作用的依据。在市场实现阶段,信息产品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益和价值体现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是信息产品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很好的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制定竞争策略和营销策略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对于用户信息的反馈和收集,也可以为技术创新的局部调整、思想素材和信息积累提供保证。并且信息产品在市场实现阶段的各个环节之间作为一种纽带,是维持技术创新过程得以持续的重要动力。当前有部分学者从智慧城市信息消费水平的角度分析智慧城市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支撑实现的,也是信息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构成。在引发大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下实现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是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技术类新型智慧电子设备、智能软件开发等在企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不同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提出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出发,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信息产品比重的政策建议。
2.2智慧城市产业链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分析
总体来看,智慧城市产业链下信息产品消费效应是指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生产运作、营销、供应链资源与客户资源整合,促进信息产品消费模式的变革,最终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本文将从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深入的分析。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者和主导者)、硬件供应商和软件提供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并不直接面向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但是该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良好的基础网络设施条件下,硬件供应商和软件提供商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为智慧产业尤其是高科技新型技术产业提供应用解决方案,涵盖政府层面下智慧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方案、技术引进以及企业层面下硬件设备设计及生产服务等等,为实现产品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而奠定基础条件。智慧城市产业链中游的参与主体是信息产品的供应商,诸如网络信息运营商、信息科技咨询公司等。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及时把握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和改变当前的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运用软件开发与利用、大数据处理、信息集成与传输,针对性的进行生产运作、营销。另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在为企业提供基础网络设施、宽带网络运用功能等服务的同时,企业通过引进、吸收市场信息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并且对用户消费模式进行动态监控,从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产品创新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提升。信息产品消费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应路径(图1)。智慧城市产业链上游和中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智慧城市产业链下游效应最大化,也是信息产品消费效应的集中体现,直接面对的是信息产品消费者。通过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SON/IPV6技术、数据挖掘等功能,大大增强企业对用户信息采集、传输及智能处理的能力。同时,随着信息产品的普及和应用深度的加大,用户对信息产品的特定需求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到企业内部,为后期对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方面指明方向。并通过广泛收集用户需求信息,企业可以引导用户对新型信息产品进行消费体验,从信息产品被动的供给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主动提供者,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生转变中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企业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和客户资源,促进信息消费模式变革和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键。
3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信息产品消费效应视角,从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和智慧城市产业链两大方面阐述城市智慧化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那么如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下强化技术创新的对策,以促进城市信息化产品的变革,实现城市创新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与转变呢?下文主要从建立配套政策,搭建智慧产业模式、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3个方面进行论述。
3.1建立配套政策,搭建智慧产业模式
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为此,政府需要全面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根据地区情况搭建智慧产业模式。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图1信息消费对技术创新作用路径示意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最大程度上优化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环境,尤其是要保障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氛围。同时还必须全面贯彻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另外,还需要有效实现产学研合作桥梁的搭建,促进城市创新信息的有效流动。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提升合作交流深度,吸引各方参与,从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集成效率,最终保证智慧城市产业链条的形成。并通过各种鼓励提升企业研发投资能力,提升自主创新、主体创造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深度。
3.2保障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城市项目融资存在多种模式,例如按照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投资模式和政府融资模式,因而需根据智慧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智慧城市项目融资模式。就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当务之急需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包括渠道来源和后期管理。在加强智慧城市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可以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账户和吸引民间资本的形式,调动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进而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资金实力。在强化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海内外物联网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加强对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内外部优势资源,鼓励人员积极深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并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交流会,最大程度上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3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
在构建信息产品消费模式,完善创新网络组织构架上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信息产品消费观念。技术创新作为知识再创造的一种过程,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而信息产品的高度选择性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产品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需要通过有效甄别来实现企业外部信息获取的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只有围绕企业创新展开的信息产品增加,才能够减少创新的风险,才能够促进有效的技术创新。因此,必须要通过构建信息产品的消费模式,提升创新网络的组织功能,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同时,企业也必须要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内外部的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柔性化、集成化,形成网络化、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加大对信息产品消费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企业通过不断的适应外部环境,吸收和消化新技术,不断完善当前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塑造其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01):105-112;121.
[2]李艳玲,潘杰义.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05):40-46.
[3]安同良,方艳.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7):41-46.
[4]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66-71.
[5]霍明,郭伟,邵宏宇.信息技术投资对我国制造企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1):32-38.
[6]徐维祥,唐根年.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J].经济地理,2004,(01):13-16;30.
[7]孙凯,李煜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8-11.
[8]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9]黄中伟.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机制和绩效[J].经济地理,2007,(01):47-51.
[10]刘刚,张再生,梁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海口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3,(06):42-45.
[11]徐静,陈秀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智慧城市模型构建[J].科技导报,2013,(22):56-59.
关键词 智慧物流 信息平台 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以粤港澳为核心,以珠三角为基础、泛珠三角为依托,构建常平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升信息整合、资源共享、供应链优化与自动跟踪的物流环节服务能力。开展工商、税务、海关、外经贸(口岸)、检验检疫等跨部门物流协同管理,推动公共与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物流运输系统 “一站式”信息建设,完善物流对制造、商贸、消费、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物流全程可视化服务、提高效率、降低环节成本,提升行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提升和产业转型的目标。平台功能设计如下:
一、交易服务中心
(一)货运配载交易市场。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以原始的方式完成相关的操作,交易成本比较大。另外,运输的空载率、不满载率非常之高,多数是空载返程,这是物流行业资源的浪费。全程无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正是基于充分利用闲置社会资源的考虑,为物流行业提供一个自由的交易平台,让车辆和货物得到最优的匹配。加之支付系统的配合,使整个过程安全有保障,结算及时。
商户通过平台网站交易系统,按发货地点、目的地、物流方式、货物类型、服务价格、物流公司信用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服务商,系统根据该物流商的报价、货物重量等计算服务价格,商户选择付款方式、保险等,并确认物流服务订单。系统将订单发给物流服务商及市场特约货代点,物流服务商根据发货地点委托货代点收货核定订单或直接上门到商户仓库提货,对市场特约货代网点接收的货物,物流公司定时集中收货。物流服务商在发货后,将承运车辆、转运等信息返回系统,系统平台根据该车辆GPS监控情况及转运信息为商户提供货物实时跟踪查询。
(二)集装箱租赁市场。
集装箱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的使用。然而,集装箱的有效使用率的却不大理想,表现为专营集装箱租赁业务的公司单靠传统方式难以快速找到愿出合理价位的租用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因为不主营集装箱租赁业务,而不愿主动寻找租赁方以致闲置的集装箱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紧急需要临时租赁集装箱的企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不得不从窄小的圈子里去寻找出租方,以致效率低下,租赁成本偏高,业务纠纷不断。
为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集装箱租赁模块将为集装箱租赁双方的交易提供一个平台,经过严格的认证和审核,以建立一个高效的租赁市场。在降低租赁费用的同时,业务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满足,闲置资源产生了经济效益,整个行业通过互通有无,加强了业务联系,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仓储租赁市场。
仓储一直是物流行业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之一。仓库的选择往往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当异地选仓,由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透明,缺乏信任,使得仓库的租赁交易较难实施。全程无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一个仓储交易的虚拟市场,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效应,推动仓库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仓库监控系统网络化,减少选仓成本实现仓储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ASP租赁市场。
ASP的客户没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统统采用软件租用ASP的服务模式;作为用户只需提供自己的业务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和报表。通过ASP服务模式,企业花费比较小的人力或财力的投入,就可以使用与那些顶级大公司一样的信息系统。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对没有能力购买大型企业软件的企业专门开辟了ASP租赁市场以方便中小企业用户,同时也为ASP的供应商提供了开拓市场的途径。可提供以下软件租赁:物流园区综合管理系统、整车运输管理系统、零担运输管理系统、小件运输管理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铁路货场管理系统、人才交流市场管理系统。
二、监控服务中心
我国现代物流业刚起步不久,发展也极为不均衡,不少企业的物流环节缺乏透明性,违反规范的运作不能及时进行更改,存在隐患的操作不能及时的进行改进,货物的丢失破损无从追究相关方的责任。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监控中心所具有的车辆监控调配管理系统和仓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两大功能模块,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数据服务中心
数据中心主要是基于政府部门、物流企业等各方数据,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炼挖掘数据背后对物流行业的提示。同时利用其庞大的网络所收集来的信息向社会需求方和物流企业提供各种查询服务,另外数据中心还是各个企业之间数据交换平台,具有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其功能包括物流百事通、数据交换、物流数据统计。
四、增值服务中心
物流增值服务是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物流行业成熟的标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下转第202页)(上接第266页)查报告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的收益只占15%。进行物流服务的创新并在物流增值服务中寻求利润,是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
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立足于物流行业的现状,引导行业跟上时展趋势,帮助物流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帮助物流企业提供以下几种物流增值服务:阳光保险、设备租赁紧急救援、商旅票务、供应链金融策划、物流规划与设计等服务。
五、资讯服务中心
资讯是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不可疏忽的作用,同时业界的发展态势也对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基础。信息平台的资讯中心具有两大功能模块——业界动态和政策法律。以此建立起为物流行业服务的资讯门户网站,提供业界动态、法律法规等服务,为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提供最新最全的资讯。
资讯中心将使得信息平台为用户增加了服务的价值,也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同时是平台和政府之间紧密协作的体现。而信息平台所拥有的区域网络资源也将使得平台所提供的资讯相比其他物流资讯网站更胜一筹,将能很好地完成其行业发展风向标的作用。
六、政府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将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府各种物流管理服务实现网络化办公处理,为物流企业提供方便而快捷的一站式的政府服务。政府管理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企业资质管理、电子通关报关、机动车辆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网上缴税、网上商品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服务。
参考文献:
[1]缪立新.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方法. 2012-05-07.
[2]王之泰.从供应链视角观察区域经济.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5)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and defin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financing func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literature. It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Under the premise of innovation drive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based on Internet.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融资模式;展望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development process;financing model;prospect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30-04
0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全球化贸易体系和经济发展下发展起来的全新企业融资模式,它以供应链生态为依托,以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为加速器,正迅速成为现代企业融资的一种利器。英国的财经杂志《Euromoney》(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当今“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并预测该业务的需求在未来将持续增长[1]。根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非金融企业供应链金融可融资资产总量已达到68万亿,供应链金融拥有巨大市场亟待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有效的融资手段,研究供应链金融具有积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学术界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一般从商业银行业务扩展、企业融资服务多样化以及企业运营资金优化等三个方面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阐述。从商业银行业务扩展的视角分析,胡跃飞、黄少卿(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业务在企业间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为供应链各方提供多赢的融资解决方案[2];胡跃飞(2009)提出了商业银行依据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信用水平,以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开展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3]。从企业融资服务多样化的视角分析,杨绍辉(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将机构的资金有效分配到企业的产业链管理中,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多样化服务[4]。闫俊宏(2007)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模式,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5]。从企业运营资金优化的视角分析,MichaelLamoureux(2007)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企业融资来源和财务成本进行合理优化的过程,其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生态圈发挥了重要作用[6]。王晓东,李文兴(2015)从产业整合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所具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整合,并且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组织方提供完整的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管理问题的策略方案[7]。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不同研究者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不同的见解,综合诸多学者以及实业界的理论和观点,在此把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金融机构或相关资金提供方在对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商业交易监管和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围绕核心关键企业,打造针对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一系列一整套的融资计划和融资方案。
2 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和生态分析
2.1 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链关联企业和物流企业,它们在供应链金融中扮演的角色如表1所示。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和相关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它们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的控制,给予供应链上企业以授信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了“1+N”模式,这里的“1”是指核心企业,“N”是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群,其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声誉是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的关键安全节点,核心企业的信用关联到整条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群中,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深发行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结算、理财等综合融资服务。
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供应链长期合作的上下游企业群能友好合作商定融资条件和融资计划,并建立起高效成熟的信息交换平台,而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运作能力,能有效控制和承担自身产业与金融业的双重风险,有些核心企业本身拥有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或金融子公司,既能提供较低的融资利率条件,又能保证盈利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中关联企业在贸易中,由于有时候单笔交易金额较大、发生频率较低,融资困难,买方一次性付款难度较大,而且还对买方的自有资金和订单数量造成影响。关联企业依托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租赁、设备租赁、存货代持等服务,帮助它们在有限的资金流下尽早开始业务运营、偿还货款和融资费用,同时拓展市场规模。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供应链关联的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也是对整个供应链交易信息的实际监管者。物流企业通过其在供应链中掌握的贸易信息优势、客户关系优势和监管优势等,利用在赊销贸易中抵押货物的精确信息,给低风险的赊账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的短期资金融资服务,从中获取贷款利润。
2.2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供应链金融开始实现了“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高度融合,根据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资金来源、风险把控、业务形态、产融结合等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素。
一是上下游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庞大,核心企业对应的上下游企业规模越小、数量越庞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空间就越广阔。传统金融视角下,小型上下游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从银行渠道难以融资,才有可能转向以产业链角度考察企业风险状况的供应链融资。
二是互联网深入渗透,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帮助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中风险定价(第三方平台等)与资金来源(P2P等)两大难题,可通过较少的投入对接供应链体系并深入渗透其中,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归集与整合,构建垂直电商也成为传统行业公司纷纷跨界迈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所广泛采取的途径。
三是资金成本低、融资杠杆高,自身的较低的融资成本可带来更丰厚的利润,例如利用通畅的海外融资渠道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息差;融资杠杆方面,运用杠杆比例较高的金融工具可以拓展更大的业务空间,例如10倍杠杆的保理或租赁要优于2倍杠杆的小贷。
四是强关联性、强风控能力,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运转的根本基石在于资金提供方可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产业链中发生的真实交易进行风险评估。作为主导方,牢牢把控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以及对于交易双方具有较强黏性的第三方平台需要提供上下游企业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帮助资金提供方把控风险。基于风控的考虑,线上业务需要具备第一手且真实的交易数据,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借助征信系统做辅助支持;线下业务以物流仓储做监管配套也将为风控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背靠大垂直行业,支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产业链需具备大体量的特点,所处行业必须具有较大空间,否则金融业务容易触碰到天花板,影响甚至限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长性。
2.3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圈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等三个层面,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策、制度、法律和技术手段等;产业环境主要为平台提供商与交易风险管理者之间交叉融合的产业情景;微观环境为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四流合一的产业链环境。具体详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示意图。
供应链金融的宏观环境,是指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有关技术手段之间环环相扣。国家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层面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物流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手段层面的业务或产品创新体现在对整条供应链不同环节设计各种各样的融资产品,并科学评估其融资风险水平;在供应链金融1.0时代,由于金融机构、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供应链金融的技术应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进入供应链金融2.0时代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云平台和现代各种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实现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各参与方的无缝对接。
供应链金融的中观环境,也可称为供应链金融的各类行为主体,也就是各类平台提供商、交易风险管理者、流动性提供者和风险承担者间存在交叉融合的产业情景。作为供应链金融支持服务的提供者,交易平台提供商为风险承担者、流动性提供者提供诸如电子账单呈现等信息传递及开票、支付、融资等金融操作的基础和载体;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易风险管理者发挥着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分析工具,支撑交易与信用保险、整合物流数据、推动融资行为等作用。平台提供商与交易风险管理者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产业情景,承担着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案设计,并共同提出融资解决方案;作为供应链金融中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风险承担者和流动性提供者也是最终承担融资风险的主体,他们承担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提供资金和信用增进、后台风险管理等职能。
供应链金融的微观环境,主要指供应链金融涉及参与运营活动的所有部门涵盖商流(采购、生产)、物流(仓储、分销)、资金流(融资、投资)、信息流(互联网平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四流合一”。供应链金融通过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构成面向供应链中所有上下游企业的系统性融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整个产业链和关联企业的融资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
3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
3.1 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供应链长期合作的上下游企业群能友好合作商定融资条件和融资计划,并建立起高效成熟的信息交换平台,而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运作能力,能有效控制和承担自身产业与金融业的双重风险,有些核心企业本身拥有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或金融子公司,既能提供较低的融资利率条件,又能保证盈利的要求。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主要存在于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中,单笔交易金额较大、发生频率较低,融资困难,买方一次性付款难度较大,而且还对买方的自有资金和订单数量造成影响。核心企业基于自身设备提供相应的融资租赁、设备租赁、存货代持等服务,不仅能帮助买方在有限的资金流下尽早开始业务运营、偿还货款和融资费用,同时还能帮助自身拓展市场规模。比如通用电气信用公司(CECC)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作为通用的子公司,主要提供设备租赁、融资租赁和存货代占等三种供应链金融服务[8]。
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商业银行开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主导确定融资条件、制定融资标准,建设信息平台,规范风险管理。这种模式的运作过程是,供应链中的买方企业在收到采购货物后,根据卖方企业提供的货物提单和有效发票在开通保理业务的银行办理承兑汇票,将此作为“货款”支付给卖方企业,卖方企业向相应商业银行支取款项,买方在到期还款日内支付货款和融资款项。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处于双向选择中,企业可以选择融资比较优惠的银行,银行可以选定实力强的风险低的企业。由于这种模式比较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化,能广泛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群[9]。
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实力强大的物流企业通过其供应链中掌握的信息优势、客户关系优势和监管优势等,利用在赊销贸易中抵押货物的精确信息,给低风险的赊账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的短期资金融资服务,从中获取贷款利润。在这种模式中,物流企业实际上承担的是金融机构的角色,并主导融资方案、融资利率和融资规模,同时主导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本身实力强大,其财力雄厚、规模庞大,有大量的客户群,具备分散、规避融资风险的能力[10]。物流企业主导模式比较典型的是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该公司与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rt公司合作,Walmart在商业合作中,往往要求供应商预垫全额货款,货物到岸后1-3个月才能结清货款,为此给供应商造成巨大资金压力和财务困难,而UPS提供的供应链融资灵活解决了这一难题,即供应商把货物交付给UPS后,交付物流费用、清关费用和相关融资费用后,UPS把货款先支付给供应商,剩下的工作就由UPS与Walmart进行交割和结算。
3.2 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在我国,银行业最早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圳发展银行是第一家开展此项金融服务,随后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先后启动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模式比较粗放,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贸易融资策略,采用信用证和托收的结算方式,主要业务是在贸易过程中处理电子支票和汇款。这种模式现在认为是供应链金融1.0时代,其短板是,与客户的关系比较疏远,业务增长点低,风险识别成本较高,操作手续比较复杂,对于小额、高频的融资需求难以保障。
上市公司主导模式。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综合应用和全面渗透,供应链金融进入了2.0时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交易平台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用于风险评估的关键性数据,面对供应链金融丰厚的利润,截止2015年末沪深30多家上市公司进入供应链金融市场,他们的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大部分资金是自有,但有限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需求,他们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或自建P2P融资平台来筹资。比如瑞茂通公司,随着保理业务的迅速,公司的财务费用水平和短期借款规模也随之猛增,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总额达到1.19亿元,占营业利润46%。
电商巨头主导模式。供应链金融进入了3.0时代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极具市场潜力,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苏宁和京东等公司也都已布局供应链融资业务。由于凭借着强大的数据掌控能力和完善的场景化金融,电商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拥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和有利地位,他们充分利用销售的核心平台,积极提高用户的商业粘性,把用户紧紧吸引在现有的融资平台上。比如京东公司,京东金融提供“京小贷”、“京保贝”等供应链融资产品,利用用户在销售平台上商品情况、交易记录和消费者评价等相关重要数据,掌握用户的信用和经营动态,为用户提供浮动利率的融资业务。
P2P主导模式。近年来,随着P2P的兴起,部分P2P网贷平台也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P2P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是凭借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交易过程中所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介入供应链体系,P2P网贷平台与核心企业、供应商(渠道商)签订三方认可的契约,供应商以核心企业开具给自己的应收货款债权进行质押,便可向P2P平台申请融资,P2P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面对中小微企业。据统计,P2P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涉及的行业主要以零售业、制造业为主,此时出现的P2P供应链金融业务能满足8%~18%融资区间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4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未来展望
4.1 “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大融合推动供应链金融金融3.0时代
受益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继续发展发扬传统业务优势,发挥其数据来源的优势,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利用了ERP云平台交易信息、O2O贸易交叉数据、电商平台交易数据、财税数据、仓储物流数据、深度分销平台线下终端数据等,实现了便捷获得与高效使用;基于供应链关系而实现风险可控的融资需求,在资金来源方面,小贷及无理论杠杆上限的P2P等作为新兴的资金来源,商业保理的嫁接关系积极发展中,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与P2P携手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智慧供应链金融3.0时代“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三大要素的高度融合。
4.2 互联网时代下的供应链金融资金来源多元化
供应链金融1.0时代以商业银行融资为主导,但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方面比较呆板,难以覆盖海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迈入供应链金融2.0时代后,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第三方平台以及对上下游掌握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开始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综合平台,除了小贷公司作为资金来源外,各种社会闲散资金通过互联网的平台综合起来,为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提供了新的选择,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展。
4.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形态
在长期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由于应收账款相较存货拥有更好的流动性,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三大业务模式中起步较早。作为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事前的资信调查、事中的融资和分账户管理、事后的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于一体,风险控制和管理贯穿全程。根据提供服务机构的区别,保理业务可分为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其中商业保理的资金来源涵盖小贷公司(自有资金)、P2P等。在信息技术渠道应用方面,可以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数据作为主要来源。
4.4 大型电商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提供者
大型电商依托B2C电子商务平台,积累了数亿网购客户和数万供应商的行为和信用分析数据。基于这些大数据和资金,大型电商具备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能力和基础,可以面向电商所有供应商和平台商家提供一整套综合金融服务,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等形式。在物流方面,大型电商基于其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也拥有了最完整的供应链基础数据,除了对其自营产品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之外,也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开放平台上的非自营供应商。因此,以大型电商供应链数据积淀为基石,向供应商与平台商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佳境,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发挥供应链金融的巨大效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大潮,推动供应链金融3.0建设,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提供大量急需资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张敬峰.供应链金融理论动态与实践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1(10):53-55.
[2]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金融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179-182.
[5]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6]Michael, Lamoureux. 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 [J]. Supply Chain Finance, 2007(4): 34-48.
[7]王晓东,李文兴.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产业与金融互动机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100.
[8]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
浙江,作为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在新一轮产业变革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依托互联网创新,网络化、智能化新产品、新装备不断涌现;企业借助互联网促进各环节业务协同能力显著增强;网络化制造成为智能制造的高阶应用;移动O2O等新模式推动电子商务继续蓬勃发展;工业大数据计算机应用开始起步;生产业互联网融合速度不断加快。
除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扎实的基础之外,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更加使得浙江有条件集聚互联网资源来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因此,下一步,浙江应该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的融合创新发展,真正建设成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信息经济先行区。
加快推动网络化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
加快为智能产品和装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研发,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具有环境感应、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社交互动、产品增值服务等网络化功能的先进产品,开发一批智能型、绿色节能型、安全可靠型、超常功能型、附加功能型的新产品。充分应用装备电子、嵌入式软件、现场总线、数字测控和模糊控制等技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远程监控、远程分析、远程维护等功能的智能装备,推动传统装备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升级。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促进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制造模式转型
加快推进重点环节的“机器换人”,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大力推动企业普及应用工业物联网、生产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加快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应用,引导企业逐步构建生产制造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管理、研发、制造、检测、物流等环节的纵向集成。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在装备制造行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咨询、位置服务、呼叫中心、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产品为主向提供工程承包和远程运维服务的转变。在服装、鞋业、箱包、生活家电、家具等行业大力发展个性化生产,以用户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入点,构建后向传导的生产模式,以销定产,实现产销的无缝衔接,推进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
加快普及网络营销创新商业模式
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企业由产品管理为中心转向客户管理为中心,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业务,加快各类电商特色馆、产业带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自建网上商城,中小企业开设官方旗舰店、专卖店。支持工业企业应用市场大数据开展互联网精准营销。大力建设行业电商平台,聚焦浙江优势产业和行业,充分发挥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聚集效应,在纺织、家电、五金、塑料、模具、泵阀、纽扣、皮革、电气设备等行业建立第三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工业品大宗交易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利用已有品牌优势、实体网点资源和物流配送体系,结合互联网营销,发展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O2O模式。鼓励外贸出口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海外仓储体系,简化电子商务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物流仓储等直接投资的外汇登记手续。
引导强化企业的研发协同和管控一体化能力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并行协同研发,通过互联网将产品设计相关方联接在一起,协同参与产品设计。鼓励大型集团通过互联网连接各地研发中心,将开发、测试、生产进行无缝接合,一体化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使用众包众创等新型研发模式,通过开放平台集聚大众智慧解决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问题。鼓励跨地区、跨国型大企业,依托互联网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确保数据实时、全面、准确,提升对各分子公司财务、人力资源、资产、销售等管控能力,利用大数据强化决策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工具加强对销售渠道的商、经销商、分销商、加盟店和自营零售店的管理,使渠道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对渠道管理的反应更加迅速,重构传统渠道与线上渠道。
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大力发展行业性工业云平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和服务化,构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服务流与一体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以专业市场、监管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大数据平台,鼓励企业应用行业大数据进行行业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纵向协同,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以自身供应链系统为核心,基于互联网打通全产业链信息,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化整合,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联盟。依托各区县(市)产业聚集特色,智慧产业集群试点建设。
鼓励信息化基础服务模式创新
培育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引导企业购买大数据服务,利用第三方大数据平台有效分析各类市场信息,改善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建立大数据环境下的决策模式和机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鼓励企业购买公有云服务,加强地方政府与大型云服务商的合作,完善企业采购云计算服务的配套政策和资金补助,大力支持发展云计算模式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中小企业采购云存储和计算服务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小镇建设园区云服务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IT资源与服务平台,提高园区运营与服务水平。
加快生产业互联网化转型
积极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引导工业企业把经营活动中专业性较强的物流配送业务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机构,鼓励物流配送龙头企业与电商业、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企业开展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无缝对接。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服务,提供适应产业链全链条的在线融资、结算、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与增值服务。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支持骨干工业企业设立互联网型工业设计机构,发展工业设计资源网上共享、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3D(三维)在线打印等互联网工业设计新技术、新模式。
当您在办公楼里忙碌的时候,可以为上学的孩子佩戴一块“智能定位”手表,您可以随时监看孩子动向;房屋的大门可用电子控制,可以折叠,小微波传送装置(遥控器)可以开关电视、启动空调,电饭煲煮饭;人们生病时,不需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物联网让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思想、有意识”,物联网让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智慧地球,智慧生活。
物联网样板间专栏,破解孤岛效应,提升商业实用价值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力,物联网新技术的创造力是毋庸置疑的。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被一致看好,在如今这快节奏时代,物与网络的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物联网的出现则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当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然而目前国内物联网的发展仅仅是停留在概念诠释的表层,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应用体系,物联网产品应用集中度低,缺乏成熟的业务模式。这就限制了物联网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脚步,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物联网是用人类的智慧打开了科技信息的又一大门,而打开大门后堂皇富丽的科技大殿内存在着机遇,也面临危机和挑战。中华自动化商城积极应战,在国内首创了物联网样板间专栏(/subjectActivities7.html),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为基础,以工业数据处理中心和控制中心为纽带,将数据采集、记录和控制集于一个系统之中,能很好的解决您在工业、农业、物流、楼宇方面的应用难题。中华自动化商城是国内第一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提供现实层面的物联网基础硬件商品,客户可以直接选择商城配套打包的产品也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切实详尽的项目应用,量身打造的物联产品,中华自动化商城将物联网产品搬到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开创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新业务模式、延伸和完善了价值链、供应链,提升了物联网产品的商业附加值。
拒绝神秘,中华自动化让物联网产品应用触手可及
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将发展物联网确定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作为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在物联网应用广度、深度以及智能化水平方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还局限在概念层面,真正实际的物联网产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层神秘的面纱使人们对物联网产品的认知和了解变得非常困难。
区块链,这个听起来有点艰涩的名词,简单地说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持续生长的数据库。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用于维持信息共享来源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 of computers),是支持比特币流通、交易的基础技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node)便是一个用户,通过保存一个完整的交易历史数据库的副本,参与并维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通过加密(encryptlon)确保安全――所有交易会以加密形式登陆,包括时间、日期、参与者等。交易一旦入账,不可被删除、撤销或修改。
“区块链这一颠覆性的技术作为当下多种热门概念的交集,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深刻地影响金融业在内的多个行业。”德勤中国华东区主管合伙人曾顺福说,“对区块链的积极应对或是被动接受,也将导致各行业内部的重新洗牌。”
如今,这项基于比特币而生的技术,正在金融、医疗、车辆信息、食品供应链等场景化的领域体现自身的应用可能。
改变
区块链对于金融业的意义在于将重望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从而带来应用的改变。它所构建的信任生态系统可以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境下所生存,而在这样一个网络之中每个人能够将货币资产(实体或虚拟)精确地进行价值和信用转移。
此前,巴克莱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大通等42家全球顶级银行已加入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着手为区块链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2015年12月30日,纳斯达克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也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去中心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比特币区块链的上线,被视作价值互联网正式诞生的元年。
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化是近年来两者融合的主题。然而一个金融公司是否互联网化并不是靠是否做电商或者使用社交媒体而决定的。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肖风认为,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利用价值互联网的工具来改善内生的很多业务流程,改善附着在金融体系上的应用场景,将其互联网化,从而将自己变成互联网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是传统金融公司借势转型为互联网公司的最佳利器。利用区块链改造传统金融机构核心的生产系统,同时把整个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这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比特币上线以来已经运行了7年,这个试验系统在传统金融行业之外运行,没有出现宕机,而且运行在这个网络上的所有比特币账户也没有被黑客破解过。这使得欧美主流金融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区块链实验室,也设立风投基金投资区块链的创业公司。这意味着区块链这项技术,具有用来改变传统金融机构基础架构的巨大潜力。据Magister Advisor分析,2017年,银行在区块链开发的经费将超过10亿美元――是所有企业软件板块发展速度最快的。
肖风觉得,“互联网金融的终局是点对点、端对端、P2P的金融服务”。不过,他也指出,“迄今为止,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其成熟度相当于1995~1998年之间的互联网技术。那时我们也不认为互联网能够像现在这样改变我们的世界。”
落地
“与美国、爱尔兰的黑客马拉松相比,中国的开发者更为关注应用场景,这说明中国开发者的创新更为‘接地气’。”德勤亚太区投资管理行业领导合伙人秦谊如此总结中国区块链黑客马拉松。
基于区块链的“货物链”(CargoChain)在比赛拔得头筹,它能够让国际贸易更为环保和省时;二等奖的项目“智慧财产”(Smart Property);三等奖的项目BitMEDI,基于区块链保存医疗记录以及食物链、随机数生成器、信用记录分享系统等,都体现了区块链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不过,黑客马拉松仅是一个开始,一项技术从演示到真正的商业化、产品化仍需很长的过程。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德勤也保持着对这项新兴技术的高度关注,其全球加密电子货币从属于德勤全球数字化团队(Deloltte Digital),团队人数超过100人,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提高现有服务以及探索建立在区块链上的解决方案,并与多家全球顶级工程技术类高校和全球区块链不同类型的开发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云猴平台的,步步高商业董事长王填宣布自己“找到了二次创业的感觉”。云猴平台与步步高以往任何一次转型都不同,从前不管是地域还是形态的扩张、增长都是围绕着零售业本身而发生的,都无法逃离线下零售业的范畴。而云猴平台的,则让步步高从一家传统的多业态零售商变成了一家基于IT技术,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方案解决商。
从买卖到服务
其实,早在2013年,步步高便推出了“步步高商城”,却没有脱离“搬货”的初级模式,只是一个在自我封闭的小平台上运营的步步高线上版。要将盘子做得更大,装得下更多蛋糕,步步高需要打破企业、行业的边界,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
新的“云猴”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网站,而是基于步步高现有资源,由大电商、大物流、大便利、大会员、大支付五大项目构成的本地生活O2O平台。
在大电商的概念上,云猴整合包括吃穿住行,涵盖购物、生活和服务的各类商家,以App形式呈现,推出“云猴本地购”。除了自营品类,平台还开放给第三方,对于既是步步高实体零售的供应商,又在云猴上开店的品牌来说,就可以通过一个App同时实现B2C和O2O。
不仅如此,基于移动端LBS定位,用户还可以通过搜索周边查询到各类联盟商家信息,以及优惠、团购信息。截至2014年12月,云猴上的生活联盟商家已超过7800家。
在“本地生活”的基础上,云猴的渠道得以比全国性的平台下沉得更深,离用户更近。“实际上,我们做了天猫的事,又做了大众点评和58同城的事。”云猴网CEO杨军说。
对于用户来说,云猴通过整合本地化的供应链,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满足消费者线上线下的需求。对于联盟商家而言,云猴除了为他们引流,还可以帮助他们完成精准的营销推广、会员管理以及SKU管理等工作,这对于一些中小型商家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步步高目前有大概400家门店,拥有3000万会员,年成交量在3亿笔左右,各个业态中进入的客流有10亿人次。如何将原有的用户引流到线上,如何管理、盘活会员?
步步高在大会员的项目中做了一个积分银行,通过打通积分、共享积分来将用户的消费行为串联在一起。过去和大多数传统零售连锁的积分一样,消费者在步步高的超市、百货消费积分,到年底换取一些礼品,一年一次清零,这样的消费场景太过单一。而云猴上线后,线上与线下的消费,在步步高或其他联盟商家的消费都会产生积分,这些积分都统一集中在一个云猴账户中。
再结合步步高的大支付项目,这些积分将会转换为“高币”,按照一定的换算比例作为货币使用,不仅可以在步步高的门店中使用,还可以在云猴平台上所有的联盟商家中使用。这些积分永远不会清零,同时积分银行还会引入金融类、通讯类等合作伙伴,使各个机构的积分都可以在云猴平台上进行兑付。这样一来积分不再是单纯的积累,而是增强用户黏性的一大利器。
打破边界的新生态
云猴平台的上线对于步步高本身来说,不仅仅是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升级,其集团内部的系统构建也由此改变。从以前的金字塔关系,成为了现在以大电商、大物流、大便利、大会员、大支付为核心的五个独立的事业部,实现扁平化。
大物流是实现云猴战略中O2O落地的重要支撑,打通最后一公里。2014年7月1日开始,步步高物流就完全变成了第三方的物流公司――云通物流。这些资源也是步步高本身就有的,他的物流网点深入到湖南省的每个县城,与广西南城百货合并以后,步步高在广西、江西就都有完整的物流体系。所以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才在云猴平台的会上喊出口号――“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城际间的物流班车化,城市内的物流公交化。”
在整个云猴战略平台的五个项目中,大便利是这个闭环里面落地的最后一个落收点,交货、交易和社区互相体验的环节,其衍生出的实际上是步步高在社区上的布局。
目前,步步高旗下的自有便利店品牌汇米巴已接近100家,而在云猴平台上线后,以加盟和联盟两种形式整合了超过3900家便利店。步步高为这些散落在各个社区的便利店提供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并为他们提供供应链、配送链的解决方案,同时将这些便利店变成云猴的社区便民服务点。
步步高将大便利和大物流相结合,为快递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云猴的用户可以通过联盟便利店接收快递,便利店员工也可以送货上门,没有快递员。这个项目和京东一起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的立项,通过对数据物流和物流终端的示范利用,解决了快递物流终端的一个痛点。当智慧物流和智慧社区完全结合起来后,整个快递行业的成本有望降低2%。
用户要在云猴平台上实现完全的交易闭环,还需要一步支付环节。步步高目前正在申请全牌照的支付公司,一旦审批成功,支付宝、余额宝能做的事情,“步步宝”都能做,而积分“高币”则可以更加灵活地被转化和运用。同时金融业务也将成为步步高日后发展的重要板块,这对于步步高在资本层面的增值意义将更加重大。
云猴战略的实施,让步步高告别了靠门店扩张的单一增长模式,告别了价值链上固定的买卖关系角色,成为多边平台服务商。步步高的客户定义变得更加广泛,使得供应商、服务商、消费者等三者的角色和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核心资源的变化,让步步高的资产模式可以由“重”转“轻”,从而采取更加快捷的加盟方式拓展线下门店,通过线上IT系统管理和其他方式为加盟商提供服务,或者直接通过网络的营销,获得规模化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