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

第1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一)基本情况

简述本辖区农村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包括农村河流数量、河流长度、河网密度,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等。分析河湖水系特点及区域分布情况,提出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河流、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水面面积1km2以下湖泊清单。

(二)现状评估

现状情况。从河湖地貌形态、水文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水文化保护、水利基础设施、河流管护水平等方面,分析评价农村水系现状情况。

取得成效。从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村河塘清淤疏浚、清洁小流域、河湖水系连通等方面,简述近年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从河湖淤塞萎缩、河道防洪标准不足、水体污染、水生态退化、管理薄弱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村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三)面临形势

按照乡村振兴要求,从保障农村水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

二、编制依据

根据本县域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扶贫要求等,重点从本省、市、县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方案、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层次、提出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有关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思路、目标、任务,提出本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重点体现尊重自然、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基本原则

提出本县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强化管护等,指导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四、实施范围与治理目标

(一)实施范围

综合考虑整治需求、治理工作基础、地方财力、人口布局等因素,提出本县域2019-2022年需要开展治理的农村水系清单,并明确各个河流水系具体治理范围。

(二)治理目标

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要求与投资可能,从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到2022年纳入实施范围的每个河流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给出治理河长、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等方面的量化目标。

(三)治理标准

针对本县域纳入实施范围的各农村水系(项目)的治理目标,从功能、岸线、岸坡、河流、水体、文化、管护等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治理标准。

五、治理布局与措施设计

(一)治理布局

针对实施范围,提出到2022年各水系综合整治的总体布局,明确其治理思路、分区重点和方向,合理安排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县区总体布置图和分水系总体布置图,具备条件的,也可绘制分水系实施效果图。

(二)方案比选

针对农村水系治理布局,围绕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坡)、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进行不同措施方案比选。

(三)治理措施

1、河道清障

明确存在“四乱”现象的敏感河段,说明拟采取的整治措施及工程量,建立“四乱”位置、整治措施、工程量清单。

2、清淤疏浚

明确需进行清淤疏浚的河段、确定清淤深度、计算清淤工程量,说明拟采取的清淤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污泥处置方式。

3、岸边整治

明确存在防洪不达标、滨岸带破坏严重、硬化比例较高等问题的河段位置、范围,初步选取岸坡断面形式、结构形式以及植物配置方式,计算主要材料用量。

4、水系连通

明确存在河湖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的河段,初步选定连通线路、从河道开挖、涵管沟通、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说明拟采取的连通方式、具体措施设计以及相应工程量。

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明确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的治理范围,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工程、林草)及相应配比,推算各类措施数量及工程量。

第2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 现状分析 防治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进一步做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摸清农村环境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图们市辖区内有4个镇,分别为凉水镇、石岘镇、月晴镇、长安镇。全市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农村人均纯收入7017元;农业总产值25914元。

二一一年图们市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水体污染主要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达到其功能区水质要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首要任务。虽然对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4、7月份图们市质控中心对乡镇饮用水监测结果看,氨氮等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标准,但是粪大肠菌群,达不到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有的水源地周边有民房,有的毗邻公路,有的管理不善造成的。

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图们市农村工业企业不多,但这些企业治理设施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入环境中,对农村环境带来污染。特别是石岘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较严重,重点工业企业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处于镇内区域内。该企业所排放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对石岘镇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1畜禽养殖业

2011年图们市市规模化养殖场共有21家。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COD总量为1352 吨、氨氮排放量为39 吨。目前我市尚未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性,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3.2 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

据调查图们市各种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秸、玉米秆等。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一部分用来作牲畜饲料,大部分用于烧柴,对农村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011年图们市农膜使用量为107吨,农膜回收率很低。残留农膜极难降解,降解过程中还溶出有毒物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图们市市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防,致使溪流、河道、池塘水环境功能下降。大多数镇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个别村存在垃圾乱倒的现象,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4个镇医院和26个卫生所,所产生的医疗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以焚烧的方式自行处理,自行处理率100%。

5.生态保护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在农村生态保护工作中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图们市市已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1 个(凉水镇)。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主要问题

1.1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保护措施和符合要求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1.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环境污染。

1.3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污染。目前,我市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1.4乡村工业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由于工业企业有从城区向乡村转移的趋向,造成乡村污染呈加重态势。

1.5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白色污染。

1.7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薄弱环节

2.1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农村环保机构缺失,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基础条件差,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村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2.2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治污设施。

2.3法制建设滞后。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1.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生态保护。

1.1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严格农业建设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的审批,设立镇乡环境保护监督所,规范工业企业管理,加大对农村违法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在饮用水划定范围,禁止审批新设排污口的项目。农业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发展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1.2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政策上扶大控小,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规模养殖。加强对各村镇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技术指导,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方式收集分辨,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或达标排放,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建设。

1.4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1.5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

2.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

2.2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第3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的,以“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为载体,坚持县乡村联动、点线面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农民群众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原则。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入手,注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革除不良陋习,培养弃恶扬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风尚,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2.坚持组织引导,全民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适度超前、注重实用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立足现状,分类指导,分批实施,分层推进,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以维修改造为主,体现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

4.坚持健全机制,统筹推进的原则。坚持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清洁家园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美化乡村与提升文明程度相结合,硬件建设与提升软环境相结合,逐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整体活动向纵深发展。

通过“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达到农村人居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方式明显转变,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

三、工作重点

按照“突出重点、软硬齐抓,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力实施三大工程:

(一)环境整治工程。着眼建立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顺畅交通,深入推进乡村环境集中整治。以乡镇街区为重点,清理整顿街道及公路沿线乱搭乱建、乱挂横幅、乱贴广告和车辆乱停乱放,规范门店牌匾和各类广告牌设置;治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马路市场,实行划行归市。以县乡公路和村庄主干道为重点,彻底整治公路沿线环境卫生,清理边沟,疏通水路,重点抓好吴凤公路、什千公路和陶瓦公路沿线环境整治,集中拆除废旧违章建筑,清理废旧地膜和各类垃圾,清除白色污染,整治村庄环境,抓好绿化美化,培育形成整治示范带。

(二)家园美化工程。广泛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为内容的“三清五改”示范村创建活动,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的“四堆”(土堆、粪堆、草堆、垃圾堆),填埋“四坑”(污水坑、粪便坑、污物坑、垃圾坑);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填埋处理,建立村组专兼职保洁队伍,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彻底解决“垃圾围村”现象;拆除房前屋后各类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维修残墙断壁;以村庄道路、房前屋后和庭院内部为重点,扎实开展绿化美化工作,提高村庄绿地率,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带净化。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转化,做到家畜家禽入圈入笼,柴草农具放置有序,保持庭院环境干净整洁。

(三)文明提升工程。把“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在建设和管理中逐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和谐之星”、美德在农家、道德模范创建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农民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细化措施,切实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要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行事历和考核奖罚办法,对每一阶段每一项重点工作都要确定专人负责,靠实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奖罚,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第4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明确思想,坚定目标,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点要聘请有资质专业机构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积极参加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宾馆饭店、休疗养院等旅游企业的协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各乡镇、管理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联系,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内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县域精品旅游线路中。同时,要协调县内经济实力雄厚的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实行捆绑帮扶宣传促销,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第5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在广大的农村,农家书屋构成了农民吸收知识和开阔视野的重要基地。近些年来,农家书屋为更多农民提供了优质阅读资源,方便农民吸收知识并且开阔阅读视野。由此可见,农家书屋的建设在本质上符合了新时期的农村文化服务目标,有必要建成全覆盖的农家书屋体系。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实践中,农家书屋的建设要点就在于共享优质的图书资源,带动农村文化服务的综合水准提高。为此对于农家书屋的改造升级而言,有必要明确农家书屋走完“最后一公里”的基本思路与措施;结合农家书屋运行与服务的现状,探求可行的完善思路。

近些年来,更多农村地区都在落实农家书屋的全覆盖目标,基本目的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公共阅读服务,在此基础上推进城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提高。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有利于解决偏僻农村缺乏文化生活的问题,因而农家书屋受到了更多农民的喜爱与欢迎。农家书屋在根本上有助于促进资源共享,方便了农民对于书籍的借阅[1]。在扩大建设农家书屋的相关实践中,农家书屋还可以解决广大农民没有书籍可以阅读的问题,进而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服务与精神享受。农家书屋在走完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应当探求相应的图书服务完善措施,确保为当地农民提供优良的图书文化服务。

一、农家书屋的重要价值

农家书屋构成了农村的德政工程,建成农家书屋的根本宗旨就是提升农村综合的人文素质以及知识水平。较长时期以来,农家书屋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借阅书籍方面的难题,因而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的人文素养。近些年来,更多农村地区都投入了农家书屋建设实践中,这种良好趋势有利于缩小文化差异,方便农民提升自身素养、学习知识并且转变命\。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农家书屋活跃并且丰富了农村地区居民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也推动了建设和谐农村的实践[2]。从整体来讲,各地建设农家书屋的具体措施都在逐步完善,因此也获得了突出成绩。

然而应当明确,农家书屋在本质上属于体系化的文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很难彻底避免缺陷和漏洞。截至目前,很多地区已经拥有了农家书屋,然而某些地区建成的农家书屋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贴近农民生活。例如:很多农家书屋存放的书籍都属于配发的书籍,这些书籍多为艺术类、经济类或哲学类书籍。对于农民来讲,这部分书籍太过深奥,与农民平日生活并不具备密切的联系。此外,受到经费制约,很多农家书屋仅仅提供有限的几种书籍,无法及时更新出版物。由于信息不畅通,农家书屋很难真正提供优质的图书借阅资源,因而无法满足现今的农民精神需求[3]。

二、农家书屋走完“最后一公里”的具体措施

农家书屋实现全村覆盖的基本目标,这样做有利于方便农民借阅各种书籍。然而,目前很多农家书屋却并没有真正满足农民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书籍更新速度较慢,图书种类较少并且缺乏针对性。这种状态下,如果凭借单个的农家书屋那么很难突破建设中的瓶颈,对此有必要强调书籍资源的更新,在本质上确保书籍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农家书屋构成了农村文化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在对其进行完善时应当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逐步打通农家书屋的最后一公里。具体而言,完善农家书屋最后一公里的措施应当包括如下:

1.构建书籍资源平台

从目前来看,很多农家书屋仍具有较强的分散性,为此有必要密切连接农家书屋与县市级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构建畅通的图书流转平台,确保资源共享的实现[4]。具体的措施为:县级图书馆应当与农家书屋共享同样的数据平台,配置一致的软件系统。在网络的帮助下,农民可以运用县市级图书平台来借阅书籍资源。对于各个时期的图书借阅信息,管理人员也可以予以实时性的统计。

2.提供资金支持

较长时期以来,农家书屋难以实现书籍资源的统筹,这种现象根源就在于欠缺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了改进现状,有关部门就应当为农家书屋提供充足的建设资金,及时为农家书屋增加新的图书资源。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为农家书屋配备读卡器、扫描枪和借阅卡,配置统一的网络服务器。在条件较差的偏僻农村,每个农家书屋都至少配置一台电脑,确保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能运用网络化的方式来整理图书信息,让农村读者享用更优质的图书文化资源。

3.共享实时性的资源信息

农家书屋走完最后一公里,目的就在于实现通借通还,在本质上提高基层农村的图书服务水准。在资源共享的思路引导下,县级图书馆应当与农家书屋密切配合,为农家书屋提供实时性的新资源。在通借通还的新制度下,农村读者就可以享用县市级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共同分享农家书屋的优质资源。作为管理部门,应当热情为农村读者办理图书借阅卡,方便读者随时借阅或者归还图书。这样做有利于农村读者摆脱书籍借阅的困境,享受优良的文化服务。

结语

农家书屋应当属于基层文化阵地,长期以来农家书屋丰富了偏僻地区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农民提供了多样的书籍阅读材料。由此可见,建成农家书屋的根本目标就在于确保资源共享,构建畅通的统一图书服务平台。然而截至目前,农家书屋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实践并没有实现完善,仍有待提高和改进。在促进农家书屋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中,应当确保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阅读的顺利衔接,从而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图书来源。未来的实践中,相关人员还需要摸索经验,在此基础上服务于农家书屋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武刚.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01):84-92.

[2]郑欣.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31-137.

第6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周岚:好的。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内涵之一,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我省农村环境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河道疏浚、村庄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以省级试点示范为引导,落实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近1万个规划布点村庄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整治,约占规划布点村庄总数的1/4,但还有3万多个规划布点村庄和大量的自然村庄的环境面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与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与城市面貌和环境建设相比,我省村庄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有些地方“脏乱差”现象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大力整治村庄环境。

记者:通过“整治行动计划”,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周岚:“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六整治”、“六提升”为重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实现到2012年底,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公路、铁路、航道)沿线,城镇及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周边等重点区域村庄环境整治。到2013年底,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到2015年底,全省村庄环境普遍得到有效整治,形成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乡村环境面貌,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争取3至5年内全省村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改观。主要目标是:

1、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

2、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3、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4、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记者: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任务,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周岚:是的,这次整治行动,主要工作有两大块,一是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包括:

1、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苏南地区进一步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标准化和保洁队伍专业化水平,苏中苏北地区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2、整治生活污水。合理选择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治理方式,突出太湖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通榆河清水走廊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3、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4、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

5、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6、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

7、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

8、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

9、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0、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构建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

11、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建筑物出新。

12、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二是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1、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适时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劳作半径和集聚规模,选择与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和数量。

2、推进康居乡村建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建设。

3、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依法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注重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规划布点村庄人居环境。

记者:要完成这样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工作,作为这次“整治行动计划”的牵头部门,省住建厅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保证这一计划能真正落到实处?

周岚:全省村庄环境整治我们准备分两个阶段推进。2011-2012年是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全面动员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村庄类型实施示范项目。全省20%以上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及其周边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完成40%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2013-2015年是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2013年底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

2、突出工作指导。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注重城乡、区域环境连线连片综合整治,强化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塑造,实现环境优良、生态宜居;其他地区要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营造整洁、自然的村容村貌。

3、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探索跨村组宅基地置换,保障村庄规划建设整治用地需求。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

4、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

第7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摘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戚冬瑾,周剑云.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用地分类思考[J].城市规划,2012(7):60~66.

第8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水土流失;保持措施;

一、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1、人类不科学的生产活动

城市水土流失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从产生、发展到成灾,每个环节和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人为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修路、建厂及其它各项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引起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基本建设活动破坏了大面积的地貌引起土地侵蚀;二是乱堆、乱排废弃物引起的侵蚀;三是日渐频繁的交通建设弃土引起流失;四是人类滥垦滥伐,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五是矿区弃渣引起的流失;六是城市垃圾引起的侵蚀;七是地面下沉塌陷引起的侵蚀。

2、城市水土流失隐蔽性强

隐蔽性是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建设不同于山野乡村,其地表径流经常被各类建筑物阻挡分割,大部分由地下水排水管道排走,难于看到其直接的侵蚀过程,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最终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那么城市地表由于缺少养分而导致植被存活率较低,地标不断硬化,导致水土保持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每每进入雨季,雨水根本不能够及时深入到地下,极有可能引发洪灾,不仅不利于城市建设,还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3、复杂多变的自然因素

水土流失是指在土质、水力、重力和风力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造成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降水量、气温、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情况差异大,有些地区的地质在岩性和新构造的影响下,容易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现象,有些土壤的抗蚀性弱,容易被侵蚀,还有就是城市的植被覆盖率低,且其植被的蓄水能力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城市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活动

要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措施是基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既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又要反映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特点,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根据区域特性把握治理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预防和保护措施。

2、建设用地水土保持措施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工业用地、居住区、仓储用地、特殊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及其对外交通用地。对于建设用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的办法,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绿化美化工作,以求达到"硬化、绿化、美化"的目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求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要及时对开发建设区及周围影响区的地、闲置地、废弃地、各类边坡以及矿山废弃地进行植被覆盖和美化工程;对一些水土流失强度大的建设项目场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拦渣、舫洪排水、土地整治、泥石流舫治、防风固沙等工程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

3、广场道路等公共场地的水土保持

提高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的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花园城市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环境,并选择抗逆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耐践踏、常绿型生长期长的树种花草,对广场道路进行绿化和美化,及时控制城市建设中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对于公路等交通设施及管道工程的土渣进行回填,特别是在露天放置的过程中,由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其风蚀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可考虑使用化学粘结剂将土渣的暴露面固化,以防止风蚀的发生。在路堤、路堑开边沟、坡顶和挖方边坡台上开截水沟,组成因地制宜的路基排水系统,还可在路基两侧及施工过程中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面积

4、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由于城市建设中大部分为地下排水管道,隐蔽性强,因此更应加强对排水管道系统的完善。按照城市建设的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使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尽可能减轻泥沙对外部河网的淤积。但对于哪些缺水的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5、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水利水保、国土、城建、交通、环保、农林及立法执法等多个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因此,想要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就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也应把城市水土保持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法制法规,以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城市水土流失的认知。

6、完善监测监督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监测工具和监测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也成为预防水土流失的重要一环。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必将成为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框架,成为有效预防城市水土流失的强效措施。

四、结语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许许多多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都会使水土资源遭到不同层次的破坏、流失。作为一种灾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水土流失这一问题,将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研制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面临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而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了这些不利影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城市的具体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努力做好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丰富水土保持的内涵,强化管理制度,建立起城市水土保持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不仅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建设的安全运行,还要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1]赵岩.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D].

[2]曾祥坤,王仰麟,李贵才.城市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学研究[J].

[3]郭改娥.城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探讨[J].

第9篇: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范文

(一)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布局,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1.交通运输规划得到完善。上报了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项目(2013-2018年)规划,建立完善了“十二五”期间50座区小型公益桥梁数据库。

2.农村公路建设有序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6公里、在建3公里,新改建桥梁10座、在建桥梁3座。

3.内河港口建设得到加强。内河港城郊港区胡埭作业码头工程二期1.2万平方米仓储用房招投标结束,完成仓储用房建设1200万元。

(二)不断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

更加注重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改革,着力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环境。

1.“三关一监督”不断加强。认真做好《省道路运输条例》(2013年4月1日施行)宣教工作,全力加强区域内1.16万辆(7.4万吨位)运输车辆和800多家运输业户的管理,市民中心、大学城、景区等周边道路运输秩序良好。

2.维修驾培得到规范。认真做好维修、驾培企业经营行为计分考核工作,深入开展“3.15”汽车维修质量月活动,对从业人员进行了行业诚信考核。催告道路运输车辆二级维护过期515辆次。加强对驾校行业指导和专项检查,完成驾校学员理论审核3900人,桩考审核3370人,路考审核3300人。

3.公路管养水平提高。加强路政日常巡查力度,全力做好公路“春运”等保畅通工作,积极开展“523”公路管养日活动,认真做好太湖街道市级乡村公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镇创建工作。

4.水运管理得到强化。积极争取将区航道建管养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扎实开展内河港口管理提升年活动。

5.公交优先深度对接。组织开展全区公交线路和站点专项调查,加强与市公共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衔接,做好了雪浪贡湖苑、华庄水乡苑、胡埭富安花园和立人高中、区社会福利中心公交线路前期对接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方便群众出行。

(三)努力提升交通依法行政能力。

扎实推进“六五”中期普法工作,扎实开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阳光执法、智能执法和文明执法五项执法行动。

(四)切实抓好交通安全生产工作。

建立完善了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制订了各类隐患排查标准,深入推进省市级“平安交通示范点”建设,切实做好了道路防雪防冻和防汛应对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