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教育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研究报告

第1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 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第2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1资料与方法

乌鲁木齐市是个人口较多、学校也比较集中的地区,新疆的著名高校也集中在这里,下辖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新市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和乌鲁木齐县。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的学生,我们的样本是分阶段随机确定的,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有代表性,我们在每个区随机抽取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大学当中既有著名的高校,也有一般的技校;既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此次调查,我们总共发了685份问卷,小学是160份,初中、高中、大学各175份。有效收回642份,总回收率是92.14%,小学的回收率是84.38%,初中的回收率是96.11%,高中的回收率是95.56%,大学的回收率是91.67%。回收率较高,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男女比例状况。男女总的比例是:男性占41.6%,女性占58.4%。

其中大学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5.5%,女性所占的比例54.5%。高中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1.3%,女性所占的比例58.7%;初中的性别比例是:男性所占的比例为39.3%,女性所占的比例60.7%。小学的性别比例是:男性53人,占样本总数40.2%;女性79人,占59.8%。

(2)各类学校所占比例情况是:小学占20.6%,初中占26.9%,高中占28.8%,大学占25.7%。

(3)地区和民族状况。本次调查涉及乌鲁木齐市七区一县,调查对象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从调查的范围和族别上看,基本能够代表乌鲁木齐市学校中学生对公共危机的认知能力,并反映出学校安全教育的状况。

2.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分析

(1)学校安全教育的总体认知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很高。如在“你知道安全教育吗?”的问题中,94.53%的学生都知道安全教育,仅有5.47%的学生不知道。具体如图3:

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又有一定的差别。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的安全教育抓的比较好,其次是大学的,初中和高中相对来说稍差一些。具体如下面图4-图7:

在安全意识方面,整体较好。如当被问及“当你看到学校的建筑设施(如:栏杆、体育器材等)损坏并影响他人安全时,你是否报告给老师?”时,有64.88%的学生回答“是”。在“打放学铃,你常采取的方式为”这道题中,64.68%的人选择“能严格遵守上下楼秩序,轻声慢步走下楼梯”,19.31%的学生选择“等同学走完再走”。当被问及“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宾馆或商场),你会特别留意“安全出口”或者“消防器材”的位置吗?”有66.5%的学生选择“会”。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否”“不会”“不知道”。这表明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还要加强。

(2)学校安全教育状况

为了能真实的反映学校安全教育状况,我们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演练情况、安全教育的方式、学校的安全方面的相关预案的宣传等方面设计了七道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虽然在安全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校安全教育状况,尤其是具体细节工作状况不容乐观。

1)在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方面,有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老师的只占44.3%,没有或不清楚的占到55.7%。在课程设置方面,每周开0节安全教育课的占了40.9%,而每周开1节的占37.9%,每周开2节的仅占11.8%,每周开3-4节的都低于10%。具体到各层次上,小学的要好于初中、高中、大学的。情况如表1和表2:

2)在安全教育的具体开展方面,总体上经常性教育不足。如在对“学校和老师是否经常对你进行健康、安全方面的教育”问题的调查中,经常教育的占43.1%,有时教育占50.4%,没有的占6.5%。在对“你们学校举行过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吗?”经常举行的仅占21.9,而偶尔举行的则占到66.6%。具体的不同层次,小学的安全教育开展的情况远远优于初中、高中和大学。

(3)在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方面,方式、途径比较单一。如在对“你们学校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活动”问题的调查中,课堂中老师教、灾难演习、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都在50%以上,其次是专家讲座和学校信息栏宣传安全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习过的则只占19.12%。不同层次又有不同侧重点,

(4)安全教育不系统,有些环节薄弱。在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教育方面,我们设置了两道题。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如对“你们学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措施、方法)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只占49.9%,而选“没有”和“不知道”的超过50%。在对“你们学校进行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有”的占67.3%,而选“没有”和“不清楚”的占30%多点。

2.3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小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自广播、电视上和教师的教育;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的应对公共危机知识的来源相对来说较广些,50%以上的来自广播、电视上,报纸或网络上,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

2.4学校安全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还要不断的加强。如在对“当发生火灾、地震或传染病等时,你知道正确的应对措施吗?”问题的调查中,完全知道的仅占22.07%,知道一些的则占到73.87%,不知道的占4.06%。具体到不同层次,又有不同的表现。

3问题与思考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考察了新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学生的总体认知状况、公共危机意识、常用公共危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公共危机知识得来的途径以及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等。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结合调查结果,新疆乌鲁木齐市学校的安全教育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3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调查地点:云南省禄丰县彩云镇小学。

调查对象:彩云小学全体学生786名家长。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我国出现了教育危机,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农村家庭出现了入学比例下滑、学生中途退学、因病因贫失学等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制度化的教育与变革中的社会实践不相适应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危机。许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把子女送入学校,因为他们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现实中,昔日父辈秉承的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催人奋进的信念,如今有时成了遥远的回忆,人们不再相信教育,人们对教育的信念在慢慢发生改变。一旦人们对教育失去信心,也就出现了新的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读书无用论”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为了探寻研究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并且初步探索改变这种危机思想的方法,我们对彩云镇小学全校786名来自偏远民族山区和坝区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期待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法。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786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

三、数字统计和分析

1.人口统计分析

现在的农村家庭还是比较完整,其中一家4口人的占到了42.8%,这基本上是属于两个成人和两个孩子的家庭。5人和5人以上的各占23.7%和26.3%,这说明是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3人及以下的只占到7.2%,单亲家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从外出打工人数来看,74.3%的家庭都有人员外出打工。可以看得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由于农村家庭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许多家庭只有祖孙两代人在家,祖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儿童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和配合。有的甚至顾虑对孙子(女)管严了或方法不当出现意外情况而受子女埋怨,便采取回避的办法,只管吃、穿、住,不管教育。时间长了,儿童习惯于随心所欲、好吃懒做、爱撒谎。

2.收入和投入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69.1%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而且这些收入50%靠种田,43%靠零星打工得来。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无需太多资金投入。但是,供读一名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一万元,也就是说,仅仅在家务农或者零星打工的话,两个人都还供不起一名大学生。严酷的现实,让许多农村家庭“望大学而却步”。现在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就业的艰难可见一斑。就业难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重要诱因之一。

3.对教育的态度

尽管现在教育支出越来越高,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在农村,84.9%的家长认为读书有用,82.2%的家长认为应该供孩子上大学,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主要靠学校。农村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农活忙无暇顾及孩子,因此,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撒手不管。相比目前城镇愈来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呈现下滑的趋势,农村要缩小和城镇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任重而道远,前景堪忧。

四、综合分析

第三次的“读书无用论”是最近这两三年,首先从农村出现,并且呈现蔓延之势。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谁都明白知识有用,但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最佳机会,但即使自己不愿放弃,整年劳作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父母也要逼其放弃,在这种无奈之下,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就只有在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选择投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武器,如果大学只是富人的天堂和游乐场,何谈公平?又怎能实现和谐?

第4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5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成功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深刻地拷问着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颁布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要义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解决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教领域的创新教育如火如荼,但一方面创新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存在空泛化、口号化、精英化倾向,导致创新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实训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校实施的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素质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机制、教材与课程建设等都是我校继续深化和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基于本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努力探索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素质训练的实践模式,并期望能够编写一本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简明教材,以对我校全体学生系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对其他高校开展创新教育起到启发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武昌理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力图突破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和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大学教育理论。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按照成功素质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观念(即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方法五个方面的教育与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素质教育首先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不是那种精英学生的精英培养。

2. 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现象学理论

教育脱离生活,不仅会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将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规避这种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与胡塞尔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

教育对生活的真正回归,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当今时代具体的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内部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知识经验等等。生活世界是创新最肥沃的土壤,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神秘教育,而应该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不难看出,我们这种回归日常生活的创新教育理论,是对传统创新教育理论和模式的深刻转变,有利于大学创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个个都是创新之人,天天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所”的大学创新生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通过查阅“创新”、“创新学”、“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论文,着重探讨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征及作用,阐述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五个创新要素的内容,构建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搜集和比较各高校创新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借鉴其他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的有益经验,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的措施、方案及实践模式。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发表,编著《创新思维与训练》已作为校本教材并在全校学生中使用,师生反映好,效果明显。成果的内容主要有:

(一)重新认识“创新”的本质内涵、特点,奠定了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厘清“创新”概念对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对创新实践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从而获得新颖、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成果,并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动过程。

把握创新概念的内涵,必须厘清以下几点:一是创新的主体指个体或团体,即每个大脑健全的人,因而创新不只是少数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者;二是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创新主体和人类自身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促使创新主体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是创新的过程是主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创新实践促使创新对象不断改变、革新、完善和发展;四是创新的实质是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这也表明创新的范围广泛,创新永无止境;五是创新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六是创新的结果是获得新颖、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成果。成果的新颖性和价值性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基于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创新主要有新颖性、价值性、广延性和风险性四个主要特点。创新的根本特征是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是指创新成果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和首创的,既体现创新成果在构造、材料、操作、效用等方面的精巧别致、出奇制胜,又包括在时间和速度上比别人优越,出得快,用得早。任何一种创新还必须具有价值性。创新的价值性体现在创新成果在结构、操作、材料、形状、功能、效益等方面比传统或同类的更效益、更经济、更省力、更节能等。越是符合人民生活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成果对主体和社会的进步作用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创新的广延性指创新是没有范围及时间界限的,上至航空航天,下至海洋地底,上至安邦定国,下至日常生活,宇观、宏观、中观、微观,创新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无疑也意味着风险。

创新的种类,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成果创新的创新程度,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改进创新;根据成果的创新方式,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根据创新活动领域的不同,创新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等等。

(二)通过对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创新素质构成要素在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和总结,重构了高校创新教育理论架构

创新素质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决定因素。主体人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突出的、改变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新事物的个性品质特征。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依据成功素质教育关于素质“五大体系”的构成理论,创新素质也相应包括创新精神(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主要是创新思维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五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主体人个性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需要,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主体人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构成,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的强弱实际就是根据主体这些心理状态以及创新性活动的自觉与盲目进行区别的。简单地讲,创新精神就是主体人在一般思维活动中突出的强烈的创新欲望或创新趋向。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主体对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创新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和兴趣,善于鼓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养成创新精神。

2.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指人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意志、情感、自信心、目标等特征,是创新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支撑着创新者的行为和活动。它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康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和优良的创新品德等,它反映出创新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创新品格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发展所凝聚形成起来的,包括创新意志、毅力、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如直觉、潜意识和灵感等。

创新品格具有驱动性、方向性、维持性、调控性、补偿性等特性。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新主体以已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再造或重新组合的活动中,产生出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由“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的能力构成。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不畏艰辛、一丝不苟地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一般来说,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包括设计、绘图、工艺制作、实验、组织、语言、写作、自我表现、精雕细刻、精进整合等能力。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包含有丰富的创新思维知识,对于创新活动极为重要,故予以单列讨论。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多维角度的思考和大胆探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全新而独特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显示人的一种智力品质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人类一切创新成果都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的特点是常规性、单向性、逻辑性和沿袭性。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但不利于创新。而创新思维多采取具有创见性、扩散性、集合性、求异性、越障性、超前性、想象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的思维方法,通过判断、推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演绎等思维过程来实现创新,具有新颖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等思维特征。

创新思维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很多种。创新思维中重要和常用的是扩散思维、集合思维、越障思维、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和创意思维等六种思维方式。

5.创新方法

简言之,创新方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从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orn)创立第一种创新方法以来,现在全世界有资料可查的创新方法有360余种。针对大学生特定创新活动的需求,限于篇幅,课题组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创新方法。它们分别是观察发现法、属性列举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设问创新法和智力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具有某种不同的创新潜质和潜能,教育就是要生动的学习生活中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加以培养提升,成为其创新素质。

(三)结合社会需要和高校创新教育的需求,重点探讨了几种常见创新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1.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是对前人没有觉察到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揭示,其目的是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发现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新事物;揭示事物的新属性;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在已归纳出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套科学理论。

科学发现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科学发现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事实型与理论型科学发现。根据科学发现的手段与方式,可以分为预见型和偶然型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科学发现是一种完整的、复杂的理性过程,事实上,每一种科学发现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或多或少又有些共同的地方。其中假说验证是科学发现中最为普遍的过程模式。假说验证过程,是在发现用己知的科学原理无法解释的新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假设,形成科学假说,经理论和实践验证,最终创建科学理论的过程。

2.技术发明

发明即“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 我国于2003年12月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它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过实践证明是可以应用的。

技术发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可以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从发明创造的创新性质分,有原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原创性发明是真正的无中生有,是直接由科学发现转化而成的全新型发明或种子发明,往往能填补某一科技领域的空白或开创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属于当时的原创性发明。改进性发明是对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改进所做出的发明创造。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改进、补充或优化,以及将已有的几种技术综合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都属于改进性发明的范畴。可以说,改进性发明也是一种“有中生无”。

每一件发明的微观过程不尽相同,但从宏观上看,却大同小异,可以归纳成以下过程:选择发明课题 —— 构思技术方案—— 验证方案可行性 —— 做出样机。

3.艺术创造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从无到有、惟一而无其他的基本特点。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所形成的制造特色是迥然有别的。对于艺术家的创造来说,作品切忌出现许多与另一作品“相似”、“相同”的地方,严格来说,从立意到表现均不能雷同。艺术创作最讲究的是“创新”。

关于艺术创造的种类, 我国现在通常是按照艺术创作反映生活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把艺术创作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创作门类。每种门类又分为若干品种、题材和样式。不同的艺术创作,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区别是很大的,因此形成了种类具体而鲜明的特点。

虽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表现形态和实践进展上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但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是积累生活经验,分析生活情况,搜集创作素材;第二是围绕创作主题进行艺术构思;第三是运用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将素材构思化为具体的作品,亦即完成艺术表现阶段。

4.经济活动创新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经济创新现象和经济创新活动中,我们可根据它们的表现特征和熊彼特的理论,将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经济活动的创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指开发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何谓新产品?对企业来说,从未生产销售过的产品就是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各项因素(功能、式样、特色、商标、包装、服务等)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都可以将该产品视为新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只有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而使产品的功能、结构、性能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的产品,才能算是新产品。

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的重点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淘汰陈旧的、过时的技术或产品,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

工艺创新是指围绕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品创新战略而采取的新的技术手段,是保证创新设计得以实现的创造性技艺。

管理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原理,对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陈旧落后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用新的管理方法去替代原有的管理。管理创新涉及到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风格和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和变革管理等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5.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

大学生开展创新设计活动,编制创新设计方案,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设计的形式、要求、过程和相关准备情况。

大学生创业实务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创业形式和创业的一般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知识、创业观念、创业方法和创业具体流程等的指导。

(四)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体系而建构的创新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模式

1.首创创新素质学分,实施素质学分制,设立创新奖,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来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师全面参与创新和引导学生创新。

3.创设有针对性的创新课程与创新训练项目,编著校本教材——《创新思维与训练》,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

4.创设”成功素质展示节”等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创新实战平台,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

回归生活的创新展示营造了一种气氛,更形成了一种大学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代代相传,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中,就形成了最为广阔和深厚的创新土壤。

四、成果的应用效果

我校自实施本课题所研究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体现:

(一)学生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2009年全校申报创新素质学分有240多人,到2012年申报创新素质学分人数达到2000多人,2009至2012年,学生申报数年均增长达100%,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学生在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2006年学校首届大学生科技节展示了62项学生科技成果,2007年展示了128项学生科技成果,2010年学校加大力度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后,到2011年,学校的成功素质展示节上,更是展示了学生1000多件创新成果。

(三)学生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我校学生仅2011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就达12项。其中自动化专业学生梅凯发明的“水轨列车”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减少火车在前进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上半年学生正在申请的专利数就有10多项。

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最近四年,学生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村经济与科技》、《当代经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等报纸和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共132篇。

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成果丰硕,2009年行政管理06级学生彭升关于武汉两型社会发展的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电信09级学生张莉娟再次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生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中三次荣获一等奖,这在湖北省同类高校中是唯一的,甚至在二本高校也是不多见的。

近年来,学生中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学联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共获奖11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

学生的创新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创新教育和成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以《拥有创新能力会与众不同》为题报道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教育情况。

五、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系统研究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五大体系创新素质及其教育与训练的途径和方法,着重探讨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点及意义,对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开拓和深化作用,对创新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6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课题,对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利于促进中职和民办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发展,是我国的职业会计专业的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中职与民办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现状

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在第一线财务工作的操作型初级技术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则以培养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人才。对我国的中职和民办高职的调查研究发现,中职会计教育和民办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衔接现状如下:

(1)中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目标层次不清。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深入,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中职教育应当注重基础和实践,而高职则应当较强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的技术学习,然而在现实中,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层。中职盲目为了增加就业率,一味强调学生和课程的实用性,过于偏重专业、偏重操作、偏重眼前,而轻视了基础学习,轻视了理论知识,没有为中职学生的教育深造和长远发展在使得中职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弱。而高职教育本应在中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论拓展技能,但是一些民办高职院为了提升学校和专业形象,盲目跟风,效仿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贪大求全,结果使得教学过于理论性,公共课过于繁杂,使中职学生难以适应,也妨碍了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此外,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甚至出现一种平行竞争的关系,中职把高职的教育目标作为自己的标准,高职教育把中职教育作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关系。总之,中职与高职的教育目标出现了脱节,使得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不对口,两个阶段的教育出现断层而不能衔接。

(2)中职教育与民办高职的课程设置冲突。由于中职与民办高职不属于同一教育实体,因此两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沟通。一方面,中职与民办高职的课程重叠,致使中职毕业的学生又要重新花时间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学一遍,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中职学生的提升。另一方面,民办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没有考虑到中职会计教育的实际,从而出现一些中职毕业的学生从未学过的课程,使学生需要另外进行补课而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因为一时难以掌握而跟不上。

(3)中职教育的发展与民办高职教育的要求不对等。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现今的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大部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都流向了高级中学,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学生分数线和门槛低,这样就使得中职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对专业不熟悉,基础不扎实,文化课程不全面。而民办高职教育面向高考统招生和中职招生,相比情况下,中职学生比经过高考历练的高中生而言在文化基础和综合能力上处于弱势,在同一标准下中职学生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此外,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处于教育体系的支流,在财政投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上都实力弱小,教学质量和纪律监管不能保证,因此造成大多数中职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意识,结果不能达到高职的招生条件,不能跟上高职会计学习的要求。

(4)中职会计和民办高职实训无阶段性。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学生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和积累实战经验,从而为走上就业岗位做好准备。然而,正如上文所说,中职和高职教育的目标与层次是不同的,不同学历的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是不同的,所以在实训时也应有所区别、有侧重、有递进地进行。然而许多会计职业学习不能落实好实习基地的问题,实习工作随便将就,致使实训无选择无目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收获,甚至出现了中职与高职竞争同一实习工作的情况。

二、原因分析

中职和民办高职会计专业出现教育不衔接的情况,是由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定位不明确、教学管理不科学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第一,没有连贯统一的教育体制。中职和民办高职的关系与初中与普高的关系相比在连贯性上有很大缺失,例如,中职和民办高职一般不会进行有效的沟通,都是自设专业方向,自设课程,自设教材,而由于普高和初中的教材都是统一安排的,所以在学习的梯度性上有很好的把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般也了如指掌,这就是为什么中职和民办高职的专业学习中重复、断层屡见不鲜的原因之一。

第二,学校的定位不明确。无论中职会计还是高职会计都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没有弄清楚专业到底应侧重哪一方面,没有弄清楚面向的是什么基础的学生,没有弄清楚学生走向的是什么岗位,没有弄清楚学生以后的专业水平如何发展的问题。中职教育模仿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模仿本科教育,或者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模糊不清,结果该打基础的中职不注重基础,该注重专业水平的高职没能有效提升,是学生在高职中浪费了精力,一言以蔽之,就是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要根据他们的关系进行定好位才能避免教育不衔接的问题。

第三,教学管理存在缺陷。在中职的教育中,学生平均的基础和素质与同等的普高相比较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中职教育并没有直视这一问题,出现了学校纪律不严、学风不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并且因为教师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因此大多不会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职会计的学生基础不牢,不能有一个良好的会计专业背景,从而也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深造埋下了隐患。而有些高职的教将中职和普高的学生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了课程和专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中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衔接的对策

(1)中职和民办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重新定位。中职教育会计面向的是对会计缺乏认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简单实际的操作性工作的财务人才,所以在定位上就要将基础和应用能力作为中心。而高职是面向有一定财会知识的中职生或者文化知识功底较好的普高生,培养的任务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财务分析能力的高级财务人才,所以定位更偏向理论与高技能相结合的应用性,而不是本科或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型。

(2)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首先,在招生方面,要保证中职的生源质量,从基层上把专职会计的素质提高。教育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上对中职的歧视和疑虑,引导中学生的良好分流。政府要加大对中职院校在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为中职会计的教育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在专业设置上要建立严格的标准,是中职和高职会计教育有章可循,规范课程和教材,既保证教学质量又使中职和民办高职的教育做到良好对接。在中职和民办高职学业上可以设置学分互认制度,这样一来,可以使中职学生在民办高职会计专业学习是避免课程的重复,从而把精力花在需提升的科目上。

(3)加强学校教育的监管。中职和民办高职会计专业要加强对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在学校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把为社会培养人才专业作为办学的宗旨,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纪律严明,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发展;在专业方面要使专业的设置更合理,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中职会计不仅要为我国的紧急建设培养出中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之在高职会计专业进行顺利深造。民办高职会计教育要在我国会计也应注重于中职会计的接轨,为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量身设计,只有如此才能为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契合的平台,促进我国职业会计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方面,民办高职会计教育要加强对任课老师的把关,甄选出专业素养深厚、学识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监督教师对课程质量的保证,积极引导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中职会计课程的研究,使课程科目和内容与中职会计衔接起来。对学生的监管方面,中职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会计基础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基础。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不要荒废学业,加强自主学习的精神,梳理好中职到高职的会计专业知识,建立起系统的会计知识结构。

(4)完善会计专业实训机制。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得到实践的训练,才能发挥出职业会计教育的优势。因此在中职会计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阶段都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习机会,在实习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有效地将每个阶段的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在运用中深刻学生对该专业及行业理解。民办高职会计教育更应努力为学生提供高档次、高层次的实习基地,和中职会计的实习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让学生在实习中,有事做,有收获,从而建立起一条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料条,从而使学生的专业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相对口。

总之,中职和民办高职会计专业的衔接问题关系到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了使我国中职和高职会计教育连贯,必须从国家教育部门、中职、高职学校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培养出的会计专业的学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和平.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12(3)

第7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预习 自学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五、问一问

第8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课题负责人签名:

第9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

结题报告

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 王贵林 刘金树 王恩龙

张东林 张德胜

执笔人 王贵林

2004年8月16日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报告

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 王贵林

摘要: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语文教学要着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目标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组织教学实施,发展和强化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教师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的认识,从而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目标教学法;小组合作;语文活动;可持续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语文作为一门兼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知识和素养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的展示。学好语文的内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而非智力因素又往往显得更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厌学。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师资和生源都比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厌学比较严重。对此学校深感忧虑,我们语文教师也深刻地感受到这一问题,决定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