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第1篇: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座谈会上表示,要加快校园足球的普及,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 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同时,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此外,校园足球工作的相关做法,今后将拓展到篮球和排球等集体体育项目中。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些指标出现好转。但总体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

袁贵仁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同时,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锻炼活动,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体育考试评价也将得到改进。体育课将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要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在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职责方面,教育部提出:一是加强专项督导,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和重点地区挂牌督导制度。二是开展质量监测,把“体育与健康”作为今年首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两个学科领域之一。三是实施等级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启动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级。教育部每年编制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核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对教育部门、学校负责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 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

“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项目工作会在昆举行

本刊讯(记者 张金灿) “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项目工作会近日在昆明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取得的成绩,对今年项目实施工作作出部署。

第2篇: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一、概述

年,市教体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正便民、勤政廉政为基本要求,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民主监督,推进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切实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群众办事提供了便利,赢得了社会良好口碑,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教体局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在局信息中心下设办公室。进一步明确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职责,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全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展情况,广泛收集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解决工作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有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中心负责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处理并及时反馈群众的来访、来函。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1、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市教体局及时将教育工作情况及部分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网络进行公开。一年来,先后在网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共662条,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共1043条,其中包括教师招考等重要人事信息29条,切实为广大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

教育工作牵系千家万户,每年的中小学招生、各项收费、教师招考、积分进城等工作都与全市百万人民及全系统师生息息相关,倍受社会瞩目。为此,在上述各项工作中,市教体局始终坚持“阳光操作”,主动采取媒体公示、网上公示等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广大师生及群众的民主监督参与度。其中在年的教师招考及教师进城等工作中,市教体局及时在“教育网”及“政务网”上进行公告、公示,公示内容详细到教师的教龄、称号名称等细节,从而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摆在广大群众的面前,切实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受到了广大教师及群众的普遍赞誉。年新招聘的288名应届师范类毕业生和选调的40名农村教师进城,没有出现一例上访事件。

2、为更好地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年市教体局设立了“教育在线”,接受群众的投诉、咨询和建议,为群众的诉求提供平台和渠道,开通以来收到投诉、咨询、建议1600多个。局信息中心组织相关科室认真进行调查落实,及时解决了基层中存在的热点矛盾,很好地疏通引导了群众情绪和舆论,收到市民的感谢信或感谢留言30余封(条),成为打造阳光教育、和谐教育的新平台。

3、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网站与市政务网站的融合对接,更好地为全市广大群众和师生服务,市教体局进一步加强教育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确保信息内容的及时更新,使之成为群众了解、关注教育的便捷窗口。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年,我局共受理申请3起,其中两起为申请长江中学年招生简章,一起为申请国基外语学校年小学、初中招生简章,我们都及时按要求给予了公开答复,收到学生家长的良好反响。

四、咨询和投诉情况

市教体局共受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咨询和投诉763人次,均在一周时间内予以处理并答复。

五、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六、工作人员和费用支出情况

(一)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情况:2人,分别负责政府信息公开文件的上传与网站的维护。

(二)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财政与实际支出情况:无。

第3篇: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摘 要 为切实改善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提高早操的实效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试行早锻炼为期一学年的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体育健身观念,参与积极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发现高年级情况更为严重。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应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多样的设置早操形式;根据学生专项的选择,开设由不同兴趣小组,并由专项老师指导相关活动;分年级分季节设置早操活动量和活动内容;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着手,宣传渠道和形式多样灵活。

关键词 山西财经大学 早操 现状 对策

早操作为一种体育锻炼形式,虽然在各大高校都早已被提起,但却很少能做到高效的贯彻实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如何保证高校早操的实施,是我们当前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早操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跟踪,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早操重要性的认识;开设早操兴趣小组,场馆设施开放,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积极性;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早操管理方式多维化。旨在改善高校早操实施现状,切实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一、早操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早操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对早操活动的认知;早操活动现状;影响早操出操效率及积极性的因素;调查对象喜爱的早操活动及管理方式。调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早操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大多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早操;早操参与积极性与年级水平呈现负相关,即年级越高,早操参与积极性越低 ;体质健康状况水平与年级水平呈现负相关,即年级越高,体质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越低;同学中普遍存在着早操开展形式多样化管理形式多维化的要求。

调查分析认为,早操出操效率低,学生活动积极性差是由以下原因所致:(一)同学的体育健身观念普遍较为淡薄,基本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二)学生对早操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早操所起到的效果不容乐观;(三)制约学生早操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管理方式不合理,早操组织形式单一。

早操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但目前的早操形式并没有使得广大学生真正身心受益。相反,有些学生因为考勤负担,或是对早操怀有抵触情绪,或是弄虚作假,反而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样非但没有发挥早操该有的调动同学们积极性和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反而会使早操的实施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也会加重学生对早操的不满情绪。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早操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班会,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早操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了解早操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从“让我出操”变为“我要出操”,增强学生身体和学习素质。

(二)开设早操兴趣小组,场馆设施开放,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积极性。开设不同的早操兴趣小组针对不同的运动专项教学与锻炼,学生自愿报名,集体锻炼,并有相关的专业体育老师进行指导,这样会极大的提升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学生们的兴趣调查可知,较受欢迎的兴趣小组由高到低分别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足球、体育舞蹈。为了确保早操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全面开放是必不可少的。早操活动的场地资源充分了,早操的执行才能有保障,活动密度才大,学生的受益才能更多。

(三)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就冬季而言,如果早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按时上第一节课的话,那么,早读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而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另外,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早操影响第一节课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避免。以早操代替早读,既避免了早操的“徒有虚名”,又可以让学生为提早进入课堂状态做好准备。对于高年级或者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时间可能更为紧张,但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素质还不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每隔两天出一次早操的策略更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四)早操管理方式多维化。1.量化检查评比制度。检查评比各年级、各班级的早操情况,包括学生出勤率、组织纪律、早操质量与效果等方面的定期公布评比结果,并作为期末考核内容之一。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由学生会、辅导员、学院领导、教务处及学校的五级同意组织,各单位相互协调,各负其责,制定统一可行的早操制度,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早操工作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晋体教[2014]8号.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实施方案》《〈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细则》《〈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细则》三个文件的通知[Z].2014.06.13.

第4篇: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人群康复(专科,三年制)

这个专业所从事的是对人体保健、护理、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有很多特殊人群和高压人群,他们也许没有明显的疾病,但是因为身体残疾或是长期高压后身心产生压抑,需要专业的“康复师”来对他们进行干预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个专业主要有三个培养方向。

一、从事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是残疾人特殊学校,还是社区或是医院里的康复中心,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他们进行康复。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样,有什么样的锻炼方式能让他们更快地生活自理或是学到专业技能,怎么样才能进行特殊教育――不仅仅是老师,也不仅仅是医生,而是两者的综合体。

这个培养方向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康复治疗技术并且熟练操作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就业大多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

二、社会高压人群和运动损伤处理

现在社会上“亚健康”的人很多,说不上来有什么疾病,但就是没有精神。另一方面,不仅仅是运动员,普通人群也会由于运动方法不恰当而造成运动损伤。人群康复专业就可以在企事业单位、社区或是体育俱乐部从事护理康复方面的工作。

和第一个方向一样,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以基础医学和保健学知识为主,心理学知识为辅。在实际的工作中,以物理疗法为主,和能够开处方药的医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医学院都会设置这一专业。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里大人的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也不小,很多发达国家的学生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老师,让学生可以进行“秘密”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因此,这一培养方向多为师范院校设置的人群康复专业,毕业后做的是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工作或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老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光源与照明(本科,四年制)

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个专业的话,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这个专业一般设置在信息与通信学院,因此在课程上物理的比例相当大:高数和物理自不必说,还有电器原理与设计、电气照明设计、光电测试技术等课程。从名字上来看,似乎这是一个学习如何做灯的专业,这种说法算是对了一部分。实际上,“光源和照明”指的很大一部分是半导体的照明。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照明光源,半导体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在光源、照明和电气工程相关的领域进行信息处理、研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目前我国的照明行业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在2009年底,我国的电光源照明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87%,因此很多院校和企业之间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浙江丽水学院的光源和照明专业,就和丽水市规模最大的“山蒲照明”有着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

不过,目前本科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天津工业大学是国内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同时,在不少专科院校也有这一专业,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生物安全(本科,四年制)

大家一定听说过“转基因”这个词。本来是生物学家们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取得的基因研究成果,现在却开始有“谈转基因色变”的倾向。据最新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两千余项转基因作物申请,这其中食品项目几乎占了一半,远超饲料等其他用途。但同时,各种转基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绝于耳。转基因的生物产品到底安全吗?有危险吗?

生物安全专业正是为了回答这一疑问而设置的专业。是不是觉得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有点远?其实不是,大家如果去超市的话就可以看到很多食品已经开始标注“非转基因”的字样。在各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转移都会对原本的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该如何保障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学了生物安全就知道了。

它的特点就是通过开展对生物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建立外来有害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信息系统、风险分析系统和预警系统。生物安全是一道转基因的安全屏障。可以说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很多,现在有不少农业大学都开始设置这一课程,很多检验检疫局都会去这些院校专门招收这一专业的毕业生。

轻化工程(本科,四年制)

这里的“轻化”指的是轻纺化工,具体说来包括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等轻纺化工领域。纺织品、皮革、造纸、卷烟这些普通的日用品也包含着很大的学问,涉及的理论和工艺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轻化工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理论及工艺原理。所以这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

第5篇: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一、新《制度》修订的背景

(一)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2000年开始,公共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陆续实施。公共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生均拨款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公共财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的修订与出台,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推动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3月23日,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新《制度》的修订过程中,遵循了《规则》的基本框架和规定,并结合了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的特点。新《制度》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体例与《事业单位规则》保持一致,并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不变。

(三)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 2010年,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三个方面,对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等。显然,《纲要》结合新形势,要求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应从体制、机构、人员、预算、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基础性工作方面,抓细抓实,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多样化的局面,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经费来源多元化。高等教育逐步确立了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然而,因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呈现出来。为了解决资金的供求矛盾,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走上负债办学的道路,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高校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信息,如缴纳学费的学生、贷款银行、提供科研经费的企业等。(2)经济业务多样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活动,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校经济业务的多样化,要求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而原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试行)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新《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调整《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制度》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都必须执行新《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再作为适用主体,改为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

(二)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 总会计师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领导体制,确立了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的地位。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这一专业岗位,并规定了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责任。

(三)确定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制度》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的确定,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与《规则》的要求完全一致。

(四)强调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规范预算的调整程序,使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强调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的程序,例如:预算建议方案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才能执行;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应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五)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算既是财政部门考核高校、制定政策的基础,又是高校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的内容,分别对“决算是什么、如何编制决算、如何加强决算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此外,为便于开展决算分析工作,《制度》还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六)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主要表现为:(1)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同级”口径,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范畴;(2)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将原“科研事业收入”的口径做了扩大,并且强调科研事业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取得的”这一特性。

(七)增加财政性资金上缴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规定,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从而切实增强了资金运行透明度。《制度》要求高校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充分体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

(八)简化支出分类,注重效益评价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合理、合法和有效使用资金是支出管理的重点,支出管理正由“注重合法、合规,向注重效益评价”转变。《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规定了各自的开支范围。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并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规定,规范采购行为,构建高效、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十)增加票据管理要求 票据是指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单据、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虚假票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票据本身不符合规定;二是,票据是真实票据,但记载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虚假票据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造成财务数据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度》增加票据管理的要求,高校必须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所有票据来源合法,列示的内容真实,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

(十一)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制度 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两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不同,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同,《制度》在“结转和结余”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为:(1)界定“结转”和“结余”。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未完成或未执行,下一年度继续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目标已完成或终止,剩余的预算资金。(2)区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明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拨款结余不能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也不能转入事业基金。第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原用途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

(十二)简化专用基金分类 专用基金来源具有特定性,应当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制度》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不再列修购基金。主要原因是:(1)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高校已经安排了购置费和维修费,而且目前高校很少提取修购基金,没有必要保留修购基金;(2)我国学生奖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助学贷款由银行向困难学生提供,即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此外,高校奖助力度不断加大,不仅财政安排专项奖助学资金,高校也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学生奖励和资助。因此,高校不再设立贷款基金,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十三)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特点是校区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时间跨度长,因此需要单独体现未竣工决算的项目,以便反映资金投入总额,使资产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明确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在支出管理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内容。

(十四)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进行分类调整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制度》与《规则》保持一致,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此外,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表现为:(1)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2)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3)将“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4)将“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十五)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针对高校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制度》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已经作为当期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能计入当期支出,而是计入当期费用。

(十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购置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管好、用好资产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重复购置、闲置、处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产,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十七)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高校应当突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强调公益性特征,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外投资。但由于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必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制度》严格规范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主要表现为:(1)财政拨款不得进行对外投资;(2)不得从事风险性投资项目,如购买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3)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应当执行对外投资评估制度,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十八)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负债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负债规模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过高,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针对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剧的现状,《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主要包括:(1)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高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财务风险。(2)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高校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资金结构,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3)不得违规提供担保。担保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高校作为以公益性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允许对外提供担保。

(十九)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但限于原《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能准确核算教育成本,无法将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新《制度》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提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明晰费用归集分配及成本核算方法,有助于合理分摊教育经费,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十)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强化财务监督,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监督制度,主要表现为:(1)细化监督内容,要求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2)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第6篇:小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范文

2013年冬,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偶遇北京诺曼姿公司的全翔海先生;我因之前作为演讲嘉宾获邀参加他们公司“22厘米希望”公益活动而与之结缘,更因他们在这次活动上向全国的合作伙伴大量赠送我的专著《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而对其印象深刻,他们对公益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我也因此始终挂记其活动的进展。

我问他:“这一年做公益,有什么感受?”他答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如今真正感到做得有意义,这公益很有价值,比以前只知道做生意有意思多了。”我感受得到他那种发自内心的诚挚和感动。他的回答,也让我在寒冬中感受到一股温暖。虽然所言寥寥,但这股温暖让我总记着当时对话的情形。

近些年来,一直致力在国内倡导公益模式创新,也为企业提供有关公益的顾问工作;在此过程中,遇到很多像全总这样团购《公益之痒》送人以传播公益创新理念的人,也碰到不少自发组织关于该书研讨会的粉丝,更有起而行的年轻人告诉我他们如何将书中理念导入实践;所有这些,不仅大大满足了我这个作者的虚荣心,也更让我进一步深入感受到公益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也是在2013年的这次行业会议上,伽蓝集团郑春影先生与我在武汉东湖边漫步时谈起他们所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他说对于伽蓝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的一个有机部分,他们将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进行创新。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将公益作为事业图谱中的重要板块予以推动。娇兰佳人的蔡汝青先生将女儿的百日宴办成了公益慈善晚宴,在这次晚宴上成立了专注于恤孤助学的“爱童行”基金;国货经典品牌百雀羚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发起“琥珀”计划,旨在为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提供保护场所,建立民间艺术陈列馆。

或出于一份爱,或出于一份使命,或出于品牌愿景,或兼而有之,如今的企业与企业家已经将公益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选择。

自觉或不自觉,善因营销也开始成为众多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重要考量。

所谓善因营销,是指企业与一个慈善团体或某项公益事业联手,在为自身谋利的同时,还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新模式了。

善因模式1983年由位居全球500强前列的美国运通公司开创。当时,该公司提出了一项创新计划来资助修缮被风化的自由女神像。通过将特殊信用卡进行的每笔交易捐出1美分,这个创新计划总共募集了1900万美元,并大幅提高了该公司信用卡的用户和交易数量。

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公益事业融入品牌营销活动的案例;运通公司也因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品牌营销模式:将企业与非赢利机构特别是公益组织相结合,将产品销售与社会问题或公益事业相结合,在为相关事业进行捐赠、资助其发展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

今天看来,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双赢创意:对于品牌而言,这是个低成本、高曝光率的推广手法;对公益事业而言,它能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定有价值的公益事业,借助独具匠心的实施策略,将社会上的非营利性事业与商业结合到一起,将利己主义色彩浓厚的纯商业行为,逐步改变为有魅力的公益之举,最终实现社会与品牌的双赢。

由雅诗兰黛发起、众多知名品牌响应的“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所有参与的品牌每年都会推出一些限量纪念版的产品来配合宣传这个活动,而售卖这些产品所得的部分收益也将捐献给乳腺癌基金会。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年,农夫山泉推出“一分钱”广告:“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从2001年1月1日至7月31日止,每销售一瓶农夫山泉就提取一分钱,以代表消费者来支持北京申奥事业。

专业保健人士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坚持定期参加体育活动,我们会变得更年轻,感觉更健康,活得更长久。同样,很多人认为参与公益活动也会让企业达到相似的目的。无论在潜在消费者、投资者、财务分析、商业伙伴眼中,抑或是在年度报告、新闻报告中,这样的企业都会有很好的形象。运通、雅诗兰黛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企业从事善因营销,要达到“叫好又叫座”的目的并不容易,毕竟公益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对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如下5种善因营销是较为常见也切实可行的选择。

1 企业慈善捐赠

企业直接向慈善机构或公益团体进行捐赠,通常采用现金、捐款和实物服务的形式。这大概是所有企业社会活动中最传统的形式,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企业想到公益活动时的第一反应。

这种公益活动效果越来越弱,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优势是相对简单,若操作得法,能跟品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曾经策划知名护肤品牌丹姿赞助海洋保护公益项目“蓝丝带”,因其产品海洋源萃系列的概念与所赞助的项目有高度一致性,这种结合能有效地彰显产品的理念。丹姿公司也有效地延续了这一创意,持续赞助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明星代言和品牌宣传有效融合进去,切实地起到了提升品牌价值与形象的效果。

2 发起独立的公益推广活动

企业自行发起和管理推广活动,以达到提升大众对某个社会公益问题、特定公益对象的了解和关注,或支持某项公益事业的筹资、参与或志愿者招募的目的,如美体小铺在欧盟范围内成功推广禁止使用动物作为试验品。

相对而言,从事这一类善因营销活动,难度较高,需要企业有持久的投入和专业的策划。

百雀羚作为一个提倡天然草本的国货品牌,发起琥珀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这一公益项目有机融入品牌的天然理念,同时与日常产品营销结合,既富有人文关怀精神,在执行上也十分用心,投入感很强,充分体现了国货品牌的内在理念和价值取向。

3 与公益机构互惠互利

企业和某个非营利机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关系,既能提高产品销售又能为公益机构提供支持。

诺曼姿“22厘米希望”与公益机构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立人乡村图书馆合作,通过整合零售终端的推广活动,在国内所有出售诺曼姿产品的零售店中开展,在社会公众中募集适合孩子们学习和阅读的书籍。消费者将他们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孩子不需要的儿童读物、图书捐到任何一个出售诺曼姿产品的终端店。企业筛选书籍,捐赠给合作的公益机构,惠及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的消费者将会收到由公益机构寄给他们的感谢信或感谢卡。这一创意性公益方式,既满足了公益组织的需求,也为品牌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让终端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对企业多了一份认同。

2011年,我们策划深圳柏氏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启动了“母亲水窖柏氏爱心1+1工程”,并推出柏氏水库精粹系列主题公益套盒——消费者每购买柏氏水库精粹系列主题公益套盒1件,柏氏便捐出1元钱,用于帮助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妇女儿童,摆脱因缺水造成的贫穷与落后。这一“1+1”公益工程,将产品、促销、公益有机融合,在拉动产品销售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及品牌的形象认知。

这种形式的公益合作是最为典型的善因营销,其要素包括企业要推广的一种或多种产品,要支持的公益目标,以及可以从活动中受益的公益团体或基金。对于在大范围内进行销售的消费品企业而言,开发此类活动最为理想。

4 志愿服务社区

企业支持鼓励其员工、零售合作伙伴在当地社区组织与公益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

知名化妆品连锁店亿莎美程创业之初让员工在大雪天清扫公共区间的积雪,带动整条街上的店铺加入到了清雪除障、还道于民的义务劳动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亿莎美程公益之举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也改善了社区生态,让整条街的生意都开始好了起来。

此类活动可以是独立行为,也可以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志愿者活动可通过企业组织或是员工自行选择活动,企业提供额外支持,如提供志愿服务时间,建立志愿者数据库等。

对于那些与社区关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尤其是零售型企业,这类公益是很好的选择。

5 与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性结盟

从1996年开始,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宝洁公司都会在全国大中城市携手下游零售商业伙伴,开展一年一度的为希望工程筹集善款的义卖、捐资销售活动。该活动以卖场为公益平台,以方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成为希望工程捐助者。活动期间只要消费者购买宝涪产品,宝洁公司即拿出部分利润代替消费者向希望工程捐赠;只要商业伙伴向希望工程捐款,宝洁公司即提供相应数额的配备资金与其共建希望小学,而且在共建希望小学命名上,宝洁合作伙伴在先;在共建希望小学后续管理上,宝洁积极承担全部管理责任。

一般的公益都是单个企业独自实施,宝洁的这种与合作伙伴进行战略结盟的公益模式可以说对传统模式的一次极大创新,即通过公益创新打通产业链,甚至跨行业合作,与社会各方形成良好互动,宣扬全民公益、社区公益概念,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奉献的“公益总动员”,创造了新的公益模式,搭造了一个“大公益平台”。这种强强联手的创新性模式,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强化了公益合作的连锁效应。

这种做法在完善企业的价值主张,建立和维护内部和外部的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等多种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作为零售商的娇兰佳人,其“爱童行”活动公益也让上游供应商参与进来,是很有益的尝试。

在近年的善因营销事件中,逐步出现了将公益项目品牌化的思维。在这方面,娇兰佳人“爱童行”是个不错的范例,企业从项目命名开始就将公益活动当作一个独立的品牌工程去运作。将公益项目做成一个能让社会公众参与的品牌,起步就有打持久战的意念,让人知道这不是玩票,公益机构也很乐意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对于企业而言,脱离了零散、随意、碎片式的公益实践,走持之以恒的聚焦之路,自然有利于品牌基业长青。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企业的善因营销将因模式创新而越来越丰富;然而要真正做到要将好事做好,并且持续做下去,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基本原则:

第一,品牌与公益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如果所选择的公益活动与品牌内涵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就会成为“鸡肋”,不仅无法持续推动公益,企业的钱也打了水漂,甚至还会损害品牌的形象。精明的企业力求使二者连接得更加紧密和符合逻辑。对品牌而言,有效选择公益项目可以为该品牌创造强大、独特的关联。农夫山泉与奥运的结合,就是利用“健康”的纽带将品牌与公益建立紧密关联。这也告诉人们,除了常规的希望工程之外,更要致力于实践一些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公益活动,这实际上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如果不小心违背了这一原则,其后果可想而之。2003年3月,媒体报道了美国儿童牙科医学会与可口可乐基金会结成联盟的消息。生产能造成蛀牙的含糖、碳酸软饮料的公司,试图将自己与倡导牙齿健康的组织捆绑在一起,以此博得认同,这实在是太有讽刺意味了,该项目失败在所难免。

第二,聚焦于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社区、政府官员、供应商等,才能将商业目标与公益目标有效结合,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例如,雅芳的主要客户群是3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这些女性很清楚乳腺癌对自己以及所有女性的潜在威胁。面对众多企业参与这一领域的“过度竞争”,雅芳公司另辟蹊径,避开当时最热门的研究赞助,而转向那些得不到良好医疗服务的妇女她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定期检查和及时就诊。当其他公司纷纷仿效,致力于提高妇女的意识、进行乳腺检查时,雅芳并没有轻易放弃这一领域,而是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推出像“雅芳抗击乳腺癌之旅”这样的创新项目,从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作为社会、个人、企业一个最重要的沟通平台,品牌在商业时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公益领域也是如此。传染性极强的创新理念、示范性极强的创新模式,在品牌的平台上将释放出龙卷风般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