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轮机工程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轮机工程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轮机工程技术

第1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共享;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05-05

教育部2010年、2011年先后立项启动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26个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由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根据资源库建设的实际,提出建设中应思考的问题,以期对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航运业发展及其对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海运作为全球最高效、最安全、最环保的大宗远程运输方式,承担着90%的国际贸易运输量,船舶的高效运输和安全航行主要取决于船员队伍的技术与素质。国际船员需求市场的重心已随着世界航运中心东移而转向东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正在实现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的转变,中国的航海教育将承载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据海事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现有海船船员69万人,居世界首位。但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和国际航运联合会(ISF)海员人力资源2010年更新报告显示,全球在国际航运劳务市场上需49.9万航运劳务人员,而我国输出船员数仅有4万人,这个比例与我们这样一个航海教育和培训大国极不相称[1]。随着《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和实施,航海人才更趋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更高、更趋于统一。由于船员的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技术要求高,其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性,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作为航海类专业,迫切需要能适应航运业、学校、在职船员以及在校学生等各方面要求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高水平教学资源库。

(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是航海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实操评估训练时,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学设施设备,支付大量的器材消耗费用。根据交通部的统计,培养一个航海类学生的成本是陆上专业学生的3倍。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层次、类型齐全的航海教育体系。我国现有航海院校与培训机构66个,其中设置航海类本科专业的院校15所,设置航海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3所。从培养能力看,2011年本科招生近5000人,高职招生近1万人。从发展趋势看,航海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能满足航运企业对海船高级船员的需求。但是各地各校由于经费投入、师资、实验设备、实习场所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院校有较好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系统性、标准性不够,辐射利用率不高。轮机工程技术人员随时会面临跨区域就业和岗位转换的挑战(如由海到地、由船舶到企业等方式),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继续学习,这也迫切需要建设共享型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拓宽校际(企)合作渠道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目前各院校实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多为各自为战,缺少共享性。国家实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打破了不同资源库的壁垒,消除资源孤岛,实现资源系统的交互和数据流通。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共联合航海类高职院校20所。通过开展校际间合作可使不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资源建设的规模,提高资源建设的速度、质量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效益。此外,本项目还联合参与国内外大型航运的12家企业参加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航海教育未能形成良好的投融资机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对航海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航海教育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物质保证机制。此次通过资源库合作建设、资源共享,将使学校在专业标准、课程内容、实训资源、专题资源及综合能力测评方面,吸纳企业的经验和项目,使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各航运企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学资源,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职工培训、专题资源应用等。

二、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与框架

(一)建设思路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和系统、船舶发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STCW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相应要求,能胜任现代船舶轮机管理的国际化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国内外3000KW及以上远洋船舶轮机员工作,也可在船舶运输、船机修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船舶机电设备修造与航运管理工作。结合以上人才培养相关要求,项目组确立了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基于用户需求系统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项目组深入交通行业、航运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形成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资源需求调研报告。根据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需求实际,进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形成专业的教学解决方案和教学资源建设脚本。考虑到本专业教学和在职人员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中提出了专业教学模块和知识拓展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既满足在校学生“必需、够用”的基本要求,也兼顾未来就业岗位(三管轮、大管轮、轮机长)职业能力的拓展和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需要。

第2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 基础工程 桩基础 施工质量

1、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是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1.1基础轴线位移原因

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1.1.2控制措施

(1)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标志板也可以在槽开挖后钉设,从而便于机械开挖基槽。

(2)横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入与地面一样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线,中心桩中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候应该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横墙基础拉中线时,要复核相邻轴线距离,验证中心桩是否有位移。

(3)为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均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该在基础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按施工流水分段砌筑的基础,应在分段处设置标志板。

1.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2.1偏差原因

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1.2.2控制措施

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尽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进行基础砌筑前,应尽量将基土垫平。一般情况下,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方木或者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立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

1.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3.1防潮层失效原因

施工中浆混用,将砌筑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了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1.3.2 控制措施

施工前对基面进行清理,确保其干净、无杂物,从而保证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程度。施工过程中,要确保表面抹灰均匀,做好养护,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防潮层的强度和密实度,避免出现裂缝。

2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

2.1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勘察。地基勘察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依据。

1)收集建筑总平面图,分析平面图的坐标和地形,结合房屋建筑的性质、规模、结构和基础形式,判断建筑的荷载力,从而确定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范围。

2)通过勘察,查明地质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作出分析评价,以便初步判断不良地质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范围,为提出整治方案提供数据资料。

3)单栋高咏ㄖ物勘探点的布置,一方面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将勘探点设置在4个以上,而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体,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必须有1个控制性的勘探点。

2.2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2.2.1强夯法

在采用强夯法时,首先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定位。在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试夯,确定夯点布置图,并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在进行强夯前,事先要用推土机预压2遍,才能保证场地平整,再对场地高程进行测量,夯点布置测量放线控制确定点。

此外,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坚持以一边夯向另一边或以边缘夯向中央的顺序。在处理地基时先夯实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并进行放线定位后即可接着进行下一次夯击。

2.2.2注浆法

当采用注浆法进行施工时,是硅化加固了的土层,通常要保留厚度约为1m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止浆液上冒,必要时还要打灰土层或夯填素土。在一般情况下,灌注时浆液的压力应控制在0.2 ~ 0.4MPa(始)和0.8 ~ 1.0MPa(终)的范围内。

3、 结束语

施工技术的措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在实际施工中应该结合工程的气候条件、工程结构状况、工期紧迫程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策,才能有效地应对施工问题,保证工程的进度及工程质量。如果不提前做好应急对策,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第3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机电 安装工程 工程技术

引言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技术,它包括了很多方面,从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到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再到非金属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无一不是需要很多复杂的技术作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的复杂性,这样有助于我们去全面的了解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我们要在机电安装工程的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还要在真正安装之前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预热,只有把每一步必须做好的事情做好,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才能够使机电安装工程技术得到更好地发展。

1. 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技术

1.1 管线布置技术的作用

第一,为机电安装工程的下一步打好基础。在进行完基本的安装工程设计之后,我们还不能够完全地投入到机电安装工程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详细的设计,否则我们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第二,解决施工细节问题。通过管线布置技术,我们可以对所要施工的图纸进行一遍预热,通过预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我们在设计当中尚未发现的问题,包括在以后的施工中各个工序会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这一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严重的问题,可以尽量避免以后的正式施工中要出现的问题,为正式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使施工方更加全面的掌握施工细节。管线布置技术是在原来设计稿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设计以及调整设计方案的手段,它是在施工现场实现的,因此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均涉及了这一过程,这对于解决施工的具体问题非常的重要,它有利于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的掌握施工的动态以及及时的调整设计方案,同时也便于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调整他们的管理方案和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施工人员及时调整他们的安装技术和改进他们的施工技术。

1.2 管线布置技术的内容

众所周知,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它也作用于我们的机电安装工程。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管线布置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管线布置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对原来的设计稿进行一次模拟的实现,这一次实现就相当于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行一次预热,这一步非常的重要,对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作用很大。

2. 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

2.1 钢板连接技术的要求

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具体要求非常的多,因为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施工过程,我们只有了解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要求,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工程施工。第一,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第二,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工作的压力不能够太大,而且相关部件的尺寸不能够太大。

2.2 钢板连接技术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现今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比之前的技术要先进得多,不管是安装的技术还是风管的制作,新型的钢板连接技术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新型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产品质量比较高,当然,随着它质量的提高,它的技术难度也有所增加,技术难度增加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真正的钢板连接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构造:第一种是比较基础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它是每一个机电安装工程所必须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对于大部分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都需要这种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而第二种则是第一种的改良设计产品,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对机电安装工程所必须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所进行的改进,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第二种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的重要性,只有在第一种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基础之上做好相关的改进,我们才能够让机电安装工程得到比较良好的发展,第一种和第二种在构造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就质量而言,还是第二种要优于第一种,因为第二种产品的设计考虑的实际问题比较多,它对于我们实际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实现是机电安装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我们要高度重视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实现,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只有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我们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才会有比较高的含金量,才能够更好地辅助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和机电安装工程的按时完成。

3. 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

3.1 风管施工技术的要求

首先,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机电安装工程负责企业的内部要求。其次,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国家的相关国家标准,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的相关的国家标准比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相关国家标准要多得多,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很容易触犯到我国的相关法律,而近些年来因为不满足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的相关的国家标准的机电安装的企业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

3.2 风管施工技术的内容

第一,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要求去选择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影响整个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材料选择的问题;第二,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实现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不比传统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它的实现效率高,而且质量也非常好,比容易受损,这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最明显的特点。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技术、机电安装工程的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和机电安装工程的非金属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技术它们的基本技术内容和基本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它们的难点所在,也就是它们的复杂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去利用这些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技术、机电安装工程的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和机电安装工程的非金属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技术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的特点,最后利用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提高和改进这些技术,最后达到高质量完成机电安装工程的目的。最后,笔者相信,我们的机电安装工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辅助下,一定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少柯. 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运用. 华南理工大学,2010,(10).

第4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围堰工程 稳定性 导流 施工

按围堰与水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分为横向围堰和纵向围堰。

按导流期间基坑淹没条件,可分为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过水围堰除需要满足一般围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满足围堰顶过水的专门要求。

选择围堰型式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在满足下述基本要求的原则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加以选定:

(1)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渗性、抗冲性和一定的强度。

(2)造价便宜,构造简单,修建、围护和拆除方便。

(3)围堰的布置应力求使水流平顺,不发生严重的水流冲刷。

(4)围堰接头和岸边连接都要安全可靠,不至于因集中渗漏等破坏作用而引起围堰事故。

(5)有必要时应设置抵抗冰凌、船筏冲击和破坏的设施。

一、围堰的基本形式和构造

(一)土石围堰

土石围堰是用当地材料和开挖弃料填筑而成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围堰型式,其特点为: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拆除、工程造价低,可以在流水中、深水中、岩基或有覆盖层的河床上修建。但其工程量较大,堰身沉陷变形也较大。

土石围堰断面较大,一般用于横向围堰。但在宽阔河床的分期导流中,由于围堰束窄,河床增加的流速不大,也可作为纵向围堰,但须注意防冲设计,以确保围堰安全。

土石围堰的设计与土石坝基本相同,但其结构型式在满足导流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力求简单、便于施工。

(二)混凝土围堰

混凝土围堰的抗冲与抗渗能力强,挡水水头高,底宽小,易于与永久性混凝土建筑物相连接,必要时还可以过水,因此采用得比较广泛。

1、拱形混凝土围堰。

一般适用于两岸陡峻、岩石坚硬的山区河流,常采用隧洞及允许基坑淹没的导流方案。通常围堰的拱座是在枯水期的水面以上施工的。

拱形混凝土围堰充分发挥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与重力式相比,断面较小,可节省混凝土工程量。

2、重力式混凝土围堰。

采用分段围堰法导流时,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往往可兼做第一期和第二期纵向围堰,两侧均能挡水,还能作为永久建筑物的一部分,如隔墙、导墙等。

重力式围堰可做成普通的实心式,与非溢流重力坝类似,也可做成空心式。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可以采用现浇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进行施工。

纵向围堰需抗御高速水流的冲刷,所以一般修建在岩基上。为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一般可将围堰布置在枯水期初露的岩滩上。如果这样还不能保证干地施工,则通常需另修土石低水围堰加以围护。

(三)钢板桩格型围堰

钢板桩格型围堰是重力式挡水建筑物,由一系列彼此相接的格体构成。按照格体的平面形状,可分为筒形格体、扇形格体和花瓣形格体。这些型式适用于不同的挡水高度,应用较多的是圆筒形格体。

钢板桩格型围堰的优点有:坚固、抗冲、抗渗、围堰断面小,便于机械化施工;钢板桩的回收率高,可达70%以上;尤其适用于束窄度大的河床段作为纵向围堰。但由于需要大量的钢材,且施工技术要求高,目前仅应用于大型工程中。

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一般适用的挡水高度小于18m,可以建在岩基上或非岩基上,也可作为过水围堰使用。

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的修建由定位、打设模架支柱、模架就为、安插钢板桩、打设钢板桩、填充料渣、取出模架及其支柱和填充料渣到设计高程等工序组成。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一般需在流水中修筑,受水位变化和水面波动的影响较大,故施工难度较大。

(四)草土围堰

草土围堰是一种以麦草、稻草、芦柴、柳枝和土为主要原料的草土混合结构。草土围堰施工简单、速度快、取材容易、造价低,拆除也方便,具有一定的抗冲、抗渗能力,堰体的密度较小,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但这种围堰不能承受较大的水头,所以仅限水深不超过6m、流速不超过3.5m/s、使用期两年以内的工程。草土围堰的施工方法比较特殊,就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进占法。按其所用草料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散草法、捆草法、掃捆法三种;按其施工条件可分为税种填筑和干地填筑两种。由于草土围堰本身的特点,税种填筑质量比干填法容易保证,这是与其他围堰所不同的。实践中的草土围堰,普遍采用捆草法施工。

二、围堰的平面布置

围堰的平面布置主要包括堰内基坑范围的确定和分期导流纵向围堰布置两个问题。

1、围堰内基坑范围确定。

围堰内基坑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主体工程的轮廓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当采用一次拦断法导流时,围堰基坑是由上下游围堰和河床两岸围成的。当采用分期导流时,围堰基坑由纵向围堰与上下游横向围堰围成。

在上述两种情况,上下游横向围堰的布置,都取决于主体工程的轮廓。通常基坑坡趾距离主体工程轮廓的距离不应小于20~30m,以便布置排水设施、交通运输道路,堆放材料和模板等。基坑开挖边坡的大小则与地质条件有关。

当纵向围堰不作为永久建筑物的一部分时,基坑坡趾距离主体工程轮廓的距离,一般不小于2.0m,以便布置排水导流系统和堆放模板。如果无此要求,只需留0.4~0.6m。

实际工程的基坑形状和大小往往时很不相同的。有时可以利用地形以减小围堰的高度和长度;有时为照顾个别建筑物施工的需要,将围堰轴线布置成折线形;有时为了避开岸边较大的溪沟,也采用折线布置。为了保证基坑开挖和主体建筑物的政策施工,基坑范围应当留有一定富余。

2、分期导流纵向围堰布置。

在分期导流方式中,纵向围堰布置是施工中的关键,选择纵向围堰位置,实际上就是要确定适宜的河床束窄度。束窄度就是天然河流过水面积被围堰束窄的程度。

河心洲、浅滩、小岛、基岩露头等都是可供布置纵向围堰的有利条件,这些部位便于施工,并有利于防冲保护。尽可能利用厂坝、厂闸、闸坝等建筑物之间的隔水导墙作为纵向围堰的一部分。

河床允许束窄度主要与河床地质条件和通航要求有关。对于非通航河道,如河床易冲刷,一般允许河床生产一定程度的变形,只要能保证河岸、围堰堰体和基础免受冲刷即可。束窄流速常可允许达到3m/s左右,当缺乏具体研究资料时,可参开以下数据:当流速小于2.0m/s时,机动木船可以自航;当流速小于3.0~3.5m/s,且局部水面集中落差不大于0.5m时,拖轮可自航;木材流放最大流速可考虑为3.5~4.0m/s。

以上几个方面,仅仅是选择纵向围堰位置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第5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用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level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construction industry how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only way of technology is advanced, reliable qua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ractical technology and effectiv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improving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brief about some new 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Keyword: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actica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优劣。科技的不断发展带动着建筑行业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更新与变革。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积累施工经验,防治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工程质量通病,以及提高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从而更好的保障房屋建筑质量水平。

1.有效实用技术的提高改进

1.1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接缝处防开裂处理方法

在隔墙上装门是不可避免的,门的开启关闭会引起隔墙的振动,从而会导致隔墙石膏板接缝处的开裂。为了避免减少这种开裂的产生,可从减少因开关门振动而引起的作用力去考虑,将防火等级不小于B1级的轻质弹性材料或延展性好的松散材料填嵌在石膏板的接缝处,将软性材料垫入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的天地龙骨与楼板接触处。而在门框四周,将软性材料垫入双层轻钢龙骨之间从而减少力的传播,达到减少因石膏板的接缝处受到外力作用影响导致的开裂现象产生。

1.2吊顶接缝处防开裂处理方法

在工程施工中需避免石膏板产生内力,引起板缝受剪导致开裂问题;可将轻质弹性防火材料填嵌在接缝处,使得各个吊顶配件的连接稳固。当石膏板的接缝恰在吊筋的位置时,因为吊筋刚度低,加上风力影响而产生的变形可能性很大,而吊筋弯曲会直接导致石膏板开裂,所以将此部位的吊筋进行加强或改成角钢,增加其刚度,减少了在吊顶石膏板的接缝处产生开裂的可能性。

1.3用水泥素浆加固开裂砖石结构

其操作的方法为:用黄胶泥调成硬塑状胶泥,当用于墙顶正灌时,作汤盘式漏斗,座于墙顶裂缝上;若用于侧灌,可作成燕窝式漏斗贴于墙侧裂缝上部,待漏斗硬化即可调浆灌缝。浇灌稀浆时要控制好浆的流量、流速,使缝中的尘土、碎砂颗粒基本上和墙体连贴,不至于被冲拥成坝。当细缝中的素浆溢上墙面,墙体湿润印线达到50~100mm 宽即可停止。对不同宽度的裂缝灌不同配比的素浆。当缝宽大于5mm 时,可在缝中填入碎石屑,堵缝的砂浆改用水泥砂浆,若在水中掺入15~20%的水玻璃,可使堵缝砂浆硬化速度加快,提高堵缝效果。灌完后,漏斗中的素浆不再下渗时则可铲除漏斗,清理墙面。

1.4地下工程渗漏的修补方法

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高压灌浆机灌注遇水膨胀聚氨酯堵漏剂进行堵漏,再用涂刷型氰凝(聚氨脂)做防水保护层,解决地下防水混凝土的渗漏问题;若地下室埋深较深,室外地下水水压大,渗漏处理难解决的工程,还是建议选择加设积水井排水。在堵漏前,先用回弹仪检查漏水处周围混凝土的密实情况,检查半径不应小于50cm,在回弹值小的混凝土表面涂刷两遍氰凝,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指标量2-3 千克/每立方米,待氰凝固化后,再把漏水处堵住。涂刷型氰凝是一种浅黄色半透明的粘性液体,它在不遇水的时候是稳定的,遇水后才发生化学反应。用水玻璃速凝剂堵住漏水后,很长时间内混凝土表面将处于没有水膜的潮湿状态,氰凝与混凝土表面潮湿层中的水分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成为不溶于水的防水保护层。

2.节能施工技术

2.1墙体施工

空心砖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圆孔顺墙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破凿,不够整砖时用实心砖外砌,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在砌筑时留出或预埋,不得随意凿孔和用水泥砂浆填孔。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等现象。施工员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工程的具体要求及施工条件绘制砌块排列图。要针对砌块建筑的墙体热阻值低、砌体和粉刷易开裂、灰缝和裂缝处易渗漏等不利因素,采取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2墙体保温施工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一般民用建筑工程考虑填充墙体(如加气砼切块,水泥空心砖等砌体材料)的自身保温隔热性能进行节能设计。其他形式的保温层通常设置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设在内侧技术措施简单,但保温效果不如外侧,设在外侧可节省使用面积,但粘结性差,措施不当易产生开裂、渗水、脱落、耐久性减弱等问题,造价一般也高于内设置。施工较多采用抹灰、喷涂、干挂、粘贴、复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施工方法,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各种轻骨料(如膨胀珍珠岩、超轻陶砂、聚苯乙烯颗粒、浮石、粉煤灰等)加入水泥、石灰、石膏、化学聚合物等胶结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保温砂浆,一般都采用抹灰的施工方式。保温砂浆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施工时环境温度不低于5℃,夏季应注意保湿养护。

3. 施工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3.1防水施工技术

对于屋面防水,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即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施工技术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涂膜防水层的收头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不得出现流淌和堆积现象。防水层上翻墙面不少于300mm。对于外墙防水,宜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即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加气砼砌块墙体抹灰前先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挂钢丝网。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20%的108胶水,再掺以 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基面处理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砌筑时严禁使用干砖或含水饱和的砖。不得随浇随砌。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10±2mm范围,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80%.一般分三次砌到顶,采用钢筋砼过梁。在后续的防水层施工中,SKK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二液防污型)在找平层上以十字交叉各刷一道,厚度3mm,施工完后应及时进行淋水养护。

3.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对于大体积混凝上施工中,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是相当复杂的。一旦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及降温速度,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缝(包括混凝土收缩裂)是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和温度应力计算,确定是整浇或分段浇筑。然后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计算混凝土运输工具、浇筑设备、捣实机械和劳动力数量。常用的浇筑方法是用混凝土泵浇筑或用塔式起重机浇筑。浇筑混凝土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使混凝土沿高度均匀上升,浇筑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上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

3.3 钢筋机械连接施工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类型如下:一、套筒挤压连接接头:通过挤压力使连接件钢套筒塑性变形与带肋钢筋紧密咬合形成的接头。由于其优良的质量,套筒挤压连接接头在我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二、锥螺纹连接接头:通过钢筋端头特制的锥形螺纹和连接件锥形螺纹咬合形成的接头。锥螺纹连接接头质量不够稳定,由于加工螺纹的小径削弱了母材的横截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强度,目前逐渐被直螺纹连接接头所代替。三、 直螺纹连接接头: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接头质量稳定可靠,连接强度高,可与套筒挤压连接接头相媲美,而且又具有锥螺纹接头施工方便、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直螺纹连接技术的出现给钢筋连接技术带来了质的飞跃。

4.结语

第6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隧道衬砌一般常用的形式有整体式衬砌、复合式衬砌、喷锚衬砌。整体式衬砌通常为保证施工安全要采用喷锚支护等临时支护措施,这种支护不是永久的受力结构,只有模筑混凝土才是永久受力结构。复合式衬砌通常也将喷锚支护作为初期临时支护,内层用模筑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的永久结构,为防止初期喷锚支护和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间因为材料、受力或其他因素而发生不同变形,进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纹,一般要在两层间根据需要设置防水层或隔离层。喷锚衬砌是将喷锚支护作为了永久性衬砌结构,适用于地下水不充裕的Ⅲ级或以上围岩的短隧道,喷锚支护是柔性结构,它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围岩形成一体产生共同变形。通过对这三种常用衬砌形式受力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三种衬砌中喷锚支护极为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关联隧道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为公路隧道施工以至于整条公路留下质量隐患或安全隐患。

二、公路隧道支护技术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方式要根据施工要求采取不同的支护形式。主要选择的有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

(1)喷射混凝土:其方法大致分为素喷和网喷两种,喷射混凝土的作用是对围岩节理、裂隙起到充填作用,将不连续的岩层层面胶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产生楔效应增加岩块间的磨擦系数,进而有效防止岩块沿软弱面滑移脱落,使表面岩块保持稳定状态。喷射混凝土由于具有一定粘结力和抗剪强度,能与岩层粘贴的同时和围岩形成了统一的承载体系,极大改善了喷层的受力条件。喷射混凝土一定要及时并做到分层施喷,喷层虽薄但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喷层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即使在围岩仍有较大变形的情形下,仍不致于产生坍塌,这样就有效提高了围岩自承能力。同时喷射混凝土能使隧道周边的围岩尽早封闭,进而有效防止了围岩的进一步风化。在喷射混凝土作业施工中,首先要做好职工准备,准备充足的材料如水泥、砂、石、速凝剂、水等,严格检验材料质量,尽量用新鲜的相容性试验合格的水泥和速凝剂,砂、石含水率要达标。检修好喷射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并进行就位前的试运转。风管和水管管路及接头要确保良好。检查开挖断面,将附着于岩面的泥圬冲冼干净。对渗漏较大处做好引排水处理。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后进行操作,操作中要注意:控制好风压、水压和水灰比。要想保证喷射混凝土的质量,降低回弹率,减少挥发粉尘,喷射作业时要求风压控制要稳定,压力大小应调整适当。水压通常要比水压50-100Kpa,要在喷头水环位置形成水雾,充分湿润干拌合料。干喷时,如果喷射的混凝土易粘着,回弹小而且表面湿润光泽,说明水量适中。如发现表面无光、回弹物多、灰尘大、混凝土不密实等现象,则说明水量小。如果表面出现流淌滑动现象,则说明水量大。要掌握好喷射角度和喷射距离。喷嘴与岩面的角度一般要垂直于岩面。如果靠近边墙,应将喷嘴略向下俯约10°左右,使混凝土喷射在较厚的混凝土顶端。喷嘴与岩面的距离一般保持在0.8-1.2m。每一次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应掌握在拱部为5-6cm,边墙为7-10cm。喷射的顺序应先墙后拱从下而上,先喷凹处找平,然后继续向上喷射。喷射时料束要尽量呈旋转轨迹运动,大致要一圈压半圈,纵向按蛇形进行。为保持喷层表面平整,喷射完应对表面再扫射一层。喷射顺序应自上向下,料束要呈横扫方式运动,不能旋转或者停留。

(2)锚杆:锚杆主要起到了悬吊、加固和组合梁的作用,根据材质不同可以分为砂浆、药卷和自进注浆锚杆。其悬吊作用主要表现在:因为外部震动或其他因素导致局部岩块不稳定,为防止岩块脱落,就用锚杆把活动岩块吊挂在稳定的岩体上。或者将应力区内不稳定的围岩悬挂在应力区以外牢固稳定的岩体上,从而保证了这部分岩体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其加固作用主要表现在:从围岩的径向四周科学布设锚杆,随着围岩的挖空,部分松软的围岩在锚杆的固定之下,与主体形成承载拱形,不至于脱落造成围岩形变。喷射混凝土后,与围岩形成一体,共同承载了外部压力。其组合梁作用表现在:锚杆将岩层紧密连接在一起,促使岩层达到了密合程度,大幅增加了岩层间的摩擦力,这种酷似组合梁的结构,充分发挥了固定围岩的作用。使用锚杆时,要注意位置分布,做到布局合理,大部分锚杆位置是沿着隧道周边呈梅花状均匀分布,方向与周边岩面尽量保持垂直。由于锚固力不足或锚杆强度不够往往会导致锚杆失效,这就要求要采取更换高强度锚杆、大径锚杆或增加锚杆数量、增大锚孔直径等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7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暖通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下文就采暖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再分析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为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一、暖通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

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通常是使用散热器散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有效交换,就现代建筑来说,将散热器置于室内,可充分发挥出其散热性能,结合散热性能比较好的铝制散热器和钢制散热器,代替传统铸铁散热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保证节能性能与环保性能的发挥。我国的一些北方城市,主要是使用地暖供热的形式,在地暖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在铺设施工开始之前,要在楼板中进行铝塑热反射膜等有关材料的铺设,使其能减少热量的损耗,继而达到供暖效果的增强;其二,根据有不同防水需要的房间,像洗浴间与厨房,可以通过调节防水层和地热层之间的存在形式,避免两者相互影响而出现防水层损坏的情况。在地热盘管施工结束之后,应当实施打压试验,避免管路出现泄漏。其三,在分水器与盘管的连接位置,需要建立出外套波纹管,有效避免管路出现氧化的情况,或者是出现混凝土发生膨胀裂缝的情况。还要对地暖砂浆进行妥善处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蓄热性能。

二、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一)预留孔洞的检查技术分析。在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会在主体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项目进行交叉作业,这样很容易出现施工的冲突,暖通工程项目中出现施工问题主要与预留洞口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设计图纸中会对有关预留洞口进行标注,但还是有很多施工没有按照图纸进行预留孔洞的施工,使得施工中出现很大问题。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需要工程人员与装修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沟通和协作,继而能解决暖通工程、电气安装、管道安装等有关施工图纸中存在的矛盾。对预留洞口的具置和尺寸等一些设计标准进行准确与认真地核对,有效保证管道和装置的有效安装。在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图纸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应当对图纸进行仔细检查,熟悉施工图纸的实际内容,保证在实际施工中有效开展施工图纸的检查,严格按照我国暖通工程制度进行仔细比对,使得实际暖通施工按照图进行施工。暖通工程和土木工程进行同步作业,暖通工程与土木工程之间的有关技术人员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审核工作,使得暖通工程与土木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避免工程中出现隐患影响到施工工程的质量。通过图纸设计的检查,能在解决施工之前发现问题,减少在实际施工中出现停工或者是返工的情况,以此来提升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二)管道安装技术分析。管道是建筑暖通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液体与气体等有关介质实施输入和输出。在实际建筑暖通工程中,有着众多的管道类型,各种类型的规格差异比较大,因此在实际安装中要重视坡角问题。因管道安装工作比较复杂,如果若不注意会出现严重的滴漏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选择出质量较好的管道,按照设计需求进行管道连接方式进行科学的选用,增强质量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在实际立管安装中,要在立管安装之前进行编号作业,在实际安装中要按照顺序进行编号与依次安装。而且,在进行支管安装之前,要是是管卡的安装,与此同时,认真检查管卡之前的直线坡度,保证能与设计需求相符合,继而实施下一步的支管安装。在管道穿墙的位置要建立出套管,有效避免管道与墙体的直接接触,并且将套管与管道之间的饰面材料进行有效应用。针对管道堵塞的问题,解决暖通工程施工技术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果管道有堵塞的问题,会导致空调系统无法进行正常运行。在实际检查中,空调机组的水管上方位置阀门,要保证其全部敞开的运行状态;压力表若没有读数,流过空调冷气管束冷水量会比较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空调机组的周围出现管道堵塞,只有将管道中的堵塞物进行及时清理,才能确保空调系统能继续正常工作。暖通工程管道的坡度问题,对施工标准的要求还是比较多的,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管子进行调直处理,在管道空墙洞的堵塞中,就是没有重视管道的坡度。而且要严格控制管道支架的标高与位置,避免支架间距与标高间较大的偏差,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管道局部位置出现起拱或者是下凹的问题,坡度变小或局部出现缓坡的问题,会导致管道内出现积水或者是存水问题,继而空调系统也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运行。

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能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更好地应用暖通施工技术,有效保证现代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崔迪.现代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5:252.

[2]刘曦.现代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6:50-51.

[3]刘硕.现代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157.

第8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1.1洞口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的主要技术管理要点

(1)洞口工程施工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和洞口的相邻工程进行一个统筹的安排、并且要尽早的来完成,在施工的时候,最好要避开雨季或者是严寒的季节。

(2)洞口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要先检查其边坡和仰坡以上的山坡是否足够稳定,要及时的先清除上面的悬石、并对危石进行彻底的处理,除此之外,在施工的时候也要实施一个不间断的监测和防护措施。

(3)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地形,对洞口的边坡和仰坡及早的做好坡面的防护工作,确保洞口处于稳定的状态。如果采用喷锚或者是砌石的护面,坡顶和坡脚就应该采取绿化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仰坡的范围之内可能出现的地表水的下渗情况以及减少对坡面的实际冲刷。

(4)对于洞的顶边以及仰坡周围的主要排水系统的修建,可以在雨季前提前完成。

(5)隧道在进行开挖的时候应该力求早一点进洞,而且要避免出现深路堑的情况或者是出现高边坡的情况,然后还要尽量的减少对于山体的实际破坏,防止出现水土流失。

1.2明洞和洞门方面的主要施工技术要点

(1)明洞施工的技术要点:明洞的施工必须要按照设计的具体要求,对地层进行一个预加固的过程,然后进行分层的开挖和支护措施,对于边仰坡来说,要进行分级施作,采用喷锚支护、格槟网、植草等各种方法使其保持稳定。对于明洞的侧壁基础来说,应该在稳固的地基之上,其基础宽度以及埋埋深度必须要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如果侧壁两侧的地基比较松软或软硬不是特别均匀的时侯,应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2)洞门施工的技术要点:对于隧道的洞门施工也应该及早的完成,而且还要尽量的避开雨季或者是严寒的季节进行施工。隧道的洞门端墙必须要在土石方开挖了之后就及时的完成;而端墙和挡翼墙基础的基底承载力则必须要满足具体的设计要求,其承载力可以采用静力的触探试验或者是标准的贯入试验来进行检测,在必要的时侯还要采用载荷的试验进行检测。对于端墙和挡翼墙的基础,如果是位于软硬不均的一些地基上的时侯,除了应该按照设计是要求来处理之外还应该在其分界处设置一条沉降缝。

1.3开挖施工的技术要点

隧道在进行开挖的时候必须要采取一切的保护措施使围岩具有较强的自承能力,主要的措施就是光面的爆破技术、预裂的爆破技术或者是非爆破机械辅助的开挖方法。拱部则应该采用光面爆破的技术,侧壁则应该采用预裂爆破技术,底板(仰拱)一般要预留光爆层,以便进行光面的爆破工作。一般情况下,光面的爆破和预裂的爆破参数是要通过具体的试验来确定的,而且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爆破效果来进行不断的调整。隧道的具体施工方法必须根据地质情况、断面的实际大小、结构形式、机械配备情况、周围的环境等来确定。

1.4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隧道的开挖是必须要配合及时的支护工程的,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尤其是对于软弱的围岩来说,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多种的加固措施来提高这种围岩的自承能力。同时还要视围岩的实际岩性、层理结构、水文地质情况等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护。防护的方法主要有加固地层、稳定掌子面、及时闭合支护结构等,很多情况下是这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时侯,还可以采用洞内、外来相互进行加固的方法。

1.5监控量测的技术要点

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把现场的监控测量作为一个工序来引入到整个的作业循环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结合具体的地质预报来作出一个详细的评价,并优化好其中的设计参数,实施一个动态的管理。监控测量工作一般是紧接着开挖和支护作业工作的,按照其设计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实际的布点和监测工作,然后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及时的调整测量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其所得到的测量数据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与工程的类比法相结合,及时调整其具体的支护参数,做出正确的施工决策。在工程开工之前,要根据具体的隧道规模、地质地形、支护的类型和参数等来进行具体的监控和测量的设计。设计项目主要是测点的具体布置、量测的频率、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量测人员的具体组织等。隧道在进行监控量测的时候,项目必须要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工程规模的大小来设计出一个最为合理的方案。

2结束语

第9篇:轮机工程技术范文

借本课程增加材料成型技术这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课程内容的契机,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际的做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树立并体现出“突出应用、培养工程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正确选材及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方针,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校机械和近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理解工程领域对材料的主要性能的要求、各大类材料的主要特征和各种热成型方法的特点,明确各类材料的相变规律及其组织-性能间的关系及材料加工工艺对组织的影响规律,掌握常用材料的组织、性能及处理工艺特点,最终能够对具体的零件结合具体工况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选材并确定出正确的加工工艺路线。为我校机类和类机类专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必需、充分、有用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他们获得优秀的科学选材、用材和合理安排热、冷工艺路线的能力。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

为使所授机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全面了解熟悉铸造、锻造及焊接等热加工工艺,增加“材料成型技术”部分。该部分涉及内容多,而新设置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与工程材料课程相比,课时仅增加8学时,这样必须压缩《工程材料》部分的内容与课时。我们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合理地优化、缩减了《工程材料》偏理论部分的内容,淡化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强化基础理论。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能”部分,删除材料的物理性能等内容;在“金属晶体结构”部分,删除立方晶系的晶面和晶向的表示方法等内容;在“合金结构钢”部分,删除微合金非调质钢、易切削钢及低淬透性钢。对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及钢的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等内容仅作简单介绍。把金属的塑性加工部分合并到材料成型技术中的锻造部分;把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程材料的应用合并到零件失效、毛坯分析与材料选择部分。同时,丰富与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及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钢的分类编号及用途等,增强学生对这些内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夯实工程材料理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挖掘平时在实际生产中的相关案例,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从中获得大量生产中的案例。如在“零件失效、毛坯分析与材料选择”一章,把从企业收集的案例,经过整理、分析后加入教材中。结合生产中的具体零件,在分析零件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对零件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这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大有益处,为他们将来从事机械行业的生产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始终贯穿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以性能为起点,分部讲授成分、组织和工艺对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学习铁碳合金相图和过冷奥氏体冷却曲线,综合讲解成分、组织、工艺与性能间的关系,让学生牢固掌握“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成分、组织和工艺”的观点,这样就变分散为集中,变模糊为清晰,以利于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概念,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据此,将课程内容分为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常用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和工程材料的应用及成形工艺的选择四大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突出材料的工程应用,并对各模块的内容做了精心挑选与合理调整。

三、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主动思考,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采用案例法、启发式、问题授课法、研究式与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如讲授加工硬化这一重要概念和内容时,先在课堂上用举例法演示用手弯曲铁丝感到发热和越来越硬的现象,用问题授课法提出产生该现象原因这一本质问题,接着揭示变形中其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析由此带来哪些性能的变化,以此解释加工硬化的成因。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并初步实施了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关键词教学法。针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内容庞杂,概念繁多且课时短的特点,提出了关键词教学法。从基本概念、章节以至全课程中提炼关键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形成关键词网络(图),构建出课程的基石和框架。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对提升他们的提炼、概括等学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板书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并重,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构建出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如用板书法讲解相图中的杠杆定律、二元合金相图与Fe-Fe3C相图的结晶过程等内容,可以充分展现逻辑思维全过程。晶体结构、缺陷和结晶过程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展示三维立体的晶体结构特征与缺陷形貌及形成机理,动画演示由液态到固态的结晶过程,增加了可视性与趣味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的实验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设计规划,包括类型、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按照教学规律,划分实验层次,整合实验内容,理顺实践过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课程设置三个实验,即碳钢硬度测定及热处理、铁碳合金组织观察和零件的选材、热处理、性能测试与组织观察。“碳钢硬度测定及热处理”为基本技能型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实验中所涉及的设备与仪器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他们熟练地对这些设备与仪器进行操作。“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为验证性实验,是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铁碳平衡相图而设置的。“零件的选材、热处理、性能测试与组织观察”为综合、设计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给定零件的力学性能指标,以此选择材料、热处理及性能检测设备,制定出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并完成金相试样制备、组织观察、硬度测试及热处理操作等实践环节。这一综合、设计型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相关章节的内容,而且必须针对具体零件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这样选择的材料和制定的工艺才能合理。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也为他们毕业后尽早胜任企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创造了条件。

五、实施多种课程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