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轮机工程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共享;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05-05
教育部2010年、2011年先后立项启动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26个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由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根据资源库建设的实际,提出建设中应思考的问题,以期对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航运业发展及其对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海运作为全球最高效、最安全、最环保的大宗远程运输方式,承担着90%的国际贸易运输量,船舶的高效运输和安全航行主要取决于船员队伍的技术与素质。国际船员需求市场的重心已随着世界航运中心东移而转向东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正在实现从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的转变,中国的航海教育将承载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据海事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现有海船船员69万人,居世界首位。但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和国际航运联合会(ISF)海员人力资源2010年更新报告显示,全球在国际航运劳务市场上需49.9万航运劳务人员,而我国输出船员数仅有4万人,这个比例与我们这样一个航海教育和培训大国极不相称[1]。随着《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和实施,航海人才更趋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更高、更趋于统一。由于船员的流动性大、知识更新快、技术要求高,其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性,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作为航海类专业,迫切需要能适应航运业、学校、在职船员以及在校学生等各方面要求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高水平教学资源库。
(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是航海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实操评估训练时,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学设施设备,支付大量的器材消耗费用。根据交通部的统计,培养一个航海类学生的成本是陆上专业学生的3倍。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层次、类型齐全的航海教育体系。我国现有航海院校与培训机构66个,其中设置航海类本科专业的院校15所,设置航海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3所。从培养能力看,2011年本科招生近5000人,高职招生近1万人。从发展趋势看,航海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能满足航运企业对海船高级船员的需求。但是各地各校由于经费投入、师资、实验设备、实习场所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国家、省级示范(骨干)院校有较好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系统性、标准性不够,辐射利用率不高。轮机工程技术人员随时会面临跨区域就业和岗位转换的挑战(如由海到地、由船舶到企业等方式),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继续学习,这也迫切需要建设共享型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拓宽校际(企)合作渠道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目前各院校实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多为各自为战,缺少共享性。国家实施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打破了不同资源库的壁垒,消除资源孤岛,实现资源系统的交互和数据流通。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共联合航海类高职院校20所。通过开展校际间合作可使不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资源建设的规模,提高资源建设的速度、质量和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效益。此外,本项目还联合参与国内外大型航运的12家企业参加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航海教育未能形成良好的投融资机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对航海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航海教育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物质保证机制。此次通过资源库合作建设、资源共享,将使学校在专业标准、课程内容、实训资源、专题资源及综合能力测评方面,吸纳企业的经验和项目,使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各航运企事业单位可以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学资源,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职工培训、专题资源应用等。
二、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与框架
(一)建设思路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和系统、船舶发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STCW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相应要求,能胜任现代船舶轮机管理的国际化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国内外3000KW及以上远洋船舶轮机员工作,也可在船舶运输、船机修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船舶机电设备修造与航运管理工作。结合以上人才培养相关要求,项目组确立了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基于用户需求系统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项目组深入交通行业、航运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形成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资源需求调研报告。根据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需求实际,进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形成专业的教学解决方案和教学资源建设脚本。考虑到本专业教学和在职人员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中提出了专业教学模块和知识拓展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既满足在校学生“必需、够用”的基本要求,也兼顾未来就业岗位(三管轮、大管轮、轮机长)职业能力的拓展和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需要。
关键词:房屋建筑 基础工程 桩基础 施工质量
1、基础工程质量通病
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是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1.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1.1基础轴线位移原因
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1.1.2控制措施
(1)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标志板也可以在槽开挖后钉设,从而便于机械开挖基槽。
(2)横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入与地面一样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线,中心桩中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候应该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横墙基础拉中线时,要复核相邻轴线距离,验证中心桩是否有位移。
(3)为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均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该在基础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按施工流水分段砌筑的基础,应在分段处设置标志板。
1.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2.1偏差原因
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1.2.2控制措施
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尽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在进行基础砌筑前,应尽量将基土垫平。一般情况下,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方木或者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立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
1.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1.3.1防潮层失效原因
施工中浆混用,将砌筑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了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1.3.2 控制措施
施工前对基面进行清理,确保其干净、无杂物,从而保证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程度。施工过程中,要确保表面抹灰均匀,做好养护,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防潮层的强度和密实度,避免出现裂缝。
2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
2.1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勘察。地基勘察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依据。
1)收集建筑总平面图,分析平面图的坐标和地形,结合房屋建筑的性质、规模、结构和基础形式,判断建筑的荷载力,从而确定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范围。
2)通过勘察,查明地质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作出分析评价,以便初步判断不良地质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范围,为提出整治方案提供数据资料。
3)单栋高咏ㄖ物勘探点的布置,一方面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将勘探点设置在4个以上,而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体,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必须有1个控制性的勘探点。
2.2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2.2.1强夯法
在采用强夯法时,首先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定位。在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试夯,确定夯点布置图,并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在进行强夯前,事先要用推土机预压2遍,才能保证场地平整,再对场地高程进行测量,夯点布置测量放线控制确定点。
此外,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坚持以一边夯向另一边或以边缘夯向中央的顺序。在处理地基时先夯实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并进行放线定位后即可接着进行下一次夯击。
2.2.2注浆法
当采用注浆法进行施工时,是硅化加固了的土层,通常要保留厚度约为1m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止浆液上冒,必要时还要打灰土层或夯填素土。在一般情况下,灌注时浆液的压力应控制在0.2 ~ 0.4MPa(始)和0.8 ~ 1.0MPa(终)的范围内。
3、 结束语
施工技术的措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在实际施工中应该结合工程的气候条件、工程结构状况、工期紧迫程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策,才能有效地应对施工问题,保证工程的进度及工程质量。如果不提前做好应急对策,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 安装工程 工程技术
引言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技术,它包括了很多方面,从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到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再到非金属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无一不是需要很多复杂的技术作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的复杂性,这样有助于我们去全面的了解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我们要在机电安装工程的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还要在真正安装之前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预热,只有把每一步必须做好的事情做好,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才能够使机电安装工程技术得到更好地发展。
1. 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技术
1.1 管线布置技术的作用
第一,为机电安装工程的下一步打好基础。在进行完基本的安装工程设计之后,我们还不能够完全地投入到机电安装工程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详细的设计,否则我们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第二,解决施工细节问题。通过管线布置技术,我们可以对所要施工的图纸进行一遍预热,通过预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我们在设计当中尚未发现的问题,包括在以后的施工中各个工序会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这一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严重的问题,可以尽量避免以后的正式施工中要出现的问题,为正式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使施工方更加全面的掌握施工细节。管线布置技术是在原来设计稿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设计以及调整设计方案的手段,它是在施工现场实现的,因此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均涉及了这一过程,这对于解决施工的具体问题非常的重要,它有利于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的掌握施工的动态以及及时的调整设计方案,同时也便于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调整他们的管理方案和机电安装工程的相关施工人员及时调整他们的安装技术和改进他们的施工技术。
1.2 管线布置技术的内容
众所周知,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它也作用于我们的机电安装工程。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管线布置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管线布置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对原来的设计稿进行一次模拟的实现,这一次实现就相当于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行一次预热,这一步非常的重要,对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作用很大。
2. 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
2.1 钢板连接技术的要求
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具体要求非常的多,因为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施工过程,我们只有了解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要求,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工程施工。第一,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第二,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工作的压力不能够太大,而且相关部件的尺寸不能够太大。
2.2 钢板连接技术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现今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比之前的技术要先进得多,不管是安装的技术还是风管的制作,新型的钢板连接技术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新型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产品质量比较高,当然,随着它质量的提高,它的技术难度也有所增加,技术难度增加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真正的钢板连接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构造:第一种是比较基础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它是每一个机电安装工程所必须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对于大部分机电安装工程来说,都需要这种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而第二种则是第一种的改良设计产品,它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对机电安装工程所必须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所进行的改进,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第二种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构造的重要性,只有在第一种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基础之上做好相关的改进,我们才能够让机电安装工程得到比较良好的发展,第一种和第二种在构造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就质量而言,还是第二种要优于第一种,因为第二种产品的设计考虑的实际问题比较多,它对于我们实际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实现是机电安装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我们要高度重视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实现,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只有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我们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才会有比较高的含金量,才能够更好地辅助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和机电安装工程的按时完成。
3. 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
3.1 风管施工技术的要求
首先,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机电安装工程负责企业的内部要求。其次,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国家的相关国家标准,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的相关的国家标准比机电安装工程的钢板连接技术的相关国家标准要多得多,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很容易触犯到我国的相关法律,而近些年来因为不满足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应该符合的相关的国家标准的机电安装的企业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
3.2 风管施工技术的内容
第一,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要求去选择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对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影响整个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材料选择的问题;第二,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的实现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的,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不比传统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它的实现效率高,而且质量也非常好,比容易受损,这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的机电安装工程的风管施工技术最明显的特点。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技术、机电安装工程的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和机电安装工程的非金属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技术它们的基本技术内容和基本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它们的难点所在,也就是它们的复杂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去利用这些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线布置技术、机电安装工程的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和机电安装工程的非金属复合板风管的施工技术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的特点,最后利用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提高和改进这些技术,最后达到高质量完成机电安装工程的目的。最后,笔者相信,我们的机电安装工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辅助下,一定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少柯. 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运用. 华南理工大学,2010,(10).
关键词:围堰工程 稳定性 导流 施工
按围堰与水流方向的相对位置,可分为横向围堰和纵向围堰。
按导流期间基坑淹没条件,可分为过水围堰和不过水围堰。过水围堰除需要满足一般围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满足围堰顶过水的专门要求。
选择围堰型式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在满足下述基本要求的原则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加以选定:
(1)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渗性、抗冲性和一定的强度。
(2)造价便宜,构造简单,修建、围护和拆除方便。
(3)围堰的布置应力求使水流平顺,不发生严重的水流冲刷。
(4)围堰接头和岸边连接都要安全可靠,不至于因集中渗漏等破坏作用而引起围堰事故。
(5)有必要时应设置抵抗冰凌、船筏冲击和破坏的设施。
一、围堰的基本形式和构造
(一)土石围堰
土石围堰是用当地材料和开挖弃料填筑而成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围堰型式,其特点为: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拆除、工程造价低,可以在流水中、深水中、岩基或有覆盖层的河床上修建。但其工程量较大,堰身沉陷变形也较大。
土石围堰断面较大,一般用于横向围堰。但在宽阔河床的分期导流中,由于围堰束窄,河床增加的流速不大,也可作为纵向围堰,但须注意防冲设计,以确保围堰安全。
土石围堰的设计与土石坝基本相同,但其结构型式在满足导流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力求简单、便于施工。
(二)混凝土围堰
混凝土围堰的抗冲与抗渗能力强,挡水水头高,底宽小,易于与永久性混凝土建筑物相连接,必要时还可以过水,因此采用得比较广泛。
1、拱形混凝土围堰。
一般适用于两岸陡峻、岩石坚硬的山区河流,常采用隧洞及允许基坑淹没的导流方案。通常围堰的拱座是在枯水期的水面以上施工的。
拱形混凝土围堰充分发挥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与重力式相比,断面较小,可节省混凝土工程量。
2、重力式混凝土围堰。
采用分段围堰法导流时,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往往可兼做第一期和第二期纵向围堰,两侧均能挡水,还能作为永久建筑物的一部分,如隔墙、导墙等。
重力式围堰可做成普通的实心式,与非溢流重力坝类似,也可做成空心式。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可以采用现浇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进行施工。
纵向围堰需抗御高速水流的冲刷,所以一般修建在岩基上。为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一般可将围堰布置在枯水期初露的岩滩上。如果这样还不能保证干地施工,则通常需另修土石低水围堰加以围护。
(三)钢板桩格型围堰
钢板桩格型围堰是重力式挡水建筑物,由一系列彼此相接的格体构成。按照格体的平面形状,可分为筒形格体、扇形格体和花瓣形格体。这些型式适用于不同的挡水高度,应用较多的是圆筒形格体。
钢板桩格型围堰的优点有:坚固、抗冲、抗渗、围堰断面小,便于机械化施工;钢板桩的回收率高,可达70%以上;尤其适用于束窄度大的河床段作为纵向围堰。但由于需要大量的钢材,且施工技术要求高,目前仅应用于大型工程中。
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一般适用的挡水高度小于18m,可以建在岩基上或非岩基上,也可作为过水围堰使用。
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的修建由定位、打设模架支柱、模架就为、安插钢板桩、打设钢板桩、填充料渣、取出模架及其支柱和填充料渣到设计高程等工序组成。圆筒形格体钢板桩围堰一般需在流水中修筑,受水位变化和水面波动的影响较大,故施工难度较大。
(四)草土围堰
草土围堰是一种以麦草、稻草、芦柴、柳枝和土为主要原料的草土混合结构。草土围堰施工简单、速度快、取材容易、造价低,拆除也方便,具有一定的抗冲、抗渗能力,堰体的密度较小,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但这种围堰不能承受较大的水头,所以仅限水深不超过6m、流速不超过3.5m/s、使用期两年以内的工程。草土围堰的施工方法比较特殊,就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进占法。按其所用草料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散草法、捆草法、掃捆法三种;按其施工条件可分为税种填筑和干地填筑两种。由于草土围堰本身的特点,税种填筑质量比干填法容易保证,这是与其他围堰所不同的。实践中的草土围堰,普遍采用捆草法施工。
二、围堰的平面布置
围堰的平面布置主要包括堰内基坑范围的确定和分期导流纵向围堰布置两个问题。
1、围堰内基坑范围确定。
围堰内基坑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主体工程的轮廓和相应的施工方法。当采用一次拦断法导流时,围堰基坑是由上下游围堰和河床两岸围成的。当采用分期导流时,围堰基坑由纵向围堰与上下游横向围堰围成。
在上述两种情况,上下游横向围堰的布置,都取决于主体工程的轮廓。通常基坑坡趾距离主体工程轮廓的距离不应小于20~30m,以便布置排水设施、交通运输道路,堆放材料和模板等。基坑开挖边坡的大小则与地质条件有关。
当纵向围堰不作为永久建筑物的一部分时,基坑坡趾距离主体工程轮廓的距离,一般不小于2.0m,以便布置排水导流系统和堆放模板。如果无此要求,只需留0.4~0.6m。
实际工程的基坑形状和大小往往时很不相同的。有时可以利用地形以减小围堰的高度和长度;有时为照顾个别建筑物施工的需要,将围堰轴线布置成折线形;有时为了避开岸边较大的溪沟,也采用折线布置。为了保证基坑开挖和主体建筑物的政策施工,基坑范围应当留有一定富余。
2、分期导流纵向围堰布置。
在分期导流方式中,纵向围堰布置是施工中的关键,选择纵向围堰位置,实际上就是要确定适宜的河床束窄度。束窄度就是天然河流过水面积被围堰束窄的程度。
河心洲、浅滩、小岛、基岩露头等都是可供布置纵向围堰的有利条件,这些部位便于施工,并有利于防冲保护。尽可能利用厂坝、厂闸、闸坝等建筑物之间的隔水导墙作为纵向围堰的一部分。
河床允许束窄度主要与河床地质条件和通航要求有关。对于非通航河道,如河床易冲刷,一般允许河床生产一定程度的变形,只要能保证河岸、围堰堰体和基础免受冲刷即可。束窄流速常可允许达到3m/s左右,当缺乏具体研究资料时,可参开以下数据:当流速小于2.0m/s时,机动木船可以自航;当流速小于3.0~3.5m/s,且局部水面集中落差不大于0.5m时,拖轮可自航;木材流放最大流速可考虑为3.5~4.0m/s。
以上几个方面,仅仅是选择纵向围堰位置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涵闸其实是一个简称,它包含水闸和涵洞两层意思,是二者的结合。其中水闸是在河道或者大堤上修建的一种起挡水,泄洪作用的工程;涵洞则是在大坝上建设的建筑,它起到的作用为,水库放水,引洪。在汛期期间,涵闸与河坝防汛大堤和排蓄水工程一起起到了控制水流,引导水流的作用。在2001年颁布的《水闸设计规范》中,特别指出,此规范在平原涵闸的分级为五级。此规范的分级依据为经过涵闸的流量。依据经过涵闸的流量的大小,把经过涵闸最大流量达到5000m3/s以上的涵闸工程定为级别Ⅰ;把经过涵闸最大流量在1000-5000m3/s的涵闸工程定为级别Ⅱ;把经过涵闸最大流量在100-1000m3/s的涵闸工程定为级别Ⅲ;把经过涵闸最大流量在20-100m3/s的涵闸工程定为级别Ⅳ;把经过涵闸最大流量在20m3/s以下的定为级别Ⅴ。相应的级别对应着相应的工程施工防护等级,例如级别Ⅰ的工程防护等级为特别重要,级别Ⅲ的工程防护等级则为中等重要。可见,在涵闸工程中,工程规模及等级不同,安全防护等级也不完全相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涵闸工程都对安全作出了明确的标识,这也表明国家对涵闸工程安全的重视,用国家机器———法律来提高涵闸工程施工的安全意识。
2涵闸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在涵闸工程施工中最应注意的就是安全和质量这两点问题,除了上面简述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也应该被重视起来。为了方便在涵闸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应该在涵闸工程施工现场,成立一个质量管理监督部门,以便有效的对涵闸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监督涵闸施工中的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对施工过程中水泥在混凝土中的比例占有率的监控和管理。只要监管好混凝土中水泥的含量问题,涵闸的质量就会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在涵闸工程的验收环节上,也要做到粗中有细,在有些不太关键但起到重要作用的工程上,就要下大力气进行工程的验收工作,保障涵闸工程的施工质量。
3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
涵闸工程中主体工程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方法在涵闸工程的施工中,施工主体在浇筑混凝土过后,由于建筑力学中描述的裂缝不可抗拒性,施工主体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混凝土裂缝,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减少涵闸工程主体的混凝土裂缝就显得尤为关键。为了减少涵闸工程主体的混凝土裂缝,在施工中,可以采用使地基的探槽加深的办法来克服。如若遇到地形较为复杂的基础时,则要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土地勘测,对其中不符合规定的基础强度,进行基础加强,加强后再进行工程的施工。此外,沉降的缝隙设定也是减少涵闸工程的主体混凝土裂缝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在沉降的缝隙设定上,一定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行业的标准来设定。如果没有按照国家标准来设定沉降的缝隙,会出现涵闸工程主体混凝土裂缝增加的风险,随之,会对整个涵闸工程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此外从技术角度分析,钢筋的选择,也会对涵闸工程主体混凝土裂缝产生影响,通过实验已经得出,相比较正常的钢筋,强度偏低,伸缩延展性偏高的钢筋,更有利于涵闸工程主体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设置适合的保温系统和施工系统,保持一定的湿度,控制高温,都有利于涵闸工程主体混凝土裂缝的减少。
4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
涵闸工程中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方法。首先是模板工程安全问题。在进行涵闸工程施工计划时,要根据技术部门给出的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的工艺部分,来制定施工的技术安全细则。对于那些存在特殊性的模板施工,建议由技术部门先行模拟施工,然后实际施工才能保障安全。其中涵闸工程的模板工程的模板的材质选择,也极为关键和重要。一般情况下,模板应选取水利工程中的工程专用模板,这样的工程用模板更符合涵闸工程的施工要求,能更好的提高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后期混凝土的维护工作。不要为了节省工程开支,在模板的选择上,以次充好,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不利于后续工程施工的工作展开,给后续工作的安全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其次是支护基坑的安全问题。在涵闸基坑开始动工之前,现场的施工员应该详细的阅览技术部门出具的施工图,特别是技术要求部分,更要逐字推敲。对于基坑的施工深度问题,一定要及时和技术部门联系施工进度,得到技术部门的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支护工作。严禁现场施工人员为了抢进度而私自决定基坑的技术参数。一旦基坑的技术参数与图纸要求产生误差,那么很有可能使基坑的支护工作,推倒重来,这样就会更严重的影响工期,甚至会加大工程的支出。最后是临时用电安全的问题。对于涵闸工程施工现场来说,现场的供电系统,应为技术部门提出的标准中性点方式的三相四线供电,并且还要配有供电保护系统。在此需要强调,用电的安全问题,现场的施工人员应该重点注意,因为现场用电的电压有可能和正常家用电的电压不同,电压的提高意味着危险系数的降低,如果不注意用电安全,随时都会给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水利施工中,一旦有施工人员伤亡情况出现,就会立即停工检查,追查事故原因,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样调查的时间必然会使工期进度延长,甚至无限期停工的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场施工人员严禁私自搭接用电线路,一定要在专业电工的指导下,进行电路搭接,这样才能确保现场的施工用电安全。
隧道衬砌一般常用的形式有整体式衬砌、复合式衬砌、喷锚衬砌。整体式衬砌通常为保证施工安全要采用喷锚支护等临时支护措施,这种支护不是永久的受力结构,只有模筑混凝土才是永久受力结构。复合式衬砌通常也将喷锚支护作为初期临时支护,内层用模筑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的永久结构,为防止初期喷锚支护和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间因为材料、受力或其他因素而发生不同变形,进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纹,一般要在两层间根据需要设置防水层或隔离层。喷锚衬砌是将喷锚支护作为了永久性衬砌结构,适用于地下水不充裕的Ⅲ级或以上围岩的短隧道,喷锚支护是柔性结构,它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围岩形成一体产生共同变形。通过对这三种常用衬砌形式受力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三种衬砌中喷锚支护极为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关联隧道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为公路隧道施工以至于整条公路留下质量隐患或安全隐患。
二、公路隧道支护技术
公路隧道初期支护方式要根据施工要求采取不同的支护形式。主要选择的有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
(1)喷射混凝土:其方法大致分为素喷和网喷两种,喷射混凝土的作用是对围岩节理、裂隙起到充填作用,将不连续的岩层层面胶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产生楔效应增加岩块间的磨擦系数,进而有效防止岩块沿软弱面滑移脱落,使表面岩块保持稳定状态。喷射混凝土由于具有一定粘结力和抗剪强度,能与岩层粘贴的同时和围岩形成了统一的承载体系,极大改善了喷层的受力条件。喷射混凝土一定要及时并做到分层施喷,喷层虽薄但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喷层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即使在围岩仍有较大变形的情形下,仍不致于产生坍塌,这样就有效提高了围岩自承能力。同时喷射混凝土能使隧道周边的围岩尽早封闭,进而有效防止了围岩的进一步风化。在喷射混凝土作业施工中,首先要做好职工准备,准备充足的材料如水泥、砂、石、速凝剂、水等,严格检验材料质量,尽量用新鲜的相容性试验合格的水泥和速凝剂,砂、石含水率要达标。检修好喷射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并进行就位前的试运转。风管和水管管路及接头要确保良好。检查开挖断面,将附着于岩面的泥圬冲冼干净。对渗漏较大处做好引排水处理。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后进行操作,操作中要注意:控制好风压、水压和水灰比。要想保证喷射混凝土的质量,降低回弹率,减少挥发粉尘,喷射作业时要求风压控制要稳定,压力大小应调整适当。水压通常要比水压50-100Kpa,要在喷头水环位置形成水雾,充分湿润干拌合料。干喷时,如果喷射的混凝土易粘着,回弹小而且表面湿润光泽,说明水量适中。如发现表面无光、回弹物多、灰尘大、混凝土不密实等现象,则说明水量小。如果表面出现流淌滑动现象,则说明水量大。要掌握好喷射角度和喷射距离。喷嘴与岩面的角度一般要垂直于岩面。如果靠近边墙,应将喷嘴略向下俯约10°左右,使混凝土喷射在较厚的混凝土顶端。喷嘴与岩面的距离一般保持在0.8-1.2m。每一次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应掌握在拱部为5-6cm,边墙为7-10cm。喷射的顺序应先墙后拱从下而上,先喷凹处找平,然后继续向上喷射。喷射时料束要尽量呈旋转轨迹运动,大致要一圈压半圈,纵向按蛇形进行。为保持喷层表面平整,喷射完应对表面再扫射一层。喷射顺序应自上向下,料束要呈横扫方式运动,不能旋转或者停留。
(2)锚杆:锚杆主要起到了悬吊、加固和组合梁的作用,根据材质不同可以分为砂浆、药卷和自进注浆锚杆。其悬吊作用主要表现在:因为外部震动或其他因素导致局部岩块不稳定,为防止岩块脱落,就用锚杆把活动岩块吊挂在稳定的岩体上。或者将应力区内不稳定的围岩悬挂在应力区以外牢固稳定的岩体上,从而保证了这部分岩体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其加固作用主要表现在:从围岩的径向四周科学布设锚杆,随着围岩的挖空,部分松软的围岩在锚杆的固定之下,与主体形成承载拱形,不至于脱落造成围岩形变。喷射混凝土后,与围岩形成一体,共同承载了外部压力。其组合梁作用表现在:锚杆将岩层紧密连接在一起,促使岩层达到了密合程度,大幅增加了岩层间的摩擦力,这种酷似组合梁的结构,充分发挥了固定围岩的作用。使用锚杆时,要注意位置分布,做到布局合理,大部分锚杆位置是沿着隧道周边呈梅花状均匀分布,方向与周边岩面尽量保持垂直。由于锚固力不足或锚杆强度不够往往会导致锚杆失效,这就要求要采取更换高强度锚杆、大径锚杆或增加锚杆数量、增大锚孔直径等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现代建筑;暖通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下文就采暖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再分析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为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一、暖通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点
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通常是使用散热器散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有效交换,就现代建筑来说,将散热器置于室内,可充分发挥出其散热性能,结合散热性能比较好的铝制散热器和钢制散热器,代替传统铸铁散热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保证节能性能与环保性能的发挥。我国的一些北方城市,主要是使用地暖供热的形式,在地暖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在铺设施工开始之前,要在楼板中进行铝塑热反射膜等有关材料的铺设,使其能减少热量的损耗,继而达到供暖效果的增强;其二,根据有不同防水需要的房间,像洗浴间与厨房,可以通过调节防水层和地热层之间的存在形式,避免两者相互影响而出现防水层损坏的情况。在地热盘管施工结束之后,应当实施打压试验,避免管路出现泄漏。其三,在分水器与盘管的连接位置,需要建立出外套波纹管,有效避免管路出现氧化的情况,或者是出现混凝土发生膨胀裂缝的情况。还要对地暖砂浆进行妥善处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蓄热性能。
二、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一)预留孔洞的检查技术分析。在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施工会在主体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项目进行交叉作业,这样很容易出现施工的冲突,暖通工程项目中出现施工问题主要与预留洞口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设计图纸中会对有关预留洞口进行标注,但还是有很多施工没有按照图纸进行预留孔洞的施工,使得施工中出现很大问题。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需要工程人员与装修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沟通和协作,继而能解决暖通工程、电气安装、管道安装等有关施工图纸中存在的矛盾。对预留洞口的具置和尺寸等一些设计标准进行准确与认真地核对,有效保证管道和装置的有效安装。在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图纸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应当对图纸进行仔细检查,熟悉施工图纸的实际内容,保证在实际施工中有效开展施工图纸的检查,严格按照我国暖通工程制度进行仔细比对,使得实际暖通施工按照图进行施工。暖通工程和土木工程进行同步作业,暖通工程与土木工程之间的有关技术人员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审核工作,使得暖通工程与土木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避免工程中出现隐患影响到施工工程的质量。通过图纸设计的检查,能在解决施工之前发现问题,减少在实际施工中出现停工或者是返工的情况,以此来提升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二)管道安装技术分析。管道是建筑暖通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液体与气体等有关介质实施输入和输出。在实际建筑暖通工程中,有着众多的管道类型,各种类型的规格差异比较大,因此在实际安装中要重视坡角问题。因管道安装工作比较复杂,如果若不注意会出现严重的滴漏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选择出质量较好的管道,按照设计需求进行管道连接方式进行科学的选用,增强质量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在实际立管安装中,要在立管安装之前进行编号作业,在实际安装中要按照顺序进行编号与依次安装。而且,在进行支管安装之前,要是是管卡的安装,与此同时,认真检查管卡之前的直线坡度,保证能与设计需求相符合,继而实施下一步的支管安装。在管道穿墙的位置要建立出套管,有效避免管道与墙体的直接接触,并且将套管与管道之间的饰面材料进行有效应用。针对管道堵塞的问题,解决暖通工程施工技术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果管道有堵塞的问题,会导致空调系统无法进行正常运行。在实际检查中,空调机组的水管上方位置阀门,要保证其全部敞开的运行状态;压力表若没有读数,流过空调冷气管束冷水量会比较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空调机组的周围出现管道堵塞,只有将管道中的堵塞物进行及时清理,才能确保空调系统能继续正常工作。暖通工程管道的坡度问题,对施工标准的要求还是比较多的,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管子进行调直处理,在管道空墙洞的堵塞中,就是没有重视管道的坡度。而且要严格控制管道支架的标高与位置,避免支架间距与标高间较大的偏差,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管道局部位置出现起拱或者是下凹的问题,坡度变小或局部出现缓坡的问题,会导致管道内出现积水或者是存水问题,继而空调系统也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运行。
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能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更好地应用暖通施工技术,有效保证现代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崔迪.现代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5:252.
[2]刘曦.现代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6:50-51.
[3]刘硕.现代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157.
关键词:施工技术;高强混凝土;措施
为了确保路桥投入使用后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并且延长其使用寿命,必须制定和落实科学、合理的路桥施工技术控制措施,重视对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技术控制,尤其要加强对关键施工技术的控制,以提高整体工程施工质量。
1. 路桥施工准备阶段的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路桥施工项目具有施工技术复杂、工种多、线路长、任务重、工期紧等特点,并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机械设备、材料,致使项目管理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各项技术准备。为了更好地控制路桥施工技术,所以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求技术人
员要完成以下工作:
1.1 研究和分析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工序
在认真研究和分析施工图纸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工程 同时考虑施工队伍、资金、材料供应、设备等资源状况,以及气候、施工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科学、合理地做好施工计划,并以横道图或网格图表示出来。由线至点、从小到下,确保每一分项工程都能纳入受控范围中。
1.2 做好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是实施施工技术控制的基础工作,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及施工人员的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培训、施工的规范操作以及技术交底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道工序步骤所运用的施工技术尽在控制之中。同时,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制定好处理方案,以便在施工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做好先进施工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让施工技术人员、工人掌握新的施工工艺、新施工材料特性,共同提高施工技术操作水平,进而提高施工质量。
1.3 建立健全质检制度
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能够到达相关设计和有关规定的标准要求,不仅仅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作出严格的要求、规范,还必须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运用科学的质检手段,定期对工程进行质量跟踪、检查,及时确定每一道工序、每一施工工艺是否达到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 路桥施工中选用高强混凝土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建设的桥梁逐步向大跨度发展,而混凝土自重大的缺点极大地限制了桥梁跨度的进一步提高。所以怎样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其质量,成为了路桥施工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随着新材料在路桥建筑中的广泛应用,高强混凝土以其强度高、质量轻的优势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结构用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是由普通砂、高强陶粒、水泥和水同时掺加粉煤灰矿粉 矿渣 硅粉等混合料配制而成。只有保证其强度在LC30 以上,密度小于1950kg/㎥,才能使高强混凝土的质量减轻、降低桥梁自重、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提高桥梁的耐久性、抗震性、降低桥梁高度。因此,高强混凝土成为了今后桥梁施工主要使用的材料之一。
3. 路桥施工关键技术控制的措施
3.1 过渡段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
路桥过渡段普遍存在不均匀沉降的问题,致使桥头跳车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首先要分析总结过渡段沉降的原因,而后针对沉降的原因在施工技术方面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沉降问题。
3.1.1 选择适宜的路桥过渡段路堤填料。在实施路桥过渡段路堤填筑之前,谨慎选择施工路段的填料
因为孔隙率较大的填料,很难控制其压实度。在工程投入使用后,由于在路基路面的横载和车辆载荷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引起地基的压缩变形。所以,要对预选作为填料的各种土壤进行实验,比较土壤的各项技术指标,从中选出最为适宜的土壤作为过渡路堤的填料。
3.1.2 运用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具备典型的应力和应变分散,对土体侧向变形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进而增强路基的整体稳定性。由于土工格栅具有一定的弹性,即使在车辆荷载反复的作用下,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累积。同时,使用土工格栅还会使上部荷载在路基中重新分配,减少桥台台背的垂直应力。所以运用土工格栅也成为能够防止沉降的一种有效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3.1.3 合理设置缓和过渡段
由于桥梁为刚性结构,基本不产生沉陷,而桥梁的地基土质会因为天然孔隙率大、含水量高、抗剪度差等特性,在长期受桥梁自重和行车载荷作用下发生沉陷。所以,当桥梁地基为软土地基土质时,可以实施在各段不同强度之间设置强度过渡段的技术控制措施,来减少沉陷产生的可能性。
3.1.4 优化桥台结构的选择
在多种多样的桥台结构中,笔者认为装接台帽的桥台结构最有利于缓解路桥过渡段的沉降。它不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并且便于大型机械进行碾压施工,其压实度易达到施工设计要求。
3.2 路基面防水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路基面防水施工的技术控制直接关系到路基面防水层质量和
沥青路面铺筑层质量。有效的防水施工技术可以防止水渗入到路桥混凝土里产生钢筋锈蚀,避免水泥混凝土由于胀裂对路桥结构造成破坏,进而起到延长路桥使用寿命的作用。下面提出三种防水施工技术控制措施:第一,在路桥混凝土路基浇筑完成后,在初凝阶段使用钢丝刷进行表面拉毛处理以增加道桥路基面的粗糙度,这样有助于增加路基面与防水层和沥青路面铺筑的粘结力;第二,重视处理暴露水泥混凝土路基面的细节缺陷。对于水泥混凝土产生的细微裂纹,可以使用打毛处理的方法从而使这些裂纹暴露出来,让防水层更好地渗透和封堵缝隙;第三,对于在沥青路面上出现的拥包、油浪、网纹及车辙,可以使用铣刨机进行路面处理,彻底清除掉路基表面的浮浆,进而提高路基面与防水层和路面铺筑的粘结强度。
借本课程增加材料成型技术这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课程内容的契机,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际的做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树立并体现出“突出应用、培养工程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正确选材及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指导方针,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校机械和近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理解工程领域对材料的主要性能的要求、各大类材料的主要特征和各种热成型方法的特点,明确各类材料的相变规律及其组织-性能间的关系及材料加工工艺对组织的影响规律,掌握常用材料的组织、性能及处理工艺特点,最终能够对具体的零件结合具体工况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选材并确定出正确的加工工艺路线。为我校机类和类机类专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必需、充分、有用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他们获得优秀的科学选材、用材和合理安排热、冷工艺路线的能力。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
为使所授机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全面了解熟悉铸造、锻造及焊接等热加工工艺,增加“材料成型技术”部分。该部分涉及内容多,而新设置的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与工程材料课程相比,课时仅增加8学时,这样必须压缩《工程材料》部分的内容与课时。我们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合理地优化、缩减了《工程材料》偏理论部分的内容,淡化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强化基础理论。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能”部分,删除材料的物理性能等内容;在“金属晶体结构”部分,删除立方晶系的晶面和晶向的表示方法等内容;在“合金结构钢”部分,删除微合金非调质钢、易切削钢及低淬透性钢。对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及钢的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等内容仅作简单介绍。把金属的塑性加工部分合并到材料成型技术中的锻造部分;把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程材料的应用合并到零件失效、毛坯分析与材料选择部分。同时,丰富与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及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铁碳合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钢的分类编号及用途等,增强学生对这些内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夯实工程材料理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挖掘平时在实际生产中的相关案例,通过与企业广泛联系,从中获得大量生产中的案例。如在“零件失效、毛坯分析与材料选择”一章,把从企业收集的案例,经过整理、分析后加入教材中。结合生产中的具体零件,在分析零件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对零件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这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大有益处,为他们将来从事机械行业的生产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始终贯穿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以性能为起点,分部讲授成分、组织和工艺对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学习铁碳合金相图和过冷奥氏体冷却曲线,综合讲解成分、组织、工艺与性能间的关系,让学生牢固掌握“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成分、组织和工艺”的观点,这样就变分散为集中,变模糊为清晰,以利于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概念,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据此,将课程内容分为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常用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和工程材料的应用及成形工艺的选择四大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突出材料的工程应用,并对各模块的内容做了精心挑选与合理调整。
三、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主动思考,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采用案例法、启发式、问题授课法、研究式与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及这些方法的组合。如讲授加工硬化这一重要概念和内容时,先在课堂上用举例法演示用手弯曲铁丝感到发热和越来越硬的现象,用问题授课法提出产生该现象原因这一本质问题,接着揭示变形中其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析由此带来哪些性能的变化,以此解释加工硬化的成因。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并初步实施了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关键词教学法。针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内容庞杂,概念繁多且课时短的特点,提出了关键词教学法。从基本概念、章节以至全课程中提炼关键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形成关键词网络(图),构建出课程的基石和框架。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对提升他们的提炼、概括等学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板书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并重,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构建出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如用板书法讲解相图中的杠杆定律、二元合金相图与Fe-Fe3C相图的结晶过程等内容,可以充分展现逻辑思维全过程。晶体结构、缺陷和结晶过程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展示三维立体的晶体结构特征与缺陷形貌及形成机理,动画演示由液态到固态的结晶过程,增加了可视性与趣味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的实验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设计规划,包括类型、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按照教学规律,划分实验层次,整合实验内容,理顺实践过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课程设置三个实验,即碳钢硬度测定及热处理、铁碳合金组织观察和零件的选材、热处理、性能测试与组织观察。“碳钢硬度测定及热处理”为基本技能型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对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实验中所涉及的设备与仪器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他们熟练地对这些设备与仪器进行操作。“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为验证性实验,是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铁碳平衡相图而设置的。“零件的选材、热处理、性能测试与组织观察”为综合、设计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给定零件的力学性能指标,以此选择材料、热处理及性能检测设备,制定出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并完成金相试样制备、组织观察、硬度测试及热处理操作等实践环节。这一综合、设计型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相关章节的内容,而且必须针对具体零件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这样选择的材料和制定的工艺才能合理。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也为他们毕业后尽早胜任企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创造了条件。
五、实施多种课程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