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探究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物教育 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72
0引言
初中生物是对初中生进行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教学进入了微观化的阶段,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受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微观原理与宏观表现之间的联系理解并不深刻;另外,生物教学对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表现在环境意识、探索精神等方面,而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状态,这些教育结果展现的也并不完全。因此,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从学科理念建构的角度入手探讨细节性的教学策略应用,成为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1 生物教育理念概述
1.1 尊重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体产生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育理念建立于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上,即对自然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产生疑问,通过科学的、客观的方式去研究、探索并解答疑问,得到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因果关系,寻找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并形成科学的事物认知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生物教育理念为基础,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和科学的认知方法培养。
1.2 尊重自然和生命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的生命对自然界来说并无根本区别,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必须立足于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不仅是正确的生命理念,也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生命观念、个人修养以及公德心进行培养教育。
2 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2.1 指导自学培养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识
自学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够直接实现学生对自然的主动认识和探索,对生命形成理解并构成基本的生命意识。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和引导。例如,进行“蚯蚓”相关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蚯蚓,然后将蚯蚓抓回家。抓蚯蚓的过程一定要亲自动手,抓回家之后进行饲养,然后将寻找、饲养以及抓蚯蚓的整个过程感受体验都记录下来。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饲养的蚯蚓带来,边观察边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很轻松的将实验中的问题一一解决掉。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抓回、饲养便很轻松的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通过亲自动手抓蚯蚓,学生能够感受到蚯蚓身上的粘滑,以及蚯蚓蠕动的情况。这样比以往观察蚯蚓试验中,将蚯蚓装在解剖盘内,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教学效果更好。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学生挖掘土壤,发现其他动物和植物;在饲养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蚯蚓的食物和活动规律,他们自然而然对蚯蚓与人类生活不同,但生命状态保持一致这个观点形成认同,生命平等并值得尊重的意识也逐渐形成。
生物科学的整体发展来源于对生物界的探索、质疑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这种研究理念要体现在教学过程里,要使学生勇于、乐于、善于对生物现象进行探究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时,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请学生先搜集一些关于天花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朝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请学生就收集到的材料提出问题,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将不能理解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和解决问题,并整理成研究报告作为学习作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搜索,建立基本的关于传染病和人体免疫的认识,课堂的讨论能够使这一认知得到全方位的深化,探讨问题的过程以及形成学习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模拟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产生过程。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探究方法。
2.3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课程的精神教育价值
生物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精神教育价值,不仅在于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理解生命平等、自然平衡的意义,还包括通过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属性,去体会自然赋予这些生物的精神,通过了解和研究生物现象,生物的精神也会被学生感悟到。但是日常教学并不能够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生物,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奇妙的大自然,揭示不同生物的生命精神。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其他生物”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到网络上下载三文鱼洄游的视频或纪录片为学生进行播放。三文鱼洄游属于正常的生物现象,但洄游过程却非常励志。通过对视频纪录片的观看,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懈奋斗。
2.4 以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
生物教育理念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发展和生物平衡的任,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突出体现这种责任性的活动是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环境意识的形成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点滴积累起来的,课堂说教效果不大,教师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达成这一目标。例如,在周末或者期末作业的布置方面,设定这样一个任务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有没有什么污染情况发生,污染对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做一个可靠的家乡环境情况调查表,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这一形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入了大自然,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了解到了保护环境的实际意义,使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活动,所有的人都应该停止对环境的伤害,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建设家乡、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责任。
3 生物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及习惯是高效学习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发现、认识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及审视,应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激励;应积极的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应积极的投入情感,注重内驱力的作用,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保持长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学习任务达成之后应积极的给予学生鼓励赞扬;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学生感X所学知识枯燥乏味时,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到学习的挑战性;教师应积极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连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用性及深刻体会学习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富有成效感,同时也富有成就感。
3.2 提供充足的生物教学资源
生物理念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而教学资源缺乏也正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学校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的资源多属于微观方面,例如显微镜、细胞实验器皿等,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学生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生物观察和实践,这意味着,生物教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资源。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一部分生物教学资源,例如,在学校中开辟一小块地作为生物实验园,允许学生进行各种养殖和种植性的生物实验,这既满足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的需要,又能够为生物教学提供方便;另外,中学也可以寻求当地博物馆、动物园的帮助,为学生开辟专门的参观游园观察日,这样可以使学生实地了解生物科学知识,接触自然,进行直观的观察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从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改进,以突出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发展培养和社会公德培养价值。在应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从教学技巧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使生物教学的学科价值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宋玲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完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10):125-126.
[2] 严孝芳.浅析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6(10):113-114.
[3] 张晨.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123-124.
[4] 徐靖.关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120-121.
[5] 李文送.基于教育常识的中学生物教学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147-148.
[6] 吴晓燕.初中生物的探究式活动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114-115.
[7] 杨晓春.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好家长,2016(9):128-129.
[8] 夏娅萍.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6(8):118-119.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运用
在初中阶段,生物不是主修课程,很多学生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但为了学生能够为将来生物学科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必须注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1]。如果教师采用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更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多学校中,初中生物教师运用实验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笔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并结合相关文献内容,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技巧探讨和总结,并对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优势进行阐述。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1、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很多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的操作比较多,单人完成任务的难度比较大。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能够保证实验任务较好地完成,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组织整个活动的开展,并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一课的试验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来展开实验。小组内成员有的收集材料,有的负责树叶的切割,有的进行药品标记,有的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有的负责相关资料的查阅等,小组内可以选一个小组长对于组内的工作进行安排与管理,保证小组任务能够顺利的开展。当实验结束之后,小组内成员即可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心得,最后进行总结,填写实验报告等。
2、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实验,让实验充满乐趣
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进行实验时,如果实验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能够让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会激起学生进行实验的欲望[2]。生活中很多生物现象都是充满乐趣的,例如,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转,有些植物被风吹倒之后会重新朝着太阳生长,在一颗植物中,长在下面的枝杈会比上面一节的长等。这些现象都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神秘感。教师在设置实验时,可以先由这些现象引出生长素的知识点,再提出相关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如果将一直立生长的幼苗横向放置,过几天后,植物会像哪个方向生长?如果对一株植物采用单侧光进行照射,过几天后,植物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些事物现象本身就充满乐趣,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采用实物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采用琼脂块、云母片以及生长素等进行实验室内的实验。
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实验更具有吸引力
当教师讲述到与人类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对实验进行设计,让学生更加积极加入到实验中来。学生总是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才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将实验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内容会让学生觉得很接地气,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3]。同时,由于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现实中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学生对实现现象的理解。以《人体对事物的消化与吸收》一刻为例。人类每一天都在进食,但是大部分人在进食时都没有想过实物消化和吸收的原理。教师在设计与之相关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先进行思考,为什么食物在我们人体内能够消化和吸收?然后引出唾液淀粉酶的概念,让学生对于其原理有一个理论上的了解[4]。当进行实验时,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并能够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对唾液淀粉酶以及消化酶等进行更加深度的探究。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中,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的心理,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效率较低。采用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添课堂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降低生物课程的学习难度
生物课程中一些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光靠理论知识的传输,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实验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一些生物现象。例如叶片的内部结构,如果教师光采用理论或者画图来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就会显得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学生便可以直观地看到叶片内的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结构,使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难度降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5]。
3、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采用实验教学法展开教学时,会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同时,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实验活动中,无形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语
近年来,实验教学法已经被很多教师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法能够使拖堂脱离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者:徐媛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灿洪.实验教学法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6,64:143.
[2]陆海春.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23:77.
[3]刘敏.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08:58.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探寻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现象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学好初中生物,就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生物学科知识的来源多从自然和生活这两方面着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学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从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这几个方面入手,细致的探寻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因而在学习中需要熟悉整个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给学生导入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能进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内,这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的必要前提。为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良好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从生活情境逐步过渡到生物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要将生活中的发展规律、现象和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密切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良好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学生对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对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的时,教师为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学初期引入中国的一句俗语: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遗传现象,比如两只白猫能生出两只黑猫,两个父母皮肤比较白,但是却能生出一个黑皮肤的孩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影响,也是生物基因变异的一种类型。教师在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引用较为常见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释生物学的各类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运用现实的形象理解知识的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度的添加相生物现象让生物课程更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让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满足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中能感悟、领悟和经历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过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学生看到知识学生的实用性,就会对知识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识本质,更能进一步探寻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如,我们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这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何喜欢在大树下面乘凉,并能利用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详细的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散发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雾化影响,就会不断的吸收周边热量,所以夏天在树下纳凉会感觉很凉爽,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了解到夏天在树下纳凉凉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树枝遮住阳光,另外一方面是树本身会吸收周边热量。教师为让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升,就要运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但学生在学习初期不知道应从哪个方面思考问题。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应需重视生物课外活动,尽量让课外活动趋向生活化,更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做好融汇贯通,这样生物知识就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教学活动更为科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展开实际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拓展学习层面,寻找生活中能运用生物的知识点和知识内容,如学生将食品保存看成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过程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资料,也可以询问父母搜寻保存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父母一到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观察现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课之前,教师可借助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搜寻处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生物知识解释提出的问题。课堂以外,生物教师也需利用现有知识引导学生做食品保鲜的相关实验。借助于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存储方法对同一类食物进程存储,也可以通过观察各类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选择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设不但能拉近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练习和作业
给初中学生布置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也是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转化过程中的遗漏部分,然后进行二次巩固,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为让学生喜爱练习和作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生活内容,让初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满足学习实践要求。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练习和作业,能将学生从枯燥的书面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尝试,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力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在学习课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这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类相关题目,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将各个小组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全班同学统一讨论,然后形成完整的调查后提交报告。
四、结语
总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重视生活化生物教学方式的运用模式,更要通过各类方式让学生合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过生物知识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引导当代初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物学习理念。
作者:唐素萍 单位:广西贺州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现状 问题 措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新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在注重学习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上课纪律差,缺乏耐心
学生进入实验室,总是很难很快地安静下来,不是这边摸一下就是那里碰一下,有些学生会聚在一起高声讨论,大声喧哗,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趁老师不注意时偷吃东西,缺少良好的课堂纪律。即便是一些平时很“听话”的学生,在实验教室也会表现得很兴奋,给老师得讲解、示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例如,在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还原实验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学生因为操作不当,很难撕取到合适的洋葱表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还没成功,当看到有些学生已经看到实验现象后,就放弃了努力,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这个实验。[1]
2.行为习惯不良,操作力差
实验的过程没有条理,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动作不规范,操作出现失误,例如,学生在进行显微镜操作的时候,常会受到习惯动作的影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将视野中图像向左移动时,常会直接将载玻片往左移动;盖盖玻片时直接用手握盖玻片而不用镊子夹取……而实验结束后即便实验老师再三叮嘱,也会出现几张实验桌很狼藉,不是多余的实验材料没放整齐,就是一些仪器没有放到指定的位置,甚至一些学生还没有清洗仪器就已经离开实验室。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但给实验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更给后面班级学生参加实验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试剂的残留可能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
3.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弱
实验是依靠动手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着别人怎么做,尤其是一些女生在试剂面前缩手缩脚。如某些观察解剖的实验,很多女生总是躲得远远的,更有甚者尖叫不已,缺乏实验精神,让实验很难开展下去。
4.实验现象失真,实验报告不如实填写
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剂量等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实验失败的结果,奇怪的是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成功者居多。例如在做显微镜实验时,通常会要求学生将自己视野中的图像画出来,但到最后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很多学生的图都是一模一样的,有些甚至和书本上出现的图片一样。那是因为有些学生由于害怕实验不成功受批评迟迟不肯填写实验报告,不是等待别人的实验结果就是仅凭书本知识去应付,这就使实验失去应有的教学效能。要知道,实验失败本身就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失败的实验是根本不存在的。
学生生物实验一般放在实验室进行。有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如果条件具备,准备充分,安排得当,理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实验课只占生物课的一小部分,教师一提上实验课,学生往往热情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一旦进入实验室,由于好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材料上,许多学生急于观察、摆弄材料,甚至动手操作,弱化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器材的效果,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实验桌旁“议论纷纷”、“搬弄器材”,学生接受的视听信息相互影响,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实施教学改革
1.利用电化教育设备优化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技能是有限的。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操作示范作用,把实验中的正确操作流程通过电脑播放出来,组织学生观看,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我们还应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操作,通过电脑播放让学生查找,使学生领悟到错误所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实验时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2.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因为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实验,实验改革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生物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2]
3.拓展实验教学时空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非实验课上进行。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诚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中学生物基础教育献策献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技能
一、首先要培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每当进到实验室,许多学生都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与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范的教育,实验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降低。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初中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实验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此外,在第一次做实验前,教师应编好实验小组。根据学生情况,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在巡堂中应适时表扬纪律良好、操作正确的实验组,唤起学生的遵守纪律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对表现欠佳的组员进行提醒,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规范的实验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实验。初一新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为下节实验课作好准备。学生预习得好,将来做实验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
三、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初一新生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
生物学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观察条件,如标本、模型、挂图等等,特别是活生生的实物,以此来加强直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就被培养了观察能力。
观察结束后,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好当天的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师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成败的原因,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改进以后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新旧教材明显区别之一,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生物新教材课程目标的关键之一。
生物实验教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技能训练,这不单单是指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或重复实验,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达方式,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
五、学生实验力求“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先学后教;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R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展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先学后教是指在初中生已经完成学习的前提下,教师根据他们的学习成果,为帮助初中生解难答惑而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笔者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语文中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要先让学生学习,教师再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希冀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语文新知识。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改变现在语文课堂的低效问题,使得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短暂受益,还可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然而,很多初中生并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布置完自学任务之后,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浏览课文,并不知道自学的重点是什么,也无法认清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是哪些。这些问题使得很多初中生的自学活动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自学之前,可以先写出一个预纲,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个大纲的要求与方向展开自学活动即可。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本节语文课需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简单告诉学生,或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习找到答案,使他们的自学有明确的目标。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自主拟定自学大纲。每次教学活动开始前,我都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在课堂开始之初,为他们的自学预留5-10分钟的时间。比如,在《我的信念》一课中,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所以在指导他们展开自学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展示了本课自学大纲。在这个大纲中,我将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预习任务等都明确列出,让学生先按照这个大纲自学。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为积累生字词、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能力目标为掌握搜集、分析、总结资料的技能,学会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居里夫人的信念进行整理;情感目标是学生要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培养自己的品质,思考自己的人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文章情感,是否能够与文本建立良好的对话。预习任务为学生需要通过利用朗读、细读等方式,学会生字词,并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一些与居里夫人有关的信息,对居里夫人这位伟人的生平与人格有更深的了解。
二、充分发挥问题的指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手段。在提问的时候,不管学生是否希望教师会选择自己回答问题,都会让学生紧张起来,因此,如果利用不当,很可能会让某些学生害怕提问。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分层提问。分层提问的主要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即问题难度既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可难度过大,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与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发现思考的乐趣。在提问简单、基础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语文学困生作答;在提问复杂问题时,教师可以考虑中等生与尖子生的认知水平,先让中等生回答,再让尖子生补充与完善。在《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提问“请问,你们知道居里夫人的故事吗”时,由于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在课前收集的资料,思考性不强,所以我让班级里的学困生回答。还有一些关于生字词等问题,我也让学困生回答。一旦学生能够回答,我就会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这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够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只有有了学习动机,他们才会自愿参与教学。在提问“请问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等问题的时候,我主要是让中等生回答,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对课文的预习,总结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我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与总结。这个教学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在课堂中主动学习。教师便可根据他们的答案,从中判定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是哪些,没有学会的知识是哪些,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先学后教”。
三、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初中生都忽视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师的不重视下,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串,这常常使得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疲惫,降低学习效率。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讨论、学会思考、学会动手操作等。在《我的信念》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将他们认为意境深远的句子进行积累,将其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为后续的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并让他们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寻求同学的帮助,虚心学习,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识等。另外,我还指导初中生定期整理课堂笔记,认真复习。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语文,我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学习计划。另外,在发现我们班的很多同学经常熬夜学习之后,我指导他们学会放松,使其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疲劳过度,要懂得劳逸结合。只有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作用下,初中生才会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将语文课堂变成初中生真正所需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与初中生要一起努力,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散发出独特的光彩!教师要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自学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提高自学效率,优化自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并为了获得问题答案,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累、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思维 探索能力 培养
2015年杭州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报告出炉,数据表明杭州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比例为10.04%,这一比例相对过去已经增长许多,但是在比较中就远远落后。早在1995年,美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就达到了12%。这无疑说明了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上的不足,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人人具有科学素养”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教育中就必须加强实践培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科学自然规律的能力。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科学能力的培养中自然也应承担起重任,而对初中生的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科学教育的重点。
1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
1.1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规律的探索是基于科学问题的发现,科学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最终得到解答,会发现很多科学原理也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但也要注意,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符合初中生的发展水平。
1.2善于动手解决问题
科学课是实证科学,不同于知识主导型的教育,在科学探究学习中,需要通过实证资料的总结,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解释这一科学现象。例如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探究,通过动手实验和公式推导,得到现象结论。
1.3善于解释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需要找到科学规律的因果关系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逻辑方法,将科学规律和实验结果结合起来,形成认知的飞跃。例如学习酸雨,掌握其原因是由于SO2引起,那么进一步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从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技术开发,降低SO2排放,或经过工艺处理将工业废气净化后排放。这样,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培养中引入实际的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初中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有一定的提高。
2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思路
2.1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习惯
科学课是动手的学科,需要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积累科学经验,形成科学素养,建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实验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重视科学实验,以实验为载体,设计富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实验课题。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实验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提醒学生注意科学实验的规范性。
其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培养科学洞察力。对科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来探讨和总结。
最后,科学实验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2.2联系科学史实,提高探究意识
科学探索是一部人类的血泪史,是无数科学家用自己的毕生心血付出换来的科学知识规律,兰克林研究雷电差点牺牲生命,布鲁诺宣扬哥白尼的学说而受火刑,伽利略为了坚持科学信仰而长期蒙受冤屈,人类的科学探索历史是艰辛的。人们在回顾科学发展史时总会感慨万千。因此,引入这些科学历史,突出科学规律的探究历程,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知识脉络,让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索价值,提升科学意识,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动手和开阔思路以及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提供基础,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自主新的科学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2.3运用科学探索方法,培养探索能力
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远远不够,还有大量的科学规律需要去他说和发现,因此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实现“授人以渔”、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学会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概括总结。教师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科学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处理的能力,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技能。
2.4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营造探究式学习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现代科学教育能够在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得科学知识的呈现日渐多样化,一次你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去探索科学的奥妙。例如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利用视频资料,3D资料去引导深层的自然现象的原因,思考其中有着怎样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科学认知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吴佳玲.试析初中科学教育实践--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5):200.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品质 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能力 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生活化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他离开学校后,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渐渐形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因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探索,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科学能力的培养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能力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式教学法,以知识探索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应用”等系列程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树木的落叶情况,发现南面的法桐长势好、落叶晚。为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得出了初步结论:南面避风,阳光充足,温度高,所以长势好、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结果一样。学生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在这种充满创新,和谐而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创新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开设初中生物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其生物知识,促使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但是受到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制约,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帮助生物课堂实现其目标。本文提出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方法,使初中生物课堂更加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初中生物教学存在观念陈旧的严重问题,对于学生实验教学和活动教学没有足够的认识。传统的生物属于应试教育,这一传统对生物学科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新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很多实验内容,也强调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实验成了完成教学安排的应付,学生很少有机会亲手操作实验,大部分实验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去被动地接受一个既有的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教师是操作者,学生只是旁观者,学生只要记住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即可,而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同时,受到教学资源有限性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师常常向学生强调实验设备的珍贵,使得学生对实验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不敢做实验,不敢动手,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生物现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不利于生物教学的。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生物教学方法是封闭的,教师将生物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创造力无处体现和发挥。而且,生物教学也不注重分层教学,不注意因材施教,影响了不少学生学习潜质的挖掘和发挥。
二、初中生物课堂创新思路
1.革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的开放性
生物学科是一项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可能会过时或出现偏差,因此,需要以开放的理念来对待生物学科,创设开放式生物教学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师不要拘泥于课堂,要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物,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郊外或田野,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的绿色植物,并写成观察报告。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可以试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自然,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开放性的,生物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之外,也应该让学生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考察性作业。例如,笔者在环境污染与保护课程中,就要求学生在回家途中观察有哪些设施和场所是对环境有污染的,并思考可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将问题和措施整理出来。这就把生物作业开放化,也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思路更加广阔了。
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初中生正处于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重要阶段,开放的生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探索精神,对于真正实现初中生物学科价值和目标有重要作用。
2.结合学生实际,推行分层教学方法
教学中虽然讲究公平,但并不意味着要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分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合理的教学方法,有侧重有目标地位学生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几组,在课堂提问或课堂练习中,不同的小组在难易度、题量上要有一定的差异,课后的作业布置也同样要结合不同组别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其所缺。例如,笔者就把班里的学生按照生物考试成绩分成一、二、三、四四个级别,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分层进行。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差距是必须要承认的,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分层教育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担心虽然有必要,但是却是可以解决的。对于学生分层中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晓之以理,告知他们,他们并不是差,而是要采用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加优秀。这种学生分层要经常进行,不要“一分定终身”,要通过经常性的分层,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并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退步,这样非但不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反而会让他们时刻警醒自己,不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
3.重视生物实验,加快实验创新步伐
新课标要求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生物学科正是可以锻炼学生这些能力的重要科目。生物教学中有大量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探究是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物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改进和创新措施。首先,要更新观念,重视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生物教师要认识到,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符合生物学科和初中学生的特点,良好的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给你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知识和自然奥秘。实验不仅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仅能够亲自动手,更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从实验中获得益处。
其次,生物实验的创新也是必要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要做到材料选择创新、实验方式创新。生物实验选择的材料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实用的实验材料。例如在观察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鉴于水蚤体积较小,心脏观测复杂,因此笔者就选择利用小金鱼进行实验,小金鱼的心跳比较明显,实验效果也更加显著。很多教师在给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之前,都会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再带学生在实验中验证,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但是也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过程和结果了然于心,无法充分调动其探索欲和创新欲。所以教师可以对实验方式稍加调整,在课前主要讲解注意事项和简单步骤,让学生给你了解实验目的,并自己做好实验预习工作,让学生主要在实验过程中去进行探索和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在实验中要尽量为学生给你创造独立实验的条件,减少直接干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养成独立实验意识和完整实验意识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刻不容缓,初中生物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生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真正地认识新事物、探索新领域。要真正确保生物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智健: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J].科学文汇,201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