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会长期存在。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指出其解决措施。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简析

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并进入各方面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他们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迫与父母分开,有的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被父母送到亲戚家寄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如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性格冷漠,由于他们缺少亲生父母的关爱和合理教育,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所以难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一些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会走向犯罪。为了使这些被留守的儿童能够健全发展,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父母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

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抗诱惑能力以及是非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影响[2]。但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在日常生活中隔代长辈只是能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对他们心理关注过少,有些甚至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体罚。对孩子进行长期体罚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孩子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有些孩子会离家出走,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农村学校设施差,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国的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对适学孩子的教育投入仍然很少。这些地方的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远远跟不上当今教育的发展要。在一些农村寄宿学校里,学生的宿舍条件差,房间阴暗潮湿,假如孩子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个房间要住十几个学生,居住空间十分狭窄。学校食堂也是很简陋,有些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堂,学生都在教室里或者是学校空地上蹲着吃饭。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通常也由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班主任老师往往身兼多职,工作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极低的待遇也很难让比较优秀的老师安心工作。在一些贫困地区,在编的教师很少,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学校管理不足。

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及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管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普遍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也没有指派专门的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教育。虽然有些地方通过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管理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也很难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1.注重亲情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人都没法替代的。父母要尽可能的陪着子女,让其在有双亲关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假如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必须要外出工作,那么要尽可能做到让孩子就近上学。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外出务工的地点要尽可能选在离家近的地方,以便能经常回家照看子女,让其能在亲情关爱下茁壮成长。如果父母双方必须都外出打工,那也要保证父母回家的次数,要对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主管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

针对当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等偏远地区资源稀缺的不合理现状,教育行政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如通过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些实际补贴,以改善这些贫困地区优秀教师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另外,当地的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式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实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3.学校管理方法的改进。

作为适学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时间远大于其他学生,学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3]。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指派特定的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以便及时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流,双方在发现问题时能共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校做为监管部门,应该把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具体实施不到位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易善策.李 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教育研究,2011(09).

[2]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 Special Zone Economy,2010年6月.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儿童教育 规范 发展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countryside remains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Zhu Hui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temporary countryside to remain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the reason which the child formed and remains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pointed out the local authority and the school should to remain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the child to pay attention positively,and proposed the education remained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s certain ways and means.

Keywords: Remains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the child Child to educate Standar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29-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中,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农村年轻夫妇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农村中,隔代教养现象已相当普遍,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有些老人将孩子的教育托付给学校,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学校读什么班都不知道,更别谈什么家庭教育了。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的孩子中,很多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是:任性、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较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怕吃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等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年轻父母要考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在不得已将孩子托付给长辈时,要意识到其中的不利因素,应尽最大努力加以消除。学校要更多地承担起家庭子女教育的责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同时,学校和监护人之间要紧密联络,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应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共谋良策。

1.规范民办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幼儿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对留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地方政府要人文关怀,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办园实力,稳定教师队伍。地方政府严格按新标准严把审批关,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达到标准。对已审批的幼儿园则通过评估和年检等办法,对不符合办园条件、安全隐患多、办学质量低、群众反映大的幼儿园所采取整改提高、年检否决等举措,这将有效地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水准,给留守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强调办出特色和注重服务

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在方便家长、服务家长等方面作出努力。拓宽办园形式,有日托、月托等,满足家长对幼儿园的不同需求。比如,接送,提供早餐、晚餐、病号饭等服务,分担家长养儿育女中的实际困难等。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转3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幼儿以更多的“关爱”。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和孩子人取得联系,汇报情况,解决问题。对有些留守幼儿突出的问题如孤僻、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毛病做到特殊处理。在家访时,在人面前要给孩子鼓励、批评和表扬相结合,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4.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对留守幼儿的教育不能照书本硬套理论,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利用农村资源有效合理地教育孩子。在室内环境方面可以开辟“科学角”,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供幼儿探索和发现。室外环境可以设立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地、小饲养角,开展饲养、栽培等活动。实践证明,随着动植物的生长,幼儿不仅掌握了种植、饲养的方法,了解了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而且从生态的角度了解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了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和劳动意识,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开发了创新能力。

5.开展对留守幼儿的帮教活动

对留守幼儿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经常与幼儿谈心,说“悄悄话”,让幼儿主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使幼儿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美好、知识的丰富等。在活动中,使留守幼儿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对生活有信心,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努力上进,学会自立。通过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交心,老师和幼儿谈心,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之间不再冷漠自私,信任老师同学。

边远贫困地区各乡镇的教育辅导站、文化站、计划生育指导站等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各系统之间应协调统一,对留守幼儿家长进行必要的言传指导。开展文娱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经验交流会,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向留守幼儿家长介绍健康、通俗的教育方法,讲述正确的教育理念,革除封建的、封闭的、落后的幼儿教育陋习。亦可组织一支专门的幼儿教育言传队伍,采用走村串户、促膝谈心的方式,让广大留守幼儿家长明白超前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一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让幼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些活动既可以教育家长,也可以丰富幼儿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有利于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地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除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统筹管理外,还需要农村以及社会各方面大力的支持。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合力支持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吴文菊编.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

    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心理问题;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地方经济相对沿海城市属于欠发达地区,所以河南省理所应当成为了农民工大省,然而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由老人或者亲属照顾,成为留守儿童。据权威调查显示,河南省14岁以下留守儿童大约254万,占儿童总数约16.8%。这些儿童大多数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生活,然而这些监护者一般年老体弱,精力差,看重物质的给予却忽视精神的关爱,无法及时辅导孩子的学习问题,重视看管却缺少沟通交流等等问题,由此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教育方面,人身安全方面等的严重问题。

针对河南省留守儿童状况,我们设计方案对河南省西连河小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五六年级小学生,共发放调查试卷200份,回收200份。我们对有意义的的几个调查问题整理,得到以下数据,并据此分析所包含的问题。此外,又对在校的老师进行了访谈,从学校老师角度了解有关情况。

1、以下是针对留守儿童人数、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做出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以及我们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过程中,我么可以直观的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张口求助别人。在教育问题上,很多留守儿童成绩不佳的原因在于在学校不愿与人交流,在家又没有爸妈辅导功课,而负责看管的爷爷奶奶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很容易导致自身对学习的放纵,另外隔代教育也令人担忧,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老年人重视物质的给予却忽视精神的关爱,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物质性的依赖,形成其不愿意独立奋斗的性格缺陷。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所以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身心问题。

二、留守现象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经济的原因,由于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然而在发达地区高昂的生活条件,是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通过我们的调查的地区中,在河南省留守现象最为明显,希望政府能切实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减少留守现象。

三、留守儿童解决方案

在我们针对郑州市西连河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之后,根据河南省留守儿童的现状,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1、“类小留学生”寄宿模式——寄宿家庭

在某些方面小留学生的处境和留守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着差不多的年纪,他们同样觊觎爱的围绕,他们都在渴求父母的呵护,可是在需要爱的时候,他们却离父母是那么的远。然而在其他方面又存在着极大地反差,留守儿童变得沉默寡言,小留学生依旧活泼外向;留守儿童自卑无助,小留学生自信热情;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小留学生的成绩却多数优秀,究竟是什么让二者像两条交线在有了交点之后越走越远,差距越来越大呢?是成长环境。

所以可以提出寄宿家庭模式,让他们寄宿到了另外一个家庭(有着热情的父母双亲和一个年纪和他相仿、性格开朗的孩子)。在考察寄宿家庭安全、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条件后,根据(1).留守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2).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3).寄宿家庭的教育环境等条件安排留守儿童寄宿不同的家庭。留守家庭每月或每年付给寄宿家庭一定的经济报酬,寄宿家庭父母给与留守儿童呵护,关心和爱并给与成长过程中教育问题的指导。使他们在成长不会因为爱的过分缺失而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2、“学校类家庭”模式——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调查中发现:51.2%的大学生觉得下乡支教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大约有 79.1%的大学生愿意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48.9%觉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不够,67.4%的大学认为这些留守儿童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确实与空白,有大约79.1%的大学生认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的后果是极大的影响了孩子自身的发展,74.4% 的大学生认为周围的人一直不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有大约74.4%的大学生表示很愿意参加下乡支农支教类似的活动。

我们设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由学校连系当地的大学,与他们合办“Bring me love”活动------组织当地有爱心的大学生定期到寄宿学校与留守儿童交流,给与他们爱和帮助。整个过程都是2对1服务,即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两名大学生在周末等业余时间到学校照看特定的留守儿童,就像那些普通的孩子的父母在周天去学校探望孩子一样,又或是在周末时带着留守孩子出去玩,这样也可以促进这样一个“小家庭”的和谐,总之,整个过程我们模仿的是一个普通家庭模式,大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大学生他们无论在思想还是文化程度方面都应该是高于原本留守家庭的父母的,所以,也许会因为留守问题的出现而引发我们想到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与孩子代沟少,思想观念更新颖,作为“父母”也许能有利于孩子的

3、三加模式——“政府+企业+媒体”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要从政府,社会入手,如果把上两个模式比作治标的话,那么这个模式则应该是则是根治,从政府,企业,媒体出发才能解决各项关于留守儿童相关的难题。

三加模式的具体运营办法是:

政府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关注的宣传,加大对农村经济崛起的号召,具体包括: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施“工业兴县”发展战略2.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企业政府的号召下,开拓农村市场,这样就可以使农村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在政府的号召下,这些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媒体积极的宣传政府的号召,并且通过公开媒体,为这些愿意在农村周围发展经济的企业大力的宣传,加大企业的知名度从而加强企业的效益。

在三加模式的运营下,不仅地区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解决外出务工问题而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 程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

[2]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

[3] 费文斌.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0(2)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主要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72-003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滨海县劳动力输出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占绝大多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外出的时候,将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代管,由此在滨海县广大农村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针对滨海县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本次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滨海县位于苏北地区,总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2个开发区、2个园区,有近300个自然村,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与苏南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偏低,农村人口较多,剩余劳动力也较多,劳务输出是滨海县发展经济、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劳务输出地以苏南、上海、浙江为主。全县耕地面积9.4万公顷,现有人口1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4万,农村劳动力有38.6万人,据有关部门统计,前几年外出务工人员接近20万人,留守儿童大约有2.3万人。

本次调查选取了我县三所中小学校,分别为:蔡桥镇三叉小学、界牌镇二小和正红中学。在上述三所学校各抽取了一个班级作为样本,调查采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涉及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通过调查得知:我县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大多处于一般及以上;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75%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大多半年到一年回家一次;80%以上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以隔代监护为主,其余大部分由妈妈单独监护;留守儿童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不愿意跟随父母去外地生活,物质生活条件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没有太大差距,但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和父母亲密程度较为疏远。

二、滨海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感缺失问题

情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塑造人格的催化剂和滋养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母沟通方式以打电话为主,72%的留守儿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和父母联系,23%的留守儿童通过上网的方式和父母联系,还有一些基本不和父母联系。(1)联系间隔时间长,74%留守儿童选择一周左右联系一次。(2)通话内容狭隘。调查结果显示,聊天内容“好好学习”、“听老师和监护人的话”、“注意安全”占了多数。(3)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少。70%的监护人没有经常与留守儿童有情感交流,30%左右留守儿童有心事都会选择闷在心里,25%选择与好朋友诉说。调查表明,外出打工的父母主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人身安全以及是否服从老师的管束。虽然留守儿童通过打电话实现了与外出打工父母之间的联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交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竟然有少数孩子平时与父母从未联系过。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也比较少,并且更多的是和同龄人的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情感的抚慰。长期下去,父母与子女之间必然会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隔阂,使留守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缺乏情感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这种情感危机,会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问题,对其人格健全发展有消极影响,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养成。

2.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正确方式的教育,导致他们在成长和发育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规范和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1)隔代监护比例高。我县75%的留守儿童为隔代监护,由于老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教育方法存在问题,而且有的监护人需要同时监管几个孩子,监管的力度不足,有些监护人会对孩子过分溺爱。(2)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关系出现极端化。调查中出现两个极端,选择“什么事都是家长说了算,对我管的很严”的占了58%,选择“对我什么都不管,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占了21%,而家庭教育中最理想的关系模式——民主型的朋友关系却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3)和监护人的聊天频率低,选择“经常”的占67%,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87%。(4)和监护人的聊天内容狭隘。聊天内容主要是学习,安全,日常生活,很少涉及价值观、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在与监护人的访谈中也发现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能力都明显不足,很多监护人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安全上不出现问题就行了,其他的教育并不重要。

3.学习方面问题

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这个意识或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家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辅导,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地,临时监护人往往是重看护轻教育。甚至对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少年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1)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调查显示,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43%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良好,约有1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根据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成绩属于中等及以上,但也有两个极端: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特别好,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特别差,并且成绩差的学生多一些。(2)学习目的多种多样。34%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考大学”,18%的留守儿童选择了“为了找个好工作”,3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为了给父母争光”,9%的留守儿童选择了“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3)学习兴趣明显缺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了一种负担,失去了学习的原本目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26%对学习有兴趣,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的38%,46%的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作业,28%的留守儿童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对学习缺乏兴趣。(4)学习行为不合规范。3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最初离开的一个时期内变得有些消沉,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及时,这个时期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4.心理方面问题

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来自外界环境的冲击与自身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与错乱,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监护人年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的限制,一般只重视儿童的温饱与身体健康状况,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交流或倾诉对象,没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致使性格发展的不健全。调查发现我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满意度不高、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生活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调查中,有30%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生活不满意,经常感到孤独的留守儿童占42%,经常感到自卑的占20%,经常感到焦虑的留守儿童占32%,这充分反映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2)性格柔弱、孤僻。留守儿童虽然有亲人等监护人的照顾,但这种照顾往往只是一种监护责任上的照顾,尤其是在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种照顾就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物质基本满足,比如吃饱穿暖,精神需要的满足却微乎其微甚至没有。42%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感到孤独寂寞,7%的有被歧视和遗弃感,28%的留守儿童在性格选项中选择了不果断,有19%选择了孤僻。(3)存在逆反心理。农村留守儿童放任和盲目反抗现象比较普遍,据调查显示, 28%的留守儿童称自己常与监护人发生争执。有些年迈的监护人管不了也不知道如何去管孩子,而家长外出又没法管,这就使留守儿童几乎在一种无约束的真空地带生活,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盲目反抗,粗暴野蛮等各种行为。

5.安全方面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家庭监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伤害,易发安全事故。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尤其隔代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有些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的意识,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导致很多安全问题的发生。访谈中有一个案例:一个三年级的留守女童王某父母在苏州打工,她一直由奶奶照顾。前一阵子她一直在感冒,后来又咳嗽,还一直发烧。王某的奶奶自己年纪大,腿脚也不方便,正好有邻居到县城来办事,才托邻居把王某带到县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后告诉奶奶,小女孩得了肺炎,必须住院,如果再晚来的话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2.难控网娱诱惑。外出务工的父母大都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以弥补其对孩子的关爱不够,这就为留守孩子出入网吧和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条件。同时,农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而学校附近的电游室、网吧的大门则向他们随时敞开,加之他们缺乏成人的管教或管教不严,引起一些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在这些场所结识的朋友也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三、思考与建议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就业环境

当前滨海县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是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选择外出务工,近年来滨海县经济发展迅速,但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还是选择到苏南上海等地务工,只有占很小比例的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寻工。究其原因,一是当前滨海农业以粗放经营和个体经营为主,规模企业较少,不能提供太多的就业岗位,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多数滨海外出务工人员在较长的打工过程中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术,成为技术工。而滨海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技术性工作岗位较少,待遇偏低,对滨海的外出务工人员吸引力不大。三是与大城市相比,农村生活单调,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常年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已不适应农村的生活,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较低。

当前政府可以大力展开招商引资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进大项目,加快发展新特产业,同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待遇高、技术型岗位,促进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重点是加快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促进自然村庄向新型镇村转变,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了解当前企业需求,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农民培训,把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现代农民和符合当地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不仅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还可以缓解本地劳动力外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加强亲子互动,弥补感情缺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父母回家的频率较低,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使得亲子关系变得非常淡漠,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外出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一是在加强与留守子女沟通的频率和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一次,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每学期中期回来看一次,争取做到和孩子的感情不断增进,而不是淡化。二是在沟通方式上,要注重书信等书面交流方式和新型网络等交流方式。除了父母回来当面交流,在调查中显示父母交流方式以打电话为主,要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增强沟通的效果。书面的沟通方式有利于孩子提高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三是在沟通内容上要更多的关注留守子女的生活及心理状况。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很需要倾诉对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如果父母在沟通中能多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则可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增进父母与留守子女间的亲子关系。

3.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家庭缺失和家庭功能弱化,从而造成了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场所,学校及老师如果能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家庭的缺失。教育部门应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实现留守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安排。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学习与在校表现、外出务工父母基本情况及其去向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基本情况及其联系方式等。规定班主任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与家长联系情况,并把了解的情况记录在档案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经常帮助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解决困难,多主动了解情况多找他们聊天,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加强和其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对学习困难、心理行为异常的孩子,做好指导工作,在师生和同学之间开展“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对逃学、辍学的留守儿童进行寻访,积极和家长及监护人联系。同时,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努力培养兴趣爱好,逐渐形成良好的个人学习和生活规范,融入集体生活当中。

另外,通过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促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最大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

4.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支持体系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靠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本次调研了解到,滨海县明达中学的青年志愿者徐瑶老师以及她们的团队已经初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并初见成效。其他相关部门和一些爱心人士也都组织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但都没有制度化和系统化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支持体系。

4.1整合资源,完善相关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广大农民工的切实利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工作和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村委会和广大爱心人士,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机制。

4.2发挥志愿者作用,推广“家长”制。积极组织公务员、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富有条件和爱心人士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性的饱含关爱的教育、辅导和服务,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可以组织心理医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工作,组织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对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和国家未来的主人,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和父母的有效监护、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作为全国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人均收入偏低,困难家庭较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和东部的赤峰市尤为突出,两地仅国家级贫困县就有16个,占到全区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半以上(共有国家级贫困县31个)。

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国家级贫困县和“燕山――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全县总人口34.2万,其中农业人口28.5万,外出务工人员达12.9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该县现有留守儿童2534名(孤儿56名),占全县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14%,其中0~5岁的377名,6~17岁的2157名;其中由父母一方单亲监护的有1295名,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1%,由祖父辈监护的有961名,占总数的37.9%。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形式。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亲或父母分离,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良好的教育,处于一种不利于成长的环境中,甚至出现性格孤僻、无拘无束、暴力倾向等不良的性格和行为,极有可能成为学校管理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在实地走访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偏僻贫穷的乡村还存在一类特殊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其母因不满家庭贫困、丈夫无能而弃家出走,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在父亲或爷爷奶奶的监管下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单亲”家庭孩子。因母爱的丧失、亲情呵护的缺少、生活的困窘,这部分孩子的前景更是令人担忧。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下,留守儿童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在监护、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容易引发一些安全事故。此外,在长期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情况下,20%多的留守儿童有过被社会闲杂人员恐吓、勒索的经历。

二是心理人格问题。据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呵护缺位,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监护职责。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分享与倾诉,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孤僻内向、缺乏自信、内心敏感等性格特征,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三是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往往存在许多弊端,如教育监护不力、行为纠正不及时、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等,久而久之,极易导致留守儿童养成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等不良品行。据调查统计显示:12%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6%的留守孩子有过小偷小摸或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

四是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辈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而在父亲或母亲单方留守家庭中,留在家的一方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时间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与帮助。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有所改善,让孩子能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异的较少,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不少孩子还有按时完不成家庭作业、逃学甚至辍学等现象。

五是生活问题。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干的是脏活、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身体成长的关键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双方或一方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三、思考与建议

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应只是由外出务工人员自己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1.加大城乡寄宿制幼儿园、学校的建设力度。努力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将父母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监管、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全部送到寄宿制学校就读,让留守儿童过上学校的集体生活,在享受学校的严格管理和教师的关爱下接受优质的教育,快乐健康成长。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民政、工会、团委、计生、乡镇等部门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办事机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共同搭建一个长期有效、定点帮扶的平台,经常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顿工作,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鼓励留守儿童广泛参与学校文体活动和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工作,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电话、校讯通、信件等形式,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同时,建立师生结对子、城乡学生“手拉手”模式,通过“一对一”援助、辅导、帮带,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

4.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与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从而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父母没有了爱。如此一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并极易使其养成各种坏习惯,滋生很多不良行为。对此,为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现状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如此一来,教师只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一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这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智”上,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计,因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其关爱也不够。父母虽然尽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1]。如此一来,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将逐步滋生不良习惯。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感恩意识不强。

3.社会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过也产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品质则被忽视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在学校中加强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内容。每节课之前,教师可以为留守儿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让留守儿童一起朗读,或者为留守儿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诗词,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洗涤[2]。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将心怀感恩,既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逐步增强感恩意识。

(2)将感恩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真正践行感恩。通过课堂内外的双管齐下,可以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对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的主题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书信大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教育影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留守儿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在母亲节当天,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顺利进行。在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小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内化为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3]。从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服从阶段。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留守儿童会将其与自身行为作比较,若是发现自身行为有不规范的地方,则会加以改正。二是认同阶段。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对其也将更加认同,从而主动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习气。三是内化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质。所以,农村小学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将感恩教育相关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并采取设置专栏、悬挂横幅等方法,展示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将专栏设置在教室墙壁上,在上面张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通过发挥宣传的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家长会。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到场,教师则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只有加强家校联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强感恩教育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儿童才能受益K身。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关心留守儿童思想状态,与他们培养浓厚的情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才会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父母还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是过于溺爱孩子,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4]。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让他们真正明白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样才会使其更加发奋读书,生活上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父母要多与学校和班主任联系,主动交换意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在社会中加强感恩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脱离了社会,则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实效。对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加强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还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关注,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心怀感恩,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能与人为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小学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民懂.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7):91-92.

[3]涂平荣,周素琴.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范文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

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

可采取以下措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

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