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旅融合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口 盛峰
学
章 ・正 尚
3 s・ o _-84 0 ・2 ・0 i / n 68o6 ・ 90 0 jsl -0 33
交 通 是 展发 旅游 业基 础的 和重要前 提 , 捷的通交 够能 路二 线 山一 、 杭州 路铁 运 专客 线用 京福 高。 铁 速设 路 时计 便 黄 满足 游 方便 客的时空 选 择 需 求。 游交 通所 涉及的 空 间 度 尺 3速0 里 , 设工 期 4 年, 京 沪速铁高路 安的徽蚌 埠站 引旅 5 公 建 和旅 游 过从程 可分为 3 层个次 :部交 、通 由外旅 中心地游到 风景 出 合, 肥、 、山 上西饶 , 福 建 夷武山、 州 ; 黄经 至 江 福皖赣铁路 二区 交的通和 内部 交通。 外部 交通所 涉 及空 的范 间较围大 , 其 设线 计速 3时0公 里,0 建 设工期3 年 皖, 赣铁路 线 电 化改气 造 通交 方主 要式是 空 航 、和 路公 路。由于 克服 外部 交 通所 花同步 进 行: 一山 杭州铁 路 运客专 用线按 双 线 、 铁 时速 黄20 里 0 费公 时 间相 的对 长较 ,以 外 部 交通 舒 的适与否 对 旅游 者 旅游 以上 标;的建设。所 隹 黄 山千一岛湖 一华金快铁速也路列入国家 动机 的实 具 有现重要 义。意 为 发展 山大 旅黄 ,游快 建 设现 发 改 委长期 中铁 路 规 网。 划加 代 国旅 际城 游市, 山市 正全 面实 综 合 交施 通提速升 级工程 , 黄 在 来未 内5, 年 投 将 入60 元4, 快构 筑 皖 、 、37 亿. 加 浙 省交赣 市 群间 12 时~ 交 通圈, 黄 山 建成皖 交南通 枢 城市纽 。小 把
3 航 空 一面 方 .
黄
山机 场 自 51 99年 1 O月兴建通 航 , 9 69经 国务月 91 年 上 、 州海等主 要城 市 国内航的 线 1条, 广 以及至9 香 、 港门、 澳 日 本 国 的直、 包航机 0 8。 1, 韩 2 0 年 月 总2 投 3资 元 的3黄 . 亿0 机场山 改 建 工程 开拉建 设序 幕 山机,场 成 为将 整 完意义 上 黄
界
域区 通 枢 交及 纽黄 山综合交 通网络, 现与长 三 角主 要城 批; 院 实为隹国家一 类 口 岸 ,先后 历 4经次扩 建 ,通了至 京北、 开
黄 市 交山 现通状及 来未交 通网 络的构建
、
1 公 方 面 路
.
黄 山 有 市1国道 和 9 省 道 穿城 而过 0 。41 , 的4 级 机等场, 大 可 起 波音 降77 02 飞机 型, 升 级为 条 条 2 0 0年月 D 最 6—0 为徽 杭高 速 正式通 车 , 现了 山黄高市速 公路零的突 破 通 了 实 , 打 国 机际场 下坚 打基 础 。 实皖 东南 地
区 的旅 通游道 。2 0 年 9月 ,山市 第 高2速 公 70 黄条 — — 合铜 路 高速黄 全线 贯通 ,近了 黄、 山平 湖 华 山和 、 太拉九 合 肥 时 的距 空 , 黄 山离 市上北打 开 了一条 快 通速 道2 。 0为 8
0二、 通交对黄 山市 游 旅业发 展影的 响 大 1 积 极影响 . ( 利于有 黄山 市 终 式站 旅游 目地的和 现 代 国旅游际城 1)
以黄山 风光 、文州化和 态生 徽 7 年,月 宣城一 黄高速 一期 工程 山 工开 建 , 设徽 安高 速公省 市建 。设 山市旅黄 游资 丰 富源 , 是路 南网京 一宣 城 一杭 州 速高 和 扬一 绩州 溪高速 重 的组要 成部 环 境 享誉 世界 ,全 国著 的旅名游城 市 。市拥全 世界遗 产有 分是2。 年 0 ,连1 接浙 衢 州江江和西 源婺的 黄 桃塔 速高 黄山、 南古 村落( 802月 皖 西递、 宏 )村, 2处 国家5 A 级 、级 A 区景1 4 7 国 名镇 名 村 和保护街 区1, 家点重 2处 国 建 通 成 , 连车 皖接、 、 3重的 运要 通输道。 浙 是 赣 同省 一 , 黄天 处 , 家 史历 化 名文 城、
高速 开 祁工建设 , 条 高 公速 是路杭 一 武州汉 高速 的重 要 组 风景 胜 名 、 区 这自然 护保区 森、林 园、 公质 地 公 园 , 国工l 1处 全
个
国重 点 家文物保 护 单位1 处 , 7 家国非 成部分 。 黄 桃塔和 黄 祁高速 构 筑成黄 山 市西 方南 向, 接 婺农 业旅 示游 点范 9 , 5连市域 国家级 上 以游 旅源资 的密度 约 全 源为 、 夷 、 山、 山 武庐 景镇 等德 旅游胜 地重的 要公路 通 道,好地 物 质 文遗化产 l 项 , 较
0 提
了 高 解 破沪、 ( 黄 ) ( )旅游 大 通 瓶 颈 道 , 杭州 、山 等 推动 沪 、、 国平均水、平 4的倍。 交通大降低了游旅的时成间本 ,苏 浙
皖 、 赣 闽、 游旅 光 带风 和 旅游经 济早圈日 成 。 形外另, 市山 旅 游舒 适度 的, 强 黄 山旅 游了 的吸 引 力, 化了黄 山 旅集 游 黄 增强 有多层 将还 造 国道 改0公2 、里道 5 2 0里。 至2 l , 山 散 地的积 效聚 应, 利 终 于站 旅式 游目地打 造的 另。 , 0外 0省 公02 年黄 市 内将境建成 车通高 公速路 5 , 条在建 速公高 2路 条 形, 成以 、 立体 次 化 高效、 率的交通 纽是枢现 化城 市代 的 一重个特要征 , 华和 市中 城 心屯 区 为溪中 , 东连杭 心州、 西 接 南、昌通福 州 、 南 北 有达 利于黄山 建市成 “东 旅 中游心 现” 代 国旅游城 际市。
合 肥 十字的 高速形公
路 骨架 和主以 绩溪 呈经村 降至 岛千湖、 ( 有 利 于 优化投 资 境 环促 ,进 黄山 区 域 经 济展发。 大 )
2使黄山市
业企产生营活经的时 动巢湖 至旌 德 谭 家到 桥、台至 祁 门大 北 埠联为 线 的络 速高公 通覆交到盖山黄市区各 县 石,
路网 ,络 现实 进 南北出 、 西 互 动 的 交通格 。 局东 铁 路 2面 方.
与间间空都到得拓展, 投环境资一步进优 ,化 强增外了商投 资
的 吸引力 为沿线 ,地 经区济合 作 与 产业布 局带 来机 遇。 大交
皖铁赣 路北 与 京沪线 接 轨, 直 可 达京 、南海 , 浙 赣 通与产 生了 大 强的 络 网效应, 上 对于南 沿线 小城 镇 发的展 产生一 定 线相 ,连可 通 直潭 鹰、 。门 20 年1 , 厦0 8月2 安 徽省 铁 与道 部 的拉动 作 用 渐, 形成 渐一 条重要 的经 济带 这。条 旅游 经 与济 在黄
共山 同签 加 署 安徽 快 重点铁路项 目 建 的设会 议纪 要, 明 互 的动 “彩 虹 经”济 带, 于 加速 农 村产 结 业调构整 , 利 有现 呈产
确
安 境徽内 2 0 年 将 工开 建设 3铁 路条: 铁福路 09、京 皖 铁 业 赣多元化 , 成形 乡以 村旅 、 生游态 游 旅、闲旅 游 色、养殖 为休特
节枝的特色 山黄农经济。 业基
金项目: 家国社会 科学基 金 项,目 号 B0 1Y 4 7 J编 36
交 u- 4  ̄ 20年 期总 期4 I It4 409 3第第2 7
) 3(有利于拓 旅展客游市源 场, 强区加合作。大域通交
合综运输工作研 究提
积 极 大 地 改善黄 山市 及皖南地 区 的 交通状 况 , 化了上 海、强 浙 乐 行业等, 高游 旅产业 合综效 。 益 极展发 旅房 游 地业 ,产
- L
t 度 别 墅假 、江 、苏 、江徽 省市 等 江与 、西 等北省 的 交通联 系,进 黄山 成-建  ̄ 针对泛长 三 角 域区高 端 市 的景场观住 宅 、 安 湖 促 分 发 展部 总 济 经、 所会产 业 、分度 时 假 市与 三长角 、 角 三沿 等 江 沿经海济 发 达 区 地有 的机联 系 和产 式 酒 店 、 权时度 村 假, 珠 成第 。 要 断不 善 内部 完沟 , 通短缩与 华 北 东 、 、 中 、南、 华 西 华华 南等 重点客 源市场 的 旅 游 为, 泛长 三 角域区 的“ 二居 住 地 时”距空 , 离有 于利 黄山市 进一 拓 步展旅 游市 场 。 交
通 系 体, 对强 旅游 节 点 与 游旅 景(区 ) 加点 的旅 通游道 建设,
(
4)有利 于调 整旅游 品 产构 ,结促 进 游业旅 转型 级 。 升 加黄快 中心 城 区 旅 游 景及 ( 区
) 点的 停车场建 设 ,化 强 旅游交通 确 舒便捷 。 中快城 心区 、 加 山市综 交合通网络 的 构 建为旅 游者 供 提了安全 快捷、、 方 便 管 、 , 保 市 内理 及景区 通 安 交 、全 适 、 在省 时 的交 通环 境 随着。 国我 游 旅业 的快 速 发 展 ,者游 经已 各区 县及 重 景 区旅 游要集 散 中心建设 , 客游重 要集 地散设 科旅延 现呈 出出游 动 机元 多 、 出化行 方式多 化样 出游 时、 间分散 等 化 立客游咨 询点 学 ,计设散 客 旅游 线路 , 长 散 客 停 留时 间 。特点, 游 旅求需的转 性折 化 变, 传对 统旅的 游服 务方式 产 生 了 巨 大的冲击, 了新生的 业态和产业 组 织 形 式 使黄 ,山市深 催 促 3 加 强区 域作合, 展 旅 市 游 场 拓 . 黄山 要按市 区照 域 动 联 、互势 补 、 源 享共的 原 则 , 资 优
加度
发 开 游 旅源 , 整 资 旅游产品 结构 , 调 升 产提 业 素 质,由追 求 快 建 设( ) 黄上山 ( )黄 下山体一 、自 人然 文 融合、 区内外联动 拓区 增 量 数转向 追 求 质量 益、 , 效 由 求要 追 素完善 、套转 向 区域合 的 大黄山旅 游 圈 展 旅, 游发展 的腹地, 强 游旅目的 地辐 的配 作 , 由外延扩 张转向 涵内发 展,促 进旅 游 业 转型 升级 。 射 动带 作用 。在 大 交 背通景 下 , 游 源 资的差异性 有 于 黄 旅利
2
消极 影Ⅱ 向.
山市加强
域合区作, 实现旅游市 的互补场效与应旅产游品开
实
施“ 东 进北 西 联 ” 拓。略战 杭徽高 速 黄、 塔桃 ) 态环 (境 到受 影。响高速公 、 路路 、 场修的 建无 发 联的 动 机 制,1 生铁 机需疑要 用 占大 土量地 资 源 ,辆 、车 机 的飞尾气排 也 会放 对生态 高 速 和 建 在扬的 绩 高速、 山一 杭 州城 际轨道 交通 进 步一 凸 黄 在 “可同 效 应城 下” 环境 造 成 巨 大 压力。外 , 交 通 将 会带 来大量 客 ,源拥 的 显 黄山 在长市 三 角城 市 中 的群 位 区优 , 势 大另蜂
城 名 ) 苏州( 园 ) 杭(州湖 )黄 山 (一 名一名 一名 游 客集若中 于某些景 ( 区其) 然自文化 生态 必然 受 到影响 , 共 同打 上造 海( ,点
无
合 有利 于 黄 至 甚 遭破 坏 。 大交 通到的 改善 ,将 发黄 山市 新一 轮引 景 区山 ) 障碍 国际 黄金 旅游 线。 铜 黄高 速北 接 合肥 还
两, 地 (() 发 热, 大肆 旦开发 产 ,品雷 同, 会 造成 重复性建 市 山实 “ 施山一 湖” 黄 一 太山 湖一平 华 九山 区旅) 游发 展
点 开 一 且将 景 , 设导 致游旅资 源与 设 施 浪 的费 ,使并 山黄 市部内 各景 区 ( ) 略 和 战进 大 皖行 旅 游南区 建设 。黄 婺景 高 、 德速镇经 九 江点
间 之于陷 难以 拔 自 同质 化 的竞 争 态状 。
至
武汉高 速和在 建 黄 祁的 景高 速 西 景 德镇联、 江 汉、, 九 武 黄
黄 九华 、 山山、夷 、 山清山 、 虎 庐 武三 龙 ( )设 游施承受 压力 大 。交通 来 的人带 流 给, 部 内 交山市要 加 与强 六 山(山 、2旅 将 、干 鄱 景、合 共 通 施设 、 宿 业 、饮业 乐业 等、 供 给 来带 压 力。如 徽杭 高 山 )两湖( 岛 、 阳湖湖 )瓷一 都 ( 德 ) 镇 ,作同 造打 住 餐 浙娱 皖 赣 速 、合 黄铜 速高通车 , 市山 驾自车 游 客大 幅增 ,长 0 7 黄2 0 年 闽 、、 黄、金 旅游 圈 “ ” 金。 , 过徽周 杭 十、 一黄 通 铜合黄 高速车 分辆 别为4 0、5 35 73 8 ,0 6辆 致 黄导 市 山心城 区中 车停场 不 足, 景 区( ) 场各 点车 规 停 不模够, 辆 车 停 紧张 情 放 出况 现 。 4 整 合旅游 资 源, 产 化结 品构 . 优在资源 开 发要 中实 施 品精 战略 据, 划 , 出重点规, 依 突 择 优 开 发 , -装 ̄ 推 全 向国和全球 市 场 的 有 强具吸 引 力的 旅 包 - tt
加 (
)3游客 停 留 时间 短 缩徽。 杭 、 铜黄 高速 通 车 , 后客 游 精品 。 足立自 身资 优源势 和游客 多元 化 的 费消 需 求, 快 合 游 在 展 发和提升传 观统 光 游旅品牌 的 在 黄山市 留时 间 有缩 短趋 向逗, 人 旅 游均消 费 所有降 低 。随 旅 游 产 品结 调构 整, 巩 固、
大 力 发 展休闲 度假、 康 体 乐娱提等 高 大着 通交的构 建 ,发达 的部外 交通将使 山市黄成 为 旅 游集散 时同 进产促品 的 高级化
积极, 发展 商会务议 、 赛庆 事 节、乡村旅 游 、 生 地 ,果 山黄 不市 能把 握机遇发 展大 旅游 , 打如造 终 站 旅游 目 式 层 次 的旅 游 产品 ,地 , 的是成 泛长 三 为角 域 区旅 游线路 的节中点 。 只 、 三通 交 景背下 黄 山市 旅游 业发 对展策 大 1 加 强传 宣 立, 黄大山旅 游 目 的地形象 .树 态 旅游 等 专 门层 次 的旅 游产 品 形成 旅,游 观光、 闲 假度 、休 文 化娱乐、康 体 生养“ 花齐 放 ” 百 的格 局 。 伸旅 产游业 链 ,用 延利 黄山 特市色 资源 ,展 生态 业农、 光 农和 业村 旅 游 乡,造 发 观打
着
随 着 现代 旅 游内涵的 不 断 提 , 旅升游目 的 地 形象
日益被 华 绿东色 品 生 食 加工 基 产地 推 。 文化 与动旅 深游 度合结, 游 旅者及旅 游 经 营 所 关者 。注黄山市 旅 形游 模 象糊, 宣传 具 力实 施化文产 业 品打 造 工程 精 有。碎 零和 不定 时特点 , 乏的面 的整全体 观 念, 难 在游 客 心 缺很目中留下 典 型 黄的山 形 象 。市 山 市加 快 建 正设现代 国际 旅 黄5营造 优良 环 , 境招 力 引商资 . 大 大 通 改善 了交 黄山市的对 外交 通 况 状,有利 于 招商 引资 。
游市 和城 实 “ 现旅徽游 头 、 龙 安华东 旅 游中 心 国、旅游 牌名 、黄 山市要 造 宽营 的政 松 环境策、 中 经 营环 境, 保 护 投资 的切 身者
通 制
化 、 度 化序 、 程 制法化 等 段 防手止 游旅 企世旅游界地”胜发 展标 ,目 大交背景通 ,下 急在需快加游旅形 利 , 益过 范规 、化创 有 优 定象位 , 大宣传和 营销 , 立 大黄 旅 山游目 的地整 体形 , 象 业 间之 恶的 性争竞, 造公平 、 序的 场环 市 境 化。旅 投 加 游 树
促
进旅游经快济发展和 速的目地合效 综益提。高
完 2旅 善游设 施 强城,市 能功 . 增
资境环, 建立 、 充实 完善和游项 目旅 ,库定期 制编、 布《 黄山
发市游旅业产展导发 向目录》, 极积组开织旅发游专题商招 活
随
着 大交通 环 境 的 改善, 山市 要 不断 善旅完游 基 础 动 ,设 通 过制 定 资 融 、 、 款 、 收 费 用理等优 惠政 ,策 引黄 并贷 税 管
吸
(安徽省 黄市山巅 峰施 和务服设施,增 强市城综合服功务能。加快施实批一大的 资注金入展黄发市山旅游业 作。单者 位
一、依托自然禀赋,“以山聚财”探新路
(一)产业进山、产品出山,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山区实际,确定以茶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为主导,大力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居全省第二,建成茶叶初、精加工厂84个,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先后荣获“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企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为造林主体,以先植后补、非林地林木确权、林权证抵押贷款及森林政策性保险等为具体抓手,快速推进生态大县建设。两年来,申请实施造林补贴面积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获国开行林权抵押贷款1.64亿元。种植烤烟4.6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蜜桃2.2万亩、养殖蛋鸡140万羽,年产值分别达1.3亿元、2.5亿元、0.34亿元、2.2亿元。
(二)园区环山、基地绕山,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山地种出“摇钱树”,生出“金元宝”。围绕茶、果、药分别以规模化的基地、专业化的管护、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园区11.5万亩,先后建成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青阳现代烟草园区、石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示范园区、聚凤油茶园区、白沙羊角山茶叶园区、大沙坝食用菌园区等9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进行重点打造。
(三)投入强山、基础壮山,全力夯实产业基础。农业要发展,基础要先行。石阡县通过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茶、烟、畜等重点园区公路116.78公里,实现了产业区全面通公路,重点园区全面通油(砼)路;投入10.65亿元夯实水利基础建设,投入1.32亿元完成土地整治4.4万亩,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重点产业园区供电保障能力。农业基础实现全面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游客上山、农民下山,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农村发展,关键在促农增收。石阡县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把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打造成石阡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依托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打造成展示石阡民族文化的形象窗口和精品景点;成功举办两届五德桃花节和龙塘采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游园采果、休闲养生、体验农事,全面带活了园区及周边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发展、标准化接待、特色服务,走出了一条量、质并举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仅转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借山聚财的“农旅融合”效应日益凸显。
(五)保障护山、机制助山,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石阡立足县情,在山地现代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围绕“三个万元”工程和“1112”扶贫增收计划,在强化项目推进保障和机制助推上下功夫,探索并建立了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服务、农作物保险等一系列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生态茶产业建设安排意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案》、《支农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为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山地农业求变,“五重五强”促转型
山是石阡农民群众的“金饭碗”,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是石阡特色,也是石阡优势。该县充分吃透中央、省、市精神,认真研究县情、农情,着力在“五重五强”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山地农业的“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一)重土地流转强化园区带动促规模化。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积极引导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根据流转的土地划分为若干承包单元,同价流转给有意愿、有实力发展产业的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县级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和群众推选出的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纠纷调解和村委提留管理费、保险金监督。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摞荒地流转:召开群众会,引导农户将摞荒地向村委会流转,村委会再同价流转给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村委会按年度支付租金,前三年农户可以在自己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套种花生、中药材、红薯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获得收入,并可获得每亩200元的管理费。产业(园)流转:按照“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采用农户入股的方式,农户将自己种植的茶叶(油茶)、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产业园)流转给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又参与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收成,农户按月获得“薪金”,年底参与分红。村委会根据当年效率分配利润,农户占自己流转产业面积总利润的82%,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预留3%作为风险金;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由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三是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对大户50亩以上、家庭农场100亩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企业200亩以上,且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流转面积、定植时间、流转依据报县茶叶局和县园区办备案,对手续齐备、合法、管理到位的专属基地,按200元/亩进行政策补助,每年扶持1次,连续扶持2年。
(二)重主体培育强化产业推动促多元化。着力破解“小农一统天下”的困局,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一是建立产业企业发展体系。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产业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的企业发展体系。二是拓展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民”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机制。出台了《石阡县家庭农场认定及管理办法》,把家庭农场划分为坝地种植型、山地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水产养殖型和种养综合型五类,按照农户申请、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县农牧科技局组织农经、农技(畜牧、水产)等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的程序,分别提出认定的规模经营标准。目前,该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人,注册资金近12亿元,带动产业化基地11.5万亩,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9家。
(三)重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拉动促集约化。通过“国开行小额农贷”、“三权抵押”和信用乡镇创建,在破解农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实施“开行小额农贷”提升产业发展实力。该县抢抓“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政策机遇,获得国开行“十二五”期间20亿元扶贫贷款授信,并发放首批2.5亿元的贷款扶持茶产业发展,省扶贫办为此贴息。开创了一个“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即,地方政府是组织推动者,国开行贵州分行是贷款人,县国资公司是借款人,县泉都担保公司是担保人,农户、合作社及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是用款人,省扶贫办对贷款贴息)。二是创新农村“三权抵押”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创新农村“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含房屋所有权>)贷款工作。在铜仁市率先开展以非林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即将农户非林地上的茶园、核桃、野生油茶、中药材、果园等进行确权颁证,作为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者放贷的有效抵押物。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完成9.14万亩非林地确权,获得抵押贷款1.64元元。三是探索信用乡镇融资增强产业发展引力。以创建信用乡镇为“钥匙”,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一条融资绿色通道,落实“区别对待,信用优先”政策,让守信群众分享到信用创建的红利。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配置速度和效率,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农村金融部门运营的安全性。目前,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103个,评定信用农户87069户,落实贷款总额21亿元。
(四)重质量安全强化科技驱动促科学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形成由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模式。一是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在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并建设设施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省农科院专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探索以科技手段解决茶叶发展技术难题,全面推进烤烟“井窖式”移栽。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通过农牧结合、立体种养、间作套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仅省农科院在龙塘高效苔茶示范园区就推广实施重大科研项目2个,引进先进适用技术13项,取得创新成果2项,获专利7项。三是注重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开展“三品”认证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贵州大学、省茶科所共同在园区开展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茶区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安装“黄板”、杀虫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控设施,实现核心区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坚持农残零容忍。积极研发“苔茶绿色生态蛋”,并申请国家专利和有机生态品牌认定等等。
(五)重资源统筹强化机制促动促专业化。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整合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素,形成全县抱团发展,团结齐心的氛围。一是建立资源要素整合机制。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将园区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工程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园区发展的新合力,一大批以园区为依托,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正在加快形成。二是建立领办联营产业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退休干部领办产业,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带领园区群众投入农业产业。支持乡、村干部以合股、独资及干部出资金、信息或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等方式投入农业产。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实施农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100名科技干部到贵州大学培训基地培训、深造。建立政府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金和企业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支持企业采取自主培养、联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农村经纪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农技人员工作在一线,职称评定在一线的考核评定机制。
三、几点启示
石阡立足山地特色,探索以山养山、以山聚财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出了富有石阡特色的新路径,颇具启示意义。
(一)立足自然禀赋是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山曾是石阡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石阡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山”字做文章,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模式,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引领,围绕山地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夯实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山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依存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石阡通过财政投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引导社会投一点“四个一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整合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用活国家开发银行支农贷款,全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体,实现产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实现全面提升,把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晴雨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效提升了山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园区引领是实现路径。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石阡围绕茶叶(油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中药材、经果林等主导优势产业,将政策、土地、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聚集起来,合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园区9个,规划面积11.5万亩(其中3个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重点建设,3个市级示范园区平台、3个县级示范园区平台),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印江自治县上下必须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全力实施“两大战略”行动
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加大扶贫项目争取力度,整合项目资金15亿元,争取财政扶贫项目资金6000万元、世行贷款2687万元投入。力争通过产业扶持9834人、就业扶持1709人、教育扶持5000人、“两无”人员政策兜底11195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323户5250人。深入推进“两个遍访”、包干扶贫、定点挂帮、对口帮扶,开展好“扶贫日”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扶贫事业,形成扶贫强大合力。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减少2.14万人,6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5.3个百分点。
全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用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电商扶贫示范县”政策,建立电商实训基地、电商孵化基地,积极鼓励社会青年和大学毕业生创办电商企业或网店,培育5家以上电商平台运营商和5家以上电商服务商,培育和发展网商网店300家以上,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触网”发展。构建电商物流配送体系,覆盖全县80%的行政村,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发展格局。
坚持“三措并举”不动摇
坚持大争项目,努力改善基础条件。大力争取和实施以交通、水利、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全年争取项目到位资金24.2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2%以上。加快完善交通路网工程,争取交通项目资金4.5亿元,完成交通投资20亿元以上。加快实施水利保障工程,争取水利项目资金2.8亿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资4.2亿元以上。加快实施电力提升工程,全年争取完成电力投资0.9亿元以上。
坚持有效融资,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抢抓国开行、农发行发行债券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地方债券资金,确保实现融资10亿元、力争实现12亿元。
坚持招商引资,努力增强发展活力。把引外资、撬民资作为激发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策划编制100个以上绿色环保、竞争力强、投资前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营造优良的招商引资环境。
加快推进“四业融合”发展
实施大旅游发展工程,加快梵净山西线旅游崛起。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依托梵净山和洋溪生态资源,启动梵净山西片区申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洋溪片区申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推进旅游发展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努力将印江县打造成为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梵净山西线旅游崛起。
实施大生态建设工程,巩固生态文明成果。着力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城周森林屏障、印江河两岸绿化等工程,完成新造林79795亩。加快污水设施建设进度,完成县城规划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县城区空气优良率达100%,实现县城规划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实施大健康产业工程,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完成3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0.3万亩有机茶园认证。将“梵净蘑菇”申报为贵州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发展以梵净山红香柚、梵净山金香橘和梵净山保健柑为重点的精品水果产业。完成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启动“梵净山长寿疗养基地”项目规划,创建长寿养生村2个以上。
实施大文化发展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书法文化广场,建成书法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合水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功能,大力提升印江书法文化影响力。认真策划包装长寿文化品牌,深度挖掘和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端策划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承办好“铜仁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举办好全县第六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和省级花灯小戏比赛活动。
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化进程
坚持“绿色化、信息化、服务化”发展思路,完善配套功能,加大服务力度,促进企业降成本,推进工业增效益。深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启动塘池产业园区路网、电网和供排水规划,推进园区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无缝衔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支持梵达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围绕经开区打造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轻工业加工和电子商务3个产业集群,加大企业入驻力度,新增工业企业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以上,确保标准厂房使用率达80%以上。深入开展工业“百千万”工程,促成增荣茶叶机械、绿黔核桃、蒸压砖加工等项目竣工投产。规划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成全国返乡人员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实现全县民营经济户数达15220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按照“精致、特色、宜居”的总要求,努力打造“度假避暑、书法之乡”山水特色城市。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实现“多规融合”。扎实做好“德思印乌江特色城市群”发展前期工作。完成县城区市政主干道提升工程。完成印江河二级翻板坝至甲山防洪堤建设。完成南湖公园、观音沟湿地公园等提升工程。完成印江河(县城段)两岸步道连通和景观亮化工程。完成城周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土家民族风情街、游泳馆、游乐园、柏香林农贸市场项目建设。
启动图书馆、陈列馆、展览馆、档案馆和县城西片区车站规划建设。稳步推进中寨口、金玉小区东片区棚户区改造,完成炎夏酒店、普瑞斯汀酒店、西南商贸城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2平方公里以上,全县城镇人口达2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44.5%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坚持“稳粮油、调结构、重特色、树品牌、增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争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4100万元。着力将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核桃等主导产业打造成“十亿级”农业产业。深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深化与贵茶集团合作。新建茶园2.5万亩,发展食用菌8400万棒,种植烤烟2万亩,新增精品水果1.53万亩。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户100户以上。
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要求,以“4星”级农旅景区标准打造3个省级农业园区及梵净山牡丹谷项目,深入推进13个市县级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园区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构建以企业为龙头、农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一体发展。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积极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前不久,2014中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开幕,活动中举办了“兰陵现象、代村实践”报告会,对兰陵代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探索。活动期间,记者参观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代村社区、兰陵镇等地,亲眼目睹“兰陵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据介绍,2013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并批复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兰陵历史文化悠久,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客中行》,这里生态环境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先后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中国洋菜园”、“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荣誉称号。对于兰陵代村被选为今年美丽乡村的典型,山东省兰陵县副县长高思圣表示非常荣幸,他告诉记者,凭借农业、文化、区位等优势,兰陵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旅游、农业、文化三者高度融合,涌现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典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陵现象”,其中代村的成效尤为显著。
科技激发现代农业
记者了解到,兰陵通过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与自然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3元,增长13.9%。以代村为中心,当地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总面积为2万亩的综合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全县新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园9个,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2万亩,新注册农产品商标30个,新天益等8家企业成功申报为市级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
利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观光区。记者来到该基地进行参观,放眼望去,一栋栋规格相同的温室大棚整列排开,延伸到远处,看上去规模不小,现场还品尝了大棚内种植的黄瓜,口感清甜,让人想起小时候的味道。据工作人员介绍,基地以“品牌化建设、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努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插牌立标的“五统一”要求,规范生产,确保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此外,与兰陵古县开发紧密结合,积极打造兰陵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观光体验农业相融合的旅游体系,力争把基地发展成为兰陵独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产业区、观光农业游乐区,从而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
为了提升蔬菜产业,兰陵县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有机生产、精确施肥、生物防治、生态循环、良种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监控棚内温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每一个生产环节,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兰陵县以保护地蔬菜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棚体、温室保温新材料、微滴灌及施肥一体化技术。目前为止,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35万亩,农业机械应用率在95%以上。抓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市场流通。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兰陵县集中抓流通体系建设,培育了以荣庆、北方为代表的一批物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形成了以鲁南和艾曲两大市场为龙头,以特色市场为补充,内连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市场体系,呈现出“渠通四海、菜销天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局面。
“天下菜园”打造生态旅游
代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告诉记者,所谓国家农业公园,是集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农产品消费为一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也不是普通的农家乐和乡村游览,它表现为城乡互动的休闲模式、田园生活的体验模式和融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旅游模式。
据了解,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整个试点项目分解成10个功能区。目前已经建成智能化温室5万平方米,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锦绣兰陵、农科蔬苑等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湿地公园、热带雨林、沂蒙山农耕博物馆等多个重要节点项目建成并对外开放。记者来到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智能化温室,这里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不分春夏秋冬,郁郁葱葱、争奇斗艳,前来观光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农耕文化广场内更是将沂蒙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访时,高思圣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总结为“四个园”,首先是大菜园,这里集中展现现代农业,特别是蔬菜高端种植方面的技术,对全县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是大花园,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把它打造成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大花园;第三是大家园,国家农业公园的出发点依托的是现代农村社区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希望让这里的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形成一个大家园;最后是大乐园,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让百姓有其屋、有其业,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
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既宣传展示了蔬菜品牌规模优势,又促进带动了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使“天下菜园、美丽兰陵”与“华夏古县、文化兰陵”相映生辉。
创新驱动产业平台
为了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兰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当地积极搭建发展平台。2013年4月12日,兰陵县在山东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区举办了首届中国(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以菜为媒,以菜会友,通过菜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兰陵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接着成功举办了苍山蔬菜北京推介会、苍山大蒜印尼推介会等,全县优质蔬菜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当地把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布局,重点规划实施了“一区五园”建设,全县形成了连片种植30万亩设施蔬菜、30万亩大蒜、5万亩牛蒡,食用菌年投料2亿公斤、产量2.2亿公斤的区域规模优势。同时,依托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蔬菜,目前已建设品牌基地20多万亩,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18个,打造了九合韭菜、龙湾西红柿、庄坞牛蒡、长城辣椒等一批知名品牌。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 — 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 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 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 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 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2.2 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 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薄R虼擞忧勘鞠糜蔚奈幕埃⒔枞嘶岫纾行傧1热缬杓迮缴暌懦晒Φ木椋舳鞠瓷瓯ㄊ澜缱匀灰挪⒈鞠业刂使吧瓯ㄊ澜绲刂使埃挥Τ浞终故疽月逦淼拿袼酌窦湮幕鹊取Ⅻ/p> 2.4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在我国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进程中,旅游业不仅仅可以拉动内需,也将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提升人民生活生质量的重要行业,旅游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把江西建设成为要素更全、品质更精、形象更好、配套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的旅游强省,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存量人才结构性调整更是重中之重。
一、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队伍现状
1.“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旅游将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企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把旅游业建成核心产业。江西省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知识更新势头迅猛,行业内部细分与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人才要求分类更加细化和复杂化等因素影响。江西省旅游人才的需求从现在到2020年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规划策划、投融资管理和旅游新型业态的人才将出现短缺。
2.根据样本测算数据,江西省旅游产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高端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动频繁、新兴领域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高于男性占67.40%;二是学历结构低层化,在从业人员中尽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产业人才的比例达到了55%,但其中专科高达33.60%、本科仅占16.20%、研究生仅占4.70%;三是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多样化,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偏少,只占到行业人才的41.30%;四是年龄结构性矛盾突出,40岁以下人员占到抽查总人数的84.40%;五是薪酬结构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偏低,问卷调查中,月工资 2000元以下的占14.30%,2000―3000元的占40.10%,8000元以上的占1%;六是从业年限不长,跳槽现象较为严重,呈现流动频繁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从事旅游业超过五年的只占23.50%。关键是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接待业中,一些新兴旅游服务业,如旅游电商、大型活动策划、旅游新媒体、景区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等人才都非常紧缺。
二、江西省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应对思路
1.目前江西省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有高职、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单位却以相同的通才型旅游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甚至专业课程设置出现雷同,本科阶段学什么研究生阶段还学什么。问题出现在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教学投入与师资建设、学生观念与企业认识等方面存有误区,导致旅游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难以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高校间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不协调现象也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是院校培养规模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还很大,行业中的新兴业态确实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中,普遍引起关注的是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本科学生定位为应用、管理型人才,即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随着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为行业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素质,又有深厚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应用管理型人才,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应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差异化的需求结构,实行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
3.如何应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突破通才型、同质化、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实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细分。在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旅游策划规划、旅游管理服务、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针对不同岗位对学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应明确区分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大力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区域旅游产业优势,设置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方向和课程。
研究生阶段还应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专业硕士应重高端培养而学术型硕士应重学术能力培养,为江西省旅游企业储备人才;本科和专科阶段同样应进行差异化培养模式,本科院校应着重强化人才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突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的情况。
三、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江西财经大学通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专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突出能力、知识、实践、创新的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1.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对本科阶段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态较为单一的时期,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多关注社会实践能力,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至今仍未摆脱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老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增L脱钩。江西财经大学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群做了重新设置,主要包含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管理学科知识、博雅学科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和旅游规划五大模块,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和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才能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训课程的分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不同类型的理论课程分类设置到实践实训课程中去完成教学,才能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江西财经大学依托学校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结合江西旅游特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办学条件为保证,建设特色化专业。借力与行业和景区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景区体验式教学与课堂研究性学习以及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本科阶段专业培养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基础上的管理能力,与专科阶段培养定位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应区别开来,但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放大后,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设置改革滞后,院校相关院系沟通交流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造成影响,使人才培养规格始终处于一个平面化水平,无法形成各高校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江西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三创”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意观念,并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明确将管理能力、策划规划能力、涉外能力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4.高校能否立足相关专业的院系、研究院所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与经济环境,带领学生深入旅游行业、企业一线做深入的调研,积极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会直接影响培养的各层次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另一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通过收集毕业生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对行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及建议,可以使学校对本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的意见和反馈,这些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江西财经大学与省旅发委共建的研究中心已经完成大量的调研,并已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高端智库,与用人单位的磋商反馈机制也已经成为常态。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特色经营模式;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8403
1休闲农业概念及其发展意义
休闲农业是一种将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资源、农业文化,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在使游客获得休闲体验、了解农业文化的同时也开发了农业资源,调整了农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对农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1)改善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休闲农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从原材料基本供给功能,逐渐拓展到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农产品加工副业等功能。
(2)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需求和带动条件下,逐步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宣传营销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3)增加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环境设施。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者在无形之中将城市中现代化思想、经济、文化、意识等知识传播到农村,使农民在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的同时逐渐感受到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了农民素质;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改善村容村貌;在一定层次上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丰富了我国旅游产业体系,增加新型消费业态。在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将休闲农业的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1]。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随后在欧美国家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3]。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方式,侧重于在乡村地域发展有关农业旅游的活动。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2.1萌芽期(1971~1989年)
最初的休闲农业模式是观光果园花市,旅客在游玩的同时可以品尝、购买农产品,这种模式主要于1971年出现在台湾彰化田尾、苗栗大湖等地。1979年台北农会召开“台北市农业经营与发展研讨会”,认为农业结合观光的方式是解决都市成长扩张、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出路。1983年推动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农业游憩活动。随着农业园数量增加,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活动停滞在采摘阶段,游客逐渐减少,观光农园呈现衰退[2]。
2.2成长期(1989~1994年)
在1989年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休闲农业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于1992年公布施行《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为休闲农业制定法令依据。多种公、私营大型农场及休闲农业区逐步发展形成,并相应提出服务文化活动、生态教育解说等科普活动,以及住宿、餐饮、农村文物展示中心等,使得休闲农业多样化发展加强[2]。
2.3拓展期(1994~2000年)
1996年《休闲农业办法》的修正和1999年《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的颁布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规范性和经营方向的正确性。《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划审查作业要点》、修正通过《非都市土地开发审议规范》休闲农业专篇、《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案规定》等法令公布施行[1]。
2.4提升期(2000年至今)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台湾逐渐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于国际观光水平,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国际化。2001年公布的《民宿管理办法》赋予农场经营者更大的空间。2002年修正实施《农业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项目及标准》,增加休闲农业为农业法人承受耕地,从事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农业范围,鼓励农民团体及农企法人参与投资经营休闲农业,促使农业转型升级。2004年再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令及生产发展条件。各类农林渔牧活动呈现多样化、多元化,提供服务内容已朝策略联盟及主题活动等新型形态发展,同业套装旅游营销及结合自然生态、教育解说等内容丰富多样[2]。
3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经营模式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30多年里,在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进程中,休闲农业性质逐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呈现多元化形态。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和经营模式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3.1当局参与,主导推动
当局主导参与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项行政法规的出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充足都离不开当局的支持。
(1)政策法规充分有利,行政管理划分明确。在休闲农业兴起的时代,台湾地区已开始制定相关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经过逐步修订和补充完善的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推动政策[3]。虽然各部门都出台相关管理政策,但休闲农业的管理很明确,其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采取行政管理主导模式,旅游项目的规划审查与核定、规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委员会主导。休闲农业由“农委会”、“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通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经营行为[1]。
(2)经费支持到位,资源配置合理。休闲农业的经费主要以项目申报形式,由上而下申报和审批建设。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拨出的专项经费用于休闲农场的水利工程、服务设施、组织宣传等项目[4]。在充分投资和经费使用同时,提升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开发层次[1]。
(3)结盟合作管理,提升整体规模。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存在多种类型及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体。在政府辅导运作下,各休闲农业经营者组成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总体规划管理、宣传服务、生态保护等工作,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3.2特色创新,产品丰富
将台湾休闲农业的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提出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为特色的多样化主题休闲农业。目前主要的休闲农业产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3]。
3.2.1观光农园
观光体验休闲农业园根据农业产品的不同类型分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4大类。游客在参观体验农产品的同时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满足了好奇心,也延长了游客的游览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3.2.2休闲农场
根据不同经营类型,休闲农场分为休闲牧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等多种类型,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游客在农场的参与性,使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的同时释放心情、排解压力、增长知识。
3.2.3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一种新型的自给自足的劳作方式,是将市区附近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出租给市民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3.2.4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开展一系列具有科普教育的活动,在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培养功能。
3.3因地制宜,宣传广泛
结合本土各种农业资源、文化特色,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公司和政府创造的条件下,开展多形式的营销方式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
(1)举行农展会、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在大陆各省市和台湾当地的市县都会举行各种规模的农展会和展销会以及农业宣传活动,如2012年在台湾农业委员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有助于深度了解宜兰美食并探索宜兰人对食物的态度与精神,让青年学子对食物有更全面性、多元化的认识,有助于推广宜兰的美食。
(2)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广告。主要的新闻连结有“Google联合新闻”休闲农场、“NOW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农业易游网”产业新闻、“农业旅游咨询网”产业新闻。网络有多项发展板块: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台湾农场社会关怀、台湾农场专卖店、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学院、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台湾休闲农业馆粉丝专页、休闲农场教师体验营。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
(3)与中介机构密切合作。探索与市场营销中介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自主组织成立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发展宣传的中介机构。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会员都是可以提供农业体验、农业产销等的农场。这些农场都与休闲农业有关联,都在运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景观资源,投入观光休闲旅游产业,经营观光农园、休闲农场产业、农产品经营、民宿、酒庄等为主。协会有自己的宗旨,并制定有各种相关章程。
(4)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乡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体验型产品是休闲农业的基本要素。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大量引入文化创意,开发农业创意产业,其品位和价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成为当地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传统民间手工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具有很强生命力,将这些手工艺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
4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借鉴意义
台湾的农业资源和大陆的农业资源类型基本相同,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特色对大陆有重要借鉴意义。
(1)确保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依托基础产业,只有保证了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延伸开发,拓展新的产业链。在发展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定将会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在重复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对游客行为施行管理措施,以及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一定的修理改善,保证农业经济与旅游业循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与旅游合作。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3)提倡创新消费,特色理念。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提高旅游消费者的参与性,促使游客更多地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5],从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怀旧、放松、传统等体验型产品。在游玩中,可以为游客提供生产知识讲解,使游客在参与干农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要拓宽思路,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打猎等基础上丰富体验型餐饮种类。
(4)加大当局参与,扶持引导。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县和乡镇政府需要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政府成立相应的主导管理机构进行组织、规划、研究,从而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并且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下,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在对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的认识和学习中,不断研究和探讨必定推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探索琼台及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作的有效途径,构建两岸农业合作新模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能够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吴人韦,凌诗佳.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06(3):32~35.
[2]吴其勉,林佳丽.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网络财富,2010(3):59~60.
[3]胡伟,张翔. 中国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台湾和国外发展模式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76~6678.
关键词 休闲农业;意义;优势;存在问题;对策;福建南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66-02
休闲农业是指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农林牧渔生产、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其集休闲娱乐、农家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休闲农业区可以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亲自采收农产品、体验农作,从而深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1-2]。作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南平,近年来一直积极打造发展、开放、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但由于该地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成为南平农业工作的重点。
1 南平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江西2个省交界,是海西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十分重要。一是能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当地劳动力为旅游者提供相关服务,从而为解决南平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二是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新农村建设。城市居民通过休闲农业可以亲近自然、了解农村、体味田园之乐,从而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游客自身的先进理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和带动当地农民更新思想观念,从而在丰富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3-4]。通过休闲农业,将城市居民先进的文化观念、服务意识、生活方式、市场信息连续不断地传输到农村,从而缩短了城乡在精神领域的差距,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帮助改善环境,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整合了生态、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加强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三通”(通水、通电讯、通路)、“三改”(改圈、改垃圾堆放、改厕)和“三化”(美化、生态化、绿化)工程,改变了农村一贯的脏、乱、差局面,改进后的环境又可以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从而实现两者间的良性循环。四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观光型的农业生产、现代种植养殖为主导形式的休闲农业取代了以往以简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农业,打破了产业界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间的转变与融合。
2 优势
2.1 资源丰富,特色明显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22.67万hm2,近年来笋竹、畜禽、茶果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粮食、竹木、畜牧、茶叶、烟叶、水果、烟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水产品年产量位居全省淡水产品产量第3位和内陆设区市首位。建瓯、武夷山、顺昌是“中国竹子之乡”,建瓯、建阳、政和是“中国锥栗之乡”,顺昌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杉木之乡”。
2.2 品质优良,品牌突出
南平有农产品类注册商标2 39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形成了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如武夷山素有“茶之乡”、“茶之祖”的美誉,名茶茗品有大红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闽北水仙、金骏眉、银骏眉等,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先后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建瓯黄华山酒业生产的“福矛窖酒”,有“福建茅台”之美誉;顺昌天福企业生产的“老知青”茶油,是“中国山茶油十佳放心品牌”;有6件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别是武夷岩茶、浦城薏米、建阳桔柚、浦城桂花、政和白茶、建瓯锥栗;“邵武碎铜茶”获原产地证明商标等。
2.3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南平是福建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属全球同纬度地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4.7%,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境内林地217.27万hm2,有林地196.8万hm2,占全省的24%,其中用材林99.13万hm2、生态林55.73万hm2、毛竹林35.13万hm2、锥栗5.27万hm2,其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素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昆虫世界”等美称;南平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拥有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其中国家级、省级以上景点占1/4,武夷山以碧水丹山而知名,饱含文化底蕴,独具山水魅力,融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于一体,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10个县(市、区)都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
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2 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
2.4 对台区位优势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较早,形式多样而且颇具特色。近年来南平市充分利用“5・13”、“9・8”、“茶博会”、“花博会”、“林博会”等一系列对台经贸招商平台,通过“以旅交友”、“以茶会友”等途径开拓两岸合作交流,充分学习台湾乡土民俗、农园体验、教育农园、渔业风情、乡野畜牧、农庄民家、森林旅游等休闲农业形式,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决定,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从2010年开始,每届固定在武夷山市举行,对南平市的对台农业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上南平市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生态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在南平市创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闽台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不足,园区大多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规模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缺乏创新,设施配套不齐全,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5-6]。南平市现有的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2 缺管理,少人才
南平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3 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园区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经营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因农作物品种少,成熟期集中,导致受农业季节性影响而造成资源闲置经营活动忙闲不均;二是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档次低,对游客吸引力不足而使其停留时间短,消费少。
3.4 农业园的基础设施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4 对策
4.1 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且在立项、用地、建设、信贷、能源、供水等方面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专项资金用于建设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民开发者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加强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公司到当地帮助开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4.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南平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市场需求,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做好论证、规划、统一布局,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并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建设高山运动休闲型项目,每个景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地方的特色优势。
4.3 利用对台优势,学习台湾成功的经营经验
由于南平市与台湾在农业技术开发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如台湾的种子、种苗和栽培、养殖的实用技术与设备,以及小型农业机械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南平市的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正在迅速提高,需要引进台湾良种、技术、设备及经营管理方式等,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对台交流平台,可引进台湾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项目,有选择地在南平地区进行发展,如农园体验、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一村一品等都是很好的借鉴。
4.4 加强“山水”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
将南平地区的武夷山风景区、茶博园、朱熹纪念馆与山地生态旅游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成一日游、两日游项目,用市场营销手段将每年到武夷山旅游的游客吸引一部分过来,把南平地区的休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5 参考文献
[1]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2]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1):26-33.
[3] 孙杨,范海斌,张霞,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创意农业旅游运作模式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1(3):40-42.
[4] 依托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1(10):44-45.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201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应台湾中华知识产学合作交流协会的邀请,以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为团长的贵州赴台农业考察团对台湾进行了考察,先后考察了台北、宜兰、花莲、台东、高雄等县市,并拜会了高层人士。双方进行了全面广泛的农业交流洽谈,达到了扩大交流、推进合作、发展共赢的目的。此外,考察团还向台湾客人宣传和推介了贵州。
近日,本刊记者就此次赴台交流活动专访了省委副书记、贵州赴台农业考察团团长王富玉。
一次收获颇丰的考察之行
《当代贵州》:富玉书记,作为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开展交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1月25日至2月5日,以您为团长的贵州赴台农业考察团对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广泛交流,重点考察了其农业和旅游业。您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下此次赴台考察的主要收获?
王富玉:好的,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此次赴台考察的收获。
一是对台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总体印象是台湾岛内城镇化水平高,交通通讯发达,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旅游景点特色突出,设施功能配套,旅游产品档次齐全,环境舒适。民众友善,言谈举止文明。企业文化氛围浓厚,服务热情周到。
二是加强了双方的交流。考察团先后与台湾高层人士、企业家、农会负责人、农场主和技术员、高校和科研机构教授等一百多位各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共同召开座谈交流会、研讨会、签约仪式共计14场次。代表团抵达台北当天,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携夫人一行在台北会见了代表团领导并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高层人士王金平、江丙坤、林丰正、曾永权及20位有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家和旅游界人士参加了会见和宴请。连战先生还当场推荐了台湾著名农业专家、台湾世界蔬菜研究中心理事长孙明贤先生作为我省农业经济顾问。台湾朋友表示,贵州发展潜力大,期盼到贵州投资兴业。
三是取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考察期间,举行了黔台农业合作座谈会,双方签署了涉及养殖业、蔬菜、花卉、茶产业和马铃薯加工废水处理合作项目共12个,签约金额达1.5亿元人民币。同时举行了现代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交流座谈会,双方签署了“黔台现代农业发展合作框架意向书”,共签署了 10个意向性项目。考察团还为2010年3月初在贵阳举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做了充分的沟通准备,并商定于4月底组织我省旅游企业参加台北观光博览会,8月组团参加台北旅展,邀请台湾旅游业界参加9月中旬在铜仁举办的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相关活动。
四是进一步宣传推介了贵州。考察团每到一地,都向台湾各界朋友发放宣传资料,介绍贵州省情和发展前景,诚邀台湾朋友访问贵州。1月26日,考察团在台北举行了“多彩贵州旅游推介答谢会”,把贵州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向台湾业界和公众进行推介,将贵州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变化的新信息传递给台湾业界和媒体。考察团还为2010年3月下旬我省在台湾举办的“感知多彩贵州”宣传周作了前期沟通。受宣传推介的影响,3月份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正式来函,拟于今年7月中旬由局长康宗虎先生率台北市高、中、小学校长及教育行政人员约35人访问我省,并表达了与我省建立教育交流平台的愿望。
台湾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对我省农业发展的启示
《当代贵州》:台湾的农业产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迄今为止已有半个世纪,并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目前已达到一定水平。在此您能否为读者介绍一下台湾农业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王富玉: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种植业和渔业产值各占30%左右,畜牧业产值达到35%左右,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台湾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初提出发展“精致农业”,近年来又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引导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明显。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台湾积极推出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以县、乡为单位,按不同区域条件,积极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现已经形成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南部的屏东县以热带果树为主,中部彰化等县市形成全台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花卉出口基地,还有阿里山的茶叶等等,农业区域化特色十分明显。
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农会分为镇(市)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法人,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业务,又可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配合,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
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台湾从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源资源,积极发展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采用航空遥测技术能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还采用农作物受灾预测及地理资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并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培育出抗虫白菜、甘蔗,以组培方式培育出果树、花卉的种苗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健全。食品卫生、蔬菜安全都有专门法律法规,针对20种不同作物、289种农药,制定了1149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别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负责,相应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并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进入市场的产品均依据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注明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产品等级、供应市场,这样在产品检测发现有质量问题后,就很容易追溯到产品的生产者。
农产品产供销体系运行高效。近年来,台湾提出了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同时,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的发展策略,使产、加、销一体化,通过发展食品加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农产品销售形式主要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各农会下设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销班,专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级、包装、运销等各类产后业务。台湾当局对农产品的运销组织体系十分支持,在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从规划、建设、运行、资金、税费等各方面都予以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产品运销组织运行较为规范、高效,完全实现了货畅其流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
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等几种类型。我们此次参观位于南投县的台一休闲教育农园,拥有各类蔬菜、花卉种苗的培育、蝶舞馆及户外教学园区等,是一座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观光景点。
《当代贵州》:台湾的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较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此次台湾之行,对我省的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建议?
王富玉:这次考察,大家体会较深,普遍认为台湾农业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黔台农业、旅游、科技、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广辟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田间地头的道路硬化。强化农业综合管理部门,弱化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对农业的宏观管理和服务,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把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市场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上大做文章。深化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降低信贷门槛,发挥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作用。
第二,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我省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仍然存在着普及面不广、组织网络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缺少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机构。大力培育规范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组织、技术服务、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从组织、网络、服务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提高,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同时加快同产品、同产业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组建和运作好专业协会,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植和扶持发展具有带动辐射能力、有使农产品加工增值、有品牌市场需求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体。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降低农产品保鲜、运输消耗,实现错时销售,提高附加值。综合运用多种营销策略,加强农产品市场宏观指导,努力实现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加强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配送、营销中心,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和市场之间搭建多种形式的对接平台。
第四,强化农业基层科技服务。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对我们很有启发。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农技创新,建立“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加强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研发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以产业为主线,组建农业技术创新团队,着力破解防灾减灾、社会化服务、农作制度创新等领域关键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第五,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台湾的休闲农业对我们亦是一种启迪,发展休闲农业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新方向。休闲农业一般具有提供休闲场所、教育市民认识农业、体验农村生活、维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提高农业收益等多种功能。要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景观资源、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使市民能体验农耕、休憩健身、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场所,促进农业多样化功能的有机融合。
加强黔台合作,
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当代贵州》:可以说,此次我省赴台对其农业和旅游的考察,收获颇丰,意义深远。当前,在黔台合作上我们最需要做的应该是什么?
王富玉:目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黔台农业、旅游、科技、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我省与台湾在地理、农业自然条件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合作投资共同开发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的条件较好,双方合作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