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经验诱导型 学习环 概念教学 生命系统 反馈调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学习环,也译为学习循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学课程改善研究中提出来的一种探究教学模式。经过研究和实践,学习环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环模式是围绕着“概念”开展探究教学的,注重学习者亲历探究的过程。经验诱导型学习环包括“概念探索、概念引入介绍和概念应用”3个阶段,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概念探索阶段提出和其先前知识有关的因果问题,学生可依此提出假设,尝试解释该因果问题。笔者尝试借助“经验诱导型”学习环,从“细胞―个体一群体”的生命系统各层次学习稳态调节机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知识的整合。
1 概念探索
生命系统通过信息交流和反馈调节等活动维持其自身稳定,执行其正常功能,该部分内容将对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起到一个主导、贯穿的作用。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是调节的结果,那么,是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的呢?教师提出一个描述性的因果问题: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曲线变化过程能够解释什么现象。这样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搜集,并呈现出来。学生可从中获得: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则甲可表示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若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切除动物的甲状腺,则甲所表示的物质分泌增多;若图表示的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羊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则甲表示狼的种群变化,乙表示羊的种群变化。
在本阶段,教师尽量少给学生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发地搜索高中教材中涉及的调节过程,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材的指导下,教师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梳理反馈调节的概念层次,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主线。
评析:学生经过新课内容的学习之后,仍缺乏知识的整合,对具体知识仍是“割裂”式储存。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较易从个体水平的激素调节、群体水平的种群数量变化或生态水平的种群间的数量变化来谈对内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问题的调节。
2 概念引介
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解释所学习的概念和探究过程,将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教师通过呈现或补充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生命系统反馈调节的具体分析,建立反馈机制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适时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科学理解。
2.1 细胞水平的反调节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细胞稳态的维持可以通过调节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等来实现。细胞的稳态表现为细胞内葡萄糖、O2、水分、细胞代谢产物等含量的相对稳定,DNA结构的相对稳定等。细胞水平的反馈调节往往是为了避免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保证代谢活动经济而高效的进行。如在光合作用的生化反应中,若蔗糖合成或输出受阻,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中,导致光反应中合成ATP、NADPH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
2.2 个体水平的反馈调节
个体水平的反馈调节是生物个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该水平的反馈调节在教材中能找到较多实例,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等。以体温调节为例,恒温动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引起产热量多,体温升高,通过反射使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减少来抑制产热,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增加、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来增加散热量,进而使体温下降。而当体温下降时,又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使体温回升。
2.3 群体水平的反馈调节
群体水平的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图6)。
那么,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是否只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有无反馈调节?需要指出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反馈调节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火灾过后,森林中的种群密度降低,但光照更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因大火灰烬的补充而增多,新的植株因此迅速生长。植物的生长又为动物的生长提供条件,森林中多种生物种群密度因此增加。
教师进一步提出学生存在的困惑:在自然环境中,种群密度是否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何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种群内个体的反馈调节问题。在种群数量增长的过程中,当数量的增长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进一步的发展,病原物和寄生物的传播速度增大,使死亡率增加;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鸟类可以通过领域行为使种群数量下降;啮齿类动物在种群密度过大时,会通过内分泌调节使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而种群数量减少时,密度制约作用又减弱,使种群数量增长。所以在种群层面上的反馈调节一般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实现的。
在分析了生命系统不同层次的反馈调节案例及模型构建后,教师继续追问:反馈调节是否仅指负反馈调节?在细胞、个体、群体水平有无正反馈调节?通过分析,学生不难找出教材中的实例: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死亡而减少,死鱼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另外,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值时Na+通道开放过程、伤口的血液凝固过程、群落的演替等都是正反馈调节。
最后联系细胞、个体和群体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馈调节的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是负反馈;而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是正反馈。
评析:在对案例的分析和构建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模型中,学生不仅在形式上积极参与,实质上也是积极主动思考,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建构正确概念。而由于负反馈调节在生理活动中涉及面广,并通过不断“纠正”控制信息来维持稳态,其重要性的确大于正反馈;而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甚至完成生理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些补充说明,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反馈调节作用。
3 概念应用
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应用深入理解概念,将所学概念拓展于新情境中,以获得更高层次的能力提升。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检测学生对“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看到科学概念在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意义,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反思。
案例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尝试根据反馈调节的机理解释原因。
案例2: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含大量有机物的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又净化过程中,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如何变化的?
案例3:根据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机制,若仅通过器械捕杀、药物毒杀等措施对鼠等有害动物的防治,会带来什么现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评析:这个环节中,学生将已建构的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概念扩展到新的情境中,运用于生活之中,如疾病的分析、生态问题的解决,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高层次的技巧。此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正确使用刚获得的概念“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那些还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学生经过此过程,他们对此会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值得讨论的是:下一个学习环的课题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接点?比如,在案例3的分析中,学生将联系“环境容纳量”这一概念进行分析,这又为新一轮的学习环教学提供素材。
参考文献:
[1] 姚宝骏,戴鸣等.美国学习环教学要点、优点和难点[J].生物学通报,2009,44(3):51-53.
[2] 李家涛,孙启宗.试析“反馈调节与生命系统的稳态”[J].中学生物教学,2008,C1:40-42.
[3] 吴相钰,刘恩山.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W技术出版社,80.
[4] 吴相钰,刘恩山.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16.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内容环境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2-02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多年,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公共英语教学培养的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应用英语[1],其根本原因是这种教学并非从根本上坚持职业教育理念,体现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则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2]。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职业教育理念”,首先得改革目前的授课内容,以下是笔者就教学内容改变的一些思考。
1 变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学生综合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低。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也表达不准确,如“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和“I like with he out play”之类的英语表达经常出现,于是,很多老师认为:既然学生的英语差,那就趁此机会给他们补补。于是大讲特讲英语语言知识,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大大偏离了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3]。英语是用以交流的工具,而听说则是其实际应用的最直接的体现。高职学生是未来“应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代表,是高职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必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以培养。
2 在大量的一般词汇教学中增加与未来职业相关词汇的学习
有人曾把英语比作高楼大厦,英语单词比作砖块,所以对于重点词汇,教师从不放过。然而在现行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的重点单词实际上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重点学过,所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否定和对时间的浪费,而且这些单词与高职高专学生未来职业或工作岗位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学生所学专业、行业或职场相关的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再现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凸显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3 由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的学习转为职场英语口语操练
现行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上的口语部分,以日常生活如介绍、问候、感谢、致歉、爱好和指路等话题为主(现行初高中教材已经涉及讨论过),略带一些职场英语, 但这远远满足不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编写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以职场或行业为模块的口语手册或讲义,并将其内容引入英语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操练。
4 由对一般文章或段落的读写译转向对未来职业相关材料的读写译
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校要过级,甚至有些院校还将过级与毕业证挂钩。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为过级服务。所以在读方面,侧重于对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材料的短文阅读,在译方面侧重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正确通顺的汉语译文的鉴别能力,在写方面侧重于短文或某些简单应用文的写作或表格的填写。现行的高职高专教材如《新编实用英语》和《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在读和译方面并未涉及到与职业相关的合同、科技文摘、维护与使用说明、技术专利、合同、意向书、本专业书籍的前言、序言和正文节选、产品与厂家介绍等材料,在写方面为涉及合同、招、投标书、简短产品维护及使用说明、业务表单[4]等内容。因此,教师应当以职业教育理念重新安排涉及这些内容,在实践中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服务。
5 由应试转向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人口和教育资源的比例失调,升学的压力大,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与之对立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的需求和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5]。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6]。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树立职业教育观念,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既注重素质教育又注重学习策略的现代化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6 加大西方文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是当代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和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因而作出了不准确的推论,以致产生误解和曲解,影响交际效果。因此要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涉外交际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学必须进行西方文化教学。在现行的教材中,教师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教材内容,增设了一些西方文化教学,但要满足将来的涉外交际,还远远不够。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服务专业,服务学生成长”,将技能、素质和策略等内容进行“多元整合”,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改变英语教学环境: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知识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真实性,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失去意义[7]。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有案例基础的学习环境。同时课堂教学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求。构建主义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思想,其含义是
(下转24页)
(上接22页)
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有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包括预热(即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探索(即教师引导学生去尝试)和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三个环节[8]。根据构建主义思想,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环境。怎样创造语言情境呢?最理想的做法是建立模拟实训场所,或者利用实物等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录像、声音模拟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了这种逼真的环境,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体念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刀真枪”地开展业务,实现与将来从事职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工作要求。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公共英语为专业服务,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技能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2]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
[3][4]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而其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概念,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显性性状”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在子一代中显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其内涵是“在子一代中显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外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
总之,通过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学生能更好掌握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把它正确重组到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
2.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要素,从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样准确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例如:“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一定空间、种群的最大数量。并通过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了,这个种群的K值变不变呢?”来进一步巩固这个概念,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3.运用生活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当然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学生在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教师讲授概念,经常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或者可以提醒学生动用已有的感性经验,以此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思维过程从个别现象向一般规律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实例如下:
例如:“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课本上描述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我是借助学生经常碰到的现象来解释的。比如:甲同学考试考的很好,看到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更加努力了,考的更好了──正反馈调节;乙同学考试考的很好,觉得自己很聪明,骄傲了,考差了──负反馈调节。
4.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词、术语和概念,学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这些概念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极易失分的误区之一。比较是概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时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
比如:异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厌氧型这四个概念,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方面,但它们又有区别。异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具体表现,需氧型和厌氧型是异化作用的个性表现。再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5.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构建以内环境组成为中心的概念图,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以及内环境稳态的理化特性等。读图分析、自我构建都有利于学生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概念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反馈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6.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
概念的运用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生产、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概念应用的问题情境,适当地进行概念应用的模拟练习,学生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
如:人类手的惯用性遗传图解如下(图略)。教师展示了人类手的惯用性遗传图解,要求学生写出部分遗传学基本概念实例: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体、杂合体。学生根据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迅速作出了正确回答,在联系人自身运用中强化了所学概念。
7.比较分析概念间内在联系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之间存在着这种或那种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比较的方法多种,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选用。日常教学中多用的是表格法和图解法(包括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了提高效果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概念图的绘制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22-01
对地理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叫做地理概念。初中地理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非常多,这些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将地理概念讲得通俗易懂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地理概念的方法。
一、图示法
(一)地图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门面”,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形成地理表象,然后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从而理解地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如图1),分别讲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这4个地理概念。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由于受到地势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可以将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区分开来。根据是否受到夏季季风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区分开来。从地图上看,我们对各个地区的划分范围及各地区所包含的主要省区就一目了然了。
(二)概念地图法
概念地图法是通过连线来表述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识别了与某一主题有关的地理概念后,先对这些地理概念进行层次归纳,在制作概念地图时,沿着等级层次来创建网络模式,使学生能够识别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与知识点有关的知识背景,以便学生加强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完善概念图。例如,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环境等,其中水环境又包括陆地水环境、海洋水环境,陆地水环境包含了地下水、地表水,而沼泽、湖泊、冰川等属于地表水(如图2)。这个概念地图将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以层次结构的形式进行整合排列,由上而下,由总到分,与人脑存储知识的方式相类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自然环境这个地理概念。
二、比较法
学生对某一个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体现学生对此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假如学生能够利用地理概念的正反例证进行识别和归类,或者明确区分相似地理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则说明基本掌握了这个地理概念。例如,教学地形、地貌、地势这3个地理概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学习,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按形态可分为丘陵、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或地表形态的相对高差和绝对高度;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平原、沙丘、山地等,海底的大陆坡、大陆架、海底山脉等。地形和地貌都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是指大范围的宏观的地表形态,而地貌是指小范围微观的地表形态,地形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利用比较法学习,可以明确二者在地表形态的范围和分类上的区别。此外,地势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地形和地貌指地面的形状,地势指地面的高低,前二者与后者的属性存在差异。
三、联系实际法
掌握了地理概念就要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地理概念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例如,教师在教学“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提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倡学生从身边做起,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BlueJ; 面向对象; Java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79-02
BlueJ in Java Object-oriented Teaching Application
LIU Shu-lun, CHENG Ya-wei
Abstract: Java object-oriented high vocational computer related specialized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teaching in Java object-oriented introducing BlueJ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an let students intuitive feel of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ideas.
Key words: BlueJ; object-oriented; Java
该文讨论了对初学计算机编程学生讲授Java面向对象课程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讨论了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商业集成开发环境对Java面向对象教学的不适应性,本文以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集成开发环境BlueJ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这个工具开展Java面向对象教学。
1 传统的Java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淡化了Java面向对象中类和对象的概念[1],先入为主,着手于细节,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引入的时间越晚,学生的理解就越难,特别是以前学习过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会自动的用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去套用面向对象的概念,非常难以接受和理解。
2) 传统的Java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强化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细则的不同,而不是强化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概念。
3) Java语言面向对象分析问题的方式不仅要求人们要了解解决问题过程,更重要的要对解决问题涉及的对象的辨析,对对象特征、行为及对象相互关系的认识,在这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类、接口、包等更高层次的概念。
2 传统的面向对象语言集成开发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软件开发领域上普遍使用的Java面向对象集成开发环境有:Eclipse、Netbeans、JBuilder等,高职院校在Java面向对象教学中一般也选择使用这些集成开发环境,即使对初学者也是如此。这些集成开发环境用于教学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 商业集成开发环境不是面向对象的
商业的Java面向对象集成开发环境并不是一个面向对象的集成开发环境[1],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学生编写出完整的代码,而且是编写出正确的代码。然后可以正确的编译和执行之后,出现的正确的结果,才能给学生演示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性。而这样的程序设计的前提,其实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面向对象的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这正是颠倒了我们学习的顺序。同时,我们要先教会学生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教学语言例如Java语言来编写程序,这样必然将学生注意力由理解面向对象转移到了学习语言的语法上面,弱化了面向对象这个教学的重点。
2) 商业集成开发环境功能太多,使用起来太复杂,学生掌握起来很不容易。并且集成开发环境集中于用户接口。
3 BlueJ集成开发环境简介与特点
BlueJ是由南丹麦大学、澳大利亚迪金大学以及位于英国坎特伯雷的肯特大学开发和维护的一个Java开发环境,是一个为入门级教学设计的Java集成开发环境。与其他环境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用户界面很简单。给初学者介绍20分钟,他就能学会BlueJ的基本用法。然后,教师就可以重点讲解面向对象和Java中的重要概念,而不需要再浪费时间来讨论环境、文件系统、类的路径、DOS命令或是DLL冲突。
2) 主窗口显示出它的UML类图,用户可以直接和类、对象交互。当一个类构造对象时,构造的对象被放置在主窗口的底部,一旦对象被创建了,点击对象、在出现的方法菜单中选择对象的public方法,它将被调用执行。
3) 支持其他环境所没有的教学工具。其中之一就是类结构的可视化表达。BlueJ自动显示一个类似UML的图来表达工程中的类和类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可以极大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双方。如果在屏幕上只看见代码行就很难掌握对象的概念。为了适应初学者,图的标注就是UML的子集,因此非常易于理解,而且又能够在后续课程中方便地转移到UML。
4 运用BlueJ集成开发环境改变Java面向对象教学的方法
BlueJ是针对当前的Java商业集成开发环境不适应面向对象教学而专门开发的Java面向对象开发环境[2]。这个环境使得对Java面向对象设计的讨论更容易,有助于体现类、对象的基本概念。BlueJ集成开发环境特别适合Java面向对象教学和介绍。它支持完整的图形化的类构建;文本和图形编辑器;虚拟机和debug等。它由简单易用的界面,由适合初学者的交互式对象构建和调用等等,BlueJ集成开发环境最重要的优势是用户可以直接创建任何类的对象,然后与它们的方法交互。学生几乎可以“感觉”到创建对象、调用方法、传递参数或接收返回值的意义。写好一个方法立刻就可以验证它,不再需要写测试驱动程序。这个功能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语言细节是很有价值的。
选择BlueJ集成开发环境的理由是它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先解决最重要的概念。以前学习Java语言前需要先学量的语法和细节,然后才能体验到Java的面向对象特性。有了BlueJ,学生一开始就可以创建对象、调用方法。因为用户可以直接创建对象并与对象交互,诸如类、对象、方法和参数这样的概念在接触Java语法之前就可以以很具体的方式讨论。不用在这里解释更多。
利用面向教学的BlueJ集成开发环境,明显不同于传统商业集成开发环境。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对象优先”:学生开始看待对象的相互作用作为第一件事件,甚至在熟悉Java语法和源代码之前。“对象为先”在引入面向对象的教学中是非常流行的。但是有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是完成第一步对象所需的语法需求。除语法问题外,也需要一些Java代码所表露出来的一些概念,如主方法、数组、参数、对象的创建、变量的声明和一些方法所需的解释。
5 结束语
BlueJ集成开发环境通过它的对象互动的便利,改变教学过程中内容引入的次序。Java对象的相互作用可以首先被介绍,从而在需要处理源代码之前,详细的讨论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学生能够把对象的相互作用作为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帮助学生轻松、直观的学习了解Java面向对象的思想和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教学妹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资源,教学操体的分类,选择教学探体的方法和原则,设计依据等内容。
教学媒体,所谓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资源的概念可大可小,教学设计只关心可以人工设计的资源。有时区分资源和工具。
1教学资源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1)人类资源是教师,辅导者,学习小组(学习伙伴)。非人类资源有两种。一种是教学材料,另一种是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包括教育信息资源(网上资源,电子出版物和印刷品等)和教育教学软件(传统教学媒体、幻灯投影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科专题网站等)。
(2)教学环境有两种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环境(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Internet)和教学传递环境(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闭路电视系统,以及各种教室、实验室)。软环境指的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有基于“教”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学”的教学模式。
(3)教学煤体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非投影视觉媒体:印刷材料、静止图画、图示材料、实物教具和模。②投影视觉煤体:幻灯机、投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③听觉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④视听觉媒体: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VCD, DVl)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⑤综合媒体:多煤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4)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er Schramm)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最优决策的依据。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在确定知识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选择媒体类型;确定媒体内容。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有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1)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注意。认知心理学上表明:人对于学习的过程,是从人本身的学习动机和心理来对知识产生注意开始的,而不是从外界的事物来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开始。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对学习知识产生注意,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开始学。这种心理学上的“注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选择性注意,新异性注意,简洁性注意,适中性注意,期望性注意等几种口选择性注意:即人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都是本身有选择性的,所以授课应有重点的讲解;新异性注意,即事物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的特征,往往在人的学习中会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有突出性的讲解;简洁性注意,即事物的表现越简单,越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授课应言简意赅;适中性注意,即难易适中的知识问题,一般能使大多数人引起注意,所以授课应分清主次;期望性注意,即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所以授课前应该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先提供给大家。
(2)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一一知觉。认知心理学表明,人的知觉和教学的相关媒体都有一定的联系,特征表现如下: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所谓整体性是知觉的一个重要的基木特征,虽然知觉的对象是由很多的个体组成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生不会把这些堪称一个个的个体,而是将其统一整体化。任何没有表述的知识都是不会被学习者所加深印象,所以,必须对知识进行一个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处理,从而使之联系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样学习者再学习起来才会轻松易懂,这也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一个常用模式。相对性,知觉不会对其某一个物质做一个简单的判断,而且要通过其它事物的比较呈现,才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在画面上如把集成有上百万个门电路的半导体芯片放在手指上呈现,则可以使人们对芯片的集成度大小留下深刻印象。对运动的判断是相对的:画面上,一辆汽车在静止背景上移动或汽车不动而变换背景的位置,均可以被感知为动态。在亮度的呈现上也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红色的实物放在太阳光下则会闪烁出晶莹透亮的红色,但是在夜晚的灯光下,则会暗淡许多。对比性:当两种事物的属性谁以区分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呈现,而不是分开。并在画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符号标出它们的不同点;或是将细微的差别加以放大,这些均有利于知觉的对比,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辨。
一、概念图的基本要素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物概念图是由写在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和连接它们的关联词构成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意义关系,关联词是放在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即概念图的三要素:概念、连线、关联词。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如图1。
图1 细胞的分类与结构概念图
通过概念图达到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概念,将隐形知识显性化,便于学生的思考、交流、表达,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念图教学的实施环节
概念图制作属于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给学生范例,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高中生物教师在呈现概念图时要采取分步教学,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示,这样概念层次清晰,关系简洁,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一要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确定主题,找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列举出来,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根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放在适当位置。第二要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层,将其余的概念逐层地排放。第三要初步拟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用连线把概念连接起来,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第四要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用关联词注明,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五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只研究其当前的情况是不够的,要研究其历史的发展变化”。
高中生物概念图绘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
1.初涉领域
概念图的结构取决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境,在学习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要从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绘制第一张概念图,知识领域不要选择太宽。如图2。
图2 细胞的基本结构概念图
在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一张概念图,采用填空式,向学生介绍概念图的含义、要素、特点等。
2.层级增加
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图的基本绘制方法之后,可以由浅入深,逐渐增加概念图的层次。如讲授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方式时,通过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图(图3)这一层级结构概念图的展示,学生对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概念就一目了然。
图3 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图
3.小结巩固
在学生对概念图已基本掌握之后,章或专题的小结可以采用概念图归纳的形式,以使知识系统化。如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后,通过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见图4)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内容。
图4 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
4.反思完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获知识将越来越多,高中生物概念图也可逐步扩充并适当进行修正,从而使概念图更加完善。
三、高中生物概念图的常见类型
1.填空建构式
在概念图中空出概念、关联词,让学生填空建构概念图的方式称为填空建构式。
如学习糖类的分类时,要求学生完成糖类的分类概念图(见图5)。学生通过揣摩、领悟和模仿,初步了解如何画概念图。
图5 糖类的分类概念图
2.群概念建构式
学生学习了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后,要求学生画一个概念图,将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这5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清楚。这种利用给出的、有内在联系的若干个概念建构概念图的方式称为群概念建构式(如图6)。通过群概念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学会如何画概念图。
图6 免疫类型概念图
3.核心概念建构式
学习了有关通过细胞增殖方式与减数分裂后,要求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细胞分裂的类型(图7)。这种根据给出的核心概念,联系出若干相关的层次概念,从而建构概念图的方式称为核心概念建构式。通过核心概念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展,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7 细胞分裂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创作的工具,提供后续知识与学习的初始概念架构,能评估学生对学习动机、概念与概念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增进有意义的学习。
四、概念图教学注意事项
1.绘制生物概念图时,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关联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明确的词。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要根据概念渐进的层次,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把这些概念放入知识结构的相应位置上,通过比较可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层次。
2.生物概念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演示绘制实例,给学生练习机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构建概念图,并正确对待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在根据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习的先后顺序,基础的课程内容应先教,使学生易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概念的前后联系进行新概念的教学,形成搭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每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概念图将本章的重点进行回顾,以帮助学生理解整合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将概念图延伸或拓展,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概念图可以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的差异。
关键词:小学英语;浸润;语用教学;应用
一、浸润式语用教学的概念
概念一:浸润
浸润,即浸染熏陶,逐渐渗透,沾濡滋润。在英语教学中,“浸润”是指尽可能地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力求让学生轻松学英语、轻松用英语。将图片、音频、视频浸润整合于一体,将浸润知识技能拓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浸润融于课内外,全方位、多渠道地让学生“浸泡”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中。浸润,意味着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浸润,意味着体验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浸润,意味着提供资源,让学生自主提升。
概念二:语用教学
语用学是研究分析语言在特殊语境中的意义的一门科学领域,目的是研究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侧重研究语言的“恰当性”,涉及文化、语境等内容。因此,语用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合乎教学内容的语境,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揣摩、感悟、体验、探讨、习得并运用知识(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
概念三:小学英语浸润式语用教学
在浸润式语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是客体。浸润式语用教学是指通过这些外在因素来发挥作用,使学生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一样,“浸泡”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快乐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二、浸润式语用教学的优越性
1.全方位英语学习环境
浸润式语用教学的目标是全方位、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力求让学生轻松学英语、轻松用英语。因此,浸润式语用教学理念,意味着整合多方资源,让学生“浸润”在母语化的英语学习环境中;意味着渗透中外文化认知和跨文化沟通,让学生“浸润”在英语文化中;意味着课堂提问设计,让学生“浸润”在英语思维中;意味着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浸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可见,在浸润式语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英语学习环境是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的英语素养也能因此有效提高。
2.轻松习得英语
浸润式语用教学意味着打造全方位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浸泡”在全方位的英语学习氛围中,有地道的英语学习资源,多种教学手段,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学得快,学得好,更学得快乐;使学生不仅习得知识、技能,更感受文化,根植品格,学生的综合语用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浸润式语用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开发浸润式语用教学环境
浸润式语用教学首先要求语用教学环境的开发。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多渠道、全方面地研究浸润环境:如打造校园英语文化、营造班级英语氛围,创设课堂英语情境,建设家庭英语气氛;浸润地道的英语歌曲,欣赏西方真实的视听资源,感受西方真实文化,渗透英语思维;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例如:在新授五上Unit 8“At Christmas”时,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装扮教室,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圣诞节;在课上,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地让学生欣赏地道的歌曲Jingle bells,视频Father Christmas is coming等,学生不仅学得快、学得好,更学得快乐。
2.打造浸润式语用教学课堂
在浸式语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浸润式语用教学课堂将孕育而出:即研究如何整合多种资源,创设真实、自然的英语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在绿色生态的学习系统中更好地习得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新授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第二课时时,笔者在课前在黑板上张贴了一个地球,在新授过程中将实物、视频、音频等资源加以整合,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并将手工、美术等有效融合于教学,边教边运用边将实物贴于地球,最后的成果让师生深感震撼,课堂氛围一度达到了。
3.开创浸润式语用教学的成果表现形式
基于浸润式语用教学的理念,开发、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举行校园英语节,开展英语戏剧社团,举行英语课本剧表演,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随着英语活动的频繁开展,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通过开发浸润式语用教学环境,打造浸润式语用教学课堂,开创浸润式语用教学的成果表现形式,学校的英语课堂呈现了新的面貌,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快乐地习得、运用知识,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学生 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施多年了,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因此我们地址老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把握教材,探索教学方法,要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尤其是高一新生,刚进入新一阶段的学习,欣喜之时却迎来当头一棒,第一堂课就进入浩瀚的宇宙,很多同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地理认识,不过是了解世界各地的位置及风土民情上。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地理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二、教会学生抓关键词
表达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一章: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了。
三、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四、教会学生观察身边地理事物
有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例如在学习陆地自然带时,遵义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茶树、广玉兰树等,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对比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五、教会学生对地理概念进行类比
①近似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六、教会学生使用幽默语言
(1)、课堂中应用体态语言以增加学生兴趣。比如讲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时,用地球是低着头(冬至日)和抬着头(夏至日),及头侧面(春秋分)对太阳的体态语言来描述,可以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喧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2)、课堂中运用古人、名人和民间俗语等来说明地理事物,比如 “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指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色,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巴山夜雨”――谷地、盆地的大气热力环流等。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让我们的地理教学迎来更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