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山鸟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思想】
郭枫的《空山鸟语》既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又有诗的意境和韵味,是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也正因为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是有较大难度的,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浓郁的诗意,怎样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这是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着重思考的。
我在备课的时候注意从两条线来思考,一是将文本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歌,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指导学生诵读来体会本文的诗意。二是简介作者的人生经历,探寻作者创作的思想根源,更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
1.将文章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用分析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诗意。
2.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寂静的山林中鸟鸣声的课件,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并想象此时山中的景象。
(二)请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刚才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
空山中的鸟鸣会给我们带来独特的想象和思考,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郭枫的散文《空山鸟语》,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听老师范读课文。(师配乐朗读)
(二)请大家思考,刚才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有意思的画面,请用一段话描述,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请同学们想象一分钟左右,然后试着描述。
2.请几名学生试着回答,学生、老师作点评。
看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文章。
三、研读课文,探究哲理:
(一)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刚才同学们听读了全文,对文题有没有疑问?
1.请同学们稍作思考,然后学生回答:
2.重点问题是:
(1)山是空的么?
(2)鸟儿说了些什么?
(二)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山是空的么?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有关句子作为思考的依据。
2.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用文中的有关文字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作者为什么说是“空山”呢?
(此处,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师适当提示)
提示:佛家云:“情不附物,物岂碍我”。意思是:人的心思不投入到这些事物上,这些事物和我有什么相干呢?
(1)从“空”的意思上看:找文中有关语句,体会文中的“空”的意思?
——“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
可以将“空”理解为环境的幽静、心灵的安宁、纯净。
(2)从关注的对象看:找文中有关语句,体会作者迷恋的是什么呢?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说明作者不迷恋优美的自然美景而是神迷“鸟叫”,所以山间的其他物对作者来说似乎是不存在的。
所以“空山”是“鸟语”的环境或条件,阅读本文的重点是体会鸟语。
(三)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鸟语”。看看哪些鸟在说话,都说了些什么?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2.请学生回答:
什么鸟在说话?——(1)有红喙的鸟。(2)声音像鹧鸪的鸟。
怎么说的,说的是什么?
(1)有红喙的鸟: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划出描写他们“说的样子”的相关的句子,在书上批注“说”的实质内容。
2)请学生回答:(提示:寻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
“缠缠绵绵”“反反复复”“依偎”“厮磨”用叠词、动词写出了两只鸟儿感情的浓烈,像如漆似胶的恋人。
(2)声音像鹧鸪的鸟:
1)请同学们思考声音像鹧鸪的鸟“说”的实质内容。
(提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闻大雁、鹧鸪声音意味着思家。)
所以在这时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思家。
2)因为思家,作者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文中的哪些文字作了描绘呢?)
我把这段文字重新编排了一下,请看屏幕——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
“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
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
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
“咕——咕一—”,
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
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3)重新编排后,同学们感觉这是什么体裁?——一首诗。
诗歌讲究意境美,同学们能说说这首诗营造的是怎样的意境么?
——古朴、宁静、又有些寂寥
4)下面我们就试着通过诵读来体会这种意境
朗读要注意语速、语调。
请同学们先试读——请一位同学读——学生点评。
师范读——学生再次试读——师生齐读。
5)本文还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字,建议大家课后练习朗诵。
6)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应当理解到:鸟语的内容是爱情和思家。但是,大家想想:真的是鸟儿在诉说爱情和思家么?
(提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鸟语是诗人感情的投射,心灵的诉说,所以,鸟语即作者的心语。
(四)小结:请同学们思考文章最后一节:“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作者想做一只鸟,为什么是山中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呢?
(提示:不是公园里的鸟、不是鸟笼里的鸟。)
(1)从全文来看:山里有什么好呢?
环境优美宁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诗人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郭枫,生于江苏徐州,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1947年为南京“国军遗族学校”所收容,后随校赴台。他在台湾四十余年,目睹政治腐败的社会现象,洁身自好,执意以教书和写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3)作者的追求:没有世事的羁绊,无须世俗的媚骨,做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我要耕耘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净土”,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膳食干预; 糖尿病; 血糖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087-02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仅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血糖含量,且并发症较多,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患者若未及时有效控制血糖,将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41~83岁,平均(59.67±2.10)岁;病程1~19年,平均(7.84±1.35)年。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无中途退出情况;(3)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患者;(4)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5)患者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6)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7)患者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如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内容,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3.1 培训方法 (1)定期组织患者集中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使其掌握膳食干预方法及健康教育内容;(2)待理论学习完成后发放相关资料及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患者学习情况;(3)设立咨询处或咨询热线,及时解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膳食干预或遵循健康教育内容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4)不定期开展座谈会,使患者相互交流膳食干预心得体会;(5)讲解控制血糖的必要性及未及时控制血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及实施膳食干预积极性;(6)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培训,掌握国内外先进膳食干预理论并适当结合实际工作。
1.3.2 膳食干预 (1)饮食原则为低糖、低脂、限盐、适当蛋白质及膳食纤维,保障人体每日所需热量及营养物质;(2)指导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身高、体重、运动量等)计算每日进食量;(3)严格控制糖分及钠盐摄入量,戒烟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油炸、纯糖、油腻食物;(4)若需加餐应遵循不加量原则,即每日饮食总量不变,可分多次食用完成[2];(5)饮食种类应丰富,选择食物应考虑血糖负荷(指食物中血糖生成指数与糖含量乘积,此举可将食物中糖分质量及数量相结合,从而对膳食中总血糖效应进行估价)[3];(6)适量饮水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尽快排出体外及稀释血糖 [4];(7)1 ml酒精可产生7 kCal热量,且酒精中除热量外不含其他营养物质,不利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膳食,此外饮用酒精将增加肝脏负担,空腹饮酒还易出现低血糖,提示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饮酒甚至禁酒[5];(8)烹饪时炒制将增加食物中脂肪含量,且易破坏食物中营养成分,因此提倡糖尿病患者饮食应以煮、炖、蒸等烹饪方法为主。
1.3.3 健康教育 (1)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及遵医嘱治疗重要性,告知未遵医嘱治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患者心率不应变化过快(较运动前上升20次/s);(4)运动前后应及时掌握血糖变化情况,若患者血糖在5.5~6.7 mmol/L状态下进行运动基本安全,若患者处于尿酮阳性状态则不宜运动,若患者血糖含量>7.8 mmol/L则禁止运动[6];(4)不宜空腹运动,最佳运动时间应在进餐完成后1 h,运动时应有家属陪伴,随身携带简单救助工具及糖果,以便于运动后发生低血糖可及时处理[7];(5)每周至少安排5次运动,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 min,运动时应保持身心愉快,若自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运动;(6)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及时纠正其以往不良生活习惯;(7)讲解糖尿病治疗注意事项,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异常情况发生率;(8)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配合治疗,适当增强患者战胜疾病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晨起空腹、早餐后2 h、晚餐后2 h、夜间)及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掌握患者对本次护理内容、护理态度、护理效果满意度,分数越高则患者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时间段血糖测量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3.31±3.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4±5.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若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则有利于其尽快控制血糖[8]。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仅给予常规护理,其血糖含量较护理前减少,但加入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的研究组患者减少幅度更为明显,且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显著提高,与胡可芹等[5]的研究结果相符。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注意事项:(1)若患者病程较长,则健康教育侧重点在于如何防控相关并发症;(2)指导患者计算日常饮食量可使其明白均衡饮食的意义,掌握自身调节饮食的方式方法,获得更为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3)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实际病情选择健康教育的侧重内容;(4)部分患者与家人共同进餐,因此对饮食干预造成一定困难,应讲解饮食干预重要性,若条件允许应分开进食利于控制血糖[9-12]。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时,加入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内容,可显著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卫东,李立楠,张志英.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J].山东医药,2011,47(19):128-129.
[2]翁建平,李延兵,许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11(1):10-15.
[3]曹翠蓉.糖尿病患者社区服务模式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2,8(3):61-62.
[4]熊建菁,卢伟.糖尿病患者非药物干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4(4):382-385.
[5]胡可芹,任伶俐.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3):116-117.
[6]林阜远,周雪芬,陈艳华.新形势下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9(7):42-43.
[7]谢辉,王亚萍,夏和平.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体会[J].海南医学,2010,21(1):144-146.
[8]杨小平,李翔,许璋荣,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5(7):624-626.
[9]毛秀建,何春兰,刘自安.糖尿病康复教育模式的探讨[J].海南医学,2013,22(4):137-139.
[10]黎艳,李莉,汪晓红,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0.
[11]姚兰,贾竹敏,吉晖晖.浅谈糖尿病临床健康教育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8-149.
[关键词] 二胡艺术;刘天华;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 J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29-3
刘天华一生创作和发表了十首著名的二胡曲。这十首二胡曲在艺术上各具特色,是他在继承我国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的技法而创作的,在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使用中国的传统手法还是借鉴西洋的创作技巧,刘天华都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作品当中,相当真实、充分、生动而深刻地表现出“五四”时期不满于现状而又怀抱光明理想的知识分子仿徨、苦闷、挣扎、探索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寄希望于未来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如何准确把握刘天华二胡作品中演奏技法的运用和表现,是每个演奏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
一、相同符号在不同乐曲、不同情绪中的变化奏法
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中,各种弓指法符号及表情术语的标记都非常清楚明了,无论演奏哪一首乐曲,都应以乐谱中的各种标记为依据进行“再创造”,才能真正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一种符号代表一种特定的演奏方法,这是二胡演奏的基本原则,然而相同符号在不同乐曲及不同情绪中应以变化的方式出现,这也是二胡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这里,前者指的是基础技巧即各种弓指法符号的基本奏法,而后者则指应用技巧即各种弓指法的具体变化。基础技巧是应用技巧的依据,应用技巧是基础技巧的变化。这两种技巧在演奏中相辅相成,最终完成对乐曲的“再创造”。因此,乐谱中的连弓、分弓、顿弓、颤音、滑音、装饰音及颤弓等符号都应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情绪变化演奏,这样才符合音乐的要求,才能完美而准确地表现乐曲的内容。再完善的记谱法也不能替代各种技巧的细微变化,因为它们是活的艺术、是一切基础技巧的升华。在刘天华的二胡曲中,除了一般的弓指法之外,颤音和上下行的滑音(即绰与注)也是比较重要的表现手段,其中《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和《烛影摇红》等八首乐曲中使用了颤音技巧,《病中吟》、《月夜》、《悲歌》及《空山鸟语》中使用了上下行的滑音,《病中吟》和《悲歌》中还使用了大滑音,此外,在《闲居吟》和《光明行》中使用了泛音、《空山鸟语》和《烛影摇红》中使用了装饰音,《光明行》中还使用了分顿弓、连顿弓和颤弓的技巧。我们在演奏中运用这些技巧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它们的分寸,比如颤音的轻重快慢、滑音的不同方式及不同音程、泛音的浓淡轻重的分寸、装饰音的时值长短、顿弓以及颤弓的双手配合分寸、左指触弦面的大小、右手着力重心的位置变化等,使相同技巧在不同乐曲及不同情绪中合理地变化应用,恰如其分地表现好音乐内容。
二、演奏中虚实、动静、浓淡和刚柔的对比与变化
这里所指的“虚实”、“动静”、“浓淡”和“刚柔”包括了演奏中的声音效果和技巧手段。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因果关系,更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虚实。“虚实”指发音的状态。在音响上“虚”的效果空泛朦胧、“实,的声音坚实凝重,在技术方面体现在弓毛与琴弦的摩擦角度和状态、左右手的用力程度及着力重心位置的变化。比如《月夜》第二段第9小节以后的一段旋律要求坚实而凝重的音响,因此在演奏中宜于扩大弓毛与琴弦的摩擦面、擦弦角度也宜偏斜下方(靠近琴码一方),双手的着力重心位置稍偏向大臂方向,以较为坚实有力的运弓和按弦奏出凝重而明朗的旋律;与此相反,在《月夜》第三段第7小节以后的旋律要求柔美飘逸的音响,所以演奏中弓毛擦弦点不宜太偏向下,应稍平些向外擦弦,左右手的着力重心位置也应适当移向手指,以轻松的运弓、按弦和左指的滑动换把奏出朦胧而柔美的声音。此外,在演奏泛音时,一般也宜结合这样的技巧分寸,以双手的巧妙配合获得空泛与朦胧的音响。再如《空山鸟语》的引子一段,可将虚与实的不同奏法结合运用,以达到空山幽谷和鸟鸣春涧的音响对比效果。
(二)动静。“动静”指演奏中的动作分寸。在音响上,“动”指流动、“静”指凝滞,技术上包括了揉弦的频率和幅度变化、颤音的快慢变化、不揉弦与揉弦以及弓速的快慢对比等。比如《病中吟》第一段旋律的开头与第二段开头旋律的静与动的对比,第一段的开头由于要看重表现安静凝思和低吟慢诉的音乐形象,因此演奏中要非常精细的安排揉弦与不揉弦的音、揉弦的幅度频率变化及和压揉技巧结合的分寸、弓速与弓力的配合等,做到以静为主、静中寓动,而第二段开头的旋律虽然是慢起渐快,但愤慈的、以动为主的旋律进行趋势势不可挡,快频率大幅度的揉弦配合有力而较快速的运弓在此时能造成一种激烈动荡的音响效果。再如《病中吟》最后两小节的三个颤音,前两个颤音要表现出绝望而痛苦挣扎的动态形象,因此要奏得较重较快并且要有明确的音头,最后一个颤音则要求表现出怅惘空虚、无力的效果,因此演奏颤音时要慢起渐快后再逐渐放慢,弱起稍渐强后再逐渐减弱。这样,通过三个颤音的变化对比奏法,动与静、挣扎与无力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形象就能比较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浓淡。“浓淡”指声音的厚度对比。它的变化是由双手在演奏中着力重心位置的变化以及左指触弦面的变化形成的。当弓毛擦弦左右运行时,右手的着力重心位置靠上则声音较为浑厚浓重,靠下时则声音显得清晰淡泊。同时,左指按音时触弦面偏大则声音显得宽厚一些,反之触弦面偏小则声音相对薄和窄一些,另外,揉弦与换把的变化在“浓”与“淡”的音色对比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幅度的揉弦和首尾方式的滑指换把能使声音的效果变.浓.,反之小幅度的揉弦和无滑音痕迹的换把能使旋律音的效果清晰淡泊。如《独弦操》第一段旋律的开头和第三段旋律的开头,“浓”与“淡”的声音对比就比较鲜明而有说服力。第一段开头的情绪妥求声音浓郁些,演奏时右手的着力重心要偏上,左指的按音触弦面要较大并使用连续的首滑指换把方式,加上大幅度、较慢频率的揉弦,忧思郁闷的倾诉效果就能表现得较为准确,而第三段的旋律开头,由于乐曲的情绪暂时变得明快,因此演奏时一定要注意着力重心偏下、左指按音的触弦面要小、揉弦的幅度也要小而频率稍快,同时注意换把要干净、要尽量减小手指滑动的痕迹。这样奏出的声音不但清晰而淡泊,而且也可以较生动地表现欢悦轻快的情绪。
(四)刚柔。“刚柔”指演奏中由于不同的用力方式和用力状态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刚”指刚健、“柔”指柔美。一般使用爆发力的奏法和有棱角的换弓容易产生“刚”的音响,使用弱力的奏法和圆滑换弓的方式则易产生“柔”的效果。比如《光明行》这首刚健有力、雄伟豪迈的乐曲,从一开始就要求表现出挺拔矫健的音乐形象,尤其第一段的旋律充满了向上的自信心和勇往直前的气概。因此,演奏时一定要做到双手严密配合,着力重心应以肩为轴、以有力的运弓、有棱角的换弓以及左指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揉弦相配合,奏出挺拔刚健、朝气蓬勃的音响效果。在《月夜》、《良宵》和《闲居吟》中,“柔”的声音效果表现得比较充分。乐曲中那些充满柔情的优美旋律大多要求以歌吟的方式来表现,因此演奏中一定要注意使用圆滑的换弓、连贯的换把和适当而不过分的揉弦,双手的着力重心要适当向下,以松弛自如的演奏方法表现出恬淡如歌、陶然自乐的情趣。在演奏中无论使用“刚”的奏法还是“柔”的技巧,要做到刚而不噪、柔而不媚,恰如其分地表现好音乐内容。
三、认真研究揉弦与换把技巧的应用
揉弦与换把技巧,在演奏中的各种应用方式与分寸,是表现细腻的感情变化及再现准确音乐风格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两种技巧一般无法准确标记,因此在演奏中要依靠我们对乐曲的确切理解以及每个演奏者个人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趣味对其进行具体的安排与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演奏每一首乐曲时仔细研究和推敲这两种技巧,并从乐曲处理的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合理地安排应用。
广义地说,二胡演奏中使用的揉弦技巧大致可以分为滚揉、压揉、抠揉、滑揉及不揉弦几种,其中每一种揉弦在频率的快慢及幅度的大小两个方面又分为若干细致的组合方式与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滚揉宜表现轻松愉悦的情绪和演奏连贯流畅的歌唱性旋律;压揉适合表现凝重悲苦的内在情感及演奏富于民间风格的旋律;抠揉与不揉弦密切结合应用更适合表现古朴典雅的韵味,滑揉则偏重于表现诙谐风趣的情趣及演奏河南、内蒙等地方风格较强的旋律。其中不揉弦的技巧做为一种表现手段不但能结合揉弦方式表现出静与动的对比效果,表现凝思沉寂、木然呆滞等情绪,而且更能体现我们民族音乐中“静、远、淡、虚”的审美传统,表现“吟”的效果,增强乐曲的韵味及感染力。此外,“迟到”揉弦与“早退”揉弦的技巧手段在二胡演奏中也能起到深化表情、增强余韵的重要作用。由于二胡是没有指板的弓弦乐器,因此滚揉与压揉两种方法虽然在动作方式及音波变化的原理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具体演奏中往往是相互补充、协调应用的,这同时也形成了二胡自身区别于其它有指板弓弦乐器的揉弦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练习和掌握好每一种具体的揉弦方法以及变化方式,继而有分寸而得心应手地在演奏中加以应用。通观上述各种揉弦法,我们可以在演奏刘天华二胡曲时,根据不同乐曲中的不同情绪予以准确得体地应用。如《病中吟》,由于它集中表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细腻的情感变化,因此在揉弦的安排上不但要使用表现沉思凝重情绪的以压揉为主、压揉与滚揉相结合的手法,而且要适当安排不揉弦的手法以突出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充满矛盾的心境;同时在乐曲的快板和激愤处要运用大幅度和快频率的滚揉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乐曲的深刻内涵。在全曲结尾处,运用断续压揉的奏法也能更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真挚情怀。又比如在《月夜》中,以均匀流畅的滚揉为主的揉弦方法能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乐曲中月白风清的意境与柔美的歌唱性旋律,同时结合适当的不揉弦手法也能造成乐曲所要表现的宁静气氛,同时,在音乐的起伏处,辅以较快频率的滚揉与适当的压揉,也能更好地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平静,以及时而闪耀的激动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比如在《光明行》中,较大幅度较快频率的滚揉自引子开始贯穿全曲,那流畅浑厚的音响充分表现了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音乐形象。在第四段舒缓而优美的旋律中,有时要求适度频率与幅度的揉弦,大反复以后又要求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滚揉做为主要的揉弦方式结束全曲。演奏这首乐曲时切勿使用以压揉为主的揉弦方式,因为这样会破坏旋律的连贯与流畅,在音响上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
换把作为一种特定的演奏方式不但是旋律的音域扩张的连接手段,而且也是音乐表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换把的方法分为滑指换把、交替指换把和媒介音换把,这三种换把一般以乐谱中的指法标记为依据进行演奏。具体应用时又分为首滑指、尾滑指与无痕迹三种换把方式,其中首、尾滑指的方式一宜于演奏舒缓如歌的慢速旋律,无痕迹换把则多用在较快速度的旋律连接中。这三种换把方式在乐谱中无任何明确的符号标记,需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情绪、旋律的内涵和音乐的风格在演奏中自行安排。《独弦操》、《月夜》、《悲歌》及《病中吟》的慢板部分宜结合使用首、尾滑指的方式进行换把,以细腻的旋律连接手段更深刻地表现音乐内容。在《空山鸟语》、《烛影摇红》、《光明行》和《病中吟》的快板部分,则更适合运用无痕迹的换把方式,使旋律的连接干净而洗炼。《空山鸟语》尾声的琶音部分,如不使用无痕迹的换把方式或换把中拖泥带水、音的衔接不干净,则演奏的效果会逊色得多。综上所述,揉弦与换把技巧在二胡演奏中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它们不但在旋律的连接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表现音乐内涵至关重要的技巧手段。
四、慎用滑音与装饰音
刘天华在其十首二胡曲中非常谨慎地使用了滑音和装饰音的技巧,其中《空山鸟语》一曲为更充分地表现空山的幽静迥响和模拟鸟的鸣叫,所以较多地使用了滑音与装饰音。在《病中吟》中,以“绰”和“注”的手法为主的小滑音以及七度八度音程的大滑音也充分表现了作者郁闷的心境、悲苦的倾诉以及愤怒抗争的形象。乐曲最后那十二度音程的短促而有力的大下滑音以孤注一掷的气势、失落而无助的音乐形象,预示了斗争的夭折和前途的渺茫。在《悲歌》中虽然只使用了一个滑音,但这对全曲的音乐表现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八度音程的大下滑音,它犹如强弩之末,使挣扎上升的旋律变成了较弱的烯嘘悲叹,在全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除《空山鸟语》外,装饰音使用较多的是《月夜》。为了表现委婉曲折的优美旋律和细腻变化的情感,十一次装饰音的出现不同于一般装饰音的奏法,大多是结合滑指换把进行,使人听来有如细微的滑音生动而美妙。此外,装饰音只在《苦闷之讴》和 《烛影摇红》中出现了三次,在《良宵》中出现了一次,其余几首乐曲中均未出现。这些装饰音根据乐曲的需要在应用中紧紧围绕着音乐的内容,在旋律的连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滑音和装饰音都属于色彩性的演奏手法,它们的作用都是突出和围绕旋律音,在乐曲的旋律连接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因此除表现特殊的情绪、特定的地方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性较强的旋律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外,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要谨慎使用与合理安排。否则习惯性地在演奏中使用滑音和装饰音或不符合音乐内容,过多地使用这两种技巧,不但会喧宾夺主、冲淡音乐的旋律,而且容易给人造成油滑、繁琐和不朴实感,从而减弱乃至破坏了音乐的感染力。
五、其它演奏表现
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而言,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病中吟》为代表的,包括《苦闷之讴》、《悲歌》和《独弦操》,表现知识分子内心苦闷仿徨、愤懑与挣扎,充满矛盾心理的作品。演奏这一类作品,技术上要非常严格,表现手法上要非常准确,揉弦及换把方式的变化要丰富、细腻。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对比幅度也要适当加大以表现作者内心复杂的心境和情绪变化、增强乐曲的感染力。
第二种类型是以《光明行》为代表的另一种精神境界的作品,它的旋律刚健有力、感愤而向上,表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光明前途充满信心的美好情感。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刚健顺畅的运弓和均匀有力的揉弦,同时对分顿弓、连顿弓和颤弓等也要巧妙得体地予以应用。《良宵》、《空山鸟语》和《烛影摇红》属于轻松愉悦的乐曲。这类作品或优美流畅、或描绘百鸟啼喉的美好自然、或表现歌舞升平的绚丽色彩,情调基本上是明快而清新的。演奏这类作品要做到换弓连贯松弛,揉弦流畅均匀,力度与速度的对比幅度不宜过大,左指按音要轻松而有弹性。尤其在演奏《空山鸟语》时,左右手的快速配合要敏锐而有分寸。
第三种类型的乐曲包括《月夜》和《闲居吟》,它们在情调上介乎前两种类型乐曲之间。通过借景抒情和以情喻意的表现手法,以优美曲折的旋律、徐缓自由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律动,表现作者热爱生活和内心渴望获得慰藉的不平静。演奏这两首乐曲要特别注意表现音乐旋律的内在美和朴实美,充分体现作者“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纯真精神,在演奏如歌的旋律时,要注意揉弦技巧的韵律变化及旋律律动的自然展开和有机衔接。在运弓的小范围弱奏时,要注意弓毛触弦的敏锐变化及力度分寸。由于这十首乐曲在艺术上各具特色,因此演奏时应因曲而异,把握好诸如揉弦的变化、换把的方式、弓指法的安排以及音准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等技术环节,自然而合理地调节演奏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做到虚实结合、动静和谐、浓淡适宜、刚柔相济,以准确、巧妙和精微的对比技巧,生动准确地表现好每一首乐曲。
如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样,每首二胡乐曲的演奏也都是在表现一个过程,一个充满矛盾变化的、表现具体事物的或思维的过程。如《病中吟》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仿徨苦闷和他们奋斗挣扎的过程;《光明行》再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过程;《空山鸟语》则描述了空山幽谷中百鸟啼哄、欢乐争鸣的自然景观及其过程,表现了作者热爱大白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真实愿望和渴望自由的精神寄托。我们的演奏一定要在“变化”和“过程”的思想指导下,并以第一人称为主、述说式的方法完成演奏。在描绘自然景色的乐曲中,要做到主客观的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生动再现音乐内容,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里有一个“进”和“出”的问题,“进”即钻进去,钻到乐曲中去,钻到作者的内心,钻到要表现的那个时代,钻到他的情感中,然后再客观地走到现实中来,做到“钻进去,走出来”,用现实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去分析,去重新体验乐曲的内涵,表现乐曲的情感。只有这样的演奏才是真实的,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
参考文献:
[1]刘育和.刘天华创作曲集[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54.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陈伟二胡艺术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6]中央音乐出版社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怎样提高二胡的演奏水平[M].华乐出版社,2003.
[7]呼延梅文.刘天华二胡学派与中国近现代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J].西安音乐学院校报,1994,(02).
[8]龙玉兰.刘天华与二胡艺术[J].韶关学院学报,2003,(04).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124-02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初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在新课程的教学下明显提高,我们要做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一些浅见:
一、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
大多中学生对文化抱有厌倦的心理,但对音体美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认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前,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将学生拉到了沂河畔、树林间、田野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来自大自然的花香鸟语、空山鸟鸣。在这里,他们可以在畅游大自然的同时,展开海阔天空的畅想,与自然对话。之后,再来欣赏这首《空山鸟语》,这其中的意境,不是来得比教师讲解更迷人、更真实吗?再如,教唱《七色光》这首歌。的确,那跳跃动感的旋律、真实流畅的歌词真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歌曲中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生活在温暖阳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这首歌曲,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或让学生去干巴巴地体会、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思想内涵,而是为歌曲编排了几个律动动作,并教给学生。然后,将学生拉到操场,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唱着歌曲,边向正反方向交替转圈,并做学会的几个律动动作。大家转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与学生们一起,融入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么歌曲情绪、思想内涵的总结了;而且,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恰当分析发声的关键之处,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口形、喉咙、呼吸、情绪以及共鸣控制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口型对发声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新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此前没有进行过比较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学习。而急于求成的学生在演唱时,往往是盲目模仿“明星范儿”,片面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几首甚至是一首高音歌唱下来便会脸红脖子粗。教师很容易听出来,这些声音在学生的口腔里是散的,严重缺少共鸣,但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却很难听出来。为此,我将学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后,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之后便采取“弱声训练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口腔打开而不发音,让声音从鼻子发出。在这个环节,着重进行口形控制和共鸣训练。尤其要纠正“喇叭状”口形和发声位置过于靠前或靠后的情况。在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唱高音、中音和低音时,分别采用什么共鸣,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共鸣。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切身体验总结出:唱高音时主要要强化头腔共鸣,唱中音时要强化口腔共鸣,唱低音时要强化胸腔共鸣。当然,与此同时分别要辅以其他的共鸣。这样的共鸣,才能在换声区不留痕迹,才能使高音高亢明亮,中音圆润流畅,低音低沉雄浑。
三、重视创造的作用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认真领会课改理念,分析学生的爱好心理。为完成大纲的要求,真实实现教学目的。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平.音乐欣赏的心理感知及其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花香鸟语,蝴蝶飘舞。
飘动的丝绸,显出雍容与华贵,貌美如花的女子躲在绸子中,仍能看出体态的丰满。玄宗似乎沉浸在歌舞中,笑声溢满了整个御花园。
血红的地毯,响鼓震天。
刀起刀落,一颗人头滚上红地毯,唏嘘一片,一切都终结了,原来宰相与忠臣亦如此,玄宗想砍谁就错不了。可恨的女人,可悲的皇室,一颗长满邪恶的心正在成长,愈来愈大,愈长愈昏暗。都是享乐惹的祸,女人可以为了享乐,不顾一切,心被狠毒渐渐吞噬,日益肥硕。
二
花香鸟语,蝴蝶陨落。
白色衣裙,像一道寂寞的弧线,飘落在地,瞬间一切都碎了。纵使多么恶毒的心,邪恶装多了,便有破碎的时候,贵妃亦如此。
血色残阳,乌鹊南飞。
城隍庙里,燃烧着的香火腾放出紫色的烟雾,祈祷声此起彼伏。也许只有贵妃的死才能换得心的安宁,那颗肥硕的恶毒之心,注定被毒素所吞噬。倘使她不是让那个心日益肥大,而是日益减小,放下心中的猜忌与享乐,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若放下心灵的包袱,给心灵一个减负的机会,别用太多的邪恶来喂食心灵,就不会长出邪恶的果子,多好!
三
马隗坡前,雨燕翩飞。
西川栈道,雨搭金陵。一点一滴,一滴一点一声声,声声和愁应。雨燕经过磨练,除去繁赘的肉,飞翔在霖雨的天空。世人都说女人是祸水。“春宵苦短日高照,君王从此不早朝。”你玄宗就没有错吗?你的心就没有长满杂草,就没有充满享乐吗?人间悔药何处寻,一恸空山寂。
“空”,有“空自”“徒然地”之意,常用来表达某种情态,或悲愤、或失落、或无奈、或郁闷、或孤独寂寞、或壮志难酬。
“空”出遗憾或失落之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空”字用得极为精练传神。黄莺隔叶,婉转鸣啼,空有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个“空”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暗含了诗人对英雄事业未竟的同情和遗憾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失落。“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春行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而无人听赏。“空啼”二字,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与此同样的还有李商隐的“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哭刘司户》),刘长卿的“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饯别王十一南游》),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等。
“空”出无可奈何的情绪。“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一“空”字,则将诗人登楼远眺所引起的愁绪牵扯得绵绵长长,直到天的尽头,但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无限惆怅。“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司马扎《宫怨》)一个“空”字则将宫女在幽禁的宫中虚耗青春却又无可奈何的哀怨之情淋漓尽致地流露了出来。又如“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李颀《送陈章甫》),“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等。
“空”出感怀身世国事的悲愤之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壮志未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愤之情!“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空”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既悲又愤甚至是痛斥的情感。“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空”则表达了对汉家天子穷兵黩武,致力于边庭战事的不满和痛恨之情。类似的还有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杜甫的“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等。
“空”又有“空远、空寂、空蒙”之意,常用来创设某种情境或意境,或空远浩渺,或空蒙灵动,或空荡冷清。
关键词:禅宗 境界 人生 哲理
人生无常,人生如戏,有喜有悲;人生如梦,有真有幻;人生如棋,有输有赢;人生如水,有清有浊;人生如茶,有浓有淡;人生如花,有开有榭;人生如天气,有风有雨……在纷繁复杂的漫漫人生道路上,有几人能体悟到其中的真谛呢?在美仑美奂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就蕴涵着丰富精美的人生禅宗哲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一境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二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此三境界。三境界的诗句分别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维的《鹿柴》、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此精辟地道出了人生从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到悟而未透,返虚入明,最后到达通透圆融,已臻化境的禅宗境界,此乃人生禅宗三境界。
一、觉而未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诗人柳宗元政治失意,被放逐永州(今湖南零陵),借歌咏隐居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抒发失意苦闷的好诗。全篇诗歌寥寥二十字寄托着诗人孤寂、幽远的心境,也寄托着中唐那一代人的心境、意绪,整幅画面,动静结合、物我两忘、充满禅味。诗歌首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静寂无声的雪把一切都简化了,不见鸿爪,不见人际,天地间一层不染,万籁无声,只有清静和寂寥,陪伴着一条小船上的渔翁,在漫天宁静,一江白雪中垂钓。诗歌后二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极写天地的广大寥廓,为了凸现主要描写对象――小船上的渔翁,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景别越大,中心人物越小,却越突出、越抽象,自然成为视觉或心理的一个点。诗人正是以这种“全景式”的点,以这种“简化”,凸现了垂钓者的峭洁清远、宁静淡泊。在这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清傲,这被幻化了的渔翁,实际正是诗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此乃人生禅宗的第一境界――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其中的哲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第一,“永贞革新案”后,诗人一去潇湘十年,又去南桂数载,多少豪情壮志,多少睿智精思都付与有了青山绿水,此时的诗人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只得创造出一个如《桃花源记》里一样虚无缥缈的幻想境界。正所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1]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事的一种高级原则,面对无道的政治统治,知识分子只能通过归隐来求得内心的暂时宁静,来求得内心的“超然物外”。第二,这一归隐的过程,正说明诗人已经觉悟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可以解除内心的不快和郁闷,将内心的不悦寄托在寂静的青山绿水当中,然后通过渔翁这个中介来具体表达。第三,烘托出了宽阔的禅境:广大与具像对应;寂静与动态相协;心与物;有与无;瞬间的恬淡与永恒的妙悟……一切都是无痕的的,却又是有痕的;一切都是永驻的,却又是瞬间的;一切都是静止的,却又是流动的。一个人的内心无声、无色、无欲,自然也就无所求了。第四,诗人无论风吹雨打,却“独钓寒江雪”,体现出的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人虽然已经体悟到人生中的禅理,但还未大彻大悟,达通大境。
二、悟而未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明代诗人李梦阳曰“王维诗高者似禅”[2],这首正是诗人王维后期,通过山水描写,从而悟出一种云开雾散,光明洞彻的禅宗境界的好诗。诗作描绘了鹿柴(辋川地名)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首句“空山不见人”,写空山的寂寥静谧,“空”在佛教教义中乃虚幻不实,空寂明静之意。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然而又未必真空,次句的“但闻人语响”,境界顿出,万籁俱寂,却并非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声、瑟瑟风响、潺潺水鸣,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非常丰富,然而“但闻”二字将这一切声响统统排除,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似乎打破了寂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过后,空山却复归万籁俱寂的境界,空寂更加突出。三、四两句,由上联的“声”而入下联的“色”。“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反衬出深林的幽深清静。按理,描写幽暗的境界应该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写“返景入深林”,乍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深更加突出。一抹余辉转瞬逝去,接踵而来的便是更加悠长的幽暗和沉寂。
自然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姹紫嫣红、热烈光明是一种美;秋水寒山,寂静幽暗,又何尝不是一种美,这种美正好表达了人生禅宗的第二境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这种境界亦包含了多重禅理。第一,王维则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同,自然界使人们享受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意味着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对本真的回归,亦老子所谓的“复归于无物”[3]的境界。第二,晚年的王维常常在山林溪鹤之中,凝神关注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感悟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幽静之极,又生趣盎然,一切都是动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宁静,色即是空,动就是静,实也是虚,虚虚实实皆为人生……第三,诗人将沉着的内心与空寂的深林合为一体,空山之中即包含人对自然的体悟;人语之中,即反衬自然的和谐;深林青苔之中即说透内心的幽静,在瞬刻的直觉中获得永恒……第四,诗人在静观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沉寂,这种沉寂是一种经历了人生大悲大痛、起起落落后的沉寂,是一种较“独钓寒江雪”更为平静,更为深挚的沉寂。诗人虽然能将虚幻空静的禅宗之理,通过实实在在的自然景物来巧妙表达,但从诗歌本身和现实生活两方面来看,诗人好似悟道而透理,未达至大彻大悟之大道。
三、亦臻化境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是诗人苏轼因出仕与弟弟苏辙分别后,和弟弟苏辙送给自己《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而作的好诗(此处节用前四句)。诗歌开篇用平实的语言发表议论,突兀而起,对于漂泊人生发出提问,起笔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势,顿时紧扣读者心弦。就一个人而言,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为谋生;或为读书,东奔西走,随处漂泊,这象什么呢?诗人用了一个新颖的比喻作答,表达对了对人生征途的深沉思考和理念的升华,犹如飞鸿驻足雪泥印下指爪之痕,此等比喻可谓神奇浪漫,诗心慧灵。那为什么漂泊的人生似“飞鸿踏雪泥”呢?颔联就进一步描写和阐释,飞鸿来来去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指爪痕迹,转眼就奋翅高飞了,渺然不知去向,至于留下的痕迹,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飞鸿无暇顾及这往日的旧迹,不复记虑前程的迢遥。此后,“雪泥鸿爪”流行成语。
短短二十余字,道出了人生禅宗的最高境界。第一,人生犹如飞鸿行止,东奔西走,飘忽不定,为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短暂而难以预测,既然如此,对待成败、得失又何必太过斤斤计较呢?第二,飞鸿驻足雪泥,留下指爪,但旋即泯灭,然而飞鸿不复计较这些,依然奋起高飞,搏击长空,志在千里。这告知我们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只要如飞鸿一般,曾经留下足印,曾经奋斗过,曾经拼搏过,有过精彩的人生经历,至于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第三,诗歌中还包含了诗人超脱通达的精神,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打击,哪怕风吹雨打;哪怕电闪雷鸣,无论是宠还是辱,诗人始终乐观,始终自信,始终超然,始终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 “一蓑烟雨任平生” [4]的超高禅宗境界。
如果说柳宗元的《江雪》是将人间的痛苦通过与自然的对话,表达出一种孤界,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而王维的《鹿柴》是将人世的品味与永恒美丽的自然同一,表达出返朴归真,追求内心的幽静与禅宗空境的精神;那么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则是以虚无飘渺的“雪泥鸿爪”比喻人生,表达出一种内心本自无欲无求,随缘自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5]的通透圆融,已臻化境的最高禅宗境界。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这些自称为空前先进的现代人,整日面对太多的诱惑和压力,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感情的纠缠让人殚心竭虑,让人倍感疲惫。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人们好似泥沼深陷,无法自拔。在此时,也许我们应该透过有些遥远地时空,去触摸久违了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带有禅宗意境的华美篇章,去寻觅灵魂的避风港。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鹿柴》、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正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苦、失意、分离时,拥有或不愿随波逐流,孤芳自赏,宁静超脱的品格;或“复归于朴”,寄情于山水,获得内心幽静的品性;或“无论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乐观超然的品界,三重境界,妙悟人生,细细品味,荡涤心灵,启迪灵魂。
注释:
[1]引自《论语・微子》篇。
[2]引自《空同子》。
[3]引自《老子》第十四章。
[4]引自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引自明代陈眉公的《幽窗小记》。
[5]引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参考文献:
[1]程千帆等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931――933页;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61――364页;
[3]周啸天著,《诗词精品鉴赏》[M],成都,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543――544页;
一套新上市的梦幻服装,是由一顶湛蓝的帽子,一套可以变幻的连衣裙,一双最天然的水晶做成的鞋子制作而成。
那海水般湛蓝的帽子,会根据穿戴人的心情而变颜色,生气时会想鸡冠花一样红,悲伤时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灰色,忧愁时会有一种沧桑的墨绿,快乐时则会变得星星一般闪烁,看到的人都会以为真的有一颗闪烁的星星。
那套连衣裙更神奇。衣服是用世上最柔软的丝绸做的,摸上去就像一件轻纱。中间有一个用白珍珠围成的爱心,爱心里是一幅水粉画上的春天图:一湖清澈的湖水,一只只燕子比翼联翩,一棵高大的柳树的枝条嫩叶随风飘动,迎接春天的到来。在白天,这件衣服会像彩虹一般梦幻,在晚上就像月亮一般皎洁,爱心中的图案会变幻着,春天时就闪出春天的图画,夏天时也就闪现出夏天的美丽了,就像播放幻灯片一样。下面的短裙总是一闪一闪的,变幻着颜色,交织着,辉映着。
(一)诚信守诺千古传唱———延陵季子长眠于此。在众多历史名人中,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江阴历史文化的正是被称为“第一位开发江阴的历史名人”季子。季子原名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德者、贤者,春秋时期吴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一生有三件事被广为传诵:三让王位、出使列国、徐墓挂剑,体现了至德、礼让、诚信和睿智。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泰伯、仲雍以及延陵的季札同为至德之表率,被称为“至德第三人”,为后人仰慕典范。孔子闻季子之德,曾为他篆刻过碑文。如今,季子墓保存完好,立于江阴申港申浦河西畔,“季札挂剑”以诚信礼仪誉满天下的故事流传至今。(二)百折不屈追梦一生———游圣徐霞客起航地。明朝徐霞客为了探寻长江源头,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一腔爱国热情踏上了属于他的征途。一路历经艰险,历经三十几年,游遍了祖国各地。在那个以当官、为国赴死、忠君爱国为正途的朝代里,他抛弃世俗观念,选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祖国,把自己对祖国的爱都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对山水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在今天看来无疑也是一种爱国精神。其著作《徐霞客游记》被称为“世间真文字、奇文字、大文字”。徐霞客身上有我们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思想,他矢志不渝,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真理的探索。即使在生命遇到危险的那一刻,也未停止过对事业的追求。(三)誓死抗清成就忠义之邦。江阴被称为“忠义之邦”源于明朝末年抗清的守城之战。面对清兵“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人”的蛮横告示,江阴人民振臂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剃”,阎应元、程明遇带领江阴的百姓守城抗清,整整坚持了八十一天,清朝军队损兵折将七万余人。江阴城破之后,阎、陈二人慷慨赴死,全城百姓壮烈牺牲,仅存男女老少五十三人。江阴人以血染的风采光耀史册,忠烈之气与天地共存。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感于江阴百姓的忠肝义胆,钦命篆刻“忠义之邦”四个大字,镶嵌于江阴南门的门额上。(四)中国民乐之乡、英杰辈出———刘氏三兄弟。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风云变幻,波澜壮阔,文化艺术领域也是星光灿烂,英杰辈出。其中江阴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在中荷戟前行,颇多建树,为白话文、新诗、语音学、考古、摄影、民族器乐演奏与制作创新、民族音乐创作等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奠基性的探索,被海内外誉为“刘氏三杰”。刘氏三兄弟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并且为了自己的爱好、理想穷其一生。(五)明清设学政衙署,人文荟萃、底蕴丰厚。江阴自古为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邑、英才荟萃之地。明清更是设立学署,重教崇文之气愈浓。自宋至清,先后出文进士415名,武进士14名。宋代,江阴青阳葛氏一门祖孙五世连第进士13名,皆有著述。近现代江阴更是人才辈出,胡山源、吴文藻、蒋新松皆出自江阴。这些优秀历史文化就在大学生的身边,没有疏离感和陌生感,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探究冲动,并成为效仿的榜样,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人文素养。
二、江阴历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江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史称马家浜文化。在江阴还发现了高城墩文化遗址、佘城文化遗址,它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吴文化。境内名胜古迹保护完好,文物藏品丰富。季子墓、徐霞客故居、刘氏兄弟故居供人瞻仰缅怀,出土的陶器、漆器、铜器、玉器、金银器、书法画作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这些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二)学习霞客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徐霞客抛弃功名利禄,不畏艰险,踏遍千山万水,穷其一生探寻长江源头,考察祖国地质地貌,在他身上体现了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这些精神无论是从国家对大学生的期望,还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来说都是迫切需要的。徐霞客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他的经历鼓励大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要大胆创新,终会有一分收获。在他身上,大学生可以学到重实践的精神,不迷信固有结论,通过实践大胆求证,这也是时代所需要的品格。他身上所体现的一种爱国情怀更值得大学生学习,他不畏千辛万苦,用脚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把对祖国的热爱切实落到实际行动中。(三)欣赏刘氏杰作,丰富艺术涵养。江阴人士刘天华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刘天华一生创作了10首二胡曲,尝试“中西调和”音乐风格,他的作品立足于传统、兼容并蓄,具有开拓精神。他的音乐对后来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五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就是刘天华“中西调和”的新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大学生通过对其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四)学“忠义之气”,立“爱国爱家”之志。江阴千百年来不乏忠义之士,为捍卫正义不惜牺牲生命。明末清初,因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抗清又获“忠义之邦”之称。从“东林后七君子”廖昌其和李应升的拼死谏奏,到抗清守城之战的八十一天,无不是江阴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在重新认识江阴的历史之后,“爱国爱家”有了现实可寻的人物事件支撑,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爱家”之志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五)学“季礼挂剑”,树“守诚守信”之德。季礼挂剑的故事是:“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陵季子说:‘上次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想要这把宝剑,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但继位的徐国国君不肯接受,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守诚是真实不虚妄、诚实不作假,是诚信的基础。守信是言而有信、遵守诺言,是诚信的本质。季子一不失信于亡故之人,二不失信于心中之诺。季礼挂剑将“守诚守信”的真谛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天,诚信的品德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季子挂剑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品德的宝贵,树立对诚信的价值认同,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让中华美德得以发扬传承。
作者:戚环宇 傅益文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