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计划经济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经济特点

第1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电算化是我国经济领域电子计算机处理经济事务的通俗、笼统的称呼。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采用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是一个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加工、传输并输出大量有用信息的系统。它的输入主要是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冬它的擂出是账簿、报表、计划和方案,它的处理是由数据、计算机和用户组成;它的控制是对资金运用的管理和监督;其基本目标是为本单位及其上级提供会计信息,从而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现有资金资源。

1会计电算化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子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单位的管理工作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会计工作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电算化工作也必然要与其他部门的电算化工作或其他工作协调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电算化工作是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由于各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会计电算化的程序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则越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越能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会计电算化的程序应以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会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程度以及如何将会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三方面来认识。

1.2会计电算化的特征

明确了会计电算化的定义,我们就能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的特征。与普通意义上的会计概念相比,会计电算化具有如下特征:计算机快速运算能力、大容最存储和记忆能力、延伸人类大脑各种功能的能力,将使会计工作发生量和质变化。

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系统所具有的联机实时处;理和报告的功能,将使用权会计信息系统从手工环境下的封闭系统转换为一个开放系统。使会计信息的时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且为信息使用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换为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

手工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的限制,而会计目标的制定,除了受会计本质的约束外,较多地考虑信息的生产成本。信息使用过程中更加强调人机交互作用,要求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和获取、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计茸机的能力。

2财务管理电算化概述

财务会计管理电算化,是现代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未发展的产物,是财务会计的高级阶段。由干它对数据处理所采取的手段先进,必将促使财务会计向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

2.1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概述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里的应用,迫使财务会计无论在管理内容上还是在运用手段上都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迅速采取多种新的棱算和管理方法;要求计算精确,反映及时,快速提供各种信息。这一切依靠传统的管理和核算方法是难以满足要求的,财务会计电子计算机化则是适应和满足这种经济日益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财务管理现代化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务会计中的全面应用,就是采用现代电子设备和先进的程序设计方法,以数据处理系统为主要手段,运用观察、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分析、预测和决策等基本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自动核算和管理工作,对财务会计收支活动迸行科学管理的一种经济等理活动。

2.2财务务管理电算化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财务管理应用电子算机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以数据处理系统为技术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观察,记录、计算、分类、汇总,为各级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信息。

2.2.1财务管理电算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

(2)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才具有生命力。

(3)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

(4)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易遭破坏

、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他们又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

(5)实行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

2.2.2运用计算机做好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运用计算机在会计档案工作中的管理,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保存。由于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

2.2.3运用计算机实现会计档案的整理与再利用

运用计算机整理会计档案有着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会计档案的数据设计出一些有利于管理与决策的数据模型,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再利用。

2.3根据考核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坚持和改进意见,参予预测和决策活动,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以上几项基本内容,具体表现在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控制三个方面,并形成完整的财务会计管理电算化的方法体系。

第2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账簿,作为存放经济业务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

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会计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环境下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电算化环境下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人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间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环境下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在电算化环境下,“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人“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问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之问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环境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核算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4账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第3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4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一、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矛盾的特殊性

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的目标的形式”。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巴塞尔在其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把组织界定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概而言之,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结合起来的整体。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特点

知识经济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总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与组织形式作—剖析。首先探讨—不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安排。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3大类。与其对应,知识生产也包括基础知识生产、应用基础知识生产与应用知识生产3大组成部分。因基础知识生产只具有外部经济性,不具有内部经济性,其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故只能由国家出资举办研究机构按非商品生产的形式来进行。

应用基础知识,一方面因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故可被归入公共产品之列;另一方面因其应用范围与应用者集合可大体确定,从而可借助一定形式将其外部经济内部化,故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这一双重属性便决定了对其生产组织主体安排可作如下选择:或者由国家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公共产品来生产,或者由私人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私人产品来生产,或者同部门、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出资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生产。

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难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一般是特定部门或特定行业,此类事业若由国家来举办,便可能因无法清楚地把握需求及其变动状况,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吻合。

第二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成果的需要者有可能因自身财力限制而无法取得研究成果的使用权;二是某些耗资巨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有可能因举办者财力不足而无法进行。

第三种形式,既不存在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也不具有第二种形式的缺陷,它可以灵敏地适应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及其变化,可以在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应用基础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利用,因而,在笔者来看,不失为一种最适合于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与发展的组织主体安排。

应用知识,可进一步被区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与此相应,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可被分为常规知识生产与非常规知识生产。因常规知识是在某实践领域被普遍应用与反复应用的知识,故可通过数据化与编程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对象化为计算机功能,使其得到更为广泛、更为经济的利用。非常规知识生产包括非常规技术生产与非常规经验、技能生产两部分。其中的非常规技术生产,或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或可由企业成立研究机构或组织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作何选择为宜,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与其对非常规技术的需求状况。财力雄厚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大的企业,一般可自行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非常规技术研究;财力单薄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小的企业,则直通过外购方式或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非常规技术的需要。非常规性经验与技能,因只能通过劳动者干中学来获得,故其生产无法通过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而只能通过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劳动者于中学的热情来进行。

关于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式。按照雷蒙德·E·米尔斯与查尔斯·C·斯诺的观点,工业经济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功能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制,通过专业分工系统逐层向上,从一种标准化工作过渡到另一种标准化工作,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对整体活动逐级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随着知识尤其是特殊性专业知识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功能型组织经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的短暂过渡,于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网络型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型组织区别于功能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现代知识经济活动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来进行的。这些团队相互关联,按照若干基本组织原则,通过灵活的、强大的交流网络彼此协调,不存在集权控制,其团队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转换而变动的,故团队组合又被称为不规则型企业。在不规则型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同时又在更大的范围背景条件下存在,并须遵守这种背景条件,以达到自治与协调的高度统一。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网络型组织显然能最有效地利用知识,最迅速地积累与创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特点与最迅速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

第二,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维娜·艾莉在其所著的《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谈到,在与功能型组织共生的官僚制度中,你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权力,存在的是职位权威。但在网络型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所了解的人,存在的是知识权威。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性力量。

第三,组织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功能型组织中,由于权力体系是按照等级层次构造的,所以组织的规模或边界必然要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在网络型组织中,不存在集权控制,因而组织的规模或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网络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与获得不断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

第四,联合成为主流。在采用功能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往往以获胜企业兼并失败企业而告终,被兼并者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在采用网络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的结果则通常是竞争双方达成联合的协议。与兼并不同,联合意味着在继续保持双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动作,这无疑是实现竞争双方知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一种最有利的组织形式。

第五,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为满足集权式管理的需要,信息主要是纵向流动或纵向传递的。而在网络型组织中,由于团队之间主要通过彼此的沟通对话来协同动作。所以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或横向传递的。以信息横向流动为主的网络型组织可以使信息知识资源得到更为迅速、更为充分、更为经济的利用。

第5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院 网络化 经济信息管理

经济信息管理主要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的一门专业,其主要是针对专业人员进行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建立。应用企业中主要是对企业进行整体的管理,从企业内部环境、内容、人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性管理。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经济信息管理的一种方式。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网络化经济管理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因此,本文中针对当前我国医院内部经济信息化管理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在管理上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管理特点,以促进医院整体经济信息的管理。此外,现阶段网络化经济管理系统在我国医院经济信息管理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研讨。

一、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的特点

医院内部实施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后从整体上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医院的长期发展,使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智能化。针对当前我国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特点主要为:

第一,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日趋数据化。随着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的实施我国医院内部整体经济管理日趋数据化。数据化主要是指在其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逐渐转变为数字信息,更加有利于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网络经济信息管理在其应用过程中首先,将医院内部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这样才能够实现网络化信息管理。其次,对其网络信息进行集中数据化处理,以实现医院的整体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在其实施过程中将医院内的数据文件、账目信息等进行集中数据处理,建立网络信息代码,进行整体信息化的输入,这样更好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效应。在当前我国网络化应用的环境下,医院的决策者能够更快的对其院内的各项管理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管理,从而使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日趋数据化。

第二,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日趋系统化。针对当前我国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实施后的现状发现,其逐渐形成了管理系统化的趋势。利用网络信息管理能够有效的对医院内部的信息进行整体管理,实现系统化。例如,医院内部在对收费系统内的账目报表、电子核算、人员调配等建立了专门的管理系统,从而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医院内各个部门整体化管理。

第三,医院内部经济管理决策日趋网络化。当前我国医院内部逐渐开始实施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使得医院在整体管理决策过程中日趋网络化。医院决策管理是保障医院内部每一项工作增长开展的关键因素,其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准确化、时效化为特征,建立快速有效的决策,从而保障医院的整体管理。网络经济信息管理的实施后有效的促进了医院决策人员之间的决策信息交流。并且,决策者能够利用网络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对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和现状进行查阅,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内容,使其决策管理更加科学化。

第四,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流程日趋标准化。自我国医院内部实施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后,在其管理流程上更加标准化和有效化。医院内部传统的流程管理是利用复杂的人力资源关系对其流程进行沟通和执行,其工作流程复杂,人员损耗性大,且工作效率低。利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逐渐发展为标准化管理模式。例如,在患者就诊流程上传统就诊流程是由专门的医院大堂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指导,每名主治医生身边有若干个实习医生对患者进行流程护理和监控。应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后对其流程进行了网络化管理,患者依据流程系统的分配,按照信息公布内容能够进行自我流程办理,从而提高了流程执行效率,也降低了不按照流程办事的事件。因此,医院内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具有流程标准化的特点。

第五,医院内部经济管理思想和方式日趋多元化。针对当前我国医院内部实施网络经济信息管理后对其内部管理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其在管理上日趋多元化。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的实施在其根本上是对环境和内容的管理,从而对其整体进行处理和管理,以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性。网络信息化系统应用的管理,从其根本上对医院内部管理思维进行了改善,拓展了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使其在管理过程中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管理思想对医院内部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在其工作内容、工作技术、工作技能等方面日趋多元化管理。因此,医院内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具有管理思想和方式多元化的特征。

二、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的效应

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不仅在其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还对医院的整体管理上造成了效应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其经济效应上具有降低成本、节约人才、提高效率的作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在其实应用过程中会对医院内部的整体财务进行管理,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而管理系统。现阶段我国医院药物和物资管理系统中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各项药物使用损耗的比例和结果,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合理的创建药品采购和使用计划,降低医院药品的浪费,减少药品库存,降低医院内部整体药物成本。此外,在其资金使用和人才分配的过程中我国医院内部的网络人才分配系统构建的信息管理结构是根据人才的技能进行分配,在每个科室内合理的分配医务人员,从而降低人员的损耗,节约医院的人才成本。网络化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从其医院内部的整体经济效应上不仅能够降低成本和节约人才,还能够提高整体效率,促进其经济效应的建立。例如,利用医院内部人团分配和流程优化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医院就诊率,能够扩大医院患者的接受量,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第二,在其服务效应上具有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患关系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在其服务效应上具有优化服务流程的作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的应用使医院内部在其流程管理上更加标准化,从其就这流程、化验流程、药物领取流程等模式上分别建立了的单独的网咯管理流程,从而针对性的对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程进行管理和构建,实现企业的长期建设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有效体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从而将其服务效应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提升。其次,在其服务效应上具有提高服务质量的作用。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进一步的提高了医院内部的服务质量。其具体表现在对每一个部门之间对患者的服务上更加优质化,例如在其护理流程优化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对其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进行测评,建立护理质量与奖金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从而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更加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目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由此能够看出,医院实施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在其服务效应上能够提高服务质量;最后,针对其服务效应的医患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使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降低医患不和事件的发生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医院内部更加注重于流程管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仅需要按照就诊流程就能够获得相关的就诊信息和就诊项目,从而降低了医院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接触关系,避免了争议事件的产生。此外,在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中针对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指标建立了综合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医院一段时间的内容服务质量和内容制定优质的医患沟通方案,从而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医院是服务行业中的代表行业,其服务效应是医院形象的最佳体现,应用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能够改善其服务效应,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三、总结

针对当前我国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对其进行特点分析发现,其具有经济管理数据化、系统化;经济管理决策网络化;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经济管理思想和方式多元化特征。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的应用更好的促进了医院的经济效应和人才效应,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医院整体的管理效率,更好协调了医院经济效益与服务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医院的长期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南.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特点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5,(01).

[2]詹俐.医院网络化经济信息管理特点及效益[J].现代医院,2005,(03).

[3]王林峰,车红娟.浅议医院统计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和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2).

[4]王林峰,车红娟.浅议医院统计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和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3).

第6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摘 要 美国农场经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相比之下,中国农业农户耕地规模小,机械化程度和农户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导致无法实现集约化经营,生产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背景下,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科技,发展民营农场等方式,同时转移农村人口,实现集约化经营。

关键词 美国农场 农业 城镇化 集约化经营

一、引言

美国以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国人,而且还使本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场的高效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农场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中国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二、美国农场经营的特点

(1)土地私有。美国在独立之初,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因此首要发展农业经济。政府为取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国家所需要的资金,大规模出售公有土地,从而建立起了农场主自己拥有土地的家庭农场制度。在美国,土地私有者的私有权属较为稳定,拥有对土地收益分配和处分的权利。此外,在土地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方面都具有完全的权利。

(2)高度机械化。美国农业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实现了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以及加工全过程的机械化。当前美国已经进入全盘机械化、自动化阶段。不但农田作物生产及收获已全部机械化,一些难度大的行业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人工只需要负责边角作业。农场的高度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农业科技先进,贡献率高。目前,美国的遗传工程、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遥感、遥测研究和推广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并且与应用技术紧密结合,及时转化到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拖拉机通过安装遥测遥感系统,能随时根据土质情况确定配肥,有效节省农业成本;能通过遥感测控,对地力和作物生长情况自动判断浇水、施肥的合适时间;能不断培育和推广一批又一批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

(4)经营规模化。美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其农场的规模较大,在美国,每个农场平均耕地上千亩。机械化也为美国农场的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5)知识型农民科学种田。在美国,很多农场主接受过农业知识的专业教育,有能力操作并且适当地维修农机。便于现代化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愿意使用互联网等新型的通讯手段交流行业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除此之外,他们注重科学种田,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

三、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现状

(1)采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采取“”这一经营模式,实质上就是“”或“均田制”。这一经营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家庭联产责任制这一经营模式已暴露出与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大生产不相容的矛盾。但是,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看,实行土地私有化仍然是不现实的,实行土地私有化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同时也就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这是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不相容的。因此,这条道路不可能走通。

(2)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小农经济特点,经营规模小,耕地多为条状耕地和碎块耕地,这也就导致了现阶段大规模农用机械的使用在我国很难实行。不可否定,我国的农用机械的作业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作业领域在逐渐扩大,从早期的仅限于机耕道现在的机耕、机播和机收同步发展,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机械很难适应目前的农业需求的情况。农机区域性不均衡,不能复式作业,大中型机械数量太少而中小型机械过多,短缺与过剩并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农业虽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较之于先进农业体系下的大机械化依然距离遥远。

(3)农户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下,农户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国际市场走向缺乏了解和把握,一般农户都靠经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无法完成对大规模土地的集约化管理。

四、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的转移及土地利用问题

(1)劳动力转移。我国农业的人均生产效率和务农收入都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具备兼业经营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采用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民自由迁徙,农民成了身份的标志而不是职业的称谓,堵塞了兼业的路径。城镇化背景下,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同样劳动力付出的前提下,二、三产业的收益远高于农业,劳动力从低收益的农业流向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获得了更多突破户籍限制,来到城市成为市民的机会,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大部分在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后能通过亲朋在城市或城镇就业,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后不愿再回到农村。农村人口中的中年农民可以通过在城镇提供劳务挣得部分非农收入以提高其生活水平,并积蓄资金以培养子女接受教育。但是,在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后,仅仅实现了小型机械化的中国,农业精耕能力必然下滑,土地收益则进一步降低。

(2)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城镇的内部还存在很大一部分闲置的土地,而这部分闲置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城镇土地集约化的水平不高,土地利用效率过低。尤其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十分散乱,很多农村甚至出现空心村的布局。更有甚者,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使农耕地急剧流失。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的增长,对土地进行圈占,导致土地非农化的不正常发展。

五、启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只能解决温饱,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要实现集约化经营,必须大量减少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背景下,虽然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但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仍然需要一个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城市或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容纳能力,以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

(2)加强统筹,保护耕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耕用地逐年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加强统筹,合理利用,加快对土地的集中,促进集约化利用。对于已经征用却未经开发和利用闲置的土地,一定要加强整理工作,对于城郊零星弃耕土地和旧宅基地也要加强整理和复垦,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对建设用地要加强管理,防治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受损。同时,在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时要从严控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3)支持土地流转,完善相关政策。要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现有的一家一户体制显然不符合要求,只有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相当规模的土地,才能实现企业化的发展,才能用规模化经营和大机械化抵消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支付,使回归土地的农民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也只有在土地流转政策下,资金、技术的集聚优势将催化新技术融入和再开发,而规模化经营下的标准化生产将直接促使中国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新发展,完成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与完全产业化。在当前的土地流转进程中,也出现了为了骗取政府的补贴,或者不顾粮食实际产量管理粗放或者雇人经营;或者流转土地后不动,任其撂荒的问题,长期这样下去,对中国的粮食数量安全还是质量安全都是有害无益。因此,今后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及相关的政策。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土地流转服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为土地流转服务中介,要及时相关的土地供求信息,衔接供求双方。制定刺激土地需求的政策。在对所辖范围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农业经营大户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实行税收优惠的同时,适当给予小额信贷、农业设施补贴、免费的农业生产养殖技术指导等等。同时,要严格进行监管,一是对申报审核的监管,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二是对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执行的监管,特别是对流转耕地是否种粮的监管,一定要种植国家规定的给予补贴的粮食品种。最后是对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管,检查补贴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是否出现截留、挪用和占有等违规情况。

(4)推进农业技术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换言之,就需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这样能够更加精准地管理大规模耕地。同时发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5)发展民营农场。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可以采用民营农场的模式。考虑到我国农村的现状,现阶段我国民营农场可采取股份制方式,这样既可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也可使农民得到土地所提供的基本保障。通过建立民营农场,可吸收社会富余资金,缓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走规模经营道路。

(作者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锦梅,邹娇.关于加快沈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5).

[2] 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经济纵横,2006 (5).

[3] 王亮方.美国的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6(5).

[4] 万昱原.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6).

[5] 中华粮网.土地流转下的集约化经营是迈向大农业时代的必由之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3).

[6] 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9 (3).

第7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景观绿化; 植物配置

一、前言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建设已成为中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公路建设对原有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施工期间大量的开挖取土填土破坏了土体原有的自然结构,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其生长、活动的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延续;公路建成后,道路分隔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产生噪音、汽车尾气,使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也逐渐恶化,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对破坏的生态环境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出行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交通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早期的公路绿化中,人们还只是停留在注重生态效益,主要解决绿化量的问题,公路绿化缺少专业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在立地条件好的路段种植乔灌木,树种选择单一,形式单一,各路段绿化方式大同小异,相差无几,没有特色。因此,根据高速公路本身的特殊条件及功能,研究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配置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高速公路绿化是指在可绿化的路段以绿色植物合理覆盖公路两侧边坡、分隔带及公路范围内一切可绿化空地。景观绿化是以提供优美舒适的交通环境为目的,主要表现为提高环境景观质量,改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与条件,提高公路的服务质量。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树种草,而是包含并容纳了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的综合性绿化工程体系。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主要包含了中央分隔带、边坡、道路或边沟两侧、互通立交、桥头及桥下、隧道洞口、服务区景观绿化等。本文将分析各区域的功能特点,提出植物配置原则。

三、高速公路各区域景观绿化的特点及其植物配置

1.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

中央分隔带景观位于道路中央部位,最接近驾驶人员,占据了驾驶人员相当大比例的视线范围,其景观绿化对于分隔不同方向的车道、防止车灯眩光干扰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央分隔带宽度只有2-3米,空间较小,土层较浅,污染较重,排水不畅,养护困难等实际情况,因此,中央分隔带景观要简单、大方,一般选择耐贫瘠耐修剪的灌木为主,按照一定的间距交替种植,并修剪成规则的形状。在满足防眩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配置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以保持水土、丰富景观。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基于防眩功能的要求,灌木选择要枝叶紧密,生长较慢,耐修剪,耐旱,耐贫瘠的品种。修剪后高度保持1.5-2.0m可以达到很好的防眩效果。可以选择几种灌木交替种植,并选择一定的配置模式,有树篱式、图案式等。树种可选择龙柏、金叶女贞、大叶黄杨、海桐、黄金榕、福建茶、红花继木、木槿、小叶紫薇等均可用于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

2.边坡景观绿化

边坡主要是位于路基两侧,是由于路基的高挖深填形成的路堤和路堑边坡,其景观绿化的首要功能是保持水土、稳定边坡和路基,防止雨水冲刷坡面。依据路堤和路堑边坡的高度和坡度,可选择植物护坡或者和工程护坡相结合的方式。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干旱、耐贫瘠的品种,可采用藤本、低矮灌木、草皮相结合的防护方式。藤本植物可选择爬山虎、常春藤、迎春等,低矮灌木可选择云南黄馨、杜鹃、小叶女贞、夹竹桃、连翘等,地被植物可选择狗压根、结缕草、三叶草、马尼拉等品种。

3.道路或边沟两侧景观绿化

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边沟外侧有较大的空间可用于绿化,其功能特点是防风、隔离、降低噪音,其次才是美化功能。树种选择上应选择抗性强的速生乔木,高大的乔木具有更有效防风、隔离噪音等防护和醒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时,应结合沿线现有的自然生态和地貌,考虑道路两侧的经济林、果园等情况,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可与周边的环境溶为一体,与周边自然环境高度和谐一致。应特别注意横风路段的高速公路道路两侧,树种不易选择树干高大脆弱的树木,以防横风吹断树干,倒向高速公路,阻碍交通,发生危险。

4.互通立交景观绿化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与相交道路连接的重要枢纽,是高速公路景观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驾乘人员极易浏览的敏感区域。互通立交路口植物种植要满通视线要求,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能有阻碍视线的物体,布置绿化时需使植物的高度限制在驾驶员的视线以下,道路拐弯处的内侧,会在视距以内,不栽种乔木树种。另外,通过植物的配置形式提示必要的道路信息。对于弯道外侧植物应连续种植,视线要封闭,不使视线涣散,并预示道路方向和曲率,有利于安全通车。在路口附近,或有会车需要,减速需要的地段到来之前的路段两侧,种植乔木,人为的形成“瓶颈”效应,缩短这些危险处所的道路焦距,使驾驶员减速慢行,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该区域具有诱导交通、美化环境等功能。要求视线通透,可适当考虑个性化和地域性设计,其景观形式多种多样,是高速公路绿化当中最具特色和最能发挥设计人员水平的区域,可根据高速公路所在地的自然风光,选择如田园风光型、图案型、疏林草地型、人文景观型等设计风格。因互通立交范围不易养护管理,故该区域植物品种应选择当地乡土植物为主,管理粗放,可根据设计风格选择群植或零星种植。

5.桥下景观绿化

立交桥或高架桥下有较大片的空间可用于景观绿化,桥下景观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因上部是桥梁,遮挡光线,雨水较少,故桥下景观绿化植物应选择耐荫、耐旱、耐贫瘠的地被植物,可供选择的品种有萱草、麦冬、葱兰、肾蕨、白蝴蝶、大叶油草等品种。

6.隧道洞口景观绿化

隧道洞口景观绿化是高速公路重要的节点景观造型,设计时须紧扣所处区域的设计主题,结合山体周边的环境特点,对洞口造型和环境进行景观设计。在植物的选用上尽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这样既能丰富植物结构,又能确保绿化的长期性,力求形成整体的植物群落。隧道入口路基两侧配置高大乔木,保证隧道外的光线与隧道里的光线有平稳过渡,不使司机产生“黑洞效应”,同时周围点缀花灌木,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可选用植物主要有:小叶榕、全缘栾树、枫香、木棉、夹竹桃、凤尾竹等。

四.结束语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应结合公路沿线地貌、公路本身特点、功能要求、地域特色等,把满足功能要求放在首位,不仅巧妙利用地形、地貌、人文、自然和历史等条件和因素,更应通过植物选择与配置,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使高速公路与周边环境溶为一体,和谐自然,将高速公路营造成一个有韵律、有节奏、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绿化长廊。

参考文献: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1月16日)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3、《博深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5、《公路绿化规范》(JTJ-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第8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环境艺术;绿化功能;生态环境;和谐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人们将人文与自然景观在园林中有机融合,以建筑的形式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固化下来。可以说园林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更反映了园林建设者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和生活形态。园林的任何一次变化都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我们对园林艺术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园林设计规律的总结和把握,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一、园林环境艺术的分类

1、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尊重自然原有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极少的人为修整来实现其设计意图。也叫不规则园林。我国传统园林便是其中的代表。从周代开始,我国的园林风格就倾向于自然式风格,自汉代以后,受“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道法自然”的学说影响,我国园林建筑在重自然原貌突出自然美的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2、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强调依据建筑学的规律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和改造,这类园林设计中,自然景物主要是作为烘托和突出建筑物的美好而存在,多为人文景物的附庸品。由于其严谨的设计风格,也使其有了“几何式园林”、“整体式园林”和“建筑式园林”之称。这类园林多见于西方文明早期,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

3、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是对自然式园林和规则式园林的修正。它并不刻意强调自然环境或是人文景观的重要性,而是努力使自然景观和人文艺术进行融合,凸显其整体上的艺术性与美感。在具体设计中,混合式园林既没有明显自然的山水架构,也没有控制全园的主轴或副轴线,但在具体设计细节中,因地制宜的采用自然式或规则式的手法进行设计。

二、中国园林的设计特点

1、效仿自然

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时遵循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强调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以自然景色作为参照,采用人工开凿等方法进行修建。

2、以水为主

为了强调自然和谐的构图效果,往往围绕水面灵活放置山石、树木等小品。用水面替代建筑物对庭院进行封闭的处理也比比皆是。

3、亭台楼榭为中心

在设计中,将亭台楼阁作为构图和布局的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设计围墙、隔墙,努力实现中国文人画中的艺术美景。

4、留白不空

虽然中国园林设计讲求空间和布局上的留白,但却并没有出现西方园林那种大片草地。中国园林设计师往往会采用大量栽植不规则形状的树木或花卉对草地加以点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堆土造山

山水庭院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角。在园林中设计假山,一方面可以将景区进行自然划分,又可以使其成为独立景观以供观赏。

三、园林环境艺术的绿化功能

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懂得用园林来绿化和美化环境,园林环境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园林的绿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园林可以创造各种境界,美化人们对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园林里的花草、树木、流水、山石,首先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然后通过美化环境来美化人们的心灵,振奋和陶冶人们的精神,通过这种作用可以使人们得到消遣、娱乐,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花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绿化建设的重要目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杂质,释放氧气来净化空气,不仅减少灰尘,还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新鲜。比如在干旱地区和沿海地区可以建造防护林来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避免被侵蚀。城市里植被的增加能减少灰尘扬沙,保持空前的清洁;植被还能够涵养水源,对动植物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园林环境富含丰富的艺术意义,还具有很好的绿化美化功能,园林环境的维护与建设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合理科学的园林,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建设园林时,既要保持园林的传统,继承民族传统,还要做到理论跟实践的结合,学习各种先进的国内外艺术精华,建造出科学先进的园林,给人们创造出一种安全、优美宁静、方便舒适、生态良好、隐私安全、称心如意的生活环境。园林环境的绿化功能

1、吸附污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清洁空气的需要变得日益迫切。园林中的绿色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而植物叶面的纤维结构可以使粉尘附着在叶片表面,降低空气中漂浮物的含量,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功效。

2、隔音降噪

城市中的各类噪音,如工业生产噪音、汽车鸣笛、建筑施工噪音等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而园林中的树木可以有效吸收和隔离噪音。

3、调节空气湿度

通过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园林中树木能够将水分从地下释放出来,加快城市微气候的流动速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4、涵养水源

雨天时,由于有了园林植物的阻碍,使雨水渗入地面的过程拉长,有效减缓了地面径流的速度和流量,使更多的水分渗入地下,有效涵养城市地下水源。

5、满足精神需求

园林艺术所展现出的美感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无疑会使人们日益加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园林自身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感悟自然的场所,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绿化功能对人类的影响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体验,明确的认识到花卉盆景和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是环境艺术的重要构成因素。

园林艺术的境界包括花草、树木、流水、山石等都可以用来美化环境,对人们的精神、心灵都有振奋和陶冶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消遣方式。花草树木能够净化空气,减少灰尘,具体表现为:绿色植物覆盖在地表,使得地面在晴天时不会被暴晒,降低水分的蒸发,减少大风时的扬尘,保持空气的清洁干净,下雨时降水先落到植被上面在渗入到地面,减少了地面的径流,减轻水土流失,可以使水浸入到土层深处,涵养水源;树木能够提供给鸟类栖息的地方,鸟类能够吃周围的垃圾、害虫等还可以传播树种和花粉,是加快绿化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生力军。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意识到了园林绿化功能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绿化作用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园林瑰宝,并且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多实用的遗产。我们要继承并发扬民族光荣传统,重视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做到两者的相互结合,在规划城市、建设公园与广场、家庭绿化、庭院绿化等各方面,要充分的运用绿化功能,把这个环境艺术要素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发挥绿化功效,为我国人民不断创造出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工作环境,振奋人们的精神、舒畅人们的心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不仅体现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还反映了生活状态和历史环境,其自身变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在现代社会的绿化功能值得研究。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行绿化建设,环境艺术中绿化是非常重要的。园林的重要作用就是绿化,绿化作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王文影.园林环境艺术的特点及绿化功能[J].北京农业,2014,03:70.

[2]刘凤妮.现代监狱环境绿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第9篇:计划经济特点范文

关键词:党员培训 特点 规律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092-02

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特点和规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先进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运用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培训效果。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特点和规律

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特点和规律。不了解或者不能准确地把握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特点和规律,也就不可能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1、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的特点剖析

针对性。根据高校教育工作要求和学生党员需求开展培训。针对性的核心就是实用性。培训内容不对路,学无以致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教学方法死板,不适合学生党员学习,就激不起学生党员的兴趣,效果一定差。要客观分析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按照非毕业生学生党员、毕业生学生党员、普通学生党员、学生党员骨干等不同类别,加强分类指导。如对非毕业生学生党员、普通学生党员,重在理论武装和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教育,对毕业生党员则重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择业引导。

多样性。高校学生党员培训活动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处在一个动态且又复杂的矛盾体中。多样性主要包括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渠道四个方面。多学科指的是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众多学科组成的有机体系,它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等,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多层次指的是从年龄构成、性别民族、籍贯职务、知识结构等级来划分接受培训的学生党员,如把受训学生党员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党员、男学生党员和女学生党员、有担任党内职务和没有担任党内职务的学生党员、来自不同文化地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党员要进行不同的培训。即使是在同一层次的学生党员,由于他们各自的背景、经历、经验和专业不同,各自的性格、爱好和能力不同,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同,因而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也就要有所区别。多形式指的是根据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性质和时间采取入党前培训、入党时培训、入党后培训、长期培训、短期培训、速成培训、业余学习等形式。多渠道指的是培训途径的多样性,如本校培训、社会培训等。多样性这一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特点是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的。这一特点也就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难度。

标准化。标准化是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一个显著特征。党建工作如果标准不先进就达不到优秀水平,标准不统一就会各自为阵,没有标准就会无所适从,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也就会无所遵循。应制定高校学生党员培训标准,并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实施培训。

2、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规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的开展要与高校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要适应学生党员的愿望和需求。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的生命力体现在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培训的目的、规模等,要为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要为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服务。衡量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适应了高校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律。学生党员的学习愿望和需要主要来自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他们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和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只有学用结合,学有实效,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才有吸引力,才能蓬勃发展。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要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培训计划,实施不同的培训。允许有高、中、低三种速度,也要有高标准、中标准和低标准。无论哪一种速度和标准,都要求有符合该层次的实际水平和质量。一句话,就是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要有实用性,这是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的基本规律,因为它贯穿于培训活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起着核心的作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或后果。

第二,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依照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工作的过程运行。这一条规律是就高校学生党员培训过程而言的。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也应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这样,学习后参加实践一段时间,又参加学习,把校园和社会用桥梁连接起来,用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接受教育,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工作有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特点。

二、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精细化管理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就是抓住要害,“细”就是标准执行。高校学生党员培训同样是一个管理过程,运用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在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精细化管理过程种要从明确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管理者的素质要求、透彻了解高校学生党员受训者的基本特征、培训管理和实施的精细化、培训类型和方法的精细化、培训质量控制和效果考核的精细化等方面,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充分渗透到高校学生党员培训的各个环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