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 内涵 特征 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让企业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对企业的管理就要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实践证明,正确实施企业精益化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明显的推动作用,使企业的发展稳定提升。
一、精益化管理的内涵
精益化管理中的“精”是精细,“益”为效益,精益化管理主要是要求企业在各项活动实施的时候,都要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思想,以最小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提升到最高的层次。精益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经营运作的方式,实现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二、精益化管理的特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达到其发展目标,就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理想的效益,企业实施精益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将这个目标实现,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益化管理是一个哲理
精益化管理在一个企业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企业的发展模式制定在低成本,高效益上,在很大程度帮助了企业实现零库存、无浪费、准时反应等理想境界。使企业明确各个阶段目标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将企业效益稳步推进。在各个环节中实现自觉更新、相互协调。
(二)精益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包括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员工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过程,企业的精益化管理必须持之以恒的贯彻其思想制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逐步完善,循序渐进地进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只要在这样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才能让企业不断变的强大,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精益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
在企业精益化管理中,主要强调的是“人”为中心,打破传统那种上下级关系森严,相处起来气氛紧张的形式,强调员工之间与领导之间的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以“人”为中心是企业精益化管理必须要实现的思想,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因素贯穿于整个精益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精益化管理强调“人以精益为本”
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一方面要为员工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强调“人以精益为本”的思想,因此,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努力形成“集思广益、事实就是、精益求精”的管理氛围,坚决摒弃一些繁文缛节造成的约束。
(五)注重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为重视的东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如果质量不过关,那么在科学的管理工作也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注重全面质量管理也是精益化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从而全面追求尽善尽美。
三、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顾客满意最大化
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必须要赢得顾客的满意才能得到销售市场,精益化的管理要求以顾客需求为首要任务,从顾客的立场出发,为顾客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考虑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
(二)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
精益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使用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量,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精益化管理实现控制成本的方法主要有提高产出和降低产品成本两种方法,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第一种方法已经不适合用在企业的发展中,而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来增加企业的利润,已经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可。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通过精益化管理的方式来提高企业内部的活力,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精益化管理展示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所展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推动作用的,精益化管理首先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消除浪费,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并且,精益化管理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在协作的过程中,是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如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实施企业精益化管理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精益化管理也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多采用,更好的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建,向昌国.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
[2]郝立刚.浅析精益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
[3]赵晓菲.新时期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
一、及时做好社会调研
(一)生产的前提
对于任何企业,其生产的前提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如何进行人员的分配,市场调研之后就需要进行生产设备的监测,是否符合生产要求、是否需要更新、是否需要检修等,都要根据当前的公司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与生产价值而断定。以运营管理为中心的一些成熟软件和优化技术成果在诸多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不断的发展,结合实际提出了企业系统集成整体结构模型,并对模型中涉及的模块进行了基础分析,[2]生产分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就需要相关领导平时的仔细观察以便于关键时刻及时进行分析而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进行相关产品的营销、运输、宣传。适当时候要利用当前社会当中的现代化手段以及软件进行模式分析。
(二)生产计划的开展
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经营当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公司的直接效益,甚至公司的存亡,市场目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更加细致的生产计划的开展便非常值得注意,而且生产计划并不能单纯的只靠一套,还要进行多套方案进行备案以便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的应急之需。生产计划是公司的活动计划、组织工作等的总称,包含着成长过程组织、成产能力的核定以及资源的平衡等。对于狭隘的概括来说是指对公司整体系统的管理,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广义的生产计划是指对一个公司整个体系的管理,是对所有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组织,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等所有相关专业。
二、生产计划
(一)生产计划的具体实施
生产计划的开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为了使计划更加合理和操作需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结合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关键的,安排最适合公司的发展计划和方案。计划制定之后还要根据实时信息进行计划的时刻改进,不能计划制定之后就不管了。要时刻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和方案的跟进,要进行预知问题的断定,以防出现紧急情况而不知所措。
(二)效益型与战略性同步
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公司的效益与战略同时进行着。如果想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时刻进行战略安排,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进行市场调研。制定最佳的采购计划,制定最适应当前公司的生产方案。生产计划是公司日常生活的依据,对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力设备等的妥善安排。生产计划可以让公司更加均衡并且有节奏的进行生产,而且要对公司员工的技术含量以及公司产品研发专员进行学习安排。
(三)合同的效果
对于部分企业会有合同的制定和安排,会有相关的合作厂商进行合同的安排与签订。对于合同的签订需要进行相关细则的仔细拟定,销售合同是制约企业内部人员的准则又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销售合同的签订以确保销售的有序进行,采取合同的拟定对公司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保障,所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于合同的问题要仔细斟酌。
三、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
(一)经营方案
生产计划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而经营管理是与之相配套的方案。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在公司的发展当中会有很多个部门与生产环节相关,各部门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进行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融洽的交流工作会更加顺利。分析项目的各种参与者在各个阶段对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3]制定出最全面的计划。
(二)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
各个环节之间的部门应该进行适当的沟通,加深员工的感情基础会让工作氛围更加轻松,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可以定期举行员工聚餐、集体活动、定期的旅游等让同事之间的陌生感越来越少。加强员工的沟通,加深员工的情感基础,是作为一种心理经营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问题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心理管理
作为企业的员工,不仅要做到业务熟练,还要做到心理健康,目前的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对于工作有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定期释放员工的压力,并且定期的进行员工的娱乐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加深员工的感情又可以舒缓心情,一举两得。作为新时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案来讲,心理管理也应该提到日程上。国外的公司就有把员工的生日以及员工爱人的生日都标记清楚,并在当天进行礼物与卡片的发放并写上温暖的话语,这就会收服员工的心,让员工体会到公司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的工作。
四、结语
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管理的依据,它对公司的生产任务做出统筹安排,规定着公司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进度等指标,是公司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是公司编制其它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使公司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且使公司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公司能引导和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强公司的生产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焕蛟;青岛特锐德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实现危机传播管理制度化的必要方式,是建立适合各个主体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管理机构、责任人,覆盖全面、运行流畅的一整套程序,可供选择的管理预案等内容。
理论总结与制度化选择
“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几率或者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①在人们朝着这一总体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对这一领域的介入和拓展,都是从多个方向先后汇聚进来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做简单的考察:
一是在危机管理的对象上,先是集中在军事、国防等一些专门的领域,而后逐步拓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危机管理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逐渐从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害领域扩展到社会事件、社会心理、环境、气候、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危机管理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大,对此,伦斯曾形象地把危机传播研究称为“多样的、正在进化的领域”。②
二是在研究的侧重点方面,先是做各种局部的、断片化的研究,再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系统性的思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重视对危机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如在危机中如何保护危机主体的安危,讨论危机组织自身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传播沟通策略的有效性等问题。
三是经过了一个多角度、多学科背景的合力探索过程,然后有了整合诠释的理论体系。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这一阶段,多数学者在研究危机传播策略时都注意到了形象修复的重要性,于是产生了整体的“形象战略理论”。20世纪末期以来,危机传播研究在微观上研究的内容更加细致。同时更注重从宏观上增加危机传播中的内容建设,建立信息传播的应急预案。
在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将危机划分为四个阶段;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关注“组织在危机发生时说了些什么”,同时提出了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敌意、亡羊补牢和自责等五大战略方法;海瑞特的辩解策略,目的在使被指控的错误举动能获得较为正面或是中立的看法;托马斯・伯克兰的焦点事件理论,认为突然发生的和不可预知的事件(焦点事件)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格鲁尼格和亨特的卓越理论(也被称为“优化理论”)。
近年来,库姆斯的“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受到研究者的较多关注。这一理论的突破,在于重视和注意到不同危机之间的异质性,以及危机发生时特有的情境背景,从而使得危机决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库姆斯将所有的危机总结归类为受害者型、意外型、可预防型三大类共13种具体类型,将反应策略分为否认型、弱化型和重建型三大类10种具体类型,两者相互对应,即可确定每次危机的具体反应策略。
以上的这些理论源头,最终都汇集到了危机传播中来,并经过整合逐步向较为完整的危机传播管理理论体系发展。这些理论准备,在思想认识层面为危机传播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也促使各国政府将之应用到实践当中,逐步在各个行业、各个层级建立起了制度化的危机传播管理方案。
实践发展与体系建立
与理论探索相对应,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将更多的危机带到人们面前。这更从现实需求的角度,迫使人们充分重视并以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危机。
各类危机的高频次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无论是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还是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都为我们揭示出了其中的规律。
相对于传统危机而言,现代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体现在危机主客体的不确定性及影响范围的深度和广度上。现代危机具有对大规模人群的巨大冲击作用,如金融危机,几乎影响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现代危机会对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影响。现代危机具有动态及跨界效果,危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借助现代传播工具进行跨界传播。同时,长时间可重复的威胁会不停地出现,比如,气候异常、恐怖袭击等问题。现代危机还会对组织的运行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有时会导致组织迅速而长期地改变其运行体系。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危机本身的复杂化,另一方面,也为危机传播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更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危机传播这一具有高度实践性特点的领域来说,更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环境和实践工作,及时予以推进和发展。危机传播研究在西方2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已经证明这一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的不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比如,在各类危机频频爆发的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不断完善国家危机管理,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系,从国家安全、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不同的方面,建立了以内阁首相为危机管理最高指挥官的危机管理体系,负责全国的危机管理。健全的危机管理法制,顺畅的危机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日本全国的危机应对能力。
再比如,为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足够的物质储备,如美国还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资源目录,一旦危机爆发,可以清楚地知道从什么地方调配什么资源,动用哪些设施。而美、日、韩等国都建立了应对危机基金,将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体系,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③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基础, 以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突发事件”(与危机高度重合的一个概念)信息传播法律制度体系。在法律制度层面,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包括三方面内容:1.《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2.应对特定突发事件的单行立法,包括《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3.部门管理法中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条款,如《安全生产法》、《食品卫生法》等关于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的应对条款。④
体系建立中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危机管理制度的确立,是在整个社会的层面形成一种共识和行为规范。而制度本身的内容,只是从法律规章的角度建立起了危机应对的框架,许多具体问题、操作问题,还需要更细致完备的管理体系的建设才能得以完成。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在日常的管理制度中,将危机管理纳入进去。其建设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过程方面来说,应该涵盖危机的监测、预警、应对、恢复等环节,形成闭合的循环过程;从机构方面来说,要成立危机管理委员会或者危机管理小组,明确日常的工作机构和危机应对期间的工作机构,明确各个机构的权责;从运行机制方面来说,要形成流畅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敏锐适用的反应机制;从体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讲,要制定危机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分析确定潜在危机的主题和监测范围,制定各种不同的危机应对预案;同时,还要注意日常的培训演练,在组织成员中树立危机意识,建立组织的危机文化。一般而言,在危机传播管理体系的建设中,机构建设、岗位设置、责任明确等问题容易解决,而要将危机意识、危机观念深植进每个人心中,以及建立相应的文化氛围,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完善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最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即在于建立组织的危机预警体系,包括危机信息的监测、研判和预警信息的等环节。网络媒体的发展,为全方位24小时监测组织的危机信息提供了便利,有效提高了危机预警的效率,使组织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有可能引发自身危机的各种信息,迅速作出研判和进一步的反应,及时预警。当然,对危机信息的准确研判,目前还是整个危机传播管理体系中的难点之一,需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有大量经验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各种行为的预测分析能力会进一步提升,这一问题也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还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不同的主体建立危机传播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各自所处的传播环境的特殊性,注意到宏观的危机管理制度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危机传播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在危机传播体系的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地看,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稳定,所以,专门的危机传播制度方面的建设较少。随着近年来危机发生频率的增加,对危机传播管理机制的要求逐步提高。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与欧美许多国家相比, 我国的危机传播制度还不够完备。以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和控制为例, 我国尚未形成反应灵敏、运转协调、信息完备的完整体系。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信息制度缺失,可以说只是我国当前危机信息传播制度不健全的一个缩影,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缺失。⑤同时,在今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传播环境下,以往的传统危机管理策略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⑥即使这些理论的研究者们,自己也在不断进行相关理论的扬弃和深化。相应的实践,也在不断得到完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也都应该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廖为建 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及其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8期,第18页
②Reinsch,J.W.Some assessment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from social science cit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1996.
③刘萍萍 韩文秀 裴葆春:《发达国家危机管理机制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62页
④王万华:《略论我国社会预警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完善》,《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⑤梅琼林 连水兴:《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大地震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11页
【关键词】经济发展;文化力量;创新
一、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区域划分及特点
历史上,山东省东、西部区位划分如下:东部指胶东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地区(指潍河以东地区),其他地区即为西部。1995年,山东省政府提出重新划分方案,将山东东部地区扩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济南、东营、日照等8个城市,而西部地区即是滨州、德州、聊城、泰安、莱芜、济宁、临沂、枣庄、菏泽等9个城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山东经济的特点是东强西弱。东部的山东半岛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近年快速崛起,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颇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板块之一,占全省一半的土地面积上产出近2/3的经济总量,并呈现出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半岛区域的快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山东近年着力实施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半岛城市群是由青岛、济南、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八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目标是发展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的小康之地。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菏泽还被称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2005年菏泽GDP仅368亿元,2008年820亿元,位居山东省第十五位。
二、影响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分析
影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制度,地理位置,人口基数,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力量等“硬实力”,这里仅就文化的力量这一“软实力”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山东的东、西部文化分别可以概括为创新性和保守型文化。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经济风险的不同态度上。在各种可能性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可知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未来的不确定性常常用“风险”来描述。面对经济不确定风险,人们常常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风险规避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爱好者。一般来说,保守文化下的人们对风险极度厌恶,而创新文化下的人们对风险具有理性的态度。在今天,判断一种文化是否适应工业化社会,关键是看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具有冒险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因而属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范畴,是创新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它营造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而风险规避型的、保守的、与现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属于落后的文化范畴,是保守型文化。东部地区的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使其总体上具有冒险精神,而西部地区的人们所处的文化使其在面对风险是时往往退避三舍,停滞不前。
人们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是建立在文化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基础上的。文化成本是指人们抛弃或建立某种习得的文化信念或价值观体系时所付出的最高代价,它一般包括认知成本、心理成本、认同成本、信仰成本等内容。文化成本通常在需要对传统习惯超越和创新的时候顽强地表现出来,因而经济创新活动往往会造成“心灵方面”的困难,它需要人们做出意志上的巨大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对于不同的经济现象,人们也许会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文化成本并不完全相同。在特定情况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文化成本最低的某种价值观体系。在创新型文化的环境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文化成本往往低于保守型文化。在文化这个“钱币”的一面看到的是文化成本,另一面则是“文化收益”。从满足人类的需求来说,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的价值观体系。这一价值观体系将一切事物和行为的价值进行排序,为我们做出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减少了人们判断、决策的代价。从价值的角度看,可以将个人所拥有的能为其带来持续收益的特定文化称之为“文化资本”。以此,创新型文化的收益是大于保守型文化的。
从文化角度出发,经济发展与增长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文化资本与降低文化成本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变迁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制约着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
山东东部地区的人们认为做一件新的事情虽然要冒很大的风险,要放弃许多原有的生活习惯,要造成“心灵创伤”,改变熟悉的生产方式有很大的文化成本,但是,与新的事情成功的收益相比,这些成本都算不了什么,改变观念,用创新观念代替保守观念所得到的文化收益是远远大于文化成本的。因而,人们纷纷抛弃小农意识,投资于新兴经济模式。而西部地区,人们则对新兴事物敬而远之。原因在于西部人们认为新兴事物的文化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小,因而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西部一些人的观念认为原有的经济方式的安逸的文化收益很高。另一方面,在面对冒险和受穷的选择上,对冒险是厌恶的,认为因冒险而失败会造成身心难以弥补的创伤,因冒险改变生活方式的文化成本是非常高的。墨守成规的文化成本很低,而收益有很高,因而人们就积累保守的文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西部地区经济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要落后一些。
2.文化力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个案分析
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现在山东的地盘上,有两个最大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齐国从公元前11世纪(约前1046)至公元前221年,历时八百多年。鲁国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历时近八百年。这期间,在齐国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概称为齐文化;在鲁国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概称为鲁文化。
(1)山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以鲁文化与济宁的经济发展为例
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将五千年中华文明联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中庸”为基本方法,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
济宁被誉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受鲁文化的影响,济宁人具有许多传统美德和优秀人格特质。第一,他们富有牺牲精神。第二,他们富有进取精神。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讲做人,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功”,讲做事,就是要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立言”,讲学问,就是要会写文章,著书立说。第三,他们的家庭观念特别强烈。第四,鲁文化对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妇女们肩负着家庭的全部重担和教育子女的神圣责任。第五,他们重义轻利。从而造就了无数反对见利忘义、讲究义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现。第六,他们重视教育。山东“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一直比较浓厚。
济宁的经济发展受益于鲁文化,他们承继的优秀品质为他们在经济发展中打造了一个“人品”的完美品牌。这使得济宁的经济优于我国西部落后地区。但也受制于鲁文化。第一,农本主义。由于以农业为本、重农轻商,加上其地理位置处于大陆内部,与外部世界隔离,所以商业活动很难展开,市场很难建立,自然经济成分在农村中占很大比重,社会与经济的流动性受很大限制。因此他们商业意识滞后。第二,整合意识。即鲁文化中“乐天知命,尽其在我”、“天人合一”的消极适应的思想。这种整合意识如果从哲学理念的高度降到低级的层次上来加以考察,它就是一切偶像崇拜和迷信活动的根源。第三,重道德实践、轻事实的认知。道德伦理的各种规范是儒家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体现道德伦理方面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这种传统文化只注重恶善的区分,不注重真理的追求,也是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限制使济宁人的精神状态距离东部沿海城市人民的标准,甚至是他们在物质条件的匮乏方面更显得遥远。
(2)山东东部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以齐文化与青岛的经济发展为例
齐文化的前身为东夷文化。其文化代表就是山东境内的泰安大汶口文化和章丘龙山文化。今山东东部地区是东夷文化比较集中的地区,有著名的三里河文化、东岳石文化等文化遗迹。
东夷文化又是沂蒙文化在新石器时期的发展。沂蒙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和活动在沂蒙山区(地理意义上的)及其辐射地带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因沂蒙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形态。当然东夷文化的范围并不限于沂蒙山区及其辐射地带。
夏朝时代,今青岛大部分地区为东夷族莱人聚居地。商代,今青岛大部分地区为莱国领地。商周时期,莱国疆域广阔,今即墨、平度、莱西地区均为莱国属地,在今平度市唐田乡保存有莱国古城棠邑遗址,是莱国的大邑。周武王灭商后,封少吴后裔兹于期为莒子,都计,遗址在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今胶州、胶南均为莒国领地。春秋前期,因齐国势力向东扩张,连年征战,齐国国土扩张至胶东半岛,今青岛地区皆属齐国。齐文化也由此发展。为巩固东部地区,齐国在东南海滨和今胶东中心地区分别建立了琅琊和即墨两个大城邑。琅琊位于今胶南市琅琊镇,是齐国著名的海港城市和军港。元朝统一中国后,于1280年开凿胶莱运河。胶莱运河胶莱河开挖南起胶州湾北连莱州湾,沟通了黄海与渤海的海上交通胶莱运河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沟通两个海湾的运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同类运河,对海运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内部意见不一,仅过了10年,胶莱运河便被废弃。元朝时期,道教支派全真道成为中国北方主要宗教。北真七子丘处机、刘处玄等均在崂山传道授徒,崂山原有道众全部皈依全真道。崂山成为全真道的主要基地之一,道众繁衍,支派蔓生,道观众多。至明朝仍兴旺发达。据史书记载:形势险要的胶州湾口,古称“淮子口”。在湾口以东有一自然村,名青岛村,属仁化乡文峰社。明朝万历年间,即墨知县许铤奏开青岛、女姑、金家等海口为贸易港口,青岛口成为青岛村及胶州湾口的通称。1862年清朝在烟台设立东海关,并在青岛口、女姑口、金家口等海口设立税务“分卡”,青岛逐渐发展成为比较繁荣的贸易港口。
齐文化使青岛人表现出仁智、勇武和创造,多神信仰,务实、功利、开放、兼收并蓄以及浪漫、舒缓的特点,这使青岛的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化为商业气息较浓的商业经济,并在山东各文化副区中冠领群雄。
三、结论与建议
山东西部地区应克服地区文化中的弊端,发扬文化因素的优势,使西部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经济现将融合,突破儒家文化的限制,将其与时俱进的理性精神、包容性的特点和对外来文化吸纳的特征发扬,有效地吸收其他区域的科技文化,实现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互补,完成经济的长足发展。
1.吸纳现代商品经济观念
现代市场经济不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即掠夺、欺诈、权力的基础上,而是一种规范经济,有进入市场的准则;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性经济、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是那种本质上必须用法来规范的和约束的经济;契约经济,信守合同,恪守准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纽带;平等竞争经济,由商品是天生平等派的特性所决定;信息经济,进入现代社会,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借鉴东部地区的商品经济观念。
2.更新文化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无论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创新有比较清晰的规律可循。
首先,制度创新先行。创新首先在经济体制领域寻求突破,从而获得发展空间。其次,敢于和善于组合创新要素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敢于和善于组合创新要素服务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94.
[2]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张佑林,陈朝霞.区域文化精神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4]周霞,王仁强,王建.企业家精神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9).
[关键词]公共养老金;私营化;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42-04
公共养老金制度是构成养老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公共养老金主要根据融资模式的差异,选择政府公共管理(公营化)或私人机构管理(私营化)的运营方式。近年来随着公共养老金制度运行环境的变化,许多原本对公共养老金实行公共管理的国家出现了资金收支困境,从而掀起了公共养老金私营化改革的浪潮。这一变革趋势不仅使制度内部的代际和代内资金平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对制度外部的社会经济福利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公共养老金制度融资模式及私营化改革
(一)公共养老金制度及其融资模式
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从其构成来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公共养老金制度、职业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其中公共养老金制度可简单表述为,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执行,以工资税或一般财政收入为养老基金来源,规定养老金给付额度,实行公共管理的养老社会保险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公共养老金制度,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更是养老社会保险体系中最基本和最完善的部分,由于这部分开支已成为政府预算的最大单项计划,因此也被称为“公共支柱”。[1]
公共养老金制度拥有三种融资模式,分别为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及部分积累模式。对于三种融资模式的特点,Lawrence Thompson(1998)认为现收现付模式对出生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即该模式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密切,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会对现收现付制造成冲击;对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变化则不敏感,这意味在该模式下不必担心由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给养老基金带来冲击。相反的,完全积累模式对利率或工资增长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表明其巨大的资金积累对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容易遭到养老基金贬值的威胁;另一方面对出生率的变化不敏感,说明该模式能够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部分积累模式由于兼有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二者的特点,因此其对出生率及工资增长率和利率变动的敏感度界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之间,也就是说该模式由于预留了一定的积累资金,使现收现付模式下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沉重资金负担减轻,又由于积累的资金规模比完全积累模式小,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中基金损失的风险也相应降低。[2]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
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是指提供给退休者养老金收入的主要职责由政府部门转移到退休者个人身上,政府一般不再直接负有向退休者支付养老金的义务,而负有这一义务的是接受养老金基金托管的私人部门。
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的主要动因来自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人口老龄化是由60岁~65岁以上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决定的。据预测,在未来40年中,全世界老年人口将增加两倍,接近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由1990年的9%上升到2030年的16%,到2050年全世界只有非洲还是“年轻型”的。显然,在人口老龄化和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前提下,现收现付模式将加重在职者的缴费负担,并有可能使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降低;而转型为完全积累模式,由私人机构对养老金基金进行运营,将会规避人口老龄化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冲击。[3]
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私营化改革之后,其养老金计划将出现多方面变化。首先,融资模式将由现收现付模式转变为部分积累模式或完全积累模式;其次,养老金基金的管理将从政府部门转到私人机构;第三,养老金基金的社会统筹将被强制性的个人账户所取代;最后,养老金计划将从给付确定型转向缴费确定型,退休者的养老金领取数额将完全取决于其自身在工作期的缴费和养老金基金的投资收益。[4]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与私营化的经济福利比较
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与私营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融资模式的不同,因此探讨现收现付模式与完全积累模式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也就达到了分析公共养老金制度采用公营化或私营化运营方式所导致的经济福利变动的目的。模型建立在Diamond的2时期2世代叠代模型基础上。由于Diamond模型仅涉及工作期和退休期2个时期以及在职者和退休者2个世代,因此难以详细考察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转换为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对于更多世代的福利、消费、劳动供给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小盐隆士(1998)对Diamond 模型进行修正,构建起包括消费和劳动供给等变量在内的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5]
(一)模型假设
假设各代生存在一个工作期为4个时期,退休期为2个时期共计6个时期的社会中,每个时期假设为10年,在每一时点上都有6代相互重叠,则该模型为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这些假设在现实生活意味着劳动者于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于80岁时死亡。在这一期间内经历了40年工作期和20年退休期。
为计算简便,将效用函数以对数形式表示,设各世代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效用函数为:
工作期效用函数:u = αlogC + (1-α)log(1- L) 退休期效用函数:u = logC
其中u为效用水平;C为消费水平;α为消费权重;L表示劳动时间比率,设其最大值为1。假设工作期效用取决于消费和余暇,退休期的效用取决于消费,工作期的消费与收入的替代弹性为1。各个世代所对应的工资、利率、养老金费率长期保持不变。政府能够承担最后的责任给予退休者足够的养老金。代际间不存在遗产的转移。
(二)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的建立
首先,对工作期效用的决定进行考察。设t期开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1≤s≤4)的消费为Cs,t,劳动为Ls,t,则可得到以下的效用最大化函数和其约束条件:
其中,U代表总效用;ρ为贴现率;r为利息率;τ为公共养老金费率;W为工资水平;Z为公共养老金给付额;As , t表示t期开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期首所保有的资产。As+1 , t+1 = (1 + rt)(As , t + WtLs , t - Cs , t - Ps , t - Zs , t) 由于模型假设不存在遗产,所以A1,t为0。在该模型中,最初的利息率r、工资W、公共养老金费率τ用t期的数值表示,而t + 1期以后利息率、工资、养老金费率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应的世代需要以t + 1期的数值为基准来计算最大化效用以及消费和劳动的最适水平。养老金给付额Z由政府根据具体的消费计划予以确定并定期向退休者发放。
其次,对退休期效用进行考察。由于退休期(s = 5 , 6)效用仅由消费决定,所以有如下等式:C5,t= C6,t=A6 , t+Z6, t(3)
企业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事生产活动,假设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则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写成:
y = ka0
其中,y为人均产量;k为资本劳动比率;a为产量对资本投入的弹性。在该条件下,利息率和工资可表示为:
r=aka-1(4)
W=(1-a)ka (5)
t期的资本――劳动比率kt可以表示为:
将kt代入(4)、(5)式中可求得t期的工资Wt及利息率rt。
当公共养老金制度采用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时,t期的在职者的养老金费率τt为:
(三)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与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中各变量的理论值测算
利用构建的6时期6世代叠代模型可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公营化或私营化运营的若干变量进行测算,其基本前提是各世代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养老金收支平衡。
假设人口增长率、贴现率、产量的资本投入弹性、效用函数中的消费权重,分别为1%、3%、0.3、0.8。(前两个参数是年率,实际值需要通过10年的复利计算得到)。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平均养老金收入/平均工资)为0.5。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可以看作是现收现付模式终结时的形式,则可得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下各变量的理论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后各代的总效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伴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资本劳动比率得到提高。各代的整体工资水平也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从各代的消费水平的变动来看,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后各世代的消费水平高于实行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水平,并且各代间消费水平差异减小了。劳动供给总量在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要比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下的劳动供给变动幅度更小。另外,以实行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时的工资、利息率、养老金费率为已知变量,能够测算出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的以收入为衡量标准的效用水平,将其与实行现收现付模式时的效用水平进行比较,可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后收入水平增长了20.417%。
三、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方案的选择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私营化,即采用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比公营化下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更能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因此,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对陷入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各国而言是颇具吸引力的。但是,由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公营化转为私营化存在着转型成本,即公营化下的现收现付融资模式意味着政府对已退休者和当前在职者进行了养老承诺,这一养老承诺构成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隐性债务(IPD)。如何消化和处理隐性债务这一转型成本,是决定公共养老金制度私营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政府回避了偿还隐性债务的责任,而将这一债务转嫁给在职者,那么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否则将遭到来自在职者的强大阻力。[6]
如果实行激进的私营化改革,即在改革时点上除了对已退休者仍然提供养老金外,对当前的在职者则完全切断未来的一切养老金供给来源。这种办法将使在职者面临既要将收入的一部分转移支付给退休者,又要为自己进行养老积累的双重负担,而临近退休的在职者则有可能来不及积累足够的养老费用,为此这些在职者不得不通过增加额外的劳动供给或是减少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消费来应对公共养老金的私营化改革。由于改革明显加重了当前在职者的负担,因此会受到当前在职者的反对和抵制。[7]
渐进式私营化改革是指现收现付融资模式下的养老金公营化规模逐步减小,代之而起的是以个人账户积累为特征的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渐进式改革的前提是在开始实施改革时已退休的各代的养老金不受制度改革的影响,即退休第1期和第2期所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不变。在职者所负担的保险费可以由各时点所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中推算出来,在改革过程中在职者的保险费负担虽然逐渐减轻,但他们必须自己筹集退休后的养老费用。
渐进式改革尽管仍然无法避免增加工作世代负担及降低效用水平等问题,但由于保险费在几个世代之间进行了分散,各工作世代的负担有所减轻,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还是可以平稳进行的。表2和图2反映了对渐进式私营化改革的几个方案的效用分析,这几个方案都是以实行完全积累融资模式之前的工资、利息率、保险费率为基础,分析了每个世代的收入变动情况。
其中,方案1是指在退休期的第1期期首开始准备私营化改革,于退休期的第2期完全取消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进入退休期第2期的世代为第1代;目前处于退休期第1期的世代为第2代;正在工作期第4期的工作世代为第3代(以下逐一类推)。其中,第1、2代的养老金数额不发生改变,从第3代起养老金降为0。
由表2可知,从第3代至第5代效用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第6代(在制度改革时点上开始进入工作期第1期的世代)也未能从较低的效用水平中摆脱出来。能够体验到私营化改革益处的世代是从第7代开始的。方案2假设退休期的第1期期首开始准备改革,于第2期将改革付诸于实践,改革的内容是将养老金数额削减1/3,从第4期开始养老金给付降为0,这表明私营化改革经历了3期,相当于30年的时间完成的。从实施效果看,与方案1相比,由现收现付融资模式转变为完全积累融资模式所带来的转型成本被进一步分散化,但同时私营化改革带来的益处则出现得更迟。方案3、方案4分别假设从退休期的第1期以后将原有养老金数额削减1/4和1/10,则现收现付融资模式向完全积累融资模式的转型期间分别为4时期(40年)和10时期(100年)。
在以上的各方案中,转型期效用水平的最大下降幅度,或称之为各代负担增加的最大幅度,方案1为8.6%,方案2为5.8%,方案3为4.3%,方案4为1.6%。可见公共养老金渐进式私营化改革对各代福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转型的速度。降低改革的速度固然使福利改善的效果发生的较迟,但是却使各代的负担更加分散,因此改革更易于被各代接受。[8]
四、简单结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对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事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难题。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我国企业逐步增强自身参与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将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大量的跨国企业将走进我国市场,在我国范围内构建起大量的子公司,这将给我国企业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进而更好的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济,带动我国企业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与经营规模,进而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二)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帮助我国经济发展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经验,加快促进自身在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和信息化技术领域有着很多先进的研发成果和经验,这些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急需和欠缺的,而我国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些也是他们所欠缺的,因此我国刚好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外的技术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削弱
第一,我国招商引资过程中一直对外资有着相对倾斜的优惠政策,这对我国企业来讲相当于是竞争力的间接削弱;第二,有关机构对于外企投资方式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管理外资过程中产生失控,进而使得大面积的国内市场落到外企手中,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大量的侵蚀,给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金融产业风险与日俱增
第一,金融改革在我国的开展和实施一直比较落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使得我国金融产业极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第二,发达国家有着远比我国成熟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相对来讲,我国金融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全球100强的银行中,欧美及日本就占据了70%,在总金融资产中更是占到80%,这对我国金融产业来讲就是一项威胁。第三,金融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必须逐渐开放,汇率变化、利率调整等加大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就增加了风险。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让我国原本就相对薄弱的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外资的巨大冲击,进而出现大批的失业问题,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外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我国市场,国内相应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被迫降价,比如我国农产品遭遇国外优质廉价的肉制品、水果、奶制品等的竞争,部分企业经受不住巨大冲击,就出现倒闭和裁员的现象,这就导致失业人口的不断攀升,就业压力剧增。
四、我国应当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一)在思想和观念层面积极面对并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第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以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全面客观地了解,认清经济全球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势,并适应这种趋势。再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来,通过各种措施的落实来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竞争当中去,利用好才能发展好。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认清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重视各种经济成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遵守市场规律和市场规则,专业企业经营机制,构建和市场要求符合的管理经营体系。第二,做好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明确职责、政企分开,对制约经济发展的所有公务因素加以彻底的消除,充分发挥出市场调节的技能,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三)构建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构建完善健全的金融运行机制、财政货币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有效应对外来资本的市场冲击,对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进行完善优化,提升我国金融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意识,第二,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优化改善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强化控制信贷比例,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等问题。
(四)积极做好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
强化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是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只要能够做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够在根本层面扭转创新力不足、自主实力落后等局面,进而获得更加强大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必须要积极营造和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氛围,合理扩大在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重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科教兴国贯彻到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应当加以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对于利好和机遇,我们要利用好、把握好,对于困难和挑战,我国要及时采取措施,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立井;套内壁;滑模
0 前言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鹿山煤矿设计生产能力0.45Mt/a,采用立井开拓方式冻结法施工,主井井筒深度571.5m,冻结深度488m,表土层深度457.78 m,井壁结构为钢筋砼结构,砼标号C30-C65。井筒内壁采用了液压滑升模板进行套壁,加快了施工速度,保证了安全顺利施工,降低了施工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收到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现就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预防处理办法及改进措施。
1 滑模模板
滑模模板采用整体固定式钢模板,高度1.4m、锥度0.8%,均布12组24个HQ―35千斤顶,用24根Φ25 mm圆钢爬杆代替竖筋进行滑升作业,模板围圈采用60 mm×60 mm× 5 mm角钢或8#,槽钢制作,模板采用3.5~4mm厚钢板制作,为了加大模板强度,竖向每隔150~250mm加焊50 mm×50mm×5mm角钢加强筋,横向加 2~3道50mm×50mm×5mm角钢或8#,槽钢加强筋,确保整体模板的强度。滑模在安装前应将工作面找平浆底,并按要求预埋一定数量的预埋件,以便于支撑杆生根。安装后应试滑1-2个行程,正常后方可浇注砼。
2 滑模盘倾斜分析及处理
滑模盘在施工中倾斜是常见现象,必须经常观察和测量滑模盘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若发现倾斜,必需找出造成滑模盘倾斜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及时进行处理。
造成滑模盘倾斜的原因:①千斤顶不同步;②滑模盘上堆积物多且不均衡;③支撑杆不垂直;④砼人模时未分层未对称均匀;⑤液压管路漏油等原因。
滑模盘倾斜的处理:①在滑模盘上安装测水平的装置,并安派专人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②滑模盘上应对称堆放材料,吊桶不得直接落在滑模盘上,距离滑模盘300mm为宜;③在支承杆上安装限位装置,发现千斤顶不同步应及时更换或局部调整千斤顶;④在纠偏时要有专人负责指挥、观察,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导致更大的偏差;⑤注意保证千斤顶的清洁,用Φ100mm胶管套在千斤顶上,上面再用120mm×120mm×5mm胶垫套在支撑杆上,防止砼砂浆顺支撑杆流人千斤顶内。
3 滑模盘平移分析及处理
滑模盘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偏移中心线,造成井筒半径钢筋保护层及井壁厚度大小不均。
造成滑模平移的原因:①不对称均匀浇灌砼;②振捣砼方法错误;③提升架不垂直;④千斤顶不同步。
滑模平移处理:①在滑模盘偏离方向(井壁砼偏小侧)先浇注砼,利用砼的侧向“挤动力”逐渐调整;②将滑模板滑空一定高度后,在偏离方向打顶撑进行纠偏,但要注意纠偏不能过急,以免井壁出现错台拉裂现象。
4 滑模盘扭转
滑模盘扭转是指模板受到一个扭转力的作用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螺旋扭转,扭转分为缓慢扭转和急扭转两种。
缓慢扭转原因:①千斤顶不同步;②操作盘荷载不均匀;③滑模组装及结构不合理;④“F”架不垂直;⑤滑升高差大;⑥局部油路不通造成个别千斤顶不工作;⑦支撑杆错曲,接头有间隙,未与钢筋绑扎牢固;⑧滑模工操作不当;⑨边打灰边滑升;⑩忽视找平、找正工序。
急扭转原因:①被提升设备挂住;②滑升速度超过砼凝固速度;③顶杆自由长度大;④脱模后塌方造成空滑升;⑤经常缓慢扭转而未及时处理。
扭转的处理:滑模盘扭转如不及时纠偏,会使整个竖钢筋向一个方向扭转,直接影响井壁砼内在质量,所以必须及时纠正。其方法是利用木撑对滑模施加扭转力矩,在扭转方向用木撑的一端支在提升架腿上,另一端顶在外层井壁上,滑升时顶撑对滑模盘施加一个扭转力矩,使滑模盘反方向扭转,经过多次滑升逐渐调正为止。
5 支撑杆弯曲的分析及处理
支撑杆弯曲可分为压弯和扭弯两种,无论何种弯曲都会造成露筋或保护层过大,滑板发生位移、卡模等故事,在处理时要查明原因,以便区别对待。
造成支撑杆弯曲的原因:①千斤顶不同步;②一次滑升高度大;③脱模时间滞后造成荷载过大;④支撑杆自由长度大,无支撑力;⑤丝扣连接不紧;⑥滑模盘平移或扭转;⑦支撑杆未与钢筋绑扎牢固或未绑扎。
支撑杆弯曲处理措施:①一次滑升不超过300mm,禁止增加支撑杆的自由长度,保证顶杆的稳定性;②控制油路适当减轻弯曲顶杆的荷载;③发现顶杆弯曲要及时处理,防止发生连锁反应,弯曲数量增多,处理困难;④支撑杆弯曲过大时,须将弯曲部位割掉,重新插入支撑杆,并与下部支撑杆焊牢固,加焊人字形斜撑加固,以增强顶杆的支撑能力;⑤支撑杆弯曲严重,下部支撑杆不垂直,数量较多时,可切断砼表面上的支撑杆,在末端焊上钢板或槽钢,再重新插入支撑杆焊在钢板上,加焊人字斜撑且与竖、环筋焊在一起;⑥错台、不直、丝扣不严的顶杆不能使用,设专人调直、除锈、锉平错台;⑦绑孔钢筋时横筋一定和支撑杆连在一起,并绑孔牢固;⑧提高钢筋绑扎质量,接点牢固可靠;⑨加强千斤顶的日常维护,出现故障时及时维修。
支撑杆弯曲一般会出现在砼外部弯曲及在砼内部弯曲两种情况。支撑杆在砼内弯曲是因支撑杆失稳后未及时加固处理就浇砼、并在砼强度偏低的情况下滑升发生的现象。
在滑升过程中如支撑杆弯曲严重,数量较多,滑模扭转严重,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卡模事故。
卡模事故处理:①卡模事件发生后,趁现浇砼强度低的时候,先用3根稳绳吊住滑模盘,再用千步拉辅助,启动滑模滑升,待滑空后再加固爬杆方可正常施工;②用风镐将模内砼挖出装吊桶运至地面,当模内砼还有200~300mm时停挖,而后将所有支撑杆加焊人字架固定,重新浇注砼向上缓慢滑升,直到正常为止。
为了使内壁砼发挥其堵水功能的特性,使砼接茬缝更严密,避免出现施工缝,在原砼内壁厚中间圆开挖出一个深200mm,宽250~300mm的一条环向凹形沟槽,其它表面凿毛用清水冲洗干净,浇砼时首先用石子少的砼将沟槽浇满,再用原配比砼浇灌,使其新、老砼形成凹形结茬,结合严密,确保接茬质量。
6 砼表面质量缺陷的发生与处理
6.1 局部坍塌
发生坍塌原因:①在浇灌砼时不按规定分层均匀浇灌,特别是砼水灰比大时,后浇砼稀浆多,骨料因振捣沉在下面,脱模后砼局部仍处于半凝固状态引起塌落;②砼脱模时间过早,一般经验是脱模后用手轻轻按在砼上面,出现手印为最佳脱模时间;③在滑升过程中振捣砼也会引起坍塌。处理方法:将已坍塌部分的砼除掉,用比原砼标号高一级的细碴砼土补上。
6.2 “蜂窝麻面”、“狗洞”及露筋
由于人模砼离析、浇灌环均匀、部分漏振捣、模内砼面不平,低洼处有积水造成蜂窝麻面、狗洞。克服的办法是均匀浇灌,设专人;分层认真振捣,防止漏振;及时处理模内积水。处理方法:采用与砼同标号的水泥砂浆修补。
6.3 流淌、外凸和水包
因模板锥度大,砼水灰比大,脱模时间早,一次滑升高度大,模内积水未及时处理所造成的。预防方法:模板锥度一般是上大下小0.8%为宜;调整砼水灰比,一般是正常滑升时砼在灰罐里能看到粗骨料为宜;及时调整滑升高度正确掌握脱模时间;及时将模内积水排净。
处理方法是先将水包里的水用铁丝捅破,让里面的水流干,然后用干灰撒在流淌、外凸和有水包的地方,待砼有一定强度时,用抹子压平即可。
6.4 砼拉裂
拉裂有竖裂、横裂两种情况,产生拉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砼脱模时间晚,砼和模板粘结;模板有横缝处面不光滑;振捣棒触及模板、靠模板边掸人石子、钢筋头或铅丝头等。预防方法:拉裂成横缝时,一是,在模板制作时钢板要尽量减少横缝相接,用竖缝相接最好,且保持接茬缝的平整,整个滑模板表面要平整光滑。二是,要掌握好砼的脱模时间。三是,振动棒不能触及滑板。人模砼不能掺人钢筋头之类的杂物,严禁将清扫滑模盘杂物扫人砼里。处理方法:一是,将较小的裂缝凿掉补上高标号水泥砂浆;二是,拉裂较严重的部位应将上方砼打掉,用水冲洗干净后,重新浇注高于原标号的砼。
6.5 外壁冰霜处理
冻结井套内壁时,外壁冰霜必须处理,否则会影响滑升速度和内壁砼质量,影响封堵水效果。除冰霜的方法:①若在夏季套壁可加强通风,将地面的热风送人井下,提高井筒的温度,促进冰霜融化;②若在冬季可采用热源如氧焊、生焦炭炉将冰霜融化;③通过砼水化热融化冰霜;④是人工除冰。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以达到除冰霜之目的。
7 滑模改进
滑模加工有相应的标准图册,但在现场实际施工中本着安全、方便、实用的原则,进行适当的改进。
7.1 加强辅助操作盘通风,降低环境温度,改善作业条件
在操作盘上开1个Φ500mm孔,孔上面焊高600mm铁风筒,安装1台小型扇风机向辅助盘作压人式通风,一方面降低辅助盘的温度,改善作业环境,另一方面把辅助盘内热空气通过风压上升至上段外壁,使外壁冰霜融化。
7.2 中线保护措施
在滑模中心孔周围焊1个长×宽×高=0.5m×0.5m×l.0m栅栏框架,保护中线,且在框架上焊若干个挂钩,以便于悬挂施工工具及振动棒,同时在框架上焊一个工具箱存放工具,便于文明施工管理。
7.3 安装限位器,进行滑模操平
自制一种限位装置安装在爬杆上,限位器在爬杆上可以上下滑动,安装高度根据设计每次滑升高度来确定,安装时用水准仪操平,而后可用直尺向上拉。特点是操作安装方便,操平准确,能保证滑模的顺利滑升。
7.4 增设材料存放孔,利于文明施工
操作盘保护栅栏框架两边对称割200mm×200mm方孔,在辅助盘上对应焊两个护罩,以便于集中存放钢筋及爬杆,利于文明施工。钢筋及爬杆存放数量,以保证当班用量且为下班存一定数量为宜。
7.5 滑模加固
在以往滑模套壁施工中,曾出现因滑升力较大,造成模板变形致使井筒不圆的情况。处理方法:在F架下端增设一道井圈进行加固结构补强。济西井在整个施工中未出现模板变形的现象。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贸易往来频繁,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促进市场结构改革,提升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开展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以便促进进入机构的良好发展,提升金融盈利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充分展现出利率市场化优势,解决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结构发展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改善利率结构体系
利率结构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形式,对强化市场发展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利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现有市场的特殊性,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明确利率市场发展结构,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构建利率市场发展渠道,确保利率市场运行的合理性,强化利率市场发展,提升利率市场应用价值。在传统的理论市场存款中,通常会出现利率为零或者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造成利率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影响着货币市场政策应用结构,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利率市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利率市场的发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对促进货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货币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强化资本市场应用能力,对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利率化市场的发展优势,强化对利率市场的控制化智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控制作用。由于拆借市场存在主体不明确和市场交易规模小等情况,需要对价格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市场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调节的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
(三)调整货币政策形式
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强化市场控制能力,完善市场发展形势,展现出货币市场的发展特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给货币市场的正常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化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出现延迟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展现出后续干扰形式的作用,了解更多货币决策环节,延长货币政策的时间,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体制合理运行
要想促进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利率改革,将利率改革作为利率改革作为重要的应用基础,充分展现出经济机构体系和利率发展形式之间的重要作用,强化金融市场的应用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金融市场发展为基准,加强对价格形势的控制和发展。利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干预,确保市场发展形式的规范性,强化货币政策应用能力,对利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解决资本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设计效果。
(二)强化宏观控制能力
通货膨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影响着利率的发展形式和管理制度,需要强化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控制能力,制定出合理的利率管制结构,确保利率市场的持续发展。但是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管控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利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升情况。因此,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强化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利率的平稳,需要强化宏观控制职能,对现有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设计形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在现有的利率市场发展中,没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导致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给资源的合理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基础控制和应用功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利率市场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展现出利率市场对经济市场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对利率市场整个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化作用,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促进结构体系产业升级。
三、结论
利率化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的应用形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发展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经济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强化应用职能,展现出经济结构形式对应用介质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经济体系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1]兰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刘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刘莉.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04 [本刊网址]http:∥
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但整体层次与外省高校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河南省在国家级实验室数量、部属高校数量以及院士数量等这些衡量高校层次的指标上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的北上广地区,即使是安徽、山东等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的高校数量也不在不断的增加,毕业生培养的数量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则较为落后。河南高校的毕业生在全国范围的就业竞争中,竞争力较低,即使是在河南本身区域内,受到高校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河南高校的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中依然没有优势。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不够的情况,这些都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制约因素。
一、河南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区域经济发展机遇
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尤其是在面临众多优秀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和市场化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在就业市场上功能的发挥,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面临的是一个全国范围的竞争,同一工作岗位可能会面临诸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在与相似专业和学历相似的毕业生的竞争中,河南高校的毕业生往往会由于毕业生学校的限制,而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在河南地域内的就业中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全国的其他地区的就业中面临同样的情况。受到学校名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河南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很难取得明显的优势。同时,河南高校近年来规模的蓬勃发展,高校入学率连年攀升,2005年河南高等学校在学的规模还只有145.53万人,到2009年这个规模则已经达到了227.96万,这个数字随着河南高校数量的增长,人数规模还在不断的增长,根据河南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近年还会建立多所新的高等学校,河南高等学校的规模的增长,毕业学生数量的增长这些都使得河南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
河南高校数量的增长,并没有相应的实现河南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能力结构指标是用来度量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各种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各种能力指标之间契合度的一种指标,契合度越高意味着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更加合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会更具就业竞争力。河南高等学校毕业生培养能力从各种综合评价指标来看远远低于北上广等高校,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数量背景已经多达87个,而河南全省则只有2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背景有63个,根据2007年统计的数字,河南则没有一个国家的重点实验室,这些都表明河南的高校在专业培养上与北京等教育优势资源地区相比,处于非常不利地位。高校除了专业培养能力的不足外,专业的设置上也过于陈旧,缺乏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高校专业的敏感性,大量的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所使用的知识结构已经落后于市场需要,个别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实践设备几乎是被市场所淘汰的技术,所学技术已经很难在就业市场上寻求到机会。这些使得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
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直接决定着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长期以来河南虽然处于全国的区域中心地位,具备经济发展的优势,但由于过重的人口包袱和落后的经济基础,河南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落后于浙江、山东等省。中原经济区的提出为河南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河南成为产业内迁的重要承接地,河南形成以市级行政单位为中心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区,特色经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对于河南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有着重要价值,河南面临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河南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现状
为了详细地考察现在河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选取了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昌学院、新乡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大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10所本科院校,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调查样本,在调查的样本中,每个学校分别选择了1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的样本,分别进行了专业知识能力、通用技术能力、个体人格品质意志、个体职业岗位规划能力四大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分析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岗位学习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综合信息分析辨别能力、敬业、诚信、职业目标设定、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定位、压力处理能力等16项小类的具体能力指标作为考察项。
通过以此作为研究的指标,对所选样本的调查中发现:首先河南高校毕业生中存在着专业能力不足和专业技能缺乏的情况,过于注重的是一般普遍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新知识和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是缺乏对于个人能力品质的培养,职业的成果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取决于个人意志品质等培养,学校过度地关注于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于毕业生个人品质的塑造;最后是在职业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毕业生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规划能力存在不足,制约了自身职业发展长远规划。这些情况都制约了毕业生能力结构的合理化,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的路径
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在于:
首先高校需要优化专业培养结构,在现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高校承担着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任,为了改善毕业生专业知识状况,高校需要按照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等要求进行专业的布局,按照具体岗位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同时改变课程设置结构,降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比重,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将对人才知识的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其次是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更加合理,对学生的培养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还有对毕业生人格的塑造和个人意志品质的教育,这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更为长远的意义。对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这对现在的高校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