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第1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耿艾莉(1971-),女,辽宁阜新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岩松(1971-),男,辽宁丹东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71-03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质,能够准确地选定课题和研究对象,熟练地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成功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生力军,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承担着巨大的历史重任。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合理的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在这三大职能中,教学是高校的中心职能,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是教师深入把握教育规律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可有效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科研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决定着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如果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也就只能沿袭前人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学的深度、广度及启发性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青年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和本专业的最新成果,进而不断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形成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人才。

2.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有利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使教师为社会服务成为可能。高校教师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开发科技产品、开展技术革新等社会服务,还可以接受社会委托培养、培训专门人才。这样既促进了人才培养,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经费的不足;既有利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教师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工业、农业和国防事业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科研水平决定了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重要标志。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科研团队中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科技队伍,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获得的最新学科信息引入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科研还促进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为扩大专业的内涵,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特别是将处于领先水平和特色优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中,有利于专业建设发展。科研课题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内涵。青年教师可借助自己所从事的交叉学科的实践课题,将这些项目引入毕业设计(论文)中,极大地丰富了毕业环节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科前沿、工程应用基础和工程开发的平台。由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紧密结合科研,可以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对某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过调查,从调研的情况看,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状况令人担忧,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方向不明确,团队意识较弱。近几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科研方向不明确,不能有效地与学科专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当今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硕士、博士刚毕业,尽管有科研工作的经验,但大都是导师安排好的科研课题,只要按导师的规划按时完成就可以了,参加工作后对于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与从事的学科专业不能有效地结合,有些盲目,无所适从。其次,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由于学缘结构的关系,不少青年教师对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等科研环境不熟悉,难以融入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去运作,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的科研团队中。

2.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综合技能薄弱。现在部分青年教师大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与综合技能,“非工化”青年教师占一定比例。“非工化”是指现在国内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数属于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学历达标,却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实际的锻炼,缺乏生产实际经验,工程理论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往往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相应比较匮乏。如果让他们从事一些生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发工作,并达到对其进行创新就会有一定难度,相应的,在教学上也就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科研环境欠佳,科研信心不足。目前部分青年教师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的政策和战略重点缺乏了解,尤其对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特点和要求不了解,因此影响了科研选题、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申报课题时青年教师能够参与的科研渠道少且竞争激烈,其他多数计划也是限项申报,资助率较低。屡次申报不成功,就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信心,认为科研费时费力见效慢,甚至放弃科研转向教学。殊不知科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创造,是对前沿科学的有效探索。与科研脱节既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会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在教学中缺少“源头活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无暇顾及。近年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教学任务明显增加,各高校师生比已接近或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18的红线。有的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甚至必须完成3门以上的课程,再加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才能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同时各高校都在强化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工作,使青年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授课和准备各类评估工作上,用在科研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青年教师通常还面临结婚、生子、学历深造等压力,也影响了对科研的投入。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青年教师科研的发展现状,应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1.内部因素。第一,要有端正的科研态度。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现今岗位的科研特色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使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其次要明确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之后,应迅速融入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中。科研团队是指在高等学校中有着共同的愿望,技能互补,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科研团队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特色和技术优势,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青年教师融入团队后不但可以在团队中学习新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而且可以利用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条件实现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新思路,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第二,要把握好目前科学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学发展的态势正在日益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只有把握好当今科学发展态势,才能将科研工作做好。当今科研的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研的复杂性使得单独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某项科研,一些重大项目需要科研团队集体来完成。当前科学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科学研究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往往用一个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需要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研究等。(2)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创新是科研的本质和灵魂,因此青年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前沿意识和超前意识。科研创新意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依据自身素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或原理等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青年教师要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必要前提。

第三,要具有扎实的科研素质。科研成果是一个团队长期刻苦努力的结晶,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收获。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科研工作可以说是枯燥和单调的,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工作素质,才能保持持续不断的旺盛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科研工作做好。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具备如下科研素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具有勤奋、执著的科研精神,有“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相信“勤能补拙”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只有具备上述科研素质,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工作的积累,有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深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时间差,合理分配精力,避免造成教学事故。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讲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备课上。在平时的备课中注意积累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能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外部因素。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从事各项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和谐的科研环境。第一,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强化服务理念。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需要,是培养人才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青年教师,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要给予足够的关怀。

第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健全激励机制。一所学校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就不可能建立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的需要,立足时代前沿,搭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同时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团队。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及科研奖励制度,让青年教师从被动搞科研转化到主动从事科学研究上来,调动他们的科研主动性。对于刚进校的有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要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科研工作量适当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

第三,加强科研管理部门服务职能,为青年教师解惑。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帮助他们了解宏观科技政策,沟通科技项目计划信息,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举办申报科研项目讲座,向青年教师传授课题申报的经验与技巧等。各学院也要为青年教师配备有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当导师,帮助他们尽早实现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四,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由于用人机制所限,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了解不多。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具有较高科研能力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学校要提倡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基层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会将他们培养成为熟悉工程技术特征及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支持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在职称、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并免除其在外学习期间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可使他们一方面提高了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

第五,拓宽科研申报渠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师专项基金,如省市教委、科委青年基金,学校优秀青年基金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各工程研究中心也要针对青年教师划拨专门经费支持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申报项目时,要创造条件鼓励有创新思想的青年教师大胆申报、勇于申报,对那些需要学校评审或推荐的科研计划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打破职称等限制,不拘一格,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科研、教学双发展,才能使众多优秀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潜在价值。

总之,青年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路和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把握当今科研的发展态势,具备正确的科研态度,运用科学的科研方法,加上和谐的外部科研环境,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魏丹.大学的三大职能[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第2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反思 高职院校 教师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12-02

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在高职教育改革急需理论创新作为引导的背景下,大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学者波丝纳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这给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高职院校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除要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外,还要注重自己对科研工作的深入反思。

一、反思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反思是指“观念”的反省,是人类以自己的心灵活动为对象的反观自照。反思行为是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涉及思维、问题意识、责任感、谦虚和执著等个人品质。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反思问题的人。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将反思界定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杜威将反思看成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一般与实践问题密切相连,并且贯穿在行动之中。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是一种事后思维,是跟随在事实之后的反复思考。他认为“只有通过以反思作为中介的改变,对象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的面前”,从本质上来看,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洞察其本质。总之,在西方哲学中反思一般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

二、反思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养成是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将外在的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建构为自身心智模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科研活动进行“元认知”,总结经验教训,理清优点缺点,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扬长避短,并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正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而这一“元认知”就是一种反思,它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诚然需要学校提高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但主要还是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在科研能力上实现自主发展,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确定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以及在课题参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次,要有明确的计划,围绕总目标制订总体学习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分目标和时间安排;最后,要有自主监控的能力,就是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科研训练,定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梳理检查,对懈怠心理和过于偏离计划目标的行为进行自主纠正。以上这些高职院校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条件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认真反思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研究基础和专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合理确定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预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科研活动的状况进行认真检讨,才能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按照既定计划前进。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加强交流和借鉴。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除要依靠长期的实践摸索外,还离不开同行间、同事间的交流和借鉴。而反思的过程是主体寻找参照物,理清自身实践与他人实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取长补短的过程。这需要反思者突破自建藩篱,树立开放意识,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明确自身短处,借鉴他人长处。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科研活动的反思也需要参照物。这些参照物主要是同行专家和同事的科研行为、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反思过程中,一方面与专家或同事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科研方法或科研工作的经验等,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专家或同事的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申报书、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学习他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式、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证方法等,然后反观自身,见贤思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创新能力。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判断其科研能力大小的核心标准,而创新的基本前提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现有研究领域的反思,找出具有研究价值但暂未有人研究或现有研究有待深入的地方,并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实现科研创新;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现有研究方法的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达到科研创新。如目前很多社科研究成果都是一元化地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往往导致研究结论的偏颇,高职院校教师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反思,在自己的研究中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整合分析,将很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对现有研究所选择的学科视角进行反思,尝试从新的学科视角来对相同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也是实现科研创新的一条可行路径。

(四)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超越自我。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深入反思自身现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科研态度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超越自我,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通过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反思,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努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构起互补整合与建设性的对话关系,完善知识结构,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知识基础。其次,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反思,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习惯于运用聚合思维方式去分析事物,注重综合与比较。这对于再造性学习来说是合理而有效的,但对于科研创新而言,则是一种思维障碍。科研创新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求证,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发现。再次,通过对科研态度的反思,督促自己摒弃过于功利的科研价值取向和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从而为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培养科研能力。

(一)在科研实践中反思。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在知识结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科研态度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此时应有意识地将这些情况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加以记录和总结,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反思对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可立足自身所在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实践,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立项或参与横向课题。目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规划项目等项目立项中给予职业院校适当倾斜或设置职业教育科研专项,给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很多机会。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关注相关科研动态,积极申报,在长期实践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养成撰写科研日记的习惯,将自己在科研活动中选题的角度、思维过程、对科研方法的运用和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并结合科研工作的相关理论对自身的科研情况进行剖析,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二)在交流与对话中反思。交流与对话是高职院校教师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以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要多与有较深造诣的科研专家交流。一般来说,科研专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相当的敏感度,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他们身上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会散发出独有的人格魅力,会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同事间科研工作的交流和讨论。学校应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来保证交流的效果。如教师学术沙龙、科研论坛等,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活动。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科研工作的对外交流,以知己之所短,学人之所长。

(三)在观察和模仿中反思。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将会揭示出他选题的方式、文献综述的方法、资料的处理和运用技巧等,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步消除自身科研工作的不足,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正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费米和泰勒两位名师的科研过程,传承了费米崇尚实际的精神和泰勒相信直觉的风格,这些成就了他一生的科学事业。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往往摸不着门道,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观察和模仿不失为快速入门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科研工作方式进行梳理和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最终形成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鱼霞.反思: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3)

[2]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3]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性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第3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 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6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培养国民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一个高校的科技进步,则会带动该地区整体的水平。

1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也间接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建设的潜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和培养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来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积极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又是作为主体力量,只有对教师现在在科研上面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分析,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所在进而解决。有些教师的科研能力缺乏,意识淡薄,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些教师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够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校有计划中的教学指标,对教师应该完成的授课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们需要在正常的学期内完成授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科技能力培养。也使得教出来的学生更会在乎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学校安排的任务是一定的,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教学任务,就很难再完成一些科技创新研究的项目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是繁重,随着教学体质的改革,教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革的知识,因此就忽视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和学生有积极创新的意识,但是科研环境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创新意识不能够付之于行动。如果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够大的话就会导致一些科研的仪器不先进,就不能够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做研究,渐渐地,教师的兴趣就会淡化,科研的研究氛围就不够浓厚。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1.2 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

2.2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2.3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 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

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 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4 总结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跟随时代进步的时代感,在科技创新的教育中,既能够增长自己的能力,又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体验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我们需要积极的做好准备工作,制定良好的计划,才能够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海天,钱佩钟,孙毅.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继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6-27.

[2]李丹,刘秀兰.依靠经济创新促进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J].开放报道,2011,6(3):86-89.

第4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结构 学习力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41-02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突。这促使高校教师的思维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甚至意识形态都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时高校教师的职能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等传统的职能上发生改变,高校教师必须变革教育的结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我国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科学研究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是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核心[1]。当前的变革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教育内容必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最核心的方法是培养并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学习力对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科学研究素质产生巨大的影响。

1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结构

(1)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能动反映和认识,也就是对信息的搜集、选择、综合、吸收和利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敏感程度[2]。是否对信息工作重视能够反映高校教师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素质。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构成现代教师优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强化教师的知识能力,提高教育水平与科研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3]。

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①高度的信息观念,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积极、重要作用,从多种渠道不断了解和掌握信息和科学发展的新动向,才能持续地开拓视野,提高教学、科研质量。②获取信息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含量也急剧增长,这使得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③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综合与利用是高校教师创造性能力和思维的必要条件。

(2)信息道德。所谓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高校教师的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向学生传递不良信息等。

(3)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高校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掌握。高校教师应具有系统的教育信息理论知识,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知识。信息知识是形成教师能力和教师素质的前提条件

(4)信息能力。主要是从事高校某一专业或某一特殊教学、科研活动的水平,是教师素质的一种表现。作为高校教师,既需要获取信息,也需要把信息用于教学实践,传递给学生。未来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师的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交流以及分析与选择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

2 信息时代培养高校教师学习力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教师,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但教育理念需要变革,同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迫切需要加强。这种加强也必须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密切联系起来,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地提升。培养高校教师的学习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学习力则是高校教师适应变革、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

(1)培养学习力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学习是人才的培养的必要手段,高校教师的学习力是发展的关键[5~6]。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囊括了高校教师的整个一生,这对高校教师的学习形式、时间和内涵都产生了新的界定,学习是为了每个教师乃至整个高校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理论上来说,是指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方法。故,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与自然科学前沿知识的第一站,加强高校教师自身学习力的建设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

(2)培养学习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科学高度、综合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培养现代国民高水平人才的教育基地、培养国家急需的多种门类人才的场所,也还是先进文化思想的摇篮、知识创新的前沿力量、社会文明与科学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所以高校教师不只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衡量高校自身水准的关键。自1999年以来,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高校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始大规模扩招,使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的数量短缺,同时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高校也必须要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理论和科研能力、科技创新等方面都需要提高,高校要提高自身水平,增强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学习力。

第5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自我学习能力 意义 途径

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体现在其对新事物的认知、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与时俱进上。实践证明,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但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而且时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成为关键,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一、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厚度都影响到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学习能力是关键。高校教师要面对具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就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同时具有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总之,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科技发展的动力。

2.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代高校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师聘用模式,很多高校都采取合同制。合同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合同制度下,教师只有不断适应新环境,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实现其教学价值。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其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如教学方式应更科技化、教学制度应进行改革等。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角,只有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才能继续生存,这些同样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总之,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3.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不可忽视。只有教师的自学习能力够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从而在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指导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另外,教师水平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其社会认可度。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越强,就越能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从而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使更多人愿意选择学校,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要稳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政府或教育部门在认定这一点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高校教师的综合实力,而其学习能力又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其为学校获取资金支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

高校教师能否跟上时展的步伐,创新思维是关键。教学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都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肯定和接纳新的事物,这样其学习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从知识存储角度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其思维模式往往较为固定。这是由于教师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接触社会的时间较短,不能够及时改变其对新事物的看法,因此要改变高校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学能力,就要求其从观念、态度及认知习惯方面彻底地改变自己。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还应使其了解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主动上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2.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和谐统一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其实践能力,因此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促进教学的关键。同时,科研能够丰富教师的知识面,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能使其了解和接受新的思想,有利于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同时,科研实力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统一都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3.提高校教师对新事物和新信息的敏感度

现代社会,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信息和新的事物。高校教师能否适应这些新的事物,接受新的信息是其能力强弱的体现。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教师对新事物的认知,使其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从新事物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教学上,这样通过教学实践,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另外,教学制度的变革会对教师的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及时制订正确的方案,时刻对新事物保持最敏锐的洞察力,这样就能够使其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三、结语

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现代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高校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有多种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师 教学能力 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28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ud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romote the necessary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This paper will study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c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1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是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产生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地方,是保证社会人才供给质量的源头,所以,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育变革已经使得高校教育更加追求质量,只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学、好的科研,才能满足随着时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接受和塑造,是影响学生成才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目的不一样,教学内容增多,学科更加细化,教育对象是性格、心智更加成熟的群体,教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更是心理和行为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全民追求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教学生涯每一阶段的理想与信念的达成,都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不断探索和进步,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师进步的最重要体现,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对教师个人都极其重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十分必要。

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掌握的教学知识丰富,对学科前沿比较敏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许多高校教师都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结构也不尽合理,有的百年老校大多选择业内已有很多科研成果的高学历人才,教师队伍高龄化,缺少活力,有的学校又过度引进年轻教师,虽然拥有高学历,但留学经历很少或是没有,缺乏教学经验,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有的高校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制,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因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缺乏教学责任感和积极性,过度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缺乏教学形式创新。有的高校教师还做兼职,对教学工作的研究不深入、不透彻,甚至没有在这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些问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经常可见,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3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个人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3.1个人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高校教师的从业动机影响教学态度和教学积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只有对教师行业有理想、有信念,怀着无私奉献精神踏入教师行业的教师,才能对教学投入无限的精力和热情,积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发展教学能力。但现实是,有些教师进入教育行业并非缘于职业理想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工作稳定”“福利好”成为很多教师从业的理由,从业态度不端正,不利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2)师德与教育责任感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艰苦的行业,需要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是塑造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探寻未知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重大影响,良好的师德能够促进教师积极规范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自觉提高身心修养和知识水平,做到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很多教师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信念而加入教师队伍,至于能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要看该教师是否具有责任心了。具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备课、上课,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3)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高校教应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并能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对本专业研究不深入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本行业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再者,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极其迅速,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期望很高,高校教师如果固守传统观念,一本教案用十年,一堂课重复讲百遍,教学模式单一,是丝毫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的。

(4)高校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教学能力的一部分。一个具备谈吐优雅、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知识渊博、诚恳育人等人格魅力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往往会优于沉闷、照本宣科、语言贫乏枯燥、不注重个人形象的教师的教学效果。

3.2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1)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收入和科研成果挂钩,科研奖励往往高于教学奖励,这样的评价制度造成了教师欠缺对教学能力发展的投入热情和积极性。

(2)重引进缺培养,结构不合理。很多高校都存在热衷于外部人才的引进,尤其是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才的引进,对本土的教师、年轻教师缺乏必要而持续系统的岗前培训、从业培训和提高交流学习机会,不利于本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很多学校老中青教师比例不合理,若老教师过多,使得教学缺乏活力,若年轻教师过多,会因缺乏教学经验而影响教学效果,这都是不可取的。

(3)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以及良好的校风建设。高校教师属于高层次人才,对职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薪水、福利之外,教师的职业认同、社会认同、人文关怀和情感呵护都是必不可少的。

3.3 社会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也有显著影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教育体制和社会制度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完善的体制和法律法规、培养体系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最坚实的保障。

4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对社会而言,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完善有利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从软硬两个维度提高高校教师的权益和地位,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对高校来说,应积极转变评价体系和培养模式,教育才是学校的根本,应该更加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和培养,改变“重引进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开放的人才竞争和培养环境,同时,多方面回应和考虑教师的诉求,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呵护,营造良好的校风,使尊师重教、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校风激励教师积极进行自我进步、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当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师自己,高校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从业态度,怀着端正的三观和强烈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加强知识积累与更新,坚持“博”“专”结合,提高个人师德修养,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增强个人魅力,全面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

5 结语

文章指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和现状,并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些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报告》编委会编.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第7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测量指标:对比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科研生产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的科研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的科研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

因为科研产出具有不确定性(即较多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产出结果,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多样性、连续性(即本期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影响下一期的项目申请)、直接传播性、社会影响深远性等,所以,教育界对于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测量指标莫衷一是。

一、概念界定

科学研究是科学工作者生产知识、应用知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属于高度社会化的一般劳动,使人类拥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归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学者赵红州认为,社会的科学能力应该属于特殊的生产力,也就是科学领域的生产力或科研生产力。谢彩霞等人指出,科研生产力由科研生产要素构成,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离不开科研生产要素。姚东瑞进一步指出,科研生产力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产出能力,既包括通过发现、创造而实现创新理论、生产知识与发展科学的能力,又包括通过整合和应用而实现技术创新、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叶钟灵就美国对科研生产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按研究开发工作的成果进行统计,常见的指标有专利发明数、论文出版数、成果得奖数、论文引述数等。科研生产力是科学劳动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本文中的科研生产力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出能力,具体表现在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上。

二、文献综述

(一)数量测量

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外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评价非常重视,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美国主要是从教学、科研以及服务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其中科研评价包括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学术研究包括举行学术报告、展览,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申请专利等;科研项目包括开展各级政府部门的纵向基金项目研究,为社会上的公司、企业进行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等。英国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也比较系统,设有英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专家组按照统一的标准,依据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数量,将评价结果分为七个等级同。澳大利亚科研评价体系则包括文献计量指标和非文献计量指标。文献计量指标包括出版物(赋有权重)、引用、展现科研特色的结构指标(包括出版物的领域分布、合作级别、科研类别)。非文献计量指标包括常用非文献计量指标(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时间、外部资金、研究生数据、荣誉和奖励、演讲、国际访问),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非文献计量指标(与校外机构的研究合作产生的方案以及合作发表的出版物、参与大学管理、为社会提供学术服务等),以及适用于创造性艺术学科的非文献计量指标(舞蹈家、演员、音乐家、剧作家在公开场合的表演,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建筑或者创造等)三个方面。

国外研究者认为,虽然用出版物的数量来衡量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有诸多局限性,但是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可靠性出发,出版物的数量是一个很好的评价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指标。出版物主要指发表的论文和所著专著两个方面。

国内学者在测量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时,也倾向于采用出版物的数量作为重要指标,但是,考虑到学科性质的不同以及科研产出的多样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测量指标做了进一步整理,主要从指标分类、指标筛选两个方面进行。他们认为,科研产出主要表现为学术专著、、专利授权、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方面。

1.指标分类

有学者根据科技绩效评价产出指标性质,将指标分为源生指标、追加指标和派生指标三类。源生指标包括论文、专著、专利授权、成果鉴定、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追加指标建立在源生指标的基础之上,包括科技奖励、论著引证、文章被索引及摘录情况等;派生指标是建立在优秀的源生指标和优秀的追加指标基础之上的,包括学会、研究会、专业期刊的兼职、获得荣誉称号等。学者刘丹平、周建方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即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准则层包括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论文、论著、专利与著作权、科研综合能力6个方面,指标层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成果、三大检索论文、学术专著、发明专利、专业创新能力、学科建设和团队合作精神等24项。

2.指标筛选

在各类指标中可能存在一些次要的评价指标,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分清主次。通常使用的筛选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优选法以及应用数理统计法等。靳希、张火春和姚力等人在总结国内外有关业绩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的目的,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特点以及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教师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研究任务、科研专著、科技论文、鉴定科技成果、获奖科技成果、专利成果以及研究效益7项指标。在这7项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科研绩效定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贺天伟和张景林增加了培养人才这一指标。郑秀才从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取得的科研成果两个方面综合设定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论著(期刊和专著)、科技成果(专利等)、科技成果应用、科技成果获奖。胡金秀、周国强等人从纵向科研立项、科研经费、成果鉴定、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对合作完成科研业绩的分配这几个方面来考察科研绩效。胡俊在分析了国内外教师科研业绩以及高校教师科研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了包括学术论文、著作、鉴定成果、技术转让等在内的新的指标体系。

为使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评价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仁义选定以下指标作为科研产出指标: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申请与授权,科技成果鉴定,研发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奖励,论著被引、被索及被摘,学术兼职,纵向项目,纵向科技经费,排名与贡献率,这些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以计算教师的科研产出。吴小妹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指标框架进行了修正,其中,科研产出指标又分为、发表专著、获取专利、获得奖项、研究报告、项目资助6个二级指标,这6个二级指标下又分论文级别、作者排名、出版社等级、专著字数等15个三级指标。张宏琴在对当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在使用的评价体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研究指标、成果指标、学术论文指标、人才培养情况、社会工作情况(指学术讲座、党政职务)等适用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质量测量

国外学者考虑到出版物之间存在着质量差异,高校教师在一本引用率很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和在一本几乎没有人引用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是不同的,因此,仅以出版物的数量来衡量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是片面的。于是,不少学者在计算出版物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期刊质量权重以及文章引用率,英国学者杰兰特·琼斯和吉尔·琼斯为了区分文章的质量,将出版物分为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学术期刊上的书信、专业期刊上的文章、流行杂志上的文章、专著、书籍、官方报告、对编辑工作的贡献8类。还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学科面临着不同的文章发表的竞争压力,因此,不同学科学者的发表文章数量应该用竞争压力进行修正。而竞争压力可以用与该学科相关的期刊提供的空间和教师的发表需求之间的比值计算。

国内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测量的指标进行层层筛选后,国内学者考虑到各个指标对科研生产力评价结果的贡献大小不同,设计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通常有三种: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同行评议法、强制打分法等;客观赋权法,如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主客观结合赋权法,如高太光、陈培友采用的群决策特征根法(专家评后进行量化评价)计算教师科研产出评价指标权重。

第8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一、高校教师要重视学习和钻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本身知识底蕴的支撑,为了达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这一目标,民办高校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重视日常的学习和钻研,不断尝试接触相关学科的新兴知识,以观察思考和实践为基础的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并最终外化为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给民办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接触和学习新鲜的知识和技能,寻找各种途径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具备不间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一个空有理论知识,光会说不会练的教师很难令学生信服。所以民办高校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方面下功夫,用自身良好的学术功底征服学生,让学生信服。不间断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把握上,更体现在对学科前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水平,才能为提高科研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

民办高校教师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将提升个人科研素质与加强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个科研水平高的大学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学术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就实现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衔接。

首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快掌握技术和技巧,使自己成为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产品的设计能力和相关技术开发能力的全能型导师,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才能保持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信心,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既得到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又获得动手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参与科研实践。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为自己创造多种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和学习,例如,积极参加行业内和学术圈中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年会,在学术会议上寻找和创造条件,与业内的顶尖专家建立联系,寻求与之合作学习的机会,以这种方式来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科研领域。尽管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相对较大,课程排得比较满,但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时代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日渐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参与前沿的科研实践,用实践经验的积累带动资深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意识带动科研能力的提高

问题意识能够帮助民办高校教师寻找到更多的科研素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思路。具体而言,民办高校教师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以足量的信息积累来支撑自己对于专业领域问题的前沿思考。

为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养成阅读期刊的好习惯,订阅本专业前沿的期刊杂志,了解时下前沿的专家学者实验和探讨的热点,通过这种方法,民办高校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自己科研课题的思路。当前多数民办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和领导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缺少具体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教学科研。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在大环境教学科研动力不足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借助于民办院校制度上的推进,另一方面更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要坚持进行学习和深造。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树立问题意识,并在科研实践中力求把问题搞清楚,把道理讲明白。问题意识带动科研进程,最终向科研成果转化。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对科研领域的研究需求,结合实际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申报课题,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最终实现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育科研事业的进步。

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科研实力与水平

第9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优秀高校教师 核心素质 质性研究

1.引言

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1]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在大面积充实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如何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好,让他们能够顺利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结合我国国情,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赵伶俐、潘莉对3266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最应当具备的素质有相当部分恰恰是许多高校教师最不具备的素质,例如责任感、专业水平、宽广的知识面、教书育人、培养能力、引导思维、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教学逻辑等。[2]刘小丹提出与优秀高校教师相比,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差距在于:学历层次偏低,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教学技能技巧偏低,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3]

尽管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研究早已开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研究对象选择过于集中,往往是选择在一个市或省的高校教师或学生;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停留在纯理论探讨和定量研究上。笔者以不同省份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为被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探寻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希望能为今后优秀高校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提供参考。

2.方法

2.1被试

被试(访谈对象)共有72人,毕业于全国32所高校,可分为优秀高校教师、目前正在进修的高校教师、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四类人。具体分布见表1:

2.2程序

采用访谈法。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名研究生统一编制出知情同意书和针对三个不同群体(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被试均属于学生类访谈对象)的访谈提纲。在正式进行访谈前,笔者找类似被试条件的人员做预访谈,目的是进行访谈方法的练习。

每位研究生根据要求寻求四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本着自愿原则,访谈前对被试说明研究目的、意义、访谈资料运用方式并提出录音请求,待被试同意签订知情协议书后才进行正式访谈。访谈地点定在被访者认为合适的地点。访谈要求没有其他人打扰。被访者有机会反思他们的思想与研究历程,解释或详细阐述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有必要时进行追问,其方式根据访谈的过程而灵活操作。

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并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转录。转录内容不仅包括被试的言语行为,而且包括其非言语行为。

基于录音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4]具体步骤:第一步,阅读所有访谈材料,形成整体印象,并初步拟定类目及标准。第二步,从分析材料中随机抽取9份,由三名研究者对照初步形成的类目和标准各自独立编码,然后讨论、调整类目、修订标准、再次试用,反复修订类目及标准,直至所形成的类目客观准确,界定简洁清晰,操作性强,研究者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第三步,经多次讨论,将内容相近或来源相同的归到一个大类中,最终形成大类。经过这三步形成的分析系统即为正式分析的编码手册。第四步,三名编码人员依照编码手册分别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凡符合某一类目的编码标准即在编码登记表相应的经历上记1;否则记为0。对三名编码人员的所有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者信度分析,信度系数为0187。最后,采用综合三份编码数据得出的数据(各样本在每一经历上的值取自两名以上编码者相一致的编码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3.结果

3.1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

通过对深入访谈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逐句逐段的编码分析,开放编码形成了48个要素点,将48个要素点通过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得到22概念词,经过选择编码形成7个核心类别。这7个核心类别是: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将被试提及的关键事件进行进一步频次统计,重要性先后顺序如表2所示。

3.2不同身份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

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微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具体的频次比例见表3。

4.讨论

4.1专业精神被普遍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

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专业精神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类似。[2]

高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可分为工作兴趣、教育热情、教育理想与教育态度四个方面。工作兴趣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动力,教育热情则是一种无形教学驱动力,教育理想是教师奋斗与追求的高层次目标,教育态度则包括教师的责任、价值和判断。[5]在访谈中,不少被试都明确地点出优秀高校教师要有“责任心”,“实事求是”,“教书育人”。然而目前在市场经济导向下,有些高校教师对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认识不清,滥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学生送礼,甚至用分数、保送名额交换性关系;有的为得到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将科学研究的态度抛之脑后,甚至篡改数据,抄袭他人作品。有以上这些表现的高校教师,都不能称之为优秀。

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促使高校教师优秀化:一要重视高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他们坚定科学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二要引导和组织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访问考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三要引导高校教师处理好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关系。通过多方面渠道宣传,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行为准则,热爱学生,忠诚教育,在奉献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提高自己,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6]

4.2学识素养被学生普遍认为是优秀教师第一重要核心素质

学识素养有多重含义。一是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或专业实干能力水平,包括对某专门领域知识掌握的深度、精度、系统性等和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方法、行为、能力等。其二,指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但在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通常不包括其具体的教学技能。[2]作为一位传授人类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校教师,其学识素养应是从职从教之本。不少被试也提到一个常用的比喻――“教师胸中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会在教学工作中充满信心。学生往往更钦佩那些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会更积极主动地听课,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虽然高校教师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阶层,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受到最好学历教育的人也无法满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教师只有真正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高校教师应手不释卷,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平时勤读各种版本的专业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学。第二,及时回到校园“充电”。要使高校教师群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性的适应能力,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终身性的。“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外校访问”等“充电”形式都受到不少高校教师被试的偏爱。对高校管理者来说,教师自身有不断学习的义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和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此外,要注意将教师的培训有效地引导到学校需要加强提高的学科方向上来,避免学非所用,造成浪费。[3]

4.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问题,仅仅在对优秀教师访谈时提出。然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教学技能都被认为是比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核心素质。但相对于在其他类型被试的最低排名不同,优秀高校教师把它放在第四名的位置。

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对教学技能有高要求,这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为了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一般较为灵活,不要求坐班。这使得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接触和交流外,课外较少有沟通的机会。国内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出现在中学时期,出现在大学里的不足两成。[3]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技能来评判是否优秀。高校教师的本质还是教师,首要职责还是“教书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只是这种改进不能简单地与中小学基础教学等同而己。若干具体问题及改进策略尚有待该项调查的有关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结果再定。

当然,在现代化社会,随着“科技兴国”的口号提出,服务国家的发展成为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高等学校成为科学新思想和重大技术新发明的源泉,处于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地位。科研水平往往成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权利义务、考核评价和政治经济待遇的重要衡量标准。有研究发现,优秀高校教师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原创性的深刻见解,丰富的创造力,在学术上,他们善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上,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7]优秀的高校教师往往把教学与科研总结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常常合理分配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把教学中发现的疑惑变成课题,通过研究进而促进教学深入。[8]而有的高校教师的看法则有失偏颇,或重教学,或重科研,久而久之,影响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5.结语

5.1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按其重要程度高低依次排列顺序为: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

5.2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有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

本项研究结果还应当对资料再次分类并进行卡方检验,考察性别、专业等的差异,以把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看法,使发展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计划与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林晨.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探讨.时代教育,2008,(10):10-11.

[2]赵伶俐,潘莉.高校教师最应具备和最不具备的素质调研报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20-26.

[3]刘小丹.强化高校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书育人,2007,(1):41-42.

[4]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50-667,第13版.

[5]李彩莲.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李家鹏.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江苏高教,2008,(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