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智慧供应链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供应链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供应链研究

第1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10名员工与他们的直接主管配对数据为样本,考察了回避型依恋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团队风险认知的调节效应和员工角色广度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回避型依恋对创造力无显著影响;角色广度效能感完全中介了回避型依恋对创造力的正向预测;团队风险认知调节回避型依恋与创造力的关系,风险认知越高,回避型依恋的正向效应越强;这种调节作用通过角色广度效能感的完全中介效应影响创造力。

关键词 :员工创造力 回避型依恋 团队风险认知 角色广度效能感

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以及不确定性日益加大的商业环境中,员工创造力已经成为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以往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个人和情境因素。回避型依恋作为一个个体差异变量,其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回避型依恋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内在机理及边界条件也不明确。Axtell等人提出,角色广度效能感与员工创新密切相关,但目前还未有研究探讨回避型依恋能否通过角色广度效能感影响员工创造力。另外,团队风险认知这一情境变量可能与员工个体变量发生交互作用进而影响创造力。因此,本研究将关注回避型依恋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效应。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建立

1.回避型依恋与员工创造力

依恋理论关注个体寻求与他人亲近的进化需要,认为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在一生中的所有阶段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认为他人是不可获得的,反应迟钝的或严厉的,因而疏远他人,为避免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否认自己寻求亲近的需要。这类个体对他人抱有负面看法,导致强迫性的自我依赖,独立自主,无法信任和依靠他人。

已有的文献中直接探讨回避型依恋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从过程角度界定创造力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对问题、不足、知识上的缺陷、基本元素的丢失、不协调、不一致等现象变得敏感,并找出困难,寻求解决途径,做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达到最终结果。这一定义将个体对问题等不断探索并检验的过程理解为创造力,由此可见,探索与创造力联系紧密,那么考察依恋与探索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Bowlby早在1969年就提出“依恋和探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两大必要的行为系统”。当依恋系统安全、稳定时,依恋对象可作为个体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安全基地。基于探索依赖于依恋的观点,学者们认为,依恋风格会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本研究所关注的回避型依恋而言,一些研究发现,该类个体在工作绩效方面有更低的自我评价并预期从同事处也获得较低的绩效评价。 Littman-Ovadia等人(2013)发现,回避型依恋个体往往有较低的工作投入和职业承诺,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和情绪困扰。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研究考察了回避型依恋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这种依恋风格不利于自我和组织的发展。但也有研究发现,该类个体有进行探索的积极性——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与同事的亲密关系。当有同伴在身边时,回避型依恋个体会感到不舒服且很少花时间探索(Coy, Green, & Davis,2012)。尽管回避型依恋有促进个体增加探索行为的可能,但诸多负面影响可能抵消其对探索行为的促进作用,使员工无法表现出创造力。综上所述,回避型依恋并不会对员工创造力产生显著直接影响。然而,如果该类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较高的角色自我效能感,愿意通过较多角色独立地探索工作环境,他们可能就会在创造能力方面表现突出。

2.员工角色广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基础上,Parker提出了工作领域的角色广度效能感,他将其定义为“员工的自我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执行更宽泛和更多超出技术要求的主动性工作任务”。Parker(2006)等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工作中主动性行为的模型。他们认为主动性人格和环境变量这些远端变量能通过认知动机状态(例如,角色广度效能感)这个近端变量影响主动性行为。这个模型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依恋风格与主动性探索相关,因为主动性是个体控制环境的一种普遍倾向,这种倾向与依恋理论中最基本的“探索”存在一致性。回避型依恋个体倾向于有效地与环境进行互动并控制环境,证明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因此可推论,回避型依恋个体很可能具有主动性人格,在工作中会产生更高的角色广度效能感,从而对主动性行为(工作中的探索)产生积极影响。

也有研究者证实了角色广度效能感与员工创新的正相关关系(Axtell,2000)。角色广度效能感反映了员工的一种自信程度,而员工创造力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创新者拥有较高的自信程度。创新是一项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投资,Sternberg和Lubart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与投资相类比,该理论认为,为获得创造力,个体必须对具有增值潜力的想法买低卖高。对于拥有高角色广度效能感的员工,他们相信自己能解决公司长远的问题、设计更好地组织流程等,这种自信促使他们敢于追求新异但当前可能并不受欢迎的想法(买低),尝试说服他人接受新想法,从而为自己和组织带来效益(卖高)。相反,广度效能感较低的员工,因为缺乏必要的自信而担心自己的想法缺乏价值,可能会引来领导的指责,没有勇气“买低”,因此很难表现出创造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

H1:回避型依恋通过角色广度效能感预测员工创造力。

3.团队风险认知的调节效应

团队风险认知反映了团队内成员对风险或威胁的认知程度。前文曾经分析推论,回避型依恋对角色广度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但是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情境因素可能会调节个人因素产生的影响。周冉、段锦云与田晓明(2011)等学者指出个性对行为的影响受情境因素调节,这种调节过程可能通过“特质激活”的方式进行。

根据“特质激活理论”团队风险认知因素具有调节效应。当团队内成员敢于应对风险或威胁时,团队内的回避型依恋个体也会产生同样的风险知觉,激活其害怕被抛弃的特质。这些个体可能由于不安和恐惧而暂时放弃“去激活策略”,更愿意在团队中表现自我,相信自己能承担角色外的主动性行为,积极、主动地去应对风险和威胁,表现出创造力,从而避免被抛弃。即高风险认知会促使回避型依恋员工产生角色广度效能感,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正向联系;相反地,当团队风险认知较低时,团队内员工大都倾向于安逸、稳定的工作,不愿冒险和应对风险,因此回避型依恋个体对风险认知的感知程度也较低,那么这种安全认知并不会激活回避型依恋个体的不安,该类个体还会为了回避亲密关系而不愿意表现自我。即这种低风险认知削弱了回避型依恋对角色广度效能感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

H2:团队风险认知会调节回避型依恋与角色广度效能感的正相关,当团队风险认知较高时,二者关系得到加强;而当团队风险认知较低时二者关系受到抑制,这种调节效应间接影响员工创造力。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实地调查企业员工,以探讨回避型依恋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内在机制以及调节变量。受过培训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员工集会时进行问卷收集。问卷收集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被试大约12分钟填答完问卷后解散。问卷收集编码完毕后,录入spss 20.0统计软件后进行数据分析。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330名企业员工与他们的直接主管进行配对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1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被试平均年龄是27.71岁(SD=5.54岁),其中男性145人占46.6%。高中文化程度被试占53.1%,本科约为38.3%,硕士及以上7.1%。国有企业员工约占15%,私营企业员工约占56.7%,外企占27.6%。从事研发工作占16.7%,市场销售占13.8%,一线员工占7.4%,其他占62.8%。工作年限平均为5.08(SD=5.30),加入工作团队时间为2.39(SD=2.70)。

2.研究工具

研究问卷包括回避依恋问卷、角色广度效能感问卷、团队风险认知问卷与员工创新能力问卷及个人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等信息)。问卷采用回译法确保问卷结构合理,其他问卷均来自以往研究,验证性的因素分析表明改编后的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问卷均采用7点量表测量,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测量特征越明显。

(1)回避依恋问卷

本研究使用了短式成人依恋问卷,改编自Collins 与 Read(1990),评价员工的回避性依恋程度,问卷包括6个项目,如“我发现很难让自己去依赖别人”。此问卷已在很多研究中使用,如Wu 与Parker(2012),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891。

(2)角色广度效能感

本研究中的角色广度效能问卷由Parker(1998)开发,包括7个项目,如“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寻找答案”,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628。

(3)团队风险认知

本问卷来自于Tan 与 Litsschert(1994)开发的中文版问卷,在以往很多研究中使用,具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问卷包括4个项目,原版问卷主要用来测量公司的风险定向能力,本研究把原问卷中的“公司”修改成“团队成员”,由主管判定个体对于风险的认定程度,如“尽管结果不确定,但这位团队成员愿意为寻找大机会而勇敢行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623。

(4)员工创造力

本研究中的员工创造力问卷来自于Farmer, Tier ney与 Ku n g-McIntyre (2003),问卷由员工的直接主管报告,包括包括4个项目,如“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为0.881。

3.统计分析

(1)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我们首先使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回避依恋与员工创造力不存在显著相关(r = 0 . 0 4 2,n . s .),角色广度效能感,风险认知分别与员工创造力的相关显著(r1= 0.1 3 8,p<0.01,r2=0.462,p<0.01)。这初步表明员工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角色广度效能感与风险认知得到预测。

(2)假设检验

我们使用Hayes开发的PROCESS工具(Hayes,2012)进行假设检验,这一模型拟合工具不仅可以提供参数的点估计,也可以提供变量的区间估计,也可以同时估计两个以上回归方程的多个参数。根据PROCESS中的模型7拟合数据。本研究假设模型为一阶段调节中介模型。

从表1与表2结果来看,回避依恋(B=0.13,p<0.01)能显著预测角色广度效能感,但风险认知(B=0.07,p<0.01)不能显著预测角色广度效能感,二者的交互项能够显著预测(B=0.089,p=0.02)角色广度效能感,同时角色广度效能感显著预测员工创造力(B=0.141,p=0.01),但回避依恋不能显著预测员工创造力(B=0.002,p=0.957),这说明角色广度效能感完全中介回避依恋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

为了更好考察假设1中团队风险认知对于回避型依恋与角色广度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我们把团队风险认知区分为高风险认知(M+1SD)与低风险认知(M-1SD)水平两个组别,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认知条件下,回避性依恋显著预测角色广度效能感(B=0.33,p<0.05),但是低风险认知条件下,回避性依恋不能显著预测角色广度效能感(B=0.04,n.s.)。

从表3可以看出风险认知处于高水平的条件下(M +1SD),回避依恋更有可能通过角色广度效能预测员工创造力(Effect size=0.97,p<0.01),然而,风险认知处于低水平条件下(M -1SD)条件下,调节中介效应不显著。这表明假设2提出的调节中介模型成立。

三、讨论

1.回避型依恋与员工创造力

研究结果表明回避型依恋对员工创造力无直接影响。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为避免亲密关系会更加积极地工作并独自进行探索,但其容易产生工作困扰和情绪倦怠且主动回避同事的支持等特点可能会对探索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种依恋风格带来的负面效应会抵消其对探索行为的正面效应,从而无法对创造力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就是产生本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团队风险认知的调节效应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团队风险认知是回避型依恋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一个边界条件。这一结论符合“情境对特质表达的重要性”的观点;也证明了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共同影响员工创造力。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员工角色广度效能感完全中介了上述调节效应,体现了这一个体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对团队风险认知调节回避型依恋-创造力关系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

3.管理启示

本研究结果对企业的启示在于:企业在回避型依恋员工探索过程中应给予其一个独立、不受同事打扰的空间,尽量避免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情绪困扰,同时领导树立起敢于应对风险的形象,形成适当的团队风险认知水平,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角色广度效能感以及创造力。

四、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回避型依恋无法直接影响员工创造力;员工角色广度效能感完全中介了回避型依恋对创造力的影响;团队风险气氛调节回避型依恋与创造力的关系,团队风险气氛越高,回避型依恋对员工创造力的正面效应越强;团队风险气氛的调节作用通过员工角色广度效能感的完全中介效应影响员工创造力。

参考文献

[1]Axtell, C. M., Holman, D. J., Unsworth, K. L., Wall, T. D.,Waterson, P. E., &Harrington, E. (2000). Shopfloor innovation:Facilitating the sugges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a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3(3):265-285

[2] Coy, A . E., Green, J . D., & Davis , J . L . (2 012). With or without you : The impact of partner presence and attachment on explor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8(1):411-415.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3(1): 62-72

[3]Littman-Ovadia, H., Oren, L., & Lavy, S. (2013). Attachment and Autonomy in the Workplace New Insigh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1(4):502-518

[4]Parker, S. K., Williams, H. M., & Turner, N. (2006). Modeling the antecedents of proactive behavior at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1(3):636-652

[5]周冉,段锦云,田晓明.情境相关性及其对“特质-工作结果”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32-142

第2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几乎全部破坏神户市及其周边各处的所有交通运输系统。作为世界第六大港口的神户港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导致全日本将近一半的进出口业务停顿。实行精益生产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因为地震而中断供应,不得不停止特定型号汽车的生产,当年的实际汽车产量比预计少生产三万辆,直接收入损失约在四亿美元以上。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与其都有着密切关联,神户大地震的影响迅速地波及到全世界。微软、宝洁、思科等跨国公司紧急关闭了其在日本的公司总部,并且迅速地将相关机构从震区撤离。

2000年,飞利浦公司座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家芯片制造工厂由于雷击而发生火灾。当时,这个工厂是当时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爱立信的唯一手机芯片供应商。火灾使飞利浦损失了四千万美元的生产订单,仅占其当年销售额的0.6%,但是对其客户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由于手机芯片发生供应中断,爱立信被迫停止生产高档手机,直接利润损失高达23亿美元,公司股票价格下跌13.5%。更为可怕的后果是这场火灾直接导致爱立信在第二年退出手机终端市场,而不得不与索尼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手机生产。

“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未来的智慧供应链不仅能够实现供应链运作更高效,而且可以保证供应链运作更可靠。

(1)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供应链可靠性设计

不断扩大的客户需求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第三大难题。虽然迫切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但是企业还是倾向于将工作重心放在供应商沟通上,而不是客户身上。大多数的企业是与供应商合作完成产品设计,而只有少数企业是与客户合作来完成的。

智慧供应链管理将与客户关系管理紧密融合,在智慧供应链中,客户将成为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供应链管理人员需要站在客户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客户需求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鼓励和促进客户参与供应链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是智慧供应链的另一重要特征。

普通供应链通过与客户互动,进而提供及时、准确的交付物。而智慧供应链则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研发、日常使用到产品寿命结束)都与客户紧密联系。通过大量的信息交互,智慧供应链可以进行详细的客户分类,并为他们量身定做产品。

从供应链可靠性角度来看,客户需求是另一种需要关注与管理的资源,它将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供应可靠性;从客户角度来看,购买消费产品是一种经济性选择,通过参与供应链的运行和管理,修正自身订购和购买产品的方式,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考虑到并非所有的客户,都需要相同等级的供应可靠性。因此,可以从“标准”到“优质”对供应可靠性进行分级。智慧供应链将以不同的价格水平提供不同等级的供应可靠性,以满足客户对不同供应可靠性水平的需求,同时要将优质优价写入供应服务的合同中。

(2)智慧供应链是自愈供应链

“自愈”指的是把有问题的成员企业从供应链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供应链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几乎不中断对最终客户的产品供应服务。从本质上讲,自愈就是智慧供应链的“免疫系统”,这是智慧供应链的最重要特征。

自愈供应链通过进行连续不断的在线运行状态自我评估,以预测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展的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纠正。为尽量减少生产供应与服务中断,需要充分应用数据获取技术,执行决策支持算法,从而降低产品供应的中断频率及持续时间,在中断发生后迅速恢复生产供应服务。

自愈供应链可以采用多个可以相互替代的供应链网络设计方式,当出现供应链运行故障或发生其他问题时,通过信息系统确定故障企业,同时和备用成员企业进行通信,以切除故障成员企业或将生产任务迅速地切换到备用的同类生产企业上。从而确保供应链运行可靠性、产品质量以及交付效率。

(3)标尺竞争可以实现供应链可靠性提升

标尺竞争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引入相同类型的企业,并以此作为参照对象,需要监管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分别由类型相同企业的成本和资金投入决定。在标尺竞争监管情况下,由于价格取决于同类企业的成本,监管企业要获得较多利润,就必须努力做到使自身成本低于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这样就达到激励待监管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的目的。最终,待监管企业选择同类企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从而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智慧供应链通过正确地运用标尺竞争理论,供应链管理者可以不需要全面了解各成员企业的成本与投入等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了监管机构对被监管成员企业的信息依赖问题,而且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监管问题。对价格采用价格上限监管方式,服务可靠性监管从供应可靠度与产品合格率两方面进行控制,采用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数学模型。促使成员企业提高各自的服务可靠性,从而达到提升供应链整体可靠性的目的。

第3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第4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关键词:智慧物流;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内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则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智慧物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及动态管理与控制,通过物流系统的“智慧”决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实时动态性。物流系统所处环境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动态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静态或周期性动态变化假设,无法实现实时动态决策。而“智慧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不变的模式。

(2)综合系统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统”概念,但这是一种狭义的“系统”,仅考虑物流系统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虑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将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强调的是广义的“系统”。

(3)大众普世性。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智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技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那些具有实现“智慧物流”条件,并且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的行业率先进行探索性发展,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物流”。

(4)多领域协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并有赖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精细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来武装物流管理。

2 研究现状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阐释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现状,最后从切入模式、基本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建议。杨健、焦勇兵、刘伟(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智慧物流进行了界定,并对波市建设智慧物流的动因进行探讨,并利用价值链理论、技术采纳理论、当代组织理论对智慧物流进行理论解释。党建民(2012)阐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对徐州智慧物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推广步骤和主体方面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张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物流标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发(2014)提出发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与公共视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实技术基础,离不开大数据,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义,探讨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意义、城镇化与发展智慧物流的关系、“智慧物流”的抓手与切入点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智慧物流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智慧物流的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但“智慧物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它还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受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亟待研究。

3 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

3.1 意识自发力

(1)拥有“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也成为新的挑战。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围去观察、去研究,通过智慧物流的发展来推动智慧国家、智慧地球的实现;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拥有着眼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视野。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隔阂,放眼全球、着眼全局,促进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

(2)认识到“智慧物流”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民众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约程度低、公共服务增长缓慢、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改进等问题日益显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转变。物流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物流体系瘫痪、食品药品安全无法溯源跟踪、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问题,有些甚至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展智慧物流是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也会最先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会需求拉动力

(1)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向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特别是与物流活动很少直接联系的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物流总需求量的增长也将越来越困难,物流企业、行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发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贸易结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从“以进出口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转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机械、海外高级食品等为主”,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特征的变化首先体现为“节约消费”,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计划更科学,对加工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更严格,对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更精确;其次体现为“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种类很多,最终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χ腔畚锪鞯男枨蟛煌,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产业规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数等参数是主要指标。

3.3 经济利益驱动力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的物流需求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由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随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地位的确立,很多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公司战略,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对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快速识别,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单元、物流工具、物流环境多种多样,对“物”的识别与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动完成物品的识别,而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2秒;没有条形码易污损破损、单件操作的缺点,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可以对“物品识别”进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关注流通环节的“结果”,同样关注“过程”的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废品回收的整个闭环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以备跟踪和追溯。

(3)实时动态处理,提高物流服务的反应速度。传统物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天气情况、交通状态、特殊运输要求、各类突发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物流产业的智慧。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动态控制与处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务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4)智能决策与优化,管理更科学。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二者兼顾;且服务水平和成本影响因素多,并随环境动态变化,难以完全量化,给决策带来了很大难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数据实时更新,运用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管理更科学。

3.4 政府政策引导力

政府政策影响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智慧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于以下三点共识,多地政府出台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

(1)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急剧增加,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成为常态,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智慧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我国相关产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且能够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发展。

(2)发展智慧有利于适应贸易结构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能源、原材料、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动组织与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向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进一步增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反应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联网+”的瓶颈,需要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来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

(3)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现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实时性、动态性的特征,强调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注重供应链的动态过程控制,追求供应链的系统整体优化。智慧物流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成与挖掘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与智慧物流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自动感知、识别、可视化、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与产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决策与优化、基于云计算的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

3.5 环保强制力

(1)资源节约要求。①优化配送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业分散经营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约束,很难满足此种市场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优化配送网络,合理布局配送节点,降低配送系统的总库存量,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②创新库存控制机制。传统的库存机制是假设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的调度管理上是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将供应链各企业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调度,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2)环境保护要求。①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减少运输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务带来的噪音、震动、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优化等措施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从而减少车辆等运输工具的出行量,对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明显作用。②减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提升供应链系统服务能力,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仓库、配送中心等建设数量,从而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3.6 技术进步促进力

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借助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PC、摄像头、RFID、传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术;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提供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等信息平台也为智慧物流提供资源集成与优化平台。技术革新改变了物流服务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实现了信息快速、真实的传递,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让物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4 发展智慧物流的对策

4.1 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设运营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政府主导型。政府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申报或招标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带动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三是以行业或区域智慧物流项目建设试点为手段,注重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市场主导型。以企业为主导,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并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大型制造企业模式、物流园区模式等。

(3)共同推进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政府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资源保障,企业侧重于运营与管理;注重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的良性发展。

4.2 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出台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做好智慧物流发展的整体布局。第二,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手段,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第四,尽早开展智慧物流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第五,政府应该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资源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专业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智慧物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第三,积极推动智慧物流项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和平台,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企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参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 结束语

发展智慧物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动力,是提升企业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因此,提升政府、企业参与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靠的组织、制度和资源保障对发展智慧物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之泰. 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2] 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7):94-96.

[3] 杨健,焦勇兵,刘伟. 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 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4] 党建民,王晓珍. 徐州智慧物流发展定位及推广模式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138-140.

第5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这个人就是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

2013年,舆论一片唱衰传统零售时,他呼吁坚守零售本质,转型O2O。2016年,马云提“新零售”,呼吁电商拥抱实体时,他却更加坚定互联网零售、物联网服务的发展前景。

回顾过去的一年,苏宁业绩傲人,实现营收1486.8亿元,同比增长9.69%,其中线上业务同比增长60.14%,连锁店坪效同比提升19.49%。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继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张近东提出未来零售的发展方向――智慧零售。

什么是智慧零售?传统零售业又能从苏宁身上学到什么?

智慧零售:技术深入零售内核

张近东这样解释:智慧零售就是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智慧”一词暗含着张近东对技术和系统的笃信。

当年国美大肆收购大中和永乐电器等几十家企业,意图以数量和规模领先苏宁时,张近东反而联合IBM、SAP上了ERP系统,打造苏宁的标准化体系。

他认为,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开始深入零售业的内核,最本质的资源,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企业由此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所以,除了前台渠道的互联网化,企业还要进行包括后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联网化,是全价值链的互联网化。

事实上,看看近年来的“电商大战”就知道,企业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价格战”,转而进入平台级对决阶段。企业真正比拼的是供应链、配送、营销、资金等每一个环节。

“智慧零售”给众多企业的启发是:回归零售本质,并用互联网技术深入后台,改造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使整套零售系统更快响应,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需要什么,就卖给他什么

张近东认为,智慧零售的核心是数字零售,表现在大数据的挖掘与趋势分析上。其背后对应的做法是:以大数据为牵引,从B2C转向C2B反向定制,推动有效供给。

对于苏宁在零供关系中曾经所处的被动地位,张近东颇有感触。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有一次张近东到苏宁门店视察,原本以为客人不多,谁知道到了店里才发现人声鼎沸,反倒是空空的货架刺激了他。调查了解后得知:因金融危机,国际电脑品牌商看到欧美、日本等市场出现销量下滑后,错误估计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他们担心库存积压,进而采取了去库存、压缩产能的做法。

张近东开始反思:在现有产业链模式下,能否改变苏宁受制于供应商一边倒的格局?

最后,苏宁总结出一个结论:过去依靠资源驱动型换来的高增长不可维系。苏宁必须要有掌握商品、引导供应链的能力,否则“别人感冒你就发烧,别人发烧你就等死。”

彼时,苏宁决定抛弃促销、低价吸引消费者,依靠多开店来吸引供应商的策略,转而研究顾客需求。由此转变和供应商的关系,变市场博弈为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商品合作模式。

一个成功案例是:2016年4月苏宁云商联合海尔推出的一款颇受市场欢迎的Hello Kitty智能洗衣机。

苏宁对消费者购买习惯、购买频次、购买喜好展开一系列追踪,瞄准年轻妈妈、有“公主心”的年轻白领及Hello Kitty忠实粉丝三类人群。当同行还停留在外观定制阶段时,苏宁已经将触角深入到用户的特殊需求上。这款洗衣机加入了使用功能和洗涤程序的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下载多种洗涤程序,例如毛绒玩具、丝袜洗等,洗衣机可根据衣物重量、污渍类型和面料材质,智能匹配洗衣液用量后启动。

最近,张近东表示,苏宁已经和近百家品牌商建立了数据牵引供应链机制,让大数据成为产品生产的“数字化图纸”,确保每一款产品都精准供应市场。

商品永远在离顾客最近的地方

在苏宁“智慧零售”版图里,物流同样是重中之重。张近东早就知道,如果没有物流,互联网将无法落地。早年当竞争对手为了扩张而将配送业务外包时,苏宁却埋着头钻研物流。其间,外界对苏宁的评价曾几度跌入谷底。

2016年“双11”前,苏宁向媒体开放第五代智慧物流仓库――苏宁云仓,苏宁的物流帝国开始浮出水面。一时间,外界为之惊叹。这个亚洲最大的智慧物流基地,日处理包裹数量可达181万件。订单最快可以实现30分钟出库。每人每小时处理包裹达1200件,是同类先进仓库的10倍以上。

有人亲临现场感受,无数个黄色周转箱在轨道上有条不紊地移动着,它们像长着眼睛一样,能够有效避让。工作人员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按照灯光提醒取货。其背后的旋转库系统能够提前规划出商品到拣选工作站的最短路线,实施一系列自动存储、自动盘点、自动补货等分拣动作。所以,当其他线上企业都在为“龟速”物流头疼不已时,苏宁在2016年“双11”就有底气推出“迟到就赔”服务。

事实上,苏宁在物流领域布的这盘棋,已经整整下了18年。

1999年,电商刚兴起之时,张近东曾到中关村考察了一个星期,然而,他最后选择了连锁,而非电商。除了电脑的普及程度外,缺乏全国范围内的配送网络,是彼时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时,张近东就下定决心要建立起一套物流网络。

因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企业,都需要把产品快捷、安全地送到用户手里。而互联网零售最基础的能力就是物流。

第6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供应链;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58-03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剧,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面发展,我国旅游行业面临总体运营成本高、旅游服务质量低以及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亟待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解决。[1]

一、传统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解析

(一)旅游行业低价恶性竞争突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整个旅游行业已经走向成熟,尤其在当前国内旅游市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旅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旅游运营枢纽的旅行社在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下竞争不断加剧。随之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旅行社低价竞争激烈,由于旅游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在国内旅游行业提供的服务水平差异不大的形势下,价格成为了决定旅游需求者选择产品的最重要因素,这造成了各旅行社为了吸引顾客不得不降低价格,甚至很多组团社以低于出行成本价的价格吸引旅游消费者,然后变相的通过增加购物和收取人头费等方式维持运营,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游客在旅游消费中经常被多次“倒卖”给多家旅行社,最终造成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旅游投诉增多。整个旅游大环境在低价运营下难以健康成长。

(二)旅游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我国旅游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着旅游企业规模小、景点分散、运营环境差和市场混乱等问题,在旅游行业发展初期,游客的基本需求是满足于传统观光旅游需要,随着旅游者心理预期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体验旅游的发展,旅游者更希望旅游企业能够提供一个全面周到的一体化服务,但我国旅游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各旅游企业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合作,旅游企业间紧紧停留在“买卖”关系层面。[2]以旅行社为例,通常地接社和组团社之间没有任何信任关系可言,通常是组团社先打钱至地接社账户,地接社才负责接待组团社发出团队,近年来时常出现因组团社不及时支付费用而将游客丢在半路的恶性旅游企业间纠纷事件。同样,旅行社和餐饮企业、住宿企业、景区等也存在此类问题。这充分说明我国旅游行业间的合作机制缺失严重,旅游企业没有树立大局合作意识和大局发展观念是造成当前旅游行业间合作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旅游企业普遍采用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信息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认识误区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不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信息是旅游系统的灵魂。尤其不注重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政府和主导部门不懂得从系统层面整合旅游信息化。从全国来看,旅游产业目前仍处于被行政划分的多元割据和整体行业的多元分散经营的格局困扰,同行业和邻近行业间还存在“信息封闭”意识,如就旅游行业的信息化而言,目前仅局限于具体行业,如酒店信息化管理、景区行业信息化管理等,而旅游行业没有真正建立起跨行业的综合化旅游信息系统,信息不畅极大限制了旅游信息的全面共享。总之,就目前我国而言,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旅游信息资源零散且共享性差,旅游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和服务质量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革新

一方面,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品决定了旅游企业中的任何单一企业都不可能提供完整的产品,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属性决定了需要相关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的参与方可满足旅游者需求。从旅游业发展的整个推进情况来看,实际上也是旅游供应链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增强旅游产业规模和提升综合实力的保证,而当前旅游行业普遍存在内部竞争恶化、企业间摩擦不断、政策管理冲突等问题,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企业间的关系。同时,新时期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期望值发生了巨大改变,以旅游方式为例,今天大部分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体验旅游等一种全新的方式正在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对体验旅游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美丽的风景和高档的接待服务,而是从下订单到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全过程的各种服务的集合体验。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单一企业都不可能为旅游者提供整个一体化的服务,为了满足不同个性化旅游者的服务需求,更多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参与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旅游供应链管理运营而生。

旅游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在旅游领域的全新应用,由于旅游产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旅游供应链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体系,增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旅游行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我国旅游行业存在的企业间合作关系缺失、旅游企业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诸多问题,旅游供应链理念的引入可以使得整个旅游行业的经验模式发生巨大变革,增强以面向游客的旅游产品为核心的群体旅游企业共同参与和协作的运作模式。[3]同时,也应该看到新的时期,企业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过程业绩,优异的过程业绩需要优异的过程管理作保障,供应链管理是基于过程管理和面向顾客需求展开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了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同时,旅游企业间的合作突破了地理界限,全球旅游供应链正在形成,供应链的不断演进正在走向动态供应链和虚拟供应链的方向。因此,旅游供应链的不断革新将对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将极大拓展产业规模和价值空间。

三、旅游产业供应链整合策略

(一)实施集成化管理

旅游供应链要适应新时期对市场发展的需求,就必然要和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产品联合开发与营销,包括各种旅游服务供应商在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实现旅游产品从研发到售后保障的一体化服务管理,旅游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协同计划和处理业务流程,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要实现这一切,建立跨企业的集成供应链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实施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在于,将企业内外部的各个节点和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企业的集成水平在从内部集成转向外部集成的过程中,外部旅游企业在加强业务流程重组、网络规划设计进一步促使了旅游企业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水平得以提升,集成化旅游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一个动态的网络链结构体系,企业通过管理系统平台和互联网等技术集成的支撑下,为了适应新时期旅游市场变化、柔性、速度、知识革新的考验,这种动态的供应链集成联盟能迅速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旦客户需求消失,它也随时解体,当新的需求出现时,又重构新的供应链网络组织。[4]具体应用层面,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由顾客需求―集成计划―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构成第一个作业回路;再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分享―调整性适应―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策略回路。并且在作业回路中的每一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评价与提高,旅游供应链集成必须按照这三个回路进行展开,形成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

(二)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所谓旅游信息化,即通过信息化改变传统的旅游服务方式和消费机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促进旅游经济的运作,改变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旅游信息化,是数字旅游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信息化管理、网站建设、呼叫系统、物联网传感技术等,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旅游预订和旅游消费的运作和旅游行业的有效管控,尤其在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间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间的合作需要通过信息化来保障。智慧旅游无疑是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得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全面整合、深度开发并服务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参与者,从旅游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信息化可以和旅行社、酒店、餐饮店、景区和旅游者全面对接起来,可以与地方政府和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商进行协同运作,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运营模式和经营方式。目前来看,旅游信息化在我国景区有了一定的应用,“数字景区”极大推动了景区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了景区的管理效率。

(三)建立企业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产业融合的加剧使得跨行业联盟体系正在变得复杂,在传统旅游运营中的基于成本或者价格最低化的买卖关系运作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优质的旅游服务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旅游企业间需要建立和深化全面的合作方式,将每一个企业融入到整条供应链中,提高系统运行水平。旅行社等企业可以借助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职能优势或行业优势政策,通过确立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将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纳入到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盟阵营中,让每一个大小不一的企业能够分享整条供应链带来的利润好处,同时每一个企业成员能够自觉的改进基于产品的服务质量和成本最小化。企业的这种自律行为最终使得供应链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企业间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和信息共享。客户满意和供应链绩效最佳是其共同目标,基于这样的合作和组织形式,无论供应链上企业成员处于怎样的进入退出状态,都能保障整条供应链稳定的运作。

总之,从我国旅游供应链面临的传统问题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已经需要上升至供应链角度加以整合,基于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旅游供应链的创新发展需要从集成化供应链、虚拟化供应链和低碳化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努力,尤其当前网络旅行商和在线旅游发展对供应链带来的变革挑战,旅游供应链应该更加重视旅游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应用,发挥其对旅游供应链整合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兴洋,徐 虹,殷 敏.基于渠道-权利理论的旅游供应链企业博弈关系分析[J].旅游学刊,2010(12):23-27.

[2] 赵 军.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核心地位的构建[J].中国管理科学,2011(12):343-346.

第7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 智慧物流园 互动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珠海物流园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形势,纷纷向智慧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构建自身的商业生态系统,增强园区节点在区域供应链中作用。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通过自身平台的聚集作用,将大批的物流企业、物品买卖双方、补足服务提供商(如加油站、质检单位等)以及园区平台发展助推群体(如政府)等聚集在一起。这些企业在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中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这些互动能否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是园区企业良性竞争、协同共赢的根本,同时也是整个园区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关系,为提升园区企业运营效益提供新思路。

一、园区企业互动与协同的关系

(1)园区企业互动。“互动”按照词义上来说是不同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智慧物流产业园的每个企业通过园区提供的平台或自身的活动传播信息、需求,与其他单位进行竞争或合作,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互动。

(2)园区企业协同。“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表现了个体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不同资源或个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可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形成拉动效应,共同推动整体事物前进,产生协同效应(即“1+1>2”)。协同的结果是良性的,它能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实现共同发展。园区企业间协同能保证智慧物流产业园企业发挥出更大的效力,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园区企业互动与协同。智慧物流产业园中企业的互动与协同都是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互动不同于协同。园区企业间的互动是企业之间一种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没有好坏之分,它可以体现为企业间的精诚合作,也可以体现为企业的相互竞争博弈;园区企业间的协同强调的是企业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园区业务目标的过程,它可以使园区的系统的各个部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所以园区企业间的协同是一种园区企业为了达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积极互动,能使园^系统发挥出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

总之,园区企业协同是园区企业互动,而园区企业互动不一定是园区企业协同。

二、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的条件和目标

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平台,它是园区商业生态系统构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园区内、外各方连接与互动的媒介。平台由基石、基本架构和接口构成,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强大的资源集结力,将园区各方集结在了一起。

(一)园区企业互动的条件

智慧物流园区企业要产生互动存在两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与园区企业业务相似或者存在互补关系。物流园区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也是相关企业的集结地,当两家企业的业务相同或相近时,互动既可能表现为竞争,也可能表现为合作;若两家企业的业务存在互补关系时,它们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合作。

第二、与园区企业有实现互动的接口。在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平台中,接口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实物接口一般是有形的,如园区的仓库、道路、车辆及装卸搬运等设备设施,这种接口要实现企业的互动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企业才能进行顺利互动;抽象的接口是无形的,最典型的就是数据接口,如智慧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例如企业间的接口、与政府的接口、与辅助服务单位的接口、与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接口、与其他园区信息系统的接口等)。数据接口可以使园区企业与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园区内外其他企业以及辅助单位进行互动。除此以外,智慧物流园区设定的规章制度与标准也是重要的无形接口,是园区企业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

(二)园区企业互动的目标

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会产生竞争与合作两种结果,这就意味着园区企业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园区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并且能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推动整个园区系统的良性发展。恶性竞争导致园区企业互相伤害,从而损害物流园区的整体利益,阻碍园区的发展;合作能使企业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是企业间协同的重要表现。园区企业的优势互补使企业在各自要素和功能上更加完善,更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协同工作,达到“1+1>2”的效应。

智慧物流园区要可持续发展,其商业生态系统必须良性、有序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园区的企业的互动要保持在良性竞争和协同工作的状态。因此,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的目标就是让园区企业协同合作、良性竞争,提升自身和园区业务的运营效率,为智慧物流产业园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服务。

三、智慧物流园区企业的互动对象

智慧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支持供应链上商业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的顺畅流动,借助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平台接口(如交通运输线路、设备及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的合同、园区的规章制度以及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等),这“四流”又将园区企业与园区内、外部的相关企业和单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完成物流业务;同时,又与业务相似或相近的企业进行竞争,夺取更多的资源,改善企业业务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与园区内部其他企业的互动。园区内部企业可以通过智慧物流园区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接口进行互动。园区内部大多数企业相互之间同时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因此,园区企业通过提供的园区内部数据接口,可以需求信息,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协同完成物流业务;同时,也可以进行竞价,争夺业务,提升园区活力和创新能力。

(2)与园区外企业进行互动。智慧物流园区企业通过园区系统平台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接口,可以与园区外的企业进行互动。当园区物流业务不足时,园区企业通过平台接口及时掌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的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弥补园区企业业务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园区企业强强联手,可提高竞争力,争取更多的物流业务;当园区物流业务繁忙时,由于物流园区受到土地面积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限制,容易产生业务过剩。园区企业可以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寻找更多园外互补性企业,合作完成过剩的物流业务。

(3)与园区补足性单位的互动。在智慧物流产业园的商业生态系统连接着许多对物流业务具有补足性质的企业和单位,例如质检单位、报关单位、银行、加油站、宾馆及汽修单位等企业。园区企业通过园区的系统内的专用平台接口与它们互动,可以及时为园区企业的提供检验检疫、报关、金融、日常维护及客户接待的等必要的补充服务。

(4)与其他物流园的互动。智慧园区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和运输线路等接口与其他物流园区进行互动,增强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能力。物流园区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不同,所发挥的节点作用和主营物流业务的着力点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物流园的业务容易形成互补。通过园区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智慧园区企业与其他物流园区容易产生互动,获得更多便利的条件,有助于顺利完成物流作业,拓展业务,获得更多的商机;同时,也有利于解决车货匹配、返程空车等当下棘手问题。

四、智慧物流园区企业的互动效应

(一)智慧物流园区企业良性互动主要途径

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平台的接口是园区中的企业和其他关联各方产生互动的主要途径。这些接口主要由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接口、园区产地和物流设备设施以及现代化的规章制度构成。第一、智慧物流产业园区的商业生态系统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做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得平台的数据接口功能更为强大,成为园区企业与其他对象互动的最主要途径;第二、智慧物流园区可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为企业提前安排场地、调配设备、调整运输线路,使园区系统平台的有形接口成为企业间良性互动的另一途径;第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以及规范的业务文件等接口能规范企业间互动的不良行为,避免园区企业恶性竞争,是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效应

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可以提升园区企业的服务功能。园区企业通过园区平台提供的路径互动可以与其他单位形成互补性的整体优势,使得企业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在互动的过程中,园区企业容易获得商机、物流资源以及更多的补充服务资源,园区企业可以整合这些互补性的资源,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

(2)互动可以获得协同效应。园区的企业不仅可以园区内部企业,也可以同园区外部单位进行互动。积极的互动都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物流业务而产生的,因此,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产生协同效应。

(3)互动可以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传统的物流园中的企业大多单兵作战,大部分的企业只是作为园区的租客,各自经营自身的物流业务,信息闭塞,导致与上下游企业少有互动,物流作业效率低下。通过园区提供的互动路径,园区企业能及时的掌握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减少中间环节,有效的利用场地和设施设备,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实现现代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

(4)互动有助于园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园区企业通过平台接口的互动不仅使企业自身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益,而且也推得动了整个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第一、园区通过区内企业的互动园区不仅可以拥有更多的共享客户和补足品资源,而且能吸引更多的物流供求双方、补足品企业进入园区的商业生态系统,扩大了园区生态系统的范围,使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得到发展壮大;第二、园区企业互动使得作业信息、物流信息以及市场信息更加透明,园区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加强了对实物流的控制力,有利于整个供应链实物流的高效流通;同时智慧物流园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增强了园区个性化服务能力;第三、园区企业互动可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拓展园区的业务,为园区系统中企业提供网上支付、信贷等一系列的服务,使整个园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园区企业作为智慧物流园的主体力量,它们的互动在给自身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园区运营量、降低园区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园区运营效率,是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主要动力。智慧物流园应充分的利用系统平台的强大功能,为园区企业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提升园区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Abstract: Enterprises is the main force of wisdom logistics park, the interaction of them is the key to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siness eco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objects, paths and objective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n wisdom logistics park,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s.

Key words: Business Ecosystem; Wisdom logistics industrial park; interaction

⒖嘉南祝

[1]田宇,杨艳玲.基于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互动导向视角[J].科研管理,2016,(02).

[2]白璐.缝隙型企业选择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平台的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1).

[3]刘辉.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互动发展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02).

[4]吴鹏华.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物流企业发展分析[J].物流科技,2012,(9).

第8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0.04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such as the function set is so simple and the resources can’t be shared. The reas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and effective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 function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as well as an integrated network system structure model of wisdom agriculture system. It is a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MIS; wisdom agriculture; strategic planning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有机农产品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集成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传感和测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和通信网络实时收集并处理农业信息,实现农业生产的田间智慧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预警及智能化决策等。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全方位地监控、管理农场,通过网络实时向消费者提供农场及农产品的状态信息,拉近了消费者和有机产品的距离,使得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另外,顺丰速运的“鲜蔬当日达”、北京奥科美科技公司的冷藏柜服务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农产品的冷链运输问题,运输过程简单便捷,节省了无谓的成本,使得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也更实惠[1]。本研究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构建了智慧农业系统的功能结构、综合结构以及网络体系模型,对中国智慧农业的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1 中国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智慧农业目前仍处于示范、推广阶段,智慧农业的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农产品的质量溯源方面。目前,有大量冒有机之名的农产品混淆市场,虽有各式认证,但消费者仍不易辨认真假。目前有机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信任问题,加上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要求智慧农场产品能够回溯原料使用、种植加工过程与品质检验情况。

2)成本管理方面。目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仍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智慧农业系统在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方面还缺乏完整的系统规划以及设备售后服务落后、维护成本偏高。

3)智慧农业“孤岛”现象严重[2]。业务流程之间不能关联互助、信息不能共享互换,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产供销严重脱节”、“财务账与实物账不同步”,其实质就是生产流程、供应流程、销售流程和财务流程都是孤立运行,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智能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也存在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孤岛”效应势必给农业企业的应用带来信息重复输入、信息大量冗余、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问题。

4)供应链管理方面。农产品由于受到行销通路及保质期的限制,常常不易以合理价格售出,消费者也不易以合理价格购入。因此智慧农业更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能连结上、下游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然而,目前的智慧农业系统却实际仅涉及到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完整应包括采购、销售、库存、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全产业链规划[3-5]。

智慧农业系统不是简单地建造数个智能大棚、农业信息服务站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从育种、生产、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集约化、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闭环现代农业模式。

2 管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高登?戴维斯提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6]。其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农业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以下诸多问题。

2.1 数据层面的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来自2个或多个应用的数据实现共享或者合并,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等,这是智慧农业实现信息共享最基本的需求。数据集成可以采用数据库中间件与XML-RDBMS中间件完成。

2.2 应用系统的集成

在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企业的业务需要在统一的环境下,在不同部门之间完成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得智慧农业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调用信息得以实现。

2.3 业务流程的整合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优化重组解决方案,能将智慧农业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这是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期望达到的最理想层次。

2.4 用户界面的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各个应用程序的运行终端窗口一对一地映射到一个标准的界面(例如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从而面向用户形成一个统一的表示层。用户界面集成对带有API或没有API的应用进行打包处理,使之可以被以组件为标准的最新应用(如Web应用)直接调用。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智慧农业的建设过程,必将会促进农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的市场需要,使企业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3 管理信息系统视角下的智慧农业系统战略规划

3.1 智慧农业系统总体目标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一个集传感和测量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快速、准确、全面、规范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农业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农业资源的状况及变化趋势等[7]。

3.2 智慧农业系统功能结构规划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农业管理需要设计,包含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OA、综合服务等[8-10]。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2.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财务部门的高效协同,逐步消除管理瓶颈,建立竞争优势。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

1)采购管理。对采购业务的全部流程进行管理,提供请购、订货、到货、入库、开票、采购结算的完整采购流程。

2)销售管理。提供了报价、订货、发货、开票的完整销售流程,支持普通销售、委托代销、分期收款、直运、零售、销售调拨等多种类型的销售业务,并可对销售价格和信用度进行实时监控。

3)库存管理。能够满足采购入库、销售出库、产成品入库、材料出库等业务需要,提供仓库货位管理、批次管理、保质期管理、出库跟踪入库管理、可用量管理、序列号管理、盘点管理等业务应用。

4)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整合多种网络化、低成本营销手段和沟通方式,帮助企业建立与客户之间通畅的交流平台,全方位管理客户资源、提升客户价值、制定科学销售指标、监控项目进程、评估业务员绩效,以增强内部协同,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具有保存资料、快速查询资料、管理联系记录、统计分析、寻找销售机会、行程管理、提升销售成交率、降低客户流失率、权限设置等多种功能。

3.2.2 生产管理 就是要将3S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与地理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农业环境等宏观与微观监测系统,动态分析、诊断、预测、决策系统。

1)农业信息采集及动态监测。通过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土地现状、农作物的生长及灾情分布情况等多种信息,并定期对采集到的农业资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用户宏观决策提供依据[11]。

2)MRP运算。在销售订单、预测单、物料清单(BOM)、企业参数设置以及生产数据(包括工厂日历、工作中心、标准工序、工艺路线等)的基础上依据MRP平衡公式进行运算,确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解决企业生产什么、生产数量、开工时间、完成时间;采购什么、采购数量、订货时间、到货时间。

3)生产进度。车间为完成生产计划,进行车间的生产日程安排,确定何时、何地进行何种作业,并指定生产数量和完成各阶段生产日期,而后进行车间生产日程作业,控制和生产记录,确保生产均衡、平准的进行。

4)产品溯源。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条码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环境、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管理。

5)设备管理。提供设备的使用维护信息管理。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同事后维修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包括设备计划、使用、保养、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设备管理系统;编制周期设备计划,并根据事先的计划或故障产生作业单,形成维修记录;提供丰富的设备报表,为管理提供依据,达到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目的。

3.2.3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主要包含总账、应收款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等[12]。

1)总账。用于进行凭证管理、账簿处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管理、项目核算和出纳管理等。

2)应收款应付款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通过发票、其他应收单、收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客户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合理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应付款管理系统,通过发票、其他应付单、付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供应商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合理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固定资产。用于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折旧计提等,可同时为总账系统提供折旧凭证。

3.2.4 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薪资管理、绩效管理、招聘与培训及劳动关系管理[13]。

1)人力资源。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并使之平衡。

2)绩效管理。系统内置各岗位常用的绩效考核表,支持定性及定量两种绩效考核方式,考核结果自动记录在员工档案。

3)薪资管理。计算实现岗位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学历津贴、考勤扣款、社保扣款、绩效奖、个人所得税等各类常见的工资项目。

4)招聘培训。用户可以制订招聘计划,可以详细记录应聘者资料及其在应聘各阶段的评价。各部门上报培训需求,汇总培训计划,由培训计划生成培训的实施方案,详细记录培训实施情况。

5)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纪律管理,定额、定员管理,工作时间与休假管理,考勤管理,劳动争议管理。

3.2.5 办公自动化OA 主要包括公文流转、日程安排、网上办事、电子邮件。

1)公文流转。实现农业部、省、市农业机构及单位内部的公文流转和处理。

2)日程安排。包含通知、会议、公务用车等的安排。

3)网上办事。用于实现农药、兽药、农机、饲料、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与受理,具有网上咨询、投诉、结果公告等功能。

4)电子邮件。开展邮件、短信等服务。

3.2.6 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BI、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电子商务。

1)BI。即商务智能,在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将农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快速准确地提供报表并给出决策依据的信息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土地、水、气候、肥料等农业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农作物长势预测与估产;病虫害、环境灾害等的预测与应急反应以及销售分析、商品分析及人员分析等。

2)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综合信息对外的窗口,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农业新闻、农业政策、产品推荐、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产品的流通半径,减少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使生产者避免盲目生产,同时也更快地销售,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农业电子商务将商家、农户、消费者、认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政府等通过网络有机组织在一起[14]。

3.3 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智慧农业综合结构

企业中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按照管理任务的层次进行分层,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可划分为战略管理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及业务处理层[15-18]。战略管理层主要规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等;管理控制层完成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培训、资金监控等;运行控制层是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业务处理层则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信息需求,完成相应的功能以支持其管理决策活动。如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由销售与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财务和会计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及办公自动化子系统构成。

企业中的每个管理者即使其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但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相同的职能,起着相同的作用,只是所强调的方面也许会有不同。在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财务、人力资源等每一个职能系统中都具有战略管理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以及业务处理层的划分;同时,在每一个管理层次中,也都有不同的职能划分。所以,可以将其按照职能和管理层次进行综合,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智慧农业系统综合结构。

3.4 智慧农业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智慧农业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如图3所示。

1)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RFID、视频监控等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实现将采集获取到的数据通过ZigBee节点、控制器节点等模块传送至智能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实时采集与动态监测。此外,上层系统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智能网关传送到控制器设备,远程控制设备的开关等。

2)网络层通过LAN、WLAN、CDMA和3G等相互融合,实现农业现场数据和上层控制命令进行传输与交互。

3)应用层主要包括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电子商务等农业应用系统,实现对由感知层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及对生产现场进行智能化控制等。

4 小结

第9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范文

当前金融危机宣告以美国为主的虚拟经济体系的崩溃,导致全球经济恐慌,而受经济危机所累,以中国为主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两大经济增长方式都受到挫伤的今天,实业界在痛苦中应如何求索了未来经济以何种方式增长?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又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2009,“危”中有“机”

傅强:前一阶段在和有些专家交流的时候,有一位专家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和美国穿上了一条裤子,一条腿是虚拟经济、一条腿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但是现在这两个经济同时在出事儿,由此中国原来的一些发展规律是不是被打破了?请问周教授,你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还有什么样的变数?未来的发展态势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去重视?

周其仁:2009年当然还会有很多变数,我们专门研究经济的人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有一点是知道的,中国已经形成了高度外向的,自己内在比较粗放的这种模式,这是我们应该主动加以调整的。但是一个社会,一个经济或者一个公司,没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完成调整有时候是有难度的。

原来的模式,是中国两个三角洲生产大量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到美国,赚了外汇回来,这就变成了很高的国内市场的景气变动;另一头变成了国家外汇储备,又是一个两难局面,买了这么多的美国国债,就要受它形势的影响,无论是美元币值的变化还是美元资产的变动,分分秒秒都牵动着全球最大的外汇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很多中国企业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正面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环境的开发压力实在太大了,原有的模式导致了过度的环境压力、过度的出口,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珠三角这次调整,虽然是冬天,但是有好处。我不是说中国应该关起门来,中国的GDP中进出口占60%-70%,在所有大国中这个数据偏高,中国有那么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变成了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买了美元资产,美元资产又在贬值。倒过来想想,这些资源我们能不能用得更好呢?所以要兼顾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

很多产品国内是有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要怎么开发出来,这是我们量近关注的问题。一张单子往外走很容易,同样一张单子在国内做难度就大了。最近远大的总裁告诉我,他的业务很有意思,六个做外销的业务员,做的销售额等于250个国内业务员做国内业务的总量。为什么一个极高,一个极低7这就是有一个商业分工的问题,也有一个商业配合的基础设施的问题,我们关注水利怎么样、政府服务怎么样、信用体系怎么样、契约承诺守信等等。但是我对今天的主题非常感兴趣,因为所有变革要有技术支撑,但不是纯技术,它和社会需要是一体的。

上一波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内经过调整,冒出一批新兴企业,比如说阿里巴巴,它就是利用新的技术,阿里巴巴提供了一种通道,在我看来是开发国内市场。你到大街上开一家店很困难,无论是成本,费用,手续都很困难,阿里巴巴是在网上开很多店。马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也不知道在网上年轻人会想出,发泄出这种需求。有一个年轻人在阿里巴巴上卖蚊子的标本,这种产品有市场,供不应求。这真的是匪夷所思。

傅强:其实讲蚊子标本也好,讲什么也好,我们从周教授的发言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危”讲起,最后落到“机”。

“智慧的地球”,随需而出

傅强:今天的话题是有关变革。我从业以来一直在跟踪关注IBM,确实感到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抛出一个概念,从“e-Business”、到“随需应变”、到“创新”、到“智慧的地球”。不知道概念本身或者背后是否有深刻的背景?还是IBM自己遣出来的一个名称而已?

钱大群:“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是IBM长期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全球市场变化而制定出来的。其实IBM每次提出一个概念,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全世界在改变。

当前不仅是金融危机,还有很多问题对全球影响深远,比如,资本和信用危机,经济低迷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石油价格和能源短缺,信息爆炸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俱增,全球化和新兴经济,新的客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需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去面对的;而如何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发展之道。当然,在当前这个经济萧条的寒冬时期,如何能够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同时IT技术正在经历15年前“互联网”出现后的IT技术变革。在“互联网”发展的15年中,人们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从现在起,是将IT技术深度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运用新的计算模式,把“互联网”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开创以前做不到的更有智慧的城市,更有智慧的电网,更有智慧的企业,使得人类文明往前走。

傅强:我特别注意到你给“智慧的地球”赋予了一个概念“互联网+物联网”。这是什么概念?

钱大群:我们对互联网很熟悉,但是我们可以透过物联网把货物或者资讯进行更有效率地传输,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可以做到很多以前没有突破的事情,所以我们希望把互联和物联结合起来,可以开创很多新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社会提升。

用智慧的方式帮助企业

傅强:吴总是物流行业的,我知道企业转型过程是相当艰难的,比如说很多外向型的制造业,让它转向内需就会发现一切都不配套了,生产环境、销售不配套,信息系统不支撑,这个转型几乎等于重建一个企业。不知道你怎么理解“智慧的地球”的定义,怎样看待它的机会?

吴坚忠:我们这个地球所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思考能不能和环境和谐地可持续增长,这就是我对所谓的“智慧的地球”的理解。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活品质要不断提高,这个转换过程一定要和谐,不能耗尽也不能不平衡。物美是做零售业的,把商品从生产端根据需求给消费者。这里有一个智慧的问题,就是供应链效率要比较高。在供应链的过程中,商品损耗很多。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你对需求的把握要准,老百姓需要的东西你是否知道,你知道了以后通过物流配送来满足消费者,这个效率是很高的,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不是浪费了,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是否懂得需求。我们最近在做SAP,就是通过需求驱动我们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以前我们都是先生产出来,然后推销,卖不掉就变成库存,库存损耗以后就折价卖掉,这是生产驱动的,这不是智慧的方式,应该是需

求通过我们的流通引导生产。如果这个链条能够做得更好,我相信在商品的供应链过程中效率就会提高。

高新民:其实在克林顿执政的时候美国副总统提出过“数字地球”,现在我们提出了信息化,我经常讲信息化本质不仅仅是运行环节、不仅仅是办公自动化,不仅仅是互联网,本质上是挖掘这个社会的智慧的潜力,发挥智慧的生产要素。人除了体力要素外还有智力要素,社会的智慧要素不仅仅是人的智力要素,每个事情的运作都有它的流程,流程中也有智慧的因素,所以“智慧的地球”是最接近我们提出的推进信息化本质内涵的一个概念。

如果说智慧的地球更接近于信息化本身,那它确确实实是我们国家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最重要,最现实的战略措施和途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竞争、企业竞争,市场竞争。靠什么?就是靠信息化,或者靠“智慧的地球”的理念支撑经济,社会、企业、政府、甚至包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要加以改变。信息化本身要融合到各个领域里,推进它的智能化或者智慧化。

傅强:因为胡锤先生任职的机构是标准的公共服务机构,您怎样看待“智慧的地球”对于会共服务的影响?

胡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在万物中都是主体,但是信息技术打造的技术平台,使人们跨越时空的阻隔,将异地异时的各种信息尽收眼底,人们因此更容易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采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应对各种问题,让人类所主宰的地球更加智慧。

在“智慧的地球”的建构中,博物馆的责任是提供文化资源。文化反映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物证”的场所。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就是将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诺言、文字、图片、影像等等各种载体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广域传播,突破地域,时空的阻隔,放大实体博物馆的作用,帮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轨迹,用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应对当前发生的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又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当然,在博物馆内部也存在借鉴,引入当下计算机业界在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等事务管理领域已经相对成熟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建立博物馆内部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效率。

市场经济也需要智慧的计划

傅强:IT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责任来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更大程度还是在社会方面推动社会的变革。有时候我觉得,即使没有这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式也真的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刚才吴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谈到一个希望,希望从客户端更好地了解需求,这样再谈物流、配货,然后在后端又可以指导相应的生产。听完后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智慧地球”的提出打破很多行业界面,会不会让大家理解成再往下运行,大家都讲计划和分配,反而让市场失去了活力?

吴坚忠:人们生活需求很多,是要用“看不见的手”的价值取向来控制整个社会过程。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有计划还是很重要的。举一个例子,刚才说零售业过程中有大量库存,大量的食品损耗。比如,北京有六七百家店,假如所有的员工卖可乐或者卖苹果,就根据每个店的销售发订单。订单汇总以后给供应商,你把货供过来。可能几百个员工天天在订货,每一个人为的判断,他们的思维,思考能力就会影响订单。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还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时候订单可能有的时候太多,有的时候太少,供不应求影响销售。这样就出现经常在高库存和低库存之间控制,有很多食品是要过期的,即使从供应商到物流,到店铺,最后卖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如果做不好就会有很多生产出来的商品浪费掉。

现在我们引进了ERP系统,通过所有店铺数据的处理,我们做出一个预测,认为这时候消费者需要这个产品,在未来三天当中需要什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下订单,这个订单给供应商以后,送到我们的物流中心,再配送到商店。我们比较起来,订单不合理或者高库存的情况大大减少。这样一点点减少就会产生零售业在供应链过程中的浪费减少30%左右,我认为社会财富就会产生。这也是我们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一种办法,从企业来说可以更有计划性,从社会来说市场化能够提供很好地配置。

周其仁: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计划,一个企业甚至大型企业怎么可能没有计划?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差别在什么地方?计划经济是用强制手段控制,市场经济是没有人可以有这个控制,你怎么猜、你怎么理解顾客的需求,不能定他每个月一定吃多少,这是差别所在。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的计划性很差,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在调整。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强制性,不恰当地运用了国家权力深入到消费细节当中。市场竞争怎么可以没有计划性?要有很强的计划性,但是不能强制。别人买你多少东西?这个只能自己去猜。我们观察全世界最厉害的公司,并不是光猜你有什么需求,要影响你的需求,比如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不过就是影响而已,不能强制别人接受,其他公司可以提出别的概念。

“智慧的地球”带来什么

傅强:大家可以看到,其实现在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帮助企业提升计划,控制一些新的变革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家觉得“智慧的地球”的提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有何必要性?能解决哪些社会上和企业上“遭遇的现实问题”?

钱大群: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我们先看资源问题,现有的油井中只能提取20%-30%的石油;在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再看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低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每年损失约为400亿美元。还有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方面,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就出现220万起由于手写处方导致的配药错误: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IBM也在进行认真思考,并且已经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比如智慧的医疗;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智慧的交通:IBM正在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及斯德哥尔摩合作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斯德哥尔摩交通流量已减少20%,污染物排放降低12%,每天新增4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智慧的追踪系统: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射

频识别)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有把实体世界和数据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把世界变得更加智慧。

傅强:“智慧的地球”在真正运用过程中,会给我们某些方面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请问胡锤老师,从文化的留存和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你怎么看待“智慧的地球”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胡锤:我们在国外调查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故宫,没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人也不会浏览博物馆的信息,对信息的获取自然有屏障。观众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框架和博物馆的实物认知是有差距的,而且博物馆展出面积不断扩大和展陈品的繁多,给观众带来体力和精力上的疲劳,都会造成观众认知度的下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现象的关注都不一样。

关注博物馆的人群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的浏览者,一类是具有相当文化知识的爱好者,另一类是文化学者和从事某一方面研究的专家 这三类人对于博物馆文化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浏览者希望看到各种炫技的画面,爱好者希望得到线索明晰的文物知识,而学者和专家关注的是文物本身解释出来的文化现象。因此,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编排形式,不同的载体形式和信息提供的时机都会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文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博物馆有条件满足普通浏览者,一般参现者和专家,学者的不同文化需求。怎样有的放矢地提供文化信息是数字博物馆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傅强: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如果借助IT以后,可以更广泛地为社会文化进行相关的传播。

胡锤:常规博物馆只能在占地位置来传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受众。但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以后,可以在广度,深度上提供很大的传播。但是在信息建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传播信息的准确。博物馆是一个物证机构,就怕信息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中怎么保证传达的信息是准确的,这是我们工作中争论最多的事情。博物馆是一件件具体的藏品,作为“物证”来展现文化现象的,“物证”的作用就是防止以讹传讹而产生的认识偏差,这也是实体博物馆存在的意义。而通过数字博物馆收藏和传播的文物言息大多是经过“采”、“编”的信息,是“二手”信息,因此难免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通过数字平台的广域传播、放大,很可能误导受众。

采编过程中怎么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包括我们和数字图书馆之间、数字档案馆之间的定位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考虑比较多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希望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我们进行广域的传播。但是怎么客观记录这些文化的现象,物证的记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技术和装备。

傅强:前一段北京市政府也在谈企业转型,由制造业大量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变化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我甚至产生了怀疑,中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很难真正地改变,怎幺办?中国后30年的变革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转化,IT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高新民:最近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一个观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既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性补充。现在我们还是依靠制造业,国民经济的税收等各方面,制造业是功不可没的。要推动现代服务业,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后GDP怎么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循环。我们现在制造产品在国际上有大量的竞争,但是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到高附加值的竞争力,高附加值的竞争力怎么转移?台湾的施振荣早就提出了“微笑曲线”,从研发设计、加工、组装、销售、真正高端的附加值在两端。制造业是很多环节组成的,实际上我们做的制造业就是加工,是附加值最低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制造业的服务化里真正的信息化或者说智慧化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通往“智慧的地球”的路径

傅强:其实我们在座嘉宾的企业也有“智慧的地球”的例子。比如说物美,前一阶段他们一个很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比较大的应用问题。2008年的福娃由于销量很大,生产量更大,导致福娃有很多积压。物美采取了一个简单的信息技术,在结账的时候,在POS机上有一个提醒,多少钱以后加十元就可以得到福娃赠品。这可能比以前智慧一些,不知道钱总你怎幺看待这样一个身边的例子?“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很大,但它会不会就在我们身边?真正做智慧的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到底大家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变革?

钱大群:这个例子很生动,在POS结账的时候就可以顺便把这个福娃送出去,解决存货很高的问题。事实上利润也很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刚才我们谈智慧的观念就是,今天在前端可以有很多智慧的点,使得企业的信息可以接轨,利用这样的观念或者业务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提升它的方式和竞争力。

在开创通往“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远景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解答四个关键的问题:

新锐洞察: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智能运作: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和流程需求,实现在灵活和动态流程支持下的聪明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