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不断深入,其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在逐步扩大。如何识别、预测、防范和控制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探索一条合理、合法、有效地规避风险的对策,已是当务之急。
一、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缺乏健全有效的内审质量控制体系和控制标准。完整、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规范审计行为、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降低和规避基本建设工程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高校基本建设跟踪审计起步较晚,开展得也不普遍,成熟的经验也很少,健全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尚在探索之中。
(二)高校现有的审计力量难以适应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需要。近几年,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学校都相应地增配了部分审计人员,但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个点多面广、工作时间长的新业务,审计力量不足,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高校部分内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知程度。以往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内部的财务审计,审计人员所面对的是学校内部的人和事,虽有风险意识,但现实风险的表现并不明显,因此高校内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很不到位。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除了要面对复杂的工程技术,还要直接与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商等打交道,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跟踪审计的需要。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从复杂的审计对象中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但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形成。
(五)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业务复杂,技术难度高。跟踪审计从工程项目立项开始直至工程完工财务决算完成为止,涉及的环节很多,任何一个关键控制点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有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整个审计过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很多,除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招投标、财务、审计,甚至还可能涉及到法律诉讼等,审计人员对任何一方面知识的欠缺,都有可能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六)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资信及执业能力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具有造价咨询资质的中介机构很多,他们的社会信誉、作业质量良莠不齐,高校内审机构为了弥补自身审计力量的不足,可能委托部分中介机构对基建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如果所选择的中介机构信誉差、审计质量低,无疑会给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带来审计风险。
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建立健全内审机构、配备适当的审计人员和开展工程审计所必需的设备。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充足的审计人员是开展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基础。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涉及到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业务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现场占用的时间长,一般应配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程技术、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审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其有效执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为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来运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实施,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健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风险责任制度,树立审计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在实施审计时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娴熟的业务能力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降低审计风险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一项业务量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奉献精神,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这样才能在审计中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五)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人员要依法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在制定审计计划时突出重点,把握工程项目的风险高发环节,把住立项决策关、工程设计关、招投标关、合同审查关、施工过程控制关、隐蔽工程验收关、设计变更签证关、竣工决算审查关等重要关口,尽量将审计“关口”前移。抓好关键控制点,掌握审计介入的时机,每一个环节的审计都要有法规依据。在审计过程中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如有关施工合同、协议,施工竣工图,完工验收工作记录,工程项目、设备项目等变更签证,隐蔽工程签证等与工程预决算报告有关的资料,最大限度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论必须与建设方、施工方充分沟通,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审计人员要有明确分工,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六)抓好审计复核工作,防范审计风险。审计复核是审计部门规避审计风险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基本建设工程结算审计涉及到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综合项目的拆分、数据的核算等,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差错。通过复核,对查出的问题做到定性准确、法规运用适当。建立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多级复核制度,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七)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技术风险。市面上已经出现的工程量计算软件很多,审计部门在选择软件时一定选择那些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可、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质量可靠、运行稳定、应用方便的软件。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来减轻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和手工计算的误差,正确套用定额,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项目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对于整个建设工程而言,项目审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增强项目盈利能力、抵御风险能力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工程项目审计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准确把握项目工程的控制点。目前,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存在问题较多,审计风险逐年加大,日渐被业内人士所关注。项目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必须以风险为导向,通过合理手段确定评估相关风险,进而达到项目工程的预期目标。
一、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
第一,工程项目与工程造价。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评估,需要审计人员对工程从技术、方案等多方面进行审核。工程项目审查内容包括基建工程的建筑面积、设计标准是否合格、有无项目变更等方面。工程造价方面包括工程预结算的编制依据、工程预结算价值是否过高、有无超合同现象发生等。
第二,工程量。针对工程量的审核是极为繁琐复杂的,同时也是工程预结算的关键。由于工作量庞大、规则众多极易出现如多算、重算、漏算等问题。工程量的计算必须依据施工图设计和国家预算定额规定的工程计算规则,并结合本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准许的相关组织设计标准,避免出现审计错误。
第三,定额单价。定额单价所需要审核的内容包括工程结算书上的工程名称、种类、规格、计量单位与预算定额及地区单位估价表所列内容是否统一;一些没有列入定额中的项目是否按规定进行换算,及换算验算的方式是否合乎规定。定额单价的审核要准确无误的套用单价表,避免错套和计算错误。
第四,材料价格。审查的内容包括同当地政府公布的信息价是否符合,了解有无任意抬升价格的行为。同时还要就审查材料差价进行调整、了解信息价和预算定额单价之间的差额等。
二、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重要性
确立并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体系,不断健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对于项目盈利能力的提升及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合理有效的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可以帮助投资者更新经营理念,为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二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必须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体系。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结构,逐步增强预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有效利用项目审计,能够有效保证建设项目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投资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存在的不足
(一)资金管理不到位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资金量相当大,进而造成大量的资金在项目上难以发挥作用尴尬情况。加之子项目之间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金数额分布,经常出现无法继续施工的情况,形成了业内所谓的"切块管理"。同时建设工程项目融资受宏观经济和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问题也日渐突出,银行的融资目光逐渐转向更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致使很多工程资金链断裂。
(二)成本控制不合理
"重结果,轻过程"一向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弊病。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年底突击性地抢进成本,其间成本控制被忽视,成本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化为无物,成本控制仅出现在事后的分析评价上,成本管控毫无作用可言。工程项目偷工减料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隐患引人注目,项目成本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等等都是存在的问题。
(三)招标制度存在漏洞
某些投标人为中标不惜采取违规行为而牟利,串通招标人为自身打造招标文件、交好其他投标人等。而招标机构有时也会,从当招标方的人。传统审计缺乏事前审计和事中控制审计,项目投标人利用这一弊端从中围标、串标哄抬价格,损害招标人利益,进而对公众和国家利益造成损害,扰乱经济秩序。
四、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防范的手段
(一)建立健全的招标制度
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投标的报价、工期等,对合理合法的针对部分项目工程量进行清点,包括综合单价和主要材料价格,以此有效打击围标、串标行为。特别是要根据工程实际及当地市场供求采取审核,合理制定审核标准,通过建立健全的招标制度,以此降低工程项目设计的风险。
(二)完善控制风险审计工作
审计机构要严格遵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要求,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日常管理、预算授权审批控制等审计内容严格处理。同时加强公司内部人员在相关性法规和文件的内容学习,推动公司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加强风险识别能力、预警能力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三)加强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取证工作
实地测量现场必须有审计人员、现场管理代表、施工单位代表三方同时在场,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审计、测算,同时审计证据必须经第三方代表签字方可生效。对于建设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虚报价格、以假乱真等恶劣现象,要求审计人员实地审查,以便获得审计证据。
案例:2014年我国南方某水利工程进行标底审核,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单价为1500元/立方米,高于常规的1100元/立方米。于是审计部门加大了调查取证的工作,对材料报表及施工工程参数表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调查了解,由于该企业成本控制不合理,超出了施工预算,因此制造虚假价格,导致前期审计工作中出现严重的漏洞。该案例中的审计部门加强审计工作力度,能够减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防治腐败现象的发生。
结语
通过建立工程项目审计控制机制,风险评估指标,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从而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及时纠正建设工程中存在问题,遏制其中不良行为,保证资金有效利用,对于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愫.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
[2]王继伟.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
[3]周建华.建筑工程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J].四川建材,2010(04).
1.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引发审计风险
石油工程内部审计是由审计人员进行的,对石油工程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审计知识,还要对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开采等各个项目和工艺进行了解。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工程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比较缺乏,不少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制约了石油工程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2.经济、建设资料不完整引发审计风险
石油工程的审计质量取决于石油工程涉及到的经济、建设等资料的完整性,现阶段我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不够规范,经济、建设资料不完整,内部审计的基础资料存在缺失,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有序进行。
3.对利益的追求引发审计风险
在石油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建设单位追求低成本和施工单位追求高利润的利益矛盾是天然存在的,无论审计结果如何,对一方有利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的损失,这就给强势一方提供了追求更大利益的机会,从而对审计的公平性造成了影响。
4.传统工程建设投资模式引发审计风险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的油田工程建设实行计划管理,对于工程投资总是按月或按批次下达计划,造成了投资计划的不均衡性,在某一时间段内工程量会比较大,石油工程内部审计也比较集中。工程审计需要对工程建设图纸、建设和竣工情况等进行研究,如果工程出现设计变更,那么了解项目花费的时间就会更长,如果工程建设时间集中,那么审计时间也会比较集中,造成工程审计的时间不足,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如果审计结果出现纰漏,又会造成人们对审计情况的质疑或否定,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
5.工程信息不对称引发审计风险
有的石油工程审计部门参与工程事前和事中审计,但在对工程项目的论证、讨论和管理中却不能参与,不能在宏观上对工程进行审计管理。石油工程涉及材料较多,有时对一些新型材料无法获悉具体价格,即使通过询价等方式获得价格,也很难保证价格的合理性,对审计结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审计风险。6.工程审计的滞后性引发审计风险现在大部分的石油工程审计都是竣工后的审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使是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审计,也很难把握审计的时间节点和审计内容,从而很难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审计对工程建设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石油工程内部审计风险的预防和规避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石油工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提高其从业道德,使其在熟练掌握审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对石油工程各个阶段和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完善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减少审计工作中的人为审计误差。建立全程审计跟踪制度,将审计工作贯穿到工程论证、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全过程。通过充分运用新型审计软件等,明确审计介入的时间节点和审计内容。健全审计质量考核和奖惩体系,对审计人员进行工作考核,坚持主审复核制,及时对工作底稿、审核数据、审核报告进行复核,并结合考核情况对审计人员进行奖惩。
3.严格工程审计程序
加强工程事前审计,重点审计招投标程序是否合理、文件是否健全、工程材料质量是否合格、施工合同是否符合标准等。加强工程事中审计,重点关注工程变工和隐蔽工程施工情况,坚持做到开工前现场勘查原貌、施工中进行质量验收,施工后查看竣工情况,并对所有审计情况进行备案,同时,着重对工程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审计,确保质量达标、价格合适。加强事后监督,重点做好工程决算审计,坚持“未经审计、不得结算”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合格、花费合理、手续健全。
4.采取措施分散审计风险
采取签订“承诺书”制度,强化工程造价审查和项目建设管理部门的责任,增强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确保工程造价审查等审计内容的准确性,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完善项目管理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对投资项目时间分配均衡性的考核,保证项目时间安排的科学合理,分散工程审计的时间压力。
5.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现在石油企业的审计部门基本上已经独立,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就是要确保无论是制定工程审计计划、开展审计业务和审计查证,还是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都不会受到外来的干扰,最大限度的保证审计工作事实上的独立性。
三、结论
[关键词] 审计;配网;风险;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15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28- 03
0 前 言
2015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城镇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国家专项资金投入,投资大、时间紧、任务重,资金规范使用外部检查压力大,项目规范化管理要求很高。
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拉动和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之而来的投资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工程审计作为调查了解资金使用状况以及提高工程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随着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推进,审计工作已成为规范资产管理、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
1 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审计实施特点
1.1 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特点
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相对于一般工程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点多面广、项目投资大。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分散性大,设计方案和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投资额巨大。二是强调建设一体性。城乡电网改造项目要求全面提升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架空线路、杆塔、电缆、断路器等主设备容量、导线截面等参数标准要基本做到“一步到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力推配网典型设计,标准物料,标准工艺,推进配网项目标准化实施。三是变更较为频繁。配网工程项目一般建设在户外,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和招标之初,应综合考察项目的地形、基础设施、材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物料价格等因素。实施过程中,容易存在政策处理不顺畅,设计变更较为频繁等因素。四是项目管理力量相对不足。城乡电网改造项目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是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对于其他高电压等级的项目,管理人员相对不足。
1.2 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审计实施特点
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审计实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审计要求高、范围广。要求工程项目审计面全覆盖,工程资金全额审计,管理流程在线监督,关键环节重点监控。要求由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将审计工作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合法、合规。二是存在较大审计风险。由于配网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具有周期长、审计内容多且技术经济性较强、审计方法复杂、审计范围广以及审计要求高等一系列特征,而与此同时,工程审计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数量较少、业务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造成审计效果不够理想,审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审计未能完全满足项目管理需要。城乡电网改造项目投资主体是县级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管理基础、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规范意识等方面有其历史性和特殊性,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导致工程审计人员相对紧缺和日益增长的工程投资额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咨询服务,监督职责等方面未能完全适应城乡电网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需要。
基于上述特点,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审计应当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来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防范风险。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是新增城农网工程项目审计最适合的方法,通过风险导向型审计,抓关键风险点,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2 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的应用
2.1 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的内涵
随着内部审计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的千变万化,内部审计工作应全面推行风险管理模式,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和方法贯穿到整个审计全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经营及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也就是指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都要关注风险,以风险为导向,通过对风险进行全面剖析,提出管理建议,出具审计报告,结合业务活动中的热点、管理中的难点、领导关注的重点,经营决策中的风险点等予以审计重点监督。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体的来讲,审前控制风险的具体工作,是要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找准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点,以此来确定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中控制风险的具体工作,是要用合适的审计人员从事合适的审计工作,根据风险点的优先次序,合理配置审计力量;审后控制风险的重点工作,是对发现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判断,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度。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第三方审计不同,前者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评估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有效降低风险,具有内部审查的性质;后者的主要目标则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性提供合理保障,满足财务报表使用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具两大特点:一是审计对象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审查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筛选出关键风险点以加强应对;其次,与第一条特点相反,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又能够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现实指导。这种相互依赖的特点,在目标清晰的情况下,节省了更多审计资源。
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比,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在于,通过对被审计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找出高风险的控制点,从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过程中的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3 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具体应用
通过分析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各种风险,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以此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将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审计人员分配到高风险领域,确保重要风险得到优先安排和重点审计。以项目建设管理流程为主链,采用风险管理策略,依托相关审计管理政策法规,确定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项目前期管理阶段、项目投资计划管理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招标阶段、项目合同订立阶段、项目施工阶段、项目建设结算阶段、工程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等管控阶段。通过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仔细分析,列出关键环节关键风险点,予以重点监督。详细分析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点,提出相应的工程项目审计重点与方法,从而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所采取的审计实施步骤为:目标――风险――控制的路线,通过分析影响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做出科学、合理、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对高风险区进行重点审计。
3 成效分析
3.1 提高工作效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在城乡电网改造项目中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把握主要矛盾,规避主要审计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和审计需求资料,培养工程审计人员风险识别意识,规避审计风险,有效节约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工程审计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2 规范项目实施,有效防范风险
归纳总结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管控阶段等建设阶段的风险点,分析配网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通过工程审计风险点研究,提高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控制造价成本和规模,保障配网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项目投资效益,保证城乡电网改造项目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促进工程项目规范管理,节约工程造价,可产生较大企业综合效益。
3.3 促进协同监督,发挥监督合力
通过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的研究,明确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关键风险点,设置实时监控指标,以便运营监测中心开展数据实时监测,把关键风险点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监察部,对关键岗位、关键问题开展效能监察和监督,发挥审计、监察、运营监测中心协同监督作用,避免造成重复监督、资源浪费。
3.4 促进人才培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通过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的研究,加强了审计与项目管理部门的融合,锻炼了人员和队伍,提升了综合素质,加强了业务能力;不断充实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审计人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审计取证,分析研究的能力;促进审计人员思考,拓展思维,着重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把有限的计资源配置在关键环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均.浅谈在电力配网工程审计中如何发挥监督作用[J].投资与合作,2013(1):259.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务实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3]钟蕾.浅谈风险导向审计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4]施妍,邓单月.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建筑项目风险导向审计[J].经营管理者,2015(6):336.
[5]卢薏,李杰,董哲恒. ERP环境下的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型审计探索和实践[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8-148.
[关键词] 工程审计风险博弈
军队工程审计风险,即审计主体在对一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时,因无意得出有误差的审计结论以及建设项目风险转化为现实时,需要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工程建设项目本身具有风险,施工条件的复杂性、建设的长期性,以及涉及单位的多样性,都不可避免地涵盖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审计过程中,项目风险一方面转嫁给审计去承担,另一方面又往往因审计风险的出现被进一步延伸,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时的审计风险加以研究,进行控制。
一、军队工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
对绝大多数工程建设任务而言,由于军方没有力量独立完成任务,因此,当实施某项军队工程建设任务时,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承包商)去达成目标。这样,军队工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非对称信息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且日益复杂。在审计中,承包商有其私人信息,因而并非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可以监督的。整个审计过程充满着成本风险或不确定性,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面临着复杂的激励问题。由此可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军方将工程项目发包给企业承建,其承包建设的真实成本往往只有企业知道,而军方无法获知,这种委托――关系中存在的信息差距,对工程审计结果产生着本质的影响。
2.审计环境复杂
在当今的技术经济潮流下,军队工程不同阶段的审计包括工程技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技术经济审计、建设管理审计等多项内容,涉及军事经济的各个部门。而在军队工程建设领域呈现的是,招投标没有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轨道,制度不健全,缺乏全程监督。审计范围就如一个圆周,要降低风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全面具体地了解情况意味着扩大圆周,圆周扩大就会增大与外界的接触而面向新的不确定领域,或者缩小接触面提高审计质量,但是片面性又将带来新的风险,因为对象的复杂性增大了审计风险。而且,军队工程审计由于需要了解掌握的资料很多,需要应用凭借的依据很杂,加上过滤、取样、计算的基本过程,工作量大,不易操作。完成对一个工程整个阶段的审计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甚至不固定的周期,时间的拉长必然导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增大风险存在的系数。
3.审计人员素质不过硬
工程审计工作体现了较强的技术经济综合性特征,因而,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深厚的工程技术知识,否则无法保证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等技术性工作的审计。但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工程结构和施工要求,无法完成与施工技术内容有关的审计工作,致使军队工程审计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增强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建立审计风险模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腐败与贪污是军队工程控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实情况中,人的收入和利润与合同密切相关,在非对称信息存在的情况下,人在报告工程项目成本时,往往会夸大成本,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为了避免审计人员测得其真实成本,行为不轨的人还会采取行贿或提供好处“俘虏”军队建设单位主管。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军队工程审计,降低工程审计风险,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就成为一种必须的手段,下面通过建立军方与承包商之间的博弈审计模型来说明。
设A为工程建设成本,B(a)为承包商从军队建设单位处获得的工程经费(预算),人谎报的成本类型为a’,真实成本类型为a (其中a’>a),被核实的概率为p,军队建设单位实施审计需开支的费用预算为C,处罚为D,我们可以构造军方与承包商之间的审计博弈,见下表。
通过公式得出军队建设单位选择审计与不审计的概率:
得出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承包商谎报被核实的概率大于等于时,为了避免工程审计风险,军队建设单位的最优选择是审计;否则,最优选择为不审计。
三、控制军队工程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1.搞好审计风险评估
把风险评估作为一个必须的工作环节引入审计计划,按照风险大小确定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明确审计要点,确定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与方法,以便根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控制审计风险。要明确不是对一切预计会发生审计风险的行为一律回避,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是否通过审计分担风险,能够使项目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控制,从而在更高的利益驱使下,审计风险变成一种可承担风险,在一定意义上讲,承担是对审计风险的一种更有效的控制。
2.定期评价审计质量
经常严格考核和评价审计质量,可以有效督促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审计风险。这样既可以督促审计人员在初审时就能引起高度重视,又可以在两次审计中弥补各自的疏漏,如同双保险一般层层化解风险,降低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为推动土地整治资金和工程项目规范管理,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审计。审计表明,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耕地灌溉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节约了水资源,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复种面积,为粮食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大量耕地及田间道路得到平整,耕种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新增了耕地面积,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保证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重点工程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通过审计,也发现存在土地整治资金闲置严重,未按规定使用现象较普遍,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管理欠规范等问题。经笔者归纳,主要应关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整治资金闲置严重,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结余数较大。此外,土地整治资金未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使用的现象较普遍且金额较大,从审计抽查的情况看,违规使用资金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上缴用地报批规费、城市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转为耕地开垦费或用于购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方面。
二是未按《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专用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标准足额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违反《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33号令)等法规规定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耕地开垦费使用,耕地开垦费的来源不合规。此外还存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收入未在法定账目核算,致使资金收支脱离财政部门监管,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收入分配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项目工程招投标不规范,部分项目设计、监理单位未经招标,有些设计方案存在较大缺陷,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效果,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有些工程项目通过肢解的方式化整为零,名义上交给村委会实施,实际上直接指定个人包工头施工。有些项目分解了多个标段,表面上看是几家施工单位中标并施工,但实际上背后是同一个人。
四是部分项目存在偷工减料现象,监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如某项目挡土墙设计为浆砌块石,实际为干砌块石,挡土墙顶面设计为50CM宽浆砌块石,实际为25CM砖砌体等,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部分项目工程进度缓慢,竣工验收迟缓。如某县三个项目属2005年国家投资,合同规定现场竣工日期为2007年4月,实际到2009年底才完工,至2011年仍未办理竣工验收。
五是项目完工后缺乏管护。项目完工后,因缺乏管护资金,管护措施难以到位。由于国土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完工后一般交给乡、村使用和管理,但因无管护资金来源,这些项目大都处于用而不管的状态。如某2010年完工的某项目,因缺乏管护部分工程项目已毁损,沟渠淤泥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田间道两侧的防护林残缺不全,修建的机耕道部分已经被种上蔬菜等。
除了以上应关注的问题,还应关注地方配套资金虚假到位、违规挪用资金、工程付款不规范、工程质量不达标、计量不到位、虚提费用、部分项目资金形成结余等方面。
二、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审计,防控国家审计风险
国家审计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情况发表不恰当的意见和评价,或是对被审计单位做出错误的处理处罚决定,而给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审计评价风险、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风险、审计结果公告风险。导致国家审计风险的原因,从审计主体方面看,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方法、职业道德、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水平都会导致审计风险;从审计客体方面看,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被审计单位的蓄意造假会导致审计风险;国家审计当前所处的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社会对审计机关的高期望与审计机关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的期望差,以及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都在客观上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其成因决定了国家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当然也具有可控性。
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其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区农民的搬迁安置、土地整理与复垦、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工程,能有效地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产业化调整等。虽然工程技术难度不大,但是因为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实施起来的难度倒也未必小。要实施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审计,在最大程度上防控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如何防控国家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谁?是我们审计人员。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提高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2.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有攀升的趋势。这无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所以说,要做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应该懂得经常了解各个行业的宏观政策,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风险环节所在;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对其内控环节及制度的完整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要实行审计公开,建立审计风险的外部监控机制;要建立合理的审计管理体制,使审计机关从人、财、物到法律形式上均保持其真正的独立,消除审计执法受当地党政领导行政干预的不利影响,以达到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4.严格按照审计程序,紧扣审计要点,即风险防控点实施好现场审计。土地整治项目审计首先应该关注项目选址、规划、建库、立项环节。是否存在利用项目审批管理权违规设卡、故意刁难、吃拿卡要;项目审查中串通作假;在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投资预(决)算审查过程中,任意降低和提高审查标准,不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审查,违规指定、照顾特定关系人参与评审等。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审查环节是否严格实施测绘、编制设计和预算、是否听取当地乡政府和村委会及村民意见,有关部门审查是否严格到位。
审计中要特别关注项目实施环节。在项目实施前期,是否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预算,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中所包含的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公开招投标方案、工程监理组织形式、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财务、权属、档案管理等制度是否合理。项目的实施是否实行公告、工程招投标、项目法人、工程监理等管理制度。通过查看业务资料,审计是否存在规避招投标或者虚假招投标,降低标准或者弄虚作假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参加招投标,工作人员与投标单位串通泄露标底等。
要关注项目施工单位是否按照项目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工程及标段的项目经理,对出现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是否返修或返工。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经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签证确认。
要关注监理单位是否依照项目设计、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合同进行工程监理,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承担监理责任。在项目施工质量监管、工程量审核过程中,监管人员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互串通放松质量监管,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或者虚报工程量,弄虚作假变更设计套取资金等。
对于工程决算和验收环节,主要应关注决算的依据、内容、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对部分工程进行抽查,审计其工程结算是否真实准确、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程序、不按质量标准验收项目。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有无领导干部违规插手或者干预项目验收工作;验收工作人员任意降低验收标准,不按规定程序验收,帮助不合格项目通过验收等。
资金审计是审计的关键,对于每一项审计任务来说,基本上都是以资金为主线来开展。资金审计要关注项目资金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专账管理,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或挪用现象;项目实施是否按照预算批复严格执行,有无自行调整情况;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等,是否按国家有关定额标准执行。项目工程款拨付的依据、程序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超合同支付工程款的问题在工程审计中是一个敏感点,如某县土地整治项目2005年立项,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合同规定的现场完工竣工日期为2007年4月,但从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看,大多数标段的最后一次现场工作报验时间是2009年底,现场完工时间大大滞后于合同规定时间。且完工后未及时办理工程验收,而2010年又遭遇暴雨,部分标段形成灾毁,致使审计组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量实际完成情况缺少判断的依据。至审计日止,该项目尚未办理与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更无法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和整体验收。什么原因呢?违规超合同付款较为严重,造成工程结算难以办理,影响项目验收。审计发现,该项目5个标段最低的付款比例达到87.36%,有的标段付款比例已经超过90%。由此造成施工单位迟迟不和项目建设方办理工程结算,影响项目验收进度。
(一)保证效益 风险导向模式应用于内部审计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合理评估审计风险,并据此合理地安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风险可控 审计人员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和管理活动本身存在的风险,还考虑控制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外部风险;同时,要区分形成审计风险的不同因素,将审计风险和要素风险进行量化,构建审计风险和要素风险的数量关系模型,用以指导审计风险的控制。
(三)过程科学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整个审计过程应划分为四大阶段。在了解阶段,应根据了解的信息资料初步评价审计风险;在计划阶段,应进一步评估审计风险和要素风险水平;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以降低或保证审计风险水平;而在终结阶段,还要根据搜集到的审计证据,重估审计风险。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是贯穿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的。
(四)程序优化 按照两因素的审计风险模型:允许的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检查风险越低要求安排的审计测试工作量越大、样本量越大、审计证据越多;反之,检查风险越高要求安排的审计测试工作量越小、样本量越少、审计证据越少。审计人员在计划阶段应根据该模型合理安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高校基建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建审计的相关依据存在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进入学习和落实阶段,但开展内部审计时据以判断的相关依据和标准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是随着这几年建筑施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加之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原来的一些基建法规和规范可能存在明显的漏洞。如,在一些地区就曾经出现钢结构工程没有新的定额标准,而以前颁布的标准又可能由于时间太久失去了参照价值。
(二)基建审计独立性不够、权威性不够 根据我国内审制度的规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若发现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机构反映,但结果是把内部审计推向了“两难的境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方面,许多单位的基建工程审计人员由于受到基建负责人、主管领导甚至单位负责人的制约,失去或难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重视事后控制,忽视事前和事中控制 长期以来基建工程审计已形成事后控制的传统习惯,已经造成的工程超预算或者工程差错的现象无法挽救。这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承包方在招投标环节弄虚作假,虚高要价;另一方面可能是少数部门和个人为谋私利,故意在工程进行中变更增加项目。
(四)基建审计的内容和程序安排不够合理 许多高校在开展基建工程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的安排不够全面,一些审计程序的设计也缺乏针对性。如:有些高校对工程项目预算书的审核有明显的缺陷,项目概算书的编制较粗;一些单位未能建立科学的预算审核机制;还有些单位对基建工程的审计意识不强,由于大型新建工程预、决算量很大,往往在施工前建设单位很少做预算,只是在竣工后进行工程决算;也有施工单位反映,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随意变更设计, 导致工程超预算。
(五)基建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提高 从高校基建审计的实际情况看,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2)专业判断能力需要加强。基建工程审计过程,对于审计依据的把握,对于审计程序的安排以及发现的差异或缺陷是否严重的判断,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缺乏相关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往往难以作出合理的专业判断。(3)行为能力需要加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对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当重要。在基建工程审计实践中,一些审计人员因为缺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往往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三、引入风险导向模式,改善基建工程内部审计
(一)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审计依据 国内许多地区的基建定额或标准都显得相对落后或陈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基建工程管理实践,及时修订与完善基建工程的相关定额与指标。在这一方面,江苏省建设主管部门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近两年,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针对基建行业的现状,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参考省内某高校基建审计负责人的建议的基础上,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若干规定》、《关于明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份文件,重点从资格审查条件和评标细则的公告、投标保证金的缴纳、综合评标法的采用、中标后或施工期间中标项目负责人的变更、项目清单编码、“品牌”标注、暂列金额与计日工报价问题等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定,对其辖区内当前基建工程审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合理评估与控制审计风险 针对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审计人员应考虑区分不同的具体审计项目、区分具体审计项目的不同审计目标或认定,充分考虑影响审计重要性、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工作经验,对重要性水平和面临的审计风险进行合理估计。当然,做好这方面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显得更加重要。
(三)完善审计范围,注重全程跟踪审计 高校基建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涉及环节多等特点,开展基建工程审计必须着眼于基建工程的整个过程、注重开展全程跟踪审计,紧紧抓住基建活动的各关键环节,确保对许多关键的问题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具体要求:(1)项目开工前,审计人员应及早介入,注意抓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招投标、合同签定等关键环节,实施询问、审核、现场观察等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降低检查风险。(2)项目建设期间,审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跟踪审核建筑设计、建筑预算以及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严格审查隐蔽工程,重点加强对施工用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的审计,还要注意开展对工程变更的相关审计工作。(3)事后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做好工程竣工预决算审计和投资评价,特别要注意技术标与商务标是否脱离、施工图与竣工图是否混淆、变更签证手续是否规范、材料价格与用量是否虚报等关键问题。
(四)优化审计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也要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应注意整个审计过程进行科学安排,从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方面优化审计程序。对于基建工程内部审计而言,由于审计范围更加宽泛,审计命题或目标更加复杂,优化审计程序就显得更加必要。如前段所述的基建项目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针对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首先应注意从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分析性复核中选择更加有效的程序,如在对施工用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审计时,采用现场观察和向供货商函证程序比采用其他程序更有利于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次,对于现场观察和向供货商函证时间的选择,越接近材料采购实现的时间越有利于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最后,针对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审计人员还应注意扩大测试程序的范围和工作量,以直接保证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另外,在优化审计程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化,通过提高工作底稿的质量促使审计工作质量的整体提高。在这方面,国内某高校设计和应用了跟踪审计表格、审计报告签发单以及按照各工程项目编制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报告等做法,在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提高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如前所述,基建审计具有专业性强、工作量大、难度大等特点,因而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更高。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将直接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中实施的效果。具体应做到:(1)在组成基建工程审计队伍时,应注意考虑审计小组内部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的合理性;(2)在选派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人员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基础、具备基建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相关审计经验的人员;(3)在日常工作中,还应注意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学习要求,通过参加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以及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科研项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决策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跨度过大,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原因,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被审计单位,而没有借鉴到集团公司全范围,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风险共享信息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我国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内部审计在信息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内部大部分实行多级管理,各子公司独立开展的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统计、分析、利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整合功能不明显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与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利用审计信息形成互动管理平台,审计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透视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率低下,与公司建立的审计整改机制不相适应。
2.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
在内审工作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的现象较普遍。审计任务分到各人手上后,同事之间很少与他人交流,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做着重复的劳动,不能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主要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
3.审计信息综合挖掘不够
在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目前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文书形式,有的企业内审部门将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后却被束之高阁,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纸质”资料没有转化为“电子化”数据,不利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时对信息的采集、检索和利用。
二、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本文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下,从公司内部审计角度,通过具体的审计活动,在流程制度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司典型风险信息库,为识别风险,进而为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提供依据。
(一)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模型原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18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对于一个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存在基本对应关系,如企业制定的采购制度、研究开发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分别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10号—研究与开发、第11号—工程项目相对应。
(二)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构建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入应用指引18个方面,并且可溯及具体违反了公司哪条或哪几条规章制度,这样将财政部指引、公司规章制度通过审计风险点进行了串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国有大型企业工程投资巨大,既有小型投资,也有大型基建投资等,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盘活企业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管理、合同确定、工程施工、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等几个主要步骤。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和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及公司工程管理制度存在对应关系。(如图2)
公司审计过程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审计,对发现的每一错误或风险点,都需要对其描述,并且要对应到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于公司新增风险类型,应根据风险类型管理权限,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核定。
三、简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对加强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分公司等下属单位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并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
典型风险信息库为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了支持。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总公司下达的年度审计任务、公司经营发展计划和管理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的复杂程度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有赖于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认知,典型风险信息库提供了积累的知识库,将增强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为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分配、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控制反应的业务流程,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时期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内部审计在公司业务流程审计上确定风险导向。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公司流程管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利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同时为便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根据风险内控矩阵模型和公司风险库的研究成果,可编制形成公司内部审计典型风险点控制指导手册。通过典型风险信息库动态输出公司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根据风险集中情况和表现特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改善企业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变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
(二)有助于企业管理科学化
从典型风险信息库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效果是按照内控风险矩阵模型实现了审计报告的集中管理,加强了审计整改和推进了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充分依据,为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法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审计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控性,在过程、处理和结果中体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的,往往只有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总体上归集和反映,并反馈到业务流程控制与制度完善中,而当内外环境改变、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流程变更情况下,更是缺乏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监督和控制造成影响。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政策、制度设计时,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防范。
(三)为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提供指引
内部审计典型风险信息库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对应关系。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时可迅速地将其定性,该问题违背的是企业哪条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漏洞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即风险点建立内部控制分级分类标准、概况公司主要控制活动及对应的相关法规与规章制度,按照风险控制内控矩阵模型,对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归集,形成基于审计报告的企业风险信息库,并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是一个动态建立和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功.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J].财会通讯,2005,(03).
[2]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09).
[3]唐忠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2,(27).
[4]刘兆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J].财经界,2013,(09).
[5]张国胜.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6]贾宏飞.电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2).
(一)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相结合。
工程造价中的审计来源和多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因以及自身运行的规律。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组织和保障机制相结合。
在企业的高程董事的领导「的委员会存在目的是能够就爱那个公司内部的治理机构进一步完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我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设置过独立的董事指导意见,都是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董事对审计委员会主席这一职责进行承担,设计委员会所指定内部的方针,决定了内部的审计项目,通过审核对内部的审计报告进行批准,更好的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向董事会及时汇报工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造价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我们认为,这种机制不单单是应用于工程造价审计中,而是更广泛的运用到各个企业管理机制当中。
(三)建筑行业的自律机制。
我国的审计由内部审计协会负责各行业的内部审计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审计协会是各个企业内部的独立自主的审计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在现代经济发展迅猛的社会,企业想在相关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树立特别的有着高信誉的企业形象,并且需要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具自身做到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保护投资者利益,消费者权益,保障社会环境,作出客观的公平公正评价的内在需求,这是审计协会对各个企业造价审计的工作指导并且评断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协会一方面要为协会成员传播内部审计信息和知识,致力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式,不断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内部审计协会活动,支持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四)全面造价审核机制。
全面性一直都是我们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常用的哲学方法,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也要开展全面造价审核方法,这种全面性方法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全面造价审核方法是一种对工程中各种项目距逐级审核的方法,主要是指“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结合各种现行的定额和施工方案、施工组织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材料,在承包合同或协议书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文件规定下,实现全面系统的审核工作。”这种全面造价审核机制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所使用的计算方法、所计算的工程数量等进行核对审查,同时审查工作还包括对市场动态的分析,对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进行比对等等。这种审核方法的好处在于其能够减小审核误差的出现几率,提高审核质量,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活动进行审核,审核中的工作量相对较大,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多,在众多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反复劳动现象。
(五)重点造价审核机制。
重点造价审核机制是指“在预算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抓住建筑工程预结算的重点项目进行审核,这里的重点项目包括两个方面,工程量大,且费用高的分项工程的预算单价和工程量。”对于这两个重点造价审核对象来说,都是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造价管理的重要因素。第一,预算单价审核。预算单价是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工程量大且费用高的建筑工程项目所需要进行造价审核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实际施工内容与图纸是否符合、造价换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着高套或者低套的情况”等等,如果进行全面审核,会造成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故此这种情形比较适合使用重点造价审核方法。第二,工程量审核。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工程造价中工程量的计算出现了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工程量的审核是重点造价审核的内容之一。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不同工程性质所进行的造价审核工作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六)审计工作的提前进行程序。
在招标投标阶段,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就应该进行评估,对已成功招标的文件会出现的漏洞,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明确的地方进行修改,使其具有严密性。并且,招标的审核工作也很重要,使得订立的合同中的内容完整,严谨,一旦出现材料价格变更等时间,可以依照合同规定进行商定。
(七)分组造价审核机制。
这种机制的突出特点是简单容易,该造价审核机制开展的基础是进行分组,而分组的标准是项目特征的相似程度和项目之间的关系程度,把相似程度比较高的项目规整到一个组别当中。之后是计算工程量,工程量主要是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分项的工程量,同时寻找计算方式和基础相同或相似的工程项目,以此来确定其他工程项目中工程量的计算方式,同时对于每个分组中的重点内容要进行重点审核,超找在造价计算和管理中是否存在错误现象,如果存在问题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造价审核。对于不同分组中项目的预结算结果也要进行分析比对,可以抽选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造价计算方法、参数选择等内容的审核,进而避免审计风险。
(八)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现如今,我国的法律制度规定内容没有雨实际工程造价审计现状相符合,涉及的案件中,审计部门败诉的案例相继出现,而且越来越多。所以,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对现阶段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尤为重要。
(九)对比造价审核机制。
对比造价审核机制是指“将自己已建成或者尚未建成的已审核项目或已经审查修正的项目来对比审查相类似的工程的预结算。”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工程的各种档案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把分析结果汇总成完整的结论,进而寻找与之在工艺和工序上都非常相似的工程项目,把不同的种类、地区工程的造价指标总结成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而对比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三个方向着手,第一,图纸相同的两个不同的工程项目可以进行对比,虽然在不同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是不同的,但是图纸相同必然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二,设计方式相同但是建筑面积不同的两个工程项目在进行造价审核时可以采用对比审核机制方法,主要原因在于这样的两个工程在“建筑面积之比与建筑工程分项分部工程量之比基本一致”,但是如果是建筑面积相同但是设计方式不同的则可以通过对相同的地方进行对比来进行对比造价审核机制。对于对比难度比较大的项目则需要根据工程图纸进行仔细审核,避免风险。
(十)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运用。
在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中,是否能有效的进行,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员的利用,在选择造价审计技术人员时,应该对其资质,学历,技术操作情况等进行定夺,还有进行诚信考查,明确职责。在进行工作之前,应当使其充分了解工程概况,并且和相关工程师及时沟通,使其减少工程造价中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结束语